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说课稿(精选14篇)

时间:2023-12-06 15:25:36 作者:文轩

教案模板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荐给大家几个常用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对教师备课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听了熊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我受益匪浅,她能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完整的展现给我们。

1、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教学开始,熊老师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又重新展现出来,为本节的教学重点作了很好铺垫。

2、“三疑三探”教学每一环节重点突出。

在设疑自探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的自探提示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

在解疑合探环节,熊老师检查学生自探情况,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参于其中,符合新课改要求,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质疑再探环节,熊老师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课本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另外,熊老师能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收放有度。

在运用拓展环节,学生都能围绕学习目标编一些基础题或拓展题,熊老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做一些习题,并说出做题思路、解题方法,老师自己设计的练习题,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拓展环节中,把学生编的题应收集在一起,有选择性的展示让学生共同探讨。

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跑步、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课中穿插微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知一种,但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采用了用微课来讲解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这样用微课展现出来,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观看,并理解。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跑步的练习,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让学生讲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你还想学什么”?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本节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学生在探索解决递增递减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轻松地学会了用表格列举法来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运用表格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导入亲切自然。在上课伊始,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素材引入,接着出示了欢欢等4名同学在为小树立警示牌,保护家园的情境图,能吸引学生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年级学生理解问题有困难,而这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递增递减的问题。康老师出示题目后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关键句,分析问题。出示问题后,老师: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一棵树什么意思?生:意思就是8岁种了1棵树,9岁那年种了2棵,10岁那一年种了3棵,11岁种了4棵树。教师又问:欢欢种树是从几岁到几岁?具体哪几岁?这两个问题很好的帮助了学生理解问题,也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空间。

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解决问题环节,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梳理,精心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发思考,再总结,引入表格列举法。既让学生体会了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也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4、练习环节的设计,教师也费了很多心思,尤其是练习二的设计。学生很容易混淆“第五天”和“五天”两个概念,教师把这两者在一个问题中同时出现,学生通过对比,印象会深刻。

个人觉得不足之处有:

1、针对低年级学生,练习题有些多。以至于后面没时间进行回顾反思,交流评价。我觉得练习中一个递增问题,一个递减问题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方法进行梳理,做到融会贯通。

2、在处理练习题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算式。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加数是什么?怎么算的?学生对这种递增、递减求和的问题理解的会更深刻一些。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但是,我在这里也碰到了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我在预设中先告诉学生:老师是免票的。但上课时由于紧张,忘记告诉学生,在反馈时,学生想到可以加两个老师,我本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就加两个老师凑足50个人。但我想着自己的预设,就生硬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是免票的,错过了课堂生成精彩的好机会。事后我想了一想,可以在学生说加两个老师,赞同学生的做法后,再次提出如果老师免票的话,怎么办?再让学生思考。这样整节课可能更完善。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下面我就彭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彭老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学生“起点”,带领学生经历“感知策略——建构策略——内化策略”的过程,达成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借助平台的“聚焦”与“互助”等功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同伴互助学习,进一步进行生命化课程资源开发。

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而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学生从第一段无序列举、个别列举到第二段的有序列举、全面列举,再到第三段的切题列举、分类列举,但其基本思想不变,即把事情发生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就更容易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纵观全课的流程:开放导入,引出策略;核心推进,感知策略;多元变式,提升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事无巨细地讲解,也没有不负责任地放手,而是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操作活动、选择策略、尝试列举、讨论思路、优化策略,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一一列举”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策略体验。学生从无意识地列举到有意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转识成智,实现策略教学的根本目的。

1、策略价值,彰显自然。

在策略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悟到策略的价值,当他们体会到学习的这种策略对于解决问题有价值的时候,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产生了。

在本案例课始——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你能设计一种围法吗?”教师在此设计开放式问题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然后在平板上着手表示出来。课中——动手操作,学习指南:“先想一想会有哪些不同的围法?然后把每种围法用你喜欢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下来。”随着问题情境的推进,由一种围法拓展到多种围法,不同资源直观对比,逐步凸显出“一一列举”在解决问题时的优势,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从而形成用“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和由衷认可。

2、策略操作,便捷有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手操作则是他们思维的纽带。彭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利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安排多次“人机互动”活动。

例题1设计了“算一算、画一画”的活动:18根1米栅栏可以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花圃?又如例题2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由起初的“先扶后放”变为“先放后扶”,但是仍然借助于数字化平板,允许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化,通过“独立尝试——同伴互助——自我修订——交流完善”的数字化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便于学生直观操作,也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掌握所有孩子的研究成果,并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直接、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和比较,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尾部分,彭老师通过程序化设计练习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并给予全课积分,再次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乐趣,尽可能地使策略操作走向便捷,这样学生才更加愿意使用策略。

3、策略形成,建模过程。

在教学时,我们希望通过数学建模,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题目的结果特征和相应的分析与解决策略,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熟练地运用策略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这里,彭老师精心设计了两次“画一画”训练(即例1和例2),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审题、仔细分析、一一列举、完成解答。在此过程中,彭老师还用不同色笔表达“一一列举”的步骤与优势,体现了思维的有序和严谨。例1和例2的主要思维过程是“识别——提取模型——重复已有的解决方法”;可以说,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作业布置的“自我测试题”是另一种挑战性变式练习。学生学习时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活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策略。

然而,在数字化教学新浪潮的背后,却引发了我对当下“数字化课堂”的一些思考。

1、过多关注“外在形式”,忽略了“教学内涵”。

数字化课堂极易变成“电影式”教学,预设了演示过程,限制了课堂进程,生硬的让教师适应课件,机械的让学生配合教师。教师过多地关注课件媒体的操作,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记得彭老师总是在讲台前等待,直至学生完成后,就把所有资源大屏幕全体呈现。这个过程表明了该教师对于外在结论的重视,而没有“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对他们“半成品”进行指导,或者师生之间“答疑解惑”的情感交流。此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课件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并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

2、缺乏“自我思考”,削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精致的数字化课件往往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精力和时间,也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变为了课堂外的看客,并没有真正深入进课堂学习中去。我还察觉到:每一次的策略探究活动和变式练习,包括最后的自我测试题,彭老师都提供了多种帮助方式——“老师在线、同学互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的含量,也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同伴互助”更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和“人人掌握”的假象,更谈不上个人想象力和自我创造力的发挥了。

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相信今后的数字化教学能扬长避短,优势越来越明显,带给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惊喜!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cai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三年级《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日前听了周俊杰老师执教的《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一课,受益非浅。本节课比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入,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周老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改变呈现形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教学本节课时,周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的对教材内容入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如周老师在呈现例题时并不是象往常一样一次性出示,而是先呈现一个矩形,让学生猜猜这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盲目地猜测。接着,周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逐步出示一条条信息。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鲜明的信息意识——只有收集了相关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例题的结构没有变化,但是呈现形式是多唯的,开放的。

2.提供学具操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在数学或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并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对所获的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这节课中,学生根据周老师提供的学具对例题呈现的.信息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先求一个方阵的,也有先求一行或一列的。反映了不同的解题策略。

3.提供多余信息,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

在数学或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并不能按部就班地套用公式,所需数据往往不是一一对应。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如何对繁杂多余的信息入行分析、选择,抓住所需信息,摈弃多余信息,从而解决问题。周老师在这节课中也注意到了这点。周老师设计了一个调查学校浪费粮食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学生通过分析,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了问题。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但是,我在这里也碰到了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我在预设中先告诉学生:老师是免票的。但上课时由于紧张,忘记告诉学生,在反馈时,学生想到可以加两个老师,我本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就加两个老师凑足50个人。但我想着自己的预设,就生硬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是免票的,错过了课堂生成精彩的好机会。事后我想了一想,可以在学生说加两个老师,赞同学生的做法后,再次提出如果老师免票的话,怎么办?再让学生思考。这样整节课可能更完善。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多媒体课件。

例4情境图。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

32×12=答案。

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75÷5=198÷9=104÷8=。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

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第53页—54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学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四、说学法。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1.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区分1分米和1平方分米。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2.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1:3行2列,图2:2行5列,图3:4行3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竞赛能手。

2.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明了,基本概况的本节课的内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2220,1820,2020=400(人)。

b2930,3130,3030=900(个)。

c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三年级数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自制课件。

一、复习。

1、口算。

12÷48÷214÷724÷635÷7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240÷3=80。

五、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有24瓶牛奶饮料,如果每箱可以装4瓶,可以装几箱?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解决过程,师生简单评价。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dd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除法一步计算和乘法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引入新课,指明学习任务,简明扼要。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学生搜集信息。

多媒体播放学生团体操表演的画面,指出:团体操表演是运动会上的又一项内容,并显示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的信息。

2.学生说出所观察、搜集到的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然后同桌交流,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先交流再解答。

4.个别汇报解决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评价,表扬有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

(二)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解决过程和方法。

3.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学生独立练习,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汇报解决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法:

19600÷4÷2=1200(千克);。

2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充分说明算理,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明确问题,独立解决。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可能出现:

1954÷2÷3=159(张);。

2954÷3÷2=159(千克);。

33×2=6(场)954÷6=159(千克)。

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有些问题既可以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

3.编题、解题。

教师先给出学生三个数:240、6和2,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这三个数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解决,互相检查。

4.分组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5、16题。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积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有些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解决,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方法。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曹老师“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一课中引导学生用除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注重算理阐述:在得出15÷3=5(人)15÷5=3(组)曹老师问: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在学生不断的说理过程中,学生对除法的意义理解的更明确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如在例题教学时,曹老师提出:又来了3个小朋友,那每组应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如果又来了一人,这时还能平均分成三组吗?为什么?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的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

3、注重联系设计灵活巧妙:在练习中曹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小白兔种了18棵白菜,12棵萝卜。要把白菜装在3个筐里,平均每筐装几棵?猴妈妈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小猴和它的.3个同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让学生选择一些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体现了练习的巧妙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