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心得感受(实用18篇)

时间:2023-11-29 19:36:02 作者:雁落霞

工作心得是对自己在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的思考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伟大的梦想,需要强大的精神来指路。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回望过去的改革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三次就“三农”工作作出战略指引。从农村改革到乡村振兴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每一次都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向全党全社会接续释放重农强农的明确信号,为我们提振士气、廓清职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善于把握政治大局,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三农”、抓“三农”。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分析认识形势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我们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由“三农”本身特殊的政治属性所决定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而言,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几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三农”问题,也绝对不只是简单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始终坚持胸怀“两个大局”,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才能清醒认识、准确把握面临的复杂形势,做到“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领悟力。要做到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学深悟透,深入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等,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国之大者”要了然于胸,对“三农”工作要找准坐标、找准方位、找准靶心,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不断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三农”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要切实转变单纯从业务工作出发、只看一隅一角的思维定式,不能只算经济账、眼前账,还要多算政治账、长远账。比如粮食安全,不能单纯算比较效益和机会成本,更得算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个大账;农产品进口不能只考虑节约国内的耕地和水资源的需要,而忽视了由此可能导致命脉受制于人、关键时刻被“勒脖子”的风险;长江禁渔,不能只看到短期内各种物资人力的投入,更要思虑全流域的生态保护乃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一定要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始终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三农”问题,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讲政治既是讲,关键还要“做”,得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到实际效果上。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要原原本本执行党中央“三农”大政方针,不打折扣真抓实干,立说立行马上就办,做到不掉队、不走偏。既要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也要围绕中央部署落细落小,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在具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言行中,落实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守牢政治底线,拿出硬招实招,狠抓落地落实,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参考

xx的乡村振兴同样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同样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谓之“乡村综合体”,将带给我们各级干部怎样的考验?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也就是在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这五方面实施全面振兴,整体推动,激起乡村内生动力。重点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是关键,以乡村丰富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为依托,以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手段为支撑,打造一批特色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振兴要把乡村的传统文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华文化,支持、鼓励农村自主文化组织的发展,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政府必须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完善和升级乡村教育基础设施,从小抓起,“三农”学者到农村去,农民到学堂去,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养;进行观念革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筑绿色政策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障党和国家政策落地,保障党员带头,政令畅通,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扶持农民自治组织,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取决于干部和党员的带动和引领,取决于群众的响应和共鸣,上下一致,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坚信,以更大的决心、更新的观念、更有力的举措,共同发力,定能获得开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寻找到适合本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机制新措施,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要想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必须了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30年的改革开放,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越加突出,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农业与工业紧密融合,国家对加强农业农村发展政治体系和财政支持体系近期远期政策已具完备,多予少取放活长期不变的政策、多项直补政策和农村转移支付的稳定落实,给农业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发展农业农村的机遇已来临,农业农业农村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

二、要想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必须了解国家支持农业农村的各项政策。

近年来,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我们不但要了解其政策的内容,还要了解出台这些政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制定符合我们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又具有优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项目,从而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目前国家支持农业产业主要是具有影响力、带动面广、经济效益快的产业项目。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等特色农业项目,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我县已获得扶持的一村一品项目村仅35个,利用资金300余万元,只占全县农村的%,一县一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成为国家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20__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这些新型主体解决了"谁来种地",解决了"人"的问题,提高了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现代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了农民务农收入,体现了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对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有积极意义。

三、要想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必须了解本县农业农村现状和优势。

多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很不平衡,现状是:杂、小、散,无规模、无特色、无品牌、难以持续发展。农村建设上守旧僵化缺乏主观能动意识,无规划、无起色、无追求。地区自然优势比较优势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特色农业产业没能发展起来,领导干部思想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农民经营意识淡化缺乏经营观念。

我县山多川少,全县92%为山区,发展规模农业受到很大限制,而且耕地面积只有24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只有16万亩,人均播种面积不足7分地,这样的农业基础,要发展必须要树立创新思想,将我们的区位、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发展都市农业、郊区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

20__年,我县按照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农业产业化三年振兴计划,即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个转移、依托六大产业、统筹五化推进,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__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建设美丽幸福__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一个目标":即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

统筹"五化推进":即坚持建设园区化、发展特色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科学化、运营市场化。

作为基层干部要充分认识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农村,差距在农村,希望在农村。找准着力点--实现农民增收,有所作为,要在充分利用本乡、本村的资源优势上认真研究,拿出具体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力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xx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部署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对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xx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在这重要的一年,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稳住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要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开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着力促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巩固脱贫稳势头提后劲、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立足自身抓好农业,依靠自身端牢饭碗,才能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第一层次是抓好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进而稳定粮食年度产量;第二层次是下力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给率;第三层次是稳定生猪长效性支持政策,保障“菜篮子”产品价格稳定。这三大层次的落实均离不开压实地方责任,要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坚决杜绝大规模返贫现象发生是过渡期“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xx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然而,脱贫地区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脱贫产业需要接续培育,脱贫人口需要持续帮扶。今后要在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重点是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和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脱贫群众从中获得更多收入,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是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筑牢种子、耕地、农机支撑。种子方面,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耕地方面,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和种植结构管控,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农机方面,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同时,聚焦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念好特色经,写好融合诀,建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平台。

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今年还要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改进乡村治理,系统谋划农村改革。乡村建设方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善通村组路、农村供水、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乡村治理方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努力解决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问题。农村改革方面,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发展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唯有汇聚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合力,乡村才能聚要素、添人气、增活力,广大农民生活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才能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_大精神,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更好地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通过参观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园林基地、采摘基地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该村党建引领、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的详细介绍。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层党建,巩固振兴基础。

整合优势资源,让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和命运共同体。选派街道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常驻基层支部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发挥党小组长基石作用,选优配强中坚力量,构建更为稳固的组织框架和后备梯队,培养一批懂基层、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二、着力把脉定向,带头振兴示范。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党员干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每个干部在埋首案头、山间挖土、走访宣讲之间自然交替,让党员干部带头成为“乡村振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服务群众最有力的回应。

三、做好融合文章,激发振兴活力。

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始终将加强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农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建强组织作保障,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心得感想

春风化雨“传”思想,做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方针政策是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驻村干部既要脚踏实地,做好实际问题的“解决者”,也要仰望星空,做方针政策的“宣传员”。

让基层群众了解大政方针,清晰发展方向,把党的“声音”和“思想”传达到最基层,让普通群众充分借助政策帮扶的“春风”实现自身发展;让平民百姓读懂政策精神,理解国家决定,充分明白国家的中心思想,支持拥护党和国家的发展。切实做好宣传工作,驻村干部要加强自身文化功底,不断学习,掌握精神实质,然后用最通俗的语言,最恰当的方式让广大群众“听”得舒心,“知”得清楚,“用”得到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021年4月29日,《乡村振兴促进法》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审议通过,该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乡村振兴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直接以“乡村振兴”命名的法律,也是一部全面指导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法律,本法共分10章74条,10章分别是总则、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监督检查和附则。

二、立法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乡村振兴促进法,是把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包括乡村振兴的任务、目标、要求和原则等,转化为法律规范。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充分总结“三农”法治实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三农”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

乡村振兴法提出五大振兴,遵循五大原则,建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并将农民丰收节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

三、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充分总结“三农”法治实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三农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

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四、核心要义。

一是体现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促进法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首要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更好地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聚焦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

二是体现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五大振兴。乡村振兴促进法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总则中予以明确,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体现在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等各个章节条款,贯穿于五大振兴的全过程,夯实了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乡村振兴的法律基础。

三是体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把三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促进法立足于发挥好乡村的特有功能,把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则,建立了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组织保障、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制度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方针全面落实落地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四是体现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目标和重要原则,将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摆在突出位置、贯穿法律始终,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将有力推动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调动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促进法在突出乡村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功能的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作出规定,并就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社会文明等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以法律实施促进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乡村多元价值提升,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提振新征程农民精气神,提升新时代农民整体素质。

六是体现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乡村振兴促进法将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则,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体现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等各项具体法律制度安排上,将广泛调动各级政府、市场主体和农民群众等各方资源和积极性,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心得感受范文

一、通过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增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建国71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克服了各种严峻挑战,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谱写了一首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充分认识国家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充分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要通过国家在扶贫领域等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打赢的,越到最后我们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参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市的x,我们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为。因此,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等。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感想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这几年来明显觉得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比如:拆除违建及拆违后复垦种绿化、黑臭河道整治、农村污水纳管工程、道路安装探头、宜居家园建设等,不断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乡村,弱项在乡村。必须坚持以党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大调研大走访、垃圾分类等工作,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常态化,把乡村振兴作为检验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的主考场,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以党风引领村风民风,培育文明乡风,筑牢精神家园。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到移风易俗中来,从源头上破除乱堆乱放、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坚持推进文明乡风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卫生管理保洁机制,坚决避免“突击一阵风、过后老样子”的现象。

作为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要不断学习,艰苦奋斗,敢于担当、敢于拼搏、敢于创新。树立为群众服务的信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做好把政策接地气的践行者,将党的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心得感受范文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感想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

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未脱贫人口最多。这些人都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要在20_全部实现全部脱贫,任务重,使命艰巨。这任务谁来扛着?这使命谁来担当?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便民服务中心两级党员干部带领全中心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齐心协力来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首先要懂农业,就是熟悉了解党的“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情况,就是知道种地的老百姓会种什么,想种什么,能种什么;养殖的农民会养什么,想养什么,能养什么……会抓“三农”工作,是“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就是“爱农村”,不仅是爱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有一种从灵魂深处热爱这块热土的情怀,有一种扑下身子能一头扎进农村的动力。我在农村工作二十个年头了,刚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感觉工作很枯燥,没意思,时间长了,就爱上了农村的山山水水,爱上了农民的勤劳、淳朴的性格,有了一种扎根这里的想法,每每投入做一件事情,就会觉得就有一种乐趣,一种动力,一种灵魂的升华。

最后就是“爱农民”,就是要从骨子里尊重他们,善待农民,和他们坐在炕塄畔上拉家常感觉到亲切,不能觉得农民文化素质低,眼界低就去看不起他们,能客观认识农民身上的缺点错误,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舍。

如果我们具备了懂农业的本领,有了爱农村扎根农民的情怀,有了爱农民、懂农民、将自己放身农民中的情趣,就有了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投身农村,扎扎实实将党的“三农”政策落实落地,才能把乡村振兴的规划图一锤一锤敲扎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在乡村振兴时代,我有幸参加了由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乡村振兴“百村千户”(江西)调研。为了调研的效率与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在进行实地调研前,学院组织了为期两天干货满满的培训,从问卷大纲到具体操作,专家耐心解答我们的疑惑。20xx年1月12日,我们踏上旅途,前往进贤县,我们的第一站——李渡镇大桥村。万事开头难,实战的第一天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与农户的交流障碍、农户不配合、对问卷不够熟悉导致询问节奏混乱等问题打击到我热血沸腾的初心,感谢我的伙伴们给了我鼓励,也感谢老师们的及时帮助,让我顺利度过调研的低谷期。第一天的调研结束之后我们在一起交流了自己遇到的困难,调研比较顺利的队友分享了自己高效率的方法,吸取了教训,后期的调研越来越顺利,按照原计划,四天半的时间我们成功完成本次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农户对乡村卫生环境的肯定,农户表示村子里现在都是水泥路,还有人进行定期清扫;房前屋后摆上了垃圾桶,家里的生活垃圾有一个好去处;村委会对村子的房屋、树木等进行统一规划,整个村子看上去整齐有序;现在的农村基本配套健身设施、文化广场等,村民在劳作之余有了休憩的好地方,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环境舒心宜居。

目前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我访问的九户农户中,有三位农户提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还未进行正式运营,农户没有享受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福利,我认为后期的乡村振兴可以往这个方向进攻,这样可以保障依旧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利益,保障其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

通过这次调研我收获很多,首先是对农作物种植过程的全新认识,即使是在科技飞速发展、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底层劳动人民种植粮食依旧是一个繁杂艰辛的`过程,第一次从真正的农民口中听到粮食种植故事,第一次真正了解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其次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知识的深入学习,本次调研问卷囊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生活富裕”,超长的问卷让我全面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份问卷我学习到一些乡村振兴有关名词,例如新型职业农民、家庭承包地、单元房等,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名词解释,而是用通俗的语言向农户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后是对本次调研的思考,思考它的问卷设计逻辑,思考我该如何更好的与农户交流让农户在轻松愉悦的聊天过程中结束一份枯燥问卷,思考如何运用这些调研数据做研究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会继续加强自己在学习之后的思考,尽力做到学思结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报告

我叫___,是安顺公路管理局派驻九龙山村的乡村振兴驻村干部,来到九龙山村驻村两个多月了,记得刚接到组织派遣驻村的时候,我自己都蒙了,我之前在单位从事的是设备物资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当然也从事过不长时间的党建工作,突然之间角色转变,我真感到措手不及。真不知道乡村振兴工作如何去做,那时候我真担心会有负组织的信任。到岗后我接受了市委组织部为期一个星期的系统培训,就是这一次培训,我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之后我又仔细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和贵州省委1号文件,里面对乡村振兴都有具体的规划,这又让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脱贫攻坚已完美收官,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便是当下之所需,结合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职责,我更加体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之责任重大,将是我今后的工作重心。

回归村里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宜居乡村”创建工作,我想这段时间以来,大家走进九龙山村的大部分村寨里都会感觉到村里变整洁了,以前的乱堆乱放,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等好像都不那么明显了。是的,这些都只是开始。我们的美丽乡村计划正逐步付之行动。这两个多月以来,我们都投身于宜居乡村创建工作中,从清理生活垃圾、清理沟塘水污、清理禽畜粪污到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等,我和村委的全体成员无一不是亲为,面对烈日,我们很多成员都是掉了一层皮的,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让我心里难受的是有些群众遇见村委集体行动时的那种无所谓和理所应当,开始时我确实有点生气,可后来想想群众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是我们的宣传动员工作还没做到位,于是我们和村委成员一道用一次次的院坝会和实际行动将宜居乡村创建工作乃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向村民进行宣讲,效果斐然,村民们对建设自己家乡的愿望还是很迫切的,都积极投身于家乡创建当中。

除了宜居乡村创建工作外,就是党建工作,只有以党建为引领,村里的各方面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这段时间里我都在主动配合村支两委和第一书记做好我村的党建工作,并做好相关的内业资料管理。可我发现村里的人才确实匮乏,就拿村委换届的事来说,我们堂堂几千人的大村,能到达条件的却是寥寥无几,这不由得使人担忧,农村人才队伍的壮大已迫在眉睫,乡村振兴,必然要做到人才振兴。只有夯实人才队伍,才能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下一步工作打算:

摆正自己的位置,配合好村支两委和第一书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

1、按照“四个防止”和“四个不摘”的要求,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制定九龙山村长远规划,至少要制定到2035年乡村振兴收官之前的规划。

3、争取政策支持,整合资源优势,团结一切力量,争取一批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4、发展九龙山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产业,如特色农产品,旅游,民宿,休闲康养中心等。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5、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培育新时代人才队伍,解决好有人某事干事的问题,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6、带好一方民风,传承九龙山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单独靠我们驻村队员和村支两委是无法完成的,得靠各位党员同志们带头,全村人民共同参与。只要我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决心,我想或许不用等到2035年的时候,我们的美丽乡村计划就能实现,那时候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青春无悔,人生无憾。

最后我想说:一日九龙人,一世九龙情,借屈子之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对此,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业铮表示,要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两多”目标,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三大产业,充分彰显乡村在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要突出农民就近就业、就地致富的“两就”路径,把县域作为促进城乡融合的主战场,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乡村产业,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此外,要持续推进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下决心改变资源过度开发、要素大量投入的发展模式,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促进乡村绿起来、乡亲富起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推进,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民对农村优美人居环境的期待,从“摆脱脏乱差”逐步提升为“追求乡村美”。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并对农村改厕、污水治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就医等公共服务建设等作出具体部署,展现了一幅更美丽、更宜居的乡村未来图景。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应华表示:“乡村建设基本的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实施中要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在目标和标准上不要定得太高,水平、标准、档次可以因地而异、高低有别,重点是保证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对于那些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的设施,比如农村道路、仓储冷链和物流设施等要优先安排,加快建设。

要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认识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同时,要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如何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乡村?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创新工作方法,用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号召传播到农村千家万户,要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此外,要加大专项治理力度,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这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要抓队伍,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乡镇、村集中换届后,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同时要抓机制,把“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到实处,并要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层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其涉及面广,新情况新问题多,下面是天涯涛源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争当基层工作“一号”选手。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22日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作为”三农“事业的“深耕者”,基层干部任重而道远,立足自身岗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是需要每一位基层干部拿出争做“一号”选手的斗志。

牢记使命,争做“一心一意”的“一号”选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干部经常面对的是群众之间的“家长里短”,事情相对琐碎,部分基层干部觉得无关紧要,对于群众实则至关重要。因此,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包容人民群众的不足和缺点,在与人民群众沟通之时务必要做到沉下身子、少些架子,耐心倾听,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树立好“一心一意”的为民情怀,在工作中推动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民生工程加快实施、惠民政策全面落实,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要以“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担当,走到人民中、切切实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吃苦耐劳,争做“一往无前”的“一号”选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基层是一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天地,然而,新时代的基层工作也面临着日益艰巨的任务,前行的路途中充满了风险和挑战。“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面对繁杂的基层事务,基层干部要学会扛住压力,积蓄动力,要筚路蓝缕笃行不怠,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心无旁骛、迎难而上。在基层事务中要敢于碰硬,面对基层矛盾和群众纠纷,要直面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坚决打消“畏难”心态,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经风雨、见世面,一往无前、攻坚克难,在磨练中担当重任,在实践中砥砺奋进,做一名不负时光的基层“赶路人”。

保持定力,争做“一如既往”的“一号”选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足往往在一念之间,基层干部必须要做到一如既往,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将规章制度挺在胸前,不能因为在基层就放松对自身工作的要求。“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做到专心谋事,要能够强化自我管理、做好自我约束,坚守初心,保持政治定力。要有底线意识,守住底线、知止后定,不被虚名所累、不被利益所惑、不被金钱所动、不轻信“糖衣炮弹”、不贪污政策、不优亲厚友、不吃拿卡要,做到慎独、慎微、慎行、慎为,时刻以人为鉴、以纪为尺、以身为范,始终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层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其涉及面广,新情况新问题多,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基层干部,急需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提高真抓实干、服务群众和履职尽责的本领,当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号”选手。

“点、线、面”结合画出乡村治理“同心圆”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如何破解当前乡村治理中面临的“资源悬浮”“主体缺位”“准绳迟滞”等问题,切实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笔者看来,唯有画大治理“同心圆”,将治理要素的“圆心”下沉,将服务群众的“半径”延伸,将法治准绳的“面积”拓展,才能更好地破解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锚准“点”,下沉要素“圆心”,破解治理资源“悬浮”。当前,基层治理大部分还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顶层设计、发布政策、分配资源,将治理要素自上而下逐级分配到基层乃至个人,权力、政策、资源等各种治理要素都主要集中在上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两个最主要的治理主体所需要的治理要素供给不足,导致乡村治理往往是“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严重制约了治理的效果。因此,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必须将治理要素的“圆心”下沉,发挥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各个治理单元在治理要素配置方面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解决乡村治理中的要素弱化、资源短缺、响应迟滞、配需脱节、供给不足等问题。要在制度机制建立和规划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单一依靠上级政府投资的传统理念,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机制,实现基层治理投入的要素多样化、市场化。

画长“线”,延伸服务“半径”,破解治理主体“空转”。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乡村治理的核心也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服务群众“零距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身子“摆到”到群众中,把耳朵“凑近”群众里,更加尊重群众意愿,更加关注群众诉求,更加回应群众期盼,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顺得了气、暖得了心,才能赢得民心、赢得好评,提升治理效应。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群众需要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精准聚焦群众服务需求,在生活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有价值的服务,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要强化村(社区)服务和自治功能,探索建立村(社区)专业化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供给,助力乡村治理。

做大“面”,拓展法治“面积”,破解治理准绳“迟滞”。俗话说“十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在一些偏远农村,“乡土社会”中的一些“约定俗成”依然是维持秩序和规范行为的主要“遵循”,“人治秩序”和“宗法秩序”占主导地位,“法治秩序”和“规则秩序”不够强势有力。于是一些“碍于面子”和“不好说”的“行个方便”就容易成为一些违纪违法行为的“掩护”和“绿灯”,自治成了“你好我好”的“相互包庇”。中央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提出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对此,基层党委政府和各级党组织必须强化法治建设,维护法律权威,用好法律“准绳”,立法为公,执法为民。要加大普法力度,敦促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尊法、用法,提升法治思维。要注重结合正在开展的各类重点工作,深入群众,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普法宣传,使法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群众心里。要积极探索建立“法治、德治、自治”更相融合的治理机制,让乡村治理既有“硬度”又有“温度”。

为民服务当“深”“实”“细”

近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对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基层干部是基层事业的“深耕者”,更是谱写乡村振兴这篇时代大文章的直接“执笔者”。面对新局面、新使命,广大基层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细里走。

为民服务要深一点。“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意指在浅水的地方只能见到小虾,稍深的地方可见鱼和鳖,若想见蛟龙,则需到水更深的地方去。服务人民也是同理,若只驻于“浅水”,不敢深入剖析,得到的效果只会微乎其微。因此,为民服务要想深一点,走深一点,才能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想深一点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多想一下哪些工作没有做到位,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落实,群众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得到解决?应该汲取什么教训?切实把问题想深、想实、想透;走深一点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眼睛向下看、步子往下迈,主动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一线,常走山路、土路,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街头巷尾,和群众拉家常,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为民服务要实一点。dsds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为群众“办实事”不是走过场、务虚功、完任务,而是要实打实谋福利、办好事、解难题。为此,要学得实一点、干得实一点。学得实一点才能提升本领,练就满足民需的“金刚钻”;干得实一点才能抓好落实,揽好温暖民心的“瓷器活”。要主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聚焦服务本领这个关键,把学习当成一种常态、一种责任、一种需求,坚持为人民学、向人民学、从实践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干事本领,办好民生实事,切实提升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要力戒形式主义,把人民的问题扛在肩上、把百姓的喜怒放在心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贪大求全,也不好大喜功,实实在在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让群众宽心、安心、放心。

为民服务要细一点。“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精耕细作、精雕细刻。群众工作千头万绪,来不得半点马虎,若心存“差不多”思想,其工作结果就会与预期“差很多”。因此,党员干部要心怀“还不够”的思想,细致入微、兢兢业业,细看民情、细听民生,真正看到精微处、听出话外音。细看民情就是要多细心观察,主动靠近群众、贴近群众,感知民生,做好民情的“千里眼”,在“察言观色”中去读懂表情密码,解锁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忧什么,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各种“疑难杂症”;细听民生就是要学会倾听民生,做好民生的“顺风耳”,积极听取群众建议,把群众呼声当作工作的第一信号,通过倾听呼声、体察心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有效破解各种难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茅坪镇感受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基层乡镇,迈入新的征程,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要继续攻坚克难、再接再厉,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下一步,我们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衔接乡村振兴统揽全镇工作全局,紧扣“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县域副中心”目标定位,围绕乡村振兴“20字战略”要求,镇域按照“一带三区”发展规划,全力培育发展各类农业园区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引领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协调并进。突出工业经济、农业园区、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环境整治、设施改善六大重点,扎实落实改革引领、项目支撑、城乡统筹、创新创业、开放发展五大举措,持续以干克难,奋发前行,努力把茅坪全面建成以“工贸物流、文创制造、观光旅游、山林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城镇。

在观看了《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后,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栋栋整齐划一的搬迁社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产业,一位位坚守初心的奋斗者们,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给了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这条战线上勇往直前的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坚定理想信念,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修炼本领、脚踏实地、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带着真心实意投入基层工作,带着真情实感与群众沟通交流,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方法,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当新使命,当好“村干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