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庄子说读后感(专业15篇)

时间:2023-12-15 09:27:39 作者:碧墨

读书后的感想与别人进行分享,可以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请大家阅读以下的读后感示范,看看他们是如何写出精彩的总结的。

庄子读后感

我推荐于丹庄子心得,最很久就有朋友向近抽时间读了一遍,果然受益匪浅。于丹教授不愧为北师大知名学者,一本博大精深的庄子,被于教授以平实浅显的语言展示在我们普通人的面前。于教授在这本庄子心得中,对人的思想境界的描述以及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是很深刻的。看完之后深有感触,但是我们普通人若想做到庄子那种逍遥的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而更新飞速的现实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说在追名逐利似乎更实际,每天一睁开眼,就不得不为了生存的目标而打拼,正所谓世人皆被名利累,人间多少温情存。虽然庄子说人可以有高尚的追求,要有大的境界,但是,我们所追求的大境界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更富有成就感。

我现在读庄子心得还真正是时候,因为自己正处于心情浮躁时期,看完这本书心情沉淀了许多。尽管自己平时自认为很淡泊,但是一旦有小风声草动当头时,也难免心浮气躁,以至于搞的自己心神不宁。后来静下心来想想,有些东西根本不必太在意的。当然不在意并不是放弃,而是如何正确理解。比如亲情和爱情,虽然不能时时誓言以对,不能时刻环绕身边,但是,只要知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就可以了,并且彼此都在对方的心中,还强求什么呢?对于理想和事业更应当如此,人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就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而不是要环境来适应你。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能够去研究人体,或许有一种从外到里的神秘揭开,所以,我选择了冷冰冰的医学。生性多愁善感的我,活泼好动感的'我,每天却要面对那些厚厚的医学书籍,乃至复杂的解剖图普,还有那血淋淋的尸体标本,毫不顾忌地挖掘着一种自我认可的潜力,面对那些病患苦痛的表情,甚至生离死别的哀伤,也是对自己心志的折磨和考验。

当一切都适应了以后,生活又出现了新的转折点,面对自己的新身份感到无所适从。经过内心水火相搏,我忽然之间领悟了一些东西:我们都是凡人,思想上有对名利的渴望也是正常的。问题是怎么样正确的看待它,我不会刻意的追逐,只会让它顺其自然的发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我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象庄子所说的,我虽然不能做装水的瓢,但我却可以做成船,也就是说人总会有自己的位子。

《庄子》读后感

《养生主》通篇不过600言,是《庄子》内篇中篇幅最为短小的,但细细读来,仍然有颇多尚可深究之处。

在本片开端,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句,历来广受争议。“上句尤易明,下句最难解,似有引人为恶之嫌。”近代王叔岷先生的解释颇具影响,他说:“所谓善、恶,乃就养生言之。‘为善’,谓‘善养生’。为‘恶’,谓‘不善养生’。‘为善无近名’,谓‘善养生无近乎虚浮’,益生、长寿之类,所谓虚浮也。‘为恶无近刑’,谓‘不善养生无近乎伤残’,劳形、亏精之类,所谓伤残也。”(《庄子校诠》)此句乃就养生而言,这自然没错,但庄子讲养生,主旨在养心,而非养身。在本篇第三章,写右师之介是“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右师一足,并不必然是出生时就有的先天性生理缺陷,亦有可能是后天致残,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天与”,而非“人与”。因为“道与之貌,天与之形”,人的形骸都是受天赋与,人力不能改变。若按王叔岷先生的说法,将“刑”解释为劳形、亏精一类的伤残,则与养生的前提——破除形骸残全的观念背道而驰了。人之形骸取之于天而人力不可蓄养,人只能养其所能养,即是心。周纵策说:“至于‘不’伤生的善恶是否该为,本不是他在这里所要讨论的范围。他说的只是:假如你要去为恶,可切不可弄到受刑伤生;至于这假设的,不致受刑伤生的恶事,你该不该去做,他在这里并未表示意见。这正如‘不近名’的善,不‘已而为知’的知,你该不该去做,他在这里也没有表示可否。我看庄子一定会要先看看那是什么知,什么善恶了。”(《庄子?养生主篇本义复原》)与成玄英一样,将“刑”理解成了“刑戮”,此金木之刑仍然只是伤身而已,且后文曲说强通,未得庄旨。

“为恶无近刑”句,最重要的概念有二,一是“恶”,一是“刑”。“恶”应理解为世俗所认为的恶事,这个基本明朗,众家的问题主要在后者。联系《养生主》篇全文,我认为这个“刑”乃是后文秦失吊老聃中的“遁天之刑”。秦失的原话是:“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由此,“无近刑”即是说“无近乎遁天之刑”,不可邻近逃避自然地刑法。换言之,做(世俗标准中的)恶事,只要与自然天道相顺应即可。

《养生主》开篇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个“知”可解释为知识,但显然是广义上的知识,它包含了人们心念中的一切造作,包含了世俗的一切是非善恶标准。又“以有涯随无涯”,终生惶惶然求善避恶,这些人就好比庖丁解牛篇中的良庖与族庖,在解牛时强行“割”“折”牛骨,而这些一时一世之“标准”即如“岁更”“月更”之“刀”,不断地在现实中挫败又在心念中被追逐,儒家有儒家的标准,墨家有墨家的标准,百家相争,终无所归,这都是遁天之刑,都是未能“缘督以为经”的下场啊。庖丁解牛篇的寓意,有人以为是以庞大的牛比喻“社会”,以解牛比喻“处事”,庄子遂然是在教导世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处事技巧,实在是视庄子与汲汲然于世者无异了。显然,要理解庖丁解牛的寓意,文惠君那句“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是唯一的钥匙。养生即养心,此段以牛喻心,以解牛喻剥除心之藩篱,是言解除心之藩篱,当“依乎天理”“顺其固然”,而不可“以有涯随无涯”,徒生出许多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来,这才真正是区别于道德优先的生命优先。养心为本,处世为末,以为庖丁解牛篇是在教人处世技巧的,实在是本末倒置,淆乱庄旨。

庄子讲善恶,本意并不在于要另生一个善恶标准,如此又堕入细细密密的理思之网了。庄子讲善恶,原本就是要取消这一虚妄命题,善恶俱谴,是非两行,超越一切道德判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如此才能缘督以为经,获帝之悬解,得养生之旨。

庄子读后感

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纷杂繁多的诱惑也实在太多,如何摆脱贪念,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实现理想往往成为人们思索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我们也许可以通过理解《庄子》来回答这些问题。

《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意为: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相互倾轧,而人类用于提升自我、改善生活的知识技巧在此时就成了斗争的工具,人自身最终为名所困。古人说,普通的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常常为欲望吵架,欲望满足了,就不吵了;知识分子则不单单是为欲望,欲望满足了也要吵。但是在争吵时,知识分子看似是在争是非,争对错,实际上争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名声。在现实生活里,人们难免犯“德荡乎名,知出乎争”的毛病,这便是“名心”在作祟。人若想要从名利场中抽身出来,就应该把“名心”抹平。

如何把“名心”抹平,这就要提到《大宗师》里的一句话:“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南怀瑾先生认为这里的“藏”可以理解为执着,即抓得很牢。但是人生又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也总有些难以被抓牢的事物,因此有时不必太执着。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细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也正如名利,名利是一根向上攀岩的绳索,握得越紧,越容易在原地停留,拽得越紧,越容易绳断身落。诚如庄子所言,只有昧者才会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一切藏得严严实实。其实,呱呱坠地时,我们浑身赤裸;撒手人寰时,我们两手空空,既然如此,又何必偏执于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呢?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有时必须放下“执着”。当把“执着”放下,“名心”自然会离我们而去。

但是这里的“执着”并非是指理想追求,而是指人们容易贪求的东西。举个例子,钱固然不可缺少,但我们没有必要去执着于追求花不完的财富。量需而行,量力而行,切不可贪多求全。《大宗师》中“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就恰好指出了这一点。古时的真人都是一切不贪求,一切不计谋,一切顺其自然。虽然这样的境界我们难以企及,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承担起我们自身的'责任,不要麻烦任何人为我们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第二,看淡成败得失,看淡他人评价,注重于“养中”即可。过分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个四处卖笑的戏子,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正视自我,不自欺欺人;量力而行,不要制定高到令人望而生畏的目标。

放下不必要的“执着”,有利于我们在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迷失方向。《逍遥游》中提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有志气的青年往往像鲲鹏一样拥有远大的理想,但是理想的实现需要由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成功累积而成,因此我们要有远大的计划。有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只有将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当,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但是生活中,常常有人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貌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片刻的短暂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望远方,去寻找更大的空间。然而事实往往证明,只为眼前利益的人,会受人性所限,只会陷入庸人自扰的无边烦恼;唯有立足长远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颈,活出精彩人生,享受智慧人生。

简而言之,我们要正视自我,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要注重自身的内心情感,重视“养中”;放下不必要的“执着”,抹平“名心”,坚定前行在超越自我的道路上,通过远大的计划将一个个小目标连接汇聚,使之最终化身为理想的实现。

《庄子》读后感

他住在穷乡陋巷,斜阳草树之中,享乐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倘若用笔勾勒庄子,应当用近乎白描的悠闲飘渺的线条画他的衣纹,用灵动疏放的墨色写他的鬓发,他厌恶乱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钟情于自然的高山流水风吟虫唧。他啸傲山林,怜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绝游,知道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不如鱼之相忘于江湖。知道繁华落尽必为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无欲无求。他的精神高高地飞翔在污浊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辉煌的垂天之翅,他驱散着人类贪欲,残暴和自大的阴霾。庄子的思想是那样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带来林林总总自然的生命与言说,欢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广博的宇宙苍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纯朴,毫无雕饰,灵动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丽,但已失之于生动。人也应该如此。《庄子》中关于东施效颦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观点。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即便略施淡妆,衣饰朴素,也无法遮掩她的天生丽质。有个长得很丑的人叫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娇柔无限,十分惹人怜爱。当她从乡间走过,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东施看见西施姑娘这个样子很好看,就模仿着西施的样子,也手捂胸口,双眉皱起从乡间走过,可是村里人看到她这样子,都吓得紧紧地关上门不出来,或是远远的走开了。这丑女人只知道人家皱得好看,却不知道人家皱眉为什么好看,西施丽质天成,哪怕陷于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风韵,动人心弦。那丑女人本已很丑,再以愁苦的样子,可谓丑上加丑了。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以为庄子借此嘲笑东施的丑陋和不自量力。其实,庄子讲这个故事,不是嘲笑东施的面貌形体,事实上他也并不在意人的外在形体,在他的著作中,对于丑得奇形怪状但心灵淡泊飘逸的人,庄子都是大加赞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个自然的真人,一个诚实本色、率性、纯洁的人,一个卸掉众多虚伪面具的人。

我们都经过孩提时代,那时候饿了就哭,吃饱了就不闹,没有贪求的欲望。爱父母,亲同伴,恶坏人,全出自内心的情感而非虚饰和矫情,面对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禄之心。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乐与悲伤、喜爱与厌恶毫无半点虚假。可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虚伪。痛苦的时候不敢放声大哭,拼命地挤着笑脸面对世人,开心的时候不敢开怀大笑,偏偏板起脸像是没有发生任何事。我们一面真实的感受生活给予的苦难和幸福,一面虚伪地掩盖面容上的喜怒哀乐,慢慢地,我们学会硬起心肠,不动声色。我们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时也失去了无所挂碍的自然的快乐。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一切最美好的都是最真挚的,只有能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才是精神的伟人,也才是永远快乐的人。相对于宇宙来说,人生何其短暂,为什么要逼自己背负各种各样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双慧眼俯视红尘之间的财貌名利之争。看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绞尽脑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与纯朴,那它该如何悲悯人的愚昧啊!世事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绝非人力可以全然改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人力之外的声音,强人强己都不如顺其自然,这样才能是一个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个“美”的人。

看见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叶了吗?见到鼓盆而歌的庄子吗?见到发现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苏格拉底吗?背离了自然的本性,才是让人越来越不快乐的根源啊!

庄子读后感

世俗名利和青山绿水之间,你选择了淡泊明志,持竿垂钓碧泉绿潭;权力富贵和草舍茅庐之间,你选择了宁静致远,晓梦翩跹姹紫嫣红。

阴暗朝廷是鸢飞戾天者的翅膀,但却是束缚你灵魂的锁链;计谋社会是追名逐利者的天堂,但却是折磨你身心的地狱。为了恪守那一份淡雅,你毅然决定步入山林,感受鸟语花香的自然气息;为了保护那一份清静,你决绝离开官场,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烦扰。你放弃了楚王的盛情相邀,宁曳尾于涂中,不展翅于仕途;你原谅了惠子担心威胁的陷害,宽容了这唯一的一份友情。

一间草舍,一幽清梦,将你带到五彩斑斓的花间,化身为淡蓝的蝴蝶,飞舞、翩跹、悠然,忘却世俗烦忧,只是一直简简单单的蝴蝶,与同伴一起,快快乐乐地徜徉天空,可以永远不受精神和身心的束缚,自由自在、恣情率性。

在最贴近自然心灵的山中,在最能体会到虫鸣鸟叫、高山流水的世外,你成为了真正只为自己而存在的自己,你也真正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最成功的人,你恪守了最纯真、最无欲无求的本质,而那些被名誉金钱所蒙蔽了双眼的人,才是那个时代最可悲、最最让你不屑一顾、也最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们最终得到的所谓的在你看来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他们却拼命向往的虚华,而他们失去的,远比得到的重要和有价值得多。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你只在乎闲云野鹤般的采菊东篱、身心自由,置身置灵魂于旷野,高声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悠悠然永远地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利禄的隐者。

迷蝶,在午夜梦境之时;洒脱,在淡然无悔之刻。

踯躅,在绿水佳林之间;化仙,在灵魂升华之日。

只恋你化身的蝶,淡蓝,不失信仰……。

只寻你走过的路,坚决,不变方向……。

永远的蓝蝶,永远的庄子!

《庄子》读后感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庄子读后感

读他,如涓涓春水融化万丈玄冰;望他,似凌霄仙翁误入人世歧途;念他,像萍水相逢却似曾相识;品他,却是独倚高楼道不尽万古的悲凉。

《庄子》——千百年来落寞文人的心灵港湾。他用他的逍遥拂去尘世的伤痛,用他的达观换来心灵的皈依。他用他的乌托邦俘获了我的灵魂,而踏入他的世界,我却读出了那潇洒的外表下一颗饱含无尽痛楚的心灵。

世人说他逍遥,我却说那是一种无奈。

楚人请他为相治国,它却持杆不顾,以乌龟之典故婉言相拒。人都赞他淡泊名利,参透凡尘,我却看到他的矛盾。为何为相就定会如庙堂龟壳?他所向往的是既能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又能像泥塘中的乌龟一样逍遥。难道出世就非要等同于受难吗?他所希望的是没有冰冷的杀戮,没有生灵的涂炭,没有道德的悲哀。世界再无出入之分,处处逍遥才是真正的逍遥。如果这样,纵使居于庙堂之高也享得一世逍遥。可是,世界却被巨大的利益所划分,出世与逍遥成为了永不相容的对立面。这恰恰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但他无法改变,他剩下的只有抉择和抉择后深深地无奈。面对曾经的逍遥世界,他只能无奈地说声抱歉,转身离去,留下悲凉。

世人说他达观,我却说那是一种逼迫。

庄周妻死,他却鼓盆而歌。世人问他为何不哭,他却笑道妻子已经超脱尘世,回到快乐的故乡。人都说他对情达观,我却看到这是人世的逼迫。人活着的时候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回到快乐的世界,这是多么的悲凉!为什么活着就注定是痛苦?他所希望的是:生也是快乐,任何生命快乐的生,快乐的死。这样的生死无差别,这才能真正的超脱生死。可是,当世界充满无尽的杀戮,人们用自己的脚碾死同等的生命,在一个漠视生命价值的时代,他只有向往死后的快乐,因为,生就意味着无望。与其说他是达观,倒不如说是他被逼的不得不达观,这是一种无情的逼迫。

世人说他浪漫,我却说那是一种反抗。

列子御风而行,而凡人为何不能御风而行呢?是因为列子能够与天地融为一体。而是什么让我等凡人和天地分开呢?是一种对尘世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的累加,才有了杀人盈野,尸骨遍城的惨象。

庄生梦蝶,却不知孰是庄生孰是蝶。为何蝶是那么的惬意快乐?因为庄周不快乐,他向往快乐,所以向往化蝶。

每一笔浪漫的色彩下,总会有悲凉的阴影。而这阴影便是他无声的反抗。

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当这个世界荒唐到灭绝人伦时,庄子则要写出更荒唐的故事。因为他要反抗,看看他与世界究竟谁荒唐。当这个世界的生命已经没有价值可言,他便要超脱生死。他要告诉你:面对生命,我早已经超脱,我比你更看轻生命。当这个世界已然到处充斥着腐臭,他也会抬起高贵的下巴,告诉他们,宁肯饿死也不践踏生命。

他用他的秃笔与诸侯的剑比试,他想用热心去感化世界。而世界所给他的,却是执迷不悟与无尽的冷眼。他只有借逍遥的躯壳,写下自己的无限悲凉。

庄子读后感

庄子当然知道不可能有这样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庄子说这个神话,其实也只不过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心游万仞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对生活少一点成见,少一点抱怨,给自己的心多一点智慧,让自己的心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也许这样的心态便就是平川万里吧。

做为女人,一生需要担当的角色真的很多,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与人友与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转换以及生活给予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是否也让我不经意的会有一点点疲惫,所以丈夫才有平川万里的心态一说?我没有问他,但是我知道,单位、家庭两点一线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生活,的确让我常常有点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时会因此而有障碍,看不见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凉风冬的雪。余秋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我做不到是无疆的行者,但是也许我也可以试试乘物以游心,给我自己的心灵安上一双翅膀,遨游无疆看看平川万里的吧。

如何让自己的心也平川万里?

我又想起了旅游途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游完敦煌,我们乘大巴前往兰州,车子沿着祈连山脉长长久久在一望无际灰朦朦的戈壁滩中行使。导游介绍说如果天气晴朗阳光很好的话,我们可以在中午时分看见美丽的海市蜃楼。看海市蜃楼是我久远的梦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场据说是十年难一遇的雨,阳光迟迟不肯出来。但是行驶途中,在祈连山下远远的出现了一个水库,水库上面云雾缥缈,映着山巅的白雪,美丽极了。不知是谁喊了声:看啊,海市蜃楼!车里一下热闹起来,七嘴八舌还有相机喀擦的声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楼。导游说那只是水库,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着说不要紧,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就是!

是啊,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台湾作家写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坚持自己在四层楼高的公寓里把长椅坐成了小舟,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潺潺水声,隆隆车声就是车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我们当然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心愿意而将美景幻成海市蜃楼。

万水千山总关情,知道了其实看山看水关键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许正是这样吧。不论何时,自己感觉山在水鸟在林,将冥漠大化万里江山放在心中,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这样生活就可以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心无智障,如此便就是平川万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坚持与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话,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庄子》读后感

本书采取一书一人物的形式,以活泼、轻松的笔调,让读者看这些高居云端的先人们走入凡间,走入我们的生活里,和我们一起探讨这样一些深层的问题:我们所遗失的智慧在哪里?我们是否太粗心,以至于让智慧擦肩而过?我们的生活是否因为充塞了没有生命的'资讯而失去了生机?我们的人生是否应该做某种程度的调整.以和古圣先贤取得精神上的联系?《庄子,你在说什么?》一书,是以故事为表现形式,并且在每篇的文末都附有小小的生活智慧,供读者借鉴。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书中每个故事深入浅出,短小精干,确实引人入胜。庄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对于浮躁而又忙乱的我们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小人为利,士为名,大夫为势,圣人为天下。只不过目标不同而已,每个人的人生信条不一样而已。但小人也好、圣人也罢,最终逃不了一死,还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己的想得到的生活吧,不要被世俗而左右。懂得享受人生的人是最快乐的。先人的智慧有如流水,有的人看见水奔流不息,就想到应该学习它,不舍昼夜地奔赴理想;有的人看见水滋润万物,就想到应该效法它。源源不断地养护生命。先人的智慧,因为有你的思考,不再是死的资讯;先人的智慧,因为有你的学习和效法,活在你人生的每分每秒中。

庄子读后感

他只写,写了《尊生》。在《尊生》中,我看到亶父从容而去时的超然。

民,生便可,是谁统治已然不重要。

诚然,“权力”这一事物的出现本来目的便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让人更好地生活下去罢了。只是有了管理义务的人自然是辛苦许多,人民便给了他更好的待遇作为报酬。怎知岁月变迁,人的私欲淡化了“权力等于责任”,反而将“权力等于更好的待遇”越描越黑。当责任主见变成了当权者的“可供选择”,而待遇渐渐成了充要条件时,逐鹿朝野、征战四方也愈演愈烈。于是,责任与待遇本末倒置。可庄子却连一丁点儿笑世人的念头都懒得有,他只是平静地说“尊生”。权且提一提根本吧,至于是否可有人能参透便不是他想知道的了。

已然再一次被折服,以上那些世俗之论也皆是我的臆断罢了。他身在我们中间,心却在我们世人外面,抬着他参透一切的眼,冷冷地指出我们的根在哪儿,我们要做什么。

当中有一句:“能尊胜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即使富贵也不因养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因追逐利益而拖累、祸害身体。恍惚间我忽然想到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说。或许从才出生我们就被蒙蔽了。其实诸如富贵、贫贱等词语全然没有什么褒义、贬义之说,都是平等的。贫贱会因追求利益而拖累身体,富贵也会有养生之物伤身的危害,无论是贫是贵,都有优有劣,不分谁高谁低,只是所处的状态不同罢了,谁能因此而讨厌或嫉妒什么呢?而如今会分了褒义和贬义,好的和不好的,我想大抵也是受了私欲之惑。因了私欲,人们都更向往富贵而远离贫贱,渐渐的,富贵就好了,贫贱就坏了——私欲已然改造了这个世界的价值观,连小小的语言都深陷其中,竟是生出许多悲凉。

连带着,我在品读《庄子》时都有如上的感受。或许,正是因为私欲的迷烟,渐渐失去了事物的根本而仅利用以满足自身的欲念,恰如射箭是为了展现自己,趣灌渎便以为能功成名就。人们痴傻地追逐着什么,却常常没有想到它的本质在哪里,只是一味地追,不想功成垂败但其实差之千里。痴儿般的渴求成了俗念。世人行,鲜有人破。

不堪其俗,竟,身陷其俗。

庄子读后感

《庄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认识和作为会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可以不学习,或有学而自满的心态。我们应深知学无止境切勿自满。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因而我们要学无止境。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学会走路说话,再就是学会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当我们读小学时,我们要学习语言汉字及其拼音,学习数学加减法。当我们上初中时,我们要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开始接触数学几何、物理知识等等;当我们读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更深入的各类科目的课程,以至于能让我达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学,面向我们的是各类专业性学科,我们要开始深入学习这些以后职业生涯高级工具;当我们工作了,要学习各种职场的行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学习和拓宽,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也只有了进步和发展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学无止境。马克思说:“事物总处在变化发展中。”如遗传变异,或水生发展到陆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是这样,一出生,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各种事物,要不断学习很多的东西,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的人善于了解、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却固步自封,懒于了解、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孔子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却仍不断地学习,其“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行动的一个写照!若非如此,孔子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吗?跨栏飞人刘翔,虽有飞人之称,但仍毫不怠懈训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忍受着脚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坚持艰苦的训练。也正如此,才会有新的破纪录诞生。相反,我国古代一个叫江淹的人,年轻时才思敏捷,文笔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当时的人所称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后,他却很少写出好文章,后人戏称为“江郎才尽”。他晚年写不出好的文章难道真是什么“才尽”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他成名之后不再努力学习有关罢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学无止境切勿自满。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我觉得庄子说得太对了。一个人从小开始学习,学吃饭,学走路,学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还没有把很多东西学到,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所以,知识对我们来说,是比宇宙还要大的,是无边无涯、无穷无尽的,我们每个人在知识面前谁都没有资格自满。

总之,学习是终身的事,是永远不能说停止的。任何一个人对待学习,既不能半途而废,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骄傲自满,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记:学无止境的道理。学而不骄、学而不弃,只有这样,才能每有所会,才能不断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庄子》读后感

有人说学习老庄是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那些积极入仕一路顺风的人往往更推崇儒家。连鲍鹏山都说“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见老庄的思想确实是可以消人忧愁,减人烦恼的。也许因为此,老庄的思想便被赋予了淡淡的消极。不顺,心烦乏时,老庄便是良药;顺意之时,又哪管道家是什么呢!

可是事物都是两面的啊。假使用佛家的机锋来解释,消极就是积极,积极便是消极。老庄也一样,淡泊名利、不求功名、不念生死、顺乎自然似乎是一种不追求,无追求,一种消极之心隐于其中;追求逍遥、释放本性、心随性至、坚守本心似乎又是千百年来文人志向的追求,又是积极的。只不过积极入仕的文人追求功名,这便是儒家;消极避世、追求本心的文人回归自然,这便是道家。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儒道两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有追求,只不过追求的对象不同罢了。

可无论归隐之人如何说其此行为旨在追求本心,他们归隐的根源往往都是因为不得志吧。若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拥“颜如玉”、住“黄金屋”,又有几人仍会追求本心而放弃这些呢?所以老庄便常常在文人失意落魄无路可走之时,闯入他们的世界,以追求本心来掩饰官场不得志的`落魄,这么说来,老庄真的又是消极的了。

说来说去,似乎什么都没有说,可事物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不都源于内心么?内心是怎么看的,事物便怎样存在。只要内心是积极的,采百家之长,必也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了。

庄子读后感

今天总算看完了庄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两大关口,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也;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可逃于天地之间也。我们的父母是一种无法割裂的亲情,臣是自己与他人,君是自己与他人,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我们在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安之若命,我们必须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诉我们,人为刀,刀为心,社会为牛,你怎么样对待社会,社会怎么样对你。以无厚入有间,无厚是无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过自我了。有间就是空隙,就像人体的穴位,刺之而不伤其身,社会的.有间在哪?我们找到社会的有间,才能如鱼得水。但这需要我们自己寻找,观山为山,观山不为山,观山还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读过庄子,我只看到了逍遥,所以我是轻浮的,只看到无奈是沉重的,看不到无奈是肤浅的,只看到逍遥是轻浮的,看不到逍遥是庸俗的。我是肤浅而轻浮的,但还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应该改变下,那就需要行动了啊!我行动力又不怎么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经用过的昵称,表示无用之用,无为而无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学的感悟,万物皆有其用,无用之用,物尽其用和用物之大用。无用就是换位思考。

最后是哲学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为无:道不是物,道生万物,道是道本身,道即为无。无中生有,无就是最本源。我感觉: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为相对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观者,无尽的三是万物。还有一句现象背后无一物,现象就是本质,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爱就是爱。我好像明白我为什么爱我女朋友了!

《庄子》读后感

周庄是一只针尖上的蝴蝶,他有与世抗争的尖锐,也有“举世混浊,惟我独清”桀骜纯净。你说他在憩息,你说他在逃避,不,他其实在思考,他的双足站立在针尖之上,正小心翼翼的展开双翅。

我不敢定论他是否在某些方面比秦初诸子更有造诣,但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的一抹清越不拘,像是他说他懂得鱼的快乐,不然,他懂得的其实是自由之乐。

自由本是不存在的,自由意识以及所谓的灵魂不过是人自身的慰藉之词,像是远古时代“天圆地方”这类阴阳学说的出现,只能证明人总是需要信仰的。庄周也深知这一点,但更多的时候他选择缄口不言。西方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也有阐述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是通过意识来感知世界,世界万物都是间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换句话说,意识是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器官就是大脑。意识,就像一个信息系统的主程序,它能接受肢体或器官的感觉信息,并进行处理。主程序,就是意识,也就是灵魂。接受感觉信息,就是感觉;对感觉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思维。也就是说本质上不存在灵魂,也不存在自由意识,都是人体内外部作用的必然结果。

但若是庄周早已看得如此清明,为何他还要如此乐观地去追求自由的本质呢?或许正是因为他看得过分清明,他也才可以持着一种“有待”的悲观态度去追求一种“无待”的人生。即便在他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遥游》中也不难看出庄子认为生的痛苦卑微,但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他并不为此沉沦,他是逆流的游鱼,立志要在感性的生活中超越悲剧的人生,把握自身的本真,追求着自由的理想境界。

庄子是这么说的,自然也是这么做的。楚威王派遣两位大夫问他愿不愿意接管境内的国事,他却持杆不顾,望着清澈的濮水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位大夫的身上似乎还遗留了些正常人的心智,便答“宁生而曳尾涂中。”“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曰。

庄子素而不俗,他清洁笃定,摒弃了荣华富贵,一心想像一个山野间的凡夫俗子一般,与禽鸟为乐,思考人生。因此,他比其他文人更为贫穷,甚时以编草鞋为生,也是因为贫穷,使他更为珍惜生活中每一个美丽而卑微的细节,使他悟出了生命的短暂脆弱,却又是无限延伸般的伟岸。

在看《齐物论》时我又不觉要发问:生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这个问题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看也许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如果要从人体形式上来看待的话,我们很可能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

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写到“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其实人生如梦,现实与梦境不过代表了真实与虚假两种境界,如果某一天你的梦境可以带给你比现实更真实的触感时,你便可认定梦境便是现实,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实中你需要食物,你需要摄取营养,因此你得以生存,而梦境却不会让你的为传达给你诸如此类的信息。只是人生不过一场大梦,当你可以切实的感知到这一切时,梦境与现实其实早已模糊了界限。

至于人为什么而活,或许《齐物论》中“庄周梦蝶”这个典故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示。无论是人或是蝴蝶,都不过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形式,根据守恒定律,生命中的某些力量是不会消失的。在庄周看来,他们不过都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持久存在的一种物质,我们在生命的各站停靠中选择或被选择了一种身体形态,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拓宽我们生命的厚度,让她绽放出最大的光彩。

只是身体的形式不存在高低贵贱,那么是否有幸与不幸之分?

在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评价“庄周梦蝶”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的确,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无需纷扰,轻舒的羽翼是他所向往的自由;但若是蝴蝶变成了庄周,那是否不幸,应该由蝴蝶说了算。

无论如何,庄周用一个个并不轻省却浪漫唯美的意象点开了生与死的沉重主题,生是否死的对立面,我还无从而知。我只能用我幼稚的笔触和心智阐述我对《齐物论》的点点感悟。

《庄子》读后感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阅读,以便真正深入理解。当我第一次读《庄子》时,我不能有一个好的态度。我总是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结果,我一无所获,让我的心态陷入了一个更加焦虑的沼泽。我决定冷静下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每天只读两三页,三十三章,共400多页,分配几个月。在此期间,多写阅读笔记,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两天只看了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庄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无忧无虑地逃避名利的束缚,在宇宙和天地之间自由游荡,没有任何外力。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比老子更热衷于无拘无束的自由。他可以忽略所有的世俗偏见或只是意见,世界声誉而不是建议,世界而不是沮丧,无论世界如何赞扬或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他。这真的很难得。当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他必须坚持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能转移别人的意志,否则他可能只是一个傀儡。俗话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如功业、名利等,要洒脱、坦荡、自由。

在某些人眼里,庄子逍遥的人生价值观可能有些消极,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一个积极追求成就和成就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在战争频繁的时代,个人力量极其微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超越苦难的生活。庄子的人生年龄是庄子思想诞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庄子睿智、豁达、有远见、有远见的个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千年如新,是因为它能引起广大人的共鸣。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热爱自由、毫无顾忌的性格,但由于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些人被社会规范、生活标准、对名利的忠诚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着人类最原始、最无华的价值观,能够触动每个人内心的软肋。

当我们走在生活的困境中,或者感到生活的疲惫时,我们不妨从庄子无忧无虑的思想中学习,让心灵保持难得的安静和凉爽,以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你可以更多地依赖庄子,练习体验他无忧无虑的思想,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生活体验。

在我看来,庄子的自由旅行思想没有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所拒绝是不可思议的。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应该是百家争鸣,丰富多彩,后代可以吸收丰富而不单一的意识形态营养。生活、国家和社会需要学习优势,才能实现高质量,否则就会朝着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在孔子和庄子的同时,我认为这是必要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