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感动中国人物张定宇事迹观后感(汇总15篇)

时间:2023-10-24 13:01:31 作者:碧墨 专业感动中国人物张定宇事迹观后感(汇总15篇)

环保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总结环保工作时,应该突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改进和提升。下面是一些关于环保的成功案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借鉴。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星期六上午,我观看了一个叫《感动中国》的节目,故事情节非常感人,好几次我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的故事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动中国》一共讲述了十位令人感动的的人发生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斌强老师。他九岁时,父亲出车祸死去了,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现在,他的母亲患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陈老师就用小时候母亲背他的布带来背着他的母亲去教学,陈老师凌晨一点要叫母亲起来大小便,早晨五点还要起床为母亲梳洗打扮,然后再去上课。他每天都要照顾母亲,喂母亲吃饭,喂母亲喝水,给母亲洗脚......陈老师还做了一个照顾母亲的.一个时间安排表,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他什么时间为母亲做什么事情。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便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这时我想起了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有的还要父母喂饭,有的让父母给洗脚.......反正我们什么都需要父母的照顾。想到这些,我打算长大以后也要向陈老师一样,做一个大孝子,回报父母、孝顺父母。

《感动中国》中,陈斌强老师的故事真感人!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感恩,孝敬老人,孝顺父母。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定宇事迹观后感心得

生命,有起点,也会有终点。张定宇——x抗疫一线一位医护人员,似乎在按倒计时的方式与生命和时间进行着搏斗。

x市金银潭医院是x规模较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自首批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入院以来,张定宇院长率领全体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的繁重任务中,他隐瞒自己身患渐冻症的病情,也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是奋战在疫情前线的“最美逆行者”!

与时间赛跑,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正是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的紧要关头,必须把抓好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最紧迫的政治任务,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党中央部署要求落地落实,坚决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树立底线思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分类指导,抓实每一项部署,把好每一道关口,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硬仗。

继续全面排查,确保联防联控到位。加强农村地区防控,强化网格化管理,实施地毯式排查,追踪到人、登记造册,落实居家医学观察,必要时对重点人员实行集中隔离观察,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加强城市社区防控,动员全体社区居民共同参与防控,重点针对节后返城人员开展新一轮摸排,做到全员上阵、责任到人、联系到户。加强家庭防控,引导群众注重个人防护和家庭卫生,及时开展心理干预服务,做好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的疫情防控,全力做实做细各项防控举措。

医者无惧,医者仁心。真心祝愿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平安,希望被感染的病人能早日恢复健康。感恩有你,战“疫”路上我们一起走进“春天里”,与“逆行者”一起出发,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共同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谱写着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一次兰考之行,一张老照片,一个名字,影响了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一生,四代人、五十年传承焦裕禄精神。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966年2月的一天,正在读高一的阿布列林放学回家,从父亲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这个名字。父亲说,报纸上登了一篇让人掉眼泪的文章,焦裕禄真是很伟大的共产党员,你要好好看看。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学校的阅报栏里口气读完穆青等人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回到家,他向父亲谈起了看焦裕禄的事迹的感受,父亲告诉阿布列林,焦裕禄是个好书记,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应该像他那样做人。听了父亲的话,又连续几天反复阅读,阿布列林被焦裕禄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深深地折服。焦裕禄成了他心中仰慕的英雄,顶礼膜拜的偶像。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在他的心中萌发。

两年后,经过悉心准备,他完成了一次“朝圣之旅”,圣地兰考,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笔直的田埂,高大的泡桐……,焦裕禄忍着肝病折磨,带领当地群众战“三害”的壮举,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更加坚定了信念——像焦裕禄一样为人做事。

这次“朝圣之旅”影响了他的一生。以至于后来,这个曾经的年轻学生成为了一名闻名遐迩的铁案法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而他将这一切都归功于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和学习。

48年过去,阿布列林已是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在他的家中,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记录着那次难忘的兰考之行,这也是他缅怀偶像并用以时刻警醒自己恪守誓言的信物。

回忆起起那次经历,老人的眸子像照片中的年轻人一般清澈剔透。

自从得知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焦裕禄”三个字就刻在了年轻学生阿布列林的心里。他想:如果有机会去焦书记工作生活的地方看一看,该多好啊!

1968年2月,距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这个名字两年后,阿布列林和几个同学到上海。在返回新疆途中,和同学们商量,到兰考下车,去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书记墓前献花篮,大家都非常赞同。

下车后,阿布列林一行6人每人出1块五毛钱,凑够9元钱买了一只花篮,边走边问,找到了焦裕禄的陵墓,献上花篮。

他们在墓前站成一排,向陵墓深深的鞠躬,并用维吾尔语唱起了《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己;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阿布列林和同学在兰考中学找到焦裕禄的子女——焦国庆和焦守云,请焦国庆和焦守云带着他们去家里看一看。

让他们震撼的是焦裕禄的家只有一个大房间,中间用木栅栏隔开分成两间,墙上糊着厚厚的报纸,根本就不像一个县委书记的家。

在焦家,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听说是新疆来的维吾尔族客人,端出刚蒸好的红薯招待他们,说:“红薯很甜,你们一定要尝尝。”徐俊雅的话语让他们甜在心里。

临走前,阿布列林和焦国庆把焦裕禄家对面一个小照相馆的师傅请来,与焦家人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

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收到与焦裕禄家人合影的照片。为了让弟弟妹妹接受焦裕禄精神教育,他把照片装裱在镜框里。同时在心中默默下定决心:一辈子要像焦裕禄那样,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出力。为了践行心中的信念,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哈密火箭农场接受再教育。

从兰考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选择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哈密火箭农场四分场接受再教育。当时,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天不亮就扛着坎土曼下地了。至今,他还记得第一天下地干活的情景:

“那天在平地打埂子,只干了一小会儿,我的双手就磨了好几个水泡,破了后疼得钻心。但我没有退缩,焦书记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手上起几个水泡算什么呢?”

凭着这股子劲,阿布列林成为农场一把好手,先后被评为“夏收积极分子”“优秀知识青年”。

后来,阿布列林又调入哈密县、哈密市和哈密地区中级法院、地区检察院工作。工作以来,在焦裕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神的激励下,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当检察长还是法院院长、高级法官,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

谈及自己从知青到工人再到检察官、法官的角色转换,阿布列林感慨是焦裕禄精神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不论工作怎么变化,职务怎么变化,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想法和行动一直没有变。”

“我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无论是知识青年下乡当农民、回到城里当工人、还是后来当检察官、法官,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阿布列林深情地说。

2013年春节,阿布列林的女儿阿孜古丽补发了1万多元的工资,想陪父母到兰考走一走,了却父亲多年心愿。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忙碌起来:挑选花帽、披肩,买哈密大枣、葡萄干,准备送给焦裕禄的家人。就在准备出发的时候,阿布列林母亲病情加重,一家人兰考之行的愿望没能实现。

2014年2月27日,已经从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的阿布列林从《哈密日报》上看到,哈密地委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举办“焦裕禄精神报告会”,邀请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来哈密作报告。

看到这个消息后,阿布列林十分激动,立刻找到哈密地委领导,表达了想见焦守云同志的急切心情:“我要亲手把一张珍藏了46年的照片送给焦裕禄书记的家人。”

当年6月份,阿布列林随哈密地区先进模范代表团赴河南,把珍藏46年的那张老照片交给焦家姐弟。

焦裕禄墓碑前,63岁的阿布列林眼含泪花,用维吾尔语唱起《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歌声久久回荡,“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己;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

2010年,阿布列林退休后,成为焦裕禄精神的积极传播者。他要求自己的女儿要立足岗位学习焦裕禄精神,做一名红红的共产党员,更向各族干部群众宣扬焦裕禄精神。今年9月7日,因颈椎顽疾做手术还未痊愈的阿布列林,来到哈密市中南路社区服务站“家庭党校”,为离退休党员讲党课,此次党课主题为《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不久前,阿布列林还走进校园,为哈密市一中转赠了焦裕禄铜像,为哈密市二中“焦裕禄书屋”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图书。

哈密市一中是阿布列林的母校,在这里,他与共青团员们一起开展了“学习传承焦裕禄精神”的主题团会。

2014年11月,焦裕禄书记的女儿焦守云从河南专程到哈密,把她父亲的铜像赠给阿布列林,阿布列林又把铜像送给母校。他希望更多的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像焦裕禄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没有专职的心理医生。学校老师们开玩笑说:“张桂梅校长就是心理医生。”

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家庭贫困的阴影,经常会使一些学生精神状态低迷,学习成绩滑坡。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张桂梅不仅耐心地开导学生,而且亲自去家访,了解学生背后的家庭原因。她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

张桂梅每晚住在学生宿舍。高一年级的一名女生情绪低落,学习成绩退步。张桂梅就让她与自己同住,经常开导她。了解到女孩的父母经常打架,女孩还常被父亲嫌弃辱骂。张桂梅3次到村中她家里为其父母调解,终于让全家和好,小姑娘脸上有了笑容,学习也更努力了。“我要救这个孩子,就要救她父母,救她全家!”张桂梅说。

“陈小琴(化名)最近考试成绩才390多分,这个成绩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年国庆家访,张桂梅带着满腹疑问来到船房乡华荣村高三学生陈小琴家。陈小琴家是贫困户,母亲有精神疾病,父亲受到村里帮扶,当了村里的保洁员。张桂梅明白了陈小琴的心病,亲切地鼓励她:“大家都在帮助你家,你在学校的生活费有学校补助,你不用担心家里,应该全力以赴地专心读书。”

12年来,华坪女子高中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辍学,没有发生过学生自杀、自残的'事件。12年来,跋山涉水的家访,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甘苦张桂梅都了然于胸。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感动,它像一把火,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感动,它像一根蜡烛,给我们带来光明;感动,它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感动,它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让我们感动。那些感动“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为之震撼。

今日,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所作所为。他们在藏区坚守指教12年。在这之前,他们都在成都中学当教师。胡忠的事四川一所福利学校急需教师,当时他想都没想,毅然决然地前去支教。3年后,谢晓君带上年幼的女儿,也去四川支教了。高原的天气让谢晓君腰酸背痛,可她却不肯去看病,依然坚持着。

他们带上三岁半的女儿,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这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怎能不激励我们我们的奉献自我呢?事实上,感动不仅仅是舍己为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同学有问题时,专心致志的帮忙他们一齐度过难关,甚至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这些小事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也不足以堪称伟大,但却能温暖我们的心,让我们沐浴在美德之中。

胡忠夫妇是平凡人,但他们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们是伟大的,值得我们学习!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定宇事迹观后感心得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在危难时刻能挺身而出的先锋英雄。在这个肺炎病毒肆虐的冬春之交,这位先锋英雄出现了。他带领他的团队和死神抢时间,抢救了许多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他就是x市金银潭银院的张定宇院长。

读着他的事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是一位渐冻症患者,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他完全可以在得知自己患病之后安心静养,但是他毅然选择了逆行,义无反顾地冲到一线。用他渐冻的生命,为患者带来温暖、信心和希望;用他有限的生命,给病人带来无限的宽慰;与时间赛跑,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那个时候,我们常常会情绪低落、不想面对,会想方设法逃避。但是这些困难与张定宇院长的困难对比起来实在是太渺小了。我们应该像张院长学习,学习他无私无畏,学习他的积极乐观。

我还知道还有许多医护人员也像张院长一样,他们放弃了假期、放弃了和亲人团聚、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坚守在一线。他们的事迹令人敬佩,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爱国的力量。我向他们致敬,为他们自豪。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向张院长和所有逆行抗疫的医护人员学习,更加热爱祖国;遇到挫折也不气馁;珍惜时间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一次兰考之行,一张老照片,一个名字,影响了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一生,四代人、五十年传承焦裕禄精神。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观后感。

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966年2月的一天,正在读高一的阿布列林放学回家,从父亲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这个名字。父亲说,报纸上登了一篇让人掉眼泪的文章,焦裕禄真是很伟大的共产党员,你要好好看看。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学校的阅报栏里口气读完穆青等人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回到家,他向父亲谈起了看焦裕禄的事迹的感受,父亲告诉阿布列林,焦裕禄是个好书记,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应该像他那样做人。听了父亲的话,又连续几天反复阅读,阿布列林被焦裕禄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深深地折服。焦裕禄成了他心中仰慕的英雄,顶礼膜拜的偶像。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在他的心中萌发。

两年后,经过悉心准备,他完成了一次“朝圣之旅”,圣地兰考,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笔直的田埂,高大的泡桐……,焦裕禄忍着肝病折磨,带领当地群众战“三害”的壮举,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更加坚定了信念——像焦裕禄一样为人做事。

这次“朝圣之旅”影响了他的一生。以至于后来,这个曾经的年轻学生成为了一名闻名遐迩的铁案法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而他将这一切都归功于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和学习。

48年过去,阿布列林已是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在他的家中,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记录着那次难忘的兰考之行,这也是他缅怀偶像并用以时刻警醒自己恪守誓言的信物。

回忆起起那次经历,老人的眸子像照片中的年轻人一般清澈剔透。

自从得知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焦裕禄”三个字就刻在了年轻学生阿布列林的心里。他想:如果有机会去焦书记工作生活的地方看一看,该多好啊!

1968年2月,距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这个名字两年后,阿布列林和几个同学到上海。在返回新疆途中,和同学们商量,到兰考下车,去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书记墓前献花篮,大家都非常赞同。

下车后,阿布列林一行6人每人出1块五毛钱,凑够9元钱买了一只花篮,边走边问,找到了焦裕禄的陵墓,献上花篮。

他们在墓前站成一排,向陵墓深深的鞠躬,并用维吾尔语唱起了《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己;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阿布列林和同学在兰考中学找到焦裕禄的子女——焦国庆和焦守云,请焦国庆和焦守云带着他们去家里看一看。

让他们震撼的是焦裕禄的家只有一个大房间,中间用木栅栏隔开分成两间,墙上糊着厚厚的报纸,根本就不像一个县委书记的家。

在焦家,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听说是新疆来的维吾尔族客人,端出刚蒸好的红薯招待他们,说:“红薯很甜,你们一定要尝尝。”徐俊雅的话语让他们甜在心里。

临走前,阿布列林和焦国庆把焦裕禄家对面一个小照相馆的师傅请来,与焦家人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

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收到与焦裕禄家人合影的照片。为了让弟弟妹妹接受焦裕禄精神教育,他把照片装裱在镜框里。同时在心中默默下定决心:一辈子要像焦裕禄那样,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出力。为了践行心中的信念,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哈密火箭农场接受再教育。

从兰考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选择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哈密火箭农场四分场接受再教育。当时,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天不亮就扛着坎土曼下地了。至今,他还记得第一天下地干活的情景:

“那天在平地打埂子,只干了一小会儿,我的双手就磨了好几个水泡,破了后疼得钻心。但我没有退缩,焦书记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手上起几个水泡算什么呢?”

凭着这股子劲,阿布列林成为农场一把好手,先后被评为“夏收积极分子”“优秀知识青年”。

后来,阿布列林又调入哈密县、哈密市和哈密地区中级法院、地区检察院工作。工作以来,在焦裕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神的激励下,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当检察长还是法院院长、高级法官,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

谈及自己从知青到工人再到检察官、法官的角色转换,阿布列林感慨是焦裕禄精神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不论工作怎么变化,职务怎么变化,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想法和行动一直没有变。”

“我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无论是知识青年下乡当农民、回到城里当工人、还是后来当检察官、法官,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阿布列林深情地说。

20xx年春节,阿布列林的女儿阿孜古丽补发了1万多元的工资,想陪父母到兰考走一走,了却父亲多年心愿。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忙碌起来:挑选花帽、披肩,买哈密大枣、葡萄干,准备送给焦裕禄的家人。就在准备出发的时候,阿布列林母亲病情加重,一家人兰考之行的愿望没能实现。

20xx年2月27日,已经从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的阿布列林从《哈密日报》上看到,哈密地委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举办“焦裕禄精神报告会”,邀请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来哈密作报告。

看到这个消息后,阿布列林十分激动,立刻找到哈密地委领导,表达了想见焦守云同志的急切心情:“我要亲手把一张珍藏了46年的照片送给焦裕禄书记的家人。”

当年6月份,阿布列林随哈密地区先进模范代表团赴河南,把珍藏46年的那张老照片交给焦家姐弟。

焦裕禄墓碑前,63岁的阿布列林眼含泪花,用维吾尔语唱起《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歌声久久回荡,“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己;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

20xx年,阿布列林退休后,成为焦裕禄精神的积极传播者。他要求自己的女儿要立足岗位学习焦裕禄精神,做一名红红的共产党员,更向各族干部群众宣扬焦裕禄精神。今年9月7日,因颈椎顽疾做手术还未痊愈的阿布列林,来到哈密市中南路社区服务站“家庭党校”,为离退休党员讲党课,此次党课主题为《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不久前,阿布列林还走进校园,为哈密市一中转赠了焦裕禄铜像,为哈密市二中“焦裕禄书屋”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图书。

哈密市一中是阿布列林的母校,在这里,他与共青团员们一起开展了“学习传承焦裕禄精神”的主题团会。

20xx年11月,焦裕禄书记的女儿焦守云从河南专程到哈密,把她父亲的铜像赠给阿布列林,阿布列林又把铜像送给母校。他希望更多的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像焦裕禄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刘伯明,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17日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刘伯明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xx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xx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xx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xx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正师职,少将军衔。

北京时间20xx年6月17日9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出舱。8月20日,航天员刘伯明第二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xx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xx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刘伯明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今天下午唐老师给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你有没有被感动呢?听了我讲之后,我想你一定也会被感动的。

吴菊萍,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很熟吧,她为了接住从十楼掉下来的孩子,手骨折了,但她说:“那个孩子也是她生命中的`一部份”。她挺身而出,不怕危险,接住生命,她就是最美妈妈--吴菊萍。

听了这些故事,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一定会铭记在心,向她们学习的。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叭叭”,两道有些嘶哑的喇叭声将我的注意力强行从同学的讨论中扯出来。一辆满是泥渍,车身还有些细小裂痕的'摩托车直直地停在我面前,一张满是沟壑的脸从挡风玻璃后探了出来,有些讨好意味的笑容从他脸上浮现了出来,使得那些沟壑更加深邃。我心中不禁生起一股强烈的厌恶感。

“爸,你怎么又来了?我可以自己回去的。”

他眼中欢悦的光芒似乎因这句话而黯淡了一点,但笑容却丝毫未减。“来这里有点事,正好碰见你,上来吧!”

正好碰见?怎么可能是正好碰见!就算运行再好也不可能连续一周都是正好碰见吧!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车,却怎么也不肯叭在他的背上。天哪!他竟然还在跟我的同学打招呼!同学们嘴上应付着他,可眼睛正看着我,眼中的嘲弄之意似乎要把我射穿一般,我知道我的耳朵已经红透了。我猛地一拍他的背:“还不快走。”他连忙点点头,可发动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惹得我那一帮同学一阵嘲笑,我和他只好下车。

看着爸爸蹲在地下检查车子的佝偻身影和他苍桑的面庞,突然间让我感到自惭形秽。

摩托车老了,爸爸也老了……可是仔细想想,他们又是为谁而老呢?

“叭叭”两道洪亮的喇叭声把我从思绪中拉了出来。“修好了!”爸爸的背又挺了起来,一张沾着些许机油的脸从车旁探了出来。

我再次跨上了摩托车,伏上爸爸那温暖的背。爸爸,您那如山的父爱,让我感觉到我的渺小。爸爸,请原谅我的无知与傲慢,长大后,我一定会回报您的!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亦或是砥砺前进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黄文秀一个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初心使命的强大力量,她那感天动地的奋斗故事,奋斗在脱贫一线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时代楷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全党同志要深刻学习黄文秀同志的精神和伟大事迹,时刻牢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以黄文秀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用于奉献担当,在新时代的前进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黄文秀甘于奉献勇于实干的精神。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年间就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书写下了非凡的业绩。黄文秀的感人事迹,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勇往直前。

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才能践行使命。不忘初心,黄文秀用奋斗锻造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作风,用真情践行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用毕生书写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担当。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启迪

今天,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梁益建时,他是这样回答的:“遇到别人不愿意收的病人,我愿意收,遇到能够帮的病人我愿意帮一把。”就像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页上对梁益建的介绍“四川爱心医生”,这就是他的上榜理由。

在我国,脊柱侧弯发病率为2%至3%,而在成都三医院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都是脊柱侧弯超过130度以上,也就是重度和极重度患者。很多患者都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求医无望后,找到了梁益建。

超过一定角度的脊柱重度畸形的矫治,曾经是医学上的禁区。为了那些信任他的患者,梁益建开始了向“禁区”的出发和挑战。

梁益建说不是因为我胆子大,是因为这些病人确实需要治病,很多病人是带着呼吸机来的,你想呼吸机一取是什么情况,他都会立即死亡,所以这些病人来了,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想到起能不能把他救下来。

当患者以生命相托之时,医疗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梁益建从一例例手术做起,逐渐攻克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禁区。今年21岁的瘫痪女孩吴佩,怎么也没想到,经过梁医生不到一年的治疗,她就可以下地走路了。

不仅是吴佩,从2008年到现在,在梁益建的主刀下,1000多名脊柱重度畸形患者重新站“直”了。照理说,医生的工作就是治病,但梁益建却愿意做得更多。对于脊柱重度畸形患者,一年的治疗费至少得10多万,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患者,梁益建又是联系公益组织,又是向亲朋好友募捐。

目前,梁益建已为近200位患者争取到500万左右的资助。得知自己成为2016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20名候选人之一,梁益建说很意外,自己只是一名小小的医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手术成功率向100%的成功率靠拢,让更多的脊柱重度畸形患者获得新生。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投票将持续到明年1月5日,评选结果将在春节后公布。让我们一起为梁医生加油,他是四川医生的骄傲。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启迪

告别仪式啊,你慢一点吧,让我们再多看看她,多看看挑起莘莘学子希望的瘦弱肩膀。告别仪式啊,你快一点吧,让我们的王娅安安静静地走好吧。

单身的王娅,一直不孤单!

我们是你的儿女,是你的兄弟姐妹,是你的挚友,也是你的战友。我们是你善良勇敢的仰慕者,是你精神感召下的志愿者,是把爱的接力一直传递下去的西青人!

亲爱的王娅,你没有走。你化作种子,把大爱播撒在这片热土上,你化作旗帜,把高尚插进这希望的田野。在西青大地上,无数的志愿者都饱含你的名字。无数西青好人与你一样,在学校、工厂、社区和万家灯火中传播爱与希望。

单身的王娅,永远不孤单!

无数的西青王娅,会继续用渺小塑造伟大。王娅,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西青的良心。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启迪

12年前一则“儿子不惜千里背着精神病母亲上大学”的消息引发全国的关注,很多人被这个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很多父母幻想自己有个这样听话懂事的孩子该多好。

这个孩子叫刘秀祥,出生于1988年,是贵州偏远山区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家里兄妹三人,他最小,有个哥哥和姐姐。本来一家人过着清贫又幸福的生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当时的刘秀祥只有四岁,父亲在干活的时候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溘然离世。父亲的突然辞世,让一家人措手不及,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一个原本贫寒的家庭坠入深渊,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刘秀祥家里发生变故的时候只有四岁,哥哥和姐姐也才十岁出头,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三个年幼的孩子身上,他们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半大的哥哥姐姐一边学习种地,一边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生病的妈妈,靠着村里好心人的帮助艰难地维持着生存。这样的苦日子过了整整七年,不堪忍受生活重压的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么多年也苦了这两个孩子了,也不知道现在他们过得好不好。

哥哥姐姐走后,家里只剩下十岁出头的刘秀祥和生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这一年刘秀祥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和当初的法子英一样面临命运的抉择。但是刘秀祥挺住了,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承受了连三四十岁的成年人都很难面对的艰辛。

每天早上天还不亮,刘秀祥就去砍柴种菜,然后走两个小时的路程去上学,放学后回家干农活做饭照顾母亲。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孩子,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考上重点中学,但是高额的学费却让他望而却步,还又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该怎么办呢?这时刘秀祥做了一个大胆又明智的决定,放弃重点中学去免费的民办中学读书,带着母亲一起去县城上学。为了解决住宿的问题,刘秀祥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搭建了一个简陋的窝棚,这个漏风漏雨的房子成了他和母亲的新家。白天,他在学校刻苦读书,晚上,他去拾破烂换钱,然后去菜市场捡剩菜做饭,常常十天半月碗里看不见一点油花。初中和高中的这段时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刘秀祥长得又干又瘦,体重只有80斤,但是为了自己和母亲心中的梦想,他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2008年的时候,他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地围着山坡跑了好几圈,为了赚取大学的学费,他又背着母亲前往山东打工。毕业那年,刘秀祥拒绝了多个单位提供的offer,面对一片大好的未来和丰厚的薪资待遇,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心,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他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山里的孩子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启迪

山城村村民也是多年后才知道,他们敬重的这位生产队长,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兵。

孙景坤的“不普通”,被发现实属偶然。

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给村集体创收,山城村一些年轻人到丹东市一家造纸厂帮着搬运旧书造纸浆,一些品相较好的旧书被他们带回村翻看。当时十几岁的张德胜对军事感兴趣,从中找到一本抗美援朝战斗故事集,名叫《战斗在朝鲜》。

翻着翻着,张德胜看到一篇题为《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的文章,讲述的是孙景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事迹,附带的人物照片看上去眼熟。

“孙景坤?这不是二大爷吗?”家中排行第二的孙景坤被村里晚辈尊称为“二大爷”。张德胜赶紧抱着书跑到孙景坤家中,想问个明白。

时值中午,孙景坤刚吃完午饭,坐在炕边。张德胜指着照片问他:“二大爷,这是不是你?”孙景坤没承认也没否认。识字不多的他跟张德胜说:“你念给我听听。”

张德胜一字一句地读,孙景坤面色平静地听。直到听见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孙景坤神色一动:“是我。”

张德胜立刻从书本上抬起头来。眼前这位他再熟悉不过的庄稼汉,这位他十分亲近的二大爷,一下子变得陌生又高大起来。

张德胜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向村里人宣扬:“二大爷老厉害了,在朝鲜战场上是英雄。”

村里人一窝蜂地来找孙景坤,打听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可孙景坤从不多说,那本记录他战斗事迹的旧书也被他收在家里。

那个年月,参军打仗不是什么新鲜事。时间长了,孙景坤这些战斗故事渐渐被村民遗忘。在村民眼中,孙景坤还是“孙队长”。

1990年,丹东电视台记者到山城村采访村里种大棚蔬菜的新闻。采访中有村干部告诉记者,“我们村还有个战斗英雄”。在记者的“软磨硬泡”下,已经66岁的孙景坤翻出一个包得严实的布包,拿出一枚枚奖章,将多年前的战斗故事娓娓道来。

很快,孙景坤的英雄事迹在丹东市传开。前往老英雄家看望慰问的人络绎不绝,各种荣誉和表彰也纷至沓来。

孙景坤却为之苦恼,向当初采访他的记者“抱怨”:“你给我带来麻烦哩!家里总来人,我都没时间下地干活了。”

所有人都视孙景坤为英雄,可孙景坤最在乎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农民的本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