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想象在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通用21篇)

时间:2023-12-12 16:36:27 作者:翰墨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写作作品的典型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方向。在参考范文范本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加以运用和创新。

浅谈社团活动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论文

媒体是指用来转移和运输某种事物的手段和工具,移动是相对于固定而言的,移动媒体是相对于固定媒体来说的。对于移动媒体的概念,人们众说纷纭,角度不一。概言之,移动媒体是通过整合和稳定现代传播资源以实现媒体最大化的传播,同时在空间和时间上还可以覆盖传统的媒体以促进传统的媒体传播的力度。

1.移动媒体的主要特点。

首先,移动媒体具有便捷或者移动的特点。数字化的特点就是集图文、音像、传播时间和空间于一体,例如手机媒体的应用、数字化的发展使得移动媒体拥有移动的特点。其次,移动媒体使媒体与观众有高度的交互性。移动媒体的应用使得选择权和控制权都在观众手里,如果将媒体与观众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传播更多的信息。最后,能够提高海量的信息传播。移动媒体可以通过庞大的客流量使得内容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虽然内容是单向的,但观众是流动的,这就使得传播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虽然有的信息是重复的,但通过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这些信息传播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2.移动媒体的发展现状。

先看以公交媒体移动电视为主的交通媒体方面。根据运营模式将之分为广电系统融资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资经营模式。广电系统融资经营模式是各地区设立的控制移动电视的运营机构,各地区的观众通过设立的运营机构知道移动节目的主要内容;社会资本合资经营模式是以资金融合的形式达到对市场移动电视控制的运营机构。各地电视节目信号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传输质量不理想,加之地铁网覆盖率相比公交和列车网的覆盖率要低,使得社会资本合资经营模式的移动媒体的发展显得比较薄弱。再看以手机为主的私人移动媒体方面。手机短信与彩信业务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而且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加,移动媒体也在不断发展。反观wap业务,前几年还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手机与手机、手机与个人电脑之间的传送共享更为方便快捷,且信息内容量远远不及web丰富,所以总体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小。

1.大学语文教学中移动媒体的内涵。

语文是一门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设备进行科学验证的基础性学科,它是根据自然的情况总结出来的具有人文特性的学科,因此,语文的教育媒体具有多样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体系是语文教师将教材上的信息知识通过板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仅刻板而且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与此相比,移动媒体是通过使用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视、互联网等现代移动媒体技术,再辅之以文字信息,不仅能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1)应用移动媒体能够增加教学的容量。使用移动媒体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板书耗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沟通等问题,还能够增加课堂的容量,从而优化教学的过程。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投影仪、计算机等方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知识的传播量,还可以通过文本进行设计,以突出学习的重难点。

(2)应用移动媒体能够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感悟。移动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为一体的优势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有效工具。通过创设的情境,能打破时空限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境地,促使学生与作者一起思考和感悟,以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3)应用移动媒体能够化抽象为具体。采用移动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时间和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化抽象难懂的事物为具体的情境,这样即使学生不能实地考察、观察实物或观察过程,也能通过移动媒体的设置感受到,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通过移动媒体,能把课堂上抽象的听说读写转化为形象的视、听、诵及主动的想、做、说。

(4)应用移动媒体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媒体只是为了应付学生的考试,没有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移动媒体是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声、色于一体,以其直观而生动的形象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直接的视听接触,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探索与课文有关的各种知识,使他们对于语文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

(5)应用移动媒体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移动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通过设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信息,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有好处。

三、移动媒体在使用时应遵循的原则。

使用移动媒体,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传统的媒体教学方法,而是把两者相结合,使得既不脱离传统,又能够创新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在使用移动媒体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适度性原则。在应用移动媒体时,需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方式,使得移动媒体能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容。这就需要做到恰到好处。

(2)信度和效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移动媒体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知识,因此移动媒体的内容以补充说明为主,再结合教学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3)可控制性原则。在设计移动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移动媒体的基本特性,但又不能把课堂变成移动媒体的演示。

(4)互动性原则。移动媒体在使用过程中需体现以人为主体的特性,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永刚.新媒体对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高林清.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浅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6).

[4]李本军.论语文多媒体教学优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6]林小云,张志坚.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从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视角[j].宜春学院学报,2014(07).

[8]陈辛欣.移动技术促进语文教学与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j].语文建设,2015(15).

[9]林小云,张志坚.移动媒体时代中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探——基于移动学习理念[j].学理论,2014(17).

[10]杨辉.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思考[d].扬州:扬州大学,2012.

[11]张蔚蔚.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15.

[12]陈友锋.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辅助作用的探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13]安爱香.浅谈语文多媒体教学[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7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5(2).

心理干预中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摘要:传统音乐教学的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呆板无趣,教学效率低下,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启发式教学法被逐渐引入、应用,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鉴于此,本文从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并具体阐述了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实践应用方法,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声乐;有效途径。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用和认可,教师利用音乐、实物、生动的语言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启了学生对声乐的感觉,这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供都大有裨益。

一、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1)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声乐抱有一定兴趣,才能够高效地接受所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学习兴趣就自然被激发,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在学习中得到了艺术享受。

(2)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它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抢答、自由发表意见等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逻辑思维,同时引导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和能力上取得较大进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声乐知识。

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讲声乐知识生动形象地讲解到位,学生就难以理解掌握。而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用生动丰富的声乐语言来传授知识,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把枯燥乏味的课堂趣味化。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快速掌握声乐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音乐教学目标较为明确,这些都为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声乐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大大提升了学生能力、想像力,课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另外,学生通过演唱、欣赏歌曲、舞蹈、角色扮演等丰富了课堂之余,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培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素养。

(2)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课堂组织方式不同的是,声乐教学过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歌唱技巧。这种“技巧+理论”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但由于我国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仍停留在班集体授课模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有效途径。

声乐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发声的技巧,以达到认识和操纵歌唱活动的目的,这些技巧是学生需要通过自身感觉去体验、去寻找到的。因此,在声乐教育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方法如下:。

(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

学生学习声乐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气息。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中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自然地发声,更好掌握深呼吸要领,教师可引用熟悉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想象特定的情境该发什么音。例如,教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时,就要引导学生想象置身祖国大美河山之中的情感体验,调动其情绪,加深气息,使之贯穿肺腑,这样学生在掌握气息时就更能把握要点,深刻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感受怎样才能调好气息,把握好声线,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跳音练习,练习跳音可以很好地锻炼腹肌,让学生腹肌灵活,且能在快速发音的同时能保持喉器稳定,气息更深。

(2)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声音训练。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声音,歌唱者提高发音技巧的主要途径是声音训练。练声所选用的'歌曲一般是由上下音节组成,旋律比较单调,体现不出美感。由于只能机械地反复练习,影响了很多初学者声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难以掌握连音和跳音,对于声乐学习也不利。为使这一现状得以改变,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利用启发式教学法,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发声技巧。中国汉字是单音节体系,每个汉字都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想要发出清晰的唱歌语言,就必须先引导学生学号普通话。如诵读“八百标兵奔北坡”。“b”是字头,发音时要将着力点至于双唇,短、快、有力地发出“b”音,过度到字腹上。

歌曲演唱的目的是诠释和演绎出歌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题。而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怎样训练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掌握好情感的表达,一般情况是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知识面较窄,所以对歌曲的主题、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难以深刻理解。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法对这一难题可以有效的解决。例如,教师在传授有关历史类题材音乐时,为了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可以适当讲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而更好的演绎出歌曲的艺术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能力的提升。因此,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还要将启发式教学法适用范围推广,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需求,促进学生声乐技能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2]高冠男.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12).。

[4]谭锡颐.浅析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01).腔美,原因是没有依照字音去行腔,因此,声音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心理干预中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对于想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并且有不同的意涵,但对这些意涵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大体是相同或相似的,在此基础上再归纳总结,就会得出想象的意涵,即,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二、声乐学习过程中,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以此引导其领悟和学习声乐,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将想象作为必修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声乐教学中,除了进行独立演唱能力的培养外,还要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训练。这种能力训练过程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无法用形象的语言进行直接描述的技巧,只有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并且使用经典的音乐作品去教育、启发学生,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目前,想象力培养是制约声乐教学的瓶颈,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去告诉学生去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想象;另一方面,学生因为不得要领,无法通过想象去学习声乐知识,学习声乐知识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必须突破这一瓶颈才有可能让学生步入艺术的殿堂。

(一)想象在发声训练中的作用。

声乐是门极具特点的艺术,这种特点就体现为它说具有的抽象性,只有在学习这门艺术的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想象,才能让学生理解到位、认识到位、学习到位,发声训练也概莫能外。比如,可以想象着嗅花香的想象去进行呼吸训练;通过使用“半打哈欠”的想象去进行打开咽喉腔的训等等。合理得运用这些想象,可使抽象的教学变得形象化,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相关难点问题。

(二)想象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

如果歌唱家在歌唱的时候,只是进行唱歌,而没有合理的运用想象,那歌唱多半成为了一种歌唱技巧的呈现,歌曲因为缺乏歌唱者的感情儿使歌曲的韵味大打折扣;唯有通过想象,将歌曲的内容与歌者个感情进行高度融合,歌唱才能做到用心歌唱,用情去呈现歌曲的艺术魅力,从而最终打动听众。

(一)想象在呼吸训练中的运用。

《说谭》是一部论述声乐的著作,里面就指出呼吸训练的重要性:“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此外,对歌唱界至今仍产生重要影响的鲁索也强调呼吸的重要性,他说:掌握呼吸技术是帮助学生迈上艺术山巅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呼吸训练是歌唱者开始艺术生涯的必由之路,也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但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初涉声乐的同学连最基本的发生知识都没有掌握,以至于在呼吸时,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很多人吸气时肩膀和胸腔抬起较高、以至于气息过浅及保持时间不长等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比如,想象深深地闻美味食品或者花卉香味;还有是刷牙的时候,在用牙刷的时候,为了防止漱口水咽下,而用鼻子进行深吸;以及将人的胸腔、腹腔想象成气管管筒,同时想象横膈膜是活塞,活塞向下运动时,获得气体;相反则排除气体等方法进行教学,这些方法是容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的,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紧张的感觉,影响学习效果,致使呼吸出现僵化现象。对此,教师可让其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人在休息时或者在游泳时呼吸状态,将之运用到呼吸训练中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会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著名的声乐教学专家吉雅娜德安杰罗曾指出:呼吸是什么?就是横膈膜的正确运用,横膈膜抬起空气则被呼出,放下空气就被吸入。这时人的肺部就是一个气球不断的吸进呼出气体。她否定抬胸吸气的方法。她指出,发声时,你要想象自己的肺是生长在腹部的,而不是原来的地方。唱的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喉结会上提的问题,所以绝对不能把气向上推,应像喷泉将橡皮球顶起来似的,即使不做出推的动作它也会停留在哪里。这些话是对“歌唱时呼吸必须保持自然而松弛的状态”的最佳诠释。不仅如此,丽莎罗玛则将呼吸比作进屋开门这样的动作,她认为呼吸只是给气息提供一定的地方,其就会顺势进入,而非被特意吸进去的。向学生介绍这种说法,可以极大地使学生认识到肌肉的自然松弛和心理的放松状态极端重要性。

(二)想象在打开咽喉腔的训练中的运用。

唱歌发声时保证能将咽喉腔充分打开是极其重要的步骤。这个步骤对于初涉声乐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凭字面去做,这些学生很可能知识张大了嘴巴。或者对如何正确打开咽喉腔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唱歌的过程中因为舌头力量大等原因将声音堵在了喉腔里。对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1.运用“半打哈欠”或“欲打喷嚏”的想象来打开咽喉腔打哈欠和打喷嚏是每个人都熟悉,并且经常会发生的两种行为。同时在发生这两种行为时,会很自然的打开咽喉。这是因为这两种行为在进行的时候,我们的软腭就很自然得抬起,同时喉头会落下。在进行这两种动作时,行为人的咽喉声音的通道会变得宽同时也更通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在想象这两种动作进行训练时要提醒学生把握好“度”,是“半”打哈欠、将要打喷嚏,而非完全得打哈欠或者是已经完成了打喷嚏,如果失去对“度”的把握,动作就会过头,咽喉腔就会出现僵硬的情况,从而对发声效果造成影响。2.运用对“喝热水”时的瞬间想象来打开咽喉腔一位著名声乐教育家就如何打开咽喉腔指出:喝热水时,咽喉腔是完全放松和打开着的,要记住喝热水时,水通过咽喉部在即将下咽的感受,并将之通过想象运用到打开咽喉腔的训练中,很多事例证明,这位教育家的认识是极其正确的,并且是只有喝热水才行,如果换成凉水则达不到这种效果。同时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口腔打开的过头使出现堵喉或压喉的`情况。

(三)想象在共鸣训练中的运用。

共鸣无疑对演唱效果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如果演唱者想保证声音既大同时又有美感,使用共鸣比其它手段要更加有用和重要。共鸣是人对胸腔、口咽腔及鼻腔和头腔综合运用,给声音带来了力量和音质的结果。1.运用对“哭腔”的想象来找共鸣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着的。如果对哭泣的婴儿进行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婴儿哭声不仅传播远,而且即使哭泣时间很长喉咙也不会因此沙哑,这些情况说明,婴儿啼哭的声音很有穿透性,同时婴儿的鼻腔、咽腔和头腔都是极其通畅的,所以极具共鸣的特征。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我们想象着用哭泣来练习发声,就会较为容易得找到共鸣。2.运用“擤鼻涕”的想象来寻找共鸣擤鼻涕一般产生的感觉是鼻腔、鼻咽腔、头腔三个部位之间互相通畅。可以将对这个动作想象运用到寻找共鸣中来,从高位开始使鼻咽腔振动,同时要做到喉头也一起发音,如此产生的声音自然就会充满张力,避免了因腔体缺位使喉音过重,声音缺少丰满感。美声唱法强调头鼻腔和鼻咽腔发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人的喉部才不会在长时间的发声中疲劳,从而影响歌唱质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多明戈都是在熟练使用头鼻腔和鼻咽腔发声的情况下,进行歌唱的。3.运用“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想象来寻找共鸣“贴着咽壁吸着唱”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声乐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可以在脖颈后面找到咽壁,并假想这里还有一张嘴巴,让这张嘴巴咽壁吸着唱,同时小舌头要放松并且微微地抬起,将喉结下压,这样就将咽腔拉开了上下的距离,于是在吸气的时候,喉咙就感觉一下子打开了。声音随之在咽壁和咽腔通道里产生了。这种声音会呈现出清澈、明亮的共鸣发音音色。这位声乐教授提出的这种唱法是很有效果的,也是在多年教学中被证实效果显著的。4.运用观察“倒悬的小圆瓶”的想象来寻找共鸣女高音歌唱家李晋玮教授在我国被公认为在声乐界中有着杰出的成就,同时在课堂上也有着非凡的教学经验。她认为要将鼻咽腔想象为‘倒悬的小圆瓶’,这个瓶子是空的,同时瓶口朝下,它具有将声音‘拢住’的作用。在演唱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将鼻咽腔扩张,让声音进入腔内;同时让响亮的共鸣音色挨住咽壁往鼻腔里集中,发出的音越高,声音越挨着咽壁往后或者是往上集中。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演唱,共鸣的音色会给人一种清澈、明亮的感觉。而且声音统一。在唱到高音时,也会让演唱者很轻易的达到音高要求。这种想象方法对学生找到能更快地获得圆润的头腔共鸣大有帮助。

五、结语。

要保证声乐教学的成功实践,必然要强化对学生想象的培养和锻炼。只有在充分认识想象作用的基础上,将其正确运用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进一步领略美好的音乐世界。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使用想象构建生动的音乐形象。如果将学生学好声乐比作一架要起飞的飞机,那么想象则是飞机的引擎,只有拥有了它,学生才能自由翱翔在音乐的天空。通过将想象运用到呼吸训练、共鸣训练、打开咽喉腔训练中,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的能力,使之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唱家打下基础,并为社会、为人民群众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慧.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浅谈[j].科教导刊,2013,05:101,155.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4]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

[5]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郎毓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浅谈想象在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结合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以及整个茶文化体系的相关元素内容,当前在开展该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注重融入多元化教学元素,从而构建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其借鉴和运用机制,具体表现为:

首先,要完善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内涵认知,尤其是通过选择完善而体系化的艺术元素,并且确保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内涵要素,能够匹配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需要。实际上,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教学元素内容,不仅能够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品质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也大大促进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

其次,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融入提升教学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要将学生思维理念的培养融入其中,结合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元素内容可以被借鉴和应用到整个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教学内涵优化和教学素质提升,从而实现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最后,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要寻找到该艺术体系与传统茶文化体系之间的结合点,实际上想要实现两者艺术体系的全面完善融入,其关键就是要探究两者合适的切入点,只有确保两者艺术体系之间能够有共同的结合点,才能确保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艺术理念价值元素的全面融入。

6结语。

通过对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包含诸多元素,尤其是从茶文化体系中所引申出来的茶文化艺术理念内涵,不仅阐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各项元素内容,同时也完善讲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具体价值内涵,而对于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来说,需要探究合适的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诠释具体的教学理念,从而满足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当然,通过融入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相关特点,创新民族声乐教学活动机制的具体应用元素,从而实现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最佳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心理干预中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论文摘要:“原生态”这个新生的名词近几年在各种媒体中广为流传,它是自然生态保护的标记。“原生态音乐”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然而这种民族原始特色的音乐,却依然只是在民间流传,它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应该担当此任。本文将对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课堂的意义及教学存在形式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原生态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原生态音乐似乎已经被忽视掉了。但最近几年似乎又被众多音乐人士所推崇,因为从某个角度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因此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地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培养专业音乐素养的高校民族声乐课堂,更是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电视台的最具影响力的栏目——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但最近几年,人们却发现选拔出来的民族唱法歌手普遍存在“千人一声”的问题,越来越得不到观众的喜爱。反倒是在青歌赛中产生的阿宝、石占明等原生态歌手,受到音乐人士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原生态民歌也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崭露头角。而前不久在四川绵阳举行的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系列活动中,“农民兄弟”又以一首*家山歌《细碗莲花》获得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比赛金奖第一名,并入围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原生态民歌以其特有的单纯、真挚吸引了众多音乐专家及观众的关注。原生态民歌应该说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部分,但又不等同于民族声乐,它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应该把原生态民歌教学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更可以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全国各高校也开始将原生态音乐引入课堂,它必将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有些高校甚至忽视了它的存在,把民族中最美好的音乐教育素材丢失了。这对于从事民族声乐的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遗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家们对原生态音乐不断加工与完善,词曲日渐完美,已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壤。

(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当今的民族特色文化正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而原生态音乐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位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也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从学习原生态音乐入手。像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原生态唱法中就获得了金奖,他们并不是想出名,而是为了传承并宣扬*家的民族文化,让每一个*家儿女都为之骄傲自豪。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素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完善,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焕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原生态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音乐诠释,爱与恨、美与丑、情与爱都饱含在旋律中,没加任何修饰,歌的旋律和人的感情完全融在了一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而民族声乐教学更多的是先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在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兴趣,更缺乏了创新精神。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原生态音乐。若把原生态的音乐渗透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尽情表演,相互交流,歌人合一,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他们唱了自己想唱的,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让原生态音乐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民族声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声乐有着重要意义。

(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原生态音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它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而高校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民族声乐,首先要学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才可能在声乐领域中有所作为,它是对民族声乐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既可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更好发展,又可让学生的音乐知识更加丰富。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质,壮大师资力量。

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前提。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原生态音乐素养的培养。原生态音乐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原始的、未经过加工的唱法。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声乐教师都掌握的一种唱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民族声乐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除了采用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外,还可以发动教师深入民间,虚心向民间歌手们学习,探索。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原生态音乐在高校校园的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优选生源,建立兴趣社团。

在民族声乐专业中,有很多热衷于原生态唱法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乡*。这些学生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乐意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艺术,乐意扎根本*。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成立“原生态唱法”社团,为这类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这部分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学习“原生态唱法”。初次之外,社团的存在还可以为所有爱好原生态音乐的老师学生提供一个可交流、切磋的场所。真正的让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高校校园的课堂。

(三)下乡,走出校门去采风。

原生态音乐是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是最真实的劳动的体验。它始终保持着“发于心,动于情”的本质,可以唤醒学生的真情与个性,让艺术回归本真。原生态音乐具有来自穷乡僻壤、清新质朴、丰富多彩的风格。学习原生态唱法,关起门来,在校园里“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正的深入到民间,才能见识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因此,高校校园应该及时地把老师和学生送到有民族特色的乡间去采风,以丰富原生态音乐的素材。

(四)开展活动,促进展示与交流。

开展活动是促进展示与交流的最好的形式。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系统的学习原生态音乐后。各学校还要想办法,帮助这些学子展示他们的成果。如贵州凯里学院在2010年就举办了第一届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的自己的才能,还能很好的促进“原生态音乐”的交流,更能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很好的宣传,让各族的原生态音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发扬。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也已率先做出了表率。近几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歌手备受音乐人士和老百姓的喜爱。

四、结语。

原生态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更应该担当这个责任。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也很好的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民族声乐的课堂,让我们民族的瑰宝能更好的得到发扬和继承,让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走出“千人一声”的低谷,让民族声乐因为有原生态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王世慧.从原生态民歌看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4).

[3]史维生.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浅谈想象在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就当前整个教学体系不断成熟这一客观趋势看,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形式,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各项元素,实际上都是当前我们了解文化艺术体系元素内涵的重要平台,在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多元教学元素的融入和诠释,通过完善具体的教学内涵,从而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效果和价值。

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是具体声乐艺术的教学,同时更重要的是相关艺术理念的诠释和表达,而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其将重点和内涵放在民族声乐本身的教育上,未能充分注重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从而大大限制了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

客观来说,当前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缺乏情感理念的有效融入,特别是未能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和价值思维,其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无法提升声乐教学活动效果。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之间有着明显不同,在该教学活动中,其最大特性在于其中融入了完善的艺术元素和文化艺术内涵,因此在开展该教学活动时,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具体培养上,通过完善艺术元素,从而提升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

最后,在当前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未能对学生审美理念的培养形成最佳效果。审美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美学价值理念的诠释和表达,同时更重要的是人们审美情绪的有效融入和具体表达,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民族声乐艺术的相关内涵元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对美学理念的全面准确认知。通过对当前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多数学生之所以对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认知理念不成熟,其关键在于多数学生未能形成扎实的审美艺术理念。

2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民族声乐教学活动是当前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不断成熟,如今想要实现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满足如下要求:

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基础要求是融入民族声乐素材,尤其是充分注重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相关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所以在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时,要立足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新教学机制,完善民族声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从而实现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在学生音乐素养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声乐课程与学生素养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当前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现状来看,在开展该教学活动时,缺乏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关注,从而大大限制了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探寻合适的教学元素,进而实现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

当然,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还要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而实践技能不仅是一种素养,同时也是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重要要求。一直以来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活动时,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内容上,忽略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要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感知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所应该包含的情感理念。所以,结合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融入合适的教学元素,创新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极为必要。

3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

传统茶文化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诸多元素,除了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外,还包含了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当然,在传统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其中也融入了系统化的艺术体系元素。而一些融入音乐艺术的茶文化元素,就成为当前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另一个窗口和平台。

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我们能够探寻到其中所融入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尤其是完善的文化元素,还是其中所具有的艺术理念,实际上都是当前我们认知和传承整个传统茶文化艺术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当然,受到整个时代发展特点的具体影响,不难看出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冲击力,除了对该体系的具体理念认知不到位之外,还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传承发展机制不完善有着重要关联。

结合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理念内涵和传播状况看,如今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过程中,需要为其寻找到合适的载体和基础,而教学活动作为恰当的艺术传播途径,其不仅能够为我们深化传统茶文化体系提供重要的载体和基础,同时也能够优化整个茶文化体系的理念内涵,从而服务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全面发展。选择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其不仅能够丰富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素材,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和优化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品质和内涵,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其能够实现两者的.体系化融合。

4传统茶文化体系与民族声乐艺术体系之间的关联性认知。

传统茶文化体系与民族声乐艺术体系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对两者文化体系之间的内涵关联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关联上的一致性。而具体的关联性,不仅是我们了解各个文化体系的关键,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不断成熟,应用好民族声乐艺术元素,能够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其需要完善的元素内容,而传统茶文化体系作为当前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元素,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融入到整个民族声乐艺术体系教学活动中,其能够大大丰富教学活动的开展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最佳传承效果。

传统茶文化体系与民族声乐艺术体系都是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都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涵形成了极大关联。可以说,传统茶文化体系和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都是对具体社会元素的反映,因此在整个民族声乐艺术体系传承发展过程中,认知生活元素在整个艺术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入。

浅谈想象在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1]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二)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

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

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

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

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声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备受重视,在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干预中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自公元4世纪,在罗马ma建立有系统声乐训练的第一所正式的圣咏学校以来,声乐教学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歌唱状态,引用不同的声乐专用术语,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灵感,从而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剖析声乐术语的含义及作用。

一、歌唱气息中的专用术语。

美声学派有一句箴言:“谁懂呼吸,谁就会歌唱。”这说明歌唱气息运用得好坏是我们歌唱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歌唱中的呼吸状态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歌唱呼吸运用和控制除了持之以恒的正确训练外,还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感觉,这就离不开我们声乐教学中专用术语的启迪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根据作品的节奏、速度、风格等运用不同的术语来调节歌唱者的呼吸。比如:“吸气要像闻花一样”“吸气要像吃惊状态”“吸气像打哈欠”“气吸到哪儿就从哪儿唱”“吸气要深一点”“呼气像叹息一样”等专用术语。

“吸气要像闻花一样”就是要求歌唱者吸气要吸得深、自然、平稳、舒展、兴奋。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歌唱吸气时常常习惯用生活中的状态来吸气,仅仅调动口、鼻、咽等器官来吸气,而忽略了呼吸肌群的舒展以及内在积极和兴奋感,造成吸气浅、散、“不集中”,从而影响到歌唱的质量。“吸气要像闻花一样”就是为了调动歌唱者呼吸肌群的舒展和积极性,起着协调、统一的作用。这一术语我们常用于抒情性风格作品中。比如:陈克正词、崔蕾曲《故乡的小路》,肖贝尔词、舒伯特曲《致音乐》等。这一术语在合唱训练时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瞿希贤改编的合唱曲《乌苏里船歌》是男高音领唱的混声四部合唱,在领唱与合唱的配合上,呼吸状态的积极、舒展、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若这一感觉不统一或不到位,就会造成吸气状态的不统一,从而影响整个合唱队(团)统一的“进声”以及在发声时各器官、肌肉群乃至神经各方面相互配合的协调性,从而影响到音量、音色、速度的统一。因此,领悟和把握好这一术语的感觉,有利于调动歌唱者内在呼吸肌群的协调和统一,有利于歌唱“进声”“收声”的统一和完美。

“吸气要像吃惊一样”,就是要求歌唱者吸气要快、要短促、轻巧,同时也要舒展、自然。这有利于歌唱者吸气干净、利落,这一换气方法常常运用于速度较快、热情、欢快的声乐作品中。比如:韩伟词、施光南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赵思思词、姜一民曲《军营飞来一只百灵鸟》,奇阿拉词曲《西班牙女郎》以及贺绿汀的合唱作品《游击队歌》等作品训练中。这一专用术语的运用,有利于调动歌唱者换气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调动歌唱者肌体在极短的时间里达到协调和统一。但也要注意不能过分,是像而不是真正的吃惊状态,我们只能从感觉上去领会、去感悟这一术语在歌唱中的含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此术语的作用。

“气吸到哪儿就从哪儿唱”,或“吸着点唱”,或“多用吸气的感觉状态来歌唱”,是指歌唱气息控制的稳定感觉、统一感觉及肌体的舒展感觉状态。要求歌唱者吸气要适度或支持感觉要深,也就是歌唱者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即:“通道”感觉来歌唱,防止气息上浮、肌体局部用劲或者稍不注意就会丢掉吸气的对抗感觉等不良现象。因为歌唱呼吸实际上就是要调动整个呼吸肌群的内在平衡运动。这一术语我们常常用于音程大跳和部分歌剧作品中,比如:志同词、尚德义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选自俄罗斯歌剧《伊凡苏萨宁》中的《安东尼达的浪漫曲》,选自歌剧《玛尔塔》中莱昂内尔的咏叹调《宛如一梦》等作品训练中。这类作品对气息的控制要求较高,气息量的变化也比较大,气息不但要深,同时也要讲究平稳和统一,不能过于使劲或吸大量的气息,不然会造成肌体僵硬,失去歌唱状态的平衡。著名指挥家马革顺先生在告诫合唱成员始终不可忘怀的守则:“始终保持吸气的感觉”来控制呼吸肌群和歌唱。“气吸到哪儿就从哪儿唱”,实际上也是告之歌唱者,要用“整个身心来吸气,用整个身心来歌唱”的道理。

以上对歌唱呼吸的运用、控制的专用术语是我们在声音训练时常用的一些感觉语言。从生理结构来说,我们的气息是不能吸在腰部、小腹等部位,歌唱中的这些术语只是一种感觉,是因歌唱时肌体间的对抗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因此,正确领悟歌唱中气息的一些专用术语,对歌唱气息的`运用和控制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改善歌唱音质、音色以及对作品风格的把握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歌唱咬字、吐字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技巧是我们歌唱训练中的第一要素,如果这一技巧没有解决好,那就不能称之为歌唱。在这一训练中,教师们常常用一些专用术语来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比如:“咬字、吐字就像猫逮老鼠一样”不松不紧。意思是指歌唱中咬字、吐字既要有一定的力度或控制感觉,又不能咬得太死、太紧。咬得太死,就会使字头发紧、母音(字腹)“发干”,造成歌唱声音不圆润、不流畅;反之,力度不够也会造成歌唱中咬字、吐字不清楚、“声音散”“位置不集中”等不良现象。“咬字、吐字就像猫逮老鼠一样”就是引导学习者在不同旋律、不同音高、不同作品中寻找咬字、吐字力度感觉及适当的“度”。这一技巧把握好坏直接影响到歌唱歌词是否清晰、圆润的关键。

又比如:“咬字、吐字要干净、利落”。意思是指动作要快、要小,咬字、吐字点要准确,力度要适度,而不能用说话的状态来咬、吐歌唱中的歌词。因为歌唱的语言是受歌唱旋律、声部、节奏、速度、时值长短等方面的制约,它比生活语言更夸张,讲究每一个字的咬、吐、收的传递过程,同时也十分注重每一个字与气息、力度、开合度之间的协调及配合等。就如同合唱训练中的“起声”有“激起”和“舒起”两种。“激起”就会使声带积极的闭合,易发出干净、利落的声音,“舒起”声带的闭合就不完全,常会产生音质暗而沙之感。因此,把握好“咬字、吐字要干净、利落”的内在含义,有助于我们歌唱声音的清晰,母音纯正和流畅等。

三、歌唱中形容声音位置的专用术语。

在生活中我们常议论到:某人说话声音好听、某人说话速度较快、某人说话声音太小、某人是个酒嗓子等来反映说话人不同的声音状态或习惯。然而,在歌唱训练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说:“声音靠前点”“声音靠后点”“声音位置在眉心”“声音不够集中”等。这与生活中的表述完全不一致,这就是声乐训练中用来形容歌唱“声音位置”(“高位置”)的专用术语,这是帮助歌唱者寻找和美化歌唱声音有效方法和手段之一。

比如:“声音靠前点”是针对“声音靠后”的一种调节手段。“声音靠前点”意思是说:歌唱的声音明亮点、清晰点或指咬字、吐字(唇、齿、舌尖)的力度多一点;而“声音靠后点”意思指歌唱的声音向软腭上方(小舌头)调节开合度,这就要注意与口腔、咽腔等器官的内部空间感觉的配合,使歌唱的声音更柔和、圆润。若开得过大,声音就会向后倒,出现声音空、虚、撑等不良现象,若开得过小,声音就会出现紧、压、不流畅等感觉。因此,把握好声音的“靠前”“靠后”的感觉,是关系到歌唱声音是否清晰、是否圆润、是否符合作品的风格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歌唱声音从听觉上产生“远与近”“明与暗”“实在”与飘逸之感觉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又如:“声音位置集中点”是从歌唱听觉来说的,意思是指歌唱的声音从听觉上感觉“位置高”“集中”明亮,又显得柔和、圆润,声音没有漏气、嘶哑之感。要达到歌唱声音的“高位置”或“集中”的感觉,必须把握好歌唱咬字、吐字技巧,气息的运用与控制以及各歌唱状态间的协调、平衡和统一。总的来说:就是解决或把握好一个尺度与协调、平衡与统一的关系。这样我们才会逐步寻找和感觉到歌唱声音集中的感觉,才会使我们歌唱声音纯正、“集中”,歌唱音质、音色优美动听。

四、歌唱共鸣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歌唱的共鸣是扩大歌唱音量,美化歌唱声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歌唱训练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等专用术语。歌唱中的共鸣是在气息冲击声带产生基音、泛音与人体中的鼻腔、口腔、咽腔等形成共振便产生了共鸣。我们要运用好歌唱共鸣这一技术,首先离不开对它的正确认识。比如:“头腔共鸣”(也常常指歌唱声音高位置)是我们在歌唱训练中听到最多的一个专用术语。那么,何为“头腔共鸣”?从生理学、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头腔是不会产生共鸣的,因为人的头部主要由大脑和小脑组成,而脑里主要是脑浆及神经系统等,这些是不能产生共鸣的。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们常常用的“头腔共鸣”只是一种听觉感觉的习惯用语,是因为在歌唱时,人的鼻腔、鼻窦或口腔产生共鸣后的一种震动而产生的一种共振感觉。因此我们一直习惯用“头腔共鸣”来形容或寻找歌唱中的“高位置”或“声音集中”,就如同在童声合唱训练中为了统一“声音位置”常要求孩子记注:“头顶瓦罐,口含鸡蛋”这几个字,目的是为了帮助小孩来寻找“头声”或声音的“高位置”感觉。

同样道理,“胸腔共鸣”也是一种震动感觉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共鸣。我们都知道,在人体的胸腔里充满了肺泡,是我们人类呼吸不能缺少的主要器官之一,肺泡是不可能产生共鸣的。我们常常说的“胸腔共鸣”实际是口腔、咽腔在歌唱时产生共鸣后的另一种共振感觉,我们也习惯称之为“胸腔共鸣”。

因此,无论是“头腔共鸣”或是“胸腔共鸣”都是一种共振现象,是整个歌唱状态协调、平衡、统一后产生的一种整体感觉。因此正确领会好“头腔共鸣”“胸腔共鸣”这一专用术语,对防止人为的强迫使用嗓子来增加所谓的共鸣——音量,把握好歌唱的音质、音色及作品的风格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就如米兰音乐学院前院长安东尼奥·巴基尼(antoniobazzini,1818—1897)曾说:“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追求音质,音量就会自来”,实际上就是要求歌唱者要从自然、协调做起,持之以恒,音量就会自来,歌唱就会变得优美动听。

综上所述,笔者从歌唱的气息、咬字、吐字、声音的位置、共鸣等几个方面谈到的声乐教学专用术语仅仅是歌唱教学中常用的一部分。不同的教师在声乐训练的不同阶段、不同技巧的训练过程中,均会选用恰当的声乐专用术语来辅助教学。一个学习者对专用术语领悟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习声乐技能、技巧的好坏;同时也将影响到演唱者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声乐专用术语的学习、引导及领悟,掌握其正确的运用方法和感觉,使学习者少走弯路,对促进声乐基础技能、技巧的快速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心理干预中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摘要:本文以教师在声乐教育中的心理干预为主要论述对象,总结学生在课堂上、舞台上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并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逐步厘清发生心理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并建设性地提出在不同教学场景下所进行的心理干预措施。

声乐教学从基本的教学层面上讲,具有和其他学科相一致的普遍性,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由师生两方共同参与,并依靠教师对声乐实践的长时间知识储备,通过语言传达和歌唱示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歌唱时身体各器官的协调运作。而在实际的教学和演唱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仅仅只有身体机能对演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机能同样在歌唱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作为传道授业的声乐教师,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必要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这对于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是大有裨益的。而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控和干预。一方面是在声乐课上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的积极调控,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在舞台实践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的有效干预。

一、声乐课堂上的心理干预。

从声乐技巧的角度来说,更好地将声乐技巧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其达到师生双方在审美心理活动以及审美趋同上都能够达到双方相互交融和吸收,这样的互动的课堂氛围必然也是更加轻松、高效、和谐的。教师在声乐课上心理干预活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思维意识张弛有度,身体状态有紧有松。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学生们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句读的抑扬顿挫,音色的明暗交替,情绪的亲疏冷热。歌唱是时间艺术,所以一切与歌唱有关的因素,包括演唱者的身体形态、声音线条、情感脉络,都应该随音乐的走向而充满律动感。其次,教师应按期规划好学生的学习进度,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按难易程度整理成教学进度,歌唱艺术的学习,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巩固,应需要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使他们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能够耐心地夯实基本功。最后,要引导学生树立用全身的力量唱歌的观念,切勿让学生在练习时只关注身体部位的细微变化,多强调用气息的力量来牵动音乐的走向,养成用整体观念来引领歌唱的习惯。如果学生只钻研身体某一部位的状况,就会出现局部歌唱部位过紧的情况,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下颚和喉咙部位,很多情况下学生的下颚和喉咙过紧,不是因为教师没有注意引导而造成的,恰恰是由于教师过分强调放松,学生注意力过分集中而导致的。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地进行心理干预,引领学生从单一化的解决方式,逐步过渡到更多元的解决方式上来,从单一的注重器官的稳定性逐步过渡到声音的稳定性和音乐的连贯性上来,这样的心理干预手段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为更好地开展声乐教学铺平道路。

二、实践舞台上的心理调控。

歌唱舞台是学生最终检验学习成果的实践场所,是声乐课上的所有积累和沉淀的试金石。所以,当学生即将准备音乐会或比赛时,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辅助学生们在舞台上表现出最好的演唱水准。在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上台机会,尽快使他们具备面对舞台的能力,从而更从容地应对临场的各种状况。在创造更多的机会的同时,建议他们参加不同种类的演出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多样化需求,做好必要的准备。在音乐会或比赛临近前,最好不要与学生谈论关于演唱技术运用的问题,应多关注如何让音乐更流畅,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歌曲意境,总之,要让学生多关注歌曲主体,注重塑造人物内心表达以及由内而外的感情投放,切勿扣住技术细节不放,当学生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歌曲情景之中,将歌曲中需要抒发的情感自然地抒发出来,也就达到了演唱的目的,心态和心情也自然而然放松自如了。教师应在学生音乐会及比赛之后,组织学生集体学习和总结。音乐会或比赛之后,学生的心态一般来说比较放松,对演唱时的印象比较清楚,这是进行舞台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总结和学习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在舞台上塑造的歌曲形象进行的分析,对音乐线条处理的合理性进行的必要的探讨等等。并结合学生们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和他们一起探讨演出时的心理动态以及产生这种心理动态的成因,学生在这样的探讨中不但会从旁观的角度对自己演唱中的不足产生修正意识,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对自己的演唱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结语。

声乐艺术中的心理学研究,在今天的声乐学术界已然成为具有相当权重的研究方向,无论是在声乐教育或是舞台实践方面,心理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和心理干预的方式与实施在声乐艺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声乐教师在不断巩固声乐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结合学生演唱时的心理动态,用心理调解与干预的手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迈向更有远景的声乐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2]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心理干预中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声乐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逐渐提高。声乐教学对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这种互动不仅是行为上的互动,也包括心理上的互动。文中对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就心理互动效应应用于声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声乐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对于人们抒发情感,展现人们的生活情趣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对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展开,声乐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寻求着突破和创新。近年来,人们越发意识到了学生自我意识以及师生交流互动的必要性。为此,文中就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展开了深入分析。

一、声乐教学中涉及较多的心理互动效应分析。

心理互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想要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需要明确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出现较多的心理活动类型:其一,处于合作目的的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这种心理互动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师生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从心理上产生相互配合的心态,这也是声乐课堂中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的行为基础。声乐是一种突出的歌唱艺术表现形式,其最终的呈现效果不仅受到作品本身精神内涵和意境的影响,更受到表演者个人的精神情感的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以及个人对声乐作品的情感诠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心理互动十分必要。由于个体思想情绪、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学生和教师之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良好的配合性心理互动效应的影响下,学生可以以更加放松和自由的心态与教师阐释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使一部作品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而教师也可以在不断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教学理论,同时也能够更加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反馈,从而营造良好的声乐教学氛围。总之,声乐教学中的合作性心理互动的合理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声乐课堂效果和效率,进一步帮助实现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进步。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声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正视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的重要意义,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心态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和沟通,使声乐教学活动更加活泼,充满创造性,利用合作心理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默契度,实现声乐作品情感与个人情感层面的共鸣。其二,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随着声乐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声乐教学方法也不断进步,集体教学和一对一单独教学都是声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声乐教学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也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由此产生对抗性的心理互动效应。声乐教学中的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和教师对于某些声乐技巧或是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理解存在着偏差和争议,加之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欠佳,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对抗心理。二是声乐学习是比较辛苦的,学生需要坚持日常练习,需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声乐理论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所面临的外界的吸引也逐渐增加,部分学生很难长时间专注的投入到声乐知识的学习之中,并可能由此引起对声乐的厌倦或是反感等负面情绪,并由此产生对抗性心理效应。这种心理互动效应的出现对整体声乐教学效果十分不利,有可能造成教学的失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有效的.避免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出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经验表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思想和个体化差异,并加以有效的引导,是避免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有效方法。在声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行为,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引导,更多的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尽量避免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出现。同时,教师也需要适当的创新课堂教学互动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声乐表演的欲望和积极性。这样有助于将对抗性的心理互动效应逐渐转换为合作性的心理互动效应,为声乐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三,竞争性的心理互动效应。这种心理互动效用的出现与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开班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它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双面性,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欲望和水平。但是竞争性过于严重,也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对其声乐表演能力造成影响。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模式仍存在不完善的方面,受到师资条件、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无法实现声乐教育的一对一教学,因此很多教师都是同时给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学生上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激励学生,会有意识的表扬某些进步较大或是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时也可能会批评某些学生。这种情况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心理情绪的变化,激发部分学生的竞争性心理。一般情况下,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干预,它能够转化为促进学生更加勤奋练习声乐的动力。但是如果学生将成绩、排名等看得过重,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忘记最初学习声乐的目的,过于功利性,会对学生的声乐情感表达和审美品位均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形成了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之后,一定要予以积极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名次和成绩,从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据此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实现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过多的与某一个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要注重合理的安排沟通时间和课堂结构。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课堂中的良性作用,实现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心理互动效应的相关理论,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活动特点。由于学生声乐基础的不同,在课堂中的心理活动特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声乐基础较好的同学在课堂中的心态就相对从容、放松。但是声乐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就相对比较紧张,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声音就是有共鸣,只要能将高音唱出来就是完成了任务,这种心理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分辨声音的好坏,也无法掌握声音技巧。出于这种心理,学生可能会在声乐练习的过程中养成一部分的坏习惯,比如出现冲、撞、挤等唱歌方式。对于这种问题,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加强沟通,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声乐演唱方式及技巧,使学生意识到声乐演唱是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环节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的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鼓励,与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练习声乐的信心。对于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教师也要注意加强管理,帮助学生刻苦、踏实的做好日常练习,避免学生出现好高骛远、盲目自大的心理。其次,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的作用,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突破与创新。举例来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声乐作品的背景、情感等展开情境模拟教学,使学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作品内在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对于不同的想法和见解,教师也要给予支持和肯定,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形成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的情感交流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另外,在声乐课堂中的心理互动效应是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心理互动,因此教师不仅要全面的分析学生的课堂心理特点,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效的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特点。声乐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动效用,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声乐教学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的这种双向的心理互动效应也是循环的、持续性的过程。为了使这种良性的心理互动效应能够持续下去,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声乐文化素养和技巧性,这样在课堂中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展示给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感与地位,积极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绩。但是,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虚心听取来自学生以及其他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改善课堂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注意加强工作总结,根据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和声乐水平,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声乐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文中对声乐课堂中常见心理互动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互动效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与相关教学人员共同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2]任莎莎.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才智,,(02):89.

[3]辜小飞.论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时空,2015,(24):146.

[4]綦文娟.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时空,,(01):176,153.

[6]任程.探究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大观,,(02):59.

作者:杨薇单位:甘肃省定西师专。

浅谈想象在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师从西俄勒冈大学声乐教授凯文·哈儿皮(e)博士,他是美国国家声乐教育联盟及华盛顿合唱指挥组织的成员,在西俄勒冈大学任教多年,有着丰富的声乐教学经验。在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做一套热身运动,从头颈部运动到肩部运动,再到腰部腿部至全身,并在热身运动的过程中穿插气息的练习。例如在做双臂画圈的运动过程中,当双臂伸展于头顶时保持吃惊的吸气状态,稍事停顿后,在伴随着“斯”的发音中慢慢放下双臂,也可以保持发音让双臂在身体两侧多次摆动,以加强肺活量的练习。这看似简单的一套唱前热身动作,使笔者受益匪浅并深受启发,它不仅活动了喉部的肌肉,也充分调动了全身的肌肉,让这些肌肉都积极的参与到歌唱的运动当中,整个人不再是单独的喉部发音,而是整部歌唱机器的运转。尤其在寒冷的冬天,热身运动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而在我国的声乐课堂中很少有唱前的热身运动,如果能将此项训练加入到我们的声乐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热身运动充分调动起歌唱的肌肉,这将对解决声音僵化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练声曲和歌曲的选择。

在美国,很多声乐老师都有自己特有的练声曲。他们有从著名声乐练声曲中摘取的,也有自己创作改编的,有大线条的练习,也有无声的练习,有多字母的练习,还有带英文歌词的快速级进旋律的练习等等,练声曲的花样很多,并且针对不同声部都有很多相对应的练声曲。在凯文·哈儿皮博士的声乐课堂上,他专门把自己的所有练声曲装订成小册子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背会与自己声部相适应的练声曲。同时他认为只有充分活动好嗓子才能更好的进行歌唱,所以在上课过程中,练声曲和歌曲往往占有同等的时间和分量。而在歌曲的选择上,美国的老师则希望学生演唱更多的艺术歌曲,这对年轻学生建立正确歌唱状态有很好的帮助。艺术内涵深厚的艺术歌曲对学生提高音乐修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内的声乐课堂在练声曲上往往过于单一和随意,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了歌曲演唱上,弱化了练声曲的功效,如果加强练声曲的开发和练习,让学生在练声曲中体会到更多的声乐技巧,想必对我们的演唱会带来更大的帮助。另外在曲目的选择上,我们的师生也喜欢以大的作品来显示歌唱的能力,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对艺术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上耐心不够,这是我们国内声乐教学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鼓励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美国的声乐课和中国一样,都是采用一对一的教授方式,但美国的课堂气氛相对于中国较轻松、活泼。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讲一些非常幽默的话语,甚至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和形态,憨态可掬,叫人忍俊不禁;加之美国的学生因为所受教育模式的不同性格也比较放得开,不拘谨,演唱真挚率性,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在教学过程中,美国的声乐教师更多地是采用鼓励与赞扬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表现,无论学生唱得如何,教师首先是予以鼓励,然后再根据具体问题加以指正。这样,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发者。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声乐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科学的发声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实现。中国的声乐课堂气氛较为严肃,学生也比较内敛和含蓄,加上长期以来都有师傅带徒弟、师道尊严的传统,学生要听从老师的要求,不能持怀疑的态度,所谓严师才能出高徒,当练习中出现纰漏时,总是批评在前,指正在后,鼓励不多。当然这与我国的历史传承和教育模式有关。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太多的鼓励式教学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但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形象化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课程设置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校在教学制度上多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条件为自己选择课程,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学生跨专业选课现象很普遍。美国西俄勒冈大学音乐系的课程设置也较为丰富,有音乐技能类课程,例如声乐技能课、钢琴技能课、合唱课、合奏课等;有音乐素质类课程,例如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音乐技能课等;还有一些扩展类课程,例如美国本土音乐历史、录音艺术、声乐教育学、人种音乐学、爵士乐历史等等。学生在选课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可选择两个以上的专业来学习,甚至还可以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美国高校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学分选修上,还为学生创造很多的实践机会。以西俄勒冈大学音乐系为例,他们在每个学期的中间都会设置几次专业技能实践音乐会,又有不定期的各类技能课程的汇报音乐会,还有一些学术交流的音乐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包括残疾同学也有同等的机会,不仅教学和演出场所都有为残疾人设置的专用设施,当他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尽管还有很多的瑕疵,但大家都给予真诚而鼓励的掌声。

在美国访学的一年期间,笔者选修了很多的课程,切身体会到了美国高校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宽松又严谨的教学模式,获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对声乐教学的启发。但笔者认为美国的声乐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多地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方式虽然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但也会让学生有骄傲的情绪,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过于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虽然会使学生没有压力地学习,但也会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教学成果不够显著。笔者认为,轻松和严格的适度结合才更有利于声乐的学习。

当今的中国飞速发展,我们的声乐教育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和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由于国情的不同和所受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学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既要发扬我们的长处,也要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我国的教学特色相融合,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把我们“民族的”真正变成为“世界的”,这将是新时代中国声乐教育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琼·道纳门,玛利亚·契亚切亚.完美的准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心理干预中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下,音乐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在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教学相对来说是一项较为艰苦的教学工作,其教学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只有产生了良好的心理互动效应,才能够更加高效、愉快的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本文就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互动效应;教师;学生。

声乐是一种歌唱艺术,其在人们抒发情感、愉悦心情、丰富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声乐教学中,很多声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和内涵蕴意,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对于声乐教学无论是在教学观念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在不断的创新和突破,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近年来,对于声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心理活动效应越来越得到了关注和重视,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

一、声乐教学中心理互动效应的形式分析。

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心理活动效应具有可以分为三种,即合作性心理活动效应、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竞争性心理活动效应。首先,就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来说,其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合作、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合作,师生之间的学习和教学目标能够越来越近,在合作默契不断提高之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1]。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使得师生之间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实现师生真正心理上的互动。其次,就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而言,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的不和谐的心理活动,比如学生对学习的排斥心理和抵触心理等。对此,就需要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能够树立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最后,就竞争性心理活动效应而言,其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形成的竞争意识,这就竞争心理容易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针对于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的竞争心理。

(一)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了能够促进声乐教学顺利有效开展,作为教师,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这也是应用心理活动效应的前提条件。比如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对哪些知识还有疑问和不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只有把握好了这一点再进行教学,才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2]。通过将声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进行充分有机的结合,才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心理上的互动,使得学生和教师一样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声乐学习内容的深层含义,同时也能使得学生对声乐学习产生兴趣和感情。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能够更好的认识学生的心理活动,而学生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音乐本身就是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声乐的演唱过程中,作为演唱者其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巧,同时还需要具有丰富的情感[3]。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等。只有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得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带入到声乐中进行表达,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手语、肢体动作等来向学生传达自身的情感,并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之心。在这样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中,声乐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深度、有情感的掌握声乐教学。

(三)构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声乐教学应该是愉快的、轻松的、开心的,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愿意释放情感,打开心扉,从而更好的学习知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师生之间产生心理互动效应,教师还应该切实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声乐教学不应该过于机械化和僵硬化,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表达、表演、展示的空间和机会,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激发,情感得到更好的表现,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发挥自身对声乐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师生之间产生了良好的心理互动效应,才能够更加高效、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而有效提高声乐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2]綦文娟.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时空,,01:176+153.

[3]王晓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

浅谈项目化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论文项目化教学的作用

传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注重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样导致学生具有很深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要做好以下几点:

2.1项目设计。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做好项目设计,不但要引入新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做好项目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还可以使项目教学法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项目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和教学的时间、环境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项目作为整个课程的主线,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做好整体知识布局,通过项目体现出教学目标。因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具体项目可分为:拆装主机、购机方案、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的安装、常见软件故障的处理、系统备份与恢复等。

2.2项目实施。

计算机项目设计需要依靠项目实施来完成,项目实施对教师和教学模式具有严格的要求。首先,作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现场操作能力。上课前要把备课工作做好,设计好课堂上的各种项目活动,准备好相关知识,并在学生进行项目活动中给予积极的指导。有些项目学生依靠现阶段的知识、技能无法独立完成,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示范,帮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融合,从而完成项目。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要对项目的实施步骤有充分的了解,把控好项目的进度,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做好检查并及时归纳总结,此外,教师要根据项目的进行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要肯定学生的地位,因为学生才是知识的构建者,因此,教师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从而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积极采取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保证组与组之间实力的平衡性,并在小组内设立组长,协调组员间分工合作。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各小组正确分析项目要求、制定行动计划、确定工作步骤等。这样在项目教学中融入团队协作模式,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得到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2.3项目评价。

项目实施结束之后要进行项目评价,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自评和总评两个方面。自评主要是指项目完成之后,由各组长汇报本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然后再由每个学生汇报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总评是指在自评完成的基础上,教师、组长、学生再进行综合评价。总评是项目评价的关键,它主要包括对项目设计的科学性、项目实施过程和个人表现三方面的评价。项目评价要注重科学性,对当前项目的正确的评价可以促进后面项目更好的实施。在评价时,教师要从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为学生下一步的项目实施提供经验。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顺应了教育的发展趋势,它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成长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探讨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现代意义

随着全球信息迅速传递,世界城市面貌及室内装饰情况越来越趋近,这是文化的交流进步,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视觉感的厌倦,文化个性的消散等。茶文化作为我国特色文化之一,反映着中国人的审美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呈现。本文主要以家居空间这一个方面的设计为例,分析茶文化对现代环境设计所带来的影响。设计师关注更多的是从物质以及造型等方面将茶文化元素运用到现实当中,茶文化元素不仅包含茶叶、茶水、茶具等现实存在的特征,更多的是这些现实特征被人们所引伸的含义,例如前文介绍到的“和谐”、“优雅”、“清廉”、“天然纯真”等,这些都是我国茶文化元素最重要的体现,更是设计师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思考利用的。现代人的家居空间主要包含客厅、书房以及卧室,因此,后文也将主要探讨茶文化在客厅、书房以及卧室设计中的运用。中国人历来讲究客厅的装饰,这是因为客厅是待客的主要场所,是主人的脸面,反映出主人文化素养、内涵品质、喜好以及身份的象征,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客厅设计中会极大地提升客厅的艺术性。客厅的设计要首先注意颜色的选择,确定颜色基调后再用家具造型、图案加以配合,家具的选择要因空间大小而具体确定。客厅一般会放置沙发和电视,二者的背景是装饰的一个重点。背景可选择中国古典气息浓郁的红木搭配浅色条纹瓷砖,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客厅的吊顶、墙面这样的包围界面是文化设计的基础依托,可以选择差色格子图案为基本图案,强调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客厅的沙发选择以红色实木沙发为好,配合绿色盆景及中大型陶瓷器皿,处处洋溢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如果在客厅窗台边放置两盆浓绿的茶树,那么整体又会透露出古典与和谐之美,这也正是我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中国人居住的屋子里,除了客厅是主人最为倚重的地方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主人同样会让其充分反映自身的文化素养、内涵品质以及喜好,这就是书房。虽然现代人居住的商品房已经淡化了书房,但是对于一些需要精心设计的大房子,书房还是必不可缺的。自古以来,书房就是房屋主人在家中工作和学习的场所,良好的书房环境对房屋格调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书房中摆放的物品不宜过多,书柜是书房中占地较大的家具,同时也起到背景装饰的作用,书柜造型可选用轮廓明朗的博古架或其变种,材料以木质为最佳。搭配雕花的书桌、座椅,墙面点缀一些字画,书房所应有的文化厚重感便跃然而出,房屋主人在这里“以茶会友”当别有一番风味。所谓安居乐业,自然不能缺少卧室。卧室是房屋内休息的场所,私密性相比其他空间要更高。床是卧室的标志性物品,选一个复造型古又简单的四角立柱床,如果个人喜欢再配上宫灯,别有一番趣味,卧室的墙面可选择带有古风气息的壁纸,地板以暗色实木地板为宜,整个空间清幽高雅,屏蔽了现代住宅的生硬和格式化,营造一个文化感很强的私密空间,而幽雅亦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之一。

浅谈高考试题对化学教学的导向作用论文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编制充分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加强了与新课程改革的衔接。命题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课本知识,在考查低端的陈述性知识和中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的能力考查走向,更加注重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依托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素质,注重以现实问题和社会生活背景交汇点立意,各部分知识进一步融合,在联系实际和创新意识的考查方面,适度向纵深层次发展,部分试题设问情景、设问条件、设问方式和信息载体比较新颖,是考查思维能力的高层次的试题。高考化学题型的新进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工作提出了大量值得研究的问题。

化学学习的效果不仅跟化学学习系统的状态有关,而且跟化学学习过程有关。从表面上看,通过不同的途径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而实际上,其潜在效应、学习迁移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真正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曲解命题意图,一味机械模仿试题,陷入题海战术,那么高考试题就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不少高考试题都不是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突出教学过程可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注入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实践,严重违背教学规律。题海战术只能是“水过地皮湿”,达不到知识结构深化的预期效果。创造性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或设置程序性小题,围绕教学知识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思维阶梯”,把知识难度降下来,激发学生按题意的知识结构思考、探究,分层解剖,弄清各层题意的内在联系,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需要求证的是什么,以求化深为“浅”,化杂为“单”,化混为“清”,强化突破化学难点的能力,以期达到逐步提高目的。或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评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理解化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化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化学理论是怎样发展的,从中领悟到化学的发展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自我探索,激起求知欲望和创新的潜能,学习到创造的策略和方法。

这类试题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实际,叙述不宜过长,应用知识不宜过难,使学生有操作的时间和可能。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应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开放探究性问题的研究,无疑对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高考化学试题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考生的应答思维方式,抛弃高、难,有利于发挥高考对创新教育的正确导向功能。在教学中要要注意培养统摄化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构筑知识网络、打破章节、学科的界限,形成系统;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多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归纳和整理;对于具有共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理、有序贮存,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体系繁杂,描述性知识多, 考查知识点多,设问方式变化无穷,思维特点不十分明显,具有很强的多端性和发散性。化学难点具有“深”、“杂”、“混”“繁”的特征,所谓“深”,是指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深奥,因而学生不易把握它的内涵、外延和实质;所谓“杂”,是指化学问题头绪繁杂、难于找到线性的思维关系,因而学生理不清线索,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所谓“混”,是指对若干化学问题的区分点把握不准,分辨不清,因而学生往往将似是而非的问题搞混淆。只有舍弃烦杂的枝蔓,留下知识的主干,学生才会获得更深刻、更具实质性的理解;只有将化学知识尽量“简约化”、“单纯化”,纳入结构化整体的范型,才能使学生容易记忆,保持长久;只有将化学知识横纵整理,有序存放,培育知识的衍生点,构筑具有“生长力”的知识体系,才能取之快捷,易于迁移和再创造。切不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来掌握知识,丢纲弃本,本末倒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培养是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近年高考的实验试题,不难发现,高考中对实验的考查不仅涵盖了操作技能领域,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实验的反应原理及条件,合理选择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实施评价的能力的'考查。一些新的题型如科学探究性试题和问题开放型试题也值得我们注意,试题设计常常以某个中心问题或某个事件为题材以实验流程、框图、数据表格、曲线图形等形式提供信息,要求考生回答有关问题。如以课题形式模拟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以学生兴趣小组做的某次课外实验,以合成一个产品为题材,要求考生回答某些反应条件、实验操作、生成物分离及提纯等问题,或验证某个化学原理、计算某个物理常数、总结出某些规律等。此类题型要求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能根据题设情景设计实验方案,能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选取的实验素材应具有实效性、探究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求异和创新,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运用化学实验和当地的教育资源进行一些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或根据当地环境和生产生活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一些与中学化学知识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自主确定课题内容和实践方式,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组织化学课外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较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能。适时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知识、“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任何解题过程都是实现信息与问题的转化过程,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动手操作的题目。这类题目立足于学的基础知识和中学生的能力范围,提倡用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生活实际(如空气质量报告、新型环保燃料电池、ppa、绿色化学、导电高分子、质谱分析推测分子结构等涉及能源、环保、药物、新科技材料、新的化学反应、新的实验设计、新的研究方法等),设置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立意于考查学生接受信息(社会观察、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信息文字、图表符号等)、分析处理信息(信息的调用、筛选、分解、综合、迁移、转换、应用重组等)和输出信息(文字、求证符号、化学用语、图表等表达方式)等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具有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特点,对考生自学能力考查较全面。它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理解、接受新信息;结合新信息,迅速调用已有的知识,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学化学教学中,设置一些既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化信息(譬如化学图表、物质变化曲线图、化学反应过程曲线、实验报告中的数据等图表、图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增强探究应用化学的意识。

创新的活力是人才培养的灵魂,高考命题中加强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查,注重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的渗透,有利于优化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探讨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标志,几千年来茶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生活方式,反映着国人的审美和智慧,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显现。传统茶文化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不仅为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赋予了设计作品以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从研究茶文化的内涵出发,以家居的设计为例,分析茶文化对现代环境设计所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茶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环境设计;应用。

伴随着经济的进步,室内空间设计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现如今,由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正受到冲击,标准化、规范化的商品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室内设计呈现相趋近的态势,而原本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区域文化在这种冲击下出现变化。这种情况不是设计行业所期望看到的,设计界更希望看到的是各种文化百花齐放,带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设计被发扬光大,可以说文化是设计的生命之源。茶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直至现在,茶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研究茶文化并将茶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茶文化泛指与茶有关的文化,包括以茶为媒介进行传播或者展现的文化,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茶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影响也是十分广泛,在文明、教育、贸易、医学等许多领域都体现了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文明进程角度看,茶文化是商品经济与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的产物,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主要体现在品茗歌舞以及诗词歌赋等方面,侧重点在于一个“雅”字。茶文化在我国经历了上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在漫长的发展时间里,茶文化整合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哲理思想,并逐步转化成了各民族的一种特殊的礼俗,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而又极具特色的分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人们已经将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制作以及品茶等现实存在的特征,慢慢的将其上升成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与品德,而茶事表演也逐渐演变成为了一项特殊的文化艺术。茶文化经过历代的发展,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孕育出极其丰富的茶文化成果。例如茶香淡雅温和,人们便由此引伸出了“和谐”、“幽雅”以及“谦和”等;茶水比较清澈,人们又将其上升到“清廉”、“清心”等;而茶性具有天然与纯真的特征,因此慢慢又引伸出“以茶会友”及“以茶待客”等文化,以茶来表示对人的和气与亲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茶文化在我国经过漫长历史的.不断洗礼与升华,现在其表现更多的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优雅的意境以及对生活的高品质追求。

心理干预中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定向基础往往是通过教师示范歌唱,学生听觉分析,模仿练习,最终获得具有艺术性的歌唱技能。技能技巧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声乐教学是众多音乐学习活动中的学科之一。其教学的独立特性又区别于其他艺术学科,如:器乐演奏、舞蹈、作曲等。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来歌唱表现的艺术形式,其教学始终围绕着声音来进行,声音既是物质的,又是无形的、转瞬即逝的。与史论课的陈述性知识学习形式相比较,声乐课是以程序性知识学习为主。诸如呼吸训练、共鸣腔体的调节、语言的清晰度、歌唱语言的感染力等都是通过技能、技法的训练才获得的。由于歌唱器官内部在歌唱运动中的有限可视性和不可视性,使得歌唱的技能性知识较其他程序类知识更难以描述,难以掌握。如:踢球、跳舞、裁剪、编织等。在这一类技能学习过程中,如果动作偏误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人体动作的操作过程中,错误环节判断的准确性一般不会有失误。鉴于歌唱学习训练的特殊性,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就是一项必须接触、研究总结的基础理论。总结本人的教学认识,拟对以下几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一、引起歌唱注意。

注意是心灵的唯一门户。一切事物要从外部世界进入人的心灵,只能由这扇门通过。它在歌唱与发声活动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注意是心理努力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心理学》第七章)。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的对象,这体现了注意的选择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心理活动有所指向,有效地配合声乐教学,有效引起注意并使教学法有效地贯彻执行呢?声乐教学往往是声音效果的教学,意识在先,歌唱动作在次后,声音效果在最后。这一程序是在瞬间完成的。学习者一般比较注重声音效果的模仿,直观的声音模仿是学习歌唱技能、技法的第一阶段。能够引起歌唱学习注意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而最直接、最生动的,还是声音本身。运用发出某种类型的声音来训练歌唱器官某一部位的功能,是这一学习阶段的教学主题。在声乐课堂上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引起学习者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进而打开学习记忆的大门,是每一个声乐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的。声音形象的新颖性,是以客体的性质引起学习者注意,那么设计练习方案的目的性,则从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和兴趣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常使用“哼鸣”练习、“吹唇”练习、“高位置韵白朗诵”练习等。其中“哼呜”练习,在众多声音形象中独具个性,它来自汉语鼻韵母哼唱,目的是为了训练鼻咽部的肌肉在歌唱中的调节能力,进而获得鼻腔共鸣。还有“吹唇”练习,就是俗语说的“打嘟噜”,是一种训练呼吸与歌唱肌肉协调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获得呼吸肌肉群在歌唱时对声音的支持,以及发声吐字时下巴的放松感。那么“高位置韵白朗诵”练习,则是假声的高位置安放和有力度的汉语韵母甩腔练习;念单字练习、叠音练习,使得换声区音域自然过渡,并获得在歌唱中软腭的提升能力和歌唱吐字的支点感,这一系列练习的声音形象近似中国地方传统戏的`“中州韵”体系,其声音形象鲜明独特,易区别于日常会话、舞台朗诵、话剧语言。还有“咽音”体系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体系”训练,都具有高物理区分性,易于引起听觉器官进行感觉分析,易于从多种声音背景中被注意,也易于判断正误。

二、练习与注意的关系。

研究注意心理,对声乐教学还有巩固技能知识的意义。歌唱是夸张的、艺术化的语言表现,没有声乐技能性知识的掌握,艺术的歌唱是无法实现的。歌唱技能来自于发声器官、呼吸器官、歌唱语言功能性的增长。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动作操作的实质,此类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要领的指导,还需要动作的练习,这其中包括两种注意练习阶段。即: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第一阶段需要技能概念、声音形象、方式方法的注意训练,此阶段的技能训练过程中,注意心理是有意识的,并且注意投入比较多,需要心理活动集中于当前某种技能,我们称它为技能的概念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理论在概念基础上的能力训练,是技能动作的操作由生疏到熟练、到掌握的程序过程,此阶段的技能注意训练,不需要太多的意识努力就能保持自身的注意,即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以下是呼吸训练的模式。

呼吸是人们下意识的生理运动,人们在无需注意的情况下,呼吸照常进行,而歌唱呼吸是一个功能性的意识呼吸。如:某一乐句的延长,需要保持时,呼气就是有意识的;某一乐句的力度表现,需要有深呼吸支持;某一乐句的情绪表现需要大幅度的呼气支持等,都是有意识的用气。然而诸多形式的呼吸支持都不能脱离呼吸肌肉群的功能性支配。歌唱呼吸功能的增强来自于注意训练。歌唱的呼吸属内觉运动,它的运动方式需要注意训练。呼气向下这一概念不难理解;而呼气时呼气肌对声音的支持方向是腰围向外撑、向下支持。这与自然呼气的肌肉运动是相违背的,因此,它需要意识注意,正是这种反向支持,才能产生对歌唱呼气的支持,对初级歌唱训练的人常常是腰、腹肌只有微弱的感觉,甚至手摸都感觉不到。因为此时,呼吸肌肉还没有积累练习量,也就没有呼吸功能性的肌肉支持。随着歌唱呼吸练习量的增加,呼吸肌肉的能力逐渐增加,呼吸的运动方向渐渐不再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这时注意训练进入了第二阶段——有意后注意。随着阶段性的训练,呼吸对歌唱的支持渐成了一种程序,呼吸在歌唱共鸣、语言的结合中成为调节歌唱。音乐表现的一种手段、技能,一种自动化的运动,但它仍区别于生理中的自然呼吸。另一方面歌唱肌肉的调节能力训练,也是如此,如:做“打哈欠”练习,其任务是训练软腭的提升能力,目的是为了获得咽腔的共鸣,并使这种夸张的软腭提升融入歌唱过程,这时课堂的心理注意就是体会,做“打哈欠”时内口的充分张开感觉。内口张开的实质性动作是软腭提升,这是有意注意引发的系列歌唱运动。然而,一两节课的“打哈欠”练习是不够的,要达到技能的程序化,就需要练习量的积累,因为单纯的“打哈欠”练习较容易掌握(指无声的练习)。而“打哈欠”练习的第二阶段是伴随有声音的练习,这其中还有呼吸肌肉协调支持发声的成分,因此,没有反复的、长时期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少量注意能量的分配,进而达到自如、自动化的内口打开。

认知心理学家把注意的能量分配看作“聚光灯效应”。即:“在灯的瓦特数不变的情况下,聚焦大小与灯的亮度成正比”。(《认知心理学》第二章)当注意心理指向多种活动或一个系列的运动时,注意的能量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配问题。当一种技能还没有达到自如掌握的时候,或不能形成自动化的操作时,最好不要附加其他注意任务。此时,生疏的技能还需要投入较多的注意能量。如:在内口还没有充分打开时,去唱高音域的声音,势必顾此失彼,协调失衡,或造成优美音色的丢失。因为,当内口打开还不能脱离有意注意时,就附加高音域的技能知识,毫无疑问会分散注意能量。结果往往造成前知识没有实质性掌握,后知识也没能引起足够的心理注意,造成注意的相互衰减、概念的混乱。

歌唱是一种多部位协调运动的产物,各种功能性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艺术地歌唱,此时的注意就是有一定广度和有注意层次分配的心理努力。当进行某一种新技能的学习时,需要有一定深度的注意力投入,此时的声音练习、作品搭配都应围绕着新知识进行选择。合理把握注意层次是声乐教师应关注的又一教学层面。

三、注意心理对歌唱错误的可分解性。

“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出和集中于少数的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对其他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较模糊。”(《认知心理学》)当歌唱信息的刺激不是一种时,刺激的信息在人体之上就产生了竞争,结果是新刺激往往衰减了以往的信息提取。注意分散法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现象,如“晃下巴”歌唱练习,目的是为了纠正歌唱者下巴发紧造成声音僵硬、高音吃力的现象。由于对方法的理解错误,或声音观念的不正确,或呼吸支点过高,或语言障碍等都可能导致下巴紧,“晃下巴”歌唱是缓解下巴紧方法之一。“晃下巴”歌唱,在正常歌唱状态下是没有的。由于“晃下巴”动作的加入,使得以前下巴僵硬的错误歌唱注意附加了刺激源,把前歌唱注意的感觉处理能量分减,把产生“下巴紧”的能量衰减了,如果“晃”着下巴还能吐清字,这表明歌唱中的“下巴紧”得到了缓解。又如:歌唱的呼吸支点过高,常给人以“吊着唱”的感觉,属于不正常歌唱,教师就提示“空咳”练习,体会深呼吸支持,并在每一乐句的起端附加“空咳”的动作,来分散高支点呼吸的歌唱,以提示呼吸的注意向下,气沉丹田,使前注意中产生的高支点呼吸注意衰减转移时,以改变或淡化前记忆的错误提取。这种以分散注意来纠正歌唱错误的教学法,实例很多不再例举。

参考文献:

[1]《认知心理学》[美]johnb.bes著,黄希庭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卢家媚、魏安庆、李其维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探讨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现代意义

对于想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并且有不同的意涵,但对这些意涵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大体是相同或相似的,在此基础上再归纳总结,就会得出想象的意涵,即,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二、声乐学习过程中,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以此引导其领悟和学习声乐,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将想象作为必修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声乐教学中,除了进行独立演唱能力的培养外,还要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训练。这种能力训练过程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无法用形象的语言进行直接描述的技巧,只有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并且使用经典的音乐作品去教育、启发学生,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目前,想象力培养是制约声乐教学的瓶颈,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去告诉学生去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想象;另一方面,学生因为不得要领,无法通过想象去学习声乐知识,学习声乐知识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必须突破这一瓶颈才有可能让学生步入艺术的殿堂。

(一)想象在发声训练中的作用。

声乐是门极具特点的艺术,这种特点就体现为它说具有的抽象性,只有在学习这门艺术的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想象,才能让学生理解到位、认识到位、学习到位,发声训练也概莫能外。比如,可以想象着嗅花香的想象去进行呼吸训练;通过使用“半打哈欠”的想象去进行打开咽喉腔的训等等。合理得运用这些想象,可使抽象的教学变得形象化,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相关难点问题。

(二)想象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

如果歌唱家在歌唱的时候,只是进行唱歌,而没有合理的运用想象,那歌唱多半成为了一种歌唱技巧的呈现,歌曲因为缺乏歌唱者的感情儿使歌曲的韵味大打折扣;唯有通过想象,将歌曲的内容与歌者个感情进行高度融合,歌唱才能做到用心歌唱,用情去呈现歌曲的艺术魅力,从而最终打动听众。

(一)想象在呼吸训练中的运用。

《说谭》是一部论述声乐的著作,里面就指出呼吸训练的重要性:“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此外,对歌唱界至今仍产生重要影响的鲁索也强调呼吸的重要性,他说:掌握呼吸技术是帮助学生迈上艺术山巅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呼吸训练是歌唱者开始艺术生涯的必由之路,也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但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初涉声乐的同学连最基本的发生知识都没有掌握,以至于在呼吸时,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很多人吸气时肩膀和胸腔抬起较高、以至于气息过浅及保持时间不长等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比如,想象深深地闻美味食品或者花卉香味;还有是刷牙的时候,在用牙刷的时候,为了防止漱口水咽下,而用鼻子进行深吸;以及将人的胸腔、腹腔想象成气管管筒,同时想象横膈膜是活塞,活塞向下运动时,获得气体;相反则排除气体等方法进行教学,这些方法是容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的,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紧张的感觉,影响学习效果,致使呼吸出现僵化现象。对此,教师可让其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人在休息时或者在游泳时呼吸状态,将之运用到呼吸训练中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会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著名的声乐教学专家吉雅娜德安杰罗曾指出:呼吸是什么?就是横膈膜的正确运用,横膈膜抬起空气则被呼出,放下空气就被吸入。这时人的肺部就是一个气球不断的吸进呼出气体。她否定抬胸吸气的方法。她指出,发声时,你要想象自己的肺是生长在腹部的,而不是原来的地方。唱的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喉结会上提的问题,所以绝对不能把气向上推,应像喷泉将橡皮球顶起来似的,即使不做出推的动作它也会停留在哪里。这些话是对“歌唱时呼吸必须保持自然而松弛的状态”的最佳诠释。不仅如此,丽莎罗玛则将呼吸比作进屋开门这样的动作,她认为呼吸只是给气息提供一定的地方,其就会顺势进入,而非被特意吸进去的。向学生介绍这种说法,可以极大地使学生认识到肌肉的自然松弛和心理的放松状态极端重要性。

(二)想象在打开咽喉腔的训练中的运用。

唱歌发声时保证能将咽喉腔充分打开是极其重要的步骤。这个步骤对于初涉声乐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凭字面去做,这些学生很可能知识张大了嘴巴。或者对如何正确打开咽喉腔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唱歌的过程中因为舌头力量大等原因将声音堵在了喉腔里。对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1.运用“半打哈欠”或“欲打喷嚏”的想象来打开咽喉腔打哈欠和打喷嚏是每个人都熟悉,并且经常会发生的两种行为。同时在发生这两种行为时,会很自然的打开咽喉。这是因为这两种行为在进行的时候,我们的软腭就很自然得抬起,同时喉头会落下。在进行这两种动作时,行为人的咽喉声音的通道会变得宽同时也更通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在想象这两种动作进行训练时要提醒学生把握好“度”,是“半”打哈欠、将要打喷嚏,而非完全得打哈欠或者是已经完成了打喷嚏,如果失去对“度”的把握,动作就会过头,咽喉腔就会出现僵硬的情况,从而对发声效果造成影响。2.运用对“喝热水”时的瞬间想象来打开咽喉腔一位著名声乐教育家就如何打开咽喉腔指出:喝热水时,咽喉腔是完全放松和打开着的,要记住喝热水时,水通过咽喉部在即将下咽的感受,并将之通过想象运用到打开咽喉腔的训练中,很多事例证明,这位教育家的认识是极其正确的,并且是只有喝热水才行,如果换成凉水则达不到这种效果。同时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口腔打开的过头使出现堵喉或压喉的`情况。

(三)想象在共鸣训练中的运用。

共鸣无疑对演唱效果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如果演唱者想保证声音既大同时又有美感,使用共鸣比其它手段要更加有用和重要。共鸣是人对胸腔、口咽腔及鼻腔和头腔综合运用,给声音带来了力量和音质的结果。1.运用对“哭腔”的想象来找共鸣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着的。如果对哭泣的婴儿进行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婴儿哭声不仅传播远,而且即使哭泣时间很长喉咙也不会因此沙哑,这些情况说明,婴儿啼哭的声音很有穿透性,同时婴儿的鼻腔、咽腔和头腔都是极其通畅的,所以极具共鸣的特征。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我们想象着用哭泣来练习发声,就会较为容易得找到共鸣。2.运用“擤鼻涕”的想象来寻找共鸣擤鼻涕一般产生的感觉是鼻腔、鼻咽腔、头腔三个部位之间互相通畅。可以将对这个动作想象运用到寻找共鸣中来,从高位开始使鼻咽腔振动,同时要做到喉头也一起发音,如此产生的声音自然就会充满张力,避免了因腔体缺位使喉音过重,声音缺少丰满感。美声唱法强调头鼻腔和鼻咽腔发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人的喉部才不会在长时间的发声中疲劳,从而影响歌唱质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多明戈都是在熟练使用头鼻腔和鼻咽腔发声的情况下,进行歌唱的。3.运用“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想象来寻找共鸣“贴着咽壁吸着唱”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声乐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可以在脖颈后面找到咽壁,并假想这里还有一张嘴巴,让这张嘴巴咽壁吸着唱,同时小舌头要放松并且微微地抬起,将喉结下压,这样就将咽腔拉开了上下的距离,于是在吸气的时候,喉咙就感觉一下子打开了。声音随之在咽壁和咽腔通道里产生了。这种声音会呈现出清澈、明亮的共鸣发音音色。这位声乐教授提出的这种唱法是很有效果的,也是在多年教学中被证实效果显著的。4.运用观察“倒悬的小圆瓶”的想象来寻找共鸣女高音歌唱家李晋玮教授在我国被公认为在声乐界中有着杰出的成就,同时在课堂上也有着非凡的教学经验。她认为要将鼻咽腔想象为‘倒悬的小圆瓶’,这个瓶子是空的,同时瓶口朝下,它具有将声音‘拢住’的作用。在演唱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将鼻咽腔扩张,让声音进入腔内;同时让响亮的共鸣音色挨住咽壁往鼻腔里集中,发出的音越高,声音越挨着咽壁往后或者是往上集中。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演唱,共鸣的音色会给人一种清澈、明亮的感觉。而且声音统一。在唱到高音时,也会让演唱者很轻易的达到音高要求。这种想象方法对学生找到能更快地获得圆润的头腔共鸣大有帮助。

五、结语。

要保证声乐教学的成功实践,必然要强化对学生想象的培养和锻炼。只有在充分认识想象作用的基础上,将其正确运用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进一步领略美好的音乐世界。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使用想象构建生动的音乐形象。如果将学生学好声乐比作一架要起飞的飞机,那么想象则是飞机的引擎,只有拥有了它,学生才能自由翱翔在音乐的天空。通过将想象运用到呼吸训练、共鸣训练、打开咽喉腔训练中,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的能力,使之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唱家打下基础,并为社会、为人民群众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慧.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浅谈[j].科教导刊,2013,05:101,155.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5]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郎毓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探讨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现代意义

如果将茶文化体系的音乐艺术内涵和具体的情感理念,综合融入到声乐教学机制的发展与交流之中,尤其是要对茶文化体系的综合内涵与具体的声乐艺术中所具体包含的旋律、节奏,甚至是曲调风格等内容融入其中。因此,立足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和音乐艺术特征,从而具体探究合适的声乐艺术教学机制的全面创新。

1当前声乐教学活动的问题不足分析。

声乐教学活动是当前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所在,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中,所具体包含和展现的不仅是音乐内容,也需要对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关注点,乃至积极性等元素,有着极高的教学诉求。但是目前声乐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实施状况并不理想,认真看其中存在层次化不足,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就发展成为当前影响声乐教学的重要障碍。所以认知声乐教学活动的问题不足,将为该教学活动的改革优化提供关键性指引。因此,具体而言,其不足展现为:对于当前声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课堂是关键载体,因此,具体的课堂教学机制有效决定了声乐课堂的艺术化效果。然而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我们未能对声乐课堂的教学价值认知形成足够认知,因此,在声乐教学课堂之中,缺乏良好的教学体系和声乐知识内容,从而使得声乐课堂很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事实上,不仅是对声乐课堂的价值理解不够。同时在对声乐教学的具有诉求认知时,也未能从科学、全面,乃至差异化视角来对整个声乐教学机制中,学生的不同性进行充分了解。因此,正是因为声乐教学活动本身缺乏科学完善的教学针对性,从而使得声乐教学现状与教学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实质性差距。具体来说,学生基础不同,对声乐教学的理解与接受价值不同,也使得我们在当前创新声乐教学活动时,通过融入合适的艺术思维和文化理念,从而满足全体学生的声乐艺术学习诉求。

2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理解认知。

我国的茶文化出现于先秦时期,其形成于唐朝时期,尤其在不断传播发展与交流过程中,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内涵不断丰富,从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神。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不仅因为茶文化中包含的多样化内容,其中在具体诠释物质素材的前提下,也包含了层次化的精神,以及文化艺术。因此,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更能看到其中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元素内涵。因此在当前声乐教学活动具体开展时,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茶文化的艺术色彩和精神理念,从而为当前声乐教学活动的创新实施奠定重要支撑。事实上,对于茶文化的音乐属性具体表达来说,要注重从整个文化体系中所表达的音乐内涵和人文色彩出发,从而实现声乐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因此,茶文化音乐艺术在创新发展中,如果想要从本质上诠释该艺术中所具体表达的美学理念和人文色彩,就必须充分结合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与人文思维,通过探寻合适的民族音乐色彩,将其与茶文化音乐艺术深度融合,从而使得茶文化音乐艺术能够在基础展现上,实现本质化诉求。在今天茶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如今我们在创新该艺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和切入点,结合茶文化本身的民族色彩和人文内涵看,合理认知该内涵,能够为我们创新和优化茶文化音乐体系,奠定核心内涵。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是真正发挥和展现茶文化体系自身民族化内涵和音乐美学理念的重要过程,才能为茶文化艺术的传递发展提供“新动力”。

在音乐交流日益成熟的今天,任何一种声乐艺术中所诠释和表达的内涵理念都不在孤立存在,其与相关文化元素、声乐艺术、精神理念等等综合化内容相结合,进而实现了声乐艺术中,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等诸多元素的全面认同与广泛提升。

3。1茶文化元素与声乐艺术有着情感上的结合点。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包含了诸多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形式,可以说茶文化的传播与创新,离不开音乐元素的合理传承与深度融入,比如采茶戏、采茶歌等等音乐元素,能够通过合理应用,从而为茶文化机制的传播提供重要素材。可以说,茶文化元素中所诠释的情感思维与声乐艺术有着情感表达的一致性,这将成为声乐教学应用该元素的前提。

事实上,无论是基于任何视角的理解与认同,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在开展时,其目标旨在为声乐艺术的具体传递,寻求到合适的文化氛围与环境。尤其是对于声乐艺术来说,其本身就是基于文化内涵前提下的艺术化表达与创造,所以,理解具体声乐艺术,推进声乐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具体的文化理解认知角度出发,结合文化理念与艺术思维的深度融合,从而让声乐艺术成为展现艺术色彩的重要载体,当然从具体的文化认知角度出发,这也是探究声乐教学本质诉求的关键前提。

4声乐教学活动中茶文化体系的具体运用机制认知。

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看,音乐艺术作为整个文化机制的重要内容,完善的音乐机制中,具体诠释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基于大众认同前提的民族认同。从文化学理论角度看,任何一种音乐艺术的民族化特色,都集中体现在这一文化艺术中诠释了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色。在不同音乐艺术传播时,民族化和情感化,乃至人文化内涵就成为音乐中重要的文化特征所在。因此,在当前音乐艺术教学活动时,如何探究合适的创新机制就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音乐艺术的推动背景下,如何以正确的态度来认知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声乐教学活动机制创新就至关重要。对于声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我们必须从声乐教育的本质诉求和思维启迪出发,一是引导学生从茶文化内涵中探究情感理念的融合点,结合声乐艺术教育的本质化实施来说,其中所需要的要求极为多样、层次化,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看,在当前艺术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需要通过分析茶文化的融入可行性,从而实现声乐教学的全面创新。二是要结合当前声乐教学活动发展的时代诉求看,其关键在于声乐教学活动所表达的精神理念。尤其是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中表达了成熟的思维理念和艺术内涵,因此在当前开展声乐教育活动时,要在具体探究茶文化与声乐教育结合点的前提下,以艺术创新推动声乐教学机制完善构建。三是要通过系统化分析声乐教学与茶文化体系中所表达的文化底蕴,通过系统化改造和文化启迪,从而实现学生参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本质化诠释,这也为声乐教育活动的理想创新提供了核心指引。此外,在当前声乐教学时,其整体表达过程中,也必须注重对声乐曲目中所具体表达的美学理念集中诠释和成熟表达。尤其是对于声乐教学活动来说,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诠释民族声乐风格基础的同时,将具体的声乐艺术风格与相关艺术内涵理念等系统化的音乐元素集中融入整个声乐教学活动的综合化过程,通过教学内涵的全面丰富,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声乐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最为真实的的艺术思维。

5结语。

茶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思维正是当前声乐教学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理性分析茶文化与声乐教学创新的融合可行性,通过具体分析该文化与声乐教学之间的合理思维,就成为我们创新和优化声乐教学机制的前提所在。客观的看,声乐艺术作为具备情感和灵动内涵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文化形式丰富声乐艺术的具体内涵,并且传播层次化的精神思维。所以具体而言,丰富多样的茶文化也赋予了声乐艺术的情感色彩与文化思维。

参考文献。

[1]贾舒颖,田青。声乐演唱版本分析比较对于声乐教学的帮助———以舒曼艺术歌曲《我没有把握,我不敢相信》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06—107。

[2]黄秋成。探索艺术高职钢琴演奏课程体系的质量考核标准———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演奏方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211—213。

[3]王利娟,刘伟。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字正”与“行腔”———基于“全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中国作品演唱与教学研讨会”的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13):143—145。

心理干预中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从本质意义上来讲,普通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育人工程。为达到此目标,通过歌唱、器乐、欣赏等手段,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促使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实现审美教育应有的效能和价值。所以,音乐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授,而是以音乐为“中介”的双向心理交流活动。开启心灵的窗扉,激活音乐学习心理,无疑是优化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这里拟就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心理协同效应发表一管之见,求教于同行和专家。兴趣的内驱动力与局限性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对某事物或活动具有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因而产生出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是这种潜在的心理机制一旦激活,就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动力,迅速地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应。因此,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就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首要的基本理念。

兴趣是天生的心理基因,但它又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简单地说,一个人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产生兴趣的条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象的品质特征要适应并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然后通过“亲密接触”,激活了心灵密码,兴趣便油然而生。从这一基本论点来看,爱美是人的天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它以音响为载体,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为中介,通过听觉感受激起心灵反应,因此具有很强的激活兴趣心理的品质特征。这种审美心理活动不仅“成本低”、易普及,而且很容易产生艺术魅力,这正是音乐容易激起兴趣心理的真谛所在。音乐与兴趣的这种亲密关系在婴幼儿时期就明显地表露出来。例如当婴儿啼哭时,播放乐曲就可以使之止哭而聆听音乐,甚至产生愉悦的表情。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普遍喜欢唱歌、听音乐,这无疑是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的心理资源。因此,“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由于兴趣选择性是个性心理的表现,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还具有不稳定性,兴趣的淡化、转移,乃至消失,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事。音乐教学是有目标、有课程内容的育人活动,尽管是通过审美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有明显的愉悦性,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娱乐活动,必须结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来进行。因此,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过程中的难度,往往成为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因,实践证明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说明了兴趣不是万能的,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里,联想到流传的一句热门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富有判断性的警句,凝聚着大家实践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有交流、借鉴价值的。但是,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考虑,则使人感到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其一,老师是人不是神,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其二,即使兴趣可以帮助启发学生的爱好,增加学习动力,但是其本身所特有的不稳定性、易转移性,使其不具备“最好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兴趣也好,老师也好,都不是万能的。而要寻求更好的音乐教学心理效果,就必须注意开阔视野,寻求多元心理因素的互补作用。就兴趣心理而言,必须发掘与意志心理的协同效应。意志的精神力量及其艰辛性和兴趣相比,意志是比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是人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由于它的获得和实现是和困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艰辛性。意志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到行为的价值意义后而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表现为能够以顽强的毅力,有目的、有信心地解决一个个难题,直到取得成功。所以意志既反映了人对于主客观现实的肯定性认识,也表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音乐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难点,这些“拦路虎”常常吓跑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丧失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意志心理,强化学习毅力,增强克服各种技术困难的动力,以保证音乐技能的正确掌握。例如,在儿童学钢琴的社会热潮中,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这门演奏艺术,长大成为音乐人才,而不惜重金买钢琴、请老师,但中途弃学的孩子却不在少数。那些成为小钢琴家的孩子,则无一不是认识到学琴的目的,而主动自觉地克服了从识谱到演奏姿势、指法等一系列困难,在艰苦的练琴过程中,通过意志心理的主导,不仅体验了音乐美的愉悦,也发现了自我价值,于是不断攀登新的学习目标,从而逐步步入了成功的殿堂。意志和兴趣虽然都是潜在的心理基因,但是相比而言,意志的激活比兴趣要困难得多。因为意志获得的先决条件是面对困难条件下的自觉意识占主导地位。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许多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就难以掌握,虽然也可以有限度地进入审美活动,但是只能够停留在音乐的“必然王国”,到达不了音乐的“自由王国”,“音乐课标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意志固然属个体性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先天基因,但是这种自觉性的动力主要靠后天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方面的心理引导和启发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是解决认识问题的关键。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许多大音乐家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出意志的巨大力量,这无疑是有价值的教材资源,可以灵活地利用。还有,就是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应该生动活泼,多启发,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传统经验虽然缺乏具体分析,但是恰当应用,或许可以增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有助于意志的形成。从宏观方面来看,意志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力量;就微观而言,意志是立人之本。如果意志薄弱,甚至完全丧失意志,必将“一事无成”。所以,作为培养一代合格新人的音乐美育,必须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和运用。但是,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告诉我们:它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发生的兴奋与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间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随意运动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处于生命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大脑神经系统正在发育成长阶段,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薄弱。加之意志本身具有艰辛的属性,其意志力虽可以激活,但是不稳定,难以持久。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意志的心理特征,扬长避短地加以应用。而将意志与兴趣心理有机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心理学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前者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后者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其中,兴趣属个性倾向性心理,而意志则属于心理过程。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许多心理活动都会参与,而且呈复杂的运动态势。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功能结构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外许多音乐家的孩提时代,以兴趣爱好步入了音乐世界,而进入到艰辛的技艺磨炼阶段,无一例外的都是将对音乐的挚爱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力融合在一起,再协同其他心理活动才战胜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取得成功的。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虽然不是培养音乐家,但是音乐学习心理规律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注重平衡和协调各种心理功能,以获取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无疑是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兴趣和意志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既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也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或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相反相成的哲理,寻求兴趣和意志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构建学生成熟的审美心理,促使教学效果优化。

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的推动力是首要的第一步,也是容易获取立竿见影的近期效果的,这无疑是音乐美的艺术魅力所致。但是,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变为爱好,逐步向“终身热爱音乐”的目标迈进。在进入操作性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时,就需要进一步潜移默化地注入学习目的教育,以促使学生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升到富有热爱生活的情感、表现音乐的欲望和创造音乐的冲动阶段,而这些潜能的转化无疑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自觉意识,有助于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实质上也是奠定了意志力的心理基础。要善于将音乐教学中的技术难点转化为兴趣与意志的融合点。这种学习心态既延续了音乐审美愉悦所带来的情感动力,也渗入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毅力,这对单一的心理因素来说是扬长避短,而对于整体心理效应来说,则是协同互补。当然,作为音乐教学的心理调控是双向的,我们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的。而作为音乐教师的教学心理,则首先需要认同和重视音乐教学心理协同效应,结合教学实践做学生心理调控引导的“有心人”,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从自然的无序状态转换到自觉的有序运转上来。

兴趣和意志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心理活动,二者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优势,但又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或艰辛性。为此,重视它,实践它,引导二者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必将有助于促进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

浅谈项目化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论文项目化教学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柱,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更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优化计算机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虽然经过多次教学改革,我国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客观来说,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可以说在许多科目的教学中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虽然我国除了经济以外的各方面,包括教育,在近些年都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总的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教育是国家的基石,相比于我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学发展可以说是相对滞后的,对此,教师需要秉承谦虚的心态、创新的精神以及开放的观念对待教学。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法,在特点上综合了较多的教学手法,比如说探究性学习以及案例教学法,根本的形式是通过教师的分解示范之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通过共同合作完成项目。相比于传统教学,项目化教学明显具有更加明显的实践性,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说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等,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学习当中去,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1.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就是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困难。即使是经过了实践操作,它与实际活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也是局限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更加贴近现实,按照各个专业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设计,有机结合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可以说是将计算机教学的应用性、针对性增强了。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相比于一般的教学可以说是更加紧凑,比如说对于学生能力训练的综合性。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基本过程是教师首先进行示范,导入课程内容的学习,讲解了操作的方法之后设计训练项目令学生完成。比如说演示了一个powerpoint的应用操作,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训练项目,在演示结束后,会留有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进行整理与回顾,记录下老师操作的要点,然后一段摸索探索的时间,然后再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比如说确定项目的主题,各个项目部分的分工等到等等,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通过组内讨论解决。整一个项目化教学流程中可以说是比较综合的训练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几种高效的教学手法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实施项目化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

从整个项目化教学流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对于学生表现的考核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整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单独的项目完成情况等等,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多方面进行,比如说自评、小组评以及师评。有时在一个角度看的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即使是老师也不能够非常细致的观察到每一个人,为了更加全面的给予学生表现考核成绩,多方面的综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有与人配合的能力等等。一定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热情,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从教学内容上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都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计算机能力水平,因此,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例如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化,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逐渐成为了人们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比较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的实践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教学优势,但是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对此,教师还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说教师需要走的路还很远,但是相信在广大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甚至是综合素质水平都能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都书博.谈电大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讲授策略[j].科技展望.2014(20)。

[2]郑志刚,董亚洲.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j].智富时代.2015(08)。

[3]沈元.构建科学合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体系[j].新课程(下).2014(0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