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铅笔数学一年级上学期说课稿(模板17篇)

时间:2023-12-07 23:25:07 作者:紫衣梦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设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案,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综合运用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学习。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学期《11减几》相关资料的说课稿

1-5的认识这节一年级的课会被很多老师所忽视,然而深挖教材你会发现里面的东西很多,它是学生认识学习其他数和教师教学更大数的雏形。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数的开始。由于1-5本身的数小,抽象程度低,小朋友很容易理解,不仅如此入学前已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各数。然而学生对这些数的概念却未清楚,数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实基础。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初步了解1-5的含义并认识了1-5各数以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从抽象到具体的操作练习,让学生从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本节课,我把1-5各数较清晰数概念的形成作为教学的难点。这节课我注重突出自己预先设置的'重点,在难点方面:

1、通过让一名学生上来摆出1-5各数所对应的小棒数,学生出现的是。

345。

||||||||||||,接着提问你能换种摆法但同样也能表示这些数吗?

学生出现的是345。

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从而突出数概念的本质,不会让学生局限于形式,同时在我删去了原先想让每个人动手摆的过程,如若这样学生的重心仅仅偏向于摆的形式。

2、再问: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身边的东西表示3、4、5吗?

生1:拿出3本相同的本子;

生2:拿出3支铅笔;

生3:拿出3个大小不同的橡皮擦;

生4:拿出1支铅笔、1本书、1本练习本表示3;

最后一个学生更是突破了3这个书概念,从本质上突出了3不仅仅可以表示3样相同的事物,还可以表示3个不同的事物,表示的是事物的数量多少。

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数的数序:特别是把1、2、3、4、5从大到小排,倒数是没多大的问题,反而错误率较高的是这样的题型()、4、()、2、1.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说从小到大排、从大到小排,紧接着问:你能从大到小排老师给你发下的1-5的数字卡片吗?让数序从初步感知到具体操作,数概念再次得到巩固和提高,再次利用顺口溜从小到大排,1、2、3、4、5;从大到小排,5、4、3、2、1让差生得以同步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1、复习。

复习学过的0—9几个数。

2、教师讲故事。

通过教师讲故事,引出9认为它最大,就骄傲自满了。让学生想办法对,用所学过的数字,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比9大的数。

1、出示挂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并说说从中发现什么。)。

2、指名学生利用挂图数数。

3、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的9个学生和1个老师共是10人。

4、利用现场人数进行教学。

(首排8人,再加上2人,就等于10人)。

5、利用学生的双手进行教学。

6、利用尺子进行教学。

(小黑板出示尺子)。

7、教学书写10。

(1)教师书写10示范。

(2)完成课本第65页的写字练习。

(3)写给同桌看,互相欣赏。

1、把10枝铅笔任意的分成两份。(指名学生回答如何分)。

2、玩游戏。

(1)、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应对一个数字,使两个数字的和是10。

(2)、教师先拍手,学生拍的次数与教师的次数和是10。

3、完成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完成课本第65页1-3题。

指名板演,教师抽出个别做得不太好的来讲解。

学习了什么?这节课快乐吗?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评课:。

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0,就一个10,应该说内容是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但是在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气氛很高,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对10的认识、和10的组成及10以内的数字结构。

本节课的亮点。

一、教材处理得比较好。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复习到新授到练习都过渡得自然,在新授部分,教师通过观察挂图、现场人数、自己的双手等活动进行教学10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切身认识10;在练习部分,教师也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有分铅笔,有玩游戏等练习,练习的多样性,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认识新学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处理得好。

评价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在这节课的评价中,教师发挥了评价的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学生参与度较高。如在学生答对题时,给予掌声鼓励;在学生表现得不错的时,教师很自然地竖起拇指给予表扬鼓励或是奖励小红花;在一些地方,如学生书写10时,写得不是很好,教师不是一口否认,而是挑个好看点给予表扬,再要求学生回去要认真练习写“10”。我认为这些评价是非常恰当、合理的。不像一些课堂整节课的评价很少,或是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就全班同学鼓掌齐说:你真棒或你真厉害。这样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弄得物极必反。

三、数字故事导入,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在两部分使用了编故事进行教学或练习,我认为,这样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还通过故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9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大很大,看不起别人这种骄傲自满的不良习惯。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较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素质包括:语言、板书、演示、智慧、评价等。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良好素质在于他的语言、智慧、评价等这几个方面。整节课教师的语言生动,富有激情,可谓跌宕起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做得也很到位。教师的组织能力也较高,从整节课的开始到结束,教师都能自然应对,不管是学生答对还是答错,教师都能做出恰当的处理,在分组齐读10的组成时,教师不断地竖起拇指,表扬这组好点,那组好点,形成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最后齐读10可以分成5和5,教师的一个手势,更是把课堂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充分体现出了教师具有较高素质。更像一位台上的表演家。

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

一、游戏练习形式虽好,但是要注意练习的秩序,教师只有把握住课堂的秩序,才能使游戏练习为课堂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出练习的巩固作用。如教师拍几次鼓,学生就应对拍几次才能和老师的凑成10,在中过程中,全班同学应对,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在练习10的组成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色笔分成两个数组成10,在这环节中,我认为,当学生分完了,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法,多让学生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肯定的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享受的劳有所获的感觉。这样学生更会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在课的最后,教师可为今后的学习更大的数留下伏笔。如:今天我们学习了10,那么同学说说还会不会有比10大的数呢?-------------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些内容。

买铅笔数学一年级上学期说课稿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买铅笔”当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买铅笔。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模拟情景,探究方法。

生答后,师板书:15-9=?

师:如果你是售货员,请你把卖铅笔给小白兔的方法用小棒来摆一摆。

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探索15-9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再建模型。师:你是怎样摆的?请把你的方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接着各小组汇报计算“15-9”的不同的方法,教师同时用电脑演示各种不同的方法。

(3)自学课本(讨论比较),构建模型。

要求:把书上的方法和学生自己探索的方法进行比较,同时对4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确定比较好的方法,进行选择。2.运用模型,尝试解题教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3道题。14-9=13-9=()16-9=()。

三、运用模型,巩固新知。

1、试一试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4个问题写在答题卡上。16-8=17-8=15-8=11-8=选择一个喜欢的问题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玩一玩,做一做。

(1)学生独立口答,说出计算的方法。

(2)集体进行“找朋友”的游戏,练习提高计算的速度。

(3)小组“开火车”。先师生示范,后分组游戏。

(4)制作转盘。(给出基本模型,让学生设计制作)。

(5)同桌同学玩转盘,练口算,回家和爸爸、妈妈进行数学游戏。

3.数学故事让学生自己描述故事情节,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试图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和游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探索过程中,掌握“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8、9”的运算,并且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主动学习的权利,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开课时,通过创设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这一情境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了空间。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学生充满童趣的语言描述中,数学问题蕴涵其中。再进一步问:像这样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还能说出一些例子吗?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是我们教学的理念之一。当学生找到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后,我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买铅笔”的问题。

2.模拟情景,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学习,主动获取。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这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如果你是售货员,你怎样把铅笔卖给小白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拿出小棒,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了方法,获取了新知。将学生应有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敢想、敢说、敢问,学会分析,善于创新。

3.让学生自己进行方法的优化和选择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注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当学生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方法,倾听别人的方法时,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最后将各小组的方法进行汇报。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出现的每一种方法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因此,我不急于评价学生的方法哪种好,哪种不好,而是通过两次比较,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自己进行方法的优化。

4.练习的设计讲究质量,形式多样有效的练习不在于教师出了多少道题,而是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内在的功能。我的练习只有一个数学转盘,却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先个人抢答,说出思考的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和理解。再进行“找朋友”的游戏,一人答一题,虽然练习的面很窄,但这一环节的设计突破了难点,达到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然后进行师生“开火车”和小组“开火车”,不仅人人参与,而且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最后学生动手制作转盘,将活动引出课堂、走进生活,与爸爸、妈妈进行数学游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统计》。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用数杠进行统计,100以内数的数数和写数的一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此,我设定了:

1、认知目标:

(1)能将信息整理分类。

(2)能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登入表内。

(3)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2、情感目标:

(1)通过信息的整理、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统计的优点,会对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进行统计。

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认识非常的浅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本来是用学生的生日作范例,进行统计认识的教学。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我利用书本第55页的小调查作为新授的切入口。从学生喜爱的水果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自己的需求出发,作为一项游戏来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与统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1、详细对学生喜爱的水果进行统计。

第一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我来重点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开始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实物的出示。用摆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状态中。通过对个别学生最喜爱的水果的调查,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并请回答的学生尝一尝水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骤。

第二步骤是通过要分这些水果给学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爱的水果,再进行分配。从此开始新授内容的探究。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运用举手表决或排队分组等形式进行,完成了对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以及统计表的填写。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把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第三步骤是请学生根据统计表来绘制统计图。通过教师绘制一条到学生小组完成一条到最后每人在书上绘制一条。通过统计图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与少。突出了统计图的优点。

2、学生自己对生日进行统计。

这一环节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估计学生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按照第一环节的步骤,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为巩固练习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统计》节课的说课。

《生活中数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说课稿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高二数学备课组教师,在深刻体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的基础上,在很好地完成了上学年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拟在本学期,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端正的教学态度,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数学科的教学质量。

一、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

备课组将进行每周一次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数学教学的动态、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将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要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全面推行主体式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分组讨论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附:实际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计划。

1

/

假期作业落实及必修5第一章1.1。

2

/

必修5第一章1.2。

3

/

第一章复习小结单元过关及讲评。

4

/

第二章2.1~2.2.1。

5

/

2.2.2及等差数列小结。

6

/

10月11日。

2.3及等比数列小结。

7

10月12日。

/

10月18日。

第二章复习小结单元过关及讲评。

8

10月19日。

/

10月25日。

必修5第三章3.1。

9

10月26日。

/

必修5第三章3.2~3.3。

10。

/

1、必修5第三章3.4。

2、必修5第三章3.5.1。

11。

/

11月15日。

1、必修5第三章3.5.2。

2、必修5第三章复习及单元检测。

12。

11月16日。

/

11月22日。

期中考试复习。

13。

11月23日。

/

11月29日。

选修2-1第一章1.1-1.3。

14。

11月30日。

/

选修2-1第一章复习及单元检测。

15。

12月7――13。

选修2-1第二章2.1~2.2。

16。

12月14~20。

选修2-1第二章2.3。

17。

12、21~27。

选修2-1第二章2.4~2.5。

18。

12、28~1、3。

选修2-1第二章复习及单元检测。

19。

1、4~10。

选修2-1第三章3.1。

20。

1、11~1、17。

选修2-1第三章3.2。

21。

1、18~1、24。

选修2-1第三章复习及单元检测。

22。

1、25~。

期末复习。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说课稿

本期以来,我任七年级六班数学教学工作,收益良而多。总体看,我认真的执行学了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为指导今后教学,对一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学、学数学、喜爱数学。让孩子们通过用100以内的数和基本图形来描述、探索实际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片断,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概念与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并解决之,逐步形成“数学化”的能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20的数列,学生对数列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找20以内相邻数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编入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找一个数的相邻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在掌握找相邻数的基础上,会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从而进行推算练习,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打好坚实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重点:通过+1,—1得到邻数,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

难点: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百的数列。

2、能找出相邻数,并知道邻数的由来。(+1,—1)。

3、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推算的练习。

4、培养学生推算、归纳的能力。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媒本演示,组织讨论探索,引导合作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并做到“有所争议、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构建活动化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学、学数学、喜爱数学。同时亲身体验成功和愉悦。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数龙上的各个数,找一个数的的相邻数,从而得出一个数的相邻数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从小袋鼠怎么样跳回到40与怎么样进到50,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普遍,总结出一个数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一个整数规律。,从而进行推算练习。

3、尝试法,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找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然后再通过小袋鼠与小青蛙演示,来验证自己的结果,最后总结出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下一个整十数的方法。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一数》是幼儿园小班数学内容,本活动要求幼儿感知4以内的数量及掌握数与物的对应。3—4岁的幼儿活泼好动、爱玩,并乐于玩中去学习各种知识,对数的概念都有了些零碎的认识,同时他们对数数也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选择并设计了数一数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初步系统地对数量的认识。并能为以后学习感知10以内的数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通过看看、玩玩、说说、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内的数量及数与物的对应。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以上制定的活动目标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倡导自主的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根据目标以及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知4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物的对应。

活动的难点是:能根据各种类型的车,装上相应的轮子,掌握数与物的对应。

如何突破重点?我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境,提供了好玩的玩具车和图片资源、可操作性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观察与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去丰富有关数的知识,并进行集体交流,积极有效地进行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如何突破难点?我注重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可操作性的材料,运用表扬鼓励、榜样示范、个别指导等方法,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探索、发现,并乐于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遵循纲要中: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同时也为了活动开展得更精彩,所以我作了以下的活动准备:

1、创设玩具城(有汽车、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人手各一辆)。

2、圆点卡、数字卡1-4,各种类型车的图片(汽车、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独轮车、小推车)。

3、贴有各种类型车图片的小纸盒(若干个)。

贴有双面胶的小圆点(若干个)。

四、说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教学对象是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玩、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爱好、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情境学习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进行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

1、情境学习法: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开始部分我设置了去小猫咪开的“玩具城”做客,布置了各种玩具车,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兴趣盎然。

2、观察法:让孩子们先自由观察、再由教师带领逐一观察,让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3、操作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幼儿印象与认识,在第三环节,我让幼儿给各种类型的车装上相应的轮子。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自己动手体验和创造学习的快乐。

4、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化数学也必不可少。在活动中,我用了送玩具车回家,看谁送得对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让幼儿看看、玩玩、说说、粘粘等形式来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幼儿自己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幼儿大胆思考和积极创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说活动过程。

为了体现《纲要》精神,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过程,整个活动过程一共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

1、玩玩具车,激发幼儿兴趣,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布置了各种玩具车的“玩具城”,并设置了去小猫咪开的“玩具城”做客情境,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兴趣盎然,乐于玩中去学习。这样即符合了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又把幼儿的情结调动了起来,并能初步去感知4以内的数量。

2、通过说说、看看、送送,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

此环节在说说、看看中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后,幼儿通过记忆、说说发现问题,即原来车子的轮子还有不一样的呢,再由教师引导逐一观察。汽车有4个轮子,三轮车有3个轮子,自行车有2个轮子,小推车有1个轮子,并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为了不使此环节的单一性,我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送玩具车回家”请幼儿根据圆点和数字说出是谁的家,然后按轮子的数量把相应的车送回家去,让幼儿在操作中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3、操作活动:装轮子,进一步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此环节中,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自主的氛围,准备了丰富、多样的可操作性材料(贴有各种类型车图片的小纸盒和贴有双面胶的小圆片)给各种类型的车子粘贴上相应的轮子。让幼儿在操作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数量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幼儿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

4、小结。

表扬小朋友们的聪明、能干,帮了小猫咪一个大忙,把装好轮子的车子给小猫咪送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整个活动设计,结构科学合理,循序渐进,能很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也使幼儿的自身需求在提炼、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只要传递者肯下功夫,不仅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而且还能使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学期《11减几》相关资料的说课稿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重点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的复习准备的设计都是为新课铺垫,这节课的教材共安排了一个例题,在设计教案时是这样安排的:

(1)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同学们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同桌说一说讨论一下得到结论,指名用小棒演示说计算方法。

(2)如果没有小棒,计算8+7应该怎么想呢?把小棒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先仔细想一想,再小组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3)方法优化,总结凑加法口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而且要面向全体,达到人人会说,人人都能掌握凑十法的目的。

巩固练习的安排分两个层次进行练习:

第一层次是看图列式计算,第二层次是拔高训练,要求学生能发现并达到提高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别出这四种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这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所以这节课我将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习。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由一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机器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帮新朋友取名。

2、给新朋友找家。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自体验从体上找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后通过观察课件: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切实反应“学数学”不如“做数学”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绍。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假如你是这些图形,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我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了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呢?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同时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练习,拓展新知。

我通过让学生找、涂、数、拼等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1、教材37页练一练第一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先指名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连一连。

2、第2题涂一涂,第5题数一数。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3、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几何美。

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买铅笔数学一年级上学期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计算减数是9的退位减法;并通过交流和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能正确地计算减数是9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正确地计算减数是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计数棒,计数器,口算卡片。

教法运用:

实践探索和演绎概况。

学法指导: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经历收集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4=。

6+4=。

9+6=。

8+7=。

4+9=。

8+10=。

7+9=。

开火车的形式,看谁算得又多又快。复习导入,加深对十几的组成,调动学习兴趣。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复习知识点。

1、数数法从15里面1根1根地减。

师板书:数数法。

2、平十法:把9分成5和4。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5和4呢?

师板书:15-5=1010-4=6。

3、破十法把15分成10和5先用10-9=1,再用1+5=6。

师板书:10-9=11+5=6。

4、逆算法: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再添上6就是15,9+6=15,所以15-9=6。

师板书:9+()=15。

学生分小组讨论,说说关于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并举手概况回答。以复习知识点引起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可爱的企鹅》这一课是在“跳绳”这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提高的。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36~37页。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巩固8或9的加减法,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8和9的加减法。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从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并能用8和9的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表达图意;知道图中大括号、问号的含义。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学习了8和9的加减法,并初次接触图画应用题,根据教材情景让学生提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有很大的挑战性。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乐与提问题,激发学生关心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眼光。因此,我们在出示“企鹅图”以后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提出不同的看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创“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课堂新局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我采用情境引入法——猜谜语引入或播放企鹅奔跑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接着采用引导观察、直观操作等探究学习、合作交流法、问题牵引法来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锻炼学生自学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这样就能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问题解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发现创新的合作和机会,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留足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满足,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和潜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书上“试一试”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有困难。我们可以用学具代替实物动手分一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能力。对于“练一练”中的题目,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已有的知识,发散思维、拓宽思维。例如:第3题就是一题开放性问题,只要学生的解释合理,教师应予以肯定。

课件、学具盒等。

(一)、口算复习(课件以游戏的形式出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避免了计算的枯燥乏味。)。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猜谜语引入或播放可爱的企鹅奔跑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揭示课题————可爱的企鹅)。

白衬衣,黑大褂,走起路来左右摆,冰天雪地也不怕。

师:猜猜是什么动物?你们喜欢企鹅吗?你们知道企鹅生活在哪里?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们到南极走一趟,去瞧瞧“可爱的企鹅”。

(三)、探究学习,获取新知。

1、活动一:观察讨论,学习新知1。

指导学生观察主题情境图——————第一幅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还能发现什么?说说图的意思。

2、理解大括号和问号,解决问题。

(1)、求和。

教师板书:6+3=9。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自由交流)。

3、活动二:加深理解,强化新知。

(2)、求部分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二幅图与第三幅图。

(1)仔细看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总共有几只企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完整地说一遍图意。

(2)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问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3)怎样算出藏起来多少只企鹅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3)、比较图1与图2和图3的异同。

(四)、反馈、强化。

1、巩固练习,启发思维:完成练一练1———3题。]。

2、数学游戏(书p37下)“猜一猜我盖着了几个”

(五)、小结。

1、这节颗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本册教材的编排,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明显地突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10以内加减法,教材在讲认数的时侯出现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讲加减法,解决了进行加减法计算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分别知道加减法的含义,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减法同时出现,且图式紧密结合。本课"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得数分别是2-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学得数是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最后阶段,因而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给学生打好此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我定为:

1、使学生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3、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与讨论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年级是学生从以游戏生活为主的阶段过渡到以学习生活为主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根据数学《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在导入环节采用了游戏、口算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固的基础。在新授部分运用了观察、合作、讨论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在集体中进行知识经验的碰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反馈练习阶段用了多张颜色鲜艳的漂亮图片引出习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安排了“看图列式”、“抢答”、“摆一摆,说一说”等练习,让学生在细心观察中运用新知,在兴奋抢答中练习口算,在快乐动手中实践新知,并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1、动手操作。

2、自主探究。

激活旧知。

口算。

2+4=1+6=7-3=6-5=。

每道题先口算得数,再说出与它有联系的另一道算式。

复习8的分与合。

集体有序的说一说8的分与合。

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都已经有计算的经验了,知道用几和几合成8能算得数是8的加法,用8可以分成几和几能算8减几的减法。真不错!今天,我们就用8的分与合学习有关8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教学例7。

看图列式。

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用三句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交流,明确:游泳池里有5人,池外有3人,一共有8人。

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先列两道加法算式,再列两道减法算式吗?

交流并板书:5+3=83+5=88-3=58-5=3。

理解算式。

齐读四道算式。

提问:你能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同桌互说,指名交流。

小结:把池外的3人和池内的5人合起来,一共有8人,用加法算式表示。从总共的8人里去掉池外的3人,剩下池内的5人,或者从8人里去掉池内的5人,剩下池外的3人,用减法算式表示。

理解算法。

提问:想一想,算这两道加法算式的得数可以怎样想?减法算式呢?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根据8的分与合来算得数。

在课本上填写得数后,再次齐读算式。

感受联系。

观察列出的四道算式,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引导指出:由于四道算式之间是有联系的,所以除了用8的分与合来计算出得数,还可以根据5+3=8想到3+5等于8和8-3等于5,8-5等于3。

教学“试一试”

看图列式。

出示图,说说图意。

学生独立列出四道算式,交流算式。

理解算式和交流算法。

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指出:口算时,可以想8的分与合,还可以根据一道算式,推想出其余三道算式的得数。

回顾反思。

刚才我们观察了两幅图,每幅图都列出了几道算式?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两道减法算式呢?计算得数时,可以想8的分与合,还可以根据一道算式,推想出其余三道算式的得数。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式。

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看图列式,交流算式。

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减法算式呢?

这幅图为什么只列出了两道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题意后,引导学生有序的说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

“想想做做”第4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

重新排序,有序板书,感受规律。

“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计算,交流,并相机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想想做做”第6题。

看题,说说准备怎样做。学生独立写算式,交流,引导学生有序整理,并板书出来,再次感受相关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的计算,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本课时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什么物体也没有时),再学习书写0,最后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乐学、爱说。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集训,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理解0的不同含义。

课件,鱼形卡片,直尺,温度计。

课型。

数的认识授新。

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认识钟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建立时间观念”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课间休息。(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5)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丸子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各种造型的钟面,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教师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1、 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并且强调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接下来我通过演示拨闹钟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走动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进一步巩固知识。

2、 教学整时的认,读,写

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试认整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面,先老师说时间学生拨,然后让学生作主说时间老师来拨,为了突破只有当分针指向12才是整时这一难点,在这里我故意将分针偏离12,让学生判断老师拨的是不是他们所说的整时。最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认时整时的方法。

3、 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法——电子表示法

学生试着用电子表示法写时间。教师小结出用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法,为了巩固知识,我紧接着出示8时、10时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出来。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崔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崔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小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整理书包》,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一些分析 。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