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论文(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3 11:24:03 作者:书香墨

范文是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的好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范文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是总结写作的参考资料,对于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在写总结时,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核心内容。以下是一篇优秀总结的范例,供大家参考。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论文

2015年11月,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申报的“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国家旅游局2015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项目”。该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超计划完成了张家界景区志愿服务任务。作为指导教师,基于指导学生建设项目的所思所想,形成本文。

一、志愿服务概述。

(一)志愿服务概念。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意志,秉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与财富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为己任而从事的各项活动。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社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和规范性等特点,但我们不能把志愿服务理解为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慈善活动,特别是不能把非营利性理解为志愿者的服务绝对没有任何报酬,而是指志愿服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旅游志愿服务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的旅游企业非常注重经济效益,他们不愿培养未来不确定能否为其服务的实践学生,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实践难。而旅游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对提高目的地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作用。而有配套资金支持的旅游志愿服务,就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企业通过旅游志愿服务获得名利,学生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学得了知识和技能,学校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完善了实践教学模式。因此,旅游志愿服务是沟通校企生的纽带,是校、企、生三赢的催化剂。

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一)志愿服务方式和内容。

在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时了解到,其旅游志愿服务以旅游咨询、文明旅游宣导、导览讲解为主,另有应急救援和质量监督等服务。这些服务以常规服务为主,而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水平高的服务比较少。

(二)志愿服务发起的组织及效果。

张家界旅游志愿服务发起的组织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并推行的志愿服务,如我们团队的志愿服务,这也是我国旅游志愿服务最常见的形式;二是由旅游企业发起的志愿服务,如张旅集团在金鞭溪设置的咨询服务;三是由协会发起的志愿服务,如张家界导游协会发起的导览讲解服务。

张家界三类型的旅游志愿服务中,张旅集团发起的旅游咨询服务已成为一种常态,服务人次多,效果好,而政府部门和协会发起的旅游志愿服务,因缺乏常态性,影响和效果都较小。故我们须在很好地完成政府部门发起的志愿服务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构建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新模式,使之常态化运转下去。

三、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模式构建。

作为高职学院构建的旅游志愿服务模式,应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而起到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这需要学生、学校和企业都重视旅游景区志愿活动。

(一)多方重视共抓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

1.政府重视,项目引导。

国家旅游局为了培养旅游英才,于2015年启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旨在培养旅游人才、发挥旅游人才在旅游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期间众多立项的子计划都是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从政府审批的角度可见,政府也认可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系于旅游英才,旅游英才的培养可从志愿服务入手。

2.企业重视,配合实现。

作为国家5a景区的张家界一直很重视志愿服务,特别是金鞭溪景区志愿服务更是形成长效机制。基于此,我们去张家界旅行社和各景区联系时受到了热烈欢迎,企业立即与我们确定志愿服务时间、方式,并形成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正是企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3.学校重视,统一监管。

学校非常重视这个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的建设。在建设之初,就派专人负责,按阶段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并全程监管,落实项目成效。同时,后期还将采用本项目成果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大纲》,将旅游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项目纳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之实践教学体系。

4.引导学生,认知志愿服务。

在我国,由于社会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广大民众对志愿服务缺乏了解,存在许多偏见和误解,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一是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出风头”“博名利”,借服务“作秀”和吸引社会关注。二是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廉价劳力”“免费劳力”,不仅琐碎事务都占用志愿者时间精力,而且随意支配斥责,毫不尊重。三是有些人将志愿者精神随意拔高,认为是“崇高”“神圣”“大公无私”“毫不利己”。这些认知误区严重地妨碍了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我们在项目申报前,加大了对学生志愿服务的宣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志愿服务,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故团队成员积极性高,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充满激情和热情,为我们超计划完成项目活动任务,取得良好的成效和社会、行业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本身就是个大型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适合以项目教学法为理论依据来建构以项目为导向的志愿活动。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旅行社及景区的聯系、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完成。通过实践摸索,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应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可按表形成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政行企校“五共”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模式。

建构科学合理的旅游景区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模式,须多方共举。政府从政策方向上引导,以专项拨款的方式支持,行业、企业配合学校共同培育人才,共同建设、共同监督来实施,共同分享培养成果,校企共同研讨形成可推广的长效运行机制。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其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对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根据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建议。

1.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况。

(1)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根据学校与企业的需求制订合适的机械专业培养计划,最终实现对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有效地结合学校教育与实训工作。

(2)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项特点:其一,结合了理论与实践。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进而获得实践能力。最终,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提升。其二,合理配置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两者的结合,学校的资源利于企业的科研;企业的资源利于学校的教学。其三,保证了学生由学习生活向职业规划的转变。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结合了产学、工学与产学研等诸多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就业需求进行学习,进而为职业规划提供保障。

2.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学校方面的问题。学校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学校对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学校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与企业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未能达到合作教学的需求。

(2)企业方面的问题。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的配合,但现阶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校企合作的模式缺乏主动性,未能认识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过于关注短期利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长期才能获得效益,企业对其兴趣不足;同时,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较少,致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缺少责任感。

(1)学校转变教学模式。学校要逐渐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转变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办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学校要完善教学理念,按照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学改革。机械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专业的拓展,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双方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保证持续合作。

(2)企业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企业要重视人才的重要性,企业的人才影响着其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将其视为一种投资,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对其教学计划、考核标准与实训规划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最终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并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实施监督和评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估,通过国家、社会的监督,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扩大其影响,逐渐为国家、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同时,通过可靠的、科学的评估,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与创新,进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校企合作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学校与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持续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校办企业模式是指一些有实力并且主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创办自己的实践基地来培训学生的模式。学院建立旅行社、酒店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教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理念滞后是制约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大瓶颈。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但实际上校企双方没有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深意,影响到了校企深度合作的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较好,学校生源比较充足,就业形势也比普通本科学校要好,学校缺乏开展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而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无需过多地去介入和参与。很显然,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不进行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迟早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其办学目标很难实现。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主导地位缺失,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要确立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目前,在校企深度合作中,由于没有制度和法律来制约双方的合作行为,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鉴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应与政府、企业一起共同制定校企合作有关政策制度,想方设法化解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推动双方的发展。因此,在政府推动下,构建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已迫在眉睫。

(三)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缺乏共享。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很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教师的比例都非常高,但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具有双师型身份的教师中,往往是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旅游实践经验却不足,自然也就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起到好的指导作用。此外,企业专家由于受时间、待遇等问题的制约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上,校企事业双方的人力资源不能真正共享。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多沿用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培养计划,即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政、校、企合力推动校企合作共赢。

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全方位、深入进行合作,解决好在合作中遇到的诸如教育理念、合作机制、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对推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向专业化、实践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及思考高月萍校企合作是政府引导、学校与企业双方直接参与的合作教育。政府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方首先要转变认识。全国教育“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体制,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企业的“育人”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也应认识到企业追求利益的本质属性,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

(二)构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深入开展。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其追求的是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企业的核心目标是需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知识面较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纽带。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旅游企业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实习、实训的组织等方面与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将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标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培养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对于旅游企业而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素质。高职院校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考取导游证等专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在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兼职,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聘请旅游业一线优秀的员工作为学校兼职教师,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来自业界最新行业动态和管理思想,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

(四)根据旅游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应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确立以培养融“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企业经营工作岗位分析入手,根据岗位工作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将课程体系与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结合起来。校企深度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实现社会、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依照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推动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向专业化、实践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现阶段,高职院校内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要求培养的人才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型、复合型人才。然而许多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关于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应掌握哪些知识、练习什么技能、培养什么素质等问题,没有规范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cbe模式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些途径。

一、关于cbe模式的介绍。

cbe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其目标具体,针对性强。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突出的实践性,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要求完全吻合,它吸收了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改革成果,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以能力为基础的cbe模式,强调知识综合和掌握核心知识与能力。cbe以能力为基础和从企业需要出发的思想,有效地冲击了我国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的主要专业工作岗位包括旅行社部门经理、导游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员、前厅宾客接待员、餐厅餐饮服务员等,下面将介绍主要的几种岗位的能力。

(一)导游员岗位能力分析。

能够运用礼貌服务进行对客服务;能够熟练讲解游览内容;能够有效沟通和协调团队运作了能够做好娱乐工作和调控团队;能够处理好突发事件;能够有效地反馈和评价产品质量;能够推销和提升旅游产品。

(二)计调员岗位能力分析。

能够对旅游市场的变化及时觉察和翻译;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运营计调相关知识熟练处理常规工作和日常事务了能够巧妙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投诉问题;能够通过谈判努力降低团队操作成本。

运营礼貌服务为游客和同业提供接待服务的能力;宣传和推销旅行社产品的能力;与游客签订有效旅游合同的能力;业务投诉处理能力。

具备科学合理地制定部门和团队工作计划的能力;具备根据计划组织与实施,带领团队共同作战的能力;具备带领团队开发新产品、维护和管理客户的能力;具备发现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团队和领导团队的能力;具备控制质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餐厅服务员岗位能力分析。

主动问候客户,并能主动引导客人入座,热情服务;餐前能做好酒水(饮料)、餐具等各项准备工作及餐巾折叠技艺;能够运营正确方法进行特殊酒店斟倒服务和进行宴会分菜服务。

首先,我们应当意识到能力本位教育是社会对旅游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现代社会对旅游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是动态的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知识水平,而相对应的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则是社会实践。所以成功、高效的旅游专业教育应该把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点。旅游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旅游高级应用型人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2]旅游行业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内涵丰富且强调综合性,除了行业基本技能外,还特别注重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应急能力等非技术性综合能力的'运用。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共同合作的一种模式。在当前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很多都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要达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及信息共享、学生就业三方“共赢”的目的。

基于cbe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cbe模式作为指导,以课程开发(dacum)为基础,通过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制定以培养专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职业岗位确定及专业能力分析是基础cbd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主要由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校企合作中学生在具体岗位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逐年进行调整。

四、结语。

构建以能力本位教育(cbe)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培养符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必须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3]从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及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立足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性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1.校企合作能有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责任、爱岗和服务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业无尊卑高低贵贱之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企业来讲,其最迫切需要的是有某种职业能力的、有专长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能促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规格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培训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政府相关政策的缺失。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政府改革和发展为主导的国家,国家的法律、政策的支持将会成为推动我国企业界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强大动力。从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国家尚未出台校企长效合作的激励机制、尚未出台约束校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设置专门负责和管理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因此,制度层面的制约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展开的关键因素。

2.企业参与程度低。

由于缺乏政策上的倾斜和有力保护,企业毫无安全感可言。校企合作中,企业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而企业却无利可图。比如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学校提供了实习基地,培养了“双师型”教师,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等;而对企业来说,只不过暂时缓解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尽管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最终还是未能解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问题。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校企合作对他们而言采取的'仅是被动接受且给学校提供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提供实习基地、员工上岗前的粗略培训、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重复性工作岗位等方面。

3.学校在观念和管理上存在偏差。

首先,校方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的神圣职责,企业应将产学结合教育作为自己的义务和使命。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的任何行为都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回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未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需求和身心发展考虑,往往只是根据教学任务把学生推向旅游企业,而不管酒店企业的等级和设备设施条件如何。最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原因主要是由于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且不善于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定期将专业教师委派到企业进行培训和教学实践的学习。

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一个互利多赢的职教办学形式。由于制度建设是职业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然而却是校企长效合作的强大动力。因此,制定校企长效合作的激励政策和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势在必行。其次,从多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倾斜力度。如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力度,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并对提供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收、优先安排就业等实实在在的政策上的优惠,让企业切身体会到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利益。

2.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应改变校企合作只是对学生和学校有利的错误观念。应树立校企合作是实现互惠多赢的社会价值观;应认识到校企合作教育是优化企业人才质量,减少人力资本的最佳途径和实现多赢的最佳选择。其次,改变以往被动的地位,积极扩大对学校提供的资助范围。如:向学校定期派遣资深专家和管理者,为学生进行职业前期的培训和传达该领域的最新动态,使学生提前做好上岗前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实行工作轮岗制和分配有挑战性的工作,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3.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改变产学结合是企业的义务和使命这一偏见,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企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义务。多以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如对企业员工进行在职培训,以此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其次,以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和身心发展为中心选择实习单位,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盲目选择那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人文关怀匮乏、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企业。

最后,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高职院校应提供优惠政策吸收和引进企业技术专家、管理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突出技能训练替代传统讲授为主的职教教学形式;同时,学校应定期委派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教学实践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质量,亦有利于适时适应旅游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顺利进展,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应坚持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拿来主义,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借鉴澳大利亚的tafe,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作用。需要以政策为驱动力,为企业建立利益相关的保障机制;需要院校为企业提供尽可能最大化的权利,让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深入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企业能以社会利益和经济发展为价值取向,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当中,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为职教的协调发展助一臂之力。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国外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有百年历史,已形成较为完善、操作性较强的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模式(分别指企业和职业院校)、日本的“企业访问”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即“学习—实践—学习”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及韩国“产学合作”模式,各模式都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利的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国外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有较好的条件,首先国家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其实施,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也可通过良好的利益分层机制取得长远发展,并且各国多建立专门的协调或监督机构促使学校和企业间进一步合作,有前面三个作为前提,校企合作则更多元化的开展起来。国内校企合作主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常见的校企合作主要分三个层次开展,第一,浅层次合作,如设立指导委员会、参观访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等。第二,中层次合作,则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聘请企业教师兼职、顶岗实习等。而效果较好的深层次合作,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开展横向课题甚至合资办学则在实践中开展得较少。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数量约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30%。但是由于受传统研究型本科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经验借鉴,国内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收效甚微,问题较突出。一是实践教学观念不统一。由于受到长期理论教学模式的限制,师生普遍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学生看热闹心理占上风,很多学生受不了企业较恶劣的工作坏境而排斥企业实习,使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开展。二是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虽需大量的一线员工,但对校企合作却意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利益分层机制,学生实习费用几乎为企业全部承担,如果学生实习过后跳槽,或者实习中途出现罢工、不配合等问题,前期投入即刻化为乌有。三是缺乏专门的沟通协调机构。现在校企合作几乎都是由学校牵头,各学校各自为政,利用学校教师的人脉关系签订过多校企合作协议,致使合作深度低、力度不强。如厦门市旭初会计师事务所先后与集美大学、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等本专科层次的多所大学签订协议,最终导致合作仅停留于参观阶段,难以兑现共同办学的承诺。四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必须有高教育背景及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结合必要的传统研究型及教学型教师队伍。目前从业教师多为毕业后即上岗,实践经验不足是其最大缺点。五是教学评价机制缺位。现行的实践教学多为课程实践及实习两种形式,对于课程实践在操作过程中多流为形式,很少真实到位的开展,而实习多为学生自主实习,组织性不强。同时这两种形式对教师工作量的折算、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判均无较好的参考标准,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理解,因此可靠性较差。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3月,广西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积极结合学院转型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个转型院校需面临解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展开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对于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完备,现已形成了出国班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本国学习3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1年),不出国班实行校内学习+校外行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与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八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肯定。

(一)不出国学生毕业实习稳步开展,效果显著。,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始与南宁朗悦酒店、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进行校企合作;同年11月,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不出国班25名学生前往该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毕业实习。为扩大学生的实习选择面,系部教师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校外合作单位从最初2家增加到8家,如表1所示。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系部逐步出台了相关的实习管理制度,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安全承诺书》《管理系关于加强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补充决定》等,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管理。

(二)企业类型偏向酒店管理方向,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掌握英语或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能在各级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接待、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应主要集中在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院校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结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至少应该包含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三大类。但是,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酒店对于基层员工的需求量大,能够一次性接收的实习生多,导致目前学校管理系校企合作单位主要集中于酒店方面,企业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三)学校与实训基地合作层次低,深入度不足。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与实训基地的合作正处于单纯向旅游企业输送实习生这一低层次的合作水平上,还很难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低层次的合作,尽管解决了学生实习安排的问题,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也弥补了企业“用工荒”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但从长远的合作来看,校企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太少,并不利于双方稳定地长效合作。

目前,除了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其他省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观澜湖每年会到相思湖学院来进行实习生的选拔,可顺便开展校企合作文化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此外,由于观澜湖集团与全国各大院校建立了较为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更愿意与相思湖学院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与景区、旅行社之间的校企合作较难开展。首先,由于酒店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劳动力,因此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每次能够大规模地接收10-30人的实习生;但是景区和旅行社企业表示,每个企业能够接收的实习岗位仅为3-5人。景区、旅行社一次性能接收实习生较少。其次,相思湖学院酒店实习基地福利待遇远远高于景区及旅行社,学生去景区、旅行社实习积极性不高。酒店实习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免费住宿、餐饮,每月能够提供1000-1800元不等的实习工资。景区方面,以伊岭岩、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伊岭岩讲解岗位能够提供包吃包住,但实习工资仅为600-800元;而广西民族博物馆只提供一顿午餐,不包住,实习工资500元;而旅行社更是不包吃不包住,第一个月基本没有实习工资,后期每月只有500-800元左右的实习补贴。

(一)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需要从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所处地区的概况、旅游企业需求、工作环境及待遇、学生发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力争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根据相思湖学院的实际情况,目前每年大概有60人左右的学生需要安排统一实习。按照每个实习基地平均10人左右的配置,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点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需求。

为解决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企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研室教师开展了大力的调研及认证工作,目前系部初步已拟定在广西区内建立11家实训基地(商务型酒店4家――金紫荆酒店、万达文华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朗悦酒店;旅行社4家――康辉旅行社、南国旅行社、桃源旅行社、中青旅遨游旅行社;景区3家――广西民族博物馆、青秀山、伊岭岩),区外经济发达地区建立2家集景区、娱乐休闲、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基地(深圳观澜湖、厦门日月谷),区外景区1家(万达电影乐园),共计14家校企合作单位。

(二)建立及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在校友调查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有36.84%的学生认为专业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8.01%认为本专业应在师资力量上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只限于学生实习实训这个方面,应该聘用更多的企业中高层领导担任相关课程的老师。

(三)实施“一课一讲座”计划,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中高层领导到学院上课,在实际操作方面有时候会因为“上课课酬太低,企业人员无较多空余时间”等原因而无法实施。对此,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专业课“一课一讲座”的教学改革方案,采用“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一次与课程相关内容的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给学生做课程讲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对行业的了解。在酒店餐饮管理课程中,曾邀请南宁沃顿酒店采购部经理给学生做讲座;酒店管理则邀请了深圳高尔夫球会人力资源部经理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课一讲座”计划由上专业课的教师自行联系企业人员,自行安排讲座时间,主持讲座、负责企业人员相关接待工作,讲座时间以3个课时为计,课时费按照常规算给专业课教师,由学院来支付相关企业人员的讲座课酬费。这种模式,在一定形式上补贴了专业教师的劳务费,能够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该授课模式,学生也从中受益,对于企业人员而言,偶尔的一两次讲座还是可以办到,操作性强。

(四)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内聘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相思湖学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政策,拟培养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进修学习,超过一个月的,学院给予差旅补助。此外,系部应鼓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培训、项目开发真正做到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

(五)调整旅游管理学生实习观念,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如前所述,旅游管理方向的景区、旅行社两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因为企业自身的原因,不可能像酒店一样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福利待遇,导致之前与学校合作两年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实习基地都没有学生愿意选择到该实习点实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多跟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沟通解释,让学生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如果学生不选择学校校企合作的实习点实习,那么校企合作的关系也无法更好地长远走下去。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订、合作科研的校企合作形式。旅游企业对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有发言权,在未来的校企合作形式上,应更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的形式,可以共同开发课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开发、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内容,校企人员有各自不同的侧重和分工。校企双方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其次,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

【作者简介】卢娜(1984―),女,广西宾阳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讲师,硕士。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为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良好开展,真正将其落实到实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近年厦门市教育局高教处牵头,厦门市物流协会主办,厦门市全体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代表及部分企业代表参与的“校企合作研讨会”中,学校代表普遍反映,现今校企合作是校方一头热,企业普遍缺乏积极性。企业方代表普遍反映校企合作企业方合作意愿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问题,中小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学生培养费用,同时学生忠诚度较低,企业人力资源回报较低。因此,企业方希望政府给予相应支持,同时可以借鉴国外情况,给予适当税收补贴。虽然厦门市教育局已经于即提出要促进校企合作相关立法工作进行,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出台相应政策,其他地区亦是如此,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最终只能是蜗牛爬行,见效甚缓。二是企业大力配合。首先企业特别是高层必须转变观念,真正接受高校学生去企业实践,并为实习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其次,适当投资,企业接受学生实践的同时可以挑选适合的未来员工进行重点培养,而不能仅从短期利益出发忽视对实习学生的培训与指导。最后企业还需与学校和政府经常沟通协调,确保最合适的学生送到最适宜的企业实习。三是校方积极推动。一直以来校企合作在我国都是校方较企业更为积极,因此,校方需要一如既往的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进行,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与行业协会、政府及企业联系,促进合作平台的完善,同时搜集学生的实习意向,安排合理的校企合作项目。四是学生广泛参与。本科学生多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方面对社会充满幻想,希望通过实习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为以后职业发展做准备;另一方面却规划性差,容易受诱惑,甚至娇生惯养,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不了工作的辛苦罢工走人,或者实习完毕即跳槽,让企业感觉学生诚信度较低、不能吃苦耐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校企合作的开展。因此学生需要在大一大二的社会实践中了解基本的工作环境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调整心态,同时积极认真地投身于实习工作中。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下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就经管类学科如何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探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是创办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以学生为中心”是学院的核心办学理念,学院坚持“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办学方针,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院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近年来积极探索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近年,由厦门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牵头,厦门市物流协会作为桥梁,通过举办“现代物流与采购研讨班”及高新技术行业税收问题探讨等讲座活动,初步建立了企业与高校间的沟通平台。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真正开展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可以采用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分层次多方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4年制本科,教学体系设计中一年有3个学期,春秋两季正常学期进行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的学习,另外在春季学期结束后的连续两周为小学期,专门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方式多样,主要由各专业自行设计及把握。同时,在每年暑假还有专门的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自行进行社会实践并提交实践报告。因此,利用厦门市物流协会搭建的平台,着重利用小学期及暑假实践针对性的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具体如下:由于定位于培养技能型本科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不能一昧学习高职院校盲目开展校企合作,必须考虑到学生后续发展。在前两年学生主要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在专业课中实践环节可以与企业进行浅层次合作,目的在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业务流程及各工作所需技能。如在《物流学》课程中安排一次参观实习,在实习前需要系统的理论讲解做铺垫,同时将参观企业情况为学生介绍,布置专门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参观完后形成专门的报告进行解答。大二实践周主要针对企业最关注的操作性技能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如运用excel进行库存预测与决策。大三开始进入中层次合作,此阶段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学科结构并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在专科课程中可以聘请企业讲师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目前嘉庚学院《国际货运代理》课程即聘请有十几年国际货代工作经验的企业教师兼职讲授,学生反映非常好。在大三实践周,开设专门的实践课题项目,该项目可以是教师接的横向课题,也可以是强化性的专门实践课题,目的在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暑期要求学生必须去企业进行至少一个月的实习,真切体味具体的工作环境。大四是理论总结及系统实践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协议,学校可以通过协会平台引导学生去对口的企业进行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对比,应用型本科更强调实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并非简单的学会某项操作技能或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此间需要学校与企业密切配合,企业需放弃短期利益,为学生提供适当宽松的工作环境供学生完成最后的学业。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一)创新“国际交流,校企融合,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牵头组建了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一年一度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调研,讨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论证和评审由校企双方参与讨论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与合作企业共同完善订单培养人才方案,课程标准,网络课程资源,旅游管理专业试题库,制订教师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及学生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度等,确立了“校企融合,国际交流,学训一体,分方向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并全力支持行业活动,努力为黑龙江的旅游产业发展做贡献。主要有政府与行业组织的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旅游发展项目论证评审、旅游规划、大型旅游节庆等活动的支援与服务等。并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专业的外部联系,扩大了专业知名度,增强了团队建设活力,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构建“旅游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论证,整合了现有的.课程内容,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突出职业能力和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将企业岗位的要求、行业的新发展、新技艺编写进课程教材、课件和实践教学指导书,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实现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进行分模块教学,由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对第六学期的课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及岗位需求进行分方向培养,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在1—3学期搭建基础教育平台;第4—6学期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主要以职业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为主,其中第6学期进行分方向培养,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服务、景区管理三个方向),为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搭建道德养成平台。为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我们根据企业用人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淡旺季,增设实训学期。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上,全面开展课内实训、实训周(学期)、顶岗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训,实施现场教学、角色体验,校内情境模拟实践、案例教学、顶岗实战等教学,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专业指导,参与实训课程及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有效对接。

(三)构建了“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加大校企之间人才交流力度,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作用,让教师到企业去,把企业专家请进来,突出“双师型”师资优势。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并使之制度化,促进专业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二、与企业对接,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实习实训、培训体系。

(一)实施163工程,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地。

与企业合作建设商贸旅游实训基地,使其成为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集生产、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实习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及评价标准。实施“163”工程,即搭建一个龙江旅游文化传播与展示窗口,建设体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观光、酒店经营、交通服务、产品营销、美食体验、文艺欣赏六个主题区,实现教学、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院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依托专业优势,建设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

利用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建设并努力打造高质量的“黑龙江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黑龙江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等,切实为黑龙江的旅游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专业与行业的合作关系。自以来,旅游专业团队承担了黑龙江省国家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导游资格证考试出题、面试等任务,行政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礼仪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1000以上,获得了行业、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实习基地。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广州侨鑫集团、哈尔滨铁道旅行社、哈尔滨红松林国际旅行社深入开展订单式培养,继续签订了订单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培训项目和内容,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和考核标准;底又与国家事务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论文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意义重大,它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为企业提供有用、实用劳动力的渠道,有利于解决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促进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但是校企合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1.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l.i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现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通过顶岗实习和订单班形式进行合作,但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校会定期与企业联系,主要表现为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就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很少有院校主管教学的教师与企业进行定期交流,探讨人才培养的问题,甚至个别院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没有将实习情况及时总结反馈到教学和管理中,安排学生实习实为旅游企业提供的是一定时间的廉价劳动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以至于多年来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几乎没有大的调整,无法根据企业需求、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授课环芾,教师自然不能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授课。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主要在学生中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很少进人企业进行深人系统地学习,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也鲜有进人高校课堂进行教学。总之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参与,但现在很多企业在学校多次请求之后才同意参与,主荽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后流动率较髙,企业参与培养学生后,不能保证学生长期为本单位所有,所以他们不愿过多的投人人力、财力、物力,一些企业甚至为接受廉价劳动力而被动与学校鉴定校企合作的协议。同时学院却非常积极,主要原因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院校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中保持技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就业难问题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与企业保持沟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在校企合作中也难以积极、主动参与。如何让学校、企业和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共赢,是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

1.3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应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校企合作中缺乏宏观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缺乏政府的督导、协调,使得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很脆弱,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虽然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合作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作用。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合作质量难以保证。浙江宁波出台了保护与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及实施细则,在高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政府、院校、企业也认识到,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机制、管理方式、价值取向,要在两大系统中找到共同的利益空间,发挥1+12的效果,需要政府介人来促进、协调他们之间的合作。

尽管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髙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克服困难,找到适合的校企合作途径。

2.1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

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顺利合作,首先双方要呼吁政府建立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障,而要实现共赢就要在运作过程中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兴趣点和利益点。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是要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要在合作过程中让企业得到利益。从学校角度来看,要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保证这些人才的就业和发展。以校企合作的导游订单班为例,在成立订单班之前要广泛宣传,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拔,并且规定学生在完成订单班课程学习后,至少要在该企业就业一定年限。学校在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要向学校预先支付一定的培养经费,学校和企业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学校安排师资进行培养,如果企业撤出,预先支付的培养经费不予退还,如果学生在订单班学习之后不到此企业就业,要赔付一定额度的培养经费,这样三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2.2培养过程中体现企业要求。

校企合作不是签订合作协议就实现了合作,重要的是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企业要求。这就要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或者校企合作办公室的作用,这些组织要邀请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分析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列出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参与院校的课程设置,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可以聘请企业人士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其次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升技能,不能仅仅依靠积累的点滴实践经验,而是要走出去向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带到课堂中,同时可以在课程中引进企业人员进行一定比例的授课,比如《导游实务》这门课,可以选择课程的30%且实践性强的章节交予企业人士授课,这样企业也能在授课中关注学生表现,利于选拔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

2.3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校企共同培养的对象,如果在合作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主动参与度,将会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尝试工学结合,这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合适的合作方式d旅游的季节性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在旺季到来之前到学校进行招聘,学校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旺季实习、实践。有导游证的学生利用旺季的周末和寒、暑假到旅行社去带团,没有导游证的同学可以到景区或旅游企业进行其他实践活动,这不仅缓解旅游企业的旺季人才短缺问题,学生还可以增加实践机会,获得一定的报酬。这种校企合作方式的实施也需要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可成立工学服务部,对接企业和学生,为双方提供便利。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论文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快速更新,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术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文主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传统的学习模式,并对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新学习模式“互联网+”进行分析。

随着近些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旅游行业的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已经跃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学生高考升学时的一个专业选择。我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旅游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学科建设时间较短,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成长的状态。目前,旅游学科还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除了要结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学科的特点及开设本专业院校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学习模式即为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在获取知识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个性特点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列举几种传统的学习模式。

(一)接受性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人们也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模式。这种接受性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参与性学习模式。

参与性学习模式是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任务或情景参与到学习情境中,而非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想法或思路,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进一步认识所学内容,但也相对耗费时间和精力。

旅游行业区别于其他的实体企业,其主要提供的是服务产品。针对这种行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通过实践的方式发现问题,进而加深对专业问题的认识。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预期效果不定。

二、大数据下新学习模式的'产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已经拓展到各行各业中,现今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影响,逐渐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

(一)大数据对旅游专业的影响。

1.大数据。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大数据对旅游的影响。大数据的出现,使信息更为全面和完善,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旅游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的影响。通过大量数据,旅游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环境、气候、风俗民情等相关旅游信息,建立纵向和横向的数据指数,有效了解旅游行业现行的相关政策等信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来讲,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游客的喜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服务,同时还可以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创立新的旅游产品。

(二)基于大数据建立的新学习模式——“互联网+”

1.“互联网+”学习模式的产生。传统的学习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理论知识,二是实际操作。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仅仅是这两部分内容,还包括实时的旅游信息和政策,通过现有的信息,结合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及旅游者的特点制订适合旅游者的线路和方案。旅游线路方案的设计,不仅依靠设计者的经验,还需要大量的信息,面对现在快速更新的信息,对如何正确、及时地获取不断更新的信息,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及教材知识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的更新速度,而“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为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模式。2.“互联网+”学习模式的特点。“互联网+”学习模式,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学习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现有的互联网平台数据,将大量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整合、运用的过程。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旅游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容易被新产品替代,这就需要设计者站在旅游行业的前沿,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及政策等不断更新的知识。而“互联网+”的学习模式更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及时化。互联网信息更新及时、迅速,更贴近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企业的要求和前瞻性技术。课本知识由于出版时间等问题,滞后于当前企业的信息技术。但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同样会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难题,面对庞大的数据信息,难以甄别信息的真伪。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找到合适的网络信息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学习的大众化。“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途径,不再是只能依靠学校的课堂获取知识,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获得所需的知识,为更多的读书人敞开了大门。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不同的行业带来了变化,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虽然现在这种新模式还不完善,会受到网络技术、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这种“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更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笔者希望在网络的不断规范下,能够完善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并扩展到其他的学科学习中。

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随着我国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得以优化,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势头日益迅猛。作为服务业的一个分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支撑。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然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却并不令人乐观。归纳起来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自身的因素、环境的因素都会深刻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热情;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不断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不利于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只能一次次被相关用人单位淘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供需现状。

毋庸置疑,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关服务业的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然而’整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知识能力结构却不容乐观。作为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高校必须洞悉就业市场的风云变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圆满完成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

(一)旅游业巨大的人才缺口。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某省旅游从业人员为60万左右,而每年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只有六七万,况且其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方向的人员尚不足20%。专业人士认为,旅游行业的人才市场现状是“人力资源不规范、从业人员不愿进、高端学历日益减少”,旅游从业已经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跳板”。据统计,目前我国旅游行业人才的缺口总数目在200万以上。

旅游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存在相当大的缺口,而且在学历层次上也显现出明显偏低的不足。旅游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综合素质也远远满足不了旅游市场的要求。我国的导游队伍从学历水准上来看,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8.9%;从执业资格的等级来看,导游队伍持初级资格证的居多,达到96.3%。作为旅游管理人员,我国旅行社经理人员的学历也普遍较低,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26.9%。

根据中国髙校各专业就业状况调査报告显示:旅游管理类就业面一般,工作对口度高,起薪偏低,跳槽率较高,五年后收人低,综合满意度低。具体表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平均跳槽时间为1.5年,专业稳定性在92个被调査的专业中排到76位,毕业生平均起薪为每月3127元,五年后平均收人为每月4900元,相对于其他管理类专业较低。此外,调查显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方向的人数仅占全部本专业学生的20%,许多学生更加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还有些学生转而从事会计、销售、设计等职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缺陷。

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非常明朗,但实际上他们的就业效果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高校专业教育中的缺陷不无关联。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上产生了明显的差异:综合性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着重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实践性环节则不太受到重视;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强化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则相差甚远。

(二)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课程过于繁琐,内容更新的效率低下,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很难满足当下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此外,许多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千篇一律,教学模式一向墨守成规。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虽然可以应付传统的考试,却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至整体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也就很难满足旅游管理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三)实践培养教育不充分。

近年来,学生在下厂实习期间发生事故的案例频发,相关事件的报道也屡屡在媒体出现,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为此,许多学校大大削减了学生下厂实习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实习提高实践技能、直接面向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也就随之减少了。即使学校提供了一些有限的实习机会,但是从实际来看,要么是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落后,满足不了学生创新型实践研究的要求,要么是学生在企业里只是做一些最基本的手工劳动,充当公司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技能却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这些因素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大打折扣,与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相去甚远。

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甚高,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规格却不甚理想。这种企业需求与教学培养之间的隔离也就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就业形势一片光明,但是实际就业率却大打折扣。他们即使到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就业,也很难适应工作要求,因而最终选择跳槽。

当前我国旅游业对就业人才的需求倒逼高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调整。结合人才市场导向,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调整为培养一批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丰富的知识面、较高综合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有必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基于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就是要把就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指导方向。当前旅游业正逐渐面向平民化、国际化、科技化发展,境内外旅游已经不再是少数富人专属的特权,旅游业正在走向寻常百姓家。相应地,平民化的旅游业发展趋势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毕业生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

能够理性应对不同群体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诉求,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际交往学等多方面,这就成为旅游专业学生孜孜以求的方向。除此以外,毕业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服务人群,并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就人们出游的总体发展方向来说,出境游曰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外游客访问中国的人数也在大幅度增长。越来越国际化的旅游业发展趋势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非常熟练的外语水平,能够流利的应对国外游客。此外,毕业生还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了解国外其他国家相关的人文历史,掌握他们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禁忌等,避免发生由于不懂他国的风俗而产生不良的反应。就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来说,当今旅游业已不再仅仅是爬山、游泳那么简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巳经应用到旅游行业中,比如利用观光设备、游玩设施等增加人们的兴致和激情’增设感应开关、数字投影等增加人民的舒适度等等。随着人们对生命的重视,许多时候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整个旅游过程的安全监督、安全玩乐、安全保障等,所以,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首先要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储备,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科技产品,以满足游客的要求。当然,还要求毕业生能够了解相关科技产品的技术要求,当遇到情况时能够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总之,为适应当前的旅游业发展要求,就需要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储备、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优秀的综合素质的高级复合型旅游人才,此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将这些能力的培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定能够顺应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形势需要,从而满足当今旅游管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全面优化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直接关系着培养目标的最终完成。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相当多的不合理现象,不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制订新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适应就业形势的新体系,要继续保持其专业性、基础性,更要体现出其创新性、实用性,因此,课程知识结构的优化尤为重要。

1.对相关学科门类进行整合。

我们必须果断地摒弃一些陈旧的知识和课程,同时引进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理念,优化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实现专业知识的创新性、实用性、专业性。

2.充分满足旅游管理行业的需要。

当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就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节,不能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开设更加丰富的选修课内容。比如说选修课的选择就需要更加开放化、人文化,通过开设自然科学、历史文化、文史地理、饮食音乐等相关课程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以利于他们走向更高的境界。

3.审时度势,及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

比如说,伴随着当今电子信息也的飞速发展,电子产业也逐渐深人到旅游管理行业中,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就业市场更需要那些既懂得电子信息技术,又了解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相关高校牢牢地抓住机遇,通过开设诸如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或者设置电子旅游管理等相关方向,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未来需要,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很严格,因此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开放实习环境,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室的建设标准,从而满足实习实训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为着力点,选择那些声誉良好、管理严格、旅游资源丰富的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做好稳妥的应急预案来保障学生的实习安全。

学生的实习实训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首先,教师要能够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性格等,因人而异地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其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记录,通过真实的职场体验、旅游指引等实践活动来达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最后,要适时指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不足之处,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就业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四、结语。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顺应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将专业培养方案与旅游管理企业的需要有机结合,重视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安排实习实训,以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培养出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旅游专业人才。

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专业实践的具体目的既包括最基层服务技能的掌握,更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行业、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和见习。

二、“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配置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1.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宄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了刀刃上。

根据对国内多所院校的考察与实践经验的探索,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三个实训室。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1)导游基础与业务实训:模拟导游技能训练进行模拟导游,同时进行导游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导游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导游。(2)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通过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评价,并进行开发设计,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方法。(3)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学习并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掌握旅行社及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旅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中国和外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资源特色。(5)综合技能实训:包括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社交人际关系等综合技能训练。

2.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目前我院旅游系已经建立了几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外,每年暑期,学生自己也联系一些旅游单位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自己将来的就业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同学甚至已与用人单位签下了工作意向。

3.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经过探索我们认为野外集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让学生参加旅行团,以一个游客的身分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风景名胜进行认识实习,同时也观察旅行团中全陪、导游的工作,并进行模拟导游讲解,将他们领进旅游工作的门槛。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比较稳定的认识实习基地,由各专业课程老师分别下到实习地,各自就所讲授的内容制作出整套的实习项目,如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景点模拟规划实习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项目参与实习。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高职高专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介绍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此,新生入学教育时,我们通常请来各大旅行社的总经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而在学生课程学习阶段,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旅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做到与社会同步发展,对行业信息了解非常及时。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

旅游专业学科的应用型决定了教学中必须将实践教学放在第一位,为保障上述四个实践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2.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比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要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主讲旅游信息管理课程的老师曾参加过相应的工作,这样,既精简了机构,又提高了效率,符合高职高专的实际需求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学校应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到国内各大旅行社、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了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旅游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具体实训上述四个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建立从“感性!理性”,由“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符合认识论的新的教学环节,切不可将教学秩序打乱,否则就会失去逻辑性与发展性。

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旅游管理专业体现美学

摘要: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历经30年发展,从摸索到规范,进而积极创新,形成了诸多成功的教学创新方法。以体验式教学为研究视点,讨论教学创新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同时也分析了影响创新教学效果的原因,并以此对教学创新的发展进行积极有益的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旅游教学;创新;体验式。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师资水平、知识体系都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因此在较长时间,旅游教育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的特点。近年来,受人才市场需求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影响,旅游教育研究者大力开展教学创新,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及项目开发教学等教学创新方法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都是遵循学生学习心理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利用案例讨论、项目任务、情境分析、角色扮演等灵活互动的形式,以实现高效教学。本文仅从体验式教学着手,以探讨教学创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验式教学最早运用于幼儿教育,针对幼儿对事物的表象缺乏基础心理储备的特点,旨在通过形象和丰富的表达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新兴事物,其基础原理源自情知教学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1](89)。如今,体验思维不仅广泛运用于教育培训,还颠覆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回顾近年有关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策略的探讨;二是关于体验式教学在具体课程中运用。这些研究无论是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完善还是教学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思路得到认同。

韩福文[2](75)通过分析旅游专业特点,得出“旅游教育是典型体验教育”的结论,继而指出:把体验性教学方法运用于旅游教学中,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亲历性;谢祥项等认为体验教学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3](112),其也符合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4](99)。而汪清蓉更是总结出体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转变,还蕴含着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高效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5](92)。同时,这一教学思路被广泛运用于不同旅游课程的鲜活实例,更是一再证明了其不仅营造出更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甚至还达成师生情感的共鸣。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都一致肯定这一教学思维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规律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具体操作尚不成熟。

尽管我们可喜地看到不少教师积极致力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但总的来说:探讨的多,反思的少;尝试的多,总结的少——这种非持续的教学创新过多追求“创”和“新”的形式,对结果未能投入同等的精力进行对比和思考,对影响最终效果的因素也没有及时分析,使得这种创新教学效果无法稳定并成熟。为有效解决问题,我们控制试验环境进行探究,即假设学生都认真参与体验设计并积极思考,仅以教师作为变量,可观察到如下问题:

1。将教师的认知观强加于学生,没有为学生量身定做体验课程,体验设计起点过高;

4。对体验效果期望不合理,未能对体验手段、时间和环境等影响因素作统筹分析。

上述四个问题的产生,与旅游管理教育界对体验式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不无关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误解:

1。体验式教学属于实践教学。这种理解往往受体验形式和体验内容的误导。由于主题作业、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竞赛活动、项目作业和专业实践等教学形式多用于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而这种教学模式又多运用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及《旅游市场营销》等,成效也较为明显,而在管理和经济理论、语言学习及通识课程等宽基础理论型课程中运用较少,从而导致将体验式教学等同于实践教学的理解偏差。

2。体验式教学即纯感知教学。这种理解认为,体验式教学须重视受众的感知甚至感官反应,倾向于利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和超丰富的资讯来冲击学生的感官神经,结果导致教学重形式轻内涵。例如,有的课件背景过于花俏,以致文字与背景冲突而无法传递知识信息。这种体验教学往往让承担体验准备的学生或老师身心疲倦。事实上,体验式教学要重视非认知能力的参与,要求学习不只停留在知识的`习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而是要努力实现“感官—内部情感—思维”的体验最高境界。

3。体验式教学强调表演教学。这种理解重视参与的作用,认为亲历亲为的学习不仅能加深记忆表象,还能增加学习的成就感。这类教师认为课堂内外都是很好的舞台,任何内容都是极好的剧本,他们总是鼓励学生表演,如假设各种情境,要求学生自导自演。但这种体验命题太笼统,且多缺乏真实环境的支持,学生能从体验中得到的知识升华很少,最后停留在脑海的仍然是原有的理解深度。而学生也并非都热衷公众表演,这种非自愿甚至令其厌恶的学习历程不仅影响教学效率和课堂秩序,对学习者本身也只是情感折磨。

根据激励理论,只有合理的期望才能实现满意的收效。而现实中,对创新教学的期望往往脱离实际,具体表现如下:

1。期望过高。这种情况主要指教师对体验教学预期较高,他们通常付出较多的努力,希望能实现最完美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教学要求太高,如同样的课程以本科标准设计体验课程,但实施于高职学生,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安排过多的教学内容,结果学生只能根据自身的理解水平形成对等的信息链接,而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理想。这种为而不能的结果往往使双方都感觉委屈。还有一种情况即教师对体验过程中的突发因素(如天气、交通、时间和学生安全事故等)考虑不周或无法掌控,而影响预期结果。

2。期望过低。这种情况是指教师对体验情境与生成意义的关联性理解不准确,或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信心不足,或者教师本身对体验教学的经验和信心不足,以致设计了较简单的体验目的,结果只吸引了学生兴趣,却未达到原本应该更深远的目的,最终造成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甚至浪费。

3。没有期望。这种情况多数是带有体验性质的游学活动,这类教师或者心血来潮想尝试一些新鲜的形式,以吸引学生学习热情;或者只是为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口号;甚至只是想投机减少教学付出,美其名曰“创新”。但他们既不做充分的教学准备,也不花功夫研究如何形成建构,更无谓教学反馈,是绝对的唯体验活动。

教师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往往因为教师在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教学水平、知识底蕴以及掌控能力等多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足,加之辅助手段的缺失,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创新是建立在掌握基本教学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而才可能实现的教学突破,但有的教师在对教学内容不彻悟、对教学方法不熟练、对真实情境不清楚的情况下,冒险开辟创新课程,最后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好。

(四)体验式教学环境氛围缺失。

旅游专业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即企业实习的学习效果远超过在校的课堂学习,学生身份的见习收获也无法比及员工身份的企业接触。由此可见环境氛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体验式教学要实现预期的建构意向,就必须要尽可能地营造出高度仿真的环境,但是由于受总体环境无可替代性以及高模仿成本(包括财力、物力、支持政策等)限制,很多教师往往知难而退,草草营造虚拟环境,甚至仅以文字表述要求学生进行情境想像。这无疑会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五)体验式教学过程过于急进。

交响乐的前奏可以引人入胜,尾曲则让入回味无穷,可见音乐的精彩不仅仅是正曲部分,体验式教学亦然。但是,很多体验式教学只重视课堂中的体验互动,对体验前的准备和体验后的总结不够重视,结果造成影响体验效果的不可预料因素过多,而这些问题又在新的体验中重复发生,以致教学创新效能过低。如旅游营销策划活动,很少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充分的调研和文献准备,也很少有类似体验设计(如上届学生的比赛资料、比赛过程及比赛作品等)参照,而比赛结束后又草草小结,而教师在组织体验教学时,未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全局考虑,以致产生很多突发状况,活动结束后又难以冷静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的建构意义未作跟进和矫正,学生上交的书面小结也多半只作档案保管。这显然无法体现创新模式的价值,更会滞缓教学改革的发展。

根据上述对体验式教学的分析,要消除这种教学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及创新效果,笔者认为还需要做很多努力,以下几方面为前提基础工作:

(一)重新界定教学创新意义。

首先,教学创新不能作为行政任务或是形象工程,也非教学成功法宝,而是教学探索行为,我们不仅要重视“创”的时间过程和“新”的表面形式,更要重视创新的深层意义和效果,真正从教学提高的角度,做好教学创新研究。

其次,教学创新不是教师尝鲜或是冒险的冲动行为。我们要鼓励教师做好创新受挫和辛苦的准备,即便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要实现成功且稳定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为教学创新投入持续连贯的努力。

再次,对教学创新的价值要有合理的评估。教学创新必须先“教”后“新”,即在认真领悟传统教学方法的理念及利弊后,以此为基础,适度赋予理性的创新能量。频繁而盲目的创新对师生而言,都将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重负,同时也会过度增加教学成本。

最后,教学创新的目的不只是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教师与学生超脱知识之外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融合相关知识,发展开拓性思维,同时也是倡导科学教学的观念。

(二)正确定位教学创新主体。

教育一直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中只有双方协助才能达到目的,而成功的教学创新则更依赖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作为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师职责,了解授课对象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分析自己的创新优势和教学能力,同时要结合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作为学生,应强化学习意识和心态,课堂上最大程度积累知识,吸收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习成就感和幸福感;在教师创新教学中,尽可能地给予教师鼓励并积极配合,大胆参与教学创新,公平公正地评价创新效果和教师努力。

(三)重视教学环境配套建设。

教学环境包含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无可替代但缺乏弹性,而软环境的贡献指数则是可大可小,两者相辅相成。

其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软环境来弥补硬环境。如学校要对创新教学给予适度的激励和监督,并为教学过程所需条件(如教学资源配制、教学时间协调等)开辟绿色通道,重视对优秀教学创新成果进行宣传和传播,营造浓郁且健康的创新教学氛围,开创和谐开放的教学行政管理模式。

(四)完善教学创新评估模式。

首先,教学创新是在常规教学上融入生动元素,其过程与结果都和常规教学模式有所差异,所以也只有全面的创新才可能产生全新的改革效果。因此,创新教学体系不仅应包括日常教学过程,还应有配套的教学效果测评体系和教学管理政策与之对应。

其次,具体的创新教学模式不能永远置于摸索阶段,我们应适时开展教学大讨论,对某些效果显著的创新教学形式进行全面总结,从中提炼出完整的教学模式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及时肯定教学创新的发展和教师的努力,对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对创新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创新教学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研究,教学创新实践在推动教学发展的同时,也渐露非理性势态,致使出现教学概念交叉、教学功能不清及教学效果夸张等状况。要进一步促进旅游教学创新的健康、稳步发展,我们必须要善于总结,归纳体系;要及时反思,发现问题,以扎实严谨的治学从教态度,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2]韩福文,刘菊芬。简论旅游课中的体验性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75—76。

[3]谢祥项,吴珏。论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5(s1):111—113。

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我国的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战略宏伟目标是国家旅游局最新确立的。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游客反馈意见还有相关媒体的一些报道加上行业主管部门的反映情况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整个行业的整体形象也不好。当然这种整体的大环境导致我国现在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问题重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基础知识大都不太扎实;(2)缺乏实践经验;(3)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我国的旅游业如何实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当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储备作为支撑。因此改革旅游教育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新世纪的旅游人才迫在眉睫。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普遍较短,所以,相关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大都优先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和必修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举个例子,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如果职业能力与个人素养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教育确实导致了很大一批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自己会措手不及,无法处理,频频跳槽。实际上,一个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企业发展的成败,旅游从业人员责任心是否强烈、工作态度是否热情,心理素质是否良好,沟通技巧是否完备,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如何都是重要因素。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软能力分析论文

会计电算化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强调能力应用的课程。其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岗位群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如何将电算化应用到会计工作的相关理论,同时需要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各核算岗位的操作技能。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技能,也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目前,高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前期教授基本理论然后演示操作步骤,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模仿操作,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只能掌握一种练习性的操作,却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难以学以致用。为此,如何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化被动为主动”翻转教学模式应用的优势。

翻转教学译自“flippedteaching”,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并由在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替代,在课堂上,教师不再讲授知识点,而变成辅导学生完成原来需要在课后完成的作业。这样将课外的时间转变成了课堂的延伸,让局限的上课时间变成无限,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学生面对疑难也能更好的得到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同时学生之间还能有更多的交流。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叫做反向课堂、反向指导等。

将翻转教学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和操作,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通过个人自学所不能解决的疑问,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的时间被释放,可辅导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设定目标和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效果。

(一)依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和传授者控制课堂,学生只能机械式的学习和听教师讲解的知识。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始终要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设计的规定模式,这样就压制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和主动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推动者,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不停地推荐知识,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辅助者,为此,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上教师应该确定和制定合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达到开发学生必要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将目前以理论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开发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和调研,明确企业内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各项要求,按照岗位工作需求设计教学模块,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将企业一线员工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化为以能力为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任务。以制造业会计电算化核算为例,可根据工业企业筹建期设计启用财务系统、财务初始化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工资处理业务等作业程序根据不同的情景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

(二)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任务制作微课程以供学生课前学习。

由于翻转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每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前制作微课以供学生进行学习。微课不是短小的教学片断,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由于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至8分钟。微课相对于传统课堂更加精简,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其问题聚集、主题突出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的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模式更加吻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会计岗位设计不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情景,依据特定情景将如何完成会计电算化核算的过程制作成一个微课,全部微课可以设计成连贯的会计工作流程,学生完成所有微课的学习也就完成了整个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

在课前自学微课的方式,能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在自学微课的过程中,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学习,甚至在观看微课中可以暂停视频,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学习时间,这些是课堂统一学习所不能实现的。

(三)课内模拟工作情景设计多环节、多渠道教学活动内化知识提升学生技能。

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微课对每一节课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学习理解,因此在课内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需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辅导,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完成课内活动的表现,教师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和辅助,解释疑难帮助学生理解。

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如采用分组教学法,以实际工作中典型的经济业务为主,将学生分组按照现实工作中的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部门,每组就是一个模拟财务部,组内成员分为会计主管,出纳、总账会计、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往来会计、材料会计等岗位和职务,以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企业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基础,各会计岗位的工作传递程序为依据,设计教学模拟实践的内容,按照实际会计电算化运作模式设计单项教学活动和综合教学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每隔一定时间学生变换职务。这样,课堂活动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但能让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零距离,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职务的实践熟悉各岗位的业务。在课堂中,针对大部分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的共同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和协作法来为学生进行深入解释,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利用课堂的时间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的最后,针对整个实践教学的工作过程,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相关的数据库维护及会计电算化软件数据整理方面的知识,给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后的进一步提升,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论文

随着旅游行业的日益发展,旅游产业已形成规模。很多高等院校开设并发展了旅游管理专业,意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旅游行业人才,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毕业生在旅游相关行业的就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分析,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现状,以及社会环境、旅游高校、自身能力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影响并重点分析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

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长3。3%;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0%[1]。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工商管理并列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现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也很多,对专业能力和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旅游行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多[2],但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给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据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两年(、年)全国和分省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旅游管理等十五个专业就榜上有名、列入其中。据统计,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约在10%~20%之间,5年后行业流失率竟达90%~95%[3]。

1。1专业概况。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旅游管理系是北京地区最早培养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单位之一,是北京市旅游局指定的导游员资格考试培训定点单位,同时也为区县旅游局、旅游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开创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1。2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旅游管理、旅游规划开发及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城乡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设计、旅游导游、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重点学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及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受到旅游经营管理、资源规划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1。3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学导论、旅游资源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英语、旅游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饭店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心理学、导游学、礼仪学等。实习环节包括:黄山旅游规划与管理实习、旅行社实习、教学实习等。

2研究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目前就业选择以及课程设置等研究问题。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级~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访问,发放235份调查问卷,回收203份,有效问卷183份得出以下结论。

2。1调查对象在旅游业就职的行业情况。

通过调查,旅游行业84人,继续深造读研6人,企事业单位21人,其他行业72人。其中在旅游行业,有旅行社会展、计调、领队、销售、门市、人力等多个岗位,企事业单位包括有学校、政府、公会等文职人员,转为其他行业的有策划、投资顾问、编辑等岗位。

毕业后留在旅游行业的占49%,调查一直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63。3%的被调查者因专业对口选择了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而薪酬、个人发展也是较大原因之一,另外还有9人表示是由于旅游行业的稳定以及个人兴趣等因素。

经研究发现对旅游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是否进入旅游行业就业有显著影响[4]。由于近年来中国的旅游行业正处在一个上升发展的时期,政府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带动的经济作用,因此旅游行业的发展亦得到快速发展,形势较好。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旅游行业内人力资源认识的片面,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适合的职业规划等,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并不看好。调查在各行业中就业者的对整体就业形势的认知,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通过后期的反馈整理发现,其中59。02%的被调查者表示认为就业形势较为正常及乐观,而这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进入旅游行业就业,另有40。98%认为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严峻或不清楚的被调查者,主要进入非旅游行业就业。

2。3离职原因。

毕业后转为其他行业的占51%,调查转换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有67。7%的被调查者表示,鉴于个人发展选择离开旅游行业,而对专业、薪酬的不满也是导致离职的原因。

通过对比两个表的数据可以发现考虑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被调查者,进入旅游行业的原因归结为与所学专业相对应,而离开旅游行业则是考虑到个人发展和薪资与预期的差异。

其中51。61%的毕业生是考虑到个人发展而转行,有人表示就业前对行业的认知自认为比较全面,而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理论和实践相差太多了,所做的事都是过于基础的工作,长久下来发现根本不能把握自己的发展状况,从而希望通过改变工作环境与内容。

而薪酬方面,现阶段大学生已经比较能适应社会环境,对入职的薪资不是很苛求,然而进入旅游企业内,本科生和专科生、中专生员工相比,在工作内容、晋升条件上几乎没什么差别。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在职本科生产生“知识贬值”的想法[5],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展现出来,从而转而选择其他职业。

2。4学校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在就业中的应用。

2。4。1基础课程。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所属院系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在创立之初是依托于地理学科,在师资配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受制于地理背景[6],在此调查“首师大旅游管理专业你认为不必要的课程”这一问题,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旅游生态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地理学分别占36。07%、32。79%、29。51%。这几项基于地理背景设置的专业课程,被调查者表示工作中不是很经常能用到,但是同时也有32。79%的人表示,这些是旅游管理的基础学科,可以扩展知识面,有必要在大学期间研习。

2。4。2专业课程。

国内很多旅游管理高校专业课程另设有语言类,经济类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课程,在调查“你认为以下哪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的课程”这一问题,具体比例如图3所示。

会议与会展策划、第二外语、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位列前三甲,由于可以与其他行业互通,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学到相应的知识。

2。4。3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是一门典型的应用性专业,各高校在低年级层次的理论学习后,高年级课程则会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而这一些课程在设置方面既强调对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旅游管理本科层次学生就业质量较低与当前本科层次的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会展又称mice(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s;展览exhibitions),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7]。会展所涉猎的不仅是旅游行业,还会关联到广告,公关以及专业的会展策划公司,因此会议与会展策划这一课程有70。49%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进行相关的课程安排。主要原因是各行业对会展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会展包括会议、奖励旅游、展览,涉及行业多,同时也需要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的能力。

问题“你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应设置哪几项”中各项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

实践课程的调查过程中,多数人表示需要将理论知识变成可以操作执行的能力。所列出的旅游行业三大支柱的对应课程,需求也很多。如果说前几项的实践课程在工作中可能会有专门培训,那礼仪和应用语言基本以作为基础的能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直接考察,因此,毕业生表示这两项也是必需的。

2。4。4基础能力。

除了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在整体的专业教育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进行提高,在“大学专业教育中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问题的结果如图5所示。

分别有78。69%及70。49%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应加强人际交往和组织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等使用技能这两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校进行课堂式的教学,恐怕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只有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习理解,活学活用以便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

2。4。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本科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比例如图6所示。

其中72。13%的被调查者认为校企互动较少,校企互动是指高校同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样的.形势即保证了学生具备从事旅游业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确保就业渠道的畅通。企业员工亦可接受高校的培训或到高校进修,解决了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67。2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研究表示大多高校开设的旅游专业比较偏重文化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机的结合。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学科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又涉及到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8]。

3结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