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模板14篇)

时间:2023-12-01 21:39:09 作者:雅蕊

作文要具备独特的个人观点和深度的思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佳句摘抄,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事迹材料

只要心怀暖阳,何惧疫情不灭。在当前全民抗疫的关键时刻,面对疫情防控物质紧缺难题,他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急忙从村里赶往省城,自掏腰包、千辛万苦联络货源购买了1万只口罩赠送给所驻镇村用于疫情防控,他就是克度镇先进村驻村第一书记__同志。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大年初五,一接到归队“抗疫”的通知后,还正在老家过年的他,马上自驾10个小时,一路奔波一路逢检赶到村里报到,并立即投身到所驻先进村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被推举为先进村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队长,每天坚持与其他党员干部一起进组入户进行宣传动员,认真开展相关情况排查,积极向群众宣传疫情防护知识,动员农村老党员、乡贤寨老发动村民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可以说,无论是在之前的脱贫攻坚战场,还是当前疫情防控一线,__同志都能时刻擎起迎风飞舞的“党旗红”,展党员担当,保一方平安,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信赖,更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送予一面锦旗:最美书记关键时刻有情怀,大爱无疆疫情面前显担当!

面对疫情,__同志率先垂范,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有力彰显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红色力量!

在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站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边界,把医务人员武装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而且还要负责把他们从污染区安全地接回来。

他们就是院感医生,被医务人员亲切地称作“安全守护神”。

娄昊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2月4日随队到武汉后,就一直在承担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线医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护服难,脱防护服更难。

因为从污染区出来,所有的防护都已经被污染,医护人员需要在不接触污染面的情况下脱掉防护设备。

这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刻。

医护人员一天四个交接班——凌晨2点,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

每次交接班,娄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舱指导穿防护服,然后指导下班的人脱防护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间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会。

从第一天起,娄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舱,从未缺席。

已是深夜,娄昊又要和几名医护人员前往方舱医院交接班。

出发前他通过我们的镜头,代表院感人向一线战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董主任,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现在怎么瘦得这么狠呐?我年纪大了,不能给你帮忙,我一点力都出不了。

我老伴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待在家里不给社区添乱,就是给董主任帮忙了。

你要保重身体啊!”

一通来自90多岁的叶婆婆的电话,让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书记、主任董守芝,倍感暖心。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董守芝一直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

24小时开机的她,有时一天要接一百来个电话,大多是求助的,也有表示关心和感谢的。

西桥社区是一个由单位宿舍、“城中村”和部分新建小区组成的混合型社区,有7300多户1.6万余人,老旧小区和平房区居多,有400多栋平房,而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只有6个,11个小区没有物业。

从年前开始,董守芝和同事们就开始在社区清楼道、清屋顶、清死角,做大扫除,用消毒液在整个社区开展消杀。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疫情蔓延后,董守芝带领同事开通社区之音,滚动播报各类通告和提示,组织居民在线上学习传染病防治方法。

同时,社区通过微信群上报信息、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上门排查等方式,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及时发现“四类人员”,梳理搜集危重在家的基础病患者信息、需求,特别是尿毒症透析患者、恶性肿瘤以及孕产妇等,以便给他们提供急需的服务。

从事社区工作27年的董守芝深知,社区的疫情防控,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必须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西桥社区里,社区群干与街道相关部门、物业公司、志愿者、网格党支部成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通力协作,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确保服务不断档。

给董守芝底气和信心的,还有来自家人的关爱。

董守芝的老伴身体不好,但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她做点事。

只要她一到家,老伴总会叮咛她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又给她冲热水袋,暖手暖脚。

“自己年龄大了,又患有高血压,儿子儿媳不想让我太操劳。

他们很担心我,一再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

”董守芝说,每天看看3个月大的孙子的照片,是一种特别的慰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说起疫情结束后社区的优先事项,董守芝不假思索:“安排好值班,让同志们都休息一下,让他们养好元气再来投入工作。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件【】

疫情暴发后,湖北省消防救援队伍除了做好辖区内的日常消防救援工作,还承担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转运以及雷神山、火神山等新建医院的消防等任务。截至2月29日,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参与涉疫处置任务426批次,出动车辆607台次、指战员3303人次,转运新冠肺炎患者618人,消杀面积218.7万平方米,转运物资7268.8吨。

“小伙子,你们辛苦了!祝你们平安!”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门口,患者老王对全程护送他的消防员表示感谢。2月28日下午,接到武汉防疫指挥部要求协助转运病员的电话后,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立即派出“119党员突击队”武昌片区的队员,转运从方舱医院出院的21名患者。这批转运的患者中,有不少是年龄偏大且行动不便的,队员们上前搀扶,帮着拿行李,提供方便和安全的转运服务。

“安全无小事嘛,一点小的隐患都可能会引起大的灾难。”2月16日,武汉市飘着鹅毛大雪,刚从黄陂方舱医院走出来的消防队员黄国康擦了擦额头的汗说。此前,黄国康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对黄陂方舱医院的消防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黄国康没有歇息,立即驾车前往下一个检查点。黄国康所在的武汉消防救援支队黄陂大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肩负辖区方舱医院、隔离点、医务人员居住点等防疫场所消防安全的监督职责。湖北省消防部门以新改建医院、定点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医护人员集中住宿宾馆、医疗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等场所为重点,上门服务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监管对象消防安全状况,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无安全隐患。

“求你们接我老婆到市区产检。”2月25日,襄阳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一个心急如焚的求助电话。原来,家住襄阳市樊城区的李先生的妻子1月中旬回老家襄城区欧庙镇养胎。因交通管制,他没有办法送妻子去襄阳市妇产医院进行产检。支队了解情况后,派出“119为民服务队”,第一时间联系了李先生妻子所在地政府和防疫指挥部。确定李先生妻子具备可以离开的健康条件后,服务队把她安全送到市妇产医院。襄阳市消防救援支队依托党员组建的“119为民服务队”,有6个车组、6台车辆,目前已帮扶群众行驶1000余公里。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

疫情发生以后,武汉市的2万民警、2万辅警坚守在抗疫一线。张锦星是驻守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里的一位95后民警,她用细致周到的守护,为患者们带来了温暖和抚慰。

3月7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正式休舱的前一天,张锦星值最后一个班,除了日常巡逻外,她还要和结识的患者朋友一一道别。

2月6日,得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的消息后,张锦星第一时间请战,进驻方舱核心区“警务室”,她每天巡逻查床、登记需求、维持秩序、发放物资,并承担起向病友们宣传“反电诈”知识的任务。

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公安分局民警张锦星:现在就是疫情突发直接接触的人员是少,但是像间接接触,像我们网上的一些电信诈骗这些,经过我们分局这边的研判,这类案件可能会增多,所以我们进行了一些防诈骗的宣传。

完成这些本职工作之余,张锦星还主动承担起了不少“分外之事”,辅助医护人员照顾患者、下班时间为患者购买日用品、帮出舱患者搬运行李。这让很多人都难忘这个细致周到的女民警。

方舱医院转院患者:对我们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柔体贴。

这段视频里和张锦星一起散步的小朋友,今年九岁,是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里年龄最小的病人。

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民警张锦星:他又属于比较容易害羞、内向一点的小男孩,然后他比较喜欢待在床上,我也是想着小朋友多运动运动,恢复得应该比较快。

有一位聋哑患者,年纪较大,生活不便,张锦星和同事便对他格外关照,不但主动帮他配送饭菜,每天还会通过写字的方式询问老人心情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老人则把她工作的样子记录在自己的手机里。

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公安分局民警张锦星:得到了爹爹的喜爱,我也很开心。爹爹还拍了一条手语的,教我们打手语的祝福视频。

在方舱医院,张锦星和同事刘晨被病友称为“星晨组合”。他们分工合作,努力做到“患者有所需,我必有所应”。

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公安分局辅警刘晨:咱们这个地方有很多女患者,女孩子在里面的话沟通无障碍。我们两个搭档,虽然说她的年龄是比较偏小的,一个1998年出生的小丫头,在她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她显得是非常成熟。

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公安分局民警张锦星:我觉得我们95后也是可以慢慢地撑起了一片天了,也是可以为我们的工作,为我们国家慢慢地作一些贡献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

在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边界,把医务人员武装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而且还要负责把他们从污染区安全地接回来。他们就是院感医生,被医务人员亲切地称作“安全守护神”。

娄昊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月4日随队到武汉后,就一直在承担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线医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护服难,脱防护服更难。因为从污染区出来,所有的防护都已经被污染,医护人员需要在不接触污染面的情况下脱掉防护设备。这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刻。

医护人员一天四个交接班——凌晨2点,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每次交接班,娄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舱指导穿防护服,然后指导下班的人脱防护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间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会。

从第一天起,娄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舱,从未缺席。已是深夜,娄昊又要和几名医护人员前往方舱医院交接班。出发前他通过我们的镜头,代表院感人向一线战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董主任,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现在怎么瘦得这么狠呐?我年纪大了,不能给你帮忙,我一点力都出不了。我老伴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待在家里不给社区添乱,就是给董主任帮忙了。你要保重身体啊!”

一通来自90多岁的叶婆婆的电话,让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书记、主任董守芝,倍感暖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董守芝一直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24小时开机的她,有时一天要接一百来个电话,大多是求助的,也有表示关心和感谢的。

西桥社区是一个由单位宿舍、“城中村”和部分新建小区组成的混合型社区,有7300多户1.6万余人,老旧小区和平房区居多,有400多栋平房,而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只有6个,11个小区没有物业。

从年前开始,董守芝和同事们就开始在社区清楼道、清屋顶、清死角,做大扫除,用消毒液在整个社区开展消杀。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疫情蔓延后,董守芝带领同事开通社区之音,滚动播报各类通告和提示,组织居民在线上学习传染病防治方法。同时,社区通过微信群上报信息、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上门排查等方式,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及时发现“四类人员”,梳理搜集危重在家的基础病患者信息、需求,特别是尿毒症透析患者、恶性肿瘤以及孕产妇等,以便给他们提供急需的服务。

从事社区工作27年的董守芝深知,社区的疫情防控,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必须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西桥社区里,社区群干与街道相关部门、物业公司、志愿者、网格党支部成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通力协作,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确保服务不断档。

给董守芝底气和信心的,还有来自家人的关爱。董守芝的老伴身体不好,但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她做点事。只要她一到家,老伴总会叮咛她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又给她冲热水袋,暖手暖脚。

“自己年龄大了,又患有高血压,儿子儿媳不想让我太操劳。他们很担心我,一再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董守芝说,每天看看3个月大的孙子的照片,是一种特别的慰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说起疫情结束后社区的优先事项,董守芝不假思索:“安排好值班,让同志们都休息一下,让他们养好元气再来投入工作。”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国家之使命,不容辜负,我等你回来!”1月27日,正月初三,妻子白钰的这条微信朋友圈,让刚到武汉的邢正涛格外暖心。“定不负使命不负卿。”邢正涛说,“在这一刻,大家与小家,紧紧连在了一起。”

同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1988年出生的邢正涛与1992年出生的白钰,因医结缘,因疫暂别。

“正月初二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都报了名,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使命与担当。”邢正涛说,“我爱人也报了名,但最后不在名单上,她为此还闹了脾气。”在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136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16人,邢正涛正是其中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邢正涛新的战斗岗位。“医疗队分成11个组,每4小时一班。”邢正涛说,“大家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穿好防护服,整理需要带进隔离病房的各种必需品。”

“正常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要胆大,敢于向前;病人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情况要心细,随时掌握。”邢正涛说,住进隔离病房的患者,经常会产生焦虑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同样非常重要,“比如通过聊天,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给他们比划加油手势,但都要因人而异,注意时机、方式,尽量不刻意。”

“一定要做好防护,千万别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钰都会叮嘱丈夫,“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我担心得很,整夜睡不着,后来看到各种防护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

“战胜疫情,挽救生命”,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邢正涛出征武汉后,白钰轮岗到医院急诊大厅分诊台工作。测体温、量血压、了解病情、辅助分诊……丈夫邢正涛也是千叮万嘱,“急诊病人接触的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你,一定要做好防护。”

互相打气,共同抗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邢正涛特意请同事将妻子与他的名字并排写在了防护服上,同时写上了大大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我们最浪漫的战地情书。”邢正涛说,夫妻俩虽身处两地,但一直并肩战斗。

每当坐上班车,不论前往隔离病房,还是返回驻地,短短10分钟的车程,第一次来武汉的邢正涛,总是对着窗外看个不停。“我觉得武汉真的很美。”他说,“等胜利了,我一定带着白钰来看樱花,吃热干面。”

虽然因疫暂别,但白钰与丈夫心意相通,“等疫情散去,我们一起去武汉。”

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

今年的春节与往常不一样,大街上没有了昔日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团圆的迹象。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好像给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白衣天使们、武警官兵们、志愿者们……,许许多多在一线的勇士们,他们作为生命的逆行者,开启了20-的新篇章。

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使我们不能如约来到校园里和同学老师见面,也不能下楼迎接春天的到来,不过这一切都是为国家做贡献。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说:“待在家,少出门,就是给国家最大的贡献”,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样,战斗在抗疫一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听钟爷爷的话,待在家里,但停学不停课,我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武汉到全国,疫情的最新信息时时刻刻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为了抗击疫情,全国上下一心,驰援武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明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来打赢这场歼灭战,说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没有客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消灭不了的敌人。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组医护人员的图片,让我感触特别深刻,有的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有的为了抢时间,穿上了成人纸尿裤;有的女护士剪掉了美丽的长发,剃头成了光头;还有的被口罩、护目镜磨出了血痕,让人触目惊心。

春已至,花已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一定会取得胜利。武汉,你快好起来吧,我们还等着品尝热干面的醇香,观赏黄鹤楼上龟蛇锁大江的壮观景象……好客的你一定会欢迎我们的,对吗?武汉,加油!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件【】

在武汉小药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药品仓库,机器人分拣车间一直忙个不停,十几位车间工作人员不断将药品从机器人送来的货架上分拣到不同的筐里,分拣好的药品通过输送线送到合台,合台的工作人员再对药品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便可打包,将它们输送到武汉市内各个药店。

“我们大概经营了一万五千种医用物资,供应武汉近3600家药店。”武汉小药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仓储经理张亚光说,如今,每周一武汉市的许多药店都会给小药药企业一个主要采购计划,周四药店还会做一次补货计划。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各药店的需求量和需求种类增多,“现在我们仓储里的员工分为两个班次,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八点半是白班,晚上八点半到早晨八点半是夜班。”张亚光说,目前仓储里200多人每天都在轮流上岗。

按照往年惯例,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小药药公司的药品仓库都会封仓,不再向市内各药店发货。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1月24日凌晨5点,张亚光接到公司电话,“武汉要建一座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需要一批口罩、碘伏、消毒水,需要人到公司的仓库去支援。”

通话一结束,张亚光立马召集了仓储部门的9位员工返岗,有的员工离仓库较远,又没有私家车,就走路过来上班。当天,他们一直忙到下午5点。

从那天开始,小药药公司的药品仓库恢复正常作业,作为仓储负责人,张亚光一直在值班。因为需要24小时待命,张亚光就搬到单位附近的宿舍,每天吃饭睡觉都在这里。

随着武汉疫情防控的升级,城市小区施行全面封闭管理。为了让口罩不仅分发到药店层面,也让群众能够足不出户买到口罩,2月25日,小药药联合腾讯及顺丰开展网约网购口罩活动。每天10点开始,消费者可以登录“腾讯健康”或“宜块钱”微信小程序,凭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明实名登记预约购买口罩,每人每次可预约购买一盒共50只口罩,30天内可购买1次,预约购买成功的消费者,可自主选择到社区周边药店自提或配送到家。

目前,网约网购口罩活动已经覆盖湖北全省。从2月25日起,小药药每天通过网络投放200万只口罩,可供4万个家庭使用,惠及数十万人。张亚光说:“作为武汉的企业,在这个历史时刻,我们展现了自己的担当。”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优选

您好。我是来自广大津南学子中平平无奇的一位高二学生。

1月8日早晨,起先收到天津发现两例病例消息的我还没有在意,直到看见各大新闻推送,小区的封锁消息,学校的停课通知……疫情的爆发点近在咫尺,曾经无比熟悉的地点出现在新闻,等到下楼做核酸检测,才猛然发现往日于校园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老师们,纷纷披上那白色战服,毅然站在了抗击疫情的前线。

英雄不问出处,太平盛世您默默奉献,危难来临您挺身而出,不避风雪,不畏严寒,像是寒冷冬夜里的一簇火苗。遥远的年度,一个又一个长夜中,看见人间孤苦贫瘠,穷困潦倒的人民,天神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火种,带到人间。延续至今的火苗未曾中断。19年末爆发的新冠疫情,武汉一瞬间按下了暂停键,有人挺身而出,有人逆流而上,当时的互联网上处处是坦荡与善良,越渺小的越孤勇,越平凡的越伟大,这份浓厚的情感即使是隔着冰冷的屏幕,也叫人感动崇仰。

可是那份伟大,于彼时稚气未褪的我来说,还是过于陌生,虽然憧憬,但是懵懂,即使敬佩,但又遥远。如今,我也已经迈入人生的新阶段,距离高考仅仅一年多时间,当疫情出现在我的身边,我看到平日和蔼善目的您那坚毅挺拔的背影,照片中白衣上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随着疫情的来临,天津的气温骤降,我难以想象于校园内耐心回答学生问题,一片赤心谆谆教诲学子的您,该是如何穿着单薄的防护服,顶着严寒第一时间赶到战场,看着被转发多次,为前线吃不上饭,无处可住,冻得僵硬的您求助的消息,我才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平凡的伟大,以凡人之躯,可比肩神明。

山盟请愿布衣殊华,桃李诚盼五湖安泰,看见您身着白衣于寒夜忙碌,闭上眼,脑海中闪过您引领学子遨游知识海洋的恣意姿容,三尺讲台,揽过星辰大海,明月不晦,珠玉未暗;闪过您手持提灯,照亮我们人生道路的满目期盼;闪过无数您为我们开辟新世界的谆谆教诲……桃树枝头叶婆娑,李子千万竞芳华。睁开眼,巡视四周发现身处冰冷夜晚的我们再不会感到迷惘无措,因为我们的心早已被那燃烧跳跃的炽热之火照亮点燃,无论有多少个泼水成冰,风刀霜剑的夜晚,因您的出现,灯,早已不只一盏了。

我相信我们与您的内心一定一样,无比诚挚的相信着我们的祖国,热烈的爱着这山川河湖。纸短情长,真挚的感谢您,感恩教诲,感恩守护。我是极其有幸,为您桃李,受您教诲,待到阳光普照的春日,期盼我们的再次相会!

此致

敬礼

2022年1月15日。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

3月12日,我们来认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从生死线上走过一回。如今,56岁的张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仔细询问,认真观察。张忠德查房时一再叮嘱医护人员要关注细节。42床的患者刚入院时病情严重,无论是气喘还是肺部影像都不乐观。张忠德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周之内患者的情况就出现了明显改观,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下床活动和交流了。

从1月24日除夕当天离开广州,张忠德和团队在武汉已经奋战了40多天。他带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接管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欢叫他“德叔”。他还会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开心。

中西医协同治疗是张忠德诊治时的法宝之一,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总会充分吸纳西医的现代医学手段。

在张忠德和同事们的细心照顾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情况好转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们病区出院人数已超过180人。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

在黑龙江援助湖北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位医生,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甲流防治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又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全力救治重症患者。

“继续努力,早日出院”“新冠必败,您必胜”“坚持就是胜利”,在武汉市第一医院16楼重症病区,几乎每位患者床头都贴有一张写着鼓励话语的淡粉色纸卡,而这些都出自前来支援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陈宏医生之手。

作为呼吸科专家,从抵达武汉那天起,查房、诊疗、解决重症病房里棘手的疑难问题就成了陈宏每天的日常。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有40多名患者从重症转成轻症。与患者们一起共渡难关,也让细心的陈宏成了他们最贴心的人。48床的罗阿姨,老伴也因为新冠肺炎在楼上病房住院,罗阿姨一直很惦记,每次查房,陈宏都会第一时间把罗阿姨老伴的情况告诉她。

这位80多岁的患者由于牙齿不好,吃饭困难,陈宏就每天给他准备软烂的食品。有的患者稍微好转就自行摘下呼吸机,怕引起复发,陈宏苦口婆心地劝,说轻了担心患者不听,就拿出东北人特有的幽默。

在病区里健步如飞的陈宏,其实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由于工作量大,腰痛严重,有时他只能趴在电话桌上接诊。

目前,经陈宏团队治愈出院的患者已有22名,他和队员们又建立了微信群,让出院患者可以实时在线进行康复咨询。

【一线抗疫群英谱】刘野:“战斗随时都可能打响”

抗击新冠肺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火神山医院重症二科医生刘野的值班日记里,icu里生与死的战斗随时都在打响。

“30床的患者突然失去呼吸,眼睛发直,赶快抢救!”半夜11点多,刘野上夜班刚进入病房,对讲机里就传来了急救呼叫。刘野急忙跑过去,查看心率还正常,就立即按压患者胸廓,并呼叫护士给患者紧急推了一组呼吸兴奋剂,经过较长时间的胸肺复苏,患者才逐步恢复自主呼吸,累得汗流浃背的刘野和护士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重症医学科,像这样的战斗随时都可能打响!”刘野说。

2月18日下午2点,刘野在做好防护后,刚进入污染区没多久,浑身就湿透了,感觉闷得慌。刚接班就发现两名上呼吸机的危重患者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刘野立即调整用药,加强镇静补液后,患者生命体征有了改善。这时,刚转进来两天的24床患者突发状况,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刘野立即把呼吸机工作模式调整到“加强”状态,让患者深呼吸,可患者生命体征只好转了一点,呼吸仍然困难。

“必须进行气管插管。”依据多年重症救治的经验,刘野立即作了决定。气管插管是重症救治中感染风险最高的操作之一,由于患者意识清醒,伴随患者咳嗽咳痰喷出的大量气溶胶,会让整个病房出现更高的感染风险。刘野没有迟疑,取来喉镜,让护士更换有创呼吸机管路,准备好气球,同时安抚好患者,比较顺利地将管子插了进去,连接管路开始通气。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口唇也开始恢复正常。

经过近两个小时抢救,刘野又一次赢得与死神的战斗,这也让他在思想上迅速成长,“战斗”结束走出污染区,他郑重写了入党申请书,表示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2月20日,刘野值夜班,在他要交班前10多分钟,一名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心率飙升,血压下降,经过40多分钟抢救,病情才好转。这一天,他在夜班连续抢救了3名患者,交接班时已是筋疲力尽,乘公交车返回宾馆时,靠着车窗他就“眯着了”。

2月26日11点多,刘野接班,逐个病房查看患者。25床的患者是一位老大娘,闭着眼睛躺着一动不动,看起来心情不好。刘野站在床头问她有哪里不舒服。过了几秒,老大娘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为什么你们医生交班在我这儿都待不了多一会儿就走了?是不是我的病太重了?”刘野笑了,对她说:“医生来您这里时候少,说明您病情比较轻!”

刚刚安慰完这位患者,对讲机里又传来了“抢救”的呼叫声,刘野又一次投入救治的战斗中。

【一线抗疫群英谱】icu医生:跨越生死线。

董芳,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icu主任,一位不断与疫魔搏杀拯救生命的女战士,深夜躺在值班室,总是热泪满襟。

1.病人的生死线。

董芳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是1月10日。那天,她到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感染科病房会诊。一位老年病人呼吸困难,随时要插管上呼吸机。虽然董芳意识到这位病人是有传染性的,但看到病房外家属焦虑期盼的眼神,她毅然跨进了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病人家属很期待地看着你,需要你进去看一下病人的状况,然后出来告诉他。我必须进去!”董芳回忆说。

此后,不断有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住进icu病房,董芳每天都要面对这些生命垂危有高度传染危险的患者。2月14日,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被指定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

2月17日下午,一批危重患者同时进入病房。董芳和同事们忙得汗流浃背。有个患者在楼下的运送车里上不来,董芳就推了一辆轮椅下了电梯。老人被运送人员抱上轮椅。老人太瘦弱,以至于小小的个子在轮椅上缩成了一团。董芳只能一只手环抱住她的胳膊,另一只手推着轮椅,上了电梯。终于到了10楼,董芳大声呼喊同伴,一起将患者转运到病床,进行后续抢救。

有同事劝董芳,有的危险操作就别做了,万一感染上怎么办。“可生命那么宝贵,不做的话,这条命不就没了?”董芳想。

2月18日上午,120救护车又转运来一名昏迷患者,这是一个肥胖的男性老年人。董芳和同事们一起将患者推进icu。他的老伴流着泪反复说:“你们一定要救救他啊!”

病人有糖尿病,血管条件非常不好,输液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需要快速建立深静脉通道。这在平时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一切都变得很难。董芳需要弯腰90度,基本和病人脸贴脸,双手戴3层手套。护目镜过了几个小时就模糊一片,防护服下层的衣服早已被汗湿了几层,一切只能凭感觉!等董芳接好了输液管,病人的血压终于有了起色。

不到两月,40个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生命,被董芳和她的icu团队从生死线前拉了回来。

越过生死线去世的有七八个患者,每一个逝者都让董芳久久难以忘怀。“有一个50多岁的病人,今天抢救了一天,我希望他能够活下来,能够好转,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董芳2月26日晚告诉记者。

后来,记者收到董芳的短信:“很悲伤,他走了!”

“我觉得挺遗憾,我还是觉得没有帮到的人太多了,我只是觉得尽力做我能够做的事情,看能不能换来病人的一点点希望。”董芳说。

2.战友与自己的生死线。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3.丈夫的生死线。

1月18日,董芳的丈夫陈伟因为感染而住院了。

陈伟是武汉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兼门诊办主任,经常为患者做喉镜检查,近距离接触患者呼吸道。1月上旬,董芳劝陈伟上班戴n95口罩。陈伟说:“n95口罩比较少,要留给一线的人用。”

“在医院你也是一线的,你也应该戴。”董芳急了。

“那不行,我要留给他们戴。”陈伟很坚决。

1月16日,陈伟开始头痛,肌肉酸痛,没有发烧,他以为是流感。到1月18日,陈伟说很难受,然后他就趁董芳在医院值班,悄悄地去了武汉中心医院住院。一拍ct,左肺有磨玻璃影,很快确诊为新冠肺炎。董芳忙赶去他的隔离病房探望,从那之后,董芳一个多月没能再见丈夫。

“他那段时间是真的很忙,他们不停地开会。他有专家门诊,还有手术,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回家。他其实身体是不错的,因为太疲劳了,抵抗力下降,才被感染的。”董芳反复念叨着,哽咽不已。

更让董芳揪心的是,已是重症病人的陈伟没能使用高流量给氧设备治疗。“当时他没有那个设备,我好着急,我真的怕他呼吸衰竭了,会要气管插管,就像我的病人一样……”董芳说。

终于过了最难熬的日子,陈伟在2月21号病愈出院,还需在医院附近的酒店隔离14天。1月26日晚8时,董芳来看望丈夫,终于看到了在生死线上抗争了一个月的丈夫。陈伟在4楼打开窗户,董芳在楼下,夫妻俩只能喊话问候,互道珍重。

董芳这天很开心,为丈夫正在康复开心,也为自己当天宣誓入党开心。她在2月2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起入党,她真诚地说:“疫情发生以来,党员都在带头攻坚克难,我很受感动,我觉得我应该向党组织靠拢!入党宣誓时,当国际歌响起,我觉得平时自己在做救人的事,此刻更感到是在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住院的病人能够快点康复出院,大家都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我的丈夫和孩子也能够回家!”董芳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邱海波: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应该在哪。

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目前,全国已经调集11000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汇集武汉,协同攻坚。今天(3月1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专家、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刚到武汉时,他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仅是指导组专家,还是临床大夫。他和同事们在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寻找着治疗的突破口和诊疗路径。

俯卧位通气是邱海波和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对重症患者明显有效的一种呼吸治疗,目前已经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但是要将插管的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讨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

在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了六版,现在又即将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锐医疗力量汇聚武汉,不同学科协同作战,邱海波奔波在各个重症医院间。在最近几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转,icu开始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

【一线抗疫群英谱】毛青:与病毒较量为患者鼓劲。

部队支援武汉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专家,他自除夕夜出征以来,就奔波在武汉市多个收治新冠肺炎的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指导院内感染防护。在与病毒较量的过程当中,他不断地为患者打气,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

正在查房的人是火神山医院综合科主任毛青,走到每个病床时,他都会习惯性地俯下身子与患者交流。作为参加过抗击非典和埃博拉,阻击过禽流感,与高危污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的医生,毛青深知越是严重的传染病,医生就越是要靠近与倾听,让患者感觉到,医生在与他一起战斗。

这位聋哑患者刚住院时由于交流困难,情绪一直不太稳定,毛青自学了这些幽默诙谐的动作,让他慢慢平静下来。

患者离不开他,队员们也把他当成主心骨。身为全军感染病研究所所长,他除了治病救人,还承担了防控感染指导工作。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感染科,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病房,再到火神山医院,一个多月时间里,患有严重髋关节炎症的毛青却一直步履匆匆。

现在,毛青每天还要和战友们一起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诊疗方案,时刻关注患者的点滴变化。

在毛青和战友们的努力下,截至今天(2月29日)下午2点,火神山医院已治愈出院527名患者。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

【一线抗疫群英谱】童朝晖:关注病患每一个“细枝末节”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1.9万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望你早日归来。

【一线抗疫群英谱】赵培玉:多一分细致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单,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18个年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经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识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妈妈。

【一线抗疫群英谱】张忠德:17年后再出发用真情守护患者。

3月12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从生死线上走过一回。如今,56岁的张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仔细询问,认真观察。张忠德查房时一再叮嘱医护人员要关注细节。42床的患者刚入院时病情严重,无论是气喘还是肺部影像都不乐观。张忠德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周之内患者的情况就出现了明显改观,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下床活动和交流了。

从1月24日除夕当天离开广州,张忠德和团队在武汉已经奋战了40多天。他带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接管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欢叫他“德叔”。他还会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开心。

中西医协同治疗是张忠德诊治时的法宝之一,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总会充分吸纳西医的现代医学手段。

在张忠德和同事们的细心照顾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情况好转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们病区出院人数已超过180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上图。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一线抗疫群英谱】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救护冠军”冲锋在前。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儿!”这正是高锐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8.5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升高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绪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是冲锋在前。这名“救护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

在一张拍摄于的老照片里,一个小男孩穿着一身宽大的白色防护服,戴着医用口罩、帽子,把护目镜压到额头上,露出了一双天真的眼睛。转眼间,过去,照片里的小男孩长大了,也像他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医生。

“那时我还小,很好奇,就穿上我爸抗击‘非典’时穿过的防护服,拍了这张照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王光杰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父亲当年是抗击“非典”模范,他驰援武汉,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尽管母亲对他有些不舍,但也和父亲一样全力支持他。

1月26日大年初二,王光杰从北京赶赴武汉,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支援。当时,院区还在改造,人手、医疗设备等非常缺乏,王光杰所在的20人医疗团队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院区医务人员的压力,让治疗工作快速进入了正轨。

王光杰介绍,他们主要是通过一些药物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支持治疗,比如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道方面的症状时,会对其进行氧疗,或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一些患者感染后,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等临床现象,这段时期对于患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能挺过去,病情就会逐渐好转,给患者相应的支持,就是帮他们挺过这个时期。

经过艰苦努力,湖北武汉的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也在取得积极成效。王光杰告诉记者,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大量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很多病区承受的压力都比以前小了很多。“现在医疗条件更好了,收治时间也大大缩短,我们能够更早地对病人进行治疗,而且病人对疫情的恐惧也在减少,很多病人都很乐观,积极地配合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他说。

几天前,病区里的一位患者康复出院,对值班的王光杰和其他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躺在旁边床位上的一位患者老奶奶听到后感同身受,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之前我口渴了,就把送给我的一碗梨汤喝了,我也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送给我的啊,我问的时候你们都不承认……”老奶奶哭着对他们说。这位老奶奶住院前身体状况不太好,已经几天没吃好饭了。住进病区后,她很快被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奶奶,这些吃的都是给您的,您放心就行了,好好休息,早日康复。”王光杰俯下身子对她说。

像这位老奶奶一样,很多患者都会把医务人员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忍不住流下泪来;而这些白衣天使们也会把患者当成至亲,用高超医术和仁心大爱救治他们、照顾他们。王光杰表示,希望今后能有一些新药出来,在临床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呼吁康复出院的病人能够自愿捐献血浆,帮助更多病人渡过难关。

2月19日,王光杰值完班回到住处时已是凌晨3点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光杰显得有些疲惫。这段时间,他每天值班8小时,因为住的地方离医院比较远,一般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经常黑白颠倒,但他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等疫情结束,我再回家,多陪陪爸妈。”他说。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

“妈妈,您该吃饭了。”2月3日中午,__的女儿为她送午饭到医院门口,朝里面望了又望,走时还不忘电话叮嘱__好好吃饭。今年40岁的__是株洲云龙示范区云田卫生院一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者。年前的一天下班路上,不慎扭伤右脚,她以为只是普通扭伤,过两天就好了,第二天就又一瘸一拐的来到医院。结果疼得实在忍受不了,去照片后才知是骨折。就这样,她忍受疼痛坚持把手头的工作处理完才去打石膏。

疫情发生后,看着同事们大过年的每天需要入户排查、路口24小时执勤,她忍着身体上的疼痛跟丈夫说要回到单位跟同事们并肩作战。丈夫曾试着劝她在家躺着休息一两天,等脚消肿了再去上班,她却说:“大家任务都很重,我不能掉队啊!”

除夕夜,__安顿好家里事,要丈夫背她下楼、拄拐杖、坐轮椅……虽然很吃力,但__却说,坐轮椅也要坚持,决不能掉队。为方便工作,__将办公位置调整到一楼。

为减少上厕所带来的麻烦,她忍着尽量少喝水。有伤在身,每天又高强度工作,女儿心痛妈妈,每天给她送来热饭菜。为了安全起见,女儿每次都把饭送到医院门口,然后请同事再端进来。于是打石膏的第三天,她安顿好读初中的孩子,由丈夫背着她下楼,拄着拐杖,毅然决然的加入防疫战线。成为一名战疫一线坐在轮椅上工作的战士。卫生院条件不好,只有一楼病房轮椅可以去,上厕所要费好大的劲,大家穿着工作服,只能推她到门口。后来她看大家实在太忙,上厕所就自己一个人倒着用键侧脚蹬着去厕所。每天女儿把饭菜送到医院门口的台子上,同事再去端过来。就这样,她克服了种.种困难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__的微信名叫“细妹几”,她是家中幼女,父亲是云田卫生院退休的老院长,姐姐是石峰区某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生,她爱人也在省直中医院急诊科工作。她从小是在家中呵护下长大,与“医”结缘,如今这一大家子是名副其实的抗疫家庭。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

1月26日,新年的第二天,气温在1-3度之间。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北风呼呼,寒冷刺骨,而在娄衡高速__收费站路口,一位身怀六甲的孕妇,身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顶风冒雨,拿着体温仪正忙碌的为每位下高速的人员登记,测量体温。她就是中共__县__镇卫生院支部的优秀共产党员__医生。

__,参加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是__镇卫生院住院部的医生。__自从入党以来,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拘,待病人如亲人,轻言细语,笑脸相迎。在业务上追求上进,精益求精。一直是__人民称赞的好医生。

1月24日,大年三十。__镇卫生院陈志院长接到县卫健局的电话,要求立即派人到娄衡高速__收费站执勤。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县局的指示就是冲锋号。陈院长立即号召全院职工报名参加执勤。危难之中显精神,临危关头见本色。__第一个报名参加。陈院长就说“你等二十多天就要生育了,天气又这么寒冷,你就不要参加了”__回答说:“陈院长,我首先是一名党员,第二才是孕妇。在战争年代,多少优秀的女共产党员生小孩的时候还在参加战斗呢,现在疫情如此严重,我作为一名党员,我怎么能够退缩,我要求参加这次执勤,请领导批准”。陈院长非常感动的说:__,我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能够理解一名共产党员的心情,共产党员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批准你执勤,但你一定要多穿衣服,穿好防护服,保护好自己,那你就初二值班”。__立即打电话把执勤的事告诉了老公,老公非常的不理解,你等二十多天就要生育了,挺着那么大的肚子还要去执勤吗,天气还那么冷,感染你了怎么办,感染了孩子怎么办。__细声地对老公说,老公,我单位就四个党员,我一定要做大家的楷模,做职工的表率。请老公理解。她老公沉默了很久才说:那好吧,初二我陪你一起执勤。

1月26日,大年初二。天刚朦朦亮,__两夫妻就来了__路口收费站。来到收费站后,她就投入到了忙碌而紧张的工作中,过往的司机倍感感动。一位司机激动的说:“你们医务工作者真的是太伟大了,挺着这么大的肚子还在执勤,虽然天气特别寒冷,但是看见你的身影,我觉得心里暧暧的”。上午,镇党委张中柏书记和陈志院长一行来收费站指导工作,看见这一情景,激动的握着__的手说:“陈医生,辛苦了,如果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能像你一样,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不顾个人得失,战斗在防控的第一线,我们就有百倍的信心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__说“谢谢书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一定会站好我的每一班岗,为了__人民的健康尽心尽力”。

__,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疫情,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她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成为了我们全院的旗帜。她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是我们全院学习的榜样。我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有无数个像__这样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共产党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取得这次防疫战的伟大胜利。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和疫情防控的一线,白衣战士和社区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尽职担当,用爱心守护患者,以细心服务百姓。

齐鲁医院医疗队:握住手感受爱。

从2月9日开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两个重症病区,这里的患者六成都是老年人。对于他们而言,除了对症治疗,护理工作更是格外重要,而守护他们的正是一批80、90后的年轻人。

这位一直乐呵呵的男护士名叫宋飞,今年32岁。在前线工作经常需要发挥创造性化解难题,这位重症患者氧气管不够长,老先生感觉不舒服,宋飞马上改造起了氧气管。

照顾高龄危重患者,护士们格外小心,每隔20分钟就要挨个查看一番,及时了解老人们的情况和需求。

宋飞说,这些在隔离病房中的老人见不到家属,他们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陪伴和关爱。大家像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着这些老人,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还会照顾饮食起居,老人们的每一点好转都让大家特别鼓舞。而今,已有8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社区联防联控: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疫情面前用爱和责任陪伴守护的还有拉起联防联控这张网的社区工作者。在基层一线,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和下沉干部拧成一股绳,同舟共济守卫家园。

44岁的倪娟是武汉市江汉区民权街打铜社区的党委书记,在2月17日到19日为期3天的拉网式排查中,她带着社区网格员和下沉干部挨家挨户在门口监测体温。

打铜社区人口密度大,各类性质房屋有230栋,多数是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武汉市实行公共交通管制后,仍在社区内的居民有815户1900人,倪娟带领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敲门走访摸排。前一阵忙得顾不上喝水,倪娟的嗓子一直都是沙哑的。早期转运疑似患者时因为缺少防护物资,家属都不敢上前的时候,是倪娟穿着雨衣陪送居民前往隔离点。

从今年1月23日起,倪娟已经将近1个月都没有回家了。打铜社区的工作人员只有26人,紧要关头社区的30多名居民党员主动站了出来,联防联控,送菜送药,一起守护家园。

“我身后都是老百姓,我要守护我必须要守护的人。”这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向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何致忠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经常挂在嘴边、愿意跟人分享的话。这句简单而朴素的话道出了他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显现了他在危难时刻和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何致忠作为千千万万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当中的一员,他在抗疫路上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窥探出奥秘。

一个馒头,一碗稀饭,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选择了吃住在社区,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个馒头加一碗稀饭,十分简单。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区内为居民张贴宣传单,仔细核对湖北入赣返乡人员的信息、收集返乡人员的体温记录。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当乡里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情况,想把他安排到二线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何致忠坚定地说道:“如今疫情形势如此严峻,尽管我身体残疾,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必须义不容辞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从未因这点累而抱怨,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对社区居民爱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献付出只是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党员本色在战役火线越擦越亮,让党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线熠熠生辉!

一碗蛋炒饭,一勺豆腐汤,是抗疫路上的“营养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给自己做了个蛋炒饭,又做了豆腐汤。他常说,这个搭配是最有营养,最养生的。吃完午饭,他又做起了“配送员”。“何书记,给我带点几斤肉,回来给你钱”“何老板,给我带条鱼回来”……“收到,晚上我就给你买过来,明天给你们送过去”,他答应道。每天下午4点去买菜,5点左右去送菜,晚上还要守夜班,有时候睡眠不足4—5个小时,可他依然乐此不彼。他说,“以前服务大家总觉得累、觉得苦,但现在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很光荣。”社区居民都说:“我们书记虽然是独臂,但是他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冲在前面,我们就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诠释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行动撑起了战胜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肠,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点,才把社区群众需要的东西给准备好。又想起了要对返汉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又急忙跑去了给他们测量体温并记录。虽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测体温、劝返群众”,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的核查,但他从不马虎,坚持做到一丝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肠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对他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在帐篷里和亲人视频对话,在街道社区为居民采购就是日常……亲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却说道:“疫情当前,我必须冲在一线,报答国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人们常说,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只许胜利的战役中,哪里有疫情、险情,哪里最困难、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默默坚守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战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职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