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范文(19篇)

时间:2023-12-08 20:35:17 作者:JQ文豪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导自己的行动和决策。下面是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例如: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都特别加入了“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及“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等板块。在这些板块中,有的教师写道:

1、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知识提出来。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确保了探究教学的顺畅进行。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将座位排成若干u形单元,采用六人学习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教师用电脑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近期在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开展了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xx年版)》的前两部分的学习,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xx年版)》,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将学习心得做如下总结:

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有其独特的学科内容及研究范式,在人才培养中一直承担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物理学的这一学科特质在历次课标修订中均作为主要支撑承载其育人功能。xx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首先论述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这是物理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与学生认知能力、学科课程要求相匹配的学习内容与研究方法,是对xx年版《课标》前言中课程性质的进一步完善。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为整体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课程的建构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xx年版《课标》规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要以“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这就要进一步深挖物理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突出学科在人才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多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贯穿始终的理念。这一理念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生活、物理、社会三者之间进阶性的实质跨越,帮助学生建构对物理世界的初步认识,为其探究兴趣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并明确物理学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这一课程理念引领下开展的物理教学,可让学生深刻领会学科知识与现实价值的双重统一,了解基础科学作为科技创新基石的重要作用,也是领悟“知行合一”内涵与现实意义的有效举措。

(三)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xx年版《课标》第一次从课程结构角度明确提出以主题为线索,促进课程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xx年版《课标》将课程内容确定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内容的高度组织概况;“实验探究”一级主题是从物理学科特征出发,强化物理课程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跨学科实践”一级主题则借助物理学的大观念,构建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知识、能力、素养间的逐步转化。课程内容结构化,将进一步凸显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单个知识的识记、理解跨越到知识网络的整体建构,侧重于加强对学科知识整体性、综合性与迁移性的认识,这将有利于学生学科观念、学科思维的形成,对其科学本质的理解、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

(四)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新课改要求下,物理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重新认识物理教学。xx年版《课标》将“注重科学探究”放在了“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之前,明确了科学探究不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升需要借助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样也呼唤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建适宜学生能力发展的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搭建起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创造可能。

(五)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之下,课程评价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评价质量。通过构建主体多元、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教学功能,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为落实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要求和考评方案,全面、客观、及时地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价与诊断,就要加大开展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力度,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所参与的学习活动入手,全方位地分类评价,从而得到真实、有效的综合评价结果;同时,也要重视以素养立意为中心的终结性评价,切实完成从知识评价向素养评价的转变,真正发挥测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物理观念是在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蕴含了物理学科核心概念的教育价值,基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在物理学科体系中所选择的基本内容,将物理观念概括为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

观念的形成不同于知识的习得,不可能通过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和单一的学习方式获得,这就加强了学习者本人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与内化的程度,因此,物理观念的提出超越了原有对碎片化知识的理解,是对学生知识理解和能力发展的更高要求。

科学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自然界中事物(包括对象、过程、现象、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性及自然界中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科学思维是复杂多样的,科学思维的养成也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积累过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选择与学生发展相匹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助推科学思维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避免揠苗助长的错误教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作为核心素养,所具有的内涵不仅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领悟到的`物理学科之于社会发展的意义,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具备的精神与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处理社会性议题时应采取的理性态度与合理做法,同时,也表达了物理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从而培养出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的深刻内涵。

对于课程目标的感受。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提出,是在原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之上,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学习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加体现了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革新,努力解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高中美术新课标解读心得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是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过去的培养目标着重知识与技能。但由于学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学生今后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便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科学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因此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标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基本理念:

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并且物理教学也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的情绪。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等。

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学科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即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成功的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自学式、探究式等。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新课标从过去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承变为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于是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

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的万能、神圣以及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也正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欠缺深思熟虑,我们的星球正面临着如像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等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客观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理智的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肩负培养学生科学观的科学教育应重视及时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使学生在涉及科学技术问题时,能有意识地从它对社会的正反两反面的影响去考虑,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果,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为实现课程目标,必须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如:1、进行发展性评价。例如建立成长手册(也称档案式评价)。2、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

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有其独特的内容及研究范式,在人才培养中一直承担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这一学科特质在历次课标修订中均作为主要支撑承载其育人功能。

1、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2、物理学的发展和作用。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相对论、量子论等,物理学引领着人类对自然神秘的探索,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物理学对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3、课程性质。

正如课标中所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此学科定位是由义务教育的总目标与任务和物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共同决定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需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下,20xx年版课标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了学段间的衔接和学科间的综合,凸显了课程的连续性与综合性。

相比于20xx年版课标,20xx年版课标中呈现的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凸显了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阐明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在规定性,深刻把握了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准确描述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明确了物理课程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20xx年版课标课程性质有助于教师探讨物理学的内涵及功能,明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定位、性质、特点及价值,从而引导学生从物理学视角分析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定位更加清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重视物理课程育人方面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这一理念在我们物理教育过程中贯穿始终。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思考物理,在实际生活中构建生长点,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和思考。同时,新课标还新增“跨学科实践”的内容,注重学科间渗透。

3、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从课程结构角度明确提出以主题为线索,促进课程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的系统性。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由“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构成。“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是对义教阶段物理课程内容的高度组织概括;“实验探究”一级主题是从物理学科特征出发,强化物理课程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跨学科实践”一级主题则借助物理学的大概念,构建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知识、能力、素养间的逐步转化。

4、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物理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重新认识物理教学。与20xx年版课标相比,20xx年版课标将“注重科学探究”放在了“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之前,明确了科学探究不单是义教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需要借助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样呼唤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建适宜学生能力发展的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搭建起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创造可能。

5、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之下,课程评价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评价质量。该理念强调评价应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以期通过构建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一理念对其他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起到了激励、反馈、保障与质量监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构建一个评价目标明确、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维度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近期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xx版)》进行了学习,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版)课例式解读》,我对课程性质与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

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有其独特的内容及研究范式,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相比于20xx版课程标准,20xx版的课程标准在与学生认知能力、学科课程要求相匹配的学习内容与研究方法等都进行了完善。此外,20xx年版课标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了学段间的衔接和学科间的综合,凸显了课程的连续性和综合性。

20xx年版课标课程性质有助于教师探讨物理学的内涵及功能,明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定位、性质、特点及价值,从而引导学生从物理学视角分析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并且物理教学也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的情绪。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等。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学科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即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成功的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果,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近期学习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xx版)》简称《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有如下感悟。

《课标》的课程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三维目标变成核心素养目标,这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目标要求。

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初步形成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然后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应用物理观念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最近在做的,做题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境,也就是学习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于物理的现象,鼓励学生多发现,多跟物理联系起来,多用物理的知识解决所发现的问题,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习物理的知识是很有用的。

会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的物理问题。物理中有很多的模型,之后要注重跟学生强调用模型的问题,让学生觉得使用模型很方便而且能反应本质。但是也一定要强调模型是理想化的,实际中一定不存在,让学生厘清事实和模型的区别;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思维方法的学习。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物理,也适用于各种自然学科,也能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利用所收集的证据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的意识。这点对我们的学生很重要,就一个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一个需要突破的点,这都是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不断的锻炼,才能在生活中很好的'应用,成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能力;敢于质疑,提出新的方案,具有质疑创新的意识。这一点虽然很难,但是是学生以后优越于其他人的关键,虽然不能常有,但是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新想法和敢于提出质疑的品格。

科学探究由之前的七个点简练成现在的四个点: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培养学生提出有需要的科学的问题,能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初步具有获取证据的能力,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初步解释过程和结果,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观点,能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环境,让他们勇于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多给他们信任,让他们更多的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些科学探究,尽量少的包办代替,这样才能是他们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爱科学,有学物理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心物理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不迷信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语文老师,要不断创设情境,运用智慧和技巧,通过开展有质量的言语活动,给学生们运用言语能力的机会。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效能,并能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热情”,播种表达、交流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本周我通过阅读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从而关注到新旧课标间的差异,现将我的阅读心得与大家分享。

新旧课标不一样的六个关键点:

一是新增核心素养内涵,增加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二是课程内容全部更新: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三是学段要求中,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

四是新增学业质量,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部分编写。

五是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相关要求;

六是附录: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常用标点符号的说明。

新课标中统领总体目标的是核心素养内涵,包括四点: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新课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提出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不仅是书面能力,还是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觉得以后说一个人“语文很好”,不仅是卷面分数高,综合来说都是极高的评价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文学习的重要观点就是“从阅读到思辨“。现在的“新课标“中,就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无论阅读或者创作,如果太范式化,孩子们很难长远地、自驱地让自己成为终身阅读者或终身表达者。孩子创造一个平等表达与思考的场域。引导、引申、激发孩子的表达。在平等的环境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想法是被认同的,不断地迈向自驱性的思考和表达。“新课标”中倡导的创作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提升“语言逻辑“等目标,正是如此。

总之,学习新课标,让我明白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回到培养学生“创新思辨”的素养上来,培养孩子适应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

高中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与了本次省骨干老师为期十天的培训,非常荣幸。我学到了很多学问,身心愉悦、收获颇多。在这次培训中,我熟悉了很多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优秀老师,不但使我接触到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我增加了教学基础理论,更新了教育理念。下面就是我在培训中的的体会和感想:

整个这次培训过程中充溢了专家们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观点新奇,简介独到,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受益匪浅。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把握同学的认知进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讨论,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经过这十天的短期培训,熟悉到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乐观参加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要做一个课改的乐观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学问也有保质期,作为老师,实践阅历是财宝,同时也可能是羁伴。由于过多的实践阅历有时会阻碍老师对新学问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老师新学问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老师学问的缺乏。缺乏学问的老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阅历,自然会导致各种力量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阅历就成了阻碍老师教学力量的进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课堂教学模块主要是提高学员在课堂上实施素养教育的力量。课堂是老师工作的主要场所,老师的一行一动一招一式都体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骨干老师都有娴熟驾驭课堂的'力量,那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因此,我们广阔老师必需强化课堂教学新理念。提高参加课程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取得个好的效果。

这次培训给我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作为一名从事现代化教学的老师。我们的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学问、更需要的是渊博的学问和祖国教育事业的进展观。我们必需去多读书读新书,丰富自己的学问,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要做一个有才智、有爱心、让自己欢乐也要让同学欢乐得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同学。就必需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假如我们能让同学感受到他今日的努力就是明天获得美妙生活的力量,拥有幸福的力量,那同学就会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动自觉学习的一面。因此,作为一名老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乐观进行学问的更新。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端详了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高中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本次参与学校组织的生物新课标及新教材培训,经过老师们两周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重新学习和仔细总结,本人感受颇深,详细心得总结如下:

(1)面对全体同学。

(2)提高同学的生物学素养。

(3)提倡探究性学习。

生物新课标有四十七个核心概念。“突出核心概念”是为了关心同学用重要概念构建起一个学问框架,这样既可以关心同学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学问有条理存储在这个框架中,又可以为日后接受和建立新的.科学概念供应平台。由此可见,“突出重要概念”是为了关心同学利用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内存联系形成一个科学的学问体系,关注同学对生物学学问的进展性熟悉,保障了生物学学问在熟悉层次、范围深度上的连续性,体现了生物的科学性和进展性。

新课标要求同学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同学,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同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老师应当转变生物教学理念,加强生物理论的讨论,不断提高适应新教材力量,才能充分挖掘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乐观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的激烈争辩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学问,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同学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气便愈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必需培育同学创新力量摆在突出位置已是势在必行。新课标和新教材注意同学的各种力量培育,特殊创新意识,创新力量的培育,鼓舞同学制造性地学习,就必需努力为同学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

重心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些无不体现了国家“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符合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地理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里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人地协调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旨在培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分析、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当今世界,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破坏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所在。

2.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整体性思想是贯穿高中地理教学的思想,综合研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中,这种思想重要性的表现尤为明显,对地理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区域的综合,已经不是单纯的应对考试这么简单了,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学生以后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对孩子们的一生都十分重大的影响,这更加体现了国家立德树人的宗旨。

3.区域认识,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并综合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这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常规方式,也是地理教学考查方式的重要体现形式。

4.地理实践力,是一种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力和思维品质。地理实践力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最欠缺的地方,也是最难操作的一部分。尤其是野外考察部分,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尤其是安全因素和我们焦作地区的经济水平,很难实现。焦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实现野外考察;室内实验是地理实践力的另外一种操作方式,比较适合大多树数学生和学校,但局限性较大,而且不是所有的地理现象都能通过实验来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野外考察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十一中借助科技创新的平台,也引导学生参与了不少社会调查,获得了不少奖项,也是对实践性地理课程的一种实施方式。

1、创设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注重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景设置,注重地理学术的情景设置。生活中,处处皆地理,只要用心观察和思考,总能找到相关的生活现象来指导地理教学。例如,近几天的天气变化,可以用来解释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可以借助二十节气来解释农业生产的农时,农作物的生活习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天气变化。

2.用核心素养指导测试内容。

在地理测试内容的选取和设置上,要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尽可能的避免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选择测试内容。高中地理教学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要始终给学生传授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教学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3.积极实施实践性地理课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实践力一直是地理学科知识最基本的获取方式,而地理考察、地理实践、地理实验等方面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安全问题是悬在地理考察教学头上的一把利剑,来自方方面面的紧箍咒使地理考察只停留在理论上。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地理老师一定要抓住身边的各种机会,去实施实践方面的教学。

高中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高中英语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这句话在整体上、宏观上对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做了定位,也对英语老师的教学职责做了规定。英语课程是育人的手段,在除去英语学科自身核心素养之外,该学科还附带了许多其他功能。此性质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呼应。

(二)基本理念。

第一、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想这是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都会有类似的要求。简单地说,今天我们强调学习了外语是为了洋为中用,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为了弘扬祖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合的同时强大祖国自身。培养的是走向世界的站直了的中国人。怎么操作?需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内涵,渗透这样的理念。看来,英语教师必须让自己热血起来,充分了解到祖国的强大,也了解到存在问题,但是最终还是为了发展祖国,增强实力,所以挖掘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是分内的事。

第二、构建高中英语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实现这部分,关键是把握好课内和课外,选修和必修之间的关系。值得质疑的是:如果高考不改、评价制度不改,有多少老师和学校会拿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开设选修课呢?换句话说,教有余力、学有余力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教育思想足够前卫的单位才有可能真正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对于多数而言,只能停留在构建高中英语共同基础上。

第三、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学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在“用中学、做中学”的意识和能力。这意味着教师的观念要做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变化必须引起注意:一是要转变观念。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以考代学、不能以练代讲。要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不同主题下、不同语境中“使用语言”完成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交流活动。二是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这一点太重要了,也一定是很多老师缺乏的。许多老师上公开课不得已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平时的教学就要随意多了,或者谈不上设计,更谈不上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真实意义?我以为把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与现实社会联系,打通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处于一个真实开放的世界中。谈到这里,显然这对学校教学硬件的配备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要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想一想,把精力都花在做试卷上的老师怎么可能有心思进行资源整合和课堂教学设计呢?前者能解决一时需要,后者却是可以实现持续发展。

第四、完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课标强调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但是没有讲明“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之间的关系。怎么突出学生主体?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如何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如何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核心素养如何可以被测评呢?个人感觉到,这一点非常难。如果在这一点上得不到突破,那么新课标落实就是问题。大胆预测一下,今后考试试题应该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第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丰富英语课程学习资源。对于现代技术,要持有开放态度,但也不能唯技术论。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最大的好处在于资源获取、个性化学习、针对性评价和提升。这一点要充分利用,让学生获取更广泛的资源,更符合自己兴趣的学习资源,更有针对性的提升计划,这有什么不好呢?总不能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啊!

(一)学科核心素养。

总体上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原来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关键词上对比,核心素养凸显了“文化”、“思维”,知识、过程与法方法以及价值观融入到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中去了。当然,我们原来不提核心素养的时候,也会关注“文化和思维”的。其实,表述上的转变也是为了和“国际”接轨,让中国的课程和教学的话语体系能够走向国际,二者在本质上没有重大差别,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我的感受是:新的.表述似乎分块更清晰。不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还是用“文化品格”更好,内涵更丰富一些,涵盖了文化意识、文化自信、文化包容、跨文化交流等要素。新课标,并非最完美。它也只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个指导性的工具。

(二)课程目标。

我认为英语教学的本真目标是开启学生智慧、发展言语能力、培育学生的直立精神,让学生成为具有中国心的世界公民。

(三)课程结构中要关注什么:校本选修课。

新课程包括必修课(毕业要求)、选修性必修课(高考要求)和选修课(提高类)。个人觉得学校的校本选修课,还是难以落实,因为它取决于太多因素,如:课时、经费、师资力量、教师精力、考试评价等。学校只有在这方面进行大的变化,才会推动校本课程的开设,这件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无论从家长、教师还是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也是中国的怪现象!那么谁来做,有兴趣的教师先做起来。

(一)主题语境。

这是英语新课标“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主题,主要分成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三大主题,然后分出主题群,再分出主题语境内容要求。个人觉得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是不是可以采取“还原”的思维方式,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一定要这样分吗?事实上,他们是相对独立的块,彼此还是联系的。比如,“个人职业倾向”,就不可能是单单“人与自我”的问题,可能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问题;“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异常”,也不一定就仅仅是“人与社会”的问题。所以,既要用相对独立的观点看,也要用普遍联系、整体的思维看主题语境。这样,可以让教学语境的设计更具有灵活性。主题语境是个工具,建立主题语境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实现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语篇类型。

应该用系统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这一概念,把语篇看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单位,利于在整体中把握局部知识,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迁移。该部分列举了十多种语篇,并提出一个概念---“多模态”语篇。什么叫做多模态?我们运用各种感官获取各种可能的互动意义,那些可以提供意义的存在就是多模态语篇。当然,这是我的定义。多模态外语教材则是指“由多种模态共同组成的外语教材,包括文字、图画、表格、录音、录像共时或者按一定顺序出现。其中,文字显然还是起主导作用,但不再是一种模态独尊的局面,而是多种模态竞相争艳的局面。可以这样说,现在英语教学不仅仅要运用主流的信息传递工具(文字),也要发挥非文字(口头、音像制品、图表信息)传播方式的作用。个人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当前信息时代的新发展相一致的。应该引起一线教师的注意,至少不能“唯书面文字”。

语篇教学,重要的是如何搞清语篇内部各种复杂的关系,前提是这篇文章是良好的有机整体。否则,不值得耗时。精选语篇很重要。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要关注语篇的类型和语篇的风格;二要以语篇为单位组织教学,换句话说,就是任何局部的理解都必须站在语篇全局的角度加以考量,这是重点;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语篇意识,让他们也具有这样的学习策略;四是所有语篇的分析也仅仅是手段,不能为语篇而语篇,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取作者的意义、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

(三)语言知识1:语音。

这里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侧重运用语音表达语义,重读、连读、爆破、停顿、节奏、重音和音调等技能都应该是服务于意义的,同样学习者也应该学会通过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获取意义。这是需要大量听说练习才可以达到的。《课标》谈到借助于诗歌,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我认为著名的演讲也应该是非常经典的教材!

(三)语言知识2:主题语境下的词汇。

怎么理解主题语境下的词汇学习活动?比如设计:occupied,思考该词会在什么样的主题下出现?人与自我,谈论自我时间安排的时候;或者人与社会,谈论一起外出的时候。都会涉及occupied,举例说,iamoccupiedwithmyarticleandsorrytobeunabletogooutingwithyou.换句话说,不能无厘头地扔给学生一个短语或是一个例句。词、句、篇和主题必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备课的时候作为教师需要考虑到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讲,英语教师的知识面必须足够广泛才可以,广泛阅读英文报刊,了解社会时事,并且有意识地把杂乱的信息归整到不同主题语境中,便于迁移运用。当然,不同主题间也是彼此联系,马克思主义不是强调要用普遍联系的观念看待问题吗?譬如:最近中国游客在泰国遇难,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综合体现。从任何一个角度出发都可以做一些分析。为什么要在一个主题下进行词汇教学?这是指向学生英语素养的。同一个主题,它具有统整的功能,易于帮助学生形成框架的知识,根据学习心理学,越是框架的东西,越是容易被迁移运用。如果要建造一个房子,我们首先也是有个图纸和框架,进行专业的设计,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才会细致地考虑窗户如何设计。而不是首先考虑窗户的设计。因此,这样想来,我们的词汇教学就必须放在一个主题下进行,如果一个单元是一个主题,就要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的设计。由此可以想象,单元教学设计和主题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线教师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三)语言知识3:活动中的词汇。

新课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语言能力,不再说语言知识,是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技能,就是在变化的新的语境中依然能够发挥作用。就如“开车”,在农村里可以开,到了城市里依然能够驾驶。如果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那就是“素养”。同样,一个词汇,如evolution,学生不仅在课文中懂得它的意思,还能够在不同场景中再认,恰当地运用,甚至于创造性地运用,达到思想、情感或是认知上面的增值,那就是一种素养,就是英语学科的素养。举例说,学生能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这样表达中国的反腐进展,overthepastfewyears,chinahasevolvedanexcellentsystemforpreventingthepublicofficialsfrombeingcorrupt.这里的evolve的运用就能体现出学生的素养或者,evolve融入到学生的素养中去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素养”是一个综合体现,涉及学生知识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学习策略,乃至学生的审美情趣等。此句中,学生需要了解国家时事,对这类事情有一定的自我判断,努力尝试学以致用,并且意识到如此使用是恰当的。因此,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当涉及“素养”的教学设计或是评价的时候,必须采取综合的视野和融合的手段才是实现了课标的本意。素养,因为是融合的,是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认知集合在一起的,所以才会是可以“带走”的,可以在新的复杂情境中被运用。

(三)语言知识4:词汇的分级要求。

就必修课程而言,在这一块从方法和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师要让学生体验运用词典等资源,理解语篇中的关键词传递的意图和态度。这句话里渗透了目标、资源策略、具体方法要求。学生需要掌握构词法,掌握词性变化规律。这在以往强调不多,也是学生在运用词汇时经常犯错的地方,并且能够用来理解和表达有关主题的信息和观点。我以为,在这里又一次突出了语言学习者和教学者必须对“主题”关注。这是核心素养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前也谈过,但是没有放到课程方案中来要求。以前是少数探索者的行为,现在要转变为一线教师的共识。如果我们还在零碎地教授单词,不借助于主题实施词汇教学,那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课标的要求。那么课标要求的依据在哪里?我以为,其有着心理学、脑科学和教育学的依据。我们一线的教师往往会轻视理论,其实,理论研究真的不能不重视,它们来源于实践,是在大量实践基础和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经过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而形成的。只有,不怀疑,才会坚定地去践行新课标理念,也才能借此机会不断提高自己。

“在语境中,依据不同的主题,运用词汇命名、描述、阐释等。”这里对学生的词汇能力提高了要求。以competence为例,学生需要在某个情境比如“谈论教师”,这是涉及“人与社会”这个大主题的。学生在对话问题或是书面文体中谈论以为曾经的教师的工作能力,他会用competence来描述或说明老师的教学能力。于是有了这个句子frommyexperience,david’scompetenceasateacherisunquestionable.同样,这句话也蕴含了讲话者的情感、态度,通过恰当地使用competence一词,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们知道,competence表示theabilitytodosomethingwell.所以,上一句话充分体现了运用者对这位老师能力的信任。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都必须关注“语用”。

从选择性必修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关键词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复杂的语境;积累词块;词汇的内涵和外延。这些在以往的论文中作为先期探索会经常出现的术语,现在要成为指导我们日常教学和英语学习的要求了。我认为这三个关键词同样蕴含了大量的先进的理念和策略在其中。复杂的语境,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多变、多样、较为高级的语境中使用词汇;词块,意味着教学和学习中,在主题大概念下,聚焦于意群的整体学习和运用,蕴含了组块记忆和意义学习的原理;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意味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不能停留于浅表学习。例如,在下列句子中:thatmeans,ineconomicterms,thatthegapbetweenmenandwomeninchinaisamongthenarrowestintheworld.此句中,谈论的是中国男女收入对比。学生学过intermsof,这里ineconomicterms就是变式,作为意群来掌握,表示中国男女收入目前相对差距缩小。言外之意,女子越来独立。因此,语言学习者不能就看表面意思,要习惯寻求字里行间的意义。词块和语句承载着文化、思想和情感。文字,是一种符号,是它们的表征,要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就必须经历形象或抽象的“解码”过程,要习惯于这样的思考才行。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出台,“新课标”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为了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标准,并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中,学校专门进行了培训,我感悟良多。

1、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意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的研究。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教师、学作文吧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等问题的认识发了很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质疑、激发学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收集和利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3、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高中化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

第一步,在进行新授课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以及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在新授课中教师讲解知识的深度以及语言。比如,学生对于抽象的化学能的变化接受程度比较低,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度要循序渐进,不能讲解过程中直接“一步到位”得到答案。并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形象的“水往低处流”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的相关转化。

第二步,在新授课的过程中课堂引入后要进行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设问时我们应该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依据,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即难度要分明)、问题要清楚。很多时候,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过于理想化,导致课上学生听不明白问题。

第三步,提出问题之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问题的看法以及疑难点比较一致,通过及时的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思考,集思广益,从而使教学的重难点得到突破。同时,及时有效地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兴趣。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也会有一种喜悦和自豪感,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讨论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第四步,讨论后,用化学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原电池的讲解为例,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会有电流通过?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到理论上的答案:是因为电子的移动。但是学生心中会有疑问:事实真是如此吗?这时,教师通过演示铜锌硫酸电池的实验,可以从直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步,新知识讲授完毕后,要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当然,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依据自身的情况酌情而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结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即学生总结,教师辅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旧知识的合理构建”。

最后,要配以典型的例题或者实际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运用知识。比如,学习完氯气的性质后,教师可以给出同学们一个实例:某地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如果你是消防员会如何疏散当地群众呢?通过一个实际的生活应用,即让学生复习了氯气的相关知识,又让学生体会道路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掌握了一项技能,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设定,来呼应化学要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完整的化学新授课流程应依据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每位“准老师”都要记住新课标下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中化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年来,我们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去考量、去实践“新课标”,对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探究式教学认识感悟不少。下面谈谈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

(1)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化学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能源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联系这些问题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h2s性质时,可以联系开县天然气井喷事件。在该事件中,为了避免人畜中毒,将天然气点燃了。“天然气中的h2s有哪些性质呢?”这个问题随着情境的展现自然生成了。

(2)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分别演示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并进一步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学生由此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究氯气化学性质的愿望。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例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中,学生观察了实验之后,教师提出:什么是强电解质?什么是弱电解质?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比较,进行联想、迁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作出各种解释,如强电解质是由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的,还是由化合物中键的极性决定的,或是由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决定的。当然,这些解释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它们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探究过程的产物。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在研究用h2so4、al和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al(oh)3,时,先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如:

方案一:al和稀h2so4反应,生成的'al2(so4)3,再和naoh反应生成al(oh)3。

方案二:al和naoh反应,生成的naalo2,再和稀h2so4反应生成al(oh)3。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两个方案都是用等量的al制得了等量的al(oh)3,但方案一消耗的h2so4和naoh比方案二多。接着提示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最终设计出优化的方案三:用方案一得到的al2(so4)3。和方案二得到的naalo2以1:6的剂量反应制得al(oh)3,这样最节约试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对原先的设计进行比较、取舍和优化,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铁和铁的化合物”时,学生用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往往是灰绿色的,而不是白色的,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原因:fe(oh)2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那么,怎样才能使氧化速度变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各种方法:

(1)先将所用的naoh溶液煮沸;

(2)用氢气把fe(oh)2溶液中的空气赶走;

(3)在fe(oh)2溶液上滴加油膜……。

师生进一步通过分析、比较,最终找到了较好的实验方法:在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另将滴管伸到液面下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即可看到液面下方有白色沉淀,且保持较长时间。经过这样的探索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了培养。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决定着课堂学习氛围。如果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想、敢问、敢辩、敢说,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就会异常活跃和丰富。因此,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课堂上多走下讲台,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态度亲切和蔼,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减少学生因学习引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探究知识。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中寻找问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探究活动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到“已知区”推进。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须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要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丧失探究的信心。正如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所说:“学生必须面对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

3、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听取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对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探讨和实践。

高中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新课标,体会到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仍旧是:生物新课程面对全体同学,同学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重视同学的共性化进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培育。充分体现学问、力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但做了很多的修改。详细心得总结如下。

“科学探究”主题:在进展科学探究力量方面,将“实施方案”中的“评价证据、数据”改为“尝试评价证据、数据”,适当地降低了对同学的力量要求。出于同样的考虑,将“表达沟通”中的'“撰写探究报告”改为“写出探究报告”。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原“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的要求提的比较高,这意味着不仅要求同学能“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还要能从光学和成像原理的角度加以说明。修订后改为“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明显比较适合学校同学的实际水平。

“生物与环境”主题:原“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的要求提的比较高,改为“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原要求属于理解水平,要求同学能“把握内在规律联系;与已有学问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供应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而现要求属于了解水平,只要求同学“再认或回忆学问;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现要求明显减轻了同学的负担。

“生物多样性”主题:原“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的要求提的比较高,改为“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这就使原先要求达到“领悟水平”(具有稳定的态度、全都的行为和共性化的价值观念等)的高级的情感目标要求,变为“反应水平”(在经受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推断;做出相应反应等)的中级情感目标要求。

《标准》在“生物多样性”主题中的变化包括详细内容增加了“苔藓植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内容比较广泛,同学学习后对地球上的生物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熟悉,这种熟悉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课程标准的难度要求,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目标指向是公民素养而不是专业素养。

高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课程目标体现了学科育人,落实“双减”要求,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体现了物理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课程目标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从国家对教育的要求角度出发,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相当”的时代新人为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将这一目标逐步分解,具有了可操作性。所以,我们不再会以知识点为具体的目标,而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个目标统领我们的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个学习活动、每一个单元设计、每一节课、每一个学期。课程目标中要求:

1、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2、依据核心素养内涵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体现物理课程独有的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学生经过漫长的学习过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或能力,这种能力既能使自己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1、物理观念的思考。

物理观念是具有科学思维的基础、包括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但不是教材中具体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它是学生在认识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考的一个角度。例如。学生在买鞋时除了考虑美观、经济外,还需考虑实用,而实用这个角度就包含了运动和相互运用的物理观念。虽然我们教师每堂课都在教物理概念和规律,但真正的目的是学生学了这些后,能够与实际的情境、生活中的事物、或者实际的问题联系起来,所以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家如何获得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以便能学以致用,能客观、辩证的认识这个世界。

2、科学思维的思考。

科学思维是一种认识方式,是人的大脑对认识事物的一种反应过程,它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基础,指在熟悉的环境中,建构模型分析物理问题,例如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时,提供的器材是木块、水、大烧杯、细线,一种情境是木块在细线的作用下悬浮在水中,一种是剪断细线后的情境,两种情境下,木块的受力等情况是不同的,这时就需要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从而进行科学的推理和论证,初中阶段学生所构建的模型没有十分复杂的,都是简单的模型。

3、科学探究的思考。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处理问题或认识自然现象时的`一种方法,包含四个要素:问题、证据、解释、交流,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演示实验都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做这些实验时也要遵循科学探究的四个要素,潜移默化地使其在生活或社会中运用到这些科学探究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思考。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一种品质,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使命担当,主要包括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要素,这三个要素是逐层递进的,首先有想认识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最后在这个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社会、人类等做出贡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能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静待花开,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与责任。

课标中明确提出了目标要求,四个要求是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即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所以为了在教学中落实课程目标,我认为要做到四点:

1、创设熟悉的物理情境来引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3、注重实验或实践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4、设计与生产生活社会相关的问题或情境,体会物理的有趣和有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