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7 08:27:51 作者:翰墨

教学计划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课文出现的新词。

2、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教学重点、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习。

(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

(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师:(鼓励)嗯,好样的!请a同学到前面来表演。

(a生平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师:(试探性地问)你一个人表演可以吗?

生a:不行。我想请b同学和我一起表演。

(生b也是一个学困生)。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掌)。

(师笔录一:弯腰、蹒珊,与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吗?

(师笔录二:对“隐者”身份有误解)。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爸爸”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在哪里采药?你知道吗?(补充设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补充设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晓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笔录三:学生对古诗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师”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

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小孩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小孩问路。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小孩打听一个人,问小孩是不是这个人。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今天就学习它。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生:隐者是为了给别人治病才去采药的。我想对他说:“您的心灵多美好,为了医好他人的病去采药,不怕山高林密。不顾年老体弱。”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为了治好别人的病去采药,走了那么远的路,爬上了那么高的山,您真勇敢!我佩服您!”

师: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

……。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内容,结合插图,大胆的想象一下,诗人与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选出优秀小组到前面来为全班同学表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1课时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习册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4、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了。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近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引出“不遇”(板书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寻)。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引出“不遇”(板书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绝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2课时。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2课时。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10。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5。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0。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

此时,看着(),诗人()。

2、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10。

1、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坚韧,有力  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采药vs挖菜 。

挖菜,俗不可耐,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只是难得的风景。

此山vs南山 。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山中 云深处药仙 )。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是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 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又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又很远,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俗       逸      仙。

松下山中云深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b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习册3)。

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希望。

云深不知处。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这首诗的作者是贾岛,唐朝有名的苦吟诗人啊,可这首诗似乎太平白太俗了一点吧,这样的大白话是诗吗?是名诗人的诗吗?粗看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1 《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 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 趣。

教学时间:1课时

一 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1 齐读诗句

2 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 ) 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1 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 体会感情

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贾岛 《 剑客 》

1 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填空 (练习册3)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双基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1、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5、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1、引导想象:

l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松下问童子,问。

言师采药去。不遇推敲。

只在此山中,能遇。

云深不知处。难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