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计算教案反思(模板16篇)

时间:2023-11-12 13:21:05 作者:笔砚 时间的计算教案反思(模板16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为了教学准备和组织教学活动而设计的一种规范化的文档,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要素。教案模板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规范教学流程。我想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教案模板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吧。资深教师总结了几份实用的教案模板,供广大教师参考使用。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的教学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虽然学生还没有学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是可以正确计算出来的。但是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现在时间”和“经过时间”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现在时间,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是经过的时间。我还把课本上的几时=()分,改成了几小时=()分。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说法,可是费了不少的时间。

2、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但是我以为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和11:20+25分=11:45,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后来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虽然在教学中也让学生用学具表去拨钟表,进行计算,但是效果不算太好。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我相信到了期末这部分知识已不是绊脚石,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它。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1、“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而书本p62上的2时=()分却没有这样的区分。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我把这一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在校的时间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学习经过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时,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2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一个是时相同,容易计算的和时不同、分不够减教难算的两种,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解决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只要正确对学生的方法都给予肯定。

但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有点困惑,如果停留在只让学生感悟经过时间的推算,不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估计作业中的错误率会很高,特别是差生,缺失了方法会无从下手,特别是碰到分段计算经过时间会更棘手,如果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后,所有的经过时间都套用这一公式去算的话又显得太呆板。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既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学具应该得到进一步改进,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感悟出经过时间就是分针和时针在钟面走过的一段时间,然后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有些题目,如分减分不够减要向小时借1小时再减,再用这方法比较麻烦,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改过来,列成几时几分-几时几分的算式,列竖式来计算的方法,特别要强调60进制。要让每个孩子掌握这种方法,习惯用这种方法,一定能大大提高正确率。

只是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教师也只能对这部分内容,特别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多的练习,讲解。

《时间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2、了解时间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会通过观察、数格子、计算来知道所经过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时、分、秒进率。

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2、填空题。

2时=()分2分=()秒。

180分=()时120秒=()分。

1时40分=()分6分=()秒。

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看一场电影要2()。

(3)小东跑一100米要用16()。

二、探究新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学作息时间表”学生自读问题,依次解决问题。

(1)上午第一节课是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你是怎么知道一节课的时间,你有什么方法?你会不会列算式。

(老师讲解列算式计算)。

板书:8:50–8:10=40分。

8:50。

-8:10。

40。

答:这节课上了40分钟。

(2)反馈练习:学生板演,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下午第七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3)深入探究,10:50~11:30第四节上了多少时间?

学生先试做,问在计算中发现有什么问题?

重点讲解分不够减,到时退一作60分。

(4)反馈练习:1.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路上经历了多长时间?先看钟表,再请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学生板演并订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王老师看一场电影时刻表如下,请问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时间的计算存在几个问题:

1.对一个时间表示的是时段还是时刻不明确,没有详细地思考计算的结果究竟是时段还是时刻,从而造成表示的错误,如用电子表的格式表示经过的时段。

2.学生没有分析计时方法是否一致,没有考虑是否应该转换计时方法。

3.学生不会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解题,甚至有些学生对各种方法存在混淆的认识。

分析学生的作业与练习,我认为在教学计算时间的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在读题的基础上,要注意题目中时间表示是用了哪一种方法。

2.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准确地表示时间,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的时段,让学生对时刻和时段有更清晰的认识。

3.让生明确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读题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条件与要求,选择相对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如填空题,如果求经过的时段并不是很长,而且开始和结束时刻都是整时且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可以选择用数手指的方法。

4.利用箭头的方法求时间时,应该采用三到四个箭头,这样有利于将难度降低。

5.如果时段的计算跨越到第二天,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将难度降低,分别先算出第一天经过的时段和第二天的时段,再进行相加。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时间的计算存在几个问题:

1.对一个时间表示的是时段还是时刻不明确,没有详细地思考计算的结果究竟是时段还是时刻,从而造成表示的错误,如用电子表的格式表示经过的时段。

2.学生没有分析计时方法是否一致,没有考虑是否应该转换计时方法。

3.学生不会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解题,甚至有些学生对各种方法存在混淆的认识。

分析学生的作业与练习,我认为在教学计算时间的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在读题的基础上,要注意题目中时间表示是用了哪一种方法。

2.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准确地表示时间,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的时段,让学生对时刻和时段有更清晰的认识。

3.让生明确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读题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条件与要求,选择相对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如填空题,如果求经过的时段并不是很长,而且开始和结束时刻都是整时且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可以选择用数手指的方法。

4.利用箭头的方法求时间时,应该采用三到四个箭头,这样有利于将难度降低。

5.如果时段的计算跨越到第二天,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将难度降低,分别先算出第一天经过的时段和第二天的时段,再进行相加。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时间的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2时=()分,简单的单位换算;例2:7:30到7:45中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将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计算经过多少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因为生活经验有限,而且三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比如练习册中有这样的题: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如:7:30——9:05。学生对于几时减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减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茫然。

时间的计算教案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区别时间与时刻。

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课件。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开点终点站到点运行时间。

711北京10:22沈阳北当天19:29。

721北京18:00上海第二天8:00。

t42西安17:48北京第二天7:23。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对于以下三点有一些困惑: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我还把书本p62上的2时=()分,改成了2小时=()分。事实上,2时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2小时规范的说法就是2时。因此在复习课是,一定要纠正这个不规范的说法。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这是我在教学时与别人有分歧的地方。后来我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这个问题在复习课上也是要重点纠正的。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在这节课上是这样设计的:

我主要是用了教材上的例1和例2,在情境的设计上有所改动,例1通过去物资交流大会上游玩了两小时,让学生感受“经历时间”和时间段,同时引出1小时等于60分的进率关系,这是计算的基础。教学例2时,学生出现了数学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

但教学完例2,是否应该进一步拓展,展开跨小时段的计算呢,考虑到习题中有个别这样的题,我只是在课堂上稍加渗透,即由看少儿节目从5:20到6:00,学生得出可把6时看作5:60分进行减法运算的方法后进一步追问,那5:00至6:05分呢?即得出可先算出6时以前的40分钟,再得出6时后的5分钟,最后把两个部分加起来40+5等于45分钟,那从学生的反映即掌握情况看,应该可以进一步层层深入,可水到渠成的将这个知识点学懂,即可继续出题:5:20到6:15呢,5:20到6:20呢,5:20到6:30呢。但我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程序继续教学,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提高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应该即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更有效的教学安排,当然,这需要在课堂对本节课有充分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

第二大部分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所以,练习的形式出可以更多样,如出现一些一放题,即与3:10分相差40分钟,会是什么时刻呢?那学生即可往前算得2:30分,也可往后算得3:50分,这样,学生就可活学活用了,而且还可有效地训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小活动,如一个同学说前一个时刻,后一个同学说出与前一同学时刻相隔20分的时刻,这样,同学们就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同时,教师应该即时抓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进行一步拓展,或给于肯定和评价,会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单元《时间的计算》的教学,练习题上应该扩展到什么程度为止,比如学习巩固中有这样的题:

所以我认为学习时间的计算是不是放到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和《24时记时法》以后才学这些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没有这么多的错误了。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2、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3、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4、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1、“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而书本p62上的2时=()分却没有这样的区分。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我把这一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在校的时间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