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文案(实用21篇)

时间:2023-12-18 20:12:20 作者:QJ墨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较难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在这里分享一份经过多次实践优化的二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指导。在制定教学步骤时,要注意将知识的难易程度逐步展开,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以下是一份二年级教案范文,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等内容,供教师们参考制定自己的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直角,感知直角的特点——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直角是一类特殊的角。

2、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题。

3、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折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出示任意角,请学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出示书中例图,请学生说出例图中是否有角。

(2)揭示课题。

让学生观察例图,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并告知有此类特点的角为直角。

从例图中抽象出直角的图形,让学生认识直角的标志。

画三个边长长短不等的直角板书,强调直角的大小不随边的长短变化,直角的大小是一定、固定不变的。

二、认识直角。

(1)请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叠合法):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直角的另一条边重合,若重合是直角,若不重合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请学生拿出折纸,亲自动手折直角,并验证是否是直角。

三、画直角。

课件出示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三角板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重复判断直角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数一数课本“做一做”第2题中的直角。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3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分之(),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排列如下图,每组都有醒目的标记。

讲台。

第一组第四组第六组。

第二组第五组第七组。

第三组第八组。

一、引入。

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在教室的四个墙面分别贴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出示例1图,其中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和公园图片暂不出现。要求学生说出怎样在地图或者平面图上表示这四个方向,然后要求说出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八方的理解,引入新课。(板书:认识方向)。

二、展开。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提问:在学校的这一面有一个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

(2)指出:通常,我们把东面和北面的中间称做东北,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3)提问:这里有一个公园,这里是体育场,这里还有一座人民桥,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汇报。

2、归纳小结。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三、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中指南针的图)。

提出要求:这是一个指南针,红色箭头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完之后汇报结果。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谈话: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运动会后要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2)播放题中四个小动物所说的话,并在图中呈现相应的文字。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连线。

(3)出示正确答案,反馈、订正。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实景照片)。

说明:青山乡是一个美丽的水果之乡,在水库周围一共种植了8种水果。

(出示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依次排列在一边)。

提出要求: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许多游客来游览水果之乡。你愿意为来游览的游客制作一张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吗?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小组在活动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水果,并找到应该摆放的位置,然后把图片贴上去。

说明:桃园在水库的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梨园在水库的东北面;水库的`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制作平面图。完成后进行展示。

四、应用。

1、游戏。

(2)示范: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就指向西北面。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找到西南、东南和东北这三个方向。

学生讨论汇报。

启发思考:都是和第五组比,为什么每个组说的都不一样呢?

自由活动: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组和其他组的位置,看看黑板上贴的方向,想想说对了没有。

2、制作方向板。

谈话:找到了一个方向,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个方向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教师提示制作方向板的基本方法。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写出八个方向。

使用方向板:把方向板中的北对着北面,指一指,东北在哪里?东南呢?西北和西南呢?(教师说,让学生指方向)。

3、小结。

布置课外活动:现在我们许多住房都有朝南的阳台和朝南的窗户。回家在你的房间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也可以在你家的客厅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明天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4、跳棋游戏。

说明:甲乙双方各派一名代表,甲方代表提出跳法,乙方代表在方格中移动棋子,玩一次后,甲乙双方交换角色。组长做裁判,每次移动符合要求的得1分。

学生自由活动。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对四面八方里的八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们在电视里、报纸上经常看到、听到开发大西北。今天回去后,找一张中国地图,看看我国西北有哪些省,再看看我国的东北有哪些省。找一找南京大约在上海的哪一个方向,上海大约在北京的哪一个方向。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1.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3.让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加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哑剧。

(二)教师表演: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做合起来的动作.

(三)教师提问:

1.谁说一说我演了什么?最后问大家一个什么问题?

(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把它们合起来一共有几支笔?)。

2.谁会列式计算?(板书:2+3=53+2=5)。

3.谁再带大家读一遍算式?

4.2、3、5分别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表示和起来的意思)。

(四)小结:只要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加法.

(板书:加法的初步认识)。

二、活动二:摆一摆。

(一)教师在黑板上左边摆1个桃子,右边摆3个桃子.

教师提问:一共有几个?说一说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1+3=4,一共有4个.(板书:1+3=4)。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3+1=4,一共有4个.(板书:3+1=4)。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对,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二)学生动手摆。

教师:请你也摆一摆,说说1、3、4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三)出示图片:摆桃子。

三、活动三:理解图意。

(一)教师:再看一个哑剧愿意吗?想一想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图片:汽车图。

2.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来编一道题?你会列式吗?

(二)再来看看这幅小鸟图,自己想一想图的意思,在书上写出算式.

1.出示图片:小鸟图。

2.集体讨论小鸟图的图意.为什么用加法?

四、活动四:自编哑剧。

教师:刚才你看了好几个哑剧了,你想不想自己也编一个哑剧呢?

1.出示图片:计算。

2.谁愿意说说你编的哑剧?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同学编的对不对、好不好,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一改.

五、活动五: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编的`哑剧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且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这说明在我们的身边、家中、教室中有很多的加法问题.不信,咱们一起到小明家去看看吧!

1.出示图片:生活图片。

请同学们4人一组说一说、算一算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加法问题,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比一比哪组找到的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看图说图意,并能列式计算,而且发现了生活中的加法问题.那你们说加法重要不重要?所以我们更要学好加法.

教案点评:

本课用学生感兴趣的哑剧贯穿全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具体、从动到静,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讨论: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

二、新课。

1.教师: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

用屏幕显示教材第27页第一幅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问:这个买东西的过程中包含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付多少钱?

(2)妈妈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请同学们独立列式并计算。

出现第二幅图画,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不对呢?

教师:谁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加、减法的验算。

2.用屏幕显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135+48=183(元)135。

+418。

183。

教师:我们先讨论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

教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如果学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应当肯定。)。

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3.反馈练习:第2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第1题中的四道加法题。要求学生独立计算,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米的认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的认识课型新授课时。

平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

【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棒、铅笔。

【教学设计】。

一、数铅笔。

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

1、圈一圈,数一数。

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

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

三、拨一拨。

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十位上拨____,表示____个十;个位上拨____,表示____几个一。)。

四、练一练。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

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

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

2、看谁数得快?

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

看谁的方法最好?

3、接力赛。

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

女生:34,36,38(相差2)。

男生:40,42,44。

女生:20,30,40(相差10)。

男生:50,60,70。

女生:45,50,55(相差5)。

男生:60,65,70。

女生:22,32,42(相差10)。

男生:52,62,72。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1理解图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学会买东西时所必须的几个生词及部分没学过的礼貌用语。

3知道买东西的基本程序,并可以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学会有几句完整的话表达课文图画的意思;基础好的能理解图意并能脱离书本完整的讲清买东西的整个过程,并恰当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买东西的基本程序并在其中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言。

啊,有些同学买过,有的没有,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篇课文--买铅笔(板书)。这篇课文不但有趣还很有用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小朋友们就会一个人去商店里买东西了,商店的营业员阿姨还会夸小朋友能干,有礼貌呢。

2指导看图。

那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第65页,我们一起来看看第65页的图,想一想这幅图讲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丁丁去干什么?丁丁是怎么对营业员阿姨说的?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看图画,用一句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文具店,从图上的字和摆放的文具看出来的)。

(2)丁丁想干什么,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告诉我们的)。

(3)丁丁对阿姨说什么?(阿姨我要买铅笔)。

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啊,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看“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丁丁在文具店买铅笔)。说的真好!那么,丁丁是怎样买铅笔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上课的重点了。

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来当丁丁,老师来当营业员阿姨,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个“买铅笔”的游戏,同学可要看仔细了。

点一位学生来表演,(生:阿姨你好,我要买铅。师:那一种?生:这一种。生接过铅笔,递钱,走人)。

这位同学表演的真不错,他买到铅笔了。同学们说说他哪里做的对,哪里做的不够好。(他说了“你好”)对!小朋友一定要有礼貌,(他拿了铅笔没说谢谢就走了,走的时候没说再见,买东西时没问多少,也没说买几支铅笔)。

将同学们的话整理出来列在黑板上:您好几支多少钱谢谢你再见。啊,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宝贵意见,那么这些话哪句先说哪句后说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呆会儿我再请同学来表演。

3连贯的说话。

(1)同桌练习。

请同桌之间,一个当营业员阿姨,一个当丁丁,用刚刚学会的几句话来对话。(学生各自在座位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演示。

点名请两位学生演示(丁丁:阿姨,你好!我想买铅笔。营业员:好,要那一种的?丁丁:请您给我拿这一种的,营业员:要几支?丁丁:一支。多少钱?营业员:五毛。丁丁:谢谢阿姨。营业员:不客气。丁丁:阿姨再见!营业员:小朋友再见!)这些步子,基础好的可以说的.更好一些,甚至一个人可以讲明不同角色所说的话,所做的动作,程序方面也可以更灵活明了。

(3)师生评议。谁讲的好,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学习生词:营业员阿姨谢谢(重点在讲明意义及读音)。

好孩子,懂礼貌/文明用语记心间。/客人来了说请进,/与人相见说您好。/求人帮助说请你,别人帮助了说谢谢。/打扰人家对不起,/分手别忘说再见,/互相尊重有礼貌,/礼貌用语温心间。/大家相亲又相爱,/社会风气大发扬。

好!我们已经学会了礼貌用语的儿歌,我们就要在实际中应用起来。上一节可课我们请同学表演“买铅笔”现在我们请几组同学上来表演“买东西”,就是你到商店里去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来!哪些同学想表现一下,一定要注意使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过程略)。

再一次复习儿歌。

4布置作业。

(1)小朋友回去将生词每字写10遍。

(2)放学回去后,到商店去买一样东西,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预习下一课。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图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

生: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

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

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

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

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

(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

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

生:(观察片刻)这是洗衣机。师:你们都同意吗?

(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

生:这是一只鸭子。

生:这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

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

生:这是黑板。

……。

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

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只看一个面。

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年级数学课教案设计文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例文

设计理念: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兴趣。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助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设计意图: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二年级数学复习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课后拓展练习。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教案数学文案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广角复习教案文案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

评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来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师:看,这是聪聪的房间,仔细观察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评注: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自已发现的规律,既有效地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这是明明为新房设计的墙面和地面……哇!怎么乱七八糟的呀,有规律吗?

生: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明明“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斜着看,颜色都一样。

生3: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

评注:让学生小组观察并介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使知识更灵活的让学生接受,还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得到了发展。同时在合作中学习,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发现了图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律,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总结规律,并点击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其中些同学有这样的发现:

1: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课件演示动画。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评注:老师一边总结学生刚才发现的规律,一边通过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很直观看到由平移现象引出的这一图形变化的规律,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老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同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进一步观察,培养了学生的顺逆思维与发散思维。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规律更加清晰化,条理化。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评注: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地砖的排列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踪应用,巩固新知。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动画演示。

第二关:水果速贴。

师: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小猴准备了水果大餐让大家享用……(老师在黑板上贴水果,贴两排)。

师:你能按照老师贴的规律往下继续贴吗?

指名到黑板上贴。

第三关:排排站。

请几个小朋友做一个排队游戏。

老师说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排队。(纵队)。

……。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第一,应该怎样动?

生:第一个同学移到最后一个。

生:最后一个同学移到最前面一个位置。

……。

第四关:智力园。

……。

师:你是如何想的?

师:两个思考题是由什么现象形成的?

生:旋转。

板书:旋转。

四、欣赏。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列的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点击课件,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评: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练习题的设计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巩固知识,如猜一猜环节是练习从后往前移,贴水果是训练学生从前往后移等等,同时,练习题的设计又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又通过欣赏生活中,自然界一些循环排列的规律,让数学又回归到了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限”的数学思想,也使本节课变得更加协调,更加美。

五、小小设计师。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做一次小小设计师,好吗?每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你能在手帕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和花边,让手帕漂亮起来吗?注意:图案和花边要有规律。

评:让学生利用各种水果、图形等图片,亲自动手设计规律,摆一摆,贴一贴,做一幅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自己创造规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将作品贴出来欣赏,感觉数学美、形式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六、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平移。

循环排列。

旋转_。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揭示:1米=10分米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二年级数学花园教案文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