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实用22篇)

时间:2023-12-05 18:50:24 作者:笔砚

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规划和合理的任务分配,不能等到最后才匆忙完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本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xx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本论文的工作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李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终身献身科学和献身事业的动力。

在攻读硕士的这三年里,导师不仅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科研和学习环境,使我得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自由翱翔,同时在思想上、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方面给予了谆谆教诲,这些教益必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

真诚感谢教研室的博士和师兄硕士,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我指引,而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知识。感谢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开发中的互助合作,正是集体的努力才使得项目进展顺利。

由衷感谢我的室友同学,他们开创性的研究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无数次的争论和探讨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

衷心的感谢我的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没有他们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我无法完成现在的硕士学业。

最后,感谢曾经教育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专家和教授们!

本科生毕业论文

时间如梭,转眼毕业在即。回想在大学求学的四年,心中充满无限感激和留恋之情。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使我们能够在此专心学习,陶冶情操。谨向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副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王老师不仅在学业上言传身教,而且以其高尚的品格给我以情操上的熏陶。本文的写作更是直接得益于他的悉心指点,从论文的选题到体系的安排,从观点推敲到字句斟酌,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师恩重于山,师恩难报。我只有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做出点成绩,以博恩师一笑。

另外,我必须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作为他们的孩子,我秉承了他们朴实、坚韧的性格,也因此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因为他们的日夜辛劳,我才有机会如愿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进而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最后,我必须感谢我的朋友,正是因为他们在电脑技术上的无私指引,我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该论文。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文档为doc格式。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规范

课题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

1、课题目的:

本课题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结合我国当前gdp消费率偏低的现状,分析gdp消费率偏低的现实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消除制度障碍、增加居民收入以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选择,以提高我国gdp消费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课题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gdp消费率偏低的现状也在制约着我国经济长期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对该课题的进一步探讨,能更加清晰认识gdp消费率偏低的问题,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路程更加顺利。

3、相关研究动态:

目前,国内相关理论界就我国gdp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及政策选择方面的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收入增长滞缓、收入分配不均、资本投资增长过快等层次,探究的层次还不够深入。

课题的主要内容(观点)、创新之处:

主要内容:本课题就我国gdp消费率偏低的现状、经济影响以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偏低的原因,同时对解决该现状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选择和建议。

创新之处:在综合目前国内理论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地剖析出了要素市场发育不全,一些企业盲目投资资本密集型产业,忽略我国的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同时对解决该问题也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选择方向。

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1、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2、论文撰写提纲:

一.前言。

二.我国gdp消费率偏低的危害。

三.我国gdp消费率偏低的现实原因。

四.提高我国gdp消费率的政策。

本科大学生毕业论文致谢【】

两年的时光匆匆而过,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还言犹在耳,同学们的倾心谈笑还仿佛如昨,心中那份作为大连理工大学一份子的骄傲和荣耀还未曾散去,mpa学习生涯却已接近尾声。在论文即将完稿之际,有不舍,有感动,但更多的,还是感谢。

感谢我的导师张xx教授对我论文的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悉心指导。有数次,我看到张老师给我传回论文的时间都是在晚上9点以后——诚如此,他所传授给我的,不仅仅是扎实专业知识,更是他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和豁达开朗的学者风范。

此外,张老师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更是给我带来了很大触动,再次向恩师表达敬佩和感谢!感谢mpa教育中心的教务老师,感谢朝阳市委党校各位领导和带班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完成了另一个角色的蜕变,我成为了一位母亲。与初为人母的喜悦同时到来的是学习考试的不便。

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理解、支持、帮助和鼓励。

感谢大连理工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的各位授课老师,能够聆听这样优秀的专家们的授业是我一生的荣幸。感谢我的工作单位建平县编委办的各位领导和同事,给我的论文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给我的`学业提供了最大的支持。感谢相伴了近三年的同窗们,因为我并不在朝阳市内,同学们在我的数次往返中给与了我生活上和学习中莫大的关怀,同窗之情永难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坚信,凡有所学,皆可在理想的实现中厚积薄发。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立之年将至,我将带着大连理工大学带给我的一切再次起航。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

摘要: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引发人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讨论生态问题。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此问题,并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着重阐述“生态美学”在当下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意识;生态美学;意义。

一、从生态问题说起。

前些年偶然翻阅杂志看到这样一则消息:1997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题为《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的声明。上面明确谈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开发,资源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人口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这其实已是继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后科学家们再次对“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严正呼吁。继而,在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一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

可见,生态问题已不是一个时间段内的一个局部问题,而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涉到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对环境的保护,对濒危物种的抢救保存,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甚至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仅仅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实践问题来解决,没有哲学的深度思考,没有对于人的生存问题的形而上的考察,不把它上升到一个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能够真正清晰地认识和彻底解决的。或许大家认为,哲学、美学、生态问题,彼此毫不搭界没有瓜葛,但其实问题并不是这样。

美学是一门感性学,它研究的是人感性生存的相关问题。而生态问题恰好正是涉及到人的感性生存方式。因此,美学家们特别是中国的美学家从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质量出发,从美学角度开始思考和和讨论生态问题。生态美学由此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二、何为生态美?何为生态美学?

严格说来,生态美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否成立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任何美,它之所以对人来说成其为“美”,是因为它具备某些形式因素。如韵律、比例、节奏、对称、均衡等等。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其“美”之所以成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这些形式因素在起作用。而这些形式因素之所以对人来说成为美,是因为被人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体验到了,并且跟人的心理结构有某种对应或应和。而生态美似乎不具备或者说没有这样完善而明确可参考的形式结构。

但是,换个角度从哲学层面讲,生态美概念却可以是成立的。按照李泽厚先生的分类,“美”概念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美的对象;美的性质;美的哲学规定,也就是美的本质。[1](p476)就美的对象而言,象自然美和社会美这些概念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仔细分析,生态美概念其实也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提出的。而且从它的定位上说,它应该是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它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会美的因素。所以说,就这个角度而言,生态美的概念是成立的。那究竟什么是生态美?我们接下来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具体分析。

我们先从自然美入手。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李泽厚先生已反复论述过。自然美看起来是一些与人的实践无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形式,但当人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和改造自然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自然对于人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异化的力量,而变成让人可以亲近的对象。就像成为农业大国的我们对于土地是格外依赖和有感情的。因此,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1](p376)而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形式美的产生是一个关键。人类在长期、大量、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自然之中的各种感性形式――节奏、韵律、比例、大小、对称、等等,并使这些形式成为人类所掌握的形式力量,再利用这种力量创造出美,这便是社会美。社会美有着不同于自然美的独立的规则和力量,是人类艺术探索和表现的主要对象。

而生态美则不同于二者,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在“自然的人化”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说,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当自然经历着一个不断被“人化”的过程中的时候,其实人类也在经历着不断被“自然化”的过程。因为人类本身就产生于自然。因此,人于自然便不只是索取和改造,还有另外一面的关系,一种更为源初、更为本源性的关系,那就是人对自然从精神上和生存层面上的依赖回归和共生共在的关系,即人的自然化。而人的自然化的审美表现就是生态美。

就本质而言,如果说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是在“真”的形式结构中积淀了人的本质力量,其形式是“真”,其实质是“善”;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呈现,其形式是“善”,其内容是“真”;那么,生态美的实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即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人对自然的回归和依赖,是在自然和社会呈现人的“善”目的的基础上对自然的之“真”的回归和强调。因此从形式上说,生态美与自然美比较接近;从具体感性形态来说,生态美又更倾向于社会美。综合分析,生态美其实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生态美”依然成立并且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生态美学,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外也有ecologicalaesthetics(生态的美学)这样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国外特别是英语世界多指景观设计、环境美化、水资源利用、森林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的构思构图,带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性,和我们所谈到的“生态美学”的概念不大相同。国外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aesthetics)更为接近,因此,西方在谈论生态美学时更多地是在谈生态实践和生态观念的应用,而我们所使用的生态美学概念更多地是指高于生态实践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即一种精神理念或美学原则。引用著名学者曾繁仁教授的观点: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存问题。

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西方风起云涌。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运动更向纵深发展。“绿色运动”、“深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等都是这一革命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思想家在认真检讨生态危机的思想和理论根源的同时,也努力为这场生态革命寻找自己的思想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将探求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特别是老庄哲学。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可资借鉴和启发的东西。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卡普拉曾明确谈道:“依我看来,在诸多伟大的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2](p89)大量《老子》、《庄子》英译本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其实不仅在道家,在佛家和儒家美学中也多有表现。让我们简单看一下中国的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主张人与万物同类、平等。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说:“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他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这里便不再列举。他们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生态美”。

这些内容,体现的正是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今日西方生态革命所倡导的“生态意识”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似乎更豁达、更睿智,更具包容的眼光。

四、“生态美学”存在的意义。

首先,在当下人和自然都已经充分实现“人化”的条件下,如何保护人类的自然之根,即如何保护人类所生存于其间的环境――大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自然之性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如何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喝到未经污染的泉水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其次,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讲,提出生态美学的意义还在于提醒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生存的环境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美问题不仅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关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关系。

总之,“生态美学”的提出,把生态美从一般的美的形态中提升出来,使人们开始从美学角度关注生态问题,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同时,也能在全球生态恶化的今天重新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

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概括多元文明的文化差异与沟通交流时一句话作为全文的总结,我想也可以概括当下生态美学的立场,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之美学四讲部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哲学杂志》[j]。台湾业强出版社,1995(13)。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

这是一篇大学生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毕业论文题目。是经济专业与大学生及大学生就业及就业指导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大学生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分析我国当前的总体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原因的调研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从政策,社会,高校和个人多方面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对幕,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现状。

20xx年2月22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20xx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这就导致了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数量,而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人学生的数量虽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质量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导致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加之全球金融风暴的波及和影响还未消除,这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就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时期.“不在投简历的路上,就在_上面试的路上”,高校毕业生急盼就业的心情可见一斑.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实施合理措施加以解决.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方法,通过发放量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辽宁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进行现场一对一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问卷278份.经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一些原因.

1.我国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数量悬殊的工作岗位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状况决定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必然困难.当前大学生就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岗位需求不足,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递增而社会就业岗位数没有显著增加.19xx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以每年60~70万人数增加.与此同时,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却没有相应的大规模增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万左右,包括:20xx年应届毕业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计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当前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短期内很难能够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2.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仍有这种心理dd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这种就业心态的产生,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生自身原因.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平街的现象,主要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在东南部经济较发达城市工作,或进入“安稳”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能够比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私营企业得到更好的薪资报酬和发展机会,这就导致了人才流动出现结构性的矛盾.另一方面,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和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甚至为了这个目标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概念.据调查,只有28%的学生有5年内的职业规划,39%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他学生则是有比较模糊的想法和愿望.2.国家产业结构不台理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就业.我国一直以丰富、优质的劳动力市场获得世界众多企业的青睐,很多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因此中国成了世界的制造大国,加工中心.这些企业提供的多是低附加值、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这些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需要的也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员结构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用工、薪酬待遇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3.就业指导能力不足和信息沟通不畅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体水平看,各高校为就业指导工作投入的经费和人员配备、硬件设施同国外同等高校相比明显不足.指导从业人员多数是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其他政治思想工作人员转型而来的,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来源不足.信息内容不够充分和及时,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能有效的与用人单位沟通,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信息量不足.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35%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感到很不满意.

4.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也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符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招来即能上手.但由于我国大学教育内容与大学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由于传统的单一分数制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从而造成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没有创新才能,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有40%的毕业生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遭拒.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数据库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现象还确实存在,在社会中造成了负面影响.随着社会法制法规的成熟,负面影响逐渐减小,良好的风气正努力建立.

三、结论与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就业环境,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及就业增长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尽管现阶段我国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仍然要把产业结构的调整置于重要位置,从而有利于整个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是发展潜力最大的部门,政府应该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型,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转型与大学生就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对劳动者的吸纳能力,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2.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要加大力度.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政府应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减少结构性就业难题.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而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的知识面过窄,复合型人才缺乏,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之后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应当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侧重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灌输蕴含于实践操作中,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高校对于招生的人数、专业的设置应当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避免部分专业泛滥成灾,形成招生热、就业难的局面.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也促使人才的多样化,各级各类人才均是社会发展所需,培养有特殊才能.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创新与发展。

但是与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当前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因此,对其进行系统化创新极为必要。

本文拟从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入手,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融入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从而探究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关键词:茶理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运用思路。

引言。

虽然我国茶文化理论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与西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距。

尤其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更多局限在整个训练活动中,更多将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精力放在了抽象的内容讲解之上,而未能将具体的训练需要与整个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系统化结合,其不仅影响了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同时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影响力推广产生了相应影响。

1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

随着当前茶文化理论体系传播的深度不断增加,其对茶文化理论的具体内涵也有着较高要求。

因此,正是该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特点,决定了整个茶文化理论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以下训练特点:首先,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无论是整个运动的特点,还是其发展趋势,都对该项目的难点有着相应要求,如何完美的呈现出其复杂的内容,就值得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予以创新完善。

其次,在整个茶文化理念创新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元素的系统化融合和具体统一,也就是说,除了丰富体系化的物质元素外,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能训练,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来说,其交流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理想效果和优美性,其更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员在具体传播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将文化艺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效果的理想呈现。

最后,我们必须充分认知到整个茶文化理论内涵实际上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必须在对整个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状况和各个阶段,以及具体要素进行系统化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完善的传播思路。

茶文化理论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其在今天仍然极具传播价值和意义。

2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尽管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突破,无论是运动理念,还是其比赛的完善度,都实现了重大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我国的具体开展状况来看,其更多是一种体育茶文化理论的内涵融入度,无论是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参与人数,还是具体的社会关注都较差。

这就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无论是人们的具体参与状况,还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支撑要素,都存在匮乏现象。

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极为必要。

当然,对于茶文化理论开展活动来说,由于其未能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从而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和不足。

其次,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更多将着重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力和具体关注度放在了体育课堂教学之上,忽视了课外活动和体育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

通过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精准度,还是内涵的完善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理想效果的。

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延展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

通过有效融入,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最佳训练效果。

最后,当前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尤其是其整体教学理念认知较为片面,未能认识到融入其他教学资源和形式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创新。

想要实现整个体育运动有效开展,就需要在充分结合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的训练特点认知基础上,通过有效探究和系统化融入,对整个课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延续和整体补充,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最佳效果。

而构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全面机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课堂学习与课下锻炼、校内学习与校外参赛等一系列教学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最佳教学训练效果。

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

3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

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系统化开展,实际上是基于茶文化理论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具体思路模式,其不仅是对教学活动创新,更是对教学理念的有效丰富,因此,具体而言,系统化应用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具体价值:首先,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应用该模式,其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体系中各个元素的理解能力和具体认知度。

所以这也是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最佳传播效果提升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瓶颈问题,需要突破,而如果只是使用课堂来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那么其很难对所有教学内容形成扎实的掌握基础。

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能够在有效延展教学训练内容的同时,实现整个体育活动的最佳效果。

其次,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感知中所具备的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实现整个体育活动实施的系统化优化和整体性提升。

对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和内涵,不仅能要充分注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内容和方法的合理选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合理完善的组织活动,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

无论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基础知识传播阶段,还是全面提升阶段,都需要在充分了解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创新发展。

而应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使得整个运动训练的组织范围进一步广泛,同时也便于先进的训练经验融入其中,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成熟发展。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

摘要: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的龙头建设,因此,需要明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具体任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十项,分别是厘清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确定学科研究方向;抓好学科团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合理设置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投入和争取学科建设经费,保障学科建设;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成果的示范带动及龙头辐射作用:通过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建设,它是以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一项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状况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它是提升高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水平的基础,在高校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国内外办学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已经在学科建设方面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院校在学科的认识与建设上积累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是从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在学科建设方面多存在学科认识不足、学科定位不准、学科基础薄弱、学科建设任务不清等问题。占普通本科高校1/4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专门研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基本任务是建设什么以及怎么建设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多年的办学实践和学科建设探索,笔者认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应该重点抓好以下任务。

一、厘清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

关于学科的解释,伯顿·r·克拉克认为:“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我国《辞海》把学科看作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这种解释与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定义是一致的。可见,学科一般有两层含义,第一主要是指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第二是指高等学校或研究部门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对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专科层次时一般不强调学科建设,往往不严格划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区别和联系,常常以专业建设代替学科建设。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的呈现出学科门类比较单一、层次水平较低的问题,有少数院校为追求学科发展的均衡性、齐全性而出现抓学科建设不得力、不得法的问题。

要解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上述问题,首先就要厘清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应该依据国家统一的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划分标准进行学科厘定工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厘定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的时候要以国家最新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努力革除学科建设中的单一性或低水平的问题。在明确学科门类与学科级别的基础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基础、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来确定本校重点建设的学科。

二、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

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科建设规划是学科建设的依据,科学规划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更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

第一,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编制学科建设规划时尤其要符合国家有关学科发展纲要及管理办法的精神,处理好国家、地区、行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学科建设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

第二,要以学科建设的实际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基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尤其要关注国内同类高校、区域内同类高校及自身学科专业的已有数量、布局及其可能发展的广度、高度与深度。为此,需要处理好已有学科点和拟新增学科点的关系,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合理配置学科资源;还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既要科学分析和正确预测实际需要,又要客观分析已有学科基础和建设能力,实事求是,避免建设的盲目性。

第三,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规划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整体发展的关系,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学位点的建设为突破口,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核心,以争取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为动力,采取有力措施建出特色,发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发优势,增强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科建设中打破学科、专业、部门和行业界限,优化配置各种学科资源,充分发挥学科整体优势,鼓励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在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与融合中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

第四,处理好学科建设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规划中要注意处理好长远建设目标与阶段性建设目标、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有机结合的关系,分清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基本任务,使学科建设规划既有前瞻性,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确定学科研究方向。

学科研究方向是体现学科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般问题是没有形成稳定的学科团队、学科成员没有明确而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尤其要注意明确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促使学科团队确立有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学科成员有明确而稳定的科研攻关方向。学科往往汇集了高校的学科精英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示范效应。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性使它对学科相关内容的发展具有相应的推动力。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中,需要在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之下确定三个以上的相关研究方向,使确定的学科研究方向能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或者研究方向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优势,或者在本方向的理论上取得进展和突破,或者形成极具特色的学科,增强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如何确定学科的研究方向呢?第一,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选择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研究方向的确定一方面要立足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在办学定位中,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明确提出要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学科建设研究方向应尽可能结合学校所处的区位优势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殊需要。

第二,立足传统和优势学科,围绕学科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高新学术研究的学科研究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整合学科资源,体现本学科团队的研究特长与优势,积极组织学科团队对本学科亟需攻克的难题、基础及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引领本学科团队向高新科学研究方向发展。

第三,围绕传承发展文化,引领文化进步确立学科研究方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围绕中华文化、地方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开展学科研究,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抓好学科团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强调的就是大师、人才对于高等学校的特殊意义。我们常说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学者。这一方面说明了学科建设及学科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科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团队是指由学科知识相同或相近、才能互补、团结协作为实现共同学术研究目标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联而组成的集合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团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团队包括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及普通学科成员等。

学科团队建设需要成员有强大而坚定的“团队精神”,为此,需要建立共同的愿景,激发每一个学科成员的兴趣和潜能,为实现学科建设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要为学科团队成员提供发展的空间,确保不同个性、能力各异的人才有锻炼和展示的舞台;要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保证学科团队意志的实现和延续。学科团队需要有明确而富有特色的建设研究方向,学科团队成员需要围绕学科方向确定自己稳定的科研攻关方向。

学科团队建设的一个重点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思想、学术能力、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充分体现在他们的研究和工作中。

五、合理设置学科下的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合理设置学科下的课程,并使部分课程成为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高校学科建设要为教学服务,学科建设成果需要落实到学科课程上,落实到课堂上。因此学科建设需要注重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尤其应当加强各学科下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的改革,以此不断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组织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时,要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充分考虑学科与专业分布以及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要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各高等学校还要切实加大和保障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学科的规划和发展来设置,要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对学科系统知识和人才培养的作用: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及时反映本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由本学科团队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领衔,并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历较高、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地方优势与特色资源,建设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六、开展科学研究。

一般来说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尤其是学科建设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中一项长期而根本性的战略任务,而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寻找自然界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发现新事实、新规则、新的科学基本原理,并形成学科基础理论,用于指导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因此,科学研究工作在学科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二,科学研究是评价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成效需要通过学术水平、科研成就等指标反映,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科研经费是评价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使传统学科得到改造和发展,使其发挥学科优势,保持竞争力;也只有在科学研究中,才能形成新的学科体系或交叉学科体系;并在传统学科及其他新兴学科的基础上向纵深拓展,派生出具有更强生命力的学科。

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科研工作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及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解决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人民生存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地方新建本科院的科研工作尤其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发展文化、瞄准高新科技目标来开展科学研究。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单靠学校自身每年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争取国家或地方的纵横向科研经费,组织学科团队对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攻关研究,以获得大量的学科建设经费。因此要组织好各种纵横向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以高标准、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攻关研究为抓手,锻炼学科队伍,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七、加强学术交流。

加强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是保证,没有足够的经费就无法正常开展学科建设,更无法保证学科建设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注意拓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

首先,学校及学科点所在部门自身要加大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办学经费的困难,但是也应该从原则上保证安排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尤其是要将经费投入重点建设的学科,用于支持各级别重点学科队伍建设、项目资助、成果奖励、学术交流等。仅仅依靠学校的经费投入是不够的,学科点所在系部(或学院)也应该在自主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科建设。

其次,要抓住各种机会,争取国家及省部、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和资助,政府的支持和资助是学科建设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除了争取各级政府对高校办学经费的资助外,还可以采取对口建设的方法,积极争取民委、文化、教育、体育等系统的相关经费用于学科建设。

最后,要积极申请各种纵横向科研项目,努力争取科研经费。由于各级政府和学校层面投入的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是有限的,争取各种科研项目经费成为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学科团队应通过承担各种课题,解除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争取获得更多数量的国家、省部及地方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不断改善学科建设条件,促进学科建设内涵发展。通过学科团队协作申报与攻关科研项目,既可以锻炼学科队伍,又可以产出了高水平科研成果,还可以增加学科建设经费。

九、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成果的示范带动和龙头辐射作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资源、条件有限,在学科建设上不能搞均衡发展和全面建设,而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有良好基础、有一定优势或有一定特色的学科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和建设,也就是抓好重点学科建设。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抓学科建设工作,既要注重不断总结经验,汇集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又要注重在校内充分发挥建设成果突出、成效明显的学科成果和经验对于其他学科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和龙头辐射作用。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果及经验有必要在校内宣传、借鉴和推广。通过规范的管理,科学的考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推介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和龙头辐射作用,以带动和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十、通过培养高层次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要依托地方条件和区域优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主动承担为地方经济服务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使学科建设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以应用、交叉学科为基础,办好若干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重点学科专业,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

第一,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人才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基本职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科团队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培养符合地方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各种水平人才。

第二,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教学、科研、培训等形式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

第三,积极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团队也集中了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专家学者,应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政府决策咨询中的参谋作用。

综上所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以上十个方面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就可以把学科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就可以高效地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就可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摘要: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也是城市交通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尚未完整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导致在规划以及实施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规划;促进作用。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了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的产生,而城市交通堵塞和拥挤则是其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并且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较解决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交通问题,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化战略,关键要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概述。

所谓城市交通规划就是对城市范围内各种交通做出长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计划。城市规划则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

总的来说,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决定了城市的交通源、交通量以及交通方式,而且还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换而言之,城市的实际土地利用状况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在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往往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乃至城市的发展规模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可能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城市交通的发展关键在于城市规划的创新。

城市土地利用即所谓的城市规划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决定了城市交通源、通量及交通方式,从宏观上规定了城市交通的结构与基础,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建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对此,为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其一,创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在老城区,进行城市交通规划要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疏导作用,充分结合建成区的人流、物流、商流的特点等进行线路布设,以便于充分疏导交通,形成通达、畅顺的交通骨架,进而改变老城区的交通状况。在新城区,则要注重和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布局和结构的引导作用,关键是要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新城区的规划和发展有机结合,使每个站点周围形成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以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开发,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城市交通的规划要体现社会性、经济性以及可达性。所谓社会性就是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要适应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性即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要坚持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并将其贯穿于整体路网规划的始终。顾名思义,可达性就是用最短的时间通达城市的各主要功能区、商贸区,贯穿城市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为居民出行提供良好的服务。

其二,规划效益、好建好用、适度超前以及整体协调。

在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要坚持这四个理念的指导。规划效益理念就是坚持从规划入手,贯彻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尽快形成一定的网络规模的观念,充分发挥其“规模效益”的特性,从而尽快形成规模、产业效益。所谓好建好用理念,就是规划要充分实现既好建设又好运营,以尽可能节约投资,加快建设速度,实现良好的运营条件,最终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适度超前理念则要求在满足未来城市需求的前提下,提前做好近中期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而整体协调理念就是要保证各线路之间、城市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之间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开发之间的整体协调与配合。

其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管理体制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必须要根据其具有独特的属性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坚持规划、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四位一体。

二)城市交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的来说,城市交通系统所具有的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的发展规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特别是城市交通可达性对城市经济、商业和文化活动用地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作用。

城市的交通系统,对改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了一个前提性条件,有了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的机会,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合理地使用土地,增加土地的附加值。通过对土地的使用的分布进行重新规划,使之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交通可达性,沿着走廊沿线拓展新的城市片区。

其一,影响城市发展历程。

现代交通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包括速度、方便及舒适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交通已经跟城市规划融为一体。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的规划决定了交通发展的前提、依据、环境和条件,但是现代交通又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城市规划的形态、布局、网络和动脉。

其二,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形态。

为了避免我国城市出现住宅郊区化现象,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城市的发展应充分发展利用现代化交通系统对城市人口与就业离心化的强大推动力,推动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就业的转移,围绕轨道交通车站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次中心和边缘城市组团,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也从单中心转向多中心。这也就是说,城市轨道交通促进了城市中心、次中心的重新分布,使得城市空间结构及组织更加合理化,充分发挥了各圈层土地的区位优势,极大的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了城市用地布局。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都有着指导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使之成为发展城市经济、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正确处理和协调二者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即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规划是城市发展内部的一对至关重要的矛盾体,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把城市土地开发与交通发展、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及规划制定中充分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特征。

其次,必须拓宽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的思路,提出应以交通可达性为核心的新观念,科学制定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的城市交通规划。与此同时,应在市场经济下引入市场调节观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这一杠杆来调控交通系统的供需关系,进而促进城市土地和交通系统关系的协调发展。

目前,针对我国大城市高密度集中开发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出行规模大及道路设施不足等特点,又部分学者提出应采用交通需求管理技术调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交通管理体系,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及建立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等一系列交通政策。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加以有机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小培,毛蒋兴;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研究[j]。规划师,2002(8)。

[2]过秀成;城市集约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1。

[4]李海峰;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5]刘驰;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科学研究[j]。地铁与轻轨,2001(3)。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人的发展经济学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应充分考虑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从经济体制视角来看,计划和市场在保障人生存和发展方面各有优劣,计划经济不利于有关主体积极性、主体性的发挥,市场经济容易导致家庭保障、社会保障能力的减弱,增加了人生存和发展保障的代价。应将二者有机结合,探寻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的实现路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发展经济学;生存和发展;经济体制。

一、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内涵。

“经济”最初的涵义是“管理家庭”,源自古希腊。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将“家庭”和“管理”相结合理解为经济。“经济”在中国古汉语中是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例如经世济民、经国济物等。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学问。

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怎样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怎样开展社会经济活动,是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当中来揭示人的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经济发展是根源,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人的发展经济学核心内容是人的发展,指导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本科大学生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实在导师xx教授和xx研究院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禁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是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xx高工、xx教授、李xx老师、xx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实验室的……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xx大学……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四年的学习期间,得到……等师兄和师弟妹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

摘要:科学完整的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是培养合格的免费医学本科生的有效保障。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可行性、育人为本、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需要制定阶段性教育目标,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开设人文讲坛,强化医德教育。

关键词: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构建方法。

免费医学生的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全国有68所高校在开展此项工作。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德育全过程,构建符合免费医学本科生特色的德育体系,值得各高校思考。

一、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内涵。

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是指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与免费医学本科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全面要求,是由德育目标、内容、原则、途径、评价所组成的,以施教者、受教者、媒介和环境为结构特点的系统工程。[1]该体系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着力点,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苏区精神和校训精神为主线,以服务中央苏区振兴计划为契机,以医学伦理教育为载体,以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目标。

二、构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免费医学本科生今后工作主要面向乡镇(社区)医疗卫生单位,由于其基层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与一般本科生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及技能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现有的本科生德育体系虽对本科生的各项德育要求做了明确规定,但在上述方面还有所欠缺,因而有必要构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

依据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免费医学本科生入校前与当地政府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入校后没有就业的后顾之忧。但国家目前对于免费医学生就读期间的学习、品德等各项表现未做出明确要求,不可避免会有少数学生滋生懒惰思想,达不到基本的培养目标。因而,要培养合格的免费医学本科生,就要有科学完整的德育体系作保障。

三、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构建原则。

1、可行性原则。建立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应适合我国国情,普遍适用于在校免费医学本科生,目标明确。[2]虽然免费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但其与一般本科生的培养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目前,各高校都有较为健全的、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成熟的大学生德育体系,因而,各高校完全有可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

2、育人为本的原则。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必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把学生的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积极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空间。

3、系统性原则。构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应制定完整的德育目标、内容、原则、途径、评价指标体系,每个部分之间应相互贯通、彼此依赖,体现系统内容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多措并举,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纵横交错、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网络框架。

4、层次性原则。不同年级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需求有所不同,因而不同年级的德育内容、方式、途径等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体现年级特色;各年级德育体系之间应能有效衔接,主线清晰,层次分明,呈现递进性;同年级免费医学生的德育体系,要做到德育目标、内容、途径、评价指标体系等分系统合理衔接,注重德育体系的针对性,突出主题。

四、构建免费医学本科生德育体系的实践。

2010年国家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同年我院被确定为江西省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院校之一,在借鉴赣州市政府“订单式”培养农村卫生工作人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教育体制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活动的教学实际,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为核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着力点,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强化医学伦理教育,科学构建完整的免费定向医学生德育教育体系。

1、制定阶段性教育目标。对一年级免费定向医学生,结合大学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无私奉献、敢于担责、为了人民的健康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对二年级免费定向医学生,注重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对苏区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学习,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备求实、奉献、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三年级免费定向医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开展主题调查,参与各类知识、技能大赛,在竞赛中增长才干,在竞赛中孕育创新。对四年级免费定向医学生,侧重利用赣南红色资源,开展艰苦奋斗教育,通过邀请革命老前辈来校讲故事,深入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与老红军零距离接触等方式,教育学生树立艰苦创业、扎根基层的无私奉献精神,把个人前途和国家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对五年级免费定向医学生,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从学校到临床实践的心理、观念、角色的转变,正确对待就业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冲突,使他们能安心基层工作。

2、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根据教育部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赣南医学院学生学籍管理细则》等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学校制定了《赣南医学院免费医学生学籍管理细则》(赣医发[2012]14号)。细则对免费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入学与注册、学制与学习年限、考勤与请假等有关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有助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学风,保障免费医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免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以课程和教材建设为基础的教学基本建设类文件,以教学管理规程为主体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教学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形成兼职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导师、辅导员助理四位一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制定支部共建、班室挂钩、学业预警、导师制等制度,实施学子成长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免费医学本科生思想整治教育考评细则。每学年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纪律作风、学习态度、劳动卫生、社会实践、职业素养、基层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毕业时总考评成绩是五年的综合考评成绩累加的结果。考评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先进个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及毕业鉴定时的主要依据。

3、开设人文讲坛。学校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人文讲坛,注重学生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心理、伦理教育,引导学生从疾病认识升华到对生命的尊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

4、强化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医德教育与医德修养、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相结合,整合资源,创新载体,讲究方法,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医德教育与医德修养相结合。帮助定向生确立医德信念,培养医德情感,养成医德习惯。把自觉的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的医德行为,形成自觉的医德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让标准成为习惯,这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二是医德教育与红色资源相结合。分批组织免费医学生代表赴瑞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充分发挥赣南苏区“红”的优势,用足用好用活红色教育资源,努力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使学生在“听、看、感、思”中达到“知”,启迪“行”。三是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营造医德氛围、鼓励参加社团活动、建立定向生医德档案,通过从正反两方面对定向生的医德品质进行强化,有机地把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斌。浅议开放性高职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石祥。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江苏高教,2013(1)。

[3]王丹丹,邵妍,曹万鹏。论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机制[j]。传承,2011(6)。

本科毕业论文

属于分支杆菌,生长缓慢,涂片具有抗酸性,亦称抗酸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寒、耐干燥、耐潮湿,在阴湿处可存活5个月以上,但在烈日下曝晒2h或煮沸1min杀灭。

2.感染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传染源主要是带菌的结核病人,由病人随地吐痰或对人咳嗽、打喷嚏而传播,健康人吸入这些带菌的飞沫后即可引起肺部感染。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感染,通过与人共进餐、共用碗筷等而产生肠道感染。

3.人体的反应性。

(1)免疫力。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有二种,一是先天性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另一种是后天性,具有特异性。一般人初次感染结核菌后,大多数由于免疫力的保护作用而不发展成为结核病。

(2)变态后应(过敏反应)。结核菌侵入人体后4~8周身体组织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所发生的过敏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具有过敏反应的人再接触结核菌时,使局部组织反应强烈而产生炎症,甚至坏死,由此而灭菌使细菌局限化。达到防御作用。

(3)变态反应与免疫力的关系。人体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病或发病程度较轻;反之如果机体免疫力低下,虽然结核菌入侵数量不多、毒力不大也可发生结核病。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早期中毒症状明显,需卧床休息,随体温恢复,症状减轻,可下床活动,参加户外活动及适度的体育锻炼,部分轻症病人可在坚持化疗下继续从事轻工作。以不引起疲劳或不适为宜。

(2)饮食。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需指导病人及家属采取优良的均衡饮食,多食肉类、蛋类、牛奶及水果等高蛋白富含钙、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增进机体的修复能力。若有大量盗汗应监测病人液体摄入量与排出量,给予足够的液体。

(3)环境的'调整。

清洁与舒适: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室内应定时通风,特别是晨起、午后、夜间睡觉前。有盗汗应及时用温毛巾擦干汗液,勤换内衣,必要时每天更换床单,有条件者每天淋浴。

(4)消毒与隔离。指导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应以卫生纸或手帕掩住口鼻。

将痰吐在有盖容器中,1%含氯消毒剂加入等量痰液内混合浸泡1h以上方可弃去,或吐在纸上焚烧。保持口腔清洁,尤在夜间入睡前,碗筷等餐用具后煮沸5min再洗;剩余饭菜煮沸5min弃去;便具、痰具用1%含氯消毒剂或含氯石灰(漂白粉)液浸泡1h再冲洗;床单、衣服等应以开水浸泡后再洗;衣被、书籍等物可在太阳下曝晒2h。

2.咯血的护理。

(1)使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护理在床上进行,待血止一周后病人可下床大小便。

(2)给予心理护理,消除恐惧与忧虑,鼓励病人有血尽量咯出,以防窒息。

(3)护士在护理及抢救中必要沉着,迅速做好急救器材吸引器、气管插管、氧气及止血药物准备。

(4)咯血发作时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按常规注射止血药物和物理疗法—胸部放置水袋或沙袋,并记录咯血量。

(5)按时查房。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及四大生命体征。

(6)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7)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采用轻泻剂或灌肠。

(8)取患侧卧位。以防病变播散,鼓励指导病人咯出气管内血,避免大咯血窒息的发生。

(9)禁止会客与高声谈笑。

(10)如有发生窒息者,可立即采取体位引流,即抱起患者双足,使病人身体与床呈垂直,清出白内血块,放平立即氧气吸入,静脉注射及垂体叶素5u+10%nacl20ml或gluosi20ml,但对高血压、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及预孕妇慎用。

热情向病人介绍有关结核病的用药知识,预防隔离知识,让病人认识到结核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能积极配合治疗。遵守化疗方案规则用药,坚持全程化疗。

[1]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

[2]何家荣.实用肺结核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7.

[4]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建筑行业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建筑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渐渐突出,而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施工资料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现今建筑工程对资料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在资料管理方面的对策,来探讨资料员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建筑施工;施工资料;资料员。

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工程的施工和验收的主要依据,而在建筑工程中,资料员就显得尤为重要。资料员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资料档案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内业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人员。下文通过分析当今对于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类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进而探讨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在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建筑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建筑行业标准、技术的日益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模式渐渐地和国际标准接轨,施工资料作为建筑企业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必须跟上企业发展速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真实化、信息化管理。

1.2工程质量的真实记录。

施工资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含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的基础资料、质量保证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等,是整个施工过程的一手材料。

1.3工程建设后续管理的载体。

工程交付使用一定时期后,由于工程施工、环境、业主使用等原因,工程可能出现一些质量缺陷,施工资料成为工程交付使用后维修、管理、改建和扩建的客观依据,是唯一的工程施工时的现场依据。建筑施工资料能为施工单位在其他工程建设施工时提供管线布局、隐蔽工程等的参考数据,起到范例作用。

1.4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建筑施工资料是由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是工程承包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反映、记录建筑单位主体及施工过程的重要文件,是建筑单位施工的直接成果之一,它与完成工程主体有同样的重要性,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是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

2.1资料编制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不够。

施工资料编制不规范:随意涂改,修改时没有进行划改或者划改人未签名;文字、图标、印章不清晰;当资料为复印件时,没有在复印件上加盖印章;部分资料结论不明确;竣工图不符合规范要求;签字不严肃等。施工资料制作和实际工程进度不匹配,资料编制落后,甚至出现工程结束后“闭关修炼”施工资料。施工资料不完整,部分资料未编制或者漏编,部分资料外借后未及时归还,部分资料保存不妥,检查记录表填写不完整等。“闭门造资料”,一些建筑施工资料找不到任何缺点,现场实测实检、工程项目试验数据堪称完美,与现实规律不符。

2.2资料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不到人。

施工单位出现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做资料,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往往只抓工程实体质量,忽视施工资料的管理,没有形成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和奖罚制度,缺乏监督机制。或者有制度但无执行力度,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成为墙上摆设。部分施工单位没有专职资料员。施工技术人员缺乏及时将现场资料归档的责任意识。资料员没有养成及时收集资料的习惯,甚至出现部分资料员不催不做,催催做做的现象。监理工程师没有做好周查月查的.工作。环环脱节,导致施工资料管理责任不到人。

2.3资料管理竖、横向不交圈。

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必须管理与技术并重,执行与实践交叉的跨工种的综合性工作。项目工程师、施工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试验人员、材料人员等都各自负责其中某一部分资料的编制与管理,缺一不可,但是经常出现互相间缺少交流,导致施工技术资料中各工种间的技术资料交圈不吻合。

2.4资料利用率不够。

工程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查阅施工资料的习惯,而是凭经验,凭记忆查找问题。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质量缺陷,没有及时到城建档案馆查询工程技术资料,而是找原参与建设施工人员了解情况,凭记忆推断。没有发挥施工资料的查询和依据作用。

2.5信息化管理较弱。

中小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较弱,还拘泥于传统的纸质化管理,资料管理人员在施工资料的分类、归类、整理上完全凭借工程经验或者照搬别的工程资料管理目录,检索依靠人工检索,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成果离标准化尚有距离。

3.1健全组织机构,重视资料管理岗位。

成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成的施工资料管理和监督机构,定期检查施工资料管理工作,每个分部工程完成后进行大查,并及时归档。选派懂业务、精管理、有责任心的优秀人员担任专职资料管理员工作,统一负责对工程项目施工资料的整编工作,专门划出资料存档的场所,确保施工资料保存的安全性。

3.2完善资料管理规章。

建立施工资料管理制度,细化施工资料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资料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包含:资料管理流程、岗位设置、书写规范、依据规范、资料内容、移交实检,归档职责、存档办法等。

3.3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资料员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培养一支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业务精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队伍,使各资料编制相关人员更新观点、提高认识、由被动变主动,认真理解和落实国家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规程,提高施工资料管理水平。

3.4量化施工资料日常管理,纳入年终考核。

施工资料的整编和归存重在同步:施工资料收集与施工过程同步,施工资料验收与工程项目完工验收同步,规范日常管理,保证双同步。各资料编制相关人员的资料管理工作纳如年终考核。

3.5建立激励机制。

资料员薪资结构打破常规,采取低底薪,高奖励制度。以资料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为权重内容,细化考核内容,重奖重罚。相关技术人员考核加入资料编制与管理内容,加强各工种之问的沟通,实现工种资料问交圈吻合。

3.6强化信息化管理。

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建筑工程施工资料也逐渐开始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开发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软件,根据软件数据库来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整理、分类及检索,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高效与规范程度。

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完善自身体系,从而达到快速有效发展的目的。建筑工程施工资料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状况影响着建筑工程整体的发展趋势,就此,建筑工程中资料员的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在建筑工程中,加强对资料员的培养训练,同时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制度,协调资料管理与其他工程项目管理的合作,从而提高建筑行业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2]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法规规范选编[g].浙江省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浙江省档案事务所.

[4]李兵,金芳.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4,26:313.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在进行儿童文学创编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具有童趣的、启发式、鼓励式的语言进行教学,在语言魅力的影响下激发儿童文学的创编热情,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本论文分析了具体形象的文学语言在儿童文学创编中的应用,研究了利用平等、和平的语言构建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氛围;分析利用充满童趣的启发式语言,激发儿童文学的创编动机;探究了利用鼓励式、激励式语言,提升儿童文学的创编自信。

关键词:儿童文学;创编活动;语言运用

儿童文学即是以儿童作为主要阅读对象的作品类型。在儿童文学的创编活动中,其主要对已有的儿童文学知识进行调动,与语言等相关信息进行结合作用,将儿童的语言由口语化转变成书面语言,结合个人创造力、想象力进行创作活动。在儿童文学创编过程中,教师须利用创新形式的教育手段拓展儿童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

在儿童文学创编过程中,本身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这一指向性即是教师进行创作意图的所在,怎样将该意图向儿童进行传达,则是教师须掌握的重点教学技巧[2]。在阐述儿童文学过程中,存在多种传达途径,最为便捷、直接的便是语言传达的形式。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语言的构成要件主要是抽象符号,对于枯燥的语言符号儿童常常缺乏坚持的耐心,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创编活动中,教师须利用生活气息较浓的、具有启发性的言语,加强儿童对创编目的的理解,让儿童文学能在已有教材之上充分发挥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会变的云》、《阳光》、《云》等创编活动过程中,当儿童对于诗歌、散文人物出现无法创编的情况时,教师可以灵活设置“小树孩子以及大树妈妈”的形式,通过谈话活动对儿童进行引导,构建生活的情境,启发儿童一边用语言表达一边做出动作。教师在明确创编意图的同时,通过儿童能够理解以及接受的形象符号表示出来。在“大、小树”的诗歌创编中,儿童文学中的诗歌充满变化,十分具有想象力。

形象的语言能够加深儿童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3]。在教学《摇篮》的过程中,教师可将花园、天空等喻为摇篮,在教学《快乐的小屋》中,将纺织娘、蜘蛛等进行拟人,将星星喻为宝宝等。在丰富语言中,极易引起儿童兴趣的语言为名词、动词等,因此教师可将语言改编为名词、动词为主的简儿童文学创编中的语言运用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便句子,并通过叠声词、象声词等创编出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加深儿童创编意图,发挥儿童想象能力。

教育心理学专家罗杰斯观点认为,心理自由安全是加强创造的前提。儿童的生理机制不成熟、年龄小,因此儿童在环境方面具有强烈敏感性,对教师有情感上的依恋,教师的行为语言等十分容易对儿童情绪产生影响,进而对创编行为产生影响。在日常创编活动中,教师须持有亲切和蔼的态度,利用幽默、平等以及亲切语言,营造愉快轻松的创编活动氛围,让儿童能够进行流畅自由的表达。在利用和蔼亲切的语言时,教师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二,教师必须做好个人定位,教师不是儿童的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帮助者、协作者,在坚持以上二点时自然会产生亲切的语言以及创编态度。例如,可以运用探究式、讨论式的语言组织活动,让儿童与教师间保持自由平等的交流关系,让儿童的行为和语言得到自由发挥,进而激发出不一样的创造火花。

例如,在进行《山》的创编活动中,教师帮助儿童理解“银篮”、“金篮”以及“花篮”等词汇的形象内涵,教师可设计2个外形为篮子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指导儿童进行观察,结合图片和儿童共同探讨以下理由:“为何春天山坡会变成银篮”、“为何冬天山坡会变成花篮”、“为何秋天山坡会变成果篮”、“为何夏天山坡会变成金篮”?“果”、“花”、“银”、“金”等语言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在具体操作中,有的儿童会说:“指的是水果、花儿、金子等”,有的幼儿可以说出具体的事物名称,如:苹果、香蕉、菊花、樱花等,甚至会说出其他千奇百怪的答案。通过师生交流,教师可总结出,这些词语传达了丰富的内涵:冬天是银装素裹的时节;秋天是果实累累的时节;夏天是阳光灿烂的时节;春天是花儿盛开的时节。

教师在创编活动中不能用已有想象对儿童进行约束,在听取儿童不同意见之时,不能立即反驳,须用平等交流口吻帮助儿童找到理想答案,如此学生便能够提出与教师不通的看法,长此以往,儿童的想象力将充满个性色彩,具有独创性以及灵活变通性。

1.给予儿童足够的发挥空间

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动机,必须给予儿童创造充分的发挥空间。在儿童文学的创编活动之中,教师语言必须充满探索性、启发性,在进行示范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须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持开放态度。

例如,在《美丽的秋天》的散文模仿创编活动之中,教师须从作品的难易程度出发,利用玩偶、实物等工具,利用拟人化的手段以及播放课件等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朗读或现场模拟,在启发式发提问的基础上帮助儿童理解作品的语言表现形式,帮助儿童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整体感知,让儿童能够产生置身叶子描述的秋天的场景之中,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创编积极性。教师可以提这样的理由:“美丽的秋天又叫金秋,因此秋天的颜色是什么?”“杨柳叶说秋风将其送至大草原,它能见到什么?……”“枫叶说,秋天十分美丽,美在秋天的哪些方面呢?”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基础上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参与创编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须及时对儿童进行引导及鼓励。在创编活动中对儿童的情绪进行观察,找出能够激发儿童创编兴趣的落脚点。

2.将儿童的无意识活动转变为创作活动,激发其创编积极性

儿童作为天生创造者,其创造性体现在他们语言的字里行间之中,教师须及时进行鼓励和提醒。例如,某个儿童在进行《阳光》创编活动时,将太阳归为红色,其与诗歌的情理逻辑不相符合,这也许是独特的创编行为,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个性行为,教师须凭借本身的智慧,将其演绎为儿童的创作活动,及时提醒儿童进行创编:“看,xx小朋友的太阳是红色的,真是很有想象力啊,这个太阳肯定有一个特别故事,请他来给我们讲讲吧”。

又例如,在进行《会变的圆》的创编活动中,教师须利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与儿童的情感贴近,教师可以先发问:“我是一个圆,同学们喜不喜欢呀”,并将“圆”贴在头上扮演角色,带动儿童进入情景当中。这样的角色扮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能够产生无声情感的传递,从而使得儿童从内心接受老师、爱上老师,对教学知识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指导儿童进行《会变的圆》的学习时,儿童也会产生无尽创意,并充满童趣,如有的幼儿会说:“西瓜个头大;饼干圆又圆”等等。以上充分说明教师必须利用启发式、充满童趣的语言艺术,塑造教师亲和力,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创编积极性。

1.给予儿童信心,提供行为创造支持力量

部分教育学家认为学生会朝着教师期望以及鼓励的方向进行发展,鼓励式的文字或者语言能够有效激发情绪,促使个人进行行动,尤其是充满创造性的语言则必须加强鼓励,创造即是将以往没有的东西制造或者产生出来,因此在儿童文学创编过程中须对儿童进行及时肯定,给予充分的信心,让儿童在创编活动中产生协同感,产生行为创造的支持力量。

2.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创造力

虽然每个儿童的天资存在不同的差异,但是每个学生本身都具有进行文学创造的意愿,并且具备创造的才能[6]。胆小的学生害怕面创编活动,教师必须对其进行鼓励。例如给出类似于“老儿童文学创编中的语言运用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http://提供,转载请保留网址.师知道你也能够说出自己想的儿歌”等鼓励性质语言,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压力。一旦出现儿童在创编过程中与其他学生类似的或者相等的结果,此时教师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搜寻不同儿童个体创编结果的差异性和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真了不起,你的哪句话与其他人不同,十分具有创新性”。鼓励式、激励式语言会让儿童对自身具备的创编才能进行正面肯定,产生创办积极性,在活动中尽全力完成创编实践任务,最终引导学生成为钟爱创造、长于创造的个体[7]。

3.接纳与众不同的想象力

在应用鼓励式创编语言过程中,须注意部分儿童乐于创造、钟爱创造,能够发挥出与众不同的想象力,但是部分教师往往无法有效接纳学生的想象力,甚至会给予排斥态度,一旦遇见这样情况,教师必须给予鼓励语言:“××小朋友,你真棒,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样的语言会加强儿童对创编活动的反应,也会对儿童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具体的创编活动中,教师须对消极的成分保持客观接纳态度,帮助儿童提升理解能力,帮助儿童掌握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又是不合理的,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向儿童讲解创编活动能够接受的范围标准[8]。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儿童文学的创编活动具有尝试性和探索性特征,所以这一过程也存在失败因素,因此教师须对儿童给予全方位鼓励:“你能行的,下次创编活动你会完成得更好,失败也是学习机会”等,教师必须具有包容态度,抓住机会让儿童能够获得创编条件,积累创编经验。

[6]黄侃.作家谈儿童读物[m].中国出版,20xx,(6):37.

本科毕业论文

有些酒店表面上经营的红红火火,但经济效益不理想。由于只注重“开源”而忽视“节流”,兼赏罚不明,导致成本费用失控,浪费与损失巨大。采购成本、厨房成本、歌舞厅节目成本、吧台成本及可控经营费用等是酒店成本费用的重点项目和环节。本文就酒店如何控制成本费用作些粗浅探讨。

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创新意、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酒店管理者应认清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在努力创收的前提下,加强成本控制。在酒店经营中餐饮成本约占酒店总成本的70%左右,因此,加强餐饮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餐饮成本,尽可能地为消费者提供超值服务,使利润最大化,已成为酒店经营管理的核心目标和任务。

企业经营目标一经确定,我们酒店管理者就开始围绕着这一目标组织实施,对酒店的各项成本进行控制。总经理亲临现场,对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成本控制的途径、方法、措施及手段,目的在于增强部门负责人的成本意识,使各部门掌握成本控制的基础知识,堵住各种成本漏洞,积极主动迎接市场挑战,使酒店在竞争中逐步繁荣和发展壮大。

作为财务人员潜心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办法。通常酒店成本核算为一个月总成本率,这一数据不能够充分体现成本波动的原因,因此,将后厨成本、收入根据菜品类别进行划分,从而根据各类别的成本率查明成本波动的原因。

该控制系统出台后,历经近一年实施,在酒店成本控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使财务工作在发挥基本核算职能的基础上,同时对酒店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总结,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职能,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为经营者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

我们酒店餐饮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成本控制系统以中餐后厨为切入点,对中餐后厨进行综合考核,同时为方便厨师长在掌握后厨综合情况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各成本增减变化的因素,为其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将中餐后厨成本细化为:热菜、凉菜、活鲜、冰鲜、珍品、面点等板块,通过对店内历年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对店外同行业酒店经营状况进行市场调查、对比分析,制定出酒店中餐后厨目标成本。

成本控制系统在中餐运行成熟后,在酒店整个餐饮系统内迅速普及,也显示了良好效果。因此,成本控制是企业整体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本控制系统在酒店的经营中,贯穿于全过程,做到全员、全方位控制,以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及时发现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目标成本的完成效果,尽可能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经营成果,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此外,厨房是餐饮为核心,是生产的重地,为避免存货积压,克服管理上的漏洞,加速资金周转,并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厨房成本的控制宜采取定额管理。主要内容有:厨房日常库存原材料也必须定额控制。超过定额部分的原材料,如为积压或暂时不用的,则退回仓库;否则应在未来5天发料时压缩。厨房所需的材料,无论日常直拨的还是向仓库领取的,月初应按照计划营业额与事先核定的毛利率,确定全月用料定额(即定额营业成本)。成本控制人员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原材料成本控制情况。如发现超定额领料和库存,应具体分析原因,并及时处理或上报。树立企业形象,创造名牌企业,需要长年的积淀和巨大的投入,必须有细制的管理章程,过硬的管理队伍。管理实现统一标准、规格、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确保菜肴标准、质量,提高服务速度。就厨房原材料加工,生产成菜肴成品,我们还总结以下生产线流程进行管理控制:

(一)流程控制。

流程控制是进行加工的基础,厨房的生产线流程主要包括加工、配制、烹饪三个方面:

1.原材料加工可分为:粗加工、精加工、干货涨发等。

2.用料配制可分为:热菜配制、冷菜配制。

3.菜肴烹调可分为:热菜制作、冷菜制作、打荷制作、面点制作。

(二)标准控制。

建立标准就是对生产质量、产品成本、制作规格进行数量化,并用于检查指导生产全过程,随时消除一切生产性误差,确保食品质量的优质形象、使之督导有标准的检查依据,达到管理的效能。

1.加工标准。制定对原材料用料的数量、质量标准、涨透的程度等。制定出“原料净标准”、“刀工处理标准”、“干货涨发标准”。

2.配制标准。制定对菜肴制作用料品种,数量标准及按人所需营养成分进行原料配制。

3.烹调标准。对加工、配制好的半成品、加热成菜规定调味的比例,以达到色、香、味、形俱全的菜肴。

4.标准菜肴。制定统一标准,统一制作程序,统一器材规格和装盘形式,标明质量要求、用餐人数、成本、利率和售价的菜谱。

(三)人员控制。

在标准制定后,要达到各项标准,必须要有训练有素、掌握标准的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来保证制作过程中菜肴优质达标。

1.加工过程的控制,首先对加工数量进行控制。凭厨房的净料计划单组织采购,实施加工达到控制数量的目的`。加工出净率的控制,由加工人员按不同品种的原料,加工出不同档次的净料交给发货员验收,提出净料与边角料的比例,登记入账后发放到各位使用者。加工质量的控制,加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菜肴的色、香、味、形。因此,采购、验收要严格按质量标准,控制原料质量。加工员控制原料的加工形成、卫生、安全程度,凡不符合要求的原料均由工序终点者控制,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处理后另作别用。

2.配制过程的控制。配制过程控制,是食品成本控制的核心,杜绝失误、重复、遗漏、错配、多配,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做到凭额订单和账务员的签章认可,厨师方可配制,并由服务员将所点的菜肴与订单进行核对,从而加以相互制约。称量控制,按标准菜谱、用餐人数、进行称量,既避免原料的浪费又确保了菜肴的质量。

3.烹调过程的控制。烹调过程的控制是确保菜肴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从厨师烹调的操作规范、出菜速度、成菜温度、销售数量等方面加强监控。严格督导厨师按标准规范操作,实行日抽查考核。用定厨、定炉、定时的办法来控制、统计出菜速度、数量和质量。

(四)方法控制。

为了保证控制的有效性,除了理顺程序制定标准及现场管理外,还须制定有效可行的控制方法。

1.程序控制法。按厨房生产流程,从加工、配制到烹调三个程序中,每道工序的最终点为程序控制点,每道工序的终点生产者为质量控制者,配制厨师对不合格的加工、烹调有的配制有责任也有权提出改正,这样每个人在生产过程都受到监控。

2.责任控制法。按每个岗位的职责,实行监督层层控制。厨师长总把关、部门经理总监督的办法,使责任落实到岗,奖罚落实到人。

3.重点控制法。对某些经常出现生产问题的环节要重点管理、重点抓、重点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解决的办法,以达到防患于未然,杜绝生产质量问题。

酒店通过对成本核算的分类及操作流程的完善,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酒店的收益水平,总而言之,酒店取得了效益,所以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在我们酒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朱荣,管理控制与财务控制的关系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1).

[2]李正明,李国平,酒店业的成本费用控制[j].财经问题研究,2001,(8).

返回目录。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近年来,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策略是经鼻内镜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儿童鼻腔、鼻窦的解剖与有所不同,因此在鼻内镜手术治疗之后的各种护理成为当前临床医学实践研究的重点课题。文中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理和当前的研究水平做了简单的论述,并深入探讨了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护理策略和措施,希望对临床护理实践起到一些借鉴性的作用。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儿童慢性鼻窦炎;护理。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效果已经得到了肯定,但是儿童的慢性鼻窦炎因与的鼻腔和鼻窦解剖有所不同,在治疗策略上也较为特殊,以此需要对儿童实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术腔护理以及各种并发症情况的观察等,采用系统性的护理策略,不但可以推动儿童鼻腔鼻窦黏膜的生理功能恢复,而且还可以减少和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的发生,在医学生被认为与手术有着同样的重要作用[1]。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儿童慢性鼻窦炎”和“术后护理”为检索词,共搜到76篇相关文献,其中2005年只有2篇,2010年有40篇,2013年有122篇之多,分析上述数据得知,针对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护理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逐渐增加,但是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开展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护理的研究对患者和医疗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2.1术前护理。

在行鼻内镜手术治疗之前的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护理人员要结合儿童的实际病情,详细讲述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并告知患者和患者家属术前需要的一些准备事项,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理由要耐心的解答,帮助患者消除对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顾虑,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加强读一患者的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环节患者的紧张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术前护理也是遵循了新医改中制定的以患者文本的人文理念[2]。

2.2术后护理。

术后的心理护理:儿童患者在术后住院恢复期间往往有焦虑的情绪,而且伴有剧烈的鼻腔疼痛,有研究显示疼痛的程度会随着人的焦虑情绪而上升,因此护士应该在术前的护理中告诉患者,疼痛一方面是鼻腔手术阻塞引起。另一方面与患者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并且手术局部炎症反应会导致致病物质释放的增加,术后患者的鼻腔粘膜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上述两种理由都会引发患者组织部位缺氧,进而压迫该区域的三叉神经末梢,患者就会产生鼻腔疼痛和头昏的症状,此时护理人员可以适当的引导患者听听舒缓的音乐,或者找一些温和的话题与患者交谈,以此来环节患者对疼痛部位的注意力,有助于患者术后不舒适的反应。

体位护理:术后要让患者保持平卧且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使鼻腔分泌物和血液流出,保持呼吸道顺畅,在患者麻醉清醒之后采取半卧的姿势,这样有利于呼气和减轻头部的胀痛感。

饮食护理:在术后如果患者的麻醉清醒较快,而且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进食,补充身体的生理需求,减缓术后的不适症状。

病情观察和护理:对术后病情的观察和护理主要是为了患者出现其他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其他的异常病症则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由于儿童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同时术后一般采取全麻的方式,儿童在术后的几个小时内容易处于嗜睡的状态,因此全麻术后儿童在清醒之前需要全程的监护和吸氧,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神志、脸色、生命体征以及鼻腔流血的情况,并做好的详细的记录。术后每隔15分钟检查1次患儿的生命体征,清醒之后使其保持半卧的状态,减轻头部的肿胀感和疼痛感。

术腔护理:对患儿进行术腔护理主要是为了减轻患者鼻腔的结痂情况,避开鼻腔和鼻道粘连,而且也可以推动术后鼻腔炎症和水肿的消退。在手术3天之后可以将患儿鼻腔内部的膨胀海绵取出来,保持鼻腔通畅,如果此时患者的鼻腔出现渗血的现象则可以向患者鼻腔喷减充血剂,也可以滴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手术后的第4天要帮助患儿换药,清楚鼻腔内部的血块、息肉、肉芽等,防治鼻腔狭窄,要彻底清楚鼻窦内腔的粘稠性分泌物,并使用生理盐水清洗术腔,频率保持在1周1次即可。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因为鼻窦与眼球、视神经以及颈内动脉相邻,如果术后的护理不到位极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鼻腔内镜手术可能引发颅内和全身性的并发症,而并发症与手术者的实践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褚薇薇研究的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护理中有3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占据研究对象的5.6%,因此需要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定时的换药,清楚术腔中的病变组织,保持患者术腔内的通气顺畅[3]。

术后要特别注意患儿是否出现眼痛和视力下降的症状,并检查患儿眼脸是否存在淤血、肿胀和眼球运动障碍灯,如果有迹象表明患儿术后出现了眼内并发症要立刻通知医生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

3.结束语。

儿童慢性鼻窦炎虽然经过严格的药物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鼻内镜手术依然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而且手术治疗可以消除儿童鼻腔结构异常导致的鼻窦通气引流障碍,但是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需要全面的护理措施,避开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推动患者的恢复,文中对鼻内镜手术的全过程护理做了全面的探讨,希望对临床护理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外贸英语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外贸英语人才。然而,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贸英语人才需要的多元化趋势。因此,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立足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对传统外贸英语专业面临的问题,新的课程设置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外贸英语,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外语教育存在5个不适应,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

各高校的外贸英语专业大多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采用了“英语+国际经贸”这一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确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该模式也暴露出了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大部分课程仍以英语技能为主,只是在三、四年级增加了经贸类专业知识课,这些课程基本上用中文开设,既发挥不了外语的优势,形不成语言交际所需要的环境,又因学生学到的知识较为肤浅,也达不到专业培养的规格。即便有些课程是由外语教师开设,但由于外语教师专业背景薄弱,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在课程讲授的内容与程度上还不能很好的把握。

2、语言能力与语言素质的培养不协调。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仍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课堂上大量讲解与练习语言点,强调单词、短语、句法分析,而忽视了学生的语言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偏向实用,致使语言文化素养的培育成为单薄的附庸。

3、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训练。由于受实践基地的限制,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即使有一点实习也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其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不少经济和外贸知识,但是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

因此,原有的培养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要求,为了使毕业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根据社会的发展主动调整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按照这样的培养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种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形成的具体模式,它反映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框架、程序方法,它是由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决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变换育人造才的模式,探索出更具包容性、跨越性、更富有弹性的多元化外语培育机制与途径,能克服传统外语人才培训机制的弊端,提高培养规格。

外贸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涉外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能以英语为工具,掌握对外经贸知识,熟悉对外贸易及文秘工作,能够使用多种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经贸英语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具有宽厚的英语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经济贸易专业等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拓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发展事业的创新能力。

经过四年的学习与训练,必须具备如下能力:一是熟练的英语交际能力,要做到“五会”(即听、说、读、写、译)。二是掌握商务知识,对国际贸易、国际商法、会计原理、汇兑与结算等与涉外工作相关的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以具备给上司当助手,并从事商务翻译工作的能力。三是熟悉对外贸易工作的知识、程序与环节,熟悉文秘工作,能够处理办公室有关工作,安排工作会议,草拟各种文件,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包括电脑、传真机、复印机、多功能电话机、摄影摄像机等。四是毕业时须获得相关证书,如:专业四、八级证书;剑桥商务英语(bec)二级证书;计算机证书;文秘工种证书;外销员证书等。

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意识到,外贸英语专业绝不是简单地给英语专业学生增加几门外贸英语课程。外贸英语专业的基本课程结构为:基础课十知识课+能力课+实践课。我们必须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重新规划和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更具有弹性化、灵活性、包容性、多元化和合理性。

复合型人才教学模式的课程总体框架由以下部分组成,通识教育模块;外语专业模块;相关专业模块;实践课程模块。

1、通识教育模块。该模块不仅仅针对外贸英语专业学生,同时适用于各专业学生,旨在培养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军事、数理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为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打好基础。主要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语文、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军事理论、经济管理基础、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等。

2、外语专业模块。该模块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英语人才的读、听、说、写、译等基本技能,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这部分的教学内容绝对不能削弱,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则失去了作为专业人才的立足之本。主要课程为:基础英语、语音、听说、写作、语法、高级英语阅读、高级英语视听说、英汉翻译、口译等。该模块还应开设一些中西文化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文化素质和修养。主要课程为:中国文化思想史、西方文化、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学等。

3、相关专业模块。该模块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素质,是区别于传统的培养工具型人才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提供哪些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取决于市场导向。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导向,可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随时增减专业方向。这一模块的课程均在三、四年级开设,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关方向,进行相关课程学习。主要课程有:市场营销、外贸函电与口语、工商导论、国际贸易、商务沟通、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等。

4、实践课程模块。该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包括毕业论文、网络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角、英语电台、英语报刊等)、各种英语竞赛、社会实践(外事接待、国际会议接待、涉外导游、翻译、基地实习)等。

以上4个课程模块构成了课程设计的整体。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原则,教学理念应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制作出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并付诸实施。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因地制宜,调整课程设置,增设新的教学内容;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抓实干地促进宽口径外语人才的全面发展。

在四年制的外贸英语英语专业,对于以上4个课程模块,可分为两个阶段实施教学:

把一、二年级作为通识教育和英语专业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传授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三、四年级作为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着力打造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两个阶段的紧密结合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根本保证。

为了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我们还可以大胆探索新的模式,如3+1或3+2模式。学生前3年在英语专业学习英语课程,后一年或两年到有关院系学习专业课程,毕业时可被授予文学士或双学位。这样的学生在英语和专业知识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必定更受社会欢迎。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实现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我们只能顺应时代的召唤,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摒弃过去的工具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转而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在人才培养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科毕业论文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专业英语口语教材、口语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对话能力,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对大学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而增大,同时也对人们的口头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高校英语教学主要把重点放在读、写、译等方面,而“说”这个技能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不能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往中,出现所谓的“哑巴英语”现象。本文试就口语教学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寻求相关对策以提高教学效果。

1.口语教材。

目前关于英语专业口语教材有很多种,各个高校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尽相同。不过大部分的教材设置都是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而编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每个单元都会有固定的话题(topic),然后随之列举出一些相关的表达方式,编制一些典型的对话供学生参考练习。有些教材还在课文之后引用些名言名句、英文诗歌或者英文歌曲等内容供学生欣赏。这些内容的确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在课堂之外,这些内容就与学生束之高阁,学生不能用所学的语言真实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些教材与目前社会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想法关联性不大,以至于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某个特定的不熟悉的环境中,无法进行思想表达,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阐述。学生对课文所提供的练习也只是在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行生硬的英汉转换。然而在目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学生更需要的并不只是如何问路,怎样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而是如何真实地、自如地表达自我,如何对目前所处的社会条件、生存环境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描述和评价,从而达到在各种应用领域中自由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因此,英语专业口语教材的选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2.口语教师。

在中国的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下,高校英语教师的上课模式仍然是单向的灌输过程,教师至始至终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尤其在口语课堂上很少有参与的机会或者达不到练习口语的目的。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少数口语基础好的学生,没有耐心来训练和帮助多数口语较差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没有什么成就感。结果,整堂课下来效果甚微,学生感觉枯燥、无聊、学不到东西从而选择逃课或者其他方式来反抗等,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里面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者,英语口语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和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能力至关重要,如果教师本身发音不过关,方法老套死板,没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地影响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3.学生方面。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容易解放自己,害羞、拘禁、怕出错等方面的心里障碍是需要我们倍加关注的,班里有相当多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与别人很少沟通,在课堂上更不敢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表现出焦虑、紧张等情绪,再受到一次小挫折后就更加封闭起来,不再在课堂上发言,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这对他们的口语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者,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这几十分钟练习口语,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普遍使用母语交流,因此练习口语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只想在课堂上迅速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是不可能的。

1.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材。

该教材应该能够以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为前提,将英语基础课和口语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言的内容、形式、功能进行有效地融合。从简单的英语基本交流技巧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社会情景训练。而且课堂上的口语练习也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设置,教师可以自由灵活安排,结合本地区学生的特点和情况设计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真实话题来讨论。

2.创造良好的口语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

课堂的教学方式应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教师不再是口语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真正的中心人物。教师应该为口语课堂创造一个自然宽松的交际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自由交谈,教师应该持鼓励、友好、宽容的态度,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消除紧张感和焦虑感,使其积极开口说话。此外,教师还要循循善诱,要有耐心和信心,对教材的形式和安排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进行角色扮演对话、发表小的演讲、即席提问、模拟情景场合等,这些练习要从易到难,充满趣味。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分阶段性的,就是准备阶段、流利阶段和后续阶段。在准备阶段,学生就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预习和记忆;在流利阶段,教师在教室集中训练学生语言的流利性;最后阶段学生可以用的其他感兴趣的材料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丰富教学手段与内容,加强文化教学的`导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口语教学的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科技手段,在多媒体课堂上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比如让学生观看适合的英语节目,并从中自觉地学习地道的语言;教师也可以剪辑电影或录像,然后进行消音处理,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猜测和进行配音等活动,这些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精心选择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或话题,提供大量相关资料让学生学习讨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语言的输入。与此同时,语言的文化的载体,文化学习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解和交流文化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英美文化的素材和资料,设计各种不同国外真实的情景,使学生能对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分析、比较、提高文化的意识,培养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教学导入文化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尽量减除由于本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表达不确切,从而导致交流失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也要注意语言意义的得体性和可接受性。

4.加强课外口语实践训练。

要多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实际,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口语训练是很有成效的。口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内的各种英语实践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抓住一切机会练习口语。

总之,口语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不断探索和尝试,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作为一项任务长期坚持下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8.

[3]冯涟漪,吴蕾.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5,(2).

[4]岑建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本科毕业论文

优:

1、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2、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毕业论文,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

3、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4、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良:

1、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的,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教学实践指导意义。

2、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3、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能够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方面较为完整的论述了针对《交互设计》课程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研究,并提出个人观点。

4、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中:

1、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2、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3、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4、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及格:

1、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难度较小,工作量不大。论文选题一般。

2、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

3、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规定,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

4、文题有偏差,论点不够突出,论述不能紧紧围绕主题。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达到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历经“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和咨询”、“心理卫生与健康”等变化,直至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才广为接受。20xx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xx]5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始走向规范化建设道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全国普通高校大多开设相关课程,呈现出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任选到必修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主要有三种实践模式:一是学科模式,以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内容作为设计课程体系的主线,注重传授系统与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二是经验模式,采取心理训练、活动、实践等形式,旨在让学生获得经验和体验;三是问题模式,注重心理辅导与咨询,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入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无论何种模式,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思想依旧占主导,过分突出学科理论体系,忽视人文精神的传递与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设课程,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没有太多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而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目标上,

以“问题矫治”为导向“,成长发展”不够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依据教育的三项历史使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置一般分为三级:一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为主,注重开发潜能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二级目标面向心理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注重心理咨询与疏导,消除心理症状;三级目标面向心理障碍和疾病学生,以心理治疗为主,注重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矫治[1]。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受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契合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过于偏重二、三级目标,忽视一级目标,导致过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矫治,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偏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与发展为主,促进全体学生成长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内容上,

以“理论”为主,“实践”不足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学科取向”为主,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严重,过分强调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内容编排上呈现重症状诊断,轻预防,重障碍,轻发展的特点,凸显出过于理论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专业心理学教学的特点。这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未能紧贴学生实际需要,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违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上,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互动”不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决定着其是一门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均是大班教学,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少课堂互动,更缺少教学实践活动,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冷眼旁观,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心理素质未能有效提升与培养。

二、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首发,旨在倡导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是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情绪体验是核心,积极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最多、成果最丰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应该从单纯的问题取向转移到人类正向品质的研究与培养,通过挖掘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力量来达到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的目的,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不同。1958年,学者jahoda率先在反思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的科学概念[2];cowen更进一步主张“健康应该是积极特征的存在程度,而不仅仅是疾病的缺乏”[3]。由此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正式融入心理健康的诊断治疗体系,促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也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4]。可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新的思潮已经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成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智慧、感恩、乐观、美德、幸福”等积极因素被积极心理学认为是人类所固有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这些积极的特质被培育与强化,那么与其相对的消极的特质就会改变与消退[5]。因此,要想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必须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协调发展、预防、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由关注学生的消极方面转向积极方面即可。在具体的目标设置上,大学身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健康、和谐、幸福的价值核心理念,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心理品质和正向积极的力量,在协调心理问题解决与积极品质培养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人格特质的健全、心理潜能的开发。

(二)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丰富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出了诸如增强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改善学习能力、完善积极人格等14项学校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5]。概括起来涵盖三层含义:一是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融入“幸福课程”;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必须塑造积极的人格,彼得森和赛里格曼提出了6种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6],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增加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离不开营造积极环境,一个良好而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增加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条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深入心灵的课程,它的开设不仅要让学生入脑,更要让学生入心,只有学生用心、用脑、用感情去实践与体验这门课,才能更好地领悟与体会,才能内化与升华。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突出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创设故事情境为中介、以凝聚成功经验为起点、以提升积极体验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主线”的原则,通过课堂互动、团体活动、角色扮演、多元艺术表演等手段,形成自觉自愿的自我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用乐观的心态去体会,增强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达到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xx(5):44。

[4]葛莹莹。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xx,309(3):132。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6]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7]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xx(8):55—56。

本科毕业论文

农民的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精神因素,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素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不容乐观,据统计,约58%的农民缺乏法律常识或者根本不懂法;27%的认为在被逼上绝路的情况下才会寻求法律帮助;只有15%的农民表示在利益遭受侵害时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可见,农民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

虽说家庭承包责任制一定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粗放型的小农经济并没有走出自给自足的局限。简单的经济基础抑制着农民对法律的需求,也降低了农民对法律学习的欲望。

(二)文化方面。

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墨守成规和盲目的排外思想已经在农民的脑中根深蒂固,想要转变过来绝非易事。更有一些农民认为读书无用,即使考上大学顺利毕业还不一样出来打工,那还不如现在就去打工。所以说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任重而道远。

(三)制度方面。

1.立法环节。

一是目前我国农村工作的立法工作脱离了农村实际生活,没有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制定好的法律没有落到实处,很多法律农民都不知道,还谈什么寻求法律帮助。

2.执法环节。

第一,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缺乏法律素养,执法过程中存在经验主义的不好现象。第二,执法人员执法方式不当及态度不友好,缺乏服务意识。2007年5月,广西某乡村环卫工人蔡某按规定来每户收取垃圾清洁费,王某因下个月就要搬走为由拒交垃圾清洁费。第二天凌晨蔡某就把一车垃圾倒在王某的店铺门口,致使王某无法开门做生意。蔡某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既不能解决问题,又破坏了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

(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上去,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其次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由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再次是发展乡村企业。由一些乡村企业牵头,将分散的农户和市场有效的链接起来,这样就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

(二)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

第一,加大基础教育投入。

一是政府在财政投入上,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偏远农村教育应当予以倾斜,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予以大力支持,每年择优录用一批优秀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城乡校际间纵横双向交流,将城区教师的评先评优及职称评聘与下乡支教挂钩,促进农村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第二,加大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的力度。

法教育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对于乡村干部和广大党员,由于他们的政治觉悟较高,可以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表率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学法守法。对于广大农民群众,必须深入他们中去宣传和讲解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结合当地的违法犯罪活动实例讲解法律知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使农民容易并且形象地学习法律。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首先,立法机关在制定与农业、农村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农民的需求和心声,协调好国家法律法规与农民群众的习惯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次,制定了基本的法律法规后,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和需要,对相应的法律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再次,要保障法律能够落到实处。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法律。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切实履行职责,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四)改善基层执法状况。

在执法方面,要提高农村基层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执法经验和执法的灵活度;要严格依法行使职权,摒弃权力大于法律的思想;要加大对执法者违法执法、滥用执法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要接受媒体与大众的舆论监督,实现阳光执法。

综上所述,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任重而道远,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程。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改变现阶段我国农村法治现状的重要环节。只有农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把我国建设成法治化国家的目标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实现。

[1]李昌麒。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永流。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郑永流等。农民法律意识与农村法律发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王欣堂。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构建和谐农村的战略选择[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2).

返回目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