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赏析(专业12篇)

时间:2023-12-03 12:55:02 作者:雨中梧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或文学作品后,对其内容、主题、情感和观点给予个人理解和反应的一种文章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品味所读之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呼兰河传读后感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童年就像一朵鲜花充满芳香,可终究会枯萎,当花瓣掉完时,童年就过去了。

《呼兰河传》以主人公萧红的视角描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呼兰河人民的生活,给我们描绘了呼兰河人民的死板、愚昧,其中儿时的萧红与祖父的玩耍,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仿佛在眼前发生,可又那样遥远,常常使人幻想是否有这样的人或事。

在第三章到第六章,这几章,可能是萧红在童年中唯一的美好回忆。在祖父的园子中,一切都是自由的,动物、植物,还有人。在这个自由的园子中,祖父干什么,她就干什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她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她也栽花;祖父拔草,她也拔草……可真是一个十足的小跟屁虫。这几章中,萧红字里行间都透着祖父对她的爱,我感受到萧红心中那一份不易祭觉的忧伤,很淡很淡……不谙世事的小萧红,在这充满灰色的呼兰县中显得十分天真,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使死气沉沉的呼兰县变得好玩了!

童年,你好!童年,再见……。

呼兰河传读后感

寒假,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作者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绘出呼兰河小镇普通人民的生活百态,这本书由很多故事构成,我的心弦也被故事牵动着,我时而忧伤,时而疑惑不解。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东二街道上的那个大泥坑的故事,这个大泥坑淹死了很多家禽、牲口,甚至小孩子也曾掉到了里面,人们都纷纷出主意来对付大泥坑,有的说种树,有的说拆墙,可是没有人有实际行动,结果,还常常发生抬车、抬马、淹鸡、淹鸭的事情。不仅如此,自始至终,也从来没有人想过用土把大泥坑填平的办法。呼兰河小镇的人民好像都是大泥坑的“看客”,说长道短,甚至还能获得吃淹死猪肉的福利。就连最基本、最科学、最简单易行的填坑方法,都没有人去想,我不禁为小镇的人民感到深深的担忧、悲愤,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故事给了我深刻的触动,就像学习中,我们做错了题,如果放在那里不管,就会一错再错,应该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和订正,彻底地掌握知识点。

还有,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本来是可以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却被订去当团圆媳妇,又被“好心”害死了,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封建礼法把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弄死了,多么可怕的吃人社会啊!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也不能要求孩子只按照自己认为优秀的标准去做,久而久之,也许会扼杀孩子的灵性,阻碍孩子健康成长,而是应该因材施教,发挥他的特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呼兰河传》的作者用平静、平淡的语气描述着触目惊心的场面,批判着极其愚昧且可怕的人的劣根性。透过文字,不仅能体会到作者的忧伤,更能给人以思考和感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读再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呼兰河传读后感

我刚从书店里出来,手上还拿着《呼兰河传》,不由又想起了萧红阿姨写的《祖父发园子》,那时的萧红是多么调皮,可爱呀!于是,今天上午我再次翻开了《呼兰河传》,再次去探索呼兰河这座小城的奥妙。

这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是:小城风貌、城中盛事、我与祖国、荒凉的院落、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每一个故事都特别让人有轻松之感。越往下读,心头就会沉重一些,让我置身于书中,流连忘返。

呼兰河这座小城的人们是多么迷信呀!人们跳大神、糊阴宅、放河灯......利用这些来保佑一生平安,他们却浑然不知这一切都是假的;东道二街的泥坑,曾淹死过多少条鲜活的生命,比如:鸡、鸭马......却没有一个人去填那个坑,因为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呼兰河的人们还是愚昧的。人们居然认为跳大神可以治病,放河灯可以让野鬼投胎,糊阴宅可以让人们在阴间拥有一切,人们所谓的“盛宴”就是让十二岁的女孩洗澡,人们还用“治病”的跳大神当成“表演”当地人民是多么愚昧、麻木。

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生活是多么刻板单调呀!人们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每一年必有跳大神,放河灯、庙会......

这些重要的活动有一个人多么渴望吃豆腐,但家里没有钱,他说他以后要卖豆腐,这样也行是人穷志短吧!

呼兰河的人民还是自欺欺人的,他们知道他们生活贫穷,无法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只能自欺欺人地说“没事儿”

合上书,脑中浮现出呼兰河这座小城。啊!呼兰河!你是一个充满如此世俗气息的地方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家乡,在他/她们的心中,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

家乡也会带给他们很多回忆。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书的作者是萧红。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于1942年逝世。她原名张乃莹,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这本书先讲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及习俗,如跳大神、放河灯、逛娘娘庙等等,她还介绍了一些我们现在见不到的那些非常有意思的街市铺子,如当铺、豆腐店、扎彩铺等等,通过这些铺垫让我们能似乎看到了一幅旧社会东北农村的乡土画卷。然后就讲了萧红和她的爷爷之间发生的故事,有在菜园子里的(语文书中有一课“祖父的园子”就是从这节选的),非常有趣。接着她讲了几个凄惨的人物故事,读起来又让人很悲愤。

据说跳大神可以治病,主角有大神和二神,大半是在天黑跳的;放河灯是为了超度饿鬼的,在那天会有很多鬼被放出来,这是给它们一个转世投胎的机会;在看野台子戏时,一个家中往往是三姨二姑全都聚了起来,互赠礼品,有时如果台下出了热闹,就没有多少人看戏了;四月十八逛庙,总有几个警察等着收走丢的孩子,老爷庙里的泥像威风凛凛,娘娘庙里的泥像却近似普通人......可见那时候的人们有多么迷信,而这些乡土习俗现在基本都见不到了。

萧红的爷爷非常疼爱她,当时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萧红的奶奶还用针扎过她,所以萧红很讨厌她的奶奶。在菜园子中,爷爷做什么,萧红就跟着做什么,她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假小子各种调皮捣乱,但爷爷一如既往的爱护她;爷爷还经常教萧红读诗,并告诉她每首诗的意思。在半夜里当萧红被团圆媳妇的哭声吓着的时候,爷爷哄她、安慰她,告诉她这不是哭声......爷爷最后还是离开了她,唯一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的人也走了。

还有可怜的团圆媳妇,刚12岁就成了童养媳,她天真、懂事又能干,但她在婆家生活得并不幸福,她的婆婆总是打她、骂她、羞辱她,在她脚心上烫出痕迹,还说她没规矩。后来团圆媳妇害怕了,在半夜里喊着要回娘家,就被打得更狠了,然后就一病不起了。她的婆婆用了各种“妙计”,与其说是妙计,不如说是毒计,她们把团圆媳妇当众扒光,放到开水里“洗澡”,几次都差点死过去。最后团圆媳妇被她们活活折腾死了。这些愚昧又狠心的人看的我咬牙切齿,团圆媳妇和我一般大,但她却不幸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是迷信的旧习俗害死了她,是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害死了她,想想都觉得太可悲了!

这本书我看时一会被逗得呵呵笑,一会因书中人悲惨的生活而感到伤心不已,最后又因为自己拥有现在这样幸福自在的生活而庆幸不已,这是一本让人感慨的好书,强烈推荐给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字作文赏析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该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读者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谅他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由于的美感效应。

文档为doc格式。

《呼兰河传》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十分好看,语言幽默风趣,有些地方看了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书中的主人公是萧红、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这本书总共分为七章,是作者萧红的童年回忆。作者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这本书主要写的就是萧红小时候渡过的一些美好时光,乡里乡亲发生的一些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有二伯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有二伯偷东西时被我撞见了。他偷铜酒壶,而我在偷墨枣,彼此都害怕,也都很尴尬。二伯说:“你不说么?”“不说。”“好孩子”。“那你让我拿走墨枣。”“好的。”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觉得很好玩。而书中所谓的偷,也只不过是一时的贪吃、好玩罢了。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很调皮。有一次,我和哥哥在玩,看到桌上有瓶啤酒,大伯在烧菜,我和哥哥一人喝一口,把酒喝完了。

有二伯的性情很古怪。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的,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见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的……王八蛋……兔羔子,有猫有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的就是没有人吃的……兔羔子,兔羔子……”有二伯给萧红带来了许多的乐趣。回想起他时,她的内心一定是特别的开心,非常怀念有二伯。

作者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有趣啊!尤其是有二伯,他那古怪的性格,让我觉得很有趣,也正是他给萧红的童年增添了几份生趣!萧红每天都很会创造一些有趣的事情出来,很自在,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每一天。

童年是属于孩子们的。在萧红的童年里,有天真、调皮、无知与欢乐,也有悲伤、痛苦、思念与依恋。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着,“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的人物悲剧埋下了伏笔。

萧红的童年又可喜、又可悲。或许经历了悲,才能更真实地体会到喜!

呼兰河传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我请大家买这本书时,请认准“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评价说:“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还有许多教授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评价。

受语文课本《火烧云》这篇课文的影响,本以为是很温馨的,没想到却很悲伤。

那里的人很迷信、无情、麻木无知。因为小团圆媳妇的死,与其是病死的,不如说是被逼死的。一开始婆婆把她打病了,然后给她跳大神,大神让她当大众洗三次澡,先是大神让小团圆媳妇脱衣服,小团圆媳妇不愿意脱,她的婆婆命令四个人把她衣服撕了,然后把她抬进大缸,大缸里全是滚烫滚烫的水,一开始她挣扎,然后大神要往她头上倒热水,小团圆媳妇昏了过去。人们都以为她死了,便没了兴趣,大部分要回家,大神为了提升大家的兴趣,便拿一根针在她手指上刺一下,她就醒了。后来每倒一次就昏迷一次。跳完了大神,病还没好,就给她抽贴,又为价钱啰嗦了一大堆,后来又想让她活着,又啰嗦了一大堆,说什么七八岁就用两三两银子给订下来,如果死……最后才付了钱。

磨房里还住了冯歪嘴子,他后来成了家,有两个儿子,最后他媳妇死了,冯二成命运也一样。

我觉得那婆婆太可恶了,我甚至有点同情小团圆媳妇,我觉得我们应该远离迷信,相信科学。

呼兰河传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的书,《呼兰河传》看完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是本“回忆式”的长篇散文。主要写了萧红童年的点点滴滴,有快乐、有悲伤、有孤独……从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愚昧,生活也是很单调的。

在萧红的记忆中,她最快乐的是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在萧红眼中,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宽容的老人。祖父允许她随便玩闹,教她念诗。在她闯祸的时候,祖父总是安慰她,从不责怪她。萧红也最喜欢与祖父一起到菜园子里玩闹,祖父干什么她干什么。有一次,萧红不认得哪个是狗尾草,哪个是谷穗,便把谷穗拔走,把狗尾草留下,还振振有词地与祖父争辩谷穗和狗尾草的区别。(看的我禁不住笑出了声。书中还写道,)每当萧红玩累了,(她便)找个阴凉地,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可见,萧红儿时是自由的,快乐的。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我的童年生活没有萧红那么自由,无忧无虑,(每天在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也有大量的作业要做,(但我觉得还充实,)也有小伙伴一起玩,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觉得自己要丰富多彩的多。所以,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茅盾曾评价过萧红的这部《呼兰河传》,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物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也深有同感。但我更喜欢那“叙事诗”里的童年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开学初,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它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小故事。

那时的豆腐是奢侈品,晚餐时若能吃一块豆腐,那就是非常美好的事。有一些买不起豆腐的穷人家,他们小孩的梦想就是开豆腐坊,甚至有一个人倾家荡产,宁愿自己破产,也要去买一个豆腐吃。这其中表达了穷人的悲惨境遇,他们的一生就是那样,省吃俭用,连一块豆腐也买不起。

女性在旧社会的生活可以说是很悲哀的。在庙会上,人们在老爷庙里都是很虔诚的,但是在娘娘庙,人们一点都不敬重娘娘,只有为了向她讨子讨孙才稍微拜一拜。这也反映了当时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中还讲到了一个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她本来好好的,却被折磨,挨打挨骂,被虐待,她的心里其实是很委屈的。她想回家,却被人们说她身体里有鬼,要驱鬼,什么民间偏方都不灵,最终被逼到了烫水里“洗澡”,还是被折磨死了。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事来反映女人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这三个小故事只是书中的一个小缩影,但表达了这位女作者对于旧社会的愚昧、落后、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是当时社会中难的一见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生活非常艰难。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女孩子们也不受歧视了。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女孩子们要自强,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冯歪嘴子一家的遭遇,冯歪嘴子的媳妇儿---王大娘死了,他一个人照顾着两个孩子,他喂着小的带着大的。尽管生活十分的艰苦,但是他十分乐观的去面对,在他的抚养下,大家认为会死去的儿子们逐渐长大,大儿子会拉小驴去饮水,小儿子长出小牙了。

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期有一次背书没有背完,被留下来背书。唉,真倒霉,今天要被留校了,多么无地自容。我心里暗暗想到:今天留校回家后一定很迟,只能吃残羹冷炙,而且会被老妈骂一顿。被留校真是太悲催了。

被留校的我不情愿地拿起书本读了又读,可惜怎么也不会背,这些文字好像跟我做了对似的怎么也记不进去。10分钟过去了,我依然一个字都没记住。只见同学一个个都已经背出回家了,而我还坐在那儿。看着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回家了,我心里便开始有些着急。不行,再不背书就真的没晚饭吃了。被留下来虽然很丢脸,但是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记住一篇古诗,一篇国学用处也是很大的。没过一会儿,渐渐地熟练起来,15分钟后,我在白老师那儿一次性背出一篇国学和一篇古诗。

这事以后,我发现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悲观地看待它,那么不顺心的事永远也不会改变。如果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就像《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乐观让他呼兰河带来了希望。乐观就是我们生命中的阳光,让我们更健康地成长。

《呼兰河传》读后感

花了半天时间把萧红的《呼兰河传》读完,竟觉意犹未尽,把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看了一遍,对萧红这一抗战时期的女作家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主要谈谈对小说的一些感受。

《呼兰河传》更像是一部散文小说,有纪实的内容以回忆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小城镇,更确切地说,是家里的小花园为基调,缓缓铺开,带领我们走进小女孩的世界,仿佛一次爱丽丝梦游仙境。

读这部小说,第一感觉是文笔真实流畅,其中有一段关于火烧云的描写,生动形象,就是我们小学课文里那篇,今天才知道出自萧红之手。不得不佩服选课老师的慧眼。整部小说读下来,荡气回肠,又充满怜悯之心,有一些很荒诞的事情,被作者平静无情地写出来,给人的冲击力还是很大的。挑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当做一次读书笔记了。

小说第一部分,作者详细回忆了呼兰河城街道上的每一家店铺,药铺、油铺、盐铺、布铺等,这些店铺如同国内小镇大多数店铺,不需要响当当的名字,周围的居民都知道是谁开的,做什么的,就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花重点笔墨写了街道上的一个泥坑,掉过人,也掉过动物,小镇居民还吃过里面淹死的猪肉。一个泥坑,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为小镇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许热闹。毕竟,有人/动物掉进去的.时候,居民们都会热心帮助的。从侧面来看,泥坑一直没有得到修复,也是有着合理的理由。

我们都知道东北冷,到底有多冷,没去过的人想必是体会不到。小说一开头,作者就描述了东北冷的程度,手上冻开裂口,耳朵冻掉(在后面有涉及),土地冻裂口,写得很真实,像我这种没去过东北的人,也仿佛体会到了那种冷。

讲完小镇街道的店铺和泥坑,笔锋一转,就来到了作者家里,说是有30多间房,还有一个小花园,第一感觉是家里好大。后来查阅资料,原来萧红出自地主之家,有这么多房子也就不足为奇了。自家人常住5间,剩余的都租出去了。是的,在那个年代,已经有人租房了。租房的人,看描述大多都是穷人,其中有一间草房子歪歪斜斜,硬生生从正方形被吹成了菱形,在这样将塌的房子里,住的也有人。这其实也定下了全篇的基调,讲的是小人物,抑或者,穷人的故事。

萧红和祖父的关系应该很好,她出生时,祖父60多岁;她四五岁时,祖父年近70;等她十几岁离开家,祖父80岁;后来在祖父80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作者小时候就和祖父在花园里,祖父做一些农活,她就在旁边帮忙,当然很多时候都是帮倒忙。比如给谷物除草,结果把谷物除掉。祖父干活时,她会摘玫瑰花给祖父做花环戴在草帽上,让祖父误以为是春天雨水太好玫瑰花开得旺香气飘得远。这种老人和儿孙之间怡然的生活,很有画面感,让人忍俊不禁。

小孩子总喜欢探险,家里有两间储物间,小作者经常过去翻箱倒柜,把里面的旧物什找出来玩。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大概全世界的小孩子都一样吧。

关于父母和祖母,作者写得很少。父亲在祖母去世的时候误踢了作者一脚,祖母则是用针扎过小作者,根据后来查阅的资料,萧红自小就不受家人喜爱,认为她的出生(端午节)不吉利,和她交好的只有祖父。

和祖父的快乐时光中,有几个悲剧人物让人唏嘘。

其一就是团圆媳妇,是一家租户的孙媳妇,最终没看明白是否以童养媳的身份到男方家的。总之这个小媳妇年仅12岁,因长得高大,活泼伶俐,对外宣称是14岁。才几十岁的姑娘,就成了别人家媳妇,这里真心感谢新时代,让我们十几岁的时候还能求学。婆婆为了给她下马威,打骂姑娘,绑起来用皮带抽,还用烧红的烙铁给姑娘酷刑,看到这里真很气愤,愚昧无知的封建社会不知残害了多少人!最终几番折腾下来,姑娘发高烧,大病一场。家人还不放过她,跳大神,用热水烫,还来回三次,最后硬生生把姑娘折磨死了。这个事件中,看似热心的邻居,最后都成了杀人的帮凶,只有祖父还保留理智,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如何和时代抗争呢?再次鞭挞万恶的旧社会!

还有最后篇章写的冯歪嘴,是个苦命却正直的人。他本是给雇主磨面的,每天和毛驴为伴,间或制作米糕来卖,增加收入。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个人相貌应该不好看,有一天小作者去磨坊,发现里面躺着一个孩子。后来就是冯歪嘴找到祖父,说他成家了,需要一间住处,善良的祖父就给了一间。冯歪嘴的雇主知道这件事后,过去破口大骂,极尽侮辱之词,冯歪嘴没有还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妻子的关心。更加卖力工作,挣钱给妻子买鸡蛋补充营养;不让妻子干重活,搬柴禾的活他都承包了。我想,这个冯歪嘴应该和《巴黎圣母院》的守塔人一样,外表虽然丑陋,内心却是善良的。不幸的是,妻子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后撒手人寰,当大家都以为冯歪嘴会一蹶不振的时候,他没有向生活妥协,而是一边工作一边抚养两个孩子。特别是小孩子,没吃过奶,他就用汤匙一口一口喂饭,看得人泪目。小儿子可能有病,因为书中写到,孩子一直长不大,小手小脚,没有写最终的解决。冯歪嘴却一直很乐观,孩子会笑了,会招手了,他都开心。真希望是个happyending。

在团圆媳妇和冯歪嘴中间,有个篇章是专门讲有二伯的,一个有点老学究的人物,喜欢和物件聊天,自尊心极强,还爱偷东西,总之是孔乙己和阿q的合体,不是很喜欢这个人物,就不赘述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