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思维教案(模板15篇)

时间:2023-11-30 22:08:17 作者:文锋

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设计,以促进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中班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学习。

中班逻辑思维训练:认识猴子中班思维逻辑教案

教学目标:1、根据猴子的各种姿态进行匹配。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3、了解猴子的特点。

教学重点:根据猴子的各种姿态进行匹配。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游戏。

物质准备:六张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游戏导入。

游戏规则:老师说出一种动物的时候,请幼儿自由发挥,摆出这种动物的造型。

二、基本部分。

(一)了解猴子的特点。

谈话:它是谁呀?(猴子)那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猴子?

2、有哪位小朋友知道猴子都有什么特点?

注:对幼儿进行鼓励。

教师总结:

(二)幼儿模仿。

注:对模仿完得幼儿进行鼓励。

教师总结:我们班的小朋友今天表现的都很好,我们了解了猴子的特点,而且还模仿了这么多猴子的动作,我们鼓励一下自己吧。

(三)操作学具。

1、告诉幼儿题目要求:图片中六种不同的动作,请你从左图中找出和它动作一样的猴子。

注: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指导交流。

2、对正答案。幼儿和教师一起对正答案,给作对的幼儿给予表扬,给做错的幼儿给予鼓励。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方法。

4、教师总结幼儿操作结果。

三、活动延伸。

(二)结束语:下课,小朋友们再见。

《谁藏起来了》中班思维活动教案

第一拍“我”字点到小动物,第三拍“藏”字把小动物藏到后面,第五拍右手左右摆动。第九拍“现”字点到小动物,第十一拍“要”字把小动物拿出来,第十三拍至结束做小猫胡子的动作或小狗耳朵的动作。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歌曲中“藏起来”的神秘和“被找到”的快乐,初步学唱歌曲。

2、尝试将“藏起来和出现”用动作表现,在音乐中动作与歌曲的匹配。

3、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在被同伴藏起来和找出来感受歌曲中捉迷藏的有趣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1、教师使用的立体教具(小树林背景和小动物)。

2、幼儿游戏的操作材料:玩具指偶、纱巾、动物头饰。

一、游戏导入,感受躲藏游戏的神秘感和乐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怎么玩的?

教师:那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捉迷藏吧!请小朋友们轻轻地、轻轻地躲起来,我来找一找。

二、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小动物躲猫猫的乐趣。

1、运用图片演示,幼儿完整欣赏歌曲。

教师:公园里有一些小动物也想和我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哪些小动物?让我们和她们打个招呼吧。

2、教师用道具范唱歌曲一遍。

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听一听看一看,我是怎么和小动物玩游戏的?

教师:我唱到哪一句到时候把小动物藏起来了?(强调动作)。

教师:唱到哪一句的时候把小动物找出来了?

3、再次完整欣赏歌曲,感受小动物躲猫猫的乐趣。

动作1:“我把xx收起来”,教师将小动物躲藏到小树后面;

动作2:“现在xx要出现了”,小动物们被找出来了,放在小树前面;

4、运用手偶游戏让幼儿边唱边游戏。

教师:手指上的小动物可以把它们怎么藏起来?

教师重点强调藏起来的唱点和小动物出现的唱点。

三、玩唱歌曲,在游戏情境中自然开口唱。

1、出示纱巾玩游戏。

教师:有个新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玩,你们看看(出示纱巾)。

教师:纱巾可以和我们怎么玩捉迷藏游戏呢?

2、幼儿带上头饰分别扮演小猫和心狗,在座位上先把自己藏起来玩唱游戏。

3、幼儿俩俩结伴玩纱巾捉迷藏游戏,在游戏中乐于唱歌。

四、结束活动。

教师:还有什么能藏起来,我们一起去把它们藏起来玩一玩。

中班数学找影子朋友思维活动教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是我们幼儿园科学工作室的研究内容。这学期来,我们将数学思维活动与幼儿园主题活动有机融合,并积极探索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本节活动就是结合中班主题活动《朋友越多越快乐产生的。

1.在游戏中感知影子的特点,知道影子是与实物外形一样的。

2.学习从上到下、从整体到细小的局部进行细致观察、比较观察,在此基础上判断并找出实物的影子。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1.投影仪;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卡(操作卡上的内容难度具有递进性),笔一支;

4.影子知识的准备。

师:小朋友,我很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愿意!)和你们做朋友真高兴!今天我还带来我的一个好朋友。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呢?(师稍作左盼右顾寻找状。)1、2、3我的好朋友请出来!(此时,投影光亮,师站在光下摆出个美丽姿态,墙上立刻呈现影子造型。)我的好朋友是谁呢?(你的影子。)对喽!我的好朋友就是我的影子(如图1)。

点评

教师充满趣味性的语言配以恰当的体态语言,一下子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当影子朋友突然出现于孩子眼前时,很多孩子们叫了起来,那样子兴奋极了。在幼儿开心的笑声中,活动自然导入到下一环。

(1)在玩中感知实物外形不同,影子也不同。

师:谁愿意上来请出自己的影子朋友?(一次请四位幼儿上来,反复两次。)

幼儿上来后,师念儿歌:1、2、3,影子朋友请出来!(当念到“请出来时”,打开投影灯光,墙上出现幼儿的影子。)

师:这是谁的影子朋友?你们怎么知道的?

幼:因为那个影子和他是一样的……

交换玩一次后师总结:原来影子朋友的形状和小朋友的样子是一样的;小朋友样子不同,影子朋友也就不一样 (如图2)。

(2)在玩中观察影子的细微变化。

师: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我们找影子朋友的时候,可以先看看它们的整体形状,然后再从上到下看一看它们身上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这样你就可以找出谁是谁的影子朋友了(如图3)。

点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有趣的影子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1)师:小朋友,有只小狐狸找不到它的影子朋友,真着急!想请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你们看!(出现一只小狐狸和许多与其相似的影子。)请小朋友来仔细观察。

(2)稍等片刻后:“谁是小狐狸的影子朋友?”

师指着幼儿一致不同意的影子说:为什么它不是?(形状不一样:前腿往后……)并将此影子拿到旁边。

师:哦!小狐狸有长长胡须,而这个影子没有,所以不是它的朋友。那小狐狸的影子朋友就是谁呢?(幼儿齐指。)对,这才是它的影子朋友。(师用笔圈出来。)

师:原来这两个影子只有胡须一点点不一样,还真难发现。看来我们观察时可要仔细(如图4)。

点评

运用小狐狸寻求帮助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幼儿内在的强者自豪感,而且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幼儿观察的专注力。为尽快帮助小狐狸找到影子朋友,孩子们很快运用了刚才学会的观察方法。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狐狸,小狐狸真高兴!可是,这里还有很多东西也找不到它的影子朋友,也想请小朋友帮忙呢,你们愿意吗?(愿意。)

(2)提出操作要求。

师:你们看!是谁找不到影子朋友?(自行车、小蚂蚁、葫芦娃、小老鼠。)在找影子朋友前,老师提一个要求:请小朋友观察时要从上到下认真地看,还要一个一个比较地看,保持安静,自己想,这样才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朋友。找出它们的影子朋友后,用笔把影子朋友圈出来。别找锗哦!不然它们可不高兴呢!现在拿出你的操作卡开始吧!

(3)幼儿独立操作。(师要注意观察,暗示幼儿独立思考,并提醒动作快的幼儿注意检查。)

点评

在幼儿还沉浸于帮助小狐狸的热情中时,教师提供了人手一份操作卡,让幼儿继续发挥自己助人的积极性,独立运用观察方法操作思考。由于幼儿有委托帮助之任务,所以孩子们独立操作时非常认真,并能充分运用已有的观察方法左看右看,静心思考。

(4)评价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找出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它们吧!

说第一个:师:快来告诉它,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一个)同意吗?(画圈)为什么这个不是?(这一个没有座垫、铃的位置还和它不一样。)

说第二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二个)观察真仔细!小蚂蚁的影子朋友就是它,(画圈)为什么不是它?(少一只手。)

第三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一个、第二个)现在有两种观点,先来看这个,它和葫芦娃一样吗?什么不一样?(头巾不一样。)这么一点点的地方不一样,找出来的小朋友真棒!

第四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有多种答案)先来看第一个,是吗?(不是,多条尾巴,耳朵不一样。打个叉。)再来看第二个,是吗?(不是,胡须不一样。)

小老鼠的影子朋友是第几个?(第三个。)

师:小老鼠的影子朋友可真难找,要在三个里面找一个。可是很多小朋友都找出来了,你们真棒!以后我们会在区域里面放一些更难的,请小朋友从四个影子里找出它们的影子朋友。你们可以去试一试,看一看谁最聪明。

(5)修改自己的作业,教师作全面检查。

师:小朋友,你都找对了吗?如果你做错了,可以在原来的上面打个叉,然后重新找出正确的影子朋友。做对的小朋友可以去和自己的影子朋友玩游戏。

运用幼儿集体评价的方法,使幼儿逐步学会在互动中掌握独立判断自己操作情况的能力。幼儿在互动评价中,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特别想第一个告诉你它们的影子朋友是哪个。

幼儿自由地和自己的影子玩游戏。

完成的幼儿自由地去灯光下玩影子游戏。

在欢快的笑声中,我和孩子们结束了本节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的笑脸、孩子们争着表述的焦急样、孩子们思考的安静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中,让我体会到了教的幸福,也使我深深反思起本节活动的得与失。

“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发展的。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征,我创设了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情境,如:活动开始时,我就运用情境性语言导入活动,接着我又让幼儿在玩中找自己的影子朋友、找小熊的影子朋友、找狐狸的影子朋友、最后找许多物品的影子朋友,使幼儿在玩玩、看看、找找中轻松地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活力。

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因此,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提出:“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地四下看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看。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培养。本节活动过程中,幼儿从上到下、从整体到细小的局部进行细致观察、比较观察的方法是在充满梯度的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的。幼儿先在与自己的影子朋友、与小熊的影子朋友游玩中初步了解观察的方法,接着幼儿又在共同寻找小狐狸的影子朋友中掌握观察的方法,最后幼儿是在独立寻找各种东西的影子朋友中巩固观察的方法。活动过程步步加深,层层递进。尤其是在幼儿的操作卡中我也将逐步加大难度的思想融入于卡片内容的设计中,使幼儿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本活动中,我始终让幼儿走在前面,在生生互动中逐步地概括和提练出观察和思维的方法。因此,幼儿在独立操作时,很多幼儿能很好地运用观察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操作过程中一直很专注,很投入,评价后的修改情况也非常好,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在为幼儿服务这一理念。

活动中的幼儿是开心的,投入的,活动中的教师是轻松的,自然的。不足之处是在设计幼儿的操作卡时体现了递进原则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个别幼儿的差异性就更科学了。

中班思维教案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特征(颜色和形状)进行分类和统计。

2.学习用二维统计表格进行记录。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1.未涂色的游戏圈、水球图卡若干。

2.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蜡笔若干。

3.统计表1一张,统计表2每两位幼儿一张。

4.装有3到6个红色圆形、红色三角形、绿色圆形、绿色三角形雪花片的小筐若干。

1.涂画活动,制作学具,调动兴趣。

(1)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泳圈图卡和水球图卡,并将图卡发给幼儿每人一张。

(2)师:请你们每人从四种颜色的蜡笔中选择一支,给图卡上面的游泳圈和小球涂色。每个游泳圈和水球只能涂一种颜色。

(3)幼儿涂色。

2.分类活动练习。

(1)师:老师想把这些图卡分类放好,我想把他们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幼儿回答,并完成分类。

(2)师:老师想把这些图卡分成四类。可以怎么分?幼儿回答,并完成分类。

(3)师:老师想把这些图卡分成八类。可以怎么分?幼儿回答,并完成分类。然后数一数每一类各有几张,用数字卡片表示。

3.认识二维统计表格。

(1)教师出示二维统计表格1,请幼儿说一说表格上有什么。

(2)教师示范一张数字卡片。如,黄色的游泳圈有5个,我们就把数字5拿起来在表格上先找到游泳圈所在的那一行,现找黄色所在的那一列,把数字5放在空格中。

(3)请几个幼儿分别把其它的数字放在表格中正确的'位置。

4.两人一组进行设计和操作活动。

此次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抓住幼儿好动的天性,巧妙地创设数学王国这一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幼儿主动参与性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使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中班教案

1、使幼儿知道,不讲个人卫生对自己的身体不利,也会影响他人,要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自编故事《脏孩子》(内容自定);绘画纸和笔若干。

1、介绍诗歌《小弟和小猫》(柯岩作),组织幼儿讨论,不讲卫生有什么不好?

2、讲述故事《脏孩子》,并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别人不喜欢“脏孩子”?使幼儿知道,不讲究卫生,别人会怎样对待你。

3、把“脏孩子”的变化用绘画表现出来,请幼儿帮助“脏孩子”改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

4、将绘画作品张贴出来,请幼儿总结“脏孩子”哪些地方进步了?改掉了什么毛病?

5、自编班级讲卫生手册,内容由教师和幼儿一起商定,并配上简单文字说明,供家长观看。

1、在寝室内放一面大镜子,让幼儿有机会了解自身的形象,随时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

2、可挑选个人卫生较差的幼儿表演“小弟和小猫”,使其通过表演受到教育。

3、教师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的良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其中还可能有多次的反复,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针对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巩固。

中班思维汇报课教案

教学目标:能目测数群并数出总数,初步理解数的守恒.

教学准备:动物园大游戏图1张动物大卡片40张。

活动过程:1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操.

2教师以欢迎动物园的新成员为情境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大游戏图,看看动物的家都在哪里.

片,让幼儿说出家中动物的总数.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6游戏“抢椅子”

7活动结束..

中班教案

初步理解故事,知道孝心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

材料提供:视频课件。

1、出示孟宗图片,知道孟宗是我国古代非常了不得的一位名人。

2、出示孟宗母亲的图片,知道妈妈是孟宗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

3、出示笋的图片,了解笋一般在春天开始生长的生活习性。

1、教师播放视频,重点提问。

——孟宗的妈妈怎么了?

——什么可以治疗她的病?

小结:孟宗的妈妈得了一场大病,只有冬日的笋尖熬的汤才可以将她治愈。

2、重点提问:

——冬天有笋尖吗?

——孟宗是怎么办的?

小结:寒冷的冬天没有笋,孟宗找不到笋,急的大哭。

3、重点提问:

——是什么使得笋尖在冬日也出现了呢?

小结:孟宗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使得笋尖在冬日也出现了。

——你觉得什么是孝心?

——你会怎么对待自己的爸爸妈妈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们的分数,却忽略了一点就是孝顺父母。自古至今,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可现在的孩子却成为父母的太上皇,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孩子进行“孝顺”的教育。新世纪的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孩子的孝敬教育,并将之作为人格素质的重要内容,最终达到发扬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班思维教案

1、学习观察周围环境的排列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

2、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有规律的图案。

3、培养幼儿对规律美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多媒体课件。

2、材料:彩色图形针、几何图形片、彩色小花朵等幼儿操作材料。

一、初步感知、发现规律。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日蜡烛的排列规律。

二、寻找规律,学习记录。

1、幼儿观察、比较环境中的排列规律。

2、学习记录所发现的规律。

3、相互交流。

三、应用规律,设计创作。

1、幼儿分组进行创作。

(1)花环组:按规律接着排。

(2)项链组:看标志用彩色回形针制作。

(3)服装组:找规律按意愿设计花边,并记录。

2、幼儿相互欣赏、交流作品。

四、游戏“表演秀”

让幼儿表演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年幼儿园中班数学思维教案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乐意参加数学操作活动,能仔细观察,边操作边讲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思维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设计思路。

这学期来,我们将数学思维活动与幼儿园主题活动有机融合,并积极探索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本节活动就是结合中班主题活动《朋友越多越快乐产生的。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影子的特点,知道影子是与实物外形一样的。

2.学习从上到下、从整体到细小的局部进行细致观察、比较观察,在此基础上判断并找出实物的影子。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1.投影仪;。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卡(操作卡上的内容难度具有递进性),笔一支;。

4.影子知识的准备。

教学过程。

1.语言激趣导入,引出影子朋友。

师:小朋友,我很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愿意!)和你们做朋友真高兴!今天我还带来我的一个好朋友。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呢?(师稍作左盼右顾寻找状。)1、2、3我的好朋友请出来!(此时,投影光亮,师站在光下摆出个美丽姿态,墙上立刻呈现影子造型。)我的好朋友是谁呢?(你的影子。)对喽!我的好朋友就是我的影子(如图1)。

点评。

教师充满趣味性的语言配以恰当的体态语言,一下子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当影子朋友突然出现于孩子眼前时,很多孩子们叫了起来,那样子兴奋极了。在幼儿开心的笑声中,活动自然导入到下一环。

2.玩一玩,说一说,感知影子与实物的关系。

(1)在玩中感知实物外形不同,影子也不同。

师:谁愿意上来请出自己的影子朋友?(一次请四位幼儿上来,反复两次。)。

幼儿上来后,师念儿歌:1、2、3,影子朋友请出来!(当念到“请出来时”,打开投影灯光,墙上出现幼儿的影子。)。

师:这是谁的影子朋友?你们怎么知道的?

幼:因为那个影子和他是一样的……。

交换玩一次后师总结:原来影子朋友的形状和小朋友的样子是一样的;小朋友样子不同,影子朋友也就不一样(如图2)。

(2)在玩中观察影子的细微变化。

师: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我们找影子朋友的时候,可以先看看它们的整体形状,然后再从上到下看一看它们身上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这样你就可以找出谁是谁的影子朋友了(如图3)。

点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有趣的影子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3.运用观察方法,共同寻找影子朋友。

(1)师:小朋友,有只小狐狸找不到它的影子朋友,真着急!想请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你们看!(出现一只小狐狸和许多与其相似的影子。)请小朋友来仔细观察。

(2)稍等片刻后:“谁是小狐狸的影子朋友?”

师指着幼儿一致不同意的影子说:为什么它不是?(形状不一样:前腿往后……)并将此影子拿到旁边。

师:哦!小狐狸有长长胡须,而这个影子没有,所以不是它的朋友。那小狐狸的影子朋友就是谁呢?(幼儿齐指。)对,这才是它的影子朋友。(师用笔圈出来。)。

师:原来这两个影子只有胡须一点点不一样,还真难发现。看来我们观察时可要仔细(如图4)。

点评。

运用小狐狸寻求帮助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幼儿内在的强者自豪感,而且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幼儿观察的专注力。为尽快帮助小狐狸找到影子朋友,孩子们很快运用了刚才学会的观察方法。

4.运用观察方法,幼儿独立操作思考。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狐狸,小狐狸真高兴!可是,这里还有很多东西也找不到它的影子朋友,也想请小朋友帮忙呢,你们愿意吗?(愿意。)。

(2)提出操作要求。

师:你们看!是谁找不到影子朋友?(自行车、小蚂蚁、葫芦娃、小老鼠。)在找影子朋友前,老师提一个要求:请小朋友观察时要从上到下认真地看,还要一个一个比较地看,保持安静,自己想,这样才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朋友。找出它们的影子朋友后,用笔把影子朋友圈出来。别找锗哦!不然它们可不高兴呢!现在拿出你的操作卡开始吧!

(3)幼儿独立操作。(师要注意观察,暗示幼儿独立思考,并提醒动作快的幼儿注意检查。)。

点评。

在幼儿还沉浸于帮助小狐狸的热情中时,教师提供了人手一份操作卡,让幼儿继续发挥自己助人的积极性,独立运用观察方法操作思考。由于幼儿有委托帮助之任务,所以孩子们独立操作时非常认真,并能充分运用已有的观察方法左看右看,静心思考。

(4)评价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找出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它们吧!

说第一个:师:快来告诉它,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一个)同意吗?(画圈)为什么这个不是?(这一个没有座垫、铃的位置还和它不一样。)。

说第二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二个)观察真仔细!小蚂蚁的影子朋友就是它,(画圈)为什么不是它?(少一只手。)。

第三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一个、第二个)现在有两种观点,先来看这个,它和葫芦娃一样吗?什么不一样?(头巾不一样。)这么一点点的地方不一样,找出来的小朋友真棒!

第四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有多种答案)先来看第一个,是吗?(不是,多条尾巴,耳朵不一样。打个叉。)再来看第二个,是吗?(不是,胡须不一样。)。

小老鼠的影子朋友是第几个?(第三个。)。

师:小老鼠的影子朋友可真难找,要在三个里面找一个。可是很多小朋友都找出来了,你们真棒!以后我们会在区域里面放一些更难的,请小朋友从四个影子里找出它们的影子朋友。你们可以去试一试,看一看谁最聪明。

(5)修改自己的作业,教师作全面检查。

师:小朋友,你都找对了吗?如果你做错了,可以在原来的上面打个叉,然后重新找出正确的影子朋友。做对的小朋友可以去和自己的影子朋友玩游戏。

点评。

运用幼儿集体评价的方法,使幼儿逐步学会在互动中掌握独立判断自己操作情况的能力。幼儿在互动评价中,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特别想第一个告诉你它们的影子朋友是哪个。

5.延伸:幼儿自由地和自己的影子玩游戏。

完成的幼儿自由地去灯光下玩影子游戏。

教学目标。

1.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的石榴花托的数数方法。

2.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并愿意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教学准备。

对封闭型数数已有初步接触;分类盒、统计表、笔每人一份;幼儿捡的石榴花托每组一盘。“石榴快长大”操作图片:依次为石榴花托一小石榴一青石榴一成熟的石榴。

教学过程。

1.复习呈封闭状排列物的数数方法。

(1)数数石榴花托有几瓣。

师:请小朋友每人在盘里取一个石榴花托,仔细数一数它有几个瓣?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小结:在数花瓣的时候,先要认准一个开始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一瓣一瓣接着数,这样就知道数到哪里可以结束,不会漏数也不会重复数了。

(2)相互检查,重新确定石榴花托花瓣的数量。

小结:石榴花托瓣数是不相同的。

2.按花托瓣的数量分类。

(1)运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交代操作要求,如“4号房子说‘4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其他数量的别进来。’”“5号房子说‘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其他数量的别进来。’”

分类盒:

(2)幼儿操作,按花托瓣数量的不同,分别将5朵石榴花托送到对应的数字分类盒里。

(3)幼儿相互展示,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说说4、5、6、7号房分别请到几个石榴花托。

3.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

(1)教师与幼儿讨论并确立记录的方法。

出示统计表:请幼儿仔细观察在记录纸上看到了什么?猜猜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操作,用点子符号记录分类盒中不同瓣数石榴花托的数量。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记录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纸,找找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多,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少。

4.游戏“石榴快长大”。

(1)教师和幼儿确立游戏规则:用简洁的话说出不同花瓣数量的石榴花托的个数,讲述正确后,石榴花托会慢慢长大。(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石榴花托个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如: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1朵,6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3朵……幼儿讲述正确后,用抽拉的教具演示石榴逐步长大的过程。)。

(2)同伴间彼此交流,学习用正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3)进行游戏“石榴快长大”,幼儿依次讲述,并用抽拉的方式展示石榴花托慢慢成长的过程。

设计意图。

我们设计了以带幼儿去春游为主线的数学游戏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索,真正感知8以内的数量和按数量多少排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感知8以内的数量,尝试按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

2.乐意参加数学操作活动,能仔细观察,边操作边讲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数量为1~8的实物卡两套;小羊头饰;智慧棒。

学具准备:第一组:数量为1~8的水果卡片6套:第二组:瓢虫排序材料6套;第三组:数字接龙材料6套。

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听《郊游》音乐进场。

2.集体感知8以内的数量并排序。

(1)师:我们排好队就可以出发啦!你们看,这儿有什么呀?(红、黄、绿旗子各一面)请小朋友看看手上贴的是什么颜色标记?请你站到相同颜色的旗子后面,开始!

(2)请小朋友数一数,你的卡片上有几个点子?(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感知自己卡片上点子的数量)说说你是哪个队的几号队员。(按序排队)。

(3)请小朋友看手上的点子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好队。

3.设置情境,帮助小羊。

(1)师:小羊,你为什么哭呀?

小羊:大灰狼给我出了一道排队的题目,说如果我不会做就来吃掉我,你们能帮助我吗?

(2)展示操作单,集体帮助小羊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上面有哪些水果?它们是怎样排的?一个菠萝后面跟几个水果呢?为什么?(请幼儿说一说并给水果排队)。

(3)和小羊道别,继续前进。

4.来到智慧屋。

师:咦,那儿有一所智慧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智慧姐姐接待小朋友,介绍小组活动名称及要求:

第一组:给水果宝宝排队(先看红旗插在盒子的哪里,然后按数量的多少给水果宝宝排队。)。

第二组:给瓢虫宝宝排队(先看看瓢虫身上分别有几个点子,然后从五角星开始按顺序给瓢虫宝宝排队。)。

第三组:给数字宝宝排队(先看好火车头的位置,然后在车厢上按数字大小的顺序排队。)。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4)智慧姐姐送礼物。

5.郊游结束。

大班活动教案:《思维数学》

1、激发幼儿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幼儿乐意参加各种类型的数学活动。

2、从生活和游戏中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对应、排序等,发展思维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合作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的生日卡(有年月日)、

2、天平称、不同重量的物品若干、记录纸。

3、骨牌若干。

4、木制方形盒、各种木制图形片若干。

5、贴有6~10数字衣架各一个、贴有数字的衣服若干。

6、自制钟面。

7、水果转盘。

8、饮料瓶10个,皮球一个,记录纸。

一、介绍各区活动内容及玩法。

1、生日卡:幼儿学习按年、月、日的顺序比较出谁大谁小。

2、比轻重:幼儿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请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然后把结果记录下来。

3、单双数接龙:幼儿按单数接双数、双数接单数的规则,进行骨牌接龙的游戏。

4、图形拼拼乐:取出盒中的图形片,用图形片拼搭各种不同的图形。并说说每个图形是由几个图形片组成。

5、晒衣服:幼儿根据衣架上的数字,每一次同时选择两件衣服,分别挂在衣架的两边,两件衣服上的数字合起来和衣架上的数字相同。

6、整点与半点:幼儿按硬纸片上的数字时间在钟面上拨出各个钟点(早上7点起床,上午9点上课,9:30分做操,10:30户外游戏,中午11点吃午餐,12点午睡,下午4点放学,晚上8点睡觉)。

7、水果转盘:根据大转盘上水果数量的变化,写出相应的加减算式。

8、打保龄球:三个小朋友一组,先商量一下谁先玩,谁记录,谁捡球,商量好了到老师地方领一张记录表游戏与记录。

二、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

三、教师交代区域活动的规则。

四、教师巡回指导活动情况与过程。

五、小结活动情况。

大班活动教案:《思维数学》

1、喜欢参与数学活动,积极动手操作。

2、感知、发现物体的大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一样多的种子排列时,大种子排得长,小种子排得短;队伍一样长时,大种子用得少,小种子用得多。

3、尝试用数字、标记等符号记录自己给豆子排队的结果,并能大胆地表述自己排列的结果与发现。

1、师幼共同收集各种豆子,幼儿人手一份材料:一盘豆子(芸豆、蚕豆、红豆各8颗),2张排列卡。

2、磁性黑板,磁铁,记录单(人手1张),水彩笔。

(1)出示豆宝宝,引导幼儿观察盘中有哪些豆宝宝?每种各有多少?

(2)师幼共同讨论记录的要求:在一张纸上要记录3种豆子的数量,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看清楚每种豆子有多少?(有标记、数字)。

(3)请幼儿动手为豆子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在第一张排列卡上记录分类的结果。

(4)引导幼儿在集体中交流自己的活动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在记录中的标记及数量)。

(1)请个别幼儿尝试让蚕豆宝宝在第二张排列卡上排队。

(2)幼儿说一说:蚕豆宝宝的队伍有多长?

(3)请幼儿思考:如果蚕豆宝宝走了,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知道刚才它们的队伍排到了哪里呢?(讨论记录方法)。

(4)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1)请幼儿猜测:3种豆宝宝都在第二张排列卡上排队,3种豆宝宝都从短线处开始排队,一个接一个,哪一种豆宝宝的队伍最长?哪一种豆宝宝的队伍最短?为什么?(请个别幼儿述说自己的猜测)。

(2)请幼儿将3种不同的豆子排列在记录单上并做记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数字、图画等符号记录排列结果)。

(1)展示幼儿记录单,请2~3名幼儿在集体中讲述各自记录单所展示的3种豆宝宝排列结果。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上讲述是否明白和正确。

(3)师幼共同讨论:为什么每张记录单上记的结果显示为芸豆排得最长,红豆排得最短?

(4)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物体大小与“队伍”长短的关系。

(5)师幼共同总结:一样多的种子排列时,大种子排得长,小种子排得短;队伍一样长时,大种子用得少,小种子用得多。

在科学区,引导幼儿比较自己手机来的其他豆宝宝、拾捡的树叶、体态差异较大的动物卡片等,并为它们排队,进一步感知物体大小与“队伍”长短的关系。

单一原点思维多样化思维与作文教案

一说到写作文,同学们想必都会哀嚎半天。又要写得有条理,还要写得深情并茂,更要带上真情实感,对于不擅长写作文的孩子们来说,这绝对是个杀死脑细胞的好机会。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更高效地写出文章,具体作用包括:

一、用思维导图进行文章构思。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笔记工具,我们可以快速直观地把文章的思路构思在思维导图中,而且思维导图使用了关键词,所以方便联想想象,在构思的时候,用思维导图,可以产生比较多的好点子,也能更系统地进行构思。

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整理资料。

在写文章的时候,收集和整理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两种过程,思维导图这个工具都非常方便,特别是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来进行。快速收集好资料后,拖动分支就可以进行合并、分类、归纳整理了。

三、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联想出细节。

用思维导图构思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自由的,思维导图也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的,所以有利于我们想到好的内容细节。

激活思维的教案

关键词:

数学活动、激活思维、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

内容提要:

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活动。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做中学,学习更现自主性。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图略),接着,我让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12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个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比起教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去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好。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自主地去体验成功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5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5元得27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5减5再减3得27元;还有的小组认为5减8不够减就用15减8得7,再加20得27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老是想着一种方法有时就不方便计算了。

我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对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策略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地瓜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举手答到:把地瓜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地瓜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地瓜的重量,再把地瓜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地瓜重量是正方体地瓜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说把地瓜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等。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地瓜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以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只有老师的教学创新,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了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

激活思维的教案

不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的设疑,巧妙的设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一、新课设疑导入新课时设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第一节课时,我是从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设置疑问:“车轮为什么不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的而做成圆形的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圆研究探索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出课题引入新课。然后我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比较系统地研究、学习圆的有关性质及其应用”。二、教材重难点设疑把疑问设在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寓难于趣味之中,可以解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对知识重点或难点的关注,带动学生积极探索。在设疑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数学教材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惑,了解学生理解数学教材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惑,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的矛盾及知识能力不足所产生的障碍,由此去设置疑问,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桥梁”,引导学生带疑探究,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锐角的正弦”(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几何》第三册)一节时,重难点是正弦概念的意义。学习了“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等于30或45时,这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还是一个固定值呢?”这样,不但容易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素质。三、下课前设疑下课前设疑,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因受到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为接纳新知识打下基础。在结束课时,教师既要对本课作小结,同时找出本课与下一课知识的交接点,并精心设计问题,于平淡处起波澜,就能把学生思维的齿轮启动起来。例如在教学“锐角的正弦”一节时,小结了“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一个定值。”然后提出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定值呢?”这样,不需教师强调,学生会自觉预习新课,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创造了条件。四、向全体学生设疑无论是课堂起始的设疑、新课进行中的设疑,还是新课结束后的设疑,都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最佳的设疑气氛。如果设疑过难,易使学生产生失败的体验而丧失学习信心,难度过小,又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调动不起学生探索求知欲望。因此,设疑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使感知、深化、迁移三者紧密衔接起来,设疑极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思维的浪花,荡起智慧的涟漪。这样才能引起全体学生高度的注意,加强听课的效果,进而积极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之后,教师给出问题:“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4x+1+0,那么x+的值是多少?一般学生都能应用求根公式求出x=2+3,代入x+x中求得结果是4。然后教师接着问:“还有没有比这种解法更简单一点的求法呢?”这时,每个学生都会主动思索。有不少学生由移项变形为x2+1+4x,联想x2+1+4x,联想x2+1+4x----x+x=4的转化求出了结果,还有少数学生由x2-4x+1=0,判断有实数根,且常娄项为1,x=0,则此方程的两根互为倒数,故x与x就是方程的两根,进而求得x+x=-(-4)=4。此时,全体学生为此妙解无不惊奇而拍手叫绝。此题难度不算大,且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兴。

中班教案

1、学习观察与人物角色心理有关的`图画细节。

2、初步学习分析故事中人物表情和心理,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准备 布置情景:草地、树;小猴头饰若干、老虎头饰一个;大拖鞋若干、录音机、磁带。

师:小朋友们,你们脚上穿着什么?(鞋子)你们见过猴子穿鞋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着重用提问和提示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人物的表情以及细微的动作姿态,想象和体验人物的心理感受。

(5)老虎来了,猴子们都上哪儿了?

(7)小猴最后怎样扔掉了鞋子?小猴的妈妈对他说了什么?

小猴穿鞋玩法:扮演小猴(穿鞋的)在草地上穿着大拖鞋自由表演,然后教师说:“老虎”来了,扮演老虎的老师边吼叫边朝扮演小猴(穿鞋的)走去,这时扮演小猴(穿鞋的)要迅速朝树跑去,“猴妈妈”喊:“快把鞋脱掉。” 扮演小猴(穿鞋的)脱掉鞋爬上树。“老虎”抓不到猴子,失望地走了。幼儿玩游戏两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