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模板21篇)

时间:2023-12-05 15:37:34 作者:翰墨

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计划提前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安排,做好预习和复习,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颖和有效的教学思路。

小学语文5年下《清平乐

1.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等多种方式理解词句,理解词意,并能够背诵。

2.感受到词人所营造的安适恬淡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感受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师: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他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也深受人们的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2.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3.读题。

4.“村居”你能理解吗?(乡村人家)从“村居”一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过渡)那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文,来读读这首词,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自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再齐读。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相机评价引导。

四、三读课文,熟读成诵。

1.师:这46个字的词,老师可以不用看书,就能背诵出来,你们能背诵出来吗?想超过老师吗?那我们来比一比。要求:要读出节奏美感。

2.指名背诵。

五、学生质疑,理解词意。

2.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师点拨。(重点:吴音;卧剥莲蓬)。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看图,谁是翁?柳宗元的《江雪》中说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媪:看看部首?明白吧!图上只有一位女性。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基本上每个词的意思解决了,可是要把它完整地说出来还不太容易。因为古人为了压韵,常常会打乱词序。没关系,试试看。(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

无赖:这个词的意思最有意思。它和我们现在平时说的“无赖”意思相同吗?究竟是什么?看看插图,这个小“无赖”在干什么?能用词来形容他吗?对,我们可以把“无赖”当作“顽皮”、“调皮”说。

(你有一双慧眼,找到了这首词中最有分量、最值得研究的字眼了。)。

4。理解了意思,这样读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男生先来读读看。女同学也来试试。

六、四读课文,读出画面。

2.学生试着边低声吟诵,边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

*没有世俗的侵扰,怎能不悠然自得?

*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小儿虽然顽皮,可是我们看看他的眼睛,你能够读出他的――专心、认真。谁说我没事情做,我这不是正在干活呢?难怪词人最喜欢他呢!孩子的魅力无人能抵挡呀!

4、你觉得哪一句最有情趣?为什么?(一老一少)……。

5、小结: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词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词人亲切,可爱的孩童又让词人身心愉悦。他是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情境。

4.配乐朗诵。

七、拓展阅读。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南宋杨万里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对照注释读一读,想想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推荐给大家。

2、小结: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延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农村,和他一起感受到那里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那里的民风淳朴。我想对于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人来说,心灵也受到了一次享受。

八、作业: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与国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再读读词,联系插图,加上想象,把最打动你的景或最喜欢的人用几句话写下来。或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也多了起来,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当然,你也可以写乡村的景色,还可以写大儿、二儿、小儿。

【意图: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并把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

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

清苦贫穷但是内心平静。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了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一首词。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

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

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一)区分诗和词的不同。看,这就是词中之龙的秀才将军辛弃疾。他和著名的苏轼诗人并称“苏辛”,可见他的词得到了世人高度赞誉,《清平乐.村居》就是流传极广风格清新的代表作。这词和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一起小声诵读,认真观察吧!

a、题目不同:(词有两部分组成)。

b、字数不同:每一句的字数不一样。

c、格式不同。

d、分上阙、下阙。

1、观看视频学习。

总结:a、词也是押韵的(上阙押ao,下阙押ong、eng)。

2、理解重点词语(剥莲蓬、亡读wu),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下面词语:

3、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春居图吧!请听范读,看看谁能听出这首词的节奏来)。

(二)学习上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

1、请同学们抓关键词找出描写的景物、人物?(茅檐、溪上、吴音、翁媪)。

2、醉是什么意思?(a、陶醉了b、喝着小酒,微微醉了)。

3、醉在哪里呢?(a、醉在好听的吴地方言,b、醉在“相媚好”的.语言中)到底是不是呢?4、让我们听听吴地的方言吧!完成下面练习、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答案。

(三)、学习下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抓关键词学习。

动词特点:锄、织、剥可以看出大儿:勤劳能干,中儿:心灵手巧,小儿:淘气可爱(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古诗背下来了吧)。

2、不同形式朗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大家也知道了诗和词的区别,接下来请同学们一齐背诵这首词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词。

2、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附课后练习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一课古诗,除了写好生字词,背诵课文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习了。下面的这套练习题不错哦!可以叫爸爸妈妈打印出来的,赶紧拿起笔吧!

附练习题答案。

同学们写好后就可以对对答案,也可以自打打分,看看自己对课文掌握了多少了。分数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继续加油!分数优秀的同学也不能骄傲哦!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小学语文5年下《清平乐

一、教材简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二、学情分析:“悟处皆出于思,不思则无所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以思维为核心,必须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同时,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同时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背景及有关人物的个性。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读为本,自读自悟。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四、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探讨,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探讨过程中学习前后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五、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确定研究主题。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哪一方面使你感到佩服?(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究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二)精读课文,学习研究方法。1、自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读读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学生带着疑问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自己去感悟。)2、交流: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解: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体会鲁肃和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的不同的心情。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三)小结学法,类化研究体验。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阅读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诸葛亮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悟”的过程就是思考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的滋味、体会语言文字情感的过程。)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四)提炼质疑,拓展研究范围。1、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实质是“通天文、晓地理、识人心。”2、质疑,解决相关问题。(五)开放练习,延伸研究渠道。1、课后练说。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2、通过课外研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其他人物的鲜明个性。

小学语文5年下《清平乐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1、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小令,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在写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组合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淳朴、自然;在写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悦,接着由远及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真活泼的神态。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词的上片开篇写景,构成了清新优美的农村环境,为人物出场作了巧妙的铺垫。紧接着描写了白发翁媪醉里欢容,谈笑相悦,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词的下片描写老夫妇三个儿子的活动。

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读词,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的熏陶。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喜爱宋词。能融入课文,感受村居生活的宁静祥和之美。

这首词由景见人,因人及事,以事传情。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以明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田园美景。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本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感知、感悟全词。真切地领会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1.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3.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4.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5.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6.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1、师板书“村居”。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预设)(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生:(清)高鼎古诗《村居》以及田园生活画面。

2、师小结:同学们能联系生活浮想联翩,老师真佩服你们。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村居”不是诗,而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师板书“词”。和“诗”一样,“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说白了,“词”就是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配乐而唱的诗,因先有乐,后有词,所以也称“曲子词”。《村居》就是这首词的题目,而为“村居”所配的乐曲是…师板书“清平乐”,师:谁来读一读?生读。师点拨乐的读音。“清平乐”也就是词牌名。词牌名很多,也很美,比如“虞美人”、“满江红”等都属于词牌名。那么,认识了词,再让我们响亮地读一读这首词的全称吧!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读:《清平乐村居》。

3、师:了解了课题,接下来我们应该解决什么?生:作者。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词人。(播放画面)。

4、师:接下来,我们将轻松地走入课文,去用心品读这首清词丽句。

1、师:请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个字音读准确、读响亮。生放声读文。

2、师正音。一生读文,其他生在心中跟读。

师:谁再来展示读一读?生读,注意上下两片之间的停顿。请男女同学分别读上、下两片。生再齐读。师板书剥。读bao音是指去掉外皮或外壳。比如,去掉香蕉皮就叫剥香蕉;去掉大蒜皮则称为剥大蒜;去掉桔子皮就称为剥桔皮;去掉莲蓬的外皮就叫生:剥莲蓬。好,齐读。生齐读。生书写“剥”字。

师:再请生读课文,看着屏幕读。一生读。师强调“蓬”作为韵脚的读音,这是古诗词中和仄、押韵的需要。应该读蓬音。如:“小、草、好、媪;东、笼”。

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师: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观察画面边思考每句话都写了什么。生默读。师:好,这首词写得朴素易懂,请联系插图说说哪些话你自己就读懂了。生:无赖。师板书无赖。师:联系生活,说说你对无赖的理解。(生:活泼可爱)再读读感受小儿子的天真可爱。

师:文章中哪句能看出小儿子的天真可爱?生:卧剥莲蓬。

师:他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生:躺着、趴着、打滚等。

师:这一个卧字真是神来之笔呀!那么诗人是怎样点评这个小儿子的?生:最喜。

师:你知道这“最喜”是什么意思吗?生:最喜就是最可爱,最讨人喜欢。

2、师:还读懂了哪些诗句?生:锄豆就是在豆田中锄草。织:用竹条编织鸡笼。

师:请你读一读相关词句。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请你点评一下这两个儿子吧!生:这两个儿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啊!

3、师:谁还想说你读懂了什么?生:翁媪(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师:现在,老师把两位老人家请出茅屋。你来对照画面,读词中的句子。生:“白发谁家翁媪。”师:齐读。生齐读。

师:我们看看这对老夫妻在做什么?生:在聊天。

师:怎样聊天?生:喝酒、带着醉意,醉就是带着醉意。师板书“醉”字。师:请你读出文中的句子。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播放词句:请齐读。

师:那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生:吴音(作者当时被贬居住在江苏上饶,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是一种温柔绵软,婉转动听的语言)。

师:哈哈,我们肯定听不懂。

师:老夫妇不仅喝醉了,而且还被自己的幸福生活陶醉着。

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生:相亲相爱亲亲热热的样子。师板书相媚好。师:老两口操着吴音相媚好,那你知道他们在用当地方言聊什么吗?生自由想象答。师:说不定看着儿子大了想给儿子说房媳妇呢,也说不定在回忆自己年轻时谈恋爱说的悄悄话呢。

师:孩子们长大成人已经能帮父母耕田持家,老两口喝点小酒,说说笑笑,享受着天伦之乐。多么温馨幸福的画面呀!虽然生活清贫,但一家五口其乐融融,沉醉其中,就连路过的作者也被深深陶醉。让我们也带着醉意,感受这醉人的生活画面吧!师引读“醉里吴音…”生齐读。

3、师:还有谁读懂了别人没读懂的?生:茅檐低小就是茅屋低矮小巧。生:溪上青青草就是溪边绿草茵茵。

师:那么看着那一丛丛青翠的小草,你打算怎么读这句话?生读。

师:周围绿草茵茵,那么你知道小溪什么样吗?生说:清澈、潺潺、淙淙。师:小溪里会有什么?生:有小鱼、莲花和莲叶,并散发着清香。

师:屋矮檐低,门前溪流潺潺,岸边碧草如茵,清水碧草相映生辉。这么美丽的居住环境多么令人陶醉啊!我们来读读整首词好吗?生齐读。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师: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村居就是描写一家五口生活的画面。请默读,想象画面。生默读。

2、师:假如你就是作者,路过这座小山村,请问,首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茅屋、小溪。师:书上是怎么写的?生读诗句。

师:接着你又看到了什么?生: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两口在聊天。师:请你读书上的诗句。生读。

师:再接着走,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说:大儿、中儿,小儿。师:请你读读诗句。生读。

师:好哇同学们,我们随着词人的脚步走走停停,用想画面说画面的办法就能记住整首词。这种学习方法你喜欢吗?生:喜欢。

3、师:那么细心的小朋友,你一定发现会这首词中有个字被反复使用,是哪个字呢,谁知道?生:“溪”字。

师:仔细看书这三个“溪”字有什么不同?生说。师板书:溪上、溪东、溪头。师: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你想到什么?生:说明这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把周围的景物串连起来。

师:你真是个有想象力的孩子。三个“溪”字串成了词的脊梁。词人沿“溪”而行,周边的景物尽收眼底,心情陶陶然,脚步飘飘然,怎一个“醉”字了得。

师: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写好这个“溪”字?生想。生书写“溪”及“奚”字。

师:村居生活多么安宁和谐!田园风光多么清新动人!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居生活怎么样?生:美!师板书“美”。

师:是啊,村居生活人美、景美、情更美。让我们吟出大词人对村居生活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吧!《清平乐村居》起!生读。

五、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师:一首词就是一首歌。学习之初老师就介绍了,词是配乐而唱的诗,那么古人配的是“清平乐”的韵律,而今人则为它配上了现代的乐曲,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喜欢的也可以跟着唱一唱。(播放歌曲)。

六、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师:感受了这首清新欢快的田园小令,再请同学们欣赏这位豪放派大词人的另外两首作品,请看屏幕:自读后,齐读。

师总结:可怜白发生!同学们,喜欢这位大词人和他的作品吗?生:喜欢!多美呀!词中有画,画中融情,余韵袅袅,传诵不息。唐诗宋词既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记住:腹有诗书,生接:气自华。

小学语文5年下《清平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1、投影;2、范读磁带;3、配乐磁带;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插图、筝曲。

2、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引入诗,范读。

二、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布置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板书:读准。

4、检查: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笼”、“剥”、“莲蓬”

5、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相机交流、理解:

(1)“锄豆”、“卧”、“茅檐”、“无赖”、“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质疑。

9、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10、过渡:

通过朗读和自学就能把意思读懂(相继板书)。当然,不但要读懂,还要把这首词读好。(相机板书)。

三、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感觉怎么样?

4、齐读课文。

5、展示画面。理清顺序。练习背诵。

6、指名试背。

7、读得这么好,大家是不是可以写写什么。人物,环境,感受皆可,有感而发就行。

8、交流文章。

9、总结: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辛弃疾为我们描写的这首清新宁静的词吧!

齐读。

四、作业:

(1)找几首辛弃疾写的其它的词来读读,品味品味。

(2)也可以寻找其他词人写的词,读读背背,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词朗诵会。

人教版小学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小令,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在写景方面,作者把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组合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淳朴、自然;在写人方面,作者把一家老小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悦,接着由远及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真活泼的神态。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词的上片开篇写景,构成了清新优美的农村环境,为人物出场作了巧妙的铺垫。紧接着描写了白发翁媪醉里欢容,谈笑相悦,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词的下片描写老夫妇三个儿子的活动。

小学语文5年下《清平乐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抓住“醉”字研读文本,展开想象,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

3.通过对词的朗读和感悟,体会作者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先来读几首古诗。(课件出示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袁枚的《所见》、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学生齐读这几首古诗)。

2.读了这些古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都是关于乡村田园风光和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诗。)。

3.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次外出,也看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风景,不禁感慨万千,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清平乐村居》。(出示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辨析“剥”的读音,说一说“蓬”在这里为什么不读轻声,知道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是哪几个字押韵的。)。

2.古代的词都是可以用来合乐歌唱的,因而在读的时候除了押韵之外,还非常讲究节奏和谐。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3.课文读好了,但是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自己的预习尝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4.要能准确地说出词意,必须先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师生共同讨论“吴音”、“媚好”、“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5.谁来说说这首词描写的情景?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同学们,读一首好词,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芳香。面对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面对这样的一家人,你能用书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板书:醉)。

3.结合学生的回答展开相应的讨论。

(1)为乡村美景所醉。

这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课文中用了“茅檐、溪上、青青草”三个词勾勒出了乡间的田园风光,其实乡村的景色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讲一讲。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为夫妇恩爱所醉。两位老人有可能在亲热地交谈什么呢?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为儿子的勤劳孝敬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个儿子一边劳动一边在想些什么?

正是孩子的勤劳孝敬才使老人陶醉于这幸福之中啊!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为小儿子的天真顽皮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抓住“卧”字想象小孩子一会儿躺卧,一会儿趴卧,一会儿睡卧的姿势,体会其天真顽皮的特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吗?

(和和美美、天伦之乐、幸福安康、和睦温馨、其乐融融……)。

5.这么美好的环境,这么闲适的生活,这么甜蜜的亲情,即使不喝酒,也肯定会被深深地陶醉的,因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和老人一起陶醉于眼前的一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四、走近作者,体会情感。

1.此情此景,使老人陶醉了,更使在这里流连忘返的辛弃疾陶醉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词。不过,这首词仅仅是表达对农村平静安宁生活的赞美吗?让我们来走近辛弃疾。(出示辛弃疾资料让学生阅读)。

辛弃疾是我国宋朝的一位著名词人。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的词作,词中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谗言陷害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这里,辛弃疾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艰辛的。《清平乐村居》就写于这一时期。

2.当时金兵南下,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陷于金兵的铁蹄蹂躏之下,征战沙场二十多年的作者在前线看到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看到的是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看到的是百姓的血泪生活,如今看到眼前的安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

是啊,要是没有战争,祖国统一,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过着这样安宁幸福的日子该有多好啊!这就是辛弃疾,一个一生都在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五、赏析辛词,领略风格。

1.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与苏轼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并不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来读一首代表他豪放词风的词。(师范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让学生需要我,让学生可以离开我。

1.诵读一首词: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按节奏韵律诵读。

2.想象一幅画:结合词意,展开想象,丰富意境。

3.走近一个人:尝试评注,拓展阅读,了解词人,体悟情感。

六年级。

(一)初知为基,正确诵读。

1.师生对话,随机渗透“词”的相关讯息。

2.质疑解惑,初知此词大意。

3.练习诵读这首词。

(二)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选择一个角度,想象画面。

2.分享交流各自的`想象。

3.感悟意境,再次诵读。

(三)尝试评注,体悟情感。

1.引导学生尝试评注。

2.拓展阅读学者的评注。

3.交流评注:

(1)说说自己与学者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2)说说学者没有关注的,而你有感觉的地方。

(3)说说你没有想到的,而学者关注到的地方。

4.结合评注,引导学生关注“醉”这个字,结合词人经历深入理解这个“醉”幷有感情诵读。

(四)回望课堂,延展课外。

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作业。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希望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入课文。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听。放舒缓的田园音乐,学生体会音乐的意境。(板书:村居)。

3.音乐结束,谈谈看到“村居”二字会想到什么。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题目为“村居”的宋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今天我们学习的词也有一个词牌,通过我们的课前预习,它是——(学生齐答:清平乐)(师板书)。

3.齐读课题,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件,自由读文。

2.指名读,及时正音。

3.出示生字词,查字典,解释部分词义。

4.再次出示词,齐读。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初解诗意。

1.会美景。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想着刚刚所说的画面,再读课文。

2.析人物。

师:这首词中有美景,还有不少人物,谁能说说有哪些人物?

生:有一对老夫妻、大儿子、二儿子还有小儿子。

师: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呢?

生各抒己见。

师:作者辛弃疾最喜欢其中的谁呢?

生:小儿!

师:为什么?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谈“无赖”,品“卧剥”。

师: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觉得不是讨厌的意思,是顽皮的意思。

师:为什么你这么想呢?

生:因为小儿没有坐着剥莲蓬,而是卧着的。

师:“卧”是怎样的动作?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

四、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生:美。

生:爽。

生:醉。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生:这对老夫妻带着醉意,在亲热的聊天。

生:老爷爷在夸赞老奶奶呢!看看,我的老太婆多么能干啊!给我生了三个儿子。

师:老头子,你也一样能干!

生:老太婆,你那双手多灵巧啊!你看起来一点也不像70岁的人。

师:老头子,你就会夸我!你也不老!

生:老婆子,来!咱们再喝几杯。

……。

师: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也不禁羡慕啊!要把他们写进词里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被这情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也醉了。(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吧!

生:大儿子在豆地里锄草。

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安心地坐在门前乐享晚年女呢!

师: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

生:中儿正织鸡笼。

师:用一个成语形容二儿子编鸡笼的样子。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灵手巧。

师: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想什么呢?

生: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

师: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会心的笑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孝顺的表现中啊。(板书:安)。

师:小儿子在哪儿呢?读出来。

生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个顽皮可爱的小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仅自己快乐,也让老夫妇俩快乐,让辛弃疾快乐,让我们这群读词的人们也快乐!(板书:乐)这最中可有醉呀。(师指板书醉字)。

五、悟诗情。

1.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2.生:一个和谐、幸福、快乐的家庭。

师:这是一幅多么安乐的乡村田园图,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

师模仿老爷爷的口吻: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板书:安居乐业)。

3.介辛弃疾。

师:我们来看辛弃疾的一些简介。

听古战场厮杀的音乐,体会破阵子所表现的气魄。

出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词的意境。

4.同是“醉里”,却意义不同。当他征战沙场,他最渴望的是什么?当他身在田园,他最渴望的是什么?同是醉里,虽然所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却是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板书:居危思安)指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六、内化情。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配乐朗读。

七、延伸情。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吗?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安居乐业 居危思安。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古诗我们已经不陌生,今天我们到文化的长河中采撷另一颗璀璨的珍珠“词”。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与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讲解词的有关知识。

2、放音乐,体会破阵子所表现的气魄。

1、放音乐,学生区别与前一首的不同。

2、出示“清平乐村居”引导读题,并谈谈看到“村居”二字会想到什么。

3、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的。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上、下阙对读。

4、配乐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在静静的溪流声中让我们在一起读词,感受村居生活的美好。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师: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在说话呢,说些什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忍不住问了,白发谁家翁媪,这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如此勤劳的大儿子,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开心呢!

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一个正在编鸡笼的二儿子呀,书中怎么写的,谁来读读,你看他编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更高兴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表现中。俗话说的好呀“皇帝重长子,百姓爱小儿。”小儿在哪儿呢?一起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小儿子是怎么剥莲蓬呢?“卧”是怎样的动作,还可以换成什么?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词语,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但夫妇俩最喜,辛弃疾也是最喜呀,这最中可有醉呀。

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画面呀,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是呀,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看着这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诗人陶醉了。此时他醉在田园。陶醉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看辛弃疾的一些情况。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当他征战沙场,他醉渴望的是什么?醉里挑灯看剑,当身在田园,醉里吴音相媚好,同是醉里,虽然所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流淌、流淌…、、永远地流淌。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来,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教师指导读,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在问?(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这个“谁家”,读出问的语气。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说。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清平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

(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下课)。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

(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

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

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

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

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b、你最想和谁聊天呢?聊些什么?自由说话(同桌进行)。

4、设置问题:“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小茅屋里?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学生自由表达)。

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难怪二老的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呢!这样的生活真好真好!老师几次都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歌!

5、“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辛弃疾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提升)。

6、在那个战争不断兵荒马乱的时期,这样一家人的生活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谁不沉醉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板书(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课后多读一些宋词,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1.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等多种方式理解词句,理解词意,并能够背诵。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师: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他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也深受人们的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3.读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自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再齐读。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相机评价引导。

四、三读课文,熟读成诵。

1.师:这46个字的词,老师可以不用看书,就能背诵出来,你们能背诵出来吗?想超过老师吗?那我们来比一比。要求:要读出节奏美感。

2.指名背诵。

五、学生质疑,理解词意。

2.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师点拨。(重点:吴音;卧剥莲蓬)。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看图,谁是翁?柳宗元的《江雪》中说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媪:看看部首?明白吧!图上只有一位女性。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基本上每个词的意思解决了,可是要把它完整地说出来还不太容易。因为古人为了压韵,常常会打乱词序。没关系,试试看。(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

无赖:这个词的意思最有意思。它和我们现在平时说的“无赖”意思相同吗?究竟是什么?看看插图,这个小“无赖”在干什么?能用词来形容他吗?对,我们可以把“无赖”当作“顽皮”、“调皮”说。

……。

(你有一双慧眼,找到了这首词中最有分量、最值得研究的字眼了。)。

4.理解了意思,这样读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男生先来读读看。女同学也来试试。

六、四读课文,读出画面。

2.学生试着边低声吟诵,边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

*没有世俗的侵扰,怎能不悠然自得?

*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小儿虽然顽皮,可是我们看看他的眼睛,你能够读出他的——专心、认真。谁说我没事情做,我这不是正在干活呢?难怪词人最喜欢他呢!孩子的魅力无人能抵挡呀!

……。

4、你觉得哪一句最有情趣?为什么?(一老一少)……。

5、小结:

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词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词人亲切,可爱的孩童又让词人身心愉悦。他是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情境。

4.配乐朗诵。

七、拓展阅读。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南宋杨万里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对照注释读一读,想想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推荐给大家。

2、小结: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延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农村,和他一起感受到那里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那里的民风淳朴。我想对于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人来说,心灵也受到了一次享受。

八、作业: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与国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意图: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并把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

乐余小学五(3)  茅宇婷。

从前,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住在一所低矮的茅屋里面。他们的生活虽然很清苦,但是他们感到很幸福、快乐,因为他们有三个孝顺的儿子。

夏天到了,池塘里开出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它们有的已经盛开了,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碧绿的荷叶配上粉红的荷花,真可以用一句诗来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正是一幅安居乐业的景象啊!”辛弃疾看到这情景,不由得感叹道,“如果我们宋朝的老百姓都能这样生活,那该多好啊!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一、课前热身,感受乡村美景。

1、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上一两句?

大家会背很多诗,可古人不像咱们这样背诗,古人是吟诗(强调“吟”)谁来吟一吟?

2、声音放慢、摇头晃脑还不算是真正的吟,必须用心去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明晰词的形式特点。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e”,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三、初读感知,疏通部分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指名学生朗读。

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四、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师努力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课件让这三个字闪烁),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笼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五、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

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品人物。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件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的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六、拓展延伸,品悟作者心境。

1、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2、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3、辛弃疾为什么会向往着一家五口静谧美好的生活呢?

4、让我们再次记住这首清平乐。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时。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

(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下课)。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