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力读后感(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5 18:04:50 作者:MJ笔神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触动自己心弦的某个片段或句子进行引用和解读,让读者产生共鸣。以下这些读后感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写出更具深度和思考力的读后感。

《自在独行》读后感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因单位“共读好书,同沐书香”活动,我有机会再次拜读贾平凹先生的《自在独行》。这本书是贾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读来,感觉平实无华,朴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实,细细读下去之后,文字越来越有味道,体悟越来越超然,精神越来越自在。

全书通过五个篇章阐释了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从而行于天地。处处都透露着作者特有的处事态度。他在《舍得》篇中写到:“会活的人,或者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小负之悲,得全胜之喜。”他在《朋友》篇中写道:“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全书最让我为之动容的就是开篇《纺车声声》中谈他的母亲。对于母亲,先生打心里佩服和敬仰。一个典型的西北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国千万母亲高大形象的化身,孱弱的身子里透出的是倔强、坚强、坚韧的性格,在先生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文化大革命时期,父亲在大深山里‘改造了’七年,没有了父亲的工资,为了让他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有书可读,日夜摇着纺车,日子穷但思想不能穷,穷生活但不能穷孩子”,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旧社会小脚女人的思想,不能不让任何一个读者都会产生由衷的钦佩。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看完全书,给人一种内心的宁静自在,一种悠然见南山的舒适感,莫名的使人内心变得波澜不惊。作者以一个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的相处之妙。最后借用先生的一句话结束全文:愿每个人都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独行的生活里多一些洒脱和自在。

《浮生自在》读后感字

天空之下你走后,我还能剩下什么。

姥姥走得那一天,我快要高考。犹记得,那时候的天很热,那几天心脏也很闷,砰砰砰砰得,比平时跳得快些。我一直以为是那没日没夜,癫狂似地看书所导致。很久以后,在我接到通知书那几天,妈妈告诉我姥姥去世时,我才恍然惊觉,原来那是一种玄妙的心理感应。

妈妈说这几个字时,分外艰难。公共电话里刺啦刺啦的声音把抽泣掩盖住了。我不懂妈妈的痛和悲伤,只知道可供我玩耍,可以吃到好吃零食,还有能吃到大鸡腿的那个家少了一个人。心似乎很痛,但又很茫然,死是什么呢?今天,我买的那本《浮生自在》终于到了,这是我渴望许久了的书。这种纯粹文学,纯粹洗涤心灵之梵音我已经丢弃很久了,今天终于到了。

《浮生自在》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编,收录了史铁生,贾平凹,毕飞宇等人的著作。它是《北京文学》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的其中之一,属于散文卷。

这本散文卷收录了整整33篇作品,内容之精彩,题材之广泛,风格之多样,都堪称经典。《浮生自在》分为三辑,第一辑是放下的禅意,收录了汪曾祺,史铁生等作者的作品。第二辑是享受自在生活收录了胡念邦,梁衡等作者的作品。第三辑静思与独处,收录了蒋子龙,杨献平等人的作品。

而我就是读了第一辑放下的禅意中,蒋殊所作《大地之下,天空之上》突然想到妈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姥姥去世消息那一幕的。

01、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当时我心中所有悲伤可能是一个不大的锅就可以盛下,而妈妈的悲伤,就像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吧。它平静又压抑着,但是河底鲨鱼在搅弄风云!

奇怪的是,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细节竟像是昨天刚刚做的梦,如此清晰。我记得通话开始,妈妈叫我名字时候,嗓子是哑的。那一刻我像是知道妈妈有大事要告诉我,又像是不知道,仍然像平时那样打着电话。通话开始就立刻叽叽喳喳告诉妈妈我这几天经历了哪些事情。

高中刚刚毕业,妈妈允诺给我买得手机还没买,公共电话里刺啦刺啦的噪音响着,但掩盖不住母亲压制得哭声。等我噪音停止,她顿了一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对我说:“姥姥去世了……”

我没听清,车辆的轰鸣声跑过,那一刻我的耳朵像是失聪了,可我又很清晰听到妈妈说了什么,然后不知怎么回应,只是木木的点头:“我知道了。”

妈妈听到我声音如此淡漠,哭泣更是压制不住,倾泻出来。而后,她缓了一下,我还感觉到她深深得吸了好几口气,好像要把悲痛吸回去,不让它们打扰到了我。沉默……然后听到妈妈说:“去世有一个月了,怕耽误你高考,没告诉你。我现在在老家,你回来……拜拜她,认个路。”

第二天,我回去了。但妈妈始终没有提去拜拜姥姥的意思。我知道,她在害怕。因为每去一次,现实都会把她的心撕裂开来,让她认清她还没敢接受得现实,她没有妈妈了。

02、蒋殊在母亲重病要做手术时说:“身边人来人往,有人匆匆而过,有人发现了我的失态,然而没有人因此停一停,更没有人从内心难过一下。即便是与我同样处境的人,也不会设身处地了解我此刻内心的悲凉与绝望。是的,我的疼痛,只是我自己的。我的母亲只是我的母亲,与别人无关。”

姥爷和姥姥有六个孩子,而六个孩子中都已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少的是我家,只有我一个小辈。最多的是我大姨家,有六个孩子。所以,每次过年,姥姥家的老房子都吱吱呀呀的响着,像是无法承受这么多人的聒噪。我觉得姥姥比较喜欢大姨家的孩子,因为,她们人美嘴甜。姥爷性格比较沉闷,他对每个孩子都很好,但是我觉得他对我最好!

姥爷去世的时候,我仍然没有赶回来。那时候我怀孕五个月左右了,不能长时间坐车。妈妈知道我和姥爷感情很好,所以她打电话时没有敢带着悲伤的语调给我说,只是在提醒我注意身体之后,提了一句,你姥爷也去了。站在楼顶上,看着广饶的星空,我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我的灵魂也在起飞,起飞到星星和月亮上去,看看月球之上,是不是姥爷和姥姥在里面正经历着重逢的喜悦。

过了一会,灵魂回归得时候,那种撕裂的痛袭击了我,心里竟是空了一块。那个耳朵有些聋,说话有些喘,走路有些不稳的老人,竟这样不见了,真的再也见不到了。我结婚时,他来看我。看着他迷茫的双眼,我就在想,老天多给他些好日子吧,也多给我些时间,让我有能力让他晚年过得更好一点。我要赶紧在城市扎根,把他接过来,带他四处走走,看看他一辈子没有走出去过的世界。

可是,一切太迟了,太晚了。我食言了……。

03、蒋殊的母亲手术成功时说:“之前有多悲,之后便有多喜。”

而我,再也没有那种喜的机会了。妈妈呢?比我更痛,更悔,更悲的妈妈呢?她瘦弱的身体承载了多少我不能感同身受,摧心剖肝的痛楚!写下这段回忆的此刻,我又泪流满面了,竟不知道是自己的文字让自己流泪,还是唤醒了心底不敢掀开的思念让我流泪。现在,我的孩子长大了,她也开始叫着姥姥,姥爷。她的姥姥,姥爷很疼爱他。而我是她姥姥,姥爷的女儿。我们现在在一起。妈妈喜欢用她的脸蛋贴着我的脸蛋,轻轻得和我聊天,我觉得这就很好,以后的路会很长。

自在独行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的每篇文章,会发现许多从小生活里悟出的大道理。书中很多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曾经历过的。书中开篇描写母亲的有一段文字,动情地描述了当时母亲独自拉扯子女长大的不易,仿若那架纺车正在我们耳边响起。从细节中描写出母亲在“我”记忆中生活的不易和艰难。

作者在书中说:“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人在成长就在一步步给自己修建坚固的堡垒,一步步走进孤独。一个人过着灯红酒绿、盛友成群的生活,恰恰最孤独。因为在一片灯火酒绿的迷幻下,看不清周围的一切。他们的'孤独,是内心的不真实。此时,你何不换个月朗风清的地方,享受与朋友对生活的乐趣。

书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关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总能以自己狭义的方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才不会累。

比较喜欢文章里有几篇这样的描述,《说孩子》篇里,“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辈一辈往下疼的”。《说美容》篇里,“戏比生活逼真,谎言比真理流行。”《五味巷》篇里,“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生活里就是这样平常的细节,才是大乐。

看完《自在独行》的第一篇就满满地划了许多喜欢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读,生活两个字包含太多,一辈子也要看很多东西,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去对待,有些能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也能在书里面读到一种从容的感觉。每个人都会走向孤独,而惶恐走向孤独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强者,会使生命之花灿烂在孤独的旅途上。

自在独行读后感贾平凹的自在独行读后感

贾平凹执笔40年高水准散文精粹,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人很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贾平凹的这本书要写给生命的行者,褪去风情万种的各种表情之后,孤独的人总有一丝落寞留存在心底。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个自在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抚慰。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更为他独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绝;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更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

《浮生自在》读后感字

《浮生自在》是我这个月会随手翻一翻读一读的散文集,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治愈的书,有的文章我也不止看了一遍。如果你目前正处于一个比较迷茫或者浮躁的状态,我都会推荐这本书,读一读里面的故事会觉得心能沉静下来。人生不过如此,起起落落,悲欢离合。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脚踏实地过好眼下的生活就好,努力抓住眼前的一点一滴小幸福也不错。

这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为“放下的禅意”、“享受自在生活”、以及“静思与独处”。“放下的禅意”这一辑的散文告诉大家“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放下心中纷扰,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果实,岑鞥实现自我修行”。“享受自在生活”这一辑聊的是日常生活,说的是“我们需要珍惜每一个云淡风轻的小子日,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也要从容抵抗所有的风暴的不安”。“静思与独处”这一辑谈的是人与自我相处的智慧,“静思是肉体与灵魂的天人合一,独处时自我生长的必要空间”。

所有故事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蒋殊的《大地之上,天空之下》,这篇散文描写的是作者母亲重病住院,手术前后的精神状态、家人们的心理路程、以及陪伴母亲过程中在医院的所见所闻所悟。我想之所以印象深刻,是自己也非常有共鸣。此前我经历过爷爷和奶奶前前后后出入icu病房,内心大抵也经历过同样的煎熬。

作者母亲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得知自己得了重症也表现得淡定自若,非常听儿女和医生的话,除了希望自己身体得以恢复以外,也是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麻烦。人年纪大了就是这样,很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累赘,自尊心很强。身体再多疼痛,头发再多脱落,都变现得从容。毕竟亲人照顾自己身体已经很辛苦,不想透露自己的情绪也需要别人来抚慰的需求。对于家人来说,医生的每一句话都意味着这一秒是天堂,下一秒即是地狱。

家属们也很配合会把门前整理干净。虽然并没有人告知家属们自己亲人所在的病床号码,能有机会进去看望亲人的家属也会帮忙留意其他家属的病人床号。医生每一次窃窃私语,家属们也都会仔细倾听是否提到了自己的家人。每当有病人脱离危险,离开icu的时候,所有其他病人家属也会投来羡慕和祝福的眼神。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内心真的有被牵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仿佛自己也正焦急等待着亲人。

人生在世,除了生死无大事,请安心认真的生活。面对当下的小烦恼,置之一笑就好。

另一篇《花朵上的沙尘暴》讲的是作者杨献平独身一人在巴丹吉林沙漠的生活。本来居住的宿舍后有一座果园,开着漂亮的梨花,香气扑鼻,晚上尤为美丽。可这一切美丽都是不长久的,因为沙漠地区时不时就刮起能置人于死地的沙尘暴。一夜之间,居住的房间都盖满了沙子泥土,若不清洗所有的生活用品,无法再继续生活。而美丽的果园也变得一片狼藉,花瓣散落一地,只剩下破败。可当太阳再次升起,一切回归平静的时候,沙漠的生活也就再次好起来。顽强生长于此的动物、植物还有人们也就再次充满着朝气。

我敬佩与作者有勇气有耐心可以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生活,并自得其乐。他经历的起起落落其实也就如我们的人生一般。当你觉得一切恬静美好的时候,生活或许给你一剂重创,迫使你卷土重来。而当你坚持不下去,觉得茫然昏暗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太阳看到希望。

《浮生自在》,我很喜欢这本书,在这里推荐给你们。愿我们都能放下过往、享受当下、并学会静思和独处。

自在独行读后感

这本书是写给生命的行者,写给那些"任性"之人,书的封面便已经清楚地写出: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这本书讲的是个人、群体、生活中琐碎的器物与文化的独行,是一本孤独而丰满的书,读后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人活在世上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害怕孤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自在,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想要的东西都要学会靠自己去争取。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有趣,作者总能以促狭之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总是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所以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我们才不会累。通过这部作品,可以让我去到没有到过的地方,体验我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作者用他朴实而隽永的'文字,也仿佛让我感悟到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朋友》一文中写道:"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解了我许多困惑,一个人要有所得就必有所失,要在独处和热闹的生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看完书后我对孤独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身边来来往往人群络绎不绝,却毫无可说之人,尽管有一个人在,但也不是随时可说。孤独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心情,不是一种感受。书中如此描述孤独:"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都说真正在某方面成功的人往往在某个时间段都是孤独的,我们要习惯和自己独处,习惯孤独。但是在独行的路上难免会感到熬不下去的时候,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个自在的独行者,享受孤独的快感,再把暗黑许下的承诺藏在心底默默守候,把每一天都过的充实。

虽然这是一个喜欢群居的世界,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事都只能靠我们自己完成。在自己的这一条路上,无论别人给了你多少建议,但是你的感受以及你自己是否收获,完完全全都只能看自己,哪怕你周围的人给你伸出了很多援手,但是是否伸手接受,最后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生要面临好多好多种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代表一个分叉路口,它将会影响你的下一阶段的道路,可能你很幸运能鼻嗅花香,也可能正好碰上阴雨天但是你却忘记了带上之前好心人给你的雨伞。但这都没关系,如果你想要欣赏花可以自己种,想要雨伞可以自己买,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什么,却没有想过自己能创造什么,但是路往往是自己走出来的,你的每一步路以及心里的路程,只有自己清楚。

书中说:"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枉此行。",所以不管人生如何,我们要任性一回,要聆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要坚守本心,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不管前方多么黑暗,道路多么泥泞,也不要管是否有人和你同行,即使只身一人也要做到从容洒脱,不要惧怕孤独,要学会坚持下去,这样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自己的梦想,才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潇洒自在的过一生。

自在独行读后感

今天拿起了贾平凹老师的《自在独行》,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人,刚认识他。现在,我拿起存封已久的它,我还是一个人,像从未遇见过他一个多月了。今年过去快五个月了,可能这一个多月过得是最快的吧,每天没什么可记得的,总是过得最快。

走进了第一章,孤独地走向未来,生命的睿智——从容是真!

随着贾老师来到了,他的小学生活,瞬间亲切感袭来。我的小时候,小学的教室也在寺庙里,每早每晚都是估摸着起床睡觉。晚上嘛,就是想着五点半的动画片开始了,七点的新闻联播(每天最不想看的,但是不能切台,因为啊就两个频道),七点半开始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啦(最最喜欢得),那时候晚上八点多九点就睡了,哪像现在十二点还在倒腾。早上嘛,听到院子里的闹腾着叫吃早饭了,差不多我已经起来了,没表,不知道什么时间,就怕迟到,起来得老早了。后来,爷爷为了我有个好点得教育,把我转镇上的小学了,每天可要走三四十分钟的小路。我记得最深得是冬天得时候,我们都是院子里七八个不等的小朋友一起打着电筒一前一后的去学校;下雨时,我们还会背一双干净的小皮鞋放书包里,进学校得时候,去熟悉的小卖部把筒靴换了,再去学校。想想那时的我们还是挺好玩的。后来五年级去华蓥的某小学了,兜了一圈还是去华蓥了,记得我幼儿园还是在华蓥读的呢,家里变故回老家了…。

难得如此平静的静心下来看看书,感觉很棒!

最期待第二章,人世的悲心——宽释是福。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自在独行读后感

像是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这样的乡村,这样的学校,浓浓的黄土气息,浓浓的旧中国北方乡村味道。我似乎都能看到,我的面前,站着一个刚从古老的祠堂教室出来满身满脸都是黄土的孩子,嘴的上方正一长一短地挂着两条鼻涕,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要流到嘴巴里去了。也许他还会试探性地伸出一点点舌头尖儿舔上一舔,嗯,似乎味道一般,继而一脸平静地跟继续小伙伴们溜土坡、潜水塘去了,丝毫不认为舔鼻涕是什么让人难为情的事,留下我站在原地,愣愣地,有点惊讶,有点想笑,嘴角不知觉就上扬了,心里只觉得可爱和温暖。

虽然我和这孩子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我们的童年连周围的树木和小动物都完全不同呢,但我也试探性的舔过鼻涕,嗯,味道确实一般。

因此,又觉得像是这个世界我已熟知,我们的童年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至于周围景色,电影中书中已无数次见过这些场景,在北方读书的几年,也已熟悉北方的环境,但旧时的农村毕竟不同吧,而我当年在宁夏的黄土高原上看到的那些孩子,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个贫穷的地方,曾在我的梦境里无数次的出现。我想再去一次。

那个童年的启蒙老师,皮肤白皙声音好听的女老师,也许还有些胖,正是我的梦想呢,心中满是对孩子的爱,敢于承认错误,心思细腻,包容孩子的过错并不吝大力表扬,引导孩子不拘一格敢于打破成规,在孩子的关键期给他们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助力,就如那只为作者珍藏的。秃了的毛笔。

遇到这样的教师是幸运的,而我,想成为多几个人的幸运。

自在独行读后感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800字:这是我第一次看散文类书籍,说实话,我不喜欢散文类书籍,对于这类文章有时我很难看下去,但是这本书我却耐着心性读完了,看完之后让我有了很大的共鸣。

文章开篇,一架纺车,嗡嗡的响着,飞转的车轮低低地吟唱,拉开了贾平凹孤独生活的序幕。儿时家庭的苦难,让他无法继续他热爱的学习,白天要装作坚强的样子,晚上却仰望星空独自流泪,不知所措,即使后来生活越来越好、名气渐渐增大,但他的孤独仍未消解。他是孤独的,但他的孤独与众不同,他在灵魂中独行,在鲜活的.体验中感悟人生。

《看人》一文中,他说最好的风景是在街头看人,可以看到陌生人相视时羞涩的微笑,听到人群中衣服磨蹭和头发飘逸的声音,感受想象出服饰、肢体、语言种种形态背后隐藏的故事,感受芸芸众生光环背后统一的平凡、平淡。所以他认为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默默的看世界,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宽释不如意,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

我很喜欢他的这篇文章,因为我也喜欢看人。我喜欢在热闹的集市上看人,看每个人脸上不同的表情,看每个路过的背影,看人与人之间的寒暄与交谈,这些构成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群体。每当看到这些,都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我还活在这个社会中,也让我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生命最本质的含义。

现在的社会容易让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走,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方向,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自己的不知所措,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当我们一昧的盲目追逐社会发展的步伐,丢失自己的初心与方向时,不妨让自己停一停,静下心来,静心读书,静心思考。

最后,用贾先生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

自在独行读后感

贾平凹先生同年因为文革而离开了父亲七年。这七年中,贾平凹先生自己撑起了这个家,承受了同年孩子难以忍受的责任。

父亲离开了这个家,被迫接受了改造。家里的重担子一下就到了,小脚的母亲身上,她每天夜晚日夜纺织,晚上返现到深夜,等我们睡了,她还在访车上纺线,但家里的日子却一日不济一日。贾平凹先生为了帮助家庭决定辍学,但母亲坚持反对。可在父亲寄信回来,他希望与母亲离婚,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母亲坚决反对,他不得不把书拿回来自学。帮母亲做些事,挣些工分。可在那年冬天,母亲的纺车却坏了,他为了家人的生存,想把父亲的书变卖给母亲,买一辆纺车。可在母亲知晓后,严厉地斥责了我。隔壁刘五叔决定带我上山砍柴,减轻家里的负担。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们将干粮压在石板底下,爬上陡峭的悬崖,砍那些枯蒿野棘。我努力挥砍一株野棘,还没有倒,手上就磨出了血泡,衣服也被划破了。我却在回去的途中,一步没有踩稳,摔倒了。血水从腿流出外面,他疼得厉害,但仍然坚持着背着笼子。一瘸一拐的往回走,在我坚持不懈的努本站力之下,终于攒够了钱,为母亲买了纺车。

看到这里,不禁试问,我能做到这样吗?与贾平凹先生同龄的人,能做到这样吗?不,我们不能!

我们都是养在“蜜罐”里的孩子,整日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不知满足。与父母闹情绪,发脾气,不知父母的辛苦。现在想来,我们真的对吗?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体会不到当时人们的痛苦,但是我们,但是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一次挫折,一点困难,我们真的坚持了吗?我们永远都想着什么时候能不用学习?贾平凹先生在那样的环境下,还能认真努力地学习,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学习他,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我们却想着不付出任何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这可能吗?不经历风雨,哪来彩虹?只有坚持,才有可能成功。

挫折是失败者的绊脚石,同时也是成功者的垫脚石。

成长的路上,优秀人物的之所以优秀,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总是有着普通人不一样的情怀和境界。他们总有着大胆的想望,不倦的思索,一往直前的行进。

我们又从他们那里汲取了哪些我们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呢?

《浮生自在》读后感字

许久不读书,今天捧着新书,有种恍若如梦的感觉,那种感觉好像把我拉回了20年前,我还在校园的时候。能读书而不惜时,没时间读书时渴望阅读,再触及到《浮生自在》四个字时,忽然热泪盈眶,想把出了校门后的委屈和泪水一下倾倒而出,从此我也要过的自在些。

《浮生自在》和《此生须尽欢》是为了北京文学社创刊70周年而集结出版的散文集,每一篇文章都是名篇佳作,收录的都是在文学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大作家的作品,因此十分耐读。

开篇之作是汪曾祺的《西山客话》,写的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我拜读两遍仍然不过瘾,实为解忧良药,紧接着是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把生病期间的一些深度思考写的发人深省,彰显了极强的人格力量和灵魂深度,让人读完陷入深思,毕宇飞的《飞跃密西西比》把飞行的青涩经历写的真实而幽默,实在难得,后面还要许多名篇,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汪老的《西山客话》,让我看到了许多流畅自然的短诗词,也让我看到非常优美的地方景色。

北京我是去过的,但是绝对没有汪老笔下的气势,更没有其诗句里的悠然自得,想来是我的文学造诣太低,同时对历史典故把握不够,想在北京玩好,不下一番功夫,恐怕只得其表面上的繁华。

我喜欢西山风景,三山、八大处、十二景,不在北京住上一段时间,恐难游完整,所以很多老北京一离开北京,就浑身不自在,觉得只有回到了天子脚下,只有在北京住下了,我这心才算舒服,就像吃了凉柿子一样,那快活劲儿甭提了。

我被春花秋叶迷住,尤其那“高与楼齐,开花时瓣如玉片,蕊似黄鹅,一树光明,灿烂耀眼”让人迷醉,这是怎么样的玉兰树啊,在文人笔下都显得与众不同,婀娜多姿,赋予特别的生命,为什么我年年看的玉兰没有如玉片一样,没有蕊似黄鹅,那八个字着实写进我的心里,这是文人之间的仰慕,也是生活自在者的奖赏啊,我向往那一树光明。

我们像一个在空中飞行的鸟儿,却忘记了如何停落枝头,如何在清晨唱最动听的歌,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有人说先忙,忙完就可以歇一歇了,后来发现那只是奢望,所以我们为何不停下来,哪怕一刻钟,望着窗外渐黑的天空,想一想,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自在了,那么人生还是我们想要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记得让脚步放下来,让心舒展,再梦想花开,一切都来得及。

自在独行读后感

《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得趣味。书中的内容丰富,需要慢慢去品味。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总能直击内心的深处,让人回味无穷。

自在,道家指无所达致,自然而然存在的状态。自在,在现代汉语里描述的是一种身心舒畅,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贾先生也喜静,但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害怕被打扰,并不是因为怕与人接触,而是因为内心的宁静,能带给人的远比喧哗和嘈杂要多。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能一个人思考很多事情,也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对于匆匆的路人,贾先生的这本书只是附庸风雅的玩物,但是对于生命的行者来说,却能让他们懂得孤独的真义。

文集中有一篇散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叫做静虚村记。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贾先生为了寻找一个“安宁”之处,来到乡下,借租农房,并在此居住,过着幸福自得的生活。如今这个社会,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于是贾先生便退隐了“田林”,有种陶渊明的味道。“退隐”并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寻一个清净的地方安心写作。城市的喧嚣和“打扰”总是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写作,这种感觉就好像你正准备熟睡,结果隔壁传来如雷般的噪音,这样的环境下谁又能安稳的入睡呢?所以现在城市的周边才出现了那么多的农家乐,大伙儿周末去农家乐,并不是去体验农家的生活,而是寻一个清净地,远离“打扰”。

可见“打扰”是多么的让人深恶痛绝。回想童年时,快乐是相当简单的,一颗糖就可以高兴一整天了,身边也有很多相当年龄的小伙伴一同玩耍,快乐是不可言语的。长大后大家都有了工作,聚在一起就相当困难了,因为我们都得努力的工作,所以每次相聚,我都会相当珍惜。特别是说起小时候大伙儿一起干过的“傻事”,我们都会捧腹大笑。这就是快乐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自在独行的勇者。

《一生自在》读后感字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一生自在》。本书的作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国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季羡林。而《一生自在》是他的一部漫谈人生感悟的作品,其中既有季羡林关于个人修养、道德与品质的见解,也有他对人间的世态炎凉、人生的毁誉祸福、个人的命运是非成败的认识。

对或者不对,都在各人理解之间——但不能否认的是,老先生不仅是一名学者,更是一名智者;从他的身上,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学到更多。此书共分为五章,分别用不同的篇章讲述了季羡林先生在不同情境、不同环境以及不同时代下对于自在的理解和感悟,悟觉人生的生命自在。第一章是“书卷伴青灯,足以慰平生”这一章是关于读书启蒙的书中自在。第二章是“从容坦荡,心装万物”是关于处世智慧的人间自在。第三章是“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是关于心胸豁达的心境自在。第四章是“见识天地,遇见自己”是关于海外求学的人身自在。第五章是“与其完满,不如自在”是关于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要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或许有人会说,季羡林老先生之所以能够像《一生自在》中诸篇所说的那样,活得坦荡、清醒、真实——但那或许只是季羡林老先生自己的,却未必能够推而广之,让每个人都去实践。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消极、不作为。自己感觉做不到,就懒得连尝试也不敢去尝试,倒也真够随遇而安的。生活中允许有禅意,却不必过于佛系,而总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对自己负责任,尽力争取一个精彩的人生。所谓有滋有味的人生,其实并没有特定的法则与途径,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并走了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有的时候会一帆风顺,有的时候却难免碰壁——只不过,一帆风顺的时候虽然心里开心,却不必得意忘形;难免碰壁的时候虽然难过,却也不必过于沮丧,而是要镇静自若,重整河山,再去开启一番新征程。这才是每个人该有的人生之旅。

《自在独行》读后感

从未想过,一部散文,能让人在读第一段时就深感震撼,读了两三页时就湿了眼眶。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多么美丽的句子,韵意悠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绪。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多么细腻的孝子!在本应大大咧咧、胡搅蛮缠任性而为、满身是泥的年纪,还是孩童的作者对身边绝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竟拥有如此细腻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贵,又是何其让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亲说的:"咳,孩子,你还不该这么懂事的呀!"。

父亲被文革,母亲日夜纺织,天灾欠收,母亲只撇稀饭上的汤喝,父母同甘共苦的爱情,长子辍学挣钱填补家用照顾弟妹,母子情深,长子自学成才……所有催人泪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汇聚到这篇小小的散文中,仅对自己生活中熟见的场景的描述,已让我感动得心中只剩下柔软。

我想贫穷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力》读后感字

“断舍离”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时代是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这本书是《断舍离》系列的完结篇。因为流行,所以大家都在谈论“断舍离”这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知易行难,掌握其观点仍需在生活中广泛实践。

什么是“断舍离”?山下英子说:人们不断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从而改变居住环境,改变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

大众思维认为改变是“由内而外”的,但是“断舍离”的独特之处在于让改变“由外而内”,通过改变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从而改变以思想和情感为代表的看不见的世界,让人从外在到内在获得新生。

什么是“自在力”?自在力=自立、自由、自在的力量。《自在力》倡导“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山下英子在书中介绍了三种人:在地上匍匐的人、在树上爬的人,以及乘飞机的人。在地上的人毫无决断力,意识不到什么样的东西或是情感是自己“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纠结过去,恐惧未来;在树上的人虽然有了一定选择和决断能力,但是经常犹豫不决,很容易又回到从前;乘飞机的人则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充满果敢的勇气,可以从天空自由俯瞰各种不同的人生风景,为自己的人生自由做决定,释放生命的热情。那么拥有“自在力”的人很明显就是乘飞机的人。

“断舍离”是生活的减法哲学,减去多余的物品,认清自我,磨砺感知的本能。

“俯瞰力”是心灵的加法哲学,了解深层需求,相信自我,坚定人生的信念。

“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学,重获生命的自立、自由与自在,解放自我迈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会把自己搞得很累,甚至把自己变成受害者,觉得都是因为别人害自己这么痛苦。这样的人在关系中没有自己,只有别人。他们无法肯定自己,爱上自己,对自己的感受、立场和想法模糊不清,在人际关系中非常被动纠结。

自在力则要求我们自己肯定自己,自己爱上自己,以及重新去审视那些理所当然的价值观,看看那些价值观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深入了解自己,先以自己为轴心,认清自己的想法,再去以他人为轴心,然后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和承担责任。

一个人的一生是不断地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越多,越容易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也就越不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和改变。认识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断舍离”是其中一种,让你通过物品,通过你与物品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你与其他人的关系,认识这个世界,确立自我为轴心的生活方式,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过上自在自由的生活。

一言以概之就是:认识自己,掌握自己,以自我为轴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从而过上自立、自由、自在的生活。

《浮世自在》读后感字

作家白落梅说:“人生的终点,不是在山水踏尽时,亦不是在生命结束后,而是于放下包袱的那一刻。当你真的放下,纵算一生云水漂泊,亦可淡若清风,自在安宁。”

《浮世自在》是集众多大家为一体的一本书,我仅节选片段叙自己的感受。《青梅》中的姥姥,一生都在和命运抗争。可是命运究竟为何物,谁用能说得清楚呢?只有那清浅有纯粹的竹叶青,一杯杯诉说着岁月的滋味。

姥姥的母亲说:“小妮儿有小妮儿的命,她争不过命去!”

可姥姥在听到姥爷让她读书时,眼睛都没眨一下就说:“敢,爹,我敢!”

她是坚韧的,无畏的,为了不想一辈子就做个混沌而快活的人,她从不信什么宿命和固定的人生。姥姥虽然比姥爷大,但她一定是爱他的,不然在他遇到婚外情时,那一杯杯落寞入肚的竹叶青,又诉说着怎样的情?她那双残疾的脚注定撑不起漂亮的冰鞋,也无法得到姥爷全心的爱。他对她可能会念恩,但却不是爱情。

只有一盏盏清酒,陪着姥姥度过那些疼痛的人生。但即便如此,姥姥还是坚韧地、不屈的,像莲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多像年轻时,为了追求远大理性而不顾一切远走他乡的我们。虽然是不一样的境遇,但心思却异曲同工。

姥姥陪姥爷度过最艰难的日子,随他流离漂泊,但当他面临在情人和自己之间二选一时,姥姥还是主动做出了割舍。

两人办完手续,下了趟馆子。姥姥说:“有些日子没喝竹叶青了,怪想的。”

是啊,千言万语都在那杯酒里了。自此后,他不再是姥姥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命运交给我们的从来都不只是好牌,有时候烂的不行的时候,除了放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但我想姥姥还是有爱的,不然她不会在姥爷入狱后,把他唯一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她是把所有的温存,都给了那个和男人一脉相连的孩子,从而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

姥姥的放下,不是懦弱,而是另一种清醒。她不争,才更能显示她的大气和内敛。毕竟,浮生苍茫,冷暖自知,在迂回的光阴里,唯有自己才能体会到渗透着从容却微凉的境遇。放下,带着一种禅意,是不纠结的豁达,更像是从万象纷纭中绽放如初的莲。

母亲也是爱竹叶青的,她是跟随了姥姥的兴趣。她对姥姥的境遇很多也一知半解,但是她性情里却传承了姥姥的坚韧。她一次次倒下,却一次次顽强的生,即使在浑身插满各种管子的时候,还一天天挺过了四个年头。

但是她却毫无怨言,就像这就是她一辈子的征程。姥姥和母亲,是很多中国女人的代表,她们坚韧、有力量,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咬咬牙也都能挺过去。

她们从不轻易流泪,也不轻易向别人诉说苦难,唯有把一点一滴的磨砺,都化进那清清澈澈的一杯竹叶青中,让凡尘琐事都穿肠而过,慢慢变成岁月的安宁。

每个人一生要修的功课,都会在某个掩卷的时刻,画上句号。但能留下的,其实早已在我们必经的路上刻下印痕,有心的人总会察觉。人生,是一本蕴含着真理的书,看似波澜壮阔,而那些最有意义的成分,往往都掩藏在最平淡的物事中。

放下即豁达,静思即通透,自在即安宁。浮世万千,随缘自在!

《自在独行》读后感

一个月之前买了几本书,一本是《恰如其分的自尊》,一本是《伊索寓言》,一本是《自在独行》。

前两本,都有看,看了1/3还是2/3就撂下了。忘了书放哪儿了。

今天早上醒的比较早,小孩没在身边,就开灯翻了下《自在独行》,一本散文书,读了两篇,被作者感动到了。

第一篇写的是他的母亲,描述作者小时候家里发生了变故,和母亲一起撑起整个家的故事。小时候捉襟见肘步履维艰的生活让他不得不辍学养家,经过努力和坚持,情况好转,又继续自学完成中学和高中的课程,最后,考上大学。这看起来是在写他的人生,但我读到的更多的却是一个平凡伟大的母亲对孩子的品格和学业的培养,坚持和铸就,几度泪目。

另一篇写的是他的小学老师。篇幅很短,但是字里行间透露出老师的灵动可人,好像一个邻家的小姐姐啊,或者是小姑姑,尽管后面小姐姐和小姑姑不知去向,却永远的印在了作者的脑子里。小姐姐的只言片语成为作者日后笔耕不辍的向导,因为她向作者传递了一个通俗却很高明的招数,就是,有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不要拘泥任何的格式。小姐姐好棒啊。

这两篇读完,闹钟就响了,第三篇是,作者写了他的大学,还没看,很期待。。。

这个作者,上学的时听老师说他的笔名,贾平凹,来自于小名儿,平娃子。这也是本人的英文名字的灵感来源,姗妮儿。

《自在独行》读后感

正好赶上京东图书特价凑单,在购物车里比较来去,放下这本那本想买,放下这本那本又不舍得。最后,其中之一篇就是贾平凹的《自在独行》。

是抱着欣赏大家的风采读的,可第一篇读了一半就不耐烦了。是写母亲的,我承认写苦大仇深的母亲有着时代意义,也承认一些写母亲苦大仇深的文章会把人感动得潸然泪下,可是作为一名女儿我真是讨厌极了这字里行间的大男子主义,并认为这份扭曲的价值观应该得到讨伐。

为什么总要歌颂母亲省吃俭用为家庭纯粹无私地奉献,把中国的女性钉死在高高的价值柱子上?“母亲差不多快要急疯了,直着声哭了一夜,头在墙上都撞烂了”,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母亲形象,我看得毛骨悚然。

比起苦大仇深的母亲,我想我们更应该号召聪明、睿智、积极、努力又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让母亲也活出自己的风采,拥有自己的舞台。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书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关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总能以自己狭义的方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才不会累。

比较喜欢文章里有几篇这样的描述,《说孩子》篇里,“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辈一辈往下疼的”。《说美容》篇里,“戏比生活逼真,谎言比真理流行。”《五味巷》篇里,“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生活里就是这样平常的细节,才是大乐。

看完《自在独行》的第一篇就满满地划了许多喜欢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读,生活两个字包含太多,一辈子也要看很多东西,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去对待,有些能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也能在书里面读到一种从容的感觉。每个人都会走向孤独,而惶恐走向孤独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强者,会使生命之花灿烂在孤独的旅途上。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