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猎鹰教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2-06 18:34:24 作者:文锋

六年级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六年级教案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教学思路和教学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

1.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3.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搜集科学家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交流课下搜集的科学家的故事。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你有什么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主人公写了哪些事情?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课文记叙了德国化学家( )的两件事------其一:( ):其二:(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 )。

3.根据内容给课文分段,找出文章的过渡句。

1.默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1)是什么使李比希与新元素失之交臂?

(2)为什么要将标签贴在床头?

(3)标签起到了什么作用?

(4)为什么以“标签”为课题?

2.交流

问题1:出示句子:他( )呼吸,( )地阅读,读完( )。

(1)填空,抓住所填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2)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

问题3: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里?

本文以别具匠心的标题、精心的选材、巧妙的细节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严谨、持之以恒的科学家李比希,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具有这种精神。

失败:失“溴“ 浅尝辄止

成功:柏林蓝 吸取教训

更严谨、更认真、持之以恒

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案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1.明白如果有一个好的想法想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一起去实施,可以写倡议书。

2.让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学会写倡议书的格式和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写出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可行性强、语言准确、短小精悍的倡议书,所提倡议要合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学生准备:课前,做一份社会调查,通过查找资料、访问以及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的感受等形式弄清楚存在的问题。

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倡议书例文。

预设:

引起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2.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刚刚你们说的那些想法、点子,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为缺水地区、疾病重灾区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板书:学写倡议书)。

1、翻开书本,阅读习作内容。

2、学生自由读习作内容,概括本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3、学生把自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在全班交流,并归纳要点:【课件3】。

(1)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

(2)倡议书要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

2.根据调查报告,生交流反馈。

例如:生活中,人们浪费水,水资源被农药等化学用品污染。浪费电,不随手关灯,无人看电视还一直开着等。空气的污染,白色塑料袋的滥用,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等。学校中,乱扔果皮纸屑,浪费纸张等问题。

3.巧设对立面,解决疑难点。

(1)师根据生的回答提出不同主张,生反驳,引发对立。

(2)师生之间在争辩中寻求参考答案::倡议书不仅仅只满足个人需求,而且应该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板书: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3)这么多的不环保现象,浪费现象,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生说出一些建议,教师适当引导看建议是否合理,帮忙梳理。)。

师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要求:合理、具体(板书:解决的办法——合理、具体)。

四、借例文,明格式。

1.【课件4】师出示一份有问题的倡议书。

2.生再次回顾习作内容,明确格式。【课件5:格式要求】。

(1)题目: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倡议书”几个字。

(2)称号:倡议的对象。

(3)正文:写清倡议的事项和原因。

(4)署名、日期:最后署名要写上提出建议的团队名称或个人姓名,再另起一行(对应署名位置)写上提出倡议的日期。(板书:格式要规范正确)

3.【课件6】师出示正确格式的倡议书,再次引发学生注意格式。

五、谈收获,留作业。

1.说一说,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

2.写一份倡议书,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倡议,格式要正确要规范,根据倡议的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学写倡议书。

存在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

解决的办法——合理、具体。

格式要规范正确。

教学反思:

这一次习作前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查找关于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大气资源、土壤资源等遭受严重破坏或遭受污染的资料,二是开展到校园、社区、公园、街道、学校周边走一走、看一看的活动,了解周围存在哪些污染现象。在交流资料时,学生身受感染,心灵受到震憾。因此,绝大多数同学都定准了自己提出倡议的对象,定好了倡议的主题。很多同学向自己的父母提出《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向同学们提出了《关于保护学校环境卫生的倡议》等等。这些倡议指出问题时描述生动,感情真挚,而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建议的内容清晰,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细致,建议的态度委婉,让人容易接受。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懂得“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要问”的重要。

1.齐读“不懂就要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于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上面左边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上面右边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别在干什么?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要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三.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1.领会汉字的文化内涵,确定中心意思练习写作。

2.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3.学习写文章前先列提纲的方法。

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选择的材料要能够表达中心意思。

课件。

一、观察汉字,领悟内涵。

1.【出示课件2】。

甜乐泪暖悔望。

迷妙变忙寻让。

2.教师讲解引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个汉字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看到一个字,我们就可以想到汉字的意义,想到由这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想到与这个汉字或词语有关的事情等。同学们看一下屏幕上的汉字,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和同学交流一下,说一说你对这个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

3.检查指导。

【出示课件3】。

例:甜。

(1)甜是像糖或蜜的滋味,如甜食,糖是甜的。

(2)比喻使人感到舒服的一种感觉,如甜蜜的生活,甜言蜜语等。

(3)还能想起好多由“甜”字组成的词语:酸甜苦辣、忆苦思甜、苦尽甜来……。

二、确定中心,列出提纲。

1.从屏幕上出示的汉字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首先根据汉字的文化内涵确定自己要写的中心意思。

2.根据中心意思,先列提纲,确定出自己选择的事例或哪几个方面。

3.提纲示例:【出示课件4】。

题目:甜。

示例:1.爷爷为我做的排骨米饭。

2.妈妈给我买来好看的衣服。

3.我生病了,爸爸在医院守着我,给我讲故事。

三、交流提纲,互提建议。

1.把写好的提纲和同学交换,请同学读一读。

2.看看同学的提纲,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能够表达中心意思,提出合理的建议。

3.根据同学合理的建议做修改。

四、独立思考,认真写作。

1.根据修改后的提纲写作文。

2.注意重点部分一定要写详细、具体。

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运用到写作中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这次习作要求学生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出发,确定中心意思,然后选取合适的材料写一篇习作。这个要求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吻合的,一脉相承。

教学中,我注意了指导,提供了范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以习作例文做例子,列出选材的提纲,然后再让学生列提纲,可能实效性更强。

小学六年级语文《猎鹰》教案

1.认读5个字。

2.了解猎鹰桑力奇为了救“我”,跟巨大的沙蟒进行殊死搏斗的经过,感受猎鹰的勇敢、聪明和忠诚,产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感动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猎鹰桑力奇为了救“我”,跟巨大的沙蟒进行殊死搏斗的经过,感受猎鹰的勇敢、聪明和忠诚,产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情分析】。

学生一定喜欢这个故事,一只草原猎鹰桑力奇为了救它主人的朋友,与巨大的沙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完成了主人的嘱托,最后与沙蟒同归于尽。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学生已经有了前面读书的基础。

【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贯穿全文,在学生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点拨,特别是要重视朗读。

【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思考。这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抓住故事的经过,进行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你一定还记得可爱的珍珠鸟,一定没有忘记波彼,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种动物——猎鹰。

板书:20猎鹰。

二、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准字音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同学或老师。

(2)读准投影上词语的读音。

骇人腥臭下颌噙满泪水。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4)同学之间互相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1)再读课文,读不同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读不同请教同学。

(2)同学之间互相读读认为难读通的句子。

三、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了解猎鹰桑力奇为了救“我”,跟巨大的沙蟒殊死搏斗的场面。

2.说说猎鹰桑力奇为了“我”,是怎样跟巨大的沙蟒:

沙蟒。

猎鹰桑力奇。

中毒后刚刚恢复知觉。

准备偷袭——下半身盘缩,蛇头高高扬起,蛇口大张,信子像火苗一样乱抖。

羽毛竖起,怒气冲冲地在低空向大蛇。

毫不畏惧地与桑力奇对峙,丝毫没有逃走的意思。

鸣叫声是嘶哑的,已经与蟒蛇争斗了很长时间。

蟒蛇那斑斓的身体以及呼出的腥臭气加深了我的恐惧,我无力的双手竟不由自主地颤抖了起来。

又向我逼近了一米,堵住了我逃跑的路。

突然一个俯冲,向蟒眼啄去!(它本来是可以飞走的,但它没有抛下我这样一个陌生的游客)。

大蛇的头皮被啄掉了一块肉,提高了警惕。

又啄了几次,每次啄完就迅速闪开。

我面临着死亡。

灵活的蛇尾躲开了猎鹰的攻击。

聪明的桑力奇开始改变进攻方案,歪歪脑袋,有力地向大蛇的尾部啄去。被沙蟒覆盖着粗糙的角质甲的尾巴抽中,受了轻伤。

野果的毒性还未散去,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

大沙蟒也放松了警惕。

飞向了远处的高空,在空中静静滑翔。

痛苦挣扎中的大沙蟒吞下桑力奇的半个身子,但它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犹如一道黑色的闪电,向那巨大的蟒嘴扑去。

在投入鲜红的蛇口的一刹那,它用爪子猛击蛇的下颌,几乎在同时,桑力奇那弯曲、坚硬的鹰嘴深深地扎进了蛇脑。

我的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

蟒头几乎被完全抓烂了,那条恶蛇鲜血淋漓,一会儿就死掉了。

身陷蛇口、已不可能挣脱的桑力奇仍在扇动着翅膀,一只未受伤的爪子在蛇嘴里猛力地乱抓。

桑力奇被沙蟒生生地吞进了喉咙。

四、朗读课文。

选择你感动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1)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

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

一、从预习导入。

教师提问。

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小组活动。

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

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

教师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

(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里的生活。)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朗读、感受。

写法的总结为练笔做铺垫。

五、拓展练笔。

陈丹燕将视角落在弄堂里平民百姓的生活上,来解读了弄堂文化,其实在上海的弄堂生活里还有许多文化,还有许多视角,比如:弄堂游戏、弄堂小吃……(放照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学会介绍本地的一种特产,并能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3、学会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并进行整理。

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了解本地的特产,增强家乡的自豪感。

一、谈话导入。

2、生:背诵诗歌二、学习《江南》和《江上渔者》。

1、指名读诗歌《江南》。

2、解释“汉乐府”的意思。

3、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4、重点词“田田”

5、指导背诵。

6、指名读《江上渔者》。

7、结合插图,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8、重点词:“但”

9、指导背诵。

10、讨论:从两首诗歌中,你了解江南有什么特产?

三、成立“特产探宝组”

2、观察地图,说说我们的省份和直辖市。

3、老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我国共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我们的祖国可真大啊!同学们你的老家在哪啊?谁来指一指,给大家看看。

4、指出家乡所在的位置。

6、学生自由组合,成立“特产探宝组”,发动学生共同研究全国各地的农作物特产。

7、小组制定计划(研究对象,研究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小结)。

一、“特产探宝组”汇报会。

1、请各小组的组长汇报资料。

2、交流研究方法。

3、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把这些水果和其最有名的产地连一起。

2、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辣椒、枸杞、茶叶、香菇。

3、自己归纳一下不同地区的同样物产。

三、成立新的研究小组,研究我国的著名特产。

1、对照书上“刺绣、铁画、湖笔……”的著名特产制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2、成立新的研究小组。

3、制定研究对象,研究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小结。

4、思考怎样把特产介绍清楚。

一、特产交流会。

1、小组汇报。

2、同学交流研究方法。

3、谈谈收获。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三、讨论:怎样把一种特产介绍清楚。

1、指名发言。

一、“我的家乡美”厦门特产介绍会。

1、小组交流。

2、指名发言。

3、交流收获。

二、我们一起说一说。

1、请介绍同一种特产的学生互相补充,介绍特产。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请小组的同学回答。

三、制作小册子。

一、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

1、齐读课文。

2、思考:我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杨梅?我是怎么具体介绍杨梅的特点的?

3、指名发言。

4、老师小结:介绍杨梅的生长特点,外形,味道。

二、你学会了怎样介绍特产。

1、仔细观察。

2、抓住特点。

3、具体介绍。

三、观察你最感兴趣的一种特产,收集相关资料,准备习作。

一、范文欣赏,积累优美词句。

二、指导写作。

三、学生习作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探究: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

3、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在书本标注。

4、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在书本标注。

5、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6、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在课文标注。

7、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了解黄山各松树的特点。

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授法、自学指导法。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加以概括谈话导入。

2、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去领略黄山松的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懂课文,读通句子,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黄山有哪些名松?这些名松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2、在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具体描写黄山松的段落,并画出描写黄山松特点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来概括每种松树的特点。

例如: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执着探寻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只要合理即可,启发学生谈出个性化理解。)。

(3)、找出每种松树的关键词后,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相应语句,读中体会作者描写的每种松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说“黄山归来不看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学生从黄山松的外在美与内在气节两方面来谈)。

3、播放黄山美景的课件,学生欣赏。(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美)。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检查识字。

教师出示文中出现的生字活着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也可以同桌合作互读,记住词语。

五、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1、收集描写松树的优美片段进行阅读,同学之间交流,并与《黄山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2、把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黄山松。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黄山归来不看松。

黑虎松高大。

连理松缠绕。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听写词语:发号施令、水土不服、供不应求、和平共处。

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基因有什么作用?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

(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教师简介: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提问:基因有什么作用?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动植物体内发号施令的大管家。

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

(1)学生汇报:

(科学家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转基因技术也有因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5、领悟表达方法。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课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

6、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

2、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

1、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一~三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广泛)。

(4)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俗语,它是为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

2.教学第二部分。

(1)生读五个俗语,听说过吗?看看各自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

(3)教师适当补充。作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本地也有俗语,请同学回忆生活中知道的当地俗语。(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评议。

(3)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指导读准字音。

2.讨论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3.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明白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4.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5.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第三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指导观察书写格式,指名说说书写时哪些字需要特别注意的?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4.练习描红,及时小结。注意行款布局。

教学目标: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注意解释时的态度,说话要通顺连贯。

教学难点:表达是否流畅、准确。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弄清本次口语训练的要求。

3.指导:

(1)读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应该怎样去解释。

(2)分组分问题练说。

(4)推荐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4.反馈。

(1)指名说说被人误会时是怎样解释的?

(2)说说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后有什么收获?

(3)评议小结:说话的与其和态度要得体,说话要通顺连贯,声音要响亮,速度要适中。

教后小记: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美丽的植物,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子的叶子.板:竹;花像桃花,板:桃)。

2.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如果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试着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名字呢?(竹桃。桃竹。竹桃连理等)。

3、这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夹)。

4、想不想和这美丽的夹竹桃做零距离的接触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吧!

二、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

1、读准下列字音:。

玉簪花。

荇藻。

参差不齐。

鸡冠花。

奉陪。

榆叶。

江西。

腊海棠。

花团锦簇。

菊花飞。

乍起。

2、交流: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3、生答后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4、指读,齐读。

5、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生边提问题师边板书:韧性?幻想?)你们刚才提的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先来见识一下夹竹桃的韧性。同时理解韧性这个词。

四、品读课文:

(一)韧性。

1、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四自然段)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品出夹竹桃的韧性?(可以圈、划、批注)。

2、交流。

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白花争艳,常年不败,坚持开放。)。

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这句话里又能体会到什么呢?(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边叙述边板书:无日不迎风吐艳)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土艳?(哦,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不管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环境,夹竹桃都始终如一,迎风吐艳。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读好它吗?(要读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坚强)各自练读,男女生分读。

师引导后齐读:春天到了,暖风习习,夹竹桃(迎风吐艳);夏天到了,赤日炎炎,大雨倾盆,夹竹桃(迎风吐艳);秋天到了,凄清寒冷,夹竹桃(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板:无不)无不奉陪呢?(板:奉陪)(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指读,齐读。

练习用无不和无不分别说个句子。

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在作者的心理又有什么新感受呢?

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能不用问号换种说法吗?哪种效果好?一起读。

3、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的确显得非常可贵。(板:可贵)文中哪一小节写了院子里的花?(生:第三小节)。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第四自然段开头的词语然而,用然而过渡到夹竹桃,就说明第三自然段写了其他花。

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多少花,有没有写夹竹桃?

(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课文重点写夹竹桃,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呢?是不是离题了?老师让你们看一看院子里的花。(课件展示十四种花)(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4、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反问句。

5、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节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节那样衬托描写。

7、师领读:院子里的花虽然一年三季,万紫千红,却(只在一个季节开放)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开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五、总结,设置悬念: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见识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去掉第一个?)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夹竹桃月光下扑朔迷离的花影吧!

六、作业:

1、读一读:季羡林的《夹竹桃的传说》。

2、写一写: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具体。(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七、板书:

无日不迎风吐艳。

韧性。

可贵。

无不奉陪。

夹竹桃。

幻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一课时。

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