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知青岁月体会(优质15篇)

时间:2023-11-28 05:42:38 作者:影墨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动力,推动个人的进步和发展。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写得不错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让我感慨万千,它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书中通过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给人以深刻启发。从“知青说”这一篇章来看,我们知道伟人的青春岁月必然是一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历程,有苦、有甜、有泪、有辛酸、有仿徨、也有人生的历练和厚重。只有经历这些,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年轻干部,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上山下乡的特殊时期,但身处新时期的我们也时刻面临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特别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乡镇工作既是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国家各项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乡镇干部能力素质的好坏,往大的方面说决定了一方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对乡镇而言就是觉得了老百姓对政府工作能力的满意程度,这就需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工作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勤学习。要做学习型的乡镇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今时代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就拿现在来说,各项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扶持农民发展优惠政策也跟随时代不断在变,乡镇干部不知道、不清楚、不精通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仅仅停留在当前,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乡镇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大力提高学习力,不断强化“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新观念。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引领农村改革发展、助农增收致富。一是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新观念;不做“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干部,要做充满激情、创先争优的干部。二是要学习总书记热爱学习、随处学习的精神,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多方面知识,静下心来研究各种方针政策,努力成为涉农政策的“活字典”、“百事通”。

二、善谋划。谋划就是筹划、想办法、定计划。作为乡镇干部,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谋划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应重点在哪里?怎么去做?每个阶段工作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在心中提前构思、琢磨酝酿。就正如有句话说“身在兵位,敢为将谋”以前党委政府也提出过,谋划工作要提高两个层次,不能拘于当前,只有在谋划中不断锻炼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有担当。乡镇干部担当在哪里体现,当你面对办事群众的询问,能热情周到的接待,并帮助群众办事,这就是当担。现在我们有些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与群众感情不深,在有些工作中不敢进群众门,不敢和群众说话。乡镇干部的价值就是体现在为百姓服务上,百姓的需要就是乡镇干部的服务方向。适应发展需,创新服务方式,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怎么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使我们所思考的,俗话讲“既来之则安之”,乡镇干部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付出责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也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

四、树形象。乡镇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以心交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待群众工作真心,以满意赢民心。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我觉得要与群众说好“五种话”:以心换心说家常话,上情下达说大白话,实事求是说真话,对症下药说内行话,出谋划策说鼓劲话。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深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竭尽全力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多奉献。农村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要能吃若。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层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努力做到“三勤”,一是腿勤,不怕多跑路,不怕多流汗,舍得花力气,把工作做实做细;二是脑勤,勤学善思,注重研究剖析矛盾,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三是嘴勤,多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多与同志们交流,团结共事,密切协作。

当听到“知青”一词,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或苦或甜的回忆。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将我重新带回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这本书是真实反映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从心底里热爱着这片土地,将自己看作是这片土地中的一部分,他一心想让老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在我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感受更加深刻。读完整本书,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去轻浮化,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却缺失了最重要的理想信念,身上多了一分轻浮和虚荣,我们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稳扎稳打,不要想着走捷径,而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磨炼耐性,主动学习。总书记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扁平化的标语或是口号所造就的,而是与农民们朝夕相处的两千四百多个日夜和读了万卷书后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两千四百多个日夜中,有欢笑有泪水,一起吃过玉米团子,一起建过沼气池。在精神和物质都极度贫乏的环境下,总书记锻造了自己不怕困难、有耐性的坚韧品质。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总书记认为七年时间是他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光,他也将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彻到了他的一生之中,当成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从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拼搏的青春,为人民作出奉献的青春,才是温暖、持久的青春。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但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总书记为我们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积极实践,接受磨炼,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作为学生要踏踏实实学习,不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事物。多读书,读好书,充实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播青春的正能量,我们要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都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方面。读《***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同时获得了读书与行路的双重收获,因为《***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在青少年时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进而实现求真与务实的统一。这本书讲述了***同志的成长与人生体验,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生动的党的群众工作课程,其中渗透着***从融入群众到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通过一再阅读,让我深刻理解和领会到如何通过求真务实的生活与工作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成长。

1969年年初到1975年10月。少年***来到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吃玉米“团子”。在这七年的生活与工作之中,***迅速成长起来,正如他所说的:“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并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把好一些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真诚相待,一直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包容、关心;***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继承了父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完成了他的人生升华。***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的为民情怀。***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同时,也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练,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更是当前的青年干部锤炼党性、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一次次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口碑,成了一名“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当***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他用亲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的所作所为,给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带给大家前进的动力。

从***的七年知青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新时期的年轻干部理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认真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只要符合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难度再大也要努力办;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与民争利的事有再大的诱惑也要坚决抵制,做到廉洁刚正、执纪严明。在工作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成本账等,逐项比较分析,明辨利弊得失,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持续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实现干部作风的转变,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此,我们在工作上要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特别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在我们的青春里,也会有很多陪伴,除了人和事,还有志气、勤奋、实践与告别。

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国家领袖。

青春需要志气的陪伴。我们正青春,我们需奋斗,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是一种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态度,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更是一种勇气,加速奔跑,带着渴望奔向明天。一个15岁的青年,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偏僻的穷山沟里,住土窑洞,干农活,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晚上几个知青躺成一排,挤在一个炕头上。面对巨大的落差,他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就是这份志气,让习近平总书记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放弃。

青春需要勤奋的陪伴。人生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人生不得勤奋,不明智理。在做知青的时候,听说,为了找一本书,青年习近平跑了三十多里路。上山放羊时,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他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在那个年代,社会文化很落后,再加上黄土高原的闭塞和凄凉,青年习近平以书为伴,在知识里寻找心灵的慰藉。正是这种勤奋,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让他在当时的社会下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物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

青春需要实践的陪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在担任村支书之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沼气普及以后,梁家河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当地人做饭、照明都可以用沼气,沼气池里清出来的肥料,还可以给庄稼上肥,一举多得。办铁业社和代销点,起到了方便群众的作用,类似这样的实事好事,他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还做了很多。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

青春也需要不停地告别。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最后这个主题我想写给自己。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不禁会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能否坚持初心呢?在信息发达的当代,知识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但我们的思考却越来越少。遇到困难,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不想再逃避问题,也不能再逃避,所以我想跟自己的怯懦和懒惰告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负青春。

读罢此书,我思绪万千,没有这些陪伴的青春注定是苍白无力的孤行。雨果有一句名言,“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我终会找到克服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地努力,将想法付诸于行动,让它们陪伴在我的青春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告,大会的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期党对全体党员的要求,也是党在新时期的工作方针。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年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中习近平总书记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梁家河的“三个最”中,习近平总书记直牢记使命,克服农村生活的“四大关”,努力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充分发挥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为成为“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一是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在他人生最艰苦的时期,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为群众、为基层做些实事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牢记于心的使命,即使放弃难能可贵的高考机会,也始志不渝。这一段虽苦尤甘,忧戚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中居于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伟力。

二是对国情有着清楚的了解和判断。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的最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到了陕北地区锻炼,亲眼目堵了“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进入眼帘的尽是”穷乡僻壤“,亲身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苦,“老百姓只能吃糠窝窝”,住人畜混杂的窑洞……,在七年的峥嵘岁月中,扎根农村,深入基层,使习近平总书记基层、群众有了最直观、最深入的了解,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进一步坚定了他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

三是思想和阅历积淀了最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善读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_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劳动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常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习近平总书记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习近平总书记火相传的信仰、百折不挠的磨砺、脚踏实地的奋斗、人民为本的初心中,我们坚信这样一位所凝练的思想、所开创的理论,必定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通篇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一个人不说“近平从不放弃学习,从不放弃读书和思考,喜欢写东西,讲的实在”。“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

”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总书记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学习方法要辩证高效融会贯通。

更体现在他在梁家河、文安驿公社的实践工作中,讲道理人信服;做思想会鼓动;开展农村工作学以致用,有方法,而且能科学高效,那是农村的“现代企业管理”,为总书记三轮摩托换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而拍案叫绝,那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啊!读书使人进步,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一员,常常倡导“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但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常常工作忙为借口,碎片化的时间不会利用,喜欢简介快餐文化,工作浅尝辄止,绝对是“梁家河的老农民”,保守僵化不变通。

可以说总书记给我们树立了在逆境中学习的楷模,用行动教会了我们读书的方法。让我理解了怎样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更唤醒我少时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

通篇感慨最多的就是总书记在困境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作为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身负“黑帮子弟”的屈辱,面对300人口龙入浅滩的穷山沟,艰难困苦的“过四关,”八份入团十份入党申请书的忠诚,不搞形式主义的为民办事,高效办事,执着办事!真正做到“只有窑洞里的一盏煤油灯闪着亮光”!理解《战争论》中的“慧眼”所指,总书记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扎根农村,做黄土地的儿子,走父辈的革命道路,实践历史的宏伟背景,做到了《孟子》中天降大任的要求,实现了《礼记.大学》中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推己及人,之所以喜欢这本朴实无华的书,之所以对总书记人格魅力的喜欢,是因为常常自诩我们这一代是“吃过农村生活的苦,享过改革开放的福,勇立时代发展的潮头,悟透历史发展的潮流”,两相对照,我们的认识还远远在路上。

从小长在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供销社,挑担、打井、磨面挣工分,集体修水利,沼气池,派饭派宿,煤油灯、工余常常读书的青年,拉嗓子的粗粮。读书时朝圣过延安,喜欢书中亲切的陕西口音,交往过延安朋友。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更有地主成分靠学习和写作改变命运的表哥做身边榜样。改革开放成就就了万千家庭的幸福,高考、知识改变了我们一代人的命运。我们就是党领导的创新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最大受益者。所有这些,离不开总书记在比我们更加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接地气、解国情、近人民,知甘苦”,见微知著,心系天下,有了报告中真情实意的“振兴乡村战略”。再回到自己身上,大局意识不够,很长时间“思想关”没过,外部环境、社会风气左右自己的观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看作现实中得“梁家河”。总书记的精神境界,总书记的农村实践,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党的宗旨的最好写照。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古今中外以勤学苦读而成大事者不计其数,因不学无术而一事无成甚或败绩声名狼藉者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本人着力克服厌学懒思的坏习惯,抽时间读书,但缺乏持之以恒,只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收获甚少。近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颇有心得。深深被书中习总书记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感动。如果说,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是艰苦生活中的历练,那么,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则是成长成才始终如一的底色。

“学之所以益才,砺之所以致刃”。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回忆起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沉淀了他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在习总书记的许多讲话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和充满睿智、充满情怀、充满自信的魅力。这都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更是勤读、实读、深读、巧读以及注重思考的结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读完了当年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却总说没时间。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吃喝玩乐中,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今日世界,一日千里,不学无所适应,不学就要落后于他人,不学将注定被社会淘汰。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总书记那样,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抓紧大好时光,持之以恒地多读书,读好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习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刻苦学习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总书记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总书记那样,刻苦学习的同时认真的思考,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作为检察人来说,就是要时刻钻研法律业务,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不忘使命、不辱使命,确保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使各项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苏轼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身,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掩卷沉思,心潮澎湃。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检察人员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坚持读书、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激发和增强投身检察工作,奉献检察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在新时代成长的我们,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我们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我们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我们青年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我们当代青年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的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我们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懂得身处低下。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1月到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近平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近平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

1969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到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大队插队落户。习近平是当时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戴着“黑帮子弟”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里的,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除了生活环境的恶劣和劳动强度的困难外,习近平的父母当时还处于被迫害、审查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七年知青岁月里,他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北京知青,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习总书记曾说过,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即使插队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习,在其他人都将精力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阅读和学习。

在繁重劳动之后,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军事、国际政治著作以及历史著作。“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些话正是他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我们更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努力学习,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总书记曾说过,青春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珍惜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遇到困难不害怕,不放弃,积极面对,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成长。

总书记把“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际,勿忘人民,甘做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将来为建设更美好的中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想读本,是励志成才的鲜活读本。生动诠释了作为一个青年人,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要树立朴实的信念崇高的信仰。它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向习近平同志看齐,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服务于民、扎根基层。

一、强化理论学习。从书中我们看到知青习近平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志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田间干活揣着书,他热爱学习,重视学习。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进步,才能让我们开拓视野,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当前,在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时期,我们更应该发扬习总书记热爱学习的优良品质,继续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系列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扎实的理论指导当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提高政治站位。习近平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且当时的陕北条件艰苦,他能够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拦河、打坝,积极发挥才智,大胆作为,解决了当地群众很多实际困难,同时任劳任怨,什么苦难都能接受,在平凡而又艰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这一切足以说明,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经得住各种困难考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我们正面临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更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阶段,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落实,新形势新要求新起点要求我们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能力,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坚定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拥护、行动上时刻紧跟。不折不扣严格落实好中央、省、市、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意识,紧盯问题补短板,强化整改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高效有序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

三、坚定理想信念。要学习总书记,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学有目标、干有方向,时刻保持青年应有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总书记经历青年时期曲折经历和艰苦磨难的考验,正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指引,当前时期,年轻的我们更要进一步讲政治、守规矩,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切实增强加快脱贫攻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大力倡导高度负责、艰苦奋斗的苦干精神,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进去精神,把精准扶贫作为份内之事、应尽之责,把担子担起来,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精准施策上出招、在精准推进上做功,在精准落地上见效,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牢记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更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总书记在陕北插队期间,为群众办沼气池、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等实事,不管多苦多累,群众需要什么,他就无怨无悔干什么,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他的赤子之情,能够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情怀和担当,作为年轻基层干部,我们更应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抓实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立足实际,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持续学习、深入学习,进一步领会核心要义,刻之于心、践之于行,始终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把自己置身于群众当中,爱岗敬业、苦干实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砖添瓦。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阅读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我感受颇深,很多地方会产生共鸣,像在说本应如此,特别的,有两个方面觉得自己应该加强学习。

一方面是养成爱学习、爱读书,这个会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好习惯。我感动于下乡时,总书记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感动于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感动于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更感动于村民对他手不离书印象深刻,笑称有“书瘾”,“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

更为可贵的是,对于那时候的习近平说,因为父亲受到严重的政治迫害,本人也被划分为“黑帮子弟”,即使刻苦读书,一般也是没有上大学的机会的,读书没有明显的功利性,是一种长期坚持的好习惯,是对于知识的渴望。

所以后来的也就是现在的习总书记总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在很多国事访问中,列出诸多不同国家的名师大家的优秀作品,这是多年来的积累沉淀,是爱学习、好读书这个好习惯回报他的宝贵财富。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年轻时的阅读、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改变,或不那么重要了,但年轻时养成的不倦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伴随人一生,对后来各阶段起作用、发挥影响。故而,我要努力养成爱学习、好读书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要志存高远,更要做好小事。与陶海粟的访谈中,他提到之所以会和近平他们多接触、联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的一个共识就是:要志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时上大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家都梦寐以求上大学,用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和头脑。但1972年有人“戴帽下达”得到了上大学的名额,我们的态度是:内心深处都是想走的,并没有把“扎根农村一辈子”当做挂在嘴上的口号,如果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走不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不消沉应对,而应把身边的事尽量做好。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几个上学前,都在队里踏实干活、工作,都入了党,担任党、团组织的重要干部。

也正是这样的想法和认识,青年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从扁担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不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厕所关,跨过一个一个小磨难,克服一个一个小挫折,踏实勤奋,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成就不平凡。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官兵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军营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

近日,我反复品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感触颇多,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这是一本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淬沥党性的生动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年15岁,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教材。

这是一幅激励我们坚定跟随核心的感人画卷。在书中,29名采访对象通过口述实录,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的虽然是40多年前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穿透时空历久弥新,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精心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自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该如何践行呢?我思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全镇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

1、精心组织学习。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的必备教材,作出周密安排,制定详细计划,确保学习时间、人员、内容全面得到落实。

2、领导带头示范。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引导作用,镇党政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深入思考,做到以上带下、以点带面,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

3、确保全员覆盖。推动学习由领导干部向普通党员干部延伸,努力做到共同参与、全面覆盖,特别是要抓好青年同志的学习,引导他们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励志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4、拓宽学习载体。以支部为单位,结合自学、集中研讨、撰写学习体会等形式,认真开展学习交流,用好全镇干部交流群、各支部党员微信群等载体,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5、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为民情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抓好全镇当前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个青头小伙成长为具有坚韧品质和人民情怀的国家领导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锤炼党性、锻造心智的生动范本。这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总书记,从曲折的少年时代,到奋斗的青年时代,辗转中国大部分地区沉淀、历练,直到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继往开来,成就一段史诗般的励志人生,传递出充满人生智慧和担当的榜样力量。

树立冥冥之志,不渝理想信念。艰难困苦是人生的常态,在困难中崛起还是毁灭,取决于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离职为老百姓办大事、为群众做实事,在“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中保持清白内心,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对百姓充满责任心。为了这个理想信念,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历经周折入团入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路途上有了响当当的理由与身份。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颗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决定了习近平未来的人生都是在胸怀天下、济世为民的信念和抱负引领下踏实前进,当身边不断有同伴因为畏惧困难而离开、因为享乐贪欲而堕落,他还能从容坚守并不断奋发有为。

培养学习意识,终身不懈上进。知识改变命运,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这本采访录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书记的勤思好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他的行李很简单,却很重,两个普通箱子里装满了各种书籍,且涉猎广泛,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他的精神世界因这些书变得丰富精彩,他的人生境界也因这些书变得博大厚重。想想我们总说工作忙、事情多、没时间看书,那习近平呢?知青的日常劳动繁重不堪,知青的生活环境艰苦恶劣,但在这种境遇下,他并没有借口放弃读书——在劳作休息时读、在夜深人静时读,在田间读、在破屋中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他甘之如饴。当我们惊叹于习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叹服于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满哲学底蕴和政治智慧,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每一天国事活动结束后,他注重读书、勤于思考的坚持。“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以自身做表率,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厚积薄发”。

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根脉源头。他的领袖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从梁家河溯源,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梁家河发轫。通过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清晰看到一个全面的、生动的、历史的总书记,也更加理解那些夙夜为公背后的执着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书记将带领我们矢志不渝奋斗下一个五年。五年,于我一个年轻党员和基层干部而言,是满怀理想、坚定信念、学习本领、求真务实的五年,习近平这座熠熠生辉的坐标,将时时刻刻激励我、鼓舞我——青春恣意、淬炼成钢;激扬斗志,始于脚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