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热门18篇)

时间:2023-12-07 10:08:40 作者:曼珠

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我要主动与同学们讨论和交流学习心得,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进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学习心得范文,以获取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

卢永根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采访前一天,我再三跟武警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的甘剑干事确认:能否见到张楠的父母并采访他们?几次得到肯定的回复后,我几乎一夜失眠。

张楠牺牲时,他的姐姐才过世一年,张楠年过六旬的父母在这么短时间內先后送走了自己挚爱的一双儿女。我知道每一次采访都是对张楠父母的伤害,可这个问题又似乎无法避免,难以成眠的我只希望两位老人身体健康,第二天见面,发现二老看起来气色都还不错,悬了一夜的心终于放下了。

20xx年7月末,张楠牺牲的消息刚刚传回国内,很多人并不相信我们的武警战士会牺牲在异国他乡。无怪大家的不相信,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索马里的战火纷飞。而张楠是武警系统在国外执行警卫任务时牺牲的第一个人。

张楠的妈妈朱丽萍和爸爸张圣林都是朴实而又要强的人。张楠犯的一点小错都会被他们严厉的批评教育,哪怕只是因为放学后饿狠了的张楠吃光了家里仅有的三颗苹果。他们教育张楠的方式或许严厉,但他们对张楠的爱丝毫不比天下任何一对父母少。

张楠灵柩回国时,坚强了一辈子的朱丽萍痛哭失声,一声“楠儿啊!”让无数人落泪。这是只吃了她一个月奶水就因她工作繁忙被送回老家的楠儿,这是温和懂事每逢假期都要看望全家老小的楠儿,这是被战友称为‘铁楠’让她无限骄傲的楠儿,这也是有危险任务永远冲在前方负伤也不让家人知道的楠儿。

朱丽萍曾对张楠说“儿子,你孝顺妈妈不用给妈妈买任何东西,只要能给妈妈尊严就够了。”孝顺的张楠入伍20xx年来,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捧回了一摞,两枚三等功军功章熠熠生辉,这是朱丽萍最宝贵的财富。只是谁都没想到,张楠最后带给妈妈的荣誉是“献身使命的忠诚卫士”称号。

回顾张楠的人生履历,参军入伍是他的坚持,续签士官是他的坚持,去索马里执行安保任务更是他的坚持。在张楠想续签上士时,朱丽萍曾特意从老家赶到临沂,劝说张楠回家,看到张楠态度坚决,朱丽萍妥协了。当被问及是否后悔送张楠当兵,是否后悔支持张楠去索马里执行任务时,张楠父母非常坚决的说,“不!”

朱丽萍只是后悔自己的粗心大意。张楠第一次负伤时,曾在视频通话里问她:“妈妈,你看我有什么变化?”朱丽萍说张楠白了瘦了,还批评他总是打哈欠没精神,张楠笑着对妈妈说以后会注意。她不知道,这时张楠因为伤口疼痛,已很久没有睡上安稳觉。

采访结束前,朱丽萍突然对我说:“张楠没走,张楠现在离我们很近。”

“什么?”朱丽萍带着方言的话语让我一愣。

“我一直觉得张楠就在我身边,他没离开。”朱丽萍又说了一遍,张圣林在她身边认同的点了点头,那一刻我突然说不出任何话,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的父母,英雄不朽,张楠没有离开!

卢永根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8月,因病在广州逝世。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人文学院党总支及全体学生党员在19栋209召开了“学习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人文学院院长陈军、张乐人教授、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袭科、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胡杏、以及学生党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周玲军主持。

本次会议分两个主题,一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交流会;二是学习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从化区委宣传部举办了“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活动。陈军、张乐人、周玲军分别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介绍和讲解,希望人文学院的师生党员踊跃参与。

陈军表示,党的理论学习应该跟实际相结合,人文学院学生党员应借此契机,以社会为课堂,深入基层采访,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时,他还强调了这次征文活动是与从化区委宣传部和从化报社一起合作的,希望人文学院学生党员可以捉住机会,积极参与多价值取向的活动。随后张乐人提醒学生党员要深入了解十九大精神,多观察身边的事例,写文章应具体到一件事情的点上去,争取高质量征文。

人文学院每一位学生党员就此次征文活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结合十九大精神和系列讲话,回归从化区实际情况,党员们提到“思想扶贫”以及“过度开发”等新颖观点,在此基础上陈军院长和张乐人教授给予了每位学生党员专业的看法和建议。

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探讨中,每位学生党员基本制定了征文的选题和写作方向。周玲军表示,希望每位学生党员认真对待,争取把优秀的作品通过从化报社展现出去。

随后进行了学习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的组织生活会,周玲军向全体党员介绍了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及学习体会,要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研读材料和观看录像视频等方式,让党员们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并感受其对党忠诚、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教书育人、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他提到,卢永根同志勇担重任,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服务人民,以大爱无私奉献给国家和社会,用模范行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

在座的学生党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就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发表个人感言,大家都认同并学习了卢永根同志“对党忠诚,学成报国”的家国情怀和“教书育人、刻苦钻研”的敬业品格。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告诫自己不断坚守自己的初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进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贡献党员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周玲军做总结,首先肯定人文学院支部党员自身的高素质和高质量。其次,他认为现党员需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锋模范”榜样以及结合新时代的具体时代背景将“榜样”力量体现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鼓励党员奋斗拼搏,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感想

11月10日,华南农业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学校院士广场上,卢永根的雕像前又多了不少鲜花。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位华农功臣的深深怀念和崇高敬意。

就在3个月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走完了89年的人生历程,安详辞世,留下一笔笔丰厚而宝贵的科研和精神财富。作为我国作物遗传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多个领域立下首创之功;作为一名教授、校长,他悉心育人、慧眼识人,在华南农大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许多人以是卢永根的学生为荣;作为一名慈祥的长者,他将毕生积蓄全部捐出,奖掖才俊,泽润后辈。

卢永根逝世后,他的名字获得了更广范围的传颂,他的敬业精神、大爱情怀、人格魅力凝铸成一座高耸的丰碑,矗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全民族抗战的战火硝烟中,卢永根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1941年,香港沦陷,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卢永根被迫回到广州乡下避难。目睹离乱场景,经历颠沛生活,救国图强的信念犹如一粒顽强的种子在卢永根的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1949年8月,卢永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进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开启了他与农业的一生情缘,也踏上了振兴农业、强国富民的漫漫征程。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首批学生,卢永根有幸拜在著名农学家、教育家丁颖门下,自此与“稻”相伴。

20世纪60年代初,卢永根成功划分中国水稻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的品种分型。70年代,卢永根将水稻矮生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作为研究主战场,将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80年代初,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异亲和基”概念,首次构建出3个中国原生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

这些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成果,奠定了卢永根在国内外学界的重要地位,也为其带来了个人成长道路上的更多机遇。改革开放后,他赴美国做访问学者。那里有他的多位亲人,不少人劝卢永根留下来发展,却被他婉言谢绝。在他看来,“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只有双脚踩在祖国的大地上,卢永根才感觉最踏实;只有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卢永根才感觉最荣耀。即使年逾古稀,他仍然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开展野外考察,只为找到更多未被发现的野生稻种。而正是因为这份执着,卢永根在老师丁颖收集7000多份野生稻种的基础上,又找到了几千份水稻种质资源。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正是深谙这个道理,卢永根将广纳英才、人尽其才,作为他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3年任期中需要抓紧抓好的第一要务。上世纪80年代,华南农大出现人才断层,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等陈规陋习让青年学者梯队迟迟难以壮大。

针对这种局面,卢永根大刀阔斧在人才选拔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一批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年轻人才获得破格晋升机会。后来成为华南农大科研中坚力量的“八大金刚”,就是在卢永根主导的这场改革中完成了职业生涯最为重要的“龙门一跃”,其中5人甚至从助教直接升为副教授。除此之外,卢永根多次通过书信等形式“三顾茅庐”,最终为华南农大延揽了包括刘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为人才拓宽成长空间还不够,还要让他们有更多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为他们提供更好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辛朝安教授团队在兽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卢永根一下拨出10万元作为奖金。在30年前,这还是个“天文数字”。刘耀光是卢永根的学生,为了能够使其安心科研,卢永根破例为他建了一座专门实验室。通过大胆改革体制机制进而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活力,这样的理念在华南农大深深扎根,并孕育出以“温氏模式”为代表的产学研结合成功经验。

20__年3月,华南农大旁的一家银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户。一位耄耋老人颤颤巍巍掏出一个纸包,拿出存折,要求将里面的钱全部转到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这位老人就是卢永根。存折上的880多万元,是他和老伴徐雪宾的毕生积蓄。而今,用这笔钱设立的“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正在延续着卢永根的心愿,奖励优秀教师,资助困难学生。

然而,这并不是卢永根的最后一次捐赠。20__年底,卢永根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一张卡片——志愿捐献遗体纪念卡。从“育人良师”到“无语体师”,卢永根用他最后的力量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家里没有值钱电器、没有请过全职保姆、上下班不坐专车……在个人生活上,卢永根喜欢做“减法”,换来的是“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的“加法”。“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这是20_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献给卢永根的深情礼赞。而在卢永根的笔记本上,留下的则是这样一段座右铭:“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卢永根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卢永根院士雕像静静地伫立着。

卢永根是水稻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这位把一辈子贡献给作物遗传育种学的老科学家,2019年8月12日逝世。

卢永根的一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教育工作者和农业科学家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

“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卢永根曾这样说。

初与终。

——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香港接受良好的中西方综合教育。1941年,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其父将几位儿女送回老家广州花都乡下避难。在花都,卢永根经历了东躲西藏、衣食匮乏的逃难生活,目睹了日军的凶残暴行。

从小经历离乱苦难,激发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高中时,卢永根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在港前途更好的英文学校而选择在中文学校就读。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改革开放后,卢永根曾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

“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卢永根坚定地说。

最初的使命,深深地融入卢永根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一生中不曾动摇的信念。

近年来,因身患重病长期住院,无法正常参加支部活动,他便主动向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提出,希望学院考虑成立临时党支部,并获得了批准。临时支部每月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交纳党费,支部成员一起学习相关文件材料。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卢永根依然不忘党员身份。卢永根去世后,他的遗孀徐雪宾女士,将用信封装好的一万元钱交给学校党委。这是卢永根生前嘱托转交的特殊党费。

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卢永根院士雕像静静地伫立着。

卢永根是水稻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这位把一辈子贡献给作物遗传育种学的老科学家,2019年8月12日逝世。

卢永根的一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教育工作者和农业科学家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

“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卢永根曾这样说。

初与终。

——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香港接受良好的中西方综合教育。1941年,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其父将几位儿女送回老家广州花都乡下避难。在花都,卢永根经历了东躲西藏、衣食匮乏的逃难生活,目睹了日军的凶残暴行。

从小经历离乱苦难,激发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高中时,卢永根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在港前途更好的英文学校而选择在中文学校就读。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改革开放后,卢永根曾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

“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卢永根坚定地说。

最初的使命,深深地融入卢永根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一生中不曾动摇的信念。

近年来,因身患重病长期住院,无法正常参加支部活动,他便主动向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提出,希望学院考虑成立临时党支部,并获得了批准。临时支部每月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交纳党费,支部成员一起学习相关文件材料。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卢永根依然不忘党员身份。卢永根去世后,他的遗孀徐雪宾女士,将用信封装好的一万元钱交给学校党委。这是卢永根生前嘱托转交的特殊党费。

文档为doc格式。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范文

卢永根一生永葆初心,不慕名利,用赤诚之心耕耘祖国大地。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中,而他,正如名字一样永远扎根在深爱的祖国大地上。有人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卢永根院士的家,从中可见其生活简朴。破旧的家,简单的饭,一点一滴都昭显着这位老人骨子里的淳朴。他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坦荡胸怀,我们要向这位中华民族的楷模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

卢永根同志的一生是共产党人的写实,究其一生,无论是学生角色、教师角色、院士角色,亦或是退休老人的角色,都在为共产党人的时代任务奋斗着,践行着,尤其是卢老同志改编的那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深深地冲击我的神经,久久不能平静,这正是一名共产党人的纯正信仰、伟大精神,是我们广大时代青年值得也是必须去学习和践行的!

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卢永根院士的选择,展现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奋斗、为事业拼搏、为社会造福的高尚人生。他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学习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胸怀坦荡,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

卢院士和他的夫人,把他们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学校;也办理了遗体捐赠书,把一切都贡献给了国家社会。如今,卢院士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永远温润着我们的血脉。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广东各界,尤其是来自高校和农业农村系统的党员干部们,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恰逢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消息传来,让学习、工作于这所卢院士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添激动和感慨。“岁月更替,精神永恒。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高尚的、大写的人;就是要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长江学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少奎说。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生丁允贺表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会努力学习老校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永根院士一生报效祖国,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学科炽热的情感,贯穿一生。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农业科研和教育。卢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以卢院士为榜样,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谈到如何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实践相结合时,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高昊动情地说。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东省“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总决赛上,来自华农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向大家讲述了卢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现场众多观众。“卢院士是我们华农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对于我来说,我将继续讲好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让他的精神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党林夕表示,在讲述院士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方向。

作为一名奋斗在基层的农业系统工作者,来自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文芝认为,身为农业系统工作者,在被这样心怀家国、品德高尚、节俭朴素的学界泰斗深深感动之余,更应该学习大师的奉献精神,时刻不忘毕业时的初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在农业基层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与张文芝怀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李向阳。“对于我来说,作为奋战在基层‘三农’工作一线的党员干部,我们唯有立足岗位,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三农’事业作出贡献。”

有这么一位党员,他出生于香港,20岁不到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去美国留过学,放弃原本在美国的大好前途,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水稻事业;他积累的财富可以让他的生活安逸,可他省吃俭用,将积蓄都捐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就是“时代楷模”,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改革开放后,卢永根以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学习。在美国的亲朋都劝卢永根留在美国发展,但卢永根没有被劝服,他坚守着初心,坚定着不曾动摇的信念。“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卢永根这样回绝亲朋的好意。

卢永根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1952年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师从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先生。他跟随丁颖先生的步伐,继承丁老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经过不断的找寻,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既使70多岁,卢永根依然亲自带着学生穿梭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搜集资料,找寻野生稻种,走不动了就让学生们抬着去找寻。

卢永根不但投身于水稻的研究,还积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卢永根广纳英才,唯才是用,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任职期间把抓紧人才放在第一要务。在过往人才的选拔中,职称的评定需要论资排辈,费时费力,年轻人才很难有上升空间。针对这个情况,卢永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破格晋升了一批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年轻人,为华南农业大学储备了一批中坚力量。他还通过书信方式,联系了很多国内外优秀的教授、名家,让他们投身于祖国的农业事业。他为祖国的农业事业积累了大批人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助推剂。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卢永根长期卧病在床,无法参加党支部活动。为了能正常参加党支部活动,卢永根向党组织申请,在医院病房里成立一个特殊的临时党支部。在开展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上,虽然卢永根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全程参与学习和讨论,更新党的知识,履行党员义务。

拥有70年党龄的卢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型代表,虽然他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的情怀和情操,是我们每位共产党人需要学习和弘扬的。我们共产党人要坚守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前行。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院士。他入党70年来,始终坚守信念、甘于奉献,教书育人,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信念坚定,永葆初心。1949年8月9日,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日子里,无论他是何身份,党员的身份永远高于一切,2017年年初,由于他长期住院,无法回单位参加党支部活动,为了能每月交党费、每月过组织生活。他向组织申请,在医院建立“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每月党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科研最新动态带到他的病床前,他在病床上坚持认真研究、学习。只有心中有信仰的人,脚下才会有力量。我们都应该学习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向榜样看齐,把对党的忠诚植入灵魂,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安于清贫,甘于奉献。2017年3月21日,卢永根及夫人徐雪宾捐赠毕生积蓄合计880万余元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他们不但把钱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还把身体捐给医学事业。但是卢永根夫妇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简易的家当已经陪伴了他们半个多世纪。在入院治疗前,年过八旬的卢永根夫妇家里没有全职保姆,都是自己打饭或做饭。捐赠时的慷慨与卢永根平时生活的节俭形成鲜明对照。我们要以卢永根院士为榜样,心怀家国,安于清贫,无私奉献,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一生。

专注科研,教书育人。卢永根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水稻遗传资源、雄性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坚持双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对于留学的学生,他都会找他们谈心,告诉他们学成之后要回到祖国,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是他对青年学生的告诫。他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几十年来他一直初心不改,教书育人,这样的精神和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卢永根一生永葆初心,不慕名利,用赤诚之心耕耘祖国大地。他安于清贫,无私奉献,默默育得青禾,让苍生饱暖。他专注科研,教书育人,为中华留下了绵延不绝的教育启迪。他虽然走了,但是他可贵的精神却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

卢永根院士一心治校治学、一生奉献。他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一生都在水稻育种的世界里探求真谛,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为祖国的农业事业发展拼搏了70年。他始终秉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处事原则,其治校、治学理念深深融入每个华农人心中,成为华农最宝贵的财富。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学习他始终不忘初心,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我们作为涉农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党员,应将“卢永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勇于开创,敢于担当,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用专业知识和本领服务国家和人民,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卢永根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那是大约20年前的一天。山路边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镰刀,身边放着一个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头。张桂梅看见了,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读书,但是家里没钱,给我订婚了,收了彩礼要让我嫁人。”张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试着劝返,说:“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管了。”可即使这样,女孩的母亲仍坚决不同意孩子回校读书,甚至以死相逼。张桂梅无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来。

怎么样才能救救这样的女孩子呢?这个难题久久萦绕在张桂梅心头。

当时的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出了名的“好老师”,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

当老师,张桂梅发现“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们不读书的理由多种多样:为了给弟弟交学费,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学回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要准备嫁人了。当“妈妈”后,张桂梅又了解到儿童之家孩子们的身世,他们的母亲有的因杀死家暴的丈夫而获刑,有的因落后错误的分娩观念而死亡,留下孤苦无助的孩子。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一个现在看来依然有些“疯狂”的想法在张桂梅心中越来越清晰:“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费的高中!”

为了这个“疯狂”的梦想,她开始四处奔走筹款,风吹雨淋,被冷落,被唾骂,却只筹得一两万元。直到20__年,张桂梅当选党的xx大代表,赴京参会期间,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采访报道让更多人理解了张桂梅的女高梦。

20__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生100人。她们大都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华坪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三年后,她们中有96人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自20__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学校综合排名连续10年位列丽江市一区四县榜首。

时代楷模卢永根个人事迹学习心得范文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中,而他,正如名字一样永远扎根在深爱的祖国大地上。有人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卢永根院士的家,从中可见其生活简朴。破旧的家,简单的饭,一点一滴都昭显着这位老人骨子里的淳朴。他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坦荡胸怀,我们要向这位中华民族的楷模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

卢永根同志的一生是共产党人的写实,究其一生,无论是学生角色、教师角色、院士角色,亦或是退休老人的角色,都在为共产党人的时代任务奋斗着,践行着,尤其是卢老同志改编的那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深深地冲击我的神经,久久不能平静,这正是一名共产党人的纯正信仰、伟大精神,是我们广大时代青年值得也是必须去学习和践行的!

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范文

卢永根的爱党爱国、为民奉献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前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心得,希望能帮到大家!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在2017年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派遣回到广州。从此,他在教育领域开始了一辈子的坚守。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的生活回到内地呢?卢永根的回答简单而真挚,“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正是带着这份爱国的赤子之心,卢永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仅为科研奉献了一切,也为广大学子点燃了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这份真挚的爱国热情不仅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他不忘初心、忠诚如山的政治品格。卢永根同志有着70年党龄,一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对党对国忠诚,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于1949年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放弃在港舒适的生活,在党组织安排下回广州读书并积极领导地下学联工作。他始终保持崇高信仰,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矢志报国,在美国留学时,美国的亲人曾竭力说服他留下,但他毅然选择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面对众人的疑惑,他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对党忠诚、坚守初心,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作为最高目标,以党和国家需要为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厚植家国情怀,始终笃定信念、胸怀祖国、胸怀人民,矢志不渝地奋斗终生、许党报国。

学习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卢永根同志在生活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他的办公室设施简单,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从一线岗位退下来后,他还一直坚持科研工作,每天和学生一起在饭堂排队打饭。他对自己近乎苛刻地节俭,却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无私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将广州花都祖传的两家商铺赠与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商铺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奖教奖学;还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修身立德、甘于奉献,勤勉俭朴、淡泊名利,发扬传承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奉献精神,用模范行动展示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为民谋利、为民尽责。

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坦荡胸怀,我们要向这位中华民族的楷模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

有这么一位党员,他出生于香港,20岁不到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去美国留过学,放弃原本在美国的大好前途,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水稻事业;他积累的财富可以让他的生活安逸,可他省吃俭用,将积蓄都捐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就是“时代楷模”,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改革开放后,卢永根以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学习。在美国的亲朋都劝卢永根留在美国发展,但卢永根没有被劝服,他坚守着初心,坚定着不曾动摇的信念。“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卢永根这样回绝亲朋的好意。

卢永根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1952年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师从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先生。他跟随丁颖先生的步伐,继承丁老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经过不断的找寻,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既使70多岁,卢永根依然亲自带着学生穿梭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搜集资料,找寻野生稻种,走不动了就让学生们抬着去找寻。

卢永根不但投身于水稻的研究,还积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卢永根广纳英才,唯才是用,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任职期间把抓紧人才放在第一要务。在过往人才的选拔中,职称的评定需要论资排辈,费时费力,年轻人才很难有上升空间。针对这个情况,卢永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破格晋升了一批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年轻人,为华南农业大学储备了一批中坚力量。他还通过书信方式,联系了很多国内外优秀的教授、名家,让他们投身于祖国的农业事业。他为祖国的农业事业积累了大批人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助推剂。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卢永根长期卧病在床,无法参加党支部活动。为了能正常参加党支部活动,卢永根向党组织申请,在医院病房里成立一个特殊的临时党支部。在开展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上,虽然卢永根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全程参与学习和讨论,更新党的知识,履行党员义务。

拥有70年党龄的卢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型代表,虽然他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的情怀和情操,是我们每位共产党人需要学习和弘扬的。我们共产党人要坚守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前行。

学习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精神。自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加积极地发扬着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时时践行着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时时在实践活动中体现着一名老共产党人的人责任与担当,如今,虽然他因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长期住院,但他学习的热情依然不减,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按照要求学习党的文件与材料,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的重要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学习他献身科教,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他始终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不拘一格降人才,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优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为教育科研事业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学习他专注于本职工作,热爱事业的干劲精神。他是科技教育事业的先进代表,是教书育人的模范,他起早摸黑、任劳任怨、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太行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中央宣传部15日追授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矢志奋斗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当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反映卢永根先进事迹的短片。

卢永根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他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我们要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卢永根院士曾对他的学生们说: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目前,各地都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然而,一些地方走过场、重摆拍的“作秀式”调研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调研工作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一些干部存在“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把自己当成“官”,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要知道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时,要让裤脚多沾泥,脸上多淌汗,一头扎进人民群众中间去,多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真正做到“带着责任下去,解决问题回来”。

11月10日,华南农业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学校院士广场上,卢永根的雕像前又多了不少鲜花。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位华农功臣的深深怀念和崇高敬意。

就在3个月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走完了89年的人生历程,安详辞世,留下一笔笔丰厚而宝贵的科研和精神财富。作为我国作物遗传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多个领域立下首创之功;作为一名教授、校长,他悉心育人、慧眼识人,在华南农大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许多人以是卢永根的学生为荣;作为一名慈祥的长者,他将毕生积蓄全部捐出,奖掖才俊,泽润后辈。

卢永根逝世后,他的名字获得了更广范围的传颂,他的敬业精神、大爱情怀、人格魅力凝铸成一座高耸的丰碑,矗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全民族抗战的战火硝烟中,卢永根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1941年,香港沦陷,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卢永根被迫回到广州乡下避难。目睹离乱场景,经历颠沛生活,救国图强的信念犹如一粒顽强的种子在卢永根的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1949年8月,卢永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进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开启了他与农业的一生情缘,也踏上了振兴农业、强国富民的漫漫征程。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首批学生,卢永根有幸拜在著名农学家、教育家丁颖门下,自此与“稻”相伴。

20世纪60年代初,卢永根成功划分中国水稻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的品种分型。70年代,卢永根将水稻矮生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作为研究主战场,将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80年代初,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异亲和基”概念,首次构建出3个中国原生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

这些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成果,奠定了卢永根在国内外学界的重要地位,也为其带来了个人成长道路上的更多机遇。改革开放后,他赴美国做访问学者。那里有他的多位亲人,不少人劝卢永根留下来发展,却被他婉言谢绝。在他看来,“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只有双脚踩在祖国的大地上,卢永根才感觉最踏实;只有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卢永根才感觉最荣耀。即使年逾古稀,他仍然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开展野外考察,只为找到更多未被发现的野生稻种。而正是因为这份执着,卢永根在老师丁颖收集7000多份野生稻种的基础上,又找到了几千份水稻种质资源。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正是深谙这个道理,卢永根将广纳英才、人尽其才,作为他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3年任期中需要抓紧抓好的第一要务。上世纪80年代,华南农大出现人才断层,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等陈规陋习让青年学者梯队迟迟难以壮大。

针对这种局面,卢永根大刀阔斧在人才选拔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一批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年轻人才获得破格晋升机会。后来成为华南农大科研中坚力量的“八大金刚”,就是在卢永根主导的这场改革中完成了职业生涯最为重要的“龙门一跃”,其中5人甚至从助教直接升为副教授。除此之外,卢永根多次通过书信等形式“三顾茅庐”,最终为华南农大延揽了包括刘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为人才拓宽成长空间还不够,还要让他们有更多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为他们提供更好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辛朝安教授团队在兽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卢永根一下拨出10万元作为奖金。在30年前,这还是个“天文数字”。刘耀光是卢永根的学生,为了能够使其安心科研,卢永根破例为他建了一座专门实验室。通过大胆改革体制机制进而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活力,这样的理念在华南农大深深扎根,并孕育出以“温氏模式”为代表的产学研结合成功经验。

2017年3月,华南农大旁的一家银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户。一位耄耋老人颤颤巍巍掏出一个纸包,拿出存折,要求将里面的钱全部转到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这位老人就是卢永根。存折上的880多万元,是他和老伴徐雪宾的毕生积蓄。而今,用这笔钱设立的“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正在延续着卢永根的心愿,奖励优秀教师,资助困难学生。

然而,这并不是卢永根的最后一次捐赠。2017年底,卢永根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一张卡片——志愿捐献遗体纪念卡。从“育人良师”到“无语体师”,卢永根用他最后的力量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家里没有值钱电器、没有请过全职保姆、上下班不坐专车……在个人生活上,卢永根喜欢做“减法”,换来的是“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的“加法”。“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这是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献给卢永根的深情礼赞。而在卢永根的笔记本上,留下的则是这样一段座右铭:“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卢永根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在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组委会于卢老的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卢老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他当初对党许下的诺言,作为一名团员,一名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一定以卢老为榜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3月8日傍晚,一名国家的好儿子,人民的好书记,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出身于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一位始终将人民放在心里的百姓父母官,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在心里。又是一位为党献身的伟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担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神明,热爱着岗位,几回会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这是组委会给予杨科璋烈士的颁奖词。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护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这就是祖国的战士,党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样的问题,我依旧会像他一样履行对党,对团的承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都说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玉麦乡,从1964年到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的仅有的一户人家。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卫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水雪锁不断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党的好儿女,坚决要维护自己的领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护家园,打心底敬佩她们。

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体会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也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他始终发扬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却将毕生积蓄***.44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卢永根同志“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他“南粤楷模”称号,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他“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些还记得。中国人是守诺的,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当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接受采访的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由于身体原因,卢永根未能亲临颁奖典礼现场,节目组专程到病房为他颁发了奖杯。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了卢永根院士的夫人徐雪宾老师。徐雪宾向现场观众展示了一张遗体捐献卡,这是几个月前卢永根要求为他办理的,卡片上面写着:“我是一名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我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奉献。”同为遗体捐献者,徐雪宾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作为共产党员,他捐献遗体是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

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次选择,选择决定人生方向,选择决定人生道路。我们在面临选择时的一念之差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错误选择看到的是眼前的苟且,享受的是短暂的安逸舒适,而正确选择则能看到诗和远方,同时能让人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怨无悔。中科院“布衣院士”卢永根在人生关键时期面临了四次选择,正是由于他在选择的十路口作出了正确选择,也才造就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践行了他的初心和使命。对卢永根而言,“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实至名归。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又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卢永根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着眼长远,要从利国利民、爱党爱国的角度去作出正确选择,方能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方可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选择一种信仰坚定正确方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信仰难免空虚或迷失方向。共产党人作为无神论者,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1949年,年仅19岁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每位党员干部要不忘入党誓言和入党初心,坚定政治信仰,坚定“四个自信”,立足岗位有作为,牢记宗旨为人民。

选择一份事业作为服务平台。事业是我们为民服务、为党分忧、为国奉献的平台,也是我们立足社会的根基。我们一定要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去奋斗,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卢永根选择了水稻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他用毕生精力,始终与他所热爱的农业、水稻遗传“较劲”,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卢永根研究团队近些年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其中水稻25个,大豆5个,甜玉米3个;培育水稻不育系3个。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5亿多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要你有一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初心,无论你从事的什么事业,都能绽开出最漂亮的生命之花。

选择一种告别抒写赤子襟怀。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人选择将骨灰洒在自己热爱的那片土地,有的人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有的人则坚定地做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卢永根就是后者。一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大设立教育基金;个人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最后一笔党费有1万元之多,老伴帮他代交给组织……卢永根悄悄地走了,走得干净彻底,走得了无牵挂。他选择的这种不同常人的告别方式抒写的则是赤子襟怀。他心里始终装着的是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祖国,装着的是他奉献了一生的教育事业。从卢永根院士身上,我们要学习他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守初心、践行使命的赤子襟怀。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感想

中央宣传部15日追授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矢志奋斗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当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反映卢永根先进事迹的短片。

卢永根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他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我们要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卢永根院士曾对他的学生们说: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目前,各地都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然而,一些地方走过场、重摆拍的“作秀式”调研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调研工作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一些干部存在“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把自己当成“官”,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要知道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时,要让裤脚多沾泥,脸上多淌汗,一头扎进人民群众中间去,多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真正做到“带着责任下去,解决问题回来”。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同志个人心得体会

学习卢永根同志信念坚定、牢记使命、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学习他潜心育人、培养人才、勇担重任的敬业精神,做孜孜不倦的教书者和育人者;学习他刻骨钻研、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工匠精神,做科学研究的坚守者和示范者;学习他不忘、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

全体师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向卢永根同志学习活动,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书写好广东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通过专题学习、组织生活、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精心部署,认真组织,迅速兴起学习卢永根同志的热潮,用卢永根同志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引领党员、干部做合格党员、当时代先锋,彰显共产党人的本色。要把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在育人育才过程中,全面推进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通过开展向卢永根同志学习活动,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工作者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批示精神,结合“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推动我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往深里走、往实里抓、走出特色、抓出实效,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校范围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为把广东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心得感想

在少年时缺衣少食的逃难生活中,卢永根曾接到父亲特意捎来的亲笔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这些家训他终生铭记。他不在乎名,不在乎利,但求这一生有意义。

3月,卢永根撑着孱弱病躯和夫人将毕生积蓄8809446.44元全部转入华南农业大学账户,设立教育基金。他叮嘱,“这笔捐款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嘉奖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资助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

“10多个存折,每笔转账都需要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1个半小时。然而他们做出这个捐赠决定究竟考虑了多久?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一切仅发生在几秒钟之内。”党林夕在事迹报告会上动情地说,当时,卢院士病重,与夫人商量后事安排时,他就说了一个字:“捐!”夫人马上懂了,立刻说:“我也是这么想的。”那一年,卢永根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地节约,以至于让他获得了“布衣院士”的称号。

晴天,他戴着遮阳帽、背着挎包,在葱郁的校道上安然地等公交车;雨天,他卷起裤腿,蹚着雨水往家走……他成了校园中的一道风景线,让人难以忘怀。

正是这道朴实的风景线,给予了很多人希望。党林夕说,一直以来,卢永根都通过各种途径去帮助困难学生,帮他们改变命运。看到学生刘向东有机会去香港进修,但因经济困难而顾虑重重,卢永根便借钱给他,并提供行李箱等用品,鼓励他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他甚至把广州花都祖辈传下来的两家商铺赠予当地小学作教育基金,至今,该基金已资助师生近3000人。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同志个人心得体会

一直有说我们的老校长,布衣院士卢永根,可是对他的青年时期其实并不是太了解。今天有幸观看时代楷模节目,了解到了卢院士的青年时期。他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持续了数十载不变,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是初心不忘,他那感人的一生,令我久久难忘。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卢永根院士见证了华南农业大学的风风雨雨,一生简朴,两袖清风,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献给了母校,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始终以中共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我,即使是卧病在床也不忘过党组织生活,这种一心为党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贯彻。如今,卢院士虽离开了,但精神永存。

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他一生爱党爱国,勤俭节约,但是对于国家的贡献却毫无私心,把毕生积蓄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只为帮助那些求学困难的学子能更好地学习。卢永根院士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这两个字在他的心里的份量却是无限的,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学习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并且传承下去,用行动说话,做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好党员!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8月,因病在广州逝世。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曾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卢永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献出一切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知识分子楷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表示,要深入学习卢永根信念坚定、至诚报国,开拓创新、勤奋耕耘,勇担重任、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大力弘扬爱国奋斗奉献精神和忠诚执着朴实品格,建功立业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卢永根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卢永根的亲属、同事、学生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习宣传我校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我校960多名研究生党员在丁颖礼堂参加了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蔡秀娟主持。

农学院党委书记张展基,卢永根同志指导的博士、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卢永根同志的秘书赵杏娟老师等三位同志结合他们与卢永根同志交往的经历,分别作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所知道的卢永根》、《我的老师卢永根》、《讲好卢院士故事,发扬卢院士精神》的宣讲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向研究生党员展示了卢永根同志忠贞爱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优秀品德,甘为人梯、提携后学的大家风范。

当天,现场师生还倾情朗诵了配乐诗《大爱芬芳——致敬卢永根院士》,展现了卢永根同志的感人事迹,歌颂卢院士高尚品格,抒发了“芳华不老,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并号召全体研究生向卢永根同志学习。“人称您为布衣院士,您是党的脊梁,国的栋梁,您的初心是为人民,心系教育,心怀华农。院士之风浩浩荡荡。永不停步,奋斗不息!”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在丁颖礼堂内回响,满怀感情的诗句令在场师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让现场研究生党员深受感动。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党员吴江南说:“经过这一次精神洗礼,深刻地体会到了卢永根院士精神,将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做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

研工部号召,研究生党员应继续深入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进典型事迹和可贵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