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1-27 09:16:35 作者:纸韵

六年级教案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以下是一些六年级教案的精彩内容,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六课滑轮组教案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木才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素质教育目标与任务。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新教科版六年级放大镜科学教案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

知识与技能: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通过垃圾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同时了解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进一步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1、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洗净的小石子、墨水、纸巾、塑料瓶(瓶盖上大一些小孔)。

2、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厂构造图。

3、填埋场和焚烧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垃圾,这些垃圾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

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有什么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如:破坏环境,污染空气和水,还会引起疾病,发生火灾等)。

教师讲解:人们通常通过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现在城市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厂,在目前,全国大约80%以上的垃圾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的。(出示大型垃圾填埋厂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垃圾的处理。

1、教师讲述: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页内容: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往上面喷水。

3、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垃圾填埋场)。

(2)实验的各个部分代表了什么?(小石子表示土壤,石子下的清水表示地下水,染有墨水的纸巾表示垃圾,纸巾带有的墨水表示垃圾中的污水,从上面洒下来的水表示雨水。)。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各组意见。

4、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分组实验。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5、讨论: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垃圾会产生大量臭气,滋生苍蝇、蟑螂等害虫;垃圾比较松软,容易坍塌。)。

教师相机介绍:把垃圾简单地填埋,垃圾中的污水会扩散。污水扩散到周围的土壤,如果被污染的土壤中种了蔬菜和粮食,你愿意买来吃吗?更可怕的是,随着垃圾中污水的扩散,还会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会四处流动,那么,污水中的病菌、毒素会随着地下水扩散到更广大的范围,危害人们的健康。另外,垃圾堆得时间过长会产生沼气,还会发生爆炸。

提示:先考虑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是污染地下水),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2、小组内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3、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4、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先观察书上73页示意图,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型垃圾填埋场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它的技术十分先进,是全国十大填埋厂之一,杭州70%的垃圾就是在那里填埋的,接着介绍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防渗技术、沼气发电厂、污水处理。)。

5、思考: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教师介绍: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1、教师介绍: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

2、讨论:焚烧垃圾有什么优点和问题?(教师说明建垃圾焚烧设施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用多媒体展示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它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技术全国领先,十分先进。)。

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小组的观点。

优点: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可以发电等。

缺点:会消耗大量的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第二次污染等。

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整理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感受?

新教科版六年级放大镜科学教案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1。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实验器材:克丝钳、开瓶器、剪刀、螺丝刀、钉锤等。

实验原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为我们做些不同的事情。

实验步骤:

1、教师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让学生概括出它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张纸剪碎,让学生概括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看看是用螺丝刀还是用钉锤省力?

备注:实验时应注意安全。

实验课题:杠杆平衡的研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1。

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步骤: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实验课题:滑轮的研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2。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原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备注:可以用橡筋代替测力计进行测量。

实验课题:斜面的作用。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3。

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

实验器材: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实验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力。

备注: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实验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研究。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6。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硬纸条、砝码、瓦楞纸等。

实验原理: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步骤:

1、学生准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张硬纸条,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实验现象: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计划。

实验课题:通电导体产生磁性实验。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周次:14。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小磁针。

实验原理: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实验步骤:

1、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

2、给线圈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会发现什么?

备注:通电直导线也会产生磁性。

实验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周次:15。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原理: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步骤: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备注:

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后进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话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二、制定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活动中,辅优补差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三、定内容:

辅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散文化倾向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话水平,定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补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写话至少能写得出,可先布置他们摘抄,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差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后进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后进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四、辅优对象:陈先建、唐旋、施学芳、龙贤久。

五、补差对象:龙明童、杨培、石志勇、石文丽。

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后进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

5.对后进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后进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后进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后进生的学习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美,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早晨》是一篇散文,作者是作家,其代表作品有、、、等。

2、按拼音写汉字。

()()()()()()()。

3、检查词语:昂起鞠躬宫嫔主宰和煦。

蜥蜴惺忪捕获惬意一帧。

吮吸醇厚蚊蚋蔷薇瑟瑟凋谢。

字音:昂嫔煦捕惬吮。

4、理解词语:

宫嫔:和煦:

惺忪:惬意:

一帧:醇厚:

蚊蚋:得天独厚:

5、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提出中心话题: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将这样美妙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请你细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关语句的空白处。然后小组交流。

2、、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

1、太阳初升,带来光明部分,采用什么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感情。

2、文中哪些句子描述了太阳升起后海面上的壮美景象。作者巧妙地用的描写,写出了新的一天由到的变化,烘托,为后文做了。表达了作者。

3、太阳带给万物的快乐、美好的生活,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万物美好的生活。

4、文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学习文章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

1、小练笔:和老师、同学或父母一起享受清晨、黄昏、雨后……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2、阅读拓展: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寒假妈妈为我买来一本《中华最美古诗词》,让我品读里面的古诗。最开始,我并不乐意,但渐渐的我竟在其中发现了乐趣。

这些问题让我困惑不已,无奈,我只能去请教妈妈。妈妈听了我的理解后捧腹大笑起来,我有些恼怒却又无可奈何。后来,妈妈带领着我重新品读了这些古诗,原来“怒发冲冠”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句,表明词人心中对敌人的仇恨。《满江红》体现的是岳飞忠君爱国的精神。

而高适的诗是描绘的是千里孤云,漫天大雪中,一对正在话别的友人,表现的是即将分别的友人对知己的不舍和祝福。读这首诗,我体会到了友谊的可贵。

接下来,我还读了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我仿若感受到了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我的面颊,春风里,处处景色秀丽、百花齐放、芳草如茵。“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便看见了春暖花开,泥土渐湿,燕子纷纷归来,连水中嬉戏的鸳鸯都出水在沙洲上打盹,尽情享受春日的温暖。读这首诗,我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春日的温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同学们,白糖、食盐、味精这三种物质你们认识吗?首先请你在记录单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味精的小颗粒。食盐、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们记忆中的形状吗?接下来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记录单上。

三、说一说。

四、赏一赏。

老师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有规则的。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播放晶体课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六、谈一谈。

这些美丽的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用途呢?你们课外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晶体的资料呢?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教学背景分析:

1、本课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一课的第二个知识点,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对空气已有的知识,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使学生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本课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使学生知道空气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密切,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源;第二部分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第三部分“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与生命的密切关系,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2、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性。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对空气的已有了解,通过观察、实验,对空气的污染、危害作出合理的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空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

教学重点:

1、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

2、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自觉的环保行为。

教学准备:

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成分课件。

板书设计:

空气和我们。

1、空气污染的原因:烟尘、废气,汽车……。

2、空气污染的危害。

3、空气的净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各种性质,那么空气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

2、有什么办法能够证明我们离不开空气呢?(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选择一种容易操作的.方法进行实验。)。

3、刚才的实验,说明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除了人类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命离不开空气?(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4、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因此,我们说空气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板书)。

二、寻找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空气是那么的重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呢?(学生汇报。)。

2、出示空气污染的相关资料。(课件)。

3、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周围的空气洁净吗?为什么?(学生思考、汇报。)。

4、总结:影响我们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工厂里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轮船、飞机排放的废气,还有我们家里用的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等。

三、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1、我们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对空气造成了污染,空气被污染后会对生命有什么影响呢?

2、看资料(课件):空气被污染后造成的危害。

3、根据资料谁来说说空气污染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4、总结: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有害的气体会刺激人的眼睛、肺,严重的会得肺癌;使大片的农作物、森林的叶子变黄、枯萎、脱落,甚至死亡。

四、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1、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空气污染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一切会污染空气的活动都停止呢?(课件)。

2、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小组讨论,并记录。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出一张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小报,让每个人都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2、小调查:请你考察学校或家附近的空气有没有受污染。把结果及建议,填在下表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六课滑轮组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改变材料的(),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a、颜色b、亮度c、硬度d、形状。

3、()的物体稳定性好。

a、上小下大、上轻下重b、上小下大。

c、上重下轻d、上大下小、上重下轻。

4、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横卧桥墩的巨大框架都是由横切面为“()”形的钢材构成的。

a、“v”b、“l”c、“u”d、“t”e、“工”字。

二、多项选择题。

2、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等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减少材料宽度虽然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a、“v”b、“l”c、“u”d、“t”e、“工”字。

三、填空题。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和“()”,()比()容易弯曲。

2、拱形可以向()和向()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3、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的材料(柱子)和()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比()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4、像这样弯曲的纸的形状叫()。

5、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个()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6、()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7、()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8、人体的结构非常巧妙。人的头骨近似于(),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足拱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9、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

四、连线题。

1、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五、判断题。

1、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2、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3、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4、球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球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5、桥面在拱上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6、跨越长江的江阴大桥,跨度达1385米,一跨过江。吊起桥面的主缆绳,每根都由两万多根钢丝组成。钢缆要承受6·4万吨的拉力。()。

7、把钢材横切面做成一些特殊形状,这样的钢材叫做型钢。除“工”字钢外,还有槽钢、角钢、“口”形钢,等等。所有这些型钢的抗弯曲力都比同质量、同长度的钢条强。()。

8、空心管不但抗弯曲能力强,而且中间还可以输送气体和液体。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六课滑轮组教案

六年级共有教学班4个。我担任(1)班的科学课教学。他们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本学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分析数据、形成认识”的探究过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用查阅资料、制定调查计划、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通过实验、记录收集证据,能够通过表格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数据、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展览等方式最终形成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微小世界。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2.物质的变化。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宇宙。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比较分类能力。

2.学习宇宙知识。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3.教育学生用联系、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认识放大镜是“凸”“透”镜。

2.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

4.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学习制造放大镜。通过放大镜、显微镜对物体的观察、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4.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六、教学进度安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科学教案

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预设。

[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

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

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

巴黎铁塔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

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

(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

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4、让我们再回到100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

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

[二]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

结合课件观察,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

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认识)。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跨塌?

比一比哪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六年级科学教案

13、浩瀚的宇宙。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

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是极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宇宙有没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变化?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识,容量极大,而学生可能对于这方面的了解比教师多,因此可尽量地让学生发表看法、问题,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起到引导、过渡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图片: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

教师: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这样一段发展过程: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三)追溯历史(借助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

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九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

(用媒体资料对学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提升)。

(根据学生的叙述,在“九大行星”有选择性的点击对应的片断。)。

由“九大行星”、卫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并不是整个宇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恒星。

知识介绍:

16,荷兰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改进,用来观察天体,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展示银河系的大致结构和图片)。

17,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教师:到这里,人们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知识介绍:

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2.5米天文望远镜。1923年10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这台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

教师:随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发现,人们从恒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在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观测工具的改进和更新,以及人类在宇航技术方面的努力,它们把人类了解的空间不断的向外延伸。如我们熟知的在宇宙空间工作的哈勃望远镜,它不断的向地面传输空间照片,对人类了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

我们中国也不甘人后,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后,我国将在实现月球探测计划。

(四)总结。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同学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课堂上没来得及进行交流的,课后大家可以再继续探讨。

说不定,多少年以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中间,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有自己的发现和学说。

1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重点难点分析。

太阳系的组成,可以从离太阳远近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宇宙。

1、宇宙的解释。

宇:空间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50亿光年。

宙:时间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00多亿年。

2、宇宙包括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多亿个恒星系之一):其他行星系。

地月星系:月球(可以结合生命体的结构层次来从小到大的联想)地球。

二、太阳系:p112太阳系组成。

太阳,行星(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太阳系。这些天体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排列有序的,有规律运动的。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2、九大行星。与太阳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

他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土星还是卫星最多的行星)。

木星上有大红斑(木星赤道南侧有大红斑,由气体激烈运动形成的旋涡)。

思考:土星上的光环是什么?p114图3-44。

【看九大行星的课件资料】。

3、彗星。

推着尾巴的星星(彗核、彗发、彗尾)。

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六年级科学教案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9月3日执行时间9月日总序第(1)个教案。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执行时间9月日总序第(2)个教案。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能从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教材分析:

《观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对香蕉描述的这个例子,让学生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设置了猜水果的游戏。

3.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很多种水果,也能够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颜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显的特征,不能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整体描述一种水果。

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学生能够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评价设计。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己或其他学生所说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并能评价其他学生说的是否正确,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在猜水果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猜出老师或其他学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3―5分钟)。

1、猜谜游戏。

2、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观察水果会。大家都带来了哪些水果?我们先一起开个水果介绍会吧!

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

讲授新课。

(15―18分钟)。

1、提出问题。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水果,让我们先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

2、活动:观察水果。

(1)观察前辅导。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哪些观察器官?你准备怎样运用它们?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我们才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观察。

教师视情况让一个小组先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分别说说水果的颜色、大小、气味、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3)分组观察。

3、活动:介绍水果。

指定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完成目标一)。

1、认真听要求,知道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正确描述自己的水果。

3、评价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确。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游戏练习。

(10―12分钟)。

1、游戏:猜水果。

(1)熟悉活动规则。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水果的游戏。我把一个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吗?现在请5个同学分别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们5个人能观察到这个水果。其余的同学可以通过向他们提出问题来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称。如果没有猜到,由其他同学继续提问,直到正确猜出水果名称。

(2)学生游戏。

可以多玩几次。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上课的活动习惯,最好是一个人一个人地提问,一个一个地回答,防止吵闹杂乱影响活动效果。

2、反思与总结。

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参与了观察和回答问题。

(完成目标二)。

1、能够提出问题。

2、学生能够描述水果特征。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总结。

(3―5分钟)。

1、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我们观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请大家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填涂出来。

2、拓展活动: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学生文明分享。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完成目标二)。

1、学生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

2、学生能够分享水果,并提出问题。

(评价目标二)。

作业设计。

(1―2分钟)。

1、学生向家长描述樱桃、橙子、火龙果三种水果的特征。

2、学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长猜。

正确描述水果特征。

板书设计。

观察水果。

文档为doc格式。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