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幂函数教案(模板20篇)

时间:2023-12-04 11:37:32 作者:薇儿

教师通过编写教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高中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指导。

高中数学函数单调性教案模板

会运用图象判断单调性;理解函数的单调性,能判断或证明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注意必须在定义域内或其子集内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重点。

难点。

一、复习引入。

1、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象、表示方法。

(1)单调增函数。

(2)单调减函数。

(3)单调区间。

二、例题分析。

1、画出下列函数图象,并写出单调区间:

(1)(2)(2)。

2、求证: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

3、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1)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2)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若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则函数是上的单调增函数;。

(2)若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则函数在上不是单调减函数;。

(4)若定义在上的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在区间上也是单调增函数,则函数是上的单调增函数。

2、若一次函数在上是单调减函数,则点在直角坐标平面的()。

a.上半平面b.下半平面c.左半平面d.右半平面。

3、函数在上是______;函数在上是_______。

3.下图分别为函数和的图象,求函数和的单调增区间。

4、求证:函数是定义域上的单调减函数。

四、回顾小结。

课后作业。

一、基础题。

(1)(2)。

2、画函数的图象,并写出单调区间。

二、提高题。

3、求证:函数在上是单调增函数。

4、若函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5、若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在上是减函数,试比较与的大小。

三、能力题。

6、已知函数,试讨论函数f(x)在区间上的单调性。

变(1)已知函数,试讨论函数f(x)在区间上的单调性。

高中数学二次函数有哪些教案

一、教材分析:

《34.4二次函数的应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十四章第四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活动1]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2)x2-6x+9=0;(3)x2-x+1=0;(4)x2-2x-2=0.

2.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94问题.

3.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94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

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教案

地位及重要性。

函数的单调性一节属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的必修内容,在高考的重要考查范围之内,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在研究函数时经常要注意的一个性质,并且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又可加深对函数的本质认识。也为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正确表述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

(2)了解能用图形语言正确表述具有单调性的函数的图象特征;。

(4)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艺术美,养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对函数单调性的有关概念的本质理解,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尝试运用“问题解决”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力图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与接受,进而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不断探索,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核心归结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然后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的学习理解,最终把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学生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尝试的动态活动之中;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的习惯。

四.说过程。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启发、引导为教师职责。

设置问题情景。

[引例]学校准备建造一个矩形花坛,面积设计为16平方米。由于周围环境的限制,其中一边的长度长不能超过10米,短不能少于4米。记花坛受限制的一边长为x米,半周长为y米。

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

(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考试说明》和《考纲》是每位考生必须熟悉的最权威最准确的高考信息,通过研究应明确“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

命题通常注意试题背景,强调数学思想,注重数学应用;试题强调问题性、启发性,突出基础性;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凸显数学的问题思考;强化主干知识;关注知识点的衔接,考察创新意识。

《考纲》明确指出“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因此试题都比较新颖活泼。所以复习中你就要加强对新题型的练习,揭示问题的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多维审视知识结构。

高考数学试题一直注重对思维方法的考查,数学思维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知识是思维能力的载体,因此通过对知识的考察达到考察数学思维的目的。你需要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体会数学思想和解题的方法。

3.把答案盖住看例题。

参考书上例题不能看一下就过去了,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与解答哪里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如果把题目的来源搞清了,在题后加上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收益将更大。

4.研究每题都考什么。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多题。你需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与其一节课抓紧时间大汗淋淋地做二、三十道考查思路重复的题,不如深入透彻地掌握一道典型题。例如深入理解一个概念的多种内涵,对一个典型题,尽力做到从多条思路用多种方法处理,即一题多解;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努力摸索规律,即多题一解;不断改变题目的条件,从各个侧面去检验自己的知识,即一题多变。习题的价值不在于做对、做会,而在于你明白了这道题想考你什么。

5.答题少费时多办事。

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数,式,形;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数学的三种语言自如转化(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要重视和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和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答案正确,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高档题。要不断积累解选择题的经验,尽可能小题小做,除直接法外,还要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数形结合法、估计法来解题。在做解答题时,书写要简明、扼要、规范,不要“小题大做”,只要写出“得分点”即可。

6.错一次反思一次。

每次考试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错误,这并不可怕,要紧的是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今后的考试中重现。

因此平时要注意把错题记下来,做错题笔记包括三个方面:

(1)记下错误是什么,最好用红笔划出。

(2)错误原因是什么,从审题、题目归类、重现知识和找出答案四个环节来分析。

(3)错误纠正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错误原因的分析提出纠正方法并提醒自己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应注意些什么。你若能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分析,并尽力保证在下次考试时不发生同样错误,那么在高考时发生错误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7.分析试卷总结经验。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

(1)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

(2)似非之错。记忆不准确,理解不够透彻,应用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等等。

(3)无为之错。由于不会答错了或猜错了,或者根本没有作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原因找到后就尽早消除遗憾、弄懂似非、力争有为。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8.优秀是一种习惯。

柏拉图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不好的习惯终生后悔、吃亏。如“审题之错”是否出在急于求成?可采取“一慢一快”战术,即审题要慢,要看清楚,步骤要到位,动作要快,步步为营,稳中求快,立足于一次成功,不要养成唯恐做不完,匆匆忙忙抢着做,寄希望于检查的坏习惯。

高中数学二次函数有哪些教案

数学复习课不比新课,讲的都是已经学过的东西,我想许多老师都和我有相同的体会,那就是复习课比新课难上。

二、重视每一个学生。

三、做好课外与学生的沟通。

四、要多了解学生。

你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助于你的教学,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间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复习情况有助于你更好的制定复习计划和备下一堂课,也有利于你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二次函数有哪些教案

老师讲课认真听讲,不会的问题及时标记。在课堂上,做一个好学生,认真听讲,对于老师讲的问题及时记录,进行相应的标记,在下课的时候,及时询问老师,早日解决问题。

一定要课前预习一下知识点。在上课前或平时闲暇时间,一定要注意课下多多预习,预习比复习更加重要,真的很重要,关乎到课堂的思维能力的转变,多多看看,对自己的理解有帮助。

课上要学会学习,记笔记,也要记住老师讲的知识点。课堂上,自己要活跃一点,带给老师感觉,让老师对你有印象,便于日后学习高中数学,与老师探讨学习方法,记笔记,记住讲的重点。

多做一些比较普通而又常出的问题,来熟悉自己学的知识。在课下的时候,自己找出适合自己做的题,在做题中找出适合自己的题目,来进行做和学,总有一份题目适合自己做,便会更熟悉自己学的知识。

学会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做一个学会学习的人。及时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做一个学好习的人,让自己的心中有着大致的思路,能够解答出老师的,这便是可以了。

建立一个记错本,错误的题记录到本子上。将自己以前做过的错题,及时的整理出来,并且能够及时的回顾,便于日后在本子上学习到知识,能够复习到自己以前错过的题。

与老师经常交流学习方法,总有一个适合你。多多的与老师交流,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便于自己和老师更深入的交流学习,及时的询问一下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总有一个适合自己。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图像教案模板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1加余弦想余弦,1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

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山西铁路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刘荣申。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1、先做简单题,后做难题。

2、遇到较难的大题,把所有跟该题有关的知识点都写出来,要知道数学讲究步骤分。

3、若是证明题,万一不会,可以先写出已知条件,再写出要证明的最后一步,再一步一步往上推,中间步骤随便写点。(使用于粗心的教师,但我们不提倡,重点是要平时学好)。

一、整体把握、抓大放小。

拿到试卷后可以先快速浏览一下所有题目,根据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估计一下每部分应该分配的时间。对于能够很快做出来的.题目,一定要拿到应得的分数。

二、确定每部分的答题时间。

1、考试时占用了很多时间却一点也没有做出来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你以后考试时就应该尽量减少时间,或者放弃,等以后学习进阶了再尝试着做。

2、考试时花了过多的时间才做出来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你以后平时做题时要尽量加快速度,或者通过“反复训练”等提高反应速度,这样,你下次考试时能用较少的时间做出来。

三、碰到难题时。

1、你可以先用“直觉”最快的找到解题思路;。

2、如果“直觉”不管用,你可以联想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从而找到解题思路;。

3、如果这样也不行,你可以猜测一下这道题目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4、对于花了一定时间仍然不能做出来的题目,要勇于放弃。

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注意小节。

做到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把标点、符号、解题步骤等小的地方尽量做好,不要丢掉应得的每一分。

数学教案-指数函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函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象,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性质。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学生回答: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

学生回答: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0.84x。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问题: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a?0且a?1”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1)若a0会有什么问题?

x1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2(2)若a=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无意义)。

(3)若a=1又会怎么样?(1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1。

1(1)y4x(2)yx4(3)y4x(4)y4(5(于:,n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是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右图给出对于不同大小a所表示的函数图形:

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不过的指数函数的图形的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互为反函数。

(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全部实数集合。

(3)函数总是通过(1,0)这点。

(4)a大于1时,为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上凸;a小于1大于0时,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并且下凹。

函数数学教案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1)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函数数学教案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函数数学教案

(3)能正确使用“区间”及相关符号,能正确求解各类的定义域.。

2.通过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在符号表示,运算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1)对记号有正确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含义,了解(为常数)与的区别与联系;

(2)在求定义域中注意运算的合理性与简洁性.。

3.通过定义由变量观点向映射观点的过渡,是学生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数学的学习.。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是的定义和符号的认识与使用.。

2.教法建议。

函数数学教案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由sin3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sin150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 = ,能否求出sin( ),sin( )的值.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诱导公式(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 ); (2). co.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 .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 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

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函数数学教案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1、掌握函数概念。

2、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3、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下图上面那个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

函数数学教案

1.使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

2.通过反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反函数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重点是反函数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难点是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

投影仪。

自主学习与启发结合法。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函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反函数.

(一)反函数的概念(板书)。

二.讲解新课。

教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函数中,如果把当作因变量,把当作自变量,能否构成一个函数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要讲明理由)可以根据函数的定义在的允许取值范围内的任一值,按照法则都有唯一的与之相对应.(还可以让学生画出函数的图象,从形的角度解释“任一对唯一”)。

学生很快会意识到是的反函数,教师可再引申为与是互为反函数的.然后利用问题再引申:是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呢?如果有,请举出例子.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可以举出象这样的函数,若将当自变量,当作因变量,在允许取值范围内一个可能对两个(可画图辅助说明,当时,对应),不能构成函数,说明此函数没有反函数.

通过刚才的例子,了解了什么是反函数,把对的反函数的研究过程一般化,概括起来就可以得到反函数的定义,但这个数学的抽象概括,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一起阅读书上相关的内容.

1.反函数的定义:(板书)(用投影仪打出反函数的定义)。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把定义中的换成某个具体简单的函数如解释每一步骤,如得,再判断它是个函数,最后改写为.给出定义后,再对概念作点深入研究.

2.对概念得理解(板书)。

教师先提出问题:反函数的“反”字应当是相对原来给出的函数而言,指的是两者的关系你能否从函数三要素的角度解释“反”的含义呢?(仍可以与为例来说)。

学生很容易先想到对应法则是“反”过来的,把与的位置换位了,教师再追问它们的互换还会带来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找出另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由的值域和定义域决定的.再把结论从特殊发展到一般,概括为:反函数的三要素是由原来函数的三要素决定的.给出的函数确定了,反函数的三要素就已经确定了.简记为“三定”.

(1)“三定”(板书)。

最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反”实际体现为“三反”,“三反”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与的位置的反置,正是由于它的反置,才把它的范围也带走了,引起了另外两“反”.

(2)“三反”(板书)。

此时教师可把问题再次引向深入,提出:如果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应怎样求这个反函数呢?下面我给出两个函数,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来求一下它们的反函数.

例1.求的反函数.(板书)。

(由学生说求解过程,有错或不规范之处,暂时不追究,待例2解完之后再一起讲评)。

解:由得,所求反函数为.(板书)。

例2.求,的反函数.(板书)。

解:由得,又得,。

故所求反函数为.(板书)。

求完后教师请同学们作评价,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充分暴露表述中得问题,让学生自行发现,自行解决.最后找代表发表意见,指出例2中问题,结果应为,.

教师可先明知故问,与,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指出两个函数定义域分别是和,所以它们是不同的函数.再追问从何而来呢?让学生能从三定和三反中找出理由,是从原来函数的值域而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最后明确要求,由于反函数的定义域必是原来函数的值域,而不是从自身解析式出发寻求满足的条件,所以求反函数,就必须先求出原来函数的值域.之后由学生调整刚才的求解过程.

解:由得,又得,。

又的值域是,。

故所求反函数为,.

(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例1中为什么不求原来函数的值域的问题,此时不妨让学生去具体算一算,会发现原来函数的值域域求出的函数解析式中所求定义域时一致的,所以使得最后结果没有出错.但教师必须指出结论得一致性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因此为规范求解过程要求大家一定先求原来函数的值域,并且在最后所求结果上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同时让学生调整例的表述,将过程补充完整)。

最后让学生一起概括求反函数的步骤.

3.求反函数的步骤(板书)。

(1)反解:。

(2)互换。

(3)改写:。

对以上环节教师可稍作解释,然后提出再通过下面的练习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了.

三.巩固练习。

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2).(由两名学生上黑板写)。

解答过程略.

教师可针对学生解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如正负的选取,值域的计算,符号的使用)。

四.小结。

1.对反函数概念的认识:。

2.求反函数的基本步骤:。

五.作业。

课本第68页习题2.4第1题中4,6,8,第2题.

六.板书设计。

2.4反函数例1.练习.

一.反函数的概念(1)(2)。

1.定义。

2.对概念的理解例2.

(1)三定(2)三反。

3.求反函数的步骤。

(1)反解(2)互换(3)改写。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右图给出对于不同大小a所表示的函数图形:

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不过的指数函数的图形的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互为反函数。

(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全部实数集合。

(3)函数总是通过(1,0)这点。

(4)a大于1时,为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上凸;a小于1大于0时,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并且下凹。

如图所示为a的不同大小影响函数图形的情况。

可以看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教案-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和代数式以及方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仍然是函数,同时,等号的两边又都是代数式。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代数式有很大区别。首先,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都只能存在两个变量,而代数式可以是多个变量;其次,一次函数中的变量指数只能是1,而代数式中变量指数还可以是1以外的数。另外,一次函数解析式也可以理解为二元一次方程。

函数数学教案

(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描述初中函数的定义,并试举出各类学过的函数例子)

提问1.是函数吗?

(由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有的认为它不是函数,理由是没有两个变量,也有的认为是函数,理由是可以可做.)

二、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50页,从这开始阅读有关的内容,再回答我的问题.(约2-3分钟或开始提问)

提问2.新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板书)2.2函数

一、函数的概念

问题3:映射与函数有何关系?(函数一定是映射吗?映射一定是函数吗?)

引导学生发现,函数是特殊的映射,特殊在集合a,b必是非空的数集.

2.本质: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板书)

然后让学生试回答刚才关于是不是函数的问题,要求从映射的角度解释.

此时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满足映射观点下的函数定义,故是一个函数,这样解释就很自然.

教师继续把问题引向深入,提出在映射的观点下如何解释是个函数?

从映射角度看可以是其中定义域是,值域是.

3.函数的三要素及其作用(板书)

以下关系式表示函数吗?为什么?

(1);(2).

解:(1)由有意义得,解得.由于定义域是空集,故它不能表示函数.

(2)由有意义得,解得.定义域为,值域为.

由以上两题可以看出三要素的作用

(1)判断一个函数关系是否存在.(板书)

(1);(2) (3);(4).

解:先认清,它是(定义域)到(值域)的映射,其中

再看(1)定义域为且,是不同的;(2)定义域为,是不同的;

(4),法则是不同的;

而(3)定义域是,值域是,法则是乘2减1,与完全相同.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板书)

4.对函数符号的理解(板书)

已知函数试求(板书)

分析:首先让学生认清的含义,要求学生能从变量观点和映射观点解释,再进行计算.

含义1:当自变量取3时,对应的函数值即;

含义2:定义域中原象3的象,根据求象的方法知.而应表示原象的象,即.

计算之后,要求学生了解与的区别,是常量,而是变量,只是中一个特殊值.

三、小结

1.函数的定义

2.对函数三要素的认识

3.对函数符号的认识

四、作业:略

五、

2.2函数例1.例3.

一.函数的概念

1.定义

2.本质例2.小结:

3.函数三要素的认识及作用

4.对函数符号的理解

答案:

数学教案-一次函数

2、把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

3、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

4、将求得的待定系数的值代回所设的函数解析式,从而得到所求函数解析式。

例、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和点(1,-2).

(1)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此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

分析:一般一次函数有两个待定字母k、b.要求解析式,只须将两个独立条件代入,再解方程组即可.凡涉及求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时,一般方法是将两个函数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解就求出了交点坐标.

解:(1)设函数解析式为y=kx+b.

(2)当y=0时x=3,当x=0时y=-3。可得直线与x轴交点(3,0)、与y轴交点(0,-3)。

评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求直线的交点均与解方程(组)有关,因此必须重视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