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建筑南京博物馆范文(18篇)

时间:2023-12-17 18:44:10 作者:曼珠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国际知名建筑的总结文本,向大家展示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建筑。

南京博物馆作文

8月26日,我和青奥小志愿者们一起参观了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

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位于青奥村旁,展出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有五个展厅:奥林匹克展厅、中国与奥林匹克展厅、青奥在南京、3d尾厅和互动体验区。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镇馆之宝”——现代奥林匹克奠基人顾拜旦的亲笔手稿。这份珍贵的手稿在玻璃罩的保护下,纸张已微微泛黄,上面写着工整的法文。这份手稿有100多页,是顾拜旦回顾体育历史的一些叙述,“我希望你能一如既往地帮助我,并希望在你的帮助下,我能够继续努力并实现这一惠及人类的宏伟事业——在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旁的墙上,中法文对照的《体育颂》阐释了顾拜旦对体育真挚的感情:“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

在整个博物馆中,最震撼的一幅画面是“火炬墙”,象征着人类的奥林匹克精神“薪火相传”。自20xx年柏林奥运会火炬起,直到南京青奥会火炬“幸福之门”,近30把火炬整齐排列。从古到今,火炬的线条越来越流畅,色彩越来越灵动。馆内的“小青柠”姐姐向我们介绍,这些火炬都是原品实物,只有很少几届暂时没有收集到。

旁边的展柜中,从20xx年格勒诺布尔冬奥会吉祥物滑雪人舒思开始,几乎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排排站好。莫斯科奥运会的棕熊米沙、洛杉矶奥运会的鹰山姆……还有可爱的砳砳,都超萌超可爱!小志愿者们看得舍不得离开!

博物馆内还展出了很多江苏籍运动员的藏品,林莉使用过的泳镜、泳帽,葛菲比赛时所穿服装、所用球拍,李菊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的乒乓球女子双打金牌,陈若琳在伦敦奥运会上穿过的泳衣、使用的毛巾,仲满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比赛服装、手套、佩剑……看着这些物品,依然能感受到它们随主人征战奥运时的汗水和泪水,让我们肃然起敬!

在3d尾厅和互动体验区,我们通过观。

南京博物馆作文

今天,凉风习习,晴空万里,天空像渲染了五彩缤纷的颜料,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我的心情也随同这一缕阳光,迎接我的,将是梦幻般的博物馆。那里不仅有价值连城的古物,还有精妙绝伦的玉器。

到达馆内,香气便扑鼻而来,整个人都陶醉在香味中了。先去看了看文物,我还没看到大致,就被旁边的铜钱吸引住了,这枚铜钱带着泥土,说明它是被挖掘出来的,从古埋藏至今。相比它的历史,我更在乎它的构造。整枚铜钱直径大约有5厘米,青铜色,中间有一个圆形的洞,好像可以用线栓起来。看!上面好像还有字!不过,经历了风吹雨打,我也认不出上面到底刻了什么。再往里走,有一张写满字的刺绣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是一张泛黄的纸,也许是因为太容易被撕破,才用玻璃隔住吧。纸上用毛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可我一句都认识,这才能凸显出它的价值吧!

再来是民国馆,一下来,便看见巨大的火车头,我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拍照留念。往深处走,各种民国风格,招牌上的字倒过来啦,服装很特别啦,可爱小车啦,都和民国离不开关系。走到“火车站”里,便看见一整辆火车潇洒地站在那,如同坚挺的巨人,陪同游人拍照留念。民国馆的灯不像现在那么亮,但独特的造型足已与现代路灯攀比。有的悬挂在墙壁上,有的挂在天花板上,还有的贴在地上。看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游客们无不啧啧赞叹。

博物馆,它向外国证明,中国也有辉煌的历史。

南京博物馆作文

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一共有六个馆,分为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主民国馆。

寒假期间,我和妈妈终于来到这个让我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地方。进入兰博大门,抬眼就看见一个银色的大莲蓬,立于水面中央,开裂成三瓣,里面还有莲子呢,据说这个是南博的象征。

继续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宫殿一样的展示厅大门,中央的最高处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嵌着几个大字“南京博物院”。通过安检大门,我们来到了历史馆,迎接我们的是一个个庞然大物。他们是从远古走来的恐龙、大角鹿、东北野牛、普氏野马等化石,其中猛犸象的化石有两米多高,两只象牙又尖又长,模样非常凶猛。以前在电视上科幻片中看到的猛犸象,我还以为是虚构的呢,没想到,在距今几万年前真的有猛犸象。

接着我们进了负3楼的民国馆,就能看到门前停着的黄包车,民国的老邮局,站台上停着火车头的南京火车站,整条民国老街上还有民国时期的理发店、中药铺、书店、银楼、当铺、银行等等,都是上世纪的装修风格。每件铺子都有它的特色,有的铺子门前挂着老标语,摆放着各种老物件,以前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场景,此刻的我身临其境,仿佛自己来到了民国时期的街头。

半天的时间一晃而过,仿佛进行了一次历史的穿越,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悠久文化,也激发我们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责任意识。

南京博物馆作文

早就被新闻说有着80年不平凡历史的南京博物馆,现在焕然一新,重新向公众开放。很久就想看了,没看出来是因为平时学习紧张。寒假期间,我和妈妈参观了南京博物馆。

我一进大门,就看到博物馆中央有一匹色彩鲜艳的奔马,特别耀眼。目前,南京博物馆一般分为六个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民国博物馆、非遗博物馆和专题展厅。展厅里游客很多,我妈就顺着人流看。

其中,民国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主要通过南京老街的场景再现来展示民国时期的市民生活。按照一对一的比例,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建筑场景,也让我们了解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火车站,那里陈列着民国时期的蒸汽机车。现在他们光荣退休了,高铁取代了老式火车。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不禁感叹。走进一户人家,发现民国时期的房子用的窗户都是两边插两根铁棒控制的,和我们现在的窗户有很大的区别。民国也有很多店铺,比如著名的太平西餐厅,历史悠久的交通银行,古雅的邮局,有钱绅士的老爷车,街巷的搬运工,民国风情很浓郁,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在球场上就像回到了从前,突然又回到了民国。

印象最深的是历史博物馆。它主要展示了古代人类的文明、文化和艺术。事实上,在古代,人们不仅创造了工具来工作,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他们开始在碗、壶、盆等东西上装饰图案,有简单的人、鱼、鸟的图案。博物馆展示了大量出土文物,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南京博物馆作文

今天,我参加了现代快报组织的参观南京博物院的活动。

一大早,我就和几个小伙伴来到了博物院门口。迫不及待的我,不时问妈妈题目:“妈妈,妈妈!活动什么时候才开始呀?”妈妈总是这样回答题目:“快了,快了。”

终于,活动开始了,我们走进了博物院。讲解员阿姨先给我们每个小记者发了一个语音机,它小小的,上面有几个按钮和一个特别的耳机。我一开始还把它当成了扩音器,对着它叽里呱啦,说个不停,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语音机,戴在耳朵上,即使离得远,也能听见讲解员的介绍。

讲解员先领着我们来到了马年特展馆,这里的“马”可真多呀!有石头雕成的石刻马;有陶制的战马;有绒布做成的似风火马。在这些各式各样的马中,我最喜欢《八骏图》。这八匹骏马和真马一样大,它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显得十分高贵优雅。讲解员告诉我们,《八骏图》是西洋画师艾启蒙为乾隆皇帝的御藏宝马画的肖像图,十分珍贵,因为今年是马年,才全部挂出来展览的。

看完了马,讲解员又带着大家来到了历史馆。历史馆的宝物数不胜数,有的金光闪闪,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朴精致。我最感兴趣的是光着肚皮,大跳古代“肚皮舞”的唐代陶人;还有南博镇院之宝之一的铜牛灯。这盏灯不仅外表精致,设计也很巧妙。听讲解员说,牛的`肚子里装着水,灯燃烧时产生的烟和杂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十分环保!

活动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南博。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我们也要努力,也要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些让他们赞叹的宝物!

相信我还会带着记忆回来的,我也要让我以后的后代也知道这些。南京博物馆带给我的只是是不可缺少的。

南京博物馆作文

今天,天空万里无云,还不时吹来阵阵微风,让人感觉心旷神怡,我们也随着这愉快的心情到达了南京地质博物馆。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生命演化”馆。这里面的内容都是说动物、人类是怎样进化的。刚进门,就看到了许多的化石,有蛋化石、三叶虫化石、类人猿化石等,说也说不完,走近一看,还看到了许多动物的史祖呢!在其他的栏里,还有一些动物的骨骼。

看完了“生命演化”,我们又来到了“行星地球”,刚进门,便看到了中华成语的其中一个——沧海一粟,下文是: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心的沧海一粟。不会吧!我还以为地球很大呢!原来在宇宙中才那么小啊!往前走,便看到了我最想看的东西,陨石!虽然只有一丁点儿小,但我还是已经很满足了!毕竟看到陨石的机会很少。这时,突然有人大叫:“看啊!看啊!是彩色的陨石!”什么什么?彩色陨石!太奇妙了!我立刻跑向了那里,哇塞!真的!彩色的!我兴奋极了!立刻拿起相机拍了下来。继续往前走,便看到了一个地球地核的模型,只见蓝色的地球的“肚子”里,仅有一个圆圆的红球,听讲解员说:“这是岩浆。”

我们出了“行星地球”馆,参观也结束了,我们怀着知足的心情离开了博物馆……。

参观南京博物馆小学作文

南京博物院座落于紫金山南麓,占地13万余平方米,院内有各类藏品42万件,光是国家级文物和一级文物就有二千件以上,院藏中外专业图书近30万册,有3万多件都是名列全国的珍品。它是中国内地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

走进博物院,一个雄伟壮观的大殿一下子映入眼帘,这便是院中的展馆了。它采用了仿辽代的建筑风格,位于博物院内那宽大深远的草坪尽头的三层白色石台上,九开间的仿辽殿上敷棕色琉璃瓦,屋面平缓,斗拱粗壮,以紫金山为“背景”,远看像一幅秀丽的大画。

进入馆厅内,给人的第一感觉即是规模宏大,但它却将如此大量,精美的文物分的井井有条,清晰地分为了六个馆: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和民国馆,而在这六个馆内又依照年代特色分成了几个大大小小的展区。真是一个特点鲜明、格局清晰的场馆。

走进历史馆,“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令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去仔细端详。从远古时代至青铜器时代,我了解了人类文明逐渐进化的过程。在春秋时期时,人们大多都以制造青铜器为主。公元前221-220年间,秦汉时代期间,秦朝多是青铜器,而汉代则慢慢演变出了陶制品,外观上比青铜更加光滑,色泽上也更为柔和。当到了公元229-589年时,六朝时代逐渐加大了陶制品制造量,还演变出了形态匀称,曲线柔美的青瓷器。青瓷器与其它器具相比,形体更加优美,质感更加细腻、柔滑,与青铜器相比,少了几分粗犷,更增添了几分优雅。青瓷瓶表面颜色泛青,色泽光亮也不扎眼,在柔和光线下显得更为优美。

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数材质华丽,昂贵的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了。它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的殓服,外形与人体形状相同。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用银线、铜线缕结,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透过玻璃细细端详,无数块大小相近的玉块铺满全身,玉块与玉块之间相连结的是用黄金打造的金线,是高贵权力的象征。光滑的玉衣在灯光下显得熠熠生辉,折射出神秘的光泽。

离历史馆不远的是数字馆。刚步入那里时,我们仿佛一下子从古代穿越回来了。数字馆内有许多现代设施,以动画、3d影像等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让人感知历史,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引领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

参观了这么多,我发现博物院不仅是规模宏大,更是种类繁多、巧夺天工啊!

如果说历史馆和数字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域,那么民国馆则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渡线。

踏进民国馆,里面的设计、装饰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却也不失现代的风韵。走进一家小商铺,一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对于我们的爸爸妈妈来说,却是一个又一个美好童年回忆。这里更有许多经典小吃,例如花生酥、蒸发糕、芝麻糖等等,既饱了“口福”又饱了“眼福”。

南京博物院,虽然有着浓重的历史气息,但也不乏现代化气息的渲染,两者结合十分巧妙,却又不显突兀,是一个古今文化的荟萃之地。

作文;参观南京博物馆

早在放寒假前,我就听说“南京博物院”从大年初二开始实行免费参观,所以我和爸爸、妈妈在大年初初四两天一头钻进了南京博物院,穿梭于各个展馆之间,大饱了眼福。

初三下午一点多,我们坐车来到了博物院,远远望去,门口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看来大家都想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先睹为快。刚进博物院大门,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观众的队伍从展馆门口的领票处顺着台阶向下,沿着博物院道路的一侧都快要排到大门口了,两百多米的队伍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真是太壮观了。因为观众太多,所以博物院每过十分钟才放一百位观众进入展馆。即便如此,长长的队伍中却没有一个人拥挤、插队的,大家都安静地排着队,耐心地等待着,队伍缓缓地向前移动,秩序井然。排了大概四十分钟,终于轮到我们了。

我们随着人流,迫不及待地走进展厅,兴致勃勃地观赏起来。只见大厅分成上下两层,每一层有好几个陈列馆。我们在上层依次参观了书画陈列馆、云锦陈列馆、玉器陈列馆和征集文物陈列馆。我对征集文物陈列馆里的文物特别感兴趣,参观了很长时间,每一件文物我都仔细欣赏,认真阅读文字介绍。特别是小巧玲珑的昆曲玉玩,我看了又看,久久不愿离去。这套玉玩是微型的昆曲道具,有鞋、凳子、灯笼、兵器、书、官帽等等上百件之多。每一件都造型逼真,做工精致,让我百看不厌。虽然每个陈列馆里都有很多观众,但大家都全神贯注地观赏文物,即使要交谈也是小声地窃窃私语,展厅里非常安静。

正当我看得流连忘返的时候,已经到了闭馆的时间,我真想再多看几眼啊,可是也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虽然今天的观众很多,但是我发现无论是展厅的地面还是展馆外的路面都很少有垃圾,大家都自觉地把杂物扔进垃圾箱里,整个博物院绿树成荫,既整洁又干净,让人心旷神怡。

南京博物院的展览真是太吸引人、太好看了,我和爸爸妈妈说好以后要经常来参观。

参观南京博物馆小学作文

这个寒假,我们全家去了南京。到了南京第一天,我们就直奔去了南京博物院(下简称“南博”)看国宝。

南博里面的国宝可真多啊。其中的大明星当属上过《国家宝藏》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和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亲眼见到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令我印象深刻。妈妈告诉我,这样的砖画只有皇室才能使用,就算在古时候也并不是随处可见。而且最让我想不到的是,这样的砖画居然有一模一样的两幅,真是稀见啊!妈妈解释说,那是因为墓室的墙壁是左右对应的,当年发现砖画时,它们就是位于墓室的南北两壁。

接着就得说说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了。其实琉璃塔已经被毁于战火,真是可惜。而拱门是幸存下来的。我站在拱门前面,觉得它真是高大无比,而且五颜六色,真好看啊!看见拱门,就像见到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明代皇家侍卫,又高又大还身着盛装。我赶紧和它拍照留念。

南博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让我学习了历史、知识和文化,南博真棒啊!

参观南京博物馆小学作文

今天,我参加了现代快报组织的参观南京博物院的活动。

一大早,我就和几个小伙伴来到了博物院门口。迫不及待的我,不时问妈妈:“妈妈,妈妈!活动什么时候才开始呀?”妈妈总是这样回答:“快了,快了。”

终于,活动开始了,我们走进了博物院。讲解员阿姨先给我们每个小记者发了一个语音机,它小小的,上面有几个按钮和一个特别的耳机。我一开始还把它当成了扩音器,对着它叽里呱啦,说个不停,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语音机,戴在耳朵上,即使离得远,也能听见讲解员的介绍。

讲解员先领着我们来到了马年特展馆,这里的“马”可真多呀!有石头雕成的石刻马;有陶制的战马;有绒布做成的似风火马。在这些各式各样的马中,我最喜欢《八骏图》。这八匹骏马和真马一样大,它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显得十分高贵优雅。讲解员告诉我们,《八骏图》是西洋画师艾启蒙为乾隆皇帝的御藏宝马画的肖像图,十分珍贵,因为今年是马年,才全部挂出来展览的。

看完了马,讲解员又带着大家来到了历史馆。历史馆的宝物数不胜数,有的金光闪闪,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朴精致。我最感兴趣的是光着肚皮,大跳古代“肚皮舞”的唐代陶人;还有南博镇院之宝之一的铜牛灯。这盏灯不仅外表精致,设计也很巧妙。听讲解员说,牛的肚子里装着水,灯燃烧时产生的烟和杂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十分环保!

活动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南博。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我们也要努力,也要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些让他们赞叹的宝物!

南京地质博物馆心得体会

南京地质博物馆是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座专门展示地质科学的博物馆,这是我第一次去参观这个博物馆,展览内容精彩纷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参观中,我不仅对地质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南京地质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首先,南京地质博物馆的展览内容非常丰富多样,让我受益匪浅。一进入博物馆大厅,就被迎面而来的巨大矿石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走近矿石展览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矿石陈列其中,有金字塔矿石、钻石矿石、铁矿石等等,它们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通过仔细观察,我了解到矿石是地球深处的矿物聚集而成的,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此外,展厅内还有地层展示、地震模拟等模型,通过这些模型,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地球演化的过程和地壳活动的原理。

其次,南京地质博物馆注重参观者的互动体验,这让我对地质科学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在馆内,我看到了很多互动展示设施,比如磁悬浮地震台,通过摇动自己的手掌,可以模拟地震的震动情景。我也尝试了一下,感受到了地震的力量,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震的危害。还有一个叫做“化石餐馆”的展示,通过摇晃餐馆里的饭菜模型,再加上声效的伴随,我们仿佛置身于恐龙时代,感受到了化石的神奇。这种互动的设计不仅增添了参观的趣味性,还激发了我们对地质科学的探索欲望。

再次,南京地质博物馆作为地质科普的学习基地,让我对地质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地质学的知识介绍,如板块构造理论、地震波形成过程等。通过这些介绍,我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系统的了解。我还了解到地质学在采矿、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重要性。这让我对地质科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或从业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最后,南京地质博物馆让我对地球和自然的伟大之处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通过参观博物馆,我深刻意识到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生命体。地质学告诉我们,地球上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地质演化的结果。我看到了地球历经亿万年的演变过程,以及天灾人祸带来的恶果。这让我明白,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应当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保护好环境。

总之,南京地质博物馆是一座教育性和趣味性兼备的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让我领略了地质学的奥妙,在互动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了地质科学。我相信,这次参观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无论是作为一个地质爱好者还是一个普通的参观者,南京地质博物馆都值得一看。

南京云锦博物馆导游词

南京云锦研究所的中华织锦村,展示以南京云锦为代表的我国民族织锦艺术,南京云锦因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云锦的生产主要采用传统花楼织机手工织造,一天产量只有几公分,目前这种独特的织造技艺还无法用现代机器替代。

南京市云锦研究所的前身为1954年成立的“云锦研究工作组”,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专家陈之佛教授担任研究工作组组长。这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最早的工艺美术研究机构之一。

1956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7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这也是新中国第一家工艺美术类研究所由南京市手工业局(市二轻局前身)领导,南京市文化局业务指导。从此,南京市云锦研究所作为全国唯一的云锦专业研究机构,承担着云锦继承和保护的历史重任。

1973年,研究所扩充了近百人的年轻队伍,建立了试验工厂。为了抢救开发我国各民族的民间织锦,1982年国家轻工部,拨专款决定在云锦研究所基础上建立“中国织锦工艺研究生产实验中心”,成立了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领导下的。织锦专业委员会,研究所为主任委员单位和学会所在地,同时在所内筹建了《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使研究所成为全国织锦行业中心。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研究所于1986年成为文物局古代丝绸文物复制研究试验基地。

1994年和市旅游局合作筹建了《中华织锦村》,使我国各民族的织锦工艺得以完整的保护并以实物、实景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40多年来,云锦研究所经过几代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搜集、保藏了可供展示的专业实物资料970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云锦图稿资料2000余份(包括过去官办织造局留下的“汉府稿”),专业图书资料58000余册(本)。

中华织锦村有四层计1500平方米用作展示陈列。一层是云锦生产工艺展示大厅,有13台多品种云锦大花楼木织机生产展示。二层是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和云锦妆花各类花色品种的展示,时间跨度从战国到明清至现代。既有宫廷的,也有民间的;既有匹料,又有衣冠等实物。三层是中华织锦村,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的各种织锦机具和实物,以及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等。四层为云锦服饰及少数民族服饰展示大厅。

云锦研究所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5人,初级职称的43人,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和研究复制能力。

1998年,云锦研究所被南京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又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而使南京云锦这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古代科技知识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作文;参观南京博物馆

今天,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南京博物院参观游览。

啊!南京博物院真大啊!它是由六个展馆组成,我们首先参观了历史馆,馆内主要介绍了江苏古代文明,哪里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式各样的文物,有:化石、陶器、石器、青铜器等文物,我最喜欢恐龙、猛犸象、大角鹿等化石,其中猛犸象化石有2米多高,两只象牙尖尖长长,样子非常凶猛。离开历史馆后我们来到了数字馆,馆内主要是利用网络和图像识别技术介绍了一些历史文物和人物。最后我们参观了民国馆,馆内是按照民国时期的街道和建筑进行修建,不同的建筑展示着民国时期的各种文物。

天色已晚,我们今天只参观了这三个展馆,通过参观这三个展馆,我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

我决定下次再去南京博物院时,一定要把剩下的三个展馆——特展馆、艺术馆、非遗馆参观完。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博物馆建筑调研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调研对象】:湖北省艺术馆,武汉美术馆。

【正文】一.实地调研(一).湖北省艺术馆。

1.入口与城市:。

湖北省艺术馆位于武汉市武昌东湖之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与湖北省博物馆相毗邻。艺术馆占地面积15318平方米,主体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

1.1文化性: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博物馆作为对公众进行。

化区。1.2大众性:艺术馆是为公众文化需求服务的公共建筑,每天要接待大量的观众,具有大众性,参观艺术馆人群分两类,一类以老年人群为主,艺术馆对于他们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晨练散步进入艺术馆周边环境,在艺术馆广场上活动,然后进入展厅参观,或者直接离开。另一种人群乘坐交通工具专门看展览,然后乘坐交通工具离开。

针对两种不同活动人群艺术馆退离城市主干道较远距离,形成一个疏散人流的广场,同时为第一种人群提供晨练散步场所,讲艺术馆与城市交通绿化有机结合。针对第二种人流,艺术馆附近有公交车站,广场上围绕环形入口增设停车位,并用绿化带与交通主干道隔开,形成机动车和自行车出入口,交通便利。

1.3入口:为连接广场和内部空间,艺术馆用两排柱廊围合出一个过渡空间作为。

建筑主入口。约十米高的柱廊,和古希腊古典柱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玻璃顶和结构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奇妙的光影效果,充满流动感的空间和巨大雕像,给人庄严宁静的心理感受,将外部嘈杂空间和艺术馆内部宁静空间成功过渡,与周围环境融合。人们通过入口空间内心平静下来,只有在宁静下才能欣赏艺术品的真味。这也是艺术馆内特殊的表现空间。这样的空间没有实际功能,其本身形态却能给人一种特殊体验,达到心灵的震撼,从而激发人们对内心对艺术的探寻。作为博物馆,这样的空间是博物馆打动人和极具魅力的必要空间。

除主入口外,艺术馆还有贵宾入口,次入口,办公区入口,电影院入口,展品入口,等疏散不同人流,管理不同功能的次入口。它们都位于次干道临近处。

2.平面功能:主体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馆内有十个展厅,展区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线总长度1200多米,可同时举办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展览。

此外还拥有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贵宾厅,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培训中心,电影厅,中西餐厅,咖啡厅等。

一层为1.2号展厅,电影厅,音乐厅,贵宾厅,休闲区,总服务。

服务台和咖啡屋。办公室,电影厅,音乐厅,贵宾室都有自己的出入。

口。一层中大厅和展厅由两个光厅隔开。光厅同时也是绿化空间,交。

通空间和休息空间。两光厅内分别分布主楼梯和观光电梯。光厅通高,形成共享绿色空间,同时将每层划分成明显的两个弧形功能空间。通过跨越光厅的架空廊道将前半弧空间和后半弧展厅,办公空间相连。办公室和展厅通过前厅连接形成线形空间,这种空间布局从一层一直延续到顶楼。前半弧在二层是固定展览空间在三层形成一个露天广场,后半弧在四层形成另一个露天交通过道。这两个广场是美术馆的又一休息空间。前广场即可供游客休息,又是艺术馆的另一个展示平台。

南京博物馆写生心得体会

南京博物馆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和现代建筑风格的文化艺术殿堂,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最近我有幸前往南京博物馆进行写生,这是一次令我难忘的体验,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物馆对于传承文化的重要意义。在这次写生活动中,我进一步理解了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感受到了观察与创作的乐趣,也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智慧。

首先,在南京博物馆写生让我真正领悟到了艺术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古代艺术品和文物,它们无一不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比如,我观察到一块唐代的汝窑瓷器,它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美丽的外观吸引着我的目光。通过观察和写生,我发现了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同时也了解到了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在艺术作品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

其次,写生让我领悟到了观察与创作的乐趣。在南京博物馆中,我沉浸在一片寂静的氛围中,专心观察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展馆内的古代器物,还是自然光下的兰亭序墨迹,它们都成为我观察和描绘的对象。我慢慢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了许多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这使得我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也通过创作让自己沉浸在艺术中,享受着画笔在纸上划过的畅快感。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和文化的美,也发现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力量。

最后,通过写生南京博物馆,我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智慧。南京博物馆中展示了许多古代文化瑰宝,比如《兰亭序》和《清明上河图》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观察和写生这些作品,我仿佛跨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我发现这些作品中蕴藏着古人的深刻思考和智慧,从中我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和处世的智慧。通过与传统文化的接触,我意识到了其对于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了这些传统文化的遗产。

总结起来,南京博物馆写生是一次令我难忘的经历。通过这次写生,我真正领悟到了艺术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了观察与创作的乐趣,体悟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智慧。对于我的艺术创作和个人修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相信,只有通过持续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并将它们传承给下一代。南京博物馆是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存在和价值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艺术和文化的脚步。

南京博物馆导游词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内地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是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国家重点博物馆。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南京博物馆。

导游词。

仅供大家参考。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参观游览的是著名的南京博物院。博物院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紧靠中山门内北侧,占地1万平方米。这里绿树环抱,环境幽美。博物院内馆藏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大型的全国性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为数甚少的全代史博物馆。它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由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倡议,于1933年4月创建。1950年3月9日,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位于广场中央]博物院由两组建筑组成。面朝南的是博物院的旧馆,建于三四十年代。面朝东的是新馆,1999年落成。展览陈列目前全部集中在新馆。

[面朝旧馆]各位游客,介绍南京博物院,不能不介绍它的建筑艺术,大家先看旧馆建筑。博物院于1936年由徐敬直、李惠伯设计,梁思成、刘敦桢二人担任顾问,展厅面积达16000多平方米。展馆门外上端的“南京博物院”五个镏金大字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

提起中国的古建筑,各位游客自然会联想到大屋顶、木构架、斗拱、彩画等。虽然中国古代建筑本质上都是以木构架作为官式建筑最主要的结构形式,但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其构件尺度、造型比例、装饰作法等,形成了各个时代的不同风格。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旧馆设计,指导思想力图体现中国早期的建筑形式。大家知道,我国古代建筑以唐代最具代表性。但当时我国几座仅存的唐代建筑还没有被发现,而以梁思成、刘敦桢等人为首的古建筑研究机构—营造学社,已发现并研究了一批辽代建筑,如蓟县独乐寺、宝坻广济寺、义县奉国寺等,掌握资料较多,故决定采用辽代的式样来建造这座博物院。

辽代建筑是10至12世纪在我国北方地区形成的一种式样,它继承、沿用了唐代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建筑形式比较真实地反映结构和材料的本质,造型雄浑朴实,屋面坡度较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侧逐渐升高,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了大屋顶的沉重感,增加了屋面的动感和美感。

请看,南京博物院总体布局强调了层次丰富的对称轴线,主体建筑远远退离中山东路主干道,前面留下深远宽大的草坪、广场和绿化带,主殿前有宽大的三层石台基。这样的布置都是为了衬托出主体建筑的雄伟、高大,形成丰富的环境氛围。在广场东部树有“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石碑和清代铁炮,以及石马、石龟等,大家可以抽时间去看看。

主体建筑为七开间的仿辽殿宇,顶铺黄色琉璃瓦,梁柱斗拱粗壮古朴,四面起坡的大屋顶呈曲面翘起,虽十分庞大,但给人以轻快欲飞之感。整幢建筑比例严谨,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模仿辽式殿宇结构的优秀实例。

博物院的展厅部分做成干屋顶,四面屋檐做成倾斜的披檐,上面铺有与大屋顶相同的琉璃瓦,增强了建筑的整体感。由于工程复杂,加上当时处于抗日战争前夕,经费紧张,以致于工程到1947年才完成大体轮廓,全部工程直到50年代初才陆续完成。

[面朝新馆]新馆仍然是仿辽代建筑,总体风格和旧馆相同。展馆内分为上下两层,总面积达16700平方米,使得博物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整体感进一步增强。它堪与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媲美,因为它不仅拥有多件“国宝级”文物,而且为数千件文物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场所。馆外门楣上“物华天宝”匾额,标明馆藏丰富,更标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

[进入新馆二楼]在参观游览之前,我先将这里的馆藏情况向大家作个简介。1933年6月,由蔡元培先生主持拟定的《设立国立中央博物院计划书草案》公布于众,确立了中央博物院的建设宗旨:为提供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计划中的中央博物院设立自然、人文、工艺三馆,体系完整,力求全面反映我国社会史、自然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当时我国最先进的博物馆办馆思想。

筹备处成立后,工作人员广收遍寻,征集藏品。陈列品以清代内府文物为基本正本,并7次向全国征集。第一批大宗藏品来自热河、奉天两大清代行宫,文物件数共达20多万。此外,还获得了一批考古发掘品,如黑龙江昂昂溪的陶器、内蒙古西林和赤峰的细石器、山东日照两城镇的黑陶、云南大理苍洱的古陶、河南安阳殷墟的铜陶器和甲骨、长沙楚墓的漆器、宁夏居延海的汉简、新疆罗布泊烽燧墩的边防遗物、四川彭山的崖墓石刻和陶俑、甘肃莫高窟的彩塑及写经等。

民俗文物也是征集的重点之一。通过民族学调查,收集了松花江赫哲族的皮筏和捕猎工具、海南岛黎族的劳作工具和生活用品、贵州苗族的服饰及四川、西藏、云南的藏、傣、纳西等十多个民族的生活用具、武器、服饰、经典等。

拥有如此众多的珍贵藏品,真可谓是“抱荆山之玉,握灵蛇之珠”,为博物院的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令人扼腕的是,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形势恶化,迫使筹备处内迁四川,筹备工作陷入极度困难。筹备人员历尽艰辛,才使得筹备工作有所进展。可在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期间,国民党政府见自己气数已尽,逐将馆藏珍贵文物852箱分三批运往中国台湾,使藏品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而今的南京博物院已拥有藏品419000件,其丰富程度在当今博物馆界名列前茅。其中以原清宫瓷器数量最多,以殷墟出土文物科学价值最高,以西南地区的彝族、纳西族、傣族、藏族、傈僳族的民族文物最有特色。而最为国内外学术界重视的是,博物院考古所亲自主持或参与调查发掘而得到的各类文物。

此外,藏品中还有相当可观的竹木雕刻、玉器、漆器、刺绣、缂丝和丝锦、民族学材料、近代手工业生产工具和产品、清代太湖理民府档案、翁同和与薛福成等人的文稿书札,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物资料,以及“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扬州八家”、“金陵八家”的作品,均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博物院还设有专事搜集中外考古、艺术、博物馆、历史类图书资料的专业图书馆,拥有20余万册图书,其中有古籍线装书12万册。现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民俗学会和民间收藏学会常务机构均设在博物院内。

整个展区共分九个部分,一层有青铜器、民俗、瓷器、珍宝和陶艺五个馆,二层有江南织绣、玉器、古书画和漆器四个馆。馆内共展出5000多件藏品,其中有七成来自原国立中央博物院的馆藏,另有三成是建国后多年来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整个展馆的陈列强调艺术史与考古学的结合,陈列设计着力于在院藏考古学材料中提取艺术素材,以突出文物的艺术之美。这也是初创者的设想,今天得以实现。

大家请听,馆内正在播放洞箫古乐,还有青铜编钟演奏的《南风操》、石编磬演奏的《寒松露》和石埙吹出的《风翔干仞》。这些乐曲都是艺术家用博物院的馆藏文物实地录制的,这在国内博物馆陈列中还是首次。现在,请大家随我从二楼开始参观。

[江南织绣陈列馆]该馆的设计风格突出了江南水乡特色。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织绣技艺十分发达,依其工艺、功用,大致可分为绸缎、刺绣、缂丝、服饰四大类。数千年来,锦绣工艺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色彩艳丽,形式纷繁,纹样丰富,尤其是其装饰技法,借鉴了中国书画艺术而更加绚丽多姿,使织绣从单纯的实用品,演变成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江南地区是中国丝绸的故乡,是中国织绣品的主要产地。江南织绣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织绣史上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丝绸中国丝绸历史悠久,技艺精臻。在干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工艺不断进步,技法日益提高,由简单的平纹组织、斜纹组织演变为复杂的缎纹组织;由平素织物提升到小花织物、大提花织物;由单组经纬织物发展到多种经纬织物,形成了绸、缎、纱、罗、绒、锦等众多品类,编织出绚丽多彩的丝绸世界。

刺绣用彩色丝线在丝织物上绣成图案的刺绣工艺,在商代已出现,当时主要用于服饰。宋以后,刺绣逐渐向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品方向发展,明代的“露香园顾绣”突出地表现了刺绣在艺术上的成就。清代刺绣工艺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四大刺绣“名旦”,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以苏州为中心的“苏绣”,独领风骚,影响深远。

缂丝缂丝是用通经断纬法织成的花纹丝织物。南宋以前的缂丝品多用于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南宋以后,缂丝品向纯艺术晶方向发展,采用细经粗纬的纬起花技法,大量摹仿名人书画,缂工精巧,形神兼备。明清缂丝技艺更进一步,可随缂织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法,使作品更加层次分明,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服饰随着染织技术的发展,以及刺绣、缂丝工艺的广泛应用,服饰越来越华美,其作用不再仅是御寒遮体,更能表现审美情趣。在历史上服饰还成为法权的标志,其形式、纹样、色泽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含意。这种多元化的服饰文化以独特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馆内展出了60余件织绣品,请观众朋友们欣赏这些丝绸、刺绣、缂丝、服饰的精品。

[玉器陈列馆]该馆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体现出玉洁冰清的特色。被中国人称为“玉”的石头,学名叫角闪石,它温泽滋润,晶莹美丽。数千年来,人们将各种“玉”碾琢成形式多样的玉器,用作装饰、祭祀、礼仪、馈赠、陈设和日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玉文化。

中国玉器与中国文化同时孵化,八千年的历史,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至今仍异彩缤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上古玉器,琮壁成套,斧铖驰骋,龙飞风舞,洋溢着中国礼仪精神。中古玉器,变化中求统一,推陈出新,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宏厚基座。近代玉器,发扬传统,深入民间,并不断影响四域,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中国玉器的特殊魅力,体现在四个方面,这就是纷繁的造型、特殊的用途、精湛的琢磨工艺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见证,是独树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瑰宝。

馆内展出了600余件玉器,请观众朋友们欣赏这些光彩照人、技艺精湛的古代玉器工艺精品。

[古书画陈列馆]该馆的设计透出墨香的气息,充满了写意美。馆内主要是绘画作品,共有60余件。其中有宋代赵佶的鹳鹆图轴,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大岭图轴,明代仇英的松溪横笛图轴、徐渭的三友图轴、董其昌的松溪幽胜图轴,清代龚贤的夏山过雨图轴。

中国绘画,底蕴深厚,风格鲜明,是中华思维模式和审美理念的凝结。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发展至唐宋,其技艺臻于完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工笔重彩与水墨渲淡并重,泼墨写意与没骨技法并行,交织出一派兴盛景象。宋代掘起的文人画至元代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它强调抒发主观情感,融入书法笔意,追求诗情画境,绘画艺术由写实传神向抒情写意方向发展。明清是中国画集大成的时代,出现了摹古和创新两大艺术潮流,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近代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推陈出新,开创了中国画的新纪元。

下面请观众朋友们欣赏这些中国画艺术精品。

[漆器陈列馆]该馆设计艳丽,光彩夺目,充分体现了江南特色。中国是最早用漆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髹漆的木器、髹饰的陶器。商周时期出现了工艺较为完善的漆器,成为贵族奢华用品。

汉魏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黄金时代,青铜工艺的衰弱,为髹漆工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官营手工作坊的扩大,为髹漆工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时的漆器,造型别致,装饰华贵,用途广泛。唐宋元时期,民间髹漆工艺异军突起,技法更加成熟,装饰更趋华丽,新晶不断涌现。金银平脱、嵌螺钿、素漆、戗金、犀皮、堆漆,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明清两代,漆器制作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手工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漆中心。北京的雕漆、扬州的百宝嵌、福建的脱胎漆,千姿百态,继往开来,为中国古代漆艺划上了完满的句号,也拉开了中国漆艺新的时代风格的帷幕。

馆内展出了漆器百余件,请观众朋友们观赏这些千姿百态、造型别致的漆艺精品。

好,现在请大家到展馆一层参观游览。

[青铜器陈列馆]该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凝重、浑厚的艺术风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铜冶铸技术的文明古国之一。青铜器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青铜礼乐文明。

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江南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青铜器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中原型青铜器;其二为江南与中原混合型青铜器;其三,也是最多的一类,就是具江南地方特色的青铜器。它的造型脱离了中原型的范式,充满了江南人的匠心与巧思,灵动而清秀;它与中原青铜器如春兰秋菊,交相映辉,彪炳千秋。

馆内展出了青铜文物80余件,请观众们欣赏这些独具江南特色的青铜艺术品。

[明清瓷器陈列馆]该馆的设计简洁明快,亮丽流畅。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在经历了商周原始瓷,六朝青瓷,唐宋青瓷、白瓷、彩瓷,元代青花、釉里红瓷的发展后,明清瓷器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瓷业生产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景德镇瓷器一统天下,缤纷艳丽的彩瓷逐渐替代了如冰似玉的青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青花瓷新品迭出,釉里红进一步成熟;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及特种工艺瓷争奇斗艳。同时,色彩亮丽、釉汁匀净的颜色釉瓷器,在美轮美奂的彩瓷世界中,别具神韵,耐人寻味。

馆内展出的200余件瓷器精品大都是明清宫廷用瓷,多为缤纷艳丽的彩瓷,尤其是色泽亮丽、釉质匀净的单色釉瓷器,凸现了这一时期的瓷器风尚。下面请观众朋友们欣赏这些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瓷器艺术珍宝。

[陶艺陈列馆]该馆的设计古朴典雅。以土烧制而成的陶器,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手工艺制品,是人类最早的生活用具。

陶器是日常生活用品,而陶艺则是集实用、观赏于一体的陶塑制品,为陶苑菁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的陶艺,数量巨大,品类繁多,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石器时代的陶艺,简洁明快,生动传神,闪耀着远古文明的火花。分布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彩绘陶器,纹样多彩,开创了陶艺装饰的新天地。秦汉魏晋陶塑,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不同的陶塑品,表现了当时的世情风貌。南朝砖画,将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模印于砖上,别具神韵。唐宋时代的陶塑,题材更加广泛,技艺更趋成熟,彩塑的兴盛,谱写了中国陶艺的新篇章。元明清陶艺,绚丽多彩,建筑陶艺雍容华贵;戏文陶艺神情并茂;日用陶艺返璞归真,充满着生活情趣。

馆内展出的近百件陶艺制品,有不少是国宝。70年代出土的明报恩寺塔的琉璃建筑构建所搭的拱门,也陈列在馆内。请观众朋友们欣赏这些丰富多彩的陶艺制品。

[珍宝陈列馆]该馆的设计珠光宝气,给人以华贵之感。

珍宝之范畴,涵盖甚广,其狭义指金银、宝石、玉石、珍珠、玛瑙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天然宝藏,是大自然成千上百万年地壳运动的杰作,其广义指蕴含着历代先进的文化、艺术、科技价值的历史遗珍,是人文心智的结晶,是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的标志。

各个门类的奇珍异宝,都以其特有的品性和神韵,独树于珍宝之林。金银器的耀眼光泽,佛教造像的庄严神圣,鬼斧神工般的造型艺术,玉石印材的珍稀品质,使中国古代珍宝以无比的璀璨照耀千秋,给人们以永恒的美感享受和睿智的启迪。

馆内展出了50余件历史遗珍,其中有数件国宝级文物。下面请观众朋友们欣赏这些古代珍宝。

[民俗美术陈列馆]该馆的设计典雅简洁,注重质朴。

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切的,有着自己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篇》)而散落在四季的大小节日、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民间文艺形式,则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以“物”的形态存在着的民俗美术,与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多数是直接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环境的。

“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不同的风俗习惯使民俗美术显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天地。各地丰富的物产是形成民俗美术地方特色的基础,而“因材施艺”的制作手段更使民俗美术的地方特色得以加强。雕、刻、剪、绘、塑、染、织、绣、冶、磨、削等工艺方法,在实施时讲究的是“工巧”,既要符合功能的要求,又要保持材料的自然特性,这在所有的民俗美术品上几乎都有所反映。同时它也体现出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广为流传的民俗美术,过去由于“熟视”而致“无睹”,现时则因远离人们的生活而变得陌生,这是不应该的。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了解、重视民俗美术这一文化形态,是有利社会发展的。

馆内展出了民俗美术文物600余件,下面请观众朋友欣赏这些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艺术珍品。

好,今天的参观游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南京是闻名世界的“六朝古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着许多的名胜古迹,现在我就向你介绍江南地区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清时代的建筑---------南京博物馆。

南京博物馆坐落在朝天宫,黄绿相间的琉璃瓦,红色的墙掩映在高大的绿树丛中,显得宏伟壮丽。

刚刚进入大门,远远望见一块牌坊,上面写着“檑星门”三个大字。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三只石狮子,他们神态不一,姿态各异。门前的斜坡十分平滑,许多小朋友在滑滑梯,滑出了一道道痕迹。据说檑星门是当时招贤纳士的地方,许多有才能的人都会聚集于此。庭院的中间有一尊孔子像。他双手自然地放于前侧,神态端庄,若有所思。看着孔子的塑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鼓乐声就在耳边想起。

拾级而上,来到大成门。大成门共有五个门,中间的门又高又大,是皇上走的;中间左右两侧则是亲王和郡王走的,而最边上的门则是文武大臣走的。可见,古代的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跨过高高的门槛,眼前一片葱绿:银杏,榆树高大挺拔;冬青,翠柏郁郁葱葱,整个庭院显得安静而又充满生机。不远处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长33米,进深达18米,门前有很宽的石阶。大成殿有九脊重梁,每道重梁的末端有龙,栩栩如生。大成殿里正进行《六朝风采》展览,以大量的珍贵文物、模型和图片资料,反映了六朝时代南京地区的文明成就,展现了六朝文化的辉煌风采。

大成殿的左右两侧是东西厢房。西厢房里珍藏着许多稀世珍品。如“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皿、陶人面雕塑和玉雕品;东吴“甘露元年”铭青瓷熊形灯……藏品十分丰富,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向东走,沿着弯曲的长廊,穿过圆形门,来到御亭阁。御亭阁里有御亭碑,碑是由碑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碑身长约3米,宽1。2米。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来到朝天宫,在此写下五首诗。虽然历史的年轮跨过几百年,但碑上的字至今清晰可见,保存完整。

站在御亭阁遥首翘望,飞云阁是一个不大亭子,亭角向上,状如飞翼。飞云阁是整个朝天宫的最高处,遥想当年,站在飞云阁,鸟阚美景是何等的快意。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南京正以他灿烂的文化,博大的胸怀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作为一个南京人,我自豪;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骄傲。

在这个寒假,我们全家一同去参观了南京博物馆。

我们在门口领了票,进入了馆内。博物馆真大啊,里面还分为好几个小展馆,有云锦馆,瓷器馆,民间艺术馆等。我兴冲冲的踏进了民间艺术馆的门槛,一进这扇门,我就被这些民间的艺术品搜深深吸引了。瞧瞧这边的扇套:这个扇套使用布缝制而成的,在天蓝色的底色上,有很多小鸟在枝头高歌,仿佛在呼唤春天;再看看那边的绣花鞋:这双鞋是清代的,小巧玲珑,真是为三寸金莲的姑娘量身定制的,鞋面上是两朵荷花,旁边还有一对鸳鸯在戏水呢!我边走边看,正在此时,一幅巨大的刺绣映入了我的眼帘:这幅刺绣高约2米,红色的底色洋溢着喜悦之情,画面上是一群群三四岁的小娃娃,而且每个孩子的衣着与动作各不相同:这个红衣服的娃娃正在玩耍,瞧他笑得多开心哪;再看看这个蓝衣服的孩子,他正在埋头读书,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而这个黄衣服的小娃娃,在爬树摘果子;这个绿衣服的小娃娃则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划着小艇······我一边欣赏,一边向妈妈询问这是什么刺绣,妈妈告诉我,这叫‘‘百子图’’,也叫‘‘百子嬉戏图’’。我疑惑了:这上面真有一百个娃娃吗?我数了几次,不多不少,刚好一百个,在被作者的手艺震撼之余,我又被作者的细心和认真所折服。

从民间艺术馆出来后,我又去了瓷器馆。进了门,我见到了一只巨大的花瓶,花瓶少说也得1米高,上面烧制出了张牙舞爪的祥龙和展翅欲飞的凤凰。龙威风凛凛、怒目圆睁,凤仪态万方、高贵美丽,这两只神话中的猛兽,竟被烧制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仿佛下一秒它们就要飞出来似的。此外,还有一口较小的缸,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字。爸爸告诉我,这是‘‘万寿缸’’,上面的一万个字,正是不同写法的‘‘寿’’字。看着高贵清雅的瓷花瓶和神奇的万寿缸,我不禁对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竖起大拇指。

离开了博物馆,我却依然回味着这一件件千百年前的艺术品,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们。

南京云锦博物馆导游词

导语: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作为导游资格考试的经典之一,下面是一篇关于南京云锦博物馆的导游词。

南京云锦研究所的中华织锦村,展示以南京云锦为代表的我国民族织锦艺术,南京云锦因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云锦的生产主要采用传统花楼织机手工织造,一天产量只有几公分,目前这种独特的织造技艺还无法用现代机器替代。

南京市云锦研究所的前身为1954年成立的'“云锦研究工作组”,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专家陈之佛教授担任研究工作组组长。这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最早的工艺美术研究机构之一。

1956年10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7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这也是新中国第一家工艺美术类研究所由南京市手工业局(市二轻局前身)领导,南京市文化局业务指导。从此,南京市云锦研究所作为全国唯一的云锦专业研究机构,承担着云锦继承和保护的历史重任。

1973年,研究所扩充了近百人的年轻队伍,建立了试验工厂。为了抢救开发我国各民族的民间织锦,1982年国家轻工部,拨专款决定在云锦研究所基础上建立“中国织锦工艺研究生产实验中心”,成立了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领导下的织锦专业委员会,研究所为主任委员单位和学会所在地,同时在所内筹建了《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使研究所成为全国织锦行业中心。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研究所于1986年成为文物局古代丝绸文物复制研究试验基地。

1994年和市旅游局合作筹建了《中华织锦村》,使我国各民族的织锦工艺得以完整的保护并以实物、实景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40多年来,云锦研究所经过几代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搜集、保藏了可供展示的专业实物资料970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云锦图稿资料2000余份(包括过去官办织造局留下的“汉府稿”),专业图书资料58000余册(本)。

中华织锦村有四层计1500平方米用作展示陈列。一层是云锦生产工艺展示大厅,有13台多品种云锦大花楼木织机生产展示。二层是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和云锦妆花各类花色品种的展示,时间跨度从战国到明清至现代。既有宫廷的,也有民间的;既有匹料,又有衣冠等实物。三层是中华织锦村,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的各种织锦机具和实物,以及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等。四层为云锦服饰及少数民族服饰展示大厅。

云锦研究所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5人,初级职称的43人,具有很强的开发能力和研究复制能力。

1998年,云锦研究所被南京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又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而使南京云锦这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古代科技知识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博物馆建筑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一)了解博物馆的空间组合方式及其如何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博物馆的特性。

二)了解各个展区的布局,如何解决室内空间,交通流线及其采光问题。

三)学会思考博览建筑与其他公共建筑的特异性;在处理博览建筑的各功能分区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最后就是陈列区特殊的采光问题如何避免眩光。有关博物馆的调研的注意事项:

从功能上看博物馆采用了什么方式将平面组合到一块;如何解决客流货流不同的功能流线?如何处理建筑的主次入口与城市道路的关系?服务设施的处理及各个陈列区人流的引导问题?特殊的采光问题。

(一)对任务书的分析。

该设计是某一历史文化古城,我们假定为“笔砚之城”,异地新建一博物馆,专门展开城市各个历史年代有关笔砚的出土文物。新馆规模控制在3800平方米(正负5%)。该项目地处该市规划的文化中心区中心广场西侧,南面为城市绿化带,北面隔路为规划中的图书馆,西面为办公建筑,地势平坦。总平面应充分考虑博物馆不同出入口与城市环境的有机关系,布局应与中心广场协调。室外场地应组织好人流以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地形图详见任务书)。

(二)实地调研调研基地概述:

基地概况:益阳市博物馆坐落在中心城区康富南路的益阳市政府广场西侧。附近有奥林匹克公园、益阳市大剧院、益阳市规划馆等。虽不是市中心,但是风景优雅,交通便利,在喧嚣日甚的都市内,不失为优雅宁静的文化休闲去处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空间组合及交通流线:由一层平面图可以看出,主入口与出口在同一方向,设在圆形门厅的西侧。门厅处有值班室、售票处、及贵宾接待室,在贵宾接待室的旁边有一疏散楼梯。门厅设有3层高,门厅内有两个电梯,直通三楼。继续前进,有一疏散楼梯。我们以该楼梯为主线,在它的右侧有一古代石雕石刻展示区和观众休息区;左侧是竹艺之美展示馆,上方为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其中以茶艺为主。继续前进,则是服务部、监控室、卫生间和疏散通道以及电梯。交通流线安排合理,有一引导趋势。

我们是由中间的楼梯,即上面我们做主题的楼梯上到二楼的,二楼的主题是“国际正义人何凤山博士生命签证展厅”,旁边有一临时展馆。观众休息区的旁边是一个中庭,可供游客观赏歇息。也起到了一定的视觉休息效果,让游客们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但是,它的走廊过长,右侧是墙体,相对比较单一,个人以为,可以适当的在墙壁上加一些照片之类的东西,供游客观赏。在临时展厅的附近,是讲解员值班室、卫生间、和疏散楼道。三楼在“何凤山博士生命签证”的位置是益阳历史文物展厅,其余不变。

四至六层为业务办公区。

建筑特征:建筑的门厅为一圆柱形,视野开阔,采用玻璃幕墙,因其不做展厅,所以可以采用大面积的自然采光。其余则为长方体,外立面相对而言比较整齐,因其功能要求,即要做展馆,所以其基本采用侧开窗。整体而言比较现代。

照明和采光:照明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以天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这种类型占较大的比例;二是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三是全部采用人工照明的,这种类型所占比例较少。天然采光的方式有四种:一是高侧窗采光;二是侧窗采光;三是高侧窗和侧窗并存;四是天窗采光。人工照明的方式有五种:一是一般照明;二是区域照明结合一般照明;三是定向区域照明;四是定向区域照明结合一般照明;五是展柜照明。益阳市博物馆则是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其中运用侧窗采光的方式采取天然光。缺点:

1.卫生间:益阳市博物馆每层有三个卫生间,即:男女卫生间、残疾人卫生间;其中男女卫生间投入正常使用,但残疾人卫生间已成了堆放墩布、扫把的地方,未得到正常的使用;而且,它把残疾人卫生间单列出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可以在男女卫生间各设一个,供残疾人使用。

2.立柱:博物馆主里面的南侧,柱子的位置未处理好,柱子立在正中间,影响了开门的方式,从而影响了整体布局。

3.开窗:博物馆基本上采用侧开窗的形式,但在其东立面的右侧,因其主要为讲解员值班室、卫生间及垂直交通区,因此采用直接开窗的方式,但是,从外面看,建筑的这个位置的开窗比较杂乱无章,有勃于整体的整齐划一。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注重整体,同时还要考虑周边的环境,让建筑与周边环境也融为一体,不突兀,有一种和谐美。4.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该建筑共有两个无障碍通道,一个在南侧,一个在北侧。南侧的设计相对比较合理,基本上为一条直线,而北立面的则不合理,设计采用的是折线,可能是出于怕人滑下来的目的,但是采用折线,在拐角处则增加了上去的难度。因此,在我们设计的时候,尽可能的采用直线,并降低坡度,缩短路程。

经典案例:犹太人博物馆。

我觉得做建筑就应该向犹太人博物馆一样,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建筑本身,就是一部辛酸史,因为当它存在着,便向你默默倾诉着犹太人的伤痕,让你不得不深思,不得不为之倾倒。而这样的效果,主要是来自于博物馆表现曲折、满腹痛苦的伤痕,也就是犹太人博物馆最为吸引力的地方。而实际上犹太人博物馆这个建筑承载了众多犹太人的辛酸和血泪,它潜藏的不仅有最深的伤痕、最大的残忍,还有一个古老而命运多舛的民族、从诞生而始的大段故事和回忆。而这样的裂缝的灵感来自于市政府给他送去了两大捆档案,里面有柏林犹太人的名字、出生日期、驱逐日期及地址。他亲自考察了这些历史遗迹,并在城市图上描绘出来,相互之间还连上线,得到了他称之为“一个非理性的原型”:一系列三角形,看上去有点像纳粹时期强迫犹太人带上的六角的大卫之星的标志。

它为600万冤魂而立,它收藏的故事发端于数千年前,它的每一片砖墙、每一条纹路都蕴含深意,它的一切指向一个古老而悲壮的民族。他们聪慧、却噩运缠身;他们渴求家园、却颠沛流离。

新馆在地面上没有入口,入口在旧馆里,两个馆地下是连通的。从旧馆到新馆是往楼下走的。从入口开始,就有不规则地似梁非梁的横柱错列。整个通道就像黑白电影一样,这里没有色彩,甚至没有充足的阳光,而且在通往地下室的通道中,有三条岔道,其中两条是死胡同,象征着那些犹太人残酷而现实的命运。两条岔路通道里没有展品,空白,让人心头压抑得难过,并且在博物馆里所有东西都是有角度的,天花板,墙面,墙面上不规则的缝隙,乃至整个空间都给人一种扭曲而倾斜的错觉,也许对于那时无助的犹太人来说,这个世界没有色彩,只有这种撕心裂肺的绝望。

不得不提的是犹太人博物馆对空间的运用以及不同的空间或构件对人心理感官的影响把握得非常到位。如:那条长长的通往新馆的走廊里,有一个房间,里面是艺术品,满地的面具,面具很简洁,但所有面具都张着嘴,仿佛在拼命呐喊,向这个世界呐喊,向自由呐喊,安静而干净得可怕的博物馆里仿佛回荡着无数逝者无声而执着的呐喊。

我觉得做建筑就应该向犹太人博物馆一样,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建筑本身,就是一部辛酸史,因为当它存在着,便向你默默倾诉着犹太人的伤痕,让你不得不深思,不得不为之倾倒。而这样的效果,主要是来自于博物馆表现曲折、满腹痛苦的伤痕,也就是犹太人博物馆最为吸引力的地方。而实际上犹太人博物馆这个建筑承载了众多犹太人的辛酸和血泪,它潜藏的不仅有最深的伤痕、最大的残忍,还有一个古老而命运多舛的民族、从诞生而始的大段故事和回忆。而这样的裂缝的灵感来自于市政府给他送去了两大捆档案,里面有柏林犹太人的名字、出生日期、驱逐日期及地址。他亲自考察了这些历史遗迹,并在城市图上描绘出来,相互之间还连上线,得到了他称之为“一个非理性的原型”:一系列三角形,看上去有点像纳粹时期强迫犹太人带上的六角的大卫之星的标志。新馆在地面上没有入口,入口在旧馆里,两个馆地下是连通的。从旧馆到新馆是往楼下走的。从入口开始,就有不规则地似梁非梁的横柱错列。整个通道就像黑白电影一样,这里没有色彩,甚至没有充足的阳光,而且在通往地下室的通道中,有三条岔道,其中两条是死胡同,象征着那些犹太人残酷而现实的命运。两条岔路通道里没有展品,空白,让人心头压抑得难过,并且在博物馆里所有东西都是有角度的,天花板,墙面,墙面上不规则的缝隙,乃至整个空间都给人一种扭曲而倾斜的错觉,也许对于那时无助的犹太人来说,这个世界没有色彩,只有这种撕心裂肺的绝望。不得不提的是犹太人博物馆对空间的运用以及不同的空间或构件对人心理感官的影响把握得非常到位。如:那条长长的通往新馆的走廊里,有一个房间,里面是艺术品,满地的面具,面具很简洁,但所有面具都张着嘴,仿佛在拼命呐喊,向这个世界呐喊,向自由呐喊,安静而干净得可怕的博物馆里仿佛回荡着无数逝者无声而执着的呐喊。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