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由来泼水节来源(专业13篇)

时间:2023-12-04 12:47:04 作者:琉璃

在写优秀作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小编特意找来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摘抄,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启发。

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的来源在傣族民间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据说在远古时傣族地区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恨之入骨,却又奈何不得。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作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中套出其致命弱点,才将魔王置于死地。但当魔王的头掉在地上时,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魔王的头,大火即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七个姑娘便轮流抱着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轮换时,人们便向抱魔头的姑娘泼水,以冲去身上的血污,洗去一年的疲劳。此后,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期间,犁田、栽秧的农忙季节即将开始,为辞旧迎新,祈求佛祖和天神保佑五谷丰收、人丁兴旺,人们尽情欢乐,互相祝福。节日的前几天,傣家便忙着杀牛宰鸡,清扫房屋,擦洗碗盏用具,缝制新衣,准备节日的食品和祭品。节日活动要持续三至四天,第一天叫“宛多尚罕”,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宛叭宛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即傣历元旦;中间的一天或两天是介乎两年之间的空白,叫做“宛脑”。节日的第一天清晨,男女老幼都要沐浴更衣,青年们则盛装打扮。有的地区在泼水节的前一天,青年男女还要上山采摘野花和树枝,在佛寺前扎花房或搭花塔,同时还要堆沙塔。泼水节这一天,人们很早就抬着供品到佛寺里赕佛。这时,姑娘们挑来一担担飘着花香的清水,倒进用木料做成的龙身里,香水从龙口中流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人们用洗过佛像的水洗眼睛,祈求佛的保佑。老人们用手和树枝洒水,彼此洗尘,互相祝福。年轻人先为老人泼水祝福,后来便用盆、桶泼,边泼边欢歌,越泼越高兴、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和“水——水——水”的欢呼声响成一片。过往行人和远方的来客也要参加泼水,以示祝福。

泼水节期间,还举行赛龙船、丢包、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等。

泼水节由来作文:泼水节来源

豪诺索是傣族泼水节食品,也是傣族年节家家必备食物。实际就是年糕的一种,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原料:糯米,赤砂糖,芝麻,紫苏子,花生仁,芭蕉叶,石梓花,清水。

做法:将石梓花晒干磨粉。红糖切细,苏子焙香、芝麻焙香春成泥,花生米焙香去皮舂成粒粒。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泡4小时磨成浆,滤去水分成吊浆面。将上述配料放入吊浆面拌匀成面团,芭蕉叶洗净烫软切成方块,用两层芭蕉叶放入面团包成方扁形的小包,入笼蒸熟即成。

香茅草烤鸡肉。

香茅草,为多年生草本,最重要的热带香料作物。傣族常用香茅草的嫩芽和小叶作香料烹制菜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香茅草烤鸡”。色泽金红,鲜香酥脆,滋嫩爽口,享誉春城。

原料:仔鸡1只,花椒叶10克,野香菜50克,精盐10克,香菜50克,胡椒粉5克,葱20克,酱油30克,金芥10克,青辣椒20克,姜10克,香茅草100克,蒜10克,熟猪油150克。

做法:将鸡宰杀煺毛,去内脏,清洗干净,斩去脚爪,从背部开刀,去骨,用盐搓揉鸡身,抹酱油10克上色。香茅草50克、金芥、野香菜、香菜、辣椒、花椒叶、姜、葱、蒜、胡椒粉、盐、酱油20克入碗,兑成香汁;将鸡捶松,反复抹上香汁,香汁渣填入鸡腹内,用香茅草捆扎成全鸡状,上竹架夹好,放在木炭火上烘烤,边烤边刷上猪油。待鸡烤熟、香茅草烘干,解开竹架,改刀装盘即成。

酸笋煮鱼。

云南傣族名菜,清新的笋子经过研制,自有特殊的酸味,用来煮鱼。掩盖鱼的腥味同时又有清笋的香味及酸味,云南人特别爱吃。

原料:鱼一条,酸笋,姜葱,糖,酱油,水,料酒,辣椒。

做法:鱼一条,擦干水;将鱼煎熟;准备好酸笋、姜葱;锅里放油,放入姜葱爆香,再放入酸笋略超,加糖、酱油、水、料酒,再将煎好的鱼放入汤汁里烧几分钟。待汤汁超不多煮干时,即可。加点辣椒更开胃。

叶包蒸猪肉。

景洪市傣族的风味食品丰富多彩,尤其是叶包蒸猪肉特别出名,是当地的特色菜。

原料:猪肉,葱,蒜,姜,青辣椒,粉,香茅草,盐。

做法:将猪肉剔掉皮,洗净,剁碎,放在盆里;将葱、蒜、青辣椒切好,把香茅草结成一个小疙瘩,放入盆内,撒上盐和花椒粉,与剁好的肉调匀,然后用芭蕉叶包成一个一个小包,放在甑子里蒸熟就可食用了。

节日活动。

浴佛。

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赛龙舟。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泼水节是几号?

西双版纳泼水节(傣族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泰国泼水节在每年的4月13日,历时三天,是泰国的重要节日。

东坑泼水节(卖身节)在每年二月初二,是东莞每年一届比较隆重的节庆活动。

泼水节由来作文:传统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是我国傣族的新年节日。在傣历6月15日(清明节后10日左右)进行,历时3—5天。节日期间,男女老幼身着盛装,互相追逐泼水祝福,并燃放“高升”(焰火),载歌载舞,竞赛龙舟。新中国成立后,泼水节期间,增加了文艺会演、电影晚会、展览、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个凶恶的而且魔法无边的魔王,对百姓欺压掳掠,无恶不作。他抢了人间一个名叫南粽布的美丽公主为妻。

有一年6月,傣族过年魔王也为南粽布贺年。南粽布趁魔王喝得酩酊大醉之际,了解到魔王的致命弱点,即用其头发丝可勒断其脖颈。为给天界和人间除害,南粽布在魔王熟睡之后,按此法将其头颅勒下。谁知魔王头上滴下的每一滴血都变成了一团火向人间蔓延,南粽布忙把魔王的头紧紧抱住,火被熄灭了。浑身血污的南粽布终于回到了人间,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污,都向她泼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南粽布,在每年过节时就互相泼水,用洁净的水冲去身上的污秽,迎来吉祥的新年。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更多热门节日文章推荐:

1.傣族的泼水节700字作文。

2.世界水日活动策划方案。

3.幼儿园亲子复活节活动方案。

4.20爱耳日宣传主题资料汇总。

5.2015世界气象日主题及历年主题。

6.2015年第2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总结。

泼水节由来作文:泼水节来源

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

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

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双版纳泼水节其实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铓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此节日为“比迈”,意即“新年”;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的傣族又分别称此节日为“尚罕”、“尚键”,两词均来源于梵语“samkranta”,意为“周转”、“变更”、“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布朗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也过此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的起源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这一节日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的色彩。

泼水节由来作文:传统节日泼水节

传统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关于泼水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姑娘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并把魔王的头扔进了江里。乡亲们又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此,为了表示对七位姑娘的怀念和感谢。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传统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傣族泼水节由来作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是我国傣族的新年节日。在傣历6月15日(清明节后10日左右)进行,历时3—5天。节日期间,男女老幼身着盛装,互相追逐泼水祝福,并燃放“高升”(焰火),载歌载舞,竞赛龙舟。新中国成立后,泼水节期间,增加了文艺会演、电影晚会、展览、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个凶恶的而且魔法无边的'魔王,对百姓欺压掳掠,无恶不作。他抢了人间一个名叫南粽布的美丽公主为妻。

有一年6月,傣族过年魔王也为南粽布贺年。南粽布趁魔王喝得酩酊大醉之际,了解到魔王的致命弱点,即用其头发丝可勒断其脖颈。为给天界和人间除害,南粽布在魔王熟睡之后,按此法将其头颅勒下。谁知魔王头上滴下的每一滴血都变成了一团火向人间蔓延,南粽布忙把魔王的头紧紧抱住,火被熄灭了。浑身血污的南粽布终于回到了人间,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污,都向她泼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南粽布,在每年过节时就互相泼水,用洁净的水冲去身上的污秽,迎来吉祥的新年。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来源简介说明

泼水节的由来,在傣族民间有个神话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统治傣族地区的火魔,乱施淫威,致使民间没有风雨,庄稼不能生长,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火魔有从民间姑娘中抢去的七个妻子,她们目睹火魔残酷狠毒,对民间的疾苦非常同情,决心为人民除掉祸根。

因火魔练得法术,七个姑娘设法将它杀死。后来她们佯装挑逗他高兴,施巧计探得根除火魔的秘密。一天,她们设丰盛酒宴,陪劝火魔饮酒。聪明勇敢的七姑娘乘火魔大醉熟睡之机,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火速地勒住他的脖子。果然,火魔的头颅立即掉在地上,滚到哪里便烧到哪里。随着火势不断扩大,眼看即将燃至附近的房屋,大姑娘急中生智,迅速将魔头抱起,地上的熊熊大火马上熄灭,火魔也随之消失,为了使人民不再遭受火魔的迫害,七个姑娘轮流抱住魔头,并用轮换的空隙用水冲洗身上的污秽,一直到火魔的脑袋化成尘土为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傣家七个姑娘的英勇精神,于每年消灭火魔的日子,互相泼水祝福。事实上,泼水节源于印度。泼水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被佛教采用。,这种仪式约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传人云南傣族地区。隆着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扩大,泼水的习俗在民间广泛流行,并与当地的神话融合,形成隆重的固定节日。

1961年4月,周恩来陪同缅甸领导人穿着傣族服装,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州府允景洪,同各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给泼水节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节日中的许多陈规陋习已经废止,增加了健康的内容。通常是第一天开庆祝大会,各族军民共贺佳节:次日举行欢快的泼水仪式;第三日赶摆,参加物资交流活动。

泼水节的传统食物来源

豪诺索是傣族泼水节食品,也是傣族年节家家必备食物。实际就是年糕的一种,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原料:糯米,赤砂糖,芝麻,紫苏子,花生仁,芭蕉叶,石梓花,清水。

做法:将石梓花晒干磨粉。红糖切细,苏子焙香、芝麻焙香春成泥,花生米焙香去皮舂成粒粒。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泡4小时磨成浆,滤去水分成吊浆面。将上述配料放入吊浆面拌匀成面团,芭蕉叶洗净烫软切成方块,用两层芭蕉叶放入面团包成方扁形的小包,入笼蒸熟即成。

香茅草烤鸡肉。

香茅草,为多年生草本,最重要的热带香料作物。傣族常用香茅草的嫩芽和小叶作香料烹制菜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香茅草烤鸡”。色泽金红,鲜香酥脆,滋嫩爽口,享誉春城。

原料:仔鸡1只,花椒叶10克,野香菜50克,精盐10克,香菜50克,胡椒粉5克,葱20克,酱油30克,金芥10克,青辣椒20克,姜10克,香茅草100克,蒜10克,熟猪油150克。

做法:将鸡宰杀煺毛,去内脏,清洗干净,斩去脚爪,从背部开刀,去骨,用盐搓揉鸡身,抹酱油10克上色。香茅草50克、金芥、野香菜、香菜、辣椒、花椒叶、姜、葱、蒜、胡椒粉、盐、酱油20克入碗,兑成香汁;将鸡捶松,反复抹上香汁,香汁渣填入鸡腹内,用香茅草捆扎成全鸡状,上竹架夹好,放在木炭火上烘烤,边烤边刷上猪油。待鸡烤熟、香茅草烘干,解开竹架,改刀装盘即成。

酸笋煮鱼。

云南傣族名菜,清新的笋子经过研制,自有特殊的酸味,用来煮鱼。掩盖鱼的腥味同时又有清笋的香味及酸味,云南人特别爱吃。

原料:鱼一条,酸笋,姜葱,糖,酱油,水,料酒,辣椒。

做法:鱼一条,擦干水;将鱼煎熟;准备好酸笋、姜葱;锅里放油,放入姜葱爆香,再放入酸笋略超,加糖、酱油、水、料酒,再将煎好的鱼放入汤汁里烧几分钟。待汤汁超不多煮干时,即可。加点辣椒更开胃。

叶包蒸猪肉。

景洪市傣族的风味食品丰富多彩,尤其是叶包蒸猪肉特别出名,是当地的特色菜。

原料:猪肉,葱,蒜,姜,青辣椒,粉,香茅草,盐。

做法:将猪肉剔掉皮,洗净,剁碎,放在盆里;将葱、蒜、青辣椒切好,把香茅草结成一个小疙瘩,放入盆内,撒上盐和花椒粉,与剁好的肉调匀,然后用芭蕉叶包成一个一个小包,放在甑子里蒸熟就可食用了。

返回目录。

泼水代表消灾免难泼水节分三日,其中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泼水节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因此,人们相信,泼水能让自己心灵变得干净,以迎接“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来新的美好一年。寄托了人们对善良正义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泼水节中,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的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祝福,尽情的泼向每一个你想祝福的人。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除了“丢包”游戏外,相互泼水之间,泼得越多代表越多的祝福和关心,在一来一往的泼水间,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返回目录。

泼水节的来历和习俗:泼水节的由来

有一年,缅王在宫中遇到神仙下凡,缅王龙心大悦,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泼洒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涤旧除污,迎新接福。根据缅甸的传统信仰之说,人多多少少都是有罪的。人们相信这些罪过可以用干净的水来洗刷,净化心灵与思想,从而在新年来临之际确保自己是清白之身。

过去每年,为了欢度泼水节,举国放假5天。今年,政府大惠于民,放长假10天。据说,原因有二:一是希望将泼水节打造成象西方的圣诞节一样的主要节日;二是让在新首都内比都辛勤工作的各级公务员有更充裕的时间返回仰光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有了“长假”的概念,节前的市场供应立马呈现“经济规律”,人们纷纷抢购年货,带动菜价上扬。节日里,商场、餐馆几乎全部歇业,想找个地方买东西、吃顿饭,都很难如愿。

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人人载歌载舞,相互泼水。泼水象征着温馨、清凉、吉祥。缅甸人以泼水送旧迎新,祝愿来年去除污秽,消灾减难。

泼水看似简单,但细究起来,也有文雅与狂野之分。所谓文雅型,这主要是对一些贵宾。讲究的人,用香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至于狂野型,主要是青年之间对泼。这些人泼起来简直是不要命,他们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管喷浇。而泼洒的水,往往是由大冰块溶化的冰水,浇在身上,冰凉刺骨,寒意顿生。

缅甸人大多信奉佛教,男女老少温文尔雅,谦恭有加。可到了泼水节,他们象换了个人似的,尽情宣泄,无所顾忌。年轻人可以从早到晚恣意狂饮,醉酒当歌;也可以当街狂舞,引来围观者一片喝彩。此刻,纵观满街的年轻人,竟找不出一个身穿传统服装—“纱笼”(缅甸全国上下,男女老少,均着此服,俗称:国服)的,取而代之的尽是入时、前卫的奇装异服,多数年轻人则更钟爱黑色文化套衫加牛仔裤。

泼水节期间,有三种人不会被水泼身,一是穿着袈裟的僧侣,二是身怀六甲的孕妇,三是老年人。除此之外,人不分男女,位不论高低,财不区多寡,彼此之间,即使素不相识,也可以相互泼水。这个时候,男人“欺负”女人,小孩“犯上”大人,也不会被责骂。相反,人们被泼得越多越高兴,因为水象征着幸福。

在缅甸,4月份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候。大家互相泼水过年,既感受到了节日带来的喜悦,又给炎炎夏日带来了难得的清凉。这个时候,城市的主要街道两旁一下子会出现许许多多的临时舞台(泼水站),都是由市民、企业自发组织或由政府出面搭建而成。今年,仰光的大街小巷旁搭建的泼水站有300多个,短短1.3公里长的茵雅路上竟汇集了130多个。有的宏大气派,有的小巧玲珑,但共同的特点就是向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尽情泼水,让人们以水为纽带分享节日的欢乐。泼水站周围,到处可见年轻人狂欢的场面:舞台中央男女青年载歌载舞,舞台临街一边大家手执水管把水洒向过往的人群和车辆;一辆辆敞篷泼水车从泼水平台前依次缓缓通过,车上的人们更愿意在台下多逗留一会,甘心接受这清凉的祝福。

缅甸的泼水节一直带有浓浓的文化气息,但现在也逐渐渗进了商业味道,可谓是与时俱进。一些公司、企业抓住泼水节商机大做宣传,它们的泼水站搭建得非常气派,广告味十足,还邀请明星站台走秀、尽情放歌,时而也会在现场派发免费的商业宣传品,吸引的围观者众多,场面十分火爆。

在街上,一些驻缅外交官、来缅旅游的外国人也加入到泼水行列,他们在充分感受这异国风情,分享缅甸人的节日快乐。有几个西方游客虽被浇得浑身水淋淋,但仍乐此不疲,游兴不减,其中的一位女“老外”更是兴奋异常,忘乎所以,毅然脱去外衣,露出比基尼,引得目前文化尚未完全开放的缅甸青年久久驻足,欢呼雀跃,不愿离去。

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那么大家知道傣族泼水节的由来吗?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资料仅供大家参考!

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

人们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蘸水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其实,泼水节为傣族的新年,它起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距今约720xx年,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由来及风俗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祥,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泼水节是我国傣族的新年节日。在傣历6月15日(清明节后10日左右)进行,历时3—5天。节日期间,男女老幼身着盛装,互相追逐泼水祝福,并燃放“高升”(焰火),载歌载舞,竞赛龙舟。新中国成立后,泼水节期间,增加了文艺会演、电影晚会、展览、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个凶恶的而且魔法无边的魔王,对百姓欺压掳掠,无恶不作。他抢了人间一个名叫南粽布的美丽公主为妻。

有一年6月,傣族过年魔王也为南粽布贺年。南粽布趁魔王喝得酩酊大醉之际,了解到魔王的致命弱点,即用其头发丝可勒断其脖颈。为给天界和人间除害,南粽布在魔王熟睡之后,按此法将其头颅勒下。谁知魔王头上滴下的每一滴血都变成了一团火向人间蔓延,南粽布忙把魔王的头紧紧抱住,火被熄灭了。浑身血污的南粽布终于回到了人间,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污,都向她泼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南粽布,在每年过节时就互相泼水,用洁净的水冲去身上的污秽,迎来吉祥的新年。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麦帕雅晚玛”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泼水有两种、但是大多都是为了跟新年放鞭炮一样、都是图一个好彩头、其中有祝福和祈祷的意思。

文泼:比较传统的方式,用木盆装满清水,再用枝桠沾着水轻轻泼在别人身上。

傣家人到井里取来干净的水,事先会盛放一些鲜花诸如缅桂花等,让水有香味,然后到寺庙里去"赕佛",之后再用这些带有芳香的水给佛像清洗身上的灰尘,之后大家互相用小树枝(诸如九里香树枝)蘸取小盆里的香花水,首先向德高或年长者身上轻轻洒去,再互相帮助向自己想要祝福的人身上洒去。以示新的一年,给对方最真诚和美好的祝愿。

武泼:用木盆装满水,把一盆直接全部泼出去。在泼水节中谁被泼的水越多,象征着该年谁最幸福,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

泼水节来源简介说明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

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