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汇总21篇)

时间:2023-11-11 16:44:28 作者:温柔雨 优质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汇总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和机会。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在写作中给大家一些指导和参考。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是以生态文明观为核心,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全新理念。我深深感受到,这一思想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我亲身参与的水利项目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将从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创新发展、文化传承和对个人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水利建设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强调生态优先、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我实践的水利项目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水文地质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项目,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只有深入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地用水、治水,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我们还要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促进河流的水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其次,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等。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首先,我们必须坚决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将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估,确保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我们要切实保护并修复生态环境,在水利建设中采取生态补偿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最后,我们还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加强水利工程后期管理与维护,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运行。

然后,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催生了许多创新发展的实践。在我参与的水利项目中,我们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我们提高了工程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在水库工程中,我们采用了新型渗水工程技术,减少了水库的蓄水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发电的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广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灌溉用水、生态用水等多种用水方式,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多元化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利文化的传承。水运文化、水利智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更注重挖掘和传承传统水利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弘扬水利文化,组织开展水文化活动,加强水利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提升公众对水利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推动水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对我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在实践中,我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绿色施工、节约用水。我也深入学习了水利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通过参与水利建设,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而言,水利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新的理念,它强调生态优先、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通过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水利生态文明事业向前发展。而对于个人而言,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了我们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我相信,在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水利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心得体会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个人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多篇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资源丰富和多样性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从南到北地域的多样性造就的丰富资源培育了我们国家的众多人口,但是资源的攫取和利用总是有限的而且过度消费资源的代价同样使我们无法承受的,雾霾、水体污染、等新的污染关键词不断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净化器、自来水过滤器、和防雾霾口罩在现在象征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大环境越来越危险,而这恰恰是我们民生最大的问题所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时时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保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已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点。令人欣慰的是,蓝天保卫战早已打响,且成果斐然。但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还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蓝天白云。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百姓健康。要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要继续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亲水环境。

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不受污染的土地……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明确而又迫切,而且是惠及民生的最大保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心得体会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文本参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习近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频频以妙言隽语生动阐释。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国务院、生态环境部领导的批示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入脑入心、融入血液;进一步建立公开透明、程序严谨、制度完善、行为规范的运行机制,锻造执法严格、敢于负责、作风过硬的环保卫士。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部门联合执法监管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环境问题涉及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物,要实现可持续发现,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人人都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坚决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首先,要建立追责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其次,要增强环保意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可通过标语、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等手段,结合精准扶贫、送法进乡村等活动,开展一系列保护生态的法治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最后,要加强联合执法。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等要加强联系,逐步实现对生态环境资源领域案件的实时监督,打通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心得体会

制度是关系到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党的xx大以来,我们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但是,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三期叠加”(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时期,因此,搞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依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我国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历史过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与西方多元治理不同,中国特色的治理突出的是一元多体和依法治理,即要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调、公众参与、依法保障统一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这就是要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里的生态文明制度指的是生态文明领域的规范、规章、标准的制度化成果。20xx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xx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面向未来,xxxx提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了建立和完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必须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领导,党要提高自身领导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从顶层设计来看,我们可以考虑设立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之类的机构,推动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第二,必须强化各级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将各级政府打造成为生态型政府。从机构设置来看,应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领域大部制改革,将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和草原管理等职能进一步整合起来,以增强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第三,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依法大力发展群众性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强化各类社会主体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第四,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规定,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体系。在此前提下,要推动设立生态文明领域警察队伍、法庭,严格执法。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在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统一起来,使二者携手同行。

在国内层面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美丽的中国”。因此,我们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我国以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在国际层面上,我们要立足于地球村的实际,面向全球性问题,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倡议,大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我们要在坚决反对资源殖民主义、环境霸权主义、生态帝国主义的前提下,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积极推进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气候命运共同体、能源命运共同体、生态命运共同体。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推动实现国际生态正义,支持和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在让“富强美丽的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交相辉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坚持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xxxx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自然资源公有的性质,依法防范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流失和贬值;我们必须保证生态产品的公共性质,大力生产和供给优质的生态产品;我们必须保证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我们必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在当下,只有坚持共有、共建、共治、共享的底线原则,我们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

总之,我们不仅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丽,让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富强美丽宜人,而且要把地球家园建设得更加清洁美丽,让世界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清洁美丽动人。最终,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和解的共产主义理想。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一直积极倡导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而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完善水利工作内容和方法,保护好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本文将从推动水库生态修复、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加强水利工程维护、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介绍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推动水库生态修复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水库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水资源调节与利用工程之一,但长期以来,一些水库因为不规范的管理而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水库生态修复,对于提升水库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水库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开展水库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明确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例如,针对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湖泊水质净化等措施,提高水库水质。只有这样,水库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其次,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乡村自然资源是农民的基本生存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水利工程施工和农田水利建设等往往会对乡村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推动农田水利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尊重和保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乡村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水利的可持续性。比如,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要精确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方式,确保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自然资源协调发展。

另外,加强水利工程维护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水利工程是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的关键设施,但水利工程长期运行后,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水利设施老化、水土流失等。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势在必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水利设施的日常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有效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此外,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也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水土保持是指维护和改善水土资源的一系列措施,具有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生产能力等多重功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征地拓荒对土壤的破坏,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技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要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促进乡村发展。

最后,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求。水资源是生命之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水资源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推动可持续利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水资源的全面规划和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并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水利生态文明的目标,保障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综上所述,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水库生态修复、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加强水利工程维护、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水利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保护好水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需求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环保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和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转型发展,绿水青山是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用牺牲“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老路注定是行不通的,产业转型注定要经历阵痛期,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个坎。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生态先行、点绿成金”。

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旨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影响。以下是我对这一主题的连贯的五段式文章。

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旨在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它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往往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长期以往,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改变这种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段: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环境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强调了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应当对生态环境承担起责任。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强调了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创建者和维护者。我们不能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碳排放等,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生态环境文明思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都积极开展了环保宣传和投资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共识的形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才能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总结起来,生态环境文明思想是新时期提出的重要理念和思想,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了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应当对于生态环境承担起责任,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同时,社会共识的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才能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新结合。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把握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战略方向、布局、路径、环境、方法,开创了一个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完整理论体系,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民族理性,体现了当今时代民族理性与世界理性的圆融和合通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最主要最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基本认识。这些基本认识是来源于实践、完善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规律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总结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实践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科学认识实现未来发展趋势、重点、方略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自觉认识运用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中一个又一个胜利,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走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立富强梦想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屹立于世界历史潮头。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有底气和自信,对如何带领人民执好政、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顺应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探索中,始终坚持理论先导、执政为民、联系群众、发展为要、制度为本,不断提高执政兴国的能力,对执政目标、方式、手段、条件、方略的认识更加完善。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制度、战略、条件的认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战略布局和具体方法,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真正枝繁叶茂。我们以人类社会发展为己任,超越对抗竞争,扩大合作协商,看清大势和主流,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方向、前景、载体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世界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在全球治理变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党的**大以来又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这些规律性认识来之不易,是500多年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深刻记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宝贵经验的高度凝结。这些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关于怎样建设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有效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认识,是指导我们党长期执政兴国、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理论遵循。

深化把握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党执政必须强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大特点和优良传统。始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党、治党、兴党,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不断发展的理论成果锤炼党、武装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革命性,成为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优势,是党治国理政的前提条件。我们党执政7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理论建设是党的一项根本建设。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党执政必须聚焦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精会神抓好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党执政必须打牢的组织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长期执政、执好政。要把管党治党作为政治责任,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深化把握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正确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和总任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内容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把握“五位一体”,要深刻认识到五个方面缺一不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整体,要形成联动效应;深刻认识到五个方面建设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体现了不同领域的工作着眼点;深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建设重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深刻认识不同时期每一个建设也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具体推进每项建设时要结合现实的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从根本上解决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全面。党的**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深化了对这个战略布局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发展动力、制度保障和领导力量,分阶段有重点有策略地综合推进,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现实的总体路径。

始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效率与公平、需求与供给、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城乡及其内部、民族宗教、军队和地方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方法。社会主义建设要讲辩证法,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过程必须面对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深化把握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体趋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在长期竞争中加强包容合作,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体系变革的要求突出,国际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多新的历史课题。共同用好发展机遇,共同努力合作应对各种风险,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的深刻把握,是国际社会共同**当下发展与安全难题、正确处理相互关系所应秉持的共同愿景和目标,要求世界各国从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扩充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内涵,摒弃传统的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利益深度融合,共同应对各种问题,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其所指向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价值取向。要始终将现实的人作为价值主体和归宿,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尊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社会机制,促使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的化解包容。同时要尊重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努力使人的活动不产生破坏自然的严重后果,实现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共生共荣。

尊重各个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结合实际确立完善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现形式。人类社会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不可能简单照搬照套同一种方式,只能采取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中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在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成功道路。中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选择。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新疆工作面临的形势,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战略举措,全面部署了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点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新疆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思考,研究贯彻落实措施。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思想【九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需求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环保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和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转型发展,绿水青山是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用牺牲“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老路注定是行不通的,产业转型注定要经历阵痛期,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个坎。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生态先行、点绿成金”。

“春来江水绿如蓝”“绿树村边合”“浓绿万枝红上点”……这些千古佳句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绿”,我们大家都知道,绿色代表着大自然,是一个极其美丽的颜色,然而,在最近几年,绿色就逐渐要逐渐消失了。

一位美国社会学家说过:“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这样,虽然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但是如果我肆意地索取,那么,当过去若干年以后,蓝天白云、花草树木、清澈河流,以及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儿,也只能在梦境中出现罢了。在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将会承受着我们破坏生态的恶果,那时我们流下悔恨的泪水,那就已经太晚,太晚了。也许若干年后,当最后一只鸟儿死亡之际,我们人类的进步也将戛然而止。

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从而保护那些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竹筷,节约一张纸……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要保护生态家园的准则,只有遵守这些准则,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述了四方面关系、具有四方面重大意义(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锚定了生态坐标;深刻阐释了环境与民生的关系,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新的特定内涵;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提供了方向引领;深刻阐释了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厚植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让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源远流长,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作出深刻阐释和科学谋划,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深刻思考,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果(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在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果。一是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特点。所谓“根本性”就是挖根子、抓要害、找关键,即要挖掉存在问题的根子,抓住造成问题的要害,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所谓“开创性”,就是要破除旧思想、克服旧习惯、“创”出新路子,即破除只要发展不要生态、gdp是唯一政绩的旧思想,克服要发展就挖矿找地、要增长就加大开发力度的旧习惯,“创”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所谓“长远性”,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透,着眼于长远性目标,着力于持久性奋斗。二是全面部署,重点突破,切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三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所谓“历史性”变化,就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从来没有取得的成效、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局面,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做到了、我们取得了、现在出现了。所谓“转折性”变化,就是长期形成、仍在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严重问题、发展势头得到有效解决和明显遏制,自然环境状况和发展向好的方向前进。所谓“全局性”变化,就是包括思想理念、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发展规划、工作措施、行为方式、制度法制等事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工作,都有全面部署、全面安排、全面推进、全面见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庄国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原则和路径,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思想认识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发展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述阐述了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要求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找到了一条重塑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路径。在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的重要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具体落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舜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思想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体现了理论的创新性、论断的科学性、指导的全局性、影响的长期性、实践的有效性和内容的体系性。一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的新境界。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把生态环境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是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我国迈向新时代的文明自觉和自信。四是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生态文明是一种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经济区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载体,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在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层关系: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使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资源丰富和多样性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从南到北地域的多样性造就的丰富资源培育了我们国家的众多人口,但是资源的攫取和利用总是有限的而且过度消费资源的代价同样使我们无法承受的,雾霾、水体污染、等新的污染关键词不断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净化器、自来水过滤器、和防雾霾口罩在现在象征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大环境越来越危险,而这恰恰是我们民生最大的问题所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时时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保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已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点。令人欣慰的是,蓝天保卫战早已打响,且成果斐然。但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还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蓝天白云。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百姓健康。要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要继续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亲水环境。

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不受污染的土地……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明确而又迫切,而且是惠及民生的最大保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和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三者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源头活水。

二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一部单独论述生态文明的专著,也没使用过“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们的生态思想却渗透于他们的所有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人类盲目对自然破坏的行为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必须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丰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是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了治理环境污染,很多国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八大公害”事件,持续恶化的生态危机使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了反思与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从《寂静的春天》《人类环境宣言》《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世界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反思不断深入,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要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保留继续发展的潜力,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指明了方向,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重要借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团结凝聚群众的前沿阵地。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意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注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进取精神和强大力量,经历各种曲折和失败而愈挫愈勇,最根本的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基本政治优势,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是推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制定并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深得党心民心。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做好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要靠党组织来保持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团结带领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责定位。党的基层组织就要着眼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聚焦职能职责,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引领,自觉做好群众工作,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唱主角。

要着力组织群众,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磅礴力量。提高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是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组织集中起来,实现高效聚合。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大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让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领导和带动群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组织、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内外干部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打造网上交流共享、在线服务平台,组织群众在网上交流、协调、解决问题,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要注重宣传群众,增强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群众,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广大群众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广大群众立足本职作贡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解疑释惑、沟通协调,统一群众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把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要坚持凝聚群众,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要坚持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持组织引领,引导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广泛参加基层社会治理,使各类组织和群众成为党的左膀右臂。坚持机制引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群团带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推行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引领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要努力服务群众,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围绕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任务落实,办好那些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具体的、琐碎的事,办好那些就医、就业、就学、养老、环保等老百姓感到难办的事、烦心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坚持“好事”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做,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等做法,开展党员社区报到、志愿服务、责任区、示范岗、结对帮扶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实施交通、水利、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真心实意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解难事。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立足担当新使命、发挥新作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要健全基本组织,构建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许多地方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的变化,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覆盖,取得明显成效。要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避免出现党的群众工作盲区和“空白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要建强基本队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头雁。要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以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从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居“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书记。聚力精准脱贫攻坚,选好派强驻村工作力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落后和维稳形势复杂的村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

要落实基本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基层党组织是党员锤炼党性的熔炉,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能够经常开展、取得实效。从严管理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开展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近年来,许多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采取建立基层联系点、实地调研、民情夜访、驻村帮扶等形式,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入户,推动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下沉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深化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对党支部的信任度。

要强化基本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水平。着眼推动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条件为群众服务,大力解决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管理、有场所议事的问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推动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和干部周转房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逐步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五大体系(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肖铮)2013年2月、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甘肃视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要求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于祁连山生态保护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评价。

对于甘肃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厚重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甘肃省委省政府牢牢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动形成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刚性约束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自觉。弘扬古浪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初步形成了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彰显甘肃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二是出台《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增速高出全省gdp增速1.6个百分点。三是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取消对甘南、临夏和75个县的gdp考核,实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四是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设立跨地区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专门法庭,探索环境资源案件审判的甘肃模式。稳步推进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五是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按照“抓点、带面、治污、降耗、增绿”的思路,积极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执行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共同对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要使这一套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理清不同主体的内在激励和行为特征,分析对不同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要不断地改善外部环境、理顺内部机制,使法治、行政、市场、社会规范等不同手段能够及时有效地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福祉发挥作用。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秘书长刘青松)注重发挥体制机制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完善生态文明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建设体系,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等,统筹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有一批地方率先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浙江省丽水市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形成多条示范引领全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浙江省湖州市建立了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等制度,近5年来全市财政累计安排生态引导资金近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120多亿元;福建省南平市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模式,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光泽县主动融入南平市生态资源保护开发运营,探索“山水生态银行”试点;全国林改第一县福建省武平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率先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盘活林农资产,率先探索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机制,让原本待砍伐商品林变身“绿色不动产”,率先探索兴“林”扶贫机制;安徽省旌德县在全省率先推进林权收储担保融资试点,创新实施“林农增收五法”,实现“不砍树能致富”;江西省崇义县打造“崇义绿色生态板块”,建立了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平台。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近年来,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学习探讨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其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生态文明思想的体会与感悟。

首先,生态文明思想关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生存问题。而生态文明思想则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解决了过去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人类对自然的更好利用和管理。

其次,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对于当今社会而言,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一个共同关切的问题。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可以通过推行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生态文明思想不仅鼓励人们在个人生活中积极行动,也要求政府加强环境立法和监管,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最后,生态文明思想提倡节约、循环、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摒弃浪费、铺张的消费观念,积极倡导简约生活,降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这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减少家庭垃圾排放,鼓励回收利用,选择环保能源和绿色交通方式等。只有坚持节能减排,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的守护者,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使地球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

总之,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导。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我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推动绿色发展,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相信,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地球的家园。

生态思想心得体会

生态思想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逐渐认识到了生态思想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对生态思想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首先,生态思想让我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过去,人类常常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者,随意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生态思想让我明白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系,由多种生物相互作用而形成。每个物种都在维持着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当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而人类的行为往往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就会失去养分来源、生态环境也会变得不适宜我们生存。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再次,生态思想使我明白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代价。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追求绿色发展。我们需要转变发展理念,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最后,生态思想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保护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每个人的一次次小小行为累积起来,便能够构成大的力量,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比如用水更加节约,减少垃圾产生,选择环保产品等。只要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付诸实践,环境问题就能得到缓解,我们才能居住在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总之,生态思想让我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以及每个人应该积极承担起环保责任。这些思考和体会让我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给了我应对这些问题的信心。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我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文明的思想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不断增加,生态文明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通过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在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了生态文明的一些思想和心得,这些体会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然而,生态文明的思想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利用并保护它们。在我的生活中,我逐渐改变了对资源的使用方式,减少了浪费,选择了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地减少了自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求我们转变对待经济发展的态度。传统上,人们追求的是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而生态文明的思想提示我们,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反,我们应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中,我发现只有当我们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相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努力遵循生态文明的思想,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次,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求我们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全球气候变化、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思想提醒我们,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实践中,我参与了一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项目,亲身感受到了环境的脆弱性和修复的困难性。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的决心,并为此做出了努力。

最后,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求我们践行低碳生活方式。高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来自能源、交通和农业等领域。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食品浪费,倡导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在实践中,我学会了节约用水、节能用电,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并积极向身边的人传播这些理念。虽然这些举措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个人都能践行低碳生活,积少成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生态文明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转变对待经济发展的态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思想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践行生态文明的思想,我们就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努力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思想教会了我关爱自然的重要性。我们的家园是地球,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需要保护和照顾好我们的家园。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以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思想启示了我建设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传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模式中生活,这种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我明白了节约资源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我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尽可能地使用可回收的物品,开展环保的交通方式等。这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不仅让我受益,也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三,生态文明思想引导了我全面认识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对环境的保护,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全面思考。生态文明强调绿色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始终牢记生态文明的内涵,努力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四,生态文明思想引发了我对于可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深思。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我认识到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确保我们的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因此,我坚定地支持和参与各种对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和行动,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到更多的人。

最后,生态文明思想也引发了我对于个人责任的思考。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实际行动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我明白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因此,我会牢记生态文明的思想,时刻关注环保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总之,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乎每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理论。通过学习和实践生态文明思想,我更加坚定了对自然保护的信念,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加深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我愿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传播给更多的人,共同创造一个美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生态思想心得体会

生态思想是一种关注和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在当代社会,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思想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我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也逐渐体会到了生态思想的深意和价值。下面,我将从生态思想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以及我个人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生态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人们树立起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在现代社会,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生态破坏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曾参加过一个以生态为主题的社区活动,我们一起种植花草树木,清洁环境,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还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改善社区氛围。

其次,生态思想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生态思想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生态系统的平衡。在现代社会,过度的人类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然而,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并且采取行动来保护生态系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在我所在的城市,政府正在推行节水措施,呼吁市民减少浪费水资源,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这样的措施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通过这些措施,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思想对于维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最后,生态思想对于我个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接触生态思想后,我开始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努力减少个人的碳排放量。我从自己的生活开始,减少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选择更加环保的购物袋和饭盒。我还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例如清洁河道和植树活动。通过这些行动,我提高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此外,生态思想也教会了我关注和尊重他人。当我们关照自然环境时,也需要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生态思想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生态思想要求我们树立起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并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态保护思想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态保护思想。在生态保护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态保护思想的重要性和价值,也领悟到了它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以下是我对生态保护思想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识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近年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逐渐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家乡的大街小巷,我看到了过度开发造成的河流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亦时有发生,我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二段:理解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推行生态保护思想的实践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过去,人们常常认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存在着矛盾关系。然而,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是产业的基础、经济的后盾,只有实行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最终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会难以持续。

第三段:探索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生态保护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还需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的结合。生态保护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付出,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需要得到解决。在城市改造中,我们要注重保留文化遗产,推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在农村发展中,我们要注重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生态农业。只有将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段:认识到个体行动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也意识到个体行动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对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积极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了用水、用电的浪费,尽量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少买包装过多的商品等。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环保、绿化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生态保护不仅是大型工程和政策的推动,更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

在实践中,我对未来的生态保护充满了期望和信心。随着生态保护思想的深入推广,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政府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推行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的举措。同时,科技的发展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事业的成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生态保护思想的实践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理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索了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认识到个体行动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未来的生态保护充满了期望和信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为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

水利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水利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水利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并领悟到一系列与之对应的工作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思想理念,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传统的水利工程常常在保障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则要求我们在满足人民对水资源利用的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水为王”的观念,转变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实现水利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我们应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确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只有在全面了解水资源状况和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生态要求的工程规划。其次,我们需要实施节水措施,减少浪费。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大力发展非常规水资源是节水工作的重点。此外,我们还应加强水环境保护,改善水体质量。通过净化、修复水域生态,提高水环境质量,不仅能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将水利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到方方面面。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政策的出台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其次,水利部门应做好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管,确保项目在满足水资源需求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各级水利部门应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水利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提高整体水利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第五段:个人体会与展望。

水利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将积极参与到水利生态文明的实践中。首先,我将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合理利用水资源。其次,我将关注身边的水利工程项目,积极参与评估和监督工作,确保项目符合生态要求。此外,我也将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认知,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总结起来,水利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水利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为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生态思想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恶化,生态问题备受关注。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不能再对此置若罔闻,而是应该以生态思想为指导,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态思想的重要性以及转变自己的必要性。

首先,环境问题迫切需要人们积极行动。过去,人们的发展目标主要是追求经济增长、获取更高的生活水平。然而,这种模式的运作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我们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生态思想告诉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保护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并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减少浪费、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等小事做出贡献,共同构建绿色家园。

其次,生态思想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在过去,我可能随意购买不必要的物品,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然而,当我开始思考物品的来源和处理方式时,我发现自己贡献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现在,我更加注重购买环保产品,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我努力选择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减少对环境的负荷。

生态思想还帮助我重新认识了自然界的价值。以前,我可能会将大自然视为人类利用的工具,而现在,我深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不能再无视自然界的生态规律,毁坏生态系统。生态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永续发展。因此,我更加关注和尊重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避免捕杀和破坏珍稀物种,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

生态思想还影响了我对待动物的态度。在过去,我可能会将动物视为人的附庸,主动或被动地满足人类的需求。然而,现在,我意识到动物也是有感情、有权利的生物。我们不能再虐待动物或剥夺它们的自由。生态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和动物应该平等和谐地共存。我努力选择素食,减少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当我走进自然保护区,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时,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奇妙和动物的美丽,更加珍惜它们。

综上所述,生态思想使我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自然的重要性,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和对待自然和动物的态度。我们不能再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而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共同构建绿色家园。生态思想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以青山绿水作为目标,共同追求美丽的地球家园。

学习生态文明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资源丰富和多样性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从南到北地域的多样性造就的丰富资源培育了我们国家的众多人口,但是资源的攫取和利用总是有限的而且过度消费资源的代价同样使我们无法承受的,雾霾、水体污染、等新的污染关键词不断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净化器、自来水过滤器、和防雾霾口罩在现在象征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大环境越来越危险,而这恰恰是我们民生最大的问题所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讲话中时时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保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已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点。令人欣慰的是,蓝天保卫战早已打响,且成果斐然。但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还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蓝天白云。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百姓健康。要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要继续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亲水环境。

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不受污染的土地……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明确而又迫切,而且是惠及民生的最大保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