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1-21 10:36:15 作者:影墨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优秀17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范文范本是学习和研究写作的重要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规范和要领。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跟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建筑职业经济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只给中国的工业工业的发展供给了强有力的后台,并且为社会供给众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促动了有关工业行进,变成中国gdp的发展的支柱工业之一。可是任何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建筑职业在本身迅速发展的一起,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自然资本的很多耗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这么的严重的社会局势下,需求建造职业火急改变传统的发展形式,向着可继续发展的方向行进。这篇文章客观的对建筑职业的可继续发展方面进行研讨剖析,概述建筑经济可继续发展的路径,寻求一条最佳,最佳的发展建筑经济可继续发展的路子。

建筑职业是目前社会发展行进的不行短少的组成部分,为大家的出产和日子带来无穷的便当。当然,一起也给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跟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行进以及大家日子水平的进步,大家对于建筑职业也有了新的知道和了解。大家逐步开端考虑建筑经济给大家的日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开端评论该怎么改变建筑经济的发展形式,使建筑经济可以真实的做到和社会调和发展,股动建筑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起添加,终究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1绿色建筑经济的意义。

所谓绿色建筑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经济的理念,它不只可认为大家供给舒畅,低能耗以及进行经营活动的建筑环境,并且在建筑过程中对大家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充沛使用建筑工业的有限资本。因而,咱们可以了解,建筑经济要想将来发展的顺风顺水,就有必要坚持绿色建筑经济的中心准则。同国外领先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伴跟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节能减排任务的不断完结,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可以真实开端从理论过渡到实习中,完成绿色建筑经济的全面发展。

2中国绿色建筑经济的现状。

2.1政府有关的部分的重视程度不行。

绿色建筑经济作为一种新式的发展理念,而政府部分因为短少对这一理念的深切知道,致使政府并没有加强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办理力度,没有树立一套杰出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保护机制,使得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没有强硬的捆绑力[1]。

2.2大家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知道不行。

在当前社会,大家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知道还不行充沛,并且很多人并没有将绿色建筑经济纳入可继续发展的计划当中,并没有充沛重视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

2.3短少对绿色建筑经济的扶持力度。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不仅仅嘴上说说罢了。据咱们了解,绿色建筑经济的原材料本钱很高,如果说,没有强壮的经济根底做支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就会遭到很大程度的约束。所以,必需求进步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才可以加快绿色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2]。

2.4只要单纯的技能理论短少实习。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主体在于建筑公司,而在实际日子中,绿色建筑并不仅仅领先技能的堆砌,而是应当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可以到达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别的,很多绿色建筑项目存在虚伪的信息,背面仅仅一些建筑商打着“绿色建筑”的噱头,来赚取巨额的`经济赢利。

3.1完善政府的资金扶持方针。

政府作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隐藏在背面的无形的手,因而,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路途上,有必要依托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使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愈加趋于稳定。一起,加强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补助水平,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供给关键的物质根底确保,非常好的推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

3.2积极发展宣扬教育活动。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办法就在于做好宣扬作业,进步群众的绿色认识,着力宣扬绿色建筑经济。政府在经过细致的调研今后,可以发展很多的绿色宣扬活动。使用媒体的影响力,经过他们作为载体,将绿色观念在群众中传达和灌注。进步社会上很多组织和组织对建筑经济的绿色化进行重视和传达,进而把绿色经济的主要性和关键性在群众中发展开来,终究促进绿色建筑经济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

3.3加快训练脚步。

当然,仅仅加强绿色建筑经济的宣扬作业,还远远不行。一起,咱们还有必要添加有关的训练作业,经过实体训练,把绿色建筑经济的思维落到实处。一些高等院校可以进步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程度,在教育计划组织中,着力培育绿色建筑经济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使人才可以满意建筑职业发展的需求。别的,在高校里边,咱们还有必要重视教育的根底设施疑问。绿色建筑经济的和一般的建筑经济彻底不一样,不光需求学校装备更多的领先的教育设备,一起创造一个杰出的学习环境,培育出更多综合性人才。使绿色建筑经济理念可以非常好的在建筑经济工业中表现主要作用,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继续良性发展。

4结语。

跟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工业构造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国的建筑职业更是遇到了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和机会。可是,咱们也应当可以看出中国的建筑职业还存在着很多疑问,亟需处理,比如建筑职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建筑工业构造发展滞后以及建筑职业的全体发展水平不高等等疑问。因而,中国的建筑职业要想获得突破性发展,那么有必要坚持可继续发展的中心准则。在具体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要,要加强建筑职业本身的发展水平,联系绿色建筑经济的思维理念,不断优化建筑职业的构造;其次,在绿色建筑经济思维理念遵循根底之上,重视建筑职业本身的投入回报比例,使建筑公司的经济效益可以有很大程度的进步。只要这么,建筑经济才能有质的改变和发展,使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的路途越走越宽。可继续发展不光请求绿色建筑,可以符合当代人的发展请求,并且还可认为今后的人类生计发展进步保证。因而,坚持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准则,不可是一种经济职责,并且还是一种对社会的职责[3]。

参考文献。

[1]梁春艳.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研讨[j].财经界,,8(10):17.

[2]张淑芬.对于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探究[j].公司导报,,11(15):112.

[3]李泽坤.绿色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j].科技与公司,,6(22):286.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对民营企业所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民营企业突破重重障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异军突起,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无穷活力,成为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在国民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及扩大城乡就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民营企业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1.家族化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只有2.9年。因为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管理基本上是脱胎于传统社会中手工业和商业的家族式管理,在企业发展的初期甚至较长一个阶段内推行的基本上是家族体制,没有严格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管理权、重大问题决策权都在“家长”手中,而且大部分“家长”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往往使企业发展缺乏长远战略。

2.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顽症”。我国民营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平均利润水平不高,仅仅依靠利润留成作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而在我国,为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很少,资本市场主要为国有企业开放,民营企业融资的门槛很高,为了降低风险,银行不愿给民营企业放款。再加之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极大的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升级,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向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的瓶颈。

3.民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在民营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寻求再发展时,在民营企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和集团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局限和不足导致企业无法适应对人才的更高要求,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民企管理者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重视员工的利益和尊重其人格尊严,唯亲是用,福利待遇不完善是民营企业吸纳和利用人才的最大障碍。一些“家长”的经营理念落后,不重视人才,只知道单一追求利润,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期的规划和理性的人才战略思考,导致民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

作为在市场机制下刚刚发展起来的我国民营企业,如何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民营企业及其管理者高度关注、深刻思考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实现民营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首先,要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逐步推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经营者与生产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企业活力;要引进竞争机制,大胆聘用能人,把实行“能人战略”作为振兴企业的重要措施。其次,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走向科学;推动民企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含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换,把民企发展从整体上推向一个更新的档次。第三,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素质,民企的决策者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决策能力和应变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进行观念、制度、管理、技术创新。创新是企业进步之魂,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其中,观念创新是是导向,因为“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企业管理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了其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决定了其对市场形势的正确判断,对企业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度创新是前提,我国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就要实现由人治到法治再到文治的转变。人治依赖于企业家的才能,法治则依赖于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而文治即企业文化的塑造,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制度通过创新就是一种文化,只有在优秀企业文化的包容和培育下,才可能诞生出优秀的企业管理行为和规范的企业员工行为准则。管理创新是核心,就是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客观实际地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产要素和各项职能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新的组合,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技术创新是基础,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与时俱进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基础。

3.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为民营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实现规模扩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营企业应当确立多元融资意识,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搞好资本运作。抓住机遇,突破“瓶颈”,改变当前资金紧张的被动局面:一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变粗放型扩大生产规模为集约型技术创新,提高产能,降低成本;二是要加大财务制度规范力度。通过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限制高投入、低产出对资源的耗用,使得企业经营集约化、高效率得以实现。

总之,只要我国的民营企业能尽快挣脱由自身缺陷带来的阻碍因素,对落后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彻底变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贤淑.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2).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对于高职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职教育已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教育水平,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且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特点提出改革措施,希望为其教育工作者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同大学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比较注重人才技能的培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以能上高职为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学术理论知识愈发重视,所以造成高职教育教学在现代社会关注度有所下降。但是在为社会输送实用人才方面高职院校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管理的因素。由于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着缺失,有效的管理措施是保障教学水平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对于如何搞好管理工作必须制定一套相关方案,通过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以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人才。

(一)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从以往的教育历程来看,遵循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在现代社会,无论是高职还是高校,都习惯性地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一教育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改革过程中应该紧紧沿用这一办法,或者说在这方面加以改进,将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便是要分清主次,而这也是作为改革措施的前提与基础。

(二)如何使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般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效益,通常由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组成,两者对于教学效益至关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万事都有双面性,假如在教学上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则会使得教学质量水平不过关,反之,过于追求的社会效益可能会在经济问题上造成严重缺失。看似简单的两方面,实际对于教学效益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就需要对其教学管理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案,根据其方案,合理分配各种资源,比如说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或者说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各个环节上做好准备,从而使得教学效益得到保障。

(一)教学工作的执行。

在改革前,建立一套完善的改革方案是其是否能成功改革的基础与前提,其制度需要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制定出不同规章制度,进而以制度对教学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布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为此建立一个负责实施的机构,以此来保障制度在各个环节中的有效实行。其中,相关制度必须要涵盖各个方面,比如说对于教师的定期培训,“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要想做一名好老师,首先教师自身就应该具备较强的实力,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几乎每天都在改变,教师只有在自身能力较高的情况下才能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同时,对于教学进度的安排、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也要实行有效管理,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而相关机构可以对教学进度进行监督检查。

(二)如何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依照上述改革制度,对于教学质量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系统评价,对每个环节的完成情况制定一套考核标准,在透明的制度形式下,由相关部门再设立一个奖惩制度,能者赏弱者罚,要让教师充分意识到危机感,在其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评分的标准可按照完成目标情况来进行评估,同时,让教师、学生、督导成员都参与其中,使其制度能够最大化地应用到各个岗位之中。

(三)对于教学工作信息的反馈情况。

在惩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反馈渠道,其重点是对于教职工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一个有效反馈,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于不好意思当面请教老师,可以通过反馈渠道向学校进行反馈,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反馈渠道同样对家长开放,家长的意见也能通过这条渠道得到解决,而学校根据反馈的信息情况对于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及时作出调整。

(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措施。

由于之前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加之院校的相关专业设备比较落后,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相关专业认识严重不足,造成毕业生整体工作能力素质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校期间,需要根据其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应该及时引进新设备,根据设备培养专门使用该设备的人才,在课程方面,目前依旧以设置课堂教学为主,严格来说,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其操作能力与发展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上的学术型劳动者越来越多,而技能型人才却愈发紧缺,使得社会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而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根据市场的不同培养出市场所需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设置符合市场条件的课程,以此为改革的最终方向。

(二)对于教材的改革。

与高校不同,高职院校比较着重技能知识的教学,而技能知识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材有关。好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课程,同时对于学生的技能能力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教材问题较为严重,比如说优质教材的缺失、教材的不足、过剩等方面。在当今社会,也许现在某个职业的市场前景很好,但是过些年如果不更新,不创新,便会被淘汰了,而高职院校对学生使用的教学教材依旧是老教材,使得学生严重跟不上市场节奏,甚至在未来毕业后所学的知识是几年前的,因此,高职院校对于教材的更新应当做到及时化,以此来确保学生的与时俱进。

(三)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发达的科学被人们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同时也在影响着教学工作,由于信息数字化的加入,使得教育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教师队伍年龄层次的不同,部分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加入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更倾向于传统教学,使得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院校多媒体教室都寥寥无几,而这使得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了。因此,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各大高职院校必须统一作出调整,对学校的软、硬件设备要及时更新,同市场接轨。

(四)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由于院校自身实力的不足而盲目扩大教学规模,这不仅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给教学质量造成严重伤害。所以,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一定要考虑全方面,切勿盲目进行。

(一)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一个主要对象,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群体,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分析其主要原因,大致上是学校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设施的不完善、市场经济因素的加入等,使得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愈发不重视。为此,高职院校适当阻止市场化的加入,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能因为市场经济因素的加入而颠覆了这一观念。同时,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对于学生的管理应更加关注,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教师应该通过各个方面去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生有最基本的信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性,不要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以不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定期举行技能大赛,增强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二)突出高职院校的技能特色。

高职院校一般以就业技能为主导,要让学生感受到在校所学课程是具备职业性与技能性的,而这些都是作为职业技能的重要特征。这样便让学生意识上认为这个职业对本身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实践课程,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方法是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单一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外围事物。在普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阅读量一般在课外阅读中,小说等刊物较多,而自身专业技能的阅读书籍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肯定是无法达到满意的状态,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可以建议学生多读一些符合自身专业的书籍,这也是对于自身能力的一个锻炼。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带动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然后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带动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堂产生积极性,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只有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才能使得高职毕业生去适应社会,在输送实用人才方面高职院校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些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管理的因素。因此,要对高职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以此提高办学水平,从而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2]李金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职教论坛,,1.

作者:于磊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压力也逐年增长,创业成为广大高职院校就业的新途径。创业教育是适应新形势,对传统的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对在创业教育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展开原因分析,同时开展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实践做法,对促进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上大力提倡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因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下滑严重,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因此我们大力鼓励创业教育,鼓励高职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也更切合大学生个人进步的个人需求帮助他们用个人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基于此前提下,我们着重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为促进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阶段情况。

1.创业教育的良性现状。创业教育这一领域在我国还处于研究阶段的初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比例较低,有较大发展空间;创业教育在国家大力提倡下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针对该校创业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如下。首先是高职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91%的学生对创业有基本的认识,78%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想法,其中11%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一定会创业,9%的学生表示如果无法就业就选择创业。在选择创业的原因方面,71%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创新能力,36%的学生表示创业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32%的学生表示创业是为了圆自己的创业梦。在创业实践中,24%的学生有过类似的社会实践经历,2%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开办公司的经历,其余的74%的学生表示从没接触过创业实践活动。而参加过创业实践的学生中只有18%的人认为自己的创业是成功的。关于阻碍创业的最大因素,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35%的学生表示资金为创业的最大障碍,其余的65%的学生认为社会经验及相关社会关系为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由此可以了解到,这三项为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调查显示,69%的学生表示创业教育应该不仅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创新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心理素质、独立性、适应性和抗挫折能力,表明创业教育应该涵盖较为广泛的内容。

2.创业教育的失效现状。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各方面体系不健全,缺乏经验,同时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方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现实脱节,没有办法付诸实践。关于创业实践,校内创业街是某些院校实践的最好例子,由学生进行开店,这是处于初期的创业方式,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风险意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这种方式资金投入较少,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快推广。但是这种实践方式的缺点是,因资源十分有限,限制了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此外,学生此类型的创业主要提供的是简单的商品买卖服务,对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明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没有足够完善制度辅助和氛围熏陶。我国相关的创业政策不够健全,创业服务没有做到位,给自主创业设置了一些壁垒,导致创业教育的欠缺。而良好的创业氛围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给有条件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创新、开放、自由、包容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大环境中耳濡目染,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业素养。我国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摸索阶段,自身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学校不能提供整体引导,缺少创业氛围,无法提高学生创业素养。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失效现状原因分析。

1.主体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理念不够准确。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创业教育方面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在就业率高的情况下对于创业教育开展不够,仅仅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水平。而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创业教育也存在认知不足,有少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是“赢利”,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贩卖产品,更有同学认为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优秀学生开展的培训。最后,便是家庭和社会对于创业教育认识明显不够,部分家庭并不支持孩子大学毕业后进行创业。

2.创业教育师资配置不完善。一方面,国内大部分学者创业教育研究较少或者不够深入,从事创业教育人才缺乏。另外一方面,师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自己缺乏专业的创业思维,采用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照本宣科,学生受此影响,很难有所创新和进步。针对创业这个命题,只有空洞的理论是不够的,实践经验相对更为有用。目前,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中,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在开展具体的创业教育时,很容易只从理论出发,只有书中的理论支撑,无法完全输出创业的精髓所在。

3.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服务体系存在缺陷。有不少高职学生认为学校对创业教育不重视或很一般,不清楚学校是否有创业管理机构,对于创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理解较为空洞,仅交由相关部门辅助管理;同时,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组织并未进入学校常规管理范围,缺乏系统性、组织性的教育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另外,在高校服务体系方面,并未形成相关产业链,与社会联动较为不足,理论与实际较为脱节。在创业教育方面,实践相对于理论更为重要,大部分并未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

三、针对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做法。

通过对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创业教育的多方走访和调查,该校建立了一套创业服务、教育、指导和管理四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系统,努力实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和人本化服务。

1.转变创业教育的观念。首先,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机制中,着力把学生往具有创业能力和突出素质两方面并进的创业型人才方向培养。其次,通过开展创业讲座等方式转变学生创业观念,学生是创业的主体,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最后,加强学生对于创业活动的理解并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较为系统的创业实践模式,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创业,深刻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的相关观念,建立帮助学生创业的良好形式。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在学习教程方面,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通过组建专家、教师,科学系统化编写了创新创业相关教材,结合该校开展的素养教育工程,大大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加强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渗透与融合,还完善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课程。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通过创办创业大赛、校外创业孵化园实地观察与交流、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总体而言,要加强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提升创业教育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受到实践性强又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突出的教师队伍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必须条件,只有拥有一支素质突出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打造一支具有专职和兼职水平的教师队伍。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业实践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校和创业成功人士、创业研究人士的联系,聘请成功创业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创业教育教师,更有利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4.注重创业实践基地的拓展和建立。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大力搭建创业实践基地,除了校企合作确立实践基地,还在校内建立了“学生创业实习一条街”。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进行创业教育在硬件上有极大的困难,因此积极地创建自身的创业实践基地,既有利于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也有利于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可能。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创业基地基本模式较为完善,创业的园区设置在校内,在校外有更大范围的创业实践基地。这样的模式更值得我们借鉴。

四、结束语。

尽管在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政策以及教育氛围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调查中所显示的问题也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着眼于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且尽力使其得到良好解决。

参考文献:

[2]张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宋建军.浅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

[4]高金城.高职院校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研究[j].当代经济,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在大众眼中跟普通高等教育是没区别的,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并且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新时期,高职教育要实现产教结合的最终目标,必须办出自身的特色,做到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已不再仅局限于高管和劳动力层面上,而是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技术应用人才。尤其是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同时扩招也使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这种现象一方面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个大挑战,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通过高职教育持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什么类型的高职技术人才。

能明确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明确办学理念,即想清楚办什么样的学、让学生学什么、将来把学生向哪个方向输出等这一系列成熟又现实的问题。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其发展方向的指明灯,如果没有明确这一点,那该院校无异于“群龙无首”,也走不远。一旦想清了自己的理念,那么教学上也就有了自觉性和目的性,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真正做到“为发展办高职”。

(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目标的不同。

高职教育的目标大都是培养职业技术型的人才,即可以单项负责生产、管理、生产加管理等行业第一线的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具体可分为,能将科研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在一起,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专门型人才;位居管理层,能把领导的实际发展意图贯彻到下属机构并圆满实施的管理型人才。高职教育学校将培养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作为基本教学目标,并从这个目标出发,统筹设计学生的知识面、行动执行能力、整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方案。而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即是教给学生数理化、政史地等纯文学理论知识,以便能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前者侧重于社会实际,后者侧重于理论知识,两者目标毫无交集却又相辅相成,共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才是区分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办出各自的特色,才不会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句空话。职业教育的特色也不是凭空确定的,而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中讲到“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社会化”,这种社会化使我国高职教育渗透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和社会的各领域,并构成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为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并作为一种随着社会发展而诞生的新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明确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生产工艺技术性在与日俱增,一些产品的研发与投入使用工序也变得复杂很多,这时社会急需懂知识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综合性技术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这种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准备。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保证不会犯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又要有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由于操作不当引起危险,同时还能够将理论转换成实体,在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科的设置具有岗位导向。

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具有学科性,而高职教育的目标就得具有职业性与岗位性。因为学科是稳定的,不同于岗位的日新月异与变幻莫测,所以高职教育不能向普通高等教育那样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专业目录去规范学生,而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岗位的变动情况合理设置高职教育的专业,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缺什么技术人才,高职教育院校就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这样,高职毕业的学生将不再是社会岗位的求职者,而是社会岗位的创造者,能用自己的专业创造对社会发展更有用的岗位。

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问题。

通常所说的“产学结合”是指现代教学和现代生产的结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主要的实现途径是教育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合作。产学结合便于受教育者尽快获得技能并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产教结合最大的`作用就是把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转变成实际有用的现实生产力,同时也为一些技术性企业新僻了一条吸收高科技实用性技术人才的道路,即可以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实施产教结合是最便捷的渠道。要走新型化道路,必须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同时侧重于科技的进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生产面临的挑战有两点,即产业界的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科学技术无法转化成为社会服务的生产力时,生产产品的质量与效率就难以提高,所以实现产教结合是对高职院校的社会要求。

总之,高职教育要明确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与纲领。这要求我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持续的眼光去衡量学校与社会的与企业的差距,积极做出调整,使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给了高职院校很大压力,面对名校的冲击,只有积极调整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住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地位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3]刘宛晨,周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财政政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j].财经理论与实践,(6).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高职教育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运而生,经历20余年的蜕变,已然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师资力量、学生教育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今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笔者针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阐述,旨在为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一)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要求教育必须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生产各领域人才必须具备高职业素养、高职业技能、高人文素养。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人力资源结构发生变化,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需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因此,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高等教育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的社会背景,高职院校开始萌芽发展,经历20多年的沧桑巨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得到大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教育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高职教育具有更深的感染力和吸收力。所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三、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因素。

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的现状,主要以职业岗位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规划不够细化,严重影响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师资力量因素。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水平普遍较低,教师没有达到集知识传授、职业生涯规划、岗位榜样树立于一身的要求,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生源结构因素。

高职教育的学生一般是在高考中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够牢固,使得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对知识、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诸多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明显、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此类生源因素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支撑。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是指以人才培养的角度衡量教学实践过程的质量,通过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评价、全员进行教学管理等方式落实。通过教学质量监管机制的确立,保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有效的教育目标能够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教师明确了解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引导学生清晰认识通过对哪些知识进行重点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从不同专业学科的`发展要求,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进行全方位培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三)师资水平定位新需求。

在学校教育的平台上,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将影响教学方法的确立、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专业特色重新进行师资定位,使高职师资队伍成为一支具有高教育水平、职业水平、岗位指导水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的新型教师团队,确保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五、结语。

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现代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的需要,是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要求,是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起相关教育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引导高职教学工作者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基地。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首先分析了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即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丰富了新思路,水利建设实践推动了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并基于此提出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即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水利建设制度创新;人水协调,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水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资源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压力,水资源危机已被许多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关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水与可持续发展是国际水资源研究的热点,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和防洪保安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重要举措,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中央一号文件即聚焦到水利改革发展,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我国水利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加强水利建设研究,解决水多(洪水灾害)、水少(干旱缺水)、水脏(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和水越用越少(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管理问题[1-2],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对水利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为未来生态水利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水利现代化建设,分析水利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水利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将水利建设放在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中进行评价,总结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促进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促进区域水利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水利建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对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

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职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高职体育教育融入到高职教育体系中,以适应新世纪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根据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提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认识观、体育教学课堂组织模式、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及体育教学内容,以期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最后的学校教育中掌握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观。

关键词:高职体育;认识观;教学模式;成绩评价。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变的宗旨。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特点,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持久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作风,具有团队和合作、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素质。要完成这一目标,就目前我国高职体育的现状,需要高职体育工作者转变以下几个教育观念。

一、改变学生的体育课程认识观,调整体育教学的知识结构。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全面发展又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方针。所以,学校体育应受到充分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尤其在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刚刚进入学校后,就会理所当然地把体育课当成“休息”课、“放松”课、“娱乐”课。在这种情况下,高职体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对体育的认识,告诉学生,体育功能具有多因素作用,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

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且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将体育知识能力、人文教育、科技教育融为一体。面对21世纪,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在构建高校体育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高职体育教育不是重复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是简单的强身健体,也不是为了学分而学习。而应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突出更深层次的体育素质教育,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在塑造和健全人格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应该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体育教学课堂组织模式的转变。

体育教师在多年的体育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自己的教学模式。例如:将一堂课明显分成三个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的内容为慢跑和徒手操,基本部分为本次课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学生练习部分,结束部分为调整整理部分。无论上什么内容都是如此,固定的徒手操,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形式,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上课就会有枯燥感和厌倦感,对体育课有排斥感。这种形式基本会让学生误认为是一种“放羊式”的教学,从而失去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向交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教师限制了体育课的内容和活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失去了体育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的功能,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

因此,这种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需要转变。高职学生应该是具有相当体育基础的学生,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经验。他们好胜心强,总想着挑战别人,甚至会想和学哥、学姐以及老师一比高下,这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适当满足他们的愿望,发展他们的个性,培育体育文化修养,发展学生思维潜在创造力,促进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主线的灵活、多样、个别和选择式的教学组织形式[1]。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堂基本安排成:引起动机――满足活动愿望――适当降低强度,保持运动情绪――发展运动能力,掌握技能――恢复身心,调整――小结,布置作业,这六段式结构来进行教学。当然,体育课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来安排,不可以固定任何一种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和老师双向、甚至多向综合交流,也就是说形成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体育成绩评价体系的转变。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一直沿用传统的体育考核方法,即高职院校体育考核片面地追求预定的达标分数。这种体育评价体系显然不符合现代体育教学观的要求。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个体的差异,因此,需要对学生成绩作多角度的评价。应该有运动成绩的定量评价,也有学习态度的定性评价,还要有身体机能变量的评价,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评价中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2]。要让我们每个学生只要认真地学习,努力地练习,就会得到相应成绩,让体育技能差的同学,通过练习,体验到体育的成功感、快乐感、自豪感。这将有利于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观。

我们应该将考核评价模式做到客观全面,以检查教育水平和促进师生发展为评价的重点,做到生理素质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1]。从而由单纯的体育达标评价向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评价转化,尽可能通过考核评价的多种作用来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使成绩考评直接反映育心、育人、健身的目标,使考核成绩直接反映学生的真实客观情况。即,体育课成绩的评价考核应以“重过程、轻结果”为指导思想,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健身、淡竞技,重参与、淡应试”的考核观念。体育成绩以学生上课及课后的锻炼态度、出勤情况,成绩提高的程度为依据;体育考核成绩参照《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水平及参加各类体育协会的活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内容的转变。

我们高职体育教育也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从层次上讲是最高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要以更高的目标、更丰富的内容、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指导纲要》中明文规定: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与健康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要完成这一目标、高职体育教育必须改变内容。首先,教育内容既要重视体育对人体生物改造方面的价值,又应该考虑对体育文化和教育所起的作用,既要有广义的我国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及体育精神、体育养生等,又要有狭义的竞争意识和培养运动兴趣的内容,结合体育的娱乐性、健美性、时代性的各项内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内容。其次,应该更新体育教材。更新体育教学思想,重新确立“三基”内容,不要重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将大众化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在我国体育文化繁荣的今天,体育教师可以对技术、难度和规则过严的大众喜欢的体育项目,适当降低教材的技术规格,引用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的又能进行游戏和比赛的内容,例如:球赛可以简化一些规则,缩小场地,减少人数等,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组织比赛,会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到等同于运动员比赛的感受,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体来说,高职体育教学应该立足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实施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的内容呈多样化,不同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学习与锻炼,都会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特别使学生形成自己特别喜欢而擅长的优势体育项目[3],这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该加大终生体育的内容,如网球、羽毛球、跆拳道、游泳、太极拳、瑜伽、大众健美操等大众化项目,并根据地区差异和培养对象的特点,以及学生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因素,将竞技性的体育内容与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等现在体育内容融为一体,使高职体育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可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健身、健美、娱乐、休闲的需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增强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也为将来体育兴趣的迁移提供可能和依据,实现体育生活化、终生化。

总的来说,培养技术过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高职生,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的责任也是义务,体育教育在完善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转变高职体育教育观念,提高高职体育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将会有更好的人才输送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继华。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体育教育,2009,(4)。

[2]匡勇进,邱红伟,曾明。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探讨[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7(4)。

[3]雷陈。中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

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之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应以市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兼顾部分同学的升学需要转变办学理念,促进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会计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已发生了变化,作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教育部门和会计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会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会计教育改革。

一、现行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间皿。

(一)会计教师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而在实务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课题。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大多数会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几乎没有社会实践的阅历,严重脱离实际。即使是双师型教师,既是讲师又是会计师,但由于会计师是通过职称考试而取得的,实质上仍然是具备理论知识而实践知识欠缺,在吸纳新知识方面,缺乏自觉性,造成教学内容陈旧,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程度低,教学方法呆板。

(二)会计课程设置欠合理。与会计相关的高职高专可谓“一哄而上”,而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基础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交叉重复,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税法与税务会计、基础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学等均存在此类问题。另外课程设置门类不完整,偏重于会计专业课程,而诚信教育及经济类基础课程比较薄弱。

(三)会计案例教学缺乏,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忽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会计实训教学效果欠佳。模拟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简单。过于真实,纷繁复杂,使学生无从下手;过于简单,类似于作业,影响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实训偏重于手工记帐,与会计实务脱节。

二、加大会计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提高会计教学效果。

(一)会计教师要不断学习,勤于探索,重视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会计教师应随时把握会计制度新的改进,并将之灵活运用于教学;同时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资本运作原理、金融、经济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及财务管理的教学;熟悉初级会计电算化及有关财务会计软件的使用,掌握课件的制作与使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自觉地与实务界加强联系,定期到企业去锻炼,提高自己的会计实践水平。努力成为一个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二)在会计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现有的会计课程设置模式,要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以市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兼顾部分同学的'升学需要,转变办学理念,建立新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教育体系。

1.公共课程的设置。公共课程的设置,应建立在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之上,应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兼顾部分同学专转本升学需要,适当加大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及计算机课程的比重。

当前诚信危机、会计假帐盛行、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必须强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作为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上岗证是必不可少的从业资格,今后无论是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没有会计上岗证是不能报名的。而会计上岗证,在校期间如果要获得,必须一年中通过三门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如果是毕业后两年内取得,可免试两门课程: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仍然必须通过。所以在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时,一定要教导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2.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开设“基础会计、统计学原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经济学”等课程,开展会计的通才教育。

3.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为突出专业技能培养,从“适度与够用”出发,应增加会计主干课程的设置与课时分配,加大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审计等课程课时,优化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税法与税务会计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交叉,开设会计电算化、商业会计等课程。

4.与会计相关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开设“公关与商务礼仪、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同时作为纺织院校学生,还要懂一些工艺,如纺纱工艺学、织造工艺学、染整工艺学、服装工艺学等,为今后的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教材的选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电算化会计宜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教材,尽量让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拿到会计上岗证。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宜选用中级会计师一考试用书,这样教材内容更新比较快,有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与深造。

(三)要重视会计案例教学。

会计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进行会计案例教学时,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在课。前敦促学生做好案例分析准备工作,熟悉,会计案例及相关背景资料,准备相关理论一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相应的一会计案例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直观而感性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能积极思考,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实践,多门课程通过会计案例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同时教师在会计案例教学中技能也得到提高。案例教学促使教师深入会计实务及理财实务,广泛进行调查研究,选编适于教学的会计案例。

(四)搞好会计实训教学。

1.应加强会计实验室建设。创造逼真的会计模拟实训环境。会计实验室包括电。

算化实验室和手工实验室两部分,电算化实验主要是在机房中使用会计教学软件,手工操作实验在手工实验室进行。手工实验室的建设强调仿真性。实验室布置、实验数据贴近实际,每人一套完整的财会人员办公用具、图章等。实验用凭证、帐簿、报表都应与企业财会部门使用的完全相同。

2.实训教材针对性强几要针对会计实训教学内容,编写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既不是现实会计实务的照搬,又不是书本知识的翻版,从而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

3.重视会计电算化实训。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为了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胜任会计工作,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培训与实训,在开展手工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将凭证输人计算机,完成从凭证到报表的相关操作,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的操作,并与有关会计软件公司联手培训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相关财会软件上岗证。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关键是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无论是会计课程设置、案例教学、会计实训建设,都离不开会计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会计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己在会计教育中的作用,自觉自主地关注会计改革,及时更新相关会计理论知识,同时注意拓宽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经常到企业单位参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以适应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的需要。

浅谈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理性思考论文高职院校转型发展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形式更为严峻,要想较快的发展,至少应从树立一时俱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注重教学质量、加强制度建设等几方面着手,为成人高等教育上一个新台阶努力。

关键词:成教;教育理念;特色;教学质量;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近几年随着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扩招,在岗从业者学历逐渐达标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成教的生源每年以10%的速度递减,成教空间被急剧压缩,成教的发展出现了暂时的瓶颈状态。特别高职院校没有成人本科、成人研究生教育,在学历提升方面优势不大,所以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高职成教发展路在何方?是很多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问题,我认为,高职院校成教发展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观念是先导,只有观念正确,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成人教育要想发展要有正确的理念。要树立终生教育、服务社会需要的观念。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据统计,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而到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面度如此快速的知识更新,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要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同时作为学校也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要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模式,要做到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不断更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跟上社会的发展的步伐,让自己学校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服务社会的需要。

多年以来,成教的教材沿用普教材,成教的教学沿用普教的教学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成教普教化,使成教教学失去特色,严重影响了成教教学效果。矛盾具有特殊性,成教和普教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普教的长处,可以吸收借鉴,但是成教一定要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有自己的成功的运作模式和特色。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相比本科院校没有学历优势,要想生存,要想发展,一定要有成教特色,特别是专业特色。教学都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培养的人才要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做到“术业有专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社会培育既有知识又有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才能不断发展。

在成人学历教育发展规模较大的今天,人们对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关心,也越来越关注。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说到成人教育的话题,其教学质量则成为一个必谈的话题。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追求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工作的主旨和主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工作更不能偏离这个中心,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自己的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的认可,是高校生存之本。社会对成人学历教育文凭的认可度不是很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办学单位而言,毫无疑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员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则是当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最后,加强制度建设。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学习逐渐成为个人的事情。在成人学历教育的学员中,函授和夜大学员多为在职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的关系,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已成为普遍问题。怎样解决这样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既不让学生因上学丢了工作,又要保证上课时间。一方面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要协调好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地安排好学习和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成人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项基本制度,推广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包括考勤制度、请假制度、退学制度、休学制度、延期毕业制度、奖罚制度等,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将约束和奖励办法结合使用,加强对学生出勤率、纪律、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督导和控制。

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任重道远,我国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成人高等教育必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是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人民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2、李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改革思路,《中国成人教育》第1期。

3、李珏,广西本科师范院校成人高教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成人教育》20第2期。

4、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4月版。

5、常立学:《成人高等教育概论》,石油大学出版社,版。

6、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7.

浅谈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效益的思考论文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应针对社会对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新需求,与时俱进、开拓新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卫生系统输送大批实用型人才.

作者:李红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刊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71关键词: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实用型人才

试析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目标的全部。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的确立,使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对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但是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在对“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理念内涵的认识及其实际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对高职教育及其能力培养的简单理解:片面认为其核心技能培养只是以既定的岗位(群)为前提,培养其上岗能力,达到所谓零适应期的目标。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者之一黄炎培先生的“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进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彰显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的“评估原则’中提出: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日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塔养结果(毕业生)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程度。从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评价导向是职业性导向,而非学术性导向,不能用学术标准来衡量教育计划内容以职业目的为主的高职教育。这标示了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一技之长、能够直接进人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知识、复合)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或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就应该体现在培养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上,因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实践能力)。接受完高职教育的大部分学生要直接进人劳动市场就业,而不是升学或毕业后再进行培训、再教育才能胜任工作。因此,就业教育或“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霭位,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目标的全部。

高职教育的实质就是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而“就业实质上就是人与工作岗位的结合”,真正的结合需要自觉地选择,自觉地选择是来自对高职教育的“职业自觉”,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动力。

“以就业为导向”将行业标准嵌人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人课程体系;将职业培训体系嵌人学历教育体系,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从而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需要高职院校主动与社会、企业、当地行政主管联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途径,实现高职教育在教育观念、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

1、突出以应用为主旨。企业参与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设置认证,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就业服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都需要社会和企业参与,需要产学紧密结合。

2、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源动力来自各个行业一线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产学结合使高职院校能够密切跟踪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按照就业岗位(群)确定培养标准,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保证和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既需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又需要到产业部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而校内实训也需要经常得到产业部门和企业的指导,校外实训更需要学校与产业部门、企业的密切合作,需要与当地区域经济融合,适时跟踪行业与产业动态、就业目标市场。

4、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进行专业教学,体现教、学、做一体。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深人企业与现场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服务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实际工作,及时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和校企双向交流中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实现校企文化的共融,实现就业的导向。

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固然重要,而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职业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素质要求。高职教育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从就业—职业—事业的层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具有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有用的“职业人、健全的“事业人”。

综合职业素质是指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专业业务素质则是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素质,包括职业精神与态度、职业知识与能力。

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是要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业务素质教育的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专业业务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

1、努力发挥“两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基本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在专业(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

3、应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职业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专业价值判断,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强化规则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刻下深深的职业烙印,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有用的“职业人”。

4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报告会、辩论赛、演讲赛、诗歌散文比赛,等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5、广泛地开展多种文体活动,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学生普遍身心健康;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6、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首先,在校内外专家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将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人员的必备素养,如诚信、敬业、职业道德等作为重要内容;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兼顾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的变迁,并与学院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流程,适时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成败。中国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中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关键是能否创立起科技与人文兼融的高职教育文化,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在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人文修养等方面体现出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大专考试改革思考的论文师范高职高专

【内容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对于高职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职教育已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教育水平,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且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特点提出改革措施,希望为其教育工作者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同大学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比较注重人才技能的培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以能上高职为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学术理论知识愈发重视,所以造成高职教育教学在现代社会关注度有所下降。但是在为社会输送实用人才方面高职院校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管理的因素。由于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着缺失,有效的管理措施是保障教学水平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对于如何搞好管理工作必须制定一套相关方案,通过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以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人才。

一、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与改革原则。

(一)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从以往的教育历程来看,遵循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在现代社会,无论是高职还是高校,都习惯性地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一教育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改革过程中应该紧紧沿用这一办法,或者说在这方面加以改进,将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便是要分清主次,而这也是作为改革措施的前提与基础。

(二)如何使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般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效益,通常由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组成,两者对于教学效益至关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万事都有双面性,假如在教学上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则会使得教学质量水平不过关,反之,过于追求的社会效益可能会在经济问题上造成严重缺失。看似简单的两方面,实际对于教学效益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就需要对其教学管理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案,根据其方案,合理分配各种资源,比如说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或者说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各个环节上做好准备,从而使得教学效益得到保障。

二、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改革。

(一)教学工作的执行。

在改革前,建立一套完善的改革方案是其是否能成功改革的基础与前提,其制度需要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制定出不同规章制度,进而以制度对教学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布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为此建立一个负责实施的机构,以此来保障制度在各个环节中的有效实行。其中,相关制度必须要涵盖各个方面,比如说对于教师的定期培训,“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要想做一名好老师,首先教师自身就应该具备较强的实力,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几乎每天都在改变,教师只有在自身能力较高的情况下才能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同时,对于教学进度的安排、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也要实行有效管理,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而相关机构可以对教学进度进行监督检查。

(二)如何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依照上述改革制度,对于教学质量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系统评价,对每个环节的完成情况制定一套考核标准,在透明的制度形式下,由相关部门再设立一个奖惩制度,能者赏弱者罚,要让教师充分意识到危机感,在其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评分的标准可按照完成目标情况来进行评估,同时,让教师、学生、督导成员都参与其中,使其制度能够最大化地应用到各个岗位之中。

(三)对于教学工作信息的反馈情况。

在惩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反馈渠道,其重点是对于教职工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一个有效反馈,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于不好意思当面请教老师,可以通过反馈渠道向学校进行反馈,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反馈渠道同样对家长开放,家长的意见也能通过这条渠道得到解决,而学校根据反馈的信息情况对于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及时作出调整。

(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措施。

由于之前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加之院校的相关专业设备比较落后,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相关专业认识严重不足,造成毕业生整体工作能力素质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校期间,需要根据其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应该及时引进新设备,根据设备培养专门使用该设备的人才,在课程方面,目前依旧以设置课堂教学为主,严格来说,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其操作能力与发展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上的学术型劳动者越来越多,而技能型人才却愈发紧缺,使得社会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而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根据市场的不同培养出市场所需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设置符合市场条件的课程,以此为改革的最终方向。

(二)对于教材的改革。

与高校不同,高职院校比较着重技能知识的教学,而技能知识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材有关。好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课程,同时对于学生的技能能力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教材问题较为严重,比如说优质教材的缺失、教材的不足、过剩等方面。在当今社会,也许现在某个职业的市场前景很好,但是过些年如果不更新,不创新,便会被淘汰了,而高职院校对学生使用的教学教材依旧是老教材,使得学生严重跟不上市场节奏,甚至在未来毕业后所学的知识是几年前的,因此,高职院校对于教材的更新应当做到及时化,以此来确保学生的与时俱进。

(三)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发达的科学被人们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同时也在影响着教学工作,由于信息数字化的加入,使得教育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教师队伍年龄层次的不同,部分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加入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更倾向于传统教学,使得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院校多媒体教室都寥寥无几,而这使得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了。因此,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各大高职院校必须统一作出调整,对学校的软、硬件设备要及时更新,同市场接轨。

(四)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由于院校自身实力的不足而盲目扩大教学规模,这不仅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给教学质量造成严重伤害。所以,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一定要考虑全方面,切勿盲目进行。

(一)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一个主要对象,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群体,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分析其主要原因,大致上是学校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设施的不完善、市场经济因素的加入等,使得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愈发不重视。为此,高职院校适当阻止市场化的加入,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能因为市场经济因素的加入而颠覆了这一观念。同时,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对于学生的管理应更加关注,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教师应该通过各个方面去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生有最基本的信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性,不要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以不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定期举行技能大赛,增强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二)突出高职院校的技能特色。

高职院校一般以就业技能为主导,要让学生感受到在校所学课程是具备职业性与技能性的,而这些都是作为职业技能的重要特征。这样便让学生意识上认为这个职业对本身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实践课程,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方法是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单一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外围事物。在普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阅读量一般在课外阅读中,小说等刊物较多,而自身专业技能的阅读书籍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肯定是无法达到满意的状态,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可以建议学生多读一些符合自身专业的书籍,这也是对于自身能力的一个锻炼。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带动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然后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带动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堂产生积极性,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只有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才能使得高职毕业生去适应社会,在输送实用人才方面高职院校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些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管理的因素。因此,要对高职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以此提高办学水平,从而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2]李金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职教论坛,2016,1.

作者:于磊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论文高职教育类

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是高职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专业课程的考核,应着重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并按照专业课程的特点设计针对性较强,能够真实反映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程度的考核方式。

关于目前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不足,已有许多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1、2、3]进行了有益和具有普遍性的总结,笔者也深有同感。例如,目前的课程考核,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答辩及其他考核方式少;一次终结性考试为主确定成绩多,教学全过程多元、多次考核综合评价成绩少;强调考题标准答案唯一性的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

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试内容呆板、题型不合理。这些其实都是受传统考核的习惯性思维影响形成的考核误区。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使人们感觉到,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虽然在专业课考核中记忆部分不是主要的,但是不能完全摒弃。这部分着重检验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体现更为合适。尽管许多研究者[1、2、3]都指出闭卷考试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难以考查,但闭卷考试作为一种传统的考试方法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毕竟,记忆的积累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积累。这部分以不超过考核总成绩的40%为宜。

2.2专业知识的`考核。

这部分是专业课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专业知识的考核用笔试的方法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笔试还易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或操作与笔试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这部分的考核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考试要贯穿课程的始终,并且要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如在我院的《网络营销与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中就采用了这种考核方式。这些课程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针对课程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分别设计了课堂练习;课后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其进行调查分析设计,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编写项目分析报告;编写项目策划书等实际操作作为考核方式。不同方式考核成绩的累加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60%。

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新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的实践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十分有益,既可真实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31)。

[2]高艳阳,张峰.高校考试方法改革研究综述.理工高教研究,2003:6(22)。

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之思考论文

摘要:

本文从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财经类顶岗实习的模式中来分析其顶岗实习模式的选择、思想的认识、企业的管理、考核的方式等存在的问题对实习的质量影响,结合实际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顶岗实习;思想认识;建议;考核。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一)集中统一。

财经类高职高专学生顶岗实习由于受工作岗位性质和单位的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采用的顶岗实习模式主要有三种:集中统一、自主联系、分散实习,其中后两种模式采用较多。一般很多校企合作单位由于公司的规模和财经类岗位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等原因,所以每次接受顶岗实习的数量都较少。因此采用集中统一的形式实习难度较大,只有将一些酒店宾馆、连锁企业作为实习单位时才能提高顶岗实习的岗位数,较适宜采用集中统一的顶岗实习模式。

(二)自主联系。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拥有顶岗实习的机会,很多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在面对合作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数和学生数产生矛盾时,就采取学生自主联系顶岗实习的方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意义上的确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与一家企业所能够提供的岗位数之间的矛盾。

(三)分散实习。

分散实习是针对学校面对一个合作企业所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数和学生数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把需要顶岗实习的学生相对的集中分散到几个合作企业中去完成顶岗实习教学。

二、现有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顶岗实习方式选择复杂。

尽管有三种顶岗实习的模式可供学校选择,但由于财经类管理岗位的特殊性和企业的规模及性质等原因,导致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在选择顶岗实习方式时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很难有较好的企业适合满足所有需要顶岗实习的学生。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是采用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模式来平衡这一矛盾。

(二)学生思想认识狭隘。

由于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少吃苦,所以很多学生都是不愿意顶岗实习怕苦怕累。也有一些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只是一个形式对专业学习作用不大,还有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认为自己是大学生面对顶岗实习的岗位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工作报酬又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等狭隘的思想认识。

有的学校由于办学理念和实习单位不足,很多时候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是“缺斤少两”的。主要表现在实习时间缩短、实习内容与专业紧密性不强等,甚至还有学生没有实习开具虚假实习证明。在学生顶岗实习的思想认识教育上缺乏力度,管理上缺乏约束和激励制度或者缺乏执行力。

(四)实习成绩难以鉴定。

实习模式难以统一,很多不是集中实习,学校在管理上难以对每一个学生实习地都指派实习指导教师,而有一些实习单位有没有专门的人员来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或者是有些单位在对待学生顶岗实习上又不够重视,在学生实习成绩的鉴定上只是应付而已不能客观公正的去对待。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鉴定只是根据学生最后所提交的实习总结报告进行鉴定,对实习过程很难了解。

三、做好顶岗实习的建议。

(一)思想认识是根本。

要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将其真正落实下去。思想认识是根本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那么顶岗实习这项工作就没有办法开展。所以,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四方主体都要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首先从学校领导来看,应该有专门的分管教学的领导直接抓该项工作,要认识到高职高专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就是在顶岗实习中提高,对于顶岗实习来说是每一个学生都必修的;其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学生的平常教学和管理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能因为可能顶岗实习会对自己工作带来一定不便性就不顶岗实习。主要是有些学院没有专门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所以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求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去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去指导和管理学生,有些老师就觉得不方便就会有抵触情绪。

(二)经费制度保障是关键。

把顶岗实习工作做好,从激励管理中来看,学校在顶岗实习经费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上要保证。首先在专业指导教师和实训管理教师上要有经费投入,要确保老师在外指导学生经费补贴充足投入,指导的有成果的教师还要有奖励,形成经费保障激励制度;其次,在学生顶岗管理中要有制度来规范老师、学生、企业的各种行为,可以出台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定细则而不是方向性的框架规定。

(三)企业管理要落实。

在顶岗实习中,特别是分散的顶岗实习模式中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管理指导积极性。避免出现企业只对自己想实习后留任的学生管理指导,表现不好的学生采用放任。所以要做到将企业管理落实,一方面和合作企业签署一些文件来督促企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伙伴时,尽可能选择一些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四)实习任务要明确。

为真正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有收获,学生在离校进行顶岗实习之前要明确学生本次实习的任务。所以每个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实习企业情况等制定可行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实习的抵触情绪将会减少,顶岗实习工作就容易开展效果也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6).

[2]高琳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

[3]江英志.高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0,(7).

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责任感评价的思考论文

1.缺乏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意识。

数学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脱节严重,做不到为专业服务。很多教师自身思想上不具备为专业服务的意识,即使在教学中提及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引例也仅仅是教材中现成的例子,并没有结合课堂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其系统地再加工改造,而是直接引用,或者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听得云里雾里,试图将所学知识点与专业结合又无从下手。此外,目前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师隶属于基础教学部,不属于某个教学系部,这就造成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渠道有限,数学教学进度及内容无法配合专业教学,无法有效为其提供专业教学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

2.教学理念偏重逻辑思维。

就目前高职教育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从中考到高考,数学教学的题型中心论教育教学观无论是在教师还是在学生的意识中都已深深扎根。高职数学教师基本毕业于本科院校数学系,在他们的教学理念中,不同程度地沿袭着数学学科从公理系统出发,用逻辑方法演绎知识体系,多年的专业学习培养了他们强调逻辑上的严密性,符号形式下的高度抽象性,推理论证的严谨性等特征。这种带有典型性、普遍性的数学学习观和数学观与高职培养目标不相符,误解了高职教育设置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3.教学方式落后,信息化教学开展缓慢。

在很多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粉笔加黑板,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作为黑板的延伸,艰难晦涩的学习内容加上落后的.教学模式,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知识水平上的差异也造成了教学设计上的平衡难题,此时如果还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往往无法同时处理好基础好的学生学不深入,基础弱的学生提不起兴趣。除此之外,一些老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明显低于年轻教师,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利用存在畏难情绪。

4.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课堂是当前高职数学教学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渠道,点名回答问题是课上的常见互动环节,但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参与交流。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导致师生比在不断扩大,师资力量相对于学生数量明显不足,而数学作为基础课不适合进行大班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状态,学业上和生活上的沟通自然就少了。

1.转变教学理念,明确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

高职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来开展,坚持淡化理论,强调应用的高职教育基本理念,本科教育中重视的理论教学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选取的问题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将概念、定理融于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

2.为专业服务,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高职数学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对专业课程改革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参考,高职数学教育与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师除掌握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外还要了解所教学生专业知识与数学的融合点。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基础的要求不同,为各专业量身定做专业模块,即根据各专业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定期深入到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与任课教师交流,充分挖掘提炼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选取关联案例联合开展教学。

3.改进教学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常常觉得学习的内容很抽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形动画,把逻辑关系直观化,这样即能形象直观地讲解数学知识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微积分的极限概念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用正多边形面积近似圆形面积的过程,通过演示使学生体会极限思想,加深对极限概念的理解。

4.坚持研修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专业的发展本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身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研修学习需要主动性和持续性,尤其是面对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九零后高职学生。目前除了通过参加各地方教育部门举办的培训提升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方法,高职教师还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时俱进,随时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反思和改造认知结构,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5.拓展师生交流渠道,实现互动教学。

利用网络化的知识分享平台能够实现师生之间课堂上和课堂下的随时随地沟通互动,尤其是在课堂以外,通过把教学课件和微课程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渠道传播数学,也可以利用聊天软件建立讨论的群组,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探讨互动。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正在不断地变革之中,高职数学教师面对数学教学的难题,应该积极从自身角度寻找原因,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大专考试改革思考的论文师范高职高专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日语知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日语知识。下面对高职院校日语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效果。

2.1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

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的动机是促进其学习进步的最有效方法。而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日语专业进行学习时,其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自身对日语学习具有较大的兴趣,因此,在进行专业选择时选择日语专业,而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学生的家长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日语专业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而学生只是简单地听从家长的建议,最后则是由于自身高考成绩不理想,导致没有考上理想的院校,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重新选择其他的合适学校和专业。学生在选择日语专业时往往很少是由于自身的喜欢而选择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日语教学时需要首先对学生学习日语的原因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态度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帮助。而对于自主选择日语专业进行学习的学生,其主要是因为对日本的经济形势和自身的需要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因此,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对于那些不是由于自身的意志而选择学习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将学习日语的重要作用陈述给学生,并将掌握日语专业的实用性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些学生由于历史观念的影响,对学习日语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对学生学习日语的目的进行有效的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日语专业的学习,然后通过一些日本的日常文化将真实的日本呈现给学生,消除学生内心的抵触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2.2灵活处理现实情况,合理使用现有的教材。

2.2.1利用趣味教学法应对假名记忆关。

对于日语学生来说,其大部分都是从零点开始学习的,因此,其在进行日语学习之前对日语完全不了解,而在日语入门中的假名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日语假名入门主要包含清音、浊音和拔音等,大约有103个标准音节,同英语的入门学习来说难度更大,因此,学生在进行日语入门知识的掌握时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吃力的,导致学生在入门学习中就对日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日语入门知识,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像将一些日语歌曲和绕口令等文字游戏插入到日语的入门教学中,能够更快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快速渡过日语的入门学习阶段。

2.2.2合理使用现有教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来说,其日语学习起步是非常晚的,因此,在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现有的日语教学资料,将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连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时刻牢记在心,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对日语教材中的知识进行选择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日语知识技能。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应该学会让学生亲口去讲述日语,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因此,教材的选择需要尽量选择会话内容较多的,像《标准日本语》等。此外,对于教材中提供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使其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提高。

2.3设计应用型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由于其包含的内容较多,且学习过程较为单调,导致其学习效果往往很难提高,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日语词汇和语法时,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日语专业学习来说,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自身的表演,而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将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像问题情境的创立等,其能够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学习思路,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对日语专业学习进行大胆的尝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比如在初级阶段的日语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活动,像自我介绍和面试过程模拟等,通过这些课堂活动使学生将自身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游戏和竞赛来提高,在游戏中学生能够更加放松地去进行日语知识的学习,且能够对课堂学习氛围起到很好的活跃作用,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感消除。而知识竞赛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提高,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需要对学到的日语知识进行快速的发散性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另外,竞赛的竞争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日语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竞赛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易混淆点加入其中,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专注地对日语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认真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4增设第二课堂,营造日语环境。

对于日语学习来说,其不可能仅仅通过简单的课堂学习就能掌握,因此,在日语教学课堂之外设置第二课堂对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往往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建议:首先,在开学之初,教师需要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创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然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像单词掌握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其分配在单词听写组中,定期对其进行检查,通过这种方式监督学生的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文化沙龙等文化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专业的日语应用,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等。

3总结。

对于日语专业的学习来说,其学习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高职日语专业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其日语应用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5]杨月琴。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180,170.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