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设计(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4 16:50:07 作者:BW笔侠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设计(通用16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进度,及时调整和修正。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希望对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启示。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根据`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汽车现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现在的时间:352÷80=4.4(小时)。

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

2.5倍。即:11÷2.5=4.4(小时)。

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时要善于应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问题。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一、注重预习,指导自学。

我个人认为,预习应该来说在初中阶段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的,而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首先大致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多问些“为什么”,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课堂上带着自己的问题听老师讲课,这样可以有目的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时间。

二、认真听讲,会记笔记。

课堂听讲很重要,认真听课可以事半功倍。由于课前进行了充分复习,对本节课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那么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看老师是如何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对比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自己存在的障碍。

对于自己已经理解的知识点也要认真听课,加深记忆,看老师有什么独到之处,对老师强调的地方更应该引起自己的注意。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

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作笔记时注意: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记笔记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复习,切忌在课堂上一味抄写老师的板书。

三、先复习后做作业。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不要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作业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让老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许多同学做作业时,通常是拿起题就做,一旦遇到困难了,才又回过头来翻书、查笔记,这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做作业的第一步应是先复习有关的知识。复习时可以采取“过电影”的方式,在头脑中搜索一下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知识,努力将所学知识回忆起来。若实在回忆不起来,再翻开课本或笔记阅读对照,通过这种方式将所学知识温习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去做作业。做完题后,应该从头到尾仔细浏览一遍,检查一下解题的步骤、思路是否正却。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2、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过程,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有理数加法则的探索及运用。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的理解及运用。

一、创设情境。

展示足球赛图片,你知道足球赛中“净胜球”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口答,教师介绍净胜球的算法:只要把各场比赛的结果相加就可以得到,由此揭示课题。)。

二、探求新知。

1、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

(1)、如果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又赢了2球,那么全场累计净胜几球?

(2)、如果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那么全场累计净胜几球?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两种情况下的净胜球数,从而列出算式:(+3)+(+2)=+5;(+3)+(-2)=+1,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输赢球其它可能的情况,尽可能完整地说出所有的可能,由此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教师板书算式:(-3)+(+2)=-1,(-3)+(-2)=-5,(-3)+0=-3,0+(+2)=+2,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3球;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最后的净胜球情况,由学生说出结果并列出算式:(+3)+(-3)=0,0+0=0)。

2、你能举出一些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际例子吗?

(学生列举实例并根据具体意义写出算式)。

3、学生活动:

(3)、你还能再做一些类似的活动,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吗?

(教师示范活动(1)的操作过程,学生列出算式并完成(2)(3),得到一组算式,教师板书。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形”的角度,直观感受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4、归纳法则:。

观察上述算式,和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有什么区别?你能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吗?

(由前面所学的内容学生已经知道: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两个有理数的相加时,确定和时也需要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情境中输赢球的情况分别探索和的符号和绝对值如何确定,学生相互交流,自由发言,不断完善。通过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学生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5、例题精讲:

例1、计算。

(1)、(-5)+(-3)(2)、(-8)+(+2);;(3)、(+6)+(-4)。

(4)、5+(-5);(5)、0+(-2);(学生口答计算结果,并对照法则说说是如何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的,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让学生体会“运算有据”。)。

解:(1)、(-5)+(-3)。

=-(5+3)(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减)。

=-8。

(2)、(-8)+(+2)。

=-(8-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6。

(4)、5+(-5);。

=0(互为相反的两数之和为0)。

6、训练巩固:

1、p33练一练2。

(学生利用扑克完成本题,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体现“做中学”的新课程理念。)。

7、延伸拓展:

(1)、一个数是2的相反数,另一个数的绝对值是5,求这两个数的和。

(这两题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第(1)题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第(2)题具有开放性,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法则。)。

三、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及如何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四、布置作业:

1、课本p41第1题。

2、列举一些生活中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际例子,并相互交流。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七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回顾与反思前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知识结构及主要知识点,侧重对重点知识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思维策略的总结与反思,再通过练习巩固这些知识点。

知识与技能。

对前三章所学知识作一次系统整理,系统地把握这三章的知识要点;。

通过回顾与反思这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深化一步,以有利于掌握;。

发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整理能力;。

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张复习每张的知识要点,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是这三章的重点内容;。

难点是能灵活利用这三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每一章的知识结构及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每一章的知识点。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

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设计者:)。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km/h,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1)2h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h呢?th呢?

(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54至55页,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列车的行驶速度是100km/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请写出:

(1)列车2h行驶的路程为__200__km.

(2)列车3h行驶的路程为__300__km.

(3)列车th行驶的路程为__100t__km.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__・__或__省略不写__.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用字母表示数。

活动一:(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cm,高是h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及教学设计

3.进一步感悟“转化”的思想。

把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的有理数加法,运用运算律交换加数位置时,符号不变。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速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1、完成下列计算:

(1)3+7-12;(2)(-8)-(-10)+(-6)-(+4)。

归纳: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和()后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

1、把下列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2、将下列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加号省略:

(1)12+(-8)=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运算先统一成加法,再省略加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本p37例6,完成下列计算:

盘点收获。

个案补充。

1.计算:

本p39习题2。5第6题(1)、(3)、(5),第7题。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1.小明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如下图),已知每个小砝码的质量为1克,此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若设大砝码的质量为x克.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等式基本性质1.

答案与解析:根据等式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为等式.

2.方程3y=。

两边都除以3得y=1。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等式基本性质2并熟练运用.

答案与解析:得y=。

两边同时除以3时,右边也要除以3,不是乘以3。

3.当x=时,60-5x=0.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等式两条基本性质来解简单方程.

答案与解析:12.由原方程和等式性质1得5x=60,再由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5,得x=12.

4.方程的解是(36,48中选填一个)。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方程的解的概念,使得等号成立即可.

答案与解析:36.方程的解使等式两边相等,把两个数代入验算即可.

5.一年三班55人,一年八班29人,因植树需要从三班中抽出x人到八班,使得两班人数相同,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答案与解析:55-x=29+x.等量关系为:抽调后,三班人数=八班人数,关键要理解三班少了x人的同时,八班多了x人.

二、选择题。

6.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

b、

c、

d、

考查说明: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答案与解析:a.a和b都需要化简后再判断,c明显是二元的,d分母中含未知数,不是整式方程.

7.根据下列条件能列出方程的是()。

a.一个数的'与另一个数的的和。

b.与1的差的4倍是8。

c.和的60%。

d.甲的3倍与乙的差的2倍。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方程与代数式的区别.

答案与解析:b.其余几个答案都不能列出等号.

三、解答题。

考查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并会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题等量关系为:教师票价+学生票价=910.

答案与解析:设:学生有x人,根据题意。

列出方程得70+70x×=910,

解方程得70x×=840,

即35x=840,

所以x=24.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案

(一)基础知识目标: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方程。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三)情感目标。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章前图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二)提出问题。

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么?不妨试一下。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由图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

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由时间表可以得出关于路程的'数量,

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小时,王家庄到秀水小时,

汽车匀速行驶,各路段车速相等,于是列出方程:

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出x,从而得到结果。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例2环行跑道一周长400米,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米?

五、课堂小结。

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到已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有已知数,又有未知数,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就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六、作业布置。

习题3.1第1,2两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一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华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从实际于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从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点,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首先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突出问题引入课题,然后运用算术方法给出答案,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能围绕问题开展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得了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练习和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从当堂练习和作业情况来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实际问题准确地建立数学模型,但也有少数几个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列出方程。

【拓展阅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