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专业18篇)

时间:2023-12-09 13:04:20 作者:翰墨

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的重要方式。接下来是一些上一届优秀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方式,供大家借鉴和思考。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提纲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相关研究综述。

1.3.1关于福利的研究。

1.3.2关于福利测度的研究。

1.3.3研究评述。

1.4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研究方法。

1.4.2研究内容。

1.5创新点及不足。

1.5.1可能的创新点。

1.5.2研究的不足。

2相关理论基础。

2.1农业产业发展层面。

2.2经济增长方面。

2.2.1生态经济理论。

2.3社会福利方面。

3农业产业的生态功能及生态问题。

3.1农业产业的生态功能。

3.1.1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内涵。

3.1.2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特点。

3.1.3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作用。

3.2农业产业的生态问题。

3.2.1农业资源问题——自然资源锐减。

3.2.2农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

相关阅读:

3.2.3农业生物安全问题—生物风险凸显。

3.2.4农业生态问题—生态破坏严重。

3.3本章小结。

4基于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福利测度——以湖北省为例。

4.1文献回顾。

4.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4.2.1研究方法。

4.2.2数据来源与处理。

4.3实证分析。

4.3.1农业从业人员发展指数动态分析。

4.3.2农业产业发展生态足迹的动态审视。

4.3.3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福利指数的动态审视。

4.3.4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分析。

4.4简要结论与启示。

4.4.1简要结论。

4.4.2启示。

4.5本章小结。

5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绩效评价——基于农户调研数据。

5.1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模糊综合评价。

5.1.1数据来源及统计检验。

5.1.2农业产业生态福利评价各公共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5.2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综合模糊测度。

5.2.1明确评价因素集u。

5.2.2给评价集v。

5.2.3明确评价指标权重集a。

5.2.4构造评价矩阵。

5.2.5给出模糊评价结果。

5.3简要结论。

6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三方博弈分析。

6.1当前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组成内容。

6.1.1农业产业生态福利产生的利益主体结构。

6.1.2生态福利的公共属性。

6.1.3生态目标实现中的监管机制。

6.2生态福利产生中各主体行为分析。

6.2.1生态福利水平不高的中央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6.2.2生态福利水平不高的地方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6.2.3生态福利水平不高农业经营者层面的原因分析。

6.3农业生产生态目标实现过程中三方博弈行为。

6.3.1建立三方博弈模型。

6.3.2农业产业生态目标实现中的三方博弈分析。

6.3.3动态博弈模型均衡解。

6.4本章小结。

相关阅读:

7现代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提升策略。

7.1国际典型实践。

7.1.1美国。

7.1.2欧洲。

7.1.3日本。

7.1.4其他国家和地区。

7.2国际实践的.经验规律启示。

7.2.1重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

7.2.2重视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农业科技的集成示范与推广。

7.2.3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7.2.4重视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7.3提升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的策略分析。

7.3.1政策法规体系。

7.3.2组织管理机制。

7.3.3社会参与机制。

7.3.4资金投入机制。

7.3.5信息网络建设机制。

7.4农业产业生态福利实现与提升的未来政策取向。

7.4.1调控农资供应市场,建立生态农业的补偿机制。

7.4.2制定农业环境相关标准,加强生态农产品管理。

7.4.3鼓励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开发农业环保技术。

7.5本章小结。

8简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8.1简要研究结论。

8.1.1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指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

8.2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农业产业生态福利评价的农户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农业是我国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为此,我国将农业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畅想,以求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得到更新与优化,经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本文就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对于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和帮助,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本文旨在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作用和效率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并没有采取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这就导致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了解不够。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我国出台的相应农业经济管理法规和制度并没有足够重视,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技术存在不足。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技术存在诸多不足。在进行农业经济与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以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进行管理,缺乏对于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这就导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农业经济管理应达到的效果。

1、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就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管理,要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

2、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在进行农业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够大大提升农业管理的整体效率,同时能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更加有效和便捷的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如果将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就能够将目前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机制能够使我能农业经济发展,达到更高的市场化程度。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实现农业产品的标准化,提升农业产品的整体质量,使我国的农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创新性的体制管理。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1、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要想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质量,首先要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我国的相关农业发展部门应当针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同时应当出台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定期地进行农业经济教育和培训,让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3、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要能够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政府部门应当转变自身的职能建设服务型的政府,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要想达到更好的农业发展效果就要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想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就需要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充分保障农民的整体利益,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利益最大化,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英。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

[2]朴香玉,崔洙男。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

[3]李成梅。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6(07)。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12]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2006.12.11。

[16]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

[18]李曜.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2]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3]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26]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8]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1]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42]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

[43]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

[46]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j].12月31日。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否恰当,既关系到毕业论文写作能否成功,又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论文题目选得恰当不仅有利于集中精力于经济管理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研究能力,对所研究的问题加深认识,揭示其规律和实质。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应抓住两个环节:。

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国民经济的宏观形势和微观问题,进行观察,思考,从中找出经济实践中确实存在的问题,选取那些对社会经济有指导作用,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比如目前我国正在深化国企改革,出现了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职工社会保障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等等,若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在这些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就会有很强的实用性。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写作目的也正在于研究探讨我国的经济问题并且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实践。因此我们要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以此作为选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的方向。

指导教师要告诫学生选择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应量力而行,要清楚自已的知识结构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和劣势。因而选取自己有优势的方向展开研究,以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写出有独到见解的、有价值的经济管理论文。切忌让学生对自己并不熟悉的问题随意加以议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才能。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开始搜集和筛选资料。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出现不重视搜集资料和不知如何筛选资料的问题。对此指导教师应该做到:。

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寻找当前发表的一些报刊杂志上的相关论文,对一些历史发展过程及反面的资料重视不够,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其所阐述问题的理解,导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制定材料目录,介绍与论文题目有关的历史的、现实的以及反面的尽可能全面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方法。

有的学生资料一多就感到无从入手,不善于取舍资料。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边搜集、边思考、边筛选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把有用的资料、数据、观点、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使搜集材料过程变成研究过程,从中抓住最重要的、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资料,反复看,反复琢磨;对那些离论点稍远些的资料要简明看,在筛选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这样的努力形成的论文就能达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3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撰写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不同于工科学生,他们不可能依靠实验室的实验获得精确的数据,也不可能仅凭一些二手资料就能得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必须通过大量艰苦的社会调研活动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出高质量经济管理论文的必备条件。指导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要注意做到:。

3.1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调研的重要性。

有些大学生对社会调研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进行社会调研也同样能写出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来。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必须及时纠正。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使学生明白进行社会调研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社会调研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这也是现代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即高等院校的师生应该服务于社会。由于高等学校师生属于社会的高知阶层,拥有先进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先进的现代意识,特别是年轻大学生满腔热情,思想活跃,眼光敏锐,最少保守思想,一旦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无疑会给社会注进了一股新鲜血液。许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毕业实践证明,通过社会调研后写出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同程度解决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大学生自身也是一个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过程:一方面在成功的经验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在失败的教训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缺点,进行自我调整,这样促使大学生端正自我认识,把自我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之中,从而使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因此,社会调研活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参加的一项毕业环节。

3.2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社会调研活动。

有些学生愿意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不知从何入手,感到有些茫然,由此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影响了社会调研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联系社会调研单位,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在开始阶段最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在进行社会调研之前先拟定一个提纲,将需要调研的内容列出,再根据调研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好采取何种调研方式。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整调研方式,以便取得最佳效果。经过这样的实践后,学生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知道如何进行社会调研,待学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同时要告诫他们注意多听、多看、多问、多想,要尊重那些有实践经验的人,虚心向他们请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撰写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近些年,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成长在世界范围内是众所周知的,随着世界格局的转变以及全球化市场角逐的加快,使当局意识到当下农业经济转型的情形之紧迫。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着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多元化挑战,农业经济的发展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因此农业经济管理概念的推行,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使我国农业资源进行重组优化配置,实现与国际市场相互流动多匹配的国际化合作方式,与全球经济共赢共存。

1.1农产品质量怠忽。

某些地区,为了提升农业经济指数,对农业生产管理较重视,利用各项机械技术、过度应用农药抑虫技术、积极使用新品种等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未切实考虑到开荒种植是否根据当地的地域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经济作物种植,以及这些增产增量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轻忽了质量控制,结果导致农业生产方式失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污染荒漠化,食品农药残留过量。人们食用这些农产品以后,是否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影响到种族的优质传承,同时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人才塑造的局限性。

一般单位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成为符合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现实运用中执行教学环节仍存在不足,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有限,单一的管理机制是否可以判断良莠不齐的人员队伍可以将经济管理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否具备有效的执行能力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管理制度、人才、技术等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党的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还未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在部分乡镇准公共服务中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人才是经济管理中的直接参与实施者,关注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扩充其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3核心动力匮乏。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匮乏,绝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青壮年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有重返建设家乡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这些都极大影响到农村人力资源开拓的难度。同时,劳务输出地区由于重要劳动力的缺乏使劳动力向着女人化、儿童化、老年化的倾向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留守村落,在这样的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势必遇到很多困难。

1.4管理体制薄弱。

如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日益凸显,过去约束条件过于严格的计划经济已不能适应当前潮流。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结构间的`不相顺应,管理机构存在体制的一些不足,与国内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间还是有差距的。由于处于发展上升期,一些管理者执行力欠缺,对于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举措未形成深刻的认识,相互之间的利益协调不和谐,在思想上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求的。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致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需求适应不良。

1.5信息化建设短缺。

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单单是农业的生产、人才的培养、管理、消费这些内容,同时还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耕种、收成、储藏、运输、产品加工、销售、跨行业数据挖掘和研究等多环节)需要拓展分析和创新,调整生产,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抢占市场先机,长久优势发展。但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大部分未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收集信息渠道较单一,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状态,没有能够利用大数据实现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国际市场接轨。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提纲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2研究的方法。

1.3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方法论述。

2.1pest分析理论。

2.2swot理论。

2.3五力分析模型。

2.3.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2.3.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2.3.3潜在竞争对手进入的风险。

2.3.4产业替代性产品的相似度。

2.3.5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强度。

第三章企业现状分析。

3.1外部环境分析。

3.1.1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3.1.2轧二公司主导产品的市场环境。

3.1.3行业竞争结构力量的分析。

3.1.4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

3.2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3.2.1天铁轧二公司的概况。

3.2.2企业资源分析。

3.2.3公司内部综合能力分析。

第四章公司转型发展战略方案设计与选择。

4.1总体发展思路和定位。

4.2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4.3方案的评价及选择。

第五章公司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研究。

5.1优化工艺流程与延伸产品服务链。

5.2利用集团优势及政策,加快“纵深”战略的快速推进。

5.3组织结构重塑,适应公司战略。

5.4创新管理思路、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

5.5营造新的企业文化。

5.6不断总结动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为行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农业经济在信息时代下迎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慢慢走向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但是,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基于此,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出一些建议。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新农村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发展农业经济我国也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政策,并将具有现代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农业经济运行中,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应借助信息时代的大势,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农产品网站,将各类农产品的详情上传至网站,可供采购商进行筛选,销售方式更为多样化,既节省成本,也能扩大影响范围,开拓新型的农业增收平台,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另外,应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树立品牌形象,不断的拓宽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产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动力。

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一)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加强重视自身的管理职责。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在管理上,管理人员应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明确自身管理职责与任务,采用规范的方式实施管理工作。

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到来,当地政府应清晰的认识到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对当地的农业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才可上岗,并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教育,让管理人员清晰的认识到农业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与重要性,使管理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管理工作,明白自身的职责。

任何一项管理都需要有一套明确而严格的制度才能将其管理妥善,没有了制度其管理就像一盘散沙,没有任何管理顺序与约束,其管理目的也较难达到。

因此,当新农村建设逐渐开始建设后,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与指标,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渠道。

为了使加快新农村的发展,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首先,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度要随着时代进行创新与改革,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跟随新农村时代改变管理方针,制定一个符合时代和与当地发展相符合的管理制度。

在制定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变,第一是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融入经济结构转变农业传统结构,让农业进入更快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此促进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

第二方面是通过加工改变传统农产品外形,现代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安全,合理的农产品包装能够有效的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从而拓展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提高销售量,使产业链不断的延伸,让农产品有跟多的发展渠道。

第三方面是提高农业的科技发展,在农业事业中融入科技产品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当地农业的产量,迅速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也使农业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从而提高当地农业之间的竞争力,使得农业经济提高实现高速发展。

(三)重视民众利益,加强完善利益管理机制。

经济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民众是提高经济发展的重要人物。

在现代许多农村中可以发现,许多农村当地政府在面对民众的诉求以及矛盾时常常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这与当地机制不完善有着很大关联,因此,为了让今后这些现象能够得到妥善处理,政府应及时的完善管理机制,重视民众利益,使民众的权益受到维护,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能够有效的改善民众的矛盾现象,使民众在出现这类事件时既能得到权益的维护,又能快速的瓦解矛盾。

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形式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经济状况,由此可见管理人员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更为合理与妥善的管理,这些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前,应进行管理能力与知识的培训,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内容,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打造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与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管理团队,为了让团队不断的进步,应定期的针对团队中的新管理员和老管理员进行培训,不断的创新管理人员的知识,使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够符合当前市场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结束语。

创新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制定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完善民众利益管理机制和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加快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的整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经济到了面临转型、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央一号文件为农业指明了新的发展航向。

站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基层农业实践出发,解决三农实际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农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根据工作实践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提高“四个效率”。

1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现有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已持续20多年,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

当时的农村全村人口的90%以上为农业劳动力,如今的主要农村年轻人大部分已不把土地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种地的热情不高。

二是种植结构不断调整,新的靠科技手段支撑的设施农业不断取代了传统农业。

三是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年轻一代从土地上走出来的愿望不断扩大和被实现,农业生产中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儿童。

四是市场经济影响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的影子还没有完全消除,人们大部分还按部就班地进行农业生产,如今市场经济推动农业生产进一步走向规模生产、集约经营,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经营方式已很难适应市场,很难增加效益。

把那些已经转型或准备转型了的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让种植专业户种植,扩大种植规模,统一种植模式,改进种植结构,增加种植收益,不断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提高科技利用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发展到今天,从过去亩产百斤到亩超千斤,全是科技进步的成果。

但农民接受新科技的能力比其他社会阶层相对落后,要真正提高科技兴农效率,使科技农业有旺盛的生命力,还要加强几点:一是宣讲科技影响力。

通过电视、广播、大喇叭、宣传车、宣传单、网络等手段宣讲科技知识效果和效益,让农民重视使用科技新知识。

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知识接受力。

在农村开设夜大、职业技术学校、辅导班等福利性教育机构,讲授中小学基础知识、农业科技基础知识、网络使用基础知识,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改进他们的知识结构。

三是向农民专业户普及信息网络。

把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让网络真正成为生产的助手。

四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效率。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改善他们的待遇,明确他们的利益,让工作与效益挂钩。

增强他们的推广能力,加强科技推广人员的再教育,把最新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他们的知识技能。

3提高市场转化率。

种地为收益,收益靠市场。

一家一户的种与收、一家一户的买与卖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市场观念已成为新型农民必备的思想素质和眼光,这就要通过各级组织有效地引导,把散兵聚成合力,打开大市场,跨越新高度,让“种—收—卖”进入市场,以市场拉动种植产业。

一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护农民利益。

二是行业协会带动,通过各级各类行业协会、组织,把同一行业的农户和经营者联系起来,为农产品尽快转化为商品搭建桥梁,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农民经纪组织、经纪人带动,鼓励各种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农民经济人走入农业一线,为农产品销售培养中介人。

四是村级组织带动,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选好村里领头人,建好村级班子,增强组织凝聚力,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生产、规模经营,抗击市场风险,融入市场竞争。

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年级:

姓名:郝文学。

2009级教师评分:月26日。

目录。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3.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因而备受关注,党和。

国家也一直强调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并在积极探索可行的措施,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宏观的构想,并在一定地区付诸实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中生产发展是首位的,足见农村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地位。

农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农村经济的内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在展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即如何扬长避短,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三农”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是存在并发展于农村中的经济体,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

农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必要补充,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及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1、农业经济(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以农林牧资源为基础的经。

济)。

2、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

3、农副产品加工行业。

4、在本地或到外地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农民工)。

5、运输业方面的收入。

6、旅游业收入。

7、其他服务行业的收入。

9、其他。

(三)当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和作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随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这一制度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

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资金短缺、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点。

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最大的市场在农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

这是中国的国情。

可以说,“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

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

1、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的现状。

(一)、发展是毫无疑问的。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不断进行着,党和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问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成就之巨大是举世公认的。

农村的面貌也在这短短20多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从原来的饥肠辘辘到后来的解决温饱又到现在的小康生活水平;他们的收入变化也是巨大的,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倍多,这一功劳不仅仅在我们的农民勤劳耕作以及农业科技的发展,还要归功于我们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小城镇建设又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二)、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成绩是可喜的,然而问题也是突出的。

当前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才有所回升。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未来的农村经济应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农业实现高度的现代化,城乡实现一体化,没有明显的城乡概念,取而代之的只有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区别,从事农业的人数会有所减少,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会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自由调节农业生产内部生产结构。

我的设想模式可以总结为两个要点:

(一)、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二)、城市化普及,城乡“二元结构”替代为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标志,未来的农村应该全面实现城市化,农村这个概念将逐步被人们淡忘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全国基本是共同富裕,业已没有现在的东中西部差距、农村和城镇及城市的差异,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祖国的哪一个区域,都享受几乎一样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保障。

要素先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和特色,让他们成为其他城市的榜样和窗口,最终通过辐射效应达到共同发展。

3、现阶段要做的工作。

(一)、重视农业人口再就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

(二)、重视农业人才引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提高,有赖于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人才和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依靠知识层次不高的农民来自发实现农业现代化恐怕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建议充分重视农业人才的引进,但目前的农业实际引进人才是很困难而且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改革。

(三)、重视招商引资,不但工业要招商,农业也要招商。

招商引资是一个很好的尽快搜集发展所需资金的很好办法,并且它具有传导效应,可以吸收先进的技术,国家要吸引外资,工业生产要招商引资,农业同样需要招商引资。

农业招商引资,是指提供优厚条件,吸引有资金、有技术的个人或团体来当地进行农业生产,以尽快改变农业现状的措施。

(四)、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关系到招商引资的力度,也是城市化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必须引起重视,建议国家和地方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切实的改变农村的电力、通信、供水、供气、交通等状况。

对农业的投资不但要减轻农业税,主要必须集中在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科研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灌溉和抗灾害等能力。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坚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靠科技,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后续效益。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要由注重产量增长为主转到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并重,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由注重传统投入为主转到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为主转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由注重农产品产量增加为主转到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创造者,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农村经济发展好了,农民也能享受其成果。

(三)农村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富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应用经济学类应用经济学类(含国民经济学含国民经济学含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硕士,826经济学自命题科目内容范围可参阅以下书籍:

4、《微观经济学:现代点》(第七版),范里安,格致出版社,2009年。

管理学类(会计学\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821管理学自命题科目内容范围可参阅以下书籍:

1、《管理学原理》王钊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2、《现代企业管理概论》王钊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4、《现代企业管理》(第3版),王关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5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据统计,截止21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

但也不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21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21年有1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

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

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

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

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2xx年度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三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识水平。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也需要实现现代化,而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不断长期实践和深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管理经验,但是必须立足国情和实际,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发展策略。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经济管理。

要想实现经济现代化,管理思想首先应该与时俱进,然后组织建设也要跟上步伐。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下,企业生产不重视局部问题,不顾及生产环境,而在现代化管理思想下,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做法。企业首先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各项经济活动要符合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事管理活动时我们要依据现代化的原则,坚持现代化的方法,制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策略。另外,企业的组织建设也要现代化,通过科学工具的使用不断完善管理组织的建设。

经济活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益,但同时还必须符合一切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具和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很多新管理工具的运用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例如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下,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器械等广泛被使用,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加合理,更加准确,更加及时有效,而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过程中,很多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企业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中一定要坚持全局发展战略。

不管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员工都功不可没,他们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带来了利益。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应该以员工为核心,给予他们充分的民主和自由。企业通过民主化的决策可以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民主化的实施。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管理人员专业化。作为管理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经济管理策略等等都要具备专业的素养,通过制定合理的策略落实到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之中。

1.从我国国情出发,体现中华民族特色。

经济管理的发展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制定发展战略。经济管理不管是思想、模式还是方式的发展都要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社会生产力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也大不相同,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的经济管理应该立足国情,结合各个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如果盲目地照搬西方经济管理方式未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应该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施管理思想、模式以及手段的合理调整,从而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2.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迅猛,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逐步开始向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引进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管理经验十分丰富,因此,我国可以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展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经济管理的发展更离不开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经济管理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人性化,符合人类发展客观规律,这样才能为经济管理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制定民主化的决策相当重要,如果决策不够民主则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在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管理方式一定民主和合理,制定决策的时候充分征得员工意见,发扬民主精神,这样一来既能凝聚大家的集体智慧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扁平化组织结构诞生。

在经济管理中,传统我们采用的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这一种组织结构对人们思维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积极性的提升极为不利。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与经济管理的发展不相适应,由此诞生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同时,这也是一种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可以提高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4.坚持以顾客为导向。

传统的经济管理坚持以技术与生产者作为重心。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越来越多地坚持以顾客为重心,确定顾客需求然后决定生产数量与规模。企业生产什么、生产的量是多少要根据市场需求而定。因此,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下,顾客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只有坚持以顾客为导向才能最终获利。

5.借助互联网进行沟通。

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少不了的,一旦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就要及时沟通解决。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内部交流提供了便利,企业员工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经济管理现代化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它帮助企业更好地运行。

6.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必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还能创造更多的效益。因此,经济管理活动中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员工各自优势,凝聚员工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团队合作精神必不可少,在经济管理中,它也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也需要实现现代化,而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不断长期实践和深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管理经验,但是必须立足国情和实际,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发展策略。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新趋势也要朝着更加人性化、民主化、扁平化、以顾客为导向、借助互联网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数量庞大,其涉及职能范围极广,还承担着发展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重任。因此,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及时高效开展,对满足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意义重大。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经费来源也日渐广泛,这就要求其在经济管理中更具风险意识,方可确保该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实施经济管理在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分析。

在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于其发展极为重要。主要原因如下:在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实现该单位资本效益最大化;由于经济管理存在一定双属性,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事业单位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还须将产品所产生的效益情况纳入该单位的经济管理中,方可促进其经济收益的有效提高。

二、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一)优质人才欠缺。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对本单位的经济管理予以足够重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未设立专门部门来负责本单位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且经管方面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也较为缺乏,使得大部分时间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均由本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负责。导致经济管理停留于财务层面,预算管理、无形资产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均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进而导致其经济管理工作难以适应本单位发展步伐。

目前我国一部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从而对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很多事业单位在相关政策及规定方面仍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其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中缺乏相应依据。另外,部分事业单位将传统管理方法用于现代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导致其经济管理难以进行彻底改变,进而致使经济管理所拥有的实际意义未能得以真正发挥。

(三)资金、资源大量浪费。

当前,一部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欠缺合理性,尚未将政府财政拨款纳入单位实际需要与发展重点方面,很多单位将资金用以盲目建设,从而使得很大一部分建设工作缺乏实用性。比如,在部分事业单位,某一新任领导上任后,为了提高该单位业绩多会通过项目建设,然而这些建设项目的实用性却未得到充分考虑,使得大量资金与资源被浪费。

(四)单位内部财务风险尚未被充分认识。

以往事业单位其主要经济来源于国家支持,因而不存在经济风险,这也导致很多事业单位领导人未能充分认识本单位财务方面所存在的风险。而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经济费用来源更为多样化,因而其经济存在一定风险。很多单位领导人受计划经济影响,对本单位财务风险未能进行充分认识,从而导致该单位资金使用无规则、无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三、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应对策略分析。

(一)加大优秀经管人才培养的力度。

事业单位加大对优秀经管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事业单位应以成本效益为基础,在确保本单位实现所需社会效益的同时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事业单位须不断提升其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供高品质人才,吸引优秀队员。此外,还应强化对现有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事业单位可通过建立专业部门来主导本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通过专业部门与专业人才来处理专业工作,从而促进单位员工对经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其经济管理意识。

(二)强化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力度。

加大对事业单位机构内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改革力度,在遵循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在后续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须将所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彻底落到实处,以防止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

(三)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力度。

财务预算是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对下一年度资金分配进行规划时应以当年及往年资金使用具体情况为参考,以达到资金的合理分配,实现收支平衡。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资金分配时将公共机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预算,并于年终对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与分析,以为下年财务预算提供科学参考。

(四)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更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摒弃原有的落后思想,尽可能地对经济管理中易出现的财务风险予以规避。因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强化经济管理部门领导人与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对本单位财务运作进行规范,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以促进本单位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行为可促进其稳步发展。增强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培养优质人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严格财务预算管理等措施均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更为稳定、健康发展。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大专会计毕业论文怎么写?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两篇会计的范文,请看下面:

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解析。

[摘要]主要从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等方面阐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程。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

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

本文拟对会计(主要是财务会计,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

目标(目的)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

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

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

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

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

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

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

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

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

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

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设置帐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

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

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

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

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

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

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

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

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

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

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五、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

在扩权让利阶段,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国家、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其称号也由“国营企业”改为了“国有企业”,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

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

但是,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职工持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运作还很不协调,因此,“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并未真正确立,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政绩理念”的影子,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

但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

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买方市场的形成,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顾客是上帝”不是虚言,等等。

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国的社会,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l•海尔布伦纳.经济社会的形成[m].1962。

[2]王跃武:国有企业定位探究[j].湖南财政与会计,,(4)。

浅析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摘要:会计工作在兵团企业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着兵团资金的核算与周转等,而会计理论是财物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

因此,本文拟从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程序、会计要素四个方面对财物会计的基础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简要解析,以期对财物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财物会计;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程序;会计要素。

《论会计基本理论》是我国所颁布的一项关于会计理论的重要书籍,其中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归纳,认为其研究有助于界定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并且能够为会计以及相关行业研究人士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等。

因此,兵团的财会工作离不开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会计目标。

每一个管理工作都有自身的目标。

会计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会计工作的目的,也就是会计工作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具体来说,财物会计工作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的财务报告给需要财会信息的企业或者个人,这种财务报告包括企业,比如兵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效以及资金流量等在内的相关会计财务信息,以帮助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决策。

目标是人类从事具体活动的'指向标,目标不同,活动的内容就会随之不同,因此,在经济社会活动以及社会需要日益变化的今天,会计目标的制订要随时而动、随需而定,同时,会计人员的活动也要随之变化。

二、会计基本假设。

假设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当事人或者其他人员根据事情的走向以及基本情况等因素对事件做出的合乎情理的预测,它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正是假设的这种特性使得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

那么何为会计基本假设呢?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很容易理解,所谓会计基本假设指的是会计工作人员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状况时,给予基本事实所作出的推测。

它假设的对象是各项会计工作开展中所必须的先决条件以及必要条件。

它们是会计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会计人员失去它们,就像鱼儿离开了水、雄鹰失去了翅膀一样,无法自由顺畅的飞翔。

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性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会计活动得以在一个清晰明确的空间内开展,它主要是指假定会计活动都是为独立于其他主体以及业主之外的,某一特定主体所开展的。

会计分期假设是为了给会计分期报告提供相关依据,从而为会计之权责发生制度以及收付实现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具体来说,它是假设企业,比如兵团可以将连续经营的长时间段通过人为的手段划分为一个个的短的时间段,而且依据短时间段所确定的收入、支出、利润等财务信息都是正确可以依靠的。

持续性经营假设,是为了给兵团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以及计量活动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假设兵团可以按现在的状况正常经营下去,不会倒闭或破产。

货币计量假设,可以使会计活动的开展拥有统一的计算与衡量标准,从而可以使得会计活动的具体对象可以进行互相之间的对比,使会计的财物报告更加易于理解,又富有高度的概括性。

它是一种认定所采用的货币可以作为会计活动计量最准确以及最优的尺度而的假设。

三、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是对会计过程以及环节的科学性归纳,又被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规程或者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

会计程序通常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以及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物清查、编制报表。

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简单又复杂的逻辑关系。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逐渐地从不规范趋向规范,人们对企业债券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但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积极探寻解决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旨在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加速“中国梦”的进程。

关键词:企业债券市场,问题,成因,对策。

一、引言。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律程序发行、约定一定期限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它体现了发行企业和债券投资者的债权与债务关系。

企业债券融资能够有效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等优点,是很多发达国家企业长期融资的首要渠道。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入,逐渐地从不规范趋向规范,人们对企业债券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其利率定价、发行方式等正不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健康有序地发展。

但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起步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积极寻找对策。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行规模不大、市场占比仍然较小。

近期来,虽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其债券发行总量占gdp的比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例而言仍然较小。

我国企业债市不论是债券品种、市场规模,还是债券市场的发育程度,同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相比还十分落后。

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体系中,企业为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率和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债券融资占其融资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债券品种单一、相对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券而言其占总体债券市场规模总量不大,且企业债券流动性相对较差,整个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的发行定价制度等不够健全,总体而言企业债券市场目前还处于初步的快速发展阶段。

(二)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尚待普及发展。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企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随着企业的负债持续增加而获得上升。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企业融资目前过分地依赖间接债务融资,尤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规模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依然较大,大部分企业还未普遍认识到债券融资方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也正是由于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尚待普及发展,导致我国企业融资手段较为单一,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无法满足社会资金的投资配置需求。

(三)企业债券发行环节非市场化特征明显。

在企业债券发行环节,部分品种债券仍采用发行计划规模管理方式,采取审批制的监管制度。

并且除基础债券之外,资产支持票据等新型债券发行规模尚未放开,在政策上束缚了债券品种的创新;并且企业债券的发行定价也并非完全市场化运作,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弹性不大,无法客观体现债券的风险收益关系,也难以使每支企业债券得到合理的风险定价。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的成因。

(一)企业债券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限制。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限制了发行主体。

我国目前企业债券发行主体总体上是国有企业与股份制企业。

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条件较为严格: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符合国家股份制企业、企业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具有偿债能力、发行企业债券前连续三年盈利、筹集资金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部分企业债券发行额与审批也有严格的限制;我国企业债券利率不能充分体现市场化,缺乏弹性,缺乏市场活力。

(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产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现代产权制度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我国企业产权制度不成熟,不少企业缺乏独立的财产权,或由于本身经营体制落后,导致企业本身融资就较为困难,也不能有效履行债务契约规定的责任与义务,影响了企业债券市场化的进程。

企业本身可以通过融资活动获取资金来进行生产经营,但在发生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不能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只能转嫁债务,最终还是由政府、银行等间接买单,也严重影响了债券等融资方式的市场化发展。

此外部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健全也导致企业本身对自身发行债券还本付息的责任义务不重视的现象出现。

(三)二级市场缺乏流动性。

对于企业债券市场而言,企业债券自身的流动性意义重大。

良好的流动性使得债券市场活跃,债券投资者与债券发行方都能获利,并有效推动企业债券一级市场的发展。

没有发达的二级市场作为支撑的一级市场是难以发展壮大起来的`。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一级市场总体呈快速发展态势,然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依然较弱,许多债券的交投极为不活跃,债券的买卖盘都较小,导致债券不能有效流通和定价。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广大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

加之企业债券发行时间缺乏计划性与透明度,投资者也难以合理安排投资计划。

(四)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落后。

信用是金融市场、金融活动的生命。

我国信用评价体系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如果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一个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也将影响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债券发行企业信用状况的评定和对当期债券的债项评级,能够帮助投资者全面客观地了解发行主体和单支债券的资信情况,对投资者的投资提供决策帮助,从而影响债券市场的需求与债券的发行成本。

目前我国不同发行主体间的信用情况不透明,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缺乏实质意义。

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债券发展认识。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明晰企业独立财产权,有效扭转部分企业债券融资困难的局面,要不断健全企业约束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债券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债与国债、股票等是证券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促进。

加快企业债券市场改革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变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也有利于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培养投资者的投资意识。

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提高企业债券的发行质量,增强企业债券投资者的信心。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企业债券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下,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市场化发展导向,不断完善企业债券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健全企业债券市场化机制。

我们要根据市场自身的供求来发展企业债券,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化的债券发行主体,全面地接受投资者与各债券市场参与方的监督与约束,在市场风险与回报中健康运作。

首先,鼓励各种企业债券主体发行企业债券。

目前我国的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主要为中央及地方国企或部分大型民企,债券发行应在遵循市场选择的原则下,大力鼓励各类债券发行主体参与到债券市场来,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升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改革发债程序及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发行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债的审批发行,未来可以不断减少企业债券发行审批和备案环节,提高企业债券发行的效率。

同时放松企业发行债券余额的净资本限制,只要企业具有偿债能力,在企业发展中有融资需求,企业可自行发行债券解决,让市场的投资者对债券发行主体和债券进行客观的评判。

第三,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的债券定价机制关系到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它是债券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债券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造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很多,从根源上看是由于财权事权不对等所导致的,其解决就是寻求县乡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合理配置。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况。

1994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但同时出现许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现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膨胀,这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而目。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进而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制度,缓解县乡财政的困难,再通过县乡财政支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职能的实现,还牵涉到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败。

二、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财权事权不对等。

1.财权上收,县乡政府财源减少。

财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央75%,地方25%”的财政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地方财力通过二次分配上收中央。

从结果来看,财力上收的效果明显。

地方级财政自给能力由1987年的1.o3降到的o.59,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级为1.6%,地市级为5.1%,县级为3.4%,乡级为4%。

从乡镇、县级、地市级到省级,层层需要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过日子”。

这样一来,在县乡财源减少和财权不断上收的双重冲击下,县乡财政困难明显。

2.事权下放,县乡政府事权负担过重。

县乡财政事权负担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县乡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些大额支出事项,将这些事权责任都压到县乡财政头上,导致其沉重的负担。

由于行政集权体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我国高层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上下级政府的财政却是相互独立的,上级政府很容易把各种事权责任尽量推诿到下级政府,即“事权下放”。

如中央只给承诺不给钱,将一些政策负担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谓“中央请客,地方出钱”的情况。

我国上级政府诸种“下放事权”的行为大大增加了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解决县乡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几点思考。

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从建立公共财政的角度,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要事随钱走,财力与责任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上级层层剥夺县乡财力的状况。

1.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范围。

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级行政官员只重视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视本地民众的实际要求,这必然导致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因此,应加快推动我国法制化财政的建设步伐,以法制来规范和监督财政。

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使之明确,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改变目前县乡政府集中过多的事权,与其掌握的财权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促进财政的法制化发展。

界定政府之间的事权,应以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为标准,属于全国受益范围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属于地方受益的公共产品,再按受益范围的大小由相应级次的政府来提供,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协调,与受益地方共同承担。

对于科学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以对义务教育的支出为例,应该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的办法,切实减轻基层财政的负担。

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对大多数县乡财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

目前,法律规定财政的教育支出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与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

因此,应该把“以县为主”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这样才能发展事业的同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2.保障县乡政府的财力,强化其财源建设。

目前来看,县乡政府通过可以发展民营经济,利用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增加财源。

民营经济因为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

首先,要引导规模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从上到下实现以大带小策略。

其次,要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互助组织,利用县乡政府的信息优势,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最后,要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可以利用集体土地产权收益、公共财政催化三种核心力量启动农户自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促进财源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3.尽快解决县乡财政债务问题。

首先,要明确县乡的债务规模,只有明确了才能有效控制。

对于乡镇、村债务,要认真清理,分清性质,分清责任,不能将所有债务都由县乡财政偿还。

对账外的非财政管制原因所造成的`隐性债务部分,应该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屠-贝0,清查现有政府债务,明确其规模、结构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债务人、责任人等,主动科学地清理财政债权与债务。

其次,要加强对债务的监管,完善县乡财政管理办法。

认真清理核实县乡债权债务,将乡镇各项债权债务逐—登记报县政府备案,有步骤地减少债务增量、控制债务存量。

一是要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即不同的县乡及财政部门要根据自身债务承受能力,研究出正常的、可控的、能够承受的负债临界点,对可能出现的政府债务风险及早预警。

二是建立债务化解长效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规范乡镇政府经济行为,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大力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和村账乡代管等制度,控制政府和部门经费支出的增长,加快债务化解进程。

4.做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问责,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要加强财政立法和财政监督的力度,保证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杜绝各级官员的不规范行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的问责。

通过问责,可以保证财政资金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用途进行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财政政策措施的运行,维护财政政策措施的准确性、效益性和及时性。

要想使得财权事权真正实现对等,就需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并且以法律形式确定,落实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落实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

对于类似上级政府把各种事权责任推诿到下级政府等违反规定的行为,不仅要发现,更要通过责任追究机制及时纠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约束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参考文献。

[1]罗丹、陈洁。

中国县乡财政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毕秋丽。

县乡财政解困的路径探索[j].辽宁财专学报,(5)。

[3]郭家虎、崔文娟。

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9)。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