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调研报告总结(实用16篇)

时间:2023-11-27 17:09:43 作者:HT书生

调研报告是对特定领域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成果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些调研报告是各个专家学者对特定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留守老人总结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农村留守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平市结合实际,制定《关于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的`实施方案》,在养老服务方面积极推进兜底保障工作,重点关注农村留守老年人。

开展全面排查。四平市共招募信息采集员1226人,采集农村留守老年人1249人,依托吉林省民政厅老年人巡访关爱系统平台开展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采集工作。

加强工作保障。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督促子女或其他赡养人履行对老年人供养、照料和扶养义务;引导农村基层组织、志愿者组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参与留守老年人志愿服务;鼓励基层老年协会开展老年人互助照料项目,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

提升服务能力。四平市共有28家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379所农村养老服务大院,加快推进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农村养老服务大院服务设施和功能,开展为老服务和老年人互助活动,提升农村留守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xxxx年是xxxx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武大梦”承载着一代代武大人的梦想。不仅体现在学术,更在武大学子继往开来的精神传承,传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武大精神。

为了践行武大精神,为“武大梦”标记大学生的青春注脚。作为新时代的武大学子,更要求我们以青春的热烈姿态,奉献社会,回报社会。为此基础医学院12级临床五年二大班的同学们组建了“爱驻心巢”的暑期社会活动实践队,赴xxxx黄陂的姚集村和蔡店乡,关注“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

“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家乡,用勤劳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却让留守儿童备受思亲的煎熬。他们不能像同龄伙伴那样欢绕在父母周围,遥远的亲情,留下太多的惆怅。缺少父母的关爱,在他们内心深处铸起了层厚厚的防护墙。“空巢老人”儿孙满堂,却孤守晚年;或许你习惯了在爷爷奶奶的膝下承欢,可那些孤寂的空巢老人面对的清冷生活,年迈体弱,却肩挑生活重担;疾病缠身,却硬扛硬撑。其实他们渴望爱的温暧,渴望亲情的呵护,孩子们的梦想可能就是看一场电影,得到一本好书甚至好吃的东西;而老人们的愿望可能是见一见亲人、有人多陪陪他们。他们的只是梦是那么纯粹、朴素!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传递一种正能量。就好像火炬传递一样,在每个人手中传递,同时也能汇聚所有人的热情,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爱驻心巢”实践队26名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有缘汇聚在xxxx大学,都是临床医学五年制12级二大班的积极分子,并邀请团委副书记刘馨老师做团队指导。实践队具有各种才艺的的社团达人,文字图像,数据统计,交流沟通均具有一技之长。实践队将分别带着“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四种精神赴xxxx市黄陂的姚集村和蔡店乡,以二人小组的形式走访当地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携手留守儿童,慰问空巢老人。对其生活进行调查和了解,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切身交流。帮助其解开心结,倾听他们的忧愁苦衷,传递正能量,以武大精神为指引化解他们的心理阴霾。同时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改善这些社会问题。

在活动中,我们实践队队员会通力合作,营造一个温馨的巢,将温暖与正能量带给他们,将武大精神传递播撒在他们的心里、为他们编织出心中的灿烂的“中国梦”。

同一片天空下,让我们将爱驻心巢,将怀洒满人间!

对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0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留守老人总结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有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老年人用心血和汗水创造了今天的历史,养育了儿女,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社会。这次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第一次以大学生的身份参加社会实践,我希望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家乡的这些老人们做点实事。于7月27日至8月4日来到云南省个旧市锡城镇敬老院进行暑假社会实践。

7月27日,我初到敬老院,就看到了“尊老敬老颐养天年”8个大字镶在敬老院的主楼上;侧楼则分别写有:“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和“给老年人亲情和温暖”。当时正值午休时间,敬老院显得很静,只有几位老人坐在院子里养神。

我来到院长办公室,说明来意后,院长很高兴,说很欢迎学生来敬老院帮助工作,陪陪老人。院长向我介绍了敬老院的具体情况,敬老院分为自理房间,半护房间和全护房间,分别住有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仅仅因为儿女工作关系来敬老院养老的老人;有轻微病症,或轻度残疾的半护老人;还有基本瘫痪,无法自理自己日常生活的老人,九十八个老人分别需要不同的照顾。

院长还告诉我,多年来,院里所有工作人员一直坚守岗位,甚至过年过节也都不回家,在院里举行活动,陪老人们过节,老人们也喜欢在院里过节,有条件回家的也不愿回去,还有的回去吃了顿饭就要求家人把他们送回来,老人们都喜欢节日里敬老院里的活动。听了这一段描述后,我理解了敬老院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被他们的爱心深深感染。整个下午,我都在看每个老人的基本情况,上面的记录甚至包括老人什么情况下容易发脾气,喜欢什么时间出房间玩这些细节的小事,工作人员的'细心也由此体现出来。

看完档案后,院长告诉我,明天上午就可以上岗了,先负责陪陪老人聊聊天,让他们熟悉我,还特别强调,一定要有爱心,否则是干不下去的,我也向她保证一定能完成任务。

7月28日,一大早就来到了敬老院,趁大部分老人们在食堂吃早餐的时间,我做了自我介绍,他们慈祥的笑脸和热烈的掌声给我了很大的动力。早饭后,我去到各个房间,去和各位老人们聊天,一位奶奶告诉我,她有家,儿子也就在个旧工作,但因为儿子的媳妇不喜欢她,还打过她,她才来到敬老院的,她还慢慢的脱下鞋子,让我看她被儿媳妇打过留下的伤痕,我顿时心里刮过一阵凉风。这是什么样的儿媳妇,竟然这样对待自己丈夫的妈妈,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甚至把金钱、权利看得比情感更重要,为了个人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家人,朋友。人之初,性本善。做人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句话必须是做为一个人的道德底线,老人们苦了一辈子,为了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养育了儿女,而现在他们老了,儿女们长大了,正是儿女们回馈母亲父亲的时候,让他们颐养天年才是作为儿女应该做的事情。今天也碰到了一大家人过完节把老人送回敬老院的场景,儿子媳妇扶着,家人提着东西赶着,口中一直提醒这老人小心楼梯,慢点走,送到房间后又对老人千叮咛万嘱咐后才离开,这就是大家的榜样,工作忙不能时刻陪伴老人可以理解,但是自己可以做到的就一定要做到。

7月29日——8月3日,在28日和各位老人真正熟悉了以后,后天的5天,我开始了真正的工作,早上和工作人员一起打扫院子和老人的房间,清洗衣服,然后带行走有困难的老人到院子晒太阳,陪他们唱歌,陪他们说话。中午11点,下午4点半进食堂开始为老人们用餐做准备,有的老人要用自己的饭碗,得分得清,也得为不同病症的老人配不同的菜,这是一天最忙的时候,饭菜装好了,能来食堂吃的会自己来食堂吃饭,对于部分半护理和所有的全护老人,就得我们亲自去喂饭,有的老人还要耍耍小脾气不吃饭,还得像对小孩子一样的好好哄哄他们才吃饭,需要喂饭的老人很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还得同时喂两人,要不一个吃完,另一个的饭菜就冷了。忙完这两段时间,我和工作人员都才可以真正的放松下来,去吃饭。下午是时间,要陪老人聊天,有的还要听歌曲,戏曲。主要任务就是陪着老人,还要观察各个老人身体的情况。每天做的事情就基本相同,有的老人发脾气了还真的不好处理,这时才真正理解院子说的“这个工作没有爱心是干不了的。”这句话。

最后一天下午,院长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对我7天来的表现给予了表扬,给我写了一份鉴定,也希望我可以把在敬老院里勤劳诚恳的态度放到生活当中去。6点的时候,在最后一次给老人们配菜以后,我离开了敬老院,很多老人没有吃饭就到院门来送我,有的说谢谢,有的说有时间一定要来看他们,有的像小孩一样,说他们一定会听工作人员的话,乖乖的待在敬老院,还有的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轻轻的摇着手和我道别,我含着眼泪离开了,答应他们一定还会去的,一定。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经历生与死。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是长辈们花时间,教我们用汤勺,用筷子;教我们系鞋带,扣衣服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画面我们也许都已经遗忘,但他们一定会记得,也会常常提起,这是他们美好的回忆。儿时他们教会了我们,但现在,他们也许会因为手抖洒了饭菜,也许会忘记扣衣服扣子,没有能力弯下腰系鞋带,不要骂他们,而应该多一点温柔,多一点耐心,像我们小时候他们对我们一样。他们也许站不稳,走不动,需要人的搀扶,我们也应该像当年他们教我们走路一样,慢慢地扶着他们走走动动。他们教会我们说出第一句话,花了多少时间;教会我们一个又一个的词语,花了多少时间;教会我们第一首歌,又花了多少时间?而现在,他们有时接不上话,有时需要想很久才能说出一句话,有时忘记了做什么事情,我们怎么可以去埋怨呢?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慢慢的听,慢慢的等。若为人子女也不懂得如何体谅他们,那他们便只能于痛苦中度过余生,在黑暗中逝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年轻人忙于工作而顾不了家,很多老人没有人照顾,而这一老人群体又正需要热情入微的服务,这就需要全社会人们的爱心,出资建设敬老院,完善敬老院的生活设施,加入敬老院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到敬老院送温暖等等。老龄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后人的光彩事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受益的是全社会每一个人,因为规律不可抗拒,人人都会走向老年。只有社会各界都积极行动起来,我们的老龄工作才会不断推向前进,社会文明程度才会不断提升。尊老敬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对于子女来说,这是一种法律和道德要求;对于各级党政组织来说,则是一种政治责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老一辈人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尊重老年人,让他们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尊重历史,也是全社会对老一辈辛勤付出的集体感恩。

做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就更应当关注与关爱老年人这个群体,在陪伴他们的同时,和他们说说大学的课程,说说时代的发展,能让他们也与时俱进,看到世界的未来。

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和那么多的老人接触,真实地了解了老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从而激发了我努力学习的激情,我要为老人们有更好的环境生活而努力,为世界的美好而努力。我也在老人们的故事中明白了一生要经历很多很多,要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才能真正地走好一生。

他们创造了历史,他们授予我们经验,关爱老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未来,关爱老人,我们责无旁贷。

留守老人总结

中秋节探访老人活动,募款截止至9月10日下午15:00。广州站关爱大使刘耀涛,为此次探访活动,募集善款17654.06元,基金会按比例拨款9301.5元,共26955.56元。

广州地区将在9月19日-20日两天探访,今天广州站7名志愿者共探访了9位老人。这一次志愿者为老人们带去了价值175元的爱心礼包(稻香村无糖月饼、阿尔发无糖曲奇饼干、按摩捶、银丝面、毛巾、清风抽纸、20xx年春节探访合影相片相框),以及探访红包500元。

84岁的甄婆婆,开门看到是我们来探访,立马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高兴热络的拉着我们双手进屋子里面坐。信佛的甄婆婆,打开了播音机,播放着佛歌。

虽然患有关节炎,高血压,肾结石,身体状况、经济状况也不太好,但婆婆总是笑容满面,脸色红润,也很喜欢交流。跟我们唠家常的'时候,常常表达对基金会、志愿者的感谢之情,希望以后每年都能看到我们,祝婆婆健康平安快乐!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报告在已公布的《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和军队公文处理规范》中规定了这一用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健全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的关爱服务体系。”2020年7月,全国政协召开“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儿童”远程协商会议。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委托山西、安徽、云南省政协开展协同调研,全面了解情况。

政策保障力度持续加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制定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的专项政策文件或实施细则,初步形成相关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山西省建成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678个。安徽省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79.9%。云南省建设46个儿童福利机构、11个儿童“养治健康”项目和儿童之家。

社会关爱氛围日益浓厚,各方参与不断增强。各地初步建立起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监护、权益维护等基本服务。山西省大力加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队伍建设。安徽省实现省、市、县三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或者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全覆盖。

管理服务机制有所创新,关爱质量不断提升。各地全力推进部署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安徽省建立农村留守老人联系人登记、赡养协议、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视走访等三项制度。云南省在县(市、区)、乡镇两级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台账和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统计制度。山西省建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和监护干预”四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机制。

对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关爱工作制度还不完善。留守人员普遍存在精神缺“爱”,心理缺“疏”,安全缺“护”,生活缺“助”,以及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导”等问题。部门之间的统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预期目标与政策落实还存在有差距。

对照留守老人儿童所需所盼,基本服务保障还不精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诊疗能力不足,健康服务形式单一。留守老人和儿童在生活照料、教育辅导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农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由于运行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难以保障长效运行。

对照社会各界关注重点难点,有效解决办法还不完备。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基础条件差,留守老人儿童的心理健康、儿童监管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关注。基层工作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要。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一要统筹考虑制定出台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的政策措施,将相关工作情况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二要为农民工照顾老人和未成年子女创造条件,逐步打破城乡社会壁垒。三要建立适用于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四要持续为留守老人儿童提供公益救助,为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留守人员提供劳动技能培训。

强化基层治理,发挥好基层党支部、村委会、卫生室和家庭作用。一是对老人儿童开展摸底排查,建档建卡,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中心、健康中心、活动中心、幸福食堂等,促进留守老人儿童身心健康。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医联体,提高农村医疗和健康管理水平。四是发挥家庭在情感危机精神支持、经济资助、养老抚育方面功能。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提高关爱服务的可及性。一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社会支持体系,针对性开展社会化服务。二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加健康服务和关爱服务的可及性。三是引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亲情陪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

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吸引农村劳动力“回巢”。一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素养。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环境卫生和饮用水安全等问题。三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学到技能后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20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爱暖夕阳,青春在志愿中飞扬。为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践行暑期“三下乡”的志愿精神,7月7日,信阳师院物电学院成立多支调查小组,开展了以“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首先,调查组在指导老师洪亮的带领下奔赴浉河区清塘乡董家河村进行实地调察,搜集空巢老人相关资料并拜访空巢老人。该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了政府对老年人的扶助政策以及该村特有的空巢老人扶持政策,并将村里空巢老人的具体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他们提供的相关资料,志愿者们获取了关于该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福利状况以及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相关信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对志愿者的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赞扬该院大学生的实践服务精神之余,他还就此次调查活动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随后,调查组成员分两组实地走拜访了该村空巢老人,对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志愿者们还和老人们话起了家常,75岁的王大爷听力有些障碍,志愿者们十分耐心地与王大爷进行了交谈。志愿者左炎春告诉记者:“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严格遵守学校三下乡纪律,坚持社会工作的博爱、尊重、助人自助的精神价值理念,把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到调查实践中,展示了师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地方群众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据悉,在未来几天里,他们还将开展关爱老人的回访工作,再次返回董家河村,将大众的心意转达给“空巢老人”.

为进一步了解我街空巢老年人在生活、心理、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关爱空巢老人的惠老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我街在武胜、万年、涂家、大董、和平五个社区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对象为年满60周岁及以上并未与子女(晚辈)同住的老年人,由社区专职干部对老年人组织入户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方式,由调查员按照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入户直接面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由调查家庭中的空巢老人当面回答有关问题,并认真记录答案,当场回收问卷。现将我街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分析报告如下: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综合汇总。这次调查对象总量191个。汇总结果显示如下:

性别分组:男性66人,占34.55%,女性125人,占65.45%。

年龄分组:60~69岁的33人占17.28%,70~79岁的91人占47.64%,80~89岁的62人占32.46%,90岁以上的8人占4.19%。

文化程度分组:文盲39人占20.42%,小学初中的112人占58.64%,高中中专22人占11.52%,大专及以上18人占9.42%。

婚姻状况分组:未婚7人占3.67%,丧偶的107人占56.02%,配偶健在的65人占34.03%,离异的8人占4.19%,再婚的4人占2.09%。

家庭存续时间分组:0—5年的29人占15.18%,5—10年的42人占21.99%,10—15年29人占15.18%,15—20年的32人占16.75%,20年以上的59人占30.89%。

现有子女分组:有1个子女的35人占18.33%,有2个子女的45人占23.56%,有3个子女的55人占28.8%,有4个子女以上的43人占22.51%,无子女的14人占7.33%。

(一)医疗健康方面。

1、空巢老人多数具有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身体疾病较多。能自理的老人153人;半自理的老人29人;不能自理的老人并一般日常生活行为需完全依赖他人的9人。调查对象的情况显示,大多数空巢老年人身体健康有些小毛病,但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老年疾病的就有61人、另外还有27人患有严重疾病甚至癌症。

2、空巢老人就医状况不容乐观。通过统计看每月医药费支出状况的人数,每月支出100—500元钱的多达106人,500—100的有27人,1000元以上的有18人,在100元以下的仅40人。调查显示,有155为老人认为目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疾病,这给空巢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二)经济收入方面。

1、调查对象中,女性人数几乎是男性的一倍,但有属于自己名下的房产人数男性却比重较大,且退休金大多数都在1000元—1500元,仅仅够维持生活。

2、空巢老人中基本生活开支都不大,每月开支500—1000元的112人,1000—2000元的48人,2000元以上的13人,但对于自费购买助老呼救设备,还是有150人认为无力购买,并有182老人希望政府购买。

(三)生活安排和精神慰籍方面。

1、空巢老人文化娱乐生活比较缺乏。其中108位老人主要就是在家做家务、和邻居聊天散步,有98人选择看电视、听广播、阅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旅游等的仅56人,没有一个人上老年大学,甚至有23位老人没什么事干也缺少人说话常感到空虚和寂寞。

2、调查结果显示,子女关心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有167人,但仍然有20人对老人漠不关心,并且160为老人半年之内会见面,但有9位老年人很长时间都很难和子女见面。

3、空巢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还是不太接受到养老院养老的方式,仍然愿意保持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但他们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与关照。

4、大多数空巢老人对于“爱心门铃”、“红飘带”、“一键通”等助老呼救系统还持有保守态度仅61人表明需要,还有130命都表示不太需要。

(一)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块,要切实保证老年人口的养老金的增长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老年人口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要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在配偶遗嘱补贴、社会养老补贴等方面,也要适时不断提高这方面的待遇水平,以使那些主要依靠这些收入来源生活的老人能够维持起码的基本生活。

(二)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

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而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因此目前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加快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的转移,从而增加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社区对老年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三)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我街这种老城区,空巢老人普遍感兴趣的是政府买单的免费服务,而目前能够享受这种免费服务的老年家庭数量极少。因此,政府应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情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获益。同时,应加强社区照料服务的整合和宣传工作。

(四)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籍方面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老人。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加入到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籍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动用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再次,社区要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动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更多空巢老年朋友们的需求,将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区中来。

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多多关心和探望他们。尤其是经常探望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常出门活动的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给予帮助,要特别关心独居空巢老人。

此次开展的城市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状况普查时间紧、范围广、受众面宽,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能够为市委政府制定惠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将来能够使老人们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切实贴心的实惠,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为老服务脚步不会停歇,将继续秉承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讲奉献的一贯作风,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是我街全体老龄工作人员的执着追求!

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爱暖夕阳,青春在志愿中飞扬。为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践行暑期“三下乡”的志愿精神,7月7日,信阳师院物电学院成立多支调查小组,开展了以“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首先,调查组在指导老师洪亮的带领下奔赴浉河区清塘乡董家河村进行实地调察,搜集空巢老人相关资料并拜访空巢老人。该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了政府对老年人的扶助政策以及该村特有的空巢老人扶持政策,并将村里空巢老人的具体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他们提供的相关资料,志愿者们获取了关于该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福利状况以及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相关信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对志愿者的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赞扬该院大学生的实践服务精神之余,他还就此次调查活动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随后,调查组成员分两组实地走拜访了该村空巢老人,对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志愿者们还和老人们话起了家常,75岁的王大爷听力有些障碍,志愿者们十分耐心地与王大爷进行了交谈。志愿者左炎春告诉记者:“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严格遵守学校三下乡纪律,坚持社会工作的博爱、尊重、助人自助的精神价值理念,把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到调查实践中,展示了师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地方群众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据悉,在未来几天里,他们还将开展关爱老人的回访工作,再次返回董家河村,将大众的心意转达给“空巢老人”.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摘要: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儿童、老人的成因;第二部分,报告调查到的留守儿童、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及特点;第三部分,提出对缓解留守问题的一组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劳动力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老人留在农村,并且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随之衍生出了庞大的留守群体。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是造成大量农民工一个前提性的因素。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低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处于城市社会下层,或谓“边缘化”状态。这种城市二元的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一是缓解了农民工流入地城市的市政建设的压力;二是避免了曾经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贫民窟”这一社会问题;三是有效地降低了民政救助规模与社会保障压力。但是,这是以牺牲农民工的权益,牺牲社会公平而实现的。

(1)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计和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家庭生活的变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学习表现、内心情感等方面带来的是更深层的影响。父母监护的缺乏、现有监护的不力,让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和隐患。

(2)子女外出务工,必然导致留守农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从而动摇家庭养老的功能。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但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需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和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自己应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由此引发了留守老人经济贫困、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安全隐患大、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留守老人作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伴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沉重话题。

留守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农村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村留守老人则由于社会转型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断裂变得更加弱势。

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

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自身难保,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留守女童承担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同时,由于农村家庭中性别偏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留守女童获得来自家庭内外和社会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呈现出一定的弱势,往往被家人和其他群体所忽视。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证,但其内心情感极易被忽视,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由于外出父母与子女空间距离的拉大、现有监护人劳动负担的繁重等因素,留守儿童对家庭关爱和情感支持的深层需求往往被忽视和掩盖,使得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在情感上的距离逐渐拉大。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匮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儿童与外出父母间“亲情陌生化”的现象开始显现。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增加,部分甚至不想跟任何人说话,经常感到孤独。家庭关爱的不足对留守儿童性格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养成带来了不利影响。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监护人在学习辅导与监管等方面的力不从心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中的作用得以凸显。然而,义务教育的体制壁垒限制了其能动性的发挥。在“地方教育地方办”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大部分农村学校面临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一直存在着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严重、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及部分教师师德意识淡薄等问题。

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a、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b、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c、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d、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

留守儿童所处教育环境中的种种弊病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农村儿童教育需要新的理念和。

方式。总体上,留守儿童积极好学、学习兴趣浓厚,留守儿童群体并未形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存在种种弊端,影响和制约了儿童的发展。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以漠不关心和物质补偿两种方式为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打骂等问题,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缺少尊重、鼓励和认同。老师对待学生使用体罚、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一些老师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以成绩优劣为标准区别对待学生,普遍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从而导致心理上受挫,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此外,部分留守儿童处于动态监护中,生活环境的变动和监护人教育的不连续易使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断裂。

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受社会文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偏差。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文化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和渠道,而家庭和学校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正在成为影响儿童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闲暇活动存在闭锁性,83%的留守儿童放学之后会在家中看电视,45。9%的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中最多的就是看电视。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由于其对受众的读写要求较低,以及监护人监管的缺乏,使留守儿童更易受其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中不适宜内容的传播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甚至造成行为规范上的偏离。另外,当下的功利社会所风行的娱乐文化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影响着留守儿童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

另外,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中落后的风俗习气,如赌博风、人情风等正在影响着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1、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性。农民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相应地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2、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尽管城乡二元制的藩篱在逐步拆除,但不可能在可见的时间内全部撤销。因此,农民工群体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3、留守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就他们的“家庭”而言,他们都有个特殊的小环境。当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问题时,我们可分析出他小环境的缺失、缺陷。但当问题没有出现时,家庭外的社会如何有效预防,是个操作难度较高的.问题。

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生活简朴艰难。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很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都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8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会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但对小孩教育方面,老人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外。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老年人看护小孩。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负担。

4、精神缺少慰藉。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则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孤苦寂寞的生活。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应该为儿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密的情感沟通,让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重拾关爱。社区应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和行动空间。村委会应积极发挥组织倡导职能,对留守家庭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切实帮助,并应有效地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帮助留守儿童的具体活动。学校是留守儿童最集中的地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弥补学生亲情的缺失,为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间的联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帮助外出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

留守儿童外出父母及监护人除了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心理和情感需求,经常与儿童谈心交流。学校可设立知心信箱、安排知心老师等来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心理的形成,鼓励学生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帮扶与关爱,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留守女童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应给予她们更多关爱,通过社区互助、自助等形式缓解留守家庭面临的生活负担,保障留守女童的权益。父母在外务工期间应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与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情感交流,让子女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社会各界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宣传普及家教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引导外出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给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

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区支持,同时通过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行业应担当起社会文化引导者的职责,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力度,完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生活条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应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通过多种形式更多地去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沟通。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应加强人格教育、性格教育等,并从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成管理方面给予具体指导。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并通过书信、亲情电话等形式,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关爱留守老人活动总结

目前农村许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在家,老人孤寡无依无靠、长时间的孤寂很容易给老人们带来身心健康问题。

二、活动目的。

关爱空巢老人,增强当代大学生活的尊老爱幼精神。

三、活动时间。

20xx.12.15四、活动成效。

1、预期目的。

通过参加这次团日活动,让同学们更深地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了共青团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团体协作精神,使同学们团结一心,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有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

2、活动宣传方面。

活动前期工作(通过班级人人网班级主页、qq群等做活动宣传)做得比较好,有很明显的效果。

3、活动最有特色的部分。

以人为本。把关心好、服务好空巢老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空巢老人为重点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

团员和老人谈心。

团员帮老人们打扫卫生。

老人脸上开心的笑容。

四、活动心得。

空巢老人的困难不仅在于生活上的孤单和经济上的拮据,也来自于心灵上,因为亲人陆续离开的恐惧感和目送亲人离去却无能为力的失落感,以及突然缺乏可交心的对象的空虚感,因此与老人交流要坚持“积极引导,耐心聆听”的原则,积极主动的引导老人走入他感兴趣的话题,爱心的聆听他的语言。

留守老人总结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为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增强农村留守人群法治观念。1月18日上午,市司法局联合市法学会、市诗词协会、东风区司法局在东风区松江乡兴国村开展“关爱留守老人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新春普法宣传活动。

活动主要通过书写法治春联、法律知识趣味问答、解答法律咨询、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和宣传品等方式让村民群众在轻松愉悦的互动中学到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活动现场,诗词协会的书法家们挥毫泼墨,免费为村民群众书写法治春联,前来观看和领取春联的群众络绎不绝。“迎新春春风送法,辞旧岁法护平安”“春临小院风光美,法驻村街事态祥”“法若清风梳万物,德如化雨润千家”“春回大地民心乐,法治中华四季安”……一幅幅法治春联,在为群众送去新春祝福的同时,也将法治理念送进家家户户,切实提高了普法宣传效果,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的.欢迎。在赠送春联的同时,工作人员还通过法律知识问答的方式向村中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宣传宪法、民法典、疫情防控、防范诈骗等法律知识,专业律师耐心解答群众咨询的法律问题,帮群众解疑答惑。活动期间,共书写法治春联300余幅,发放普法台历、宪法、民法典宣传手册和普法手提袋、纸抽、口罩等宣传品500余份。

此次活动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将普法宣传与传统春节习俗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引导其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

摘要:留守老人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值得关心,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如何解决,也是当今社会应该着重思考的。

关键词: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存在困难,解决方法。

正文: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为了改变现有的生活条件,农村的青壮年纷纷走出大山,前往东部沿海地区打工以获得主要生活收入。由于青壮年远离家乡,就使得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及妇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386199,。由此也就产生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说法,这些弱势群体值得全社会深入关注,了解其生活状况。我们调研小组,走访了江西省瑞昌市白杨镇毛坪村,实地走访该村的留守老人,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毛坪村原来是独立的一个村,现在归属于郭桥村。毛坪村属小村,是当地最贫困的一个村。该村交通不便,通往该村的道路也是近两年才修建完毕,并且该道路只是修到了村入口不远处,也就是说该村有大部分并未修路,甚至有些村户门前的泥路只能走摩托车,再大一点的车不能通行。

村中不通水。村民只能在半山腰处的一个取水处取水。村里许多的房屋早已废弃,只剩下残垣断壁,村中居住条件较差。毛坪村现有150多人,但是常住人口只有30多人,并且基本上是老人与儿童。

茅坪村留守老人生活困难人数较多。他们的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嫁给外地,家中只有老两口,有些留守老人配偶去世,只能自己单独生活。由于村中不通水70多岁老人仍然需要自己挑水食用,他们的生活收入主要是种植农作物,如果身体允许,便到瑞昌市做些简单的零工,留守老人能依靠自己生活便不依靠自己的子女。当问及不依靠子女的原因,他们回答是不愿意给子女增加负担。由于是依靠自己,从而生活来源甚微,总体生活水平较低,在调研的过程中遇到一位76岁老人,由于患有疾病,每顿饭只能吃稀饭,疾病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对现实生活水平也是不满意的,但是他们却只能是无奈,子女要生活,子女也要顾及自己的小家,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只能过这样的生活。

子女在外,老人留守农村,使老人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但是老人的劳动力有限,使大批土地放荒。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存在问题。

留守老人面临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留守老人年岁都已较高,身体状况不好,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存在突发疾病的安全隐患。在调研的过程中,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身患高血压,儿子都很有出息,但是都是在外工作,老人的老伴儿已去世,独自一人生活。这样的话,老人在生活中便存在安全问题,若遇到疾病突发,身边无人,很危险。

除以上疾病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如独自行动不慎引发的安全问题。

留守老人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生活中他们较孤独,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并且村里人少,生活中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局限于自己的家庭。而对于一个人生活的老人,这一问题更加凸显,他们唯一的娱乐也许是身边的宠物或是电视机。在调研的过程中,老人和我们交流时,表现出他们渴望交流的心情。

由以上精神孤独问题,也便得出留守老人生活娱乐问题,由于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只能四季劳作,加之农村缺少娱乐设施,因此生活单调,缺少乐趣。

两辈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也是留守老人中存在的又一问题。有些留守老人与儿子关系不好,有些与儿媳关系不好,关系不好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的问题,也不乏孝心缺失的原因。

问题解决方案。

1、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的解决。

2、针对尽孝问题,应该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针对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4、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

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来关心留守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快速推进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现象也呈日益加剧状态。根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有亿万人,是总人口数量的,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亿,约占总人口的,这就是所谓的“银色浪潮”现象,而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则是本报告所讨论的“空巢现象”。所谓“空巢现象”是文学上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喻子女在成长或成年后像鸟儿一样离开家庭,仅留下老年成员居家生活。城市老龄人口“空巢化”形势正呈大大加深的趋势,因此关注空巢现象,关爱空巢老人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空巢现象也由此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丧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身边没人照顾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则是指生活在城市区域范围内的无子女,丧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身边没人照顾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城市空巢老人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人口内部结构的因素,也有来自个人主观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物质经济基础。

“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以家庭代际关系为基础。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打破,家庭养老的功能被大大削弱。”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诸方面的支出,导致人们的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平时家庭收入大多用于抚养下一代,等到中年又要为孩子的成家而大量投入,老年时期则没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来实现自助养老。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一代越来越重视物质追求,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导致自己入不敷出,使得新的反哺代际关系难以形成。物质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其一是部分城市家庭收入水平增高,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得子女纷纷离巢自居。其二是很多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收入较少,满足自己的生活都已经很是困难,子女不得不出外打工用来维持生活和赡养老人,原来他们在城市生活却只能住在一起,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另购住房,子女出外打工以后在新的城市生活,从而导致他们隔城生活,长时间的分离。这些经济和物质原因,从根本上导致了核心家庭的强化,客观上造成了家庭空巢化的发展趋势,物质经济原因是城市空巢老人产生的根本原因。

2.年轻人外出就业或求学。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传统封建社会中的子承父业、守家待业已经不能再满足当前年轻一代的就业需求。社会的发展使很多人不在害怕远行,人们的生活也从单一地域向多区域发展延伸。背井离乡的求学或就业不再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它同时也包含了年轻对实现梦想的渴望,包含了老人对儿女有更好发展的期盼。同时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很多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责任改由学校代为承担,很多年青一代很早就开始在学校寄宿,家庭的空巢阶段就这样被提前了。

3.代际观念的冲突。

随着西学东渐、中国某些传统观念的瓦解,使得年轻一代的观念日益与老年人拉大差距,致使青老之间得隔阂与矛盾日益加深。他们不再仅仅依靠家庭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他们特立独行追求自我,即使有的仍与父母长辈同居,但他们对自己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父母,随着他们经济的独立,他们会更加专注于自己梦想的实现。有些老年人在心里是想和儿女住在一起的,但由于双方价值理念、生活习惯均存在差异,很容易产生代际矛盾,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这些老年人只能无奈选择独居:有的老年人故土难离对自己居住得社区有了依赖,从心理上并不愿意离开常年生活的区域;有的老年人选择独居是因为心疼自己的儿女生活不易,不愿意加重子女的负担;有些城市空巢老人多年为家庭、子女奔波,在子女离开后,渴望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代际观念的差异也是城市空巢老人的重要的成因之一。

4.传统养老观念的瓦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为内核的孝道文化为传统的养老形式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xxx掀起了文化意识大解放的浪潮,使东西方文化重新交织在一起,人们对社会形态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加快了社会的前进步伐,改变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大大增强了社会对物质的期望,大批的年轻人为了事业、为了成功不惜抛弃传统家庭的牵绊,纷纷踏上追梦的旅程当年轻人全力追求事业,奋力迈向成功的时候,家中老人在年轻一代心中的地位也被大大降低了,对老人关心与关怀的缺失,也导致了空巢老人问题的大量产生。

5.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保障不足是法律政策原因。

我国多年来持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子女,这使得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家庭空巢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在家庭中的年青一代不断减少,年轻子女长大后纷纷脱离家庭独自生活,直接导致了空巢家庭和城市空巢老人的增多。同时,国家政策的推行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力不足则是城市空巢老人产生的法律政策原因。以家庭传统代际关系为代表的传统力量是受传统家庭秩序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这种传统的观念以固守的方式和国家法律体系发生这你攻我守的角力,导致法律的强制性很难发挥他的正确功能,反而使老人在行使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失去了亲情的慰藉。

1.物质生活困难。

根据城市空巢老人物质方面的成因可知,有一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以及自身经济收入单一,所以这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的物质方面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空巢老人中有1/4以上是单身老人,其中有一定数量的老人是经济困难者,属于生理性社会弱者和社会性社会弱者。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长,社会将面临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位子女的艰巨情况。如何向老人提供更具保障性、更具品质行的生活照料,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生活负担。因此,对于子女外出打工的这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方面是属于困难群体的。

2.缺乏必要的生活照料。

由城市空巢老人的定义可知,城市空巢老人是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而随着老人的年龄逐年增长,身体机能越来越弱,因此老人的生活需要一些必要的生活照料。当老人身体依旧健康时,生活方面尚能自理;一旦生病,以及子女不在身边时,就会有产生诸多不便,如若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空巢老人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随着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家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自身脆弱性越来越强。如果老年人身边缺少照料人和监护人,他们与家人及社会之间的信息发生了断层,将导致老年安全带出现松弛甚至断裂。近年来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病死在家中的事件多次发生,正是缺乏生活照料的体现。

3.缺乏精神慰藉。

据调查发现,城市空巢老人经常会出现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等精神状态。老年人的性格及精神生活质量与老年人健康有很大的关系,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巨大的伤害。空巢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与邻居和朋友的交往能力减弱,部分老人不能启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容易产生孤独感。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老人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往往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他们的生活品质降低了一定程度。

如何切实解决城市空巢老人所面临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是应对“银色浪潮”和“空巢现象”挑战的艰巨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解决城市空巢老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1.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健全社会养老体系。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城市空巢老人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城市空巢老人如果依旧保持单纯依赖家庭养老模式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社会养老保险推进的过程中,尽管目前还有不少困难,同时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城市空巢老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就会逐渐从中受益。

2.加强各大社区引导作用,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积极发挥社区的作用,使得邻里交往频繁,社区人际关系亲密,从而形成较强凝聚力的社区。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出门的老人提供钟点工、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来积极发挥各大社区的作用,从而使社区为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贡献一定的力量。

3.通过“两微一端”加大宣传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是我国的解决老龄化和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基石性载体,今后在中国社会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当然,我们强调家庭养老,其主体内涵是子女尽到赡养的义务,而在养老形式上正日趋多元化,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将“敬老院养老”看作是社会养老,因为两者只是养老地点的形式问题,而并没有说明养老的支持来源。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4.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晚年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很重要。城市空巢老人闲暇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5.政府加大财政投人,制定扶持规划。一是财政要加大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努力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城市社区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待遇,确保各项工作有人做、愿意做,提高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城市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面对迅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仅依靠家庭养老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积极推广家庭赡养老人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福利设施,建立老人活动设施,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此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顾和关爱。

6.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城市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城市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城市空巢老人大多数都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奋斗历史,他们见证了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繁荣,同时,他们也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一切,所以,我们不能忘了那些城市空巢老人,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而今,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关注老年人养老,走进老年人世界,了解老年人生活,既是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

一、调查背景。

根据准确资料显示,自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顾农村老年人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中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二、主旨思想。

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小组以三官庙村养老情况为课题,以问卷、采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当地老年人的养老情况,倾听老人们的心声,记录老人们对现有社会养老体系的感想、批评、建议,从而更好推进当地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

三、调查对象。

三官庙村老年人。

四、调研方法:

网络查询,书籍查阅,实地探访,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等。

五、实践阶段:

前期准备(5.11-5.15)。

确立课题,拟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提纲,做好调查准备工作(包括分工合作的确立、相关养老政策的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等)。

中期调研(5.21-5.22)。

深入调查三官庙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同老年人进行交流、访谈,并填写调查问卷,掌握充足调查资料。

后期总结(5.26-6.1)。

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本次调研做出总结,写下自己的感想。

六、调查成果分析。

七、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从调查问卷和和实地探访我们还发现以下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1.部分老年人的养老意识不高,对养老政策、养老服务等认知不够。对此,需要对养老相关知识做适当的宣传,对此可通过举办活动、张贴相关资料等方式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政策、养老服务等的认知,也提高他们对生活、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2.养老服务设施需要进一步改进,养老服务的水平还有待提升,养老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建设的支持,对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希望政府聘用人员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组成的养老服务队伍,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服务。

3.需要进一步开展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推进老年文化建设,加强老年教育工作,开展老文体活动,深化老年精神关怀服务,具体可通过进一步开展相关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给老人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等。

4.社会对养老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激励功能,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弘扬尊老敬老、养老助残的传统美德,形成有利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八、结束语。

本次调研,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国内农村养老政策和养老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实地探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西安市三官庙村部分老人进行了调查,然后对数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提出了发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我们得到了以下收获:

一、加深了对自身的了解,对自己有了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经验的缺乏,尤其在进行问卷调查时遇到各种困难体现明显,好在我们随机应变,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才顺利完成调研。虽然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大大提高了在社会上的处事能力和与他人的交流能力,但我们以后会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进一步增长社会经验,为以后踏入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充分认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提高了团队意识。可以说,团队的齐心协作和积极配合是本次调研顺利完成的基础,若是本次调研缺了合理的分工搭配、正确的优势互补,缺了任何一人的积极配合,那么本次调研将不能按时完成。在此,对各位组员的积极付出表示感谢与祝贺!

三、实践也是我们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多种困难,但都一一克服。其中的过程,不仅提升了我们与人沟通能力,也提升了我们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我们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让我们对今后生活学习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总体而言,我们小组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辛苦调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时完成了本次调研。调研的完成,不仅增强了我们对政策的了解、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将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段极其难忘的经历!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

(1)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xxx空巢xxx老人的问题更是值得人们关注。他们有的没有儿女,孤苦无依;有的想念自己的子女,却可能远隔天涯或因工作忙碌没有在身旁;他们渴望沟通交流,却找不到能够诉说的对象;他们希望能够融入社会,然而他们能做的越来越少。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与不便,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关爱。

(2)通过此次对长安区周边社区空巢老人的走访调查,能使我们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好的为我们身边的空巢老人献出爱心。

(一)调查长安区空巢老人的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和老年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也日趋明显,我国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也呈上升之势。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逐步在我国城市地区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了解长安区空巢老人的生活基本状况,分析影响长安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而实现长安区的进一步和谐构建。

(二)关爱长安区空巢老人的意义。

关爱空巢老人,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空巢老人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一份力量。

(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大部分的老人家庭靠退休金,10%左右靠社会救济,9%左右为其它来源。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他们的生活简陋,穿的都是好多年前的衣服,吃的大部分都是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并且大多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但无奈收入菲薄。

(二)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在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虽然大部分老人都参加医疗保险,但报销比例很低,到医院看病又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子女外出谋生通常是一年回来一次,也没有太多钱给父母看病,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隔代教育心理负担重。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xx市位于湘西南部的雪峰山东麓,南岭山脉北缘,资水上游,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中心,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5万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农村,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户籍制度的放宽,许多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劳务输出成了农民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了他们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大人进城务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农村,他们的现状令人担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进城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调查统计,xx市目前17个乡镇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96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1%。按年龄段分布如下:0—5周岁334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9%;6-10周岁35785人,占其总数的29.4%;11-16周岁50371人,占其总数的42.7%。

二、监护方式。

根据农村世代相传的习惯,对孩子的看护及.教育,主要由父母亲承担。现在,情况出现显著变化,为了生计,父母亲要出去务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其他人进行监护。以xx市的湾头桥镇、邓家铺镇两镇的情况来看,父母双方外务工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方式:隔代监护。主要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监护。这种监护方式主要集中在0-5周岁、6-10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

第二种方式:上代亲戚监护。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进行监护。主要集中在6-10周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身上。

第三种方式:同辈监护。采取家中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负责照顾0-5周岁、6-10周岁年龄段的孩子。

第五种方式:寄宿制全托。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老师或信得过的其他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管家长”,这种监护方式,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且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上面五种监护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安全意识、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10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状况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只是不定期地给孩子寄钱。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汇款,由于年龄小,缺乏计划性,有钱就毫无节制地乱花一通,没钱或少钱时就饱一顿饥一顿,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严重损害了身体的正常发育。这种现象在自我监护和寄宿制全托年龄段的孩子身上表现最为明显,几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

2、爱的缺失。父母双方和孩子长期不在一起,缺少沟通,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大都表现出自私、偏执、冷漠的性格特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爱心、容忍心和正义感,甚至连中国最传统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而言,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安全威胁。由于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女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被拐卖、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等问题时有发生。逃学、上网、早恋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如邓家铺镇一“留守儿童”邓某,由爷爷、奶奶监护,每天早晨吃完早饭就背着书包和同学一起去上学,下午独学按时回家。老师见他一个星期没有来上学,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门家访,一探究竟,原来上学期间,中途他就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让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人格与美好心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55.5%的人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对父母充满怨恨,21.6%的表现为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不愿与人交流等,18.3%的表现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强等,4.6%的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理负担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监护,其思想品德、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问题。调查发现,由于父母的外出,对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出现真空。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缺乏正义感、爱心等。

6、学习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监督、教育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下降等。

7、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部分外出务工者由于对子女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顾较少,产生负疚感,于是在金钱上、物质上尽可能地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偿,这种作法,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新“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产生。部分监护人对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他们纪律散漫,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对这些“问题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观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对世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偏颇。如:不爱红装爱钱庄(装)、游戏人生、盲目追星、虚荣心强、不顾实际盲目攀比,把赚钱、发财当作人生奋斗目标等。

么事情,都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农民工外出务工,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祖国的繁荣富强,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的,如果中间缺失了一代人,那又会怎么样呢,大家不妨认真思考一下。

四、几点探讨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行动上整体地把这个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必须做好“四个统筹”发展,切实做到“四个到位”,扎实做好“四个工程”,真正构筑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通道。

(一)切实做到“四个统筹”发展。

1、统筹发展城乡教育。降低城镇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让农民工进城务工带着子女一同进城入学,真正落实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2、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医疗保障,解决老有所医的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目前农村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统筹发展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有条件、自愿交纳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应该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权利,让广大农民老有所养。如:目前农村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真正让农村独生子女户或两女户的家庭得到了实惠,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同时,有条件的地方,低保对象应尽可能地惠及到广大农村。

4、统筹发展农村教学点的合理覆盖范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除“两免一补”外,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教育与集中管理。

(二)确实做到四个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行动的速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事,不仅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全社会都有责任,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作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作为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并落实到行动上。

2、感情基础到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还有个感情问题,一方面要有爱心,另一方面要有热心,真正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3、组织网络到位。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网络,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个重要环节,必须联成一体,充分发挥作用。

4、制度保证到位。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二是督促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实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请德育校长,发挥主阵地作用。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必须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并聘请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质高、生活作风正、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社会威望、热心教育事业的“五老”人员和教师担任德育校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观、价值观。

工程之二:办好家长学校,突出家长的基础作用。

家庭的好坏与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今后的人生将产生直接影响。开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突出家长的基础作用。

工程之三:实施好“代管家长”,突出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五老”、广大教师和全社会有爱心的人士的作用,实施好“代管家长”工作,让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不在家,学校是我家,老师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关爱。让代管家长情况摸准、代管称职、关爱彻底,真正筑起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另一道挡风墙。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动中心,促进全面发展。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要有阵地,才能让他们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得。一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三是创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文化的学校,培养情操的阵地,开展活动的场所,健康成长的乐园。

文档为doc格式。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和待解决的问题。

本次暑期见习很荣幸被分配到民政局,留守老人、敬老院就是本单位的业务,所以见习期间接触了很多关于留守老人的事情,加上县委组织的见习生参观活动,亲眼见证了留守老人在敬老院的生活,对留守老人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于我自身的体验,对留守老人做了以下调查:

一、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1.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3.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在农村,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迫于生计,许多老人选择到敬老院养老。

4.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其中患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策方面。

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加大宣传,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镇坪是个多山的地方,物产丰富,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这些物产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政府应号召和支持引导民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主创业;利用有利优势吸引开发商,增加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就近就业,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部分本身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这点在镇坪现在已经开始实施,曾家镇、牛头店镇、钟宝镇等镇都建有敬老院,并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和照顾老人,此外还出台了相应文件保障老人的权益,如老人到一定年龄可以办养老证,每月发放相应的补助资金等等。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五)精神慰藉。

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三、总结。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政府应高度重视,在见习参观活动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此次见习和见习期间的参观实践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不仅锻炼了自我、增长了才干,更能学以致用,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政府以及各单位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锻炼、体验生活。

附送:

关于白色情人节的祝福语。

关于白色情人节的祝福语。

1、我用云的洁白给你心的告白,我用花的洁白给你爱的独白,我用我的短信传递给你,我心中每次爱你明明白白!白色情人节快乐!2、你是一朵永远绽放的花,点缀着青春,铭刻着美丽,挥洒着芬芳,滋润着我的心。白色情人节,愿你像花一样青春、美丽、芬芳。

3、你的微笑,灿烂了整个春天;你的美丽,超过了所有花园;你的名字,占据了我的心灵。白色情人节,愿可爱的你幸福没完没了!4、时间像是一个口袋,爱情则是口袋上的补丁,虽然有时觉得不够体面,但是没有了,岁月也就空了!白色情人节,给心一个机会表达,给爱一个机会补充!5、情书是爱情的排版,字字句句都经过了心的矫正,每一次表达都是翻版了一次,如果心还在跳,那么他将会是爱的字典,永远都出版下去!白色情人节快乐!6、相识的时候一穷二白,相恋的真诚白玉无暇,对你的真情一清二白,许下的承诺白头偕老,白色情人节,给你最纯洁的祝福,愿你快乐相伴,幸福相随,我爱你!7、心跳是心的代言,所以动力十足才能给爱多一些精彩!真诚是爱的助,所以坦然以对才能给心多一份价值!白色情人节,爱你永恒不变!8、送你一份告白,愿牵你手到白头,给你一句表白,爱你到地老天荒,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真心永不变,白色情人节,接受我的读白,我爱你,愿白色情人节快乐!9、春来一片俏春光,花开吐蕊绽芬芳。我俩花下诉真情,低声耳语好心情。携手同心见双亲,双亲欢喜笑吟吟。喜结连理好事近,爱情甜蜜结同心。白色情人节到了,爱你永不悔!10、三月彩蝶翩跹,成双飞舞花间。桃花灼灼娇艳,佳人笑容满面。风筝飞满蓝天,你我情意相连。合力共执一线,共度美好华年。白色情人节到了,今生永远和你在一起。11、白色的云朵,裹着我真挚的情怀;白色的衬衫,彰显我纯朴的个性;白色的玫瑰,代表我痴情的爱恋;洁白的信纸,写满我真情的告白:爱你每时每刻,疼你每分每秒!白色情人节快乐!12、白色情人节到了,我没有甜言蜜语的浪漫表白,也没有天崩地裂的爱情宣言,更没有奢侈豪华的动人礼物。但是,亲爱的我想告诉你,我只愿与你携手到老。祝你白色情人节快乐开心!13、爱情最初是随机播放的,所以我们不懂珍惜!爱情后来是循环播放的,所以我们不会刻意!爱情最后是单曲循环的,所以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旋律!白色情人节,愿你开心每一天,顺利不间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