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逍遥客读后感(优质21篇)

时间:2023-12-14 15:33:05 作者:雅蕊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读过的书籍,提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能力。8.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片段,或许能给您一些启发。

《人间逍遥客》读后感

放下执念,心无挂碍,拥抱更洒脱,更通透的自己。

一直比较喜欢散文,可以沉浸在某一刻的意境中徜徉,无拘无束,天马行空;

小说则不同,你会进入作者为你搭建的场景,跟着描述的故事情节跟着走,固定的路线,偶尔偏离也不会离坐标太远,哪怕是走马观花也是会感染到几分欢喜几分惆怅甚至是悲怆,名家的字就有这种威力,自然而然地不自觉间就陷进去了,走出来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或长或短,总有欲罢不能的无奈。

《人间逍遥客》就是一本令人掩卷长思的书,6位大家6篇中篇6个故事,在纷繁的人世间挣扎抗争,不同境遇下的选择导致不同的人生轨迹,因为各自的选择不同,演绎着不同的命运,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是完美的?没有标准答案。

唯有在各自的人生中放下执念,心无挂碍,洒脱通透,或许不枉在人世间走一遭,6个故事呈现人在不同境遇中相似的困惑与挣扎,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中的不同程度的难题,把自己抽离出来拉长视线,纵观人生的轴线,或许现在的你会觉得过去的你怎么如此幼稚无知,但当下的你一定不会去责备过去的你,因为你知道自己一直在蜕变,从不会停止生长.......

《人间逍遥客》这本书让我们看别人的故事,更好地走自己的路,人生在世,一直都在路上不停地看,不断地听,世间的人与事,遇见什么样的人,遇见什么样的事,如何应对?追寻什么?坚持什么?放下什么?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自由地成长?偶尔也会驻足拷问一下自己,心情不同,答案不一,放过自己跟着感觉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间逍遥客》读后感字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让我产生想要阅读的冲动的是封面中的“余华”两个字,很惭愧,其他的作家我都不认识,自己确实对于近现代的作家了解得太少了,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也阅读得不多。《活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特别大的震撼,所以特别喜欢和敬佩余华先生,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其他五位作家产生的敬意绝对不比对余华先生的少,这本书真的值得深入阅读和细细品味。

拿到书,阅读过序言后我才了解到,为了庆祝《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北京文学》编辑部通过多方协调、反复讨论挑选选取了70周年来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出版了一系列书目,《人间逍遥客》属于其中的中篇小说卷,其他还有散文卷、报告文学卷等,也都是非常值得阅读的。

这本书一共有六个故事,故事的发生地从起伏不定、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极具市井风味的北京城朝阳门外,从由制陶场改造而来的屠宰场到偏远穷困的山村,每个故事的背景各不相同,可唯一不变的是主人公们戏剧般的人生,以及每个人在各自的命运中的挣扎、反抗、醒悟、和解。看完书,我掩卷久久沉思,其实这六个故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悲剧意味,这里的悲剧不仅指生离死别,也指那些看似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总是让人在夜里辗转反侧的缺憾,这样六个让人看来并不逍遥的故事合集却偏偏取了个《人间逍遥客》的名字,也确实意味深长。

开篇的故事就带给我极大的心理震撼,余华的这篇小说是六篇中篇幅较短的,但却是余华暴力美学很好的诠释,这是我在《活着》里不曾这么直面过的。看完这篇小说,我的脑海里只有两个词语,荒诞,冷酷。荒诞来源于故事内容,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由小孩子引发的最后导致一个家庭覆灭的悲剧,山岗和山峰是两兄弟,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在大人们都去上班的时候,山岗4岁的儿子皮皮不小心摔死了山峰的儿子,而这个意外拉开了一家人互相报复的序幕,山岗想要用钱了结这件事,但山峰坚持要让皮皮舔自己儿子摔在地上流出的血,却又在皮皮舔的过程中踢死了皮皮,之后山岗将山峰绑在树上让狗舔他的脚心直到弟弟大笑而死,本来山岗能逃脱惩罚却又因山峰妻子的控告而被枪毙,而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母亲只专注于自己身体上的病痛,完全不顾自己家庭中发生的悲剧。冷酷来源于余华的文字,简洁到了极致,准确到了极致,完全不带有个人情感,只是单纯的描述而已,对于死亡解剖等血腥场面的描写非常直接和单纯。在阅读中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仿佛作者对于人世间的悲剧完全无动于衷,他描写主人公就像只是在观察一个生态景观瓶的生物,不会赋予他们类似于同情这样的感情,他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直保持着一层隔膜,这可能也侧面反映作者内心对于现实持有的怀疑的态度。

所以他就松开了手,他听到那东西掉下去时同时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沉闷一种清脆,随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就是这样,一个生命消逝了,简单的描写却给读者一种沉重的震撼,但皮皮却懵懵懂懂毫无察觉,”他俯下身去察看,发现血是从脑袋里流出来的,流在地上像一朵花似地在慢吞吞开放着。而后他看到有几只蚂蚁从四周快速爬了过来,爬到血上就不再动弹。只有一只蚂蚁绕过血而爬到了他的头发上。沿着几根被血凝固的头发一直爬进了堂弟的脑袋,从那往外流血的地方爬了进去”,细细读来,感慨万千。

这篇小说的时期跨度比较大,讲述了大概从抗战时期到70年代之间,年近50的地主为了传宗接代娶的20岁的菊豆和地主的侄子杨天青之间的爱情纠葛。道德伦理层面的争论先抛开不管,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字的共情能力,与《现实一种》的冷酷不同,《伏羲伏羲》花了很大的篇幅进行人物的心理描写,这样就拉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仿佛读者就是主人公,能切身体会到书中人物的纠结、苦痛、欢愉,所以看完后只有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叹息,不忍再对他们进行指责。电影《菊豆》就是根据本篇小说改编的,也值得去看一看。

之后的四个故事各有各的特色,也能带来不同的思考,《无边无际的早晨》从感恩、宽容、取舍等方面探究人性,《状元媒》《零作坊》《心爱的树》都有不同程度地从女性方面出发展现她们对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追求、选择、反抗等,都是值得一读的经典。

最后,回到对人间逍遥客这个题目的思考,苏轼曾有诗“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想与这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有陷入黑暗、不幸、困顿的时刻,但我们知道不会一直如此,当从困顿中破茧重生,灵魂达到了自由洒脱境地,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间逍遥客。

《人间逍遥客》读后感字

2020年,对于《北京文学》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自1950年9月创刊至今,《北京文学》已经走过70年的光阴。这份刊物由北京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刊登包括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诗歌和文化评论等多种优秀作品的综合性文学杂志,深受读者喜爱。

为了尽可能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70年来《北京文学》刊物作品的风貌,杂志社计划出版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编辑们对发表过的作品,进行反复讨论、遴选。同时,向不同时期的编辑部负责人征求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了出版篇目,包括中篇小说卷2册,短篇小说卷1册,报告文学卷1册,散文卷2册,总共4卷6册。

这套丛书收集的作品都是不同时期广受各界读者关注、阅读和传诵的经典名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北京文学》走过的风雨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刊物风貌和作品精华,也基本上代表了刊物作品的最高水平。

《人间逍遥客》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中篇小说集。这本书收录了余华的《现实一种》、刘恒的《伏羲伏羲》、李佩甫的《无边无际的早晨》、叶广岑的《状元媒》、迟子建的《零作坊》、蒋韵的《心爱的树》等6位作家的6部作品,以及6篇对应的书评。

其中,李佩甫的《无边无际的早晨》原载于1990年第9期的《北京文学》,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李佩甫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许昌市文化局创作员,《莽原》杂志编辑、第二编辑室主任,河南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莽原》杂志副主编,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河南省文联正厅级巡视员等职。

李佩甫长篇小说《生命册》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评论家谢有顺曾评论到,“李佩甫的小说主题词是权力,而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他的写作,习惯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以都市和乡村、历史与现实互证的方式,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他对人心荒凉之后的权力迷信所带来的苦难,有着尖锐、清醒的认识,正如他精微、冷峻的笔法,总是在追问生命丰富的情状如何才能更加健旺地生长。”

集全村的疼爱,集全村的希望,成人。在官场打拼,每一次升官都与养育他长大的小村落密不可分。每当李志国遇到困境时,他总会不知不觉地奔回乡里。他不知道这股神秘的力量来自哪里。他一路高歌猛进,却也与自己的生养之地不断割裂。

书中将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融入到时代的大背景中,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转折都与时代背景相融合,读者在他的人生故事当中找到时代的脉搏。

如果说李志国是幸运的,那么就是他遇见了全村人的无私、淳朴和善良。村里人没有求过回报,从没有伸手管他要过一次好处,一次也没有。村里人在他遇到困难时,却总是对他包容,容忍他,迁就他,在关键时刻,助他一臂之力。

如果说李志国是不幸的,那么就是他身上滋生出的自私、无情和冷漠。他是何时变得自私冷漠呢?也许是三叔打下那一个嘴巴之后。也许是穿上借来的衣服,就不再想还了的时刻。也许是他在公社大院的黑夜里,发现自己非常的孤单,没有人能够帮助他,谁也不能帮助他的时刻。

正是村里人的无私、淳朴、善良,与李治国的自私、无情、冷漠,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村里人不求回报的付出和李治国贪婪的索取,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都让李治国产生了迷茫、无助。这种巨大的戏剧冲突,也撞击着读者的灵魂。

最后,主人公不断地拷问自己:你是谁?生在何处?长在何处?你要到哪里去?文章的落脚点落在这个哲学问题上。主人公并没有给出答案,作者也没有明确的回答,这让读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个人感悟。

《人间逍遥客》,也许看透了滚滚红尘,才能够真正做到逍遥一世。

《逍遥游》读后感

偶然间读到庄子的《逍遥游》:北海有一种鱼,他的名字叫鲲,鲲身躯庞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成鸟后,他的名字叫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展翅奋飞,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借助风力飞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鹏向南海迁移的时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而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亦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人亦是如此,觉得自己可以鹏程万里,却不好好行动起来,到头来本以为自己与大鹏和鲲一样高高在上,最后,却是白日做梦,徒劳无功。

还有一些人,不觉得自己鹏程万里,却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鸟先飞,最终扶摇直上,成为受人尊敬的伟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该想一想自己的行为举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满意,过的每一天是否充实,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摇直上九万里。

所以,同学们你们是否憧憬学霸那样的鹏程万里,是否希望像伟人那样扶摇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没有,那就请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万不要让懒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让各种借口成为你的绊脚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鲲鹏一样的存在!

《人间逍遥客》读后感字

刚看到书本《人间逍遥客》原以为这是一本长篇小说,细看才知这是一本合刊中篇小说集,这是北京文学社为了纪念创刊70周年纪念册。故事集收录余华、刘恒、李佩甫、叶广芩、迟子健、蒋韵等人作品。

故事集开篇是余华《现实一种》,说真的,我并不喜欢这篇小说的阅读感受。故事开头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出场,让我们看到这一家子冷漠、无情、自私。伦理上他们是一家人,实际上同屋而住的陌生人,他们甚少交流,不曾关心他人的感受,自顾自的过着。

故事的悲剧是由两个小孩所引起的,家里的四个大人都出去上班,只剩老弱病残祖孙三人。连下整月的雨,突然出了太阳,无数耀眼的亮光在玻璃上闪烁,这些亮光瞬间吸引四岁的皮皮,皮皮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些亮光了,他想到了堂弟应该也是喜欢的,于是走到摇篮前抱起几个月大堂弟出去看太阳,抱着时间有点长,小胳膊承受不住小婴儿的重量,堂弟就从他的手上掉了下去,这一掉堂弟丢失了性命。

叔叔婶婶回来后,发现孩子死了,俩人精神崩溃了,像发疯似的要找出凶手,最后得知是四岁的皮皮,叔叔山峰想处死皮皮,皮皮的父亲上岗想要5000块了事,山峰不肯,最后他决定让皮皮舔地上堂弟摔死流出的血,舔完之后就放过他,可当皮皮正在舔地上血的时候,山峰却一脚将皮皮踢飞,皮皮也因此丢了性命。

皮皮一个无意的举动导致堂弟失去性命,而山峰的举动却是有意而为之的,这种报复的心理同样出现在山岗身上,当皮皮被山峰踢死后,他想到一招毒辣的报复方式,用绳子绑住山峰,在他的脚上涂煮烂的肉骨头,让狗来舔山峰,导致山峰大笑不止,最后被憋死。害死山峰的山岗也难逃法律的制裁,最后被枪毙。

山岗山峰身上流淌着同样血脉,为何得知儿子死讯后,兄弟会反目成仇,并产生这种极端的报复心理呢?这也许就是《现实一种》想要表达的另外一层含义,血亲之中还有亲近之分,兄弟虽是血缘关系的,但跟父子之间的血缘一比,就不堪一击了。透过余华的作品,让我们看人性的复杂。

故事集中最喜欢就是迟子建《零作坊》,本篇共有六个章节。这篇文章讲述生活在农村的翁史美却拥有一身浪漫气息,不愿过着一眼望穿的生活,虽质朴却不认命,她敢于为了理想而抗争,这种世人所认为离经叛道的人,却活出自我。

一来二去,两人顺理成章住到一起。翁史美满怀希望,认为找到理想中的爱情,当她抛夫弃子离开地龙乡,跟纪行舟来到了城里,可现实却给他一大棒槌,到了城里没多久,纪行舟就淡出她的视野。遭受抛弃后,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找到生存的来源,盘了一座制陶的“零作坊”,并改为私宰生猪的屠宰场,尽管她在法律边缘创业失败了,却在这里得到灵魂的救赎。

拥有一身浪漫气息的翁史美,她向往纯洁的浪漫,所以她爱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零作坊的前主人孟十一,整整三年的通话,孟十一成为她的精神支柱,她渴望倾诉,稀释压力,也许这是她逃避以往现实婚姻和爱情打击方式,所以她在心中塑造孟十一的形象,也不管理想中的孟十一是否跟现实相悖,她透过孟十一来追求心中那一抹浪漫的光。

可现实总是残酷了,在零作坊出事后,她也丢失理想中的爱情,可就这样的情况下,她也没有被现实所击倒,而是失败的现实中爬出来,她再次回到了屠宰场,却意外收到杨生情寄来的花籽,这是浪漫的种子,向美而生的种子。这也是预示着主人翁有了新的可能,新的希望。

总结:6个故事中主人公面临困局时,他们没有被困难所击倒,而是放下执念,放下过去,重新面对生活,让自己活得更洒脱、更逍遥。这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当无法改变现状时,我们试着放下,从不同角度重新切入,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这是庄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无比,展翅高飞,由北到南的大鹏,在国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对这只大鸟,一般取其志向高远、无拘无束的形象,但是细细深入阅读,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学鸠、斥鴳高而已,仍然没有摆脱外物的限制。这样的大鸟,想要高飞到九天,就必须依靠海运,既然依靠海运,它就受限于海运,它就没有达到庄子所说的绝对的自由。鸟类世界如此,人类世界也是如此。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学鸠、斥鴳,而摆脱了名誉是非的宋荣子、列子则如同大鹏,而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对象,他们顺任自然,无所求,自由自在。

在阐释自由思想的同时,作者顺便论证了认识的局限性。蜩、学鸠、斥鴳,认识不到大鹏南飞的目的意义,它们甚至瞧不起大鹏。生命短暂的只有一个早晨的菌类,自然无法理解一个月,能活几个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众人只能向往长寿的彭祖,却不知道有千年寿龄的冥灵,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舆所说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也只知道用葫芦做飘,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芦当船,用大樗树来乘自由之凉。这就是知识上的“聋盲”。这一论点在《齐物论》《养生主》又有换样的论述。

作者还阐释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个杯子一杯水是不够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粮,周边游需要一两天的干粮,长途游则需要更多的干粮。工具有助于实现目的,反过来说,目的又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实现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实现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无意义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样,不关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当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实现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们的生命也就会被利用,进而丧失自由、丧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们就要无用,于世俗于他人无用,于自己无求。

《逍遥游》读后感

他负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虽有些衰老,却并非一派衰败。颌下蓄两三长须,长发作髻,已见稀疏银丝。双目炯炯,依稀见得眉目舒朗,似是远望天边。一身灰黄长衫,清风盈袖,袍子猎猎作响。宛若无拘无束之游龙,逍遥洒脱于天地之间。

远方像是有一只极大的鱼儿,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腾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鸟儿,翅膀巨大,好像一挥舞就可使天地异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继续看,却找不到它的踪影了。老者扯开嘴角笑了笑,眉间的皱纹舒展开来,双目又带上流溢的光彩。他四处翻找,展纸提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逆】。

你是否听过别人对你努力的讥笑?是否也恶毒的如此这般的嘲讽过他人?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广,你是否有资格去做这个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讥讽的决定?

我有,因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胜过他人。我曾经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选择了不被多数人看好的学校,我也曾被人义正言辞的数落过。“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这些话,我都听多了。

后来我知道了鹏。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与学鸠一样的人,他们或叉着腰或双臂交叉环绕在胸前,站在那看着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话,向你投来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可是如果无论你怎么办他们也不会改的话,不如就放过吧。就像鹏一样,背负青天,翅下有风,傲然自立,飞入云巅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惊叹。

不入流的始终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终都不入,何必为其心烦意乱。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转】。

我自小就不是个省事的主儿,总好像是不一样。小时候曾试过把上好的饭菜喂给自家的大黄狗,面对母亲的责骂只能低下头悄悄的笑;每当夜色降临,小院里的小孩子们总会乖乖的坐在电视机前——那个发着亮发着光的正方体——等待动画片的准时放映。而我却总是拖出一张凉椅,端端正正的摆在门口的槐树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还喜欢一个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过家乡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们都畏畏缩缩,直唤着要大人抱,而我却一个人自得其乐的快步跑着,看那山山红叶飞。

长大之后,忽的变得些许叛逆。我总是忤逆老师和家人的命令,总是不屑于遵守规矩。仿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刺猬。只留浑身的刺以面对人们。

后来才明白,许多许多的想法不过都出自爱。

我讨厌聒噪,也讨厌别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遥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亲坐火车一路北上,车厢中的另两个人像是麻雀一般叽叽喳喳,吵得我脑仁发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无理由吵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当一条新政策出来,总有那么些不和谐却又没有道理的声音出现;当某位明星发生了什么事,总有些人喜欢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他。世界在飞速发展,可是人们的思想却不一定飞速发展。不请自来的喧嚣,才是真正的不礼貌。

我不敢说我真的看清了这个世界。毕竟“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头来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觉都会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来云去,看天色苍茫,看我的远方。我们总会天真的以为眼见为实,可有时眼见的还不如耳听的。

我见过外表美丽的女孩,明眸皓齿唇红齿白,打扮十分入时,娇小的身躯挽着男友的手,吐出的却是不堪入耳的脏话,一串一串的话语圈成一团团乌云,围绕在女孩身边,使女孩的光鲜亮丽黯淡了几分。

我见过外表丑陋的老人,身体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树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净的,东一块补丁西一个破洞,却一步一步弯下腰来拾起地上的垃圾,脸上依旧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简单,而世间万物亦然。我不能说我完全地遵守着这个世界的秩序,但我在尽力,也在维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们第一眼所见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谓“眼见不为实,耳听不为虚”。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岂是单单靠这一双眼?我的双眼看到的永远只是她的双眼能够看到的内容,若要撇清浮华虚禄,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独善其身,用心便好。

【结】。

我渴望逍遥,可我也希望人们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遥,使世界逍遥。

《人间逍遥客》读后感字

周末午后,吹着凉爽的秋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人间逍遥客》,本书收录的6篇中篇小说,作者包括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得主余华、三夺鲁迅文学奖的迟子建、矛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等,本书所选均属他们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均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余华的《现实一种》讲述的是由一个小孩的失误而摧毁了整个家庭复仇的悲剧,由于哥哥山岗的4岁孩子无意将弟弟山峰几个月大的孩子摔死,弟弟山峰也将哥哥4岁的皮皮一脚踢死,后来山岗在妻子的怂恿之下,将山峰绑在树上、在脚上涂上炖烂的骨头,让小狗去舔他的脚底,让山峰活活笑死了,之后山岗因故意伤人被枪决,山峰的妻子最后让医生肢解了山岗才解气,兄弟之情虽浓,直系血缘情更浓,但却被仇恨蒙住了心眼,结局是活脱脱的一出家庭悲剧。

李佩甫的《无边无际的早晨》讲述的主人公李治国是一个出生就成为孤儿的人,靠着村里人照顾,吃百家穿百家衣长大,然而,在李治国一步步官途亨通的过程中,他对这片土地内心既渴望靠近又不敢回看,对比全村人对他的无私、疼爱,李治国身上满是自私、冷漠。

迟子建《零作坊》启示我们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种种冲突后,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命运。

蒋韵这篇《心爱的树》写梅巧在无爱的婚姻里的出走,同情地勾勤了她对于大先生的背叛,以及大先生对于她割不断的率挂,随着新旧文化交替,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气息,它勾起了我对于命运悲剧的理解,真的是叹之而无言,思之而难述。

我想大凡好的作家,其作品的内蕴,多少都有这样的特点的。那些出离常规的写作者,都不大愿意刻板地讲述生活。作家靠的是一种直觉认识世界,重要的不仅仅在于触动了什么,而是文字中还暗示了什么。

这本书也许会让我们看淡得失,走出迷途,放下不必要的执念,找到真正值得追寻的事物,更轻松自在地生活。

《逍遥游》读后感

经济滑坡,名不聊生,贪腐横行,物欲横流。

合纵连横,人才辈出,制法变革,思想汇集。

这,便是战国。

时代呼唤英雄,人民期盼变革。商鞅、毛遂、白起、赵奢……无数英雄豪杰汇成了不朽的诗篇。在历史的星河上闪烁。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屑锦衣与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烂泥巴里快乐而又自由地打滚。其人谓谁?蒙城庄周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宏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读《庄子》,读到的是豁达与超越。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的知识、标准不一。所以“人为”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绝对的标准。就像《逍遥游》中所述的那只庞大的怪鸟,当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昭文不再弹琴,因为他在弹琴时,只要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不弹时,才会五音俱全。这正如陶渊明的“五弦琴”。

读《庄子》,读到的是洒脱与淡然。何谓逍遥?列子御风而行,自由自在,这是逍遥吗?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飞行忘不了风,也只能成为世俗的幻想与浅见。真正的逍遥在我们的心。如庄子“无为而无不为”“天人合一”,面对世俗,嬉笑怒骂,皆由性情,他逍遥于世间,淡泊于名利。面对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吓吾也。”何等淡然。正如南朝诗人柳恽就曾在他的《咏蔷薇》里有言:“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读《庄子》,读到的是坦然与欣慰。庄子妻子死时,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谴责,但他却悠然地依旧如此,因为他渗透了生命的真谛,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贺,死何尝不是回归,一如中国民间的红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庄子》是哲学的天籁,更是我们心灵的琴音,他让我们找到了那个最本质的自己,花开花落,静谧无声,这是心灵的盛宴。

无论你再走多远,请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原来出发的目的。

《逍遥游》读后感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逍遥游》读后感

在《逍遥游》中,除了鹏鸟这个主角,蜩,学鸠与斥这几个配角也让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彼且奚适也?”斥最多只能飞到数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与大鹏相比,所以嘲笑大鹏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缚着,他不能够向鹏鸟一样尽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仅是学鸠与鹏鸟,还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对比,还有小智和大智的对比,小年和大年的对比等等。但这众多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强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定乎内外之分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御寇之间的对比。先扬后抑,先对宋荣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赞,然后再通过贬低他们来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养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无所为无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这三者都是庄子的夸大之词,亦或者说是想象中的人物,因为人活在世间根本就做不到完全无我,庄子所追求的绝对逍遥也是无法实现的。

虽然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够达到,但对于庄子本人来说,拥有豁达的情怀,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被凡尘俗世所侵扰,保持一颗超然于外的心,难道不是另一种践行逍遥的方式么?正所谓“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庄子笔下的大鹏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够飞行,待到风停歇下来的时候,鹏鸟虽然不能够御风而飞,但仍然可以簸却沧溟之水。在顺境时可以乘风而上,在逆境时也可以不必狼狈度日,这才是真正的潇洒。庄子虽贫,其广阔之胸襟足以支撑他笑看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逍遥?愿鹏徙南溟时,逍遥任我行。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庄子》一书具有观点上的统摄作用。而且《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准确地理解逍遥游对于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本次作业,我就对于我对于逍遥游的看法观点加以叙述。

什么是逍遥游,在我看来,逍遥就是优游自得的样子,游就是运动活动,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里的逍遥游是与无为想通的,即逍遥游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运动状态。

关于本篇的结构,一般有这样的观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两点,第一点是文章至“圣人无名”已经基本写出了庄子的核心观点,甚至已有总结之意,而后面两部分有种添加、补充之意;第二点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两次提到鲲鹏的例子,感觉有种重复的嫌疑。或许这样的不够严谨的结构,恰恰显示出庄子的逍遥不羁。但是真要解释这两点疑问的话:第一点或许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遥游本篇的添加与补充,尤其是第三部分“无用”的补充;第二点的疑问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前一次提到鲲鹏的故事是为了直接通过它来论证“无己”、“无功”、“无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汤之问棘也是已”则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这么认为来进一步论证。

从内容上看,逍遥游的主旨便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人格达到顶峰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写蜩与学鸠、斥鴳与鲲鹏的对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与宋荣子与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的对比,说到鲲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宋荣子“虽然,犹有未树也”,列子“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写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的对比,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从这些语句上看,庄子是认为无论他们代表的对立面的两方面,都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庄子的说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就是一种物我两忘的“无己”的无所待(凭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与其说是为了论述“无名”,不如说是为了论述“无功”。因为三段内容都是讲有权力的或者将有权力的人放下或忘记自己的权力,尤其是第二段通过写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来间接论证之。第三部分是写“无用”的观点则众所皆知了。那么“无名”的观点从何而来,其实在我看来“名”不仅是名誉和地位,更是与“实”相对应的概念的范畴。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的这个。也就是说,庄子的“无名”类似于“无己”,只不过一个是“名”、一个是“实”。实际上,这三无的核心无非就是一个“无”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无,人要做到逍遥游也要符合无的要求。

当我们再看逍遥游,庄子是要强调弱化自我、无所凭借,那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吗,在我看来,自由是属于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一个人如果连“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无所谓自由了。也许庄子的逍遥游不是要强调自由,更是一种作为在那个黑暗的战国时代的对于自我的超越,一种超脱世俗的、从个人出发的、为了个人的“无为”的社会理想。

《逍遥游》读后感

真的有人能做到吗?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王阳明的“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嵇康、阮籍、陶渊明、曹雪芹等。从古至今,真正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人,可谓不可胜数。

“无己”,就是无我。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无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业,顺应自然。“无名”,就是不追求名誉地位。这是精神层面的'逍遥自在,是精神层面的大智慧。

《逍遥游》哲学思想对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层层递进,按照这种说法,真正的圣人可能都归于平凡了吧。

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可能才是《逍遥游》的真意吧!

自律,使我自由。

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一由 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逍遥游》读后感

庄周笔下的《逍遥游》,阐述的是自己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所待,无论是上古神兽还是蜉蝣生物,都不能达到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但他自己却向往这种“逍遥”,无奈的是,这只能成为一场幻想。

说到追求自由,我脑海中最先浮现“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等字眼。在人类普遍的认知观里,自由并不等同于《逍遥游》中的自由,它是指灵魂的独立,精神的无束缚。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所说的灵魂并不是指控制肉体的灵魂,而是指思想、涵养、尊严等一系列生命本质浇铸而成的“人”的模型。直至今日,我们所说的崇尚自由也是一个概念。

人的思想是一个人的核心,思想可以操控行为,有时行为服从了,思想却不会妥协。这样看来,思想应是凌驾于行为之上的`更深刻的东西,这一点就与庄子的想法相悖。也就是说,如果思想足够“逍遥”,行为即使受限,也能有超脱世俗的感觉。数不清的古人为追逐精神自由而选择隐居山林,虽困于柴米油盐,但不也是逍遥自在的吗?只不过不是绝对的罢了。

绝对自由包括行为上的绝对自由,在现代社会中,由法律和伦理缔结的行为准绳下,这种“自由”更加不可能达到。我们不能随意纵火、杀人。因为这是违法行为,但我们能去热爱自己热爱的东西,踏遍自己向往的土壤,这是法律给予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庄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春秋前期,自身性命难保,何谈生活自由?没有道德礼法的约束,社会处于大动乱中,生灵涂炭。而现代人生活在看似与自由最相悖的法律下,却能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虽然自由不是绝对的,因为“绝对”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是庄子思想深处向往的一部分。

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庄子也明白这个道理。两千多年过去了,或许只有他生在当今这个时代,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天地任我行”吧!

逍遥游读后感

其实很早就已经读过庄子的著作,但是最近闲下来的时候重新温习庄子,发现感慨更甚,收获更多。

其一:顺其自然——走过去了,其实都不过如此。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要知道全部,就必须到达一定高度,要清楚结果,就必须走过一段过程。回避不是逃离,沉默也不是懦弱,向前或者向后,其实都是一种经历,走过去了,其实都不过如此。就算将来知道现在的选择不是最好的,可是至少看到了全部,经历了过程。

其二:自然而然——认知、把握、而后将来。

一杯水就是一种人生,“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在恰当的时候只能做恰当的事情,很多时候,接受不只是无奈,也是睿智。人的命运就是选择在妥协中不断突破的艺术,所以暂时的放弃也是一种成就。没有一成不变的道路,所以才有精彩非凡的人生。坚持不一定是原则,放弃也不意味着沦陷。

于是短暂的妥协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放弃。认清现状,才能够获得机遇。但是只有抓住属于自己的风,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化风为羽,才有万里鹏程。

我们需要认知现实的能力,需要把握机遇的能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暂时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无能所以无谓,无知所以无畏,无谓所以得到安逸的快乐,无畏所以能面对巨大的困苦,不同的境遇是不同的感受,只有合适的才是舒适的。无能算不上懦弱,无知也算不上罪过,但是无能无知而不自知自制却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境界早就决定了成就,前提也早就影响了结果,漫长的积淀才可能成就远大的将来。“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如果需要,那么辛苦一点,这不是迁就,而是必须全方位的接受;要是真做不到,可以选择现实一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所以即使将来不那么幸福,现在也不那么辛苦。

其三:君子自立——人生其实就是活着还有活下去。

人生其实就是活着还有活下去。活着就意味着与他人交集,谁也无法回避,而这正是生活。所以人生其实就是成就自己,生活能够改变命运,而生命本源的意义同样也很简单——就是满足生存的目的,活着就是真理,活下去和让更多的人活下去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因为生活,所以有了纷扰的世界,但是人是有别于万物的智慧动物,被上苍生而赋予思考与选择的权利,许多人放弃了,所以沦为禽兽,但是更多的人在坚持,成就了一个越来越繁荣的人类社会,而这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人幸运的正确使用了这种权利,于是被人们慕而闻名。

生活中影响人生态度的有两个常见而重要的因素:利还有名,就是名利。

因为生存,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钱,因为钱的需要所以构成了利益的追求;而生活中还有一样东西是很多人羡慕的,那就因为人的羡慕而构成的名。但是名利只是满足生存的一种需要,所以人可以自私但不能仅仅自利,所以人可以追求正名但不能追求盛名。

名利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过程而非结果,人生就是活着还有活下去,如果因为活着和活下去而不得不选择一些名利的需要,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为名利而造成活着和活下去的困扰,何其辛苦?难道就不是舍本而逐末?人生的态度不是名利,起码并非因为名利。“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一种好的态度,至少是可以认可和得到满足的幸福态度。

然,这并非我的态度。

我只是单纯的希望让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和让更多的人更好的活下去,这或许不是最好态度,但是至少不会是错误。而这——正是我选择的态度。

其四:自知自制——合适的才是舒适的。

最困难的不是了解别人而是了解自己,因为我们往往只能通过镜子看到自己,可能会是全面的,但肯定不是真实的。

同样困难的不是掌控别人而是掌控自己,因为我们的双手对我们的身体总是有所未及。

所以人生最珍贵的是能够自知和自制。所以“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不同的境界成就不同的人生,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才可能比多数人走得更远,但是过度也可能累成精神病的。所以眼光可以更远一点,但是步子一定要更实一点。“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合适的才是舒适的,无知而妄不仅造成他人的困惑,更可能造成自己的灾难。所以“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所以人生同志,不过是兴趣相投而相拥不扰。

其五:天生我才——存在就有道理。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就有道理,转一个角度,就是一个世界,换一种眼光,地狱也是天堂。

逍遥游读后感

初读《逍遥游》,感受到鹏的“肆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磅礴大气,体积大、目标也远,翱翔在天空之中。在飞翔的过程中其他鸟儿碰到的困难,像闪电、强风,对它来说不足一提;当它俯视大地时,地面的一切多么渺小,目之所及,或许就是地球另一端的“天池”。每每看到这些文字,我的脑海总想勾勒鹏的画面,鹏有多大才能“翼若垂天之云”?这样的庞然大物,它内心所思考的问题肯定和其他动物甚至人类不一样。

鸠之小。

在《逍遥游》中和鹏不同的是蜩与学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有了前者鹏的对比,蜩与学鸠显得渺小、目光短浅。

鹏与鸠。

庄子的文字非常玄幻,每一次读似乎都有每一次的感受,每一次读文字都发生着一次变化。他极力描述着鹏的磅礴,又提到鸠的渺小,让人无比羡慕鹏,但转眼间提到“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仿佛前者都是虚无。

比较永远是片面的,用尺子量的是刻度、用量杯量的是容积,用称重器量的是重量,当我们被庄子的文字拉近大小之间时,无意间进行了比较。故在《庄子的现代解读》中,提到这一句:“心知执着人物的才性气性,也执着人间的名利权势,由是而有大小多少的分别与比较,此成为生命的自困自苦。”比较常常给人们带来困苦,但其实无需困苦,不用比较。此为“逍”,消解心知的执着与分别。

逍遥。

逍遥应该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在执着和比较之外,那更为广阔的天地,我认为是人的本心和善意。怀揣着人性中最纯真的善意才能像大鹏鸟一样翱翔在高空之中。

电影《生活多美好》中,男主角每当遇到冲突与困难的时候,他都会选择成全他人,凭借着自己的善意舍弃另外的东西。最后当他面临困难时,天使、身边的朋友都出手相助,他也度过了难关。人性中的善意让他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带着他走向不一样的世界。

正是心中的善良正义能让人生有另外的可能性,那份善意推动着抉择,推动着周遭的变化,人生也就因此变得广阔。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