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家的故事(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6 09:37:28 作者:QJ墨客

优秀作文应该让人读起来感受到作者的专注和深度思考,能够引起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实例,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您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优秀的作文。

故乡的故事:老家的枣树

昨夜做了个梦,梦里妈妈病了,急得我大声呼喊,手忙脚乱,惊出了一身冷汗。此后,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似睡非睡,迷迷瞪瞪一直挨到天亮。家里有什么事?正心神不宁,不想,一早妈妈就打来电话,说是老家的枣子红了,前几天多雨,枣都裂口、腐烂,跌泡儿,让我回家取枣吃。

老家的枣树什么时候栽的我已记不得,记事时它已一个人合抱不过来。它从墙角斜刺而出,嘶声竭底一般,然后向东、西方向各抛出一干,向南伸出一枝,三大枝皆粗壮而有力,随后一头直插蓝天而去。像是绝壁上一迎客松,咬定青山,倔强而顽强向上生长;又好像一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手握旗帜,振臂高呼。粗糙的树干上挂着一片片鱼鳞似的铠甲,更是平添些许悲怆的感觉,纵横捭阖的枝条,疏疏密密,错落有致,蔚然成片。

和熙的春风里,我们沐浴在沁人心脾的枣花香里,用粗绳系在它你粗壮的臂上,做成小秋千,和小伙伴们说着、笑着、闹着、荡着,就像妈妈牵着婴儿的小手,在摇篮里一漾一漾;蜜蜂在其间哼着小曲,来回穿梭,辛勤劳作;在那天天馍夹辣子的日子里,用刚蒸出的新馍蘸着刚摇出的枣花蜜(那时爸爸在家养了三箱蜜蜂),那滋味,甜软绵长,无与伦比!

炎炎的夏日里,它顶着毒辣的阳光,迎着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我们一家在它的庇护下,拉来刺棘槐条,爸爸破条,哥哥编篓,我踩盖儿。在它的见证下,我们家走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生活因此慢慢好起来,兄弟姐妹的学费也因此有了着落。晚上,屋子里又闷又热,蚊虫肆虐,可我们却一点不怕。因为蚊子最怕枣树枝干的缝隙流出的琥珀般的汁液,那定是它劳累一天而流下的汗珠吧!如弦的月光下,拿着小褥、凉席铺到枣树下,既凉快又没蚊子,稳稳地一觉睡到天亮!

天高云淡的秋日里,枣树像刚出嫁的藏家新娘一样,身上挂满闪光的珍珠、玛瑙,有红的,绿的,红绿相间的。在人们的招唤下,枣子们像长大的孩子,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的怀抱,绽着笑靥,追着风儿,驾着伞儿,溜着冰儿,拉着手儿,蹦蹦跳跳来到你身边。收获的枣子,除留一点晒干做过年的“枣山”外,其余都在妈妈痴痴的眼神下卖掉,以贴补家用。

送走自己的孩子,本该清闲的它,却被我们无情地套上沉重的枷锁,替我们挑起生活的担子,腿上、脖子上,肩膀上,胳膊上挂满拧成串的玉米棒,压得它腰也弯了,背也驼了,昔日被可恶的大风撕破的腰间,血色的汗珠潸潸地渗出,那一定是你伤心的泪哟!

寒冷的冬日里,万物凋零,生机全无,只有它在凛冽的寒风中,挺着头,仰着胸,伸着不屈的虬枝,暗暗地积蓄着力量,计划着翌年的蓝图,并坚信来年会更加绚烂!

老家的枣,质、脆、甜,皮薄,核小,果肉细腻,不留渣,一声嘎嘣脆,甘甜的汁液顷刻溢满舌间,要是搭上锅一蒸,盈香满口,甜糯如蜜!集市上的晋枣、媳妇枣、梨枣,冬枣都曾吃过,但总觉得少点什么,也许就是靠时间的积淀而来的枣的魂吧。

回到家,妈妈照旧将摇好的枣子分成五份,哥哥一份,姐姐一份,我和弟弟各一份,我隔壁赵婶一份(给我看孩子的时候结识),叮嘱,不要放,回去就吃。看着这一颗颗红枣,我不由哽咽,刚下过雨,那么高,那么滑的枣树,瘦弱有病的父亲是如何爬上的啊!

岁月流逝,风吹雨打,如今它已折枝损叶,瘦骨嶙峋,我们已不再需要它遮风蔽雨,承压担重,但它仍一如既往地花开花落,奉果送蜜,不知疲倦!一如我们的父母。

回忆的故事:昔日老家的洪水

最近我每天都去小区的游泳池里游泳,今天也不例外。不过倒霉的事太多了!

准备出发的时候,倒霉事就来了:因为我要出门的时候我的包里只有游裤、泳帽和泳镜,没有学员证,所以妈妈训了我一顿。没办法,我只好又去找学员证了。

到了游泳池,我发现杜鑫锐也在这儿游泳!我高兴极了,可还是发生了倒霉事:我刚进游泳池时,突然脚下一滑,摔倒了。幸亏当时妈妈不在场,否则他一定会笑得前仰后合的!我刚爬起来,结果又摔了一跤。

然后,我在浅水区游泳,可倒霉的事又来了:我游泳时不知怎么了,鼻子老是进水,害得我只能游两三米。

唉,游一次泳就有这么多倒霉事啊!

回忆家乡生活的亲情故事:老家感觉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家,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老家。

这是我的老家生活,确切的说,是我关于老家的记忆。

一晃几十年过去,姐妹们次第出嫁,偌大的院子里孤零零地,一对老人相对无言,在夕阳里慢慢老去。

如今,父亲走了,大姐走了,三姐走了,娘已白发苍苍,再也转不动擀面杖。娘家早就盖起了大瓦房,房前屋后修起的水泥路,干净得连一粒土都找不到。多少年了,远离了泥土的乡亲,只把乡情种在房前屋后和水泥包裹的花池子里。村东村西村南村北的大湾不见了,盖上了工厂,满湾的荷花在梦里也寻不见,连黑夜也被灯火俘虏,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到哪里去找魂萦梦牵的那湾水?到哪里去找满塘的荷花,干净漆黑的夜?家乡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变得我认不出她来了。离开了泥土,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楼房里,我,把老家弄丢了。

把叹息收起,与乡愁叠在一起,锁在记忆的柜子里。

直到——。

走进狮子刘,走进西纸坊。

狮子刘村前村后亮晶晶的水,透着灵气,透着温润;狮子刘满塘的莲生长得泼辣而旺盛,悠长的小巷里乡音袅袅,正如多少年前我的莲花,我的村子。在西纸坊,隔了尘世的记忆,我看到了石头地基土坯泥墙的屋子,双脚重新踏在了透着湿气的泥土路上。我还看到了穿土的孩子,闻见细细的沙土散发的带着奶香的婴儿的气息。老人慢悠悠地行走在大路上,享受着暖暖地阳光。房前屋后的果树开花,菜蔬碧绿,鸡鸣狗吠牛羊反刍,熟悉的乡情扑面而来。这原生态的村落,竟把我所有关于老家关于乡村的记忆一下子拉到了眼前。

去世的父亲,隔世的姐姐,还有干净利索的娘,贪玩的妹妹,都在记忆的甬道里渐走渐近。

老家味道。

作者|盖建红。

公众号|甘宁界。

我与老家的庭院作文我与老家的庭院的故事

萧山是我的老家,也是我最爱的地方,每次去那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微风吹拂着我的脸,使我心情畅快,舒服极了!

每次我们回老家的时候,奶奶都会热情地招待我们,各种各样的美食摆在我们眼前。吃完饭,我独自出门欣赏美丽的风景。穿过一栋栋楼房,一座座山越来越近,仿佛在向我打招呼,它们一个个都像翠绿的屏障,向远处眺望,城市里热闹非凡,而这里,却只有狗欢快的叫声,静得很!

萧山的湖更是令人欣赏,绿水倒映着青山,青山围绕着绿水,美极了。加上湖边绿树成阴,湖面水平如镜,美不胜收!穿过湖畔,就来到繁花似锦的花园,里面五颜六色,在阳光下灿烂无比。它们有的弯着腰向着火辣的太阳笑;有的互相对视,深情地望着对方;有的低着头,懒洋洋的,在太阳下睡着觉,好像责怪我把它吵醒。黄的、绿的、粉红的、淡紫的……真是多姿多彩!只要往前一趴,抱在怀里的准会是你心爱的鲜花;闻一闻,让你感觉像是在梦里一般,芬芳的香味可以使你头脑更加清晰。

玩好了,就来谈谈美食吧。吃饭时,满桌饭菜摆在你眼前,吃下去会让你变成一个“肉食动物”。烤鸡、卤鸭、梅干菜扣肉……只要看一眼定会让你“口水直下三千尺”!

有机会希望你们也能来我的老家游玩。

老家搬迁的故事随笔:记忆里的希望

春耕的时候,父亲常常扛着一把铁锹,去到山间空旷处,不停地播种。我穿过吐绿发芽的果树,摘一捧野花,在小鸟婉转鸣唱的歌声中,心疼地张望。我想父亲停下手中的辛勤劳作,与我一起,静听远处河水,叮叮咚咚。

母亲也在嗅泥土的芬芳,吻春天的气息,与父亲一起,植着快乐的种子,好让它在春雨中发芽,好让它在春风中摇曳,好让它在阳光里成长。然后,在沉甸甸的玉米地里,在满盈盈的稻田中,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然后,休息时赞叹树荫下的白开水,甜甜蜜蜜。然后,回家时的歌声,在夕阳的斜辉中,收获着喜悦的心情。我却盼星快闪,月亮快圆,好让父亲母亲,早点躺床进入梦乡。

记得覆盖着积雪的院坝中,父亲教我堆雪人。我却喜欢听母亲的脚踩到地上,嘎吱嘎吱的响。

本文作者:肖莉(公众号:南粤作家)。

老家搬迁的故事随笔:记忆里的希望

早春,或者立秋前后,下几阵小雨,再晴两天,林子深处和田野某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就会长出很多菌子。春天,每一滴雨都是种子,雨打在哪里,哪里就会长出东西来,植物们纷纷选择在这个季节复苏,大地生机蓬勃。春天长菌子是容易理解的,我不明白的是,秋雨过后,山里也长菌子,而且长得比春天更多,种类更繁杂。

马屎炮。

秋天的某个早晨,父亲从山上放牛回来,他从斗笠中神秘兮兮地掏出一捧东西。是野生的黑木耳。它们肥而小,稚嫩,黑亮,模样可人。我问父亲,这么多木耳,哪里捡的?父亲不说话,只露出骄傲的表情。其实,他不说我也知道,肯定是在桐树坪捡的,那里桐树多,木耳通常只长在桐树的蔸蔸边。关于菌子的秘密,我知道的远比他多,平常都是我和母亲从山上捡回来菌子,他吃现成的,好不容易碰上一回,我得让他高兴高兴。

红头菌。

父亲的菌子确实是在桐树坪捡的。他说,那里有几棵桐树,不知被谁用刀子在根蔸上砍了几刀,削去了很多树皮。“那长势,啧啧,跟专门种的一样。”父亲说到这里,忍不住嘿嘿一笑。我没告诉他,那是我前段时间故意用刀子削的,把桐树的皮剥去一半,让里面的木质露出来,日晒雨淋,木质腐朽,最容易长木耳。这样的秘密,我不揭穿,父亲永远不知道。

鸡枞菌。

我特别喜欢吃菌子,也特别喜欢捡菌子。五六岁,就跟着母亲进山。母亲挎竹篮,我,则像猎狗一样,竖着鼻子,在林中钻进钻出。在母亲的指点下,我很快认识了各种菌子,绿豆菌、石灰菌、奶浆菌、电杆菌、红菌子、白粉菌等等,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分布规律。

红奶浆菌。

我们村产量最大,吃得最多的是奶浆菌。奶浆菌必须是有松林的地方才长,身体通红,或者金黄。它最大的特点是,弄断任何一个部位,都会流出一种像牛奶一样的乳白色的浆汁,这是辨别真假奶浆菌的根本标志。奶浆菌因地形土壤的不同,有高矮胖瘦之分。高脚的,伞盖小,菌杆细长,像窈窕的舞女;中脚的,黄金比例,是长得最好看、样子最标准的菌子,标准的亭子模样,我一直觉得菌子就该是那个样子;矮脚奶浆菌,质地僵硬,口感不是很好,只能用来熬汤。奶浆菌是群聚,天女散花一样分布,往往一长一大片。我们一到山上,首要目标就是寻找奶浆菌。不管前面怎么落空,不用着急,只要发现一处奶浆菌,就是收获的一天。有一种菌子也有奶浆,却几乎是不能吃的,那是石灰菌。石灰菌随处可见,一到秋天,丛林深处遍地皆白,走路,抬脚,随便一踢就能踢碎很多,它们也是群聚分布,只可惜,这种菌子质地太硬,吃不动,味道也有点辛辣,没人理睬它们。

绿头菌。

绿豆菌长在山路旁边或者光洁的土坡上,属于散兵游勇,数量少,不扎堆。有绿豆菌的地方一般也会散落几朵白粉菌,它们一绿,一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像一对孪生兄弟。这两种菌子炒着吃特别好,味香,肉质细软。

雁来菌是唯一一种不长在山上的菌子。深秋大雁南来,或者早春大雁北归之时,是采雁来菌的好时节。一阵小雨之后,山地上土壤肥沃的草坪就会陆续长出这种菌子。它们娇小玲珑,颜色好看,粉嫩,淡紫,接近于荞麦馒头的颜色。开汤,或者放少许肉沫清炒,没有比这味道更鲜美的了。

菌子王:枯炭菌。

茅草菌长在布满茅草的田埂上。通常是一朵,顶多两三朵,少有群聚的,是名副其实的独行侠。茅草菌个头很大,伞盖撑得很高,亭亭玉立,下雨天碰上了,会看见它的头上顶着一碗清水,满脸窘迫,像一个没完成作业,被老师单独罚站的孩子。茅草菌个头大到什么程度?捡两朵就能做成一个菜,有人夸张地说:“一朵菌子开十二碗汤!”

有一种菌子模样奇特,也许将它归为菌类并不准确,可它确实是菌子,它叫马脖,更多的时候我们喊它马屎泡。它们似乎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前一天路过什么也没有,第二天再去,山道中很可能猛然站着三五个白色的包包。个头椭圆形,像一尊尊不倒翁。马屎泡也是群聚的,通常发现一个,周围一般还有三五个,就算没有,过几天再去,也必然会长出来。叫它马屎泡是因为,他们都说,这种菌子只有在马拉过屎或者牛拉过粪的地方才长。马屎泡适合蒸着吃,撕成几块,浇上豆豉、酱油和蒜瓣,用小碗盛着,放在饭面上,饭一熟,菜也就好了。马屎泡蒸熟之后,味道极香,整锅饭都被浸了一股绵远益清的香气。

菌类中最与众不同的,还不是马屎泡。枯炭菌,其身漆黑如炭,质地僵硬,表面看丝毫不像是能够食用的东西。然而,它却是人们心目中的“菌子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据说,它能解一切菌毒,一锅汤放入一朵枯炭菌,那么,即便里面有很多有毒的菌子,同样可以照吃无妨,绝不用担心吃错东西中毒。它到底有没有这么强的功效,没人能说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过去那么多年,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从未发生过任何纰漏,所有人都把捡到枯炭菌作为一个重要时刻。枯炭菌并不是一开始就黑,最初,只是伞盖黑,背面白色,它是慢慢变黑的,等完全长开时,才彻底成了黑炭。枯炭菌不易得,每次上山采蘑菇,能采到几朵就算走大运了,煮菌子的时候,放一朵进去,喝汤时就安心了。枯炭菌主要生长在落叶堆积的斜坡上,落叶越多越好,年头越久,散发出腐烂的气息越浓,那种地方才可能长。

雁来菌。

关于菌子,村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之处,到了特定时节,偷偷地独自进山。如果他心软,只采那些长开了的菌子,刚冒出来的小包尖儿会有意放过。今天他去采了,隔两天沿着他的老路仔细翻找,往往会有意外收获。最初,我就是靠这个办法逐渐明白哪些地方最容易长什么菌子的。不过,有的人下手如秋风扫落叶,他们走过的地方往往片甲不留,大小老幼统统赶尽杀绝,跟在这种人后面,是什么都找不到的。我们村菌种的分布情况,我心里一清二楚。那些年,独自在山林穿越,踏遍村庄的所有角落,很多地方,如埋了坟的山坡、阴森可怖的转角之处等等,别人不敢去,我却胆大包天,毫无顾忌。

我们村,公认为最好吃的菌子是电杆菌。电杆菌清炒,开汤,或者晒成菌干,跟腊肉一块儿炖着吃,都行。原材料质地太好,怎么做,味道都无可挑剔,全在一个字:鲜!电杆菌是菌中极品,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既要有松林,但林子不能过深,红土,黄土,都不怎么长,要那种松林底下灌木次生的碱性土壤。电杆菌也群聚,一旦发现,往往会成爆炸状分布。每次只要捡到一朵,我们会把周围很大一块地方扒得溜光水滑,不翻找几遍,绝不轻易离开。电杆菌分两种,一种黄中带红,一种呈紫麻色,味道都非常地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们口中的电杆菌,就是重阳菌,要重阳节前后才有。

作者和马屎炮。

那是一个夕阳将坠的傍晚,我和几个孩子在屋后的晒谷坪折纸飞机玩。不知道是我折得好,还是风大的缘故,飞机飞得很远,一直飘啊飘,最后,晃晃悠悠,扎进了离晒谷坪五六十米远的柴禾蓬里。那个柴禾蓬旁长了一棵松树,是村里最大的一棵,地上经年累月,积了很厚一层松针,蓬松凸起,一脚踩下去,像踩进了厚厚的雪地。用手扒开一看,嗬,松针下密密麻麻长了一排电杆菌。我心中不禁一阵狂喜。不过,很快,我便将这种情绪平复下去,装作什么都没发现,捡起纸飞机,若无其事地回到晒谷坪继续玩。天黑下来,大伙散了场,我才一个人从家里拿了手电筒去扒拉电杆菌。平日,大家找得那么辛苦,没想到眼在皮底下藏了这么多。一切得感谢那棵大松树,松针落得那么厚,菌子在下面盖得死死的,不扒开,绝不会发现,当然,更要感那架谢纸飞机,要不是它飘了过去,这个秘密永远无人知晓。

从那以后,一到秋天,我就偷偷去大松树下查看,有电杆菌就捡回来,捡完之后,再小心地将一切恢复原状,免得被人瞧出破绽。村里人见我们家有电杆菌吃,都很好奇。“你们在哪里捡的?”我才不会告诉他们,别说他们,就连母亲我都没提起过。那些年,不知从那里捡回多少菌子吃,我绝对是村庄最幸福的人。

村庄到处都是秘密,而最终,如果它们不被揭开的话,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秘密。

本文作者:陈词(微信公众号:草根叙事)。

回忆的故事:昔日老家的洪水

凌晨早早醒来就睡不着了,只能任思绪胡乱飘飞,随着肚子叽里咕噜的叫唤,于是突然想到了老家常吃的早点——包子。

古人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人们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形成的生活习性也就各异,这里面就包含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我现在生活的小镇,它尽管和老家同属北方,距离也就几百里之遥,可人们在生活习性上已经有了许多的不同。就比如人们每天必吃的早点,这里人们普遍喜欢喝拉面,且还是本土化了的拉面,面粗,汤褐,必放本地辣椒,正宗的兰州拉面这里是没有市场的。我曾经亲眼目睹过一件事情,一本地农村女人进一外地人开的兰州拉面馆吃面,当老板把面端上来的时候,她显得非常愤怒,狠狠地责问:为什么拉面是这个样子?汤也是清的,面也是细的,居然没有本地辣椒?然后气狠狠地把钱付了,吃也没吃就夺门而去。这大概就是当地人的一种习俗,认为一切只有本地的才最好,对外来的不管好赖尝试也不去尝试,为此,街上不管卖什么货的,一开口打的都是本地的幌子。

我的老家尽管名字叫得蒙味十足,从地理上也属于蒙汉民族杂居之地,但真正的蒙古民族人口比例却不是很大,可毕竟蒙汉民族在一块呆了好几百年,所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是你只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着,这从人们每天所吃的早点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街上各色早店铺林立,既有蒙古族风情的,也有汉族味道的,当然最多的是包子铺,因为包子价格适中,味道又鲜美,所以最受普通百姓青睐。

现在每天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无论街上的那个包子馆几乎都食客盈门。熟识的人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结伴而来,一进包子铺子的门,总会有人自告奋勇一马当先赶到吧台前,然后回过头来以命令的口气让其他人找一桌子围坐下来,并大体询问同伴们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包子,众人大多会说随意,于是他就会根据人数把各种馅料的各点上几个,然后一付钱,再端上一碟芥菜丝丝拌成的咸菜,要上一壶奶茶,也走回桌旁坐下,三五分钟过后,一大盘热腾腾胖乎乎的大白包子就被端上了桌,馅料不同的包子都在捏口处有不同的标记,常吃包子的当地朋友会告诉你,这是混馅的,这是羊肉的,这是猪肉的,这是素馅的等,众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的馅料,就着咸菜,喝着奶茶吃了起来,吃完之后再点上一支香烟,悠哉悠哉地把碗里的最后一口蒙古奶茶一饮而尽,一天的早点就结束了。一出包子馆的门,有去上班的,有要出门的,有要回家的,相互摆手道别,各奔东西。

现在社会一切都是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包子似乎也是与时俱进,不甘落后。由于我一回老家早点必吃包子,所以对老家的包子还是比较熟悉。在我的印象中,现在老家的包子尽管种类繁盛早不似过去那样单一,但味道却不似当年那样的鲜美了。

包子质量之好坏主要取决于馅料,过去老家的包子主要是三种馅,猪肉、羊肉和素馅,而现在细化得简直有点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猪羊肉馅外,什么牛肉的、韭菜的、蘑菇的、鸡蛋的、茴香的、土豆的、木耳的、混馅的等好多类,同时个头也越来越大,价钱也越来越高,一个包子动辄三四元那是很正常的价格,男人拳头大的蒙古包子也比比皆是,饭量小的人一个就足够了。但不管那种包子给我的感觉是表面上都升级了,它最本质的味道却没有太大的提升,由于开饭馆的鱼龙混杂,有时在味道上似乎给人降格的感觉,远不如二十年前我在老家吃过的包子。

那时老家的包子铺远远不像现在遍地开花,当然原因是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还不富裕,大多数人由于囊中羞涩还没有到饭馆吃早点的习惯,上班的时候能从家里拿一个馒头或买个方便面来充饥就不错了。能到街上的饭馆里郑重其事地坐下来吃一顿早点,那都是偶尔为之的事情。

记得那时在老家白镇最南端那条东西贯通的街上,路的南侧曾经盖了许多临时的店铺。岳母曾经在那里批过一块地方,盖了一个临时的小房子,烙焙子出售,东隔壁是个摩托修理铺,老板姓仝,不是本地人,人们都称其为仝侉子。西隔壁是个包子馆,包子馆的男主人叫郭进财,在看守所工作,女主人曾经是我们邻村的女子,没有工作,基本是个家庭妇女,夫妻二人育有一双儿女。

在我的记忆里他们家做的小笼包子特别好吃有味。他们家的包子说是小笼包子却比似拇指头般大小的杭州小笼包子大很多,但又比家常一般吃的包子小不少,大概这也属于入乡随俗了的本土化了的小笼包子吧。每个五角钱,馅料就一种,那就是猪肉大葱馅。记得每到夏天的早晨,他们夫妻两个就早早起来,一个负责醒面、揉面、撅剂、擀皮,一个负责包、蒸以及给顾客传递,动作麻利娴熟,一气呵成。那时,他家蒸包子的炉火就搭在马路旁,每小笼里放八九十来个包子,每蒸一次就摞好几层笼,高高的。铺子门前摆放几张简易的长条桌子,吃饭的顾客就围坐在大马路旁的桌子周围吃饭,清风拂来,凉爽惬意,但唯一缺憾就是紧挨马路,尘土飞扬,不太干净。那个时候人们喝奶茶还不普遍,吃包子店家除了给顾客准备必备的醋和辣椒外,小米稀粥和酸咸菜也都是免费赠送,不像现在喝酒盅大的一碗稀粥也得要你几元钱。由于他们家的包子味道确实好,所以每天早晨顾客盈门,走了一波又一波,一直到把所有的包子售罄,还有零零星星的人前来,一问说没有了,就安顿说明天多做几笼,他们夫妻嘴里答应着,背后却自言自语嘀嘀咕咕起来:哎呀,就这也把人累死了,挣钱也得要命了哇。他们家的包子馆每天就营业一早晨,早晨过后大半天没事情,就是东家出西家进地串门子,在阴凉地和街坊邻居闲聊瞎侃,有时还玩玩麻将打打扑克。一直到半后晌才开始为第二天早晨的包子准备食材。

他们夫妻二人共同骑着一辆“叮铃当啷”乱响的自行车到农贸市场,在卖肉处东瞅瞅西瞧瞧,最后选中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十多斤,就以每天都来买肉的名堂和人家讨价还价,最终一斤猪肉少上三五角钱,他们觉得讨了便宜喜滋滋地离去,买肉的觉得有点吃亏,安顿上一句,明天再来我这里啊。他们说肯定的。买回猪肉,再剥上好几斤大葱,把肉和葱都在自家的绞肉机里绞碎了,放到一个大盆里,加入适量的常用调料,诸如咸盐、八角、花椒、茴香、干姜面等,再加入两大瓢凉水,用筷子用力搅拌均匀,直至黏糊状之后放入冰柜。第二天早晨,肉馅正好不软不硬,包子蒸熟之后,皮薄馅嫩,拥入嘴里轻轻一咬,鲜嫩肥美油而不腻的汁液即刻溶入口中,一缕鲜美之味于口中萦绕,顿觉口齿生香。把整个包子嚼于口中,鲜嫩的肉馅,香美的滋味,细腻润滑的口感,让人真是大饱口福,大快朵颐啊。

后来根据镇里的统一规划,这临街的一溜商铺都被拆除了,我不知道他们的包小铺搬迁到了何处,还是永远地关闭了?反正岳母家的焙子铺再没有开张,后来我也离开了故土,再也没吃不到过郭进财他家那香美可口的包子了。

过年与老家美文故事

我的老家在七里河畔,有山、有水、有树林,有鸟鸣、有蛙叫、有蝉噪,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但我最爱她的秋天。

秋天的天空,天高云淡。站在巍巍的高岗上,回首仰望蓝天,白云朵朵,心旷神怡。什么事都可以忘却,都可以抛却,只有心中这一片广阔、洁净的领空。微风掠过,远方的邢台市尽收眼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仿佛是小孩手中玩的一堆积木;一声汽笛,一条蜿蜒的“飞龙”瞬间向北驰去,那是邢台的高铁。

岗坡上是一排排的柿子树,老干虬枝,挂满了似灯笼的柿子;一簇簇富士苹果,压弯了枝头,露出鲜亮欲滴、红诱惑人的“脸蛋”,真想啃她几口,以解口渴。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来收秋。老父母已近七十古稀之年,早早的来到北山的坡上掰玉米。我从市里赶来,稍晚一点。二话没说,赶紧钻进玉米地,掰起自家的玉米。

母亲问起我的女儿来没来,我说:“去逸夫上学了,刚开学,挺紧张的,来不了。”父亲淡淡地一笑,说:“上学好。咱老李家的孩子脱离农村了,不再干农活儿了,到市里享福了。这可是咱家的光荣。”

我说:“可不能这么说。农村也有农村的好处。星期日,我带她回来帮忙收花生。”“今年的棒子不算大呀!”我又说。父亲说:“今年雨水少,没浇一次水。全村都是这样,靠天吃饭。水库里有水,都不浇,省钱。”我安慰父亲说:“咱家的棒子还长的不错,比别家的棒子大多了。你收拾的地干干净净的,一棵草都没有。”父亲说:“多亏了你媳妇推荐的那几袋化肥,货真价实,才有咱家好收成。”一家人,二亩地,说说笑笑,不一会儿,玉米掰完了。只是手上满是黑乎乎的米米虫,脏兮兮的;额头上的汗珠,滴滴答答的;口渴的很。

这时,母亲拿来一个苹果,说:“儿子,吃吧。”我说:“拿了几个苹果?”她说:“好几个呢,都有,你先吃吧。”苹果不大,但水还挺多。吃完,我把棒子装上车。父亲开三马车拉回了家。

老家前院有一棵冬枣树,枣还青青的.,一束翠绿。后院里是一棵赞皇枣树,一簇簇红红的“火焰”,一颗颗珍珠玛瑙,压弯了高高的枣枝。与院子里的一棵山楂树争奇斗艳。垂涎三尺,望而迷人。

父亲早已爬上房,拿起扒钩摘那红彤彤的枣子。说:“给孙女多摘点,让孩子吃,聪明、漂亮。”摘完枣子摘山楂,说:“孩子吃了,开胃。”摘完山楂摘葡萄,那是八月十五剩下的几串红得发紫的葡萄,说:“让孩子吃吧,不然,今年再也吃不到咱家的葡萄了。”我看着老人小心翼翼、慢慢腾腾的动作,脸上欣慰的笑容;听着老人嘴里一次一次甜甜地说着“孙女”名字;我眼睛瞬间湿润了。

这一天,我很累。但收获了许多,比如玉米、枣子,还有浓浓的亲情。

过年与老家美文故事

爸爸这几天又吵着要回老家,我昨晚做梦回到了老家,梦到家里的老房子,老同学,还有我家的那片竹林。

我最喜欢的是老家的`春天,山也绿了,水也暖了,空气中都是香甜的味道,黄昏时袅袅炊烟,偶尔几声狗叫,那是我心中最美的山水画。且不说一片一片金黄的油菜花,雪白的槐树花,山间点缀粉色的樱桃花,火红的映山红,单是路边的野玫瑰,它们就那么懒懒的一趴,开出几朵小花,在春风中随意摇摆,就姿态万千,我常常纠结到底掐那一朵呢?还有路边特别香的金金花(学名金银花),上学的路上摘几朵放在书包里,连书拿出来都是香的;还有栀子花,也非常的香,在屋里养几朵,整个屋子都是香的。有时还能通过香味在我家后山上找到兰花,它的香味独特,只要鼻子够好就能找到,我小时候号称是狗鼻子,家里吃的闻一闻就能知道藏在哪里,在外呆久了弄了个过敏性鼻炎,现在鼻子再也没有那么好了,不知道回老家还能找得到兰花吗?兰花特别奇怪,那时看开的香的兰花挖过几株回家养,结果第二年要不不开花,要不开的花是臭的,估计它们还是喜欢长在大山里吧!

春天下雨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因为可以抓鱼,我大姐她们小时候鱼特别多,据说她们都是一桶一桶往家拿,我们那时候鱼已经没有那么多了,每次下完雨,我们拿着渔网在各个田埂的流水的缺口处忙碌,因为鲫鱼最喜欢迎着水往上跳。其实我的手挺笨的,抓鱼不行,不过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有一次我姐她们在池塘摸鱼,我无聊的在水边走,结果踢上来一条不小的鲫鱼,她们都笑我瞎猫碰个死耗子。还有一次我去姑姑家,路过一条小河,上面的田里有水往河里流,我是习惯性的跑过去看看,哈哈,看到了一串鲫鱼正在逆流往上游,那天我用草穿着一串鲫鱼去了姑姑家。

天慢慢的热了起来,我们上学的路上也不忘找各种吃的,比如那种酸酸甜甜的叫茶月泡,直到现在我都没看到水果店有卖的,也不知道它的学名到底是什么,想吃再也吃不到了~我家菜园的篱笆就是好多楼豆果(沙棘),路过时折一枝,边走边吃,还有莲蓬子,还有野樱桃不过有点苦,我家种的果树有梨树(好几个品种),桃树,枣树,樱桃,李子,柿子,还有板栗,随手摘了洗洗就吃,纯绿色水果。夏天的夜晚,大家累了一天,收拾好了就三三两两的去我家前面一块高的地方乘凉,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电扇,电视,那时住的挺远的都过来闲话,我们小孩就在月光下玩游戏,有时太困了就躺在边上的草地上睡一会,大人走的时候喊我们,那时真的是以天为盖地为席,月光洒在身上,四周是青蛙的叫声,风中有稻子的清香,月光下的村庄披上了一层轻纱,朦朦胧胧,如梦如幻。

一天吃完早饭后,我们四个小伙伴无所事事,我们合计去摘点山楂吃,我的干侄女,不过就比她大一岁,她说她姥姥家(在离我们挺远的更大的山里面住)那边的山楂特别大还很多,并且那边还能捡到大的板栗,那边我们学校春游的时候去过,映山红都长成了大树,于是我们提着框就出发了。家里没人就没打招呼,路上碰到一个邻居跟他说了。我们走的是山路,一路走一路找吃的,越往那边走山越大,路边的树也越高,我们都是在树林里穿梭,太阳有时都看不见,那时好像也没有害怕,也不觉得累,其实据说那里有人还看到过狼,一路都有鸟叫陪伴我们左右,我们终于在下午走到了她姥姥家,姥姥赶紧给我们做了饭,我们吃完饭就往山里去摘山楂去了。第一次看到一片山都是山楂树,上面都是红红的大山楂,我被震撼到了,又跳又叫,提着框往山上跑,草帽都被风吹到了背后,曾经那个背着草帽,扎着两根小辫子像风一样的小女孩再也不见了。那天我们都摘的满满一筐才回去,吃完晚饭,她读师范的小舅舅在月光下给我们吹笛子,忘记吹的是什么,只记得那晚的笛声非常好听,心里有花开的声音,还有一丝羞涩,不敢去看他的小舅舅,可是又想偷偷去看,也许是笛声太美,也许是月光太美,我的第一次怦然心动在我多年后想起来依然那么美好。

千言万语说不尽老家的美,我的童年就在这如画一样的村庄度过,童年的趣事还有很多很多,一件一件都珍藏在心底,轻易不敢去碰,因为回忆太美,小时候那种简单的快乐越发让人想念,今天我放纵自己,好好追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要继续生活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堆积的城市中,怀着梦想,继续前进!

过年与老家美文故事

小时候特盼望远方的亲戚回老家来过年。记得幺幺一家每次回来,总带很多老家没有的稀罕物,最喜欢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焰火。幺幺他们要上班了,总舍不得让他们走,悄悄把他们的包包藏起来。但藏包包是没有用的,就看着母亲给他们装一些土特产,把他们送到河边。

我们站在院子里,看到船走了好远,才依依不舍地回屋,然后又是下一年的期待。妹妹参加工作比我早,一个人在外,一年才能回家一次,总把假攒到过年。那时从沙市回家一趟,先转车再搭船,要一天半的`时间。妹妹晕车,每年仍急急地往回赶团年。回到家,坐在火塘边,聊得多的除了工作上的事就是如何买礼物、买票、挤车船。家里这边呢,母亲夏天晒干土豆片、苕泡,秋天做豆豉、鱼乍广椒,冬天熏腊肉、香肠,年前扫扬尘、洗被子,不知几时买的板栗放在布口袋里,挂在我和弟弟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专等着妹妹回家过年。那时就想,外面的世界真好,啥时能到外面工作,也一定买大包小包的东西回老家过年。等我参加了工作,就喜欢回老家过年,不管是回娘家还是婆家。买礼物,挤车船,做年饭,烤柴火,话家常,藏包包,装特产,一一再现,不过我成了主角,想必侄儿们也如我当年盼亲戚回老家过年一样盼我再回老家吧。移民了,我们的亲戚都住进了县城,三天两头就能见面,便一点没有了过年的感觉。常听别人说,今年回老家哪里哪里过年,就特别羡慕。见到熟悉的人,总爱问;“今年在哪儿过年?”

得到的答案总是回老家。就想,我们也找个老家的亲戚去过年吧,在这儿没意思。可想想两边的父母都在身边,又怎好跑到亲戚家去呢,回老家过年的感觉就只有久久回味了。老家已经不在了,老人都搬到了身边,想找个老家过年当然只是说笑的。再近的距离也是距离,再短的团聚也是团聚,能陪着老人过年,回想老家的年味也是乐事。妹妹现在回来也方便了,四个小时能到。

妹妹就说,两年回一次吧。她婆婆通情达理,每年腊月二十七就早早团了年,催他们回来。母亲还是习惯每年腊月初就打电话,不过不是问几时回,而是问回不回。妹妹一边说不一定,一边又在问侄儿穿多大号的衣服合适。想来总是想回的,因为老家的年味醇厚,老家的情味温暖。

春节回老家的心情散文故事

昨天还是下雨天,今天一大早起来就发现有一方光束斜射进屋,好天气!过年就应是个好天气,人就有好心情。

在这里,感觉舒适、惬意,耳边萦绕的尽是乡音乡情。在乡下人质朴的心灵里,大多是没有高雅的,一天生活只需一天的柴米油盐就足够了。如果有空闲的话,估计都在串门入户拉家常了。操劳了一生大半辈子的爷爷奶奶们仍在为儿辈孙辈们操劳,哪一天将会停止?过年伊始,这一天到来了,他们卸下围裙,交给儿子儿媳代劳,自己带着孙子堆在一起晒晒太阳进而夸夸其谈了。

我是农民的女儿,我为此自豪,将来我也会告知我的儿子,出身农家是你妈妈一辈子的骄傲,不可以世俗的眼光看待我等父辈的艰辛乃至窘迫。

小孩子不愿长大,可宝贝们还是不知不觉地长大,身高出卖了孩子们单纯的心灵。小姑、叔叔的孩子都高了不少,只有我自己感觉不曾长大。喔,我还在寻觅我的另一半。

坐在红红的灶火旁,在灰飞烟灭中静默沉思,心情甚好。八九块砖头,依墙而放,排成一个小小四方,围着灶火,望着吐着红信的火苗,深情脉脉,从厨房的上的横梁上垂直一架漆壶勾,这勾子正好悬于四方之中,可以上下升降。倘若勾住水壶或者铁锅便可以烧水做饭了。默默地看着这一杰作,感叹我等父辈的智慧岂止一朝一暮啊?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又岂止这一件呢?坐在灶火旁,我望着欢快的火焰,在灰飞烟灭中冥思苦想。

家乡的小锅土灶喂养了我,我熟悉这里的一点一滴,如同我钟爱的日记本,我也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老少爷们、孩童妇嬬。如今生活在城市里,家乡那种生活方式,现在看来是一种奢望。我想,在外耳顺之年,我定是要回去,且让我的古稀之年回归那份恬静。

初一在家拜高堂,初二再拜岳父母,初三再去叔伯家。

亲戚好友聚一桌,天南海北,家常琐事,梦想祝福,好生热闹。更多的时候,四人一桌,码起长城,在一圈一圈的牌事中的交际,悠闲自在。自然输赢还是蛮在意的,然而那种生活的姿态,勾起我的心,一阵一阵,多么羡慕啊!

每年过年,给仙逝的亲人扫坟上香,缅怀追思,那是不能忽略的。外公离去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那年小弟才出生九个月。外公呆我异常亲切,总记得小时候开我玩笑,和我嬉戏,那个不知天高低厚小家伙现在已经长大,喔,时光啊,你的脚步真的太快!

三天的乡下生活就要结束,又到了离开的时间,我又怎能平静哟。

红红的灶火,你尽情地跳舞吧,莫要忘记了我,等我回来为你加柴!

敬爱的外公,你好好安息吧,保佑你的孙儿,等我回来为你打扫!

春节回老家的心情散文故事

今天,我们终于回老家过鼠年了!

阳光明媚,云淡风轻,高速路夹在山两边,沿途一路风景秀丽,崇山峻岭迤逦多姿,树木挺拔耸立在山边,有的像撑开的绿伞,有的像高耸的宝塔,还有的像威武的士兵,远远望去,我就像走进了奇妙的世界,一路高歌向前。

时间倏忽而过,正午在禅城出发,日落才至我们回到久违的老家——古称龚州。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三岁之前是婆婆公公把我带大,这里有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每次回来,我就像放飞的小鸟,楼上楼下串来串去,接着就跑到门口向许久不见的邻居老爷爷老奶奶问好,他们看到我也是面慈和蔼问我好多东西,一下子我还真有点应接不暇,幸好有漫长的寒假,我也不急不慢地回答他们。问候了爷爷奶奶,剩下的时间当然是寻找我的玩伴,一年不见,他们长高了,越来越挺拔,面相长开了,有点不像上次见面的样子,时间过得真快,不过却带不走我们之间的友情,才一会儿时间我们又一起嘻嘻哈哈在街道上跑来跑去。家门口的两块花岗岩石头墩子仍然像门神一样,伫立在门口边角,一动不动,一年四季,不怕风吹雨打,死心塌地地守护着婆婆的家。四楼妈妈房间玻璃柜的玩具琳琅满目,我直接坐在地板上,幼时的记忆不请自来,玩具被我一样一样地拿出来,根据以前妈妈教我的方法叠和组装,才一会儿的功夫,房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造型,有的像城堡,有的像小人国,有的像公主屋,妈妈的玩具柜就是一座儿童珍贵的宝藏。

第一天回到老家的假期,我看到许许多多熟悉的东西,熟悉的房子,熟悉的人群,熟悉的玩伴,熟悉的玩具,我开始爱上了这愉快又漫长的春节寒假。

期待接下来的时间既可以轻松地完成作业,又可以继续快乐地玩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节回老家的心情散文故事

记得每年快要到春节时候,总要回老家看看,看看那个曾经养育我长大的小村庄,今年也不例外。

凌晨五点,天还没亮就起床,去赶回老家的中巴车,也是唯一辆从华西村到到西吉县城的中巴车了(如果错过了,只能辗转倒车到银川南门汽车站坐到西吉县城的车,这样浪费太浪费时间,也许你们不知道,西吉县城没有直达我们村的班车,只有到庙山的班车,从庙山走到我王咀,至少要走两个小时的路)。

看着沿途的新农村,再想想我的老家,什么时候才能像这样一样……。

11:30,终于到了西吉县,远远的望着西吉二中,那么近,却又那么远,那就是曾经上了三年的高中吗?如今怎么成了一小?什么时候成了一小?那我原来的二中呢?搬到哪去了?那些年给我代过课的老师还在吗?心里满满的都是疑问。

在车站附近匆匆忙忙的吃了期待已久的西吉麻辣烫,阿姨端上烫好菜,再端上一碗芝麻酱,配点辣油泼辣子,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啦。吃着还是以前的那个味,就连清汤都是那么香,比自己在任何地方吃过的都香。

吃饭午饭,终于坐上了回庙山的班车了,车还是那辆车,只是比以前破旧了许多。咣咣铛铛17:10到了庙山,我们该下车了,却还没到家,正愁着怎么回家,碰上村里的三轮车,终于可以坐着三轮车回家了,终于不用走路了。在这样的寒冬腊月,能碰见三轮车已是万幸。

一路颠簸终于于19:20到了老家,夜幕降临了,村里显得格外安静,但可以看出,我的老家依然是土墙,土院子,到处都是土窑,只是没有住人的土窑都塌了。也许是移民搬迁导致村里本来就没有几户人家吧!碰见村里的李家妈,寒暄了两句就匆忙回家了。

到家了,看着炕头,再也没有爷爷的身影,再也听不到爷爷说:“回来了么,我的女娃”?是啊!再也听不到了,看着爷爷的遗像,心里说不出话来。因为晕车,一点也不想尝五爸早已为我们准备好的肉菜了,喝了点白开水就早早睡了,睡在热炕上,放松极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看着玻璃上窗花都是那么亲切。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说玻璃上的窗花像什么,来年就能丰收什么?我仔细端详着,狠不得亲吻一下这窗花。心想,这是像麦穗吗?希望如此吧!

吃过早饭,便从上庄走到下庄(我们一直都叫庄里),从下庄走到上庄,溜达了一圈,却稀稀拉拉没碰见几个人,以前那么热闹,如今却无事人非。

傍晚跟随着叔父们到爷爷的坟前送纸烧香,祈求远在天堂的爷爷不再受病痛的折磨。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随着大人们走亲戚。随时拍些照片,以便想念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看。

很快到了回城的时候,看着渐行渐远的庄子,心里五味杂陈,想要快点离开,却又害怕离开。虽然这个村庄一年比一年破旧,人口一年比一年少,可毕竟是我长大的地方,这里有太多太多的回忆,我就是农村娃,生生世世都是农村娃。城里是农村人奋斗的地方,,农村是城里人最牵挂的地方。

如此一别,不知再一次回老家又是什么时候?愿家乡一切安好。

作者|王变宁。

公众号|甘宁界。

过年与老家美文故事

夜空笼罩下的小院极其安详,以前在此穿梭过的生命已成为过往。月光将温柔洒满了静谧的院子,听到的只是虫儿与草儿的对话。

奶奶的屋子坐北朝南,农村称之为“堂屋”。屋子里的那面大炕现已被床代替,我在这屋子里所有的记忆都与大炕相连的。寒暑假我都在那里度过,尤其是过年时节,每到晚上,我们几个孩子总会围在炕火周围,等待着奶奶从上了锁的箱子里拿出一个或是两个的苹果或梨子,用小刀给我们切出几份。那时候放在嘴里的苹果与梨子远远比此刻美味了许多。夏天酷暑的中午,为了不让毒辣的太阳伤及到,这面大炕便成了我们孩子玩耍的天地,我们尽情的在这炕上疯着闹着。偶尔乖了,便趴在窗台上写会儿作业。发呆了,还会把奶奶的窗户纸给戳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温馨的老家故事作文

老家,是我最怀念的地方,小时后的回忆,在我心中一直保存的好好的,直到如今,关于老家得种种,仍深映在我心。

还记得,旧家对面有一家杂货店,我经常去那儿买气水塘和泡泡糖,每次经过那儿,杂货店爷爷的鹦鹉便叫啊叫的,好像在说:“生意上门了!”爷爷待人和善,经常弹吉他给大家听,大家都会听的很陶醉。每次买完糖果,我都会塞一颗在嘴里,在跟邻居旺旺一起骑自行车,嘴里填,心里也甜。

我家客厅哩,有一张红红的大沙发,我经常在上头跳啊跳得,有些还被我跳到裂开了,海绵都跑出来了。走进卧室木头地板发出“嘎嘎”的声音,每当走进我的'房间,反而有种亲切感,老家的厨房虽然不大,但我依然很喜欢,厨房里的灶,虽然又脏又不耐用,但他能见证妈妈煮饭时的辛劳;厨房的桌上,我一个小木盒,里面放妈妈年轻时学的食谱,就算都已经褪色、泛黄,妈妈还是舍不得丢。

旧家的窗口,放眼望去,是孩子嬉戏和一颗颗健朗的大树,从新家的窗口,放眼望去,是一栋栋的大楼、水泄不通的车子,以前走路上学的时光,可以踢石头,现在只是开车上学,下雨、阳光、芬多精,我只能在车上,隔着一到车窗,看外面的世界。

我时常想起旧家对面的杂货店和邻居旺旺,也时常想起家里与弟弟追逐打闹的情景,虽然如今旧家是空荡荡的,但旧家永远留在我心深处,与旧家的种种回忆,我会保存的完好如初,并在我心中不停播放,老家再我心中,是温馨的代名词。

春节回老家的心情散文故事

农历新年指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传统上称为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岁首、正旦,现在一般称为新年、大年,口头上亦称为过年、度岁、庆新岁;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

中国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岁首。从明代开始,新年节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后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废除传统农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改行欧洲的格利高里历(阳历),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姓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以“过元旦”来称呼过农历新年。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虽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过年,只是更改过年的日期,把过年的传统习俗改为格里历新年进行,但原琉球国领地冲绳县以及奄美诸岛等地区仍有旧正月的庆祝活动。同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如韩国及越南,即使官方历法改用了西历,官方及民间仍然有农历春节的庆祝活动。

现时除了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之外,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完毕为止。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昨天是除夕,俗话说,就是已经过年喽!早上,天好象还没亮,朦胧一片,就听奶奶爷爷在那嘀咕,把我都吵醒了,被逼无奈,害的`我不得不从温暖,舒服的被窝里爬出来,因为我只要一醒就再也不能入睡了,也不知道怎么有这个习惯,我哆哆嗦嗦的...

每年的春节,是我最高兴的时候,今年也不例外。我早早准备好了一切,等待空中第一束焰火亮起。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人边吃晚饭边听与过年有关的歌曲,然后就坐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你是快乐的天使降落人间,给我带来快乐和美好的祝愿,谢谢你,朋友,我也要把最美丽的祝福送给你,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福你元旦快乐,幸福永远!朝阳是新生的力量,督促奋斗的人前进;初恋是懵懂的情愫,牵绊相爱的人心上;元旦是新年的伊...

“咻、咻咻、咻咻、咻”只见妈妈爸爸的手在手机屏幕上上下跳动,对!正是支付宝“集五福”的活动。那我在干什么呢?我在下载支付宝。支付宝下载好后我便打开支付宝在右上角的位置按了咻一咻,刚进去就看到了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分别集齐...

今年的春节我是在徐州的外婆家过的。大年初一的早晨,我推开外婆家的大门,只见场院里满地都是爆竹碎屑、红纸屑,大门上贴着红红的春联。上联是“富贵门庭生百福”,下联是“平安宝地纳千祥”,横幅是“吉祥如意”。

过年啦!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起床了。今年我是在乡下老家过年的,在那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红的大灯笼,门上贴着对联,喜气洋洋,爷爷家的大门上张贴着一幅年画,上面分别写着猴年吉祥,虎虎生威,吃过早饭,我们举行了乡下特有的谢年...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南靖人民一年一度的元宵焰火晚会。我们来到中山桥,只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等待着焰火晚会的开始,有的小朋友手里还提着花灯。

过年了,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过年发红包无疑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了。看着一个个好看的红包,我们真是大丰收了。大年了三十一早,我们大家早早地来到了二娘家,等待发红包的时刻。

老家的故事作文

我家的生活很平分,但很馨,很美好,有时快乐,有时伤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家庭生活还是一样美好的。

我家的生活很平分,但很馨,很美好,有时快乐,有时伤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家庭生活还是一样美好的。

我相信大家的家庭生活中都会发生个各种各样的事情。可我也不例外,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它让我懂得了要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道理。

这件事发生在过节的时候。我非常喜欢过年,因为过年不但穿得好,玩得痛快,而且还能收到很多压岁钱,去年我一下子就收到了1500多元压岁钱,我拿着压岁钱,心里特别高兴,婆婆走过来对我说:“羽佳,以前的压岁钱都由爸爸妈妈替你保管,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今年的钱就由你来管了,”听了这话,我心里更是乐开了花,因为我有了属于自己的钱了。

我拿着钱,心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怎末才能把这钱花得有意义呢?我知道爸爸妈妈每天都很辛苦,爸爸离乡背井的为家里挣钱;妈妈每天为我们洗衣服,做饭,做家务,每当我想起这个,花钱就要更仔细了。新学期又要开始,我要用这钱买本子,买书,有时学校收费用自己出,或者订书报;或者卖礼物送给同学;或者……除了这些,我决不乱花一分钱。

我觉得这样做,不但可以从小学会勤俭节约,而钱还可以使我们学会管理,学会生活,这样才会使我们更快的才成熟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