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6篇)

时间:2023-12-18 20:42:09 作者:梦幻泡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精心设计的三年级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教案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快餐店的店面图。

(二)介绍菜单。

师: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

生1:本店有拌豆腐、土豆丝、炒芹菜……(只介绍了菜名)。

生2:我觉得我能说得更好、更全面。顾客您好!本店现有凉菜拌豆腐3元、土豆丝4元、水果沙拉6元;热菜有鱼香鸡丝7元、炒芹菜4元,……(此学生不但报出了菜名,还报出了价格。)。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还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本店最贵的菜是鱼香鸡丝,的是拌豆腐。

生2:我发现土豆丝与炒芹菜的价钱一样。

生3:我发现各种饮料的价格都一样。

生4:我还发现水果沙拉比烧茄子贵一些。

……。

(学生意犹未尽。)。

(三)合理点菜。

1、顾客1。

生1:我想老师应该要一个水果沙拉,因为能美容,还要鱼香鸡丝有营养,再要一个烧茄子、一瓶饮料、一碗米饭。一共花21、50元。

生2:太浪费了吧!刘老师吃得了吗?我认为刘老师应该点一个鱼香鸡丝、一碗米饭、还有一瓶矿泉水就足够了,一共花10、50元,比生1的便宜。

生3:我知道刘老师喜欢吃土豆丝,所以要一个土豆丝、一碗面条、再加上一瓶果汁,一共花8、50元。比他们的方法便宜一些,也很合算。

……。

2、顾客2。

(1)师:假如你们一家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学生设计消费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

生1:我家有三口人,我要点一个水果沙拉、一个鱼香鸡丝,还有一个土豆丝,外加三碗米饭、2瓶果汁、一瓶汽水,一共花27、50元。

生2:我家也有三口人,我和妈妈都喜欢吃土豆丝,所以我们要一个土豆丝花4元,爸爸爱吃豆腐,我们再要一个拌豆腐3元,再加上3碗米饭,每种饮料来一瓶,一共花17、50元。

生3:我们家是第一次来本店,所以我每一种菜都要一个,一共花……(还没有等生3说完,其他学生已经着急地站起来想打断他的发言。)。

生4:我反对生3的做法,快餐店的菜这么多,你每一种都要,你们一家吃得了吗?太浪费了吧!

生5:我也有同感,假如你们是为了尝一尝本店的菜,你们可以分成几次来,每次点不同的菜,就可以了。

生3:好吧!我接受。让我再想一想。

生6:我家有4口人,所以我要点4个菜才够吃……。

……。

(四)新菜定价。

师:李叔叔在经营快餐店的同时,顾客都反应肉食太少了。于是,他就加了一道辣鸡块的菜。这个菜色香味美,比鱼香鸡丝的本钱要高一些,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卖多少钱?生1:我认为这是新菜,应该便宜一些推出,所以定价8元。

生2:我认为它的本钱比较高、味香,所以定价12元。

……。

生1:我们一家要花的钱是27、50―6=21、50(元),21、50+8=29、50(元)。

生2:17、50—4=13、50(元),13、50+12=25、50(元)。

……。

(五)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

生1:为了吸引顾客,我们小组认为三菜可以是:鱼香鸡丝、水果沙拉,烧茄子,再加一个三鲜汤。

生2:我们反对,假如这样配菜的话,快餐店肯定要亏本了。我们小组认为三菜一汤应该是,土豆丝、鱼香鸡丝、炒芹菜,再加一个紫菜汤,正好20元,这样能保证不亏本,也能给顾客赠送米饭。

……。

(六)总结。

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习。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8+4/8=7/8。

5/8–3/8=2/8。

教学反思: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教案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学生总体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个别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还有待加强训练。

探索规律的精神。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为基础,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教材的编写特点:

1、素材的选取凸显生活化。

2、在继续保持“情境串”的前提下,信息的呈现趋于多元化。

3、整合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4、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提升,感受教学建模的过程。

5、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增加数学味。

6、做好学段衔接,拓宽知识视野。

本册内容包括: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方向与位置;统计;长方体与正方体;可能性;数学与生活。

全册教材重、难点:

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册达到的水平:

期末时学生的观察、计算、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新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假分数,带分数,并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教案

那么二者之间的转化就非常重要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看课件自主总结方法。)。

小结: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时针第一圈所走的时刻,也就是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把前面的时间词去掉就行了。第二圈所走的时刻,去掉时间词,再在时刻前面加12。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教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一)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第二:数的运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4.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对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本单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中国的热极—吐鲁番”为现实背景,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与正、负数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师谈话: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学生分组交流)。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师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教师板书)+13℃-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得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师谈话: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像+13℃、+38℃、+49℃??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全班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再次讨论。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立了正、负数的概念.对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学生谈收获。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5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认识年月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并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善于思考、发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认识24时计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24时计时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

教学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堂的容量,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课件出示图片)。

2.话说一天猪八戒收到了一张请柬,打开一看,(课件演示)。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3.原来是王母娘娘要请他赴宴。这下可把他乐坏了,第二天天还不亮,他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赶往瑶池去赴宴,可是他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7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4.这是怎么回事呢?

5.请柬上的时间该怎么修改呢?(课件演示:晚上7时)。

6.一天中原来有两个7时,那一天中还有两个几时呢?(学生回答)。

7.下面咱们把同学们说的这些时间按先后顺序排一排。首先要先弄清楚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知道?(学生回答)大家都见过这个场面吗?(课件出示春晚倒计时场面)这是年三十的晚上春晚倒计时的场面,当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时候,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8.利用活动钟表熟悉普通计时法,丰富感知。(播放活动钟表课件)夜里的12时就是一天的开始,接下来就是凌晨1时,凌晨2时……。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设计说明: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钟表的初步认识,只会读钟表上的时刻,以及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匮乏,只会读表,对普通计时法、一天24小时等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而这些又是学习24时计时法所必备的。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先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唤起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感悟24时计时法。

1.老师把刚才的时刻都记录了下来,请看:(出示课件)。

凌晨1时。

下午1时。

凌晨2时。

下午2时。

凌晨3时。

下午3时。

凌晨4时。

下午4时。

早晨5时。

下午5时。

早晨6时。

下午6时。

早晨7时。

晚上7时。

上午8时。

晚上8时。

上午9时。

晚上9时。

上午10时。

晚上10时。

上午11时。

晚上11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2.这种计时法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经常用到,我们就叫它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用1时到12时来表示时间,前面必须要加上凌晨、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老师觉得用普通计时法来表示时间有点麻烦,并且前面如果掉了时间词的话,就会出错,就像刚才的请柬一样。那咱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简明易记,又不易出错的计时法呢?咱们干脆不要前面的时间词了,夜里的12时,是一天的开始,我们就叫它0时,接下来就叫1时、…12时,那下午1时叫什么呢?对,接着12往下数,13、14……。24时。(课件演示)。

3.同学们真了不起,数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用0-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这种计时法,就叫24时计时法。

4.24时计时法是怎样来计时的?

下面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天的时间,(出示课件)。

(通过活动钟表来感受一天的时间。)夜里12时,也就是24时计时法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来是1时、2时………。12时。接着走第二圈,13时、14时……………。24时。一天结束了。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遍一天的时间,请同学们边看钟表边做动作来表示这时你在做什么。

5.想一想刚才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一共走了几圈?共多少小时?(板书)所以人们才发明了24时计时法。

6.那一天为什么有24小时呢?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请看:(出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7.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1)拨一拨:在钟面模型上从0时拨到24时,边拨边读出每个时刻。

(2)填一填:用24时计时法填写钟面外圈的时刻。

(3)议一议:钟面上外圈数字表示什么?外圈数字和对应的内圈数字有什么关系?(如:1时和13时,2时和14时……)。

8.学习了24时计时法,刚才的请柬就可以写成19时了。

你在哪儿见过这种计时法?

9.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资料,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画面)。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来探究24时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与智慧来感悟新知,自然生成。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提升认识,总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你喜欢哪一种呢?

那么二者之间的转化就非常重要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看课件自主总结方法。)。

小结: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时针第一圈所走的时刻,也就是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把前面的时间词去掉就行了。第二圈所走的时刻,去掉时间词,再在时刻前面加12.

四、精心练习,巩固提高。

五、拓展延伸。

1.欣赏古代的计时法。(课件展示)。

2.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计时法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未来社会的计时法就靠你们去发明创造了,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作为。

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图片)涂色部分是多少?

出示分数,学生涂色。

二、讲授新课。

1、成年人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2、成年人上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

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一下吗?

4、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分子。

——分数线。

8分母。

5、成年人下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6、成年人的上身长还是下身长?(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练习。

1、自主练习2:看分数,涂颜色。

2、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

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

3、自主练习4:先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中交流。)。

4、自主练习5:写出下面的分数。

5、自主练习6:先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3分子。

——分数线。

8分母。

教学反思:

分数的比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采摘节教案

依据市教研院20---20--学年度上期工作思路和区教科所学年工作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规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本区具体情况,积极开展各学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与指导工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着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我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步入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教师培训方面:通过教材分析、示范观摩课、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活动、教师赛课、征集教学设计案例等教研活动形式,对全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组织教师参与区、市级以上活动,如,新教材培训、教师优质课竞赛、学科论文评比、联片教研等活动。吸收兄弟区县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模式。

学生素质培养:重点强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继续组织我区中学生参加20--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力争有所突破。

课题研究方面:继续开展“重庆市中小学教研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子课题《巴南区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研方式研究》并顺利结题。

三、工作安排。

8月:制定计划、落实工作。

9月:组织20--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报名工作。

9月:参加20--年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

9-10月:重庆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优质课竞赛初赛。

9-10月: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

10月:组织20--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

12月:征集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学设计及论文。

1月:总结本学期工作。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复习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教具与学具:

1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体、一个大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2学具:白纸2张、剪刀、尺子、小圆片、小纸条、三角板、一个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t: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探索角的秘密。

现在我们先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师生一起观看录象)。

小朋友,刚才的录象你们发现了上面都有什么了呢?(角)。

[出示综合图]。

t: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了那么多角,那么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角吗?

a:找角,与同桌说说。

b:汇报。

a:在小组内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角?

b:派小组代表汇报,均可补充。

二导入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角。

t:小朋友,你们刚才找到了好多的`角,有一些老师都还没发现到,你们平。

时的观察很仔细,很细心,给每一个小组往上爬一格。

现在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出一个角来。

a:找角。

b:指出你找到的角再哪?汇报。

t:小朋友,老师终于知道角是怎样的,(教师画一点)原来是这样的。

a:学生判断。

b:汇报。

(学生判断错了,应该还要两条线)。

哦,原来还要两条线。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负面的解题,让学生再次进行判断,逐步形成角的意识。)。

a:再次判断。

b:汇报:两条线要和那个点相连在一起。

[出示课件]。

顶点。

t:小朋友,我们把这两条线取个名字,叫——边,这个点叫——顶点。通常为了方便说出这个角,我们就记作:1。读作:角1。

(教师演示如何画小弧号:从上一条边往小一条边画一个小弧号,然后在旁边标上1。)。

(二)第一次尝试练习。

a: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哪些是角哪些不是?why?

b:汇报。

(三)角大小的认识。

t:小朋友,现在拿出你们桌上的圆片,有的同学是大圆片,有的同学是小圆片,然后想办法折出一个角。

a:动手折。

b:同桌(大、小)两人相互比一比,谁折的角大?谁小?

t:小朋友,通过刚才折角比角,我们发现了角有大小,对吧,那么,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折角,好,我们把圆片对折,然后再对折,最后对折。

a:思考:同样折三次,同桌两人折的角,谁大谁小?

b:再次比一比。

c:汇报。

(生汇报)。

哦,与边没关系,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才有关系?拿出桌上的两根小棒。

a:利用这两根小棒,制做一个角,再小组内讨论,动手实践,角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b:汇报,小结。

角的大小与边没关系,而是与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c:教师利用活动角及课件加以演示。

三实践活动。

t:小朋友,我们发现了角这么多的秘密后,不知道你们现在能作出一个角来吗?

a:小组为单位,交流:有几种方法?

b:小组汇报。

c:全班参与评价。

四第二次尝试练习。

t:小朋友,这堂课我们发现了角什么秘密呢?

a:汇报。

哇,挖掘了这么多的秘密,智慧爷爷说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q1:数角。

q2:思考。

对这个图形剪一刀,那么还剩几个角?

a:猜。

b:动手剪——证实。

青岛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习。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3.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来表示。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

(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按不同标准分。

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选一选,分一分。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

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

(三)按不同标准分。

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

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

3.玩听口令游戏。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

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

课题。

买文具。

计划学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能力目标。

2.在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情感目标。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小数的写法。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3

设计意图。

用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

探究。

二1、认知小数。

(1)出示课本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书橱”里陈列的文具。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在学生都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叫做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有几个)。

观察小数,发现有什么特点?

这个“.”是小数点。这个点很重要,怎么重要法?

2、小数的读法。

4)说明小数读法的要求。

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的数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数字顺序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来读。

3、小数的写法。

同桌交流,请个别学生汇报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课本2页,同桌互相核对,教师统一结果)。

小数有无数个。

小数都有一个点。

举例说明。

学生自己读。

7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读写数,自主独立完读写数和同桌之间互换读写、互相反馈,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和合作探索的能力。。

巩固与探究。

1、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2、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3、课内作业。(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20。

设计意图。

创设买文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都学到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发言。

5分。

作业布置。

1、找小数。

23.20.021.00505.018.010.71.11。

2、填空。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元、角、分与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106—107。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推理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双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体验,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数学与语文,与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体内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观看投影《恐龙》,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它们吗?

(由投影导入,创设了情境。再让学生自己谈想要了解的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吨的形象,并且赋予吨生命,以吨的语气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1吨=1000千克。

(借助直观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吨,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让两名学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问:如果1吨大米得搬几次?

(学生亲自体验,再次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3)让学生出示课前调查,即金班同学的体重表。从中选一位体重接近25千克的学生为例,看看金班谁的体重接近25千克。问:有多少个这样的同学约为一吨?(让学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请40个同学出来,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吨的东西掉下来的声音。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中,不但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4)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对吨的认识。

(5)学生质疑,释疑。

(6)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找找吨和千克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用“……是……千克,……为1吨”的形式造句。

3.拓展认识,。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图旁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2)电脑出示两幅卡车图,小卡车的载重量约是1000千克,大卡车的载重量约是5吨。

问:这两句你能换个说法,使它意思不变吗?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都有获得成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请看小马虎日记。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给了我50元钱,让我买一些好吃的。我来到超市,1吨重的巧克力,我买了两块,250吨l袋的薯片,我买了两袋,500吨的饮料我买了两瓶,我还买了1吨的桔子,2吨的香蕉。购物完毕,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问:这个小马虎的日记质量单位用得一塌糊涂,你们能帮他改正吗?

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正确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整理,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通过出示日记,让学生知道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会出错,闹出笑话,甚至会酿成大错。又通过交流,整理,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创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还培养了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语文中有数学,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地进行了整合。)

5.质量王国里的三兄妹要感谢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是你们把他们整理得这样清晰。你们能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吗?找到五处并记录下来。

(注重课外延伸,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6.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揭示吨的概念,用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既直观又形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吨,了解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吨的认识

1000千克是1吨

1吨=1000千克

点评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我上的《吨的认识》一课,是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学得有趣,学得高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直观演示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课中,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本课一开始就气氛热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然后再通过电脑,以新颖的教学形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新知有创造性的理解。

(2)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掌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体验交流等活动,发现吨与千克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理解新知。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且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的进行整合。

(3)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勇于探索。

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提倡“让每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习数学”。为此,我有意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堂课深刻的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语文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在一起,平等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年级数学教案

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小黑板、投影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