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测量说课稿(优秀14篇)

时间:2023-12-08 16:51:37 作者:XY字客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帮助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短暂的冷场后,也许就会换来学生惊人的发现。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多独到的思考!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趣的测量》的评课稿

11月21日听了荀春莲老师执教的《有趣的汉字》,这一课将古老的中国汉字收录入课堂,结合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古老汉字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汉字的造型美之余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我国古代汉字的造字规律,激发起探究汉字的的兴趣。本课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等特点,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了祖国的文化,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荀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教材的人文性内容,从象形文字入手,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各小组分别介绍了“有趣的谐音”、“猜字谜”、“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特点”、“汉字书法”等,这种形式的学习,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汉字的由来,了解了汉字与其它相关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在学习的同时,还欣赏了祖国的书法艺术,感受汉字之美之余,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资料、欣赏评述、讨论交流,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等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成员介绍学习成果,一起参加汇报交流,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也体验到了做老师的感觉。荀老师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足的时间,在教学中,老师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同时关注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活动策划和实施的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学生感兴趣,老师课下功夫做得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试验,探索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魔方和牙膏盒)怎样求出规则物体的体积?

2、(出示橡皮泥)怎样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出示石块、土豆、苹果)猜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出课题。

二、讨论方法,探索方案。

1、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学生演示不同方法。

3、强调测量注意事项。物体要完全浸没,我们在用溢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时候,要用到量筒。先把量筒放平,读刻度时,视线要与水面在同一平面上,现有的量筒容积比较小,溢出的水一次可能装不下,就应该先一次倒到最高刻度,几次测量的和就是溢出水的体积。

4、课件展示具体方法,给方法命名。(溢水法、升水法)。

5、教师演示:"苹果浮在水面上,如何测量它的体积?"抛出问题,引起思考。

(1)教师介绍"沙测法"。

a、将物体放在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装满沙子。

b、用尺子刮平。

c、将物体和沙子一起倒在长方体的盒子里。

d、将沙子倒回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将沙面摇平。

e、用尺子测出容器中沙的高度(或测出沙面到容器口的高度)。

f、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容器中沙的体积(或利用体积公式直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g、物体的体积=1立方分米—容器中沙的体积。

(2)解决如何让物体完全沉下去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1、师: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2、读《数学万花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生活中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有趣的测量》的评课稿

11月21日是我们语文组听评课活动的、第八次听评课活动。我们小组的十来位老师都认真聆听了荀xx老师执教的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遨游汉字王国”主题中的一个活动。本组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培养孩子对汉字的热爱。

荀老师就奔着这一重点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荀老师课伊始只是用简洁的语言说了课堂的要求,随后课堂就完全交给了孩子们。开始时我还比较担心学生能把活动做好了,可随后有序、生动条理的课堂,又让我怀疑荀老师是不是课前进行了课堂的训练,孩子们才自学的这么出色,充分展示了孩子们超强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且文明礼貌、彬彬有礼。孩子们能有如此超强的'自学能力,与荀老师平时的刻苦付出,有意培养是分不开的。这让听课的所有老师都非常佩服。这节课,全部由学生主持,小组交流展示:共分5个小组:汉字谐音、猜字谜、汉字的来历、汉字的影响、汉字书法。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设计,搜集材料、准备课件,像小老师那样详细讲解、互动交流,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

真是一堂让人耳目一新,亮点很多的好课。非常值得我学习和效仿。

《有趣的测量》的评课稿

一、我们先从学科知识上看:

首先,xx老师引领学生依托《有趣的汉字》这篇课文,紧紧地围绕汉字的有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就热爱祖国的,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写字,并自我要求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奠定情感基础。

其次:xx老师在课文中挖掘空间让学生将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拓展了课文中的信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课内课外的知识信息相互融合,当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使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增强了对汉字的喜爱之情。

再有:当学生对汉字产生了兴趣以后,xx老师抓住最好时机马上引领学生进入汉字的书写环节,使学生把比较枯燥的书写变成了一种情绪的体验。这种环节上的设计非常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也只有这样老师在书写指导时学生才能积极有效地摹仿和记忆。在指导书写时,xx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抓住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意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时时提醒学生的读、写姿势,这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二、从学生学习方式看:

xx老师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这其中有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生生交流。学生们在交流中都是面对面的,这样在交流中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也是情感的传递,它是多功能的。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就慢慢培养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大家研究:

1、在学习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全员参与问题。

2、对学生查找的大量资料的运用还要加以研究。

文档为doc格式。

有趣的测量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特制订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将难点确定为:设计测量方案。

教学准备: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方法。

这节课按照以下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展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启发诱导,探索方法——巩固应用,深化理解——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

首先复习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长方体水槽和魔方引入,让学生谈谈它们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本节课的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接着再出示石块,并询问:“它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相关条件,直接用公式计算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它与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规则物体”,揭示本节课课题。石头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它的体积要如何计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二)、启发诱导,探索方法。

本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1。自主学习,猜想方法。

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办法测量石块的体积?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你的想法。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数,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结对学习,梳理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给的实验器材,同桌两人选器材,说操作步骤。重点交流体会石块的体积可以转化上升、下降或溢出水的体积,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体会“转化”的思想。将这种实验的方法梳理出来,便为后面的测量计算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测量计算。

现在只有器材: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我安排四人一组交流:

a。实验时,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测量?

b、根据测量数据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汇报时,四人一起分工汇报,有操作员,记录员,讲解员等,他们合作展示汇报,最后由组长负责讲解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和计算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发现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一般规律。听了,可能会记住,但是操作了,学生就会理解,理解的知识,学生会印象深刻。

在总结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时,我突然质疑:如何测量橘子、苹果等浮在水面上物体的体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明确了测量时的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教师补充了另外一种“沙测法”的测量方法,供学生了解,这也许会启发学生很多思考。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填空。

(1)有一个量杯,里面的水是300ml,当放入一个铁块后(完全浸没),水面的刻度是380ml,这个铁块的体积是()。

(2)往一个装水的量杯里加入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球(完全浸没),水位上升了12ml。一个玻璃球的体积是()。

(3)一个鸡蛋全部浸没在装有水的玻璃杯里,这时有40毫升,取出鸡蛋后,只剩下22毫升的水,鸡蛋的体积是()。

这三道填空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提供的几种水测法的实际计算,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2、解决问题我最棒。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道题的练习为掌握较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奠定了基础。

3、设计实验。

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这是在第二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设计实验,再次回到“有趣的测量”,让学生不仅会计算,还要会自己想办法测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

练习完之后教师再适时将学生带进数学万花筒,感受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重点内容提纲式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区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转化”这一重要思想。

《有趣的测量》的评课稿

本节课郝老师先通过章导图《长江三峡》山水画和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句导入本章课题、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运动的例子、例如飞驰的列车、绽放的烟花等、得出机械运动的初步定义、进而提出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

而对本节的教学内容郝老师通过四个活动展开、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后知道:要比较一个物体的长短、需要制定一个标准;而要与他人交流测量结果、则需要进一步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即单位。接着引出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活动“观察刻度尺”和“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涉及对长度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这是初中物理实验测量的基础。尽管测量物理量时会涉及不同的量和测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又狠毒共同之处。活动“学会使用秒表”对测量工具的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照实物阅读说明书、以获取有用信息、进而探索出机械秒表的读数方法:先读出小表盘指针指示的时间、在读出大表盘指针指示的时间、两者相加的值才是测量出的时间值。除此之外郝老师还安排了两个“生活·物理·社会”、介绍了几个有趣的人体长度、让学生初步体会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在时间测量之后、简述了从古代的日晷到现代的原子钟的计时工具演化过程、并提供了通过因特网使自己的.电脑时钟与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同步的途径、体现了物理教学的时代性。

下面将我的听课反思记录如下:

新课引入部分、ppt展示本章导图、配有《早发白帝城》的诗句。并提问:诗中有哪些词词语是描述小船行驶的比较快的?此处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以关注、思考其中蕴含的物理问题。而在几个活动中、郝老师的教学方法充分的体现了“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例如“为什么测量要有单位”、“为什么还要统一单位”的问题都具有它的实际生活意义、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单位及其意义打下基础。特别是不同人测量同一本书得到的不同值、更能说明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另外、郝老师还穿插着展示几个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图片、如:谬勒—莱耶错觉、先让学生猜一猜、再实际比一比、让学生感受到仅自身器官的感觉(如目测)往往是不可靠的、为引入统一单位和测量工具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

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进行比较,有了初步的测量的经验与愿望。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符合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尝试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进行测量。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学会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记录表、笔。

1、幼儿自由选择路段,进行测量,师提醒首位相接的进行测量。

2、幼儿示范并小结测量的方法(平铺、交替或做标记)。

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上的数字和图案都是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越大。

1、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2、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

有趣的测量教案

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赏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经历测量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体积?

2.出示、石块、土豆实物、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板书。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橡皮泥、土豆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师小结。

2.出示石块、瓦片、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趣味游戏,拳王争霸,提示游戏规则。

2.出示p55“试一试”第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

1、幼儿学习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量具进行测量活动。

2、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并积极参加测量活动。

活动准备: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出内容。

谁能量出桌子的长度?没有尺怎么办?

二)了解测量的方法,幼儿进行测量。

1、师生讨论正确的测量方法。

2、幼儿进行第一次测量。

3、统计测量结果。

4、讨论:大家都是用虎口进行测量的,为什么测量的数字不一样呢?

三)使用同一种测量方法对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

1、提问:地上的两条线哪一条更长?

2、除了用虎口进行测量,还能用身体的那一部位进行测量呢?

3、测量时,可不可以量第一条线用一种方法,量第二条线在换一种方法?为什么?

4、幼儿进行第二次测量。

5、统计测量结果。

四)运用不同方法对于一个物体进行测量。

1、现在我们要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有什么好办法?

2、针对幼儿的提议,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测量。

五)教师小结。

有趣的测量教案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有趣的测量教案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一寸虫图片 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1、导入,引出主题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