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教学设计(通用22篇)

时间:2023-12-18 18:52:54 作者:雁落霞

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重要工具,有助于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

第7课面对公共生活第1站理解公共生活。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公共生活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个人的社会角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使学生真正理解公共生活的要求,体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承担责任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

:讲授、多媒体演示。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面的逐渐扩展,学生已经步入其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否正确看待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开门见山写出课题(展示幻灯片1,并提示学生打开课本p63)开场白:大家下过象棋吗?象棋规则里,车、马、兵、将各棋子应该怎样走?(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来个转折:讲一讲自己在家与外甥下棋时,小外甥不讲规则随意棋子都要吃我的,且我只能输不能赢,要不他便会哭闹。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自已小时候在家有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引出在家与走进公共生活的不同之处)。

2、昨天夜里你睡不着,早上虽然你很想睡,可以上学的时间到了,你还是得赶快起来)。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提示学生把课本翻到p59,然后打开幻灯片2进行解释)。

过渡:正是因为有了规则,公共生活中才能井然有序的进行,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大家能想像一下,这社会上如果没有了规则将会是什么景象:

1、你手上的书、书包里的东西、你家里的财物,如果我喜欢我就可以拿走;

2、上课铃响了,有的同学在吃盒饭、有的在唱歌、有的才起床,有的在散步;

3、轮值的同学不打扫教室,垃圾满地。

4、人人只想吃,不想劳动,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随手拿来。

5、道路上,车和人横冲直撞,撞到人也没人管。

问(过渡):这样的生活你能活下去吗?(所以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那么我们首先得知道,公共生活中的规则对吧,要不遵守就无从做起啦,公共生活有什么要求呢?)。

(黑板板书)。

一、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那么什么是角色?(打开幻灯片3)。

阐述:上学期在学习《积极融入社会》这一课中,我们学过,随着年龄和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展,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增多,且每一种角色都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自己所扮演的有那些角色,都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打开幻灯片4)(与学生互动,由学生回答)。

当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就应当承担与其相对应的责任,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往往做不到,现在我们一起来清点一下,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打开幻灯片5、6、7)。

总结:这些行为可以说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却很少人能注意到,并加以克服、改正,这虽然是生活中的琐事,却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过渡:可能有同学会说,小事没有必要那么认真,需要认真负责任的.事,我自然会负责。如果这么想就错了(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事物都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难怪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可见(引出)。

(黑板板书)。

二、做好自己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过渡:当然承担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代价和付出,又因为人是有私心和惰性的,所以需要个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战胜自我的私心和惰性。

例如:1、如果你正急需钱花,这时恰好看见有人丢了一打钱在地上,你将怎么做?

2、你已经饿了三天三夜了,这时候你爸买来一支炸鸡腿,吩咐你拿给你弟吃,你怎么做?

3、你有急事,可开车正好赶上红灯,这时你怎么做?如果是在夜里,你怎么做?

可见(引出第三点)。

(黑板板书)。

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课本66页的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如果没能控制自己,那么就会做出一些伤害人的事情,而这种伤害,有时是永远没办法痊愈的。

过渡:当然,话说回来,公共生活中,要求我们应做一个负责任、遵守社会规则的人,这样才能融入社会,但不代表我们就得人云也云,毫无主见,盲目从众(引出第四点)。

(黑板板书)。

四、不盲目从众。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做事总是不加思索的,跟风附俗,人云也云盲目从众(打开幻灯片8、9、10)。

本课小结:下面我们来回顾刚才讲过的内容(打开幻灯片11,老师讲解学生配合)。

(如果时间够的话,就做三页练习)。

课后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从出生到死去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可在这段短暂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却扮演着很多社会角色,必须去承担很多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出戏,那么我们就是戏里面的演员,我们就必须把这出戏唱好,演好。

在我们老的时候,回首往事才不会有悔恨。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视频的旋律,来体味一下生命的轨迹。(播放视频)。

《走向生活》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走向生活》教学设计

罗斯福夫人的话有什么深刻的道理?科宁斯的采访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课文富于挑战性的生动情节,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文记叙了一名校报记者—————科宁斯,采访著名的罗斯福夫人的不寻常经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走进生活,同时也渗透着对罗斯福夫人平易近人优秀品质的赞颂。课文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语言生动活泼,层次清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行文线索,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启迪。

难点:理解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

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自读自悟,讨论学习。

1、收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信息资料。

2、收集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

1、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预习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莞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3、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资料。

4、通过预习,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5、质疑。

(以预习汇报的形式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组织,调整教学活动。通过预习也使学生初步地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

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2、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效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线和重点词句,通过自读合作,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影响,这样摒弃了传统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把语言积累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

2、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给同学听。

(拓展学生认知,积累学生语言,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3、课文总结。

四、实践活动。

收集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办一期关于“人生进取”方面的手抄报。

板书:

科宁斯:紧张兴奋————胸有成竹—————始料不及—————无拘无束。

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相关名言:

1、谁害怕暗礁而留在港湾中,虽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他永远不会到达我们渴望的目的地。

————列宁。

2、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罗丹。

3、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的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卢森堡。

4、对于人,什么是最可爱的呢?生活,因为我们的一切快乐,我们的一切幸福,我们的一切希望,只与生活关联。

————车尔尼雪夫斯基。

5、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歌德。

《走向生活》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指导或帮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1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

3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

他作了哪些准备?1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

2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

3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2模拟采访过程。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1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3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1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1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

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初步形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就规则本身而言,主要有无形的道德规则和有形的法律规则两种。这两种规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发挥着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使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只有这样,生活才能够更和谐、更完美。

1、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

2、理解公共规则的种类。

3、认识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必要性。

通过小组内讨论来认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讨论社会中的哪些规则是有形的,哪些规则是无形的,从而理解有形与无形的区别。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创建和谐社会。

1、我们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

2、学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小黑板、图片、课前资料。

一、阅读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本67页-72页第二站内容。

自学提示:

1、小组内讨论67-68页“思想驿站”中两个问题。

2、为什么说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

3、什么是有形的规则?什么是无形的规则?

4、我们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必要性是什么?

5、为什么我们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二、学生讨论,教师讲述。

三、练习。

材料题(分析问题―想想做法―说说理由)。

假如你遇到下列问题,请写出2个正确做法(要求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切实有效,并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说明理由)。

乘出租车时,发现司机师傅一边开车,一边不停地打电话。

四、总结。

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每个角色都有一份应尽的责任。角色责任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孩子学生公民尊重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和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等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走向生活教学设计

2、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启迪。

给足10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可以生生互教或请教老师。

按照“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写感想。完成了上述任务还可以自己提出疑问,默读思考,勾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1、师生共同确定精读部分:“我”采访罗斯福夫人时的谈话。

2、用“~~”画出罗斯福夫人说的话。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熟悉对话内容。

2、假如现在是在电视台,正在进行“走近名人”栏目的现场采访与拍摄,谁来扮演作者戴维科宁斯”淮来扮演罗斯福夫人?那么老师是什么身份?(主持人,用书卷作话筒)同学们呢?(现场观众)。

2、请两位“嘉宾”——“戴维科宁斯”、“罗斯福人”上台就座(可拿书,能不拿书更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六语文走向生活教学设计3》。)。

3、教师主持。

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美国前总统夫人、举世闻名的罗期福夫人(欢迎)和(西部报)记者戴维.科宁斯先生(欢迎),还请来了现场观众××小学××班的同学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下面,戴维先生将现场采访罗斯福夫人。(两学生即兴表演采访的对话,用自己话说,谈话主要内容要以书上为主。即兴表演课前不排练,一次不行可指导,再来一次。)。

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听了两位嘉宾的谈话,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对两侠嘉宾提出什么问题吗?(教师走入学生中,随机“采访”,并将话简交给想发言的学生。)。

生:戴维先生,祝贺您,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我也想现场采访您:罗斯福夫人的话对您有什么启发呢?(可联系到最后两段)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是什么原因呢?(可联系到他做的准备工作。)。

生:尊敬的罗斯福夫人,您的话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为什么那样回答呢?(可联系第13自然段。)。

掌声欢迎两位“嘉宾”回答到座位上。

4、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练习模拟采访。

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采访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材料,做好准备,采访后,把采访过程写下来。

《走向生活》教学设计

罗斯福夫人的.话有什么深刻的道理?科宁斯的采访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课文富于挑战性的生动情节,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文记叙了一名校报记者——科宁斯,采访著名的罗斯福夫人的不寻常经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走进生活,同时也渗透着对罗斯福夫人平易近人优秀品质的赞颂。课文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语言生动活泼,层次清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行文线索,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启迪。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读自悟,讨论学习。

1、收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信息资料。

2、收集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

1、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预习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莞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3、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资料。

4、通过预习,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5、质疑。

(以预习汇报的形式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组织,调整教学活动。通过预习也使学生初步地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

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2、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效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线和重点词句,通过自读合作,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影响,这样摒弃了传统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把语言积累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

2、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给同学听。

(拓展学生认知,积累学生语言,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3、课文总结。

四、实践活动。

收集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办一期关于“人生进取”方面的手抄报。

板书:

科宁斯:紧张兴奋——胸有成竹——始料不及——无拘无束。

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走向生活》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去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再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戴维。科宁斯是如何进行“采访”的,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综合实践做好准备。

1、感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2、理解罗斯福夫人话的深刻含义。

1、教师点拨引导,提问。

2、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讨论交流。

1、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并查出文中所用到的成语的意思。

(附:供教师参考)。

初出茅庐:比喻刚踏进某一领域,还缺乏经验。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形容名气非常大。

成竹在胸: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

接二连三: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

玩儿一笑:微笑。

始料未及:没有预料到。

无拘无束:一点儿也不受拘束。

座右铭:写在座位右边,做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话。

赋予:交给,给予。

2、搜集并积累有关采访的资料和方法。

一课时。

一导入(如图)。

广阔的社会生活。

个人的小圈子。

二再读课文,让学生们想一想,以戴维的采访为线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自然段)采访前心情紧张,认真准备。

第二阶段:(9~14自然段)采访时轻松愉快,自如交谈。

第三阶段:(15~16自然段)采访后受益匪浅。

三难点分析。

罗斯福夫人的话“……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交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告诉我们要敞开心扉,突破心灵的封闭固守,要走向生活,即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才能接触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从查出的成语或词语中,任选五个词,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限。

二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教师或他人,通过课文启发学生体会采访前如何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在采访中如何大胆与陌生人交谈,并做好采访记录,采访后如何整理材料,并将过程写下来。把这次活动作为“走向生活”的尝试。

板书设计。

采访前:紧张准备。

采访时:轻松自如原因:走向生活。

采访后:受益匪浅。

公共生活教学设计

2、使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难点: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问学生:“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回答是:由于一句简单的问候语。

生活中除了使用问候语之外,还有其他礼貌用语,比如表示谦虚、恭敬等礼貌用语。(参考作业本p11)提问:“在生活中,如果能运用以上礼貌用语,能为你在与别人交往时带来什么帮助?”引导学生回答:礼貌增进人际和谐。在生活中讲究文明礼貌,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使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

提问:“既然文明礼貌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呢?”学生畅谈个人观点,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不仅能“走遍天下”,还能造就幸福人生。

例如:升国旗、奏国歌时,在上公共汽车时遇到老人或者小孩时,在课堂上想发言等时,自己都是怎么做的?完成单元活动设计中:回顾、总结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好的礼貌,但也可能存在不良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坏习惯。

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客观条件;

2、家庭教育环境影响;

3、个体心理影响。

克服不良习惯的建议:

1、明确要改变哪个习惯;

2、改变要靠意志;

3、打断自己的惯性;

4、必须输入新的习惯。

鼓励学生拥有养成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信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地做好。

《走向生活》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六、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只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1、了解胃是人身体的一个重要消化器官。

2、知道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好肠胃。

3、树立合理膳食的意识。

(一)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个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倍受重视,各种食物应有尽有,学生们从来不为吃发愁。学生们被动接受饮食分配,或只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造成有的学生暴饮暴食,有的学生对吃饭毫无兴致,据说现在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小学生也有得胃病的。因此,教育学生保护肠胃、爱护自己的身体尤为重要。

我校是一所较大的学校,每天有很多学生在校吃午饭。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在照顾学生吃午饭的时候,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挑食现象。我经常看见有的学生不好好吃饭,挑挑拣拣。他们把饭盒拿到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不喜欢吃的菜扔到一边,结果盒内就没剩什么菜了,甚至有的学生只吃白饭。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经常跟他们讲道理,有时还逼着他们吃。虽然我尽到了责任,但收效甚微。于是我想,我何不从营养配餐入手,让学生们当一回营养配餐师呢?给自己订一份营养午餐,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明白道理。

(二)物质资料准备。

1、观察、了解学生在校用餐情况。

2、纸、画笔。

1课时。

开课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学校食堂管理员正在征订营养食谱,你们愿意当一回小小营养师,为食堂订一份营养午餐的食谱吗?”“愿意。”“那么,今天我们就开个小小食谱征订会。”学生们听说要开征订会,并且可以当营养师,为学校制订食谱,都高兴极了。

(一)片断一。

咦,第二组的潘雅婷同学怎么撅着小嘴不高兴啊?我走到她身边,摸摸她的头,轻声问她:“你喜欢吃什么菜呀?”

没等她回答,学生们就抢着说:“她喜欢吃红烧肉,她就知道吃肉。”

“你看她长得多胖,还吃肉。”

“是啊,她太胖了。”

“哈哈”

潘雅婷的确很胖,圆圆的脸,眯眯的眼睛。这会儿被同学们一嘲笑,眼睛更小了,还挤出了几滴眼泪。

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冯天翼也很胖,他也爱吃肉。”

“胖怎么啦,胖才有力气。”冯天翼挥起拳头,做出要打人的样子。

我想糟了,征订会成了“斗争会”。我立即平息“战争”,不能让他们走入吃肥肉就长胖的误区。要让他们知道各种菜的营养价值以及订营养餐的标准。我扭转话题:

“你们看我胖不胖?”

“不胖。”

“告诉你们,我经常吃红烧肉。”

一双双小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惊讶。我说:“究竟肥肉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你们知道吗?”

不喜欢吃肥肉的学生谈肉色变,喜欢吃肥肉的学生振振有词:“肥肉可以增加脂肪,吃了会长胖。”

“吃多了才会长胖。”

“比较瘦的人要多吃肥肉。”

“肥肉很油腻,不好吃。”

“红烧肉不油腻,好吃。”

“吃肥肉可以增加热量,使我们的身体不怕冷。”

“吃肥肉长胖了跑不动。”

“少吃点,多锻炼就不会长胖。”

“胖有力气,冯天翼的力气多大呀。”

经过激烈的讨论,刚才嘲笑潘雅婷吃肥肉的小朋友恍然大悟,一致认为:肥肉对人体还是有好处的,可以增加脂肪,产生热量,增加体力,但是要适量地吃。潘雅婷和冯天翼的脸上也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他们也表示要少吃点肥肉,多锻炼身体。

接着,我让他们谈谈自己知道的菜的营养价值,学生们知道的可多了,什么蘑菇防癌呀,鱼含蛋白质呀,猪肉肝含铁呀,白菜含维生素啊等等。最后我说:“这么多有营养的菜,每餐怎么分配呢?我们能不能找出标准?有了标准,我们就容易制订食谱了。”

(二)片断二。

张尊自豪地说:“我知道,每天都要吃蔬菜。”

付思泽也大声地说:“每天还要吃鱼呢!”

李捷说:“妈妈要我每天吃鸡蛋。”

陈诗婕补充道:“每天还要有汤,什么骨头汤、鱼头汤、紫菜汤”

我问:“这么多的菜,每天都能吃到吗?”

周正达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道:“我妈妈说过,什么菜都有营养,每天既要吃含蛋白质的菜,又要吃含维生素的菜,不管什么菜,都不能吃得太多,也不能吃得太少,所以,一周之内,每天的菜要不同,这样既可以换口味,又能做到营养搭配合理。”

“周正达同学说得真好呀!我们订营养餐不能只凭自己的喜好,要营养搭配合理,有荤有素,有干有稀。”我一边赞叹一边向他翘起了大拇指,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在学生们明白了订营养餐的标准后,他们跃跃欲试。

(三)片断三。

李洋得意地说:“我每天都吃鱼,订一份鱼吧,糖醋鱼。”

张小雨噘着小嘴说:“鱼有刺,我最不爱吃鱼了。”

马宁马上批评:“吃了鱼聪明,不喜欢吃也要吃”,张小雨只好赞成。

李俊在纸上画了棵白菜,举在组长面前说:“白菜有维生素,也要订上。”

“还有胡萝卜,”王佳鑫插嘴道:“奶奶说胡萝卜有胡萝卜素,营养高。”

陈曦抠着小手低声语:“哼,我最讨厌吃胡萝卜。”可他的嘀咕声没人理会,看来他只好听从大家的了。

吴子昂举着小手说:“别忘了,还要加个汤,最好是猪肝汤。”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在这节课中,我将“保护肠胃”这个关于健康的话题融入到“食谱征订会”这一活动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平时的观察,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天天要吃的饭菜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自己讨论、自己归纳总结,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激起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热情。

刚开始,学生们极其兴奋地谈自己喜欢吃的菜,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当发现学生们走入吃肥肉就长胖的误区以后,我引导他们在讨论中发现肥肉还是有好处的,要一分为二地对待。然后,让学生们搜寻生活中的经验,在交流中了解各种菜的营养价值及对人体的好处,归纳总结出制订营养餐的标准。最后,制定出营养食谱。学生们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互相激发,互相表现,加深了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保护肠胃。

这节课的结束,也就是学生生活的开始,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1.说出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阐明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二)能力目标。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说明遗传信息贮存在细胞核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克隆羊的身世,关注现代科学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公交站牌,请学生获取上面的信息,体验信息对自己行为的指导,体验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展示卫星云图,专业人员可以解读上面的信息,体验天气信息对自己行为的指导,体验信息与载体的关系。展示建筑图纸与建筑物,体验信息的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一种遗传现象。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遗传信息。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一个受精卵能够发育成我们现在的身体,这说明人的受精卵具有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

什么是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是指亲代传给子代的控制该物种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受精卵内含有生物全部的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用类比的方法,由信息的概念导出遗传信息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那么,遗传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小羊多莉的身世”这篇资料。

学生得出结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基本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和讨论而得出结论的,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三)遗传信息的载体。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dna的有机物,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双螺旋结构。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基因: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也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播放视频、展示图片,介绍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1)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2)染色体(染色质)――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3)dna――遗传物质。

(4)基因――含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5)遗传信息――构建生命大厦的蓝图。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拓展,为下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四)小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动力工厂”,分解释放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供细胞利用。

细胞核――控制中心。

《漫画与生活》教学设计

《漫画与生活》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年级第7册第3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该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以漫画为载体,在教学中既要展示漫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又要让学生了解如何用漫画表现生活,并让学生尝试用毛笔、国画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用漫画的形式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课的主体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在美术技能、技法的掌握上有了初步的学习,其思维正处在形象与抽象的过渡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适当加以引导的话,这一学龄的学生创造力还是可以激发到一个非常活跃的水平。

据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教学从欣赏漫画作品着手展开。学生了解漫画的特点及艺术来源于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创作,一切围绕《美术课程标准》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开展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并根据学生需要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知识与技能了解漫画的特点,尝试用漫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漫画作品,尝试运用水墨进行漫画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1、教学重点了解漫画的特点,并用毛笔、国画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以漫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水墨以漫画的形式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洁提炼。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问题设疑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1、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毛笔、国画颜料、墨、宣纸等。

2、学习用具毛笔、国画颜料、墨、宣纸。

1、教师说“在讲课之前,先请同学们看一部动漫视频《父与女》,看完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部视频是荷兰一位著名漫画家所作,曾获得奥斯卡短片金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画家是如何用漫画来表现生活的。”1、学生答“……”在互动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吸引学生注意力,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言并答到要点的同学可以得到小礼物。希望每位同学都可以积极发言。

a、观察图片丰子恺的《脚踏车》后教师提问“这幅漫画的题目叫做《脚踏车》,同学们在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图片中的脚踏车真的是脚踏车吗?请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总结漫画中的孩子将两把蒲扇作为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自己就好似骑在自行车上。(孩子用他的奇思妙想将原本蒲扇变得似乎有了生气,带给人一种愉悦的氛围,极富趣味性,具有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这种有趣的绘画方式也是漫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教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趣事?”

b、观察图片郑辛遥的《可贵的扶持》后教师提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幅漫画,同学们能告诉来时你在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请举手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伞柄与小树绑在一起,伞柄扶持了正在被风刮的小树,防止小树被风刮倒,牺牲了自我,只是为了小树的成长。这种可贵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啊,有的话请举手说说,让大家学习学习。”

c、观察图片张乐平的《反差太大》后教师提问“看了前面两幅漫画,我们接下来再来看看这幅图,同学们在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幅图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示?”

教授归纳总结“三毛穷困潦倒,又瘦又小的形象,而富人大腹便便,傲慢无礼(第四幅图中把三毛撞倒在地)的形象,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来讽刺社会上贫富差距悬殊这一现象。”

教师问“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幅图在构图形式上与前面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总结“这幅漫画以连环画的方式把一个故事给讲完。同学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

d、观察图片王治华的《难以忍受》后教师提问“接下来我们看最后一幅图。同学们在这幅图片中又看到了什么?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这幅漫画告诉我们不能在建筑物上乱涂鸦刻字,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你看画家用寥寥几笔的几根线条就已经把表达了所以想要表达的意思。”

教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类似的事情呢?”

教师问“欣赏了这么多图片后,同学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是漫画,漫画的特点又是什么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举手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漫画,指具有讽刺和滑稽意味的图画,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以幽默、风趣、诙谐的艺术效果,批评或歌颂现实生活。”

教师问“同学们,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呢?”

请同学们用毛笔、国画颜料、墨、宣纸等工具材料以漫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

教师当场示范一幅漫画作品。

7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析自我评价,教师也给予一定的评价。1.学生答“好……”

2、学生讨论作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答“……”

学生举手作答。

学生答“……”

学生答“……”

学生答“……”

3、学生讨论作答。

4、学生答“……”

5、学生自行创作。1.学习情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通过观察图片,层层设疑,学生讨论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

3、本内容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行讨论归纳,加深学生对漫画的理解。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该环节为学生下面的绘画创作作准备。

5、本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在创作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更能加深对漫画的理解。

6、教师示范可以加深学生对漫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自行绘画创作。

7、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九、总结漫画,是具有讽刺和滑稽意味的图画,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以幽默、风趣、诙谐的艺术效果,批评或歌颂现实生活。这就是漫画留予我们的印象。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是漫画、漫画的特点以及如何画漫画,这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来说是对本堂课所学的一个总结。

十、教学评价课程评价课程设计合理,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去,体现的课标中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作业的评价学生作业评价将会从构图、创作意图、颜色、线条等各维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作业情况,课堂的气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与测量。

生活中线条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学生能够体会不同种类的线条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感知不同线条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

2、过程方法:学生能用曲与直的线条表现出动与静的感觉。

3、情感态度:学生在对不同作品的观察和创作中提高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在曲线和直线的对比中,体会它们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并将这种感受表现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

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曲线和直线表现出动与静的感觉。

1课时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实物球、范画、美术工具和材料。学生准备:绘画纸、彩色笔或水粉颜料。

(一)、引导阶段:

1、游戏导入新课:观察球的运动,感受动感线条。激发学生兴趣。老师这里有个乒乓球,请大家观察一下球在运动时候产生什么样的线条?教师分别示范拍球、滚球、抛球等动作,让学生感受动感线条,并画出相应的线条。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门窗、桌椅、墙角线,说一说是什么线。教师归纳:平直的线如:门框、墙角线还有马路等会给人以静止、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表现静止的感觉就可以多用这样的线条。而各种曲线或让人感觉流畅或让人感觉运动。

(二)、揭示课题:生活中的线条在生活和艺术创造过程中线条的运用非常广泛。线条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三)、发展阶段:

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个说出线条的名字,一个画出来。

总结:我们所知道的线条有:直线、曲线、折线、虚线、斜线、螺旋线……

2、欣赏课件(我身边的直线):我校教学楼、教室里的窗户、电线、我们学习用的课桌、家乡的大桥等)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曲线的物体?曲线还能表现那些事物?怎样表现?

教师请学生谈一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景致适合用怎样的曲线来表现?同桌讨论:师生一起尝试画一画。师小结: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4、教师小结:礼花的线条极富有弹性,适合用弧线来表现;斑马身上的线条较有规律,适合用较粗、整齐的线条来表现;彩带的线条流畅而有节奏,可用富有动感强的线条表现。

5、欣赏大师笔下的线条运用,作品图片:吴冠中作品、米罗作品等。

教师简要介绍: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怎样用丰富的线条表现美术作品。

6、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绘画步骤。

(四)、自主尝试,创作优秀作品,教师辅导开拓思路:

1、请同学们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的作品。可用绘画、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2、教师出示范作并做简要示范。

3、学生绘画,课件循环播放参考资料。同时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五)、评价展示:

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教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

生活中线条教学设计

1、能够体会不同种类的线条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感知不同线条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

2、能用曲与直的线条表现出动与静的感觉。

3、能在对不同作品的观察和创作中提高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

体会曲线和直线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并将这种感受表现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

能运用曲线或直线表现出动与静的感觉。教学准备:

范画、课件等。学生准备:彩色笔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来说,你来画)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感受生活中的线条

(1)展示图片,在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一些什么样的线呢?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

(2)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线条呢?

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条。教师适时进行小结:线条无处不在。

2、了解线的构成方式

(1)我们所知道的线条有哪些

实线、虚线、直线、曲线、交叉线、螺旋线、折线、回字线、波浪线......

(2)结合图片了解线的组合方式:直线、曲线、折线等单种线的重复组合,以及多种线的重复与排列。

3、感受不同的线条带来的感觉

学生总结出:直线—静的感觉;曲线—动的感觉。

4、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创作中如何运用线条进行表现。

(1)画家作品:梵。高《星空》中旋转扭曲的线条,给人不安定的动感。体会蒙特里安的《红黄蓝格子》稳定平衡之感。

(2)学生作品:

三、学生创作,作业展评

1、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线条,可以单独选用直线或曲线,也可二者结合。组织成一幅具有一定规律而又具有线条美感的装饰画。

2、作业展评:自评、互评

生活中的线条

《生活与选择》教学设计

1、了解人生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帮助学生认真对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如何合理选择,并能够承担选择带来的相应后果和责任。训练学生遇事果断,有魄力,提高行动的果断性。

二、教学分析。

生活充满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需求不断扩大,自主力不断增强,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生获得的选择机会也越来越多,这对他们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如何合理选择,并能够承担选择带来的相应后果和责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节课立足于提高学生选择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合理、理智选择的重要性,从而认真对待生活中面临的选择,培养其良好的、合理的选择方式。

学生演绎设定的心理短剧。

四、教学活动。

(一)心理短剧表演:王平是五年部很优秀的学生,体育也不错。上课了,王老师说:“学校在开学阶段要进行大队委评选,还要每班选二名同学参加篮球比赛,每人只能报一项,谁想报名?”王平听后很高兴,这两项他都喜欢,参加哪一项那?他没想好。老师问:“王平报哪项?他还在犹豫。下午名已经报完了。他没报上。一周以后,王平只能向同学祝贺。

思考问题。

1、你认为王平错过比赛以后,心情会怎么样?

2、王平应该怎么做才能不错过比赛?请你帮他出个主意。

3、从王平的事例中,你受到了那些启发?(犹豫是选择的大敌)小结: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类似的,需要我们选择的情景,选择的犹豫和果断反映了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如果重要性差不多,请你任选一件,要尽快作决定。

(二)过渡:生活中,我们面对事物要会选择,面对朋友时也要学会选择。

案例:小军和小刚是好朋友,小军在教室里不小心把门玻璃打碎了,小军让小刚保密。小刚不知道该不该告诉老师。(同桌交流)。

1、问题:如果你是小刚你能做出什么选择呢?

2、通过这个案例你的收获是什么?

不论对人还是对事,我们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对选择时,不仅要果断,还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小组交流:你在生活中你遇到过或听说过类似的事吗?从中你想到了什么??(交流后汇报)。

(四)过渡:遇事面对选择不犹豫,下面两个小实践能不能培养学生在冲突面前的果断性。

2。星期天,妈妈一个人在家,这时电话铃响了,炉子上的.水开了,窗外又下起了雨,阳台上的衣服也没收,如果你是妈妈,你要怎么做?(小组讨论后汇报)。

心灵小屋:

四川汶川地震的现场,雷楚年,15岁,彭州市磁丰中学初三三班的学生,地震时,他已经逃生到安全地带,忽然发现同学少了几人,他没有迟疑,毅然跑回教室,迅速带着蹲在墙角的7名同学向楼下撤去,跑到一半,他突然发现少一人,他没有停滞,立刻反身冲上楼,迅速抱起吓傻不会动弹的欧静同学,奔下楼,最后几秒,楼塌了。他和7名同学幸存下来。

1、在逃生中,雷楚年几次果断抉择,救出7名同学?如果他当时犹豫会出现什么后果?

2、小组讨论: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几个人获救归功于雷楚年遇事的果断坚决)。

(四)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该如何去面对,并做出理性的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家不断地磨砺,并实现承担起选择后的结果。

面对选择。

坚决果断正确有意义承担后果。

《生活与选择》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1,能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进步,愿意朝着新的目标不断进步。

2,喜欢集体生活,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感谢集体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帮助。

3,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4,集体生活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第一主题我升入了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班集体中,能和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2、感受与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并愿意朝着新的目标努力。

3、能够爱惜书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快乐的暑假生活。

一、导入新课:

同学亲切交谈:暑假里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

交换暑假中的作品,互相看看说说作品中有意思的事情。

二、活动。

1、展示每个同学的才能,班里适当设置小小展览会:“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全班同学分组将自己暑假中的作品放在展览会上,由班长负责指导分类摆放:暑假作业、小手工、小制作、图画、照片、书法、编织、贴画、插花、旅游日记、小诗,等等。

2阵,把每件作品中的故事先在全班同学讲,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可先在小组里讲,再由小组推选了代表,向全班讲最有趣的、有价值的故事。也可以两三个同学合讲、表演、演示,等等。

3由班长主持,教师协助,组织同学评选出优秀作品,以发红花等方式给予鼓励,课后送交学校参展。

第二课时我的心愿。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新学期开始了,我们有许多美好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请学生感受并交流自己的心愿。

2每人画一个苹果,(简笔画,空心),把自己的心愿写或画在上面,并在小组里交流。

3教师出示一棵“我们的心愿树”,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心愿苹果挂在树上,然后把这棵树放在班里适当处,经常激励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美好的心愿。

课后延伸:

课后回到家中,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一个成长包,以后,把自己写的字,画的画,得的小红花,成绩册,奖状等进步成果,放进包中,一学年之后,看看自己成长的脚印。

第三课时爱惜书本和文具。

一、导入新课。

感受与体验,看看我们都发了哪些新书,书中有哪些内容。

诉说与交流,说说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哪些内容更感兴趣,为什么对它感兴趣。

二、书本、文具对我说。

1、将上学期用过的书、本拿来,在班内或小组内展示,看看谁的书、本保护得好,请他们介绍自己的经验。

2、模拟表演,扮成新书、新本和文具,对使用它们的小主人公说说自己的希望。

3、学习包书皮。

(1)教师演示包书皮。

(2)指名学生示范包书皮。

(3)每个人练习包书皮,同桌互相检查。

(4)展示包好皮的书,表扬做得好的。

三、我的好经验。

1、结合第7页图和自己的实际,找一找书本文具易损坏的原因。

2、结合第8页图和学生自己的经验,交流保护书本、文具的好办法。

3、当堂演示或做做,看看这些方法好不好。

4、看第9页,讲“鲁迅爱护书”的故事。

四、讲讲自己或同学与书本、文具的故事。以表达自己对书本、文具的喜爱。

主题二我们班里故事多。

教学目标:

1体会班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感受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

2提高交往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别人的感谢,以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

第一课时我们班里的故事。

一,参照本课教材的画面,结合平日班集体的生活,思考、回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分享快乐的故事。

1当我有了进步或取得成绩的时候……。

2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3当我和伙伴有了矛盾的时候……。

4当我们班集体获得奖状的时候……。

5……。

二召开“我们班的故事多又好”故事会。

老师以班集体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带头讲同学关心、帮助自己的事,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表演故事中的有趣情节。学生可自由上台讲故事,也可以邀请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合演,再现故事的真情实景,每当一个故事讲完,老师应适时启发学生体会感悟故事里蕴涵的友谊与深情,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使学生感受故事会并没有结束,每个同学在集体中的成长也将继续下去。

第二课时我的感谢卡。

一感谢你,我的伙伴。

1感谢伙伴。小组或全班同学围坐在一起,讲讲一年来值得感谢的同学的事情,说说同学帮助自己时的心情,并表达对这个同学的感谢心情。

2互助树。画一棵只有光秃秃树枝的大树,准备一些绿叶,让学生谈谈同学中乐于助人的事,说出一件事,在一片绿叶上写上这个同学的名字。贴在树上,并请他说说帮助人时的心情。

二感谢卡送给你。

2个人制作感谢卡,同桌交流,然后,把它送给自己所感谢的人。

3在教室的一角办“留住我们的感谢”展览。在“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乐曲声中,每个同学把别人送给自己的感谢卡放在展览会上。老师也献上同学给自己的感谢卡,传达师生之间的一份情意。

主题三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

教学目标:

1在完成集体任务承担责任中,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表现对集体的热爱。

2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为班集体服务,提高实践能力。

3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学习分工与合作的好处,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第一课时当好值日生。

一,导入新课。

观察本班教室:看看哪里干净,哪里还可以更清洁?是谁把教室打扫得这么整洁?

1小组交流,夸夸我们组里的、班里的优秀值日生。

2请优秀值日生即兴模拟表演“认真负责做值日”。

3做“小喜鹊送红花”的游戏。一个同学扮演小喜鹊唱歌:“小喜鹊,叫喳喳,送来一朵大红花。谁是优秀值日生,我把红花送给它。”小喜鹊把红花送给优秀值日生,其他同学鼓掌祝贺。

二,今天我是值日生。

1根据课本第15页图的几个问题情境,表演怎样做个认真负责的值日生:

早晨、课间、放学后应该怎么做值日?

做值日时,遇到自己不愿意干的活,怎么办?

自己完成任务,另的同学还没做完,怎么办?

有同学招呼自己出去玩,可这时发现教室的窗户没关,怎么办?

2插面小红旗活动:哪组值日做得好,我们给他们插面小红旗。班里设置一个“红旗榜”,把“当好值日生”的评比活动经常开展下去。

第二课时我是小小保洁员。

1看看课本第16页,以小小保洁员的身份,对这个班的保洁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

2看看我们的教室保洁做得怎样。做得好的,大家想想怎样坚持下去,做得不好的,大家找一找原因。

3结合本班或本校实际情况设置情境,进行情境表演“人人都是人洁员”。如创设下面的情境:

(1)手工课后,地面有纸,怎么办?

(2)用转笔刀削铅笔,铅笔屑怎么办?

(3)午餐后,餐盘怎么办?

(4)午睡后,桌椅乱了,怎么办?

(5)用完教室里的扫除工具,怎么办?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表演,然后集体评议,谁是我们班的保洁员?

4结合本班情况,制定“班级保洁公约”,开展人人为班级保洁做贡献的清洁,同学轮流做保洁员,监督大家教室清洁。

第三课时装扮我们的教室。

1我们的金点子。

(1)每人都动脑筋,想想怎样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

(2)把自己想好的“金点子”写在“金点子”卡片上,投入“金点子”信箱。

(3)“金点子”发布会,把信箱中的“金点子”卡片整理好,向全班同学公布。

(4)讨论谁的“金点子”好,并制定打扮教室方案。

2打扮我们的“家”

(1)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人家里带来的物品分类整理。例如,盆花,各种书籍,书法作品,手工作品,绘画,英语读物,照片等。

(2)自由组合,分工负责,动手打扮教室。例如,布置生物角,图书角,艺术栏,荣誉栏,神奇宫,猜猜看,哈哈笑等。

(3)自由组合,看看自己的教室多漂亮,交流感受。

主题四好书大家看。

主题目标:

1在集体生活中能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交流,分享,感受活动成果。

2能以文明有礼貌的方式和同学交往。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感受多读好书能扩大知识领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我爱看的书。

1教室的黑板上写着“和好书交朋友”,同学们带着自己喜欢看的书,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走进教室。

2把好书介绍给大家。大家围圈而坐,先自由交谈,互相介绍自己爱看的书,再自愿或由小组推选出同学到中间介绍好书。

可参考第20至21页图,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例如:猜谜问答、操作演示,看图讲书中故事、表演书中故事,等等形式。并向大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3每个同学在课本第21页空白处,画画或写写自己喜欢看的书,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我们一起看。

1课前准备教师组织班委会讨论设计书展活动,分工做书展的准备工作。

2在教室里,班长组织同学们搞书展活动。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合作,出一期“好书大家看”为主题的板报,在黑板上画突出主题的漫画和提示语,课桌椅码成书展样式,图书按类别摆放。适当处布置一个图书角等。

3班长宣布书展开始后,告诉大家书展上有许多有趣的书,表扬把自己的新书拿到书展上来的同学。接下来,主持新书发布会,请新书的主人介绍书中的故事,诗歌,插图,谜语,等等。

5每个同学在书展上找自己爱看的书,同学之间互相借书,教师抓住机会夸赞借书活动中友爱互助的、有礼貌的同学,鼓励同学们集体生活中,共享读书的乐趣。

第三课时好借好还。

1结合课本第24页提示,小组展开讨论,议一议借别人的书,怎样做到好借好还,把讨论的结果表演出来。

2小组推选出代表向全班表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书没看完,怎样做标记?

(2)借的书该还了,可是还没看完,怎么办?

(3)怎样做才能不把借来的书弄脏、弄破?

(4)怎样还书才使书的主人高兴,下次还愿意借给你?书的主人不在,怎么办?

(5)借来的书,可以转借给他人看吗?

3试着做做小书签,并让它发挥作用。也可以送给教师和同学。

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

单元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美,初步了解季节的变化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关系,知道爱惜劳动成果。

2进一步了解出行安全,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乐于助人,尊敬老人。

3发展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主题一秋天在哪里。

主题目标:

1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2感受活动、创作的快乐,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第一课时秋天在哪里。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在日历上寻找关于秋天的话题----立秋。

二.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从校园植物的变化找秋天。从同学们的衣着变化中找秋天。

三.每名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向小组内的同学报告。每组选出1至2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学生报告。

四.描述秋天。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秋天的图片资料,或介绍自己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的本地或外地秋天的情况,然后尝试从色彩入手描述秋天。

五.赞美秋天。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演唱课前收集的有关秋天中、佳句、歌曲等。

第28页的小诗。

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

六我为秋天画张像。

老师带领学生把自己看到、想到的秋天美景,通过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

第一课时秋天的游戏。

一美丽的秋叶娃娃。

1做树叶面具。

2自我介绍。

3制作树叶标本。

4利用树叶的柄部,两位同学每人手持一枚树叶柄交叉后用力拉自己的树叶柄,谁的断了就输了。

二.蒺藜打靶。

三.转陀螺比赛。

四.抓拐游戏。

五.五子棋游戏。

六.和秋风爷爷赛跑。

第二课时留住秋天。

一,小制作创意大赛。

教师鼓励学生想出各种办法,进行留住秋天的美工活动。

1树叶印画。

2树叶贴画。

3种子贴画。

4制作项链。

5制作小乌龟。

6制做小橘灯。

7做花生耳环。

将作品集中起来,举办展览会,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评比创意奖。

讨论作品的用途。如装扮教室等。

二留住秋天的声音。

带领学生到野外录制秋天各种昆虫的声音或其他声音。

三、欣赏秋天的声音。

主题二秋天的收获。

主题目标:

1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

2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3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收获的季节。

一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访问、看电视、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了解本地区秋天的收获情况,感受秋天收获的喜悦,直接将学生带到田间,看看人们收割、采摘的场景,并参与一些简单的劳动。

在小组或班里,同学们将自己观察、收看或调查、访问、亲身实践的情况和感受进行交流。

二珍惜劳动成果。

1围绕丰收果实是怎样得来的,让学生问问家长,回忆农民劳动的情景。

2可以结合教材第34页的诗歌,也可以结合学古诗、古训来体会劳动的艰辛,如《锄禾》。

第二课时小小丰收会。

一举办丰收展。

1事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哪些是秋天的果实。

2每个学生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收获物的名称、特点等。

3将准备好的收获物分类摆放在一起,举办丰收展。做法:教师用卡片各种类农作物的摆放地点,如粮食类、水果类、干果类、蔬菜类等。学生先判断自己所带收获物的“家”应该在哪儿,然后摆放在相应的位置。

4学生们采用集体或分组的方式参观丰收展,感知收获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感受丰收的喜悦。

二神奇的口袋。

1教师带领学生们把各种物品放在口袋里或用布盖在桌上。

2一名学生把手伸进口袋里或布下面,在不拿出物品的情况下,通过触摸猜出物品的名字,然后拿出该物品请全班同学检查说得对不对。猜对了,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3猜猜是什么。

先找一名学生对一种收获物进行描述,再请一名学生猜一下是什么。

三秋天的果实。

分组展示。

第三课时大家来品尝。

一留下果实。

结合课本第40页的提示,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绘画、泥塑、拍照等各种办法将这些秋天的果实留下来。学生确定方法后,自选准备好的材料进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完后集中展示作品。拍照的学生可在冲洗出照片后,张贴在教室的某一角,举办秋收摄影展。

二拼盘大赛。

每组做出1到2个拼盘。然后,每组派一个人讲解本组的创作。

三拼盘大餐。

1全班同学一起来品尝水果拼盘。

3在品尝的教程中,进行一些珍惜劳动成果、感谢付出劳动的人等方面的教育。

主题三秋游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外出秋游的物品,不攀比、不盲从。

2了解一些出行的安全常识,培养守秩序、爱护环境等基本的文明行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秋游的准备。

1秋游去哪里。

教师提出秋游去哪里的问题,请学生们小组为单位商量秋游去哪里、去干什么。

每组讨论,向全班学生汇报。

2秋游带什么。

单元目标:

1,能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进步,愿意朝着新的目标不断进步。

2,喜欢集体生活,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感谢集体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帮助。

3,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4,集体生活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第一主题我升入了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班集体中,能和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2、感受与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并愿意朝着新的目标努力。

3、能够爱惜书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快乐的暑假生活。

一、导入新课:

同学亲切交谈:暑假里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

交换暑假中的作品,互相看看说说作品中有意思的事情。

二、活动。

1、展示每个同学的才能,班里适当设置小小展览会:“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全班同学分组将自己暑假中的作品放在展览会上,由班长负责指导分类摆放:暑假作业、小手工、小制作、图画、照片、书法、编织、贴画、插花、旅游日记、小诗,等等。

2阵,把每件作品中的故事先在全班同学讲,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可先在小组里讲,再由小组推选了代表,向全班讲最有趣的、有价值的故事。也可以两三个同学合讲、表演、演示,等等。

3由班长主持,教师协助,组织同学评选出优秀作品,以发红花等方式给予鼓励,课后送交学校参展。

第二课时我的心愿。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新学期开始了,我们有许多美好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请学生感受并交流自己的心愿。

2每人画一个苹果,(简笔画,空心),把自己的心愿写或画在上面,并在小组里交流。

3教师出示一棵“我们的心愿树”,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心愿苹果挂在树上,然后把这棵树放在班里适当处,经常激励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美好的心愿。

课后延伸:

课后回到家中,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一个成长包,以后,把自己写的字,画的画,得的小红花,成绩册,奖状等进步成果,放进包中,一学年之后,看看自己成长的脚印。

第三课时爱惜书本和文具。

一、导入新课。

感受与体验,看看我们都发了哪些新书,书中有哪些内容。

诉说与交流,说说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哪些内容更感兴趣,为什么对它感兴趣。

二、书本、文具对我说。

1、将上学期用过的书、本拿来,在班内或小组内展示,看看谁的书、本保护得好,请他们介绍自己的经验。

2、模拟表演,扮成新书、新本和文具,对使用它们的小主人公说说自己的希望。

3、学习包书皮。

(1)教师演示包书皮。

(2)指名学生示范包书皮。

(3)每个人练习包书皮,同桌互相检查。

(4)展示包好皮的书,表扬做得好的。

三、我的好经验。

1、结合第7页图和自己的实际,找一找书本文具易损坏的原因。

2、结合第8页图和学生自己的经验,交流保护书本、文具的好办法。

3、当堂演示或做做,看看这些方法好不好。

4、看第9页,讲“鲁迅爱护书”的故事。

四、讲讲自己或同学与书本、文具的故事。以表达自己对书本、文具的喜爱。

主题二我们班里故事多。

教学目标:

1体会班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感受集体对个人进步的帮助。

2提高交往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别人的感谢,以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

第一课时我们班里的故事。

一,参照本课教材的画面,结合平日班集体的生活,思考、回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分享快乐的故事。

1当我有了进步或取得成绩的时候……。

2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3当我和伙伴有了矛盾的时候……。

4当我们班集体获得奖状的时候……。

5……。

二召开“我们班的故事多又好”故事会。

老师以班集体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带头讲同学关心、帮助自己的事,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表演故事中的有趣情节。学生可自由上台讲故事,也可以邀请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合演,再现故事的真情实景,每当一个故事讲完,老师应适时启发学生体会感悟故事里蕴涵的友谊与深情,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使学生感受故事会并没有结束,每个同学在集体中的成长也将继续下去。

第二课时我的感谢卡。

一感谢你,我的伙伴。

1感谢伙伴。小组或全班同学围坐在一起,讲讲一年来值得感谢的同学的事情,说说同学帮助自己时的心情,并表达对这个同学的感谢心情。

2互助树。画一棵只有光秃秃树枝的大树,准备一些绿叶,让学生谈谈同学中乐于助人的事,说出一件事,在一片绿叶上写上这个同学的名字。贴在树上,并请他说说帮助人时的心情。

二感谢卡送给你。

2个人制作感谢卡,同桌交流,然后,把它送给自己所感谢的人。

3在教室的一角办“留住我们的感谢”展览。在“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乐曲声中,每个同学把别人送给自己的感谢卡放在展览会上。老师也献上同学给自己的感谢卡,传达师生之间的一份情意。

主题三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

教学目标:

1在完成集体任务承担责任中,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表现对集体的热爱。

2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为班集体服务,提高实践能力。

3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学习分工与合作的好处,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第一课时当好值日生。

一,导入新课。

观察本班教室:看看哪里干净,哪里还可以更清洁?是谁把教室打扫得这么整洁?

1小组交流,夸夸我们组里的、班里的优秀值日生。

2请优秀值日生即兴模拟表演“认真负责做值日”。

3做“小喜鹊送红花”的游戏。一个同学扮演小喜鹊唱歌:“小喜鹊,叫喳喳,送来一朵大红花。谁是优秀值日生,我把红花送给它。”小喜鹊把红花送给优秀值日生,其他同学鼓掌祝贺。

二,今天我是值日生。

1根据课本第15页图的几个问题情境,表演怎样做个认真负责的值日生:

早晨、课间、放学后应该怎么做值日?

做值日时,遇到自己不愿意干的活,怎么办?

自己完成任务,另的同学还没做完,怎么办?

有同学招呼自己出去玩,可这时发现教室的窗户没关,怎么办?

2插面小红旗活动:哪组值日做得好,我们给他们插面小红旗。班里设置一个“红旗榜”,把“当好值日生”的评比活动经常开展下去。

第二课时我是小小保洁员。

1看看课本第16页,以小小保洁员的身份,对这个班的保洁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

2看看我们的教室保洁做得怎样。做得好的,大家想想怎样坚持下去,做得不好的,大家找一找原因。

3结合本班或本校实际情况设置情境,进行情境表演“人人都是人洁员”。如创设下面的情境:

(1)手工课后,地面有纸,怎么办?

(2)用转笔刀削铅笔,铅笔屑怎么办?

(3)午餐后,餐盘怎么办?

(4)午睡后,桌椅乱了,怎么办?

(5)用完教室里的扫除工具,怎么办?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表演,然后集体评议,谁是我们班的保洁员?

4结合本班情况,制定“班级保洁公约”,开展人人为班级保洁做贡献的清洁,同学轮流做保洁员,监督大家教室清洁。

第三课时装扮我们的教室。

1我们的金点子。

(1)每人都动脑筋,想想怎样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

(2)把自己想好的“金点子”写在“金点子”卡片上,投入“金点子”信箱。

(3)“金点子”发布会,把信箱中的“金点子”卡片整理好,向全班同学公布。

(4)讨论谁的“金点子”好,并制定打扮教室方案。

2打扮我们的“家”

(1)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人家里带来的物品分类整理。例如,盆花,各种书籍,书法作品,手工作品,绘画,英语读物,照片等。

(2)自由组合,分工负责,动手打扮教室。例如,布置生物角,图书角,艺术栏,荣誉栏,神奇宫,猜猜看,哈哈笑等。

(3)自由组合,看看自己的教室多漂亮,交流感受。

主题四好书大家看。

主题目标:

1在集体生活中能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交流,分享,感受活动成果。

2能以文明有礼貌的方式和同学交往。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感受多读好书能扩大知识领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我爱看的书。

1教室的黑板上写着“和好书交朋友”,同学们带着自己喜欢看的书,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走进教室。

2把好书介绍给大家。大家围圈而坐,先自由交谈,互相介绍自己爱看的书,再自愿或由小组推选出同学到中间介绍好书。

可参考第20至21页图,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例如:猜谜问答、操作演示,看图讲书中故事、表演书中故事,等等形式。并向大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3每个同学在课本第21页空白处,画画或写写自己喜欢看的书,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我们一起看。

1课前准备教师组织班委会讨论设计书展活动,分工做书展的准备工作。

2在教室里,班长组织同学们搞书展活动。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合作,出一期“好书大家看”为主题的板报,在黑板上画突出主题的漫画和提示语,课桌椅码成书展样式,图书按类别摆放。适当处布置一个图书角等。

3班长宣布书展开始后,告诉大家书展上有许多有趣的书,表扬把自己的新书拿到书展上来的同学。接下来,主持新书发布会,请新书的主人介绍书中的故事,诗歌,插图,谜语,等等。

5每个同学在书展上找自己爱看的书,同学之间互相借书,教师抓住机会夸赞借书活动中友爱互助的、有礼貌的同学,鼓励同学们集体生活中,共享读书的乐趣。

第三课时好借好还。

1结合课本第24页提示,小组展开讨论,议一议借别人的书,怎样做到好借好还,把讨论的结果表演出来。

2小组推选出代表向全班表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书没看完,怎样做标记?

(2)借的书该还了,可是还没看完,怎么办?

(3)怎样做才能不把借来的书弄脏、弄破?

(4)怎样还书才使书的主人高兴,下次还愿意借给你?书的主人不在,怎么办?

(5)借来的书,可以转借给他人看吗?

3试着做做小书签,并让它发挥作用。也可以送给教师和同学。

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

单元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美,初步了解季节的变化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关系,知道爱惜劳动成果。

2进一步了解出行安全,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乐于助人,尊敬老人。

3发展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主题一秋天在哪里。

主题目标:

1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2感受活动、创作的快乐,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第一课时秋天在哪里。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在日历上寻找关于秋天的话题----立秋。

二.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从校园植物的变化找秋天。从同学们的衣着变化中找秋天。

三.每名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向小组内的同学报告。每组选出1至2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学生报告。

四.描述秋天。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秋天的图片资料,或介绍自己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的本地或外地秋天的情况,然后尝试从色彩入手描述秋天。

五.赞美秋天。

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演唱课前收集的有关秋天中、佳句、歌曲等。

第28页的小诗。

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

六我为秋天画张像。

老师带领学生把自己看到、想到的秋天美景,通过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

第一课时秋天的游戏。

一美丽的秋叶娃娃。

1做树叶面具。

2自我介绍。

3制作树叶标本。

4利用树叶的柄部,两位同学每人手持一枚树叶柄交叉后用力拉自己的树叶柄,谁的断了就输了。

二.蒺藜打靶。

三.转陀螺比赛。

四.抓拐游戏。

五.五子棋游戏。

六.和秋风爷爷赛跑。

第二课时留住秋天。

一,小制作创意大赛。

教师鼓励学生想出各种办法,进行留住秋天的美工活动。

1树叶印画。

2树叶贴画。

3种子贴画。

4制作项链。

5制作小乌龟。

6制做小橘灯。

7做花生耳环。

将作品集中起来,举办展览会,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评比创意奖。

讨论作品的用途。如装扮教室等。

二留住秋天的声音。

带领学生到野外录制秋天各种昆虫的声音或其他声音。

三、欣赏秋天的声音。

主题二秋天的收获。

主题目标:

1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

2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3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收获的季节。

一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访问、看电视、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了解本地区秋天的收获情况,感受秋天收获的喜悦,直接将学生带到田间,看看人们收割、采摘的场景,并参与一些简单的劳动。

在小组或班里,同学们将自己观察、收看或调查、访问、亲身实践的情况和感受进行交流。

二珍惜劳动成果。

1围绕丰收果实是怎样得来的,让学生问问家长,回忆农民劳动的情景。

2可以结合教材第34页的诗歌,也可以结合学古诗、古训来体会劳动的艰辛,如《锄禾》。

第二课时小小丰收会。

一举办丰收展。

1事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哪些是秋天的果实。

2每个学生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收获物的名称、特点等。

3将准备好的收获物分类摆放在一起,举办丰收展。做法:教师用卡片各种类农作物的摆放地点,如粮食类、水果类、干果类、蔬菜类等。学生先判断自己所带收获物的“家”应该在哪儿,然后摆放在相应的位置。

4学生们采用集体或分组的方式参观丰收展,感知收获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感受丰收的喜悦。

二神奇的口袋。

1教师带领学生们把各种物品放在口袋里或用布盖在桌上。

2一名学生把手伸进口袋里或布下面,在不拿出物品的情况下,通过触摸猜出物品的名字,然后拿出该物品请全班同学检查说得对不对。猜对了,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3猜猜是什么。

先找一名学生对一种收获物进行描述,再请一名学生猜一下是什么。

三秋天的果实。

分组展示。

第三课时大家来品尝。

一留下果实。

结合课本第40页的提示,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绘画、泥塑、拍照等各种办法将这些秋天的果实留下来。学生确定方法后,自选准备好的材料进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完后集中展示作品。拍照的学生可在冲洗出照片后,张贴在教室的某一角,举办秋收摄影展。

二拼盘大赛。

每组做出1到2个拼盘。然后,每组派一个人讲解本组的创作。

三拼盘大餐。

1全班同学一起来品尝水果拼盘。

3在品尝的教程中,进行一些珍惜劳动成果、感谢付出劳动的人等方面的教育。

主题三秋游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外出秋游的物品,不攀比、不盲从。

2了解一些出行的安全常识,培养守秩序、爱护环境等基本的文明行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秋游的准备。

1秋游去哪里。

教师提出秋游去哪里的问题,请学生们小组为单位商量秋游去哪里、去干什么。

每组讨论,向全班学生汇报。

2秋游带什么。

生活中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温度。

2、借助温度情境感受负数的意义,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高低。教学重点:借助温度情境感受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高低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哈尔滨的冰雪节吗?那里有冰灯、冰雕、雪雕等等,可好看了,你们想去参加吗?现在老师邀请大家参加哈尔滨的冰雪节。(课件展示)你知道当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吗?(当天的气温最高是零下15度。请你用一种最喜欢的方式来记录当时的气温,一定要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2、引出负数:

你的符号你明白,他的符号他明白,可交流起来方便吗?那怎么办?

二、探究新知:

3、在温度计上标出气温。

请你在温度计上标出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强调零下温度必需是从“0”开始向下数。)。

出示温度计,读出温度计上表示的气温。你能写出来吗?(指名学生板演)。

5、比较零下温度:

三、

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现象。

1、引出正负数。

根据板书引出正负数。

那“0”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判断“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负数除了可以表示温度以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课件展示,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正负数是用来表示怎样的两种量的?你还可以用它来表示什么?

师请两生分别代表刘翔和风速表演,是相反的。如果风速度是+0.4米,又是什么意思?

四、课堂。

总结。

《生活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小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题目。

师:同学们,我们常会从生活中获得启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这节课我们将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出示:各建议)。

生:一本好书。

生:一篇报道。

生:一张相片………。

师:那么你想给你的作文起个什么题目?

师:你想给你的作文起个什么题目?

生:直接以一件()为题。

师:同学们的题目都可以,同学们还可以你的启示中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来命名也不错。比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等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1、写清事例(什么事情、哪句名言、什么漫画……),记事要注意写清过程;2、写明白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学习习作方法。

师:既然是生活的启示,那么我们来说一说这次习作关键的两点是什么?

生:一写具体事例,二写明白的道理。

师:那么我们这篇文章就可以按两部分来构思行文。第一部分具体叙述一件事;第二部分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启示。

生:注意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生:注意突出事件的重点。

师: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提示吧!

(出示提示:1、要把事情的过程观察完整;(起因、经过、结果,并注意事情发展的顺序。)2、要突出观察事件的重点;(经过写具体: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细节不可少。)3、要注意思考事件所揭示的意义。)。

三、欣赏交流佳作。

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读别人的好文章,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好方法,昨天我们下发了一篇作文,让同学们来谈收获和启发,现在同伴互相来说说这两个小文值得学习的地方吧。

生交流、汇报。

四、练习口头习作。

师:学习了方法,欣赏了美文,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生活给我的启示吧。请一位同学展示,其余的同学认真听,请按照我们的要求来评一评他说的内容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借助“图形放大缩小”“路程与速度”“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在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从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图形放大缩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从而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通过以上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活中的比》一课与人教版中的《比的意义》实属同一内容,但从课题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浓一些,《比的意义》数学味更为偏重,这是我对教材的第一印象。

在设计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

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认真分析,本课我设定的三个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不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的两种情况—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

在教学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淘气被北京奥组委推荐为2008年奥运会现场小记者需要上交照片),根据需要照片有大有小,课堂ppt展示照片的上(下)、左(右)、对角拉动时照片的变化效果让学生亲历目睹照片变形或很像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猜测照片放大或缩小后像与不像与长、宽的变化规律有直接的关系。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组去探究照片a与b、c、d、e之间的长与宽的变化关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反馈交流各种可能的情况,最后引导学生发现a、b、d三张照片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所以它们很像,让学生亲历生活中最常见的实例明确了照片放大或缩小后像与不像的道理和根据:长和宽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通过对比、联系1.5与的得出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并让学生阅读课本50页第1行初步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让学生理解长与宽相除又叫做长与宽的比;宽与长相除又叫做宽与长的比,感知学习比的必要性。

接着通过两个生活中的情境解决问题“比速度”——马拉松选手和起自行车谁快以及“比单价”——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通过学生的思索、探究,知道求速度就是求路程与时间相除,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求单价就是求总价与数量相除,也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再让形式通过自学课本,掌握比的读写,了解并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和比的分数书写形式。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知识本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为了实现知识与拓展的目的,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练习。

1、生活中的比。(这些例子完全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着实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1)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15。

(2)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

(3)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63:27。

教学时出示题目的前半部分,让学生估计是( )比(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特高。

(4)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

教学时故意设计为填空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老师归纳总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而商店买的按2 :5配比是符合大众口味的比。

教学时给学生的举列时间不多,但有个学生举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们小时侯玩转陀螺游戏的时候,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我抓住了,本想在后面教学时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来的话,我会作为补充“小知识”让学生明确:各项比赛中出现的比,是比“相差关系”而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倍数关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效果很不错。

2、读出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设计目的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单因时间问题,没能按预设的计划实施。

3、填一填。(生活实例)。

4、福尔摩斯侦探术。(人体中的比)。

在练习设计时考虑较多的是教学目的:比的必要性和广泛性,当然更要考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中也能充分体现了出来,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本节课较为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突出在三个情境和巩固练习中。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照片拉动时应先给学生提要求,注意观察老师的每一次拉动什么变了?怎么变?什么没变?课堂教学时因为我没讲清要求而需要拉动第二次,第一次拉动环节失效。

2、没有完全考虑到生源的变化而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在北京上此课时对于第一个情境布置小组活动就立刻出现了“长”“宽”“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感觉到固死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放的不够,当时的设计出于怕耽误时间的担心,怕课堂预设的任务完成不了。听了专家的讲评之后,修改了教学计划,删去了“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这个环节,用足用好第一个情境,这节课做到了这点,但我们的学生放得太开就无法归依,以至后面练习时间较紧,总感觉这个环节早些示出表格更为恰当。

我的困惑:

1、情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而教材设计的三个情境,也只有情境一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比的必要性,第二、三两个情境的跳跃性太大,出现在学生面前太突然,对教材情境的取舍我犹豫再三,该尊重教材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后者。

我的思考:

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例如对本节课,如果在备课对“为什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的后续价值在哪里?”等问题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

我的感悟:

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这个学期上了校级公开课《比的认识》,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和不足:

先说说好的方面吧,这堂课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例如:从照片是否像出发,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只有长和宽按一定比例照片才能像,又如:马拉松比赛谁的速度快;到哪买东西便宜等等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初步感受两个数相除。以前我们在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时经常会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者一个量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的,今天换了一种表示方法,实际上也是用除法来计算的,因此让学生理解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认识比。在教学比值时,也是通过两个量相除得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比值就是商,以及怎样求比值的方法。在学生对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让学生充分去总结“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学生发言积极踊跃,最后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结束后,我补充了比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因为课本中没有说明,我觉得很有必要,就是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法不同,因为后面的比例教学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知道这种表示方法。比如1:2可以写成。这种表示方法既可以说成是比值,也可以说成是比。

再说说不足的方面,重点把握不明确很致命。本堂课比的名称和求比值其实很简单,学生几乎自学都能明白,关键还在于明白比的含义,或者说比的意义。感觉上课时这部分内容还不是渗透的很深,学生还是不明白比。说的再直白一点,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比,学了这个比有什么用。我们知道,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的内容从生活中来,最后也要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后我询问了几个学生,他们表示还是不太能理解比,只是知道根据书中的说法,只要能用除法表示的就能用比表示。可见我队教材解读的还不够深,不够透。课上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自己讲的太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太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克服这些不足,继续保持好的方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1.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导学法、尝试法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1、说说数据的作用。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举例说明。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题目。

2、师生互评。

3、教师小结。

4、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5、加深认识,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据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收集一些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数据。

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

学生练一练

同学们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自己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还好

教学心得体会:应重视学生的实际分析数据的能力。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这一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就通过日常有趣的现象发问:菠菜放在清水泡,清水不会变绿,而被煮熟后清水变绿,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立马被吸引了,认真思考。

学生学习的热情上来了,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于是我让他们大声地朗读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阅读自学课本5分钟。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更加有目的了。

由于备课时间比较匆忙,制作的课件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借鉴他人的课件。其中的主要知识点梳理得不是清晰,但是练习部分比较好。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学生容易理解,在容易掌握的知识点上,及时给学生鼓励评价,学生更积极大声回答问题了。

对于细胞膜的作用,我采取了先读后提问,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细胞膜的作用,并能利用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的原理来设计实验来判断细胞的死活和种子的死活。踊跃地回答许多问题。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比较抽象难懂。我化难为易,在讲明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并举例后,询问能量转换器有哪两个?植物有而动物没有的是哪一个?引出叶绿体,再诱导他们讲出叶绿体和线粒体。不断地反复个别提问,总体提问,连环提问,并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满了欢乐。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我先简单介绍了克隆羊多利。然后让他们辨别abc羊,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讲出克隆过程,再让它们总结出这使用了什么技术,然后再问,它是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拓展了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学生聚精会神。

整体来看,学生的学习情趣比较浓厚,设计的问题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容易发动脑子去寻找答案,也能独立思考问题。在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深难度的题型,也设计简单题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