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元宵节的说明文(实用12篇)

时间:2023-12-04 23:03:45 作者:文锋

元宵节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节日,它独特的庆祝形式和风俗习惯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以下是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文章,供大家阅读。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我不说,你们也一定知道,那就是元宵节。

看花灯,猜灯谜可是元宵节中最常见的民风民俗了。大家早早布置好灯展与灯谜。夜幕降临,广场上、桥面等挂着花灯的地方可真是焕然一新,光彩夺目呀!花灯各式各样,有十二生肖灯、有莲花灯、有孙悟空、猪八戒、有福娃,还有好多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呢。今年是兔年,所以小兔子是主角,有的仰起头,有的摇起长耳朵,有的还露出超大的兔牙呢!真是人见人爱,惹人喜欢。还有一只巨大的金兔,咧着嘴,正在给人们拜年哩!猜灯谜也是必不可少的,灯谜卡随风飘荡,千百条谜语通俗易懂,猜灯谜不是为了比赛领奖品,而是为了在其中寻找快乐和获得更多的知识。

迎板凳龙,名负其实,就是用一条条板凳接成一条龙,每节灯板的两头各有一个洞,两节灯板用木桩栓在一起,灯板中间装上有手工作成各种各样的灯,灯内还有蜡烛。龙头非常漂亮,龙的额头上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王”字,龙的两只角顶着一颗火红的龙珠。有的人拿着灯,有的人敲着钵,有的人放鞭炮。龙头起驾了,整条龙都点亮了蜡烛,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在空中盘旋翻滚。锣鼓声、喧闹声、鞭炮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真是一派希奇洋洋的闹元宵景象。

回到家里,佳人们聚在一起,一家人团团圆圆,有说有笑。我嚼着绵绵软软的黑芝麻汤圆,心里有说不出的甜蜜。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元宵节的说明文作文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以赏月为中心。到了清明时期,成为“民俗大节”。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电视上的《中秋晚会》。去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可开心了。在这月圆之夜,我们分享着美味的月饼,月饼象征团圆。那天的月亮虽没有往年的中秋节那么亮。不过,也挺美的。月亮时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风哥哥夸她几句,就躲到云层后面,蒙上一层细纱,显得更加娇气,真迷人;时而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脸露出来偷看我们过节呢!真好玩!

每到中秋节,我总是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妈妈经常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成语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只觉得我小时候挺好玩的,挺好笑的.。

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从天上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人间的团圆。因此,中秋节在古代被又称为“团圆节”,“秋节”等。人们向往着团团圆圆。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宋朝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好作用。我非常喜欢中秋节。

文档为doc格式。

元宵节的传统作文

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一家三口人去了奶奶家,一大家其乐融融的。到了晚上,我和爸爸拿着鞭炮和礼花出去放。只听“砰”的一声,一束礼花炸开了万朵小花,像点燃了无数盏明亮的灯一样,五颜六色的,有时炸开的是不规则图形,有时炸开的是四散的火花。这时,爷爷拿几根短绳从屋里出来,当时我还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后来,我看到爷爷是把一挂大地红和三个二踢脚绑在一起,然后,他又快速地把绳子系到栏杆上,爸爸上去敏捷地点燃鞭炮,只听“噼哩啪啦”地响,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捂住了我的耳朵,但是响声还是把我的耳朵震得“嗡嗡”作响。

当我们准备放花时,有一个男孩走了过来,他戴着一个帽子,穿着棉袄,手里拿着一大堆人家放过的鞭的纸盒,这会儿,又来捡我们的。只见他小心翼翼地用脚踢了踢纸盒,当确定里面没有火星了,才捡起来。听妈妈说,他是想把这些鞭炮盒子卖给废品收购站。

文档为doc格式。

元宵节传统的作文

夜幕悄悄降临,路灯一盏一盏陆续亮了起来。马路上的车流、路灯的光芒、霓虹灯的闪烁,汇成了灯的海洋。在我们小区的广场上,人们陆续聚拢来,参加居委会举办的“和谐社会、欢乐元宵”的联欢会。活动还没开始,那充满活力的音乐就响了起来。人们有的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有的正在进行最后的练习,有的三五成群一起跑到街道上的灯笼下猜灯谜……那场面,别提有多热闹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的兴致可是丝毫未减。在这个平凡的晚上,我们收获了不平凡的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才饮春节粮液,又食十五汤圆。

朗朗上元夜,月笑挂九天。小巷火树银花,长亭灯彩纷繁。千家流星花雨,撒花天女颜色秀;万户焰火迸射,引爆千秋红牡丹。满街灯笼高挂,游人趣味盎然。游走百病,登岗攀山,各个心旷神怡,人人喜笑欢颜。

光辐辏,霓虹闪,辽阔疆天狂披云锦;灯千柱,夜不眠,万人空巷盛宴排天。倩男靓女,相约成对,灯前树后,情意绵绵;老妪少妇,携手并肩,商场超市,喜地欢天;少小顽童,手舞足蹈,俏言娇笑,嗲声嗔言;成年男女,笑语翩翩,满面春风,各有洞天。皞月当空,人间睆然。美景良辰,阖家团圆。

鞭炮鸣,腾霞烟,火树银花浑如昼,回廊曲径飘金钱;起祥瑞,灯耀炫,飞珠溅玉龙送福,流光溢彩凤赐安。灯月交辉游人挤,焰火腾空趣欣然。彩袖舞,梅香含,风送陶然解春意,花落烟台醉红颜;红烛烁,盛世欢,十里长街灯似火,一轮明月秀芳年。

央视灯谜最娴,究句析字,条幅翩翩;古风时尚,人情使然。弘扬中华文明,不忘华夏祖先。乐融融举家欢愉,喜滋滋群书博览;更比元宵甜口,天天可以品味,日日都能尝鲜。

水饺汤圆红酒,九霄明月满昼。今宵天下共此时,一樽水酒伴汤圆。雪映流光美,人俦皓月欢;欢聚声绕亲情,流连岁月长相伴。刘伶与我同饮,把酒邀月卧荒丘,清辉满地火树妍,花灯通宵霓光耀,人间天上共团圆;太白流连迟步,宝马雕车香满路,莲花美鹿乐翩跹,温杯绿蚁笺边醉,自叹枉称是酒仙。迷玉月,会婵娟,几曲衷肠东坡调,一腔豪情河汉间;春枝绰,祥瑞添,天伦之乐升平夜,神州万里喜空前。抬望眼,电光射碧树,烟花耀满天。明月皎洁如昼,金蟾欢跳苍穹,玉兔轻歌游月面,嫦娥漫舞闹上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间。千门灯火夜如昼,一曲笙歌春满园。

趁东风得意,临屏诗赋这篇。诚祝愿:大中国,天人同乐,万民愉欢!

元宵节的传统食俗

元宵节参加猜灯谜的活动,更多是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传统食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过,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将做好的馅料切成块,沾上水,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出来的,与南方的汤圆有一定的区别。

2、汤圆。

南汤圆,北元宵。与北方不同,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寓意团团圆圆。

3、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4、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5、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6、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7、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8、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9、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10、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11、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12、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油锤。

13、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14、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河里放花灯。

5、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6、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相互关系的意义。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1、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2、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

3、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4、元宵节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5、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6、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7、元宵节到来时,节日经济被搅热。

1.喜庆的灯笼高高挂,欢聚一堂话团圆,汤圆黏甜味道香,吃上一碗笑哈哈,男女老少猜灯谜,头脑灵活永不老,元宵节祝你越活越年轻。

2.明月霞光耀九州,星星点点缀银河;花灯祥光添喜庆,汤圆翻滚庆团圆;烟花璀璨增福气,短信传情增友谊;祝元宵节快乐!

3.月圆人团圆,灯美人更美!吃汤圆乐团圆,赏花灯合家欢!

4.你是馅我是面,不如做个大元宵;你是灯我是纸,不如做个大灯笼;你情我愿庆佳节!欢欢喜喜闹花灯!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

5.送你一杯清新的绿茶,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温柔的叮咛做花,再用沸腾的热情为水,宽厚的包容当杯,喝出你一年的好心情和一生的幸福。元宵节快乐!

6.赏月。观灯。我等你!花灯。月下。我想你!月圆。汤圆。缘梦圆!

7.盛一碗滚烫元宵,香气扑鼻,闻盛世之芬芳;口感滑腻,品亲情之幽香;形似珍珠,若爱情之浪漫;美味可口,享幸福之时光。元宵佳节,赏花灯,吃汤圆,快乐走过幸福生活!

8.元宵到,猜灯谜:白白嫩嫩小媳妇,水中爱跳芭蕾舞;红红舌头往外吐,人人垂涎犯咕噜;唇齿缠绵真舒服,甜到五脏和六腑。答案:元宵。在此佳节将它送给你,祝你元宵节快乐!

9.传说元宵夜,只要对着月亮许愿,愿望就会实现,我希望看祝福语的人能幸福快乐,元宵节不用工作,玩得开开心心,不过请先请假!

10.月亮圆圆,庭院赏月人欢喜;风儿柔柔,掳走忧伤烦恼消;灯笼闪烁,点亮前程恰似锦;短信问候,爱意绵绵暖心房;汤圆甜甜,甜你今生永美满。元宵佳节祝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11.赏圆月,闹元宵,花灯亮彩快乐挑,舞龙灯,敲锣鼓,幸福为你在做主,放烟花,吃汤圆,祈福祝愿家团圆,诉真情,发短信,愿你快乐行大运。

12.一帆风顺,两情相悦,三生幸福,四季平安,五体康健,六合太平,七彩生活,八方来财,九九幸福,十分如意。祝元霄节快乐!

13.冬天淡淡的远去,变幻多变的此时的天气,渐渐加浓的是思念的情意,祝福给你是我最深的惦记,有句话代表我的真心意,衷心祝愿你元宵快乐。

14.在元宵节来临之际,祝你平安,快乐,幸福。万事圆。

15.闹元宵,庆佳节,元宵佳节已来到!短信一条送达到,元宵粘粘粘住你的好运;元宵甜甜甜带来你的甜蜜,元宵圆圆圆出万事顺心。祝元宵节快乐!

16.月到十五分外圆,元霄佳节盼团圆。爱人温柔把你粘,朋友心中常挂牵。家人呵护亲情暖,儿女可爱让人怜。心情愉悦乐相伴,贵人相助福无边。

17.额圆面嫩外表白皙,多情含蓄心甜如蜜,肤靓美体蕊红艳绿,温柔甘饴令我痴迷,十五灯夜吻你吃你!别紧张,我说的是元宵!元宵节快乐哦!

18.和煦的春风,吹动快乐的激情跟踪,明媚的月光,照耀幸福的深情流淌,怡人的花香,洋溢吉祥的煽情徜徉,元宵送你最圆的月亮,祝愿万事如意闯四方。

19.转眼元宵到,短信冒个泡。眉毛往上翘,心情就变好。微笑挂嘴角,幸福多一秒。做人走正道,自有福星照。得失别烦恼,生活更美妙。祝新年一切安好!

20.万家灯火,好运与你携手,快乐伴你永久;十五月圆,吉祥为你蜜甜,如意陪你永远;元宵佳节,幸福源泉不竭,成功之榜等你揭。祝你元宵快乐。

传统节日元宵节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可我最喜欢过元宵节,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日。

爸爸给我讲关于元宵节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一只神鸟,降落在人间,但给一个猎人射死了。天帝非常震怒,要天兵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他的女儿不忍心看着无辜的百姓受难,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人们在正月十五日这天挂上灯笼、放烟花,天帝上了当,人们保住了自己的生命。”爸爸接着说:“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挂上灯笼、放烟火的习俗就留下来了。”

妈妈早已把汤圆煮好了,在吃汤圆时爸爸告诉我:“吃汤圆可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分两种一种小的没馅,一种大的有馅,北方人在里面加甜的,南方人甜、咸、荤、素都有,它又名‘汤团、元宵’。”吃完汤园,我和小伙伴去放烟花,我以为我的烟花比他们好看,可一放像一条蛇似的飞上天一响就没了,但我仍很快乐。美丽的烟花迷漫了我家的后院。

传统节元宵节作文

农历正月十五日的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是一个团团圆圆的日子,在这个团团圆圆的日子里。我和家人一起吃汤圆、一起逐鼠、一起做紫姑、一起猜灯谜。

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吃汤圆,脸上露出了洋溢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吃着汤圆,非常高兴!

在吃饱喝足以后,我们一大家子人开着车边走边看,夜空中美丽的烟花,心里乐呵呵的。不光是我们乐呵呵的,就连马路旁边的陌生人也笑嘻嘻的。

在吃完了也看完了之后呢,我们就开始猜灯谜了。我首先考的是我的妹妹,我说:“头顶两只角,身背一只镬。只怕晒太阳,不怕大雨落。”我妹妹说:“是不是打一动物名?”我点头说是。她脱口而出:“蜗牛。”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他竟然这么聪明。就这样以此类推,我考完了每一个我的家人。只有一两个人答不上来,早知如此,我就给他们出最难的了。

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就是觉得还有什么没做。我想起来了,是放飞孔明灯,我们一大家子人一家买了一个孔明灯。我们把火点燃,心里许了一个愿望,然后让孔明灯带着我们的愿望飞翔辽阔天空。我许的愿望是:希望全国人民元宵节快乐!

这真是一个又快乐又难忘的元宵节!

传统元宵节的诗词

元宵,是个诗意的节日。古往今来,描写元宵节的佳句很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诗词。

里的元宵节,带你体味传统文化之美!

上元。

(唐)郭利贞。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效小庾体。

(唐)韩仲宣。

他乡月夜人,相伴看灯轮。

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

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

今宵何处好,惟有洛城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正月十五日夜月。

(唐)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还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元夕京城和欧阳衮。

(唐)陈去疾。

兰焰芬芳彻晓开,珠光新霭映人来。

歌迎甲夜催银管,影动繁星缀玉台。

别有朱门春澹荡,不妨芝火翠崔嵬。

此时月色同霑醉,何处游轮陌上回?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上元都下。

(宋)张耒。

澹薄晴云放月华,晚妆新晕脸边霞。

管弦楼上争酤酒,巧笑车头旋买花。

上元。

(宋)曾巩。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宋)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元夕。

(宋)晏殊。

星粲实灯连九市,水流香毂渡千门。

姮娥似有随人意,柳示花前月半昏。

择之诵所赋拟进吕子晋元宵诗因用元韵。

(宋)朱熹。

何处元宵好?山房入定僧。

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

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

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

上元夜作。

(宋)司马光。

老去年华只自惊,又逢佳节向山城。

春凌半夜寒犹重,月到中天色更清。

上客风流连宿醉,游人歌调得新声。

还思凤阙行时令,红彻朱栏万烛明。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林春慢】上元。

(宋)晁冲之。

帽落宫花,衣惹御香,凤辇晚来初过。鹤降诏飞,龙擎烛戏,端门万枝灯火。满城车马,对明月、有谁闲坐。任狂游,更许傍禁街,不扃金锁。玉楼人、暗中掷果。珍帘下、笑着春衫袅娜。素蛾绕钗,轻蝉扑鬓,垂垂柳丝梅朵。夜阑饮散,但赢得、翠翘双亸。醉归来,又重向、晓窗梳裹。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解语花】风销绛蜡。

(宋)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画,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遂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思越人】。

(宋)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蓦山溪】上元词。

(宋)毛滂。

婵娟不老,依旧东风面。华烛下珠軿,盛寒里、春光一片。不教暮景,也似每常来,水精宫,银色界,今夜分明见。碧街如水,人影花凌乱。谁在柳阴中,小妆寒、落梅数点。诗翁独倚,十二玉阑干,露蒙蒙,云冉冉,千嶂琉璃浅。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次韵李清叔元夕。

(元)贡师泰。

绛烛烧烟散满城,九衢车马似潮声。

山河影里琉璃薄,陆海光浮菡萏平。

蝶睡误翻歌扇暖,鹊惊疑报画檐晴。

夜阑人静天如水,依旧残星数点明。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平乐】元夜。

(清)项廷纪。

画楼吹角。酒醒灯花落。梅开未残风又恶。今日元宵过却。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及时流到钱塘。

【庆清朝慢】辛丑长安元夕同王雪子金绘卣集汪西亭水部御斋赋。

(清)厉鹗。

扫雪灯楼,障风酒幕,千门春散京华。闲情似梦小欢,深醉销他。莫趁走桥人去,故园伴侣在天涯。当杯有,一般好月,烛影初斜。箫鼓隔墙未厌,况水曹诗俊,淡墨栖鸦。疏香共忆,窗外应少梅花。从此满城斗草,细娘催上卓金车。心期远,莺边古寺,雁外晴沙。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泪湿:一作:泪满)。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猜灯谜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特别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使

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的食俗:(吃元宵,还叫汤团、汤圆,最早叫浮元子)

元宵节各地的庆祝活动:

扭秧歌

舞龙

猜灯谜:

舞狮

观花灯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农历正月十五日,使我们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圆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宵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从中精心挑选了一些和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家,妈妈将汤圆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中秋节的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我出门看花灯。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的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灯彩在我眼前闪过,我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张灯结彩呢?我感到疑惑。 回到家后,我在网上查阅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天地正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统统烧掉,天地的女儿不忍心让无辜的百姓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说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家每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火炮,这样一来,天帝都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原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习俗和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天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和文化习惯,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的文明的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又被叫做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划旱船

划旱船也被称为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都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就是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就好像是一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走百病

元宵节除庆祝活动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信仰性质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的人大多都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者是走墙边,或者是过桥、或者是过走郊外,其目的就是为了驱病消灾。

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划旱船、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传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立的。传说中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中,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