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分析论文(实用21篇)

时间:2023-12-01 15:04:41 作者:梦幻泡

范文范本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更多的词汇和短语,从而使我们的写作更加丰富多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并从中学习和吸取写作的经验。

分析惠州市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情况论文

电视机和录像机之间就存在这样的“增多———增多”的关系。录像机能帮助人们更加灵活地安排观看时间,这实际上帮助人们增加了电视节目的观看量。目前国内尚无研究从媒介时间的替代效应角度考量互联网同传统媒介之间的竞合关系。笔者希望从此入手作一些探索,深入了解传统媒介和互联网竞争的现状。

网络使用。

对传统媒介接触时间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式,抽样框为中国大陆地区的全体网民。问卷于12月1日—14日发放,最终回收有效样本3000个。其中男性(n=1687),女性(n=1313)。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让被访者自我评价使用互联网之后其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变化的程度。将被访者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的接触时间合成一个“传统媒体”变量,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每天上网时间、网龄以及常见的网络行为与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方程如表1所示:通过方程和描述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人们因网络接触而减少了使用传统媒体的时间。

由方程模型可知,网龄与每天上网时间同传统媒介接触时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使用网络时间越长,对基础传统媒介接触的时间就越少。通过频数统计,我们对此有更具体的发现。65.8%(n=1973)的被访者表示使用网络后阅读报纸的时间减少;75.4%(n=2262)的被访者表示使用网络后收听广播的时间减少,其中近一半人认为自己收听广播的时间减少很多;62%(n=1860)的被访者表示使用网络后看电视的时间减少;65.3%(n=1959)的被访者表示使用网络后看杂志的时间减少;60.9%(n=1828)的被访者表示使用网络后看书的时间减少。与进行的互联网影响力调查相比,除了看杂志时间被挤占的人比率减少以外,对其他传统媒介使用时间减少的人有所增加,尤其收听广播的时间被挤占得最多。只有10%左右的被访者表示在上网后自己接触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时间有所增加,超过60%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减少。在五种传统媒体中,因为网络接触而被人们减少使用时间最多的是广播。所以网络同传统媒介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即网络占用了人们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

2.听广播的时间因使用网络而减少得最多。

通过对传统媒介使用时间增减变化均值的比较,发现网络接触时间对被访者传统媒体使用时间有显著影响。此处用每天上网时间和网龄来衡量网络接触时间。以每天上网时间衡量,在5种主要的传统媒介中,人们对广播使用时间受互联网接触时间影响最大。后面的图1显示,在被访者的广播接触行为中,每天上网3个小时与9个小时是两个拐点。3小时之前,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接触广播的时间减少程度越大。3小时至9小时,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收听广播时间的减少程度下降。9小时以后,被访者收听广播时间的减少量又开始增加。每天上网时间与阅读报纸、杂志、书籍时间的减少程度变化的趋势同广播媒体的趋势相似,但是人们看报纸、杂志、书籍时间的减少程度小于广播的减少程度。每天上网时间小于5小时的人阅读书籍的时间减小度最小。在每天上网时间小于9小时的人群中,上网时间越多的人看电视的时间减少得越小。用网龄来衡量,在5种主要的传统媒介中,广播收听时间减少的程度最大。接触网络不超过1年的人看电视的时间有明显的减少,接触网络2年以上的人看电视减少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接触网络2年以内的人,网龄越长,看报纸时间减少的就越多。网龄两年的人看报纸的时间减少得最多。上网时间不超过两年的人,看书的时间递减;网龄在2-5年以内的人,看书的时间比网络接触时间2年以内的人减少的程度小,但网龄超过5年的人,看书时间又有较大的减少。

3.每天上网时间较短的人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较多。

调查中还发现,除了电视观众以外,每天上网时间不足1小时的人接触各种传统媒体的时间减少得最小。每天上网3小时以内的人,其传统媒介接触时间被挤占得较多。每天上网3小时左右的人是接触各种传统媒体时间都最少的人群。每天上网3-9小时的人,上网时间越多,其传统媒介接触时间被挤占的相对较少。上网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其对传统媒介接触时间被挤占的程度又开始增大。总体来看,除了杂志之外,网络接触时间在两年以内的被访者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被网络挤占得较多。说明刚接触网络的人将许多原本花在传统媒体上的时间转为上网时间。随着网龄的增长,传统媒体接触时间减少程度保持平稳甚至放缓趋势。但网龄超过5年的人接触媒介的时间又随着网龄的增加而减少。4.不同网络使用偏好对传统媒体接触时间产生不同影响通过前文的方程可知,接触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与传统媒介的使用时间变化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他6种网络使用行为与传统媒介的使用时间变化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调查可知,使用网络征友和网络教育功能越多,他们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越少,且使用网络征友功能的受众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比使用网络教育的受众略少。由图2可知,总是网络购物的人,接触传统媒体时间最少。而喜欢玩网络宠物、网络投资和网络办公的人,他们越多的接触这些网络活动,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减少得却越少,即这些网络活动的增加并没有更多地减少被访者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

传统媒体。

一些功能被网络替代人们接触网络媒体的时间替代了曾经消费在传统媒体上的时间。但传统媒体也有一些暂时无法被网络取代的功能,这些功能为传统媒体挽留了特定的受众群体。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有如下两点:

1.传统媒体的受众资源流失。

研究发现,互联网和传统媒介之间存在时间替代效应,受众原本消费在传统媒介上的时间被更多地用在网络上,并且这种趋势近四年来一直在加剧。超过60%的网民在调查中表示他们花在传统媒体上的时间因为网络接触而减少。其中,听广播的时间减少得最多而看书的时间相对减少得最少。网龄越长,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越少;而每天的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介使用时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增减关系更为复杂。

2.提供信息和休闲服务的传统媒体时间容易被网络替代。

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表面体现为受众的媒介消费时间被网络挤占,而更深层的动因是传统媒介的功能被网络所替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提供的细分功能中,信息传播、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容易被替代,而陪伴、仪式等功能则难以被网络替代,所以花在这些难以替代的媒介功能上的时间不会被网络挤占。看网络新闻、网络小说、接受网络教育都是信息获取行为,当用户习惯于在网络上更迅速、更方便地获取信息时,他们就不再寻求传统媒体的信息功能,自然他们对传统媒体使用时间会减少。购物属于一种休闲行为,网络购物挤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替代了传统媒体中提供的休闲功能,导致了网络购物的参与者减少了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玩网络宠物,网络投资和网络办公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任务性,本不是传统媒介提供给受众的功能,完成这些事情不会占用媒介接触时间,因此不存在传统媒介功能被替代一说。

创新是不易被替代的新功能。

传统媒介的功能较之网络媒介,既有已被网络媒介替代的功能,也有尚未被替代的功能。因此,传统媒介要牢牢把握现有受众,争取挽回流失的受众资源;网络媒介要发挥综合的平台优势,稳定传统媒介分流来的受众资源并争夺更多的受众注意力。

1.传统媒体要树立全媒体经营理念。

互联网已成为集合多种媒介科技的综合传播平台,在传统媒介之间无法实现的功能替代效应在网络世界中可能成为现实。网络抢占传统媒体的受众时间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媒体要努力寻求将自身特色与新技术新潮流相结合,在充分发挥自身固有优势的前提下,结合互联网技术,更新网络化服务。从“报网合一”、“台网合一”到媒介融合,中国传统媒体已经在网络化的道路上进行了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传统媒介的网络化产品已经开始形成自主的品牌的影响力,是网络市场中强有力的竞争者。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媒体要更深入地建立全媒体运作经营的思想。从内容的策划、采编到后期制作包装都要建立在新媒体传播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特点,创新媒介内容和传播渠道。

2.传统媒体要寻求功能和目标的差异化。

互联网新媒体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融合了现有各媒体的'传播优势。传统媒体必须有难以替代的核心功能,才能通过这些核心功能维系现有的受众,并从网络媒介中挽回流失的受众资源。我们的研究证实了传统媒介确实有不为网络所替代的功能。深入开发这些功能是传统媒介坚守现有“领地”,挽回流失受众的上佳策略。为此,传统媒体要从目标和功能两个方面寻求差异化服务。目标的差异化是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特定的媒介运营策略。本研究描绘出了传统媒介已流失受众的人口统计特征和媒介接触特征,也明确了坚守传统媒介使用的受众人群特征。对未流失的受众群体,实施分众化传播,分析不同受众群体的具体需求,从媒介功能的需求,受众的心理需求到媒介使用时间的喜好,了解该群体在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媒介使用需求和习惯,由此找出竞争的突破点。如对中老年人群要继续以他们熟悉和习惯的方式提供媒介服务,尤其要在内容上更具有针对性。对已经流失的受众群体,要了解他们转而使用网络的根本原因,利用网络媒介开发自己的媒介功能,进一步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新服务,并以此带动网络用户对传统媒介的更多接触。功能差异化则首先要立足已有的内容资源,根据网络传播的特性对现有内容进行重新包装,如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并通过移动终端的app发布。挖掘受众新需求实际是个创新问题,创新的重点是在不易被替代的新功能上下工夫。从内容本身和传播形式两方面去拓展新功能。内容的创新挖掘在于拓展开发新的信息关注点和内容主题。传播形式的创新一方面要延伸加强已有的渠道优势,另一方面开展该种媒介形式未曾有过的服务形式。网络春晚就是很好地挖掘受众新需求的案例。网络春晚既满足了全家人仪式化的一起观看春节晚会的家庭习惯,又融合了网络传播的形式,增加了网络视频传播的互动性和选择性的特点,符合年轻人的媒介接触习惯。

3.网络媒体要发挥综合平台优势,发展更多用户。

网络媒体并非高枕无忧,面对传统媒体的挣扎和竞争,网络媒体要稳定从传统媒介分流的用户资源,再尽量多地发展更多的网络媒介受众。笔者研究发现,网络作为综合性的媒介平台,虽然挤占了大量人们以往用在传统媒介上的时间,但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媒介的所有功能。网络媒体若想吸纳更多的用户、继续壮大竞争力,则应先尽量利用已有的优势。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如何整合传统媒介的优势、发挥综合平台的功能既是网络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所谓发挥网络平台优势不仅仅停留于将其他媒介的功能简单叠加,而是在网络的传播特征基础之上对融合媒介进行最优化利用。具体说来就是要将网络即时性、互动性和超文本的功能利用到媒介传播中,配以提供海量音频、视频和数据的优势,全面整合传统媒体的现有功能,牢牢吸引用户。技术是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只有将技术优势利用到极致,才能真正从功能上实现对传统媒体的替代,牢牢吸引住已经从传统媒体手中抢夺来用户的注意力资源。

我们的调查发现尚有40%的被访者没有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该群体是网络媒体需要争取的潜在受众群。对于女网民,要开发她们的网络信息接收习惯,培养她们在网上寻求休闲娱乐的需求;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要从模仿传统媒体开始,建立他们对网络的信任感,开发一些具有陪伴功能的网络应用形式。对于没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网民,网络媒体应该调整内容的传播形式,少用文字,多用视频,并且开发该受教育水平人群喜闻乐见的内容主题。

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关联性分析论文

目前在我国教育界应试教育仍然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在中国喊了很多年,但是由于高考对成绩的重视,导致素质教育难以取代应试教育在中国的位置。相比较而言在我国真正可以做到素质教育的是大学教育,而高中教育则更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大学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在教学目标上产生了分歧。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强抓学生考试成绩,一切以高考为主,忽略学生的个性发挥。大学数学教育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这样的转变让学生难以适应,不利于数学教育的展开。

1。2教学思维不同。

学校的教学思维方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在高中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严密掌控,通过课上授课,课下练习给学生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引领学生进行学习。而在大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则更注重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安排,仅对学生进行正常的课堂授课,不再对学生的课下复习,、练习给以指导和安排。而由于高中与大学在数学教育方面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思维差异过大,造成大学数学教育和高中数学教育巨大的落差,难以进行有效的衔接。

1。3教学内容不同。

高中的数学学习不仅是为高考做准备,更是为以后大学数学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大学数学的学习。但是在现在的高中教学内容和大学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些出入。一些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在大学的数学学习中反而用不上,而大学授课过程中需要涉及的一些基础知识,高中教材里又没有提及或是在学习过程中被教师有意的忽略。这就造成大学生知识链的断裂,很难将大学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数学知识完全吸收,掌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1。4学习观念不同。

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说什么学生作什么。这种情况直接造成了学生不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对于学习只是因为学习而学习,没有个人的思想在里面,是一种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观念。而大学数学学习中往往需要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安排选择自己的学习。但是很多学生很难做好这种学习观念的转化,当学生走入大学后没有了高考作为目标,没有了老师的耳提面命,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放纵自我的心态,造成大学数学的学习困难。

1。5学习方式不同。

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的课堂授课。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在辅以自己的课下练习,就可以很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在大学的数学教育中,单凭教师的课堂授课难以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学生还应在课下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翻看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不再是数学教学的主体,只是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给以指点与辅助,更多的学习工作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而这种学习方式是许多高中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让学生一时很难将这种学习方法贯彻实施。

2如何加强大学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的衔接。

2。1促进大学高中数学老师之间的交流,保证学生顺利度过过度期。

要想让学生有效的学习好大学的数学知识,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顺利渡过高中与大学的过度期,让学生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因此大学数学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应做到以下两点。(1)大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的与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沟通,了解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数学教育模式。(2)在与高中数学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要就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出最优的解决方法。例如高中教师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大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同时大学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入学初的一段时间里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的放宽,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2融合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是我国教育的高等学府,代表着我国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大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不断的向世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引入世界一流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完善大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推进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进步。这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保持大学数学教育的.先进性,有利于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是现在大学数学教育的迫切需要。(本文来自于《科技创业家》杂志。《科技创业家》杂志简介详见。)。

2。3结合高中教材对大学教材进行增减与完善。

在现在的大学数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知识链的完整和基础知识的牢固。因此现在的大学数学教材的制定,应结合高中教材的内容,删减高中教材中已经有过的知识点,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同时全面把握学生高中和大学的知识体系,找准学生知识链的断点,增加大学和高中教材里都缺失的内容。通过对大学教材内容进行增减与完善,促进学生打好稳固的数学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大学数学学习以及进行更高层次的数学研究。

2。4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大学数学教师在大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当学生初入大学无法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方法时,教师应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向学生介绍大学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侧重向学生介绍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教师应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重视授课内容的记录,做好课堂笔记,这对学生课下的复习十分有利。教师要通过课上课下双管齐下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束语。

尽管大学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具体到实际的大学教育教学中仍是难以很好的与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因此在今后的大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继续加大对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联系的研究,完善大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关联性分析论文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二、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语言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流,更多的是为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本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但是,传统通信专业英语课存在一个教学误区,课堂上只是阅读一些英文专业文献的片断;老师将原文翻译成汉语,再讲句式或篇章结构和专业词汇;学生主要记忆一些专业词汇,学一些书面英汉互译技巧。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英语课来学习普通英语,而不是用普通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学生将所学英语用到实际的专业中去,有时他们连最简单的数学公式都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局面的改变不能单纯依赖英语语言教学来改变,而应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来改变。这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学所要训练学生达到的由用汉语思考专业问题到用英语思考专业问题的转变。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以育人为本”是双语教学的最根本目标。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外语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设计。

(一)教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国内、国外通信专业教材的变化都很大,国外教材中有不少新技术、新思想,双语教学若采用这样的教材,可以把这些先进技术结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教材的选择上,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的国外影印版教材,特别是在电信、通信等领域,所有的协议、国际标准以及辅助设计软件都是英文的。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内容可供选取,为教师备课、写讲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信专业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高校通信专业大多数都选用了国际知名大学的英语原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已影印出版的《digitalsignalprocessing——acomputerapproach))(2ndedition)和优秀原版教材《communicationsystems(4thedition)》(simonhaykin著)进行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完整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并与之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自制生动形象的英语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授课,大部分学生表示这种方法好。

(二)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92页)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自己的英语水平都是原因。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属于“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中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量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专业词汇是可行而且是可取的。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在每一章开始之前,先布置预习或讲解相关专业词汇;在学期初适当讲授一些课堂常用语,并鼓励学生积极使用这些用语参与课堂活动;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课堂讲座,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此外,针对一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差的现状,加强学生课外作业中的阅读量,通常是针对课后某几个问题布置一段文字阅读,然后要求其用英文写出问题答案并准备口头解释。

除此之外,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的优势,集动化效果、声音、图片等于一体,不但可以大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且采用多媒体授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双语教学课程,这样能够减少板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英文讲授和与学生的交流上。学生可以把精力放在思考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所选知识和与中文的表达有何不同等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由汉语到英语的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就学生方面而言,在我国多年英语应试教育的特殊情景下,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目前培养的教师因为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所以学校应该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

四、结语。

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定位都是相当高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情下,真正能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双语教学对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双语教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或者专业技术,而是用英语去认知专业技术,即培养学生接受最新通信专业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时刻跟踪学科的发展前沿。

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差异化互动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被调查者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发展关系有怎样的倾向性认识,为了更精确地说明问题,需要对他们的具体关联度进行调查。

在质性问题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全部校长样本都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有关;仅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无关,77%的教师和61%的校长认为影响比较大,甚至有32%的校长认为起决定性作用在关联性的量化分析中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见表2),仅仅只有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联度低于3分,高达82%的校长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74%的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两者高度一致。(以0-10分为关联度标准,0表示关联度最小,10表示关联度最大。)。

展,而且在总体上校长的认可度要高于教师,这说明与教师相比,校长更强调认可自身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这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同样从这个角度分析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个中小学校长在观念上均认同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实际上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却不能达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导致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这种状况。

那么,到底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两者的数据对比曲线图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具体存在的互动状态。在问卷中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评价表与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表,通过两个表格得出的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具体数据,进而说明两者的发展关系。对得出的数据,笔者将从总体对比、不同区域的学校横向对比、不同层次学校对比这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1)总体对比。

虽然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影响,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具体的互动关系呢?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除了与校长信息素养有关外,还受地方特殊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在统计数据时除了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之外,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总分与校长基本情况总分相差巧分以上的学校不进行统计,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学校仅仅是个别数据,对分析结果影响的系数并不大。

笔者按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由低到高排列进行绘图(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校长信息素养曲线是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曲线上升而上升的,可以明显得出校长信息素养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呈曲线上升的结论。在总体趋势上,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就越好,校长信息化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关系是基本趋同的。这个结论也在校长和教师的相关间卷数据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2)不同区域学校横向对比。

同变化,也就是说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越好,反之亦然。如图2,图3所示。

化建设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3)不同层次学校对比(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一般类型学校)。

统计中发现,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57.00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59.6分;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49.3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47.9分。这说明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与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相比,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要高出一个层次。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前提是要求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可以发现,不管是不是因为教育政策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特殊发展的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非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趋同发展。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校长信息素养的提高,两者彼此互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排除当地教育单位特殊扶持政策等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极大促进或是极大阻碍的外部作用,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必将通过这种互动促进而自然发展下去。校长信息素养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旨在探究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并不认为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的信息素养水平,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看待,本调查中的相对趋同正是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可能的关联而非必然的决定性关系。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并为构建出校长信息素养模型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模型提供依据。

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该文通过介绍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远程教育信息素养策略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的价值日益突出,一个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即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将影响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因此,如何提高信息素养是每个学习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试从远程教育视觉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时代,通信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使人类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们的职业与岗位变动更加频繁,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发展与竞争的优势,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是不行的。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高科技知识、高素质人才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核心,这一形势要求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灌输,导致相当一批学生缺乏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而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教育,注重在个人能力开发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正是未来信息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之一,是一个人能够继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3.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需要。终身教育这种观点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信息社会里,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可以说,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了这种素养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及时地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实现广泛意义的学习活动。

二、远程教育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当今网络化社会逐渐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导致人类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计算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传统的“灌输”知识,而是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建构知识。远程教育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使其自主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垃圾,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依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对所使用的软件工具和信息系统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明确它们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利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有针对性创造地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不仅能体现科技应用的正面效应,同时也能折射出人类道德的负面阴影,如网络病毒、网络欺诈、网络色情等,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负作用。因此在远程教育环境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在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的时候,对社会和他人要负有高度的责任感,使自己的行为不危害他人的利益,并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4.加强学生的信息协作。

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任务驱动下的学习目标应该能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广泛交流,应该能让学生借助小组讨论协商甚至基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成果,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学会合作。远程教育就给学生提供了这种协作学习的平台。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交流和联系,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在更高认知层次上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总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正面临着,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在远程教育这个主阵地上努力实践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1)。

[2]李立新.成人教育应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3]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2,(3)。

[4]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6]文焕.论信息素养与我国的信息教育现代化[j].教育探索,2002,(8)。

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中小学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领导作用。文章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乃至学校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性质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以信息素养为基点,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投入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校长信息素养的构成、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等方面成为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往往专注于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从管理技能的层面制定一些专业规划和要求,在学校建设特别是针对校长的信息化建设层面上的研究较少,并没有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领导力的角度形成系统的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也无法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目前有关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则从管理的角度、面向信息化的知能结构展开,这预示着该领域研究的一种未来取向。但是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一直少有人进行深人的探究。

中国现行的学校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这就决定了校长的学校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因素,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然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在校长信息素养的欠缺上。因此笔者把研究侧重点放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关联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探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与内容。

笔者以温州地区中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校长和在职教师,将城乡中小学、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一般学校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探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在明确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校长信息素养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对研究内容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获得反馈意见和建议,依据调查数据得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2.研究工具与实施。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开放访谈法,自行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现状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问卷》,整个问卷的问题有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和态度性内容,回答问卷内容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设计主要包括校长信息素养模型(假设)、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将相关的几个表分解成相应的绩效指标,再根据绩效指标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本次研究涉及温州所属各个地区的130所中小学,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归属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个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本次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得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人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三、数据分析。

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是最早实现联合国扶贫目标的国家。但扶贫至今,贫困人口边缘化问题,返贫问题与“顽固贫困”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的民族贫困地区更为突出。反观这些年的反贫困工作,国家投入不可谓不大,力度不可谓不强,关键在于扶贫政策欠缺针对性。对于各地有异的贫困根源,我们的政策探索的太少,政策的供给比较盲目,导致许多扶贫资金漏出;同时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的需求调查得太少,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导致大量贫困人口的漏出。正是由于各地的贫困根源呈现出太强的地域性,政策供给上难以有一个普而广之的统一模式,所以在政策实施上,要有效地区分,有针对性地建立供给制度,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我国国家级贫困地区中有许多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它们不同于大西北的环境贫困型贫困。这些地区的扶贫完全可以依靠本地生态资源再结合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进行扶贫,只要两者能有效耦合,定然能取得理想的扶贫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对生态扶贫研究源于类似于大西北的典型的环境贫困型地区扶贫而开展的。诚然,如大西北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土壤沙化、石化极为严重,农业缺少根本的发展资源,生态环境和贫困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陷入“环境脆弱一贫困一掠夺资源一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贫困陷阱”而难以自拔。针对此状况,不少学者提出反贫困应从生态环境的改善入手才是最佳途径。

现实中,有些地区实施了生态扶贫,且政府大力倡导效果却并不佳。原因在于这些贫困主体不属于环境贫困型贫困,生态扶贫不能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的参与积极性。生态建设要取得效果需要一个较长周期,这并不符合贫困人口迫切解决温饱的需求,他们先一步想的问题还是怎么解决生存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对其要求太高。这些贫困人口对制度的需求是那些能够快速带动他们脱离贫困,能够有效解决温饱问题的制度模式。

对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缺乏积极性是可以理解的,它符合需求层次理论的一般规律,不能怪农民没见识,目光短。就如经济林栽种,因其长周期不能受益性,使得尚未脱贫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难以承受,农民积极性不高,对林地投入不足,呈现出造林的成活率不高,苗木成长慢的现象。正是由于生态环境改变的长期性与贫困主体迫切脱贫的愿望不相符,使得有些地区依靠生态扶贫效果不太理想。最终出现不顾生态的长期持续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致使脱困人口陷入“顽固贫困”的困境。

那么对于生态资源富足地区,该以一种什么方式扶贫才理想呢?按照当前开发式扶贫的理论,农业产化应该是理想途径。但根据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地区实践却发现,农业产业化扶贫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返贫”问题。当前的返贫问题面临新的情况:一是绝对的返贫;二是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滞后出现的相对返贫。要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仅要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要使贫困人口有足够的发展能力,向奔小康方向发展,赶上其他地区的发展步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返贫问题。

农业产业化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政府扶贫资源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企业增效增收、农户脱贫致富的一种开发式扶贫模式。这种扶贫模式能够增强贫困主体脱贫的能力,依靠政府的扶贫投入和合理的市场管制可以有效避免“贫困恶性循环”,减少“扶贫资金及人口漏出”问题。且由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相对短周期,很适合贫困人口快速脱贫,所以较受温饱线上挣扎的贫困人口欢迎。

可由于我国的贫困地区普遍面临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地多,平地少,集中成片可供规模生产的土地有限,充分利用解决温饱不成问题。但要想过上小康生活,还必须充分利用所有的山地、林地。同时实施产业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对于资源富足区的贫困人口而言,他们在利用林地资源的同时,也会砍伐变卖以增加农业产业化的资本积累。可一旦山地、林地被过度利用,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产品的产出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富足区会变成环境贫困区,土壤沙化、石化、水土流失必然随之而来,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础受到深程度的破坏,农业产业化非但不会有效果反而会使原有成果越变越小,农民会再次沦为“贫民”。

所以对于资源富足地区的扶贫有必要找到一条生态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耦合之路,才能保证扶贫的绩效持续,才能保证扶贫资金撤出后的农民实现自我发展。

二、资源富足区生态扶贫与农业。

1、产业化扶贫耦合构想。

对于生态资源富足地区的贫困人口而言,生态资源本身就是保证其脱贫的有效资本。所以在人们对生态环境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之前,人们的过渡砍伐等利用现有资源脱贫的现象就不曾停止。这种现象在沈从文的《边城》里描述相当具体,那时有成千上万的伐木工人以此为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这些行业已不能让这人们解决温饱,反而增加了环境的负担,部分地区从原来的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演变到环境不可逆的阀值水平以下的环境型贫困状态。此时,以规模经营为目标的农业产业化得以实行。可要实现脱贫需要有一定量的投入,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所论述的贫困人口要走出恶性循环怪圈必须有一定量的资本积累。所以产业化的初期,对环境破坏是难免的。

到产业化的中后期,由于产业化资源的有限性,单讲产业化发展已无法使人们走出相对贫困,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提高农业产出质量,达到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的效果,提高产业化产出;二是合理地开发生态经济产品获取收益,如生态林木的有规划砍伐,才能使贫困人口依靠生态资源、环境摆脱相对贫困状态。这时人们的生态建设积极性才会提高,生态环境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也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形态所说明的:在经济发展早期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即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形关系。但由于环境的不可逆性的存在,过渡损害的生态环境再难恢复,这就存在一个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有机耦合。耦合一词源于物理学畴,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而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正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系统概念。只有两者有机耦合才能找出一条生态资源富足区的有效扶贫路径。

(1)农业产业化扶贫与生态扶贫的反向耦合阶段。

农业产业化扶贫因其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会较先于生态扶贫被贫困人口接受。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初期阶段,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不可避免,并且随着产业化的深入生态破坏活动会更多,更频繁。此时,如设定产业化扶贫效果为s,再定义生态扶贫效果用e来表示,两者的效果体现都可以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来体现,统计单位用货币单位“元”来表示。则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e=f(s),在此一阶段必然是一个凸函数关系式(如图1所示),它存在一个转折点g,在g点上方部分表示在产业化初期的开始阶段,人们还只是利用现有耕地或荒地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生态破坏不大,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效果显着,所以曲线较平缓,此时的产业化效果的增加比生态破坏的速度慢,因此曲线表现为凸函数曲线。在g点下方部分表示在产业化初期的后续阶段,此时人们不再是垦荒了,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已见实效,人们会开始利用山地林地实施产业化,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极速增加,同时由于环境破坏的增加影响产品的产出质量及产出水平,农业产业化扶贫效果大大降低,曲线变得陡峭。

(2)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正向耦合阶段。

到农业产业化的中后期,由于产业化资源的有限性,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已无法使人们走出相对贫困,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辅助,一是提高农业产出质量,达到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的效果,提高产业化产出;二是有效地开发生态经济产品获取收益,如生态林木的有规划砍伐,这时人们的生态建设积极性才会提高,生态环境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图2所示,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e=f(s)在此一阶段依然然是一个凸函数关系式,且存在一个转折点f,在f点左方部分表示在此一阶段的开始阶段,人们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改善环境,环境的改善变化很快,但产业化扶贫的效果被改善环境的投入削弱,生态扶贫的效果理想,所以曲线较陡峭;在f点右方部分表示在此阶段的后续阶段,生态经济效益明显,农产品质量提高,档次价格上升,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齐头并进,互相促进,达到较好的耦合效果,曲线平稳上升。

2、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耦合模型及模型分析。

在整个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耦合过程中,会出现函数两个不同阶段,定义域区间以人们感觉到产业化的资源简单开发的瓶颈出现,要求更好的生态环境予以突破为转折点。假定此点的资源量为q1,则产业化效果受到资源(q)约束的函数关系式为s=f(q)。从而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耦合的两阶段函数为e1=f(f(q),q1以及e2=f(f(q)),qq1。

从实践来看,模型较符合资源富足区的实际。但如果放任贫困主体按此模式自由发展必然会出现环境不可逆的问题。这里借鉴潘家华(1997)的方法,在曲线中引入环境不可逆的阀值水平,对研究会更有意义。任何政府都不会也不应该让环境不可逆的情况发生,于是政府的干预成为必然。它会使得曲线e点至f点的曲线ef形态发生改变,变得较为平缓。但政府的干预会牺牲社会福利,会出现一个类似于增长阻尼的效率损失(见图4)。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两者有机耦合单靠贫困主体无法自我实现,此时要发挥政府扶贫资金的作用,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达到贫困人口脱贫的资本积累。政府在这一阶段上也只能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才会符合贫困人口需要的有效的政策取向。我们现在的生态补偿一是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二是补偿的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偏移,这是造成贫困人口边缘化的一个主因。

三、模型实践检验。

本文选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做为实例来验证构想模型。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扶贫实践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大规模扶贫工作以来,共经历了两个扶贫效果的瓶颈段,即1990年以前的资源富足低级开发阶段和1997―2004年的过渡开发资源限制阶段。尤其是后一个瓶颈段,是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国家政策鼓励大规模利用当地资源搞扶贫开发,正式由求助式扶贫迈入开发式扶贫,资源的瓶颈立刻显现,当时没有顾及到生态扶贫与产业化扶贫的耦合,过渡的产业化使得扶贫的整体效果变差。

如果不是湘西政府在1998年开始采取有效对策恢复生态,实施生态扶贫,则整个曲线会在2000年发生分叉,成为灾变,农民会再次返贫。

四、基本结论及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生态资源富足区贫困人口反贫困,应该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脱贫,解决温饱;另一个层次是致富,防止返贫或相对贫困。在扶贫的操作上也要针对两个层次分两个阶段区别对待。第一个阶段应以实施农业产业化为主,第二个阶段的扶贫应以生态建设为主实施生态扶贫。且两个层次的转换单纯依靠贫困主体自我实现的风险较大,很可能堕入“环境不可逆”的陷阱,从而过渡不到第二个阶段,因此需要政府参与,严防生态环境堕入环境不可逆阀值水平之下。至于政府在何时干预,何时退出,干预力度多大,笔者认为政府在g点进行干预,f点退出,且干预力度以保证干预后的曲线ef的底谷,刚好在环境不可逆阀值水平上方,为最:请记住我站域名佳干预时点及最佳干预力度。过f点之后,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进入有效耦合阶段,能够实现自我发展。但至于如何量化介入点和介入力度的问题还有待再研究。

所以,对于生态资源丰富地区贫困人口反贫困,必须保证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有效耦合,使两者结合,互相促进,立体滚动式发展才能使贫困人口真正脱贫直至奔小康。同时保证政府有限的扶贫资金有效利用,看准介入和退出的时点,把握介入的力度,才能加快扶贫的进程,防止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关联性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以往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是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角度展开的,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克服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矛盾,但难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启示。因此,从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入手,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结合的层次对应性,弄清其结合的内外机制,就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教育理论被实践群体内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研究者根据实践群体反馈,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完善的相互作用过程。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层次性,这就决定了其结合也有一定的层次对应性。加上不同种类教育理论品格和目的指向的差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能为实践群体所选择和内化。只有那些具备内化条件与结合机制的教育理论,才能成为真正指导教育实践的可行性理论。

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必须保持自身的可实践性。因为具有实践性的理论才能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那些从学科逻辑体系中演绎、从其他学科移植或翻译引进的教育理论,因其缺乏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土壤,缺乏与教育实践历史的、情景性的联系,很难直接用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具有可实践性,就需要经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这样创生的教育理论,才能做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创生指向上具有针对当下教育实践的目的性,具有走进实践群体内心世界的亲和力,形成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系列实践特性。

纵观历史上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教育理论,可以发现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这是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理论的前提。二是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实践者行为的改变是教育理论最终得以实践的重要标志,它往往以师生形成新的操作程序加以显现。三是实事求是的推广性。教育理论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表明其对指导特定条件下的某些实践活动是有效的,但能否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推广,才是真正表明其指导实践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四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众性,这正是教育理论走向实践群体的特有品格。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只有面向生活才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做到与时俱进;也只有面向大众,才能获得实践群体的支持,打牢践行教育理论的群众基础。

首先,要形成在二者结合中起桥梁作用的中层教育理论。中层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他提倡在整体的.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研究之间建构一类与特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观层次的概念体系。中层理论的定义决定了中层教育理论建构者既要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能准确、完整地、富有创造性地解读抽象的理论文本,又要与实践群体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丰富的关于当前教育实践的经验,并能深刻把握和理解当前教育实践的状态。中央和省市教科所研究人员就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可以利用自身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实践指导者的双重身份,选择其中最为当代教育实践所需要的理论作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教育理论作应用性加工,对外来教育理论作本土化处理,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这样建构的中层教育理论,既坚持了抽象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又把其理论核心变成了易于为实践者理解和操作的方法,从而起着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次,借助对教育政策的影响走向实践。教育理论要实现大面积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为有效的捷径就是通过影响教育政策的制订,借助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作用。要成为这种影响教育政策研制的教育理论,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具有参与教育政策研制的权力。这类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可直接以建议或提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影响相关研制者的思想,将自己的理论渗透到教育政策之中乃至为教育政策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理论本身恰好是教育政策研制者所需要的。就不同层次教育理论对教育政策研制的影响看,只有那些影响较大且反映了时代教育改革脉搏、代表多数人心声的基础教育理论,才易引起教育政策研制者的关注。因为以此为基础制订的教育政策才能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就应用教育理论而言,因其能为教育政策研制提供具体建议和技术支持,因此只要研究的问题与政策制订者所要解决的难题相关,就容易引起关注。至于推广性教育理论,因其关注的是教育理论具体化、实效化的推广办法,与特定情境中教育政策的研制和教育行政直接相关,因此这类理论也为教育政策研制者青睐。

上述结合表明,每一教育实践层次都是对应两个层次以上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层次既连接上一层次实践群体,又指导下一层次实践群体,以形成两个实践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的基础。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外在强求,而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个体内化教育理论的心理机制得以深化;另一方面,则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结合的心理机制实现面上推广。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个体应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教育理论影响教育实践的第一步是实践者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演绎生成过程,其认识是沿着原理论——概念论——感性论的路径进行的。实践者通过这一步形成能切实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内化理论,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问题解决者内在实践经验的结合。第二步,实践个体应用已经内化了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经验,发现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理论。实践者通过这两步,完成从内化他人理论到自我理论的生成过程,在个体认知上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仅此还不足以促成实践者付诸行动,还必须以知的统一为基础,通过情感的动力作用促使其自觉地实践教育理论。这就要求教育理论实践者要注意首战必胜,让自己一开始就尝到甜头,形成积极实践教育理论的心态。践行教育理论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实践者必须经历持之以恒地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因此,践行教育理论中,实践者必须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为了增强实践者践行教育理论的意志力,除了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实践者的思想境界和目标追求外,要在每一关键环节对实践者的微小成功予以物质和精神激励,促使其形成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内在成就动机,产生坚持下去的决心。[3]同时,实践者之间也需要一个宽松的内部心理环境,要及时给失败者以鼓励和关心,促使其产生感激、报答支持者的情感,把关心转化为再次实践的动力。只有实践者把内化了的教育理论转化成特定环境中的实践情感和意志力,他(她)才能持续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者全程和全面地结合,并最终形成预期的实践效果。

教育实践群体是以一定社会阶层或集团的方式存在并开展活动的,因此教育理论是否符合实践群体文化心理就非常重要,它直接制约着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的选择,影响着其对教育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为此,我们需要建立起教育理沦与实践群体传统文化融合的心理机制。[4]一是根据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解读的民族性,创造易于为本民族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二是引导实践群体形成自觉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职业道德。在相关政策和舆论宣传影响下,促使实践群体逐步把学习、理解、研究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形成违反教育理论将从内心感到有违教师职业的不安感。三是理论研究群体应从心态和情感方面与实践主体群产生内在融洽。要善于根据教育实践群体需要,自觉地变革教育理论,形成分解与重构抽象教育理论的习惯。通过分解细化,把实践群体难于理解的教育理论体系逐级转化为便于操作的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均有很强的价值性,其中必然暗含利益和情意倾向。教育理论在走向实践过程中,实践主体群必将从自身利益立场对其进行选择。只有那些给实践群体带来实际利益的教育理论,他们才积极选择并乐意践行之。

由于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生存环境和利益立场的差异,要让教育理论的建构者更多地理解实践群体的利益,必要时可建立二者密切结合的利益拥绑机制。一是形成教育理论研究者乐于参与实践,教育实践群体积极追求理论学习的制度。就当前我国的情况看,国家已经借助学历教育和课题项目等激励机制,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实践群体学习教育理论的热情;主要问题是如何让理论研究者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扎下根来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制度还没形成。二是形成激励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群体代表共同制订教育政策,共同参与重大教育课题攻关的机制。以此创造更多机会让实践群体发表对教育理论的意见,促进教育理论研究者积极吸收其改进建议,借助二者密切合作的方式创新教育理论。三是在创建与应用教育理论中,要注意利益机制的作用。对理论研究者而言,需要站在实践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建构出符合实践群体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就实践者而言,首先教师要有为学生发展舍得牺牲的精神。因为教育理论更多是从学生利益的角度设计的,其在走向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比过去付出更多精力,同时还要承担因实践新理论引发的教育改革所带来的风险。[5]其次,在新教育理论的推广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先选点实验,以调整教育理论在实践中造成的利益分配偏差。同时,注意将实践群体的阶段获益与最终获益结合起来,形成逐级获益的机制,以确保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持续发展性。

总之,只有借助外在的利益激励机制,将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促使理论群体向实践深入,反思抽象理论实践化的思路;引导实践群体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反思自我经验普适化、理论化的加工方法,以此促成二者同绕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协作建构“抽象理论——中层理论——实践机制”纵向贯通的教育理论体系。用这样的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教育实践,再配之以践行教育理论的情感和意志,才能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彭泽平.“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的再追问——从命题合理度、作用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9).

[2]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

[3]罗凯梅.教育实践研究的叙事转向[j].基础教育研究,(1).

[4]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5]郭向宁.教育理论与实践分层结合的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分析惠州市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情况论文

惠州市虽然是一个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但是时而也会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特别是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有所加剧。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中,地形地貌条件是最直接的客观影响因素。为了能更好地保护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以下就该区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联情况作个探讨,并预测惠州市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以供参考。

一、地形地貌:

惠州市处于莲花山脉西南麓,东江从惠州市中部穿过。惠州市大部份地区属中低山丘陵地貌,群山环抱,连绵起伏,山脉多为北东走向,地势特征为北西和北东部较高,向中部东江倾斜,中部为山间平原地貌,呈狭长状。惠州地貌特点具有山势陡峻、沟谷幽深的地貌特征。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主要山峰有罗浮山、天堂山、象头山、担竿山、白马山等,最高峰是罗浮山,海拔1281m。惠州北、东、西部及东南沿海一带为中低山,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南部大部分为平原,滨海海岸曲折,岬角与平原共存。山地约占75%,平原占25%。按成因及形态特征将惠州市地貌分为五类十四个单元,见表1惠州市地貌类型划分表。

二、地质灾害现状。

惠州市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各县区分布又各有特点,其分布特点是:惠城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大岚、矮陂、芦洲、横沥、潼湖、龙丰、河南岸等地;惠阳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新圩、永湖、沙田等地;惠东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宝口、松坑、新庵、白盆珠、马山等地;博罗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横河、湖镇、罗阳、观音阁、柏塘、鸡笼山等地;龙门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崩塌,其次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以平陵、龙江、永汉、龙华最为严重,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地派、永汉、麻榨、龙田、龙城、龙潭等镇;大亚湾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主要分布在澳头。

一般情况下,地形切割陡峭的中低山,较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是从惠州市的'地质灾害现状来看,地质灾害分布在低丘陵地区较多,其规模以小型为主,大型的多为地面塌陷。这是因为地形地貌条件只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其中一个因素,还与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密切联系。

在构造剥蚀中低山,高丘陵地形地貌中,虽然地形切割陡峭,但其地层岩性主要由坚硬砂岩、喷出岩及花岗岩组成,风化残积层薄,且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所以表现出地质灾害较不发育。如果一但诱发,尤其是在受一级构造控制的地方,将可能发生大型的滑坡,崩塌。

在剥蚀侵蚀的低丘陵、残丘地形地貌中,虽然地形坡度较缓,但其地层岩性多由花岗岩及砂页岩组成,风化层较厚,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频繁,所以表现出地质灾害较发育。不过规模以小型为主。预测该类地形地貌小型滑坡,崩塌发生会越来越频繁。虽然是小型的,但是这些地方,居住人群较密集,其危害性不容小视。

在惠州市,以上两类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联系较密切,而其它类型则不明显。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互相组合,交织,以上只是个人对惠州地形地貌条件与地质灾害发育相关联情况肤浅直观认识。

浅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发展的关联分析的论文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中小学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领导作用。文章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乃至学校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性质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以信息素养为基点,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投入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校长信息素养教育技术领导力。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校长信息素养的构成、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等方面成为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往往专注于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从管理技能的层面制定一些专业规划和要求,在学校建设特别是针对校长的信息化建设层面上的研究较少,并没有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领导力的角度形成系统的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也无法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目前有关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则从管理的角度、面向信息化的知能结构展开,这预示着该领域研究的一种未来取向。但是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一直少有人进行深人的探究。

中国现行的学校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这就决定了校长的学校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因素,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然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在校长信息素养的欠缺上。因此笔者把研究侧重点放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关联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探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与内容。

笔者以温州地区中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校长和在职教师,将城乡中小学、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一般学校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探讨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在明确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校长信息素养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对研究内容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获得反馈意见和建议,依据调查数据得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2.研究工具与实施。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开放访谈法,自行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现状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问卷》,整个问卷的问题有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和态度性内容,回答问卷内容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设计主要包括校长信息素养模型(假设)、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框架、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将相关的几个表分解成相应的绩效指标,再根据绩效指标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本次研究涉及温州所属各个地区的130所中小学,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归属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个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本次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得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人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差异化互动关系。首先需要弄清楚被调查者对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发展关系有怎样的倾向性认识,为了更精确地说明问题,需要对他们的具体关联度进行调查。

在质性问题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全部校长样本都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有关;仅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无关,77%的教师和61%的校长认为影响比较大,甚至有32%的校长认为起决定性作用在关联性的量化分析中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见表2),仅仅只有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关联度低于3分,高达82%的校长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74%的教师认为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关联度大于5分,两者高度一致。(以0-10分为关联度标准,0表示关联度最小,10表示关联度最大。)。

综合以上两组数据,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认识到了校长本身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而且在总体上校长的认可度要高于教师,这说明与教师相比,校长更强调认可自身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这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同样从这个角度分析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个中小学校长在观念上均认同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实际上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却不能达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导致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落后这种状况。

那么,到底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两者的数据对比曲线图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具体存在的互动状态。在问卷中设计了校长信息素养评价表与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表,通过两个表格得出的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具体数据,进而说明两者的发展关系。对得出的数据,笔者将从总体对比、不同区域的学校横向对比、不同层次学校对比这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1)总体对比。

虽然校长信息素养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影响,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具体的互动关系呢?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除了与校长信息素养有关外,还受地方特殊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在统计数据时除了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之外,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总分与校长基本情况总分相差巧分以上的学校不进行统计,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学校仅仅是个别数据,对分析结果影响的系数并不大。

笔者按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由低到高排列进行绘图(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校长信息素养曲线是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曲线上升而上升的,可以明显得出校长信息素养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呈曲线上升的结论。在总体趋势上,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就越好,校长信息化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关系是基本趋同的。这个结论也在校长和教师的相关间卷数据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2)不同区域学校横向对比。

对比两种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我们发现,村镇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普遍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值,而县市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值两种情况学校的数量比较平均,这是因为县市经济水平普遍高于乡镇经济水平,处于县市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人会高于乡镇地区学校,而且县市里的学校在建设上受当地政府关注的程度要高于乡镇地区。受这些因素影响,反映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上就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程度比较高,所以就产生了县市地区的校长信息素养均值高于其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和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两种情况学校的数量比较平均的现象。而乡镇地区的中小学因为缺乏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学校信息化建设就完全依靠校长,因此中小学校校长的信息素养均值往往要高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均值。但是从整体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总体上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信息素养间呈现出趋同变化,也就是说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越好,反之亦然。如图2,图3所示。

从教师问卷的数据图中我们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县市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校长信息素养关系与乡镇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校长信息素养关系类似于校长问卷。总结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地区横向对比数据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排除政策扶持、地区资金支持因素,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信息素养之间有相对的趋同关系。即校长信息素养越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3)不同层次学校对比(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一般类型学校。

统计中发现,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57.00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59.6分;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49.3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均分是47.9分。这说明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与非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相比,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上要高出一个层次。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前提是要求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可以发现,不管是不是因为教育政策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特殊发展的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和非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趋同发展。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管是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还是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教育技术领导力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校长信息素养的提高,两者彼此互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排除当地教育单位特殊扶持政策等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极大促进或是极大阻碍的外部作用,校长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必将通过这种互动促进而自然发展下去。校长信息素养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旨在探究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并不认为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的信息素养水平,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看待,本调查中的相对趋同正是表明他们之间存在可能的关联而非必然的决定性关系。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并为构建出校长信息素养模型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模型提供依据。

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关联性分析论文

在定义清楚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理念后,探索和实践成为另一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为数不多,形成体系的更是寥寥无几。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起点已经立足于基础教育,而在我国则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负担,恰好高等教育阶段给予教育工作者空间和机会践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能性。

(1)设置职业前瞻教育,提前让学生树立起职业探索准备,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职业前瞻教育是基于职业生涯教育基本理念,在原有入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学生入学后他所接收的第一门具有导航性质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所忽略的潜藏在身上的潜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的基本问题。

职业前瞻教育过程中,生涯规划课以入学导航的形式,为学生引发为什么上大学这样的话题和思考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淡化了说教的痕迹,生动鲜活地呈现给学生,引发对自我探索和未来职业生涯,尤其是对学习生涯思考的平台。在学生刚刚结束军训的时候,组织各专业学生进入真实职业环境,在传统的学校里要在三年级以后才涉足和考虑的职场的实践活动,提前到了入学之初,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实践,让学生在看见、听见、感受之间,来看清未来工作世界的模样,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2)增强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教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用自身的知识和行动,引领学生一起来跨界思考,使学生的校园世界和将来的工作世界之间发生联结,在校园世界、学生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产生交替和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世界和工作世界中回归自我、探索自我世界。这种基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实质上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两部分内容。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该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范围和职业要求,根据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有意识地把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为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其次,高校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带领学生探寻自我的职业生涯。

(3)设立本土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活动和大赛。课程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和无可替代的资源,学生选择一所高校,就等于选择了未来四年要接受的文化熏陶,学校的独特化、个性化特征也能成为毕业生在社会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高校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跨界、融合、统整为一门职业生涯课。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大赛,有助于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工作坊、专题报告讲座、通过团体训练、模拟面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是职业生涯教育在校园里落实的载体。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和大赛,实质上是在潜移默化中探索自我,这种方式有助于淡化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说教理念,呈现给学生一个参与、互动的平台。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具体的一门课程,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连续分阶段进行的教育过程,需要与常规的教育教学、专业课程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形成教育合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立足校园与面向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探索自我、实现自我和回归自我服务。

关联分析心得体会

在当今数据爆炸的时代,关联分析作为一种数据挖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关联分析的目标是从大规模数据集中挖掘出项之间的相关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在我学习和应用关联分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首先,关联分析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通过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关联分析,我们可以找到项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揭示出一些隐藏在背后、不易察觉的规律。例如,在零售业中,一家超市可以通过分析顾客购物数据,发现某些商品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制定更科学的促销策略,提高销售额。关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数据的方式,使我们能够从数据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关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事件的发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关联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未来事件的预测中。例如,在市场营销中,通过对广告投放时间和销售额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预测何时进行广告投放,以最大化销售效果。关联分析提供了一种数据驱动的预测方法,为我们做出准确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然后,关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业务机会。通过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关联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项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将其应用于业务决策中。例如,在电商平台上,通过对用户购买记录的关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用户喜好的商品类型,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销售推广活动。关联分析为企业发现和利用潜在的业务机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关联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关联分析,我们可以快速地找出其中的相关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减少了数据分析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关联分析的结果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准确的数据筛选和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关联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预测未来事件的发生,发现潜在的业务机会,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学习和应用关联分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广泛应用价值和潜力。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关联分析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数据应用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文案例分析法

首先来看个故事:

从前,有个财主家少爷看《三国演义》,当看完“吕布戏貂蝉”那一段后,心想要是能见一见貂蝉有多好呀。想来想去,日久天长,就得了相思病,不能吃喝,面黄肌瘦。他父母忙请医生给他治疗,请了好几个名医,吃药扎针均不见效。

这天他父亲又请来一位医生。这医生来后看了少爷的脸色,摸了脉,觉得这少爷没有什么病,便坐在病人跟前思考怎样治才对。医生正思考着,忽然看见病人身旁有本书,拿起来一看是本《三国演义》,打开一看,前后都是新的,只有“吕布戏貂蝉”这几张纸翻得破破烂烂。医生顿时明白过来,这少爷正值壮年又未娶妻,这段书的内容肯定与他的病有关,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来试试。医生站起身来对财主说:“你儿子的病先别开方吃药,我家有药,明天我带上药来给他治。”说完就告辞走了。

医生回到家里,找来了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太婆,说:“明天,你跟我出一趟门,路不远,回来后给你钱,不会让你白跑一趟。”老人同意了。

第二天,医生领上老人到这家门口,医生让老人在门口等他一下,他进去说句话就来。老人在门口等着,医生进去,财主家一见医生来了,赶紧领他到儿子病房。医生对生病的少爷说:“我今天来看看你,顾不得为你治病,因为貂蝉让我跟她出一趟门,她还在外边等着我呢。”这少爷一听貂蝉在外面,赶紧坐起来说:“快领进来让我看看。”医生心想对症了,有门,就把老人领了进来。少爷一看,忙问道:“这就是貂蝉?”医生说:“她年已老,年轻时是有名的美女子。”少爷看到貂蝉已老成这样,就死了心,稍后几天病也好了。

这个医生把少爷的病治好了,他没有用钱,也没有用药,他用的是心理分析法。那么,什么是心理分析法呢?所谓心理分析法,就是对别人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释疑解惑、解决问题的一种动脑思考方法。因为人们在心理上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或不愉快的事情,有时遇到的问题带有隐蔽性、伪装性,从正面采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较困难,“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才能快捷地解决问题。因此,心理分析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思考方法。

我国封建时代缺乏先进的侦破理论和技术,破案主要依靠办案人员的机智,很多情况下正是运用心理分析的动脑方法。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陈襄当县令的时候,有一天他刚吃完早饭,就听见大堂上鼓点儿咚咚地响个不停,便传令升堂。

击鼓人原来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浑身哆嗦着,跪在地上哭诉:“禀告县太爷,我是本县刘家堡人,叫刘阁。昨天夜里,有盗贼翻墙进入我家,偷走了我家供奉了三代的一尊金佛,我今天早晨才发现。青天大老爷,请求您一定抓住盗贼,那金佛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啊。”

紧接着,陈襄走进公堂,把嫌疑犯叫在一起,对他们说:“今天已经很晚了,本该让没偷金佛的好人回家吃饭,可到现在,本官仍没搞清到底谁是偷金佛的人。这样呢,文殊院有口铜钟,它很有灵性,偷了东西的人手一碰到它,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没偷东西的人手却怎么摸也不响。我们这就去摸一下那钟,便自有答案。若谁也摸不响,那就是盗贼不在你们中间,我就可以把你们全放走了。”

他带着这些人来到文殊院,铜钟已被差役移在一个石凳上,周围是一个用黑布围成的帐子,铜钟被围在里面严严实实的,透不进一丝光线。陈襄虔诚地拜了佛,又在帐子前烧上几炷香,嘴里念念有词地祈祷了一阵,便让嫌疑犯逐个进入帐内摸钟。

人们都摸了,钟还是没响。人们看着陈襄,等他发话释放。陈襄用眼睛扫视了一下他们,问道:“每个人都摸过了吗?还有人没摸吗?”“都摸过了。”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好,那就都把双手伸出来,我要看看。”

人们纷纷伸出双手,几乎每个人都发现自己手上沾了黑墨,再看别人的手,人们不由地把目光都集中到一个叫刘财的人身上,只有他的双手白白净净。陈襄一笑,对人们说:“手上有墨的人可以回家了。”他又严厉地指着刘财说:“偷金佛的人正是你,快快从实招来。”

刘财是刘阁老人的邻居,他争辩道:“我冤枉,凭什么说我是贼?你的证据呢?”陈襄一把抓住他的手:“那钟是谁也摸不响的,可它上边涂了墨,所有的人里边只有你一个手上没沾墨,说明你做贼心虚,不敢去摸,这恰恰证明金佛是你偷去的,怎么还敢抵赖!”这时,刘财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低下头去,乖乖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这桩盗窃案的破获,是陈襄较好地运用了心理分析法,他抓住盗贼做贼心虚的心理,故作姿态,引盗贼上钩。

在使用心理分析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要认真了解情况,找出原因。这是心理分析法的基础。

唐朝时,京城有个著名医生叫徐谋。一天,有个妇人因误食一只虫子,心里一直犯疑,时间长了形成了疾病,虽然多方治疗都不能痊愈,于是请来徐谋为她治病。徐医生经过一番询问后,找到了她患病的原因,就在这个妇人的姨母、奶妈中找了一个能严守秘密的老太太,事后告诫她:“今天我用药让病人呕吐,她吐时,请你用痰盂接着,并告诉她,口中有一只虫子吐出来了。但切不能让病人知道这是在诓骗她。老太太照他的话办了,那妇人的疾病果然从此断了根。徐谋所以能使用好心理分析法,就在于他找到了病人的病因。

第二,开动脑筋,认真想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方案。由于心理上的问题形成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应多种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因此必须多动脑筋,认真思考,想出多种办法,从中筛选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案,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许多年前,在同一个村里住着两个医生,村东头那个姓王,村西头那个姓张。因为张医生看不起王医生,所以两人虽是同行也很少来往。

王医生家里比较贫穷,学问也不大,可他很有钻劲,又时常向同行请教。他看病不摆架子,这样一来,找王医生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了。

张医生恰恰相反。他家里很富裕,读的书多,又受过名师指教,医术比较高。但他很傲气,自以为了不起,看病爱摆架子。这样,日子一长,找他看病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张医生眼看着王医生的药铺越开越红火,自己的药铺却越开越冷落,心里十分恼恨。他恨王医生,为这事,他气得吃饭不香,睡觉不安,竟气成病了。

张医生生病在床,吃啥药都不见轻,病越来越重。他儿子到处跑着给他请名医。每一个医生来看病,总免不了要问张医生的药铺生意如何,只要一提到生意,就触到他的气处。所以每看一次病,他就增添了一分气,方圆几百里有名的医生都请遍了,他的病却越来越厉害。他儿子百般无奈,只好和他商量说:“还是叫东头王医生给你看看吧。”

张医生一听就火了,说:“我的病就是生他的气而得的,请他给我看病,你是嫌我死得慢啊!”

他儿子嘟哝着说:“要是不请他看,那只得硬挺着啦……”

常言道,人到病重最怕死。张医生叹了口气,不吭声了。

张医生的儿子赶到王医生家,王医生心里虽然明白是咋回事,但并不计较。他连忙来到张医生床前,开口就道歉说:“张大哥身体不好,小弟一直没顾得上来看你,还请大哥多多包涵。”

张医生一声不吭,他把胳膊一伸,让王医生给他号脉。王医生把手按在床帮上闭眼号了一会儿“脉”,用手撑开张医生的眼皮看看,郑重其事地说:“你这病是经血不调。我给你开贴药吃,很快就会好的。”

王医生开罢药方,张医生接过来一看,直摇头。王医生笑了笑,说:“噢,你怕吃苦药,是吧?那好,不吃药也行,贴一张膏药吧!”说着,随手从腰里掏出一张膏药,点着灯就烤。张医生翻了身,面朝里,露出脊梁让他贴。王医生见了又慌忙给他盖好被子,说:“盖好,盖好!药膏贴在这儿就行了。”说话间,“啪”地一下把膏药贴在张医生床头的墙上。他贴好膏药,很有把握地说:“张大哥这病很好治。今晚能见轻,明日能下床,后天就能出去转转,7天保险好透。”随后,他很有礼貌地拱拱手,说:“大哥多保重,小弟告辞啦!”

十分奇怪,张医生的病还真给他看好了。

原来,王医生刚走,张医生就对他儿子哈哈大笑起来。儿子问他笑啥,他说:“我说大家没眼力吧,他姓王的就是狗屁不通!经血不调本是大闺女、小媳妇的病,我老头子会得这种病吗?再说号脉哪有满把手按着床帮号的?号罢脉应该看病人的舌头,哪有看眼睛的?就算是经血不调吧,开药应该开当归、白芍、红花、丹皮,他开的却是王不留、穿山甲、黄芪、通草,这分明是下奶的药嘛!再者看这膏药,谁见过把膏药贴在墙上能治病啊?哈哈,这真是天下奇闻呀!”他连说带笑加比划,这么一阵之后,他忽然感到肚子饿了。他向儿子要吃的,儿子连忙叫媳妇煮了一大碗面条。张医生接过碗,一口气吃完了。人是铁,饭是钢,他吃完面条精神好多了。接着,他又跟儿子讲起来,一直讲到深夜,然后甜甜地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老婆、儿媳来看他,他又兴冲冲地给他们讲了一遍,讲饿了,他又叫儿媳给他做饭吃。7天后,他的病真的全好了。

这时张医生才想明白,王医生乃是有意用这种办法来激起自己对他的嘲笑,以驱除心中的闷气!

从此,张医生和王医生成了好朋友。

王医生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确是十分巧妙,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动脑方法。他只有掌握了病人的心理,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对症下药,运用心理分析法较好地“治”好了张医生的心病。

年度关联业务报告分析

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公司内部的协调机制,它不仅是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更应该是各种业务在技能、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尤其是提供与实现这种融合的企业运行机制。合理构造业务结构,使多项业务形成关联,并在制度及机构上作出相应安排,是目前券商构造其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源于80年代的日美经济竞争。经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经济学者发现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且这种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资源、技术、内部机制或价值观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垄断地位,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应运而生。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监管的日益严谨及证券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券商经过10年的粗放式发展后,也愈来愈发现培育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探索及研究。

笔者作过一次较广泛的券商调研,发现许多券商对于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券商业务关联结构的构造与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其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获得有极大的关系。

统计分析论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外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随之迅猛增长.目前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近一亿,约100个国家在各级各类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1].如果每20人需要一名教师,那么就需要500万对外汉语教师而事实上目前全世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仅4万多人[2],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极大.

作者:史海峰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

网络分析小论文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情报学研究的最新手段,将它创新性地运用到医药卫生科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更快地获得某些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发展前沿,同时能较直观地进行国家间的对比,从而找出差异,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提出具有时效性的决策参考。通过对比表1和表2我们发现,有些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中心度并不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统计频次的.方法显然不适用于对研究热点的探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从网络的个体属性、整体属性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出更多深层次的信息。通过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示关键词网络,可增强研究问题的现实感,使人们更容易了解网络内部结构,揭示隐性知识。国内医学界运用社会网络可视化工具探测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热点、作者和机构间的合著网络等的研究构成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热点。虽然社会网络分析在卫生政策领域的应用研究数量有限,但研究大多规范、操作严谨,将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理解,产生了多样化的研究成果。如陈嘉伟等通过建设医院科室团队的社会网络结构来分析医院知识创新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医院知识创新能力提供借鉴;王欢等将每户家庭作为一个节点,了解农村贫困家庭所处的健康风险和分析网络的结构特性,并构建了健康风险管理的整体网。

梦的分析论文

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必须要睡眠,而睡眠过程中就会产生梦!梦里的内容是千奇百怪的,它也是丰富多采的,由于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我们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我们的古人也就是我们的先人对梦做过研究,可是大部分内容都带有封建色彩和迷信成分。因此一些外国的科学家却把梦用于了心理学和精神治疗上,这可以说是全球史上最重大的发现和创新!弗洛伊德曾经写过一本叫作《梦的解析》用这本书来观察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可是它也有一些瑕疵!

如果说心理是神经系统和脑的运作,那么梦就是在神经系统和脑的磁场效应下产生的象!而这种象是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因此不同人的性格在相同梦的内容产生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梦分为许多种,大致可分类为:噩梦(恶梦),美梦,满足愿望梦,满足渴望梦,连梦(即连续的梦),伏笔梦,考试的梦,欲望梦,黄梁梦,南柯梦,复现/古梦等等!由于这许多种类的梦,它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以及不同性格人的意义都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因此在分析一个梦的'时候,还需要全面的分析。

根据每个人心理上的差异和心理上的相似点,每个人产生梦的规律还是可寻的。一个人精神/心理恐惧的时候就会产生噩梦(恶梦),或者精神和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超过其忍受空间的时候就会产生杀人和打架斗殴的梦,人在精神和心理空虚的时候就会产生填补这种空虚的美梦和满足愿望的梦。当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黄梁梦和南柯梦,人在被一件困扰自己和一直埋藏在潜意识里的事会产生一些连梦,或者当一个人还处在半清醒半昏睡时,虽然它的肢体和神经系统在极短暂的时间里工作,当它在睡下的时候,因为它的大脑还是在接着上演着下一个梦的片段,梦并没有因此中断因此就产生了连梦!人在精神旺盛的时候,有时会在梦中唱歌,肺里上火的时候会梦到自己哭泣。

年度关联业务报告分析

我国券商业务主要由自营业务、承销业务及经纪代理业务三大块传统业务组成,在机构上也相应地设有经管总部、投行总部及资产管理总部三大业务主体。但由于券商发展的历史特点,我国券商三大主要业务之间关联度很差,三大业务部门各自为战,缺乏信息沟通,更谈不上业务上的支持与联合,使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及基础活动得不到共享,极大地影响了券商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某券商曾就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作过一次调查,其主要结论如下:

5.不仅员工在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感到配合不力,经理层包括总经理在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也感到不尽如人意。

笔者调研的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对我国券商来说具有普遍的意义,各业务部门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各业务单元间缺乏关联,已成为制约我国券商发展的一大主要问题。

随着证券业竞争态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券商已意识到构造自身竞争优势的迫切。

[1][2][3][4][5][6]。

统计分析论文

简单讲,统计分析就是以统计资料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统计方法或技术,说明经济运行过程中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揭示经济发展的本质及规律性,并提出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办法。所以,一篇完整的统计分析应该包括五项基本内容:(1)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析(目的);(2)对什么问题进行分析(对象);(3)如何进行分析(方法);(4)能够得到什么重要发现(结论);(5)这些重要发现的深层次含义与相应的措施或对策(解决方案)。

(1)开展统计分析是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定性地研究问题,而且更注重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发展,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

(2)开展统计分析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途径。统计的整体功能是信息、咨询和监督。只有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综合加工和分析研究,才能实现这三大功能。

(3)开展统计分析是促进统计改革的需要。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就会发现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核算方法、指标口径、数字质量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及时的进行改进。

(4)开展统计分析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迫切要求。不但要搜集整理大量的统计资料,还要研究统计数字的内涵,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既要熟悉统计业务,还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水平和写作能力。

统计分析论文

首先,写好统计分析要处理好“想写”、“会写”和“写好”的问题。“想写”是认识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没有激情,没有冲动,就不可能写出好的统计分析。“会写”是能力问题。认识到写统计分析的重要性,想写了,下工夫了,就会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成为单位的“一支笔”。“写好”是技巧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写统计分析要在“想写”和“会写”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见得多,阅历广了,自然也就“巧”了,自然就写好了。

其次,写好统计分析要学会“看”、“抄”、“写”、“改”。先说“看”:好的统计分析是“看”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常看别人写的分析,借鉴别人的经验,自己慢慢也就会写了。再说“抄”:好的统计分析是“抄”出来的。以前经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一把剪刀一盒胶。”沿袭到现在的网络时代,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剪切”和“粘贴”。这里的“抄”并不是照抄别人的原文,而是抄文章的灵魂,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再说“写”:好的统计分析是“写”出来的。写需要基本功,动笔写最重要,手脑并用,这是一个高级的思维策划过程,要选题,要立意,要提炼亮点,要发掘原因,要想出建议。写得越多,水平自然会越高。再说“改”:好的统计分析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没有反复多次的修改,就没有好文章。

第三,写好统计分析要把握好“四情”,即上情、下情、内情和外情。上情就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部门的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下情就是搞调查研究,掌握基层部门和单位的现实具体情况。内情就是本系统、本县的具体情况。外情就是外县、乃至全市全省全国的具体情况。只有把握好了这“四情”,写统计分析时才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进而揭示规律性,增强预见性。

统计分析还要考虑到底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数字如何定位,比如,发展水平是和去年“基本持平”,还是“增幅明显”,还是“有些滑坡”;再比如,消费市场是“升温”还是“疲软”,等等。数字定位以后,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每月的数字,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制单位完成多少,集体单位完成多少,股份制企业完成多少;同样,按三次产业划分,一产完成多少,二产完成多少,三产完成多少;还可以按行业划分,看看哪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哪些行业投资小。这样呢,把一个数字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就能反映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然后,还可以和上一月比,和去年同期比,和别的县市比,和全市平均水平比等等,这样就知道在哪些方面能提炼观点,能提出建议。

因此,要写好统计分析,我们必须积极实践。做到善跑、博学、多思、能写。

善跑,就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到社会,深入到企业,深入到农村,了解实际,掌握活情况,再结合我们丰富的统计资料,形成我们有特色的观点,使统计分析“有血有肉”。

博学,就是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俗话说,知识多才能思路广。我们应当把学习作为我们一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知识积累的基础,作为博学多识的源泉。

多思,就是通过加工分析形成自己的想法。对调查取得的资料要进行认真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分析,尽可能变成自己的一些想法。要从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能写,就是既要达到斟字酌句,有见地,一针见血,又要符合实际。要能写还要敢写,敢写是能写的前提。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要克服自卑感,另一种是要克服自豪感。总之,要脚踏实地,勤写多练,才能写出有份量的统计分析报告。

梦的分析论文

《梦》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制作的被世人称作是他的精神自传的一部电影。可以说这是黑泽明在经历了几次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遍世态炎凉人间百态后,在80岁高龄时创作出的一部集大成的影片,传递出黑泽明对现今世界、社会、人生最坦率的看法。这部灌注了黑泽明一生心血的电影结构精致巧妙,内容发人深省,放至今天依然有着警醒世人的作用。

影片《梦》由相对独立的八个短片组成:《日照雨》《桃田》《暴风雪》《隧道》《乌鸦》《富士山》《鬼哭》《水车村》。这八个梦分别描述了八个光怪陆离、互相毫不相关的梦境。心理学家雷奈·泽若指出,梦的内容如果被完全变换到银幕上去,就会造成一种晦涩难懂的电影。因此在理解这种类型的电影时就需要我们适当运用影视艺术心理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组织原则。当我们从整体的影片叙事结构看,发现八个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导演从童年到成年再到晚年的生活经历以及内心思想成长的反映,体现了黑泽明在不同时期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看法。

童年时的希望之梦前两个梦描绘的是黑泽明童年时期所看到的世界,从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起,就营造着梦境与现实相交融的氛围。《日照雨》中那栋在太阳雨中伫立的小房子模仿的是黑泽明儿时在小石川的家,门边甚至挂着一块铭牌写着“黑泽”,而少见的太阳雨、朦胧的水雾汽、天边的彩虹等元素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童真和幻想梦境。母亲所说的不要乱跑,下太阳雨时看到狐狸嫁女是日本传说中的禁忌,并没有阻止黑泽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在真的看到狐狸新娘后,选择拿起短刀继续寻找彩虹下狐狸的窝的行为,将孩子具有探索精神的性格呈现出来。这和黑泽明小时候出生于武士家庭,做过军官的父亲对他的严厉家教是分不开的。在强大的压力下黑泽明有着一颗叛逆的心,才会有冲破禁忌的原动力,以及日本武士所具有的勇敢面对挑战的坚定和勇气。

《桃田》讲述的是在三月三桃花节(也叫女儿节)的一天,“我”被一个小桃仙引领着看到了被砍的桃树在人偶帮助下再次盛开的场景,同样是还原着黑泽明童年时期的经历。那位纯洁美好的小桃仙则是黑泽明早早夭折的小姐姐的化身,这个姐姐在他心目中,“身上有一种水晶一般透明、柔弱易损、令人哀怜的美”,这个姐姐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像突然被旋风刮走了一般,去了另一个世界”,当初和姐姐过人偶节时的欢乐气氛让他难以忘怀,这也是这个梦境产生的深层内心原因。同时这个梦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旨,只有内心仍拥有最纯真的童心才能够看到再度盛开的桃花,控诉了人们为满足私欲把树木砍伐殆尽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黑泽明用夸张的人物造型和借鉴日本传统音乐,以及扁平化的画面构图将人偶们跳的那段舞以及桃花的盛衰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展现出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更有力地传达出导演对人们不敬畏自然行为的谴责。

成年时的坚持之梦随着情节的发展,从第三个梦到第七个梦都可以算作是黑泽明成年时的梦境,相比于之前童年的两个梦风格和内涵上都更加严肃而深刻。在这个阶段,黑泽明的人生几经波折,从《姿三四郎》的一举成名开始,他的电影事业几经起伏,高到数次问鼎奥斯卡金像奖,低到公司破产无片可拍。各种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以及战争、核爆炸等灾难黑泽明都体验过,却仍然坚持着最初的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坚持着自己精益求精的理念。

一、对自然的态度。

在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这个永恒话题上,黑泽明一贯有着鲜明态度。他坚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试图改造自然甚至战胜自然。在第六个梦《富士山》和第七个梦《鬼哭》中,人们对自然的掠夺已远远不是童年时期乱砍滥伐那么简单,已经恶化到过度开采使用核能源,导致核电厂爆炸,人们只能走近海边,走向死亡;泄露的核辐射使动植物开始产生畸变,甚至产生了食人魔这一由人类演变而来的新物种。导演通过令人恐怖的弥漫的黑雾和怪异的红沙来加强观众对核辐射的恐惧程度,表现他对战争对核污染的厌恶和反感。将未来可能导致的后果用夸张的镜头画面具象化,比如比人还高的蒲公英,核电厂爆炸时殷红如血的富士山,还有食人魔痛苦地在血水边嚎叫挣扎的剪影等,以极具形象直观的镜头语言,将导演对不善待自然、过度开采开发核能源的无知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对战争的态度。

黑泽明是在战争阴影下痛苦生活的一代人,他认为战争是黑泽家族支离破碎的罪魁祸首,也曾在父亲的帮助下逃过兵役。然而,越是厌恶就越是躲不掉,在和女演员加藤喜代结婚的当天他们的新房就被美军轰炸夷为平地,他的电影事业也因为战争而一度停滞不前。他的第四个梦《隧道》就用十分梦境化的故事讲述着“非梦”的内容———第三小队长作为唯一生还的'人在战后回家的路上,经过一条隧道时再次见到了生前的士兵,并从他们的对话中体现出战争对人们的迫害,无论生与死,都是一样的不幸:死去的人们留恋人世间,希望能够与亲人重逢;活着的人们被负罪感所束缚,在世而不得安宁。更痛苦的是象征着战争的那条黑洞洞的隧道仍然充满着危机。还有那只极富象征意义绑着手榴弹的狗,身上时隐时现的红光似乎随时有可能爆炸。这是一个对战争反思的梦,黑泽明希望能够用这种象征手法让人们醒悟,战争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

三、对理想的态度。

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无论是经历过什么挫折,破产也好,失去亲人也好,一直以来的心血流产也好,在残酷的社会和生活面前,黑泽明一直没有放弃过他自己的理想,并且不愿屈服于世俗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虽然在前进的过程中黑泽明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最终都挺过来了并且重新站了起来,甚至站得更高。第三个梦《暴风雪》就反映了战胜死亡的过程。登山队员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暴风雪中寻找营地,一度试图放弃挣扎,甚至还有雪女“温柔乡”的吸引,但队长最终推开了诱惑,带领着队员在放晴之后找到了营地。第五个梦《乌鸦》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导演对艺术对理想的追求。黑泽明从小就喜爱画画并且最爱梵高,在这个梦中他进入到了梵高的每一幅画作中,构成了这八个梦中最为绮丽明亮的梦。在梦中黑泽明一路追寻着梵高的步伐,配乐中不断穿插着火车“呜呜”的鸣叫声,仿佛在催促着梵高前往下一幅画的步伐,“我埋头苦干,像火车头一样驱策自己。”黑泽明通过梵高的嘴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只会觉得时间不够,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哪怕是世人暂时无法理解也要竭尽全力把它呈现出来。正是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无论是黑泽明还是梵高才能够不顾一切地追赶着象征着时间的火车。这就是他们对理想的态度,不管前方是否布满荆棘,依旧忘我而炽热的追寻理想。

晚年时的回归之梦在经历过世间沧桑百态后,黑泽明一门心思想着的就是怎么才能够把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只有最纯粹的心灵才能够做出最纯粹的梦。第八个梦讲的就是“我”来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坚信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连死亡都可以像节日一样欢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是经历世间劳苦后重回自然怀抱。这种“回归”从黑泽明晚年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来,《八月狂想曲》《看海》《雨晴了》等远不及之前作品的华丽,在绚烂之极回归于平淡。就像最初偷看狐狸嫁女的黑泽明,又找回了纯洁美好的童心,回到最本真的生活状态。

黑泽明的八个梦,不但记录了他一生中生理与心理成长的过程,更承载着太多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理想、对爱的希望与失望。在《梦》中,经历了童年过后的成年时期就是一个不断把美梦撕碎的过程。在暴风雪、战争、核辐射等摧残之后,本以为将会堕入人间地狱的人类突然又找到了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方式,重新找回了希望。失望但不绝望。用惨痛的现实引起人们的思考,再用一丝希望去鼓励人们改变现实的勇气。这才是黑泽明《梦》的意义所在,也是黑泽明所希望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意义所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