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社会公平(模板14篇)

时间:2024-02-19 19:51:05 作者:XY字客

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引发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社会呼吁真善美作文

在一本书上写了这样两段故事:9月,江苏省扬州市13岁的小姑娘管仲培不顾路人的阻拦,搀扶起摔倒在地的85岁老人并将其护送到医院。

另一个故事是在208月6日发生在江苏苏州的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美丽的姑娘打着雨伞冲进暴风雨,为残疾乞丐送去关爱,尽管这把雨伞根本无法为他遮挡风雨,姑娘自己也全身都淋湿了,可是她却成为暴风雨中最美的风景。

这两位年轻的姑娘为什么会做出这么伟大的举动呢?是因为真善美,清如水面;是因为真善美,朗若微风。她们散发的是真、是善、是美的阳光。温暖耀人,温情大地。

让我们散发真、善、美的阳光。温暖耀人,温情大地。

公平比赛和谐社会作文

微风吹拂着我的头发,像是在安慰我这颗受伤而痛苦的心。可是,又怎么能让我平静呢?老师那可恶的嘴脸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泪水滚落而下......

在我们班,我是最拔尖的一位女同学,什么活动都是我参加,因而我得到锻炼。老师特别喜欢我。这不,全县举行展览活动,我被荣幸推举为解说员,得到了许多领导的好评。当我回来时,发现一位新的.女同学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就是老师的女儿。从此,什么活动都是她,她取代了我!可是,她终究考试考不过我,她考了97,而我考了100,老师却将我的成绩扣去5分,我去给老师评理,老师却气冲冲的:“我想扣就扣,你只管成绩。不满意到别处上去!

一年一度的展览会又开始了,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展览会就要开始了。老师走了进来,说了句:“曹蕊,跟我走解说!”我一听,急忙站起来说:“老师,解说员是我。”老师听了,冷冰冰扔来一句话:“你个子太矮!”说完便拉着曹蕊走了!我呆呆的站在那儿,冰冷的泪珠滴落了下来......

社会呼吁真善美作文

梦想,因为坚持才能够实现。坚持就是火,可以燎原的火;坚持就是风,正式舞弄的风;坚持就是一枚徽章,是属于成功者的礼品。只有坚持梦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搏击长空的勇者,掀起巨浪的海风。因为坚持,所以才会有梦想。

我喜欢音乐,对于音乐的喜爱我无法有语言来明确的表达。我觉得音乐对我来说就是一分力量,它可以治愈我的心灵,使我得到安慰,不需要说话,便就满足所有。音乐成了我最好的倾听方式,音乐里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把我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坚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相信梦想之花会蓬勃绽放!而我的妈妈却是相反,她极力反对我喜欢音乐,只是一昧地认为我这是年少胡闹,我喜欢吧偶像的专辑珍藏,家里的海报贴着,她却说我疯狂追星。她不明白我对音乐的感情,更不懂我的内心想要什莫,我对待音乐的感情她不懂,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我。

我认为偶像为什莫称之为偶像,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的终极目标,不然你凭什莫喜欢他,我的偶像是exo-k队里的吴世勋,喜欢他并不只是他的.模样帅气,而是他的坚持。他从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被s。mentertainment的星探发现,后于进入公司经历了四年的练习生活,在1月10日共开见面。4月8日以exo-k队成员身份见面,而且是团队里最小的一位,但是在组合里他担任领舞,门面,副rapper的职位。是他的坚持是他自己成功,成为那一颗有亮有闪的启明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虽然追梦的中途会失败,但是过程里的奋斗更让人钦佩。所以我一直坚持我的梦想,伴着他一同时现。也许,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曾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那里即使我们憧憬的天堂,又是我们心灵向往的寄托,坚持,梦想将从这一刻开始起航!

公平比赛和谐社会作文

有一个小姑娘,爸爸妈妈很爱她。但她知道自己不漂亮,因为她长着一对大扇风耳。她很难过。在学校里,所有人都笑话她。只有在厕所里,她才觉得安宁。在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在,同学们才不敢欺负她。她学习很努力,她想让老师高兴,也想让同学喜欢她。她经常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很满意。但同学们还是嘲笑她。

所有的女孩儿都喜欢布鲁诺,她也喜欢。但他从来没有注意过她。她觉得不公平。"我讨厌我的耳朵"。她哭了。妈妈进来安慰她。妈妈很爱她,但妈妈不能帮她换掉大耳朵。她不吃饭,也不想学习。冬天到了,她很喜欢冬天,因为可以戴帽子。冬天过去了,不能戴帽子了。

布鲁诺哭了,她告诉他自己也喜欢哭。他们说了很多小秘密。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她好高兴啊!雷西亚和杰妮来嘲笑他们,他们不在乎,她们嫉妒死了。

有时她还为自己的大耳朵难过。她看到墙上布鲁诺送的.画就不难过了。上面写着"你是最美的女孩,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喜欢小女孩。如果我的同学长着大耳朵,我不会嘲笑她。

文档为doc格式。

公平比赛和谐社会作文

今天第五节课是体育课,经过上次的教训,我已经不烦体育课了。但今天,我又恢复了对体育的不满和怨恨。该上课了,我们做完眼保健操后,练习了50米跑。老师对我们说:“今天就练到这。”我心里默默高兴。老师接着说:“男同学可以做其他运动,女孩子留下来。”为什么?男同学为什么可以玩,女同学却要留下来呢?这不公平!

老师说:“你们就练习从这个点到那个点跳过去吧!”我跳呀跳,怎么也跳不过那个点,老师见况,说:“你怎么跳不过去?这有这么难吗?”我说:“老师有没有其他选择?”“要吗你就跑操场十圈。”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跑十圈,也有人和我一起。我们每跑一圈,就像老师报到,“一圈了,两圈了,三圈了......”我辛辛苦苦的跑了两圈,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还有把八圈哪!

“敢问路在何方,越走越迷茫.......”但这怎能难倒我呢?更难不倒我的决心。我边跑边看着老师和那些没选择跑的`同学们,他们玩得正开心,我被气昏了,他们怎么能这样呢,老师怎么能这样呢,我跑完了十圈,气冲冲的冲向他们,我感到一股力量控制着我,这股力量很强大,虽然强大,可还是被老师给训斥下了......体育课,永远是我的烦恼!

公平比赛和谐社会作文

今天在看电脑时,发现电脑上出来了一个腾讯新闻,上面写着:中国队率遭不公平,我用鼠标点了他写着和新西兰的比赛,中国足协说成人家3流球队.....那么,你是一流?而且,欧美、俄罗斯.....他们都是业余选手来参加比赛你们那,从很小很小就进队里训练,人家有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么。中国运动员,赛后回去依然是训练....国外呢,赛后该是什么还是什么,卖菜的回去卖菜....该干嘛干嘛。或者是他们除了体育,还会其他别的什么,各种科目的资格证书。油漆工......这样对人家公平吗,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就从来没有实现过.就算是这样,历次奥运会奖牌数、金牌数不是最多的就中国人这体力,是能跟人家比的吗试想如果那些国家都像中国这样训练,那么凭人家的力,还有几块金牌会属于中国.....还有.先是在射击跳水等比赛中中国选手和外国选手分数相同,中国就一定会被派在后面,易思玲和郭文珺比赛时都出现过,我还以为是巧合,仔细看过之后,无论是按英文字母顺序,还是按预赛成绩做次关键字排名,中国运动员都应该排在前面。

还有很多这样的很多例子,希望大家为中国加油!

公平比赛和谐社会作文

昨天晚上,我在玩游戏的时候突然被一位朋友请去做他们pk赛的裁判。

我进入到他们将要比赛的房间,宣布比赛开始。我将事先制定好的表格拿了出来,每赢一次+1分{采取的是积分制,赢得+1分,输的不加不减},正当比赛进行的如火如茶时,有一位参赛者掉线。我身为当时的裁判长立刻召开裁判会。结果是宣布当时在游戏内的玩家取胜。这一结果一经宣布当即引起掉线者的不满,驳倒理由是因为自己的血量比对方多,是正在进行最后一击时掉线的。可我还是根据规则依规则而判断了他输掉这场比赛。时候我们再次研究规则时发现,一条‘特殊者除外如掉线,卡掉介例外’。可当我宣布重赛时已经为时已晚,另一间房间的.胜出者已经在和刚才的胜出者开始比赛,事情已经无法挽回。

一个小小的失误造成了最后的不公平不公正。可见公平公正的维护是多么的难,如果说规章是死的,维护者是活的,可以随意更改,那还需要规则么?可见造就一个公平是多么的难。公平公正是用来维护人们利益的,而不是随意更改。所以要想更加公平只能是最后的两者结合,并非排斥。

写保护森林作文:呼吁社会爱护森林

星期六的早上,我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我把作业都写完了。我想,我把作业全部都写完了,没有事情做,那么我也就看看书吧!我也就拿了一本叫《格林童话》的书,我放开书的第一篇文章读了义遍,我体会到了,那里的村庄的人们一天到晚就知道砍伐森林里面的大树,现在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砍伐下来的树木都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盒应有尽有的家具。

八月,大雨没有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两会代表呼吁:用“互联网+”手段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

李晓明称,一直以来,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而“互联网+”有望成为进一步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路径,“基于我国的制度优势,通过互联网手段,配合机制创新,在中国可以率先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目前中国有70%左右的年轻人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一般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传统方法满足部分需求。”但他认为,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已经出现了全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李晓明告诉记者,所谓“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指的是人们通过互联网学习,都能够达到基本高等教育的水平,“大学4年也不过四五十门课,人们如果能在慕课上学完一系列20门课,人的素养和能力也能达到基本高等教育的水平,也就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他介绍道,通过在全球数年的积累与发展,再过两三年,慕课课程将到达5000门,“5000门课是个什么概念?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课程总数也就大致如此。”

“当互联网上有了成千上万门慕课,其中就会有足够多的优秀课程,也可以将若干相关课程(不一定来自同一所大学)组织成各种有意义‘套餐’。”李晓明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都可以免费获得系统化的高等教育。

对于未来该如何布局?他建议国内大学要将优秀课程彻底开放出来,并形成每套20门左右的基本高等教育套餐。然后免费向社会开放,进行套餐学习后给予结业证书,作为求职简历的一部分予以认可。

此外,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为这样的学习提供有意义的附加服务,例如适当的面授辅导、师生见面、有监督的考试、身份认证等,进行创新的学历衔接,而对于这类服务产生的额外成本,可考虑给予补贴。

李晓明告诉澎湃新闻,今年和去年他都提交了对于“互联网+”和慕课发展的提案,希望能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但他也指出,当前我国的慕课还存在着不够多和不够开放的困难,而解决这些问题,他建议可以借鉴国际上的一些经验。

呼吁社会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40句

1.人人关心节水,时时注意节水!

2.保护水资源,人人应尽责。

3.珍惜资源节约用水。

4.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5.请用您的手,拭去我的泪。

6.如果人类不从现在节约水源,保护环境,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7.坚持节水优先,建设海绵城市。

8.水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9.留清澈一尊清水,还大地滋润雨露。

10.节约用水,让山更青,水更蓝,让生命更旺。

11.人人护水,拯救生命。

12.炊食先用纸擦除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再洗涤;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

13.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

14.有水需关应速关,莫待无水空遗憾。

15.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16.清澈之水不易来,点点滴滴是未来。

17.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

18.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19.请大家保护水资源。

20.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

摘要目前对修改《个人所税法》的讨论日益热烈,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对经济公平的探讨也不断的加深。

特别是日前提交人大讨论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的一系列制度更是引发对经济实质公平的争论。

就个税征收而言,实现经济实质公平需要经济法基本理念的支撑和大量相关制度的共同协调。

关键词形式公平实质公平经济法基本理念差异原则。

一、经济法实质公平与经济法基本范畴的关系。

人类对公平的追求可谓源远流长,自古希腊时代起哲学家们就开始了对公平的探索,柏拉图的哲学不仅是正义之学,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公平之学。

自此以降,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学术流派都开始不断地认识何为公平。

可以说,公平是实现正义这个终极目标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经济公平是指任何一个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为目标的活动中,都能够在同等的法律条件下,实现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的利益平衡。

豍经济公平不仅是市场经济主体进行市场交易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价值要求。

然而,如果人类所应当自然拥有的经济权利无法经过实证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然权利,那么整个经济法的存在都将被持续的受到质疑,一切所谓的经济权利也只能是无保障的虚幻之物罢了。

我们需要借助范畴这个工具去构建、理解与论证经济权利。

经济法基本范畴应当是经济学界乃至经济立法得以建立的基石,目前我们可以得出经济法的初始范畴就是经济权利,特有基本范围是经济平等权、经济自由权与国家干预权。

我们在谈论经济平等权时就不得不注意经济公平权,可以说,经济平等权与经济公平权是一对共生而不可分割的权利。

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与经济民主、经济公平等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要求来看,二者都应当属于经济法基本范畴。

对经济法范畴讨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注意经济法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为何,而相对于民法以平等求得形式公平,通过意思自治保障交易公平,经济法的特色在于以不平等求得实质公平,通过限制意思自治实现结果公平。

经济法的目的在于如何解决使市场更有效,从而保护市场主体的权利,归结到一点即为保护经济主体的经济权利,这需要在经济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予以慎重考虑。

本文以当下讨论热烈的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例,试图讨论在个人所得税征收领域对经济法实质公平的理解和未来个税制度的构建。

二、《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难以体现经济法实质公平。

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大规模的用钱的手段导致全球陷入了严重的通胀,高涨的`物价再次掀起了对个税起征点的讨论。

今年的2月27日,温总理接受中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时透露,国务院将于近期内讨论提高个人所得税薪酬的起征点,官方的正式表态就此拉开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税率改革的序幕。

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议案未被审议通过,原因在于起征点定的依然偏低。

此外,本次个税改革的第二个关注点在于对税率的调整。

我国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尽管不断地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但对税率却始终没有变化,本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不仅将个人工薪所得税免征额由元上调至3000元,最引人关注的是将实行多年的9级税率制缩减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这也是向国际通行的所得税制度变化的一个趋势。

《修正案》降低了中低工薪阶层的税负,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和局,这也试图与“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改革相一致,然而从下图所示其局限性也相当显著,无论技术层面还是整体方略都有重大缺憾。

表一是起征点3000元与起征点2000元相较少缴税金的数额,通过图一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二者相比将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实际少缴的税金数额相当有限,其所带来的现实减负意义不大。

图二是《修正案》提出的7级税率标准与速算扣除数额,为能与现行税率相比得到直观的比较,见图三所示的现行9级税率。

由上述三表所示,若修正案通过,低收入及中等收入者的税负将略微减轻,低收入者更明显一些,同时高收入者税负相应提高。

然而,修正案仅仅限于技术性的调整,例如将9级税率降低为7级,调整了累进级距。

但是,由于政府担心过大改革导致财政减收过多,不仅没有降低最高边际税率,而且对中高工薪阶层还增加了税负。

由图表所示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在于将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额并入45%的最高税率,这必然导致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负担。

中国当前真正需要的是减税,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激励以及为经济法主体经济权利的维护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做到藏富于民,然而,本次修正案过于保守的设计意味着短期内可能需要再调整。

对中低收入者,降低的税额几乎可以忽略;然而对中高收入者而言所承受压力却有所增加。

我们通过一组具体数据比较两类不同收入的实际交税情况:假设保险与公积金暂不考虑,第一组(中低收入者,月入4000元),按现行标准(4000-2000)?0%=200;按草案标准(4000—3000)?%=50。

通过比较,尽管低收入者税负有所减轻,但力度明显太小;相较而言,中高收入者的税负却明显增加。

考虑到现实情况,我国中高收入阶层主要居于在生活成本较高的大中型城市,这显然加重了其生活的负担。

《修正案》的制度安排似乎缺乏实证的考察,并未考虑到我国工薪阶层收入来源的具体情况。

在民间投资渠道极度匮乏和对房屋的刚性需求前提下,以固定工资收入为主的中等收入者成为纳税主体,这是我国中产阶层难以有效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说,个人所得税已经演化成了极不合理的单纯的“工资税”。

由于高收入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财产收入和其他隐性收入,收入来源的不固定导致高收入者能够合理避税,反而缴税较少,实际情况中的高额税率往往无法使用,这导致了我国收入和财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经济公平难以得到保障。

此外,全国赋税统一同样极不合理,没有区分地区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实际收入仅仅做到了形式公平,但却导致实质之不公平。

社会需要公平作文

时间在流逝,人生在轮回。从过去里走来,又向未来时空里走去,太多太多被光阴抹淡,太多太多被人们忘记,太多太多被时间抛弃。

历史在滞留,生活在继续。不变的,只有公平罢了;永恒的,只有这公平罢了;延承的,亦只有这公平罢了。

梦里也曾记得那场考试。

我实在是太想成功了,我渴望那些荣誉。我想把我的成绩幻化成一种炫耀的资本。考试前,我就在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地去考虑如何作弊、如何抄袭、如何瞒天过海,我也从诸多朋友那里学得了一两招“秘籍”。我整天都在想这件事,“练习”那些动作,即使在课堂上也是如此,以至于被老师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他总以为我在摆弄那些小玩意儿,其实全然不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于是,我也就疏忽了本应做的事,而一心为我的“大事”、我的成功拼命去了。

考试终于到了,这一直是我所期待的'。我偷偷地瞄着老师,目光里一潭死水却满脸踌躇。在替我伪装的大手的缝隙中间看老师,宛如在黑夜里撕开满悬着星斗的天空去寻找太阳一样。这确是一个好方法。不过也总觉得他在看着我,眼睛里射出不可思议的肃气。其实他或许不知道考场里有我这样一个人,在用狡猾偷窥的目光死死地盯着他。他,他扭过身去了,我看得分明,迅速地从书桌里拿出书来,匆匆忙忙地翻着书页,如同在大海里寻针一样查找答案。毕竟,我还是“落网”了,另一位老师来收了我的卷子。自然,事倍功半,我考得更差了。不过,后来总算知道,是那透明玻璃出卖了我。我不恨它,相反,它值得我用一生去感谢。

这件事已过去许久了,发生了太多太多,经历了太多太多,现在想起来,那着实是我的过错了。我玷污了公平,全然用行为诠释了我这个可怜的人。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比如头顶的星空,比如脚下的土地,比如我们心中那份执着而又坚定的公平!

历史见证着公平,现实解释着公平,未来迎接着公平,当夜空的新月微微倾斜时,这样告诉世界,告诉自己——生活需要公平!

写保护森林作文:呼吁社会爱护森林

植树节已过去了快一个月了,但种树,保护森林还是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人工造林的奇迹,据统计,1981年至全国累计义务植树398亿株以上。但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在速度与数量上更为惊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20当中全世界森林资源大约减少了90000平方千米,占世界全部森林资源的百分之二点四。

毁坏开荒,乱砍滥伐,是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森林资源破坏非常严重。火灾,虫灾也加据了对森林的破坏。

为了我们的家园,请保护森林。

社会需要公平作文

内容提要:是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的分水岭;是否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是强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弱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水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公平社会的基础。追求适度公平是以推动社会和谐为己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底线公平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责任分工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形成柔性调节机制,既增进社会福利,又推动经济发展。以适度公平为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不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看,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种福利,一种经济制度,它还是一种责任体系,一种道义承诺,一种社会架构。

关键词:社会保障理念/公平社会/底线公平。

一是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的分水岭。

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制度,它还是并且主要是一项社会制度,社会的基础建设。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补偿、经济支援。它更是一种社会补偿、社会关怀、社会支援。对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的失利者、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而言,社会保障表示了社会对他们的承诺和保护:不论他们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风险,社会承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起码的尊严。

但是,在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时候,人们注意到了充分认识和高度肯定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这当然是必要的,却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独立价值和作用强调不够,因而对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认识模糊。就人的需要而言,好的市场经济应该能够普遍地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但这却是单靠市场经济制度本身难以做到的。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它的核心是自由竞争,市场竞争的规律是优胜劣汰。由于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身禀赋包括受教育水平、体能和工作能力不同,社会资源和发展机遇各异,在分配领域中必然损益有别,从而造成社会的贫富差距,并引发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部分国有企业被兼并破产,还有相当部分企业因严重亏损而面临困境,由此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下岗和失业现象,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以及部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发生困难,一部分人甚至跌落到贫困线以下,而大量财富却向少部分人手里集中。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手段,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救助和保护,以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安排。它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的生存权,进而为实现每个人的发展权提供基础条件。通过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实施失业者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保障人的发展权利,拓展人们的发展空间。因此,社会保障是实现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方式。

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不同。社会保障制度是人们通过达致社会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公共品。在这里,人和人之间是非竞争的关系。而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弱者,都有可能遭遇危险,又都需要维护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社会保障就是人们达成的风险共担、同舟共济的契约和道德承诺,个人与社会之间有了这个相互承诺,人与人之间才能摆脱那种“豺狼式”的状态;人与社会之间才能摆脱那种只向社会索取,不向社会贡献的关系。只有这种社会承诺建立起来了,市场规则、法律规定才可能被遵守。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规则、法律规定都以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平契约为前提。所以,市场经济和法制虽然都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都离不开公平契约这个基础。

就社会发展而言,好的市场经济应该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也不能单靠市场机制本身,而要靠市场经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结合才能做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特点是优质资源向能够获得最大效益的方向流动。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优质资源——青壮劳动力、财力和物力迅速向城市、向工业、向发达地区集聚,“三农”问题积累日甚,地区差别继续扩大,社会发展难以平衡。社会保障具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通过社会保障基金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转移支付,使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向低收入者倾斜,从而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维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以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利益平衡机制,而且也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的稳定性,推动有效需求适度增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形成个人收入不确定部分的补充,当宏观经济大局、微观经济态势发生不期而至的变故,人们面临失业、退休、生病和出现事故伤残等难以抗拒的风险时,社会保障提供了相对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满足基本需要。从而恢复和保持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适度增长。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了人们的收入预期,提高了人们的安全感,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减少经济波动对人们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看,21世纪前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期,也是进入老龄社会的风险期。我国是在刚刚进入低水平、不全面的小康社会情况下,迅速跨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一时期又是以独生子女劳动力为就业主力军的阶段,我国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面临重大调整,这都将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制度是协调代际分配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是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它包括经济制度,但并不限于资金筹集和发放,管理和运营,不仅仅是现金保障,还包括服务保障、权益保障、组织保障乃至精神保障。因此,简单地说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够准确的,正如不能把政治制度、宗教制度看做“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尽管这些制度都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相适应,但社会保障制度毕竟有自己的独立体系,不能归结为“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保障的首要功能:为社会公平提供制度基础。

中国有13亿人口,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并不充足的财力解决世界上最庞大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这是一项空前艰巨的伟大事业。特别是中国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背景,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各种社会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财税制度、社会管理体制等等都在发生重大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政策供给不足、滞后并且前后不一致,难免经常发生。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的大力推进,确实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伴随的。但这一点并不意味着社会保障必定是依附于市场经济的。事实上,不搞市场经济,也要搞社会保障,但社会保障的独立地位却一度被有意无意地掩盖了。仿佛只是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为了给企业卸掉社会包袱、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需要搞社会保障。后来,又仿佛是为了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安置问题,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才需要搞社会保障。这样一来,社会保障好像只是为了解决一时的具体问题,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的制度安排的意义被淡化了,其社会功能被忽略了。

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又希望这项制度能够自我运行,着重考虑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的,从效率的角度讲也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缴费多的人国家财政和企业单位给予的补贴也多,而少缴费则少补贴,不缴费则无补贴。这样一来,在个人收入差距本来就在迅速拉大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不但没有起它应该起的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反而在不经意间助长了差距拉大的趋势。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考虑的对象范围主要限于城市居民,广大农村除少数有条件的地方自行实施了局部的、有限的社会保障以外,全国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供给基本付诸阙如。例如,在城市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000万城市贫困人口得到了这张“安全网”的有力保护,但在广大农村至少也有3000万贫困人口翘首以待的同样的制度性保障却迟迟不能出台,在城乡差距迅速拉大的背景下,这种制度安排不但没有起它应该起的在城乡居民之间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反而在不经意间助长了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

社会保障制度有利益的层面,也有价值的层面。它的价值追求本来是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如果社会保障的理念不明确,只讲“效率”,只追求经济效益不追求社会效益,它就可能陷在利益的计较中,模糊了方向。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社会功能与核心价值关怀,因而是这项制度的灵魂。

从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和地区的实例看,尽管不能简单地说社会公平程度一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程度成正比,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英国,在1994—1995财政年度,初始收入分配中,20%高收入家庭与20%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相比,二者相差19.8倍,但是经过收入和消费税收以及社会保障等福利制度的调节之后,最终收入差距缩小到3.7倍。再比如芬兰,如果单看收入差距,大致在120欧元—1800欧元之间,为15倍,与月工资(200—3000)差距相一致。但月工资在1600欧元以上者不享受国家养老金,月工资在200欧元—1600欧元之间者,享受国家养老金的数额逐步减少,大约从每月440欧元减到0.月工资在欧元以上者,不享受住房津贴,月工资在200—2000之间者所享受的住房津贴也逐步减少。这样调整下来,虽然月工资收入相差15倍,但享受养老金的差距却在720欧元-1280欧元之间,仅为1.7倍。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因种种原因,而存在巨大的'差异。但这项制度是有共同理念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社会公正的理念。在市场经济社会,如果没有起码的社会公正,这个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所以,从“贝弗里奇报告”到北欧社会民主党的“均等化原则”,从“基本需要”到“基本权利”,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得到了维护,从而社会保障也从市场经济的陪衬,政府缓和社会矛盾的工具,变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求社会保障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的公平正义显然主要依靠包括税收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育制度等等各项社会制度的共同作用,其中,社会保障制度是当仁不让的主要功能承担者。当然,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好了对促进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也就同时可以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方面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适度公平就是底线公平。

对于社会公正,过去主要是从社会伦理、社会价值的层面去理解的。自罗尔斯提出“作为社会公平的公正”以后,社会公正落实到了经济利益调节和补偿、社会差距的缩小和社会机会的平等这样一个更具体的可操作的层面。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类型,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能力和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公平。它要受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和兼得,是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均衡和协调。

在科学研究和政策设计中,“度”是重要的。没有“度”就没有科学,就没有政策。一个国家,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是确保每一个公民,当他的自我保障能力不足时,不至于沦为贫困、无法就学和不医而亡,也就是保持作为一个公民的起码的体面和尊严。在我国,至少在目前乃至未来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所谓适度公平其实就是底线公平。底线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

“底线公平”是一个确定和描写社会公平度的概念。依据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这个度是指“基本需要”。但从确定社会公平度的要求看,“基本需要”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它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敏感,伸缩性较大,因而不够稳定,也不太容易定义。应该并且还可从“基本需要”中找出更具稳定性的“需要”——“基础性需求”,它包括:

(1)解决温饱的需求(生存需求);

(2)基础教育的需求(发展需求);

(3)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的需求(健康需求)。这就是人人躲不开、社会又公认的“底线”。

“底线”划分了社会成员权利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底线以下部分表现“权利的一致性”,底线以上部分体现权利的差异性。从而,底线公平可以定义为:所有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

在经济水平比较低时,政府要守住底线公平这条线,以确保每个公民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在经济水平提高以后,政府仍要守住底线公平这条线,以防止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刚性上升。在底线以上,政府的责任是调节贫富差距,加强税收能力,而不是搞“福利国家”政策。就市场机制而言,底线以下不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而是公共财政确保的领域,底线以上要靠市场调节。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解决社会保障刚性问题的关键。底线公平,不仅适用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而且适用了经济水平较高的阶段。或者说,它应该是确保社会保障健康持续发展——在现在,走向扩面和公平,在将来,防止过度公平和过度福利的——最关键的机制。这就是“柔性调节机制”:“底线”以下部分,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是必保的,刚性的;底线以上的部分是可以用市场机制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去承担的,是柔性的。

四以底线公平为核心理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底线公平概念和柔性调节机制,不仅可以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础教育制度、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加速推进和完善提供理论论证,还可以为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为社会保障的扩面,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打开新的局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对于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目前群众要求最为强烈的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更多的社会成员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承认,多年以来,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是太窄。到底为止,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只有1.7亿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只有1.4亿人,而失业保险只覆盖1亿人左右,这种情况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并且已经成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隐患。“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特别是首次明确要求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些重要措施将对加速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起重要作用。

目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迫切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尽快地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农民工的问题要予以高度重视。农民工和城里人同工但是没有一样的待遇,这种不公平感就会特别真切。把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问题,有些地方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上海市、大连市专为农民工设计了一个不同的制度,但还需要配套和完善。

第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至初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征地5600万亩,4000多万农民失去土地。到目前,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会少于5000万人。这两年上访告状的群体一部分就是失地农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得不好。从全国来看,浙江省有一些地方例如嘉兴市解决得比较好,对农民实行了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标准也还比较符合当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从全国来讲,这方面还缺乏比较规范的制度安排,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

第三,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在灵活就业人员中,一部分是下岗失业职工,这几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部分大学生,一部分文化水平、技能水平比较高的在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就业的人员,也采取了灵活就业的方式。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有时多,有时少,有时有,有时没有,不大能够连续地按照固定的比例缴费。所以对待灵活就业人员如何设计更好的、更加灵活的制度,也是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

第四,在农村普遍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城里人不一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低一些。因为农民有承包地,可以种点粮食、蔬菜。从补差来看,各地农村也有差别,平均起来,实际补差每个贫困人口一年100元—200元就可以了。亚洲开发银行认为有27亿元就够了。这是按农村贫困人口是2700万计算的。那么,即使多算一点,标准再高一点,54亿元或者再多一点,大致相当于用于城镇低保的100亿元左右,就可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所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是可不可以实行的问题,实际上有些省已经搞起来了。

第五,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我国卫生和医疗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是资源分配不公平,大体上说,80%的医疗资源分配给了城市,其中又有80%的医疗资源给了大城市,广大农民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远甚于城市居民。,中央决定在农村试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筹资标准太低。,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宣布把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0元(中央财政出20元,地方财政出20元,农民个人出10元),并要求迅速推广,到基本普及。这项重大决策结束了农民健康问题没有制度性保障的历史,尽管目前的筹资水平仍然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底线公平概念和柔性调节机制,由于区分了不同的需求层次,明确了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划分了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界限,因而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提供有益的启发。但以下几个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

第一,扩面和标准的关系。

现在我们提的“广覆盖、低门槛”从总体上讲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毕竟是个穷国、人口大国,社会保障又是人人都需要的,起码在半个世纪以内标准都不能高。“广覆盖、低门槛”实际的效果是门槛也不高,覆盖也不广,这里面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槛低了覆盖面就宽了的问题。比方说在工伤保险这种事情上应该有不同的门槛吗?我们时常发生农民工受了伤赔偿只相当于城里人的几分之一,“门槛”高固然不利于扩面,但问题的核心是不公平,保障过分和保障不足同时存在,有保障和无保障同时存在。解决的办法,按照底线公平的思路,就是优先把处于底线以下或濒临底线的群体的基础性需求保障起来,城乡并举,贫富兼顾,逐步解决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问题。

第二,政府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社会保障问题上,政府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怎样建立起一种平衡的、协调的关系?正好像现在减免了农业税,政府就必须承担农业税减免之后原来靠农业税支持的那些社会事业怎么办的责任。例如,原来靠农业税养老的那些“五保户”、乡镇养老院何以为继?农民工的问题也是这样,农民工群体脱离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也就脱离了传统土地保障的范围,他们与城镇其他劳动者一样,面临着城镇就业生活中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方面的社会风险,客观上也就有进入社会保障网络的需要。政府既然承诺了可以自由流动,那就承担与自由流动相关的责任。面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就不能怕外资不来,不怕私企承担不了。为什么外资可以进来廉价地剥削中国的民工,为什么私企可以无限制地搞原始积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责任个人化,就等于相应地承认了外资不给中国职工交纳社会保障金、私企不给职工参保的合法性。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利用外资的合理性问题了,中国私企的原始积累已经搞了20多年,也应该离开这个阶段了。所以,政府没有必要再担心吓跑了外资和私企,而容忍他们推卸对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责任。

第三,企业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前几年,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一般只是一次性货币补偿,且不说补偿标准普遍偏低,不足于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即使补偿稍多一点,也不能据此应付失业、疾病、养老等风险。最近,四川成都市和浙江许多地方都提出变一次性货币补偿为制度性社会保障,广东省政府要求凡开发商不能对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就不批准征地,这叫“即征即保”。同样道理,任何企业,不论外企、私企,还是国企,只要雇工,就应该提供社会保障,这叫“即雇即保”或“即聘即保”。事实上,前一段时间在农民工问题上普遍存在只用工不保险的现象。不论是从尊重人权还是维护公平出发,只有承诺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用人单位才有资格雇用农民工。

第四,强制和自愿的关系。

政府在社会保障上的最大责任就是实行强制,不论企业和个人是否同意。到目前为止,尽管国家有了法律规定,像工伤保险这样一些保险也没有普遍实行。

对城镇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专门讨论,但按照底线公平和柔性调节的理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是与经济增长率相应地增长,而是直接与“基础性需求水平”相挂钩。由于“基础性需求”(生存需求、基础教育需求、公共卫生和医疗需求等)是相对稳定的,虽然其水平也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往往表现为绝对量的稳步增长,而不表现为相对比例的同步增长(其中,恩格尔系数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因此,这种需求的稳步提高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负担,反而在经济增长乏力时,基础性需求可能成为维持经济增长率的积极因素。

由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越过温饱线,消费水平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过渡,少部分人开始向享受型过渡。因此,财政收入会有大幅提高,而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降低,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性需求”支出会相应降低。政府对“基础性需求”的支出效益会明显大于支出本身。这个拐点从上海、浙江等省市的情况看,已经出现,即政府对“基础性需求”的支出效益完全是正值。从全国来看,拐点是否必然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左右时出现,尚难论证。但是,只要政府守住“基础性需求”支出这一条公平底线,就没有可能走上“福利国家”道路。因而,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将可无虞。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