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范文(16篇)

时间:2023-11-28 18:14:51 作者:温柔雨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二年级教案范文的分享是为了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白洋淀的资料,生字卡片、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交流空间。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3课《华北明珠白洋淀》,看着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自由发问。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答案吧。

引导针对题目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动机,使学生产生可以利用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

3、教师指名读课文。

4、全班交流自己初读课文寻求到的答案。

5、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自学情况。

交流的过程变成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过程。学生通过读书,基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更好的学习课文打基础。同时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话来表述,这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感悟,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白洋淀的资料来理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读中悟情。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第三四自然段,并随机指导朗读。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课前搜集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体验、感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回家阅读孙黎先生描写白洋淀的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一、引入课题。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认吗?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辨认这些方向?(观察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习惯,统一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学生可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经验升华,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习。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老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行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60电5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二、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三、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你去过农村吗?那儿的变化大吗?

2、今天带你们到农村去瞧一瞧(出示课件),把那里的风景夸一夸。

3、学生看图,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提问:请数一数有几座房,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4、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哪、座、房”和轻声词“漂亮”。

(二)、读通课文:

1、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开火车检查自读情况,学生评价,相机指导读准三拼音节和轻声音节。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4、多种形式读,开展小组擂台赛。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

2、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一句。

(1)自读第一句,说说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些房子,为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图文结合,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3)比较“大的窗”和“大大的窗”等,通过换词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叠词有什么好处。

(5)朗读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大大的窗”

3、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二句。

(1)看图,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

(2)教师朗读一、二句,学生比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结合图,学习三、四句。

(1)再看图,问:在小朋友的眼中,哪座房子最漂亮?

(2)指导朗读三、四句。

(3)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读好全文。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说说在哪些课文中学过。

2、分析字形,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六、作业布置:把“了、子、门、月”

七、板书设计:了、子、门、月。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61电5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之情。

二、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三、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

学生听写生字,老师收一小组抽查,其余的自己检查,错误的加以巩固。

(二)、背诵课文。

1、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看图背诵课文。

3、举办背诵课文擂台赛。

(三)、识记字形。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1)比较部首记忆。

(2)开火车给字组词。

(3)创设语境,巩固生字。

自读下面一段话-----同桌检查-----指名读。(出示课件)。

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圃。花圃里种着各种各样漂亮的花。这儿一年四季都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有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们都爱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3、词语积累:

(1)练习读课后的叠词,再发散。

(2)练习做找朋友的游戏,课件出示词语搭配,连线。

(四)、扩展活动。

谈话,上节课我们夸农村小朋友的美丽校园,今天我们来夸夸自己的美丽校园吧!

五、作业布置:把“了、子、门、月”

六、板书设计:了、子、门、月。

七、课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让学生综合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使学生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深入地认识,经历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熟练度有较高的要求。“商场促销”虽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但学生购买促销商品的经验还不足,对各促销方式的实质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2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说图。

独立探究,小组交流方法。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试一试,有30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想一想,说一说。

你能列式解决吗?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生1: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应该把钱存入银行。

生2:爸爸妈妈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这样太不安全了,他们会存入银行。

生3: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安全,还可以获得利息呢。

……。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钱存入银行后增加的部分就是利息,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与“利息”相关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理过程。

师:先来大胆地猜一猜,你觉得利息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不可能说钱存入银行的时间长短不同,而所得的利息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钱存入银行的时间有关。

师:对,利息的多少与存入的时间长短有关,存入的这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存期。

生2:不可能说存入银行的钱不管多少所得的利息都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存入银行的钱的多少有关,存入的钱越多,相同时间内的利息应该越多。

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存期相同的情况下,本金越多,利息就越多。

生4:我们小组的同学进行过调查,在银行内很显眼的位置公布着不同存期的利率,利息的多少一定与利率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

o我知道了储蓄的种类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活期。

o我知道了整存整取的利率又分为三个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五年的,存期不同利率也不一样。

o我知道了活期的利率最低,但是随时用钱随时取,比较方便。

……。

师:你们知道利息究竟怎么计算吗?

生: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下面是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利率表)。

学生观察利率表。

师: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利率的相关知识帮王奶奶解决问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

生1: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到期后王奶奶可以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有利息,本金我们已经知道是5000元,所以最关键的就是算出利息。根据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我们从上面的利率表中对应找到存期两年的利率是3.75%,这样就可以算出利息5000×3.75%×2=375(元);再加本金,到期后可以取回的钱就是5000+375=5375(元)。

生2:我们也可以把本金5000元看作单位“1”,这样每年的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存入2年,所得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2);这样到期时可以取回的钱就可以列成算式5000×(1+3.75%×2)=5375(元)。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讲解合理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利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活动二:

估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活动三:

小探究。

1米?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活动四:

找一找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9()=1()1()-99()=1()。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分米d。

1分米=10厘米厘米cm。

1厘米=10毫米毫米mm。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 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 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 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文案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

1、积木各小组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

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积木)。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

(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

(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

a: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自由说,适当表扬。(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

(3)比一比。

a: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长方形和正方形)。

b: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4条边相等与否)。

(4)折纸验证。

a: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的想法?(折纸)。

b: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

c:小结: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

e: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5)摆一摆。

a:你能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用牙签来摆一摆吗?学生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b:抽生实物投影较对,有不同摆法的举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四、深化练习。

1、课件出示。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拼图。

(1)出示范品:你们看,这幅图像什么?找一找在这幅图里有哪些图形?你也能用信封中的这些图形拼一幅漂亮的图画吗?听音乐,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拼的图画最漂亮。

(2)小组合作活动。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教案文案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课是要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本课开始,通过谈话,先激起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到小明早晨背书包上学的情境图中。在学生初步认识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的基础上,接着运用儿歌,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多种活动,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如:认识东方时,“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同时体会东和西、南和北是相对的。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四个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巩固练习中再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巩固认识东、西、南、北,有效地掌握本课重点知识。为了降低本课的学习难度,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尾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数学五单元教案

教材第48页例2,以及练习十一第4~6题。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投影仪;练习本。

1.脱式计算。

35-4+276×3÷2。

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谈话: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我们再计算一道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1.出示例2。

谈话:看,这是跷跷板乐园,同学们玩的多开心呀!仔细观察,每个翘翘板上有多少人?有几个跷跷板?草坪上有多少人?(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草坪上有7人。)。

提问: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学生自由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方法一:分步计算,先算翘翘板上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4×3=12(人)12+7=19(人)。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

4×3+7、7+4×3或7+(4×3)。

教师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道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

教师说明:像4×3+7、7+4×3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而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

2.谈话:如果把乘法换成除法,应该怎么办呢?

出示:20-8÷281÷9-2。

师:乘、除法是同一级的,把乘法换成除法,计算时,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减运算。

学生计算,指名两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20–8÷281÷9+2。

=20–4=9+2。

=16=11。

3.小结计算方法。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这四题,你能总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剩下两小题。

圈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并说说理由。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先计算出左边的得数,再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

先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先看懂树叶上的数有哪些,再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写出计算的结果。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第2课时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20–8÷281÷9+2。

=20–4=9+2。

=16=1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除法。

二年级数学五单元教案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百几十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1、教学例题。

(1)直观认识。

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

(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

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计数器表示。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

2、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

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

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

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做完第5题后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口算时可以利用几百几十的组成来思考,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思考。)。

5、做“想想做做”第7、8题。

口算给同桌听。(每人一组)。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已经栽的`棵数与还剩下的棵数相加,就是一共栽的棵数。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