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疏导方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2-22 19:52:54 作者:GZ才子

学校是一个充满学习与探索的场所,我们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才华。6.以下是学校学生会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工作经验。

妇女心理疏导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湘民发[20xx]86号)精神,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村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防范化解妇女工作领域的重大风险隐患,根据民政部、省民政厅工作要求,受市民政局委托,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决定开展湘潭市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知识讲座项目。

通过采取信息采集、核查、探访、心理辅导、公益课程等专业社工服务方式,帮助解决湘潭市农村留守妇女生活中、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营造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1.服务对象:全市农村留守妇女。

2.实施时间:20xx年6月--20xx年12月。

3.经费安排:项目总预算8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具体实施。

1.认真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家庭、村的方式,全面掌握服务对象的生活、心理、健康等情况。

2.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及时发现和识别问题的成因,识别妇女所处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找出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需求进行课程设计。

3.设计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面对“女性如何疏解心理压力与问题”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从多个角度、层面对心里健康与压力的关系进行讲解。通过举例分析、视频案例等方式传授给大家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女性们关注自我的内心和谐,提高和改善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引导家长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以充满智慧的方式开展与孩子的教育互动。

4.扎实开展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讲座。科学合理制定方案,聘请社会工作师或者心理咨询师举办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根据各乡镇农村留守妇女需求,选好讲座主题。在全市选取10个农村留守妇女较多的'乡镇或村共开展不低于10场心理健康、10场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总课时不低于40课时,总参与人数不低于500人。讲座开展场地由第三方机构与乡镇、村商定,由乡镇、村组织人员参与讲座。

5.撰写项目总体评估报告。根据项目中收集到的相关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梳理信息等方式,在总结提升项目基本情况、实施情况、项目成效的基础上,排查出政策落实的堵点、难点等问题,并提出合理实际的工作建议。

1.做好信息保密工作。自觉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遵守《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尊重妇女,保护妇女隐私。全面、原始、真实地保存项目服务档案。

2.加强业务培训。参与本项目的所有工作人员,工作启动前要全面熟练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全面掌握妇女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等内容。

3.合理制定工作方案。专人管理专人负责,方案要充分考虑妇女的现实需要和年龄特征、家庭教育的相关特点。内容要包含具体工作措施、方式方法、步骤、进度安排、任务分工、参与人员名单、资金预算等内容。

4.高度重视安全保护。发现遭受虐待、暴力等情况,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报至有关部门、市、区(县、园区)民政局迅速处理。

5.发挥妇女儿童主任作用。承接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可以聘请妇女儿童主任作为项目实施志愿者,协助开展项目,并适当解决交通、通讯等必要费用开支。

6.资金使用规范。资金管理遵循“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原则,使用范围要符合规定,经费预算和开支要清晰、合理。有独立的账套或按项目分列账务。不得向服务对象收取任何费用。

1.承接方应为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有具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管理业务流程与规范。

2.具备履行合同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证明材料。必须配备1名社会工作督导员、5名及以上社会工作者、5名及以上心理咨询师作为讲师。督导员应是从事社会工作服务2年以上并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对社会工作价值理论有认同度、拥有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和督导技巧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应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社会工作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参与过妇女儿童类社工服务工作。心理咨询师需取得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从事过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工作。

3.财务状况报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

4.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3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

5.参与单位在报名截止时间前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及中国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提供上述网站信用信息查询记录的网页截图。

6.近三年内承接过政府购买妇女儿童服务类项目且评定为优秀的社工机构优先考虑。

第一阶段:项目申报(20xx年6月11日前)。

各申报单位根据本方案承接机构资质要求,于20xx年6月11日前将相关申报材料报送至湘潭市高新区双马街道向阳农场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办公室。

第二阶段:项目评审和立项(20xx年6月18日前)。

1.初审:项目初审主要审查资料完整性、项目基本要素等。

2.评审:由湘潭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组织相关科室评审,评审主要内容包括:申报单位资质、项目方案等内容。

3.立项:经评审通过的第三方机构,在湘潭市民政局网站公示。项目公示后,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将与第三方机构签订合同。

第三阶段:项目实施(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xx年12月30日)签订项目合同后,拨付项目资金的70%。项目执行单位须及时对项目进行进度推进汇报,于20xx年12月30日前完成全部资金和社会服务活动的执行。

第四阶段:项目总结(20xx年12月30日前)。

项目实施完毕后,项目执行单位要按照要求对项目实施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并于20xx年12月20日前报送末期报告、结项申请书,并附相关档案、图片、财务等佐证资料。市救助管理站于20xx年12月30日前组织相关科室对项目进行评审结项,评审合格后拨付剩余的30%资金。

学校疫情心理疏导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一年一度的“11·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将于xx年11月21日正式启动。本年度活动周采用心理咨询中心活动与各院系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现将活动开展安排如下:

11·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

关注健康放飞心灵。

11月21日-12月9日。

1、活动形式不限。

2、内容积极向上,旨在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心理健康知识宣教。

3、心理咨询中心将组织开展全校层面的系列活动,包括“11·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新生安全委员和寝室长心理讲坛、心理电影展、心理晚会、挑战自我假面舞会、心理沙龙、素质拓展游园会等活动。

4、各院系根据自己的院系实际和特色,组织开展相应的心理活动,营造院系心理健康活动氛围。

1、按照院系实际活动,咨询中心给予院系活动经费支持。

2、各院系在11月18日前将活动预算和方案报至心理咨询中心成敏老师处。

1、活动增强覆盖面,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以求达到更好地活动效果。

2、各院系在活动结束后,需提交活动总结或报告至心理咨询中心,以备存档。

3、如需要专业支持或在具体工作中有疑问,可联系心理咨询中心。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在x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维护心理健康,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防控师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安全事件,降低我校师生心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构建平安、友善、和谐、稳定的心理健康氛围,结合《关于做好疫情期间学生管理的通知》和我校疫情防控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我校因面对疫情产生不良情绪、需要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的全体学生。

1、了解受疫情影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心理预警和心理干预。

2、密切跟踪、研判和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群体性心理危机苗头,及时上报,提供解决方案及建议。

3、综合应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做好宣传教育、情绪引导、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服务。

1、加强疫情期心理防控知识宣传,以开学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为契机,通过学生工作处微信公众号、心理宣传手册、心理展板或海报推送心理防疫知识,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缓解焦虑情绪。

2、提供针对性心理咨询辅导服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学院心理老师、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对学生个案和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邀请对口医院心理科医生参与。

3、举行辅导员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会议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开展防疫期间心理防护和危机干预的专业技能。

4、各学院组织各班级开展开学后疫情防控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普及应对疫情的心理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境与挫折,提高学生心理保健能力。

5、科学研判,积极关注受疫情影响的学生(特别是疫区、留守、单亲等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变化,及时识别高危人员,避免极端心理安全事件、群体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6、坚持做好重点关注人员跟踪反馈制度,学院对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库和心理台账人员开展心理状况排查,辅导员每两周与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库和心理台账人员的家长联系至少一次,心理老师每周上报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库情况,每月上报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月报表,如有突发情况及时上报并跟踪处理。

7、充分利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硬件设备器具的作用,定时开放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等,让有需求的学生能够及时进行心理减压,宣泄不良情绪。

8、在规定时段内积极组织新生心理普查,各学院做好学生心理普查的指导、宣传和动员工作,严格做到三统一、全覆盖,提高学生对心理普查工作的认识,保证学生客观、认真地进行测评。

9、认真落实开学后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做到值班人员在岗、值班电话畅通,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上报。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开学在即,初三学子即将回到校园,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帮助同学们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复学后的学习生活,我校心理辅导中心为即将中考的学子们保驾护航。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调整和缓解因各种原因引发的各类心理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及初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政教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具体负责。

初三年级学生。

(1)各年级组监控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心理危机苗头,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报告。

(2)返校前后召开线上主题班会。由各班班主任引导学生评估自己的身心状态,明确复学之后生活与学习的目标,做好自我心理防护,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鼓励和肯定,坚定信心。

(3)对于仍在封控管控区无法返校学生,我校会采取同步直播的方式,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各班一对一导师关注该类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考前状态。

(4)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1、个体咨询:学生返校后。心理健康辅导室全天开放,一对一的个体咨询服务,保证学生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学生也可提前通过qq或前往我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进行预约,咨询时长为每次50分钟。

2、网络咨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利用qq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线上咨询服务,或以信的方式发送邮件到该qq电子邮箱,宣泄情绪,舒缓压力,缓解心理困扰,尽可能减少恐慌、焦虑情绪。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加强对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的人文关怀和关爱帮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服务,普及疫情相关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及应对知识,提高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努力减少疫情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促进治愈患者身心全面康复。

(一)加强关爱帮扶。街道各社区(村)要组建由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基层服务团队,定期对辖区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进行走访慰问,加强人文关怀,了解服务对象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协调落实救助康复等政策,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同时,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诉求和心理服务需求,对合理诉求尽量协调解决,对发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干预。

(二)加大宣教力度。各社区(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介绍团结和睦的邻里关系对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的意义,引导城乡社区居民正确了解新冠肺炎特点,减少对治愈患者的歧视和排挤,共同营造理解、关爱、帮助治愈患者的良好氛围。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居民经常活动场所设立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栏或展板,介绍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及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信息、服务方式、求助渠道等内容,帮助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掌握心理自助和识别早期心理异常的方法,促进其主动求助。

(三)完善健康信息。各社区(村)要整合患者在院治疗数据、出院后健康管理、隔离情况等信息。各相关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应当严格做好患者信息隐私保护。

(四)开展心理测评。在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返回社区(村)后,社区(村)要按照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采用心理评估量表或心理软件对治愈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评估。同时对有服务需求的治愈患者,提出团体干预、家庭干预、个体干预等心理疏导的建议。

(五)加强心理疏导和随访管理。社区(村)要根据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意愿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发放包括心理健康手册、服务资源宣传页的心理健康工具包。心理疏导服务团队结合心理疏导工作,同步开展服务对象的随访管理,原则上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随访,随访时记录心理测评、心理疏导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

(六)做好重点人群危机干预。心理疏导服务团队针对测评结果提示有心理健康问题或基层工作人员反映有心理行为异常的。患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干预。若发现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或有明显自杀自伤风险的个体,应当及时与定点医院联系收治入院,由专科医生进行诊疗和提供服务,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患者所在社区(村),纳入重点人群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

(七)推动心理热线平台服务。各社区要按照实际情况设置心理热线,延长在线服务时间,使电话打得通、有人接。定时分析汇总来电咨询的信息,发现突出问题或可能发生应激事件时,及时将相关信息报告街道。

(一)各社区(村)要将治愈患者心理疏导纳入疫情防控工作整体部署,将心理疏导工作与其他防控措施同步实施,为治愈患者提供生活保障、健康管理、心理疏导等服务。建立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档案数据库,组织开展心理测评,并对重点患者进行危机干预。对符合条件的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实施救助;同时做好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介绍心理服务求助渠道。

(二)各社区(村)要整合辖区的心理服务资源,充分发挥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不同专业队伍的力量,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服务。同时各村、社区组建3-5人心理疏导小分队开展心理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

(三)各社区(村)要对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要及时总结各地在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经验和特色做法,及时报送至街道疫情防控领导小组。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为做好我校学生返校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学生心理状况的波动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尽快以健康的心态迎接返校的学习和生活,结合我校疫情防控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学生返校复学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如下:

全面做好学生返校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意识到位、职责到位、保障到位,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以学校“四级联动心理防护机制”为依托开展工作,以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单位为一体化的联动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以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主导,以辅导员为依托的院系心理工作负责人为骨干,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以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具体工作如下:

(一)学校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7)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帮扶技巧培训。组织各班级心理委员学习疫情心理防护知识,学会识别同学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引导他们主动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教会与抗击疫情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方法,帮助同学理性对待当前疫情,避免产生恐慌情绪及其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各二级学院及辅导员:

(4)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各二级学院需开展为期一周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可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持续深化“生活观、生命观、生态观”教育为主线的“三生”教育。

(5)活动结束后各二级学院心理工作负责人收集活动方案、图片及总结并报送至学校心理中心。

(三)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信息员:

(1)及时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及同寝室室友返校后的心理状况;

(2)做好朋辈帮扶、危机识别和抗疫知识、心理调适方法的普及和活动宣传工作;

(3)全方位保障学生返校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4)对班级或宿舍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向辅导员及心理中心反馈,避免恶性的事件的发生。

学校师生心理疏导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师生健康发展,预防和减少师生心理危机事的发生,经研究,特就进一步加强全镇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成立xx镇中心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xxx任组长,xx任副组长,xx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朱安阳同志兼任主任,朱琼丽同志任全镇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统筹人,xxx、各片校小学教务处主任、各本部政教处主任任成员。该办公室全面负责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

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幸福人生的首要条,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中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更是当前教育的重点所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与教师双主体的充分发展,为学生成长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一)总体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和心境障碍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悦纳自我、调节自我、健康发展。

(二)分学段教育内容。

小学低段(1—年级):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管理自我;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段(4—6年级):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升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了解自己,正确认识、勇敢面对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及情感需求,学会调节、控制情绪,抑制冲动行为;客观评价自己,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长有效沟通;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教师:让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重视改善教师人际关系,加强教师心理健康调节能力。

1、优化工作网络。各校校长、幼儿园园长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期开展两次以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大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常务副校长分管,政教处主任、小学片教务处主任主管,另配备2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均要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保障工作经费。各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场地保障,确保此项得到贯彻落实。建设好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配备好心理咨询记录卡、心理测量工具等。

4、做好常规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或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建立本学校心理帮扶学生库,主要帮扶学生为性格孤僻、家庭离异、家庭关系长期不和睦、身体有残疾、家庭经济困难、厌学、有异常举动等学生。

5、开展个别辅导。对于心理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工作者)要跟踪咨询、辅导,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对于心理有一般问题的学生,各校要及时有效、自行辅导,并预约心理咨询工作者访谈。20xx年4月底之前,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办公室对所中学所有的初三学生,进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做好工作考评。中心学校将对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专项督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内容。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我县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方面,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服务和管理能力严重滞后。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迫在眉睫。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会心理疏导,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要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古浪的重要内容,作为预测预警预防公共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各地要从深化健康古浪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重要意义,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履行促进群众心理健康责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为实现健康甘肃、平安甘肃做出积极贡献。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健康古浪、平安古浪建设战略部署,强化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培育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

——党政领导,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

——立足县情,循序渐进。从我县基本县情和实际出发,将满足群众需求与长远制度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分类指导,规范发展。坚持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三)基本目标。

第一阶段(20xx年—20xx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托幼机构、学校、社区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加快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全面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网格化管理和签约服务制度,网格化管理和签约服务率达95%,90%以上的肇事肇祸患者接受个案管理服务;三级医院均开设精神卫生科或心理咨询室,全县至少有一所医疗保健机构设有精神卫生科或心理咨询室,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第二阶段(20xx年—20xx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符合县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率显著下降,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势头得到缓解。

(一)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提高公民心理健康素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等,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宣传部门要创新宣传方式,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的同时,要广泛运用网络、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深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弘扬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文广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书刊、广播、电影电视、动漫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多种形式的文化影视影像作品,倡导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各类媒体在报道心理健康知识与相关事件中,要注重科学性、适度性和稳定性,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有意识地预防不良心态,保持内心平和。(县卫计局、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帮助公民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更好地进行人生选择,发展自身潜能,解决生活、学习、职业发展、婚姻、亲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促进和谐生活,提升幸福感。倡导大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贯穿终生,逐步消除公众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主动发现心理疾病患者,提供规范的心理疾病诊疗服务,减轻患者心理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县卫计局负责)。

(三)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递进、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将心理危机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定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和演练。依托综治办,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做好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开展有序、高效的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重视自杀预防。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依托各地心理援助专业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心理援助热线,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县卫计局牵头,县综治办、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一)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定期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各部门分别负责)。

(二)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关注和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要,保持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儿童感受到尊重和接纳。特殊教育机构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共青团等组织要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尤其要关心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为遭受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儿童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创伤干预。(县教育局牵头,县民政局、团县委、县残联、县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工委及有关部门尤其是老龄办、妇联、残联和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基层残疾人协会、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空巢、丧偶、失能、失智、留守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扩展老年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老年文体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在老年人生病住院、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及时关心看望。加强对孕产期、更年期等特定时期妇女的心理关怀,对遭受家庭暴力等心理创伤的妇女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加强对流动、留守妇女和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婚姻登记机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等积极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发挥残疾人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专职委员、助残社会组织作用,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残疾儿童家长、残疾人及其亲友提供心理疏导、康复经验交流等服务。通过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邻里守望”等群众性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帮助。护理院、养老机构、残疾人福利机构、康复机构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县民政局、县卫计局、省妇联、县残联、县老龄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特殊人群的歧视,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注重运用社会公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等,做好特殊人群社会心理预警、相关信息采集、重点摸排等工作,加强与特殊人群的沟通了解,及时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人文关怀和跟踪帮扶,筑牢预防违法犯罪的“社会心理防线”。综治、公安、司法、民政、卫计等部门要高度关注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要把社会情绪、社会心态等情况作为社会治安形势整体研判,动态监测的重点内容,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对有关问题提出整办建议,及时消除化解影响公共安全的矛盾纠纷,在服务管理中消除和减少群众的负面情绪,降低社会风险,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县综治办牵头,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卫计局、县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各级综治、公安、民政、司法、卫计、残联等单位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逐步提高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做好贫困患者的社会救助工作。探索“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康复模式,推进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县民政局与卫计部门配合,依托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1所以上基层康复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扶持社会组织,动员专业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志愿者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逐步实现居家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康复全覆盖。(县综治办、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县人社局、县卫计局、县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一)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依托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或计生办),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培养心理健康服务骨干队伍,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公安、司法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普遍设立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训练等服务。(各部门分别负责)。

(二)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基层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协调组织志愿者,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矫治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为贫困弱势群体和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确保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场地、有设施、有保障。(县综治办、县民政局、县卫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鼓励具有相应资质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通过购买社会心理机构的服务等形式,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要加大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县卫计局、县民政局、县工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卫计等部门要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每个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2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任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诊疗服务中加强人文关怀,普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各类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注重提高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其它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要建立多学科、中西医结合心理和躯体疾病联络会诊制度,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县妇计中心要为妇女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心理疾病的筛查与转诊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院相关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中医心理学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师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服务工作,在专业机构指导下,探索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评估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逐步将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纳入儿童保健服务。监管场所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被监管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提供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县卫计局牵头,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一)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部门要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医学、教育、康复、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要加强心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依托具有资质和良好声誉的医疗机构及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立实践督导体系。(县教育局牵头,县民政局、县卫计局、县科协配合)。

(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有序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的管理,允许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参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改进鉴定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员加强规范管理,并将其信息登记上网,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加强监督管理。卫生计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重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医疗机构引进临床与咨询心理、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加强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医务社会工作者等综合服务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各部门、各行业对所属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强培训、继续教育及规范管理,制定本部门本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定期进行考评。(县人社局牵头,县卫计局配合,各部门分别负责)。

(三)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岗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根据行业特点分类制定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要注重体现心理治疗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帮助专业人才实现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并热心大众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志愿服务。(县民政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卫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发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作用。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建立跨专业、跨部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心理卫生协会)作用,对各部门各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依托专家组和行业组织,制订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信息公开等工作制度,建立省级和区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信息管理体系,将相关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各类心理健康机构服务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建设一批心理健康服务示范单位。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心理卫生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行规行约和行业自律制度,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违规者惩戒和退出建议。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发挥心理健康相关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加强心理健康学术交流、培训、科学研究等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发展。(县卫计局牵头,县民政局、县科协等相关部门配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城关街道)党委(工委)、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卫生计生牵头、综治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各方积极配合的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推动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的工作格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部门各行业要做好本部门本行业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工作。卫生计生部门牵头心理健康服务相关工作,制订行业发展相关政策和服务规范,指导行业组织开展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及制度建设问题。综治机构做好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并将其纳入综治(平安建设)考评内容。宣传、文广部门负责协调新闻媒体、各类文化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价格政策。教育部门负责完善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健全各级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科技部门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完善系统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大警务任务前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组织开展被监管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相关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引导与管理城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财政部门加大心理健康服务投入并监督使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规范管理。工商部门对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机构,依有关主管部门提请,依法予以吊销营业执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中医医疗机构做好心理健康服务相关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办等组织负责职业人群和儿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管理,研究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问题,探索将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机构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快心理健康服务法制化建设。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精神卫生法》和《甘肃省精神卫生条例》,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制定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鼓励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综合试点,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不断改革创新,将实践探索得来的好经验好方法通过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政策等形式固化下来,为其他地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示范引导。(县卫计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四)强化基础保障。要积极落实基层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成本核算制度与标准规范。要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服务公益性事业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卫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行业监管。以规范心理健康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实行属地化管理,规范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心理卫生协会)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示范单位、实践基地建设和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对不符合行业规范,服务质量差,违反伦理的机构应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警告、责令整改,甚至吊销从业资格。(县卫计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六)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科学研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展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及应用。针对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点心理疾病,开展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研究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鼓励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实证研究,促进中医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发展。(县科技局牵头,县教育局、县卫计局、县科协等相关部门配合)。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龙渊街道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组长:叶俊。

副组长:xxx。

成员:xxx。

2、组建心理咨询团队。

组长:xxx。

成员:xxx。

以“定向结对”方式,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心理疏导关爱行动”;组建志愿者队伍并进行培训,建立服务“台账”;在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文体活动、亲情关爱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志愿服务,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具体如下:

(一)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思路。通过心理咨询有的放矢地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测评和干预专项工作,防止发生极端事件。

(二)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创新,对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强化监督考核,为有效的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鼓励协警、综治维稳等工作人员参加心理专业培训,邀请心理专家培训心理辅导员,提高心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为心理服务工作全面开展提供充分人才保障。二是设立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健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三级筛查治理、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实施专业治疗与服务。三是在部门、街道、村(社区)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体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并以宣传纸、黑板报、法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思想上敬畏法律、行动上践行法治的良好社会心理,实现社会心理和法治教育常态化。

(三)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街道、村(社区)全年工作中,统一部署、落实和考核。

(四)注重特殊人群心理干预和风险评估,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全力做好心理疏导、解压减负、科学引导等工作,努力把各种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奠定社会平安稳定坚实基础。

(五)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心理健康辅导、不良行为校正、亲情沟通交流、安全自护训练等方面的活动。

通过宣传、专家授课,志愿者服务等让活动内容扎实推进。在服务主体上,不仅仅是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还让民宗、妇联、教育、扶贫等部门参与进来,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部署,扩大了服务主体范围,特别是把心理疏导和关爱活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紧密结合,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为严格执行省、市、县各级要求,切实履行教育系统的自身职能职责,主动做好下一阶段疫情防控中的心理疏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县教育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安排和指导全县教育系统的心理疏导工作。局长冯廷权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张平良同志任副组长,成员有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校长,以及办公室、教育股、体卫艺股、教师管理股、教研室等股室负责人。段学农同志担任联络员。

结合疫情防控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对全县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疫情带来的心理恐慌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1.面向全县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开通和公布心理服务电话热线。县教育局热线电话为xxx。

2.分县教育局和乡镇学校两个层面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县教育局主要负责服务全县师生和学生家长,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主要服务本乡镇本学校的师生和学生家长。

3.在全县教育系统招募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志愿者团队,为需要心理疏导和干预的对象提供服务。目前,首批志愿者团队队员有刘卫星(杨柳镇中心学校)、张晶(长冲高中)、邓曼丽(实验中学)、李真(实验小学)、蒋爱春(温泉小学)等。

4.所有志愿者团队队员必须加强培训学习,通过自学、互学、参与湖北文明网推出的专题培训等途径,努力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

5.在心理疏导和干预的过程中,要有仁爱之心、责任之心、谨慎之心,工作要细致耐心,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不能简单粗暴敷衍应付,增强工作的专业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1.县教育局将于3月1日上午9:00组织召开专题碰头会,布置安排下一阶段的全县心理疏导工作。

2.全县心理疏导工作自20xx年3月3日上午8:30准时开始,参与志愿者团队队员按照教育局统一的值日安排表,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教育股410室)开展服务工作。下午5:00离岗。

3.各乡镇各学校比照此方案,指定本地本学校的实施方案,安排组织落实到位。各乡镇和县直学校的实施方案于3月1日下午4:00前上传到英山教育校长微信群。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1、为宣传我校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引导以良好、阳光、理智、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20xx年5月22日-5月26日。

1、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

2、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横幅、黑板报、广播、校园网络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利用班级主题班会课进行正能量宣传。

1、周一国旗下讲话:《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

讲话人:

2、周一班级主题班会:《珍爱自己》。

责任人:班主任。

3、校园广播:《525心理专题内容》。

责任班级:8.2班。

4、“525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展。

责任人:政教处。

5、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责任人:郝培凤、周波(集中咨询时间:5月22日--5月26日的大课间)。

6、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视频。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5·25是取自“我爱我”的谐音,意为关爱自我心理的成长和健康。长久以来,5月就被人们赋予了和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和激情。“心理健康行动日”活动就是要提倡学生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并由珍爱自己发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因为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乐观自信。因此,有必要以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行动日作为契机,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和开展一系列心理教育活动。我们选择5·25,就是要倡导每一位教育者、家长和学生都一起来关注心理健康;倡导这样一种生活理念“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只有爱自己,才能让别人更好地爱你”。让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活力、去体会真情的温暖、去享受健康的快乐!

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同时也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要内容,特开展本次心理健康活动日。本次活动以宣传心理学知识来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走近心理,亲近心理。通过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与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心身和谐健康成长。

快乐成长,从心开始。

5月25日(星期二)。

1、国旗下的讲话——关于“5.25心理健康活动日”

2、“5·25”活动系列宣传板报。

3、心理测验(七年级学生)。

4、开设橱窗“祈愿墙”(分发彩色便签纸,各年级段学生自由表达美好心愿——自己的心愿或是对九年级学生的美好祝愿)。

5、搜集并张贴励志、提示、警示等方面的心理宣传标语。

6、“快乐成长,从心开始”全校师生现场签名活动。

7、欣赏心理影片。

8、心理健康活动日总结反馈课。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优良心理品质,优化学生课。

外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系列活动(一):展板宣传。

时间:5月24日。

地点:食堂门口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及后期活动宣传。

资料及要求:

(1)、主要透过展板及传单的形式宣传(传单及展板将会提前两天准备好)展板资料包括52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来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传单资料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来历,另外再附一个小的心理测试(能够增加大家对本次活动的关注)。

(2)在食堂门口的宣传需要办公室的帮忙,我们会和办公室协商好,努力办好这次宣传。

(3)活动时要求统一着装(院服),需配备音响话筒。

系列活动(二):心理问卷调查。

时间:5月25日。

活动人员:大一、大二同学。

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所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为了让成为大学生的我们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能够更好的适应崭新的大学生活,能够在人际交往方面能有更好的认识,正确的适应大学的生活,特此举办了这次心理健康讲座,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心理才算是大学生应有的心理,以及什么样的心理才算真正的健康心理。

所有大一新生。

20xx年10月15日。

数学楼505教室。

邀请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室主任蒋湘祁主任,并开展一些对心理健康有意义的活动与小游戏。

1、要求各班召开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2、出海报对此次讲座进行宣传。

1、要求全体大一新生必须全部到场。

2、工作人员提前一小时布置会场。

3、安排人员维持现场秩序。

1、要求参与此次讲座的同学写一份心理总结。

2、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与讨论。

3、总结各位同学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4、帮助同学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疏导培训方案

通过训练,增强自信心。

一个人的不自信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如不敢向别人提要求,害怕遭到拒绝;面对任务退缩,担心自己完不成;讨好别人,不愿得罪别人,等等。不自信的人很少尝试自信的行为。行为训练对于克服不自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1.不自信的等级排定

教师出示令学生感到不自信的几种情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不自信的程度进行排列。(可以用ppt投影打出,也可以事先印在一张纸上,学生一人一份)(按最不自信做的到较自信的做的水平排序):

在马路上向陌生人问路。

你正在家里做作业,而且正做在兴头上,有同学打电话来聊天,想挂电话又不知如何开口。

看电影时,前排的人正好挡住了你的视线。

2.学生计划应对策略

在学生对上述几种情况排好等级后,请学生在旁边写出自己平时的反应,然后再写出自己认为较好的反应形式。如对于第七种情况,你会说:“对不起,叔叔(阿姨),能请您让我在您的位子边上搁一下我的书包吗?它实在太重了。”

3.分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项情况,交流自己的应对策略,并试着在组内练习自己的应对策略。

4.矫正与模仿

教师在学生活动的`时候,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作指导。

请做得较好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示。让反应不得法的学生模仿该学生的行为、语气及表情。

5.讨论

请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让自己感到不自信,应该如何应对。

6.辨别行为过激与行为自信。

教师可准备几个行为过激的例子与行为自信的例子,让学生加以辨别。

7.应用(泛化)

请学生举出在生活中其它让自己觉得没有自信的例子,并讨论应如何解决。

8.附:应对策略(对应于前七种情境)

(1)请问,去某某大街怎么走?您能说得详细些吗?我还不是很清楚。

(2)对不起,下次再陪你聊吧!我正赶着做作业呢。

(3)哎呀!我没钱,大概不能参加你们的活动了,或者我们换个地方玩,不过花钱要少一点。

(4)你把你的笔记给我看,我希望我们可以交换看,互相学习。

(5)先生,对不起,您这样坐正好挡住了我的视线。

(6)老师,请不要生气,我想告诉您事情是这样的……

(7)对不起,叔叔(阿姨),能请您让我在您的位子边上搁一下我的书包吗?它实在太重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