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冀教版数轴教案范文(19篇)

时间:2023-11-17 13:21:06 作者:温柔雨 优质冀教版数轴教案范文(19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具备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能够全面指导教学实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习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习,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习,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习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习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数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案

知识提要:在数学中,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为: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1.关于数轴,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d)。

a.一条直线。

b.有原点、正方向的一条直线。

c.有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d.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

数学教案数轴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同上.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小游戏:。

在一条直线上的同学站起来,我们规定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按老师发的数字口令回答"到"游戏前可先不加任何条件,游戏中发现问题,进行弥补.

总结游戏,明确用直线表示有理数的要求,提出数轴的概念和要求(教科书第11页).

三.动手动脑学用新知。

1.你能举出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温度计,测量尺,电视音量,量杯容量标志,血压计等).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问题1先给出情境,学生观察,思考,研究,表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满足的条件可以先不必明确,基本能明确就可以,在后面逐步明确.

游戏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数与点的对应关系,并知道要想在直线上表示数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数轴的正确画法和要求.

练习中注意纠正学生数轴画法的错误和点的表示错误.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

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

a.b.-4c.d.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材精读。

1.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的长度)一直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的量叫做。

我国从1949年到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2)x和y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在“人口统计数据”中:

时间和人口数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人口数是。

归纳: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模块二合作探究。

1.研究表明,当每公顷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模块三形成提升。

某电影院地面的一部分是扇形,座位按下列方式设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第5排、第6排各有多少个座位?

(3)第n排有多少个座位?请说明你的理由。

模块四小结反思。

一、本课知识。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y叫做。即先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后发生变化或者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叫做。

2.常量:。

二、我的困惑;。

引导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分数

答:这六个分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真分数,有15和23,其余的是假分数。

问:很好!那大家看看,真分数应该应画在哪个区间内,假分数呢?讲出你的理由来!

答:两个真分数应该在0到1之间,因为真分数小于1。而假分数应该在1的右边,因为假分数大于1。

问:再仔细观察四个假分数,还有什么特别的吗?

答1:66就是整数1,就画在数轴1的那个点上。答2:54化成带分数是,和都应该在1到2那个区间之中。答3:52是,应该在2到3的区间之中。

总结:看来我们在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时,应该先对要表示的数按照所处区间进行分类,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操作。(请学生上台把六个点表示出来)问:你认为哪些数比较容易表示出来?说说你的理由!

答1;我最先表示的就是66,因为66就是1。答2:52也好表示,在2到3这一段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从左往右数一份是就是12,加上前面的2就是52。

答3:我把1到2这一段平均分成二份,取一份,那个点就是,再把这一段平均分成四份,从1往右数一份的那个点就是54。答4:我认为54和这两个分数可以进行一次操作,把1到2那段平均分成4份,因为是在1的后面,所以54只要1后数一份就可以了,而可以这样考虑,把1到2这段里已经分好的四格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就是其中的两格,在1后面再取这样的两小格就是。

问:很好,那对于15和2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困难吗?

答1:分母5和3不是倍数关系,我们只能把0到1这一段平均分成15份,这样分比较麻烦。

答2:我认为5和3这两个数字并不大,进行两次操作也可以,15就是把0到1这一段平均分成5份,从0往右数过一份就可以了。而23就是把0到1平均分成3份,从左起数两份就是了。

总结:的确,当几个数在同一区间时,如果几个数的分母是倍数关系时,像54和,我们就可以把1到2平均分成4份,但如果几个分数的分母不是倍数关系,我们分得的份数既可以是两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进行两次操作来表示分数。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人教版

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数学数轴的课件教学,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

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数轴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教学设计示例。

数轴(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初中人教版数学数轴教案

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家乡的地图尝试画出自己家相对沙墩中学的位置,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平面问题可以简化为具体的直线问题来研究。

3、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对比学生所画图形与温度计的区别,学生会发现,温度计上有0刻度,0刻度以上为正数,0刻度以下为负数,那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来表示有理数呢?从而引出课题――数轴。

初一数学数轴教案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x+15)=-(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冀教版数轴说课稿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习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你认为站牌起什么作用?问题3。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习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轴教案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冀教版数轴说课稿

课文选自迟子建的散文《灯祭》,讲述了“我”对童年“灯”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追思。从朴实无华中透露出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之情,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处处感人至深。父女情深的场景就那么实实在在的重现于我们的面前。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1、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2、线索。

明线:灯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3、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二、教学目标:

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如何通过我们的学习,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呢?根据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的语言魅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以达到深入理解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愫。

3、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难点是体悟“灯祭”的含义。

三、设计理念。

设计本节课时,都围绕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中心展开,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依据学情、年段特点、课文特点等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以达到深入理解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愫;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父亲为女儿做灯的细致描写中会理解父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父亲为女儿做灯的细节就是父爱的一种表现,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爱蕴含在琐碎的细节中。又比如,学生在用“父亲的离去带走了____,带走了___,带走了___。”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女儿爱父亲、思念父亲有了更深的体会,一个深切的爱女儿的父亲形象会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语言。最后赏读有关亲情的,体会浓浓的亲情。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此基础上再阅读其他,或完成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的训练。

四、学情简介。

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应学习并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的语言魅力。

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父亲做灯送我”的层面上,对于中父亲想方设法满足女儿,为女儿做灯所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设计本课,同时也要学生用心体验亲情,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五、教学方法。

为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重点段落入手,通过默读、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能联系自己,启发学生思考,感悟亲情。

六、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爸爸妈妈你喜欢谁?

一、导入:

师:从刚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都非常爱自己的爸爸妈妈。那大家看这儿,画面上这些生活情景也一定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来看一看,(边配乐欣赏图片,教师边深情地描述)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伟岸的山,他那双温暖的大手,牵我走过每一个春秋,依偎在父亲的胸膛,是我最快乐的时光。父爱伴我成长,教我坚强,给我无穷的力量。有父亲在身旁,就是我的幸福天堂。

结:温馨的画面记录的是在父亲的呵护下,孩子是那么幸福快乐,深情的文字能更好的表达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在她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父亲,《灯祭》就是其中的一篇关于父亲的。

设计意图:我在授课时,开始的导入意在结合学生的自身经验创设情境,通过配乐照片欣赏及教师深情地描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二、细节描写条理清楚。

师:在这篇中,大家可能还记得,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出幻灯片:细节描写出“做灯”一段)。

1、提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写父亲做灯的过程的。

2、反馈:

师: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而且描写细腻,条理清楚。(出片:条理清楚)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说感受:

教师相机评价:

(1)不容易再说得具体点怎么不容易呢。

你说的非常好,既联系了内容,又说出了感受,很会读书。

(2)、很辛苦的确,一步一步地完成是要花费不少功夫。

(3)、爱女儿是的,用心体会,父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父亲为女儿做灯的细节就是父爱的一种表现。

(4)、想方设法满足女儿尽管玻璃瓶换了一次又一次,父亲总是不厌其烦,直到做出一盏让女儿满意的灯。

师结:(承上)条理清晰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女儿无言的爱。

(启下)其实中还有很多朴实的话语,蕴含着真挚的感情,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我引导学生从父亲为女儿做灯的细节描写入手,强调结合作者美好的回忆来感受父亲的内心中对女儿真挚的情感。感动着作者的感动,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学生说感受:(体会到父亲爱我,尽管做灯不容易,但总是尽量满足我。)。

师:女儿深深体会到了父亲的一番心意。融入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句子。

学生答。

师:大家都像他这样,自己读一读。

师:读书就是这样,要透过文字,抓住一些重点的词句去体会,你才能读出味道来。大家就像刚才这样,再读课文,细细品味,哪些语言让你产生共鸣,让你感动,让你体会到父女间的真挚情感?在文中划一划,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二)出片:再读课文,细细品味,哪些语言让你产生共鸣,让你感动,让你体会到父女间的真挚情感?在文中划一划,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重点品悟句子: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

师:父亲为女儿做灯已经成了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是女儿过年必不可少的,像是压岁钱一样,年年如此。

2、女儿提灯过年部分。

父亲对女儿的爱体现在细微之处,父亲的一言一行饱含着对女儿的爱。

3、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师:父亲送我的灯仅仅看起来美吗?

生答,体会出:

(1)女儿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炫耀,父亲做的灯给她带来无限的乐趣。

(2)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这盏灯像月亮一样使女儿感觉温暖、明亮。

师:所以女儿眼里父亲做的灯是最美的。作者这一段的描写也很美,大家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7自然段。

4、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这段是一个排比句式,一句比一句更深入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有盼头”、“有声有色”、“妖娆迷人”体现出作者对过年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幸福、有趣。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情感。

教师范读,学生自己体会读。指名学生读。

师:年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真好,亲人团聚,小孩更是会盼着过年。

父亲张罗过年,家里的年过得有声有色。如果有了父亲的灯,年就更有滋有味,格外美好。就因为比起其他孩子多了一盏不寻常的灯,她的过年生活多了一部分,也就多了一份美好,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向往。

5、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

师:没有了父亲家里的年变得怎样?

师:全家陷入了对亲人的怀念之中,女儿对父亲更是深深的怀念。

出幻灯片:父亲的离去带走了____,带走了___,带走了___。

师:饱含着对父亲的怀念,女儿说出了心中的愿望:——。

生读。

师:再也看不到父亲做灯的身影,熟悉的笑容,听不到父亲亲切的话语。生读。

师:让我们再共同感受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

6、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7、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体会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伤难过之情,失去父亲的种种遗憾。

师:能得到父亲做的灯是多么幸福的事,可女儿再也没有接受灯的福气了。元宵节女儿望着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为自己做的灯。

7、我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

8、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

9、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生:作者给父亲送灯来祭奠父亲。儿时父亲送女儿的那盏灯始终亮在女儿的心中,女儿深深地怀念父亲。

师指名读。

总结:无论是条理清楚的细节描写,还是朴实语言之中的真情流露,都让我们感动,爱是抽象的,往往通过一种形式来反映它,父亲爱女儿,为女儿做灯,女儿怀念父亲,送灯祭奠父亲。(板书:灯下点点儿)灯是传达父女之爱的载体,也是全文的线索。

一篇《灯祭》以她深情的文字,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快乐一起悲伤。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传递的是无法阻隔的亲情。

设计意图:每年得到父亲做的灯,女儿体会到父亲的爱,从而喜欢父亲做的灯,更深爱着父亲,以至于当时去父亲时内心无比悲痛,进而涌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给学生充足自由读的时间,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潜心细读领悟女儿对父亲的真挚亲情,去感悟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领悟人间的挚爱真情。

四、亲情链接。

师:读到这儿,也让我们想到了,亲情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下面,再让我们读几篇有关亲情的片段。

自由读一读,注意选择一些描写细致的地方,或者是情感表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体会细节描写《背影》,感悟文中作者真情流露《荷叶母亲》、《那里有你的父亲》、《爱的补丁》。

结语:我们的生命历程融进了亲情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组旋律,每一句叮咛,每一声欢笑,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足印…….

亲情是伟大的,我们感恩亲情。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去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幸福,去珍惜自己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五、课外实践:

师:爱读书的你,再读一读描写亲情的,推荐作品:迟子建的《白雪的墓园》、《不灭的家族》、《遥渡相思》、《重温草莓》等,相信你会更有感悟。

爱写作的你,拿起手中的笔,用朴实的语言把生活中爱的细节写下来,抒发出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赏读有关亲情的,体会浓浓的亲情。“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此基础上再阅读其他,或完成以“亲情”为主题的作文。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的训练。

冀教版数轴说课稿

《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1能力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3情感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冀教版数轴说课稿

《海滩上》一课是冀教版第二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从《祖国多么广大》,《小帆船》到《我爱大山我爱家》,再到《海滩上》,贯穿始终的就是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的美好情感。选文内容和情感在整体上是由远及近的一种把握,从大处着眼,于小处入手,再由小见大地以每一课所选取的不同生活区域作为侧重点,关照整个单元。使学生通过生活实际中的某个具体情境去了解祖国的美好,感受在这么美好的家园中生活是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海滩上》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诗,句式整齐,合辙压韵,语言生动流畅,意境优美。

我想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美景可能会在记忆中变得模糊不清,但可以永远深藏我们心中一辈子的却是那份浓浓的深深的美好情感。是那可爱的故乡,美丽的家园,和那神奇大自然无私给予我们的快乐与幸福。也许这才是此文真正打动我的原因。景美,情更美。我想无论人到中年或是暮年,都会对童年的时光产生无限的怀念与眷恋,所以我们常常情不自禁的感叹“金色的童年”。

就让我们和孩子带着对童年时光那美丽的回忆和无限的憧憬,一起漫步在金色的海滩上吧!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以读为本,让孩子在诵读中受到语言美、自然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孩子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其快乐,又在感受中进一步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再充实感受。贯穿全课的情感主线就是快乐!快乐!再快乐——读快乐,谈快乐,寻找快乐,分享快乐。

下面我就海滩上一课谈谈我的设计和理解。

一、首先激发孩子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师以和蔼的语气先和孩子交谈。

孩子们,上次语文课我们一起爬上了大山,令我们心旷神怡,山里的孩子心爱着山,山里有我们的好家园。那么今天你们又想去哪了?(好吧)这次就先让我们一起下海好吗?脱下鞋子,光着脚丫,一同体验一下踩在松松软软的海滩上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抓住孩子年龄小、爱玩的特点,让他觉得这节课又要去游玩了,精神先愉悦、轻松起来,增强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范读,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氛围、情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

1、范读全文。

2、孩子们,如果你现在就来到了海滩上,最想干的是什么?(让孩子仿佛置身在海边,能使孩子畅所欲言,谈真实想法,把这种对快乐的渴望得以释放。紧扣孩子的情绪,让这种感觉保持住,并沉醉其中,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受,有谈的欲望、冲动,与生活拉近距离——如:去海滩上捡贝壳;在海滩上追跑着玩;坐在海滩上看大海、轮船、海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吹海风……)。

哎呦,看来大海真是会给我们带来无比的快乐啊!那就带着你的这份好心情去仔细读课文,看谁能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熟悉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检查课文读的情况。

1)带拼音,指名分段读。(主要纠正字音,关照差生)。

2)去拼音,自告奋勇读,(分段读,评价读得是否熟练、通顺。给中等生创造机会,并让孩子们提出建议怎么读出快乐)。

3)试着有感情地读,让好孩子展示。(师鼓励孩子们肯定都会像这些同学一样有感情,甚至会超过他们。只要你脑子里想象着海滩美景,心里体会着在海滩上玩耍的快乐,就会把这篇课文读得很美很美。想试试吗?教师指导方法,培养孩子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习惯。)。

三、美读,体会优美的意境。这一环节包括两部分:景色的优美以及快乐情感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

1、先出示词卡“海滩”、“贝壳”,认读并贴到黑板上。请你想想:贝壳在海滩上和我们干什么?引出“藏”并识记“藏”字,然后想象在怎样的海滩有怎样的贝壳,它们和我们如何捉迷藏,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让孩子充分感受快乐。谁想给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评价指导。(让孩子想象海滩的美丽、贝壳的调皮、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从而读出快乐)。

2、喜欢这些小贝壳吗?为什么?展示一下孩子的画,出示贝壳图片,现在你们想做的是什么事?出示“捡”,认读并粘贴,出示课文第二句话,体会着自己捡贝壳时的心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个性。)。

3、你认为还会“捡”起大海哪些美丽的景色呢?(海螺、海草、海蟹、海鸟、海浪……)听《小螺号》,融入美景、乐情中,再来读,品味。孩子们,我们捡起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欣赏了那么美丽的景色,大海把这么美丽的景色当作礼物送给我们,此时你们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我捡哪捡哪,捡起大海美丽的景色!”)我们要送给大海些什么?出示“脚印”词卡,认读粘贴,让我们一起在沙滩上奔跑、追逐、欢笑吧。(打出图片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4、小结:是啊,我们把一串串可爱的脚印留给了海滩,也把我们的快乐留给大海,而我们则把童年的快乐永远地珍藏在了自己小小的心田。(粘贴认读“留”“走”)你一定也回忆起自己童年中许多快乐的往事。还有哪里给你带来过快乐呢?(拿照片、纪念品、画等给大家讲述。引发孩子从生活中寻找童年的快乐、分享童年的幸福。)。

冀教版数轴说课稿

小学生都喜欢吃,我有学生都喜爱的小食品薯片导入新课,出示一个完整的薯片塑料包,这么鼓鼓的塑料包里是不是装满了薯片,除了薯片里面还有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

二顺水推舟打好实验基础。

空气占据空间吗?下面我为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老师用水槽、水、杯子、白纸来为大家表演这个小魔术。我先把报纸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是他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让学生猜一猜纸团是干得还是湿的?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这时我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个小纸团,看看他到底有没有湿,通过用手摸小纸团,学生发现他是干的。“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从而说明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

三因势利导自己动手做实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当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紧接着我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让杯中的纸变湿?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纸变湿,水就得进入杯中,水要进入杯中,空气就的出来,那你有几种方法能让杯中的空气跑出来呢?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他们在小组中积极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法:有在杯底打眼的、有把杯子的底去掉的、有把杯口直接倾斜的、有用注射器抽出杯中空气的、还有的同学说不把杯子放到水槽底的。最后请一名代表把本组实验方案与全班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其他成员的成果。

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学生动手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1、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

2、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和实验材料。

3、填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结果:有气泡从水里跑出来,说明空气让出了杯子的空间,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纸团湿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进一步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往漏斗里倒水,发现水不能进到瓶子里。说明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把塞子松一松,水流进瓶子里去了。说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

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进一步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四、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扩展延伸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科学和。

生活结合的更紧密。

这一教学过程共分两步:

第一步比赛延伸,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看谁想得快,想的对,将会得到老师的小礼物。

(1)气球充气时为什么会变大?

(2)冬天为什么暖气片要放放水才能热?

第二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

用一个杯子到教室外去装一杯外面的空气进来。一定要确保这个杯子里空间是被教室外的空气完全占据。此活动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最后,我想用法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作为我的结束语:我们命定的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是每个明天,比今天走得更远。

数轴教案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

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4.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2.探索活动。

可以让学生对照“做一做”的几个步骤共同评价“板演”作业,形成对数轴的正确认识.。

3.例题教学。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在数轴上表示分数的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借助生活经验(温度的高低),引导学生探索:

边的点所表示的数”.。

“议一议”中的第2个问题,应组织学生认真操作,为得出上述结论增加感性认识.。

对于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学生比较陌生,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2.例题教学。

3.小结。

下一篇:华师大版七上2.2数轴(含答案)。

数轴教案

反思整改道德爱国近义词了防控工作安排李商隐小结申请书的对策周记测试题;员工手册辞职信黄庭坚章程了宣言复习方法的说明书党员请柬顺口溜优秀,开学启事的规范工作思路:我答辩状模板求职信规章我演讲稿创业项目采访。

数轴教案

负数的教学,它是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学习的面就广了,学生考虑问题就要全面、周到。在教学第一节课认识负数时,因为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很快知道正数和负数是表示两个相反的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第二课时教学正负数比较大小时,是先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然后借助数轴来比较数的大小。在教学的我采用了一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的,现将每一步的教学预设以及教学生成作如下陈述。

一、亲身经历,将生活事例抽象成数学模型。

首先,出示教材例3,小红和小明从大树出发,一个向东走了2米,记作+2米,另一个同学向西走了4米,记作-4米。你能将他们运动后的位置用一幅图表示出来吗?这一探究过程是一个有理有序的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加以辅导,首先我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来表示这一段路?(直线),然后我们又该确定什么呢?(大树的位置),师:大树的位置是两个同学出发前共同所在的位置,我们把它称作原点,那么确定原点以后,你认为那边的方向应该表示“东”,也就是正方向了?如何表示?(箭头);小明向东行走2千米,小红向西行走4米,又怎么表示呢?(小红在0的右边2格,小东在0的左边4格)师:每一格的长度应怎样呢?你觉得每一格要画多长呢?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格的长度要相等,画多长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师:这一格我们把它叫做一个单位,每一个单位的长度一样。

(评: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画数轴的方法和步骤,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画?)。

二、画龙点睛,教师揭示数轴的概念。

学生初次接触,一个陌生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尽量全面细致得明白概念的内涵。因此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在此郑重其事的揭示概念。通过前面的动手操作,学生亲身经历了将生活中的事例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师揭示: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就叫做数轴。并用板书加以梳理和强化。

(反思:很遗憾我在教学之前没有想到预设这一环节,这是夷陵区教研室的杨万英老师听了我的课后,提出的一个建设性的意见,我觉得专家的见地确实很专业,谢谢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教学中的不足。)。

三、展开想象,学生在头脑中将数形结合。

在揭示了数轴的概念以后,观察数轴,说一说向东行1米、2米、…..的位置在原点的什么方向?向西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小东向东走了5米在什么位置?小会向西走了10米,在什么位置?再观察+1.5米和-1.5米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的指引学生跟着老师在数轴上来回的“走”了几趟以后,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就会把数轴上的点与正数、负数对应起来。

(评: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来回的“走”,这些走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数轴上的数和数轴的形结合在一起的过程,闭上眼睛是引导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观察发现,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评:这一环节学生借助上节课学习的有关负数的知识,通过温度高低的比较,形成比较数的大小的直接经验,经验是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体现。)。

五、思考解题策略,渗透学习方法的教学。

当学生对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有了初步印象以后,下面是巩固练习比较数的大小,在比较之前,先让学生想一想,“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在此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可以将要比较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看哪一个数在左边,那个数在右边?左边的数始终比右边的数小;也可以根据我们自己总结的经验来判断,正数大于负数,0大于负数,两个负数比较,负号右边的数越大,这个负数反而小。学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1/3与—1/4这样的分数比较大小,很容易出错。因此先让学生凭借数轴来比较负数的大小,然后找出规律,总结出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评: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能授人以鱼,因此,学习方法的教学应该每一堂课中进行渗透。)。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课堂预设方面,注意考虑到了这样几点:一是力求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自己的直接经验;二是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从直观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然后又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三是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预设是一个方面,还要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实时调控,注意课堂生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