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精神(热门15篇)

时间:2023-12-16 10:51:22 作者:文锋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一篇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用心灵和文字创造出的美妙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相信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灵感和启发。

德国人的礼仪

德国曾是一个充斥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俗的国家,长期以来沿袭着相当严格、僵化的社交规矩和礼仪。最近二三十年来,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德国的社交礼仪和应酬规范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总的发展方向是趋于简化,破除了一部分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风格的陈规陋俗,给礼仪准则和社交形式注入了时代气息和自由风格。

社交应酬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更加注重内容:端庄大方、适度得体、礼貌文明以及真诚、洒脱、有人情味等直接展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举止风度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现代社会的礼仪准则显然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彬彬有礼与内在文明修养的一致性。

初次见面。

同其他国家一样,德国人初次见面时也须互致问候、通报姓名、互相握手。但应该注意的是:一、目光要友好地注视对方,不能东张西望;二、握手时要有点份量,以示真挚;三、如果许多人互相介绍,要按性别(女士优先)、年龄(长者为先)和职位(位高者优先)的习惯顺序一一握手、问候、介绍,防止同时伸手而出现交叉握手的情况;四、互相作介绍时不要加太多的头衔,只介绍姓名,最多加一个主要头衔(如教授、经理等);并要留心记别人的名字,以避免叫错姓名的尴尬局面。

熟人相遇。

熟人相遇或同事之间每天初次见面打招呼,除了问候、握手之外,有时太匆忙可省去握手,只问候“你好”、“嗨”等即可。

另外,还有两种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的方式:一、吻女宾的右手。这只是在比较正规隆重的场合(如高层次的招待会、大型宴会、音乐会)才可能见到的习俗,尤其在南德(以及奥地利)地区更为普遍;二、拥抱并相互亲吻脸颊。这只适用于亲朋好友和关系相当亲密的熟人之间,是德国人表达老朋友重逢时的喜悦心情的方式。

在我国熟人或好朋友见面常亲热地拍拍肩头、拉拉胳膊,这在德国很不习惯。因为只有长辈对晚辈才可以作拍肩摸头的亲昵动作。至于在公开场合中挽肩搭背、磨肩蹭肋地紧紧挨靠在一起是应绝对避免的。

礼貌用语。

在德国人的日常社会交往中,“您好”、“劳驾”、“请问”、“谢谢”、“再见”礼貌用语是必不可少的习惯用语。尤其是那些直接接触顾客的职员(如售货员、招待员、银行职员等),这类礼貌用语是总不离口,使用之娴熟,令人惊叹不已。

女士优先。

在德国的交际礼仪中,有几条专门为男士规定的与女性交往的注意事项。基本原则是尊重女性,这首先表现在一系列“女士优先”的礼仪习惯上。

比如:男士有义务帮女士穿、脱外衣;为女士开门并拉住门,请女士先行;下车时,男士也应主动为同行的女士开车门、并搀扶其下车;下楼梯时则由男士走在女士前边,起保护作用;在宴席餐桌旁,男士不仅应帮助女士移动座椅。而且在女士就坐前,不能先坐下;在公共场所见到女士提重物,男士应欣然相助;初次见面,通常也是由女士首先自报姓名、主动握手,改变称谓(由尊称过渡到友称),一般应由女士持主动权。

事先预约准时赴约。

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德国社会里,事先预约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准则。不论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访、约会、邀请吃饭、共同参加社交活动,还是正式的社会活动,必须事先预约时间,一般是电话或信函预约。

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访一位熟悉的德国同事,尽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绝不可贸然而至,而必须打电话约定一个会面的时间。任何不约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现代德国社会不仅被认为是不礼貌,而且还往往会吃闭门羹。接到邀请后,一般也要回电、回函致谢并确认。

与事事预约密不可分的是每个德国家庭、每个德国人都必备的记事日历本,这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备忘录。德国人已经养成了事事预约的程序化习惯,在这本小小记事本上,不仅记载着当天或近几天的活动安排,而且预先记录着本周甚至下几周的大大小小的约会、工作计划、社交活动等。

准时赴约是每个社会都重视的礼仪准则。准时并不是要求准到分、秒,而往往允许比预约的时间稍晚几分钟。但迟到或提前到达太多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德国人的见面礼仪

同其他国家一样,德国人初次见面时也须互致问候、通报姓名、互相握手。但应该注意的是:一、目光要友好地注视对方,不能东张西望;二、握手时要有点份量,以示真挚;三、如果许多人互相介绍,要按性别(女士优先)、年龄(长者为先)和职位(位高者优先)的习惯顺序一一握手、问候、介绍,防止同时伸手而出现交叉握手的情况;四、互相作介绍时不要加太多的头衔,只介绍姓名,最多加一个主要头衔(如教授、经理等);并要留心记别人的名字,以避免叫错姓名的尴尬局面。

熟人相遇或同事之间每天初次见面打招呼,除了问候、握手之外,有时太匆忙可省去握手,只问候“你好”、“嗨”等即可。

另外,还有两种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的方式:一、吻女宾的右手。这只是在比较正规隆重的场合(如高层次的招待会、大型宴会、音乐会)才可能见到的习俗,尤其在南德(以及奥地利)地区更为普遍;二、拥抱并相互亲吻脸颊。这只适用于亲朋好友和关系相当亲密的熟人之间,是德国人表达老朋友重逢时的喜悦心情的方式。

在我国熟人或好朋友见面常亲热地拍拍肩头、拉拉胳膊,这在德国很不习惯。因为只有长辈对晚辈才可以作拍肩摸头的亲昵动作。至于在公开场合中挽肩搭背、磨肩蹭肋地紧紧挨靠在一起是应绝对避免的。

在德国人的日常社会交往中,“您好”、“劳驾”、“请问”、“谢谢”、“再见”礼貌用语是必不可少的习惯用语。尤其是那些直接接触顾客的职员(如售货员、招待员、银行职员等),这类礼貌用语是总不离口,使用之娴熟,令人惊叹不已。

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德国社会里,事先预约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准则。不论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访、约会、邀请吃饭、共同参加社交活动,还是正式的社会活动,必须事先预约时间,一般是电话或信函预约。

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访一位熟悉的德国同事,尽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绝不可贸然而至,而必须打电话约定一个会面的时间。任何不约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现代德国社会不仅被认为是不礼貌,而且还往往会吃闭门羹。接到邀请后,一般也要回电、回函致谢并确认。

与事事预约密不可分的是每个德国家庭、每个德国人都必备的记事日历本,这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备忘录。德国人已经养成了事事预约的'程序化习惯,在这本小小记事本上,不仅记载着当天或近几天的活动安排,而且预先记录着本周甚至下几周的大大小小的约会、工作计划、社交活动等。

准时赴约是每个社会都重视的礼仪准则。准时并不是要求准到分、秒,而往往允许比预约的时间稍晚几分钟。但迟到或提前到达太多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尽管德国人的日常饮食不甚讲究,以吃饱肚子、简便省时为原则,但一遇宴请(不管是官方的、正式的、规模较大的,还是私人交往性质的、非正式的、小范围的),他们则表现出训练有素的饮食文明和就餐规矩。

这是因为德国家庭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进餐时的良好的举止谈吐,这是德国社会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人们都明白,餐桌旁的仪态风度是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文明修养的镜子。如果我们同德国人一同进餐,最基本的是要注意不要忘记,这不仅仅是吃一顿饭,而主要是在从事社交活动,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你的内在气质和修养的体现。因此应尽可能地按照主人的就餐规矩和礼仪去做,做到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端庄大方,体现出良好的文明修养和内在素质。

德国人十分重视餐桌旁的坐姿。按照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坐在餐桌旁始终应保持上身笔直,除了席间小歇(如相互交谈、抽烟——抽烟前必须征得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女宾的同意!),身体不能死靠在椅背上。两臂要尽量贴近身体,以免影响旁边的人。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部分放在桌面上。

吃东西时身体可以略略前倾,但头部应尽可能保持挺直,不能弯到盘子上面,应始终用叉子和汤匙将食物和汤送入口中。

在进餐过程中,吃相比坐相当然更加重要。刀叉不同的摆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刀叉并排平行地放在盘上表示已经吃饱、停止进餐,刀叉相交放在盘中意味着你只是稍事休息、还将继续用餐。餐刀只是用来切碎大块的食物,绝对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

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适当的小块(应以一口能吃下为宜,切忌叉起一大块一口一口从叉上咬着吃),但也不能把整块肉或鱼等全部切成小块然后一一叉食。

要用叉子叉住一边角、用刀切下,切一块吃一块。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个叉齿都送入口中。盘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满,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后再续添;应尽可能添多少吃多少,不要吃不了剩在盘子里,这不仅不礼貌,而且还会使女主人难堪(她会以为你不喜欢她精心烹制的饭菜)。

饮料也是如此,照德国人的习惯是喝光了杯子中的饮料之后再续添,不是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可以随时往杯子里添加。另外德国人没有“干杯”的习惯,互相敬酒碰杯时,没有必要一次喝光。

当嘴里含着食物时请不要开口讲话,即使有人向你提问也要等咀嚼完咽下后再回答(向你发问的人也会耐心等待)。

德国人称喝汤为“吃汤”,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的确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德国人从不把汤盘端起来“喝”,而是用汤匙一勺一勺舀起来送到嘴里“吃”(与使用刀叉吃食物时无大差别)。

德国人习惯勺尖先入口(手腕、汤匙和嘴基本构成90度角)。如果汤十分烫,不能用嘴去吹凉,而只能放慢速度让它自然冷却。

进餐时无论是喝汤还是吃东西,都不能发出怪溜声和巴嗒嘴的声音,还要尽可能避免餐具相互碰击发出过大的声响。在餐桌旁要抑制打嗝、连续不断地咳嗽或打喷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用手绢捂住嘴,并必须表示歉意)。肆无忌惮地剔牙、挖鼻孔、掏耳朵、抖腿、不停地扭动身体等小动作都有伤大雅,甚至往往被视作粗俗和缺少教养的表现。

对于一次精心准备的宴会,最重要的并不是“吃”和“喝”,而是通过大家共同进餐的形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因此,席间“闲谈”的作用倍显突出。

不仅在宴会开始之前要有一轮问候寒暄(主人致欢迎辞、祝酒辞,宾客致答谢辞、互致问候),而且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都应在谈笑风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对主人来说,最难堪的场面绝不是碰翻酒杯、刀叉落地一类小“事故”。而是面对一群一声不吭、“埋头”吃喝的“食客”。

参加宴会绝不仅仅是为了“一饱口福”,而首先是一个联络感情、增进了解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是展示一个人口才和风度修养的好机会。

但席间交谈也应注意内容和分寸,要以“中性”题裁为宜,不要涉及可能影响食欲或引起气氛紧张的内容,也要避免滔滔不绝地谈论专业问题。以免冷落其他客人。不要忘记的还有,席间应不时地说几句赞美饭菜可口,女主人烹调手艺高超的话,这不仅是对盛情好客的女主人的最好回谢,而且可使宴会始终保持在热情融洽的气氛之中。

德国曾是一个充斥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俗的国家,长期以来沿袭着相当严格、僵化的社交规矩和礼仪。最近二三十年来,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德国的社交礼仪和应酬规范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总的发展方向是趋于简化,破除了一部分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风格的陈规陋俗,给礼仪准则和社交形式注入了时代气息和自由风格。

社交应酬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更加注重内容:端庄大方、适度得体、礼貌文明以及真诚、洒脱、有人情味等直接展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举止风度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现代社会的礼仪准则显然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彬彬有礼与内在文明修养的一致性。

在德国的交际礼仪中,有几条专门为男士规定的与女性交往的注意事项。基本原则是尊重女性,这首先表现在一系列“女士优先”的礼仪习惯上。

比如:男士有义务帮女士穿、脱外衣;为女士开门并拉住门,请女士先行;下车时,男士也应主动为同行的女士开车门、并搀扶其下车;下楼梯时则由男士走在女士前边,起保护作用;在宴席餐桌旁,男士不仅应帮助女士移动座椅。而且在女士就坐前,不能先坐下;在公共场所见到女士提重物,男士应欣然相助;初次见面,通常也是由女士首先自报姓名、主动握手,改变称谓(由尊称过渡到友称),一般应由女士持主动权。

德国人的礼仪

尽管德国人的日常饮食不甚讲究,以吃饱肚子、简便省时为原则,但一遇宴请(不管是官方的、正式的、规模较大的,还是私人交往性质的、非正式的、小范围的),他们则表现出训练有素的饮食文明和就餐规矩。

这是因为德国家庭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进餐时的良好的举止谈吐,这是德国社会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人们都明白,餐桌旁的仪态风度是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文明修养的镜子。如果我们同德国人一同进餐,最基本的是要注意不要忘记,这不仅仅是吃一顿饭,而主要是在从事社交活动,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你的内在气质和修养的体现。因此应尽可能地按照主人的就餐规矩和礼仪去做,做到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端庄大方,体现出良好的文明修养和内在素质。

坐有坐相。

德国人十分重视餐桌旁的坐姿。按照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坐在餐桌旁始终应保持上身笔直,除了席间小歇(如相互交谈、抽烟——抽烟前必须征得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女宾的同意!),身体不能死靠在椅背上。两臂要尽量贴近身体,以免影响旁边的人。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部分放在桌面上。

吃东西时身体可以略略前倾,但头部应尽可能保持挺直,不能弯到盘子上面,应始终用叉子和汤匙将食物和汤送入口中。

吃有吃相。

在进餐过程中,吃相比坐相当然更加重要。刀叉不同的摆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刀叉并排平行地放在盘上表示已经吃饱、停止进餐,刀叉相交放在盘中意味着你只是稍事休息、还将继续用餐。餐刀只是用来切碎大块的食物,绝对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

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适当的小块(应以一口能吃下为宜,切忌叉起一大块一口一口从叉上咬着吃),但也不能把整块肉或鱼等全部切成小块然后一一叉食。

要用叉子叉住一边角、用刀切下,切一块吃一块。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个叉齿都送入口中。盘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满,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后再续添;应尽可能添多少吃多少,不要吃不了剩在盘子里,这不仅不礼貌,而且还会使女主人难堪(她会以为你不喜欢她精心烹制的饭菜)。

饮料也是如此,照德国人的习惯是喝光了杯子中的饮料之后再续添,不是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可以随时往杯子里添加。另外德国人没有“干杯”的习惯,互相敬酒碰杯时,没有必要一次喝光。

当嘴里含着食物时请不要开口讲话,即使有人向你提问也要等咀嚼完咽下后再回答(向你发问的人也会耐心等待)。

德国人称喝汤为“吃汤”,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的确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德国人从不把汤盘端起来“喝”,而是用汤匙一勺一勺舀起来送到嘴里“吃”(与使用刀叉吃食物时无大差别)。

德国人习惯勺尖先入口(手腕、汤匙和嘴基本构成90度角)。如果汤十分烫,不能用嘴去吹凉,而只能放慢速度让它自然冷却。

进餐时无论是喝汤还是吃东西,都不能发出怪溜声和巴嗒嘴的声音,还要尽可能避免餐具相互碰击发出过大的声响。在餐桌旁要抑制打嗝、连续不断地咳嗽或打喷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用手绢捂住嘴,并必须表示歉意)。肆无忌惮地剔牙、挖鼻孔、掏耳朵、抖腿、不停地扭动身体等小动作都有伤大雅,甚至往往被视作粗俗和缺少教养的表现。

吃饭是社交。

对于一次精心准备的宴会,最重要的并不是“吃”和“喝”,而是通过大家共同进餐的形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因此,席间“闲谈”的作用倍显突出。

不仅在宴会开始之前要有一轮问候寒暄(主人致欢迎辞、祝酒辞,宾客致答谢辞、互致问候),而且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都应在谈笑风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对主人来说,最难堪的场面绝不是碰翻酒杯、刀叉落地一类小“事故”。而是面对一群一声不吭、“埋头”吃喝的“食客”。

参加宴会绝不仅仅是为了“一饱口福”,而首先是一个联络感情、增进了解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是展示一个人口才和风度修养的好机会。

但席间交谈也应注意内容和分寸,要以“中性”题裁为宜,不要涉及可能影响食欲或引起气氛紧张的内容,也要避免滔滔不绝地谈论专业问题。以免冷落其他客人。不要忘记的还有,席间应不时地说几句赞美饭菜可口,女主人烹调手艺高超的话,这不仅是对盛情好客的女主人的最好回谢,而且可使宴会始终保持在热情融洽的气氛之中。

德国人的饮食习惯

早餐:

大多数餐厅都提供早餐服务,主食有面包、肉类、蔬菜还有新鲜的水果,品种丰富,注重营养搭配。面包的种类都分得很细,有燕麦的、白面的、杂粮的,可以自己搭配杂粮、牛油、奶酪等。家庭的早餐桌上,常常有采用藤子或是竹篾编织的小筐,里面放着各种不同的面包。常见的类型有乡村式面包、烤面包和小圆面包等,南部德国还流行面包圈。其中小圆面包据说就有不同的150多种,并且特别讲究吃新鲜的。

午餐:

德国的午餐一般多在单位食堂或快餐馆就餐,是名副其实的快餐,如一个由土豆、沙拉生菜和几块肉组成的拼盘,外加一杯饮料。在有家庭主妇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较简单。如一块熟肉、肉饼配煮菜和面包,或炖牛肉配米饭和生菜,再简单的就像中国的打卤面一样,用肉汁拌意大利面条,饭后喝一杯咖啡或吃一个冰淇淋。德国人简化午餐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节省时间。

supper:。

与午餐差不多,因为下班的愉悦心情,有些喜欢加上一杯纯正的德国黑啤酒。如果你与德国朋友一起吃饭,不必担心自己不胜酒力,因为德国人可没有劝酒的爱好,你不愿品尝啤酒的话,他们绝对会尊重你的做法。

德国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内容是很丰盛的:一盘肉食的拼盘;鲜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萝卜、西红柿、黄瓜;新鲜的水果,如葡萄、樱桃。有的家庭主妇还摆出各种风味的干酪,主食是面包。晚餐时间比较宽裕,德国人喜欢全家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

下午茶: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德国人习惯在下午四五点钟“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块蛋糕或几块饼干。中上层家庭喜欢在此时邀请朋友来家里品茗聊天。在这样的聚会上,客人可以品尝到饮誉四海的德国糕点(德国的女士一般都练就一手烤制点心的手艺)。不过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午后清闲的享受也只有在周末、假期或休假时才有可能。

火腿与香肠:

德国的火腿种类繁多,主要有腌的、煮的、醺的三大类,颜色也自浅粉红到深褐色都有。相较于乳酪而言,火腿就好接受得多了,而且其中有几种口味丝毫不输中国的香肠,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在中国似乎习惯把火腿片煎了再吃,其实这是美式吃法,德国的火腿全都是加工好,直接可以配在面包里吃,不需要再经过处理,相当方便。和面包及乳酪一样,火腿也有各式各样的名字,比较大众化的味道,比如koehschinken,salami,leberwurst等。

德国的香肠也是在欧洲非常著名的。烤香肠是德国人偏爱的食物,用面包夹香肠是他们日常喜欢的美食之一。

烤猪手:

德国最有名的菜肴当属德国猪肘了。到了德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咬着肘子肉,喝着啤酒,就是正宗的德国风情。

德国猪肘子,也叫德国猪脚、猪手、咸猪手(北德eisbein,南德schweinshaxe)。除了名字之外,猪肘子在德国南、北部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北部的柏林地区的猪肘子是煮熟的,肘子肉呈粉红色,近似于我们国内的白煮肉,南部巴伐利亚地区则是运用烧烤的方式烤猪肘,外皮金黄色,外酥里嫩。

然而除了这两样以外,德国还有很多我们并不常听说过的美食。

啤酒:

德国人对啤酒非常热爱。德国啤酒种类和品种也很繁复,被分为20多个种类、1500多个品种。由于酿酒配方和贮藏时间的控制巧妙,德国的`啤酒酿制在世界上也达到了先进的水平。啤酒配香肠、猪肘是最经典搭配。在德国喝啤酒最厉害的当数巴伐利亚人。巴伐利亚洲拥有1052家啤酒厂,为德国最多,其首府慕尼黑市的10月啤酒节可称得上是一个誉满全球的节日。在饮酒习惯上,德国北方人喜欢饮熟啤酒,而南方人则偏爱小麦啤酒、淡啤酒、黑啤酒和无苦味的啤酒。大致上德国啤酒可以分为白啤酒(也叫小麦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和无酒精啤酒六大类。

面包:

德国人认为面包是营养丰富,是最利于健康的天然食品,吃香肠必有面包与其相配。在面包的生产方面德国也可称得上是质量和数量的世界冠军。德国是世界上面包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人每年超过80公斤。德国面包的历史已经超过800年,许多面包品种甚至传承数百年。德国面包种类也很多,据说超过400种。几乎每个城镇乡村,都拥有自己独有的面包和面包房。

德国面包一向给人其貌不扬但口感厚实、品质可靠的印象。不同于一般面包的“面粉+水+酵母”组合,大部分德国面包以小麦面粉和黑麦面粉混合为基础,还常常会加入燕麦、大麦、果仁等粗纤维配料,因此相当健康。德国面包大都很有咬劲,牙齿好的人才能品尝出其中的味道。

中考作文:德国人的精神

一谈到德国或者德国人,我们可能会想到很多,除了大师辈出之外,德国工业的发达和德国人的严谨恐怕常被想起或提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趣或者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我眼里,德国人还挺矛盾,比如:“大小”、“粗细”、“冷热”、“穷富”等。

因为地理环境和人种的缘故,德国人大多天生高大魁伟,日尔曼男性一米八以上很常见,一些女性也很高挑,但是,德国人对空间的概念却十分节俭,有时候到了“小气”的程度。在德国最大的法兰克福机场,为了方便乘客,甚至跟火车站毗邻设计,方便德国全国甚至西欧乘客的往来。机场的办理口多达上千,但是,每一个办理口都很“迷你”,称重、传送带都按照统一标准设计,超大号的箱子只要侧身放置,基本都可以满足乘客托运的要求。无形中既节约了空间,又规范了登机程序,还对乘客的排队做出了限制——仅限一人依次办理。同时,登机口也比较袖珍,基本可以满足80%乘客的座位需求。不仅如此,德国的建筑特别是住宅的高度也没有想象中的高,一般在2.4-2.8米。问起来,才知道高空间虽然“敞亮”,但无形中浪费了很多资源。并且,德国冬天天气寒冷,稍微紧凑一些,也能使人感到温暖。

德国人尽管粗犷,但设计制造上,“madeingerman(德国制造)”却鼎鼎大名。先不提传统的制造业巨头,或者百年来一直在火车模型生产制造上的隐形冠军,单房屋装修一件事,就很耐人寻味。德国街头一些老旧房屋必须维护整修,工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虽然时间战线很长,但德国品质确实令人仰慕。要知道,这里的楼房一般都可以使用200-300年之久。法兰克福机场安检两端各设有一个宽广的分拣台,可供4-6名乘客同时装取自己的随身行李。而盛装行李则设有标准型号的安全篮,在传送带上来来回回。装置虽然简单,但安全、快捷、规范,可见德国人的严谨细致。

德国冬季并不寒冷,美中不足的就是缺乏日照。长期缺乏日照,人的情绪便容易低落。据说,不少德国人在冬季容易患上忧郁症。因此,德国的很多建筑外墙都经过了色彩的精心修饰,红、黄、蓝、橙、紫等暖色调和艳色调占了绝大多数。不仅如此,许多商家“夜不闭户”,24小时橱窗灯光闪耀,增加了热闹和喜庆的氛围。不少德国人很热心,路上遇见会主动招呼,面带笑容。一次我两手拎着行李上楼梯,竟有一位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主动过来问我是否需要帮助。

德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现在的很多州已经提前进入后资本主义社会,甚至前社会主义时代。不少德国人都充分享受着国家全面、优良的福利待遇。尽管如此,这一欧洲富国依然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德国所有的垃圾都实行分类处理,一般生活垃圾是一类,塑料制品是一类。而且塑料瓶之类都可以去定点废品站回收处理,完全自助,按个数和“个头”收费。据说,一般一个易拉罐1-2毛不等。这个价位,5-1o个易拉罐就可以换得一张车票了,所以一般家庭都有这样积少成多的习惯。法兰克福机场的登机口只设置一个检票员,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看着“一字长蛇阵”的队伍,虽然感觉服务有些“憋屈”,但却很实用:低碳、环保、规矩。不知不觉,我也逐渐欣赏起法兰克福机场这种“精打细算”的气质了。

德国人的礼仪

尽管德国人的日常饮食不甚讲究,以吃饱肚子、简便省时为原则,但一遇宴请(不管是官方的、正式的、规模较大的,还是私人交往性质的、非正式的、小范围的),他们则表现出训练有素的饮食文明和就餐规矩。

这是因为德国家庭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进餐时的良好的举止谈吐,这是德国社会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人们都明白,餐桌旁的仪态风度是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文明修养的镜子。如果我们同德国人一同进餐,最基本的是要注意不要忘记,这不仅仅是吃一顿饭,而主要是在从事社交活动,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你的内在气质和修养的体现。因此应尽可能地按照主人的就餐规矩和礼仪去做,做到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端庄大方,体现出良好的文明修养和内在素质。

坐有坐相。

德国人十分重视餐桌旁的坐姿。按照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坐在餐桌旁始终应保持上身笔直,除了席间小歇(如相互交谈、抽烟——抽烟前必须征得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女宾的同意!),身体不能死靠在椅背上。两臂要尽量贴近身体,以免影响旁边的人。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部分放在桌面上。

吃东西时身体可以略略前倾,但头部应尽可能保持挺直,不能弯到盘子上面,应始终用叉子和汤匙将食物和汤送入口中。

吃有吃相。

在进餐过程中,吃相比坐相当然更加重要。刀叉不同的摆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刀叉并排平行地放在盘上表示已经吃饱、停止进餐,刀叉相交放在盘中意味着你只是稍事休息、还将继续用餐。餐刀只是用来切碎大块的食物,绝对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

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适当的小块(应以一口能吃下为宜,切忌叉起一大块一口一口从叉上咬着吃),但也不能把整块肉或鱼等全部切成小块然后一一叉食。

要用叉子叉住一边角、用刀切下,切一块吃一块。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个叉齿都送入口中。盘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满,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后再续添;应尽可能添多少吃多少,不要吃不了剩在盘子里,这不仅不礼貌,而且还会使女主人难堪(她会以为你不喜欢她精心烹制的饭菜)。

饮料也是如此,照德国人的习惯是喝光了杯子中的饮料之后再续添,不是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可以随时往杯子里添加。另外德国人没有“干杯”的习惯,互相敬酒碰杯时,没有必要一次喝光。

当嘴里含着食物时请不要开口讲话,即使有人向你提问也要等咀嚼完咽下后再回答(向你发问的人也会耐心等待)。

德国人称喝汤为“吃汤”,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的确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德国人从不把汤盘端起来“喝”,而是用汤匙一勺一勺舀起来送到嘴里“吃”(与使用刀叉吃食物时无大差别)。

德国人习惯勺尖先入口(手腕、汤匙和嘴基本构成90度角)。如果汤十分烫,不能用嘴去吹凉,而只能放慢速度让它自然冷却。

进餐时无论是喝汤还是吃东西,都不能发出怪溜声和巴嗒嘴的声音,还要尽可能避免餐具相互碰击发出过大的声响。在餐桌旁要抑制打嗝、连续不断地咳嗽或打喷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用手绢捂住嘴,并必须表示歉意)。肆无忌惮地剔牙、挖鼻孔、掏耳朵、抖腿、不停地扭动身体等小动作都有伤大雅,甚至往往被视作粗俗和缺少教养的表现。

吃饭是社交。

对于一次精心准备的宴会,最重要的并不是“吃”和“喝”,而是通过大家共同进餐的形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因此,席间“闲谈”的作用倍显突出。

不仅在宴会开始之前要有一轮问候寒暄(主人致欢迎辞、祝酒辞,宾客致答谢辞、互致问候),而且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都应在谈笑风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对主人来说,最难堪的场面绝不是碰翻酒杯、刀叉落地一类小“事故”。而是面对一群一声不吭、“埋头”吃喝的“食客”。

参加宴会绝不仅仅是为了“一饱口福”,而首先是一个联络感情、增进了解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是展示一个人口才和风度修养的好机会。

但席间交谈也应注意内容和分寸,要以“中性”题裁为宜,不要涉及可能影响食欲或引起气氛紧张的内容,也要避免滔滔不绝地谈论专业问题。以免冷落其他客人。不要忘记的还有,席间应不时地说几句赞美饭菜可口,女主人烹调手艺高超的话,这不仅是对盛情好客的女主人的最好回谢,而且可使宴会始终保持在热情融洽的气氛之中。

德国曾是一个充斥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俗的国家,长期以来沿袭着相当严格、僵化的社交规矩和礼仪。最近二三十年来,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德国的社交礼仪和应酬规范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总的发展方向是趋于简化,破除了一部分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风格的陈规陋俗,给礼仪准则和社交形式注入了时代气息和自由风格。

社交应酬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更加注重内容:端庄大方、适度得体、礼貌文明以及真诚、洒脱、有人情味等直接展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举止风度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现代社会的礼仪准则显然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彬彬有礼与内在文明修养的一致性。

初次见面。

同其他国家一样,德国人初次见面时也须互致问候、通报姓名、互相握手。但应该注意的是:一、目光要友好地注视对方,不能东张西望;二、握手时要有点份量,以示真挚;三、如果许多人互相介绍,要按性别(女士优先)、年龄(长者为先)和职位(位高者优先)的习惯顺序一一握手、问候、介绍,防止同时伸手而出现交叉握手的情况;四、互相作介绍时不要加太多的头衔,只介绍姓名,最多加一个主要头衔(如教授、经理等);并要留心记别人的名字,以避免叫错姓名的尴尬局面。

熟人相遇。

熟人相遇或同事之间每天初次见面打招呼,除了问候、握手之外,有时太匆忙可省去握手,只问候“你好”、“嗨”等即可。

另外,还有两种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的方式:一、吻女宾的右手。这只是在比较正规隆重的场合(如高层次的招待会、大型宴会、音乐会)才可能见到的习俗,尤其在南德(以及奥地利)地区更为普遍;二、拥抱并相互亲吻脸颊。这只适用于亲朋好友和关系相当亲密的熟人之间,是德国人表达老朋友重逢时的喜悦心情的方式。

在我国熟人或好朋友见面常亲热地拍拍肩头、拉拉胳膊,这在德国很不习惯。因为只有长辈对晚辈才可以作拍肩摸头的亲昵动作。至于在公开场合中挽肩搭背、磨肩蹭肋地紧紧挨靠在一起是应绝对避免的。

礼貌用语。

在德国人的日常社会交往中,“您好”、“劳驾”、“请问”、“谢谢”、“再见”礼貌用语是必不可少的习惯用语。尤其是那些直接接触顾客的职员(如售货员、招待员、银行职员等),这类礼貌用语是总不离口,使用之娴熟,令人惊叹不已。

女士优先。

在德国的交际礼仪中,有几条专门为男士规定的与女性交往的注意事项。基本原则是尊重女性,这首先表现在一系列“女士优先”的礼仪习惯上。

比如:男士有义务帮女士穿、脱外衣;为女士开门并拉住门,请女士先行;下车时,男士也应主动为同行的'女士开车门、并搀扶其下车;下楼梯时则由男士走在女士前边,起保护作用;在宴席餐桌旁,男士不仅应帮助女士移动座椅。而且在女士就坐前,不能先坐下;在公共场所见到女士提重物,男士应欣然相助;初次见面,通常也是由女士首先自报姓名、主动握手,改变称谓(由尊称过渡到友称),一般应由女士持主动权。

事先预约准时赴约。

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德国社会里,事先预约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准则。不论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访、约会、邀请吃饭、共同参加社交活动,还是正式的社会活动,必须事先预约时间,一般是电话或信函预约。

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访一位熟悉的德国同事,尽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绝不可贸然而至,而必须打电话约定一个会面的时间。任何不约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现代德国社会不仅被认为是不礼貌,而且还往往会吃闭门羹。接到邀请后,一般也要回电、回函致谢并确认。

与事事预约密不可分的是每个德国家庭、每个德国人都必备的记事日历本,这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备忘录。德国人已经养成了事事预约的程序化习惯,在这本小小记事本上,不仅记载着当天或近几天的活动安排,而且预先记录着本周甚至下几周的大大小小的约会、工作计划、社交活动等。

准时赴约是每个社会都重视的礼仪准则。准时并不是要求准到分、秒,而往往允许比预约的时间稍晚几分钟。但迟到或提前到达太多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留学德国看看德国人的一日三餐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十分恼怒,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

德国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具有勤劳整洁的生活习惯,一般人家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德国的家庭主妇爱洁成癖,她们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后,便换上工作服,开始一天最有意义的工作:清洁宅院。她们会跪在地上,将每一个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请清洁工和花匠帮忙,主妇们也往往跟班劳动,直干到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方心满意足。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美观、清洁的家,这是每一个德自主妇的最大愿望。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走在德国的乡村、城镇,美丽的花园小别墅随处可见。德国人对住房的要求极高,拥有一套单独宅院的住房是普通德国人毕生奋斗的理想。人们平日辛勤工作,积攒钱盖房,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营造一处宽敞、体面、舒适的住房被视为人生完美充实的标志。德国人勤奋工作、埋头苦干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受雇于人的职员身上,就是高级官员和大企业家也不例外。德国式严格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也决定了他们和散漫作风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国教师对德国进行长期观察后,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对美德儿童作了这样的比较:在一个雨过天晴、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国小姑娘会被明媚的阳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会儿再读书;而一位德国小姑娘则会在做完作业之后,再出去玩。先工作,后娱乐,这就是德国教育。人们只有在辛勤劳动之后,才有权力享受生活。

在德国留学德国人的家庭教育样的

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说了一件让他感触最深的小事:在德国过马路,人们绝对是按人行横道上红绿灯的指示行事的,因此,当有一天傍晚,我在莱比锡火车站发现两个当地的年轻人违章过马路时,竟‘如获至宝’地说给我的德国陪同中文名字裴海丽小姐听。 我的今天,完全是父母给我的家教造成的。里求说。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样。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听听德国人怎么看待父母的`榜样的力量的。

特斯,北大哲学系的大三学生,来自德国frankfurt。今年24岁的特斯成绩优秀。我的父母自小就让我作决定,他们总是告诉我说,我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选择一边读书一般学习音乐,也可以选择去做运动员,反正我的人生是我自己决定的,他们只给我指导意见。可是他们却在有意无意之中向我灌输责任感的重要性,他们在要求我自己作决定的同时也要求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他们也会为他们的行为负责。妈妈在面包房里工作,每天都在家里把黑面包发酵,这么多年一直都很敬业,也从来不会沾面包房的小便宜。

而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说了一件让他感触最深的小事:在德国过马路,人们绝对是按人行横道上红绿灯的指示行事的,因此,当有一天傍晚,我在莱比锡火车站发现两个当地的年轻人违章过马路时,竟‘如获至宝’地说给我的德国陪同中文名字裴海丽小姐听。当时人行横道的红灯亮了,尽管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但人们都站在原地不动,只有那两个人犹豫了一下便跑了过去。我甚至有点兴灾乐祸地对裴海丽说:你看,德国也有行人过马路不守规矩。然而,她的回答足足让我回味了好半天:其实,我有时候也会这样做的,如果当时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的话。不过,在一种情况下我是绝对不会违章过马路的,不管当时有没有车,这就是当我的身边站着孩子的时候。发人深省。

德国慕尼黑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w e 冯纳斯基斯教授来中国参加经验交流会时说:我参观过中国的幼儿园、学校,父母出许多钱让孩子上那么好的学校,真羡慕这里的孩子。但是,中国的父母大多以为孩子上了学,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其实不然,在孩子长大成人前,父母必须在家庭教育上花大力气。冯纳教授指出,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家庭教育对孩子,尤其是未成年孩子如此重要,家庭的教育氛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中国的父母在对孩子寄托重大期望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庭中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这才是长远之计。特斯说。

德国人的礼仪

德国人对礼节非常重视,握手要用右手,与德国人握手时要坦然地注视对方,握手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次数应该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稍大一些。如果对方身份高,须得他先伸手,再伸手相握。对方多半为你穿、脱外套,不妨接受,再说声“谢谢”(danke)。有机会,也替他或其他人穿脱外套。握手时要友好注视对方注意听清和说清对方姓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和关系密切。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在德国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男士帮女士开轿车门、挂衣服、让座位等,女士对此只需说声“谢谢”,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

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或久别重逢的朋友相见,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德国人在交往中重视称呼,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不快。一般情况下,称呼对方多半多用“先生”、“女士”。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大都也行。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可以以“您”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特别尊重,说声“谢谢”,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

德国人两人相遇,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会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

穿着打扮方面,德国人倾向庄重、朴素、整洁。一般情况下,德国人衣着较为简朴,男士大多爱穿西装、夹克,并喜欢戴呢帽;妇女们大多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图案淡雅的长裙。

言谈禁忌。

在德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面貌甚至个人收入,除关系极亲密的人以外,别人是绝不得提出这类问题的,尤其对女性更得十分注意。

德国人的东西,再喜欢,也不要问价格。

遇到德国人生病,除伤风感冒或外伤等常见的病外,不要问及他们的病因及病情。

社交禁忌。

在德国访友时,切不可搞“突然袭击式”的登门拜访,必须事先约定,而且要准时。在德国如果受到邀请,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定要问清楚是否有吃的东西。

如果只是去喝酒的话,那就应该事先吃饭;如果是被邀请吃饭的话,一定要空着肚子去。德国人热情好客,在德国人家做客,如果盘子里还剩下东西会被视为不礼貌。应邀到德国人家中做客,千万别带葡萄酒去。威士忌酒可以作礼物。

按照德国送礼的习俗,不宜选择刀、剑、剪、餐刀、餐叉。若送剑或者餐具当作礼物,则请对方回一个硬币给你,表示以免所送的礼物伤害你们之间的友谊。德国人对礼品的包装纸很讲究,但忌用白色、黑色或咖啡色的包装纸装礼品,更不要使用丝带作外包装。

在德国,送一束包好的花是不礼貌的;送女主人鲜花必须要单数。

德国人不喜欢赠送贵重的礼物,跟德国友人交往时不要赠送太过贵重的礼物,否则会使他们很不安。送一份有纪念意义的小礼物是最好的选择。在德国,生日不得提前祝贺。

在他人的办公室或家中,非经邀请或同意不要自行参观,更不要随意翻动桌上的书籍或室内的物品。

在德国,接受服务的时候给服务人员小费是一种礼貌的体现。

德国人特别反感嘲笑别人的行为。

其它禁忌。

德国把猪、公鸡、鲤鱼视作吉祥物。德国人一般认为黑猫、公羊、仙鹤、孔雀等动物和核桃是不祥之物。

德国人一般喜用黑、灰色,南部德国人则偏爱鲜明的色彩。

德国人喜欢矢车菊,并视它为国花。玫瑰表示求爱,蔷薇用于悼亡,因此不宜随便送人玫瑰和蔷薇。

事先预约准时赴约。

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德国社会里,事先预约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准则。不论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访、约会、邀请吃饭、共同参加社交活动,还是正式的社会活动,必须事先预约时间,一般是电话或信函预约。

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访一位熟悉的德国同事,尽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绝不可贸然而至,而必须打电话约定一个会面的时间。任何不约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现代德国社会不仅被认为是不礼貌,而且还往往会吃闭门羹。接到邀请后,一般也要回电、回函致谢并确认。

与事事预约密不可分的是每个德国家庭、每个德国人都必备的记事日历本,这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备忘录。德国人已经养成了事事预约的程序化习惯,在这本小小记事本上,不仅记载着当天或近几天的活动安排,而且预先记录着本周甚至下几周的大大小小的约会、工作计划、社交活动等。

准时赴约是每个社会都重视的礼仪准则。准时并不是要求准到分、秒,而往往允许比预约的时间稍晚几分钟。但迟到或提前到达太多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德国人的礼仪

德国人经常握手,是一项男女老少皆宜的社交礼仪,适用于饭前会后、派对约会等各种正式或随意场合,甚至孩童之间也经常握手。有一点需要注意,男性之间的握手往往非常有力,事先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亲亲抱抱。

私交不错的朋友碰面,往往会用贴面礼取代握手。贴面礼还要区分只吻一边脸颊或两边都吻。拥抱礼则适用于关系紧密的亲友。

您”“你”有别。

和英语不同,德语依然保留了第二人称敬称。按照传统,成年人之间的初次见面都应该用“您”相称,以示尊重。同龄人之间、长者对年轻人的私交场合,则可以用“你”。理论上,只有年长者或者社会地位较高者才可以首先建议以“你”相称。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规则正在逐渐模糊。

惜字如金。

和陌生人打电话,绝对要用“您”!电话接通后,一定要先自报家门:主叫方说“您好,我是x”,被叫方则经常除了自己的姓氏及公司名字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多余的字。“喂”“hello”之类的招呼语,在德国人耳中纯属浪费时间。

经常抱歉。

无论是不小心冒犯了他人,还是需要打听什么事情:凡是需要麻烦他人的事情,一律要先说“对不起”-entschuldigensiebitte或者entschuldigung。在比较随意的场合,英语词sorry也不妨一用——但是仅限于随意的场合。

德式敲门。

敲门是全世界通用礼仪,但是在德国稍微有一点特别。比如病人在医院的诊室候诊,医生敲门可绝对不会等病人说“请进”。他只是用敲门这一手段提前1秒钟告知病人“我要进来了”。

鲜花传情。

去别人家做客,德国人往往大费脑筋挑选礼物。美酒、鲜花、巧克力是最常见的选择。在表达感激、庆祝生日时,鲜花也是最保险的礼物之一。即便是关系不那么紧密的朋友,也可以送一束鲜花。

不要迟到。

在正式场合,守时是异常重要的礼仪。而在私人场合,稍微迟到一会则无伤大雅。但是千万不要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迟到15分钟以上,否则会被认作失礼。

脱鞋和拖鞋礼仪。

私人场合去别人家作客,德国人往往会在脱鞋,把鞋子放在门口。这么做的目的是减轻宾主事后的清洁负担。

脱鞋是为了换上拖鞋。一些德国人,特别是带孩子的家长,去别人家作客时,甚至都会带上自己的拖鞋,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事先预约准时赴约。

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德国社会里,事先预约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准则。不论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访、约会、邀请吃饭、共同参加社交活动,还是正式的社会活动,必须事先预约时间,一般是电话或信函预约。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访一位熟悉的德国同事,尽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绝不可贸然而至,而必须打电话约定一个会面的时间。任何不约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现代德国社会不仅被认为是不礼貌,而且还往往会吃闭门羹。接到邀请后,一般也要回电、回函致谢并确认。

与事事预约密不可分的是每个德国家庭、每个德国人都必备的记事日历本,这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备忘录。德国人已经养成了事事预约的程序化习惯,在这本小小记事本上,不仅记载着当天或近几天的活动安排,而且预先记录着本周甚至下几周的大大小小的约会、工作计划、社交活动等。

准时赴约是每个社会都重视的礼仪准则。准时并不是要求准到分、秒,而往往允许比预约的时间稍晚几分钟。但迟到或提前到达太多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女士优先。

德国人的性格特点

有一个笑话:在半夜12时开车,看见红灯还停车的,全世界只有德国人。这一方面说明德国人在遵纪守法方面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同时也说明德国是一个执法严格的国家。在德国,人们视遵纪守法为最高伦理原则,人们普遍存在着求稳怕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的心理。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的。纵观德国的发展历史,历次改革或革命可以说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从俾斯麦以"铁血政策"统一德意志到独裁者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权和独裁导致下层百姓普遍存在着一种"顺从精神"或称"臣仆意识"。盲目服从、驯服地跟随统治者,就像德国历史剧中描写的"官吏们既已作出决定,皇上也已首肯,服从就是我们的天职。贯彻帝王圣旨,想必无上荣耀。"战后德国在西方大国的推动下,走上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道路,德国人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加强。人们主动参与政治生活,自由发表个人见解,那种顺从的臣仆意识虽已被摆脱,但长期历史沿袭下的一些心理仍存在于德国人的性格与意识中。在企业里,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一切按规章办事,缺少灵活性和主动性;职工们以服从为天职,而领导者则以是否服从命令、遵纪守法作为衡量职工好坏的标准。这也是形成德国人拘泥、呆板性格的原因之一。德国人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各个地区的人们在性格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北德人就比较开放,特别是汉堡人地处港口城市,见多识广,但也有些排外,对外地人或外国人显得不那么热情好客。相反,南德人,特别是巴伐利亚人地处内陆山区,思想较为保守,但为人朴质、热情、乐于助人。从总体上说,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团结守纪律的民族,他们在公共场合礼让老弱妇孺,不打闹喧哗,讲究公共卫生,对别人也不喜欢在背后说长道短。德国人很维护国家的声誉,尽管在大选时,各政党间相互攻击、揭短,但对外很少发表对本国的不满之词。

德国人的选择题经典散文

德国人十分重视餐桌旁的坐姿。按照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坐在餐桌旁始终应保持上身笔直,除了席间小歇(如相互交谈、抽烟——抽烟前必须征得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女宾的同意!),身体不能死靠在椅背上。两臂要尽量贴近身体,以免影响旁边的人。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部分放在桌面上。

吃有吃相在进餐过程中,吃相比坐相当然更加重要。刀叉不同的摆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刀叉并排平行地放在盘上表示已经吃饱、停止进餐,刀叉相交放在盘中意味着你只是稍事休息、还将继续用餐。餐刀只是用来切碎大块的食物,绝对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

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适当的小块(应以一口能吃下为宜,切忌叉起一大块一口一口从叉上咬着吃),但也不能把整块肉或鱼等全部切成小块然后一一叉食。要用叉子叉住一边角、用刀切下,切一块吃一块。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个叉齿都送入口中。盘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满,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后再续添;应尽可能添多少吃多少,不要吃不了剩在盘子里,这不仅不礼貌,而且还会使女主人难堪(她会以为你不喜欢她精心烹制的饭菜)。

对于一次精心准备的宴会,最重要的并不是“吃”和“喝”,而是通过大家共同进餐的形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因此,席间“闲谈”的作用倍显突出。

留学德国看看德国人的一日三餐

去德国留学前,先来了解一下德国人的就餐习惯以及德国人都吃什么,帮助大家能够尽快适应留学新生活。

德国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点,午餐一点,晚餐七点。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间喝午后咖啡,吃蛋糕。

与中国的饮食习惯不同,德国人最讲究、最丰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馆或政府机构的餐厅,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类、蔬菜、饮料、水果等,不仅品种丰富,且色香味俱佳。

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论其家境穷富,其早餐的内容一般般都大同小异:首先是饮料,包括咖啡、茶、各种果汁、牛奶等,主食为各种面包,以及与面包相配的奶油、干酪和果酱,外加香肠和火腿。

德国人吃饭的效率很高,他们可以在短短的10分钟内把这些丰盛的食品搭配完毕并吃完,为其一上午紧张的工作提供能量。

德国人的性格特点

和德国人初交,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显得呆板而沉重。接触长了,你就会觉得德国人待人接物虽严肃拘谨,但态度诚恳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国人问路,他会热情地、不厌其烦地为你指点迷律。如果他也不知道,他会替你去问别人,或不辞劳苦地陪你走上一段,直至你明白为止。在公共社交场合,德国人显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长幽默。他们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谨慎小心,一切按规矩和制度行事。但在私人交际圈中,德国人也会无拘无束地与朋友聚会,他们可以丢开自己经理、官员的身份,用小名称呼朋友,与朋友坦率地谈论生活中的烦恼。德国人十分喜爱欢乐场面,也利用一切机会举行娱乐活动,但此时还是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缺少真正的放松。德国人办事认真仔细,责任心极强,对工作不能有一点儿敷衍塞责,一旦出现马虎失职,那只有请你另谋高就。德国有句俗话"公务诗务,烧酒归烧酒",私下烟酒不分的朋友,办起公事来却公私分明,不讲一点儿私情。德国人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机器,严格而冷峻。德国人具有强烈的"实事求是"的意识,注重实际、不尚浮夸。德国人的住室朴实无华,整齐大方。各种生活用品,如门、锁、开关、衣架、玻璃、灯罩等都牢固结实,注重实用,宁肯失之笨重,决不虚有其表。对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套设备似乎都讲究百年大计,讲究内在质量,就如同德国人办事一样注重脚踏实地、绝不夸夸其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