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索论文(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2 10:05:18 作者:温柔雨

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我们应该将学习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是一些优秀学习总结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但从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无疑应该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是研究性学习加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并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中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

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1.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3.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1)信息的来源。

(2)信息的处理。

简明、直观、具有诊断性,是研究性学习评价结果的理想模式。

6.评价结果表示问题。

7.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

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

一是开题阶段的评价与指导。这一阶段主要评价课题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三是结题时的评价。既要看最后的论文、研究报告,也要看其他的材料。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

5

页,当前第。

5

1

2

3

4

5

数学课堂学习即时性评价探索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立足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重视为个体构建在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强调培养个体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反思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的方式、方法、效果以及习惯等各方面存在的优势或不足,从而加以发扬或改进,以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带动着课堂的发展,不失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良好方式。以下我就围绕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在反思中激发学习欲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做自己十分感兴趣的事却遇到了挫折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反思遇到挫折的原因,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保持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统计》(人教版第二册)时,设计了请学生当小裁判的游戏。游戏内容是:三只小猫举行钓鱼比赛,比赛分两场,以两场比赛钓到的鱼的总条数的多少为标准取名次。全班小朋友参与当小裁判。第一场比赛的动画播放完毕,学生们纷纷汇报数据,数出来的结果并不统一。这时,我就趁势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数出来的结果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在下一场比赛中,小裁判们该怎样做比较好?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没有及时记录,所以会数错;下次做裁判,要及时记录。继续讨论得出记录的方法之后,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进入了第二次比赛的裁判工作,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二、在反思中获得探究方法。现代的课堂教学重视学法指导,提倡应“授人以渔”。我们要组织学生探究一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初次尝试,在此基础上反思在探究方法上的得失,从而获得正确的或者比较好的探究方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生们通过探究和反思而获得新的正确的或者更好的探究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上例,通过让学生尝试当第一场比赛的小裁判,反思了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在第二场比赛中进行统计的欲望,而且还获得了统计的方法。

三、在反思中寻求探究方式。新课堂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们可以在结合探究的内容的特点,在具体的情景中,适时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产生合作的需要,指导他们合作学习。例如《统计》一课的实践应用环节,我先播放动画,以故事引入:草原上,有许多的小动物在急急忙忙地奔跑着,原来,他们赶着去庆祝大象老师的生日呢!大象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学会了统计,想请你们帮忙统计一下:有哪些小动物来庆祝他的生日?每种小动物来了多少?他就可以合理地为小动物们准备食物了。学生们开心地投入到了统计的过程中。由于画面上的小动物在奔跑状态,而且速度比较快,统计出来的数据不一致。这时,我就趁机引导学生反思:我们做了记录,但是数出来的结果怎么会不一样呢?该怎么办?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出:小动物们跑得太快了,我们来不及记;如果每人负责记一样,就记得清了。然后,我们继续讨论了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果然顺利地完成了统计工作。最后,我祝贺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并引导学生作了小结性的反思:为什么第二次这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呢?学生们纷纷说:因为第二次统计大家合作统计,所以成功了!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和好处。

四、在反思中促进养成教育。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数学课堂中,通过展示练习、课堂小结,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我在教学练习:“你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8”时,展示了两位学生的.作业。其中一位是按照规律写的,而另一位则没有按照规律写。然后,请学生们讨论一下:你喜欢谁的写法,为什么?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按照规律写的一种,并说明了这样写的好处。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反思了:你是怎么写的呢?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好?或者:你为什么没按照规律写呢?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做作业之前如果先动脑筋,先想好,再动手做的话,能做得又对又快。再如,在课后小结中,请学生谈谈学习的体会,也有利于促进养成教育。因为学生经常会谈到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计算一定要仔细,不能粗心;做应用题要一句一句仔细读题等等。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反思性学习,这是一个日益热门起来的话题。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几个要点:

一、轻松反思。反思,似乎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有时候它需要主体自。

我否定。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创设轻松的情境,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反思。

二、因势利导。不要为反思而反思。教师应充分尊重课堂进程,在应该反思。

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反思。

三、成功体验。反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反思应超越现状。应用反思。

的成果,体会通过反思后再次探究获得成功而带来的快乐,是反思的动力和归宿。

教师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时机,顺势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状况,不仅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还能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增强自我意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挑战自己,是个体健康成长、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过分地肯定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只会导致盲目自大,经不起挫折的打击;过分地否定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则会导致自卑怯懦,消极怠惰。反思意识的形成和反思习惯的养成,能使他们勇敢地审视自我,虚心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超越自我,不断地健康成长。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3)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2.实践体验阶段。

3.表达和交流阶段。

1.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一般要求。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索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为了分层为分层,不是为了将学生两极分化,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让他们达到一个最终的目的,即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得到最好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差异的存在,从而进行分层指导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以及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不同层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分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首先要遵循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准则,即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以及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其次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针对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收获以及贡献等,作出个人评价,然后对小组的研究性成果进行评价,最后结合两者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通常以定性评价为主,适当选用指导用语,辅导定量评价。第三,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对于课题的选择、设计、实施、结果以及实际意义进行各环节的诊断,最终得出终结性的评价。结束语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一个载体,其作用就是使学生尽量展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展示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在成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出适当的指导,包括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方便交流、选题切入是否合理等。此外,比较有意义的课题还可以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估,给出合适的意见,从而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其信心,这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利。另外一方面,当然,完成课题后还可检讨以及反馈,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与挫折的教训,让研究性学习更具生命力和意义。

作者:侯峰庆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

数学课堂学习即时性评价探索论文

山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分析设计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工程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团队成员多方面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办法。在课程考试改革中发现,设计实施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对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效果显著。该机制在计科-级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分析。

根据山东理工大学计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软件工程》开于第5学期,48学时。考试改革前,课程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主要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兼顾分析设计能力的考查。从考试功能角度分析,主要体现考试的评价和区分功能,未涉及预测、诊断、教学反馈和激励导向等功能[1]。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分析,该考核方式过分重视学习结果,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总结其弊端如下:(1)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程评价方式对教、学存在导向作用。之前的方式,易形成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错误引导[2]。学生平时的努力得不到认可,逐渐形成平时不学习、不做作业,考前突击的局面。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艰难:课上问题没人回答,课下作业没人完成。究其根源,恰是因为不恰当的考核方法,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打击了那些平时努力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安于被动学习,很难实现其主体地位的转变。(2)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及实践过程实现有效监督控制,课程目标的达成没有保障。《软件工程》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其目标设计为对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课程目标达成与否,需要课程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质量保障。之前因为考试发生在期末,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也延误了教师及时激励和引导学生。对过程监控和学生引导的不到位,致使课程教学过程质量堪忧,课程目标的达成没有保障。(3)不能通过考核数据有效诊断和预测课程的学习效果,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才的内在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3]。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高质量完成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而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恰好为课程学习质量提供有效的诊断。之前的考核方式,仅能够评定和区分学生的卷面成绩,缺少对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有效评价。单一且具有偶然性的考核方式对于诊断课程学习质量不具有可信性,也无法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支持,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论文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报告

历史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生上课一人一个固定座位的形式,以4人为一个互助小组,每一班级的学生遵照学科成绩、个人能力、性格不同等方面的差异,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组建成多个优化协同的的学习小组。结合我校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一线历史教师作了以下的小组合作改革:

一、科学构建小组。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优化构建了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交流。首当其冲就是对全班的学生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适当的差异性分组。为了确保组内成员的能力互补和各小组间的公平合理竞争,历史教师在分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爱好兴趣、男女性别、是否住校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科学原则来合理编制小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合作小组在大致均等的小组水平上展开有效学习。学生们在小组竞争中才会有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激发大家竞争的动力,增强同学们获胜的信心,取得优异的学习效果。合作小组一般以4人为一小组,将每个班分为10个小组。每小组设小组长1人,资料员1人,记录员1人,监督员2人。学习小组组长主要选本身组织能力强、学习认真、有一定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科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全部小组协作学习,组织大家分点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学习任务。

二、明确各小组学习的任务。

教师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难易适中,若教师布置的任务太容易,大部分学生不需要和他人一起协助也能完成,这样就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若布置的太难,小组成员绞尽脑汁通过所有办法还是不能达到目标,那样学生们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也就减少了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线历史教师设计的历史讨论题不仅要有利于高中生的历史思维活动,还要遵循高中生的事物认知规律,布置内容的难易程度必须处于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范围内。这样的任务才具有挑战性,才更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个体的自发积极性,以及各小组合作的主动性。

三、科学组织分组讨论。

在历史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是广大一线教师选择的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好的小组讨论能加强师生间、生生间更多的交流、互动的机会。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必要措施,是培养高中生团队精神和激发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但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小组合作讨论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弊端,如在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则难以确保每为成员都在主动参与,很多学生在讨论中浑水摸鱼,还有的学困生“随波逐流”,不愿意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讨论非常必要。

首先教师要设计好小组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不仅要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还要突出历史学科的讨论特点,必须要有思维启发性、学科思考性、历史探索性和研究开放性,能够使小组成员的学科思维和讨论活动高度处于最优状态。

其次,为了确保历史课堂讨论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事先确定的规则。讨论前,各小组成员首先自己独立思考,把内心想法写下来,然后分别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集体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融入小组讨论中,要关注各讨论小组的进程,还要及时点拨,引导思路。

四、养成默契的合作技能。

高中生小组谈论中养成默契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小组合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能取巧的过程,它需要小组间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训练学生们耐心倾听同组其他人的发言,并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善于吸收借鉴别人的有效意见,从而修正和完善自己原先的观点。每个人都要虚心听取别的组员的意见,补充自己原先观点的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

五、进行积极有效的正评价。

高中生大部分都有争强好胜的特性,所以历史老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学会科学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正评价。老师可以把评价可以分组员自我评价、小组间互评、教师点拨评价等。例如在各小组分组讨论后,老师不仅注重他们的学习结果汇报,还要注意对各合作过程的评价。历史老师可设置出“精彩华夏组”、“辉煌大唐组”、“太平盛世组”、“唐诗宋词组”等。

这样,富有文学的小组名称,会促使大家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总之,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小组合作,而新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校都正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小组活动中缺乏民主的机会等。所以在在今后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改进才能更好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摸索。

参考文章:

[1]周二才.如何提高历史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新课程,2012.

[2]孙敬章.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课程教育研究,2015.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论文

《英语新课程标准》里明确阐述了开展素质教育以及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要开展素质教育,就必须要理解并掌握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即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理念的培养,多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模式。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做到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必要在教学中付出很多努力和心血,切实将教材当成教学纲领,然后再根据高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根据教材指导的方式一步步开展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抓住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善于将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鼓励学生学习,激发课堂活力。

通常来说,一个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所收获的学习效果要比被动学习收获的成效更高。有什么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呢?笔者认为,一个理想的方式则是培养、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一,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教师可以将各种各样的生活素材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当中,这样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学生最熟悉的事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把英语学习的内容和自身平常的生活相联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能学习英语知识,切实感受到英语的作用。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会更有热情地进行英语学习。这样,一方面能够鼓励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把自身的见闻转化成实用的英语知识。不可否认,这样的学习直观性更强,学生也能够理解得更快,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更理想。笔者在开展高一英语上册第二单元“heroes”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认为是英雄的普通人、名人或者电视、电影角色,然后教师或者同学询问这些英雄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优点,让他们用本单元所学习的单词形容。学生对这样的内容很感兴趣,提问或者发言都很积极,激发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第二,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为主,激发他们对英语的热情。学生有没有兴趣学习英语,有时候和英语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的印象是经常对学生进行指责、批评,即使学生原本很喜欢学习英语,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中被消磨掉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对学生应该是以鼓励为主,切不可对学生诸多命令。在鼓励之下,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会更加积极,对成功的体验也会更深。

(二)合作学习为辅,引导共同进步。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大多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有责任组织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以提升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配合默契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效(黄利霞)。作为英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开展一些小组讨论或者是分组竞赛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在一次词汇教学中,笔者想要考察学生们关于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当中的生物与植物)的词汇,就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拼哪一个小组能写出更多的单词。正式开始之前有5分钟的准备时间,开始后一组一次只能有一个学生将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完成后该组的其他人可以补充,一分钟后停止补充。然后按一词一分、写错不得分来比较各组得分。事实表明,这次的词汇竞赛是成功的。学生们在赛后还相互探讨、分享自己的`比赛心得,不少学生还建议教师以后多开展类似的活动。正是这样一次简单的竞赛,让一些从来不敢主动答题的学生迈出了勇敢的脚步,开启了第一次答题的经历。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很大提升,他们在这样的锻炼中增强了自身的记忆力,合作精神更好了,对英语词汇也有了更深的掌握。此外,教师还不能忽视细节问题,那就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一定要按照自己教学的班级学生的理解水平开展活动设置,尽量做到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感受到英语课堂带给他们的成功的自豪感和喜悦感。不然的话,失败的学生就有可能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到挫败,继而产生自卑感,这样就事与愿违了。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

多媒体在课堂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们应当利用好这一“百宝箱”当中的资源。比如,在给学生进行高一“sports”的教学中,在一开始上课时,笔者先对上一节课教授的词汇与语法进行一个简单的口头复习,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北京奥运会的一些相关图片与视频作为热身,和学生一起观看我国的申奥历史图片,然后再阅读介绍我国申奥过程的英语图片以及文字,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理解题。笔者发现,这一堂课中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达到了100%。除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听录音,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与选出代表发言(刘娟)。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回家之后上网查找出一些奥运吉祥物的来由和它具有的含义,让他们第二天用英文做出简单的介绍。教学效果表明,所有的学生更乐意接受这样的教学,学习效果较理想。

(四)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加深知识印象。

单词接龙策略。一般来说,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对游戏都具有很高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单词接龙游戏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单词接龙策略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定期进行词语接龙赛。比如,第一位学生说的是careful(小心),第二位学生说like(喜欢),第三位学说eye,接下来的学生说ele-phant……单词接龙可以在班上多循环几次,使得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新旧单词能够快速被记住。在游戏中学生的大脑会更兴奋,表象清晰,想象丰富,感性认知深刻,平常枯燥无味的单词在这种氛围中就会被学生背熟了。这种游戏方式实现了寓教于乐、乐于教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管是英语教学或者是其他学科教学,学生永远是内因和原动力,教师是外因,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让内因的作用得到发挥,让学生想学习、主动学习,才能够让英语课堂更有效。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索论文

目前,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或问题为载体,设计一些与科学研究情景类似的课题,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以及处理信息,来进行体验和认知知识的产生和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实际的高中数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主要突显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产生疑惑,进而进行有效的探索,再收集资料进行合适的分析。此外,学习的目的是让不同阶段、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分层教学理念的引进便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计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课题设计。例如,对于同一课题,不同基础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认为此课题过于简单,没有实际的研究价值;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认为此课题有难度,不能很好的进行深入了解。因此,设置不同的课题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题,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研究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作者学习经历与体会,简要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内涵,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选题来源与原则,生物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与评价,以期对高中生物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创新。

生物学是中学阶段必修重要基础课程,是高中理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升学和大学专业选择具有重要决定作用。随着高考模式改变,传统机械式死记硬背以不能满足高考高分的目标需要,考试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人是常德市第一中学在校理科学生,本校一直秉持素质教育理念,本人结合高中阶段生物学习经历与实践,谈一些自己关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以期对高中生物学习有所帮助。

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由此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没有确定唯一的准确定义,但它的内涵是以科学问题为载体,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研究方式自主开展探究性活动,强调知识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研究性学习的科学问题结果可能是唯一确定的,也可能发散多维的,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形式上是“研究”,落脚点还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

2、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选题来源与原则。

研究性学习必须以课题为载体,正确选择与确定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探索性、目标性、发展性和可行性等原则。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结合以上特点、选题原则和个人学习体会,本人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2.1、来源于教学内容。

顾名思义,就是以书本学习的某一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开展研究探索,比如:细胞的膜结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比较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观察、内分泌与健康等源于书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课题。这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达到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结果一般是唯一确定的,而且是公认已有知识结论,属于初级基础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中生物很多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均属于此类课题,适合于低年级学生。

2.2、来源于实践生活。

该类课题源于对日常生活和身边生物现象的观察,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会?近亲为什么不能结婚?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白化病发生的机理和原因?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等等,这类课题源于对生活和身边生命现象的好奇,课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强化知识的综合性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其结论可能是唯一确定的,也可能是多为发散性的,属于较高级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题,对学生综合知识与素质有较高要求,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2.3、来源于现实需要。

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源于生产生活和学习科研的迫切需要,课题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价值,更强调其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比如:地区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对策、一种快速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等等,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的应用前景,属于最高级别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适合于在校学生和科研生产人员。

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属于科研项目,也应遵循一般科研项目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然后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组建研究团队并撰写详细的研究计划及研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并做好总价评价。选择课题一定是根据需要和目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忌大而空;资料收集尽可能全和尽可能新,而且资料必须紧密相关;研究团队必须兴趣相同,最好知识能力互补;研究方法必须详尽、具体、可行;总结报告实事求是、评价客观公正。

对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评价也是其重要内容,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论性评价,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评价应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素质,重视课题结论的创造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建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论应以科研论文、专利、总结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尽可能得到同学、老师和社会的认同,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理念溶入高中英语Project版块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在其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也普遍开展,并作为重要内容列人课程改革研究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各国就兴起课程教育改革。伴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展,一类基于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家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运动中异军突起,引起广泛关注,并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这种集学习方式、课程形态、教育理念于一体的新生事物,我国称之为“研究性学习”。它追求的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载体以及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全方位地渗透相应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能够关爱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研究性学习设置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板块,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具有时代必然性。

新时期的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何正确把握它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课程形态、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途和命运。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首先,教师要注意到角色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转为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

一、平等参与。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以平等身份对待每一位学生。放下长辈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导演、教练的角色。尊重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

二、跟踪指导。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或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伴随着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也将会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

三、随机评价。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在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发展研究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能尝到研究性学习的甜头。

研究性学习与其说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讲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是忠实的实践者。所以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新的课程教育理论要求教师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学“大语文”,学生活语文。课题报告就是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佳体现。课题研究是高于课本、高于课堂的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

这种以课题报告为形式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

四、提出专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发现问题。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太大,应选小专题,通过独立阅读或合作完成。确定课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课题研究计划,以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

示例:

1、《孔雀东南飞》教读示例:“在我国民歌中,起兴手法运用得很多,请你收集相关信息,谈谈你对起兴手法作用的看法。”

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读示例:“你认为别里科夫是个可笑之人,还是可恨之人,可怜之人,可悲之人,请你收集相关信息,阐述你的观点。”

五、收集资料。

六、合作研究。

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信息后,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及自我发展。

七、报告交流。

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式。由学生主体发言,教师做出评价。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进行适当点拨。还可以组织学生搞“学术讲座”,进行发展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将学生的文章推荐到相关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将学生的研究成果编印成册,这些都是成果交流的好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一轮基本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范围最广、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而研究性学习集中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它所带来的观念变革,将会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价值。诚如有专家所言:研究性学习引人教育领域,无论对当代教育理论还是实践都将产生全位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将从关注教师主体的教授行为,转向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教育学的评价标准―将从终结型评价转向过程型评价。教育学的课程标准―将从功利性走向人文关怀。教育学的观念宗旨―将从知识的栓桔走向智慧的放飞。教育学的方法论―将从知识的积累走向方法论的扩散。

可见,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集中体现者,研究性学习具有多元的价值和独特的地位,它必将使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获得实质性进展。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活动,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研究和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学习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宏伟基业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工作。

其实,研究性学习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做着研究性学习工作。比如:我校高一九班的王立国和王金石同学进行培养胆矾晶体实验,他们经过找数据、列仪器、制溶液、选晶种的活动,一天几遍地观察晶体生成情况,精心操作,终于得到了标准的平行六面体晶体。作为化学教师我及时指导,提供仪器药品,让他们科学操作、大胆实验,使他们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大大激发了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久,王立国同学又主动提出做na2o2与水反应后溶液中化学成分分析实验,并顺利完成。虽然这只是定性地完成化学反应,但毕竟是他自己提出并在第一次实验后提出的实验要求,是今后不断探索的良好开端。

我觉得,一名学生完成一两次实验很简单,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主动实验,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找到了自信,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后来的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学习no分子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no分子对植物体影响的调查,经过查资料、访问专家学者、实践操作、记录、总结的过程,写出了完整的调查报告。已经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no的最大浓度是多少?怎样才能制出n2o?n2o助燃吗?怎样验证?为什么nan02会致癌?白磷为什么会有毒?有感于患者输液时看护之苦,他们想设计自动止液,自动退针的装置。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扼杀、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1][2]。

研究性学习理念溶入高中英语Project版块论文

以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武装头脑,是探索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要求,在探索研究性学习时,要以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要能跳出数学看数学。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激发出来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过程是探索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1.提出问题。

等腰三角形,除了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呢?

2.实验探索。

3.设置问题。

(1)这个猜想是等腰三角形所特有的吗?不等边三角形会不会也有这些特点呢?

(2)是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具备这个特点呢?

4.推理论证。

(1)出示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用《几何画板》),画出同一边上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观察三线并不重合。

(2)慢慢拖动三角形一顶点,将不等边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发现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3)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证明发现的结论。

5.得出结论。

本节探讨课变直接给出定理为发现定理,让学生人人参与定理的发现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

一、数学开放题是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例如,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法。

这是一道综合开放题,其条件、策略、结论都是开放的。(1)条件的开放性。可考虑的各种不同的条件大致有:旗杆的大小,旗杆周围的地理环境和测量者能涉足的位置、测量工具。(2)策略的开放性。可考虑的各种不同的策略大致有:直接测量、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利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巩固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以及如何创设条件将一个现实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

二、注重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周围的社会生活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延伸。

教师在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教学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多思、多想、多探索、多领悟,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理解、分析、归纳等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

如,裁缝师傅要想在一块三角形的布料上剪出一个半径尽可能大的圆做裙子,应该如何剪才能符合要求?这个问题可归纳为怎样作一个圆和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的问题。又如,木工把一块直角三角形的木板加工成一张正方形桌子的台面,方法有很多,但若要求台面的面积最大,他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归结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问题。

总之,实施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主流。教师应彻底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以“研究”“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研究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已列为高中必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学作为建议者、协助都和倾听者,注重知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体会

来到厨师学校快半年了,厨师工作真的是博学多才,包括有中方西餐、中西方面点、雕刻、拼盘、调酒等许多的方面,当前我触摸的还很少,可是我会尽力去掌握各项技能的。

学校先进行了一个月的基本功操练,然后开端实习做菜,当前为止我学习了简略的中餐热菜及冷菜的制造,中式餐饮注重对火候的掌控,火候中油温的掌控十分重要,不一样品种的菜肴运用的油温也是不一样的,比方三四成油温的滑炒菜,四五成、五六成油温的挂糊炸制的菜肴等等,油温的掌控十分重要,不能高出,也不能偏低,完满的掌控油温是做出一道好菜的必要条件。记住做脆皮炸鲜奶的时分,脆皮糊调好后炸的过程中若油温偏低,就会致使其吸油,使菜变得油腻,无法食用,而油温过高,又会影响它的色彩,只需操控好油温,才干做出色泽金黄,滋味也好的脆皮鲜奶。

记得来到校园后,看教师做菜十分的轻松,对油温的掌握十分精准,十分的仰慕,而我第一次炒大白菜的时分由于动作不够快,差点锅都烧起来了。后来教师教了我好几种区分油温的办法,比方用葱试、用筷子试、用手感受、用双眼看、用耳朵去听等等,而且告诉我动作一定要敏捷,不能慢,通过那次的失利,联系教师对我的辅导,后来再做一些简略的炒菜啊之类的就简单多了,由于学会了区分油温能够防止油温过高,动作敏捷,不拖泥带水就不会再让锅里起火,再后来又学习了雕琢,眼看着一截南瓜在教师的手中不一会就变成了一只绘声绘色的小鸟翅膀,半个萝卜能够雕琢出一朵能够以假乱真的花朵,其时觉得很奇特,课下问教师的时分教师说多练就会了,教师当年练得时候常常不知疲倦的一练即是一夜,真的是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啊。

厨师是一门需要积累经验的工作,每一次做菜都在积累着我的经历,我信任只需我肯干,尽力地去学习,将来我也能够变成伟大的厨师。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热点,是社会变化在教育上的反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笔者是学校研究性学习总课题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将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进行理性的总结、提炼,希望能够为下一阶段的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借鉴作用。

当你打开高中数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然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和发挥其课程功能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谈淡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1、弄清概念: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人们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分清研究性学习与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异同。

起来,要看到它们的区别:

(1)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则远远超出了课堂之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

(2)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多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索去发现已存在书本或教材中的预知结论,而研究性学习所要探寻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未知的。

(3)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所要研究的问题一般是已知的、清楚的,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刚开始时并不十分清楚,问题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被暴露。

(4)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所要研究的问题多为封闭的学业问题,而研究性学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多为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人们所遇到的、所关注的问题。

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科课程中探索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才有更开阔的发展空间。

3、理清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把与前者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研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象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但是,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今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应当看到,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1页12345。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研究论文

〔摘要〕为探索在非音乐专业人才中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本研究以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为例,设计了实验班、对照班进行前后测,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态度、音乐成绩、学习方式自我评价的调查和音乐能力测量作了详细的数据统计。通过实验探究对比,验证该模式有利于使学生对音乐发生兴趣、提高上课积极性、提高授课效能,同时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多种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在非音乐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使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实施,并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本研究根据研究性学习理论,结合音乐专业特点,建构综合概括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旨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实验目的。

近几年来,师范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上,比较注重音乐专业的教育,而初等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相对被弱化,非音乐专业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音乐水平较低。基于这种现状,为了更好地帮助非音乐专业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克服这种消极心理,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在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的研究团队采用音乐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音乐学习活动中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音乐学习环境,并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合作交流与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学习探究,结合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理论,建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研究首先以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消极态度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学习,以省立项课题活动为研究基础,探索建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再经过教学实验研究,从中观察分析该模式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及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能、音乐能力的变化情况,并适时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课题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以级初等教育专业三年级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随机确立实验班(11级2班44人,其中男生1人)和对照班(11级1班48人,全部女生)。在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班按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进行音乐学习,对照班按常规方法进行音乐学习。课题组必须对两个班学生的音乐成绩、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学习方式自我评价和音乐能力实施前测、后测,并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与比较分析。

(四)实验过程。

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思路制定实验研究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验研究。在准备阶段中,课题组在专家的指导下,提出课题整体构想,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大量搜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资料,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音乐专业理论、音乐教学理论。

在实践探究阶段中,课题组成员依次开展了下列工作:1.给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2.开展研讨课并将相关的教学资料写成教学叙事;3.组织交流讨论、阶段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调整实施方案;4.开展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活动;5.进行后测与数据统计,再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6.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和教案,撰写有关教学论文。

在总结阶段时,课题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交流实验研究的经验。然后组织研究成果汇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论文,并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在第二学期后续阶段里,继续以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以进一步剖析该模式与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教育之间的关联,并验证其有效性。

(五)实验结果分析。

本课题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两个班在音乐兴趣、态度方面的调查结果(表1)来看,喜欢音乐的占75%左右,而不喜欢音乐的只是个别同学,这是符合现代学生的爱好取向的;从表1前后测的数据分析,实验班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践探究下,兴趣得到强烈的激发,态度也得到较明显的改变。显然,该模式对实验班学生在音乐学习兴趣、态度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对比情况表。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情感反应和音乐表现力。在音乐能力方面的比较,课题组采用了着名音乐教育家曹理教授所着《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一书中的音乐能力测试手段来进行前后测。表2的数据表明,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差不多的。在实施该模式后,实验班学生的音乐感知、想象、记忆、情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在表现力方面的提高特别明显。这表明该有效模式能使学生根据各种音乐情景,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各种音乐意境,充分发挥想象,依自己的音乐水平理解领悟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地表现、创造音乐。

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音乐能力测试情况表。

表3实验班和对照班音乐成绩对比情况表。

从表3音乐成绩的前后检测结果上看,实验前,对照班学生的音乐成绩相对于实验班略好;有效模式实施后,实验班不及格的人数少了,比例从9%减到2.3%,高分数段的成绩比例增大,而对照班则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激发,音乐能力得以锻炼,其音乐成绩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当成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得当是检测的重要指标。(见表4)。

表4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方式自我评价表(单位:百分比%)。

表4数据表明:1.实验班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最强,85%左右的人数表示同意,反对人数为0;2.主动、合作意识表示同意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3.探究意识占的比例是75%,学生的探究意识还须提高。

此次“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研究取得了显着的实验成果,第二学期将继续以该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在对照班也参照该模式进行运作。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良性互动,提高了音乐教学效能。同时,该研究进一步剖析了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与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之间的关联,再次验证了该模式的实施是有效的。

二、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的影响。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是指在音乐教师为主导作用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音乐学习全过程的一种参与体验型的探究模式,突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探究精神[1]。它主要是通过创设各种音乐情景和学习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问题情境;同时,在音乐教育者适时而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研讨音乐,获取音乐知识,改变学习方式,形成学习、研究音乐知识以及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一)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兴趣、态度的影响。

音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2]。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情境越真切、越生动,学习情绪越高涨,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越强烈。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情境的创设,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体验[3]。体验教学是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促使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主动性。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能加深对情境中事物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音乐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积极而自觉的活动[4]。

(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影响。

音乐审美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要素。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实践感受过程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音乐审美动态过程。在音乐参与体验活动中,学生通过上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来分析评价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做到“学中乐”“乐中学”,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产生审美愉悦感,最终使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得以优化发展。

(三)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影响。

交流互动是音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音乐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生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合作。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体验内化、合作探究阶段中,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正确引导学生用探究方法进行知识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设,自主探究,学生也能畅所欲言。这样,师生得到充分交流,学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创造、展示创设成果。交流互动、良性循环当使学生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拓展人际交流的空间,增添合作的内容,从而为学习音乐注入动力。

(四)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音乐。因此,学生只有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学好音乐。从表4的数据可知,实验班学生学习音乐的意识比对照班强得多,说明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独立意识与参与意识,培养合作与探究意识,最终改变学习方式。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充分的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主体,真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参与性。

2.注重音乐学科评价,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注重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就会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

3.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有意义的音乐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中分析问题。教师应适时有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研讨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总之,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和创造力发展的差异以及创造性潜能的个性心理品质基础和智力基础,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点:第一,创设音乐、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探究意识。第二,让学生自己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理解、领悟音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激发,再经过体验内化激发学生的表现音乐的。

参考文献: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