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思路(精选16篇)

时间:2023-11-09 08:55:04 作者:HT书生

教学计划应该具备一定的弹性,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使教学更加灵活和个性化。请大家参考以下的教学计划范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堂是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快乐和陶冶――这是一种享受。要达到这个境界,撇开其他方面因素不说,单就教材分析和课堂控制来讲,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1、教材分析应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纲挈领,纲举目张。2、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能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要让学生动起来。3、教师要充分运用知识和智慧,设计巧妙的授课路线,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据此,我对《白杨礼赞》作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白杨礼赞》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赞美北方农民及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少的那种质。

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共九个自然段,写了三个方面内容,即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仍谄质不平凡。

二、具体导引步骤。

第一步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白杨树?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两种:见过或没见过。

若学生中有说见过的,即请他说说白杨树是什么样子,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若学生都说没见过,教师可因势带入: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巧妙地切入对白杨树外形的分析。

第二步分析完白杨树的外形之后,教师可提问:这样的白杨树会生长在什么地方(环境中)呢?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二段对白杨树生长环境描写的学习,抓住重点,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步在分析完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教师提问:假如你当时坐车经过黄土高原,看到一排或三五株白杨树,会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引导: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茅盾先生当时有怎样的感想,过渡到对文章第七、八段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的学习,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写白杨树、赞美白杨树是为了赞美象白杨树那样的人和精神。

这样,课文基本就分析完了,其他零星内容可在课后作业中体现。如此,既能做到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轻松授课,轻松学习,又能有效地节省时间,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

二001年八月二十日。

《白杨礼赞》教学思路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莲说课程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介绍“说”的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仪态端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唐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宋苏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唐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唐郑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六、布置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生花妙笔。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唐朝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更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树立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唉。

陶后鲜有闻:少同予者何人:我宜乎众矣:应当。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时。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仪态端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唐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宋苏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唐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唐郑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爱莲说教学设计

1、了解“说”的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答案。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介绍“说”的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仪态端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唐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宋苏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唐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唐郑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六、布置作业。

爱莲说教学设计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全文以“爱”为线索(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草木之花(蕃)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莲(独)。

三种类型: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

香远益清——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提示:菊----惋惜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二)。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远离儿童事业的教学内容要重组、延伸,衔接到儿童世界中去,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明,最终在学生内心强烈涌动。

一、对比欣赏,激发读文热情。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收集资源的习惯、能力及资料共享的意识。)。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都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近百年的苦难。如今,屈辱的历史已经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哦人民站起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这里运用录像,把学生和久远事件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引起对课文人物事件的关注,激发起阅读文章的热情。学生情绪激动起来。对课文语言的感受敏感起来。

3、教师导语:欣赏着这样盛大的的开国典礼,在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

同学们的感受颇深,那我们怎样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呢?作者是怎样把中国人民的自豪、激动之情跃然纸上,凸现语言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通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

1、出生读课文。华初步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解决,然后多读几遍。

2、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想象科文介绍了那些场面?比比谁用的时间少,效率高?

交流归纳:“群众赶来参加典礼--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内容。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你能用200字说出课文的梗概吗?嫌自己连说,再同桌合作补充修改。

三、品读语言,构建形象画面。

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抓住了文章主干的基础上,还要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脑海中丰富为一组组形象具体的画面。

1、自主品读,初步感受。

(课文通过几个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从中选择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人民自豪、激动的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读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旨意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读代讲,以思代问,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体验读书、自我展示、自主发展的乐趣。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资助学习中去,就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

2、合作评读,点拨深化。

教师的点拨,容易促使外化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增爱,达到情感的共鸣,并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而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读读、说说、议议等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中,培养了语感。

(1)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阅读。

(2)教师在读中点拨,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b.每一个场面中带有“一”的词语比较多,可以引导学生标出来,把前后联系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会场上群众的反应。如,“步兵一个师”“炮兵一个师”可见解放军的队伍是何等整齐划一,作者对解放军的赞美,对人民军队的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并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便读边评便挑战。学生也由此产生自豪、激动之情,朗读起来情绪高涨、情绪饱满,沉醉于开国大典的情境中。

(本设计失声共同品位精美词句段,感悟语言表现力,不但体味语言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了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深读课文,达到积累拓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比比谁独得最有感情。

2、假如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记者,你会选拍那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你拍摄的照片起个名字,并配上文字说明,可以抄写相关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

3、共同评选最佳小作者。

4、设计有个性的作业:

(1)我会读(有感情的品读课文)。

(2)我会写(生字新词)。

(3)我会积累(摘抄背诵优美句段)。

(4)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万千,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或写写生活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布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以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本环节通过“介绍”“仿写”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感悟理解。

[《开国大典》设计思路(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

诗词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学过的关于莲花的诗句,预设学生回答: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等诗句,以此引出课题。

四、初读。

2.朗读:节奏、停连、名家范读。

3.感知课文内容。

五、析读。

层次一: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

内容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袤玩焉。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哪些性格?(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外观;高洁、正直)。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链而不妖”--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

香气: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敬佩、喜爱之情)。

内容二: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3.作者对于陶渊明的追求赞同吗?(对于陶渊明的不苟同世俗的人格赞同,但是对于他的隐逸、避世却不赞赏)。

4.作者对于喜爱牡丹的富贵者又是什么态度呢?(拜金主。

义对财富和权利的追逐,作者对此表示唾弃与鄙夷)。

层次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这种通过描绘莲花,表达自己志向的方式是什么手法?

(托物言志)。

4.拓展: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引申: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菊花(隐逸者)正面衬托牡丹(富贵者)反面衬托突出莲高洁质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

六、品读。

配乐朗读并理解“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深刻含义。

七、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作业:任选一种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份200字的自述。

概括本文主旨:

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同时,作者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八、板书。

本文共958字,同学们根据面试时长进行増减。

《爱莲说》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时。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仪态端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唐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宋苏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唐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唐郑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教学设计思路

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试管、油、水、蜂蜜、牛奶等。

分组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滴管、蜡光纸、上述四种液体各一杯、实验记录等。

学生准备:事先分组,明确分工。

(一)认识液体。

1、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

认识一种物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看、闻、摸、尝等等)。

2、出示四种液体:水、油、蜂蜜、牛奶。

师问:这是四种液体,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吗?(动作夸张,语气神秘)。

3、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认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观察的方法去认识。如:看、闻、尝等方法。

4、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并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

(二)初步猜想。

1、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液体,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试管。你们最想怎样做实验?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且引导学生把这四种液体倒在试管里。

2、猜想:假如我们把这四种液体倒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猜想,并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三)验证猜想。

1、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2、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并根据实验记录去完成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爱莲说》教学设计

根据课文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九个环节: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学习字词、示范朗读、朗读指导、课文学习、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采用情境创设法。在播放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朗诵片后,可采用如下的导入方法教师荷者莲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的爱物,既爱它的风姿绰约的外表,更爱它高洁傲岸的节操。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写莲诵莲的作品,其中不乏堪称精品之作,但写得最好的,当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1、把握词句,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了解类比衬托手法(难点),理解、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

3、领悟文章所表现的作者志趣和情操(重点)。

4、了解骈句知识。

1、充分自学,掌握词句,疏通文意。课初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阅读指导、课文补注。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意。

2、“三分研讨,七分读”,以读代讲,反复体悟。

课初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听课文示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思路,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节奏分明韵律和谐文句凝练的精美语言,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感情。课中精读,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深刻体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末复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欣赏精美语言,增强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程度。

3、抓住“爱”字,揭示主旨:

全文共八句,“爱”字出现了七次,“爱”是全文的主线,以爱串起全篇。那么,爱的原因是什么?莲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值得爱?作者用莲象征什么呢?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操守和感情?引导学生弄清这一点,文章的主旨就出来了。

4、给学生留出思维、质疑的时间:

课初留出充分自学的时间,课堂提问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课末留出学生质疑的时间,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尤其是鼓励学生针对作者的观点或者对课文的传统认识发表新的看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维独创性。

5、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可在课堂剩余时间布置作业,安排小作文,题目:《xx赞》,目的是学习此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设计思路

《珍珠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还有课文《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单元。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尝够了狂热而轻率地向“自然开战”结出的苦果,他们迫切地思考着一个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未来的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睦相处,如何创造出更美好、更和谐的生存环境?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就以精美散文《珍珠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他以细腻亲切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全文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性化的语言和笔调,亲近小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博爱之情,信赖、尊重、和谐的人文之举洋溢于字里行间。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二)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文章脉络。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重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整体感知法。

2.朗读型美读鉴赏法。

《珍珠鸟》描写的.人鸟相亲的感人画面,语言优美精致,有着浓郁的诗意,适合朗读。它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意的理解,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渐被打动,从而使他们逐渐展开全面的鉴赏活动。

3.讨论法。

4.提问法。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图片展示、音频播放、flash剪辑。

(ppt展示:鸟类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语设计简单大方,直入主题。

(二)提问设计。

第一板块:感知美。

1.师:有一天,作者的朋友也送了作者两只珍珠鸟,在作者的精心照料下,它们生了一个可爱的雏儿,作者与珍珠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赶紧打开课文,读读看!

生:描述这个故事。

2.那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的感受,即主旨句是哪句?大家找到了吗?

3.师:信赖是谁和谁的信赖?是一开始就这么信赖的吗?一开始是怎样的?(提示:文章中有一个词)。

设计意图:主旨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二板块:探究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2.师:起先,小珍珠鸟在哪活动?随后呢?

师:板书。

生:一会儿在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的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

(ppt展示:以上这段话)。

师:那你能不能为我们读出珍珠鸟的这些特点?

生:朗读。

3.师:渐渐地小鸟又飞到哪了?

生:书桌上。

师:板书。

生: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ppt展示:以上这段话)。

和上一段一样,让学生反复品读。

4.师:有一天,小鸟又飞到哪了?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全文共119字,短小精美,言简意丰,构思巧妙,骈散结合。文章的诸多妙处,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领会品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九个环节: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学习字词、示范朗读、朗读指导、课文学习、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采用情境创设法。在播放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朗诵片后,可采用如下的导入方法教师荷者莲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的爱物,既爱它的风姿绰约的外表,更爱它高洁傲岸的节操。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写莲诵莲的作品,其中不乏堪称精品之作,但写得最好的,当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1、把握词句,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了解类比衬托手法(难点),理解、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

3、领悟文章所表现的作者志趣和情操(重点)。

4、了解骈句知识。

1、充分自学,掌握词句,疏通文意。课初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阅读指导、课文补注。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意。

2、“三分研讨,七分读”,以读代讲,反复体悟。

课初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听课文示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思路,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节奏分明韵律和谐文句凝练的精美语言,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感情。课中精读,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深刻体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末复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欣赏精美语言,增强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程度。

3、抓住“爱”字,揭示主旨:

全文共八句,“爱”字出现了七次,“爱”是全文的主线,以爱串起全篇。那么,爱的原因是什么?莲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值得爱?作者用莲象征什么呢?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操守和感情?引导学生弄清这一点,文章的主旨就出来了。

4、给学生留出思维、质疑的时间:

课初留出充分自学的时间,课堂提问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课末留出学生质疑的时间,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尤其是鼓励学生针对作者的观点或者对课文的传统认识发表新的看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维独创性。

5、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可在课堂剩余时间布置作业,安排小作文,题目:《xx赞》,目的是学习此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爱莲说》教学设计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请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以及句子的语气语调。(大家还有不会读的生词了吗?不过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鲜”应读为xin)。

听了一遍后我们初步了解到在本文中作者是借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的,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这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评价:这一遍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是没读出韵味来)。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时间到,大家读懂了没有?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试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预备读。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现在,大家把书关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1、学生总结。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