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部编版授课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1-19 06:28:53 作者:文轩 七年级部编版授课教案大全(16篇)

教学工作计划鼓励教师自主创新和探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学工作计划的相关知识,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卖油翁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宋年间有这么一个人,考试是状元,官做到节度使,大将军,他说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是一个老翁,一个偶遇。这位老人是谁呢?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卖油翁》。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学分享(放幻灯片)。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读一遍课文,不会读的或者音拿不准的字词请在书上标出来。

2.同桌帮忙解决字音,然后互读一遍。

3、找学生读,(3-5人)其他同学注意纠错他的字音或节奏。

4、再分角色读两遍课文,把握一下情感(找两组同学),然后全班齐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了啊!

5.先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文章,把不会的和不懂的划起来,最后同桌解决,同桌也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共同解决。

6.找学生翻译全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然后齐读,思考问题(幻灯片)。

实词有:尝、去、尔、颔、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沥之。

三、内容理解。

1.这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

看注释1,康肃是谥号,(出示ppt)请同学们齐读:

站在旁观者陈述事实的角度来说,最好是直接说其名字,他们是(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与卖油翁倒油的辨别。

工整的对联,这节我们就试试,看能不能把的内容成一幅对联。

(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

3.他们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陈尧咨射箭当世无双;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

“当世无双”是别人对他的,“十中八九”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4.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态度。

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以此自矜。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觉,“熟能生巧”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我觉得换成“唯手熟耳”比较好。

解释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吗?(板书: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对联继续写下去,大家想想应该写什么呢?我们还有哪个方面没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们的交锋)(幻灯片)。

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大家看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斗争”有几个回合?

他们俩斗争了“三个回合”。接下来的对联应该是这两个人交换一下位置。

对联陈尧咨部分的后面写上卖油翁,在卖油翁联的结尾写上陈尧咨。

(板书:卖油翁,陈尧咨)(自评过了,该他评了,所以换位置)。

那我们先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写起。(小组讨论)。

“睨之”,“睨”什么意思吗?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态描写。

然后是“颔之”,“颔”是“点头”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吗?动作描写。

“但微颔之”,因为“颔之”就肯定,而“微颔之”就表示“还行,马马虎虎”的意思。

“亦无他”。(板书“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生读“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无他”)。

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呢?(小组讨论)。

“疑之”,问之,因为陈尧咨看到卖油翁的微颔之后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对卖油翁的疑问。

忿然对之。笑而遣之。

能解释一下这个“而”的用法吗?承接?并列?大家看看这四个字里面,哪个字是核心?“遣”。“笑”和“遣”这里是什么关系?“笑”是修饰“遣”的。所以这里“而”就是表示修饰。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卖油翁释担而立”)。

(生齐读)。

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陈尧咨疑之忿然对之笑遣之。

对联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约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

6.对联也写好了,缺个横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横批怎么给?横批一定要结合欧阳修写这文章的目的哟!(学生讨论)你可以结合这两个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说。卖油翁和陈尧咨,从卖油翁得到熟能生巧,从陈尧咨得出来的就是自高自大。

卖油翁很谦虚,而陈尧咨给人的感觉是自高自大,还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有感情地读)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一个自高自大的陈尧咨出现了。

从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么教训或给他启示?他懂得了什么?

懂得谦虚(为对称同义词,心怀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书)所以,陈尧咨经历这次教训之后,刻苦训练,最后射箭技艺更进一步,真正做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铜钱为靶,十发十中穿钱而过。

这就不难理解文中最后一句“笑”的含义了,这个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尴尬、难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横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四.课堂:

本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幻灯片)。

通过拿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事进行对比(板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创造出属于我们更高成绩的技巧、诀窍(画图,勾画出“巧”字),是心怀若谷的谦虚的态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奋追求。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卖油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熟能生巧”的道理。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3、掌握实词:矜释徐以但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语: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是要获得超群的技艺必须经过反复多练以达到熟练的程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跟熟练有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熟悉课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情况。

2、学生交流预习中解决的字词读音:矜圃睨矢颔忿酌。

3、指名学生试读后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三)疏通文章,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提出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2、学生逐句解释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卖油翁的过人之处又有哪些?明确:通过对其酌油动作的描写“取”“置”“覆”“酌”“沥”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结果,突出其高超的酌油本领。

4、看了卖油翁的当场献技,又听他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时,陈尧咨会想些什么?

5、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陈尧咨与卖油翁两人的不同语气。

6、概括课文内容,揭示文章主旨。

(五)总结课文。

1、课文为何对陈尧咨的善射写得简略,而对卖油翁的酌油情况却记叙得较详细?明确:因为故事要说的道理是熟能生巧,并不是说陈尧咨的善射,所以只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来描写他的箭术的精湛,而对卖油翁情况的记叙较详细,这样使叙事清楚,同时又重点突出。

2、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熟能生巧?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整理文言实词。

3、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

七年级部教版授课教案设计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老王的不幸。

2.把握老王、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会“我”的平等观念。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领悟“我”平等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能从文章哪一句话看出杨绛对老王的感情?

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3、文中“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不幸者”指的是谁?

三、合作探究。

(一)认识不幸。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4段,完成下列表格,了解老王的不幸。

姓名性别职业。

身体状况。

家庭情况。

居住条件。

(二)寻找美德。

跳读课文1-16段,分别找出体现老王善良和我及家人善良的事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1)老王的善良。

第一件事:送冰(冰大价等,费用减半)。

第二件事: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不放心)。

第三件事:改装三轮(乘客不会掉落)。

第四件事:送鸡蛋、香油(不要钱,送我们)。

(2)杨绛及家人的善良。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送老王大瓶鱼肝油。

(3)老王再客气作者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4)关心老王的生计。

(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给了钱。

(6)担心老王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里不安。

(三)品味善良。

请同学们速读8-1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1.老王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

2.老王说了不要钱,为什么又接过了钱?他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面对送香油和鸡蛋的老王,我有哪些反应和感受?

四、感悟情感领会主题。

杨绛给予老王的是同情,老王给予杨绛的是感恩。

老王需要的是真诚、平等和尊重!

五、拓展延伸。

1、国家、社会在行动。2、学校在行动。3、关注他们,我们当代中学生准备做些什么呢?请拿出纸笔写写。

六、结束语: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七、作业:1、课后练习三。

2、阅读《我们仨》。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卖油翁教案

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二、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2.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3.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4.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5.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6.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小结。

本文以次要人物陈尧咨开头和结尾,衬托了主要人物卖油翁。主要内容是写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的酌油,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略过。

五、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骄傲不可一世。

卖油翁:酌油不湿钱口“睨”“微颔”——超然不自傲。

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教案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黄河颂》是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内容研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三、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四、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黄河颂》的教学反思。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教案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四单元。

13.纪念白求恩/。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5.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16.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0.狼/蒲松龄。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二首: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

阅读:。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

5.黄河颂/光未然。

6.最后一课/都德。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0.老王/杨绛。

11.台阶/李森祥。

12.卖油翁/欧阳修。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14.驿路梨花/彭荆风。

15.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

写作:怎样选材。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宗璞。

18.一颗小桃树/贾平凹。

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第六单元。

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22.太空一日/杨利伟。

23.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24.河中石兽/纪昀。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型:新授课。

教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二)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2.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三)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四)拓展练习。

(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和科学家心灵的碰撞”,超越时空,采访“两弹元勋邓稼先”,一名同学作邓稼先,其他同学设计问题提问。

(五)评议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出你对他的情感。

2、搜集杨振宁的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盛唐气象》教案

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教学目标。

学生观察图片、地图,并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并对北宋亡国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学习岳飞精忠报国、正气凛然的精神;学习相关史实,尝试对宋金和议进行分析和评价,知道南宋偏安;认识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教材分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教材一方面讲述了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并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遭到了岳飞等南宋军民的奋起抵抗,最终和南宋达成和议,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另一方面课文贯穿了民族交融这条暗线。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主动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与先进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造成了人口的迁徙,为大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形成民族交融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为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创造了安定环境,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都为下一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作了铺垫。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已经逐步的掌握了一定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部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感性多于理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培养。所以依托图片资料以及通过讲岳飞抗金的故事等形式,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调动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另一方面,教师需提供文献资料,进行相关引导,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重点。

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难点。

南宋的偏安。

教学资源。

(3)[元]脱脱等《金史》。

(4)蔡美彪:《大家讲史:辽金元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__年版。

(5)邓广铭:《岳飞传》,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第四卷,华夏出版社20__年5月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想一想,辽和西夏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辽是由契丹族所建,而西夏由党项族建立。这时期民族间虽然有争战,但仍已和为主,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今天我们将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金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呢?又是如何灭掉辽和北宋?南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中的图片,你能从中获取哪些关于女真族的信息?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注意到了女真人的穿着装扮以及使用的工具还有生活的地点等等,从而得知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他们擅长骑射,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在辽宋时期,女真族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

这是大金得胜陀颂碑。它位于今天的吉林松原,用女真文和汉文记载了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的史实。从碑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女真为何要抗辽?“失道”“腥闻于天”,说明辽国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石碑所立之处相传即当年阿骨打立马号众的“高阜”。选择这样一个地形十分险峻的地方并当众宣布“今将问罪于辽”,阿骨打有着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随着他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原有的军事部落联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女真贵族及其所属民众迫切要求建立一个新的统治机构即国家。在誓师后,首战便大获全胜,夺取了宁江州。于是第二年也就是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太祖是其庙号,而他的谥号是武元。可以说,在女真的崛起过程中,这位武元皇帝功不可没。

他注重改革。请同学们将这段材料齐读一遍。这是女真族所特有的“猛安谋克”制度。“三百户为谋克”一个“户”字说明了什么?改革后的“猛安谋克”由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军事和行政组织。再看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金太祖非常注重农耕生产,说明了“猛安谋克”不仅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也能在组织生产和巩固统治中起巨大的作用。金太祖不仅经济上向汉族学习,文化上也向中原学习。女真最初没有本国的文字。阿骨打建国后命人仿造汉字和契丹文字,创制了女真文字。女真族就这样一步步崛起,一步步强大起来,而对手辽国却是腐败不堪,危机重重。女真逐步具备了灭辽,甚至灭北宋的实力。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地图,讲一讲金灭辽、北宋的过程。老师先示范讲解金灭辽的过程,然后同学们再结合课前准备的内容讲解金灭北宋的情况。1115年,金建立后,完颜阿骨打就率兵攻陷黄龙府,后又连创辽国援军,取得了主动地位。1116年正月,渤海人高永昌拥兵占据辽国东京自立为王。金太祖乘机派兵攻打辽的东部,先后打败了辽和高永昌的军队,占领东京。在金辽议和失败后,金军再次大举进攻,于1120年五月,攻陷上京,天祚帝离京外逃。至此,辽国的疆土已被金兵占领过半。1121年十二月,阿骨打以占领辽国的全部疆土为目的,再度发兵。并于1122年正月,攻克中京,四月,攻陷西京,十二月,攻入南京就是今天北京市。至此,辽国五京俱陷,已濒于最后的灭亡。而1123年八月,阿骨打这位金朝的开国皇帝病死于返回金都的途中。然而,他亲手开创的基业被他的宗室和子孙们所继承。1125年二月,金军在应州境内俘虏天祚帝,辽朝宣告灭亡。接下来,请同学们来讲解北宋被灭的情况。同学们的讲解绘声绘色,而且观察也细致入微,注意到金分东西两路对北宋都城形成合围之势。1127年,历史上的靖康之年,北宋灭亡。靖康之耻令人心痛,痛定思痛。

请看这段材料,原本宋金是结盟关系,思考为什么北宋朝廷要主动结好女真,遣使相约夹攻辽朝?他图谋什么?原来北宋政府想借金的势力,收复失地。但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的一些弊端。请结合材料、课文及所学知识,进一步思考一下北宋灭亡还有哪些内因?同学们的思维非常开阔。总结一下,主要有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军队和地方战斗力不强,再加上统治者无心抵抗,只想妥协求和,这样军队士气低落,常常不战而逃。靖康之变最终发生。

金灭北宋后,有没有停止南下的步伐?显然没有。再请同学们观察《金南下形势图》,看看能获得哪些主要的信息?归纳一下,主要有:1127年,也就是北宋灭亡后同一年,赵构建立南宋,后来最终定都在临安。金军南下过程中,遭到岳飞等抗金军民奋起抵抗,特别是“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你能不能生动地给大家讲一讲岳飞抗金的故事呢?岳飞,字鹏举,柏州汤阴人就是今天河南汤阴人,在抗击金朝入侵的战斗中,以勇气和才能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将领。1130年,他以数千人的兵力,将兀术10万大军赶到长江以北,收复建康,从而声名大震。岳飞以驱逐入侵者,收复中原故土为己任,力主北伐,所率领的“岳家军”多次打败金军,成为南宋抗金斗争的一个中流砥柱。尤其是在1140年7月,金兀术率部在郾城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金军出动重铠骑兵“铁浮屠”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配合作战。岳飞遣背嵬亲军和游奕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使其重骑兵不能发挥所长。岳家军中的勇将杨再兴,突入敌阵,打算活捉金兀术,杀金兵数百人。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大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接着岳家军又在颍昌府打得金兀术狼狈逃窜,并一直追击到距汴京仅四十五里之遥的朱仙镇。这时黄河南北许多坚持斗争的义兵,都打着岳家军的旗号响应岳飞的北伐,其他各路宋兵也转入局部反击。抗金斗争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方是时,岳飞喜极,对其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金军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兀术曾准备撤离开封,到河北以避岳家军的兵锋。岳飞根据中原战场的大好形势,向高宗上书提出宋军全线进攻,渡河以光复失地的要求,然而宋高宗所求的只是抵挡住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成为金的属国就已心满意足了。所以不仅不同意岳飞的要求,反而急忙下令各路宋军班师,使岳家军处于孤军无援的状况,接着又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惋惜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后无可奈何地下令班师,班师路上,民遮马恸哭,哭声震野。宋高宗、秦桧强令岳飞班师后,为了扫清向金人议和的障碍,先后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然后向金乞和,并且诬陷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抗金将领韩世忠去质问秦桧,根据什么说岳飞谋反,秦桧拿不出证据,竟厚颜无耻地说:“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初,宋高宗和秦桧杀害了岳飞。那时候,岳飞刚39岁。岳飞被害以后,临安狱卒隗顺偷偷地把他的遗骨埋葬起来。直到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即位,岳飞的冤狱得到平反昭雪,人们把岳飞的遗骨改葬在西湖边栖霞岭上,后来又在岳墓的东面修建了岳庙。宋宁宗在位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现在,在庄严雄伟的岳庙大殿里,端坐着全身戎装的岳飞塑像,塑像上方悬挂的匾额上,刻着岳飞亲笔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在岳飞墓门对面,还放着用生铁浇铸的秦桧、王氏等人反剪双手的跪像,反映了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景仰和对卖国贼的憎恨。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尊重和爱戴岳飞?是的。岳飞是靡靡之音笼罩下南宋为数不多的浩然正气。他立志为国杀敌,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岳家军”。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站在正义的一面,必将受到万世景仰。他有力地阻止了金兵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虽然他遭到宋高宗和秦桧等人的迫害,但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而宋金最终达成了和议。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和议的。

主要内容有哪些?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再请同学们根据所给材料议一议和议产生了哪些影响?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这不仅是南宋的耻辱,而且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使得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确立了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说明了宋金和议后获得较长的和平局面,这样有利于南北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友好交往。

总而言之,从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到金与南宋的对峙,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学习先进汉文化和生产方式,推动了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南宋的偏安,在一定程度上为江南地区的生产创造了安定环境,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除了本课所学的岳飞等英雄外,你还知道哪些民族英雄,请课后找一找,并讲一讲他们的事迹。

部编版七年级《盛唐气象》教案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早自习任务】。

(一)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填空题。

《河中石兽》选自代文学家(字)的文言笔记体小说《》。该小说集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又被称为小说。

(二)熟读并试背课文。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河干2.圮于河。

3.募金4.棹数十小舟。

5.铁钯6.木杮。

7.湮于沙上8.啮沙。

一、目标解读(2分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通过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难点)。

二、夯实基础(10分钟)。

(一)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给你的对子听,读通句子。

(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题目“河中石兽”是一个偏正式名词短语,“”是定语,限定了“石兽”的位置范围;“”是中心词,是本文写作的线索。本文围绕“”叙述了、、三人在河中寻找石兽的。、两人失败了,的方法成功了。

三、能力提升(20分钟)。

三读课文,理解主旨。

边读课文边思考:

1.和尚、讲学家的方法分别是什么?他们的方法为何会失败?

2.老河兵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为何能成功?

3.和尚、讲学家、老河兵各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5.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课文阐述的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四、总结梳理(3分钟)。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片面地、主观地作出判断,而要新生客观规律,将和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过关检测(10分钟)。

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2.僧募金重修,3.求石兽于水中,4.竟不5.可得。

自学要求:

1.先独立完成。再与对子进行对学。

2.读音和释义采取“你读我听”的方式进行。

3.注意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注意结合注解在理解当中来朗读。

同学们的理解必须以课本为依据;展示时应采用多种方式,不能与其他组雷同。要有层次性,如个人——整组——男生(女生)—全班;要有互动(互动的目的是什么?你要有明确的了解)。

翻译原则:

一字一词,字字落实;。

缺则补足,多则删除;。

注意语序,调整位置;。

语意连贯,直译为主。

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设计模板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土地,只有火红的高粱,和那朴实彪悍的西北汉子。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特有的感情蹦出了一种舞蹈——安塞腰鼓。

放视频短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请同学们用词语概括一下。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战鼓声,去欣赏生命的搏击——安塞腰鼓。

朗读抒情(用时10分钟)。

小组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和情感。

本文情感线索:好一个安塞腰鼓。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

听名家朗读全文。

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听名家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用一个词概括过程的特点。

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参考答案:安静舞动寂静。

本文场面描写构成的要素有哪些具体的东西?

参考答案: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参考答案: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

主题感悟:

一场安塞腰鼓表演,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的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它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也许它就是一场人生的奋斗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奋斗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结束时的的沉思与宁寂。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们感受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我们的这些感受都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出来的,可见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小组讨论,文章哪些句子很美,请赏析。

仿真写作。

例一、段内的排比。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样,是------------;----------一样,是--------;-----------一样,是------------……。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例二、段落间的排比。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

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_____上,__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______上,_______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参考答案:碰撞在大地的胸膛上,大地变成牛皮鼓面了;碰撞在华夏儿女的心上,华夏儿女的心变成牛皮鼓面了。

自由仿写:选取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或者段落进行仿写,小组交流。

写作借鉴:自我小结学习本课之后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收获。

参考答案:场面描写的技巧;。

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具体有景、有物。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

描写要有层次和顺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本文的排比、比喻、反复的运用很成功。

感受生命的力量,感受中国的力量。用你的笔,记录那气势磅礴的救援场面;用你的笔,抒写撼天动地的无疆大爱;用你的笔,刻写那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用你的笔,铸就那顶天立地的中国脊梁。

部编版七年级《盛唐气象》教案

1.学习并运用写出人物鲜明个性的方法。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演练法;写作--修改--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代表性,写出了他最典型的特征:大耳,圆身肥肚,提一柄九齿钉耙。

二、写作指导。

如何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3.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

作文一:我的好朋友。

写作提示:

1.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当然,也不排斥对他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这些方法运用得好,也可以有效突显人物的精神气质。

2.可以叙述你和他相处的时光、共同经历的事情,在描写和叙述中展现他的性格品质。

例文欣赏:

我的好朋友(片断)。

在我众多朋友中,她是最真的一个。

我戏称她为“黑煞女金刚”。一女生,虎背熊腰,打人基本靠脚,讲话基本靠吼,再加上天生像掉进过煤堆一样,和我站一块就是“黑白无常”,不给她取这外号我怕上帝不允许。

我时常提醒她:“你跟我讲话时注意点形象行不?你也要淑女一点嘛。”她居然回答我:“跟你说话不能注意形象,那样有损我的形象。”我回击道:“你有啥形象?一个学过跆拳道的‘黑煞女金刚’,您老人家能不能照顾一下我的淑女形象?”她眼睛都没眨一下就一口答应了:“行。”结果,她逢人便叫我“淑女”,搞得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后来她拍着我的肩膀说:“做人要真实,这样才有魅力。”我忙点头,立马把我的肩膀从她的“熊掌”下解脱出来。

她总是这样坦坦荡荡,因此拥有极好的人缘,连老师都说“这孩子,真性情!”说实话,我很欣赏她,也很佩服她,因为在时光的和弦中保持真实的自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点评】文章情感诚挚,作者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错落有致地表现人物个性,既使人物特征鲜明,形象生动,真实可感,也彰显出人物独特的魅力。

作文二:争论。

写作提示:

1.设置场景和争论点,回忆争论时人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抓住人们的不同精神气质和个性展开描摹。

2.可以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写出他们在争吵中的不同表现。

3.不妨深入人物内心,想象他的心理,尝试进行心理描写。

例文欣赏:

争论。

我的家十分温馨。但爸爸妈妈的性格各不相同,总喜欢时不时地顶几句话。

前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晚上,妈妈四处找银行存折,直到把家翻了个底朝天,存折仍不见踪影,妈妈眉头紧锁,手托着下巴,想了一会儿,像名侦探柯南一样,去询问“嫌疑犯”爸爸。

爸爸正躲在他的安乐窝--沙发上看电视,看得眉开眼笑。眼前突然变出了气势汹汹的妈妈:“喂!存折呢?”爸爸吓得全身颤抖,不敢去看妈妈,闭上眼睛大喊:“冤枉啊!你什么时候看见我碰过你的东西啦?”一句话如同汽油浇在熊熊烈火之上,气得妈妈红润的脸都绿了,眼睛里喷射的怒火灼灼伤人:“哼!那你说在哪?难不成长翅膀飞了?”说完,又怒气冲冲地去房间找存折。我一人可怜巴巴地缩在角落,眼睁睁地看着这出“悲剧”上演,却无能为力,心里像有千万根针在刺一样痛。爸爸望着乱七八糟的房间,传来刺耳的乒乒乓乓的声音,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

突然,房间里传出一声惊喜的叫喊:“快来看,在这儿!”我和爸爸互相看了看,百米冲刺似的进了房间。只见妈妈手里拿着存折,欣喜若狂,眉毛好似弯弯的月牙,眼睛里的怒火被大水平息了,嘴角漾起一丝笑容。我本以为一场风波即将结束,正在感谢“知情”的存折从天而降,却没料到还有一场更大的风波等着我们。只见爸爸一个箭步冲上去夺过妈妈手中的一个包,小心翼翼地放回抽屉藏好。他长长地舒了口气,转过身对妈妈说:“你别乱动这个包,里面有我一生的心血呢!”刚刚灭掉的火又燃烧起来,妈妈的火气又上来了,变成了凶猛的狮子,扭过头去,一脸的不屑:“都是一家人,我能把你的证书怎么样?烧了?”爸爸四下瞧瞧,故意压低声调:“那可不一定!”天哪!这两个人是怎么了?头脑发高烧了呀?句句针锋相对,鸡毛蒜皮的事用得着这样大动干戈吗?这时,他俩尴尬地相对着,谁也不肯先认错。空气几乎停止流动,令人窒息,我受不了了,站了出来:“别再闹了。都是一家人,想弄丢东西都难。整天疑神疑鬼的,累不累?快去看,有好看的电视剧!”

爸爸妈妈又坐在一起看电视了。一场争论终于结束了,还是平静好!希望永远不要再有这样的“家庭风波”了!

【点评】本文叙写爸爸妈妈两场争论,着力表现争论的动作、语言、神态,让读者看到一个急性子、火爆脾气的妈妈,一个能忍让有时又不服输的爸爸,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作文三: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

写作提示:

1.先补全题目。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

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

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

例文欣赏:

这样的人让我难忘。

这样一个深秋,天暗得早。

小路上没有霓虹,只有广阔夜空中一弯清冷的月亮散发着幽幽的光,只有一阵冷风吹过,飘下满地的落叶,与风一同在街边旋转着。

我就这样一直走着,一直低着头走着。直到我感觉到一丝微弱的亮光照亮了路,才缓缓抬起头来。前面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佝偻着。他背对着我,正咳得厉害,旁边是一个比他大得多的地瓜炉子,火膛里闪着红光,上面用厚厚的花格子布捂得严严实实。等我走近了,那人才长舒了一口气,慢悠悠地转过身来。

微弱的光下,他灰白色的头发稀疏而且乱七八糟,有点像鸟窝里的干草。沟壑纵横的一张脸,黑黝黝的。下面是麻秆儿一般粗细的两条腿。

老人见我看他,也就盯着我,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忽然咧开嘴乐了:“同学,买地瓜不?”一口方言,听起来很温暖,我点点头,老人掀开花布,一股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看看四周,不禁好奇地问他为何要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卖东西,他只是麻利地称着东西,笑而不答。

直到有一天,我回来的稍晚了一些,远远地看到一个脏兮兮的小孩站在老头的面前,仰头望着老人从炉子里挑出两个最大的地瓜递给他,小孩用衣服兜着冒着热气的地瓜飞快地跑向一个黑暗的角落,那里隐约躺着一个女人。

就在这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老人那日的笑而不答……。

花落花开间,又过了几年。还是这样一个深秋,还是那个熟悉的角落,却再也闻不到地瓜的香甜,那对耐人寻味的母子不知从何时起,也不见了踪影,但多年前的那个佝偻的瘦小身影,那一口温暖的地方口音,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却让我难忘。

现在,心中的这些记忆,即使在清冷阴寒的深秋,也仍会散发出丝丝温暖。

【点评】本文写了一个卖地瓜的老人热心帮助一对母子的故事,突出了老人的善良,表现出人性的温暖。环境描写能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感受。首尾照应,结构安排巧妙。

部编版七年级《盛唐气象》教案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

初一思想政治下册教材突出了三个基本理念,它们是:

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半独立半依赖,在深入扩展的生活中吸取做人的营养。

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促进学生社会化。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自尊、自强。

本册的核心概念是:自尊、自强。

总的教育目标是:增强调适能力;发展健康人格;逐步社会化。

教育主题是:做生活的主人。有四个教育分主题: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本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分八课教学内容:珍惜无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自尊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要有自尊,必须要自立自强;要实现自强,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尊自信并运用意志实现自立自强,则必须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1、尊重他人与自尊的关系。

2、自信与成功的关系。

3、自立的表现和必要。

4、依赖的危害和自立的方法。

5、自强的表现和作用。

6、怎样做到自立自强。

7、为什么会有挫折,怎么应对挫折。

8、坚强意志的表现和作用。

9、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10、怎样预防违法。

11、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

12、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3、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与侵权行为做斗争。

1、如何树立自尊和自信。

2、怎样预防违法。

3、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与侵权行为做斗争。

4、怎么应对挫折。

5、坚强意志的表现和作用。

7、依赖的危害和自立的方法。

8、怎样做到自立自强。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第四、指导好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授课教案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l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案

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

(二)阅读要求。

1.讲明本文属人物通讯,在阅读中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了解本文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和三个小标题以过程为序的特点。

3.用红笔在文中画出生词和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理解词义。

(二)、词的落实。

(三)析文章的结构。

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1.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2.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3.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4.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提问:能不能具体说说。

回答:本文先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的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回答:不是仅仅写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老师点拨:人物通讯多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仅仅叙述故事的情节、过程而忽略了写人,就与人物通讯手要求相悖,因此,这三个部分中,在叙写过程的同时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来写,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提问:作者在第一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写他的崇高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感情。主要写他接受任务时的复杂心情,和妻子彻夜长谈的情景。

回答:严守国家机密,即便是亲人也不肯吐露一字。原则性强。

提问:邓稼先与妻子的谈话中,你觉得哪一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和他献身祖国的品质。

回答: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提问:作者在第二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品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主要写他克服困难,一切从头干起,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提问: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他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回答:物质条件极差,前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外资料的严密封锁。

提问:作者写这些目的是什么。

回答:突出当时条件的艰苦、创业的艰难,为更好地刻画人物服务。

老师点拨:这一部分作者把重点放在表现邓稼先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废寝忘食、含辛茹苦,精心勾画原子弹理论计算的轮廓,认真计算种种数据,自1959年秋接受任务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高效高质完成了理论研究工作,终于迎来了原子弹一声爆响!

提问:作者在第三部分中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品质是怎样表现的。

回答要点:写他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的献身精神,通过写他组织参加并圆满完成氢弹的设计工作来表现的。

老师点拨: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事迹。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文章先概括叙述他与同伴的艰苦努力,详写在一次地下核试验前,他与大家冒着刺骨寒风和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开庆功会时因过度劳累而晕倒、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一结构与内容。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教学目标:

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色(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本文以邓稼先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文章不仅仅写了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精神。三个部分各有侧重,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整个过程,又有重点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每个局部各有侧重,而全文整体上又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面貌。

2.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一个人物经历,尤其是时间跨度较大的,不平凡的经历,就必须对生活素材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本文既有面的交待,又有点的概述,在详略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把点与面两者交融,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注重细节,刻画人物。

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如在写邓稼先参与地下核试验的研制这一事件时,写得最为详细,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有情节,有具体场景的故事,其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十分细腻动人。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3.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语文教科版七年级授课教案

统编教材七年下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选自《杨绛散文集》,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善良、仁义的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重点的定位能力和文章内涵意蕴的理解能力,《老王》的语言质朴平实,明白如话却又细微处见深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咬文嚼字,从近乎白描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深情。

第三单元的写作内容是“抓住细节”。《老王》一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如送鸡蛋和香油时的细节描写,真实令人难忘,这些都可成为了学生写作指导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

本文没有晦涩的词语,没有异彩纷呈的修辞句式,直白的叙事,简单的抒情,这是七年级学生初读的感受。“为什么临死了要去送香油和鸡蛋”成为了孩子们最难以理解的问题。对于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漠是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很难理解的,老王善良的可贵、作者愧怍的原因是学生体察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读细节,借助背景资料,在看似浅显的语言文字下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感悟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提升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增强对作品意蕴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启发学生更加积极的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五、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要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人——老王。

活动一:初步课文,认识老王。

1.用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答案预设】学生根据文中的“老王只有一辆赖以活命的三轮车”“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小院,几间塌败的小屋”,概括为“贫苦”;“一只眼睛瞎了,另外一只也有病”概括为“残疾”;“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概括为“孤单”;被人耻笑为老光棍,生病去世无人过问,概括为“卑贱”等。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取概括主要信息。

活动二:细读课文,再识老王。

投影显示资料: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第2段,请你将文章中的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车上的杨绛听。

提示:注意人称的转换,注意人物的语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转换人称,深入人物角色,体会老王的生命的状态。

2.请你反复诵读下面两个句子,比较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原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教师点拨】因为有了“,”,我们在朗读时就需要在“,”处来一个停顿,有了停顿,就有了思维的空间,就有了情感的跌宕起伏!在短短的十四字中,杨绛让我们的情感跌宕起伏,为老王喜悦、为老王哀伤。此外,将“死了”与“没出息”放在最后,更加突出了强调了老王孤苦无依的悲凉处境。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老王的孤苦无依的处境,感受在简单平实的语言下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表现老王生存状态的语句,请你找一找,说一说,议一议。

【答案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句子: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只有一只眼。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他只说:我不吃。

【教师提示】一个“只”字将老王走投无路、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揭示出来。

【设计意图】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老王的不幸。

活动三:合作探究,领悟老王。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要紧密结合文本来分析。

教师提示背景资料: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视频、衣服等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证票限量供应。

【教师点拨】在那个荒唐的动乱年代,学术被认作“反动学术”,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本着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部编版七年级《盛唐气象》教案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1.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有创意地表达,通过恰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个性。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思路点拨佳作示范。

1课时。

[设计意图] 写出人物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知道观察人物要抓住特征,导入新课。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200字。

一、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 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外貌描写。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明确〕 鲁迅 身体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明确〕 外祖母 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 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2.语言细节描写。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示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愣,“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二、借助一些写作手法加以突出、强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正面(侧面)描写、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其“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运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做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做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的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做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象征着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三、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1.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

(3)议论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然而若能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情感的表达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不加掩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要化虚为实,不言情而言他,却又处处含情,隐而不发,在字里行间真情流动,往往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感情也往往更为真挚动人。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首先确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气质,运用议论的语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人物肖像必须符合年龄、性格特征,典型事例必须体现精神品质。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选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

1.善用修辞。如果能适当运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小菊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细细的竹枝,仿佛一扭就会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3.对比(环境背景)。

例如: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便是少年闺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有了对比,人物的各种特点便更加鲜明。

4.先抑后扬。

举例:先写朋友是如何令你烦恼,而后通过某件事突然让你明白朋友的热心肠等。

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高尚,是支持人生的力量!是坚守承诺的信念!是人性的基石!我觉得我的奶奶就拥有这些美好品质。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议论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乌黑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个不高,身体微胖。她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喂鸡就是浇树,一刻也不休息。(外貌描写符合农民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朴实。)。

奶奶家屋后有几棵杏数,杏子熟时她总是把杏摘下来很热情地送给邻居吃,所以邻里关系很好。(典型的生活细节反映奶奶“与人友善”。)有一年冬天,我到奶奶家去玩,奶奶正织着一件毛衣。我想奶奶的毛衣并不少,为什么还要织毛衣呢?一问我才知道原来奶奶在为邻居织毛衣。奶奶说:“邻居小芳要去读大学啦!亲手织一件毛衣送她!礼轻情意重吗!乖孙女,你也要好好学习,奶奶也给你织一件!”奶奶织完毛衣后又往袖子里塞了三百块钱,说,“邻居家挺困难的,供个孩子上学不容易。这钱希望能帮上一点忙!”这就是我的奶奶,乐于助人的好奶奶。(此段详略得当,反映奶奶助人为乐、与人友善的品质,照应第一自然段。)。

奶奶很“小气”,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她舍不得穿,买的新助听器她舍不得戴,买的新手机她舍不得用。奶奶还总说:“我一个乡下老太太还用什么新手机?”奶奶的衣服裤子坏了她也舍不得扔。奶奶也很“大方”。四川地震时奶奶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0块钱全捐啦,这虽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对奶奶来讲,多捐一块钱,都能挽救一个生命!奶奶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她说:“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要精心培育这些花朵!”还有一次,乡村修路,村长让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奶奶不仅捐钱,还号召年轻的小伙子为乡村出力,这样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一个月就修好啦!大家乐得合不拢嘴!村长给奶奶颁发了“最勤劳村民”的锦旗。奶奶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家乡做出贡献!”这样朴素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奶奶,我该有多么爱您哪!(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奶奶对自己勤俭节约、对社会对他人却慷慨大方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奶奶,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爱家乡、乐于助人的精神多么感人!我爱我的奶奶!(直接抒情,对奶奶骨子里的优秀品质进行赞美,并表明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化了中心。)。

【点评】本文优点之一,入题简洁。第一句话就直奔人物品质,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品质。

优点之二,围绕中心选材,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小作者围绕奶奶为升学的邻居小芳、为四川地震、为家乡修路所给予的温暖与支持等几件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优点之三,运用典型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优点之四,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