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能力论文(热门18篇)

时间:2023-12-10 12:33:43 作者:灵魂曲

通过学习范文,我们能够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写作路上的一个参照点,让我们一起进步。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论文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因此,解题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形成认真读题的意识。

1、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可通过设计专项审题训练、对比实验,潜移默化,有机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好意识,认真审题。

2、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专注听题,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练习课时还可设计“限时作业”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师生共同建立审题常规,合适的惩罚与激励并行。在审题常规中要正面导向,要求学生做到读题认真仔细,切实有效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同时要善于洞察和捕捉学生审题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达到全面理解题意。

1、读题。小学生感知的笼统性往往使他们在理解题意时“一读而过”,“一见题就动手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不动一点脑筋,这样解答问题偏差就大了。所以,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做到边读题边思考。读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一读知大致意思,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把文字的描述转换为生动的表象;二读探表里,明确运算性质、顺序等;三读验思路,验证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最简单而又合理。

2、理解题。应用题题意的理解与小学生的语言水平、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力以及想象力直接影响着应用题的解答。例如:“光明家具厂平均每月生产桌子107张,上半年共生产了多少张桌子?”有些学生在读此题时只能找到一个条件“平均每月生产桌子107张”,问题是“共生产了多少张桌子”,而找不到另一个条件,无法分析数量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另一个条件是“上半年”,也就是“6个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了。

3、分析思考题。正确分析参与四则运算的数字特征及运算顺序,是合理、灵活解答计算题的关键,而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题的途径与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所以在计算式题和应用题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切忌让学生养成拿到题不分析、不思考就急于列式计算的不良习惯。要把怎样分析、思考的方法逐步地教给学生。

三、养成检验的习惯,提高解题准确性。

检验是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验证是否达到准确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对解答应用题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如解答结果是“火车每小时行6千米”、“敬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是6岁”、“第二组有学生10.5个”等等,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2、检验列式是否正确、合理。学生列出算式后,可要求学生检查列式是否符合算理。若是综合算式,应指出综合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再连贯起来检查综合算式是否符合算理。

3、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其方法常用代入法或改编题目。例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盐,用了8天,还剩44千克。平均每天用了多少千克盐?得数应该是“平均每天用7千克盐”。可把结果代入题中的未知数,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另一条件。因为7×8+44=100(千克),和原题的总重量相等,说明计算是正确的。改编题目的检验方法就是将原题逆编成一道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是否与原题相符合。如上题可改编为:“食堂买来一些盐,平均每天用7千克,用了8天后,还剩44千克。食堂这次买回多少千克盐?”得数是“100千克”,与原题所买的食盐是相同的,说明计算正确。

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审题方法。

1、计算,要学会“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审题方法。“一看”指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克服粗心大意,避免思维定势;“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强化规律法则,合理选择算法;“三算”培养严谨学风,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四查”提倡反思计算,强化认真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一次性认真仔细计算,不抄错(或看错)数字、符号,完成后有时间要做到验算检查。

2、解决问题,要学会“一读、二敲、三述、四拟”的审题方法。“一读”指认真读题,准确提取数学信息;“二敲”就是对数学术语及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注意关键字词,正确理解题意;“三述”就是把题目骨架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四拟”就是用列表、画图、综合、分析等方法模拟解决问题的情景,清楚表达题意,展示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

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中,既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还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广泛应用正确审题,准确高效解题,不断巩固深化,方能提升审题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现代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的兴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创新的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化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自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历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二)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觉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悟、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本身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瞭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音容笑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外现。我们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很真实地去写自己所体验到的生活,切忌人云亦云的假话;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不必拘泥于事实,也可编述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育,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兴趣不一定是天生的,而在于如何培养,只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在情感上喜欢它,音乐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几乎成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寻找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兴趣爱好培养。

学习音乐的小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新型的心理特点,把其学习动机转化成潜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音乐艺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不是教师讲,就是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在“听一听”、“唱一唱”、“画一画”、“动一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在兴趣中提高。作为一名小学工作的音乐教师,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工作中十分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许多小学学生对于音乐很陌生,他们缺少一个好的学习音乐环境和氛围。我觉得音乐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实践和探索,以下几点是我对培养小学生音乐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参考其它有关音乐教学书籍后的一些想法,希望在此能够抛砖引玉,为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尽自己微薄之力。

1.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

1.1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

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方面。审美感知是个体审美意识的基础,感知能力作为认识能力的初级阶段,它是人脑对音乐音响的直觉反应。音乐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音乐感知能力方面的差异,为学生提供感受音高、音值、音强、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有关节拍、旋律、和声、曲式、配器等方面的音乐知识,给学生一付“音乐的耳朵”。

1.2有效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些话都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好奇而产生的有趋向性的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事物的真相,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因为当一个人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时,参与学习过程的各种心理活动都会处于一种最佳和有效的积极状态。兴趣能促使我们主动积极感知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我们会主动观察,了解。兴趣能提高记忆的效果,凡是我们感兴趣的事物,印象特别,记得特别牢,也不易遗忘。兴趣能使学习进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感兴趣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我们的思想常常会主动注意,专心致志,同时,还能有效地克服无关干扰。由于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思想处于一种自由轻松状态,因此,能使我们学习时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对学生来讲,音乐首先应该是生活而不是枯燥的理论、概念,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围绕着兴趣培养的音乐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革新和变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他们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

1.3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你一定注意过,当你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时,可以忘记时间,忘记了左边是糖而右边是墨,会错误的把烧饼蘸到墨里去,这时的你思想是很集中的,这个时候你所学到的东西也是很容易理解且记住的。因此,一旦学生对于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少小动作,多举手;少发呆,多问题;少看手表,多遗憾时间太快……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就是如此:对于感兴趣的课我总是很紧张的听着,生怕丢了哪句话没听到,总抱怨时间太快怎么才上课的怎么就下课了呢?这堂课的效率明显也是很高的,课后不要复习,很久以后依然是很清楚的,相反的,有时教过的,我还是很陌生。

2.1学校采取的教学内容。

老师在音乐课上也就是唱唱歌,更多的唱几首流行歌。学生的认识也是这样的,以为音乐课就是唱唱电视电影里的流行歌,对于其他内容则是视而不见,更不用说是乐理、乐器、欣赏等课。领导、老师、学生基本上都是这个观点。根本没有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音乐素质。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2.2学校采取的教学方法。

当前,很多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还是停留在如何教会学生顺利掌握书本中的内容知识,较少有知识的延展。这样一来,教师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于唱歌、简单的乐理等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简单的“教”“唱”方面,整个音乐课变得枯燥无味,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较大损害。新课程改革后,提高了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重视人的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小学生能力尤其是个性方面的培养,迫切需要将包括多媒体在内的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

内容摘要:钢琴即兴伴奏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技术性课程,为歌曲编配好伴奏则是钢琴即兴伴奏课所面临的难点。文章认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高师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对歌曲编配伴奏的音型、和弦、节奏,以及伴奏织体形式等几个方面的选用,在编配歌曲伴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为歌曲编配伴奏,是高师琴法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每一个高师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不会选择恰当的歌曲伴奏音型而苦恼。针对这种现状,结合高师生的年龄特点,笔者以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为目的,分别从“引导学生分析成品乐曲,捕捉伴奏编配核心”和“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帮助学生选配合适的伴奏”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在这个现象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是以想象为前提的,是想象的具体反映。在高师的歌曲伴奏编配学习中,想象与创造尤为重要,缺一不可。

学习伴奏编配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和弦、和声等音乐技术理论知识,了解常用的伴奏音型(织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歌曲的音乐内涵,并选择恰当的伴奏来丰富、衬托音乐形象。在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笔者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如学生选择的伴奏音型与歌曲形象不符合;伴奏音型变化太多,音乐形象不明确;伴奏音型太单一,全曲呆板、枯燥。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难点。

其实,为歌曲编配伴奏本身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以上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依据歌曲旋律、节奏、歌词等正确地分析音乐内容,缺乏足够的想象而造成的。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编配伴奏提供生动的艺术形象。

分析成品乐曲的音乐形象,是为歌曲编配伴奏的前提。从音乐内容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知道表现什么、怎样去表现;从音乐结构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知道曲式、和声、调性以及体裁、形式等。无论是对作品整体的把握,还是局部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分析之上,没有对作品具体、细致、准确的分析,即兴伴奏是不能达到更好的烘托旋律的作用的。[1]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乐曲,可以在教学中将一些优秀的成品乐曲先作分析,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领悟伴奏编配的核心,使学生体会到伴奏编配的乐趣,学会伴奏编配的方法。下面,笔者以《瑶族舞曲》为例来作进一步说明。

《瑶族舞曲》是一首优美欢快的瑶族民间舞曲。为了突出舞曲的特点,乐曲的伴奏织体节奏明快,富有舞蹈的韵律感。从全曲分布上看,可分a、b、a三个部分,是带完全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谱例1:《瑶族舞曲》a部。

a部中速,前8小节旋律舒展、流畅、平稳,表现了人们随着舞曲翩翩起舞的景象。为了衬托这一内容,伴奏采用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强拍上用一个长音拉长节奏,弱拍上用两个和声音程予以支撑,这样可以突出民族舞蹈的节奏特点。另外,强拍上的长音音区很低,听起来深沉而悠长,仿佛是天地间的回音,表现出瑶族舞蹈的古朴和粗犷。弱拍双音的八分重复与强拍在音区上、音长上形成对比,使音乐律动感大大增强,形象地勾勒出舞姿的曼妙。这时,可以启发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想象,想象瑶族人们悠远而艰辛的生活历程以及瑶族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音乐进行到a部分的后8小节,旋律密度加强,音距拉长,这时音乐的情绪变得热烈起来,伴奏的强拍用双音取代,节奏感及其伴奏力度得到了增强,并与旋律相互衬托。

谱例2:《瑶族舞曲》b部。

舞曲b部分速度稍快。前8小节旋律起伏较大,音距时疏时密,疏的地方常伴有大跳,密的地方节奏紧凑,显然,此处是全曲的高潮。为了烘托气氛,伴奏采用模仿具有民族特色击鼓节奏的五度和声音程(),弱起、强起和长音、休止对比并置的节奏与悦耳、协和的五度音程相统一,使这一伴奏音型具有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纯五度音程在听觉上给人以沉稳的感觉,仿佛鼓声浑厚有力,表现了人们的团结和勇敢。这时,可以尽量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来描绘舞场上种种热闹的场景。b部最后8小节,旋律节奏舒展,以长音为主,显然没有前8小节那么热烈。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舞会高潮过后气氛渐趋平静的场面,这样,伴奏采用琶音式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情绪欢快而抒情,正好弥补了旋律中长音的单调,使乐曲丰满而具有层次感。

由此看来,分析乐曲要结合音乐的标题、旋律、节奏、音距、速度(如果是歌曲,还要结合歌词)等基本因素,并融入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能烘托乐曲情绪和气氛、刻画出乐曲音乐形象的伴奏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伴奏。

二、帮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选配合乎音乐形象的伴奏。

高师学生将要从事中小学教育,他们所要编配的主要是青少年儿童歌曲伴奏。篇幅所限,下面笔者就以《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歌为例,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编配伴奏。

首先,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的标题、歌词、旋律、节奏等结合想象来分析音乐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歌曲中有洋娃娃和小熊这两个音乐形象。用什么样的伴奏音型表现最合适呢?我们知道全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立柱式和弦三种伴奏音型各自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欢快、流畅、抒情;半分解和弦音型活泼、节奏鲜明、富有活力;立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则浑厚有力,连续弹奏有行进的步伐感。显而易见,跳音式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轻盈而跳跃,适合表现洋娃娃这一形象;立柱和弦式伴奏音型显得浑厚有力,更适合表现小熊这一形象。

接下来的工作是不是就要将伴奏音型按和声编配的方法填入歌曲呢?通常许多学生都会这么做,并认为编配工作到此就结束了。的确,这样的伴奏音型与音乐内容相符合,音乐形象也明确,音型也不单一。然而,伴奏织体的设计能不能使儿歌更加充满童趣,形象刻画更细致生动、更吸引人呢?答案是肯定的,真正的“创造”其实才刚刚开始。

另外,伴奏形式常分为带旋律伴奏和不带旋律伴奏两种。带旋律伴奏,就是一手弹旋律一手弹伴奏的常见形式;不带旋律伴奏则是没有旋律的伴奏,它完全用伴奏音型的节奏来支撑歌曲,是一种纯粹的歌唱伴奏。两种伴奏形式会在音域、音量、节奏等方面使伴奏织体形成较鲜明的对比。省略旋律声部的弹奏后,右手能更多地参加伴奏声部的弹奏,从而使得伴奏织体及效果也起了显著变化:音域拓宽,伴奏声部不再局限于旋律声部的下方而向高音区扩展;音量更大,双手弹奏的和弦重复音使和声效果的丰满性与厚度增加;节奏多样,右手担负和声声部弹奏使织体组织设计上可以更加丰富,更富于表现力。[2]《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歌篇幅虽然短小,如若能展开想象、挖掘艺术表现力,在伴奏形式上下点功夫,那就更是了不起的创造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及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学生编配的伴奏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的会在音区上下功夫,用低音区旋律表现小熊的笨重,用高音区表现洋娃娃的轻盈;有的则会在伴奏音型、节奏上动脑筋,用琶音式上行跳音表现洋娃娃舞姿的优美、娴熟,用的弱起柱式和弦表现小熊动作的迟钝、忙乱;有的学生干脆用不带旋律的伴奏,全曲简明精炼,富有节奏感;还有的学生会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使简短的一首儿童歌曲更富层次,这样不但丰富了歌曲的旋律,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充满稚趣,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学会借鉴好的、新的东西,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加工改造,真正做到学为己用。

谱例3:《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学生编配伴奏举例。

综上所述,想象与创造充满了整个再创作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想象的体现。在高师伴奏编配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分析歌曲和乐曲,选择准确的伴奏音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使他们真正具备为歌曲编配伴奏的实际能力,使他们能运用这种专业技能给每一节音乐课带来欢声笑语。

为歌曲伴奏是高师生音乐学习的重要一课,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在歌曲伴奏中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和声理论、即兴伴奏理论等方面的系统学习也不容忽视,还有待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在教学中对知识整体结构的渗透,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4。

[2]孙维权,巢志珏。键盘即兴弹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342。

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

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跨越时空的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活动,想象在人的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象是创新的钥匙,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和前提,只要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就有助于他将来去解决科学未解之谜。想象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后,能使人学得生动活泼,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而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一直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原因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初中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了一些尝试。

一、介绍科学史实,展现想象的威力。

许多科学规律的发现靠的就是著名科学家伟大的想象力。如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个常见的现象中展开了广阔的想象: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面而不飞上天;苹果树长得再高,苹果也会落下,因此苹果落地与树的高度无关;如果苹果树高过月球,苹果是否会从月球上落下来呢?牛顿的想象出现了暂时的中断。随着实践的扩大他又从炮弹发射这类现象中继续设想;如果在山顶上把一颗炮弹平射出去,发射速度的大小与落地的距离成正比;如果发射速度非常大,那么炮弹就会绕过大半个地球;如果发射速度再加大,炮弹就可能绕过地球飞转,甚至永远不会落下来了,这样的炮弹多像月亮!炮弹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离心力使他们不至落在地球表层,可是它们又为什么不飞离地球呢?一定是它们和地球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吸引的力量。正是用想象的力量把地上的运动同天上的运动打成一片,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再如,在创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在实验的基础上,伽利略就想象了如果摩擦越来越小,小车的`速度将减少得更慢,进而想象,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小车的速度将不变,后来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等人成果的基础上才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介绍科学史实使学生体会到丰富想象力在科学理论、规律的形成,在创造发明中起重大作用,激励、启发学生敢于大胆想象。

二、利用“假设”,进行想象力训练。

通过“假设”可创设想象情景,教学中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如想象地球中有个穿过地心的洞,一个小球落入这个洞后将如何运动。

学过摩擦后,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学过重力后又让学生想象“没有重力的世界”;学过磁场后假设人变成强磁体又会怎样;了解了月球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想象“人类今后如何开发月球”;知道了月相、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人类登上月球,在月球上可看到哪些天体现象(地食――仅地偏食和地环食,无地全食,日食――仅日全食和日偏食,无日环食)及其相应的地相;学过溶解性后让学生想象,如果有一种溶剂什么物质都易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也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思维活跃,有成就感同时想象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反思标准化,让答案多样化。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有两句名言:“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样在同学们的学习中,一个问题也可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答案。

1.反思标准答案,使学生敢于想象。

例如,学过熔点后问学生“真金不怕火炼”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本来期望学生回答“金的熔点高”,却没想到一个学生答出这一答案后,另一个学生却说:“不会吧?铁的熔点都比金高,我们怎么不说真铁不怕火炼呢?”我顺着学生的思路问:“是啊,那又如何解释呢?”后来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和争论后得出“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金的熔点高,二是金的化学性质稳定。我对提出不同观点的同学给予了表扬,后来这位同学学习科学就更自信、更积极思考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已有试题及其标准答案进行反思,这既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信心更足,同时也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2.设计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多想。

支持力、压强等7个量。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解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对其整理使其系统化,又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

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只要我们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想象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创造机会进行想象力训练,学生就能放飞想象的翅膀,让想象的精灵在蔚蓝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的发展,音乐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现阶段,学校在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合唱,同时也是最受学生欢迎,最能调动课堂气氛的音乐形式。在很多国家最能体现团队合作以及培养学生情操的教学方式就是合唱。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应根据不同群体特征进行不同培养,就如中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合唱,可以发挥合唱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作用。本文主要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可以为各位同仁带来一些参考。

在中学教育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音乐老师,其作为教学阶段的主题,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学的音乐教学中大部份老师无法完全胜任此角色,只是一味的传授课本知识,只注重理论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不能发掘学生自身的音乐特长,致使其消极的学习音乐知识,不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二)中学学生缺少对音乐的认识。

之前,相关学者对目前中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学生最为熟悉的就是流行音乐,因为当前学生比较追星,歌星也越来越多,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音乐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对古典音乐以及外国歌剧都是很陌生的,更不用说五线谱及简谱了,大部分学生认为音乐只是唱歌和跳舞,因此,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对音乐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1。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合唱兴趣。

目前,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正从萌芽状态走向成熟阶段,正是培养其建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候,而中学音乐教学没有成效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够重视这门学科,甚至对音乐教育完全不感兴趣,造成音乐教育不能跟学生产生共鸣,无法达到生机勃勃,特别是合唱。所以,为了学生合唱中可以产生更多的共鸣,我们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潜在的音乐才能,培养其对合唱的'兴趣。

2。培养团结意识。

在合唱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合”,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能合为一处,就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首先,学校,老师要经常组织团体比赛,团体游戏等集体活动,增加学生配合的默契,快速的让学生熟悉彼此;最后,在音乐教学上采取正确的授课方式,比如采用分组合唱的方式,先培养学生小范围合唱的兴趣,等到各个小组成员对合唱产生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合唱能力,再将这些小组融合成一个大的团体,采用此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及技巧的养成。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

中学开设音乐教学的最大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其对提高自身音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可以大大提高合唱的积极主动性。当学生对因为音乐具有了浓厚的情感,在合唱中就会融入感情,达到气宇轩昂的状态。提高中学生音乐情感的方法包括:增加音乐课程,学校要不断的传授音乐方面的文化知识,不断的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以及音乐发展史的深刻认识,陶冶其情操;老师在教学当中,首先要解读歌曲中作者的真实情感,将作者的情感传达到学生情感中,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认知以及对音乐作品故事的了解,可以充分理解音乐创作者的所思所感,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合唱实力。

(三)加强教师引导。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领导,指导的能力,是学生开启音乐学习的敲门砖,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合唱这门艺术,起到带头,效仿的榜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的带领学生练习合唱,在合唱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的更正学生在练习合唱中的错误,并督促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不再出现此类问题。

(四)注重学生音乐艺术性审美的培养。

音乐,顾名思义就是人们通过感知,对影音作品当中设定人物形象产生联想,想象,感同身受的一种艺术。为了更好的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共鸣,就要不断提高学生在音乐中的审美能力,增强音乐对美的感觉。进而在合唱环节中,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时,可以做到大脑跟随音乐而动,不断的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将音乐的美保留在心底,并在以后的合唱中更好的表达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主动性,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各种音乐形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校多组织合唱比赛活动。

最有效的提升学生合唱能力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合唱兴趣,不断提高合唱能力。目前,学校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活动非常的少,不仅制约培养合唱的兴趣,还使得学生消极的参与学生活动,所以,学校要定期的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大力开展合唱比赛,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比赛中,不断的提升音乐乐趣,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逐渐爱上合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校在音乐教学中要不断增加合唱教育,并不断的探索适合中学生的合唱方式,不断的提高中学生的合唱技能,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做为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尝试,努力寻找适合中学生自己的合唱教育,这样才能保证音乐教学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同时才能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帮助中学生可以最终走向世界合唱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隋国连。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1):192。

[2]彭娟。高师学生合唱指挥能力的培养探究[j]。音乐时空,2015,(06):168—169。

[3]蒲枭,王凌霞。中学合唱教学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j]。求知导刊,2015,(14):115—116。

[4]赖正兴。中学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开展[j]。音乐时空,2015,(22):169。

[5]李鹏程。合唱在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美与时代,2014,(12)156—158。

[6]毛丹。中学合唱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初探[j]。音乐时空,2014,(05):186+163。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论文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困惑。每当我批改作业、试卷时,总会发现自己曾经讲过的知识点,学生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那鲜红的叉号就像一记重锤,敲打着我的心,我不禁问自己,讲的那么清晰透彻,学生们为什么还会出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同样的困惑呢?(问大家)那学生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请各位老师谈谈你的看法。(老师讨论)。

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多老师都提到学生读题不清,对题意理解不够深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审题不清。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之前,我拜访了我们学校几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她们的教学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审题能力,必须下功夫,教师应培养学生出声读题,而且读出“数学味”。

比如:

二上p29: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第一次读一般的,第二次抑扬顿挫读,画出关键字。

二下p47: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比如这样一个例题:妈妈买来25个苹果和6个梨,小明吃了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学生要读懂买来苹果25个,买来梨6个,是两种水果,还要知道吃的是苹果,并且吃了5个,这样就达到了第一个目的。

例题:王老师带着3名同学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7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学生看完题后,立即提笔写3×7=21(元),只有用心读题,用脑思考,才能发现是“王老师和3名同学”,一共是4人买票,从而才能正确解答。

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老师在读题时,不让学生闲着,读到那儿手指跟到哪儿,认识的字就跟着老师读,不认识的字要随时注音,跟读的过程,学生自然心无旁骛。读数学题,刚开始孩子们可能觉得很新奇,可是如果永远那样读题目,读要求,读口诀,孩子们为了应付老师而读,于是读便具有负面效应。那我们就应想办法让读数学题变得有趣味性。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1米比较长,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1厘米比较短,就让他们拖短点,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这样读数学题,也觉得是一种享受了。总之低年级读题讲究“抑扬顿挫”。

中高年级阶段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现”。中高年级读题,强调一个“慢”字,通常要求学生连读三遍,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会断句,会停顿,直至了解题目中说的是什么事,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有哪些。

如,三上p44:2题。

科技园内上午有游客892人,中午有265人离开,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当学生读完题目,首先要知道有两问,第一,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是求现在剩下的游客人数,第二,园内全天来了多少游客,只需要考虑来的游客数量就可以,跟中午离开的游客数量没有关系。

除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让读题最棒的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领读,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这样可以摒弃单一的读题方式,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和游戏中,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1)圈关键字,深入理解。

当第一步初步理解题意后,还要学会仔细推敲字、词、句,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数学题需要边思考边读,而且读和思考都要留下脚印,适当的圈一圈,标一标。

对于低年级学生,对多或少比较好理解。

比如刚才的这道题:

二上p29: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二下p47: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又如四年级的一道题:

(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货车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六上:操场上跳绳的有4人,跳绳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2/5,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六上:p16:7题。

六下p8:例1。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两车用了多少钱?

p13:

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例题: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后,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2)细心琢磨,展开题意。

在读题时,有些题也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词句来完善题意,

例如:“同学们为地震灾区捐款,一班捐了432元,比二班多捐了37元,二班捐了多少元?”此题中的条件是逆向叙述,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是一班多还是二班多,这就要抓住“比二班多捐了37元”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仔细推敲,并把这个简短的句子补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二班多捐37元”,就是“一班比二班多捐了37元”,转逆为顺,也就是“二班比一班少捐了37元”,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例题:一桶水,用去3/4,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例题:一种服装原价105元,降价2/7后,现价多少钱?

例题:芳芳今年6岁,妈妈比她大25岁,再过4年,妈妈多少岁了?

例题:买三送一。

(3)精简题意,化繁为简。

有些题目,在读题时可以去掉一些非本质的词语,通过缩句理解题意的核心意思。

一下:p20:例5。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个人没来?

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妈妈买来25个苹果和6个梨,小明吃了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ppt:3个例题。

如同这样的有多余信息干扰的问题,在高年级阶段会出现更。

多,在我们读题时就可以去掉这些多余的信息,精简题意,化繁为简。

尽管有了前两步做铺垫,还不能急于动手列式,尝试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形思维,把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画一画线段图,写一写数量关系式。

前两次王俊平老师对线段图的讲解和汪主任对数量关系式的讲解都很细致清晰,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数量关系式和线段图。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您带来一些小小的借鉴,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数学审题方法,只要是适合孩子的,那就是最好的,更是无可挑剔的。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为叙述方便,本文分小学数学应用题、计算题、文字题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一探讨。

应用题。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敲”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述”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拟”

拟,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又如:“某。

[1][2][3][4]。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论文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来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范围的扩大,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应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为幼儿创设条件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可带幼儿去踏青,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丰富其生活内容,开阔幼儿的视野。

二、丰富生活经验,激发幼儿表达的兴趣。

幼儿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善于指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幼儿更主动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事物的属性,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为幼儿说话创造条件,让幼儿有说话,从而激发幼儿说的兴趣。有时有意识带幼儿去广场散步,沿途中有意引导幼儿观察自然景象,并让幼儿说一说。回到教室后,老师再让幼儿说出所看到的事物,此时幼儿的兴趣越发浓厚,这样幼儿的讲述积极性高,更有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幼儿的自信心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自信心的树立一方面与以往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有关,另一方面与成人的期望和评价有关。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愉快,充满幽默与风趣的说话氛围,以信任、接纳的态度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对于性格内向、胆小、自卑,不愿跟人交流的孩子,要无“原则”的鼓励,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表达,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这些孩子,因为胆小与自卑,往往说话声音非常小,甚至自言自语,这时,教师就要付出百倍的爱心,从保护孩子的自尊出发,在他们的讲话中挑亮点。尤其对于第一次在集体面前开口说话,哪怕说了一个字,说了半句话,也要真诚的鼓励,切忌横加指责,盲目排比,粗暴对待;对于口齿不清不能正确发音,但表达愿望又非常强烈的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给予适时纠正。与他们交谈做到语速快慢适中、语言生动、表情自然,更不能伙同孩子们去嘲笑他们,以免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说话的积极性;对于有交流愿望但说话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幼儿,他人的倾听态度是幼儿将话题进行下去的关键。因此与这些孩子交流,要适时创设关爱、接纳、支持的交流环境和氛围。同时,对表达错误或不到位的地方应给予及时指导。久而久之,幼儿得到教师激励性的评价,看到同伴赞许的目光,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就有了说话的勇气和自信,也就敢说了。

随着幼儿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们想说的也越来越多。我们要帮助幼儿丰富词语,教他们运用词组成句子,引导幼儿完整地、生动地、丰富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通过规范的语言指导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论文)尽量让孩子说完整的话。教师用善于利用日常生活加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在晨间谈话时,让孩子尽情的说说他想说的,他愿意说的话。让他在与老师交流的时候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并时刻提醒孩子说话完整。让孩子主动学习语言,爱上说话。让幼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万万不能打断孩子的话。这是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方法。

五、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

创造机会和情境,让幼儿多说。幼儿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要将语言学习渗透到各课程领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造各种语言情境和交流环境,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说说对所听乐曲、所表演舞蹈的理解和感受;在绘画课上,引导幼儿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作品;在抽象的计算教学中巧用“图画、图片阅读”;在各种游戏中,鼓励幼儿善用角色对话,能大胆调节游戏冲突;在闲暇时间吸引幼儿多接触儿童文学精品等。通过多层次、多侧面丰富的语言刺激,加深幼儿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喜爱。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园互动。在家庭中,家长不要嫌孩子太小,不懂事,而应与成人平等看待,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为孩子设置话题情境。尤其是在家庭民主决策中,在成人的交谈中,也能让孩子参与进来,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谈话习惯和乐观、自信、健谈的良好个性。

六、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语言教育活动。

教师要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时,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将语言的学习与不同领域的内容结合起来,在生活和环境中渗透进行,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论文

《纲要》指出,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并且喜欢与同伴交流,知道在与别人对话时要轮流发言,还能用短句进行讲述事件的经过,并能使别人听懂。对于我们大人来说说话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我发现对于刚刚进入小班的孩子来说,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很多的时候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要我象猜迷语去猜测很久,小班的孩子在碰到事情的时候常常是只会哭,不肯告诉老师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就算是几个比较会说的也最多说几个单字,想要他们把事情说清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了让小班的孩子在语言发展这一个非常重要又关键的时期真正学会说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更好的学习本领,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注重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

记得在刚刚开学一个星期的时候,我班有一个叫邓严浩的小朋友因为环境的变化,对我们老师和阿姨都感到陌生的情况下,浩浩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一个人含着泪水躲在钢琴边上不肯出来,当我们走过去和他说话时叫他和小朋友坐在一起的时候,他只是用含着眼泪的眼睛看着你,对你对他说的内容连点头摇头的反应都没有,更不要说坐到小凳子上听我讲故事了。

到了第二个星期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别的幼儿都在教室外面活动,他们开心的在外面玩着圈和皮球,我隔着玻璃看见浩浩在教室里面盯着辉辉手里的皮球,满眼都是羡慕,我马上拿了一个新的小皮球走进教室对浩浩说:“浩浩,我们来玩皮球。”浩浩一脸紧张地看着我,我笑着没有说话,只是把皮球滚到了浩浩的脚边,浩浩看着皮球动也不动,我又笑着说:“浩浩,请你把球滚给我好吗?”浩浩看了看我,眼神有点犹豫,我笑着对他点了点头。然后张开了自己的双手,浩浩终于蹲下来把前面的球一推,球滚到了我前面。我马上笑着说:“谢谢浩浩哦!”这时,我看到从来没有笑过的浩浩竟然对着我笑了笑,我马上说:“浩浩,我还要玩皮球,你愿意和我一起到外面玩吗?这里太小了!”浩浩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我走过去,轻轻地拉起他的手说:“来,我们和小朋友一样到外面去玩。”浩浩竟然没有反抗,任我拉着他的手到了教室外面。那天,我在和他玩球的时候不断地和他说话,虽然他没有回答我,可是他在玩球的活动时一直在开心地笑,玩球的结束后当我让他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时,他竟然也没有反对,乖乖地坐在了小凳子上。

在以后的自由活动的时间里,我总是有意地和他多玩玩,还特意的去摸摸他的小手,亲亲他、抱抱他,常常用亲切的语言和他交流,经过一段的时间,浩浩终于会在我和他说话时回答我的问题了,也乐意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还能够在全班的小朋友面前念新教的儿歌。浩浩在宽松的自由活动中变得愿意与人交谈了。

要让小班的孩子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完整,就必须让孩子积累一定的词汇,孩子词汇的积累不是靠一个活动或几个活动就可以完成了,而是需要在各类语言活动中不断丰富积累的。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很少,所以他们的词汇也很贫乏。因此,我注重在各类语言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参加了小班组的讲故事比赛活动后,我们班的孩子就特别喜欢听故事和自己学讲故事。散步前的一段时间就成了我班的讲故事时间,每当孩子们自己上来讲故事时,我就让他们先要向大家问好,再要介绍自己是哪个班的小朋友,今年几岁了,故事的题目是什么。而每次我自己讲故事给他们听的时候都会说:“今天,我讲的故事是……。”等我讲完了故事,我会要求孩子们说一说今天我讲的故事的题目是什么。在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上去讲故事都不会自我介绍,只会说一个题目,这时,我会一句句地教孩子们说完整话,让孩子知道话要说完整。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模仿,他们现在上去讲故事都会这样介绍:大家好,我是小(3)班的xxx,今年x岁了,我给大家讲的故事叫x。有的小朋友还会加上一句:希望大家喜欢我。

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这一语言活动,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各种有趣的事情,还增加了词汇量,说话清楚了,完整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小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因此,我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开设了两个娃娃家和好几个活动区域。

在一开始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在娃娃家只知道要扮演娃娃家的妈妈或者是娃娃家的爸爸,而且在游戏时也不会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就是在娃娃家走来走去,要么就是“妈妈”给“爸爸”吃东西这样的肢体语言。于是我在幼儿玩过游戏后请幼儿回去观察爸爸妈妈在家要做些什么事情,在吃东西前会怎么说。在玩游戏时我又以客人的身份去做客,和他们在游戏时交谈,引导他们在游戏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要做的事情。还生成了“小主人、小客人”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开展“鸭哥哥请客”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在游戏时知道怎么去做好娃娃家的主人和客人,怎样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游戏的乐趣,更重要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总之,我们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在一日活动中鼓励、激励孩子们大胆地开口说话,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地提高。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这种体验往往很肤浅、不稳定,需要精心指导,因而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好音乐。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如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音乐《老母鸡》、《小象》等,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音乐《小兔子乖乖》、《小动物和大灰狼》等,反映幼儿喜爱的人物的音乐《我的好妈妈》、《小海军》等。二是要引导幼儿对构成音乐美的诸要素有充分的感受力。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帮助幼儿熟悉音乐,仔细体会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饱满的和声等,初步产生印象美;其次让幼儿边听边打节奏,培养幼儿对音乐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感受力;最后让幼儿边听边想,使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对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和情节进行想像,同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观看表演、讲述故事、打击乐器等)提高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提供表象依据。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学生作文是学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思想境界的直接外露。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本文就此浅略谈谈看法。

一、充分认识“审美感受”的重要性。

1.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于是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的能力,缺少一颗辨识的心;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无法使“璞玉”变“宝石”。

2.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

生活并非就直接等同于写作的题材,文学也不是简单的生活翻版,只有当作为写作的人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的基础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中学生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而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却熟视无睹,这正是写作实践中由“物”到“意”认识矛盾的困惑。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在作文教学中,我个人做了一些探索。

1.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一种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它抽象而近玄妙,但并非不可捉摸。选入中学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结晶。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注意这方面的适当点拨,审美感受乃写作之源的观念便会自然流向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

2.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审美感受。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我们要满腔热情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热情歌颂,对假、恶、丑则无情鞭挞。

还要热情地关切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从审美的角度作出分析思考,使审美表象变为审美意象,及时地记录下来。

第一,透过现象,由表及里。

要真正感受生活,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早在多年前,一个普通的数字“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公司开业选逢“8”的日子,含有“8”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竞相争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真体味思考,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事实也证明:真要想“发”,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

第二,分析事物,去伪存真。

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有限,因此我们应告诫学生:“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通过辨析,才能识其真伪,明其利害。我们要关注时代变革的热点话题,共同讨论评议,把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辩论题《竞争一定会影响人际关系吗》,就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竞争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感受,从而培养其辨析事理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启动联想,由此及彼。

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及彼地思考感受、审美联想,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镜子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东西,围绕它发散思考,广泛联想,大家就会想到“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作品是生活的镜子”、“镜子可以还原人的美貌,也可暴露你的污点”等等,还可联想到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

第四,定点观察,多维感受。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往往会有不同的体验。如写“太阳”,我们可写“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习作。以《时钟》、《窗》、《砖》、《火》、《水》、《雪花》等为题,可拓展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心声,写出个性,不人云亦云。

第五,强化感受,展示自我。

平淡的生活孕育着丰富的生活美。譬如我们可以把“自我”作为线索,感受体验。人生漫漫路,童年的乐趣,少年的忧愁,早已由时间老人撒在了我们记忆的地垄里,等待着我们用思想和感受为它们“施肥、浇水”。回味那逝去的时光,感受那份缤纷和灿烂,那份眷恋必将牵着那鲜丽活泼的形象、载着那温馨馥郁的泥土之香向我们姗姗走来,学会了审美感受的学生会欣然拥抱它们。写一些回忆系列的短文,把童年留在记忆中的原始胶片,用感受之液把它冲洗出来,会带给学生一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自信。

成功的习作,往往凝聚学生审美感受的汗水与心智,时时闪现着生活的丰富和多彩。我们的“丑小鸭”们,会在生活的感悟和磨练中,变成美丽的“天鹅”,展翅翱翔于人生的天地、生活的田园、习作的乐园。《文心》有言:“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去发现。”当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这时候,他们会发现生活确实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论文

语言文字是符号系统,是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交际载体。语言学习最终要实现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掌握是要以语言表达能力为根本的和终极性的标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学科宗旨和重要目标。语文课堂教学须致力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着力引导和调动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能说,这是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通过阅读实现信息贮存和语词意义深化。

表达能力体现为有话可说,有话可说的前提和内在根据是“有事可言、言之有物”,即头脑中须有关于人物、事物、场景的有意义的信息量贮存,以及与这些“人”“事”“物”相对应的语词贮存,内心中盛装着信息,盛装着有意义的事物和标指这些事物的语词。获得这些信息贮存,以及与之相应的语词的累积与贮存,阅读是重要的实现途径。语文材料是用语言文字标示和表达的客观事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通过适宜的阅读,实现对语文材料内涵的理解,从而实现信息贮存和语词意义深化。

1.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

阅读的根本指向在于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材料获得全面的理解、掌握,完成对它的全面知觉和内涵把握,人在知觉过程中,往往因为原有知识基础的薄弱和受个人知觉类型倾向的左右,而出现“场依存性”情况,即不能超越细节去把握全局,不能使自己的知觉脱离具体的细节去掌握事情的整体要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情形在青少年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整体沉浸式阅读是引导学生克服对语文素材的局部感知而忽略对其整体意义把握的重要手段。学生首先借助教材课文来学习语言,通过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理解课文的内涵,成为语文学习的基础。从根本上说,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是一次整体的意义建构过程。具体说来,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文本中心思想、核心精神的领会,即知道说的什么事;二是对文本的主体情感基调的体认,即体会到了课文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三是对反映和代表中心思想的具体词语的感知与辨识。后两者是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课文的意境。整体阅读中必须强调对课文意境的感知,文本往往是因意境而立体、因意境而鲜活,而意境都是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或者说,是由表征具体事物的语词构建而成的,所以,具体语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定不要将具体词语从课文语境中抽取和剥离出来进行读或写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在不脱离课文环境的状态下去辨识、学习,体悟具体词语含义,深入理解和记住语词,实现语词意义深化。课文整体沉浸式阅读还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引导学生个体对课文做基于个人立场和个人经验的品读。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不要太多,课堂不是教师个人口才的秀场,而是催发学生思绪飞扬和精神畅游的时空。因此,课堂上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个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和视角与文本内容碰撞。带着自己的侧重,读出自家的味道,形成自己的体悟,才能实现来自阅读材料的语文给养与自身经验系统的深度结合、牢固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语言积累和贮存。这也正是紧随而至的个性化表达的基础。

2.深邃的经典阅读。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的意义在于它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和本质解释更为传神、凝练和深刻,它的生命力、传播力因此而更厚重久远。阅读学习经典贵在精秀和纯正,不求数量的众多,但求深刻领会经典作品的深邃意蕴。将经典作品细加品读,并熟读至诵,是经典阅读的好方法。

3.广博的各类文体阅读。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是对广阔生活面的反映,生活是语言文字素养成长的最原始母体,因而,增加语言文字的积累,借助教材课文和经典文学作品还远远不够,还须引导学生有广博多样的各类文体的阅读经历和阅读储备。物品说明、企划方案、启事文告,甚至是各类商品广告词,都可以对学生语言素养的丰厚与提升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留心、收集这类文本材料,并加以咀嚼和揣摩,天长日久必能丰益学生的语词结构,进而提升其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

二、从汉语文字本体切入,培植和强固学生的文化底蕴。

文字所内含的文化意蕴是丰富而巨大的,远远超越了文字符号本身。语言表达的内在驱动力量来自于语言文字的内部,来自于强劲的文化意蕴、文化血脉的支撑,文化意蕴和文化血脉是语言表达的深厚根基和依托,是意蕴深厚的“背景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字的文化意蕴体会得越饱满厚实,他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的就越丰富鲜活,他就越有话可说。可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从培植和强固学生的文化底蕴做起,因此,从汉语文字本体切入和突破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和抓手。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是最富有文化携带和文化附着意义的文字体系,其文字本身就蕴含着文化问题,文字的结构框架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它在传播过程中要传播本体所携带的文化。例如“人”字,它以形象的文字结构形态,传递给学生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本质关系,进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存的属性。因此,学习汉语文,还要注意从汉字本体入手,打开内在文化意蕴的厚重所在,引导学生真正透视到其内在关联着的逻辑架构。讲述、讲解汉字本体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实际上就是回归生活的本原,打通语言文字与生活之间的血脉联系,揭示出文字所表征的本原性的生活意义和文化色彩,而这须有宏大的社会相关领域里的知识背景做观照和依托,这实际上已然超出了语言学习范畴,而向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领域做延伸。例如,我们向学生讲解“耕种”这个词语时,仅仅告知这是一个农业生产的'操作方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须向学生揭示这个词语所代表的一种农业经济形态,这个词语所表征的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符号价值。课堂文化的核心是讲授文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方面,应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从汉语文字本体切入,在培植和强固学生的文化底蕴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教师对语文学科知识及其教学的把握,早已超出机械论范式,它更注重赋予课文里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语句以鲜活的生命张力和厚重的文化意义质感。他懂得知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的源头在于生活,在于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于是,他通过解析文字的架构,讲述文字背后的故事,讲授文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方式,将一个生动鲜活的文字故事图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时,文字在学生面前不再是孤立的符号,不是孤立的意义单位,而是一种具有生活内涵和生命意义的流淌,语文学习也不再是机械的、呆板的符号记忆,而是一种对于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系统的立体建构式掌握,从而使语言文字传递过程的信息本体和文化意蕴的结合达到最佳境界,实现文化的固本强基。

三、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直观形象化。

1.注重将过程情形直接呈现给学生。

学生有话可说,实际上是学生对客观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或从学习材料中看到了某种结论,进而去表达这个结论。新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反对将公式、公理、法则、论断等结论性知识直接呈现或塞给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描绘和介绍,善于将进程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非直接将结论塞给学生。例如,在讲到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异同时,有的教师直接把“人称称谓上不同、对所介绍之物的情感表现上不同”等几个不同点告知学生,而有经验的教师则是引导学生以某一事物的写作为例,通过让学生观察记叙文和说明文两种不同文体里的“某一事物”,其在人称、情感色彩等的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上述结论,这个时候,学生因直接观察到了两者的不同,内心具有了深刻的感悟,因而说出这个结论时,其语言是丰富流畅的,真正发自内心有话可说的。

2.善于使用对话式语言。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对于交代知识的前提背景、一般状况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最能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重点引向具体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内容更为直接和活跃、答案的产生更为集中和迅捷的,是对话式语言的使用。提问是最经典、最适宜的对话语言运用形式,所以教师一定“要善问”,一定要善于以问题做驱动,且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清晰明了的,具有明朗感、清晰感,这样,学生才能容易回答和说出答案。教师的直接提问或前提描述与设置是最有助于学生产生明朗感,也最能够激发学生将感受说出来、表达出来的,最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来自于课文中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对课文整体烂熟于心,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明确的提问意识和具体的谈话计划。其次,要把握提问的几种类型:一是信息梳理式提问,即基于对整篇课文作全面梳理,确定提问话题。二是关键点提问,即所提问题一定是能够对整篇课文和整个学习材料起到串联作用的。例如,在《木兰辞》这篇课文中,对木兰毅然报名替父从军征战的描述和木兰回乡、家中梳妆的描写是全文的关键意义点、节点,也即设问之处。三是扩展式提问,能引导学生做延伸性联想和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和氛围。

3.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mindmap),使思维可视化,也是一种较为形象的语文教学方法。思维导图是将思维过程和思维内容,用线条、图形等较为形象化的手段加以表达呈现的一种思维工具和技术方式,被称为外化的“精神图谱”。无论在新授课上,还是在复习课上,得体地使用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智力成长、提升学习效能,更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上思维导图的使用强调“师生同画”,即师生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实际上,导图的绘制绝不是看似简单的“画”,而是由语言、图形和动作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次调动起听觉、视觉和动觉等几种感官活动、触及到几种认知风格的综合性活动,是集语言描述与讲解、图形呈现与观察以及动手操作绘制于一体的立体性活动。导图的意义在于绘制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引领,在于引领中对于课文内容的又一次强调、点拨与渗透,在于言语中枢、视觉中枢和运动神经的共同行动与兴奋。它通过调动学生听觉的、视觉的和动觉的感官活动,使听、看、画三者协同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从中汲取到适宜自己的刺激信息信号与方式,让每位学生的每一种学习风格都得到发挥,并看到自身的不足,有意识地向别人学习,使各种感官活动互补和相互促动,进而起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效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师美术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理论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全民素质需要提高的社会需求,对美育的教学及美术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师范美术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理论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开展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美术教学活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则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美术理论教学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的是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研究灵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善于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第一步,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老师的启发)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如在美术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篇阅读素材,教师设计出问题的框架。学生根据教师的框架问题仔细阅读、分析,并对章节中疑惑点提出质疑。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在美术理论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在美术理论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实践与理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如以《走进莫奈的画室》为题,研究印象派的风格以及印象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等。这样带有探索意味的课题情景,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探索、创造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思考激情。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见习和实习活动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美术教学环境中,设定研究小课题,如《低段小美术教学课的导课艺术》《美术教学环境的布置对小学美术教学的作用》等。在这一过程中,让理论与教学相结合,让课本知识与实际教学环境相结合,使学生提早进行教学的应用演练,这对他们今后进入教学实习和教学工作会有极好的帮助。

2.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在美术理论教学中,结合艺术作品或示范课的案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讨论、考察、研究展示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和探讨能力。这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防止学生把注意力固定在教材内容的纯理论上,从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教师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从书本的每一章节、每一次短期见习,或是一堂示范课中寻找到研究内容。教师要在研究的过程中辅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鉴定方法。在实践调查和资料积累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如何进行深入探究等。

三、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理论依据,以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并学会解决问题。这时,教师的角色就要从讲授型转换为引导型。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科学知识不如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素质,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以往的师范美术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美术技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学中要构建新的课题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把一定的美术理论和教学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理论课题的研究中,并且把课题的研究落实到美术理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习,逐步获取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师范美术理论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设置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要设计出相应的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以小组协同、资源共享、信息整合等形式指导学生开展美术理论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创设研究情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展研究。这一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形式使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在美术理论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如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

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的师范院校,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前瞻性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时把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教师。要顺应美术教育的发展,培养美术师范生不仅要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美术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好地适应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浅谈如何在高师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从而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

1。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时,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2。比较阅读,开启学生的想象。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二、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其想象力的广阔性、深刻性和逻辑性也就无从谈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训练写作、激发想象力。

“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老舍语)。作文的天空永远需要想象的翅膀。生动的描写,准确的说明,精辟的议论都离不开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

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口头作文”的形式可以有复述课文精彩片段、编讲故事、描述见闻,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象积累。“书面作文”可以有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看图写作文等等,这些自由驰骋空间较大的“大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无疑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如中国的《西游记》、《聊斋志异》,外国的《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都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器材”。除此而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要抑制自己的想象。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蛋,相信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孵出小鸡来;看到气球上天就想象人吃了苏打片,肚皮里有了“气”,人也可以腾空,虽然充满稚气,但其中就蕴含着让人惊讶的“想象”元素。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其共同点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唯其如此才会做傲人的成绩。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最大限度的营造出一种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现端倪,让我们紧跟语文教学深入改革的前进步伐,把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列入正常的教学日程,认真备课,依纲据本,提高自身素质,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做出不懈努力。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高职学生多来自中等收入或低收入家庭,离异家庭占有相当比例。根据问卷调查中基本信息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或农村,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艺术类培训机构匮乏。自幼经历过艺术方面培养的学生很少,如:钢琴、画画、舞蹈等。因此,从客观条件而言,孩子本身能接受艺术类培养的机会就极为有限。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乐观,衣食住行便成了生活中最高要求。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考入高职学校之前都从未走出老家,学习仅限于九年义务制的以知识性为主的教育,加之,本身在学业上偏科或全科瘸腿,导致对学习能力的自信心丧失,迷恋上网络游戏、抽烟、甚至上课就等着混下课,视野狭窄。鉴于大部分高职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继续深造毕竟为少数。因此,倘若在高职院校依然无法得到教育工作者对其美育的重视,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将错过一生中在学校进行全日制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

育儿观念影响育儿行为。高职学生的家长父母文化水平普遍集中在初中、高中学历,本科以上为极少数。父母在育儿中重视对孩子美的培养,就会有相应的行为方式,如鼓励孩子阅读美文、欣赏优秀影片、参观名胜古迹、聆听优美歌曲等。儿时接受的审美教育将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杨振宁教授自幼学习唐诗、音乐,在物理学探究中发散出形象思维的火花。他说:“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论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访谈中学生表示父母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当匮乏,部分学生甚至表示,父母对自己的各方面教育都极其空洞。

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课程教学的功能。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教育功能在美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为主旨,渗透至学校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高职生群体特殊性。高职美育的设置不能完全借鉴普通高校,要体现高职美育的时代性和高职特色。即要加强与专业的联系,提高针对性,努力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适应,满足学生成才与就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应注意发掘、利用本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中丰富的审美因素,如在一些专业课程中,教师可有意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科学领域中的美学问题,例如黄金分割原则、对称美、建筑的美等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现存的知识经验去感受美、热爱美、从而追求美。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方式,本着尊重的原则出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借此,各门课程都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2.重视选修课的辅助作用。将审美课程纳入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中。在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兼顾多种艺术门类,系统、科学、合理地为在校学生设置相关学习内容,如“礼仪与形象”、“色彩美学”、“影视欣赏”等。通过科学合理的审美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在美的`知识、美的体验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

(二)发掘实践活动的功能。

1.在实践活动中展现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孤岛教育。社会一些现象的美丑不辨,雅俗难分,渗透到学校、影响到学生,这就迫使面我们对学生的渴望求知与新鲜的刺激不可采取极力堵塞,而是进行合理疏导。高职学校可以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为目的,依托学校社团,组织学生开展以一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校服设计大赛、服饰搭配大赛、书画作品展等,以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青春美,帮助学生在在生活中享受美,在活动中创造美。此外,开展师生座谈会,谈谈学生眼中的教师礼仪、班主任眼中的学生美、家长眼中的学生服装美。走近学生、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老师、更了解自己,师生建立平等审美互动机制。

3.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将美育将校外延伸。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名胜古迹等。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历史文物、美术作品,到音乐厅欣赏高雅艺术,游览名胜古迹等,唤起他们的灵动想象。在不断的审美体验中自然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去其糟粕。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审美意识。

教师应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拥有美的仪表,这是教师形象塑造的最直接的自我展示。教师要以自然、潇洒的举止,给学生以轻松舒畅的感觉;以稳重大方的姿态,给学生踏实、可靠的印象;以整洁合适的衣着,给学生体会朴实、整洁的真正的美,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作为单个的社会属性人来说,张扬个性无可非议,但是作为在校的教师,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自己的言行,从服饰、礼仪上来说,不可表现为个性张扬的极致,更不能混同社会非主流(男教师理光头、长胡须、大裤衩、坎肩背心、穿拖鞋,女教师超短裙、蕾丝黑丝袜、低胸服装、妆容浓)。着装应始终保持大方、得体、稳重,整体形象保持整洁。为人师表始终是审美道德与言行的底线。接近甚至超越这个底线的个人形象都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大大伤害甚至扭曲了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形成。因此,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的行为自律刻不容缓。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幼儿在反复聆听、充分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对音乐产生兴趣后,随即会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这是由于幼儿的审美情感强烈、外露所致。我们要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将自己对音乐美的感受进行思维加工,用语言和动作充分展示出来,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表达能力。有一次,幼儿在充分感受了《小海军》音乐之后,我启发他们说一说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觉,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听了音乐后我想做踏步的动作。”这是对音乐性质(进行曲)的感受,有的说“听了音乐后我想当解放军!”这是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崇拜;还有的说:“听了音乐我浑身都是劲!”这是对音乐力度的感受……孩子们尽情地述说着他们对音乐美的理解和感受。当我再放音乐时,他们便不约而同地跟唱起来,声音是那么响亮而自豪,不仅激发了幼儿表现音乐美的心情,也培养了幼儿快乐、积极向上的`健康性格。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论文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口语交际开始,然后进行写话训练,逐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打下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资源,带学生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引领学生自然交际。

小学教材中配有许多图画,这些图画能唤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是鼓励学生说话的“药剂”。我充分利用插图,由图导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蚂蚁和睡莲的表情、动作。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思维被激活,就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口语交际时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小学生表演的素材,我利用这些素材,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指导口语交际的方法,引领学生学会交际。

首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外出问路时,说话要有礼貌,要根据人物的年龄、性别使用恰当的称呼,常用的称呼有: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等。问路还要以试探的口气,先问人家知不知道,再问怎么走,问话要简洁明了,注意听别人的回答。

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带学生玩“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游戏开始时我们做了什么,过程怎么样,结果怎么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抓住口语交际的契机,引领学生学会写话。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作为补充训练,把学生引上爱听、爱读、爱说、爱写之路,进而导入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之门。如,我利用《小熊过桥》这个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能想象到小熊去公园玩儿、去奶奶家、去割草等情境,并能合理地分析问题:小鸡年纪小,所以小熊抱它过桥;山羊年纪大,所以小熊扶它过桥。学生善于仿写,教师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学完课文后应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及所获取的信息,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作文,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满足感,增强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课外的口语交际资源是很丰富的,及时引导学生把想讲的故事讲出来,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再指导学生把交流的话写下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题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引导,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