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健康结课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1-26 16:47:41 作者:笔尘

范文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化学生活与健康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饮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们想让食品更方便、更多样、更有风味、更有营养、更加的高级,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仅仅利用我们的天然资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渐渐开始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了。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营养。

正文: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各类非自然的新物质层出不穷,人类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注意着对自己身体好坏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类每日必须的餐饮方面。“美好火腿肠,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提醒着人们食品的安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是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非营养物质,添加剂的种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响食物的摄入量,进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除此之外,食用过多的糖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对幼儿来说,可能会造成龋齿、近视、软骨症、消化道等疾病。这同样对人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有的时候使用一定的添加剂是有益的。

对健康产生影响,上述所说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要适中,适当。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表征。食品工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也就越多。

天然品不等于安全,合成品不等于有毒。不要盲目迷信“纯天然”食品。食品的优劣,不能以所含成份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合成来衡量,天然物质并非全部是无害的,人工合成物质也并非都会有损健康。比如:人类食用的动植物,有些本身就含有有害的物质;欧美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中草药就不认可;用于生产食品的油脂、调味品、面粉等原料本身就已经含有合成防腐剂;人类大量服用的西药都是合成化学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超量使用,即使是天然的,也可能适得其反。

总之,在面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用正确,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们,合理、合法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由于,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不断涌现,因此,食品安全控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共同负责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已经加强了监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力度,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可以预见,在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以更好的解决。

测控与机电工程系机电14-4班。

裴鑫1430304049。

健康的化学论文范文

化学工业是对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和转化加工的生产部门,其特点是产品多样化、原料路线多样化和生产方法多样化。

由于其生产特点决定了化学工业是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

1.1污染物的来源。

化工生产中,随着化工产品的原料路线和生产工艺的不同,所排放出的污染物也多种多样。

化学反应不完全。

化工生产过程中,随着反应条件和原料纯度的不同,原料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成品或半成品。

余下的低浓度或成分不纯的物料,常作为废弃物排出而进入自然环境。

化学反应的副产品、产品和中间产物。

化工生产过程中,在进行主反应的同时,也常伴随一些副反应。

这些副产品如不加以回收利用,当作废料排出就会污染环境。

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

化学工业排放出的废弃物,不外乎三种形态的物质,即废水、废气和废渣,总称工业“三废”。

燃料燃烧可以为化工生产过程提供能量,以保证化工生产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

但燃烧产生大量烟气和烟尘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

无论采用直接冷却还是采用间接冷却,都会有污染物质排出。

另外,升温后的废水对水中溶解氧产生极大影响,破坏水生生物和藻类种群的生存结构,导致水质下降。

化工生产大都是在气相和液相条件下进行,物料大都使用管道输送,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由于设备和管道不严密、密封不良、腐蚀严重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往往造成物料泄漏。

化学物料或产品从设备和管道中泄漏出来不易回收而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物的污染特点。

化工厂一般多集中在水源较丰富的江、河、湖、海附*,生产中的废水大都排入水域,因此化工产业对水域的污染变尤为严重。

化工污染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毒性大,有刺激或腐蚀性。

化工厂排出的废弃物中,有些是有毒或剧毒物质如废水中所含的氰、酚、砷、汞、镉和铅及无机酸、碱类等带有刺激性、腐蚀性的物质,这此物质对生物或微生物有毒性或剧毒性;废气中含有刺激性和腐蚀性气体很多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气、氯化氢和氟化氢等,能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腐蚀金属、建筑物,污染土壤等。

(2)种类多,危害大。

化工生产排出的污染物种类繁多,除氰、酚、砷、汞、镉、铅等外,还有各种有机酸、醇、醛、酮、酯、醚和环氧化合物以及粉尘、烟气和酸雾等浮游粒子。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对生物、对人体都有很大危害。

污染物进入水体会增加水中酸碱度或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遭到破坏。

酸碱污染物进入土壤,会使土壤遭到破坏,植物生长受到影响。

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增加,还可能影响气候和气象的变化。

(3)污染后恢复困难。

受化工污染物污染的水域,即使减少或停止污染物排出,要恢复到水域的原来状态,需要很长时间。

特别是对于能被生物吸收的重金属污染物质,即使停止排放后也很难消除污染。

被农药污染的土壤,恢复原来状态一般需要数百年。

2.化学工业中的环境保护。

21世纪要求从传统的线形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变革即可持续发展。

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则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末端治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化工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是将预防和治理污染。

贯穿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消费使用过程中,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物,以期对人类和环境不产生或产生最小的危害,这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行动中心(un-epec/pac)提出的。

它表述了原材料-生产-产品-消费使用的全过程的污染防治途径。

化学工业清洁生产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开发和采用闭路循环技术,其核心在于将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最大限度地加以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三废数量。

清洁的产品: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短缺及有毒有害的原料,改变产品品种结构,使之达到高质量、低消耗、少(或无)污染;产品在消费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产品的包装安全、合理,在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寿命合理。

清洁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各种节能技术,合理利用常规能源,尽量做到高效率、低消耗;开发和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和新能源,节约能源,提高其有效利用率。

清洁后处理:有效处理和综合利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排出的副产物或废弃物,使之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研究开发和利用低耗、节能、高效的三废治理技术,强化管理,使最后必须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类的危害达到许可范围或最低限度。

清洁生产从狭义上讲,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它包括节能、降耗、节水、安全、无污染等内容;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包括哲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企业管理学、生产工艺学等方面的综合科学,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在生态工业系统中各生产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一个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作为另一过程的原料加以利用。

生态工业追求的是系统内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

图1所示为理想工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

健康的化学论文范文

有机化学实验中常遇到需要对液态有机物进行干燥处理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除去化合物中存在的少量水分或其他溶剂,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常有一些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如乙醚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溴乙烷的制备以及环己烯的制备等,在这些合成实验中,产物常常要经过洗涤、干燥,并最终通过蒸馏才能达到一定的纯度。干燥剂的使用能够体现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化学实验能力,所以干燥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操作之一。

1干燥的意义和作用。

在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中,为了得到较纯的产物,往往需要进行蒸馏操作,但液体中的水分有可能与液体形成共沸物,在蒸馏时就有过多的“前馏分”,造成产物的严重损失,最终导致产率严重降低。在许多合成反应中,需要严格的无水条件,但试剂中的水分会严重干扰反应,如在制备格氏试剂或酰氯的反应中若不能保证反应体系的充分干燥就得不到预期产物。有些化学反应是通过分析产生的水来判断反应进程的,而反应产物如不能充分干燥,则在分析反应进程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液态有机化合物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萃取、洗涤等操作带入的,反应溶剂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在溶剂制造、处理或者由于副反应时作为副产物带入的,另外,反应溶剂在保存的过程中吸潮也会混入水分。水的存在不仅对许多化学反应,也对重结晶、萃取、洗涤等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操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反应溶剂的脱水和干燥在化学实验中也是很重要的,是经常进行的操作步骤。尽管在除去溶剂中的其他杂质时往往加入水分,但最好还是进行脱水后再使用。上面所述所有情况中都需要用到干燥。干燥的方法因被干燥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要求干燥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如果处置不当就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干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燥剂选择不好,则除杂效果不好;干燥剂用量少,除杂效率就会降低;干燥剂用量偏多,则可能吸附部分液态化合物,使产物的最终产率降低。

2干燥剂的选择。

在实验室中,一般干燥液体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但最常用的是化学方法[1].物理方法常用的有分馏法、共沸蒸馏法、分子筛干燥法、冷冻法等。化学干燥法是将适当的干燥剂直接加入到待干燥的液体中去,使与液体中的水分发生作用而达到干燥的目的。在化学干燥法中,依其作用原理的不同可将干燥剂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可形成结晶水的无机盐类,如无水氯化钙,无水硫酸镁,无水碳酸钠等;另一类是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如金属钠、五氧化二磷、氧化钙等。前一类的吸水作用是可逆的,升温即放出结晶水,故在蒸馏之前应将干燥剂滤除,后一类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在蒸馏时可不必滤除。总的来说,选择干燥剂来干燥液态有机化合物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干燥剂不能与待干燥的液体发生化学反应,如无水氯化钙与醇、胺类易形成配合物,因而不能用来干燥这两类化合物,又如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有机化合物;(2)若为液态干燥剂则不能与有机物互溶且密度也不能一样;(3)干燥剂与水接触后能与有机物分离;(4)干燥剂与水接触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与液态有机物反应;(5)充分考虑干燥剂的干燥能力,即吸水容量、干燥效能和干燥速度等。综上所述,对于一次具体的干燥过程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干燥剂的种类、用量、干燥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干燥效果的判断等。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需要综合考虑。

3实验过程中常遇到的干燥问题。

干燥剂用量过多。

在对液态有机粗产品进一步蒸馏纯化前,常出现干燥剂添加量过多的现象,干燥剂或多或少都能吸附部分产品,这样常常最终导致产率明显低于理论值。

干燥剂用量过少。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对液态有机粗产品进一步蒸馏纯化前,粗产品不是相对的澄清,经检查,发现导致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干燥剂的用量明显偏少。

干燥过程不规范。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把干燥剂很快添加完,然后把装有粗产品的玻璃仪器静置在实验台上一段时间,接着就进行蒸馏精制操作。这样操作的结果,一般很难保证液态产品的质量和产率。

干燥时间长短不一。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干燥时间过长,有的学生干燥时间过短,还有一些学生则直接询问干燥多长时间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所有这些问题基本可归结为学生对干燥效率的概念比较模糊。

干燥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液态有机物进行干燥时,也会遇到诸如干燥剂本身质量问题、干燥剂的选择问题以及学生在干燥之前的实验操作中不规范而导致杂质过多等问题。

4对干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解决的建议。

对干燥剂用量过多或过少问题的解决。

干燥剂的用量应根据该干燥剂的除杂能力、液态杂质在该液态有机化合物中的溶解度、液态有机化合物在液态杂质中的溶解度来考虑。如一般含有亲水基团的化合物(如醇、醚、胺等),水在其中的溶解度较大,干燥剂应多加一点。

而烃、卤烃等,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干燥剂可少加一点。一般每100ml液态有机化合物加5~10克干燥剂[1,2].由于影响干燥剂用量的因素很多,所以一般讲义上没有特别具体的数量规定,实际操作时往往需要通过现场观察才能判断干燥剂用量是否合适,具体方法可参照如下:(1)不溶于水的液态有机化合物(一般为浑浊溶液),加入干燥剂后应呈相对的清澈透明状;(2)水溶性液态有机物(一般为透明溶液),加入干燥剂后,干燥剂因吸水变黏而粘在器壁上,摇动时不能随液体旋转,这表明干燥剂用量不足,应补加,直到有松散的干燥剂颗粒存在为止,这时干燥剂不结块、不沾壁、棱角分明,摇动时能随液体旋转并悬浮为止[3];(3)其他液态杂质的除杂尽量选择对其有较强络合力的干燥剂,如氯化钙能与醇、酚、胺、酰胺及某些醛酮形成络合物,从而除去此类杂质[2].通常情况下,干燥操作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样才能有较好的干燥效能,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实验时间的原因,干燥剂的使用量总是比理论值多许多。

对干燥过程不规范问题的解决。

(1)干燥前应将水分尽量分净,不能有可见的水珠或水层。(2)干燥剂颗粒大小应适中,如氯化钙切割成黄豆大小即可,太大则吸水慢,并且被包裹的部分不能起干燥作用;太小则表面吸附的有机物多,且过滤困难。(3)干燥时间一般半小时(若有条件,最好放置过夜),塞紧瓶口并经常振摇以提高干燥效率。

对干燥时间问题的解决。

一般情况下,干燥前,液体若成浑浊状,经干燥后变成澄清,这可简单地作为水分等杂质基本除去的标志。通过化学反应除水的干燥剂,在实际干燥过程中所用的量往往是其最低需用量的数倍,以使其形成含结晶水数目较少的水合物,从而提高其干燥程度,节省干燥时间。当然,干燥剂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因为过多的干燥剂会吸附较多的被干燥液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体的时间把握可参考上述干燥剂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1].

干燥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的解决。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实验技能。如遇到干燥剂本身质量的问题,要能及时发现并想办法恢复干燥剂的干燥性能,尽量了解每种干燥剂的性能与应用范围,萃取时要尽量分净水分,熟悉每一步实验过程,尽量减少不必要杂质的产生等。另外,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结语。

一些溶剂因为种种原因总是含有杂质,这些杂质如果对溶剂的使用目的没有什么影响的话,可直接使用。可是在进行化学实验和进行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时,必须将杂质除去,虽然除去全部杂质是有困难的,但至少应该将杂质减少到对使用目的没有妨碍的程度。溶剂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在溶剂制造、处理或者由于副反应时作为副产物带入的,其次在保存的过程中吸潮也会混入水分。水的存在不仅对许多化学反应,还对重结晶、萃取、洗涤等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操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溶剂的脱水和干燥在化学实验中是很重要的,也是经常进行的操作步骤。尽管在除去溶剂中的其他杂质时有时加入水分,但在最后还是要进行脱水,实际上,干燥剂的用量与被干燥的液态有机物的含杂量、干燥剂的质量、干燥剂颗粒大小、干燥的温度及时间以及学生个体实际操作差异等因素有关。加之干燥剂也能吸附部分液体有机化合物,故不能一概而论或盲目多加干燥剂。由于影响干燥的因素很多,在此仅略作表述,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健康的化学论文范文

针对目前高校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做、评、思”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和提升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的心理咨询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急速的社会变迁也引发了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人们对心理学专业也越来越重视,自从1998年应用心理学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之后,全国有23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但是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间还存在巨大差距。以某重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情况为例,就业率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虽然只有少数学生毕业后没有就业,但是有将*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找到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这样的现状使得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处境非常尴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一般为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xxx、医院和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但是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则认为是在学校的学*中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而应用心理学专职教师也一致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少心理咨询的实战技能,是目前心理学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这一短板也直接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因此,要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以便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型人才。

一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在各高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比如浙江大学采用导师制与核心课程相结合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6+1”培养模式以及沈阳师范大学采取小学期实践教学的方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不够深入,一般都倾向于形式化;第二,学校内的实训基地的真实度不够,和校外的基地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进行长期的实践,没有“走出去”的实战演练。第三,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分离,以学*心理咨询技术为例,学生学*了咨询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的各个理论流派,也熟记了每个流派的方法,但是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地运用,还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第四,学生学*的主动性差,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实践环节,不能主动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追求创新的精神,*惯于老师的灌输式学*,面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自觉开动脑筋。

二“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

工作坊教学模式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模式,它最初起源于德国,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产生。其主要特色是在一个互助的小团体中形成轻松的、有趣的氛围,每次活动设定一个专题内容,围绕主题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互动活动。通过心理体验活动学*理论知识、增加体验领悟。本文主要以“表达性绘画艺术案例督导工作坊”为例,从“教、学、做、评、思”五个环节来阐述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和体验互动解决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提升遇到的瓶颈,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

(一)“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

“教”指的是在工作坊模式下教师教授参加者关于工作坊主题的相关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讲授并非传统的认知教学模式。传统的认知教学模式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考核为主,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的“教”教的是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以“表达性绘画艺术案例督导工作坊”为例,在工作坊开始前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在系统学*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基础课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中选取20名对绘画心理治疗感兴趣并有意愿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参加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的表达性绘画艺术工作坊活动,“表达性绘画艺术督导工作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的主题是:

(1)第一单元:绘画治疗总论;

(2)第二单元:线条颜色绘画心理分析;

(3)第三单元:树木测验与心理疾病筛查;

(4)第四单元:人物测验与自我认识;

(5)第五单元:房树人测验绘画分析;

(6)第六单元:五维画测验;

第二阶段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绘画心理活动体验阶段:

(1)第一单元:画出你心中的自己;

(2)第二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

(3)第三单元:心中曼陀罗;

(4)第四单元:我的家庭图;

(5)第五单元:风景构成法;

(6)第六单元:离别和祝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督导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崭新的、活泼的,不拘泥于讲授形式的,在每个单元课程内容开始前,教师会带领学生做一个热身活动,以便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活跃团体氛围,会选择有趣的心理活动,如“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进化论”“轻揉体操”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者而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等的,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思考对活动的感悟,对自我的发现和对人生的理解。

(二)“在做中学”的学*策略。

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在做中学是有效的学*策略之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表达性绘画艺术工作坊”为例,学生的理论学*和体验活动是和去福利院基地实*一起进行的,讲授完一个单元内容,参加的学生们就去福利院给孩子们做相应的心理绘画体验活动,再将收集的福利院儿童的画作在下一周工作坊的时间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和教师讲解,根据每一位孩子的画作特点(如色彩、画作内容、表达心情等)进行心理学解读,明确心理干预方向。所以案例督导工作坊模式下学生的学*有以下优势,第一,在“做”中学*掌握绘画心理咨询的技巧,学会了绘画技术应用于心理辅导工作。学生一边实*一边进行理论学*。第二,在“做”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提升了对理论学*的自信心,能够获得学*的成就感,提升学*兴趣。第三,在“做”中学会了团队合作,了解小组成员的需求和愿望,能够形成凝聚力。例如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单元教师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没有语言交流的团体绘画,每人每轮画一笔,然后经过十几轮过后,形成一幅整体的画作,再给画作命名,并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整个过程既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又是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增进了小组的成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第四,在“做”中学会了探索,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能力。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同时,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画出你心中的自己”这个单元,教师涉及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发觉自己的性格特点,更加了解自己,增进自我认识。同时也会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互相讨论,就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三)“互动评价”的教学活动。

化学与健康论文【】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关心食品不仅仅是“食以果腹”,更多地是关心食品的营养、安全卫生、贮藏、综合利用等问题。

本文在描述“食品化学”的定义的基础上,说明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打击伪劣食品、食用产品加工质量、食品资源的综合利用中所起的作用,论述了食品化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人人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关心食品。

经济不发达地区(或云尚未解决温饱的地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是能得到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营养素。

在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丰富的食品供应,而且许多农副产品通过深度加工以及加入化学物质后,改变成丰富多彩的各式食品。

此时,人们关心的是食品的成本、质量、品种和制作上的方便,加工过程以及化学添加剂对食品卫生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这正是食品科学—一门涉及到食品的特性及其变质、保藏和改性原理的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1]。

在科学领域中,食品科学是涉及到细菌学、化学和工程学的综合科学。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是一门研究食品的组成、特性及其在贮藏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变化的科学[1]。

例如在销售新鲜水果和蔬菜时,食品化学家就要研究如何维持其生命过程的适宜条件;而长期保存食品时,食品化学家主要研究的是适宜生命生存的条件,比如热处理、冷冻、浓缩、脱水、辐射处理和添加化学防腐剂。

安全性是任何人选择食品都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任何食品在消费时不能有任何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细菌的污染。

食品变质后或发生不良变化后,其质构、风味、颜色和营养价值都会发生变化,乃至产生毒素。

前几项凭直觉容易察觉,而后两项则只能通过化学方法才能检测到。

通过化学分析手段,对有毒成分的了解,促使人们采取许多控制措施,以便尽可能地减少因消费食品或在加工中加入的物质而可能引起对健康的危害[2]。

花生很容易变质,产生黄曲霉素,这种毒素能诱发肝癌;在豆类及谷类中存在着蛋白酶抑制剂、血球凝聚素和色素,卷心菜、萝卜、菜籽等中含有具有抗甲状腺作用的含硫葡萄糖苷,在木薯中和豆类植物中存在着有毒的氰类化合物,豆科和茄科植物中存在豌豆素、黄毒素,植物抗毒素,在菊科植物中存在有能导致肝脏静脉闭塞和引起肺部中毒的双稠吡咯啶生物碱类,黑胡椒中存在有能致癌的黄棕素[2]。

食用动物性食品后有发生猪肠毒素病和贝壳类的麻痹性中毒,发生最多的是由海洋动物引起的鱼中毒(食用含有毒组织的鱼所引起)类中毒(食用曾摄入浮游生物并浓缩其毒素的贝壳类所引起)。

为改善营养价值,保持新鲜度,创造某些期望的感官性质或有助于加工,而加入到食品中的一种或数种化学物质(即食品添加剂)。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添加剂多达到2000种以上,其中许多是有毒的,必须通过测定,监测其食用的安全性。

亚硝酸盐和—n—亚硝基化合物用作食品保鲜剂和着色剂也有很长的历史,主要是用于肉类(火腿)和鱼类食品,这两种试剂都有可能产生具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作为稳定剂、增稠剂和胶凝剂的角叉胶与溃疡性结肠炎及胃肠道其它组织的变化有关。

偶氮染料色素添加剂(如黄油)有可能导致肝肿瘤和膀胱肿瘤[2]。

由于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好,微生物很容易生长,它们可产生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肉毒杆菌和肠毒素。

在正常生产、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由于疏忽,使得一些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到食品中,如烟熏食品中有一些能致癌的多环芳烃。

另外,食品中残留有剧毒的杀虫剂和除草剂。

重金属作为一种普遍的环境污染物和偶然的食品污染物而日益受到关注。

汞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镉能导致动物和人类肾小管损伤、贫血、肝功能受损和睾丸损伤。

能致麻木和头痛的多氯联苯很少出现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但它们常存在于鱼、家禽、乳和蛋中[2]。

为保证人类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通过化学家、生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病理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共同研究,才能作进一步的识别和解释,同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

进行食品的加工和贮藏,食品化学家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今市场上充斥着许多假冒伪劣商品,掺假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以酒精兑水充当白酒;黑胡椒中掺入砂子、叶子、枝、梗、小麦粉、碗豆粉等;辣椒粉中掺入银朱、赭石等;香精油中掺入松节油、其它油和酒精;醋中掺入硫酸;咖啡中掺入烘烤过的谷粒、烧焦的菜豆和豌豆等;茶叶中掺入冲过再弄干的茶叶和其它植物的叶子;牛乳中掺水、淀粉、树胶、苏打、糊精等;糖中掺入砂、石灰、纸浆等;巧克力掺入淀粉、磨碎的硬饼干等。

由于每一种食品其特定的营养成分含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只要能有效地检测某一食品中特定的成分,便能推论出该类食品是否掺假。

因此,食品化学家们通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了解食品的天然特性,研究常被当作掺杂物的化学制品和检测它们的手段。

食品化学是有效地控制伪劣产品必不可少的科学。

如何能在加工过程中保持食品中的原有营养成分,同时又能有效地除去毒素,这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最感头痛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加工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使食品能在可食用条件下贮藏更长的时间。

由于加工过程的激烈性,产品的天然特性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是期望的(如加热使蛋白酶抑制酶等抗营养分子失活),有的是不期望的(如加热破坏维生素),高温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能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使蛋白质的利用率下降。

对蔬菜进行速冻加工时,如不预先杀死其中的酶,其组织有可能在冷冻贮藏期间催化有害的反应。

另外,当蔬菜或肉解冻时,大量的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解冻渗出物或烹调之中损失。

对食品进行脱水干燥时,会因不同种类和不同的脱水方法不同程度地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以及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维生素c的破坏和蛋白质生物价值的降低。

食品化学家通过对上述变化的规律进行认真地检测和研究,来设计出最佳的食品生产、质量改良和贮藏的方法。

任何食品的基本组成不外乎以下几类,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

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主要就是充分利用上述的一种或多种成分。

玉米中主要成分是淀粉,其次是油脂和蛋白质;油料种子比如油菜籽、花生、黄豆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油脂;甘蔗中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小麦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面筋蛋白;一些药材中的主要药理成分是生物碱类、黄酮类等;一些蔬菜水果,如山楂、刺梨等主要是富含维生素c[1]。

综合加工利用就是要充分利用上述的一些营养成分,提高附加值,减少资源浪费。

目前菜籽的加工方面只是充分地利用了其中的油脂,而其高营养价值的蛋白质只是作为饲料或者作为肥料使用。

在黄豆加工方面,许多只是利用了其中的蛋白质,而未能充分利用其油脂。

在许多粉丝加工厂,只是利用了其中的淀粉,而未能利用其中的油脂和蛋白质。

缓解粮油供求矛盾,除了大力发展生产,提高产量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减少浪费。

比如,单只利用菜籽油,每公斤只能提供13167kj的热量,如能充分利用其中的蛋白质,可多为人类提供3344kj的热量[1]。

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及其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化学检测确定食品的安全性,并为加工工艺的最优设计,为确保营养元素不在加工过程中损失掉提供可靠的保焊接接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对这些工艺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认真检查,样样把关,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与焊接工艺要求不符的,必须尽快提出,尽快解决,不能包庇,这样才能保证质量,防止事故的发生。

健康的化学论文范文

摘要采用特质流畅量表-2和自测心理健康量表对19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主文化学习中的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之间显著正相关,flow体验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自主学习flow体验心理健康。

flow体验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其中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具有技能挑战平衡、行动意识融合、清晰目标、明确反馈、全神贯注、控制感、自我意识丧失、时间变换、享受体验9项特征。以教育为背景的flow体验研究很少,大学阶段的自主文化学习较为普遍,在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及教师指导下,学习者要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实现具体学习目标,因此探索大学生自主文化学习中的flow体验更具现实意义。本研究将自主文化学习范围限定为上一门喜欢的课、完成一项有难度的作业或实验、看一本有价值的专著等。

有研究发现,flow体验有助于提升幸福感,与降低压力、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之间显著正相关。由此看出,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本研究旨在探寻大学生自主文化学习中的flow体验能否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1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

对大学四个年级学生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男生75人,女生118人;大一48人,大二47人,大三50人,大四48人。

研究工具。

特质流畅量表-2。

包含九个维度,33题,五点计分,本研究中问卷%z系数为。

心理健康自测量表。

包含正向情绪、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认知功能三个维度,15题,十点计分,重测信度为,本研究中的%z系数为。

数据处理。

采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flow体验总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自我意识丧失、时间变换两个维度,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享受体验维度,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男女生心理健康差异不显著。

年级差异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flow体验和心理健康总分在四个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清晰目标维度,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三;时间变换维度,大四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维度,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余年级。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分析发现,flow体验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正相关,flow体验九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三个维度间大部分也呈显著正相关。

flow体验对心理健康的预测。

以flow体验的九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总分为结果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回归预测,得到回归方程:

心理健康=全神贯注*挑战–技能平衡*控制感*时间变换*。

该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说明全神贯注、挑战技能平衡、控制感、时间变换四个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

3讨论。

不同性别、年级的flow体验、心理健康特点。

本研究被试以文科生居多,学习方法类似,且自主文化学习范围有所限定,因此flow体验不存在性别差异。同时,女生喜欢结伴学习,男生擅长独立思考,因此男生更容易融入到学习中,降低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失去对时间的正确觉知,女生更愿意分享完成任务的喜悦感,并将其作为强化未来学习的最好鼓励。大四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升学或求职的抉择,比起低年级学生,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大四学生目标性更强。但是,时间有限任务重,他们对时间变换的感受就会低于其它年级。

大四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少,说明近年来学校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作用,大四学生在人生转折点虽压力重重,但学习目标明确,flow体验提供给个体幸福感、积极心理、低紧张度,加之四年来的相关社会实践,耐挫、耐压力性有所提高,而低年级学生对未来还处于迷茫状态,面对各种挑战不知所措。

flow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化学生活与健康论文

学生:陈常浩。

学号:20112264指导教师:法焕宝教授。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2013年4月。

目录。

第一页。

摘要。

茶源于我国古代,是我国传统的饮料。现在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饮品之一,不仅是因它具有独特风味,而且因为茶对人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人体所需要的86种元素,已查明茶叶中有28种之多,所以说茶是人体营养的补充源。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同时,茶还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辅助疗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逐渐从“温饱型”转向“美食型”和“保健型”。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的种类、饮茶禁忌及怎样用茶养生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茶与健康的关系。在分析茶的起源种类的时候,我会从地理、气候、化学元素等方面来入手;在饮茶禁忌和养生的时候我会从茶中化学元素、化合物与人体内的化学物质之间的生化反应入手分析;同时我会结合中医养生知识来共同说明茶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页。

茶的起源。

茶起源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就开始饮茶,而饮茶兴于唐盛于宋。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由于我国云南等地处于古劳亚大陆南缘,而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终上所述茶树应当源于我国云南、四川等地。

茶的种类。

中国茶类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根据出口茶类别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花茶、紧压茶、速溶茶七大类。但是中国茶树多、品种杂,所以单一的分类方式不能概括所有的茶。所以分析一种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茶的发酵程度、茶色、产茶季节、凋零程度、茶树的品种、熏花种类、培火程度等等。以下我就以做一些具体分析。

第三页。

经蒸制后放入模具中经过压制就形成压茶,其中最有名的是云南普洱茶(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

饮茶禁忌。

茶作为我们的日常饮品,与我们天天接触。懂得饮茶可以很好的起到调节作用,但是如果不懂得怎样喝茶将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不可预计的损伤。茶叶中含有以下化学成分:咖啡因(caffeine)、茶碱(theophylline)、可可豆碱(theobromine)、黄嘌(xanthine)、鞣质、挥发油、槲皮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二氢麦角甾醇。茶叶性微寒、味先苦后甘有利尿提神的作用。以下为一些饮茶的禁忌。

1.失眠时不应该饮茶。因为茶中含有咖啡因等使人兴奋的物质,会使人更加无眠。

2.饭前不宜饮茶,饭后也不宜立即饮茶。饭前饮茶会导致唾液浓度降低,从而影响消化;而食物进入胃中需要各种酶和胃酸的作用才能消化,进而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物质,胃酸中含有0.5%的盐酸。其会与茶中含有咖啡碱中和进而影响胃酸的浓度,从而不宜于消化。同时茶中含有鞣酸,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质发生凝固作用,从而影响人体对蛋白质、铁质的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和贫血。

3.服药忌用茶水服。我们都知道茶能解毒,茶水中含有鞣酸可以与二价铁发生反应影响铁的吸收;含生物碱的药品会被中和从而茶水就影响了药物的效果了。茶影响药物的疗效与茶的浓度有关,为了使药物有好的疗效我们就必须忌用茶水服药。

4.发烧忌饮茶。因为茶中的茶碱会提高人体温度的,还能使降温药物的作用消失大大降低,因此发烧时不要喝浓茶。

所以喝茶解酒不但不会有作用反而会加重肾与肝的负担,长期如此会产生酒精肝、疗毒症等疾病给身体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6.饮茶忌多。茶叶中含有一种微量元素氟。氟这种元素虽然是人体必需的微量无素之一,但生理需要量为每天1-1.5毫克。然而,茶叶含氟量,比其它食品的含量竟高10倍,甚至数百倍。摄氟量超过安全数字的规定的范围,因而会引起蓄积中毒。氟中毒以后会出现牙齿变色(黄色、褐色或黑色)、氟骨症(四肢和脊柱疼痛、关节变形、瘫痪)。因此,饮茶忌过量。凡是都有度,过度则反。

7.忌冲泡时间过久、次数太多。冲泡时间太久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芳香物质等可以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同时冲泡次数过多一般茶叶在冲泡3-4次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茶汁了。据有关试验测定,头开茶汤可含水浸出物总量的50%,二开茶汤含水浸出物总量的30%,三开茶汤则为10%,四开茶汤却只有1-3%,再多次冲泡就会使茶叶中的某些有害成分也被浸出,因为茶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往往是在最后泡出。

茶与养生。

茶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元素有20多种,是人体营养的补充源头,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节剂。茶有解毒作用可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作用。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作用。有的茶可以帮助减肥,有的可以预防癌症等等。不同季节应不同的茶。

随季节喝不同茶的养生之道。

第五页。

益于健康。譬如花茶性温,春季饮花茶可驱散冬季郁积的寒气,进而生阳气。同时花茶香味浓烈,可振奋精神。夏季高温,人体体液消耗较大,这时候就应该饮性寒的绿茶。因为绿茶味略苦性寒,具有消热、消暑、解毒、去火、降燥、止渴、生津、强心提神的功能。绿茶绿叶绿汤,清鲜爽口,滋味甘香并略带苦寒味,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饮之既有消暑解热之功,又具增添营养之效。秋季应饮青茶,秋季干燥易渴而青茶性适中,青茶介于红、绿茶之间,不寒不热,适合秋天气候,常饮能润肤、益肺、生津、润喉,有效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对金秋保健大有好处。类似的道理:冬天气温低,寒气重,人体生理机能减退,阳气渐弱,对能量与营养要求较高。因此冬天要注意御寒、提高抗病能力;而红茶性味甘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可补益身体,善蓄阳气,生热暖腹,从而增强人体对冬季气候的适应能力。

喝茶与抗癌。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首先发现,中国茶叶可预防亚硝基化合物对人类可能的致癌危险。亚硝基化合物是比较肯定的人类致癌物质。研究者认为,绿茶、紧压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可阻断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科学家还发现,在各类茶叶中,尤以绿茶抗癌效果最佳。我们适量饮茶,特别是绿茶见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总结。

茶是我们生活中较好的调节剂。用正确的方式、时间饮茶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提高生活品质;如果不随意过量的饮茶就有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第六页。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等。

第七页。

健康的化学论文范文

摘要:

根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临床检验岗位人才需求,分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医学检验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概念抽象。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不可小视。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解能力较差,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思考。

1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课时少。

相对于护理专业而言,虽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生物化学一周多一节课,但还是不够用。生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到基因表达,知识量很大。如果一节课讲太多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时间一长,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实验课时少,内容陈旧。

生物化学课时少,理论教学都不够用,能分到实验课的课时就更少了。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检验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来说,如果在校不通过实验练习动手能力,不增强实验技能,以后很难满足工作需要。然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实验操作过于简单,与临床检验中涉及的生物化学应用存在一定差距。

学生不重视。

由于生物化学教学时数少,有些学校甚至把其列为考查课程,容易使学生忽视该课程的重要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不了解生物化学和临床检验的关系,没有真正认识到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性。学生的不重视及学时安排的不合理,导致生物化学教学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2教学内容优化。

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使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从生物化学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来看,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教师应拓宽知识面,教学中增加生物化学与医学实践的联系,介绍生物化学在医学检验领域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复杂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其学习动力。实验内容也要跟上临床应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一味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如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测定一直采用传统的赖氏法,学生在校学习的也是此种方法,而近年来临床上通常使用速率法来测定,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检测结果准确,能够同时检测大批标本,节省试剂,节省人力,是目前临床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主要方法。由于学校开展的生物化学实验与临床检验应用存在一定偏差,学生在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后,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要优化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加强与临床检验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技能,规范操作环节,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操作方法,如显微镜,基因检测仪,pcr仪,细胞筛选仪器,气相、液相色谱仪,电泳仪等。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创新实验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3教学方法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较枯燥,不像解剖学、生理学有很多的图片供学生学习,大篇幅的文字讲述容易让学生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单元,可以采取学生自学后讨论,教师再总结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巩固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于一些内容较复杂难懂的单元,如分子生物学部分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以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pcr、重组dna技术、核酸技术、细胞信号转导与癌基因等)尽量使用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将课堂教学生动化,使学生形成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4考核方式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如果动手能力不强,就只能在参加工作后重新开始学习,常导致用人单位不满。大多数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期末考核以试卷成绩为主。学生为了取得一个较高的分数,临近期末时,对知识点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而考试,考试结束后,所学知识全忘了,导致学习专业课涉及的生物化学知识时,前后联系不起来。因此,要加强实验技能考核,提高实验考核比例,引起学生重视,在锻炼技能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加强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利用过程性考核,也可以督促其学习记忆。

健康的化学论文范文

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并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为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系统,生命现象就是一系列复杂的有机物相互制约、彼此协调的变化过程的体现。

构成人体的元素很多。有些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较多,如o、c、h、n、ca、p、k、s、na、cl和mg共11种元素,占人体体重的99%以上,属于常量元素。其它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微小,仅占体重的1%不到,属于微量元素。其中f、i、si、cr、cu、mn、fe、co、mo、zn、v、ni、sn、se共14种元素,是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而含量又低于人体总量的的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其中al、ba、ti等人体内不必有的微量元素,称为非必需微量元素;其中hg、pb、cd、tl、be等对人体有很大危害的元素,称为有害微量元素。

二、一些常量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常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的平衡,调节体液的酸碱度,形成骨骼支撑组织,维持神经和肌肉细胞膜的生物兴奋性,传递信息使肌肉收缩,使血液凝固以及酶活化等。

1.碳、氮、氧、氢是人体必需的常量非金属元素。

c、h、o、n几种元素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于体内。氮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是人体的生命元素。蛋白质是构成细胞膜、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主要成分。动植物体内的酶也是由蛋白质组成。此外,氮也是构成核酸、脑磷脂、卵磷脂、叶绿素、植物激素、维生素的重要成分。

2.钠、钾、镁、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金属元素。

na+、k+、mg2+、ca2+四种离子占人体金属离子总量的99%。如果得不到足量的食盐,就会患缺钠症。主要症状是恶心、肌肉痉挛、神经紊乱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镁是体内多种酶的激活剂,对维持心肌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钙和镁都能调节植物和动物体内磷酸盐的输送和沉积。钙能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和心跳规律,血钙增高可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血钙降低,则引起兴奋性增强而产生手足抽搐。

3.磷也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主要参与机体组成及能量代谢。

人体骨骼,牙齿中的磷为钙量的一半,磷也是软组织的重要成分。此外,机体中的磷还有许多结构性的性能:贮存能量、活化物质、组成酶的成分、调节酸碱平衡。

三、微量元素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已引起国内外营养界和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一)必需微量元素的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而含量又低于人体总量的的元素是必需微量元素。每种必需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尽管它们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它们对维持人体中的一些决定性的新陈代谢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总的来说,必需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细胞和组织的成分、作为功能蛋白质的成分、维持身体内的渗透平衡、作为酶的激活物、参与神经脉冲的传递。

1.碘通过甲状腺素发挥生理作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微量元素。

2.硅硅元素在人体内,主要参与粘多糖的合成与代谢。人体缺硅,可导致关节硬化和动脉硬化,以及其它心血管疾病。

3.锌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直接参与免疫功能的重要生命相关元素,锌缺乏时,会引起食欲减退、免疫功能低下、眼睛呆滞无神、皮肤粗糙易感染、贫血、视力下降、毛发枯燥,甚至引起肝脾肿大,从而导致发育缓慢。

4.氟是骨骼和牙齿的正常成分。可预防龋齿,防止老年人的骨质疏松。

5.钴是维生素b12的重要组成部分。钴对蛋白质、脂肪、糖类代谢、血红蛋白的合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6.铬可预防高血压,防治糖尿病、高血脂胆石。铬元素可协助胰岛素发挥作用,防止动脉硬化,促进蛋白质代谢合成,促进生长发育。但当铬含量增高,如长期吸入铬酸盐粉,可诱发肺癌。

7.铜铜还与人体皮肤的弹性、润泽有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参与造血过程;增强抗病能力;参与色素的形成。铜含量在体内减少时,会影响铁的吸收,导致铁的利用障碍,最终发生缺铁性贫血。

8.锰能刺激免疫器官的细胞增值,大大提高具有吞噬、杀菌、抑癌、溶瘤作用的巨噬细胞的生存率。

9.硒是免疫系统里抗癌的主要元素,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硒具有抗氧化,保护红细胞的功用。

10.铁铁在人体中含量约为4―5克。铁在人体中的功能主要是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而促进造血。缺铁常常导致缺铁性贫血。

(二)非必须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影响。

1.铝(al)是非人体必需元素。

2.砷(as)也是非人体必需元素。

3.硼(b)也是非人体必需元素。

(三)有害微量元素。

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对身体能造成伤害。如铊过高易患脱发症;汞污染能使人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严重者合并性格改变,口腔炎症和双手震颤;铅能损坏所有体内器官,影响智力发育和骨骼发育,造成消化不良和内分泌失调,导致贫血、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破坏肾功能和免疫功能等;镉污染能使各个关节针刺般疼痛,轻微活动能引起多发病理骨折,最后衰弱疼痛而死。

由此看来,这些看来不起眼的元素,对人的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量元素对人体特别重要,摄入量过多过少都能引起疾病。人体内各种元素含量都要保持一定的比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

摘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2]陈素红,胡小红,张西.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论文中心,2009(11)。

大学心理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正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健康的化学论文范文

[]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是反映环境化学理论课程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应用能力。针对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本文探讨了基于地方高等院校改革大背景下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与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在化学学科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环境介质及各环境圈层中有害化学物质如有机污染物、重(准)金属的存在形态、种类、浓度水*和迁移、转化、降解等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科学。环境化学实验是环境化学理论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与通过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了解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规律。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的整体国力提高,但改革开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等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我国相继出台了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项规划,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必然会使得社会对环境专业类人才的需求增多,需要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具备更高级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水*满足环境质量分析和污染总量控制的研究,这对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同时由于环境化学学科的交叉性,其科学研究发展迅猛,这需要我们紧跟学科前沿,在教学上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组织形成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的进行变革和创新,创建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环境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新模式。安庆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始于2002年,2006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经改革与创新,但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基础性课程,《环境化学》与《环境化学实验》是在学生掌握良好的化学基础知识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大二下学期同时开设的课程。我们一直在探索环境化学理论合成及其实验课程的体系,历经了实验课程体系从无到有,实验教学内容由浅到深,实验教学人员从杂乱到统一,教学质量逐步上升,逐渐探索出适合地方本科师范型院校的环境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道路,这些对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当前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端。第一,实验课程的内容体系过于陈旧,更新较慢,基本上没有与前沿领域结合紧密的大型开放性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传统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如水中codcr的测定,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等,这些实验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化学实验操作原理与方法,但在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等逐一的讲解清楚,学生只是被动的完成实验步骤并撰写实验报告就算是完成整个实验,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不能提升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实验的能力。其次,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与普通分析化学实验较为类似,这对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元素、化合物等物质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与循环等等不能形成一个直观、全面的印象,可能会导致实验教学目的的偏差[1]。

再次,由于高校教学科研评价体制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型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任务的积极性不高,实验课程内容中的研究型、开放型和创新型课程几乎为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重、实践轻,实验教学低人一等的意识依然存在,科研型教师没有动力和兴趣参与、改进和创新实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导致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本科实验室教学中难以转化成普遍性的实验教学资源,这对学生获取和学*教师的科研思维方法是十分不利的影响。针对在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探讨在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中如何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几点策略和体会。

实验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调整首先,把实验课程科学系统的分门类别的引导,由浅至深、由单一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独立到团队综合开展。要能够做到从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独立掌握实验操作—自身思考、设计并展开实验的逐步深入过程,在这其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潜力,使得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提升,让学生对综合型、开放设计型、研究型实验的态度向积极性转变。其次,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的与当前时下的热点进行对接,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方向,将环境污染物的分析监测、化学过程、环境化学行为以及环境修复紧密的联系起来,与环境化学理论课程有机地结合,形成融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现象为一体的教学体系[2]。

例如,依据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意识的编排一些与大气、水体、土壤相关的实验课程,如以重金属在水-气-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例,可以让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来研究重金属种类、形态等等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与归趋效应。

再次,邀请一些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老师作为环境化学大型开放实验的指导教师,依据教师的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提出较小的实验课题,让学生通过文献查阅—给出初步实验方案—指导教师的修改和完善等步骤进一步掌握该课题的实验原理,进而确定优化实验方案,给出实验操作步骤与所需设备仪器试剂清单,并准备所需仪器、设备、玻璃器皿、试剂。灵活安排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实验课知识内容如实验原理、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规程等的复杂性和繁琐性使得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方式十分无趣,对学生学*和操作实验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因此教师可花费一点时间将实验流程和实验步骤做成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录像或趣味视频,尤其是关键的实验环节和实验步骤,如此可以增强实验课的趣味性[3]。例如在讲授碘量法测定溶解氧含量的实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实验原理进行形象讲解,并用flash动画缓慢逼真的展示滴定终点时由淡黄色-蓝色-无色的颜色变化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快速的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的理解加深,使学生操作实验的积极性提高。

另外,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全面地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考核,不能仅仅通过审阅实验报告和实验数据后给出实验成绩,还应结合考勤情况,实验态度和回答问题等进行综合评价。实验成绩的考核要体现公正公*性,要能够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思考-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同时应该对具有突出的实验表现和出众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给予一定分数的奖励,并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中。开放实验室资源,拓宽学生的实验时间与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灵活安排环境化学开放型实验,不拘泥于课堂教学与集中式实验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以自己的课程安排和课外时间为基础,与实验室预约确定具体的实验开放时间,这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独立阅读文献,独立完成实验方案,不断的摸索实验并优化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了更好使学生参与并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对学生自愿组成的实验小组团队,确定每组学生一般在4~6人,如此的小组团队合作和协同分配能力最高,允许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但必须保证每一小组的实验任务都是本小组成员完成的,这样有利于提高团队操作实验的能力,也保证了每一小组实验成员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该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规程步骤[3,4]。

对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项目,有时需要在不同的实验室协调完成,这需要各位实验指导教师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最大限度调动各研究室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实验室仪器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的研究生也可参与指导实验项目,一方面能提高研究生的协调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可能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更加灵活,可以更加迅速的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以理论课程和学科前沿研究为基础,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充分查阅相关环境化学类的专业期刊和文献,积极主动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科技能力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充分开放实验室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课后之余自行设计一些感兴趣的研究项目[5]。同时实验室将定期向学生开放大型仪器的使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大型仪器的原理、使用操作规程,这样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环境化学的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环境化学实验体系的已经初步建成,已初步形成在理论中进行实验教学,以实验课程完善消化理论课程。一方面注重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操作规程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的科研项目,设置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鼓励探究性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环境化学研究领域动态及前沿知识,对研究环境化学问题,这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化学与健康论文(扩展4)。

——高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论文。

高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课论文字集合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本文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土壤、保障和关键四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四个方面内容,并对做好四个方面内容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既不自傲又不自卑。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能够做到自尊、自强和自爱。二是要积极悦纳自我。悦纳是一种自我接受的表现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肯定、认可的态度。自我悦纳可以给予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给予生活的信心和希望。高职大学生在生活中要坦然的接受现实自我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三是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力。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只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勤奋地去追求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潜能的实现不会是一个自动的过程需要人们不断的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不断的进行挖掘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做出一定成绩对自我产生肯定并保持健康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个人在集体之中,可以相互依靠互相帮助,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力量、勇气和信心;在集体中,个人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改变自己。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是要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良好的校园氛围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十分重要,友好、民主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就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大学生成长进步中不良心理的产生。二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获得友谊、支持、理解,得到内心的慰藉,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降低挫折,缓解内心的冲突与苦闷,减少孤獨感和失落感,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不良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紧张、孤独和寂寞,引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目的的认知,是指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或观点。一个人是否有正确、健康的认知方式,直接关系他的心理状况。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看问题和办事情的视角与态度。维护和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起着关键作用,只要大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目标,有了积极向上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有了远大的理想和认识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时,就会最大限度的减少和远离一些不健康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用高尚的精神追求引领心理健康。精神追求可以统领所有的心智,使人们关注未来的事情,忽略微小的心理波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生活和工作之中。二是扩大大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无知往往使人不能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偏见、浅薄和鲁莽,导致不良心理心态的出现。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就会使大学生能够更全面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清事情的是非曲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下,一个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成分包括家庭、学校、都是、朋友、以及个体与社团或学校各组织机构成员的联系。其本质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能获得的外界资源情况,尤其是在面临重大困难和挫折时,其所能得到的外界物质上、精神上帮助和支持的社会关系网络。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起着支撑和保驾护护航的作用,是大学生的情感所系、心理所依,是形成和维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建立高职大学生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一是完善学校内部的社会支持体系。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地方,校园内部的社会支持系统对高职大学生的作用是最直接的,良好的内部支持系统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持和发展就必须在校园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形成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和共同进步的内部关系,使大学生在远离亲朋好友的情况下,仍然能在心理上得到有力的支持和满足,从而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对青年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刻和最持久的,是造成青年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家庭对大学生各方面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积极构建高职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机制,加强拓展高职大学生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陈少华.《人格与认知》[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健康的化学论文范文

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提出从以下方面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课程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学较为成熟、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观念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该过程中挖掘个体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感受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性的优点和价值,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审视人的潜力与价值,使人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发,人格优势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它以关怀全人类的福祉为宗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素,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应当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促进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惯。

很多心理健康知识是浅显易懂的,关键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否意识到,自觉转化为行动。只有心灵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发展,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追求的幸福为对象(自然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价值指引下,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积极性。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支柱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注重积极导向,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中,要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提升主观幸福感、塑造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环境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如设置“学会感恩”“塑造乐观人格”“积极的情绪管理”“爱与幸福指数”等专题,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

2.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学生普遍认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以外,更希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和生活的内容都列入课程内容,如开设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等内容的专题学*研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返璞归真。

4.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从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向转变。以欧美国家的心理教育理念为借鉴,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体会主观自我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养其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群体,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分层的教学活动,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生活、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针对大一新生的学*适应、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内容,开设有针对的辅导讲座。

作为学*气氛的重要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本身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心路历程,并使他们在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中产生强烈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发展提高的课程目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对,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主题,为学生提供生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心理现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它虽然不直接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融入现实社会活动中,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思考,扩展知识,提升现实生活经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身心和谐。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用生动鲜活的体验、体会、感想、启迪说话,抛弃了传统教学的苍白说教,通过团体咨询、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内省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水*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育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认为积极的环境对于增进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秉承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坚持以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强大影响力。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积极素质,积极开发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善于调整心态,不断增进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与工作流畅感,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围绕着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而展开的自我教育课程。为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师就要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积极地展开教学,钻研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水*,采用多元化、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个体的优势和力量感受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教师要以积极的、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在成长、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积极信念,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心理问题当做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挖掘潜在积极品质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管理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激励者,关心、接纳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师生之间建立起*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原,也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深入探索,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健康的化学论文范文

开展案例教学最为关键的是案例的选择。将健康体检作为教学案例,其优势在于:其一,常见。健康体检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越来越普及,因此将健康体检作为教学案例,能降低生物化学的神秘感,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其二,涵盖面广。健康体检项目涵盖生物化学中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三大物质代谢、肝胆生化等重要内容,还可以通过探究体检新项目和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而了解一些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基础。其三,精要。现代生物化学对临床检验医学现状与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可以说临床检验医学(尤其是生物化学检验方面)是生物化学理论得以具体应用的学科之一。健康体检是临床检验医学的一部分,将一份简单的健康体检报告作为案例导入,并将生物化学相应知识点融入其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轻松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因此,以健康体检为案例开展生物化学教学,不仅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便于理解,还可以将繁杂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便于记忆。

二、体检案例应用示例。

1在静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2在动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动态生物化学即物质代谢,是生物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是学好本部分的两个必要前提。体检案例在此部分应用较广,与静态生物化学联系时,往往对应单个或数个知识点,而到了代谢部分,体检案例可作为主线,整个部分教学可围绕这个主线展开。应用案例教学时,一般分为导入案例、问题驱动、学习应用、拓展延伸4个环节。例如在代谢开篇之前,先让学生看数份血糖血脂偏高的体检报告单;接着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该类疾病死亡率等数据导出“什么是三高?”这一问题;然后从“三高指标是什么、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引出糖代谢是调节血糖平衡、脂代谢是调节血脂平衡的概念,随后循序渐进地进行代谢各章节的学习。以脂类代谢教学为例,让学生阅读血脂偏高报告单中的健康建议项目,并让其带着“为什么提出这些健康建议?”的问题来学习。在讲具体代谢途径时,结合预防高脂血症的措施以及调血脂药物的作用机制来讨论;讲血浆脂蛋白代谢时,结合血脂相关的4项指标来分析;讲脂类代谢紊乱部分时,从高脂血症的预防、疾病分型及特征、症状、治疗措施等方面加以总结,这样学生就能梳理出整个脂类代谢的要点。

3在分子生物学中应用。

体检案例不可能涵盖生物化学所有的知识要点,但稍加拓展引申,就可扩大应用范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物化学中的分子生物学部分主要围绕中心法则来讲遗传信息的流转以及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相关的一些基本技术。然而体检项目中并没有涉及此部分内容,但如果我们对某些体检项目加以拓展,就可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我们从血常规入手,如果白细胞数偏高,很可能预示细菌感染,那么现代临床检验中就细菌鉴定可引入多种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指纹分析等,从而弥补了此部分内容缺失的不足。又如,健康体检备选项目中有癌症标志物的检查,癌症的早期诊断是现今的研究热点,新项目指标、新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学习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健康体检案例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正确有效地应用这些案例,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目的,更能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大学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课论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选修了“大学生心理学”这门课;还是偶然的,我选了这本叫做《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身心灵丛书。正是这许多的偶然,我与这本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要写结课论文,我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就把它当做小说来随意看看,之后就感觉挺有兴趣的,开始喜欢上了它。看完之后,我细细回想,感觉书中写的主人公身上的一些问题,很多都合我自己,它真的触动了我的心灵。于是我又重新再看了一遍这本书,并且按照书中写的方法跟着去做,去练习。不敢说我达到了书中女主人公的境界,但我自认为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与我的真我接近了许多,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爱、喜悦、和平。真正的获益良多!

我是谁。

刚开始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觉很纳闷——我是谁?我还能是谁!我就是我——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一名学生。回想我从出生到现在:我出生在一个家境一般家庭,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去干活,吃了很多苦。,很小就学会了自立、自强,受尽了磨难。而且从小被灌输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于是从小努力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奖状年年有几张,各种比赛,各种证书。于是我成了父母的骄傲,家族的希望,所有人都盼望着我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光耀门楣。但因为一些心理原因大学生心理学分析成长过程导致高考大失水准,负了所有人的期望和自己的努力。

然而这些都一一被否定了,这些都不是我,这些只是我的一些身份认同,一些看待自己的角度而已。我们人所以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很喜欢一段话: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和知觉的见证。

角色扮演、身份认同。

每个人都在追求“爱、喜悦、和平”,可却很少有人真正拥它。我们一生中需要扮演许多的角色,就我而言,当下我扮演着的角色有:儿子、大学生、朋友、同学等。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环境,我们在这些环境中也有着不同的感受:喜、怒、哀、乐、悲等。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感受呢?其实这只是我们对自己的角色认同而以,我们认同了自己所处环境的角色,认同了我们在这些角色的身份下所发生的的所有事情。

大学心理健康结课论文范文

摘要: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科教学不仅要完成基本的知识传授任务,还要发挥其更多的功能,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目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中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数学教学。

当前,高中生受社会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他们的心理极易受到冲击,面临着很多的挫折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借助数学中的文化因素陶冶学生性情。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数学的发展伴随着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可以有意地收集一些有关数学的历史故事,一些重大发现的典故,或者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等。在这些资料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努力的重要价值,启发学生相信自己,只要努力,没有过不去的阻碍,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多的数学家,他们身残志坚,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钻研数学知识,百折不挠,这本身就给了学生努力奋进的精神力量。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欧拉,他在失明之后,凭着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在数学上做出来大量重要的研究突破,还陆续出版了400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来自于兴趣,来自于使命感,来自于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

二、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子,开展德育教育。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心理和异常行为问题的出现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学生对祖国、对政府、对家人失去信心,就容易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虚无和冷漠的态度。我们知道,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集体中,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才不会感到孤单,才会感到归属感,其它的社会需要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我们可以从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开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把自己良好的心态展现给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精于专业,把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也才能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把兢兢业业的精神运用到学习上。相反,如果教师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没有做到非常精通,在学生请教的时候,教师对知识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便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和对学业的态度。其次,虽然数学这门学科抽象性强,但其中有很多等待挖掘的教育因素。例如,爱国主义的教育资源,能够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数学课中很多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展开,让学生受到德育的熏陶,且这种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尤其在当前这个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大背景下,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数学,实现自己内心的抱负,造福于社会和人民,也离不开数学。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了美好的未来孜孜以求,奋发图强。

三、纠正学生异常心理行为有。

些高中生会有一些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如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看课外书,甚至睡觉,还有的学生考试时候作弊,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负责任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单独与个别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所在,帮助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如果之前的基础没打好,很可能会在之后的学习中遇到问题就退缩,认为是自己的智力不行,便放弃努力,消极懈怠。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其识别原因,把以前落下的课程补回来,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慢慢地,他们的成绩就会提高上来。

四、通过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情感和注意力。我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让学生在一种开心的氛围下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良好的心态。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只要教师的心态积极,对各位学生平等相待,营造出一种鼓励、互帮互助的局面,学生自然会受到这种正能量的影响,提高突破困难的勇气。有的教师不注意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很多学生也因为讨厌这种气氛,而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更可怕的是,这种消极气氛会较长时间地影响学生的心情,甚至波及到旁人。从现实情况看来,课堂气氛差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有时教学过于严厉,出现过讥讽学生的错误,而学生本性是积极的,追求进步的,一次受挫的心理因素很可能导致他们怕出差错,而不敢于回答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积极思维的习惯。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内省,注意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的忧虑情绪。

在应试教育重压之下,很多学校的课业任务繁重,这使得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高三学生,其产生焦虑异常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有些学生更是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不注意休息,导致身心疲惫不堪,情绪波动大,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这种过度焦虑会让学生产生不自信,由此带来考试怯场,从而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所以,教师要关心学生,帮助他们消除忧虑情绪。总之,我们可以利用好数学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设计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自信心教育、挫折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取得学习的成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元庆,冯娟。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xx(10):773~774.

[2]李瑞久。高中数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才智,20xx(27):13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就以下发文件的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了重视,并在文件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又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被延续下来,并不断获得党和政府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从国外传入我国之后,逐渐取得了一些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着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由此,一些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逐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了重视,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专题活动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正陆续开展。

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对此,一些高校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利用当前工作方法的前提下,做出了探索性的举动,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之后逐渐被高校教师及领导认可,但是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仍然存在。一些教师和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人员的责任,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而另一些教师和领导则对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估计过高。在这些错误的认识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实际工作没有得到落实。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科,然而,目前的情况是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担任教师的人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教职往往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而这种师资力量上的不足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家庭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将直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而社会的动态变化则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由此可见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当前的情况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对家庭及社会的关注比较少,并且也不注意将二者联系起来利用二者的影响力,导致家庭与社会力量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3.1转变观念。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问题,高校应当转变观念,破除思想误区。一方面,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强调,让师生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方面的作用,并纠正只有精神出现异常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观念。另一方面,在心理教育工作中,要树立教育为主、心理治疗为辅的教育理念,重视绝大多数学生的而非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高校应当做出以下几点改进:其一,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选聘和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从而使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能够获得资格证书,并拥有扎实的心理辅导技能;其二,选拔并培养与大学生辈分相同的心理辅导员,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员的安慰、鼓励、劝导与支持。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家庭与社会的配合的问题,高校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力。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压抑或者过于轻松,心理辅导员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从而帮助家长改变一些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在心理教育工作中,要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无论是教育部门、文化部门还是新闻媒体部门、广播影视部门,都要关注与支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及丰富的精神食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对此加以重视,并做出实质性的努力,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