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实施方案(通用19篇)

时间:2023-12-06 07:07:05 作者:雨中梧

实施方案应该经过多方的讨论和协商,以确保各方的意见和利益得到充分考虑。前人经验是宝贵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成功实施方案案例。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教育需要思想,新课程呼唤新思想,中学政治课更应把传递思想、交流思想、孕育思想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我们的思想愈深刻,我们的感受愈丰富,我们的情怀愈细腻,我们借以表达思想、感受和情怀的语汇就愈需要丰富”。[1]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地锤炼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在思想上有所创新,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进而培养有思想的学生。案例:在讲到市场经济基本特征时,一位政治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用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经商与否,你对自己应该具备的意识有怎样的期许,让我们彼此启迪与分享……”通过简单却富有思想启迪的话语,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索,在传递知识的同时碰撞出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花。

1.要更具亲和力。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亲和的人际氛围,缩短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学科特点看,中学政治课的许多内容都是主旋律性质的。如果再加上严肃古板的语言,就会使学生感到政治教师是多么的“高高在上”,政治课是多么的“严肃生硬”,这无疑会在师生之间架设起一道鸿沟。如果政治教师多用诸如“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你是否愿意让我们分享你的想法”等具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柔化”教学内容的作用,使严肃的政治原理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一一化解。

2.要更有启发性。如果剥夺了学生“学”的独立性,只是简单地告知学生结论,那么学生是不会接受的;或者,即使表面接受了,也不会心悦诚服。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必须像新课标所要求的那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等过程,自己建构知识,自己得出结论。为此,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具启发性,一方面让教学语言含有丰富的信息,努力唤起学生的思维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动机;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要让学生能受到启发,为学生思考、思维、思想留下时空上的广阔天地。

3.要更加生活化。在过去,“政治课程太过于强调知识逻辑而淡化学生的生活逻辑,使教学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从而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2]因此,要改变政治课不受欢迎的现状“,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3]而新课程要构建的正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即将实施的新的高中的政治课必修课程分为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在保证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前提下,应努力让我们的教学语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和学生所体验的现实生活。

4.要更具开放性。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中学政治课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很多问题没有固定的结论或答案。如果教师不把话说“死”,而是为学生留些思考余地,无疑等于为学生提供了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点出发,深入思考、自主探究,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将大有裨益。

1.命令评判式向合作商讨式的转变。在以往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该问什么、什么时候问、以什么样的方式问、学生该如何作答等,教师事先都作了精心安排,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无非就是发布命令或是居高临下的评判。于是,我们就司空见惯了诸如“某某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不要怎么怎么样”“、我们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你这样做是错误的”等带有命令评判味道的教学语言。而在新课程理念下,一个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师则会这么说:“你愿意跟我们分享你的想法吗?”“、这样做是否合适呢?”、“这样做是不是更好呢?”、“我们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呢?”……同样的教学信息,教师用合作商讨式的教学语言,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和谐。

2.陈述告知式向引导启发式转变。旧课程强调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这就使得向学生直接陈述告知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语言成为课堂的主流语言。像“物质的概念是这样的”、“这个观点是这样理解的”、“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等不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教学语言大行其道,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政治教师必须更多地运用“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有没有更好的方案”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经历质疑、解惑的过程,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恢复“鉴赏知识、批判知识、发现知识的信心、勇气和资格”,“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3.专业术语式向情景口语式转变。教育专家认为:知识的形态有三种,即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对高中生来说,学术形态的知识过于深奥复杂,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是教育形态的知识。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中的政治教材对知识的呈现还过于专业化。这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承担起将专业化的知识转变为教育形态知识的`任务(近年来高考选择题题肢呈现方式也有这样的特点),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方式就是更多地运用情景口语式的教学语言。具体的做法是先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然后根据教学情境与学生开展对话,如“: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可以用“天地万物间是相互联系的”来表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可以转化为“互联网等事物都是在统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可以转化为“艺术作品等意识是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等等。

4.固定统一式向动态生成式转变。我国著名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专家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会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5]而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追求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师生之间要步调一致,教学过程要根据教案亦步亦趋,较少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势必形成高度统一的教学语言,教师照本宣科,忽视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更是家常便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的中学政治课堂,是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舞台,它需要政治教师充分展现自身高超的教育智慧,时时关注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以学生为本,因学生而动。所以在新课程下,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依据课堂情境、学生状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在动态中生成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语言。

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以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围绕“一路两带两改两市”发展布局,瞄准科技创新短板,聚焦经济社会急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全面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新华提供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规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

创新条件更加优越。建成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市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以上,市级及以上孵化器1家,院士工作站6家。

创新产出大幅度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6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升。

创新管理持续优化。积极争取省级以上各类项目和奖励。建立科技创新领导机构,研究部署全区科技工作,落实上级各项科技政策并制定配套实施措施,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形成推进区域科技创新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区域创新发展顶层设计。

1.完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创新发展战略,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突出特色和优势,结合本区资源、产业、生态和创新基础,完善全区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和特色楼宇,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

2.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

3.制定科技工作年度计划。围绕落实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强科技工作组织谋划,制定科技工作年度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强力抓好落实。

(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1.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围绕“一路两带两改两市”发展布局,聚焦产业变革方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先进技术,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大数据、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大发明专利授权资助力度,引导企业和相关单位创造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

2.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支持具有一定创新优势的企业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开展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积极推动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引导行业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高校、科研机构及高端人才合作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创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

3.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强组织指导,以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省内外优势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和支持申报省级备案联盟。

(三)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1.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机构作用,举办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申报流程培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帮扶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

2.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通过协助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拓展等服务。按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快落实研发费用75%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3.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投资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1.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鼓励企业通过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技术交易、技术评价、技术转移、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业务,鼓励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等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

2.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根据企业、产业技术需求,经常性组织专家开展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技术成果推介等活动,形成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发展科技金融服务。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要求加强财政科技资金引导,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加快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建设。加强与省、市相关创投基金沟通合作,争取联合设立子基金。加强与省、市级金融机构沟通合作,支持金融机构依法设立主要服务,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主要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分支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协调或引导企业有效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五)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1.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制定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特殊政策,在生活补贴、工资待遇、住房支持、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积极推荐纳入省、市相关人才计划,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2.加强人才交流合作。积极推广“星期天工程师”“假日工程师”“网络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模式,扩大人才供给渠道。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京津人才合作,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研究完善人才交流支持政策,为引进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保障。

3.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加大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本土化、专业化技术人才。

(六)开展“双创双服”活动。

1.推进创新创业。打造“双创”和“一路两带两改两市”发展布局升级版,以培育市场主体和创新创业平台为重点,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为“双创双服”和“一路两带两改两市”发展布局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双创”服务平台建设,吸引省内外高水平“双创”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我区就业创业,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积极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创客培训和科技企业帮扶等活动,强化创业服务和指导,把打造成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创客乐园。

2.强化民生科技保障。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污染治理等水平。充分利用蓝川科技环境精治可视物联网大数据中心,构建“一网、一图、一报告”治理格局,实现精准施策、靶向治理,形成“科技支撑、网格引领、全民参与”的大气精细化管理体系。实施科技惠民项目,推广应用食品药品安全、疾病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等技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3.推动科学普及。加强科普基地、科普大讲堂、科普长廊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条件。深入开展儿童、青少年校园科普和“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三下乡”等科普活动,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七)强化政策落实落地。

1.推进重大科技政策落实。加强对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重大科技政策落实。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

2.制定区域性创新政策。根据全区创新发展需求,衔接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政策,在科技投入、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金融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及时制定和完善针对性科技政策,打通科技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

3.建立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督导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责任制,定期开展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督导检查,帮助企业、科技人员更好享受优惠政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创新教育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清华大学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要先行。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重要维度。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为此,清华大力探索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 总体目标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重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

二、 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由教务处牵头,研究生院、学生处、研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及其月度例会制度,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在学校教学委员会下成立“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邀请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其中,为学校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和评议,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 改革任务与主要措施

(一)建立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探索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1. 在学校层面,建设跨院系交叉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的通用架构,建立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先从工科突破,与美术、设计、医学、生命、理学、经管、金融、人文等交叉。

前期启动智能硬件、机器人和智能交通三个辅修专业方向,其他的交叉学科辅修专业方向/双学位,待规划成熟后可陆续加入通用架构之中。

这类辅修专业/双学位的主要特点是(1)要求学生最终做出产品来;(2)跨院系协同培养。

2. 建设互联网金融与创业辅修专业,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传统专业的有机融合。

3. 大力推进各院系培养方案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要求写入学校的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之中。

突出强调授课内容上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包括开展参与式、启发式课堂教学,鼓励个性化、小班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等)、培养方案管理注重灵活性,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多样化学习和成长路径。

4.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面向全校开设旨在培养创新思维方法、首创精神及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争取建成通识核心课程,并逐步覆盖100%学生。

5. 推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变百分制为相对等级制,引导学生弱化对考试成绩过于功利化的追求,将课程选择的着眼点重新定位到真正有益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来。

6. 建设系列创新创业全校选修课,重点支持《学生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形成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和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创意、创新、创业领导力的思维和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7. 重点建设《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20门校级挑战性学习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并采用小班授课,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8. 实行弹性学制,将允许学生创业休学的年限延长为3年。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设立创业类毕业设计,支持学生创业。

(三)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9. 积极探索基于课程、专业和学位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第一课堂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学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之中。

用三到五年时间,建设一批面向创新创业的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探索建设第一学位。

10.继续发挥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激励作用,包括:大力发挥 “icenter”、“x-lab”、“兴趣团队”、“创+”和“i-space”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教育中的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大力支持清华创客日、“校长杯”创新大赛、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特色赛事和活动的蓬勃发展,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11.统筹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

鼓励教学创新,强化启发式教学,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生师互动性。

(四)推进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

12.探索国际化跨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携手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在美国华盛顿州创立全球创新学院,开设双硕士学位,由中美双方跨院系设计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

13.通过组织暑期学校国际学生交流、主办及参与国际性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和联盟、国际双边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等方式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

(五)主动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14.切实推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工作,与兄弟高校和加盟企业一起将之建设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平台、大学与社会创新创业的互动平台、中外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为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应有贡献。

15.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包括汇聚国内外名校课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平台“学堂在线”,提供系列创业在线课程的“中国创业学院”频道等。

(六)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机制保障和组织实施。

16.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管理机制,整合校内校外多方资源,保证学校多部门协同工作。

由教务处牵头,研究生院、学生处、研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总体筹划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成立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和评议;成立创新创业顾问委员会,聘请创业家、投资家和企业家作委员,对创新创业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指导。

17.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开展“教师+”行动。

依托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协同技术创新和设计思维等方面的跨院系教师,建立跨界学习的师资组织机制,促进本科创新创业课程、证书、专业和学位等项目的建设;邀请国际顶级创客作为驻校创客导师,指导学生创客实现创意作品;开设“与创业名家面对面”课程,由创业家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与体会;聘请驻校企业家和驻校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与投资机构和创业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了对接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18.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积极开展面向实践的教育学术研究,总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追踪过程管理,探索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方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反馈机制,保证规模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19.大力推进 “icenter”、“x-lab” “兴趣团队”、“创+”和“i-space”等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协同和融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人员、场地和管理支持,完善其治理架构和开放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和要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引领型人才社会需求,进一步深化北京大学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体部署,以及《北京大学章程》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改革背景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有着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链:其中包括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输送主干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与课外活动支撑体系以及创业训练与企业孵化实操体系。

进一步完善并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有利于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综合改革,同时有利于发挥北大学科综合优势,履行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和全社会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为构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

北京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这一核心,北京大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改革方向,树立大学整体明晰的价值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构建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北京大学教育综合改革。

(三)改革思路

紧扣学校的核心使命和发展目标,找到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厘清其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以调动创新创业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生长点,尊重创新创业参与师生的利益诉求,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释放蕴藏在师生中的创造潜力。

二、任务和措施

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来自其对人类发展进程的贡献。

北大正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培养的毕业生要致力于推动人类思想、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进步。

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围绕学校综合改革的战略定位,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坚忍不拔、承担压力、执着敬业、诚信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和品质根植于每个北大学子心间,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一)构建和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参照国家标准修订实施各专业类教学标准和学术型、专业型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匹配。

充分发挥北大学科体系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包含学科大类培养、元培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辅修/双学位培养、医学生培养等综合构成的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

1.加强基础,尊重选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体系建设为基础,发挥学校综合学科优势,在本科学习阶段注重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逐步构建北京大学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广阔的.空间。

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实现知识传授、思维训练、能力养成和品格培养的有机统一。

全面启动北京大学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加强专业教育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资金投入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予以倾斜,重点支持相关学科建设、教学条件改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生科研训练等。

2.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

借助北大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各个学科不同研究视角、不同思维方法的相互碰撞,强化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整合创新行为。

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筹建“整合科学”、“数据科学”、“认知科学”等跨学科专业。

进一步完善辅修和双学位制度,鼓励和吸引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辅修专业,鼓励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与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促进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

1.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现有通识教育选修课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调阅读原典、深入研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美育与科学教育并重,推动创意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创意创新素质,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认知与价值层面。

2.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行业前沿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在现有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实验》等30多门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广泛涵盖、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设立创新创业辅修/双学位和专业学位方向,将高水平科研优势和产学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以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领袖。

3.推进课程互通和共享。

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模式,逐步实现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互通,逐步实现院系课程资源全校共享。

充分发挥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的共享优势和慕课等新型教育手段的技术优势,积极推进与兄弟院校的优质课程共享,牵头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共享课程。

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打造全方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和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面向全校学生进一步开放国家级、市级、校级科研基地和各类实验室,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牵引,鼓励学生组建跨国别、跨文化、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团队。

制订和推广暑期国内外短期科研专项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强化实践环节要求,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强化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充分利用北大教育资源、研究资源和校友资源等各种资源建设北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创业示范、文化创意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创业,通过学生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计划”,全面推进创业服务载体“北京大学创业大讲堂”、“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公益孵化基地和北大科技园创业孵化器建设,调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服务,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开放公益的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形成北大创新创业孵化生态链,扶持优秀学生和校友企业成长壮大。

(四)以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1.建立学生开展主动学习的激励机制。

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因素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2.建立适应个性化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学术科创活动认定为一定学分。

探索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实施弹性学习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停学创业,并简化审批程序。

设立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奖学金,增加评奖评优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教育体验,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持续深入推进“小班课教学”、“新生研讨班”、“高年级学生学术研讨班”、“学术前沿讨论班”等系列研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

结合网络共享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改革试验,推进信息化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4.持续深化考试模式改革,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非标准答案考试,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探索国际联合培养。

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多样化、国际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接触国际研究前沿,鼓励学生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创新。

以“世界课堂”等国际化课程为基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2.组织国际创意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借助北大国际化战略发展优势,以 “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未来领袖国际文化创意大赛”、“创启未来国际青年创业大赛”等发源于北大并已产生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国际竞赛为基础,进一步支持学生组织和参与各类国际创意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发起并推动全球青年创新创业联盟的建 立,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国际竞争力。

3.完善国际交流体系。

完善学生国际交流方面的制度建设,理顺经费管理、资源对接、安全保障等配套机制。

丰富学生国际交流的形式内容,完善学生国际交流的长短期结合模式,建立和完善具有北大特色的、全面覆盖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创意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等各个教学育人环节的国际交流体系。

4.加强外文课程建设。

落实《北京大学本科非语言类外语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大对外文授课特别是英文授课课程的激励和支持力度;邀请国内外优秀师资来校开设长短期英文课程;整合全校英文授课课程,鼓励课程开放与共享。

(六)全面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从转变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入手,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活动,提高全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校友和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或兼职教师,来校举办讲座,讲授创新创业课程。

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形成学校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加快完善学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

(七)积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将创意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扬北大传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相关部门和院系进一步搭建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和企业家校友,定期组织创业论坛、沙龙、讲座、访谈等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学科创新、艺术创意和创业实践活动;总结推广学校各单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经验,表彰和树立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增强感染效果,进一步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集成学校各种创新活动资源,组织具有国际视野、北大深度、青年引领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活动--“全球青年创新节”,连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与青年创业三大要素,汇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代表队展示创意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交流机会,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三、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和科技园参加的各专项工作小组,具体统筹推进相关专项工作。

召开年度创新创业工作会议,校领导和各部门、院系负责人参加,由教务长办公室召集,相关部门或院系承办;形成教学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单位联动配合、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开展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各院系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系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副系主任)和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组长,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院系工作日程。

(二)制度保障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和院系资源,以专业机构、专职人员、专用经费和专属场地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全程指导、持续支持和一站式服务。

在北大主页设立“创新创业就业”一级目录链接,组织编写大学生创新创业年度报告,推出“北大创业”官方微信平台,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

各院系和相关单位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点,细化各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目标、具体措施和时间进度,落实各项政策细则,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外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

学校将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院系发展和办学水平、考核院系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检查和督促各单位落实情况,并逐步纳入到年度考核内容,稳步推进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经费和条件保障

学校进一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

在经费投入上重点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予以倾斜,用于支持相关学科建设、改进教学条件、建设实践基地、支持学生科研训练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

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投资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

学校基金会尝试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北京大学将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构建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并完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北大风格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北大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北京大学新的历史性贡献。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传统的数学课程重结果,轻过程。新课程不仅注重其结果,更重要的是探讨知识所形成的过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上来。我们应知道: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另外,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随着社会进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教学焕发了生机,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持续全面的发展,显得十分必要。这里,我就对创新课堂改革谈点看法。

我们知道传统的数学课程重结果,轻过程,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数学知识的生动过程往往被单调机械的条文所代替。数学教学只有机械和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更缺乏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从而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现行新课程不仅注重其结果,更重要的是探讨知识所形成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它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这就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强调了学生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因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过程,而不是机械的记忆,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事对数学知识的提炼和组织,通过对低层次活动本身的分析,把低层次的知识变为高一级层次的常识,再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形成更高一级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再把数学知识放到现实中去加以使用。在这种活动中,获得经验,对经验进行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面进行反思。

从结绳记事的原始人类文明到数字信息社会,无一不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严谨,抽象使数学难学,但实际上,数学知识有一个自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运用素材,标本模型,实验操作,电化显示等,。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性质"时,用跷跷板引入,自然而富有情趣。这样的引入具有方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新课标同时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重要方式。可见,新课标强调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学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把灌输式教学转到探究学习教学,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上来。著名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因此,数学课应重视数学结论发现,推导,思维的探索和暴露过程。这当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不断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计算,动口—讨论表达,动脑—联想思考。不断形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书中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再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天平探究,得出等式与不等式,进而加减等重物体,自然得出性质,同时又有比较,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在其中,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成果,这样,学生的语言将得到锤炼;思维将得到训练;合作将得到加强;兴趣将得到提高;信心将得到增强,小小的展示,给学生带来无尽的遐想和乐趣。

一堂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合作交流,把直观的问题分析归纳成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效率观,即教师要认识到讲得愈细,效果不一定会好,相反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的习惯,只是被动的听课,不愿主动学习探究。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低下,课堂中教师应大胆让学生来点拨,激发创新的火花,给课堂注入清新的活力。如教学时,师生易位讲易出错处,一同学讲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鼓起了掌,教师作了一个引路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人云:“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因此教师应设计适量的练习。设计习题应是基础的;有坡度的即巩固—加深—迁移;应是分层次的,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也应是有检测性的。这样使学生能把新知识综合为相对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让学生充分内化,提高能力,还能帮学生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进行深度交流。如教学“同类项”时,师把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发给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同时播放音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运用知识,掌握技能。

另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及时表扬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具有创造性的发现。而对于出现错误或得不到正确结论的同学,更要给予鼓励,帮助他们直至获得成功,分享成功的快乐。

总之,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中重过程,重发现,重参与,重能力,重创新,才能挖掘出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再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课堂,使课堂教学艺术之花繁衍不息。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着想。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探究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

4.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5.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

二、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其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下面简单地谈几点体会。

一、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实施“主体教育”培养创新素质

所谓“主体教育”,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行,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所以,作为高中的政治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从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与捆绑,转变教育理念,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从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高中的政治课堂中,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导向,采用教师主导课堂的满堂灌式教学,这样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更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本文将结合高中的政治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例,从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结尾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的政治教学方法。

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方法会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重点,所以,导入方法一定要灵活、巧妙。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要根据高中的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所教授学生的水平,进行选择,本人认为适合高中阶段学生政治课堂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1引用典型内容导入法。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选择一些感性强的、有典故有意义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进行导入,这样可以使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使抽象的根据变得具体,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比如,在讲“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时用“画家画牛”的典故进行导入;在讲“量变与质变”时,用“笨人吃饼”的故事进行导入。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而且学生能深刻理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分组辩论导入法。高中的政治中的内容理论性强,相对枯燥,要想使学生正确的分辩真假,高效地记忆,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方法。在辩论前小组成员首先会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查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考虑辩论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想办法进行反驳,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消化。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先讲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并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记录,辩论结束后,老师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辩论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相互反驳中发现真相,通过老师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不仅对教材中的知识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应便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

2.1培养学生对高中的政治的学习兴趣。高中的政治留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还有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只要把老师指出的重点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了,所以对政治课的兴趣不高。其实要想改变学生的看法,把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难,因为高中的政治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收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并且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政治课堂,从而诱导他们去主动学习,调动他们的思维。

2.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有着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自然也就会喜欢他教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高中的政治中很受用,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试着分析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分析当下的热点话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社会形式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仅靠死记硬背解答不了高考中的政治试题,必须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4扎实的基础。不论是应对高考,还是今后发展的'需要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要想提高学习能力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讲解当堂课的知识之外,还要深入讲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2.5提高分析能力。时代在不断发展与进步,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我们一直生活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学习高中的政治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课堂中的口头表达和课后的书面表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顺应高考的趋向,也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总之,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以前的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作为高中的政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进一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创新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而又最现实的问题,创新使人类社会获得文明与友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创新是教育的结果,而创新教育走自古以来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学生苦苦思考寻找答案,到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要教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反对教师的权威,到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这些思想无一不体现着创新教育的精髓。当今世界突显经济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征炙需要把创新挥到极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创新教育迫在眉睫,成为人们的共识。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我们所说的基础教育中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已经外化的创造产品,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能动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质疑,探索中关注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掌握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寻找新规律,从而形成具备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的人才。

创新教育是整体他的教育。需要对教学过程,课程体系,评价手段,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深刻的变革,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把创新教有的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个才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每位教师应该自觉地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基础,根据教育目标,任务,学生特点,有针对松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教育谋略,思路,方法,步骤,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师与学生便成为教学过程中主要因素,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把握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传统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斌挥,粗舰儿女人主体性,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尊重儿童自主精神,又贬低了教师的积极作用,今天的教学改革,强调建立一种新型教学关系,要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两者一方面各自发挥自主性,创新性,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另一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应该涵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一 动机激发策略

任何学习行为的产生都由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与有明确所指的目标相结合而来的动机支配,要实现课堂中学生创新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坚持自我创新学习的动机,意愿和要求,教育成效的大小往往以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精神力量为转移。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即来自于人的天然的探索本能和求知欲望,更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理想,人生追水及社会责任感,没有这些需要作基础,学生就不会把已经观察发现的问题上升为自己主动探索研究的课题,创新思维,创新行为也就不会产生,所以,进行理想教育和社会贵仕感教育是培养创新行人才的关键任务之一。

另外创新潜质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是有表现万式,层次水平的不同,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以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经历,周围人物创新故事做榜样,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随时注意学生中好奇心的萌芽,保护他们的探究欲望,形成人人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园,由被动等待教师的牵引转变为主动求新,以创新为荣。

二 设疑促思策略

原有的知识经验,回答不上泉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问题具有挑战性,对于解答者来谈及有可直接解决的方法,不能或很难运用已有知识,不能核现成的程序或常规套路去解决,必须思考,探究,寻找处理方法。这类问题具有发散性,探讨性,发展性特点。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优势,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利,往往会出现“一言堂”的结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凭借一张嘴与一支笔就完成了全部的教学活动。现代教学理念已经不允许这种模式的存在,现代教学环境需要教师采用更加具有激励性、启发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打开课堂的大门。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应当被充分发挥出来,政治课上教师应当构建一种和谐学习氛围,真正做好政治课堂教学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形成具有民主、自由以及公平的环境,令课堂活跃起来,真正令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在课堂中始终具有创新、探索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为未来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各项准备工作。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推理能力,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加强对政治教材的开发,这对政治课堂教学教材形成与情境创设都具有现实意义。

理论思想诞生于社会实践当中,更是对社会实践的.深思熟虑和抽象性总结。基于这种认知,在初中的政治课堂上,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实践,将政治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两者结合起来。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创设具体情境,有针对性地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政治课堂当中的主题应当具有多样化特征,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利用教材,通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与重大事件。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结合身边实际发生事件产生联想,丰富了学习的趣味性。情境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更能令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空间,教师应当倡导学生自主发问。因为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具有更大的意义。政治课堂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观察问题的能力,这项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对社会实践的洞察角度上的。社会见识开阔程度与观察角度都至关重要。同时注重激发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能深入分析身边的小事小问题。在不断的动态观察与比较中,培养学生观世间风云、察万物瞬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意识。思想政治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与锻炼。在生活和实践中,他们将不断获得促进思考和领会理论知识、观点的外部信息,获取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将从仅仅依靠课堂、课本和教师中获得知识和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政治课堂中鼓励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教育环境下,“灌输式”教育对学生受教育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十分不利,造成学生学习相对被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不能激励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探究兴趣,也不利于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的政治课堂中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迅速发展前来,因此信息技术课已成为学校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它的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信息技术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众多信息技术课教师努力思考和探索的新问题。下面我就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谈谈我的见解。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不少同学家里已经购买了电脑,并装上了宽带。电脑对于学生来说,不再像那么陌生,那么新奇。不少学生已经学会上网,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还学会了多种游戏,所以要从想上好信息技术课,就必须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有了良好的兴趣就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比如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我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剪贴画》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top2000广播教学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并且让他们比较和我们以前做的作品是否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这样在思考中他们知道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且都迫不及待地要动手操作。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将决定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学生是自主探究还是被动接受。因此,设计真实的、开放的、可操作的“任务”能有效驱动学生自主探究,自由创新。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3“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现代新课程改革得不断倡导,要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于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本文主要是从高中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创设化学有效课堂,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滨海中学进行高中化学有效课堂的建设,需要采取何种教学策略进行了相关的探究。

【】化学教学;有效教学;建设;教学途径。

1.有效课堂的本质。通常所说的有效课堂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没有效果,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一个有效的发展程度。有效发展主要针对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情况。从外延上来说,我们要将教学的课堂活动深化,使得学生有一个更加高的收获。

2.有效课堂的具体表现。有效课堂的具体表现就是要使得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的知识上到掌握知识,从知道得较少到获得多的知识;在情感价值观方面,逐渐喜欢化学这门课。

1.课堂教学不确定情境也是课程资源。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来看,我们从中可以得知:对于新课程的标准,与现有的教学大纲中相比,在“知识与技能”一致的同时,还要多关注“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中的使用,另外,课程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换句话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的地位是一样重要的,这就拓宽理解了课程的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中的知识、技能,主要包括:认知的水平、知识的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而对主观意识进行建构。对于建构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之中,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一个贡献的人。在课堂的教学之中,只将学生的一些方面引入课堂,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活、问题以及困惑等,这样,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进入到教学的过程中。

2.教师在不确定情境中的角色定位。一直以来,教师作为教学的计划、教学的大纲、课本的一个被动的实施者,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情境,教师要具备在形式上的创新,在内容上的丰富。对于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材。为了处理好课堂教学的不确定的情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有高的应变能力、专业和相关的学科素养。

1.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要实现一种动态化的、具有生机活化的形式,这往往依靠师与生一起来创造。一旦处理不当不确定的情境,使得课堂出现一种所谓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形,对于教师要抓好“管”与“放”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管理有度,放宽有格。”在教学中,以科学的探究为指导,指引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加入一些科普、讲座等活动,这样给学生大量的科普的知识,使得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增强了,从而养成良好科学探究的习惯。第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的兴趣,教师采取对应的方法,让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广度。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以及自己的想法。第二,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学生、教学的内容、课堂等很多因素引入,适当调控课堂,使课堂开放,构造一个良好的班级课堂的气氛。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经说到他的老师,即泰勒,是这样说的,“泰勒思想比较奔放,见解很多。对于他的上课,往往不提前准备,因此,在课堂上出错是经常的。他在别人面前不怕丢丑,只要你说得对,他立刻就改正,然后逐步前进。总之,90%的话里是错的,即使10%是正确的,这10%你的发挥若能够进行下去,则很了不起,这也是很重要的。其实,在课堂的教学中,往往因为教师的一点疏忽,往往给教学带来失误,所以,也应讲求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去纠正,避免文过饰非。

3.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课堂,由于存在有限的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对于那些不确定情境的问题,也没有办法一一给学生答复。对于老师来说,应该把这些情境、问题写下来,当为研究、学习、开展的材料。设计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时,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等特点进行,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来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动机,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探究。同时,老师提倡学生能够自制一些教具,利用“随手取材”的方式实施探究,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总之,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使得校内、外的资源,网络资源等充分被利用,从而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被突破,以及解决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情境,包括一些留下的问题,以及提供了学生更广的学习、发展的空间。

[1]陈幸.促进学生自主建模提高化学复习实效性[j].化学教与学.2011(11).

[2]郭要红.有效作业的内涵与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9(06).

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第一条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全省众创空间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冀政发〔20xx〕41号)和《河北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十项措施》(冀财教〔20xx〕11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二条省级安排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资助资金(以下简称资助资金),按照“省级引导、市级为主、公开普惠、公平公正”的原则分配,与试点市专项资金统筹使用。

第二章支持范围和标准。

第三条资助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大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试点市”辖区内众创空间中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重点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

资助资金优先资助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省(区、市)创新创业大赛优胜项目团队、其他各类、各级、各地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团队、已有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介入的项目团队。

资助项目需经专家评审,资助金额不超过10万元。

第四条省科技厅、省财政厅遴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高、本级财政专项投入高的设区市列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试点市。

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第五条确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试点市的参考指标包括:

(一)市政府是否制定、出台促进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是否开展了市级众创空间认定、备案工作,拥有一批市级众创空间及省级众创空间;。

(四)是否设立了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资助专项资金、众创空间发展专项资金;。

(五)是否拥有一批知名创业导师。

(六)省科技厅、财政厅确定的其他指标。

第三章项目组织实施。

第六条试点市财政局会同科技局制定本市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施细则,报省财政厅、科技厅备案。

第七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各试点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总体情况,确定各试点市资助资金预算数。

第八条省人大批复省级预算后,将资助资金下达到试点市,市科技局负责按照《实施细则》要求细化落实项目。

第九条省科技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试点市资助资金使用开展绩效评价。

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下年度资助资金额度的参考依据。

第四章专项资金监督检查。

第十条试点市财政局、科技局应加强资金管理,及时拨付专项资金,按照职责对资助资金使用进行监督。

第十一条试点市财政局、科技局以及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职责加强资助资金的申报和使用管理,并自觉接受审计、财政等部门的审计、检查和监督。

第十二条对申报不实,存在弄虚作假、伪造、以不当方式唆使第三方机构出具虚假评价或检测报告,或其他套取财政资金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本方案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1] [2]。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大致有以下三项内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以下几点。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参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新”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即使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不能放弃他们,因为放弃一个学生就等于泯灭了这个学生的内在的创新潜能,就使他失去了争取成功的机会。作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往往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要保证在数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形象地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来搭“台”,这个台是让学生“唱戏”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且这个“台”搭得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像听众那样仔细倾听,抓住关键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

在“多位数读法”这节课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设计悬念,把学生引到多位数中有0的数的读法的情境中来。我先出示几个多位数,请学生读,并小结读数的方法,然后问:如果一个多位数中有“0”的数又应该怎样读?然后步步深入,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殿堂中遨游。

先出示:6780   506780   56007800。

用前一节课学过的方法自己自由读,然后问:“0”在什么位置,

这个位置的“0”应该怎样读?

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研究中来,结果使每位学生都交出了自己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

再出示:6008        5706008      50706080。

1100680680                1006080080。

第一行:先读数,再说“0”在什么位置,应该怎样读?

第二行:先读数,再说“0”在什么位置,应该怎样读?

在一系列的练习思考归纳之后,问:怎样来读一个多位数呢?你有什么决窍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纷纷举手要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希望获取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按照个级的方法去读,只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亿”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从而从“学读”变成了“会读”。最后,让学生用3个0和3个5按照要求摆数:(1)摆一个“0”都不读的数;(2)摆只读一个“0”的数;(3)摆出要读两个“0”的数。这样教,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从自己动手摆数到自己动脑探索,从中巩固读数方法。整节课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

三、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机,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首先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他们自然高兴极了,说:“老师,做什么游戏?”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做除法计算,马上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加以判断。这时学生们对我真是佩服极了,但是也有不相信的,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结果还是老师说的一样。这时他们急坏了,急切地说:“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妙法呀!快点教给我们吧!”于是抓住这有利的教学时机,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昂地学习了新知识。快下课时,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看他们会怎样说。结果第二天,好多学生都讲了他们的爸爸妈妈表扬他的话。

新时代赋于我们新的使命,作为一名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学生的是新时代的创新,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谢艺明。

让师生在课堂中收获“惊喜”,这不仅能保持教师的职业激情,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理想境界。

一、基于教育视角下的“惊喜”

什么叫惊喜?百度百科解释为:惊喜是毫不加节制地表露欢乐、热情和惊奇。这里的惊喜显然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情感状态。而教育领域里的“惊喜”则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有专家认为惊喜应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尺度,“说到底,教育教学其实就是给学生以惊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惊喜中获得更多发展可能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惊喜’就是教育教学打开精神成长明亮之窗的隐喻,它要求教师打开丰富的现实世界、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窗,让学生在惊喜中看到一个更开阔、更丰富、更遥远的世界。”基于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惊喜应是师生在一种自然状态下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意外收获。换句话说,这种收获应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首先,收获惊喜的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师生。惊喜在教与学过程中产生,收获这种惊喜有可能是学生,也有可能是教师,还有可能是师生双方共同的体验;收获这种惊喜的有可能是个体,也有可能是一个群体。

其次,惊喜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般而言,惊喜是预料之外,无法预估的。当然,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教师所期盼的惊喜,但前提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惊喜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中的惊喜与一般意义上的惊喜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意义上的惊喜有可能只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没有太多意义存在。而课堂中的惊喜追求的是有助于师生成长的惊喜,它既可能是来自于认知和方法方面的,也可能是来自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惊喜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尺度之一也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惊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显然我们不可能让师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收获惊喜,但至少它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积极追求的目标。唯有如此,课堂“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二、“惊喜”需要空间。

为何传统课堂缺乏“惊喜”?关键是教师占据了课堂,“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活动的实践与空间,课堂生活中缺乏交流与碰撞,“惊喜”丧失了呈现的“土壤”。只有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师生在对话中交流、碰撞,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涌动。年5月19日《中国教育报》的记者采访了正在吉林大学访问的两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费舍尔教授和麦克德尔米德教授。就教育问题,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像力,才可以进行创造。麦克德尔米德也认为,“在美国,当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有更多的学生会问‘为什么’,中国学生往往不会,好像学生不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怀疑。”他还特别追加了一句:“教师与学生要‘互教互交’,学生要‘向一切发问’,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可见,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空间是激活课堂的关键,也是师生能否收获惊喜的前提。

“教育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过程,是个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与其抱着学生学、逼着学生学,何不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也许我们会收到更多的惊喜。当然,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相反,生本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因为你不仅要给孩子学习的扶手――导学案,还要随时面对许多生成问题的解决。

三、“惊喜”需要“扶手”

1.在预设中期盼“惊喜”。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不可能有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直接指向结果。正如黑格尔所言:假如一个人的人生之舟不知驶向何方,那么它的航行将会是痛苦并徒劳的。好的预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可行可检,并且彰显着好的生成时空。预设下的生成,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因而它所产生的惊喜更具有意义。所以,追求课堂教学中的惊喜并不是要淡化预设,相反是要强化预设,要更加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尤其是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老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等。只有多维、灵活、开放的预设,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才能为“惊喜”的呈现预留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当然,预设中所期盼的惊喜仍然要坚持顺其自然原则,要把握好度,切不可为达到惊喜而拔高教学要求,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3.在反思中寻求“惊喜”。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具有总结性和批判性,如能从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本身就是一种“惊喜”。对于师生的反思,我们倡导及时反思。因为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经验丰富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课堂教学凝聚着师生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一旦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坚持及时反思是师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收获惊喜的重要途径。就教师而言,“教,然后而知困”,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或惊喜,并将这些问题或惊喜作为分析和反思的对象,考察这些问题或惊喜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新惊喜;另一方面,把课堂中出现的惊喜规范化、程序化,这些都将成为教师今后宝贵的教学资源,也可能成为产生新的惊喜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潜移默化得到了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反思应建立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如我这样讲学生能不能懂?我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答?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不喜欢?……唯有如此,教师的反思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就学生而言,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师应把“学习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给学生创造“学习反思”的时间和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堂小结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得失。我们倡导每节课至少要预留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结反思,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学习,在追寻得失中固化已有的惊喜,寻求新的惊喜,进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一堂好课未必都会有惊喜,但有惊喜的课堂一定会是一堂好课。课堂中的惊喜虽然可遇而不可求,但积极追求惊喜的课堂理应成为我们的理想。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有“获得”的惊喜和“成功”的惊喜,心灵和精神的惊喜。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所在。

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我镇综治工作水平,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实现“创品牌、出特色”的综治工作目标,根据市综治办《关于在全市开展“创新社会治理、创建综治特色”活动的通知》(天综治〔〕4号),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为目标,围绕“六点六化”(围绕“抓”点,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化;针对弱点,保持严打整治常态化;破解难点,推动矛盾化解法治化;做实支点,构建治安防控立体化;打造亮点,实施平安创建精细化;凸显高点,促进网格服务社会化)工作主线,创新综治工作方式方法,积极适应社会形势新常态,创建特色亮点,打造新品牌。

二、主要内容。

1.建立完善群防群治机制。坚持“预防为主、专群结合”的原则,落实群防群治队伍,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人防物防技防,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

2.全面实施平安细胞工程。加强平安创建力度,深化平安社区(村)、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企业、平安家庭等一系列平安细胞工程建设,积极发挥“五老”、网格员、中心户、楼栋长、志愿者骨干作用,营造平安创建大氛围,不断提升“一感两度两率”。

3.加强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着力提高信息化运用能力,加快视屏监控探头建设,实现街道和重点部位全覆盖。

4.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推动建立完善信息化、精心化、法治化、动态跟踪、多元化解、整体联动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法律顾问制度。

5.大力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社区矫正对象、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管理,加强学校、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危爆物品寄递物流专项整治,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加强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严厉打击“黄赌毒”、“两抢一盗”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和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6.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加强网格化平台规范化建设,落实基层综治队伍建设,加强综治干部业务培训和法律专业教育培训,提升工作水平。

三、组织领导。

为保障综治“双创”活动顺利开展,特成立镇“双创”活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汤敏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谢国清和党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李珍任副组长,成员由综治办、宣传办、派出所、司法所、学校、卫生院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双创”活动办公室挂靠综治办,由苏在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工作要求。

(一)提升认识。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双创”活动,充分认识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性,把“双创”活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深入推进。

(二)突出重点。各村要结合实际,明确职责,强化举措,扎实推进平安、法治、精准扶贫纳入网格化服务平台等工作。

(三)确保实效。镇综治工作专班将采取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综治“双创”活动进行督促检查,其结果作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是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能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当成是工作重心,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与有效途径。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为人们的交际做好准备,同时也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语文的教学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怎样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而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教学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建构主义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究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和合作探究的天地。语文教学要不断融合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形式,立体化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上的能力。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一定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探索语文课堂改革方式,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笔者认为,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现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相信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前苏联知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表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的一些活动计划和探索才变得有意义。没有求知欲便不存在学习。所以,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合力擦出学生进行创作的火花。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让学习成为一件换发着吸引力的事情,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不断增进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成功的鼓舞下继续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进步。教师在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奇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而活跃起来,使其精神被振奋,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鼓励创新行为,提倡同中求异。

在语文学习中,同中求异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求同,是体现在识字、阅读、作文上的一些统一要求上。求异,则表现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文的构思上。对于统一要求的部分,学生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不能体会到独立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相应的束缚。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求异,也就是鼓励不同。比如,学生在理解课文词句和整篇内容的时候、在对文章大意进行概括的时候、在对课后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的时候,都不要求学生们的答案统一,而是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便是让学生享受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学生在进行语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感受和经历对理解程度的影响很大,学生的表达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表明了语文学习的创造性特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坚持同中求异的思想,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4倡导游戏学习,激活发散思维。

对于语文的教学不只停留在教材上,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入到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里,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巧妙地将课内学习和课文拓展融为一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走进语文课堂中,再带着语文课堂上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生活当中。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一直保持着学习状态。要想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维持、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要通过一些游戏来吸引学生眼球,开拓学生思维。孩子参与游戏当中,实现玩中学,学习效果会更好。举例说明: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关于赞美家乡和描绘家乡的部分引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结合与家长、亲友的交谈以及利用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取一些关于家乡的信息,包括风景名胜、人文特产、建筑历史等等。然后,鼓励学生将获取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学生表述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导和修改,最后给学生一个汇报展现自我学习成果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取到了知识,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收集和组织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要亲力亲为,要思考如何获取和怎样获取,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博大精深。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包含了自主学习,也包括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再以识字教学为例,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在预习的时候通过查阅字典给生字标音并组词。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自主的获取一些新知识,能够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走进课堂,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好的学习模式会带来一种良性循环,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后会继续进行预习,渐渐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慢慢养成,不仅对语言学科的学习有益,也会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高效进行,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的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创新型人才毫无疑问地成为目前时代需要的人才类型。在各科教学设计中都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融入其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要在实际教学中践行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保持创新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提倡在学习时同中求异,最后要恰当地引入教育游戏,让学生在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慧云.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素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07).。

[2]陆一平.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d].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创新教育,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关系着未来人才的素养。创新教育这一课题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有机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使其为语文学科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1 理解现代教学含义,渗透创新教育

现代“教学”的含义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求知,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文化、专业、心理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体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要顺利实现课程改革,致力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素质教育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没有创新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为此,教师定要有更新的创新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从思想上必须彻底根治以教师替代一切的陈旧模式。摆正各自的位置和角色,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同时,不断开放教学空间。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心智应是开放的、自由的、不是压抑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

2 创设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法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学模式“八股”化,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没有落到实处,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结果却是收效甚微。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法,渗透创新教育。

(1) 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内心体验的问题;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的问题;新颖有趣的问题;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这些问题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牛顿有疑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瓦特有疑于水蒸汽顶动壶盖而发明蒸汽机则是很好的例证。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鼓励学生质疑,那么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开发。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例如在讲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时,小燕子在妈妈的指导下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时,我又精心设计了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燕子,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说也会像小燕子一样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接着又问:那你还能帮小燕子再去一次菜园,看看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同这处?话音刚落同学们七嘴八舌,争辩激烈,通过孩子们仔细观察与发现,他们还找到了冬瓜和茄子的花的形状、颜色、开花的样子不同、冬瓜的皮厚、茄子的皮薄、冬瓜的种子大、茄子的种子小等诸多不同之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而作为教师的我在为孩子们感到高兴的同时,更为学生的具有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而感到惊叹。

(2)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激发学生创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能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当成是工作重心,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与有效途径。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为人们的交际做好准备,同时也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语文的教学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怎样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而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教学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建构主义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究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和合作探究的天地。语文教学要不断融合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形式,立体化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上的能力。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一定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探索语文课堂改革方式,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笔者认为,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现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相信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前苏联知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表明,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的一些活动计划和探索才变得有意义。没有求知欲便不存在学习。所以,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合力擦出学生进行创作的火花。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让学习成为一件换发着吸引力的事情,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不断增进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成功的鼓舞下继续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进步。教师在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奇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而活跃起来,使其精神被振奋,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鼓励创新行为,提倡同中求异。

在语文学习中,同中求异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求同,是体现在识字、阅读、作文上的一些统一要求上。求异,则表现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文的构思上。对于统一要求的部分,学生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不能体会到独立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相应的束缚。所以,语文教学要注重求异,也就是鼓励不同。比如,学生在理解课文词句和整篇内容的时候、在对文章大意进行概括的时候、在对课后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的时候,都不要求学生们的答案统一,而是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便是让学生享受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学生在进行语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感受和经历对理解程度的影响很大,学生的表达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表明了语文学习的创造性特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坚持同中求异的思想,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4倡导游戏学习,激活发散思维。

对于语文的教学不只停留在教材上,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入到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里,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巧妙地将课内学习和课文拓展融为一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走进语文课堂中,再带着语文课堂上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生活当中。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一直保持着学习状态。要想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维持、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要通过一些游戏来吸引学生眼球,开拓学生思维。孩子参与游戏当中,实现玩中学,学习效果会更好。举例说明: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关于赞美家乡和描绘家乡的部分引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结合与家长、亲友的交谈以及利用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取一些关于家乡的信息,包括风景名胜、人文特产、建筑历史等等。然后,鼓励学生将获取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学生表述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导和修改,最后给学生一个汇报展现自我学习成果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取到了知识,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收集和组织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要亲力亲为,要思考如何获取和怎样获取,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博大精深。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包含了自主学习,也包括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再以识字教学为例,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在预习的时候通过查阅字典给生字标音并组词。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自主的获取一些新知识,能够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走进课堂,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好的学习模式会带来一种良性循环,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后会继续进行预习,渐渐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慢慢养成,不仅对语言学科的学习有益,也会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高效进行,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的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创新型人才毫无疑问地成为目前时代需要的人才类型。在各科教学设计中都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融入其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要在实际教学中践行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保持创新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提倡在学习时同中求异,最后要恰当地引入教育游戏,让学生在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慧云.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素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7).。

[2]陆一平.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d].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为了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

作者:宋伟华作者单位: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河南,郑州,450000刊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633.96关键词:学校体育创新基础教育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