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专业20篇)

时间:2023-11-19 07:48:52 作者:紫衣梦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专业20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指导文档,用于组织和指导教学。在以下的高中教案范文中,你会看到不同学科和不同主题的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

1.要求学生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2.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以深入人心。

3.(1)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2)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教学建议。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又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再进而复辟帝制,结果走上灭亡之路。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及中国社会进步力量在逐渐认清袁世凯本质后,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虽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形式上恢复了民国,但政权仍掌握在封建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重点分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复辟。

护国运动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确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难点分析。

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知道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在学习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时,学生会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产生疑惑,既然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为何还会出现复辟帝制现象?复辟帝制正反应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不彻底。而复辟帝制的迅速垮台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讲清这一问题,在学习后面的张勋复辟时,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学生对袁世凯由独裁到复辟帝制的史实的掌握,提供学生分析、认识史实的依据。

2.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和护国运动兴起纪事年表。

3.启示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其中北洋军起了什么作用,启发学生认识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

(2)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启发学生认识中国社会现状的客观原因。

(3)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史实中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懂得民心不可违,感受历史发展潮流的伟大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

教学过程。

一、袁世凯专权。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以阻止国民党组阁,扑压革命势力,并派北洋大军南下,从而导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

四、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但是,护国运动并未__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小结。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征惩罚。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阅读课本、制作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纪事年表、思考讨论: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等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美术的辉煌》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

(一)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各大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环境和历史学习有力的学习工具。网络成为学生获新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的存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递交学习成果,利用个人电脑整理、组织、保存资料,形成学习的文字成果。他们可能在课堂教学尚未涉及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某一历史问题,也可能对课堂教学已经结束的问题继续钻研,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又为学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必将融合在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一、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2)目的:

明朝: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清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后果: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明清之际出现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时间:明清时期。

(2)地点:江南中小工商业市镇等地,发达的手工业部门如纺织业等。

(3)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3.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海禁闭关.

具体分析:(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a.国内市场狭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b.资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政策限制: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国际市场丧失: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一组历史人物图片,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找出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

环节2:为何想到新文化运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的定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明确历史的概念。

环节3:是谁主导这场运动?梳理近代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之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梳理知识点的技能。

环节4:为何发生新文化运动?(不仅应该有历史的源流,还应该有当时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历史事件是多种合力因素促成的。

设计意图:运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从另一个侧面展示运动是如何形成的,通过研究报刊杂志(《新青年》)、学堂(北京大学)来展现新文化运动的传播途径。

设计意图:只有多元并存的环境才能促成思想火花的迸发,这是新时代的百家争鸣!

环节7: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什么是民主和科学?

设计意图:明确民主和科学的概念。

环节8: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五个提倡,五个反对,哪五个提倡,五个反对?

设计意图: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并且引出新文学的学习内容。

环节9:什么是新文学?相对于旧文学,新在哪里?播放影片《阿q正传》的一小段,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来解读鲁迅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运用语文的相关学习内容,为历史的学习服务,以文证史。

环节10:组织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为何称为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思考方式。

环节11:有没有想到新文化运动的新还体现在更多新思想的传播上?譬如马克思主义。

环节12:今天我们为何高谈新文化运动?它的历史定位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环节对新文化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课后小结。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建议教师在此处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课后习题。

【课后小测验】。

2、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的根本原因是(d)。

c.掀起了文学革命的新时期d.启发知识分子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4、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这种潮流是指(b)。

a、新文化运动b、社会主义革命c、实业救国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d)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6、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a)。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9、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b)。

a、民权思想b、民主和科学的思想c、社会主义思想d、改良思想。

10、谈谈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各有什么影响?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日本罪行:屠杀中国人民;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3、国共抗日:

4、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意义:

(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6、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二)具体原因:

1、三对基本矛盾(焦点: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1)法德矛盾(2)俄奥矛盾(3)英德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三国同盟(2)三国协约。

(三)直接原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6、28)。

二、战争的过程。

(一)交战国:

(二)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三)战场:

1、西线(英法比——德)具有决定性作用。

2、东线(俄——德、奥匈)。

(四)进程。

1、第一阶段(19)。

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6)。

(1)陆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俄军冬线夏季攻势。

(2)海战:日德兰海战。

(大战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3、第三阶段(1917——18、11)。

(1)协约国阵营扩大。

(2)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3)同盟国失败。

三、战争影响。

1、对人类造成巨大物质、精神损失。

2、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力量。

3、十月革命胜利。

4、催发战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2、主要举措:参照课堂笔记(政治、经济、文教)。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

(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经过:。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3、特点:

(1)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政权。

4、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

(1)领导阶级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革命性质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本主义性质,未能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专政上台建立“苏维埃”政权(苏俄)。

(3)革命对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对象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对象是“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4)革命影响不同: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倒行逆施,对内镇压工农运动,对外继续参加“一战”。迅速被人民推翻,湮没在历史中。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采取了对外卫国战争、对内巩固政权、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

文档为doc格式。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80分以上的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订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加见识。

4、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可以布置可供选作的自主命题。此题较为灵活,让学生见之,熟悉题型增强能力。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99%左右。

7、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课教案模板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知识结构]。

[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看本课引言,本课引言是由图画与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孔子讲学图》体现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风采。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同时,孔子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孔子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将图画和文字内容作为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一: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子”与“夫子”称呼的由来。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见第二目“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和第三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儒学(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学思之窗】中的孔子像。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

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子的思想,接着介绍了荀子的思想。

(1)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2)荀子的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荀子为什么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儒学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改造。儒学已经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了。

[布置作业]本课讲学稿。

[教后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各章框架图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

1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

《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戊戌变法。

19中国同盟会成立。

19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武昌起义。

19(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二次革命。

19护国运动开始。

19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ge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ge命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9月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

1937年秋中共召开洛川会议。

1931—1933年粉碎国民党四次反ge命“围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央红军长征。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57年中国g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字。

1949年4月北平谈判。

1946年初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

1950—1953年抗关援朝战争。

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反右倾”斗争。

1966年““””开始’。

1967年二月抗争。

1976年四五运动。

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复苏。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结束。

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高中历史国外大事年表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765年“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富尔敦制成汽船。

18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

19世纪70年代贝尔发明电话。

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研制汽车。

19世纪90年代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

17世纪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时代创造条件。

19世纪初道尔顿原子论标志近代化学的开始。

17世纪早期哈维血液循环学说奠定近代生理学基础。

19世纪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衡定律并称三大发现。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14—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1857年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20世纪50—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

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

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73年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最快地区。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

经济合作组织形成。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10—1826年拉丁关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

独立运动。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开始。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

开始。

18海地宣布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

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1789年法国发布《人权宣言》。

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

1862年美国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3年初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914—19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4年6月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7—8月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

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5年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40年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19年1—6月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建立。

二战后—1991年底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9国际联盟成立。

1945年10月联合国建立。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9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列宁主义诞生。

1864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89年第二国际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巴黎公社。

19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工业化方针。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集体工业化方针。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苏联确立,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1956苏共“二十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22年苏联成立。

1991年底苏联解体。

19世纪上半期亚洲革命风暴。

1848—185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11年辛亥革命。

1905—19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涉及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政权及其统治者的政治制度,如夏商周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郡县制等。

2.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主要涉及农业生产、土地制度、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主要涉及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内容,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革命的历程和成果。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主要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建设历程,包括社会主义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

5.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计划经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涉及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以及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7.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主要涉及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历程及其影响,以及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多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历史教案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等。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

3.美国的历史: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19世纪中期的美国社会和经济变化、南北战争后的黑人奴隶制度。

4.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

5.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建立: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建立。

6.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7.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

8.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

9.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在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_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别:(分别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宗法制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分配政治权力的,实行________________继承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统一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始皇采纳了_________的建议,在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的主要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环节。

郡县制的设立是___________________取代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标志。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武帝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决策,削弱外朝官。

唐朝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三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下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___________(皇帝)废丞相,权分六部,__________(皇帝)时,又设内阁。清:_______________时设军机处;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___,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明清时期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认识其爆发的必然性)19世纪上半期:西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列举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有(标明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列举主要内容,分析危害?(1)。

(2)。

(3)。

1.中国近代人民第一次自发组织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是_____年______________。

领导人及军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列强最终未能将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______年月日__________事变,标志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____万同胞被害,日本还在中国实施了惨无人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人民将日本驱逐出中国。

(2)1935年________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发表_________宣言,号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35年12月,召开_______________会议,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抗日救亡运动扩展。1936年12月___________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3)1937年8月13日____________事变后,国民政府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要“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4)1937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正面战场:___________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会战。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是________________,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是________________。枣宜会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军队的总司令是_______________。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_______________,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广泛开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全国抗日根据地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指挥的______________(战役),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投降的时间______________,签字的时间___________。台湾光复时间:___________。5.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1)。

(2)。

(3)。

7.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1.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成立于_____(时间)______(地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狭义的辛亥革命就是指_________________,爆发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中华民国成立时间________(民国元年)。临时大总统是______________,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民享有各项自由与权利。(2)按_______________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__制,限制总统。这部宪法颁布的意义:是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近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1)(2)。

(3)。

(4)。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期斗争的主要力量是青年学生,口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月初活动中心由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取得的斗争成果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1)(2)。

2.中共“一大”的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中共:“二大”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召开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民革命运动开始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民革命运动结束的标志: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1)(2)。

失败的原因:(1)(2)。

4.大革命失败后,_________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领导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八七会议决定,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开辟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至_________,长征结束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________,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确立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全面内战爆发的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名论断,解放区军民不断粉碎敌人的进攻。8.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达_______万。______年___月____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_________,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9.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略)启示: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____年____月,政治协商的中心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1)(2)(3)。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2)(3)。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会议召开的中心任务是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该宪法的历史意义(1)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新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它的颁布,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三大政治制度)。

(1)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保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革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有哪些表现?说明了什么?有何启示教训?(略)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做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伟大转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时代。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有中国特色社会法律体制基本形成的过程?)(1)198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8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99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一个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形成。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的过程?

(1)197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8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0年代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初是针对_______问题提出来的,最早应用于________问题。“一国两制”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香港回归的时间_____年___月____日;澳门回归的时间:_____年____月_____日。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1)(2)(3)(4)。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8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99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99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于_____年,中国与_______就_______问题进行谈判时。后来经过了两次修改后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会议,会上主要讨论了和平解决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问题。

3.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是_______年__________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______年_______届联大,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美:

中:

影响:中美关系的缓合,直接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倡议下,举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次会晤。

3.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国,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________年,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合作组织。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该组织丰富了由_________始创的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专题六古代希罗马的政治文明。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梭伦改革的内容内容: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上:(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性:(1)民主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主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民主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罗马人的法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2.“公民法”通行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范围)。3.“万民法”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发很大的变化,“公民法”不在适应形势,在长期的____________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万民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4.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成为近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驱。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1.英国“光荣革命”的时间_______年,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统治,______________登上王位。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志。这是一次没有发生流血的宫廷政变。2.《权利法案》颁布的时间_______年,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权利法案》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美国的1787年宪法。

1.______年,美国在_________召开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新宪法----《______________》。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在中央与地方权力上实行________________;在中央政府权力构建上体现____________原则。宪法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及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论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践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______年《______________》发表。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狭义的十月革命指_____年____月的______________武装起义,其间领导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发表了列宁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攻打冬宫之际,全俄召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政府和世界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争锋。

1.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了______为主导的_____________格局。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2)。

3.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1)1946.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47.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47.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94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95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极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美苏“冷战”局面(两极格局)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消极影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1.欧共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1)195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5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6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的一体化促进带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的推动下,_______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宗旨与原则。影响作用:有力冲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走向多极化。

(2)199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9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俄罗斯的复苏:2000年________出任俄罗斯总统,他的一系列_________政策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

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两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

1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一)利用世纪记忆年代。例如世界近代史上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十八世纪,有关的历史年代必然是,如1755年来克星顿枪声,北美大陆会议召开,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转折点等。像这样出现众多事件的课很多,应用世纪记忆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前后联系记忆法。对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的年代可以进行_前后联系。如对东西方奴隶社会的终结时间由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可联系公元前476年,我国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当时我国奴隶制终结时间,早于欧洲。

(三)表格记忆法。

(四)以熟记的重大历史年代作跳板,对历史年代进行意义识记,又分:

1-推算年距法,如以1840年为跳板《南京条约》是后二年签的,即1840+2=1842;金田起义晚,即1840+11=1851。

2.间隔推算法:如每隔两年发生的历史事件:1911年辛亥革命、19二次革命、19护国战争、1917年护法战争、19五四运动、19党的成立,此外每隔3年、4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只要在学习中注意学习总结,就不难记忆。

3.周年记忆法:如是党成立8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是中华民国成立90周年。

1、背诵中国历史朝代表。和看书先看目录一样,学历史之前,要先把历史朝代顺序表背会。从夏商周,背到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背到今天,在脑袋里先构建起整体的历史框架。

2、弄清各个历史朝代发生的重要事件。把每一章节(或每一朝代)的内容当成一篇文章,按照我昨天教给你的学习文科的宏观方法,从头到尾通篇读上5遍以上,透过文字符号理解后面的内容,把文章理解搞懂。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政治历史。在中国历史方面,主要涉及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人民生活、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近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等。在世界历史方面,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世界各国的历史、世界历史上的殖民侵略与民族解放、世界历史上的战争等。在政治历史方面,主要讲解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各章框架图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

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4)主要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3、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尽管其间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是,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逆转。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14、15世纪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那么17、18世纪的人类社会则是向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它有力地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行,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早期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均创造了条件。由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教法建议。

1、让学生阅读前言,归纳17-18世纪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图示(教学过程中的图1)的方法简要介绍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处的地位。

2、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用“树状”结构简介历英国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况。

3、在教师讲述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政治、宗教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内涵。

4、“为什么英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旗号?”“为什么革命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呈现了多次反复?”“为什么革命的结果,建立以新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专政?”利用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课件或图示的方式围绕“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分阶段讲清革命的基本进程。并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明显尖锐起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之时,冲破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即为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保证。另外,在它的影响下,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或通过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难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英国清教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抨击英国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最终向英国的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发起了进攻。

教学设计示例。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