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专业21篇)

时间:2023-12-03 06:21:43 作者:曼珠

通过励志,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才华,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成就。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励志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励志作文: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

巴斯德对微生物的研究,促进了法国的酿酒业的发展,他发明的蚕种检验法,解决了养蚕业的一大难题;他发明的强毒菌液,挽救了大量的羊、马、牛、猪和鸡。这被人们称为“惊人的成功”。法国政府决定授予巴斯德最高荣誉勋章。巴斯德并未满足,他又开始了攻克“狂犬病”的工作,最后同样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不要在已成功的事业上逗留着”正是巴斯德的生动写照。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沃伦·巴菲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位投资界的精英。在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可是没人知道,就是这个世界首富,其实也是从白手起家干起来的。他的励志创业故事激励了很多年轻人。

虽然巴菲特的父亲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资产过亿,但是在大学毕业后,巴菲特的父亲拒绝了他想接管父亲的公司的想法。父亲宁可慷慨地把大笔大笔的钱捐给了慈善机构,也不肯给巴菲特留一分钱。没办法,为了积累创业资金,巴菲特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巴菲特白手起家成为世界首富的创业故事就是这样开始了。

一、巴菲特6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第一次赚钱是倒卖可乐,据巴菲特的母亲回忆,当她的儿子第一次对自由企业产生兴趣时,还只是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他以每箱25美分的价钱在爷爷的杂货店购买一箱可乐,然后以每瓶5美分的价钱在附近兜售。因为那时每瓶百事可乐的容量是12盎司,而可口可乐却只有6盎司,但是,两种可乐的售价是相同的。大多数孩子都心满意足地喝着汽水,但他们从来不去多想什么,只有巴菲特捡起汽水机旁被人们丢弃的瓶盖,把它们分门别类并数一下各种瓶盖的个数,看看哪种牌子的汽水卖得快。

二、巴菲特10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当巴菲特还在露丝黑尔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发表了一个名为“马童选集”的报告,告诉人们在赛马中如何设置障碍以及如何下注。他在他父母居所的地下室里完成了这本小册子的印刷工作,然后以每本25美分的价格出售。他和一个朋友运用数学原理开发出一套赛马中挑选谁是赢家的系统。但是,由于没有营业执照,他们的企业被有关当局关闭。10岁的巴菲特就开始阅读有关股票市场方面的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股票市场的痴迷有增无减,他开始绘制股票市场价格的升降的图表。10岁那年,他开始在他父亲的经纪人业务办公室里做些像张贴有价证券的价格,及填写有关股票及债券的文件等工作。

三、巴菲特11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942年4月,11岁的巴菲特开始小规模地购买股票:他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三股受欢迎的城市服务股票,当时,这就是他的资本净值。小巴菲特还说服他的姐姐多丽丝和他一起投资。他以每股40美元的价格抛出了他的股票,扣除佣金后,他赚了5美元。巴菲特一直关注着股票市场的变化,计算维持有利的平均价格而买进或卖出股票以维持高于平均的价格,并且,他已经意识到,他对股票市场的估计要比其他人敏锐、精明的多。1943年1月,他们全家搬到了维吉尼亚洲的弗雷德里克斯堡,不过对巴菲特来说,他一种好像是被连根拔起的感觉,心情非常郁闷。所以第二个月,巴菲特就回到了奥马哈,和爷爷、姑姑一起生活。跟很多小孩离家出走不一样的是,他的离家出走是和商业有关。他跑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尔希,打算靠在高尔夫球场为球手找球、拾球赚点钱。同时,他还有个主意,那就是帮忙巡视好时巧克力工厂,并免费获取一块巧克力。

四、巴菲特15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5岁时候的巴菲特进入爱丽斯•迪尔中学读书,他每天要走5条线路递送500份报纸,主要是投送给公寓大楼内的住户。有几次,巴菲特病了,他的母亲不得不代替他去送报纸。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从顾客那里收费,他发明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出售杂志订阅的方案。他从被丢弃的杂志中撕下带有产品有效期的不干胶贴纸,把它们归类,然后在适当的时间请顾客从中选择要续订的刊物。巴菲特的老朋友卡罗尔说,少年时巴菲特就能把《赚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这本书背下来。他想象自己能从一台机器开始,使他的赢利渐增到几千美元以上。巴菲特和他的朋友唐纳德?丹利,花了25美元买零件组装了一台弹球机后,开始了他们的弹球生意,他们把弹球机安装在繁华的威斯康星大街的一家理发店里。开业一天后,这两个年轻的企业家发现盛满了五分镍币的盘子里有一张4美元的纸钞。1945年,当巴菲特还在高中读书时,他就从父亲手里买下了一家农场,这是一个未曾耕种过的农场,占地面积为40英亩,售价是1200美元。然后,把农场租给了土地租用人。

五、巴菲特17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高中毕业。在他对股票市场研究还处在“绘制股市行情图”的阶段时,就已经积聚了一笔大约6000美元的财富,这个年轻人赚的钱比他的老师的薪水还多。他的父母负担起了他上大学的费用,尽管他自己有能力支付这些。

六、巴菲特19岁时候的经历。

1950年夏天,19岁的巴菲特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然后向哈佛商学院提出申请。他乘火车前往芝加哥,在那儿一个男士接见了他。巴菲特说,当时哈佛代表对他的印象是“19岁,由于身材消瘦,看起来像只有16岁的样子,相当于一个12岁少年的体重。”当两个人的会面结束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对他来讲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很快就意识到,教授商业课的权威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巴菲特向哥伦比亚商学院提出申请,并且很快就收到了接受他入学的通知。他于1951年6月毕业于该校。

七、26岁的巴菲特就已经立志成为百万富翁。

1956年,年少气盛的巴菲特决心一试身手。一次,他在一个朋友家里突然语惊四座,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不久,一帮亲朋凑了10.5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巴菲特非常谨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已拥有了五家合伙人公司。当了老板的巴菲特竟然躲在家中埋头在资料堆里,每天只做一项工作,就是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生。这些股票果然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巴菲特兑现了他的“百万富翁”狂言。成为亿万富翁后的巴菲特不爱抛头露面,不喜欢张扬,生活保持低调。他把他的生活准则描述为:“简单、传统和节俭。”

为了向一家慈善机构奥马哈孤儿院捐款他拍卖了他的裤带钱包在此前的里他一直使用这个破旧的钱包。正如巴菲特所解释的那样:“这个钱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17岁第一次创业,22岁创办深圳市聚成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25岁带领企业走在国内同行业最前列,,28岁的他正在积极运作,争取聚成首批创业板上市——这就是刘松琳,聚成资讯集团的董事长,一个被媒体称为“有着羚羊跳跃般的创业经历”的“80后”创业者。的金融危机中,刘松琳领导下的聚成集团稳步前进,营业额达到3.4亿。初中都没毕业的他,如何从一个培训业的门外汉,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培训公司的老总?是什么支撑他一直不断向前进步?204月28日,在深圳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大堂,刘松琳接受了《南方企业家》记者的专访。4月的阳光,明净、灿烂,透过巨大的透明落地窗,淡淡地洒了进来,让人感觉温暖极了。也许是做过形象设计师的缘故,面前的刘松琳发型一丝不苟,仪容清爽,西装合身得体,侃侃而谈时,始终带着淡淡的笑容。

三次出走,从迷茫到目标。在刘松琳年轻的人生中,有过三次离家出走的经历。刘松琳说,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出走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祖籍山东荣成县的刘松琳,出生成长于吉林省通化县抚民镇,16岁就辍学了。不是因为家贫,刘家在抚民是首富,也不是因为学习不好,刘松琳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只因为父亲“多读书不如早做事”的信条,小小年纪的刘松琳不得不到家族企业里帮忙,成了一个小老板。严厉的刘父崇尚的是“当面教子”,教训起儿子来从不顾及情面。偏偏刘松琳的性子与父亲是如出一辙的倔强。,因为一件小事被父亲当众打骂后,刘松琳愤然出走。多年以后,刘松琳依然清晰地记得挨打离开的那一幕。“你要走,我的家产一分钱都不会给你。”父亲的话并没有威迫到刘松琳,他咬着牙对父亲说,“我就是要饭也不要你一分钱。”狠话撂下了,可毕竟只有17岁,该何去何从?一离家,刘松琳就后悔了。从没出过远门的他,只知道一条回老家山东的路。于是,带着身上仅有的四五百块钱,他跳上了前往威海的船。初到威海,没高学历的刘松琳连找个活养活自己都难,不得不从舅舅那里赊酒来卖。开始推销酒的日子很苦,铺货时还屡屡遭人白眼,后来,刘松琳想到让人家先摆着卖,卖完了才结账。这种“先铺货再付钱”的方式在当时当地很“新鲜”。那一年,靠着卖酒,刘松琳赚了二三十万。就在这时,父亲打来了电话。“儿子,就算我错了,回来吧。”这是刘松琳离家后两人的第一次通话。第一次发现了父亲脆弱的一面,深觉自己不懂事的刘松琳满怀愧疚地回了家。但在,刘松琳又因同样的原因,再次离开了家。这一次,他没有再卖酒,而是师从学习化妆、形象设计。当年,那英、吕燕、马艳丽、李咏……都曾经过刘松琳的手而神采焕然,这让刘松琳很有成就感。可是,正当刘松琳自己也开了个店,事业一步步上升时,母亲的召唤电话来了。“总是事业有点起色时,就被叫回家。”刘松琳有些无奈,却仍是回了家。只是,这一次刘松琳依然没有在家呆很久。3月,当父亲打电话给他交待事情时,他已经在开往南方的火车上了。这一次,想在更广阔的世界里闯荡的刘松琳,选择了南方热土深圳。

首创培训超市模式。刘松琳的人生,在第一次接触培训业时就开始了彻底的改变,“当时就觉得这是我想要的事业。”初到深圳时,还没有找到事业方向的刘松琳,一有时间就往深圳书城跑。企业管理、成功励志、商务礼仪……刘松琳硬啃了很多书。后来,刘松琳在其中一本书的光碟上看到了号称“华人第一成功学专家”的陈安之的培训课程广告。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刘松琳去参加了这场培训课。计算成本是商人本性,刘松琳边听课边在心中算计:现在现场是200多人,如果变成1000多人,每人交3000多元,就是3百多万,若以成本不超过30%算,每个月一场,那10期不就是净赚多万?而且人数多了,同样的成本分担下来,学习的费用不就能大幅度降低学习成本,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吗?这个念头,令刘松琳一下子热血沸腾起来。但20的培训市场,一边是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一边是昂贵,培训产品主要集中在基本层次上,根本适应不了迅速膨胀的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很好地切入培训业,改变这种矛盾?刘松琳开始苦思。后来,刘松琳的培训师朋友罗恩和周嵘提出了“培训超市”的概念——让培训课程像超市一样,既便宜又能自由选择。刘松琳不禁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子吗?于是,刘松琳拿出全部的积蓄,与罗恩、周嵘一起,创办了聚成公司。年6月11日,刘松琳从家乡小镇的首富——他父亲那里借了100万元,聚成正式成立,最初的办公地是深圳深南东路新闻大厦。他担任董事长负责财务与管理;罗恩与周嵘则以技术入股,负责运营和销售。1个多月后,陈永亮加入任总裁。那时国内管理培训市场还处于“一二三”的阶段:一个老师,两个助理,三台电话就开始做培训公司,但收费昂贵,每堂课都要3000元多甚至上万元。聚成“学习卡”定价10800元,一次性卖给企业客户,里面打包了一年的课程。其间,这家企业的老板、员工都可以来听课,每人每次300-500元,好像预存在美容馆、健身房会员卡的钱,去一次划一次;卡的有效期一年,有效期内可以退。只是,想法虽好,做起来却往往不是那么简单。整整两个月,“学习卡”只卖出了几张。而更让刘松琳不堪重负的,是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市场和客户认为刘松琳和聚成是骗子;同行也嗤之以鼻,甚至有人放言“聚成能活半年,我把脑袋给他们”。“我是以虔诚的心态进入这个行业的,可进来了却不是想象中的友好。”刘松琳觉得很委屈,却没想过放弃,反而更坚定了他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最初的聚成,只有6个人:3个创始人,外加3个员工。为了介绍聚成模式和课程师资,6个人开着一辆破面包车,四处开研讨会进行推介。保安、文员、财务、老板——身兼数职的刘松琳累了乏了,就在办公室那张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桌子上休息。结果没几个月,可怜的桌子就被他魁梧的身躯给睡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8月,聚成在深圳银湖度假村举办了第一堂公开课——“名嘴”张锦贵的“总裁魅力沟通与领导管理”,400多人的现场,反响热烈。经此一役,“学习卡”开始热销,聚成也开始在业内声名鹊起,迅速壮大。,聚成被评为“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第一大品牌”。世界第一行销大师杰·亚布拉罕甚至在世界营销管理大会上称,聚成的员工规模、年开课场次、年培训人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到年,刘松琳领导下的聚成,已有会员企业50000余家,员工4000多人,分(子)公司遍布国内40多个省市,每年为社会和企业培训各类人才超过100万人次。

首席“服务员”。“服务员”——刘松琳的名片上,赫然印着这3个字,排在“董事长”之前。堂堂聚成董事长,竟然自称服务员,是否有点贬低自己?“培训行业的理念就是注重服务,在聚成,服务精神贯穿每个人心中。我当然就是聚成最大的服务员,或者说首席服务员。”刘松琳笑得很坦然。他说,聚成的“服务员”理念从208月正式推广,每个董事和高管都在自己的职位前加上了“服务员”的称呼,以此来加强服务意识。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培训的公司,首要任务当然是服务好客户。为此,刘松琳从一开始就在筛选老师和课程方面下了大功夫。“很多企业家在黑暗中前进,没有人为他照亮前路,他看不到想要的东西,聚成就来帮助他,告诉他怎么走。”刘松琳生意人出身,自然了解老板们的需求是什么。因此,聚成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实战为主的课程需求模式。“我们比较注重效果。”刘松琳说,这是作为民营企业的聚成,与清华经管、北大光华等知名管理学院竞争的主要资本。因为聚成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而聚成创办6年来的飞速发展,证明了刘松琳的路子走对了。从最初的“学习卡”开始,聚成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培训模式,研发新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服务客户。20的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作为最敏感、脆弱的企业群体,首当其冲。刘松琳提出了“与中小企业一起过冬,拒绝参与衰退”的主张。聚成在继续巩固和提升公开课产品的同时,还邀请十几位世界大师和中外商界领袖从2009年5月9日开始在全国聚成巡回演讲。目前,已经与聚成签约并开始在全国演讲的有:世界实战派营销大师、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主席米尔顿·科特勒,世界第一谈判大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白宫双料首席谈判顾问罗杰·道森,全球第一客户关系管理大师大卫·弗曼多,以及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民营企业教父”郎咸平等。2009年3月31日,中国股市翘首以待了十年的创业板在千呼万唤下,终于正式启动。刘松琳也正在努力使聚成成为登录创业板首批企业之一。他看重的是,上市有利于聚成树立品牌形象,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聚成创新的动力,但更重要的,这是他建设“百年聚成”的重要一步。“聚成不是在种花,是在种树。”这是刘松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培训行业对国家、对企业界的贡献很大。如果我们正好有这样的机遇,做成了第一名,又有机会做成百年聚成,那我们当然就得努力把这块牌子树起来。”花,只是昙花一现,但树,却可以基业常青。因此,刘松琳想把聚成做成一棵百年大树。“我们内部有一个培训口号——服务到客户绝望为止,就是超出他的期望,然后还让他绝望。”刘松琳笑了起来。正是这种“服务到客户绝望为止”的理念,让聚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并一直在向前迈进。

一个很爱学习的人。这几乎是所有接触过刘松琳的人对他的一个共同的评价。而刘松琳也承认,“我花了很多钱去学习。”刘松琳自认为是个比较上进的人,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他总是自嘲自己小学毕业,文化不高,但与他交流,你绝对找不到一丝他谈吐上的不妥之处。工作之余,刘松琳除了听音乐,骑车,最主要的还是看书学习。这样的生活未免有些枯燥,但刘松琳毫不以为苦,因为他的目标是成功,是幸福着去赚钱。在金融危机中,许多企业就此倒下,聚成却依然稳步前进,从年初到2009年4月,新增分公司10家,客户总数增长了1万家。钱越赚越多了,刘松琳却觉得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种尊重,“很多企业家都很认同我。”

成功人士的名人奋斗事迹

大学毕业生潘成报考公务员。文化成绩揭晓后,他是第一名。录取名额是三人,入围面试的仅五人,他高兴地想:这下是十拿九稳了!然而,面试成绩下来,潘成成了最后一名。后来听说录取的全是干部子女,他异常气愤,发誓将来一定要成功,要出人头地。

但怎么才能成功呢?他突然想起曾听人说过,离此分别一千五百公里、一千公里、八百公里、五百公里的西山、北山、东山和南山,各住着一位“成功学”大师。他打起精神,心想,一定是最远的大师最有本领,要不然唐僧取经干吗要走十万八千里呢?于是决定先去西山求教。

住在西山的大师是一个一百五十岁的老头,鹤发童颜。他笑着说:“世界上哪有什么成功秘诀啊?不过就是‘勤奋’二字。”千百年来人们都这样说,潘成想这也的确是真理,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去,干起了卖肉生意。潘成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去定点屠宰厂进肉,中午十二点才卖完。可是一个月下来,算算账,不但没赚钱,还赔了点。半年后依然如此。这时旁边一个同行才告诉他:“屠宰厂给我们的肉本就不够秤,像你这样给谁都够秤,当然赚不到钱了!”他恍然大悟,恨恨地想,那个老头真是骗人啊!光靠勤奋是不能成功的,可他又不愿干缺斤短两的事,于是决定再去北山求教。

住在北山的大师一百岁了。他说:“勤奋固然重要,但还需要多动脑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巧方法。”潘成一听,如同醍醐灌顶,满意地回去了。他干起了装修,勤于思考,常有不少感觉良好的创意。可是经理却说,客户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不要画蛇添足。潘成很不舒服,心想,按部就班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啊?这天,给一个草包大款装修时,趁经理不在,他忍不住在一面墙上画了一幅荷花图。恰巧这时房主来了,勃然大怒,把他骂走了。

潘成感到十分苦恼,又去八百公里外的东山求教。这位八十岁的大师告诉他:“任何时代想成功,都要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很多成功人士起初也没有多少人脉关系,但他们用金钱、美女等很快便建立起来了。”潘成想起自己考公务员的事,一下子就明白了。

潘成打算在一所大学门口开一家书店,他带着礼物来到一个重要领导的办公室。可没想到,这位领导正在接待“反腐倡廉检查组”。这位领导立即指着潘成责问:“你又来干什么?你的申请不符合条件,我们是绝对不会批准的。”潘成懵了,说:“我是第一次来呀!”领导说:“你还狡辩!正好检查组……”潘成一听赶紧撒腿跑了。

回到家,潘成沮丧极了,觉得成功太难,活着没有意思呀!但又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想去五百公里外的南山再碰碰运气。他想,如果再不能成功,就真不活了。

南山的大师是一个实际年龄在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但看上去很年轻,也就三十岁的样子。这位成功学大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汝之不惠也!”潘成十分生气,说:“你凭什么说我笨?”这位大师笑了,说:“你能听懂我刚才的话?”他说:“我是大学中文系毕业,怎么会听不懂?”大师说:“你要成功了!成功需要勤奋、多动脑筋、人脉关系,但更需要机遇。如今,‘吃古人饭’最火,你有古文功底,没有不成功的道理!”潘成将信将疑地问:“可我哪有高深的学问?”大师笑着说:“其实很简单,你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只要能读懂那些古文,然后结合现代流行读物的观点,什么厚黑学、后现代的,乱发一通感慨就行了。”潘成说:“但《论语》、《红楼梦》等等的经典几乎都被人霸占、解读完了呀!”大师说:“这有何难?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嘛,人家解读《红楼梦》你就解读《金瓶梅》,人家解读孔子、老子,你就解读惠子,甚至愚子、傻子也行啊!”

潘成大喜,回到家,从图书馆借来布满灰尘的古籍,开始闭门写作。不久,《潘成愚子心得》等系列书成稿,各大出版社闻之,坐火箭前来签订出版合同。一年后,潘成成为社会知名人士,身家过千万。社会上掀起“潘成热”,无论是教授还是贩夫走卒皆以读潘成的书为荣。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在很多人的眼里,微博只是那些企业家、作家、娱乐圈、上班族和自由职业者等“知识分子”玩的新潮社交工具,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其实农民玩起微博,比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要疯狂的多。今天要介绍的一个农民创业者,叫李学友,在新浪微博上,他有一加v的认证号,叫“潮农李学友”,李学友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勤劳、朴实、憨厚、单纯。让谁也没想到的是,几年前互联网的时髦玩意儿—微博,竟然改变了这位乡村农民的平凡生活,让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被称为“最潮的农民”,并因此上了报纸和电视……农民李学友成了“名人”。但是42岁他总爱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腔,腼腆地说:“没啥子没啥子,种地的嘛!”

粉丝通过微博“订菜”

2008年,李学友才刚刚学会用电脑玩“斗地主”,在他看来,“电脑很好耍”,仅此而已。2009年,李学友学会了在网上看新闻、上“农民论坛”,他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认识了做环保农耕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志愿者,得到了学习种植生态蔬菜的机会。

种了很多年地的李学友,生平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化肥和农药的蔬菜可以更值钱儿”,也第一次见到了神奇的“太阳能捕虫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李学友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他看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己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年下来,自己的微博只有1名粉丝。

让李学友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只言片语竟引来了无数粉丝的围观,很多粉丝要求,“拍个照片看看?”“菜卖不卖啊?能不能送到家里来尝尝?”“能微博订菜不?”。突如其来的关注让李学友异常兴奋,他学会了用手机拍照,并发到微博上。他决定用微博打广告,把他所在的环保农耕小组的菜通过微博卖出去。但是,怎么卖呢?李学友发了一张表格到微博上,将蔬菜图片、价格、派送范围明确出来,“求购!”

但是,围观的多,询问的多,看热闹的多,就是掏钱买的没有。直到207月,一位粉丝成为了李学友的首位客户。粉丝通过微博“订菜”:“油菜安逸哦,来个三斤。韭菜嫩不嫩啊?先尝个两斤。”

从此,李学友的粉丝越来越多,直至今日,已经有4000人,更为难得的是,居然有30多位粉丝发展成为了他的顾客,其余的都是潜在客服。

微博讲述种菜故事。

李学友决定,从此每天都发三五条微博,讲述自己的种菜故事,发送最新鲜的蔬菜照片,吸引粉丝们的关注。并且,李学友给自己加了“v”,将每周一和每周四定为“送菜日”,在微博上接受“订单”,亲自为成都市区和郫县的30多家客户“送菜到家”。

虽然生意有所转好,但李学友坦言,“微博只是一种销售办法,很新鲜,很好耍,”并没有给他带来理想丰厚的收益。“现在有固定顾客30多人,一大半是微博来的,虽然不像头两年在亏损,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余。”再加上种子、人工、管理等成本,李学友的收入仍然微薄。“我希望微博能成为一个桥梁,让客户信任我们,然后,通过季度订菜、年度订菜的方式预付菜款,让收入更稳定,风险更小些。”

李学友算了一笔账,他平均每个月往成都城区送8次菜,30位顾客不是每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个顾客,每个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还有近一半是我们组其他农民的,也就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价钱,我的纯收入有300元,减去运费还剩200元,每个月就是1600元。”

虽然,李学友经常因为接受媒体采访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仍乐此不疲,他也在打着小算盘。“你们也给我做广告了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买我们的菜。”他更希望,“能吸引大客户多买点,小散户还是不行,买的少,送起来麻烦,还不够跑路的成本。”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

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力了,世界上,其实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成功人士的名人奋斗事迹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

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

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

励志作文: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

原美国布朗大学校长,现任卡内基基金会主席瓦尔坦-格雷戈里安的童年十分不幸,在他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便因病去世了。是他的祖母在伊朗的山区将他带大的。

格雷戈里安的祖母也是一个很不幸的女人。由于战争和疾病,她失去了所有的孩子。虽然命运对她十分不公,但她却并未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为了让格雷戈里安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健康快乐地成长,祖母经常教导他说:“孩子,有两件事一定要记牢。第一是命运,那是你无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可以失去你的美丽,也可以失去你的健康和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因为它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祖母的这句话在格雷戈里安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沃尔特-克朗凯特是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对新闻感兴趣。并在14岁的时候,成为学校自办报纸《校园新闻》的小记者。

休斯顿市一家日报社的新闻编辑弗雷德-伯尼先生,每周都会到克朗凯特所在的学校讲授一个小时的新闻课程,并指导《校园新闻》报的编辑工作。有一次,克朗凯特负责采写一篇关于学校田径教练卡普-哈丁的文章。

由于当天有一个同学聚会,于是克朗凯特敷衍了事地写了篇稿子交上去。第二天,弗雷德把克朗凯特单独叫到办公室,指着那篇文章说:“克朗凯特,这篇文章很糟糕,你没有问他该问的问题,也没有对他做全面的报道,你甚至没有搞清楚他是干什么的。”接着,他又说了一句令克朗凯特终生难忘的话:“克朗凯特,你要记住一点,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在此后7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克朗凯特始终牢记着弗雷德先生的训导,对新闻事业忠贞不渝。

“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绝对都能做”雅芳公司女总裁钟彬娴雅芳公司女总裁钟彬娴的母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她早年曾就读于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当时,她是班上唯一的一名就读化学专业的女生。

钟彬娴的母亲希望女儿也能像她一样,自强自立。因此,她经常教导钟彬娴说:“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绝对都能做。只要努力,女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到达顶峰。”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500元,只是一个小数目,也许在你眼里不值一提,但有时候却可以成就大事业。下面要讲述的这个励志创业故事里,他用500元成就了百万的创业项目。

他叫杨小华,原来的身份是建筑小工,每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工资寒碜;仅仅三年,他改写自己的人生,每天西装革履,日进斗金,资产上百万。站在金字塔的塔峰,杨小华靠的不过是观念的转变:从普通工人变成新鲜的“看房参谋”,提供新的服务,从而一炮打响,并且事业仍在发展壮大。

杨小华出生于湖南衡阳县界牌镇,,父亲退休,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顶替补员到县里某建筑工程公司,做了个小小的泥工。难道一辈子搅灰拌泥?杨小华不乐意,偷偷报名参加了衡阳市电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习,想拿到施工员资格证书,做名衣领干净的技术人员。

后来公司发生财务危机,连续八个月拖欠工资,杨小华不仅无力支付学费,到19春节,甚至连一挂喜庆的鞭炮都买不起。过完那个紧巴的新年,杨小华恨恨地想:干脆南下广东打工,挣得多点儿!正月初八,杨小华就来到了东莞某施工队,在东城区一个大楼盘做泥工。

刚去,杨小华就后悔了。由于工地采用了新工艺,只在小地方做过“大师傅”的杨小华,井底之蛙一样不知所措,因此进度总是上不去,还影响其他师傅做事。他在一片怨言声中被换了下来,做修修补补的计时工,一个月只拿两三百元工资,刚好就够吃饭。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了养家糊口,杨小华扛着一根扁担做普工,挑泥浆,搬水泥,什么脏活儿累活儿样样都抢着干,争取多挣一毛两块的。

年8月的一天中午,杨小华正在工地保安室休息,看见一对年轻的夫妇走过来,想请一位师傅修补一下房屋。那男人笑嘻嘻地递给杨小华一根烟:“我姓王,买的房子就在这个小区内,事也不多,一个小时就能搞掂。”

原来这是一套简单装修的新房。王先生说:“其实不是修补。上午我们看中了这套住房,户型、朝向没得说,可心里就是不踏实,对房子建筑质量不太放心。您是基建队的师傅,我们想请您作个参谋。”陪人看房子,这对有着泥工实践的杨小华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杨小华一边在房子里转悠,一边头头是道地说开了:重点要检查门窗、地板、顶棚、厨厕。一听一看:听门窗开关时有无异响;坐厕下水是否顺畅,冲厕水箱有无漏水声;看地板、墙壁和顶棚是否有水渍,有无明显的倾斜、弯曲、起浪、隆起或凹陷的地方……这对购房的夫妇听得心服口服。

杨小华仔细地“听”“看”之后,又用水平尺和吊线检验墙体的平整度和地板的坡度,检查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杨小华肯定地点点头:“房子没什么问题,你们放心住吧。”王先生喜笑颜开:“这一下塌实了。您是专业人士埃”说完,他从兜里抽出钱包,数了五张老人头,送到杨小华跟前:“给!看房的咨询费!”

自己在工地忙活一个月,也就挣这么多!杨小华不敢去接,连连摆手。王先生笑了:“这是你该得的!买套房子几十万,如果有质量问题,500元钱可解决不了埃”陪人看房也能生财,大大出乎杨小华的意料!一次偶然机会,成为改变杨小华命运的起点。

王先生看他一脸怀疑,又笑了:“我给你讲个故事,法国有位贫穷的年轻人,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媒体大亨,跻身于法国50名大富翁之列。他去世,将自己的遗嘱刊登在当地报纸上,说:我也曾是穷人,知道‘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的人,将得到100万法郎的奖赏。几乎有两万人争先恐后地寄来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门。大部分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另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技能……但没有人答对。一年后,他的律师公开了答案。”

王先生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杨小华被震住了。王先生说:“你不缺技术,不缺机会,就是缺少这种野心。所有买房子的都想请个内行当参谋,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套住房,还会在乎这点儿看房费?500元买个质量保证,买个踏实。”是啊,自己为什么如此胆小呢?放手一搏,说不定明天就是艳阳天!

1999年国庆节黄金周期间,正是楼市最火爆的时候,杨小华点点积蓄,狠狠心,花500元买了一部二手手机,再花200元印制了20盒名片,又向工程队请了一周的假,开始探点儿。报纸广告说哪家楼盘开盘了,交楼了,不管多远,他一大早就出发,踩着一辆自行车穿梭于各大楼盘的售楼处,一天顾不上吃顾不上喝,守在新楼盘外围,给客户推销看房服务,派发名片。

这些天和购房者聊天,杨小华发现购房人有严重的盲从心理。他们往往无法获得购房决策所必需的完整信息,而盲从于开发商的宣传,盲从于邻居、亲友。商品房从规划征地到销售成功,涉及100多个质量验收标准和300多个法律法规,作为购房人根本就不可能完全了解,仅仅是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一锤子买卖,吃亏的还是购房者。留意各类媒体,杨小华还发现在全国各地消费者投诉中,商品房投诉量名列前几位,居高不下,都是因为建筑行业太专业,而地产市场还不规范等等……这里就存在商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星期过去,杨小华的名片派出了近千张,可是没有接到一单业务。腰酸背疼地躺在床上,杨小华自己安慰自己:肯定有市场的!只要坚持下去!

为了让购房人更信任自己,杨小华开始系统地学习。白天他还是在工地上挑砖担瓦,晚上就去电大认真上夜课。近半年时间的学习,9月,杨小华顺利拿下了工民建筑专业毕业证书,同时,半工半读的杨小华深得基建队老板的赏识,被委以重任,成为项目负责人,工作也日益繁重。

不,当然不能为此放弃那块巨大的蛋糕,一定要将看房进行到底!只有做没人做过的事,才会大有“钱”途。杨小华干脆辞去工程队项目负责人的职务,在其他建筑工人不解和惋惜的目光中,做了一位全职的看房参谋。

野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杨小华决心机智地打开市场东莞某大型楼盘第四期地产项目动土不久,杨小华以购房者的名义深入施工工地,察看施工质量,从基础槽开挖,到项目封顶,每一道工序都没有落下。

209月,该地产项目公开发售,趁着看房的机会,杨小华对身边几位准业主说:“我建议你们别买a号楼,虽然a号楼户型、朝向和景观都不错,但经过一个雨季,墙垛就会有裂缝。”这几位准业主都不信,笑笑哄哄的:哪有替楼盘算命的?杨小华递张名片上去,准业主们都不肯接。杨小华不气不恼:“要相信科学。如果明年春季房子果真如我所言,5月1日,我们还在老地方见。”

业主们这才服了,趁着还没收楼的关键时刻,都纷纷请杨小华去看房,杨小华说:“可以,不过每套住房要收取元看房咨询费!”贵是贵点儿,可是对于几十万的一套住房,值得!花点儿小钱可能就一劳永逸,业主当然愿意。

5月,杨小华在这个楼盘一连看了50多套住房,都看出了问题。问题较严重的,劝业主退房,存在问题但不影响使用的,杨小华便提供解决方案。由于杨小华的介入,引起数十户业主退房,同时也导致了这家开发商的高层“大换血”,这在当时东莞的房地产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次杨小华赚了10万元,名声大噪,同时也使“看房参谋”成为街头的热门话题,市民渐渐接受了“购房一定要请专家把关”的观点。500块钱可以干什么,业务开始应接不暇,杨小华成了“看房参谋”的代名词。不满足“散兵游勇”,他找到当时服务过的工程队,请施工员和技术骨干兼职。凡是兼职的员工,通过业务的多少提取报酬,以壮大这支“看房参谋”的队伍。到了5月,杨小华手下的“看房参谋”已经有了50人之多,其中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的31人。

国庆期间又是楼市的旺季,杨小华准备大干一场,他仔细分析了东莞楼盘的布局,渐渐摸清了东莞的豪宅、水岸楼盘、白领公寓的位置和价位,然后再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同时杨小华把有相同需求的客户集中起来,组成“看房联盟”,众多购房者在一起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杨小华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新的麻烦也层出不穷。看房参谋私下跑单,甚至自立门户,使杨小华的业务量大减。根本不需要什么投资、仅靠技术和智慧获取利润的新鲜行业,一定会有人“追尾”。杨小华曾经为此苦恼过,但慢慢又定下脚步,有了更大的野心。

在推出“看房联盟”的时候,杨小华和售楼人员直接沟通,了解到商品房的销售价格由成本费用、期间费用、税金等等组成,其中期间费用和利润有很大弹性空间,开发商能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但购房者并不清楚其中奥妙。

杨小华想,如果把“看房联盟”升级为“集体购房联盟”,用大业务去和开发商谈判,会取得更低的价位;另外,自己具有专业知识,能对公共设施的计算、相关管线的设计、营建成本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也能让开发商不得不让价。

于是,杨小华代表购房者,和售楼经理斗智斗勇,屡战屡胜。同时,杨小华也坚持自己的立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些开发商主动邀请杨小华带客户去看房,并支付车马费,让他按购房成交量提取报酬,但都被杨小华拒绝。生存之本、发展之本都是购房者,陪客户看房才是他的正经职责,他代表的是客户立常也有一些开发商畏惧杨小华“挑刺”,所以专程找他加盟,每月付2万元聘请他为质量监督员……杨小华都婉言拒绝。

既而,杨小华又和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环保检测部门联系,互通有无,共享业务资源,增加了看房参谋的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和环境检测等功能,从客户看房、签订购房合同到装饰后房屋的环境质量检测和整改,进行一站式服务。

“看房参谋”替人看房,又替人免费谈判,让购房人省心不少,增加了看房附加值,老客户带来了许多新客户,如今杨小华在当地已经赫赫有名,顺利赚到第一桶金,引导事业朝更大的空间发展。

500块钱可以干什么,如果你暂时没有成功,没有地位、财富,无关紧要,只要你有野心,有把野心贯彻到底的智慧和毅力,那么站在金字塔的塔顶,指日可待。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怎样创立百度的在回国创业前,李曾供职硅谷着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在那里,李彦宏亲历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春风得意以及后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惨淡。李彦宏还将自己在美国积累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硅谷商战》。经过大起大落,李彦宏明白:股市上的瞬间成功,很可能是最致命的诱惑,股价的疯狂上涨曾掩盖了企业自身的问题,在网络股泡沫崩溃后,这些问题又给不少网络科技企业致命一击。李彦宏在底回国创办百度,那时的他几乎默默无闻。斯时,上一轮互联网泡沫狂热到了极点。而怀揣120万美金风险投资的李彦宏,被朋友调侃为像小老板一样神色慌张地在北大校园里张贴招聘广告。招到6名员工后,李彦宏在北大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开张营业。他穿梭在北大校园里,仿佛一位邻家大学生。李彦宏一直寻求将美国的硅谷创业模式和自由it精神移植到中国。在百度,员工穿着随便,没有上班打卡的限制,上班时网上聊天和打游戏被视为正常。李彦宏对员工只有两条禁令:不许带宠物上班,不可以在办公室抽烟。李彦宏嗓音醇和磁性好听,讲话既不高亢也不低沉。他为人温和内敛、思维缜密,也正因为李对一些事情交代得过于琐碎,员工们私下则戏称之唐僧。李彦宏确与唐僧有几分相似。投资商曾要求李在半年内烧光120万美元,李彦宏却保守地做了一年的预算。当然,这也换来了员工对李彦宏的又一个绰号:抠门老板。但唐僧式的保守让李彦宏和百度抵御了互联网寒流的袭击。正如唐僧坎坷跋涉西天取经的专注一样,即使不被人理解,李彦宏始终对中文搜索技术情有独钟,梦想做属于中国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为了这份痴迷,他甚至砍掉了利润丰厚的彩信业务。我们只做一件事情,这就是中文搜索。李彦宏说。李彦宏喜欢古诗词,取名百度的灵感就取自辛弃疾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在百度上市前的路演中,李彦宏对美国听众把这一中国名句做了一个幽默、浪漫且形象的解释:一个痴情的男人千百次地搜寻他的爱人。这位唐僧有敏锐的嗅觉,他注意到:google公司开始凭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迅速成长,其盈利秘笈是:凭借技术领先而以点击量收钱,以域名登记为例,排名在前面,一个点击可以收费5到10美元,注册一个就收100美元。下转第6前百度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主要向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按照网站的访问量分成,向门户网站收取费用。李彦宏意识到原有模式只能是为人做嫁衣裳,他欲让百度转身,做成类似google的搜索门户。但此想法却遭到董事会抵制,20在深圳举行的关键会议上,董事们态度坚决地反对李彦宏他们认为李的想法是疯狂、不理智的冒险。外表温和的李彦宏被激怒了。面对众口一词,李毫不怯场,大吵大嚷,指责董事会保守和懦弱,甚至当场怒摔手机。最后,被震惊的董事们勉强同意李的冒险。年10月,百度推出全新商业模式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此时,百度一天的点击量寥寥可数。李彦宏深知:百度必须在google的阴影下学会成长。终于,百度认真研究中国文化,推出了更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中文搜索。李的竞价排名战略也立竿见影,竞价排名带来的销售收入直线上升,百度销售额是20的5倍,并在20实现盈利。进入,百度收入持续增长,在中国国内互联网的市场占有率为44.7%。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受到华尔街投资者的追捧,并最终在纳斯达克引起轰动。在纳斯达克引起轰动后,李彦宏遇到新的挑战:华尔街分析师质疑百度股价;全球五大唱片巨头起诉百度在音乐搜索方面侵权;网络上的反百度联盟仍然不依不饶;竞争对手的拥趸也指责李彦宏在竞争中使阴招。这时候,google的创始人佩吉和布林也开始向李彦宏伸出橄榄枝,表达合作愿望,并在百度第三次融资时购买了2.6%的百度股权。事实上,google依然具有卷土重来的强大实力,百度在纳斯达克发行股票后,google还以颜色再次配股融资40亿美元。在google虎视眈眈之下,李彦宏必须带领百度学会如何更好地应战和成长,温文尔雅的李一直拒绝被收购。将会继续保持独立发展。

看完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是否对您的创业势气鼓舞了不少,希望您创业成功!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喜欢重新开始的人。

他只读了两年成人会计专业,毕业后父母为他安排了一份在秦皇岛税务局的工作,可他不顾父母的劝阻,执意闯荡北京。那一年,他21岁,还不知道何为“写字楼”的他却想进入北京的写字楼工作。这谈何容易!

不进写字楼就不进吧!中关村有人要他去给电脑拧螺丝。他想,这个自己能行。可他只做到第六天就被老板炒了。事后他还挺天真地说,我以为老板会理解一个初来乍到的人在北京的难处。原来他因囊中羞涩,住在偏僻郊区,连续5天都是12点才赶到公司。

那就重新开始吧!

他很快就又在国贸附近找了份给电脑清理灰尘与病毒的工作。虽说工作不怎么样,可为他提供了许多机会。很快,一家新加坡在北京的公司让他做网管,工资虽说一般,但工作的性质却让他能拿到数倍于工资的回扣,顶级的外企更是让他进一步领略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写字楼”。

他手中有钱了,可以买很时髦的电子产品,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场所去消费。可有一件事却让他心中很不是滋味,这就是,与同是月收入一万多元的公司副总们相比,自己的眼界、交际圈只不过是一个网管。

他要进ibm。半年后,也就是24岁时,他与北大、清华最优秀的毕业生一同竞争,居然胜出。也就是说,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可以与清华、北大最好的学生一争高下了,熟悉他的人说他从社会这所大学毕业了。

在ibm这个强手如林的地方,要想成功,在某项业务上必须出类拔萃。他却另辟蹊径,要去翻译资料。这个在高考时英语只考了十几分的人开始学英语,就这样,他竟然将ibm的aix操作系统手册翻译了出来,这也是当时国内有关aix操作系统最早的中文资料。这让他获得了全球优秀员工奖,试用期一过,他即飞往夏威夷度假,这在内地是第一人。

由此,他对重新开始也似乎上了瘾。

第二年,他转行去做销售员。一段时间,他的销售业绩也不错,然而他并不满足,他把眼光盯向了ibm全球最年轻的副总叶成辉。他可是销售行业少有的精英翘楚。

为了观察叶成辉,他在公司睡地板,一连五天不曾离去,仔细观察让他发现,与叶成辉相比,自己在三个方面差距巨大。一是不能在最短时间内表明自己的目的,二是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对方的需求,三是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按重要性排序处理。

于是,他对症下药,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必须在三秒钟、二十个字内说清楚;与人沟通之前,必须在三句话内说出对方最关心的话题,并为此次对话目的服务;他还让自己必须只做那些缺了他不可的事情。

很快,他的销售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经手的全是千万甚至过亿的销售项目。短短几年过去,不仅是他,他所带领的团队也创造了连续多年不败的销售神话。

就在人们羡慕不已时,他辞职了。他说,我想自己创业!不久,他的策划公司就挂牌了。,横空出世的股票明星胡立阳,就是通过他一手运作策划的。在对胡立阳的策划一举获得成功后,他又把目标瞄准了自己。当时职场小说正风起云涌,如《输赢》《圈子圈套》《杜拉拉升职记》等。他决定将自己多年在销售上的摸爬滚打、成败得失,推销出去。

8个月后,他的小说出笼了。

这本名为《做单》的小说出版后,一周内就高居了网络销售排行榜首位;一个月内位居各大书城销售排行榜首位;三个月后以百万签约卖出影视版权。

他就是1976年出生于北方一个小城市的胡震生。

成功人士奋斗拼搏的励志故事

那些成功的人,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主义者,他们每天都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不管这些事看起来有多么平凡和卑微。

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者身上常常更多的是一些傲气和浮躁,缺少的是一种从底层开始的务实精神。对于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从基层干起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沉得下来才能成就大事。无论你多么优秀,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或新的企业,都要从基本的岗位干起,了解情况,积累经验。一走出校门就想搞策划、搞管理,可是你对新的企业了解多少?对基层的员工了解多少?比如你想要月薪较高的待遇,而这样待遇的岗位在任何企业都是相对重要的,在这样的岗位上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和责任,稍有闪失,对企业造成的损害都不是小数目。没有哪个企业敢把这样的位置让刚走出校门的人来掌握,那样做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毕业生本人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谁又能保证它就不是空中楼阁呢?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在沙堆里的时候,无论你使多大的劲,总没有你在结实的路面上跳得高、跳得远。其实,成功也是如此,如果你好高骛远,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平凡的工作,也就等于没有为自己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做什么事、担任什么职位,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这学会使你越发能干,同时你的心智也会成长,利于你追求更大的成瑰。

有人会说:“这份工作不值得我做。我这么一个堂堂的大学生不应该做这么卑微的事。他轻视现有的职位,不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他不满、不安、不快乐,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最后,他终究会失去了这份工作。到时候,这份工作自有别人接手去做。真正受害的是这个人本身,他自毁了前程。

小刚大学刚毕业便来到香港,想在影视界找工作,但没有人雇用他,最后迫于生计,只得在一家咖啡馆当男侍。小刚不气馁,他认真尽责,动作熟练,永远笑脸迎人。过了几个月,有一位常来的客问她:“我想你该不会一直做男侍吧?你还想做其他什么工作吗?”

他回答:“我想找一份影视方面的工作,因此我晚间在这里上班,白天出去谋职。”

原来这个客人是一位著名的唱片商,他正要找一位精干而年轻的助理。于是,他安排小刚面谈,结果小刚得到了这份工作。

小刚实践了“脚踏实地”的原则。直觉上,他认为男侍的工作非但不是绊脚石,而且还是个晋级的台阶,只是没想到这一步能跨得这么远、这么快。

事业成功与工作态度,就像车身与车轮一样,如果你不让车轮着地,汽车就永远不可能驶向远方。很多时候,成就的大小不在于你现在的高度,也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全在于自己的态度。

成功人士的名人奋斗事迹2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__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20__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

董明珠,1954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企业家、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世界公仆领袖联谊会经济领袖分会副会长、空调行业会长[2],先后毕业于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系研究生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3]。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可见这位铁娘子的厉害之处。而格力内部的员工这样评价自己的女上司“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即便不化妆,她也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许多。”媒体们则说“这个女子,虽然36岁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但36岁后的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路。”80后带你一起了解这位女强人的女性职场励志故事。

为什么说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36岁再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而20xx年时间,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团ceo。

董明珠跟那个年代很多人一样,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人家,1975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岁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没有人会想到,36岁以后的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创造了让人无不佩服的职场传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靠着勤奋和诚恳,董明珠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1995年,董明珠成为格力的销售经理,下属们是这样看当时的这位女上司:一个从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个:自己的原则,自己认为对的。

董明珠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隆冬时分积压了19000套空调。对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台降价300元卖出了事。董明珠说:“不行,正常产品降价有损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积压空调分摊给每个经销商。销售员没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而且烧个没完。

生活细节上,这位铁娘子还做了这样一个规定“上班时间不许吃东西,一经发现,第一次罚五十,第二次罚一百,第三次走人”。当所有人以为这也就说说而已的时候,一天,董明珠走进办公室,发现8名员工正在吃东西,仅过了10秒钟,下班铃就响了。董明珠毫不客气,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说,只要违犯原则,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一天,有一个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大经销商,来格力厂要求特殊待遇,语气中透着不容商量的傲慢。董明珠非但没有理他,反而狠狠反击:把他开除出格力经销网。所有人都在为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个位子还没有坐稳的销售经理,一天之内,竟毫不犹豫地扔掉1.5亿元的'年销售额。董明珠的回答很简单:只要违犯原则,天王老子也给我下马。

女强人的铁腕让经销商们不得不服软。许多空调厂往往纵容大销售商,允许他们跨地区经营,这样本地小经销商根本竞争不过,也把市场搞乱了。董明珠这样一做,小经销商可以把规模搞大,也就有了奔头。

拖欠货款是中国零售批发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让很多经销商头疼,不信邪的董明珠一年里就把全部问题解决了。她的做法很简单,也很霸道:凡拖欠货款的经销商一律停止发货,补足款后,先交钱再提货。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这下捅了马蜂窝,大大小小的经销商纷纷向格力老总朱江洪告状,有的甚至宣称:“有她没我。”董明珠没有服软,针锋相对的说:“那就有我没他。”朱江洪劝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补完款,先发货再收钱?”董明珠微微一笑说:“好啊。”结果款一到账,货却把住不发。董明珠说:“要货?先拿钱来。”董明珠振振有词:“就算别人全这样,我格力也偏偏不。”即使100次撞墙头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l次。欠款这堵破墙一定要倒。

董明珠的强硬带来的效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没有l分钱的应收账款,也没有l分钱三角债。此后,大家都相信董姐,不划款,你拿不到一个货;只要划款过去,从不拖欠货的。董姐办事,服气,放心!

年轻的时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个钟头,据说现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时想问题,一有什么想法,半夜一两点,董明珠会跳起来,拿起本子就记下来,甚至半夜打电话给老总。正是她的这种奋斗精神,许多营销绝招就是这样诞生的。

1995年,董明珠发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据经销商淡季投入资金数量,给予相应利益返还。这样把“钱—货”关系,变成“钱—利”关系,既解决了制造商淡季生产资金短缺,又缓解了旺季供货压力。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达11亿元,为1996年与春兰总决战做好了市场准备。

1995年,格力叉发明“年终返利”,将7000万元利润还给经销商。

1996年,空调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亿元回款。在淡季价格战中,各个品牌只得纷纷降价,甚至零售价低于批发价,批发价低于出厂价,大伤元气。董明珠规定格力l分钱也不能降。到了8月31号,格力却宣布拿出l亿元利润的2%按销售额比例补贴给每个经销商。这样在空调业最困难的1996年,格力销售增长17%,第一次超过春兰。

格力不仅把缩小营销队伍省下的钱补给了经销商,1997年还拿出2.5亿元返还经销商。

董明珠认为:只有经销格力赚钱,才能长治久安。她不仅将紧俏空调品种平均分配,避免大经销商垄断货源,扰乱市场,还推出了空调机身份证,使每台空调在营销部备案。

一般来说,空调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价格,淡季比旺季低2个万分点。一般厂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从4月提前到3月,以获得更大利润。

1998年,董明珠却突发奇想,在朱总支持下宣布把淡季延长一个月。4月继续实行3月淡季价。格力到手的钱不要。等其它厂回过神来,众多大经销商已纷纷划款给格力抢买格力产品,有厂家长叹:“董明珠也真狠—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想到过这一招。”

就这样,20xx年的时间里,董明珠从一名基层业务员成长为格力的总经理,从20xx年至今,她一直担任着格力的副董事长、总裁职务。自从董明珠出任总经理后,她和董事长朱江洪,创造了我国商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在她的领导下,格力电器从1995年至20xx年,连续20xx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20xx年以后,销售额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净利润保持15%以上的增幅!

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柳传志。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鲁冠球。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刘永好。

年龄:58岁。

创业时间: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

第一桶金:鹌鹑养殖。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

成功人士奋斗事迹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年龄:58岁。

创业时间: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

第一桶金:鹌鹑养殖。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他们就想,搞自己曾经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后来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于意识到鹌鹑的生意不可能再扩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积累的近1,000万元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希望集团诞生了,成为本土饲料企业龙头。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集团,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集团,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集团,刘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团。

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

80后中国策划业第一新锐之秀,中国策划业第三代领军人物。自小受过中西合壁的良好教育,品牌专家,中国咨询频道咨询营销策划,阿里巴巴等十余家媒体的品牌专栏作家和特约研究员。朱少柳先生自学生时代起著述颇丰。作为一名青年研究员,先后三次承担中石油组织的青年成长与创业的负责人,并获得奖励。在学生时代曾著作有《让激情燃烧到永远》一书,风靡京城各大高校,一时纸贵。另外著有反映学生创业的小说《中关村学生创业传奇》。

在营销策划界先后服务过的品牌有:能源行业欧洲太阳能品牌、贵州百灵药业、亿干王、荷兰荷壳国际润滑油品牌、上海叶露集团叶露床垫、比较价格搜索网络、喜临门床垫、绍兴黄酒、华仁心理健康品牌诊断、丽姿减肥、土掉渣土家烧饼、沙宣美容连锁、ms坝上别墅及数十家蒙派医药产品,研究的课题有小企业绩效管理,新产品上市策划,民族企业国际化振兴计划等。朱少柳先生与美国爷爷著名的诗人、教育家jonathonpennis合作为其著述中文版传记《我的美国爷爷的中国情结》。jonathon先生是一位致力于中国农村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专家,曾多次被媒体报道过。

青年问题专家,曾长期研究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学,心理学和创造力问题,组织开发16pf常模的实际应用模式。

nmnc魅力整合传播理论缔造者,曾成功运用本理论帮助若干公司完成项目和公司整体形象推广。成功完成在央视黄金资源招标会,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中国企业家》杂志庆典,医药品种大包品种交易会,中医药国际论坛,学习型中国等多家大型展会的品牌形象推广。

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

成功。

缺不了奋斗。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往往都能激励人们前进。本站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年龄:65岁。

创业。

时间。

: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xx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

读书。

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20xx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年龄:81岁。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

英语。

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年龄:58岁。

创业时间: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

第一桶金:鹌鹑养殖。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他们就想,搞自己曾经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后来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于意识到鹌鹑的生意不可能再扩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积累的近1,000万元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希望集团诞生了,成为本土饲料企业龙头。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集团,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集团,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集团,刘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团。

成功人士的名人奋斗事迹2

在一次聚会上,一些堪称成功人士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生,其中就有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

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过这些?”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

这位曾经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只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吗?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

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

被英媒体称做“东方之星”的丁俊晖,性格内向、好强,是个外柔内刚的孩子,非常适合台球运动。他8岁半接触台球,13岁获得亚洲邀请赛季军,从此“神童”称号不胫而走。

5月,年仅15岁的丁俊晖为中国夺取首个亚洲锦标赛冠军,并成为最年轻的亚洲冠军。同年8月31日,他又获得世界青年台球(斯诺克)锦标赛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10月的亚运会上,丁俊晖以3比1战胜泰国选手素波森拉夺取斯诺克台球单打冠军,改写了中国在亚运会台球项目上没有金牌的历史,并与队友一起获得亚运台球团体亚军。月20日至11月2日在埃及举行世界台球锦标赛上,丁俊晖列第三名,平了老将郭华世锦赛第三的最好成绩。年12月15日,中国台球协会向丁俊晖颁发了“中国台球特别贡献奖”。

8月,在欧亚大师对抗赛香港站和泰国站比赛中,丁俊晖两度战胜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马克-威廉姆斯。209月,丁俊晖正式转为职业选手。202月,丁俊晖在6:3击败世界排名第16位的乔-派瑞、闯入温布利大师赛16强的精彩瞬间,让英国的老百姓在一夜之间认识、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东方的台球少年。

丁俊晖在享有声誉的温布利大师赛上打进八强,4月又在国际台联排名赛中国公开赛上一路击败艾伯顿、傅家俊、达赫迪和亨德利等名将,首次夺得冠军。12月在参赛水平仅次于世锦赛的英国锦标赛上挫败各路高手,问鼎冠军。

20丁俊晖的上升势头依然明显,8月的北爱尔兰杯比赛他以9-6击败奥沙利文获得冠军,成为有史以来第三位在20岁之前就赢得3个排名赛冠军的选手。在年底的亚运会上,组织者特意为需要卫冕英国锦标赛的丁俊晖调整赛程,结果他也果然不负众望,一人为中国代表团拿下斯诺克男子单人、双人和团体三枚金牌。

进入,丁俊晖又在温布利大师赛创造历史,成为有史以来打出147分的最年轻选手,并且一举进入决赛,中央电视台特意为此转播了丁俊晖温布利大师赛的最后三场比赛。在半决赛以6-2击败亨德利之后,台球皇帝认为丁俊晖是过去十年来涌现的最具天才的球员:“如果他继续保持这种表现的话,那么丁俊晖将在未来的10-都位居世界前四之列。”不过在决赛中丁俊晖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稚嫩,3-10溃败的同时还在比赛中泪洒赛场。但丁俊晖还是得到了来自火箭的极高评价:“如果他能保持进步并改进一些小细节,那么丁俊晖将能获得很多次世锦赛冠军。网球有费德勒,高尔夫有泰格-伍兹,丁俊晖在台球界也能取得和他们一样的成就。”

丁俊晖的赛季结束于斯诺克世锦赛,他首次打入了这项赛事的正赛,但是很不走运,第一轮他就遇到了儿时偶像奥沙利文,并以2-10惨败。不过不管怎么说,他第一次在赛季结束时进入世界前16,最终排名第9位。

07/08赛季丁俊晖度过的很平淡,上海大师赛被多特挡在八强的门外,大奖赛小组赛又首轮出局,北爱尔兰杯赛在16强中又3:5输给了马闺尔。

到了年底,丁俊晖参加了英国锦标赛,并且以9:3、9:5分别战胜了甘诺和邦德,进入八强,但是八强中还是以7:9惜败给了墨菲。07年丁俊晖一无所获,但是丁俊晖用一个中国职业巡回赛冠军告别了年。

第一站温布利大师赛落幕丁俊晖表现出色以6:4战胜了世界冠军希金斯但是16强还是3:6输给了傅家俊马耳他杯丁俊晖表现超常小组赛进入四强四强将战墨菲。丁俊晖在3:0的情况下被对手逆转5:6再次惜败给了墨菲威尔士公开赛丁俊晖虽然进入16强但是还是被希金斯挡在了8强门外。

成功人士创业奋斗励志的故事

1840年,张振勋出生在广东大埔县一个乡村私塾先生的家中。虽然父亲在教书之余,还行医治病,但家中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小振勋在私塾中跟着父亲读了几年书,十三四岁时,就不得不辍学到姐夫家去放牛。可是他太爱读书了,一次因为看书而忘了管牛,牛吃了人家田里的秧苗,主人告到姐夫家里,要求赔偿。姐夫气得狠狠地打了小振勋一个耳光,还骂他说:“死人还能守住四块棺材板,你连一头牛都看不住,真是连死人都不如!”

小振勋赌气说:“你不要太看不起人,将来我发了财……”

姐夫不等他说完,就冷笑起来,说:“你也想发财?除非太阳从西边出!”

小振勋气得脸色发青,转身就跑回家去了。

父亲没有责备他,只是为难地说:“孩子呀,以后你打算干什么呢?”

小振勋想到他读司马迁的《史记》,其中《货殖列传》这一篇有许多因经商而致富的例子,就对父亲说:“我想学做生意!”

因为一时没有合适的学生意的机会,父亲就把他送到一家竹器作坊去做学徒。小振勋不怕吃苦,手艺学得很好。可是在他16岁那年,家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到处都是饿死的人,没有人再需要竹器,更没有人来读书,小振勋和父亲都失了业。小振勋只得每天和哥哥、弟弟一起上山挖草根,剥树皮,供一家人充饥。正在这时,村里有个姓黄的南洋华侨回乡探亲,见灾荒严重,就慷慨地拿出钱来,送给同村每户人家一斗白米。乡亲们都非常感激他。张振勋很羡慕,就找到这位华侨打听,他能不能到南洋去做工挣钱。姓黄的华侨见他身强力壮,手脚勤快,便表示愿意带他到南洋去谋生。

张振勋兴冲冲地回家,说服了父母,就随着姓黄的华侨,登上了去印度尼西亚巴城(就是今天的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帆船。

经过十几天的海上航行,张振勋满怀希望踏上了印尼的土地。清澈亮蓝的海水,高耸入云的椰子树,郁郁葱葱的橡胶林,芬芳扑鼻的槟榔花,散发着肉香的沙茶……浓郁的异国风情使小振勋感到新奇而有趣。但是他更关心的,还是在什么地方能够挣到白花花的银钱。他一刻都不会忘记,家乡的父母亲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正盼着他能多挣点钱养家糊口!

然而,当时的巴城,正处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下,它美丽的风光,只是富人的天堂。穷苦人在这里还是难以谋生。举目无亲的张振勋,虽然在姓黄的华侨帮助下有了一个栖身之处,但接连两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最后只得去做非常艰苦而且危险的矿工。

直到3年以后,张振勋才在一个福建华侨开设的纸行当上了佣工。他深知这工作的来之不易,所以只要是老板吩咐的事,都认真踏实地去干好。有的时候,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也从无怨言。晚上得了空闲,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当地语言和业务知识。纸行的陈老板因此很看重他,先让他当推销员,后来又提拔他当账房先生,把全店银钱进出和账务管理都托付给他。张振勋也没辜负老板的信任,努力搞好经营,当年纸行就获得了5万荷兰盾的利润。这时,有人暗中鼓动他找机会挟带店里的款项逃回家乡,去过快活日子。张振勋认为这样做是不道德的,也是没出息人的做法,所以坚定地拒绝了。陈老板知道后,更加器重这个年轻人,觉得这是个靠得住的人,所以把自己的独生女儿陈兰香也嫁给了张振勋。

这年年底,陈老板因病去世,临终之时,他把身后的事情,都托付给了张振勋。安葬了老人以后,张振勋和妻子商量如何发展今后的事业,他说,开纸行虽可以维持生活,但不会有什么大发展,这几年来,他仔细观察、研究了巴城的商业状况,发展前景最好的,就该是酒行。因为,荷兰殖民主义者花天酒地,大肆挥霍,时时离不开酒;而当地的居民中,好酒的人也很多。所以他想把纸行关闭了,改开酒行。妻子一向佩服他的精明强干,听他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酒行开业后,果然生意兴隆。张振勋是个有心人,在接待顾客时很注意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结交各方面的朋友。连当地的最高长官、荷兰人亨利都成了他的朋友。后来,在进行巴城酒税和典当捐务承办权的投标竞争时,张振勋得到亨利的帮助,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承办酒税和典当捐务,利润很大,张振勋的财富也就成倍地增加。同时,他又通过亨利的关系,把这种业务逐渐扩大到其它城市和别的商品中。短短几年中,张振勋成了当地引人注目的大富翁。

但是,张振勋对这种发财的途径并不满意,他一直在寻找更有前途的发展方向。1866年,新的创业机会降临了。当地政府为了开发附近的岛屿,号召华侨投资进行垦殖。张振勋认为,南洋的岛屿,土地肥沃,加上气候适宜,开发的前景一定会好,这是一个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的好机会!于是他亲自前往同为荷兰殖民地的葛罗巴埠,创办了一个裕和垦殖公司。公司雇佣了一批华侨工人,开垦出一片荒地,种植椰子、咖啡、茶叶等经济作物,并在田间套种杂粮。经过几年的努力,原先的丛林沼泽变成了肥沃的田园。他的收入也随之不断增加。由于他一贯重视信誉,因此营业状况一直很好。同时,他还包办了荷兰驻军以及劳工的伙食,并且兼办建筑修缮工程,也赚了不少钱。他在华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事业也越办越大。为了加速垦荒,他一面招收当地的华工,一面写信回家乡,召唤乡亲们来南洋参加开发,并先后又开办了裕应、笠旺、万裕应三家垦殖公司。其中仅笠旺一家,就有职工数万人,拥有资产数百万荷兰盾!

1875年。张振勋又去苏门答腊经营垦荒事业,开办了亚齐垦殖公司,先后办起了橡胶园、茶园、鱼池和银行,成为资财累累的“苏岛富翁”。同时,他还把大量盈利投资于其它行业。在巴城,他办有从事远洋航运的广福、裕昌两家轮船公司;在日里,办有日里银行;在文东埠,办有开采锡矿的东兴矿务公司;在棉兰、槟榔屿及苏门答腊还拥有大量房地产。经过30多年的创业奋斗,到19世纪90年代,张氏企业的经营范围已包括农、矿、商、运输各业,分支机构遍布南洋各地。据估计,张振勋在企业最鼎盛期间,全部海外资产约合白银7000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如此。这真是“富可敌国”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