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文具教案北师大版(优质19篇)

时间:2023-11-18 05:29:50 作者:雁落霞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下是一份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大家提供的教学工作计划,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北师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16个生字及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学会自立.

3.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人.

教学突破:。

通过播放《狮子王》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戴头饰分角色表演中,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其口头表达及表演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动物中谁森林之王吗?它为什么能被封为森林之王呢?(板书课题:小狮子)。

2、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自由的读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不认识的字。

3、学生汇报:通过自学,你认识了什么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的?

学生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何必、抬起头(指名认读——学生领读——齐读)。

4、生字游戏。

二、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标明自然段。

2、小组比赛读课文,请学生当评委。

3、课堂评价。

1)、两人一组拿生字卡片,相互测试。

2)、练写田字格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二、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2、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理解“饭来张口”

(3)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4)后来,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5)女同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6)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5、课外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真正的小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6、课堂评价。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读得怎样?是否能背。

北师大语文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愚公移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北师大教案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北师大教案

一、指导学生完成偏旁归类练习。

1.分别出示偏旁子、鸟、心、竹字头及例字让学生说说偏旁名称,读一读例字。

生练习:在书上写出带有以上偏旁的字。

名回答并口头组词、订正。

二、学生用非常、经常造句。

1.出示例句,读一读,比较非常和经常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在小组内说一说句子。

3.指名交流、订正。

三、组织展开讨论在课堂上怎样做才算勇敢?

1.出示讨论题,小组间讨论。

2.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3.老师小结。

四、让学生看图,并练字说话。

1.学生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图上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害怕吗?介绍自己独自在家的经历。

五、读一读,表演故事。

1.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短文,说一说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冬冬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2.演一演。

3.说一说,总结。

学习了这一单元,你觉得要怎么样做才算是勇敢的孩子?

学生自由发言。

第10节文具店倍的意义与应用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三、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

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

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北师大教案

1、“读读”主要是练读台词,有感情地根据场景、人物特点有滋有味地练读台词。

2、“议议”通过结合日常生活,人生经历来进一步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演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生动具体地外现出来。

北师大教案

1、六一儿童节的那天,我们五龙小学的小朋友开展了有趣的游园活动,你们想知道都有那些活动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都有哪些活动?

(生答师板书)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那我们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吗?

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2、(指黑板)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我们只能选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比赛,我们该组织什么比赛呢?(生自由发表意见)。

3、小朋友们意见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适时导入)。

4、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来学习统计。

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1、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呢?(生自由答)现在我们就先在小组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由小组长做好记录。(用师发的空白纸)看哪组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2、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4、小朋友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其实刚才小朋友们进行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统计(师板书:统计)我们用来表示统计结果的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5、刚才小朋友们的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了,从这几张统计图里你能知道全班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活动吗?(不能)那该怎么办?(制一张大的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张统计图填完整,好吗?(师生一起动手填涂)。

6、我们的大统计图制成了,漂亮吗?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生自由提问,集体对每个问题进行系统解答。

(2)师补充生未提出的问题,供学生解答(出示课件)。

三、应用实践。

2、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完成这张统计图,请生一个接一个上台来画上自己最想要的奖品。

3、请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师做总结。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制作统计图的热情真高,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教案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当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诗人特别富有传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个加工镜子和铁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神仙把他的肚子剖开,放了本书在里面,醒来以后,他就变得很会作诗了。而在他的诗中,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小儿垂钓》是最为有名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这首诗,注意听清字音。

2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准。

3和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读音,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五个生字。

4集体认读生字,给大家说说你的识记好方法。

5各自练读古诗,练好了就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熟读诗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记号。提出问题。

2联系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映:遮住。

借问:向人打听。应:理睬。

3探究与争论:

4朗读背诵古诗。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这个垂钓的孩子,带上动作来朗诵这首诗吧!

四、拓展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买文具教案例文

1.结合“招聘售货员”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买文具”是在认识元、角、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的起始课。本节课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通过“买文具”时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的价格,自然地引入小数,使学生经历把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以及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用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学好这一课内容将为今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他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多数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对于购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部分学生见过用元表示的小数,但对小数的具体意义还不十分清楚。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招聘售货员。

师:有一个文具店,要招聘售货员,谁想应聘呀?当售货员应具备什么条件呢?

生1:要知道标价牌上的数表示多少钱。

生2:要会数钱、会找钱、会算账。

……。

1.第一关:说一说,读一读。

(出示“买文具”的主题图,先让同桌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标价表示多少钱。)。

生1:铅笔0.50元表示5角。

生2:笔记本3.50元表示3元5角。

……。

师:请同学们填写各种文具的标价,如铅笔0.5元是5角等。

(集体订正,对个别不理解的学生进行指导。)。

生1:16??85读作十六点八十五。

生2:读作一六点八五。

生3: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读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不带计数单位,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日常生活中小数的应用很广,如长度18分米也可以说成1.8米。

2.第二关:数钱。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试一试”,然后同桌交流。

(二)活动二:培训售货员。

任意拿出一些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是多少,并用小数表示出来,再读一读这些数。

(小组合作,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三:贴价格标签。

师:商品摆到货架上时,需要贴上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注明商品的名称、产地、价格等,其中价格一般用小数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将这些商品按照出售的价格写好标签,比一比,看哪一组写得最准确。小组同学每人先独立写一张,写得快的同学可以多写,然后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

(每个组发一份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的商品价格表和对应的标签,数量略多于小组人数。)。

活动完成后各小组选代表读一读其中几种商品的标签,其他组予以评价。

师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1: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小数。

生2:我知道了钱可以用小数表示。

生3:我学会了读小数和写小数。

生4:我不知道为什么钱用小数表示时只用元作单位。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紧密结合招聘售货员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会用元、角、分表示商品的价格,并学会认、读、写小数。不足之处是:学生只是会认、读、写关于元、角、分的小数,至于为什么元角分用小数表示时只用元作单位,学生没有明白,在这里我处理得不太好,应该从生活习惯入手让学生明白。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通过“招聘售货员”“培训售货员”和“贴价格标签”这三个数学活动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在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只是对学生交流的过程(包括小组之间的互评)涉及较少。

北师大《蜘蛛》教案

2、学习如何抓住特征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

[学习重点] 。

2、学习如何抓住特征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

[教学用具] 。

蜘蛛相关图片、cai投影 。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二、整体感知课文 。

1、投影演示:(自读课文、思考) 。

(1)课文是怎样引出说明对象蜘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有怎样的生态特征? 。

(2)这篇课文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蜘蛛的知识? 。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

织网捕食、捕虫的方法、身体的机构、蛛丝的应用、不织网蜘蛛 。

3、分组读课文、思考:围绕蜘蛛的生态特征,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内容的? 。

(1)师简单复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本篇课文的说明顺序的逻辑顺序。 。

三、学习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

1、什么是生动说明? 。

2、课文哪些部分写得具体生动?(第2、3自然段)自读课文、回答。 。

第2、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生动说明书的方式。 。

3、以第2自然段为例,归纳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同座讨论) 。

(1)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

a、运用了一些形容词、动词、副词 —— 准确传神 再现情景 。

b、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 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 。

(1)学生临场作文 。

(2)学生朗读作文 。

(3)教师点评总结 。

附:板书设计 。

蜘      蛛 。

周建人 。

织网捕食 。

捕虫的方法 。

身体的结构 。

蛛丝的应用 。

不织网蜘蛛 。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

1.学生背诵《渭城曲》,复习该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的古诗《别董大》,看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渭城曲》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直接点题,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有利于根据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

二、反复诵读,整体把握。

(一)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课件自读古诗,把诗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教师范读。

3.简评“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第一句写了什么?其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天、雁、雪)。

(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地方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出示课件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4.出示课件说说这几幅图中,哪一幅图和诗里所描写的景象一致,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修改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5.如果你来到这样的情景中送别你的好友,你会不由得产生怎样的情感呢?再读第1、2句,走进景中,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

7.出示课件: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这里指谁?董大。)。

说说高适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作者是怎样豪情满怀的鼓励友人的。为什么让董大“莫愁”。

(引领学生敢于对文本质疑,寻求更好的版面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诗词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古诗,知诗人。

教师出示课件,进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介绍。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如果你是董大,听到朋友的劝勉会怎么想?

(三)多诵读,悟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2.教师出示课件,总结诗歌的译文。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

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里朝南飞去。

你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

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3.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教师点拨朗读技巧,再请学生朗诵诗歌。

(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朗读古诗中劝慰的话,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比较学习,朗读提升。

(1)这两首诗前两句都写了分别时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这两首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的整体风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小结: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但是《渭城曲》用一个清新明丽的景色表达朋友间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浓浓情意,《别董大》却用反衬的手法,一扫愁苦低沉的景致,鲜明地释放出积极向上的重重豪情;一个清新深情,一个慷慨豪放。

(通过对比,交流各自的发现,充分展示孩子个性化理解,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体会两首诗的异同,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借景抒情,但不能被景所控,渗透了写作的方法指导,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内化。)。

四、小练笔。

高适的这首《别董大》写得很感人,请大家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北师大版《别董大》教案

送别诗是中国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或缠绵,或凄清,或感伤,诗人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读来让人觉得那送别的声音绕粱千年,余音犹在,好象那一幕幕送别的场景就在昨天。而在众多的送别诗中,《别董大》可谓是独树一帜,一改送别诗的凄凄惨惨,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出了多少志士和游子的心声,分别时的豪情壮志千百年来被人们争相传诵。

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读(读通、读熟、读出味道),释(借助教师或资料帮助能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悟(感悟诗的内涵和意境),背(在多次朗读中当堂能背诵),吟(有节奏地朗诵或配上合适的曲调把诗歌唱出来)五步教学法来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释、背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故笔者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慷慨豪迈)这一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奔“特别”

佛学中有人生七大苦之说,这七大苦就是生老病死别离、憎恨、求不得,离别是人生的大苦之,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老师认为它是送别诗中最特别的一首诗,为什么会特别呢?我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一起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既有崭新的人生之苦的知识学习,又能直奔特别这一主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特别”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相送,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迈与坚定。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

三、总结悟出“特别”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四、读唱吟出“特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声请并茂地朗诵,也可以配上一个合适的曲调进行吟唱,用独特的方式把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表现出来。

(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特别”之处贯穿教学的始终,有的放矢。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同行借鉴注意:

(整个教学是以读为教学着力点,读顺,读熟,读出味道是古诗教学中读的三步曲,但在整个诗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读出不舍,读出忧郁,读出迷茫,读出劝勉,读出激励,读出豪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揣摩!)。

附板书                   别董大。

一首送别诗,

两个失意人。

谁解其中味?

豪情句间藏!

北师大《蜘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蜘蛛的外形特点、结网特点及捕虫的特点,体会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昆虫。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基础知识:

躯躯体躯壳七尺之躯。

妨妨碍无妨不妨。

碍妨碍碍事碍眼。

侵侵略侵占侵权。

伪伪装伪劣伪证。

谋计谋谋生出谋划策。

损破损损坏损失。

毅毅力坚毅刚毅。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昆虫知识小品文。文章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蜘蛛的生态特征,结网的过程及斗敌的本领,告诉我们蜘蛛是最聪明的独居昆虫。本文结构清晰,由蜘蛛的外形写起,说到它们独特的身体机构和高超的结网技能,最后说到斗敌的方式。文章头绪简单,重点突出,作者抓住了这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介绍,不求面面俱到,而且在介绍的过程中也是只说主要特点,不求详细完备。所以,全文读来清朗自然,晓畅明白。

2.教学重点:

(1)研究学习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

(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

3.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的。

(2)体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4.教学突破点: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

(2)通过揣摩重点语句,学会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章,要正确读准每个字音。

2.边读边找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加以学习。

3.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二、练习朗读课文。

1.自己练读,再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三、指导表达。

1.提出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蜘蛛的哪几方面特点。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来。

2.自己先练习,再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介绍了蜘蛛的外形特点,蜘蛛是怎样利用网抗御敌人及进行捕食的。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出示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蜘蛛》(师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课文有一句话直接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找出这句话。(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1.为什么说蜘蛛是最聪明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出了它的聪明。(结网和捕虫两个方面)。

2.自由读课文,画一画表现蜘蛛聪明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一是势均力敌、反败为胜,

二是克敌制胜、稳操胜劵,

三是无可奈何、主动放弃。

4.从蜘蛛不同的捕虫方式上看,你认为蜘蛛是种什么样的昆虫?

四、总结收获,质疑问难。

朗读全文,讨论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交流感受,拓展阅读。

1.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也亲自去观察蜘蛛,说说你们看到的蜘蛛给大家讲讲吗?(指生汇报,课前学生可以把观察到的蜘蛛拍下来,给大家展示。)。

2.你们还想了解有关蜘蛛的更多知识吗?

板书设计:

蜘蛛。

外形特点。

织网。

聪明对付侵略者。

对待苍蝇。

对待强敌。

资料索引与精华:

【世界上最小的蜘蛛】巴拿马的热带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小蜘蛛,体长只有0.8毫米,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蜘蛛。

【猎人蛛】澳大利亚境内有一种世界上的蜘蛛。大的有半斤多重,有八条腿,相貌丑陋,但却是捕捉蚊虫的好手,凡敢于来犯的蚊子无一生还,具有猎人般的本领。

【与植物合谋吃人的蜘蛛】在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些森林或沼泽地带,成群地生活着一种毛蜘蛛。这种蜘蛛喜欢生活在日轮花附近。原来这种花又大又美丽,很能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吸引到它的身边。不论人接触到它的花还是叶,它很快将枝叶卷过来将人缠住,这时它向毛蜘蛛发出信号,成群的毛蜘蛛就过来吃人了,吃剩的骨头和肉,腐烂后就成了日轮花的肥料。

北师大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2、能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

2、同桌讨论。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4、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全文。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我田老师。

描红,学古诗编故事,讲故事。

爱好文学培养兴趣。

北师大版教案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北师大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习,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师恩难忘》。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三、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四、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五、鼓励学生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个故事。

一、将自己所编的故事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三、学写摘录笔记。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一、学生交流摘录情况,进行评议。

二、比较记忆字形,巩固识字。

恍畔杖描。

光伴仗瞄。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刘绍棠)。

编故事行礼。

让我入迷感念。

让我开了窍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2、《孔子和学生》。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北师大《蜘蛛》教案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3.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了解更多的事物,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研度,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研度,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蜘蛛”图片,指一名同学介绍蜘蛛。

2.再出示生物课本上对蜘蛛的介绍,提问:你认为作为一篇说明文,还应该。

补充什么内容?

二、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

重点关注一下词语:甲胄妨碍防御捕获陷阱抛弃挣扎俘虏。

似乎。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读后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些字形、字音及意思需要重点突出、注意的。

3.课文围绕说明对象,作者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四、学习课文开头部分。

1.齐读。

2.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3.如果让你介绍蜘蛛的话,你将怎样开头?

五、作业。

把课文读流利,把自己读后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第二、三段,体会蜘蛛的聪明之处。

1.自读。

3.出示动画:蜘蛛捕捉昆虫的画面。

4.学生边复述,老师边板书。

5.这两段在语言文字上的特点是什么?

6.如果改成下面一段文字,效果如何?

修改之后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有哪些不同,你认为哪一种写法好,为什么?

7.再齐读第三段,体会生动说明的作用。

二、再一次体会生动说明的作用。

1.读下面一段话: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刻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况传给大脑,然后大脑作出反映。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

2.你能否将上面的这段文字介绍,再介绍得生动一些?

3.请同学介绍修改后的文字。

是不是所有的说明都用生动说明好呢?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早餐关系着一天人体可以产生多少能量,而能量产生的多少,则决定着精力的是否充沛和自我感觉的是否良好。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是靠糖产生的,其次靠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产生的。

4.这一段文字要不要改成生动说明,为什么?

三、总结生动说明的方法。

从上的几段文字看,进行生动说明可采用哪些方法?

(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进行描写等。)。

四、总结本课内容。

要求学生谈谈本课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生动介绍它的外貌或某一生活习性。下节课交流。

北师大版教案

1、同学们,红树林美吗?美在哪里?(精神)。

2、是啊,红树林不光有美的外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美的心灵,高尚的精神,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海上奇观!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4、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北师大版教案

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红树林真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下面,咱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请你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词语,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品味。

3、景观。

远观。

a、涨潮:浸没——神奇。

怎么样叫“浸没”?什么叫“浮荡”?你能想象吗?

课件4;竟然只余树冠!水面上像是分布了一座座绿色的岛屿,随着海浪起伏,看到眼前的红树林,你的感受?惊叹——既美丽又神奇!称得上是“海上奇观”!

课件5,怀着惊叹之情,读一读(2、3个)。

b、潮退——美。

芳馨:芬芳美好的味道。

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女性姿态轻盈柔美。

课件6、7。

近赏。

a、世外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美好的地方。一个捕鱼人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守护那里的是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里,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毫无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烦扰。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像是仙境一般,令人向往。

作者把红树林誉为海上的世外桃源,可见红树林美,美得神秘,美得不似人间所有,美得令作者禁不住赞美,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

b、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栅栏、绿色之网——生长环境——多、力量、生存——生命的智慧与顽强——令人肃然起敬。

课件8、9、10+录像指导朗读(2、3个;齐读)。

c、花朵、幽香、仙境、大花园——美,美不胜收!

4、繁殖。

课件11“胎生”——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照样——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

5、精神。

既不……也不……只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的精神。

录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